专题教育论文实用13篇

专题教育论文
专题教育论文篇1

1、早教机构0-3岁婴儿教育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   

2、试论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  

3、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4、试论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研究  

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论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价值及途径  

9、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0、试论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11、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研究  

12、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研究  

13、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14、论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15、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16、某地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7、试论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18、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研究  

19、试论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20、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21、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以及对策研究  

22、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3、浅谈多谋体课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2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25、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2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对策研究  

27、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28、试论提高幼师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29、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30、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31、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32、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33、刍议园长非权力性影响力与幼儿园和谐管理  

34、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5、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试论家庭氛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37、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38、试论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途径  

专题教育论文篇2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专题教育论文篇3

4、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以和谐教育为视角

1、论“最美乡村教师”的人格魅力

2、教育实习的环境分析与优化思考---以思想教育专业为例

3、论“感动中国”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他也可)”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中专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6、浅淡当前的腐败现象及特征

7、试析腐败的危害性与对策

8、略论发展民主政治的意义和策略

9、略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0、略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1、略论资源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2、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13、“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14、运城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研究

15、盐湖区近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6、盐湖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浅谈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素质的要求

17、浅议中学学案教学

18、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

19、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2、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浅析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4、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究

26、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7、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28、大学生村官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教育

3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节俭观分析

31、梁漱溟乡村建设中的关于农民教育理论分析

32、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3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分析

34、问题与美国战略东移

35、试论我国行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36、试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完善途径

37、试论我国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38、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

39、浅析我国政治民主民主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不足

4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

41、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效果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程的调查

42、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43、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评析——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

44、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的路径探讨

45、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46、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及其特点规律分析

47、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

状调查研究 48、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对策分析

49、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状况分析研究

50、网络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1、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52、中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53、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理论宣传中的作用探析

54、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以实习生为视角

55、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

56、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

57、舆论监督研究

58、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59、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

60、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

61、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62、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63、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64、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66、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分析

67、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6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现实意义

69、论和谐社会中的家庭伦理问题

70、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71、和谐社会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孝道

73、旧城改造与拆迁补偿

74、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

7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占用与补偿

76、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77、孙中山民族思想探析

78、外交思想研究

79、邓小平外交思想体系

80、民族主义思想源头

81、反全球化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82、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

8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84、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85、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86、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

87、谈谈对当前有关地区农村平坟运动的看法

88、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89、论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90、浅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

91、谈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看法

92、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思考

93、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问题

专题教育论文篇4

韩国的动画专业大都属于艺术类,课程安排方面也参照艺术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方式既有艺术类阶段课程,也有理工类学期课程,很多方面还是应归于艺术类。如果将本应在1个月内上的阶段课强行拉长为3个月的学期课,就会形成几门重要的专业课同时进行,学生作业时间紧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就授课内容而言,其实差距并不大。韩国教授往往在一次课当中讲述30分钟,然后就会有助教接手给学生播放资料,或者直接布置课堂作业。对大部分动画基础性课程而言,课程内容不会有太大改变。我国很多老师在讲课方面显然更加富有耐心。中、韩动画高等教育的差异还体现在产学结合方面。韩国动画公司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韩国的动画在教学阶段就和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我国在这方面除了有限的几所大学之外,就只能靠部分教师的私人项目。如果这种教学和项目实践脱节的情况得不到改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就学生素质而言,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专业素质,中国学生和韩国学生都各有千秋。韩国非常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得韩国学生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性。韩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使得他们十分重视儒家思想,在校园中,低年级同学会自发服从高年级同学,尊称学长为前辈。在这种环境下,低年级同学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往往会参与高年级同学的作业制作,包括毕业设计。当低年级同学升入大二、大三、大四之后,又会主动带领低年级同学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四个年级之间交流十分频繁,除了接受老师的教导和任务以外,还会在年级间产生互动,形成二次教育。这使得韩国学生普遍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团队中担任各种职能的宝贵经历。这些为韩国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学校走向岗位架设了很好的桥梁。我国学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较少,团队合作也都局限于同一班级或年级,缺少合作与领导能力的主动培养。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往往会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韩国学校为了确保韩国学生不同年级的交流更加顺畅,每年会有两次在学期中组织全体学生去外地游玩,时间约3天左右。这期间会组织各种活动,以加强认识、交流和沟通。

