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分类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分类标准

篇1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WWW.163.com)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 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 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 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 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 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 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 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 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 聊天室 游戏 同学录 人物 明星 下载专区 招聘 彩票 动漫 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 娱乐与休闲 体育与健康 旅游与交通 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 哲学与宗教 政治与法律 军事与战争 经济与金融 教育与就业 人文与艺术 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 医疗与卫生 农业科学 计算机与网络 工程技术 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 参考资料 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2 郑福根.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4(6)

3 张林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情报杂志,2003(10)

4 刘延章,余义芳.近五年来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情报学报,2004(4)

5 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6 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7 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4)

8 王本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4(5).

9 宋剑祥.从国外分类法看《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与情报,2004(2)

篇2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研制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标准做支撑,就不能实现系统的安全可信,只有从系统的视角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起合理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保证各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可控和高效运行,也只有建立起涵盖系统安全结构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安全组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关联操作,实现系统安全性的最大化。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分类现状

1.1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现状及分类体系

1.1.1美国国防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国防部(DoD)将美军信息安全标准按安全部件与安全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其标准体系见图1,其中安全部件以信息流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为信息处理安全标准、信息传输安全标准、信息理解表示安全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环境标准五类。安全功能从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来进行划分,分为鉴别安全服务标准、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标准、保密性安全服务标准、完整性安全服务标准、抗抵赖性安全服务标准和可用性安全服务标准六类。DoD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虽然覆盖全面,但安全部件和安全功能之间的标准交叉重复比较多,层次不够清晰。

1.1.2联合技术参考模型(JTA 6.0)

JTA 6.0中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对国防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支撑,包括(本地)计算环境、飞地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安全评估五类标准。这种分类比较合理,但分类下面对应的标准大部分是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因此,应在借鉴该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合理的标准体系。

ISO信息安全工作组分类如图3所示。目前,ISO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按照工作组的分类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标准、密码和安全机制、安全评价准则、安全控制与服务和身份管理与隐私技术五类。该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对于建立安全运行的信息系统,针对性不太强。

1.1.4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

ITU-T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如图4所示该分类方法对信息安全技术分类比较粗糙,信息安全技术也只侧重于通信安全。

ITU-T颁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标准主要有:消息处理系统(X.400系列)、目录系统(X.500系列)、安全框架和模型(X.800系列)等,其中的X.509标准是PKI的重要基础标准,X.805是端到端通信安全的重要标准。

目前,ITU-T在安全标准化方面主要关注NGN安全、IPTV安全、身份管理(IDM)、数字版权管理(DRM)、生物认证、反垃圾信息等热点问题。

1.2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自1995年开始制定,至2002年共制定标准19项,全部由国际标准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是有关密码和评估的标准。在这19项中,2004年后已有12项进行了修订。自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成立以来至目前我国实际现存正式信息安全标准87项,这些标准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如产品和系统(网络)标准,亦包括管理标准,如风险管理标准等,覆盖了当前信息安全主要需求领域。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着“科学、合理、系统、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成果和认真梳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工作组的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分类相对合理、全面,涵盖了体系结构、安全保密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测评等方面的标准,但庞大繁杂的标准体系常常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无法选取需要遵循的标准。因此,针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精简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尤其是影响系统集成方面的安全接口标准,进而增强各个安全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技术间的协作,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支撑性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到实现通信与网络、应用环境和数据安全所应用的支撑性技术,包括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密码管理基础设施(KMI)。

通信与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参考文献:

[1]Joint Technical Architecture Version 6.0.Department of Defense.2003.

[2]林宁,吴志刚.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08).

[3]吴志刚,罗锋盈.ISO/IEC JTC1/SC27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新动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05).

篇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 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6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然而,上述4类林地在管理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迹地和苗圃来说,迹地是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而苗圃是指固定的树木育林地,不仅在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其管理措施亦明显不同,一旦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上采用相同的地类符号,无法分清到底哪个图斑是绿树成荫的苗圃,而哪个图斑又是“寸木不生”的迹地。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有些省份还特意开展了“迹地更新年”活动,明确提出迹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森林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林地类型的取消,不仅不利于林业部门的管理,更不利于取得可靠的科学数据。

(4)“草地”部分的调整比较大,在新的土地分类中,原来的“牧草地”变成了现在的“草地”,并且把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合并为“人工牧草地”,同时又新增了一个地类“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

(5)变化最大的部分就是原分类系统中的“其他农用地”部分,在新的分类体系中,直接把“其他农用地”取消了。这一国家标准分类将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3]。但新分类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是欠妥的。

1.2建设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设用地”部分作了进一步细分: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宅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名称上的表述更加准确实用;工矿仓储用地部分未做变动;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4类归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调整为8类;特殊用地部分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名称更加准确;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3]。在这一分类中,有些地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原分类系统中的“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新的分类系统中,改称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具体含义是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应该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把景区内的池塘、湖泊之类的水面归类到“坑塘水面”的情况发生。

转贴于

(2)在新的土地分类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类——空闲地。空闲地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反映出了政府加大力度节约集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但是从“空闲地”的含义不难发现,空闲地是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因此,“空闲地”的划分过分笼统。我们认为,应当对“空闲地”作进一步的细分,把所包含的3个类型(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逐一列出,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出现有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可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把宅基地批到工矿内空闲地上的古怪情况。

(3)从裸地的概念可见,新分类的“裸地”实际是原分类中二级类“未利用土地”下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合并。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属于可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属于难利用土地。从二者的定义可以容易地看出它们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开发利用方向不同,而在这里却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因此,建议应将此二者分开来进行调查,以便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措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2 讨论与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解决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土地利用分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土地资源调查实践和土地利用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事业中。上述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地类主要如下。

(1)在“耕地”内不宜取消“望天田”和“菜地”2个二级类。

(2)“桑园”和“橡胶园”不宜并入“其他园地”中,依然作为“园地”之下的2个二级类为宜。

(3)“其他林地”内,最好进一步续分出疏林地、幼林地、迹地和苗圃4个二级类,以便于分门别类地管护各类林地。

(4)将“荒草地”从原来的“未利用地”内划分到现今的“草地”中,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因而仍保留“荒草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为宜。

(5)新的分类体系取消了“其他农用地”,尽管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欠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在新分类体系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中,应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这种笼统分类导致地类划分上的混乱。

(7)新土地分类中的“空闲地”,因未将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等逐一列出,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使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骤减。建议在调查中进一步续分出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和工矿内空闲地3个三级地类。

(8)“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被归并到了“裸地”中,使这2类开发利用方向与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土地被混为一体,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建议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在“裸地”之下进一步续分出“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2个三级地类。

3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3-15.

[3] 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94-1003.

[4] 曲雪光,林爱文,李建武.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8(4):89-90.

[5] 唐中立,张如恭.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J].广东农业科学,2007(11):98-100.

篇4

一、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缺陷

1.知识覆盖不全

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粗略的通病。就拿全球百强中文网站前5名的新浪(省略)、Yahoo中文(cn.省略)、网易(省略)、搜狐(省略)、TOM・COM(search.省略)的分类体系来说,不是未列自然科学,就是未设社会科学。又如中华网(search.省略)、263在线(search.省略)名捕(省略)、搜星(省略)等的分类体系,也是既未列自然科学,也未列社会科学。

2.归类不够科学

许多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未能严格地按照类目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地归属类目。如搜狐的分类体系把“图书馆”归入“教育”大类,又在“文学”大类中作为交替类目列出,把“”归入“艺术”大类等。再如搜豹(省略)的分类体系把“农业”、“教育”、“地理学”、“历史”、“图书馆”、“理工院校”等归入“自然科学”。总之,归类不当的现象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系统中比比皆是。

在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中,划分失误的现象也是很多的,主要表现为:①划分过宽。如雅虎分类体系的“科学”大类,划分出的“地理学”、“教育”、“历史”、“图书馆”、“心理学”等。②划分过窄。如联合搜索(省略)“社会科学”大类,只列举了“哲学”、“政治学”和“法学”,未列“经济学”、“历史”、“地理”、“军事”等。③划分出子类的级别过高或过低。如智星酷搜(search.省略)的分类体系把“三个代表”、“周易”等与“哲学”等类并列,同属“社会科学”大类之下的二级类目,前两者则属级别过高之类。④划分出的子类相互包容。如上两例中的“哲学”包括“周易”、“三个代表”,“自然科学”包含“物理学”、“化学”和“数学”。

