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分析实用13篇

护理质量分析
护理质量分析篇1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44-02

护理质量的构成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的评判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国际上通行的是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已被各大医院引进,虽然多数中小医院未实施此标准,但每个医院都可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譬如,我院现行的质量标准建立在总后卫生部编写的《护理管理指南》基础上,依据卫生部出版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建立了规范系统的质控体系,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质量标准应首先掌握护理质量标准构成。这里就包括了特一级护理质量标准,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病区管理质量标准,急救药品管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护理工作满意度标准,整体护理实用标准,整体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及评价标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士长工作质量标准,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工作质量标准,贯穿护理工作的全程。质控内容每日、每周、每月各有侧重,做到了全面全程管理。

护理质量标准建立于安全、高效的理念之上,所有构成环节均有现实意义,建立规范的系统和适用的质量管理系统,监督、评价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更加清晰,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得到了理顺,减少出错机会,提高护理工作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1 质量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护士长与护理骨干先行学习有关质控标准的细则,并可利用早交班,护士业务学习等集体场合宣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让每名护士了解掌握其主要内容,以点带面迅速普及相关知识,并与日常基础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学习与陪训一定要注意全员参与,因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行为和业绩都直接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

利用科室现有条件,把护理质量文件与科室训练内容作为培训全体护理人员的教材,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水平。让每位护理人员知道具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护理的宗旨和方向,知道为质量方针自己需要作些什么,知道本职工作的目标,也知道如何去完成,从而激励大家的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认真记录每次学习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学习内容、参加人签名等,经过几次学习或某一类问题学习后进行考核,以进一步促进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施

各护理单元的护理成员按要求落实本班岗位职责,负责人按要求检查相关内容,如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范、各种仪器使用规程及业务技能并仔细检查其各项记录,检查时若发现不合格,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鼓励护士在运行中提出建议,对提出的建议立即组织骨干论证其可行性,采纳后对提建议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自觉参与科室的管理,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得更好。

严格检查与考核,考核公开、公平、公正,考核记录有据可查,其数据具有说服力。各科可充分利用每日早交班,讲课等集体时间讲评工作质量高的同志,指出工作中的不合格项目及改进措施,落实效果等情况,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开始阶段主要为督导阶段,以内部自查为主,正式运行后护士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工作并作记录,负责人按标准进行分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报告相关科室(护理部或质控科)并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论证,及时做出修改。在平稳运行时步入正轨,每一步都要有记录,形成文件发放。

3 优点

全面质量分析防止不合格服务作用于患者,为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及防止其再发生提供了手段。

可以将各种临床护理经验纳入到规范的制度中去,作为培训教育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依据和手段,为使护理人员一次就作好工作提供了方法,此规范也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教材。

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自觉把每项工作做好,好的习惯得到养成,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护理质量分析篇2

分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引言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而提高的。我国的护理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直到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管理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是近年来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

1护理质量管理及其原则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一切从病人出发,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服务过程和工作过程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则,即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和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的护理管理和标准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管理。一切用数据说话则是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坚持标准化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对患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2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质量,也影响着医院质量。结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现状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开展。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为例,科室目前有护理人员13人,其中主任护师0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8人。其中硕士学历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9人。在人员配比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但是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不足。出现了年龄段的断层,一旦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退休,很难找出能够领导科室护理的护理管理人才。其次,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需要、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存在差距。护理管理的职能、护理管理者的职责、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能力的差距。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各个科室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中采用的标准不同,最终导致了量化标准的差异,导致了医院护理质量管理难以开展。

3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

护士分级管理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级别的划分。以入院患者的首次评分(评分标准由医院统一制定)进行患者分级,并随时根据患者的并且变化进行修正。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四个级别,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三个级别进行评估,分别给予不同的临床护理级别。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目前,分级护理制度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工作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其次,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级别、技能级别、工作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立护理五级岗位。一级护士:入职1-2年内,取得护士资格证,未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日常工作,参与科室的低技术护理工作以及科室的日常清洁和维护。二级护士:入职2年以上,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基础护理工作,参与科室轮转,掌握常规的基础护理操作和本科室的专业护理操作,熟练掌握专科技术及相关知识,能够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部分抢救技术操作和病情观察。三级护士:入职5年以上的护师,尚未晋升副主任护师。能够操作本科室专业技术和技能,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临床带教等。协助护士长完成部分护理管理工作。四级护士:高级责任护士(科室护士长及主管护师)。主要负责科室的管理工作和科室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工作,参与护理部组织的系统讲课,讲授新业务,新技术及各科进展。能够完全独立承担科室护理专科技术指导。五级护士: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配合护理部负责指导全科护理,科研,教学工作。