改善动画高等教育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作为全球公认的具有绿色高附加值的动画产业是重点扶持发展目标。中国动画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机会,动画高等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动画专业教育起步晚,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技能鉴定等方面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贫乏,在发展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很多毕业生虽然经过4年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但是在实际动画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却显得比较差。很多公司不得不对新录用的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减小差距,加快发展步伐,笔者认为动画高等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提高:我国大学的动画教师教学水平和学历一直在稳步提高,学校对于新进教师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配比方面会逐渐达到国际水平。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近些年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并已开始由政府财政代还各大院校的教育贷款。就院校本身而言,最好教室可以全天候开放,以便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最基本的自学空间和条件。二维动画手绘实验室也应当对学生随时开放。在动画学习的初级阶段手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仅仅为了便于管理,就将手绘实验室大部分时间闲置,这样会得不偿失。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丧失主观能动性。对于动画机房而言,还需要增加对动画的关注和投入,常保持机器的更新,以便让机房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一句话,希望学校能够尽可能从硬件上满足动画学生学习需要。

由于动画专业毕竟隶属于艺术学科,所以希望在授课方面应符合艺术类排课规律,专业课以阶段课为主,如动画运动规律、场景设计、脚本设计等。相关的知识性课程可安排为学期课,如电影欣赏、世界电影史。相比较于其他类艺术课程,动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四年所学课程全部围绕一个目标,即独立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早期就开始着手准备完成自己的独立动画短片的剧本、人物、场景以及故事板等具体环节。一部优秀的毕业作品,不光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制作,更需要漫长的构思和打磨。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四年中的每一门专业课在动画短片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会更加具有目的性,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对于高校艺术新生而言,各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比较接近。由于基础教育的局限,大部分动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动画缺少真正的兴趣和了解。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这些状况在逐步好转。笔者所在院校从2005年开设动画专业起,已有四届毕业生。每一届毕业作品都比上届有所提高,2012年毕业作品更是有着质的飞跃。今年的毕业指导有一些新的尝试,主要包含三点:一是将原有的创作周期为1学期的毕业创作,参照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延长为1学年。二是本届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人数增加,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只有3~6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便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三是在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后,我们进行了毕业预审。在预审会上,邀请大二大三同学加入大四的毕业创作组。实际结果表明,第一项与第二项改进效果明显,本届毕业设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优秀作品。第三项改进措施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在预审会后,有许多同学表示愿意参与制作并且报名,但是在之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有些同学没有实际参与,而有些同学只能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原因在于:大学四个年级之间缺少平时交流,在合作的时候很难自由随意沟通。低年级同学在参与大四毕业创作期间,还需要完成其所学专业课的课堂作业。当两者的时间安排发生冲突时,低年级学生只能选择忽略毕业创作。在中国的校园环境中平等自由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校园,高年级同学也不可能像韩国那样仅凭着学长的身份随意指使低年级同学参与自己的个人创作。#p#分页标题#e#

专题教育论文篇5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专题教育论文篇6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专题教育论文篇7

1.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体育、会展、金融、电信、商业等)

2.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3.旅游新业态研究(奖励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房车旅游、温泉旅游、半自助游、穷游等)

4.旅游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古城镇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旅游文化媚俗问题等)

5.旅游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行业潜规则、分时度假、生态旅游的法律问题等)

6.特定人群(青年、中年、老年、女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7.影视剧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8.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饭店等)职工薪酬管理研究

9.旅行社产品研究(产品同质化、产品价格、产品核心竞争力等)

10.导游人员研究(服务质量、生存现状、职业化现状、薪酬体制等)

 

二、酒店业

1.经济新常态下高端酒店转型升级研究

2.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

3.某一类型酒店业发展研究(绿色饭店、产权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

5.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饭店员工培训研究

7.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8.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9.某地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10.饮食文化的差异与旅游餐饮业的营销研究

 

三、会展业

1.会展接待的“个性化”服务——以**展会为例

2.我国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研究

3.我国会展产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会展的宣传和推广(招展、危机公关等)策略研究——以**展会为例

5.展会项目运作中的志愿者服务研究

6.新媒介在展会中的运用————以**展会为例

7.酒店会展产品开发研究

8.会议公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会议公司为例

9.某地本土展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10.XX节事活动开发研究

 