3.类目排列随意

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中华网、木子网(中文)、263在线等的分类体系,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

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类目之间界限模糊。如网易分类体系中新增的“行业分类”大类与原有的“公司企业”大类,外延多有交叉重叠,因为后者也是按行业划分的。

4.大纲缺乏稳定

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分类大纲改变太大,使人难以把握。如亦凡搜索分类体系,原有大类10个,后又增补2个,共计12个;搜狐分类体系的大类数目及类名虽未改变,但首页与分类搜索界面上的大类排序却大相径庭;特别是木子网(中文)的分类体系,首页分类大纲的类名与点击后界面上的类名迥然不同;如把“娱乐与明星”改为“娱乐与影视”、把“艺术与表演”改为“艺术与建筑”、把“社会与历史”改为“社会与人物”、把“科学与技术”改为“科学与研究”、等。5.类名有失规范

网络信息分类法在其分类体系中采用了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俗称、简称、惯称等自然语言,诸如媒体、影视、环保、婚恋、高校、求职、、黑客、电脑、IT业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类名缺乏范化处理,类下又无必要的注释,容易增加网民的知识负担,如名捕分类体系中的“说天说地”、“美眉写真”,天网搜索分类体系中的“嗜好”、“残障”、“讨论话题”,百度(ix.省略)分类体系中的“一见钟情”等。

二、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完善

1.知识覆盖的全面性

知识覆盖面全是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至关重要条件。它要求在其分类大纲及其层次展开的设计上都要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其知识范围要涵盖所有的主题、学科、行业、产品等,即人类的全部知识领域和各种知识需求;其信息类型要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事业信息、企业信息、社会信息等,即人类的全部活动所产生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一般来说,收集网站信息越多,概括出的类目就越多,分类体系的知识覆盖就越全面,所以说,尽可能地收集网站信息,是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关键。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自动索引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能够快速地把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整序、建库,把新数据加入到自己的索引库中。

2.体系结构的完备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体系结构应包括分类大纲、主类表、从类表、类目注释、类目索引、后控制词表、使用指南等。分类大纲是网络信息分类法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广大网民查询网上信息的起点,它直接影响着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性能和质量,因此说,编制好分类大纲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大纲的一级类目以20-30个为宜。分类大纲中的类目数太少会造成覆盖不全,很多网站信息无类可归;太多会造成主题分散,也容易产生空头类目。主类目是由分类大纲展开的全部类目组成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主体。分类大纲展开的层次以4-6级为宜,如果太少会影响类目体系的清晰度,增加网民选择的负担;太多则会增加点击屏数,影响检索效率。目前多数自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都不设置类目注释、类目索引、后控制词表、使用指南等,但作为标准化的综合性的网络信息分类法而言,是不能缺无的。

3.类目组织的科学性

类目组织的是否科学是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一个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组织具有纵向关系的类目时,应尽可能体现出类目之间的从属等级关系,以便鸟瞰全貌,进行缩检和扩检;在组织具有横向关系的类目时,应尽可能体现出类目之间的并列相关关系,以便触类旁通,进行转向检索和相关检索。我们认为,不论是具有纵向关系还是具有横向关系的类目,应按类目之间固有的自然次序来组织,对于点击频率高、信息量大的热点类目和重点类目可越级提升,但必须在以不破坏原有的分类体系为条件。对于类目众多的同位类来说,可采取多重列类、分面列类及类组的形式来组织,在不适合采用上述方法组织时,也可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来排列。

4.基本类目的稳定性

基本类目是否稳定是衡量网络信息分类法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它不能像传统分类法那样体系僵化,很难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需要及时维护,因为网络信息是以节点为中心的分布式的开放信息系统,不论是一个网站还是一个网页,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之中,随时都要将产生的信息加进分类系统中去,把陈旧过时的信息剔除出去,删去无效的链接。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要求基本类目(即分类法中一级类目和二级类目共同构成的类目体系)的数量、类名及其次序一旦确定,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改动。但其基本类目以下的各级类目,可及时进行增、删、改,以适应组织动态信息的需要。

5.类目名称的通用性

类目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信息的集合性概念,而类名则是指表达类目这一概念的词语,因此类名规定着类目的内涵和外延,也因此类名就成为网民利用分类系统查询网络信息的入口词。因此,它必须作到通用、准确和精练,使网民能望名生义,不至于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目前各种自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使用的多是自然语言,如电脑网络、农工贸、科技、文教、家电等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俗称、简称、惯称等。但有些自然语言作类名使人费解,如精品世界、男左女右、黄页、酷站等,必须借助于类目注释、后控制词表等形式才能明确所涵盖的知识范围。总之,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其类名必须达到上述要求,并使其规范化,是不能像目前有的网络信息分类法那样。

6.用户界面的友好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对用户界面的要求主要是:①类目清晰。不同级别的类目应采取不同的版面形式,类目与其相关的网站信息也应采取不同的版面形式,使网民一目了然。②路径明确。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在所有用户界面中设置路径指示标,用以指明网民查找的途径及其网站数,以明确网民自己所处的位置。③跳转便捷。网民可能从用户界面上所显示出的各种入口进行检索或转向检索,编制用户界面时应采用链接技术,使逆向检索或转向检索更方便。④帮助切实。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在所有的用户界面中设置帮助系统。帮助系统不能只介绍一般的常识和检索方法,而应把检索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制成文件,以便切中要害,给予切实的帮助。

7.检索功能的齐全性

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以下功能:

组织信息的功能: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组织各学科知识、各种产品知识、各类型信息、各领域信息的功能。凡是通过ICP/IP协议在全世界计算机网络、网站、网页上的信息都能组织起来,从而提高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检全率。

过滤信息的功能: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过滤信息的功能,通过使用的分类体系并对上述信息进行标引,把一些无价值、质量不高、盲链接的信息摈除在要建的数据库之外,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质量,也提高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检准率。检索信息的功能: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具有多途径检索信息的功能,不但可以通过主分类体系检索,还可以通过从分类体系检索;不但可以通过正式类目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交替类目、镜像类目、热门类目及相关链接进行检索;不但可以通过主题、专题、学科、专业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地区、机构、人物、形态、时间、信息类型、网页等角度进行检索;不但可以通过菜单进行检索,还可通过在同一界面上的检索框内键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等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余义芳・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传统分类法的借鉴[J]・图书与情报,2004,(3):52-54.

篇5

Abstract:Aiming at the need of "open and transparent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Sichuan Platform Project"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me and matched classification with Chain table. This method is a four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me classification;Matched classification;Chain Mosaic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3-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怎样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利呢?根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权利的公开透明[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尤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而政务信息分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对政务信息分类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2] 。本文将简述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对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省级政务信息公开的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此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

一、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目前,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主题分类、机构分类、体裁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主题分类反映了政府公开信息在内容方面的属性或特征;机构分类则体现了政府部门机构与职能的特点;体裁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表现形式与体裁上的不同;服务对象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适用对象和受众上的不同。这四种分类相互独立,当政府公开信息的某个维度的属性发生了变化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维度的属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目录体系的稳定性[3],同时这些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国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主题分类方式, 这些方式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

二、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根据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将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标识和政务信息资源查询。这一阶段解决人查找信息的问题,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政务信息指引服务。 第二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即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这里“共享”一词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仅是解决人对信息的查找,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应用程序对数据语义的共同解释。第二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思想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跨部门协调委员会研究报告和美国联邦组织架构中的业务参考模型[3]。

近年来,美国将联邦企业架构(FEA)分类方法中的业务参考模型(BRM)运用于政务信息分类中,形成了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BRM采用三级类目的形式, 其一级类目由四个业务区组成,即: 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服务提供方式、提供服务所需支撑条件、政务资源的管理。一级类目下设有二级类目, 被称为业务线, 包括面向内部的业务线和面向外部的业务线, 共有39个业务线, 即39个二级类目。 每个业务线下设置了子功能, 即为三级类目, 共153个子功能。 在BRM分类体系中, 对每个三级类目都进行详细的说明[4-6],我国的北京市就采用这种政务信息分类方式[7]。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标准以及其应用

