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信息分析的特点实用13篇

信息分析的特点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

(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

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

(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

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

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

(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

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

(二)考生性别构成

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

(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

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

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

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B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

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2

1 对IT产品的性能往往不敏感,而对价格极度敏感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多数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建设,因此用于IT上的投资往往比较少,企业决策者更倾向于“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采购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价格,其次才是服务、性能等其它因素。

《报告》中指出:“有一半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信息化规划,有规划的也倾向于做1~2年的短期规划,有3年以上规划的企业较少。”这就造成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对短视。对于决策者来说,只要这个产品能满足我现在的需要,能提升当前最关键的业务就足够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会被投入到生产销售等“主业”上。

同时,中小企业人员一般较少,业务量也相当较少,所以对于IT产品的性能也非常不敏感。一方面,操作人员少、业务量少、数据量小本身就对IT产品性能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只要操作人员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完成相关的业务就足够了,额外的性能提升一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性能的提升一般并不能直接减少人员的薪资支出,或减少的支出相当有限。

所以,在IT产品的采购上,中小企业非常关注“性价比”,一般仅会采购刚刚能满足现在、最多2年内业务发展需要的设备和软件,而不会从长远规划出发,提前进行配置。

2 对技术先进性不敏感,只要能实现企业的目标,但对稳定性要求较高

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大多数人对IT技术了解不多,而且由于企业规模所限,也很难有专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信息建设时,更多的是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参考兄弟单位已有的信息化程度,以能满足最基本要求为原则。而对于IT产品的技术是否先进并不关注。

例如,对于两套财务软件,一套采用较先进的java技术,界面漂亮,功能完善。而另一套,能实现前者的大部分功能,但采用了落后的foxpro数据库,界面较为一般,但价格相差不少。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家产品的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管理者并不会介意软件采用的技术是否落后,因为在他看来,两套软件都能满足需要,当然选择价格低的。

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于多年前采购的软件产品,虽然现在已经有更好,更先进的升级版本,在界面优化、数据安全性、功能等已经大大增强,但因为过去的版本一直可以正常运行,也可以满足目前企业的业务运行,所以企业并不会因为有更新更好的升级版本而为其买单,往往会一直使用“够用”的老版本软件。

3 IT产品售后与维护的便利性相当关键,要求产品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每一个雇员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聘请专业的IT人才。IT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常常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信息化管理。所以IT产品一但出现故障,哪怕是很小的故障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过程。

因此,无论是新购产品或已购产品,管理者一定会关注产品是不是易于维护,是否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非常关注于产品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方便员工学习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与单纯追求低价不同,企业往往愿意花费额外相对不高的资金,来换取所购买产品快速便捷的服务。

4 基础建设为主,高端应用较少,没有专业人员,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

根据《报告》显示,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以硬件购置为主,发展简单单一的软件应用,以满足企业某一业务信息化为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综合全面的信息化应用还未能提上企业规划,例如ERP,PDM等。

这一方面是源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较低,连最基本的企业网络都没建立起来,错综复杂的业务信息化无从谈起。《报告》中发现,50.5%的企业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以采购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以及建设基本的企业网络为主。

另一方面,少数已完成基础建设的企业,也很难进行更高一层次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其中一方面是资金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是IT专业人才的匮乏。企业没有专业IT人才,不能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复杂的IT应用有着天生的恐惧,害怕企业无法掌握这些应用而导致企业管理上的混乱。而IT公司却因为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很难真正评估得到企业的真实需要,并且企业缺乏IT专业人才也往往会提高复杂软件项目的实施难度。

例如ERP,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并不是没有这笔资金,而是对于这些项目,没有人能真正掌握全局,业务流程的不清晰或不真实,实施过程中培训的不到位,对软件及管理认知的偏差,都是造成ERP失败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企业决策者很难真正下定决心去实施ERP,只能一点点的去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无法真正全盘进行信息化改变。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加强与IT专业公司的合作,逐步推进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而IT公司也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最满足企业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3

在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今天,在小学的学段中开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立学生对电脑的初步认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便他们将来进行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