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1.旅游(酒店、会展)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2.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4.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5.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心理等)研究

6.某地中职旅游教育调查与研究

7.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题教育论文篇8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专题教育论文篇9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专题教育论文篇10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专题教育论文篇11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面授为辅的方式,由此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时间较短,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缺乏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出现众多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学习经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学生而言,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掌握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因此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当前要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其根本在于梳理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对症下药优化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1.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电大教育采用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并且所有的课程学习可以在3~8年完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远程教育,完成学分选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较为丰富,其在日常的一些学习时间会被其他的各项工作、交际等取代,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电大教育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偏见。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平时学习靠积累的学科,汉语言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考试考核成绩可以检验的,而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却是需要学生调动其平时的知识积累,发挥文学审美能力、文学评论创造能力等完成论文的选题、论文材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而事实上平时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错误的看法,使得其并未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积累性特点。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完成论文时无从下手,既找不到要写的论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挖掘。与此同时,这些错误的看法使得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写作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没有提前积累材料,准备论文写作。而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想要完成一份有分量的毕业论文,更是使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2.学生未能掌握汉语文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重难点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才能够正确认识汉语言毕业论文,完成科学的论文写作。但是事实上,当前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课程并不是强制性的有学分要求的课程,其仅仅是一种参考指导的课程,而电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时间限制等,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地完成对毕业论文写作是什么、怎么展开毕业论文写作这样问题的探究,在真正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众多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论题选择不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根本,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学内容,也闪烁着一些耀眼的文学著作、文学明珠,而这些内容刚好是没有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人都普遍掌握的知识。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红楼梦》、李白的豪放诗,因此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文学知识,没有展开独立思考,则在最后论文定题目的时候,会直接选择自己熟悉的论题,但是这类题目范围较大,使其无法在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中清晰地概述这些内容,使得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实质性内容。第二,论文题目的制定缺少独创性。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缺少自主创新性教育,学生仅仅需要照搬教材内容完成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即可,因此在论文的题目确定过程中,学生往往从知网等文献网站中直接抄袭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的论题,其中所涉及的论文内容也仅仅是对于别的学者的研究的重新阐述,整体上缺少创新性。第三,未能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定。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而言,首先展开开题报告写作,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确写作的重难点,其次是经过文献资料、数据等的收集,编写文献综述,如此才能够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具有可读性和文学价值。但是事实上,电大专业学生仅仅是确定论文题目就直接开写,并没有收集文献资料,因此整个论文即便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但也可以看出是对于前人研究的浅薄复述而已。第四,论文的写作格式不标准。对于大多数的电大专业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更重要的还有格式要求,如此才能够让整个论文更加简洁明了。但是不少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不会自己调格式,不懂得生成目录格式。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优化措施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于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分析其所面临着的写作问题,可以窥视电大开放教育现存的教育不足。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必须以毕业论文写作所反馈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做好专业教育指导。

1.将毕业论文指导当作教学重点

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平时的资料收集以及小论文的写作当作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所在,由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如在展开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学期作业为要求学生能够展开现代汉语教育的毕业论文的拟题,并且初步形成论文的写作大纲,并将这些作业邮件传给教师。由此提升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即该专业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学习,展开思考探究的,而非完成课堂作业即可。

2.要求学生注重写作教学积累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的论文写作思路混乱,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主要与学生平时的学术素养不高以及论文写作能力不高息息相关。因此在电大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专业课教师要提前做好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管理。如训练学生完成资料的收集、撰写文献综述等能力。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电子文档的应用熟练程度。

3.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展开专业化的指导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学生要先选择导师,确定论文方向,展开论文题目的确定,明确自己的写作意义,然后才开始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尝试写作,更改成稿。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展开专业化的把关指导。如确定时间节点,让学生展开自主选题,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与教师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由教师把关该题目方向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的指导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展开独立探究学习。其次,教师要展开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在论文写作之后有的学生是论文的内容不合格,有的学生论文的格式不合格。而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展开分类指导,与学生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其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展开跟踪分析,避免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等违规现象的出现。

4.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专题教育论文篇1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专题教育论文篇13

A Stud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duc ation of Sports Master's Degree in China