1.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国家标准

我国在政务分类方面先后颁布一些国家标准:分别是GB/T10113-2003《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与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19486 - 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21063.4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其中,GB/T 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于2007年9 月,于2008年3月正式实行,它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应采用主题分类,也可根据具体应用情况选择其他的分类方法与主题分类共同进行类,如部门分类、服务分类、资源形态分类等。它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分类类目表,共21个一级类目(见表1)和133个二级类目[8]但它并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所有的政务信息分类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

表1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国家标准(一级类目)

2.我国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的应用

我国各省市、各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例如,浙江省政务信息主要是按照主题进行分类, 有12个一级类目(见表2) , 376个二级类目[2]。

表2 浙江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一级类目)

四、一种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1.为什么要提出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在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的建设中,项目团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将四川省各个市区,各政府部门之间不同政务目录整合在一起,面对庞大、繁杂的政务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又不完全适应四川省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项目组提出一种可行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在这种背景下项目组提出了一种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2.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题分类方法与组配分类方法相结合的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就是将主题分类和组配分类体系进行新的组合和溶嵌,确定了四级分类体系。一二级类目采用主题分类,参考国家主题分类类目表分类, 其中一级类目按照经济社会管理中的主题词进行分类, 如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级类目是对一级类目的细化分类,如文秘工作、应急管理、物价等, 行政机关选定一级类目后进行二次选择。 三、四级类目则按照生命周期, 采用组配分类, 三级类目分为概况信息、政府文件、动态信息、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信息、重大项目、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其他共九类, 四级类目是对三级类目的进一步细分, 如机构职能、通告、应急预案等。一二级类目和三四级类目之间采用溶嵌结构(见图1)。

3.独特的编码技术

开发的政府信息分类编码的自动生成器, 是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组件, 它的功能是将政务信息的类目自动转换为相应的唯一编码, 以便对海量政府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本编码生成器,依赖于溶嵌规则构成的四级信息类目体系和编码结构构成的信息组码规则, 采用信息属性描述的方式, 来自动生成政府信息类目的唯一编码。一、二级编码和三、四级编码之间采用平行结构,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 对编码及体系进行溶嵌, 将政府信息按照要求进行了更全面、更科学、更细致的划分,不仅能兼顾国家和我省的政府信息资源不同的分类要求, 并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拓展性。 编码生成器的结构见图2, 它由分类规则、编码规则、信息属性描述、编码生成器和数据库五大模块组成。其中,编码规则模块引入了元数据索引号的方法, 目的是能够以流水号方式进行数字编码链接。元数据索引号采用“前段码/后段码”格式, 前段码为信息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它由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编制;后段码为4位年份数与5位流水号组成,索引号由计算机按信息的日期自动生成,以此达到唯一和不可更改的目的。

4.新方法的成功运用

该方法成功运用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结构框架如图3),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图3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框架

五、结论

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借鉴已有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电子政务信息分类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这种方法是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中的一种,反过来它也将推动政务信息分类方法的前进。

参考文献

[1]耿瑞利.中美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对比研究.情报杂志,2010(11):174-177

[2]张新民.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及其分类系统的几点思考.2009(5):78-84

[3]冯璐,陈琳.对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编制建议.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33-136

[4]朱礼军,赵新力,孙钦山.美国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探析文.电子政务,2007(1):142-146

[5]王鹏.美国联邦政府信息系统分类分级初探.保密科学技术,2012(12):34-36

[6]龚立群,李文生,张亚军.FEA-BRM及其对构建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体系的启示,2011(8):144-148

[7]高文飞,赵新力.我国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分类研究,2008(29)

[8] GB/T 21063.4-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金刚,男,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琳,女,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处长。

篇6

【正 文】

根据网络信息和用户检索需求的特点,依据网络环境构建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以1999年—2005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为信息源,从构建方法、原则、语言、大纲、信息技术应用等6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研究进展。

1 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依据或方法

目前,网络信息分类法主要是指网络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基于“分类工具通常是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结合一定的技术环境建立的”认识,马张华在《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一文中论述了分类搜索引擎类目结构的编制依据:(1)从分类对象来看,网络资源的特点是数量、种类多,动态性强,新兴科学、商业、娱乐的资源数量较多,传统知识门类的资源相对较少,要求有新的、适合处理对象的分类架构。(2)从用户需求来看,网络的使用对象涉及所有的终端用户。(3)从技术环境来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环境与超文本技术,在体系构建、类目设置等方面发展不同于传统分类法的技术特色。[1]

陈树年提出建构网上知识分类体系的(基本结构)编制方法,即:①有一个涵盖各知识领域、结构清晰、层次简明、能满足网上信息组织需要的分类体系;②采用等级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联系,构成枝干分明的主题树或脉络清晰的知识地图;③类目的排列和检索结果的排列方法应采用对用户最有用的排列次序;④分类体系的标记应适当保留。[2]石晓华等在分析了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优劣之后,首次提出了建构《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建议,并列举了具体的编制方法,即:①以传统分类主题体系为基础,建构多维的分类体系;②栏目因需而设,突出重点;③控制分级,减少栏目层次;④根据用户确定栏目名称的规范程度。[3]张琪玉则提出了一整套设计方针,即:①为不同类型的需求提供不同特性的分类体系;②在统一框架下设置分散独立、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③分类体系的类目设置不以网罗全部网络信息资源为目标;④分类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和可变性,并应有反映新颖信息的措施。他也设计了一个供普通用户使用的分类体系框架。[4]王知津赞同石晓华的第①、②、③建议,认为可以借鉴传统分类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主题词表的结合,即分类主题一体化。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分类,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宏观控制;②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现作者语言与用户检索语言的控制和转换;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这样既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检索,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从而较好实现分类与主题的兼容。[5]董琳提出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融知识分类、行业分类、网站信息分类于一体的综合性中文网站分类体系。[6]该体系把一级大类分为5大模块:较丰富信息的模块、高查询率模块、学科专业模块、查询入口模块、综合网站模块。常设20个一级类目,把主题作为主要聚类标准,学科和专业作为辅助聚类标准。

另外,陆宝益提出编制的具体步骤,即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深入调研,制定可行计划;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7]其他学者,如陈代春、赵培云、刘颖、许磊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问题。

2 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原则

构建新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需要吸收现有搜索引擎分类体系优势,借鉴传统分类法的部分长处,并遵循基本的设计指导原则。有的学者[8]认为,强调类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最终用户——信息需求者的利益,是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因之一,所以建立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以实用性为主。持相同观点的学者,如,史学斌提出“实用性、自然性、系统性和技术性、针对性”原则[9]。郑庆胜指出“实用性、全面性、规律性、统一性和特殊性”原则[10]等。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首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吴丹认为,与传统分类法一样,网络信息分类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原则,分类体系仍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即科学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1]。其他学者,如陆宝益提出“科学性、自然性、实用性、同一性、通用性、兼容性、发展性”原则[12]、朱蓓玲提出“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针对性、快捷性、系统技术性”原则[13]。敬卿、吴静提出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通用性”原则[14]。邓香莲提出的“科学性、简洁性、直接性、实用性、动态性、自然性”原则[15]也应归属此类。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原则,研究者智者见智,较多学者都提到了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自然性”原则。主要分歧是强调科学性优先还是实用性优先。笔者认为,网络信息分类法要适应组织网络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满足用户复杂的信息查询需求,对于综合性、大众性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必须以实用性原则为主,兼顾科学性的原则。

3 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语言

从实践来看,传统的文献分类法使用的是典型的人工语言,而网络信息分类法使用的主要是自然语言。因为人工语言严格的规范性使用户丧失了检索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自然语言是检索语言发展的必然。[16]张琪玉教授则指出由于自然语言有其固有的缺陷,网络信息检索不可能仅仅使用自然语言,也必须使用人工语言。情报检索用语发展的大趋势,是情报检索语言的自然语言化和自然语言的情报检索语言化,是两者的初级结合到完全融合的过程。[17]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对网络受控语言进行适合于网民大众习惯用语的改造,提出了“受控语言网民化”的思想。[18]陈晶也指出:“改进受控语言的易用化是网络环境下的大势所趋,而对自然语言进行必要的控制也是网络环境下势在必行的,两者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情报检索语言发展的大趋势。”[19]