4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护理现状,我们认为,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护士分级管理的实行,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的更加细致。通过护士分级管理,不仅促进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可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密切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避免产生医患之间的纠纷,提高护理的质量。同时,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护理知识,强化自身的只是结构。同时通过量化的评分管理,科室和医院的护理质量得以能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董丽君 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护理质量分析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986例内科疾患患者,并筛选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内科患者486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67.58±11.24)岁,平均病程(12.35±8.4)年;再筛选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内科患者500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其中男335例,女165例,平均年龄(66.12±10.89)岁,平均病程(11.95±8.7)年。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输液护理、定时巡查、压疮预防宣传等基础措施。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并对陪护人员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讲。护理人员应注意地面的整洁干燥,室内整齐摆放物品,走廊、病房和厕所等湿滑处放置防滑垫或警示牌,以及设置安全扶手。多关注患者的动向,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性情狂躁的患者应该防护,避免受伤,并向亲属强调防护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随意取下防护栏,应注意患者翻身和下床的帮扶。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饮食、清洁和保温等注意温度的适宜。每天查房的时候,应强调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在离开患者时,应告知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接替看护,对于患者应注意随身携带识别卡和安全卡,卡片详细记录患者个人信息,亲属联系方法,便于患者的寻找[3]。娴熟使用开口器,避免牙齿脱落,如果发生脱落,应及时取出,患者吞咽要慢,进食时姿势要适当。在鼻饲时如果发生误吸,造成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抽出胃内容物,并取出吸入物,防止反流,避免严重后果发生。注意定时患者自身的清洁和翻身护理,为避免褥疮的发生,注意对骨突出部位的适当按摩。平时注意关注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言语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如果情绪波动大,甚至无法自我控制时,应采用物理手段制动或者使用药物进行处理,避免再次伤害[4]。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个人病历记录,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6个月的随访,其中86例随访失败,124例死亡,776例完成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以及亲属对住院期间内科护理,防止意外事故采取的措施的满意度显示:满意85例,占11.49%,一般满意235例,占48.25%,不满意166例,占34.16%,总满意率65.84%。实验组及亲属满意度:满意172例,占34.4%,一般满意235例,占47.0%,不满意93例,占18.6%,总满意率81.4%,两组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临床分析,笔者认为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内科护理面对患者年龄大多较大,体质多弱,病程均较长,心血管病变快等特点,比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病综合症、高血压等,住院时间长,治疗时间长,患者情绪波动大,易烦躁,易动怒[3]。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护理技巧,避免医疗纠纷。护士业务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自我学习不重视,业务培训不到位,协作能力低,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化,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护理记录不规范,内科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教育薄弱,监督不得力,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或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针对前述的安全隐患,笔者提出以下防范措施:内科护理人员应具备“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要敬老爱老,多为老年患者送温暖[4-6]。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操作准确细致,讲解耐心细致,口服药物要分好给患者,定时发放到患者手中,并监督患者服用,必要时主动送服,对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应重点护理,给予生活照顾,多巡视,多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意外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注意自身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拓展知识面,完善专业技能,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多于医生沟通,做好协助工作,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严格查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强化法制观念,尽职尽责的完成日常护理工作[5]。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和质量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学习,加强“三基”训练,注重护理监督管理。多与患者沟通,消除安全隐患,心平气和的解释说明,热情的安慰体谅患者,提高患者与亲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理解。努力为内科患者提供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4]。

参考文献

[1] 莫甫丽.综合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84-85.

[2] 董艳.神经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安全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21):4477-4478.

[3] 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60-261.

[4] 柯丽华.呼吸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30.