LI J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2005, the State Council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adopted the“Sport Master 's Degree Program” and decided to set up sport master's degree and enroll maste r students in the major.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thespot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major and puts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port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仅1999年至2005年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依次达到23.49 % 、27.57%、26.47%。这种快速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了很 大 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5]8号文件通知,经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体 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这标志着 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又一次重要转变,同 时也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截止到目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21个,他们几 经努力,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此同时,一些培养中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采 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专业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 求,特别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理念与定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教育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

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特点

1.1 职业性特点国务院学位办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 的一种学位”。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必然具有体育工作职业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于体育学学 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以体育领域的职业为依据,设 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四个职业背景的专业领域。

1.2 实践应用性特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 题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其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 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与评价、指导教师等方面。

培养目标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5年下发的学位[2005]8号文件中,明确体育硕 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 养目标应当是掌握某体育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 体育专门人才。招生对象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 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 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 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培养方式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培养为主,“进校不离岗”,强调学校与 体育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专业 素质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学位授予标准方面,专业学位 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体育工作岗位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论文内容强调体育理论知识在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大众健身指导等实际

投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李静,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中的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应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 类。核心课是使学 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 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 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 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论文选题与评价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 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 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 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 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 ,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 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1.3 招生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体育 各领域的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者、社会体 育指导员或大众体育健身指导者等。而学术型学教育的招生对象包括体育院校应届本科毕业 生和有工作经历者。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很大的不 同。

2 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招生考试办法不合理只有科学地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招生考试办法。如艺术专 业,它们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的技能技术方面,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术理论水 平。因此,对体育专业水平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入学考试的办法和标准上能够 得以体现。从2005年的招生办法看,没有把专业技能技术摆在重要位置,而过多的看理论考 核,尤其是外语。如外语不过关,专业技能考试的机会就没有,而外语要求明显过高,从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0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结果排序”中看,体育硕士专 业学位外语分数的最低控制线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法律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商管理硕 士和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的外语控制线,这也许正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首次招生未能完 成计划的主要原因。同时,没有考虑东西部地区的实际,录取标准全国一刀切,而西部地区 的倾斜政策在其他专业学位招生录取中都有明显体现,这些都是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招生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相脱节从前面所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角度上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 对象应与之相对应。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不同,学员应具有该职业特有的、更高层次的专门 知识和专门技能,学员至少要有相关的这种职业经历,经过系统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升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开发创新,这不仅是专业学位教育职业 性的特点,也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从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来看,是以招收高级 教练员、高级运动员、高级裁判员为主要对象。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工作人 员,所对应的职业应当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他们除了掌握专门的知识外,还应掌握本领 域高层次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为体育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从这 种意义上说,更应突出职业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标志。不具有该 特征,背离培养目标,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

从2005、2006、2007、2008年报考人数所占百分比看(表1),考生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 历年教师所占百分比已达为84.8%、84.9%、83.9%、81%;而在其他人员(包括教练员 、运动员、裁判员)中,前三年每年报考人数所占比例均不超过9%。2008年其他人员报考比 例为11%,其中单独统计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报名人数也不过是6%。由此可见,以往学 员整体职业经历、技能水平一般,可培养性、可塑性比较差,未来职业的高级性特点不突出 ,与培养目标出现脱节的现象。

表1 2005-2008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考生来源统计

入学年份2005人数比例/%2006人数比例/%2007人数比例/%2008人数比例/%教师228284.8344184.94308583.99305081行政干部1856.82125.231845.002266科技人员230.85220.54742.01371其他人员1786.63328.202937.9818911现役军人220.81441.09371.02371 2.3 定位模糊,与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重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体育学学术型学位是同一层次上两个不同的学位,两者定位不同,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招生对象、学位论文等方面均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当 前某些学校和单位仍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教育,两者没 有区别对待,而是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应用型、专业型体育高层次 人才对知识需要和能力需求,这说明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体 育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2.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按领域划分,共分四个,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竞 赛组织。目前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并没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反映不出各培养单位的培养 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还始终难以跳出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框架;另一方面反映不出各领域特色 。由于报考领域多数集中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领域,许多培养单位基本上是将这两个领域 混在一起培养。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报考体育教学领域人数比例超过60%,这些学员基本上 来自于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工作,学员们毕业后又在重复着普通教学,导致形成的培养 结果仅仅是满足了学员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满足了各高、中等学校对在职教师学位 层次的要求,并没有突出各专业领域应有的特色。