有的学者认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实质是受控语言内部的一体化,它不能适应网络检索的发展,应当建立更适合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结合的一体化语言。[20]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受控语言和自然语言各自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指出无论受控语言还是自然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和缺陷,不能彼此取代,可以相互补充。而“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交织兼容的趋势”。[21]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长处和短处,都不能完全满足网络用户多样化需求,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相结合、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相结合才是建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4 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大纲设计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大纲或框架的代表作有文献[22]、[23]、[24]。陈树年阐述了构建网上分类体系的原则与技术后,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般用户的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大纲,该大纲包括22个大类,即哲学与宗教、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文学与艺术、教育与人才、体育与健身、休闲与生活娱乐、旅游与服务业、医学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政治、法律、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新闻与媒体、图书馆与参考资料、国家与地区、综合网站。并指出以学术和技术为主的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最好以权威分类法(或其中的某些类)为基础,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用于网上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因为其科学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是非专业人员所不能独立完成的。[22]吴丹采取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兼顾的方式,也设计了一个包含有 18个大类和若干二级类目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设计方案。18个大类,即政治法律与军事、新闻与媒体、商业与经济、自然科学、农业与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教育、哲学与宗教、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历史与地理、国家与地区、旅游与交通、医学与健康、生活服务、体育与健身、娱乐休闲、图书馆与参考资料。[23]许培扬提出了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由简表、主表、索引和使用指南四部分组成。简表一般由1-4级类目构成,主表由全部类目构成。索引包括:①本表与其他分类体系的对应,用于不同分类体系的转换;②英译名称索引,从英查汉或从汉查英。使用指南是分类体系的详细说明。[24]

5 现代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中的应用

由于网络信息分类法必须能适应网络技术环境,这就要求在编制过程中适当采用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自动分类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格技术等等,以适应网络技术环境的发展特点。马张华专文阐述了超文本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5]他指出:超文本技术可以改进主题之间多维关系的揭示;可以从多个角度组织信息资源;可以进行轮排,亦即多表列类;可以设置镜像类目,根据需要对某些重点类目或热点类目突出反映;可以动态设置类目和动态揭示类目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及时增添类目或删改类目;可用于联结不同的检索系统,增加检索入口;可以联结分类体系与相应的说明文字与规则系统。

陈旭论述了分面分类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6]文章首先论述了在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时,可根据需要利用仿分技术编制各种类型的通用复分表、专用复分表及规定必要的仿分。其次论述了分面叙词表的应用。最后论述了分面分类在可视化检索中的应用。即在检索界面上设置主题分面、书目形式分面、时间分面和地域分面,然后再按等级列举的方式分别展开,既便于类表的修订与维护,又便于用户检索更为专指的信息。

周淑云在《分类主题一体化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27]一文中指出,理想的网络分类法应是分类法和主题法的结合使用,理想的模式是以“分类一主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种兼具分类、主题两种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新型检索语言,从而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功能。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网络分类体系既突破了传统分类法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等级结构又克服了主题法系统性差,将同类信息分类的特点。对此问题进行论述的还有郭丽芳、梅伯平、苏瑞竹等。

6 构建中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的一些具体问题,许多学者都予以了详细的探讨。

陈树年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中研究了聚类标准、大类设置、展开层次、类目种类、类目名称、多分类体系、分类标准与使用次序、类目设置的均衡性和规律性、重点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类目的排列、类目的注释和说明、用户界面的设计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28]他认为,关于聚类标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法聚类的主要标准应当是“主题和专题”,专业搜索引擎可以学科或专业为主要聚类标准,或结合主题聚类运用;关于大类的设置数量通常以10-20个为宜;关于类目的名称要做到准确、通用和精练;关于类目种类包括“子类”与“网站”两种,“在每一类下,把内容宽泛,各个下位类不能容纳的信息归纳为‘综合网站’集中收录是网络分娄法实用的作法”。

其它方面,人们观点大致雷同。如,关于分类体系展开层次,陈树年提出基本应控制在3-6级之间;赵培云认为根据目前网络信息的实际情况和用户浏览查询心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类目应控制在三、四层为宜,专业搜索引擎和网站可适当延伸。[29]张琪玉提出类目细分应控制在五级左右。[30]

总之,由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但是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给网络信息分类法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建议,应当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牵头,组织图书情报界专家、计算机专家、网络公司等相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尽早编制出一部用户满意、质量较高的网络信息分类法。

【参考文献】

[1] 马张华.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1(2):36-40

[2][22] 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31-37

[3] 石晓华,王春芳。网络信息分类与传统分类法的优劣分析——兼谈构建《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1):43-45

[4][30] 张琪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分类体系.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4):7-11

[5] 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2-7

[6] 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2):65-67

[7][12] 陆宝益.论创建我国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44-47

[8] 千忠红.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传统分类法.图书情报工作, 1999(2):37-39

[9] 史学斌.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图书馆,2002(1):33-35,20

[10] 郑庆胜,易晓阳.从新浪等网站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图书馆建设,2003(1):69-71

[11][23] 吴丹.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设计.图书情报知识,2002(5):37-39

[13] 朱蓓玲.浅析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情报杂志,2004(8): 110-111,114

[14] 敬卿,吴静.网络分类目录规范化初探.图书馆,2002(1):49-50

[15] 邓香莲.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之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2(6):43-45

[16] 粟慧.以人为本的必然:人工检索语言向自然语言的转变.图书馆,2000(2):9-10

[17] 张琪玉.网络信息检索用语言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2001(3):5-7

[18] 梁树柏,高夕果.受控语言网民化的思考.情报杂志,2002(8):69-71

[19] 陈晶.论网络环境下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情报杂志,2002 (6):54-55

[20] 吕娟,袁相琴.论第四种情报检索语言系统.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87-92

[21] 焦玉英,李法运.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的优化研究.情报学报,2003(3):291-296

[24] 许培扬,张玢.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研究进展.医学情报工作,2002(6):324-326

[25] 马张华,李玲.超文本技术在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60-62,66

[26] 陈旭.分面分类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2(1):59-61

篇7

分类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在进行档案管理时的基本方法。档案的分类和其他文献的分类相比,具有独特的“二元主义现象”。在对一般的文献进行分类时,仅使用一种分类标准,形成一种分类体系,同时满足文献的实体有序化和信息有序化的双重需要。而在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分类,这两次分类在分类对象、思路和目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这两种分类体系。这两种分类体系在档案管理中同时存在,在不同的管理需要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档案信息分类与档案实体分类的比较

(一)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的主要区别就是两者的分类对象不同。档案信息是利用变化载体的方法从原始档案文件中提取出来的,自身属于抽象的事物,需要附属在一个新的载体来存在,实现其价值。档案实体是档案的原始文件,主要是对档案进行原始记录。档案实体只是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根据档案在来源上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档案信息分类则是采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档案管理的使用价值就是满足人们对档案的各种使用需求,人们在使用档案时,主要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料。所以要基于档案实体对相关档案信息推行信息管理,分类相关信息能够使信息有序化,更加方便我们迅速查询和使用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管理的使用价值。

(二)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从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的思路上来看,主要分为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派别。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档案实体分类主要是通过历史主义的原则,按照档案实际情况和内容界限直接认定,按照档案在其来源上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档案馆中的所有档案被划分成若干个全宗,每个全宗又按照日期和形成档案的机构进行细微的分类,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分类体系。档案信息分类主要采用形式逻辑主义的原则,突破档案来源上的历史联系,按照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并结合档案信息内容的属性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人们可以按照职能活动或事物的属性来查找档案。

(三)信息分类号与实体分类号。从信息分类和实体分类的目的及结果来说,档案实体分类的目的是显示档案来源的历史联系,比较完整的展现出一个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新标准中档号的组成包括全宗号、时间、保管时限和件号。而信息分类的目的体现在档案内容的逻辑联系,使分散保存的不同宗卷中内容属于同一专业或职能活动的档案划分到同一类目下,给所有档案进行分类号,展现每个信息在整体信息分类体系中所在的具置,编号是由汉语拼音和数字混合在一起构成,使人们能够利用档案的特点进行查找。

(四)试题管理与信息开发。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和档案实体管理。档案的实体分类是保管、鉴定和统计的基础,在档案实体管理工作中进行。档案信息分类属于一种检索语言,实体管理完毕后,在信息的开发工作中进行。