直接在多媒体课堂上展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在普通教室展开的其他课程,有环境的绝对优势,它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更多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

就拿五笔打字来说,教师在理论和字根教学阶段,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有拼音打字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就够了,干嘛还要学五笔打字这么麻烦的东西,但是当课程转入操作练习阶段的时候,教师通过《金山打字游戏》等趣味小游戏的展示,就可以告诉他们,五笔打字的学习其实就是在熟悉字根的情况下,运用这种小游戏来进行,这个时候,课堂氛围就会从严肃转为轻松,再经过一些谁打字多,谁得分高的互动竞赛,师生配合,学生的五笔打字速度就能有效提升。

2.基础知识的科普性

因为学生年龄的不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注重直观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时候,它以科普的角度为学生展现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发展历史。

以硬件基础为例,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演说,计算机是由几大部分组成,外部的叫硬件,里面的是操作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叫裸机,不可以投入使用。而软件正是通过操作系统安装进电脑。同时硬件又由很多东西组成,它包括内存、显卡、显示器、主板、芯片等等很多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东西的学习,会对计算机组成部分有初步的理解,它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也是这门课程的特色之一。

3.信息展现的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是在小学所有的教学学科里,唯一可以用到的网络的一门课,这使得它对信息的展现变的多种多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

通过这些信息的展现,学生不仅可以对网络建立初步的认知,还能在不断的求知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网络的运用时,教师可以同时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搜索引擎。并向他们做出科普,搜索引擎是一种通过网络建立的自由搜索系统,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系统是“百度”,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搜索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只要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点下鼠标,网页就能自动完成搜索,这也让这门课对知识的教学变的十分灵活好懂。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围绕核心、突出重点

教学范围的灵活既有知识面宽广的好处,同时也有在教学中容易偏离重点的坏处,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时,也应注意不要偏离课堂主题,围绕一个核心展开重点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聊天软件的运用时,以时下最流行的QQ举例,课堂围绕这个话题展开,QQ除了聊天,还有空间平台、音乐客户端等等实用功能,就算要提到其他聊天工具做对比,也应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时间的有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多方知识涉及造成的理解不深刻。

2.贴近生活、注重实用

前面提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对基础知识较强的科普性,以这个特点为基础,可以做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的延伸。比如说,现今人们在电脑上用的最多是“WORD”文档的排版和文字处理功能,教师在讲解到这一块的时候,就可以着重演示,字体的放大缩小,颜色转换,空格,页面设置等等,用以加深记忆。因为这一块的运用是与生活最贴近的,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可以运用到的,加强这些细节的教育,而将一切平时用不到的功能简单带过,也能让这门课的开展变的更有意义。

3.简化流程、由浅进深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4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鉴于此,论文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特点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特点进行了简介;其次就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再次针对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的具体表现展开了研究;最后就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的策略应用进行了分析。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5

1.1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加密

在新的计算机安全环境下,对于信息的保护越发重视。当前对于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一般采取加密方式,技术人员为计算机数据设置加密密码,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获得使用数据的权力,提高了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保密性。这一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安全、合规的操作来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技术人员在对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时,会使用密保的方式,当用户输入正确的密码才可使用。比如在账号异地登录时,就需要本人的手機动态验证码或者手机许可,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信息的安全、稳定性,也使密保方式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便捷。

1.2计算机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保护信息安全成为计算机使用必不可少的条件。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新特点就是在用户使用时增加了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的环节。用户在使用、操作计算机时必须被计算机系统允许,这样大大减少了计算机遭到病毒攻击、恶意盗取信息的几率,保障了信息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预先设计的手段,在计算机使用中设置管理员、个人使用密钥、登录密码等形式,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双重加密保障。

第二,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新环境下,也提倡通过特殊装置比如网银U盾,来验证用户身份,提高计算机信息使用的安全性。

第三,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实现验证,比如指纹解锁、面部识别技术等,可以精确的判断出用户是否为系统允许的人员。

1.3系统的用户操作识别

在新的互联网使用环境中,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于用户操作进行识别,主要是综合计算机的特征和数据运行的规律,对于系统中数据设置不同的复制、保存和个体的访问行为等功能,这样可以避免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保护了信息的安全,防止被非法使用、窃取。