护理质量分析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4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正常分娩的10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行传统护理服务。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期,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改善环境 设立温馨家庭式病室,设施配备应齐全,病室内张贴宝宝或卡通图画,发放健康教育手册。24 h供应热水,病房安静、舒适,使产妇有家的感觉。

1.2.2实施人性化服务理念 ①产妇入院后,对其进行心理评价;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在心理负担重,但对家庭影响转大的个人进行单独陪护安慰,帮助产妇树立性心,并讲解相关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实施相应有效的心理沟通,取得产妇的信任。满足她的要求;允许一名家属在专职助产士的指导下陪同分娩。对产程中配合差,情绪波动大的产妇,应给予细致的解释与安慰,不能训斥,用语要得体。助产士尽量不与他人闲谈,集中精力,密切观察产妇情绪变化。②产程中要勤监测胎心,掌握宫缩及产程进展情况,宫缩时引导产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诱导产妇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保持正确屏气用力,协助及喝水,进食,密切监测产程进展中胎儿胎心及产妇的情况,按常规处理产程,接生及处理新生儿,分娩结束后观察2 h无特殊情况可送回病房。

1.2.3重视健康教育 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检查、有反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家属随时了解产前产时产后的相关知识,让其对分娩有更多的了解。采用宣讲书面教育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产后注意事项:如何注意观察、性生活、外阴卫生、避孕、自我保健以及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

1.2.4遵循个体化原则 根据产妇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乳汁淤积者,责任护士立即给予指导,让产妇和家属亲自动手垫敷,按摩,挤奶,并督促产妇增加新生儿的哺乳次数,尽快消除肿胀。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产科临床质量比较,见表2。

3体会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以孕妇为中心,以家庭为主题体"。时时处处营选家庭气氛,增进了护理人员与家属及孕产妇的沟通。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自身保健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率以及对护理知识工作的满意率均显著提高;为产科赢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护理质量分析篇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妇产科由于孕产妇具有病情变化快,风险大,个性化服务需求多,技术标准要求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医疗护理纠纷的高发区[1]。因此,在妇产科护理中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成为了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年龄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6.55±2.55)。观察组年龄为22-30岁,对照组年龄为24-32岁。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和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的护理服务和安全管理模式:提升护理人员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注意护理细节,给每一位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责任心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护理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完成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增强护患关系。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中要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有效的进行护理,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约束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将妇产科护理服务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优质护理和患者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清理负担。让患者保持积极、开朗的态度接受护理和治疗。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在安全管理中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安全管理中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理能力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时俱进,以患者为护理的中心,让护理人员学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端正自己,保证护理的安全与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考察标准为整体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调查,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例,患者通过填写满意度测评量表来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评分≥90分;一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并作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对整体护理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是较为特殊的科室,服务对象是孕产妇,体质均较为特殊,给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提高护理的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给患者全面的、优质的、安全的护理[2]。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本次研究中通过优质的整体护理和安全的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了护理缺陷和护患矛盾情况的发生率,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6.00%,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8.00%,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效果,保障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分析篇6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和医学模式的进展,护患双向心理研究与相互支持的护理学探讨,已发展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融合性心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已变为目前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指征,临床性心理护理的局限,职业性应激致部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失衡,导致加强护士技术培训与心理培训成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护士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解除疑虚的工作中,技能性和护理性创造劳动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特别是护患心理沟通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护理目的和操作的准确表达及实施与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换,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前提保证。

1 护士职业特点素质及心理素质

1.1 护士执业素质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并不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而在医生与护士的主、助关系变为共同为病人康复而服务的合作关系的今天,护理素质的提高和缺陷修正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护理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理论根据,以病人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行为指南,其中,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把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环境,心理、精神、社会等整体状况对其恢复的影响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是护士素质进步的关键。

由于缺乏对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认识,没有看到护理学科已经形成其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和范畴,护理人员因为功能制护理造成偏重与重复、简单的习惯性技术操作,而知识更新的机会又少,使护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专业性日渐淡漠。受传统护理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同时我国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其结果护士人文学科的知识较差,对护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护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薄弱。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社会等全面智能结构,才能使护理问题得到求真务实的解决。

1.2 护理心理的预准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鉴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铺相成,在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手段的杂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具体实施上显得空洞而格式化,实际应用多为强直性概念灌输。

护士是护理的主体,因此也是患者所处人际社会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因此对护士心理护理的要求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包含于工作范围内,思维、情感、道德、语言等指标表现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现“神”职。具有普遍意义的护士职业道德是护士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准绳,心理护理则是在此感、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达到改变病人不良心理及行为的目的,从而保证防病治病,加速肌体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对本职工作意义,价值思考职业态度,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特点,构成了护士—-病人互联关系中前者的个体和角色人格特质,其中心理外显得特质是品质的表达。职守与爱心,高度的责任度,情绪调节与自控,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性意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爱的情理之上,最终形成护患间对疾病危害及必须采取措施的共识。护士利用护理专业知识解释、安慰、说服其护理对象,才能在正常的人类交往(护理行为)活动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导,使护理成为双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让病人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不同心态病人的有的放矢地护理诊断,护理过程,诱导病人由依赖心理变成积极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这样护患个体单向性心理就构成了护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说,护理个体心理离不开心理护理个体,没有心理护理理素则个体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动。