二、档案信息分类与档案实体分类并存原因

形成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在档案管理中并存的原因:档案和其他资料都是同属于文献的范畴,是内容较为完整、历史价值较高的信息记录,目的都是帮助人们通过信息形成某种认识,所以文献的分类需要适应人们对文献的需求特点。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根据信息内容和特点进行文献的查找和使用。档案信息分类,就是按照文献的内容和特征进行逻辑分类而形成的体系。档案信息分类是人们查找需求的基本途径,也是档案的必然要求。在档案管理机构中,长期利用档案信息分类,虽然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条件,但是使同一出处的档案全部打乱,档案所记录的全部机关的历史活动内容被损坏、分解和混合,是档案失去了原有的实际价值,变成繁杂的资料。这种信息分类不能展现出档案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独特属性,不利于档案实体的实际管理,所以还需要编辑一些工具类书籍来辅助档案的实体管理。另一方面,分类需要尊重和维护事物的本性。档案是历史社会活动的记录,能够反映出纵向上时间的连续性和历史性。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信息分类是对档案内容进行横向分类,不能显示人类社会或者历史的纵向演变、发展过程。所以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时,除了要进行档案信息分类之外,还需要实体分类对档案进行历史性记录。从档案来源的历史联系出发,有效地维护某一组织或者个人职能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

三、结束语

由于档案的根本属性不同于其它文献,使档案的分类也和其它文献有很大的不同。档案信息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二者之间,虽然不统一,却在档案管理中同时存在,各尽其职,互补互依。其产生的原因是档案的历史记录性,在档案管理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也会在日后的档案管理中,以其独特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工程规模庞大和项目参与者众多是现代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是项目信息量的巨大和信息交界面、信息传递界面的大幅增多和日趋复杂化。信息交界面和传递界面的问题多发生在分属不同组织的项目干系人之间。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采用统一的项目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时,信息传递畅通;而不同组织之间常常因为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的不同,产生界面障碍,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项目目标实现。工程项目中编制WBS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采用同一个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使项目各干系方都理解这个WBS并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下消除界面障碍,保持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1]。

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1.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2]

编码体系与数据处理方式相联系,也反映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因而在编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与项目分解的原则和体系相一致。在范围上,要包括所有的项目内容;在深度上,要达到项目分解的最低层次,必要时还要考虑预留1~2个层次,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分解进一步加深时扩充编码。②便于查询、检索和总汇。编码体系应尽可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做到便于使用者识别和记忆项目编码所对应的项目内容。③反映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不同的建设项目在规模、功能、项目构成、项目特征、费用组成等方面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编码体系能够反映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分体现编码体系对管理工作的作用。

1.2 编码的方法 编码的方法主要有:

(1)顺序编码,即从01(或001等)开始依次排下去,直到最后的编码方法。该法简单,代码较短。但这种代码缺乏逻辑基础,本身不说明事物的任何特征。

(2)多面码。一个事物可能具有多个属性,如果在编码中能为这些属性各自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了多面码。该法的优点是逻辑性能好,便于扩充。但这种代码位数较长,会有较多的空码。

(3)十进制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先把对象分成十大类,编以0~9的号码,每类中再分成十小类,编以第二个0~9的号码,依次下去。这种方法可以无限扩充下去,直观性也较好。

(4)文字数字码。这种方法是用文字表明对象的属性。这种编码的直观性较好,记忆、使用也都方便。但数据过多时,很容易使含义模糊,造成错误的理解。

2 研究现状分析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最早的研究尝试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制定的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分类的标准化文件系统和字母表索引(Standard Filling System and Alphabetical Index)。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点信息走向面信息,成为了当今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联系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这三大目标的纽带,成为工程项目干系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成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建筑规范学会的CSI体系 这是在北美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是由美国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Institute,CSI)和加拿大的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Canada,CSC)在1963年颁布,又被称为MasterFormat体系[2]。它的信息分类的主要对象是建筑产品信息,其信息分类的第一层由16个类目构成

2.1.2 美国的Uniformat体系 该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制定,用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按项目构成和部位对项目信息进行分解和编码,如表2所示。该分解体系的第一层由12个类目构成。目前,在国际上许多针对过程项目进行的信息分类标准,往往是在设计的前期应用Uniformat标准作为建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的标准[2]。

除以上常见的信息分解编码体系外,国际上可用与项目信息分类的标准还有很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欧洲的SFB体系、CI/SFB体系等。

2.1.3 两种体系的比较分析 MasterFormat和Uniformat分类与编码体系对建设项目管理控制的各大方面来说,其性质和应用不同。例如从投资静态核算和管理来讲,基于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工种工程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比较适用;而从投资及进度管理的角度来说,面向构成部位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在动态控制方面比较有优势。通过比较分析可知,片面强调工种工程或者单独面向项目元素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都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学者提出了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2.2 我国学者提出的相关体系

2.2.1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在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中同时引进工种体系和元素体系,实现实施阶段全过程的项目规划和控制。编码体系共设置4层,最大允许总长度为9位,依次为单位工程、工作段、元素码和工种码

2.2.2 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编码基于工程量清单,借助于工程量清单完备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结合项目分解结构PBS和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共设置7个层次供使用者选用,对应8个分类表,最大容许16位编码,如图4所示。其中,设施层按照主要用途进行划分,如工厂、医院、道路等,设2位编码,从01~99;单位工程编码跟设施编码一样,也为2位编码,从01~99;其他工程分类层、专业工程层、分部工程层、分项工程层和项目特征层自动套用《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要求。

2.2.3 存在的不足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能够从投资和进度方面同时满足工程项目需要,但相对来说分类和编码系统结构又比较复杂。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是一种树状结构编码,有利于项目信息的逐级汇总,但也存在下列问题:①编码位数长,冗余大;②进行进度、投资和质量集成管理需要造价人员、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需要精确的项目进度计划,需要变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式,使之与进度、质量相适应。

3 结语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它还是建筑企业积累历史数据,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以及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我国当前单一的概预算分解体系与国际工程惯例存在较大差异,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森.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20-21.

篇9

一、采矿空间、空间数据、空间信息采矿空间实体

在采矿空间认知模型中,空间实体是有相同属性描述对象的集合。在GIs软件工程中,空间实体是与空间位置有关、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空间实体的最根本特征是任何一个实体都可按某种空间坐标进行数字化表达,并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定量以及拓扑关系的描述。采矿空间实体是抽象意义上的采矿生产管理系统中的事物和现象。采矿空间信息分类就是对实体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1、采矿空间数据。空间实体的位置、属性类型与级别的符号化表达是空间数据,是GIS操作与处理的对象。包含采矿空间定位数据与属性描述数据。空间定位数据表现为空间地理坐标系中点、线、面等实体类型离散化的空间坐标或坐标序列或用采区名、巷道编号等基于空间标识符来间接实现空间实体的定位。

2、采矿空间信息。采矿空间信息的分类编码码问题可表达为一个三元组(Z,R,s)。其中,x表示空间实体的结构或语义知识,表示可能分类解的子集;R表示分类的一些规则,描述空间实体结构间的关系;w表示分类的控制策略,代表分类规则选取的原则与策略。采矿空间信息以数据为载体,是对采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语义解释。采矿空间信息内含四个相互关联的特征:位置特征、空间关系、属性和时间特征。位置特征由空间定位数据来表达,并通过对空间坐标的分析运算得到大部分空间关系。

二、属性信息的表达

属性数据的多专题属性决定了一定采矿范围内的采矿空间信息必须用多专题数据层的组合来表示,用地形层、地层、开拓层、煤层等才能较完整地表达采矿空间。矿山GIS系统之所以应关注采矿空间信息的分类与编码,是因为这些系统在技术上主要关注数据的采集、数据分层组织、数据精度、数据量、数据存贮、数据集成、分析以及数据共享等技术问题。采矿空间信息分类为GIS数据分层提供指导,属性分类直接关系到GIS中的数据组织。建立现势性好,精度高和可供共享的采矿空间框架数据,是矿山空间信息应用系统的共同需求。