2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方式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畴逐渐扩大,从生产到生活,从了解世界到互相沟通,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而有部分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此滋生,信息的安全防护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探讨符合时展要求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方式应引起更多关注。

2.1应加强防范病毒入侵

计算机信息安全涉及经济数据、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重要的问题,一旦受到侵害则影响巨大。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中,如何有效防范病毒入侵是最首要的环节。当前病毒入侵是信息泄露最主要的方式,要加强对病毒入侵行为的监测,经常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和清理。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要反复检测,并且做到快速检查被入侵的故障区域,以便计算机系统做出快速反应,尽量保护其他数据安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毒种类的了解和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熟悉程度,提高设置计算机信息安全入侵技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做好病毒的防范、检测、查杀和应对,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提高用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常高效的运行可以为用户带来许多便捷,避免出现难以解决的麻烦。只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常工作下才可以安心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和生活,因此,提高用户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手段,同时要加强用户的防护意识。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应该保持良好的上网习惯,不打开不明来历的网页、不访问不良网站、对数据做好保存、备份工作、有规律的对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垃圾清理等,这些举措可以有效的防范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同时用户应该通过设置登录密码、使用密保等双重保障措施来落实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数据被盗取、泄露。

2.3借助物理手段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

借助于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计算机信息、数据的泄露、恶意篡改等问题,对于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而言是行之有效而又便捷的方法。比如进行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动态密码等形式,保障是用户本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此外,对工厂、公司的计算机机房以及个人的计算机都要加强保护,在技术和硬件上保障计算机的平稳运行,这是安全防护的基础。

3结语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为人们带来众多良性的改变和便捷,同时各种安全问题也不断涌现,因此,要做好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让计算机技术实现其对于经济、生活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安全防护方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4-35.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6

1.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存在形式与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发展阶段,所需求的教育信息也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信息主要表现为各种教学手段,如言传口授,纸质图书、黑板、口头语言等。从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动作示范、动作模仿、练习等。文字和书籍的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改进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摆脱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学习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大多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它还可细分为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电子视听设备教学手段也叫做“电化教育”。在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普及的情况下,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日益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呈现信息,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外部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许多过去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3]

同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所需要的信息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理解能力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教学信息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言传口授、板书等手段,“教师能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思路所在,……在课堂中随时调整授课思路。同时,给予学生发挥的时间也增多了,学生受重视的程度得到提升,对教师和课堂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就会上升,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自然地发挥到最大效应。”[4]在培养学生形象能力、空间能力、重现各种场景的教学内容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所展现的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并同时形成视觉、听觉刺激,调动学生多器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存在形式进行分析,以便为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供依据。

1.1教学过程中的语音信息

语音信息是人类教育最早的一种信息载体,在人类教育活动的早期,由于没有文字,也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的存在,人类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的传授主要靠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语音信息来获得,同时在这种传授过程中还伴随着歌谣、舞蹈等形式,这就是早期人类教育信息的存在形式。“在语言媒介产生之前,人类是借助于人体媒介这种最原始的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的。人类在创造自身特有的符号体系——语言之前,一直在使用着与其他动物相似的叫声、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这些传播符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通道所使用的手势符号(如拍手、摆手等)、动作符号(如点头、摇头、舞蹈等)、物体符号(如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表示某种情感)。另一类是听觉通道所使用的原发性声音符号,如哀鸣、哭声、笑声、喊声等表示特定情景中的情感与感受,还有模拟性声音符号,如人发出类似某种动物的声音表达某种意思,或通过发出某种声音(诸如敲击木头、石块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表示固定的意义。”[6]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据考察,语言大约起源于2万年前,它最早的形式是有音节的音符,“人类最先产生了一般的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然后经过对这些音符的确定与组织,最终形成让别人听到声音就能明白所指事物的语言。”[7]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能够以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形式积累和发展下来,并传递给后代。有了语言,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出现,人们通过简单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复杂的感情和事物,而不必再用复杂难懂的人体媒介,这就大大推动了人类教育的发展进程。