2.5 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相对于体育学术学位来说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中 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 我国各学校不同领域的课程设置资料,总结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情况(表3) 。我国目前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知识,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方 面比较薄弱。虽然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方案的写作,但是平 时实践性课程训练的缺乏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提高自身实践探索和解决实际领域问题的能力。

表2 2005-2008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专业统计

入学年份2005人数比例/%2006人数比例/%2007人数比例/%2008人数比例/%体育教学161660245460.60224061248466运动训练82331121730.04117532105528社会体育指导16661964.8414741133竞赛组织8531834.5211031133表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学分公共课程自然辨证法、逻辑学、科研方法、外语、计算机15专业核心课程

(任选一领域)体育教学领域:体育课程导论、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12运动训练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12竞赛组织领域: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赛事组织与 管理12社会体育领域: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12选修课程高校体育改革、教育心理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摄像与运动技术分 析、教育技术学5学位论文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22.6 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学术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形式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几乎没有典型案例分析和 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的论文,找不出专业学位论文的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还发现,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普遍较低,可能与不脱岗的学习性质有关,其时间跨度长,平时 工作中接触的科学研究少,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与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式、培养要求、课程设置 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

2.7 缺少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前还欠缺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和相应 的监督调控机制。特别对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 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总结和评价近几年体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关于质量评价体系还是非常欠缺的,不论是从人才竞争的角度,社 会需求的角度,还是开放视野、面向国际的水准,都迫切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 和培养监督机制,否则办学声誉、学术声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制约我国今后体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3 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策

3.1 调整招生结构和考试办法历年招生中的问题是生源结构不合理,真正想招的人招不进来。体育教学领域报考比例 过大,反映出结构上的不平衡。事实上,运动训练、竞赛管理才是更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 型人才的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主体是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一线管理人员,因此,在招 生政策上要向这一方倾斜,吸引和解决更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报考。对少数优秀人才实行特 殊办法,单独划线,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建议对“优秀运动员”录取办法进行调整,方法上 可采取加分、实战问答等考试内容,吸收专业技术特别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学员,把真正想 招的人招进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

3.2 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于2005年起在全国全面展开,确立该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的合理定位非常关键。因此,培养模式的制定要有科学性,既要现实又不能偏离专业学 位的特征。要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学位的特点,针对各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3.3 突出专业领域特色专业领域的设置宜精不宜多,关键特色要突出。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他们 在一定的职业背景下,具备较好的体能训练、技术与战术训练、运动队队伍管理、比赛临场 指导等实践应用能力,各培养单位应该在针对培养对象实际特点的同时,结合本领域自身特 点,在所设置的领域制定出具有本领域特色的培养方案,不同的领域要突出不同的培养特色 ,可以反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等方面。

3.4 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最优化,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 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培养目标要求体育专业学位 教育必须注重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应用的有机 联系。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其基础性、实践性、科学性。突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 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提高 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单位应选择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事业单位 ,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单位,使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3.5 加强专业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并且鼓励论文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提交,但选题必须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强调理论在体育 实践中的应用,着重评价学位论文的实践价值。可聘请体育领域相关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参 与教学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检查制度。

3.6 建立符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培养质量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第一主题,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 生命线。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培养监督机制十分必要。要充分发挥体育硕士专业 学位教育指导委员的作用,建立定期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在各试点各单位之间建立起一个 动态的竞争机制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逐步推进规范化培养,从而保证培养和学位教育的 质量。

3.7 注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要善于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熟经验,探索具有中 国特色的更科学、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 家和国内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激发体育硕士教育工作者 开展体育教育改革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通过不断改革与总结,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 学的中国特色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道路。

4 结束语

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无章可循”,大部分培养单位是“摸 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在实践中尝试,不断交流和总结。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 式,仍然面对许多困惑。笔者愿更多学者关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系 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转向[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高玉英,张春合.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60-61.

[3]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 1-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教育部学位(2005) 8号文 件.

[5]娄方平,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 8,42(3): 98-100.

[6]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孙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5-77.

[7]李国栋,关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 1):104-105.

[8]高玉英,张春合.影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因素的调查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42-443.

[9]曹健,芮国强,曹光龙.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4,38(6):123-125.

[10]钮力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3- 35.

[11]谢桂华,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7-20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