三、采矿空间信息分类

篇10

信息组织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信息有序化的过程。它通过揭示信息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使之系统化、浓缩化,从而达到便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目的。传统信息组织,主要是指对文献信息的组织,即使在采用计算机技术后,所处理的信息对象仍主要是文献信息,并进行人工著录、分类、标引,组织形式大多通过手工编制的目录、索引、文摘等。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库、信息库的形式存在,电子信息占主导地位,信息组织的对象逐渐多样化,范围也随之扩大,它不再停留在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知识单元、信息单元。

从本质上讲,网络信息组织是对网络中的节点(服务器)中的各种格式的文件和数据库(或信息库)中的各个信息单元(如数据项)的组织。具体地讲,网络信息组织有两层含义,一是某一特定网络服务器(网站)的信息组织;二是对整个网络信息(网站集合)的组织。前者是网络局部(节点)的信息组织,后者是网络全局的信息组织。前者的工作主要由各节点的网站开发和维护人员来完成,后者由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两者对图书情报部门的信息组织均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即整个网络的信息组织。

传统信息组织主要包括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文摘法等。与传统分类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立类与列类、分类标识与分类对象的对应关系、分类标引过程、分类标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传统主题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搜索引擎对主题检索的支持以及元数据的产生和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与传统索引法相比,在索引对象、索引类型、索引生成以及使用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与传统文摘法比较,在编制方式、编制速度、编制质量以及与主题法的结合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比较和分析网络信息组织与传统信息组织有利于展现两者的优缺点,从而为网络信息组织继承和发展传统信息组织提供了借鉴,促进网络信息组织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刻认识这两种各有千秋的信息组织方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网络信息组织方法与传统信息组织方法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以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相关成果改进现有工作,以满足现代信息用户的需求。

2 借鉴体系分类法完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从体系分类法的角度看,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低级错误,改正这些错误将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尤其是提高查准率。

2.1 类目设置缺乏规律性和层次的不平衡性

在网络信息分类中,其类目设置往往同时采用多个标准,运用每个标准设类时缺少完整性,有时甚至在同一层次上列出不同等级的类目,致使同位类设置显得混乱,缺乏规律性,增加了用户通过浏览查找信息的难度。因而,需借鉴体系分类法的立类原则,一般采用同一标准,类目级别往往不能混淆。此外,有些网络信息的类目划分只有两三层,有些则多达十多层,类目层次显得不均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尽量使同位类下的层次保持均衡。

2.2 类目划分缺少一致性

不同搜索引擎的类目划分都有自己的体系,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比如,Sohu将“留学与移民”放在“工商经济”类,“网易”在文学类下列出“人文历史和宗教”类,Yahoo将“音乐”放在“综合参考”下予以重复反映,这些做法明显欠妥。理想地,各个搜索引擎的类目划分应当大体相仿,使用户有章可循。

2.3 依据缺少提示

目前,用户在使用浏览性检索工具时,不能直接找到所需类名,必须逐级翻阅查找。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类目,需要读取十多个页面,颇为费时费力。为了用户查找方便,应当提供一个分类法使用说明,以便用户参考、熟悉、研究之用,并能使其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此外,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当用户把鼠标放到某一类目上时。可自动显示其下级类目。

3 借鉴分面分类法改进网络信息组织

分面分类法在对传统信息组织的优化上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借鉴分面分类法,可对网络信息组织进行优化。实际上,现行的搜索引擎中也包含分面分类法的思想,但粗糙和不规范。比如,在“sina”搜索引擎的关键词的查询反馈结果中,在同一页面上包含目录、网站、新闻标题、新闻全文、频道内容、网页、商品信息、消费场所、中文网址、沪深行情、软件、游戏等各类信息的综合搜索结果,这种“分面”非但不够完整和准确,而且更多的是具有后台意义,用户根本无法在检索时组配使用,分面分类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地讲,借鉴分面分类法改善网络信息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复分表和仿分在网络分类体系中的运用

搜索引擎在编制自己的分类表时,可以借鉴传统文献分类法中的复分表、仿分技术。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复分和仿分与传统文献分类法不同,尤其是资源类型复分表中所列出的文献形式几乎完全不同于传统文献分类法中总论复分表中的文献形式。

3.1.1 通用复分表的运用

通用复分表可以作为整个分类表各级类目组配复分的依据,也可以用于规范分类体系展开的方式,使整个分类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通用复分表可以包括主题通用复分表、世界地区复分表、中国地区复分表、时代表(包括国际的和中国的)、资源类型表、人物复分表等。

网络信息的主题通用复分表规定了整个类目体系展开的次序,内容可以包括综合网站、热点问题、政策法规、机构(包括管理机构、事业机构与协会、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单位)、人物、理论、事业与管理、改革研究、教育培训等。

世界地区分类表对于网络信息是必要的,因为网络都是全球性的,其中充满了大量分散的有关各个地区的信息。世界地区复分表的详尽程度要视信息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密度确定。时代复分表主要根据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所收集的资源特点确定。收集历史文献的网络站点或历史类专业搜索引擎最好设一个时代复分表,而对综合性的网站和搜索引擎来说,也可不用时代复分表。

网络环境下所使用的资源类型复分表中的资源类型,除了包括传统文献分类法中的期刊、报纸、杂志等文献形式外,还包括BBS与论坛、会议与活动、个人主页、新闻组、Mailing List/LISTSERV等。

通用复分表及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通用复分表及其主要内容

附图

3.1.2 专类复分表的运用

在编制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时,可在有关类目中编制专类复分表,作为某些类目组配细分的依据。例如,在“工业类”下的各工业部门,可以按照厂家、公司、研究机构、部属院校、杂志、名牌产品的统一顺序展开,编制成一个专类复分表,因为这几项是各工业部门都共有的(特别是在中国),可以采用统一的顺序。这就是专类复分表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运用,但是,它不需要像传统分类法中的专类复分表那样赋予统一的类号,而只需在各类中采用统一的形式。在信息加工的后台中,使信息处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各类目的展开方式,更好地使用分类体系来加工整合信息资源。

3.1.3 仿分的运用

在传统分类法中,按照分类标准的规定,部分类目可以仿照已列出的类目进行细分,即类目仿分。由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以事物和主题为中心进行划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要求仿分更加迫切。比如,在“sohu”中,一级类目中有“国家与地区”条目,在其下的二级条目(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名称)就按照一级类目的各类目进行仿分。又如,在“北京”这个二级条目下,就出现了跟一级类目一致的三级类目。在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中,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在“sohu”的“社会科学”的各社会科学类下基本上均按“学会”、“爱好者天地”、“大学系/学院”、“活动与会议”、“期刊杂志”、“研究所/中心”、“同人主页”列类。

3.2 分面叙词表的运用

一般地讲,编制分面叙词表都是针对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分面的划分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整个知识领域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分面叙词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分面叙词表主要用于网上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或者用于建立专业性搜索引擎。

网络信息分面叙词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信息标引的后台工作中,标引员利用分面叙词表对网页进行主题标引。一方面,有利于分面组配提高描述特定信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分面组配公式来标引网页可以实现标引的一致性,进而提高标引质量。二是在信息检索的前台工作中,可向用户提供其输入的检索词的同义词和相关词,可同时提供多个主题领域的检索词,以供用户进行自由组配,通过这种组配,可达到较高的专指度。

采用这种组配方式可使用户拥有最大程度的决定权,即由用户从系统推荐的检索词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实现自由组配,从而避免了用户构造复杂的检索式。同时,在检索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由用户来判断与其检索最相关的文献。

4 按照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原则改造网络信息组织

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将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兼有两种语言的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检索语言。传统分类法系统性较强,有利于族性检索,符合人们的思维、检索习惯,且在揭示数值、声像、空间对象等实体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分类法体系复杂,不利于用户查全。传统主题法是用语词描述知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主题检索中,夹杂大量不切题和无用信息,导致查准率低,有时甚至相当低。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的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语言应当是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例如,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检索时,可选择在所有站点或仅在此目录下进行检索,而且输出关键词检索结果时,列出相应的分类检索路径。

目前这种思路在“sina”搜索引擎中得以实现。例如,如果想查找“红楼梦”的相关信息,可在搜索框内键入关键词“红楼梦”,并单击旁边的搜索按钮,新浪搜索会先返回目录搜索结果“文学艺术>各类艺术>文学>各类文学>小说>古典小说>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接下来就是关于“红楼梦”的网站的搜索结果。