1.2教学过程中的文字信息

作为语言的依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人类文明史的开始。“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8]文字的产生大大延伸了人际传播的距离,人类社会的许多历史事实、生产生活经验都得以记录保存下来,这就使文化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提高了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速度。“文字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有声语言的限制,远方的信息可以相互沟通,前人的经验也得以保留。文字符号的这一作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扩充了文化传播交流的范围,对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文字的出现也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的重要前提之一,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机构来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增强了人类改变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文字的记录主要依靠人工手段,文字的记录和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仍需用大量的时间来记录和抄录大量的知识,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也使教育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为载体的文字知识大量出现,人类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大大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文字出现以后,学校教育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但人们可以通过纸和笔记录各种教学内容,摆脱了转瞬即逝的语言传授的弊端,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文明成果,大大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教育从人际传播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信息发送者系统而有条理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在文化积累上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相应地,对于接收者来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他不必在规定场合与有限时间内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来自某一特定方向的信息。他可以花较长的时间,准备更多的资料,并在一个宽裕的时间内,有选择地集中查阅来自不同方面的、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各种信息。”[10]

1.3教学过程中图像信息

图像信息是在人类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用于表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图像信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得益于人们视觉器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得外部信息时,不同器官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占83%,听觉获得信息占11%,其他获得信息占6%,这有力地说明了视觉器官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各种图像信息就成为人们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图像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谓的图像化就是指“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特点。依赖于视觉图像而存在的世界,既强调电影、电视、互联网在制造种种图像,又着重于各种杂志、报刊、图片所导致的‘读图时代’来临的现实,整个当代文化由此出现了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转向。”[11]

1.4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信息

数字化信息出现得较晚,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引导地位,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着重要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开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大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视频服务、数字化教案、教育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等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存在方式,数字化信息具有易压缩、易传递、不易失真,能够在各种格式中进行转换,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容易携带、能够长久保存等便利性,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特点

2.1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多样性

从教学过程中信息存在的形式来看,不仅有语言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之后,各种数字信息也大量出现,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形式。依据信息所存在的媒介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语言信息、纸质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字信息、多媒体信息、有线信息、无线信息等;根据信息的接收者接受的方式可以把信息分为视觉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书籍、报刊、印刷品、图片、视频等;听觉信息,包括广播、电话、语言、录音机、CD等;视听复合信息,包括电视、电影、录像机、VCD、DVD、因特网等。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信息分为一次信息,即原始信息、二次信息等。根据信息的共享程度可以把信息分为个人信息、共享信息、大众信息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存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来源,有利于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2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复杂性

从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因素来看,不仅涉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学生接受的信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而且就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图片信息、数字信息、语言信息、文字信息等;就信息的传播渠道来讲,有面对面的传播、视频传播、数字传播、无线传播等。就信息来源而言,不仅包括教师、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正规信息来源,而且包括各种非正规的、隐性的信息来源,如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换、班级或者学校已经形成的习惯、风格、校风、教风等,还包括来自社会的各种教育信息等。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已经由过去的封闭型走向了开放型,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说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所有信息,学生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学习各种知识。但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已经走向了开放性,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校、教师、同学、家庭、社会等都通过信息技术而成为学生的信息来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上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而获得。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都为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多变性。

2.3教学过程中信息的视听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表达、获取、传递、接收主要依靠的是课本、板书、教师的授课、辅导等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视听性质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信息也具有了强大的视听属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多媒体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和声音。”[12]另外,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习惯而言,教学信息和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属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数字媒介集聚了所有的媒体形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合成一体,构成了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情逼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多媒体信息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点于一身,使传播信息的手段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13]同时,视听属性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极大地减轻了教育者在备课、教授、辅导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整理和综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他们授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效果。

2.4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

现代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一方面来自知识本身的爆炸性增长,从科学学学者普林斯的观点来看,现代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增长,大概是全世界的知识每七到十年就翻一番。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知识正式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必须把社会知识转化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使他们掌握和内化这些知识,因此,直接导致教育信息不断增加,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也来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日渐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和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信息和资源都逐渐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形式的信息逐渐在网络上形成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发源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全世界的信息资源,从而为教学过程中共享全球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华.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信息与教学模式的应用及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06-107.