2个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的集合

2.1 个性心理护理应用的质化。

心理护理不是普通的临床技术性护理,它要求护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借助问、听、视、触、交谈有步骤,有目的判断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反映,准确把握病人的求医动机、希望、行为、个性、智力等特征,决定实现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是咨询和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带有共性的一般心理护理是职业的体现,应用护士个体健康心理对病人进行个别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护理的本质。排除伦理学范畴及“翻身叩背,输液打针”的简单技能活动,形成自觉行动的技巧运用才是个性护理的体现。

个性心理护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术操作的强迫接受,它要求护士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文化涵养,性格特点和一定水平的个人精神境界,正确实施护理法则,使护理对象与自己的理解相统一。仅限于单一的情感性,艺术性、积极性、严肃性,风趣幽默,寓意贴切的表现力和表象力,即不现实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质的训练与引导,完成护患双向对病症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和职业动机,是成功与否个性心理最明确的表达。

2.2 建立科学的病人心理评估关系。

自80年代以来,对护士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研究的文献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对被护理对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统分析,这些讨论变成了对护士单向的职业 要求,使心理护理不仅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也大都成为了对护理职业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执行医嘱的同时,从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整体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诊断和过程。这说明心理护理动态的了解及评估成为心理护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条件。

诸多病人所患病症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疾病,因为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素质、工作地位、家庭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言行表现,认识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的影响各个不相同,即疾病的内在规律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通过个性差异体现出现的。借助问卷,交谈,解释并通过技术性护理操作等手段,准确观察的思维变化,情绪波动,根据发现总结病人对其自身病患的感觉,认为等心理活动,在求医需要,情绪征兆,忧虑负担及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家庭影响等个体特征方面,寻求诊个体个性的特异性和规律性,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施行护理的正负观点,建立起病人就诊的综合档案,逐个疾病,特定个体选用实施具体有效的护理方法,使心理护理形成病人、护士、医生参加的共融体系。

2.3 心理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心理沟通是护患之间的观点、意见、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换,传递过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间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整体护理模式不是简单地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家庭等拥有复杂层面的综合体,对其采用科学的护理心理和护理程序,缺乏沟通的基本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必要的心理认识交流,甚至表现出消极,厌烦的个体情绪,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职业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无形中的隔阂只能造成心理护理障碍而导致护理结果表现化。

主动,亲切的言语交谈是病人就医过程获得安全被信任感较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绍,表格填写等咨询活动首先影响病人对环境舒适与否的心理感觉,对不同病人检查化验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方法,疗效及家庭护理等内容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辅助指导,是护患沟通的前期准备,对病人及其家属不安、担心、顾虑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进行耐心、冷静的心理疏导,诱使其转化为倾诉,是患者尽快取得心理沟通的条件保证,同时,娴熟、高超的专业护理技术也是消除沟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培养和建立护患心理支持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心理护理中的心理沟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实效的力度,病人满意度显著上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 心理护理的量化研究

3.1 护理质量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实证评价在心理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对护理指标的看法不尽相同,科学地制定指标内容,设计质量保证的护理程序,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心理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最艰苦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将生理需要升为精神得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护理以单纯的职业操作转化成为职业思考。由于系统论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护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实效结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的最终表达。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和整体护理发展趋势,病人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到位率呈强权值,心理护理的指标内容,应从护理职业范围出发,制定标准护理计划和教育计划,即护理服务态度,工作耐心热情,语言文明程度,即使解决问题及巡视,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深度的满意情况,病人对疾病、药物、饮食、休息与锻炼的认识,只有同时得到这些因素的协调支持,坚持现场落实和反馈控制的原则,并实施得分量化统计,才能体现出护理的效价和质量控制实值。

3.2 形体语言的主导地位。

职业性语言交流,技术操作时护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护理中进行沟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语言不懂而解释却耗时较长,护士技能操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本质工作等认识障碍,由此产生的心境,情绪对护患关系的影响直接涉及到护理质量,所以有人认为形体语言处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表现力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语言信息交通是间断的,而非语言形体交流的信息是不间断的,形体“语言”传递信息是许多感觉器的综合信息。从病人就诊到离开,除语言外,护士在工作中的仪表、态度、举止、技能水平始终直观连续的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庄重、沉稳、自然、果断给人视觉、触觉上的同情、亲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与护士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马虎的随意性等不良刺激,则使病人产生气愤、懊恼、恐惧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负担。此外,形体语言信息因为受距离的限制,护患交往的双向是在近距离内感觉器官能互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护士行为反映的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各项护理操作而并非空虚的说教宣传,目光、表情、主动搀扶、安排治疗等等动作---空间效应,无形中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抑,可以认为正确的形体语言是病人获得信赖并配合护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护理质量分析篇7