有趣的是,在现行的搜索引擎中,不但体现了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还根据实际需要在搜索结果中体现了分类、主题、文摘以及新闻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想。比如,中文雅虎的搜索结果会从数据库中找出以下五个部分,按照顺序列出搜索结果:

分类类目

分类

网站名称

主题

网站描述

文摘

相关网页

主题

Yahoo!中国的相关新闻

新闻服务

但是,要实现网络信息的真正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分类,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宏观控制。这样的知识分类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构要清晰,整个体系是动态的,可以采用超文本系统进行管理。

4.2 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现作者语言与用户检索语言的控制和转换。控制词表应当支持后控,以提高受控词的利用率和用户的交互能力。

4.3 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这样既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检索,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从而较好实现分类与主体的兼容。在搜索引擎生成索引数据库时形成包括分类标识和关键词标识的索引,同时分别为分类标识和关键词标识生成倒排挡,这样既加快了检索速度,又能同时以分类标识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提高查准率。

5 网络信息组织的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必须明确基本的分类原则。

5.1 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

确定网络信息分类原则必须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

5.1.1 直接性原则

分类的层次不宜太多,不应该出现转换十多次还找不到所需信息的情况。一般来说,类目在6层以下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

5.1.2 数据保证原则

网络信息分类法是面向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对象要明确地扩大到网络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5.1.3 自然性和实用性原则

网络是面向大众的,所用的类名基本上应当是自然语言,以满足广大普通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网络信息分类的类目要少而精,要实用,不应该仅仅为了美观等因素而设立一些用处不大的类目。

5.1.4 快捷性原则

每一类名都应有与其对应的一个快捷键或类号,以便于熟练的用户进行快速查找。传统分类法在这方面有相当杰出的成就(如类名索引等),毫无疑问,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时应当对这些成就加以研究和借鉴。

5.2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构建

传统分类体系与网络分类体系的相互借鉴和改造,使得编制一部网络信息分类法成为可能,在具体做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篇11

(一)物流标准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常常提到物流标准化这样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这是我们讨论物流标准化问题的前提。所谓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从微观层面上来说,物流标准化就是物流企业和其他组织普遍采用各种标准(可能是物流标准,也可能是其他标准)来组织物流运作和规范服务行为的过程。物流标准化应该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这样一种状态:物流服务过程依据客户的货物特性和服务要求,普遍采用标准的设备、标准的工具、标准的流程、标准的技能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的差别化的服务。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普遍对采用各种标准来组织物流服务运作和规范物流服务行为达成共识。

(二)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物流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和一般标准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对象也不象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而是包括了机电、建筑、工具、工作方法等许多种类。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但缺乏共性,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标准内容复杂,也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困难。

(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这是由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诞生较晚,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过去在没有归人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并且经多年的应用,不断发展和巩固,已很难改变。在推行物流标准化时,必须以此为依据,个别情况固然可将有关旧标准化体系,按物流系统所提出的要求重建新的标准化体系,但通常还是在各个分系统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物流标准化系统。这就必然从适应及协调角度建立新的物流标准化系统,而不可能全部创新。

(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是标准的“三性”,由于物流标准化的特殊性,必须非常突出地体现这三性,才能搞好这一标准化。科学性的要求,是要体现现代科技成果,以科学试验为基础,在物流中,则还要求与物流的现代化(包括现代技术及管理)相适应,要求能将现代科技成果联结成物流大系统。否则,尽管各种具体的硬技术标准化水要求颇高,十分先进,但如果不能与系统协调,单项技术再高也是空的。甚至还起相反作用。所以,这种科学性不但反映本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表现在协调与适应的能力方面,使综合的科技水平最优。

民主性指标准的制订,采用协商一致的办法,广泛考虑各种现实条件,广泛听取意见,而不能过分偏重某一个国家,使标准更具权威、减少阻力,易于贯彻执行。物流标准化由于涉及面广,要想达到协调和适应,民主决定问题,不过份偏向某个方面意见,使各分系统都能采纳接受,就更具有重要性。

经济性是标准化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标准化生命力如何的决定因素,物流过程不象深加工那样引起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即使通过流通加工等方式,增值也是有限的。所以,物流费用多开支一分,就要影响到一分效益,但是,物流过程又必须大量投入消耗,如不注重标准的经济性,片面强调反映现代科学水平,片面顺从物流习惯及现状,引起物流成本的增加,自然会使标准失去生命力。

(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带来的国际交往大幅度增加,而所有的国际贸易又最终靠国际物流来完成。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衔接,在本国物流管理发展初期就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若不如此,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因此,物流标准化的国际性也是其不同于一般产品标准的重要特点。

(5)贯彻安全与保险的原则。物流安全问题也是近些年来非常突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安全事故会将一个公司损失殆尽,几十万吨的超级油轮、货轮遭受灭顶损失的事例也并不乏见。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损失外,人身伤害也是物流中经常出现的,如交通事故的伤害,物品对人的碰、撞伤害,危险品的爆炸、腐蚀、毒害的伤害等。所以,物流标准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物流标准中对物流安全性、可靠性的规走和为安全性、可靠性统一技术标准、工作标准。

物流保险的规定也是与安全性、可靠性标准有关的标准化内容。在物流中,尤其在国际物流中,都有世界公认的保险险别与保险条款,虽然许多规走并不是以标准化形式出现的,而是以立法形式出现的,但是,其共同约定、共同尊循的性质,是通用的,是具有标准化内含的,其中不少手续、申报、文件等都有具体的标准化规定,保险费用等的计算也受标准规定的约束,因而物流保险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也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三)物流标准化内容

(1)物流设施标准。物流设施设备基础标准(原则、主要术语、分类、图示符号)。物流设施:物流中心、仓库、货运站场。

(2)物流信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旨在汇集与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的现有国家标准,提出待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一方面明确标准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现有标准化状况,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为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它促进了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信息分类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和分支,其核心是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系统中,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数据采集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促进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在实践中做到’货畅其流’。

所谓信息分类编码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然后用代码加以表示。将信息分类编码以标准的形式,就构成了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或称标准信息分类代码。人们通常借助代码进行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在用计算机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美国从1945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问题,1952年起正式着手物资编码标准化工作,经过6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物资分类编码。中国从1979年起着手制定有关标准,到现在已经了几十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特别是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基本做到了数据元与分类代码齐备,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代码体系。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门类,第二层次为类别,第三层次为项目。整个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门类。第一门类为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是制定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全国所有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门类为业务标准,它是针对物流活动(装卸、搬运、仓储、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技术标准,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门类为相关标准,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与商业贸易和政府审批(如报关等),它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提供对运输工具(含运输物品)的动态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工具系统,也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四)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一致性和协调性原则、科学发展原则、推进企业创新原则。

(五)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物流标准化的形式:标准化的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形态。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简化。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统一化。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系列化。系列化是对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通用化。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者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组合化。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出若干组合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拼合的标准化形式。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其一,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在物流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对物流的许多概念、甚至基本概念,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对“物流”的内涵与外延,都缺乏明确的认识。其二,物流标准化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实施。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尽管我国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条例,但在实施过程中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如有些企业生产部门库存管理不严,原材料积压严重;运输部门运送不及时,使物流受阻;流通部门仓库管理不善,造成货物残损,损失严重;装卸部门的装卸不当,造成的损失等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低的表现。

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物流各环节标准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方面和装备条件落后,与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其次,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其中以托盘标准的问题最典型。最后,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所以导致了物流无效作业增多,物流成本上升,物流服务质量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物流标准化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标准认知程度普遍偏低,还有很多物流操作人员根本不知道有相关物流标准的相关内容。而且,目前物流仍然采用传统的经销渠道,企业对物流的运作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普遍缺乏全面了解,先进的技术装备使用率很低,公司还是以传统的手段服务于客户,所以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阻碍物流标准实施的直接原因。

物流市场发育程度低。目前,物流市场上存在着现实需求不足与潜在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自理物流能力较强,多数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自理物流成本过高,希望物流服务社会化。同时在完善服务功能、降低货损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企业的微观层面有着巨大的潜在物流服务需求。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部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从整体来看,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而且物流专业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外部条件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信息化,而现在企业的网络平台建设等都还刚刚起步,实际应用有限。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规定,还没能形成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及信息共享协议,阻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四、提高物流标准化的措施