[2]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J].保山师专学报,2006(2):60-64.

[3][4]黄轶.莫忘传统教学手段[J].科教导刊,2009(8):7.

[5]邱静.微生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5-139.

[6][7]高洁,李琳.信息传播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55.

[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7

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现代设备管理中,就可以做到采集和处理过程数据;实时监控、诊断系统过程;共享设备信息等,使得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对于实现高效、准确的工作目标,使设备管理工作迈向现代化,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设备现代化管理的特点

设备现代化管理造成企业仅靠人工、按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进行设备信息化管理,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于已经变得不可能。企业设备现代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设备的体积、产能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2)设备以生产线、装置、系统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类型的设备以及大数量的设备。

(3)设备的运转速度、运行速率、反应速度等大大提高,从而使其生产效率和效能显著提高。

(4)设备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越来越好、其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也越来越高,运行性能大幅提升。

(5)随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水平高速发展,对设备运行方式和运行效能产生巨大影响。

(6)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不但可以确保生产线、装置和系统的自动、顺序运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产量、安全、包装进行自动控制,还能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安全运行,保证人员、环境安全。

三、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

(1)在现代大中型企业中,设备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0%~70%,成为企业建设投资的主要支出项目。

(2)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大幅提升和设备种类的大幅增加,除了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能源、资源消耗外,每年还要投入大批维修预算费用,用于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支出。

(3)由于现代设备的运转速度、运行速率、反应速度等大大提高,如果设备维修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故障停机就会造成生产中断,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现代设备往往在高速、高负荷、高温、高压状态下运行,设备承受的应力大,设备的磨损、腐蚀速度也大大增加。一旦故障处理不及时,引发事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恶性后果的发生。

(5)由于现代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现代设备的技术问题,因而需要对设备进行社会化管理和维修。

随着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决定了企业领导必需在设备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以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多个行业实施经验的设备管理软件实施方会参与到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但由于以下主要因素的存在而会极大地影响到设备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实施质量,希望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企业方领导的高度关注。

(1)在企业进行设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企业领导较重视但投入精力和时间很少,一般用户不愿因信息化建设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设备管理录入工作而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的情况。进而由于企业方的需求表达不清、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不能满足要求而造成项目实施双方的不满,给项目实施带来巨大的风险。

(2)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实施方交钥匙工程,实施过程完全成了实施方的事情,企业用户只等着拿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到手就可以使用的简单系统。殊不知,这样提交的系统根本就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也不能适应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3)企业用户通常的想法是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实施方,后续系统功能只需要实施方按他们说的做法去开发就行了。这说明企业领导和用户没有树立正确的系统实施观念,没有把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想成是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培训、讨论、业务流程改进等过程。从而浪费了时间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机会。

(4)企业各设备管理部门一般都会从自己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从自己当前最迫切解决的业务需求出发,购买和实施解决某一方面业务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把这些系统限制在本部门内部使用,从而人为造成许多的信息孤岛,为以后的系统整合、各部门业务重组埋下重重障碍,成为设备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助力。

(5)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往往会由于企业方对项目实施方法的理解不透、实施方的引导和培训不足等原因,在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设计方面,没有以端到端的业务设计需求思想为指导,没有从部门内业务集成与协同、部门间业务集成与协同、同一部门不同地点间的业务集成与协同出发,而仅从本部门各种业务需求本身思考,设计出互不关联、处处存在断点的业务流程解决方案,最终影响信息化的实施质量和用户的认可度。

(6)在企业实施设备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及实施方因各种原因把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派到项目组中参与项目实施工作,人为的给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巨大风险。

(7)在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方往往应用户的强烈要求或者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了电子化开发,而没有从设备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出更好的系统功能。

在企业进行设备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每一个都会给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带来巨大风险,都是需要引起项目实施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并要在自己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力以避免。

五、企业在设备信息化过程中的需求分析

许多企业通过不断的参观、学习、思考等过程积累,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在进行新的设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始不再盲从项目实施方的培训与引导,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和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新的需求。