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质量

急诊护理工作量繁重,患者病情紧急,极易发生不良事件,并易出现医疗纠纷,因此找到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患者本身以及医疗系统都有显著意义[1]。为分析人性化管理对于急诊护理质量提升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评价人性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其中人性化护理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平均(44.8±11.8)岁,常规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平均(45.3±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组则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方式如下:对护理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性知识培训,强化技能培养,在再培训中渗透人性化护理理念,并定期开展技能考核。在急救护理的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护理原则,先对病情较重的病患进行处理,对病情稍微稳定的病患,可根据医嘱分发口服药物与静滴药物。优化护理流程,预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急诊情况做好预案,务必使急诊护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得以为患者抢救争取黄金时间[2]。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小组,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护理缺陷情况,一旦发现,需立即上报,并采取补救措施。为提升急诊速度,应当成立专门的急诊护理小组,应对紧急外出急救工作。强化与急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干预,优化医患关系,安抚情绪,注意说话措辞与态度,并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疾病风险宣教。

1.3观察指标:

将所有94例急诊患者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接诊时间、护理差错、医疗纠纷、抢救成功率等情况,并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次研究中人性化护理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2.2此外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观察组47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率为97.87%;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9.36%。

3讨论

在急诊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可以使护理工作在体现医院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系统化管理[3]。这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急诊护理工作繁重,且存在较大风险,而急诊护理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一个医院的抢救成功率,恰恰是大众心中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强化护理水平,对于患者本身,乃至于医院的医疗水平都有着积极影响[4-5]。本次研究中采用人性化管理的观察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47例患者中,42例很满意,占89.36%,4例满意,占8.51%,1例不满意,占2.13%,总满意46例,占97.87%;对照组31例很满意,占65.96%,11例满意,占23.40%,5例不满意,占10.64%,总满意42例,占89.36%。两组护理满意情况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人性化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杨海妮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4参考文献

[1]徐玉红,潘斐彩.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718.

[2]林晶,黄晓玲.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5):108.

护理质量分析篇8

卫护理人员缺编、知识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管理受到制约:由于多方面原因,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病床与护士比例失调,护士隐性流失增多,实际在岗人员明显减少,排班困难,而且特护、危重抢救、手术患者增多、治疗量明显增加,护理人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治疗任务上,基础护理质量不过关,影响了护理质量的管理。同时,随着新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新观念的诞生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人们对护理的要求,纵观护理队伍现状,长期选取以中等教育为主的方式,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甚少,使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开展整体化护理仍存在较大困难,而长期以功能制护理为主的护理模式,使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不分层次。不论老少、学历高低、能力大小、职称的不同,都干同样的工作,严重挫伤了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护士长管理重心偏移,护理管理职能受影响:护士长是护理单元的最高管理者,护士长的管理是整个护理管理的关键环节。护士长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病房工作的纽织和管理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护士长仍要参与正常的轮换班,管理时间不够,管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护理管理的职能。

院、科两级管理给护理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在医院开展改革的过程中,实行科主任负贵制,使医院管理比以往更富有生机,但也使护理管理休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科主任负责制实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临床医疗、护理人员管理多由科主任掌握,特别是人员安排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科主任的要求。总之,素质好的护士各科室都想要,素质差的护士也不能不安排一份工作,还因科室经济指标的制约,甚至有些科室不想设置护理人员,使护理部垂直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削弱了护理部管理的职能作用。

对策及建议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思想保障: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应经常结合护士的思想实际和行业特点,进行医学伦理等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修养教育。同时在院内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职业遣德评价。档案制度,把职业遭德建设落到实处,认真解决部分护理人员的认识偏差,排除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护理质量管理从思想上得到保障。