政府应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物流标准化建设。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企业是标准的最终执行者,物流标准的推广必须有企业的配合。企业是务实的,利益是它们平衡取舍的关键。政府可以在推广标准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制约。

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协调作用。行业协会应鼓励催促行业中各企业参照国际先进物流标准,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统筹规划,整合物流资源,从整个经贸发展的需要来规划物流产业的网络布局,加大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引导作用,同时通过行业协会中间联络作用,使行业内各个企业在物资流通活动中得到统一与协调。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如下:

确定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2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划分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是一个庞大、繁冗却又需要精确、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来支持他。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涉及面广,所以需要成立联合领导及工作小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信息编码工作组组织、分工及职责如下:①联合领导小组(由主管信息化的公司领导、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领导和各业务部门领导组成),职责包括: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编码工作任务,包括参与部门人员的安排;协调和调动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公司内资源;负责工作的考核与监督。②主管工作部门(可由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担任),职责包括: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成果的归口管理;编码管理工作及代码实施等。③联合工作组(由各职能、生产管理部门组成),职责包括:配合开展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配合前期调研、组织协调相关人员提出本部门针对工作的需求等;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编码标准的制修订;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的贯彻与使用。④编码体系建设、咨询团队,职责:技术支撑。

3 制定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3.1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是确定企业内信息代码管理模式、使用方法的制度。在制定时一定要明确对于多系统能够共享的信息对象,务必要杜绝各部门、各信息系统自定义代码的情况。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由主管信息代码工作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①企业代码管理办法: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③代码工作的考评要求:代码应用的有效性和代码的落实情况。

3.2 业务部门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制度由各代码主管业务部门编制。管理规定可包括如下内容:①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办法:业务部门信息编码范围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

4 建设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

4.1 建立企业信息分类

从产品寿命周期划分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方案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②工程研制阶段和设计定型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③生产定型阶段及生产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原材料代码、元器件代码、工装代码、设备代码、供应商代码。

从编码对象范围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产品类:产品型号、图样代号、标准件代号、材料代号、电子元器件代号、外协件代号等;②物资类:固定资产编号、工具工装编号、生产辅料代号等;③文档类:产品技术文件编号、工艺文件编号、质量文件编号、企业标准编号、合同编号等;④生产管控:生产计划、制造工艺方法、不合格原因、加工状态等;⑤经营管理:单位代码、供应商代码、客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编号、岗位代码、工种编号等。

4.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4.2.1 编码标准体系框架

编制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时需建立在国标、国军标、航标等顶层标准基础上;需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编码的全面需求;需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全过程[1]。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框架示例见下表。

4.2.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

根据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分别编制各类编码标准,作为编码管理的依据。各类编码标准由标准化组织,主管业务单位编制。

5 规范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开展业务数据管理的基石,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数据基础,是各业务扩展和延伸的基础。随着信息系统的建?O,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一物多码”、“废码”、“错码”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数据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基础数据整理中,一定要强调数据的规范性。

5.1 一般要求

字符要求包括:①除汉字外,填写数据时只能使用半角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字母)、半角数字、半角英文空格等半角符号;②严格区分大小写字母;③不能混用:I/1、o/0、z/2等。

填写格式要求包括:①使用乘号“×”用于连接规格中的不同属性值,前后有约定的属性项;②标准号的格式要规范,如:GJB 2489-1995;③约定范围格式:-10℃~+10℃。

填写位置要求:应将数据填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放在一个属性项中。

具体对象的信息编码要求需在对应的企业标准中明确。如材料状态:半硬、1/2硬、1/2Y应统一。

5.2 建立数据整理标准依据,并坚决执行

在编制企业信息编码标准时,需将信息描述与表达规范融入到企业标准中,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

5.3 制定数据的管控流程

通过审核流程避免“脏数据”进入系统。

6 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篇13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原则。

信息分类编码是为了保证信息交换惟一性的必要手段,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排列顺序规则,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二、中国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地位

根据信息分类编码科学性的要求,要选取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分析水利信息,基本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降雨产流,依地形流动,沿山谷汇聚成河流、湖泊,支流汇入干流,形成河系,层层汇聚,最终汇入海洋。陆地地形决定了水系的形状和特点。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圩垸、灌区等等水利工程根据水系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这些水利工程围绕水系形成工程体系,在调度运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许多项水利工作的多数内容也是因水系而相互区分,依水系而联系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设立,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等等又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体系的。因此,水利管理信息是水利工程属性和工程管理属性的集合,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体现水系特征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是稳定的,持久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利信息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是其关联的水系。因此,大部分水利专业信息以水系关系分类,排列顺序是恰当而有效的。

还有一种分类,以水利工程所在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排列顺序的依据。这种方法对某些水利工程的分类,排列顺序是有效的。例如,海堤编码就要以行政区划作为其“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排列顺序。但是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而言,按行政区进行分类编码可能给一些跨行政区的大型工程造成困难。并且,水利工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无法体现,水利管理信息的内在联系被淡化,在设计数据库时还要再建立一套水利工程所在河流关系的索引,人为地增加了麻烦。

上述层层依存关系决定了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交换代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SL213-1998中规定了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在河流名称代码的基础之上,派生了其他水利工程的代码规则。

目前,《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99已获批准,同时《中国水库名称代码》《中国水闸名称代码》《中国蓄滞洪区代码》等系列标准也获批准,《中国堤防堤段代码》《中国海堤代码》等正在编写过程中;治河工程代码、跨河建筑物代码、穿堤建筑物代码等行业标准也在筹备编制过程中。这十几个工程编码形成一个行业标准系列,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施工、规划设计、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资源管理、水文等水利行业的信息交换使用。其中《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不仅在水利系统信息化工作中意义重大,对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行业的信息管理和共享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国家的基础信息编码之一。

三、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和内容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共收入2698条河流的名称。

按照《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河流名称代码共8位,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混合使用(为了避免印刷符号的相近混淆I、O、Z舍弃):

X1X2X3X4X5X6X7X8

第一位X1为标识符,第八位X8为属性位,中间6位X2、X3、X4、X5、X6、X7是有效编码位。标识符X1表示河流名称代码时取值为A。属性位X8,取值0~9,表示河流类别:0-入海,1-国际河流,2-内陆河流,3-主要运河,4-一般运河或主干渠道,5-一般渠道,6-汇入上一级河流,9-其他。

有效编码位X2、X3、X4、X5、X6、X7采用线分类法,按照水系的汇流关系分层次使用,具体规定如下:

X2取值A~K,表示10个流域:A-黑龙江流域,B-辽河流域,C-海河流域,D-黄河流域,E-淮河流域,F-长江流域,G-浙闽台诸河,H-珠江流域,J-广西云南新疆诸国际河流,K-内流区河流,覆盖了全国所有河流。

X3取值A~M,表示二级流域或水系。具体将10个流域细分为63个水系,其中,内流区化为12个水系。

X4、X5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干流及一级支流,其中00~09用于干流分段的编码使用,10开始的两位符号标是个水系的一级支流的编码。其中一级支流最多的长江干流水系编码的一级支流有111条。

X6、X7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或二级以下支流。为了增加有效编码的信息量,具体规定为,X6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X7表示各水系的二级以下支流。

例如,黄河干流为一段,编码为ADA00000长江干流为四段沱沱河AFA00006、通天河AFA01006、金沙江AFA02006、长江AFA03000。岷江(干流)编码为AFC00006,其中A位为标识符,F表示长江流域,C表示岷江水系,6表示汇入长江干流,中间4个0表示干流。岷江的一级支流大渡河编码为AFC17006,二级支流小金川编码为AFC17806,三级支流达维河编码为AFC17816。

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7027》的要求,为保证河流名称代码的科学性、系统性、惟一性、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制定了尊重客观、尊重习惯称谓,只编码不修改(名称)的原则;还规定了先上游、后下游、先左岸、后右岸的排序原则;按河流的汇入关系作为河流的归属原则,形成完整的编码体系。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做到无矛盾、无遗漏,任何一条符合条件、应该编码的河流,就可以根据编码规则惟一确定其编码。例如,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4条著名的沟通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的水道,按照汇入关系,作为洞庭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编码,不归入长江干流水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