(1)企业方已不仅限于深入挖掘和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功能,开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发展要求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指引,要求实施方提供更多适应多种业务的新功能。

(2)企业方除了使用实施方所介绍的功能外,已经开始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结合企业领导的最新管理思路和最新设备管理理论指导,提出对某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要求分阶段、有重点的解决企业设备管理业务难点,为企业总体生产经常目标服务。

(3)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领导不能仅关注设备维修保养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要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关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各业务阶段需求,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最大效益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4)企业方希望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引进和吸收项目实施方在各个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与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实施方可能带来的最新设备管理理论讲解,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企业就希望通过某个适合的设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把这些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最终解决用户在多个系统中多次重复操作,信息还不能充分共享的问题。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8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9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0

和谐的课堂不可能只是一方面的参与,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如此。每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必定很多,因为不参与、不操作,课堂任务不可能完成。教师如何将任务合理设计与分配,导入学生积极状态非常重要。因此,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共责性,成为强调的内容。合成课程要求每一组成部分能否让学生得到应有的价值,是师生共同的责任,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花费宝贵的时间一无所获,也不应该让教师的积极准备一无所得,双方积极配合、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提升理念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和谐课堂,同时也是共责性的充分体现。

2.整合性: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掌握技能,行动的参与较之其他课程有先天的优势,而思维训练也并不比其他课程弱,大量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洗涤着学生的大脑,绝大多数设计具有实用性的创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唯有情感方面,似乎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弱项,事实上并非如此。

3.指导性:课程内容与生活有密切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能吸引学生兴趣,必须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并不要回避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交流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技巧,尽管教科书上已然有所突破,但仍与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会问:我们的父母可能因为接触网络机会少甚至根本不懂网络,才产生很多误解或困惑,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难道都不能理解网络的真正吸引人之处吗?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对网络各种良莠的成熟判断,我们首先可以从“网络的作用”等技术讨论开始,争取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找到切入点,然后才能用指导性的意见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尽管也许一些学生比较沉迷虚拟世界,但他们还是会有一定的困惑,内心会受到自我良知的谴责,只是不愿表达或无法自控,如果教师一味回避、谴责,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

而当我们能够交流,才能使转化成为可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能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到真正的本领,指导他们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吸引之处,因此,表格制作、网站设计、搜索技巧、下载技巧、多媒体技术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新课程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许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但要注意:技术目标能够达成,内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学生情感和理智产生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布置课外作业,但应该要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

4.回归性: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性和理性,更重要的是理性。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面对许多棘手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信息?如何改变学生对课程的传统认识?如何解决掌握技术却更难掌控管理的矛盾?……事实上,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所有的疑问都应通过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使我们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尝试让学生思考“我要什么”。“回归性”也许是新课程对所有课程的较高要求,但只要我们能够想学生所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让兴趣充满课堂,让探究成为习惯,这种“回归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却能得以最大的体现。

5.理想性: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虽然说是理想性,但教育者必须踏着浪尖前行,最大限度地考虑此项终极目标。合成课程就是要求每一门课程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学进程达成成长的目的。信息技术课程虽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取缔(个人观点),但作为目前的存在,必须体现其补充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气质的重要价值。

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合成特点实施策略

1.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融入其他课程内容

合成课程的要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将失去其设立的意义。我们应当大踏步地让它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如,信息技术课程中本来就需要用到语文(概念理解)、数学(程序编制)、英语(内容介绍、编程等)、物理(电路原理等)等学科知识。通过学习,可能学生的技术水平并不会比教师差,可以倡导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一些学科的软件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将知识以信息技术特有的形式保存下来,使学为所用。

2.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必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使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使研究性学习价值与成果最大化。

3.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网站设计及论坛、博客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班级网站设计、论坛博客等平台进行管理,既能提高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又能广泛获取信息、建立平等对话的舆论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1

    【正 文】

    1 内容分析法概况

    1.1 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着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发表着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 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 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 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 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 Discover Network)项目、SOSIG(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 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 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 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 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 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 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 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 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 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 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 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 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 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 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 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 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 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 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 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2