卫护理人员按职上岗,明确职责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护理人员按职上岗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激发护理人损内在的潜力,发挥备级人员的作用,使护理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管理目标鲜明。首先是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确立备级护理技术岗仕职责,工作标准和扶水水平要求,使护理人员按职上岗有章可循,以确保备级人员职能的发挥;建立健全备级护理人员的贵和权以及检查、考评制度;其次是对备级护理人员晋升与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联系起来,实现按职上岗,把竞争机制引入职称晋升中,确保备级职称人员职与能相称,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强化护士长的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护士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规范的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到工作上,使护理管理有坚实的基础。护理部通过深入病房,定斯不定期地组织检查、民意测评,分析。考查护理质量,并建立制度,完善护士长有关记录,使护士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通过护士长工作经验交流,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等方式,使护士长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并且不断加以完善。但因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按职上岗短时期内很难做到。

护理管理体制与院科两级管理相互协调,以确保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最佳运转:首先全院上下要认识护理工作在患者恢复健康中的重要意义,使备级人员及科主任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发挥护理管理体系在病房中的独特作用,即护士长在病房组织。管理、业务领导中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在职教育、外出学习培训工作征得科主任同意和支持,使护士的在职教育落到实处,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根木保证:护理工作细致、涉及面广、连续性强,要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首先要建立健全统一完整的系统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在制度的执行中不断完善必要的新制度;其次是护理部要充分发挥检查。督促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加大质控。加大质控力度,使制度得以全面贯彻执行,使之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护理质量分析篇9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81

肝胆外科患者病情复杂,部分病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护理工作量大、繁琐,护理的职业风险也较大。笔者分析了影响我院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住院921例与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住院51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2年为对照阶段,试验阶段为2013年,采用我院改革后护理管理模式,两阶段分别床位数为35张,全科护理人员共11名,护师以上职称只有3人,其他低年资护士8人;护理人员、患者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素质:首先,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应对能力欠缺,反映在护理文书方面:专科知识缺乏,对专科护理存在问题观察不到位与分析不到位,该记的重点无记到,另外护理记录中未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活动及疾病过程,也为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未能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忽视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满。人员配备不足:肝胆外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量大,复杂,术后一般不能自理,加上护理人手不足,不可避免的产生护理工作质量的下降,高层级护理人员相对缺乏,助理护士、护生等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一对一的带教模式。缺乏沟通技巧:在进行侵人性诊疗操作前未与患者或其家属预先沟通,易造成护患之间的误会。但是,要求患者、家属签名的告知单过多,部分患者或家属嫌麻烦,甚至误认为医务人员要推脱责任。环境安全隐患: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也是引起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方面:如病房布局的不合理,走廊过道太长,夜间护士难以照顾;轮椅、推车平日的维修与保养跟不上,使用起来质量较差,导致患者院内转运时出现各种不良事件。

1.2.2改进对策:制定改进措施:根据2012年护理存在问题的结果,科室专门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评估可能存在风险环节,制定我科常见病专科护理的相关指引与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对策,全面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采取集体授课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管理理论、要点;仪器的使用,管道的护理,护理文书的正确书写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责任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分层培训:高年资、高学历护士通过自学,然后在科室内进行业务讲座:关于危、重症疾病的监护、围术期的护理(如动脉血气分析)、如何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等。低年资、低学历护士学习内容包括工作流程、沟通交流技巧等。合理调配科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在不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合理排班,落实护士管患者责任制,小组分工合作,并加强层级管理,重视高层级护理人员的指导、监督作用,合理调整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肝胆外科的人员配置达到充分利用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加深护患沟通:在患者人院时即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使患者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嘱其严格遵守配合病房管理工作,同时,强调护士要提高防范纠纷与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向家属及时进行病情变化告知、预后判断告知、饮食与日常生活要求等,在各项诊疗操作前与患者预先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在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操作。消除隐患,重视患者安全:加强对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对意识不清或小儿、老年患者要加床栏,防坠床;床边挂警示牌,院内转运时要注意妥善固定,避免磕碰、坠落等。定期检查急救仪器、设备及呼叫系统,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1.3统计学处理:本文相关数据结果录人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检验,当p

2结果

实施后(2013年)与实施前(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胆外科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护理工作也日益繁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与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相对缺乏、培训力度不够、硬件管理不当有关。

笔者分析了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后,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护理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护患沟通技巧、硬件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人手,使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增强了护士管患者的能力与责任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对本科室相关的硬件设施进行强化管理,狠抓各个环节,减少或杜绝院内意外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探讨护理模式改进后,肝胆外科的护理质量实施前后对比,体现在: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质量分析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60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6±3.9)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7.2±3.6)周;其中初产妇109例,经产妇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助产护理)和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产科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及孕次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的分娩护理方法采用的是常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安静的环境、孕妇需卧床休息,基础护理要加强,产前检查与评分要做好,对产程严密观察等,以上操作均由轮班助产士或者护士实施,当产妇分娩时不需要指定助产士。

1.2.2 观察组:观察组的孕妇在孕期参加一系列的课程,如助产士开展的孕期健康教育、喂养婴儿的技术、新生婴儿的护理、分娩时减轻疼痛技巧等课程。孕妇可以自主选择助产士,在其分娩时全程陪伴,助产士与孕期产妇应该建立一种和谐、信任、亲密的关系,助产士全程照顾产妇,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支持开导产妇,消除其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产房。当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助产士对产程的变化密切关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妇因为疼痛,出现体力消耗殆尽,出现身体虚弱、疲惫的现象,助产士必须一方面观察产程,一方面给产妇介绍分娩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正确指导产妇进食,以增加产妇体力。同时注意产妇在宫缩期间进行适当休息,当产妇疼痛难忍时,想办法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使其精神得到放松;第二产程时,助产士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使产妇能积极配合,保存体力顺利分娩;第三产程时,产妇分娩后会非常疲惫,助产士将会阴伤口处理好,同时护理好新生儿,将产妇妥善安置,以减少产妇产后出血情况。除此之外,助产士必须密切观察2小时内产妇内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的情况,并详细做好记录。2小时后把产妇送出产房,安置其合理休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标准: 用容积法和称量法计算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不大于7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质量发现,观察组的剖宫产率13.75%(1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30/80),产程时间(312.5±11.2)min、产后2h出血量(186.4±6.1)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分娩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产妇分娩质量对比[n(%、x-±s)]

组别 n 剖宫产 阴道自然分娩 产程时间(min) 产后2h出血量(ml) 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 80 11(13.75) 69(86.25) 312.5±11.2 186.4±6.1 10.2±0.6

对照组 80 30(37.50) 50(62.50) 394.6±15.9 239.6±11.9 8.3±0.5

3 讨论

分娩的过程比较复杂,产妇的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都与分娩顺利与否息息相关。产妇在分娩前与产程中都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再加上产妇进入待产室后亲人不能陪伴,更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席卷而来,导致体力的过度消耗,导致体内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如果出现宫缩乏力、宫颈痉挛、宫口扩张缓慢等情况都会使产程时间延长,甚至出现难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母婴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分娩过程中,产力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产程的进展情况也受到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做好分娩前后的全方位的助产工作。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助产士助产护理逐渐成为重要的分娩护理方式之一,产妇的分娩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孕妇孕期产时,助产士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使自然分娩率得到保证,母婴健康也得到了保证,产科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产妇进行助产士助产护理中,产妇由专门的助产士全程陪同与护理,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产妇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知识宣教、产后巡视等。生产过程中,助产士需要充足的时间对产妇的心理进行护理,引导产妇对分娩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消除其不良情绪。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其采取正确的,产妇保持舒适可以减轻疼痛感,使产程缩短,可以自然分娩出胎儿,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也可以减少。

护理质量分析篇11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60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6±3.9)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7.2±3.6)周;其中初产妇109例,经产妇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助产护理)和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产科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及孕次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的分娩护理方法采用的是常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安静的环境、孕妇需卧床休息,基础护理要加强,产前检查与评分要做好,对产程严密观察等,以上操作均由轮班助产士或者护士实施,当产妇分娩时不需要指定助产士。

1.2.2 观察组:观察组的孕妇在孕期参加一系列的课程,如助产士开展的孕期健康教育、喂养婴儿的技术、新生婴儿的护理、分娩时减轻疼痛技巧等课程。孕妇可以自主选择助产士,在其分娩时全程陪伴,助产士与孕期产妇应该建立一种和谐、信任、亲密的关系,助产士全程照顾产妇,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支持开导产妇,消除其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产房。当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助产士对产程的变化密切关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妇因为疼痛,出现体力消耗殆尽,出现身体虚弱、疲惫的现象,助产士必须一方面观察产程,一方面给产妇介绍分娩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正确指导产妇进食,以增加产妇体力。同时注意产妇在宫缩期间进行适当休息,当产妇疼痛难忍时,想办法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使其精神得到放松;第二产程时,助产士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使产妇能积极配合,保存体力顺利分娩;第三产程时,产妇分娩后会非常疲惫,助产士将会阴伤口处理好,同时护理好新生儿,将产妇妥善安置,以减少产妇产后出血情况。除此之外,助产士必须密切观察2小时内产妇内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的情况,并详细做好记录。2小时后把产妇送出产房,安置其合理休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标准: 用容积法和称量法计算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不大于7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质量发现,观察组的剖宫产率13.75%(1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30/80),产程时间(312.5±11.2)min、产后2h出血量(186.4±6.1)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分娩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产妇分娩质量对比[n(%、x-±s)]