【正 文】

1 内容分析法概况

1.1 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发表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 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 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 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 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 discover network)项目、sosig(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 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 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 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 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 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 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 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 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 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 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 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 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 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 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 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 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 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 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 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3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是专门服务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一方面,它们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水文地质数据、信息的输入、存储、查询、统计、分析、计算、各种报表、图件的输出以及水文地质评价、预测、预报等多方面的信息处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矿井水文地质资料、数据的利用率以及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矿井水文地质实践中,无论在信息分析、处理方面,还是在管理、决策支持方面都在不断向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智能化、三维可视化及多媒体化已成为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1水文地质信息特点分析

水文地质信息是指反映地下水及其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信息。其中信息的获取、储存和分析是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水文地质信息具有如下特点:(1)空间特性。地下水及影响地下水资源的诸因素具有空间分布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描述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数据都与地理坐标有关,是典型的空间型数据。(2)动态特性。地下水与一般矿产资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具有流动性、可恢复性、动态性等特点,通过补给、径流、排泄的运动方式,循环交替,显示了有规律的动态特征。反映地下水状态的信息,需要根据地下水的变化特点,实时更新和补充。(3)多源信息特性。影响地下水赋存、运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生态环境等五人类;信息的表现形式呈多样性,有图形、图像、文字、报表、DEM等,同时数据可以来自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尺度 。

2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个以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同一般的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自动成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地理空间分布数据,它不仅管理空间实体的属性数据,而且还要管理反映空间实置及相互之间拓扑关系的空间位置数据。它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调管理和分析,使用户既可看到空间对象的位置分布,同时又可知道它们各自具有些什么样的信息;既可根据属性信息查询空间位置,又可根据空间位置来查询相关的属性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一般都配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模型用于空间分析,如叠加分析(Overlay)、缓冲区分析(Buffer)、网络分析(Netware)等。可以说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所在,是基于空间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有大量数据是与空间位置分布密切相关的,如各种地质构造,地质界线,含、隔水层分布,地表水体,观测孔,井下涌水点等等,这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水文地质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如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煤矿水害预测。

3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基本功能分析

3.1系统的总体结构

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具有对水文地质空间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功能。它应由空间数据管理、应用模型管理、空间分析、数据转换、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应能充分运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多功能图形输出之功能,不仅能够对所有有关的勘查、观测资料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随时为用户提供空间查询信息服务及多元信息的空间综合分析服务,而且能够充分挖掘与地下水的分布、发育规律有关的信息,对地下水资源性质、开发潜力、开采模式以及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用户需要,随时加工和输出不同功能的信息数据和图件,从而为统一规划、开采、管理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3.2 系统的基本功能

3.2.1 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

数据库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先进的软件工程。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区域内一定水文地质及其相关特征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空间数据的集合。空间数据既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也包括以外挂数据库形式组织的水文地质动态数据,空间数据的管理由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来完成[5]。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除了与属性数据有关的 DBMS 功能之外,还包括对空间数据库的定义、空间数据的导入、存贮、管理、查询、检索、统计、显示和更新,并实现图形数据与外挂属性数据的链接。它既为信息的查询、分析、输出提供信息源,又是空间分析结果数据的归宿 。

3.2.2 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

开发地下水系统分析的应用模型,已成为 GIS 技术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与评价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模型库中需要建立的专题分析模型由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地下水量计算与评价模型、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水质与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模型等四大类模型的若干个模型元组成,模型库管理系统具有对模型的添加、删除、存取、检索等管理功能。

3.2.3 空间分析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 GIS 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空间关系,挖掘更深层次的新的信息。它不仅仅成为 GIS 区别于其它类型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为用户提供了灵活地解决各类专业问题的有效工具。

4结语

研究分析了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特点,即其具有空间特性、动态特性及多源信息特性,提出了基于 GIS 的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总体结构,并具体分析了其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过程及结果将为水文地质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乔羽佳,万新南.地理信息系统在编制龙泉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8(6):63-65.

[2] 戚文云,刘惠德,郭向坤.基于 GIS 的矿山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矿业快报,2007,23(3):45-4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