组别 n 剖宫产 阴道自然分娩 产程时间(min) 产后2h出血量(ml) 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 80 11(13.75) 69(86.25) 312.5±11.2 186.4±6.1 10.2±0.6

对照组 80 30(37.50) 50(62.50) 394.6±15.9 239.6±11.9 8.3±0.5

3 讨论

护理质量分析篇12

选取该院3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为儿科、呼吸内科和普外科。随机选取整个流程涉及的90名护士,年龄20~35(28.31±7.38)岁。选取同期护理的9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43例男患者,47例女患者,年龄18~75(47.31±16.49)岁。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护人员在习惯上也均无明显差异,配合管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供应室护士长定期安排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意识的培养、自身素质、护理经验的交流、仪器保养与使用、新知识接受能力训练等等,培训过程中适当讲述国内外比较典型的院内感染病例,从中吸取经验,避免类似事故发生。②张贴安全标语,如“注意器材消毒”、“请认真审核比对”、“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工作交接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时刻提醒护理人员遵守工作规范,避免意外发生。③所有护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由护士长监督负责,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分工,做好器材管理、定期消毒、安全防护等工作,严禁工作人员未经允许随意流窜、交换岗位等,护士长对每日工作内容进行审核,重点检查每日消毒、灭菌记录。④定期安排考试,内容包括新消毒知识的掌握程度、简单医患关系处理、风险意识等,以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全面提高本科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及消毒技术知识,树立本科室全新的清洗消毒理念,提高各职员的操作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各科室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包括护理质量、医德医风、临床对护理评价三大块,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

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比较

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96.85±28.53)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90.07±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不但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内感染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供应室流程管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作为首要目的,为各科室提供医疗器械和用具,做到防止医院内感染和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率。供应室护士长亲自查房过程中,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开展讲座,及时改善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护理质量方面有促进作用,可有效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供应室护士长开展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只有对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充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先对护士进行安全质量护理的相关指导教育,开展健康讲座,提高护士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重视,在护理过程中精心护理,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经过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指导后,在提升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的评估过程中,客观评定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过针对性管理措施,及时消除了危险因素,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分析篇13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12月接收的手术室患者176例资料加以探析,按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成对照组,年龄为19~58岁,平均(45.38±7.12)岁,男47例、女41例,泌尿外科23例、妇科15例、骨科18例、普外科32例;研究组年龄为20~58岁,平均(46.33±6.89)岁,男45例、女43例,泌尿外科25例、妇科13例、骨科15例、普外科35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将术后并发症严重,且伴有神经系统疾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将未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性内科疾病的患者纳入。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提前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并准备手术器械,调整手术室的温湿度等。研究组以此为基础行细节护理:(1)保暖护理,术前半小时将手术室湿度调至55%~60%,温度调至22℃~26℃,在消毒铺单及调整患者时,可将室温适当调到25℃~26℃,同时注意双上肢及胸前保暖,事先将冲洗液放在37℃的恒温箱中进行保温,防止患者术中发生寒战。(2)宣教护理,术前访视时向患者说明术后及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心电监护的配合事项、饮食及卧位情况等,并向其讲解整个手术流程、麻醉方式、正确以及术后康复锻炼,致使患者大致了解整个医治过程及目的。入手术室后核查患者基线资料、所用药物及手术部位等。(3)心理护理,术前多和患者、亲属进行沟通,争取患者信任,手术前一日注意患者情绪有无波动,若发现其情绪异常需予以其针对性的言语安慰及心理开导,麻醉时可通过谈论娱乐话题或手势、触摸等肢体抚触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4)术中与术后护理,术中需着重关注患者尿量、皮肤颜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其摆放无任何变化移动,同时还需严密观察其唇色、瞳孔及面色状况,并询问局部麻醉患者有无不适。术后配合操作医师包扎伤口,运用适量生理盐水拭净其身体上的血迹、消毒液污渍。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2-3]两组护理质量,从护理综合评分、术中心率与血压波动以及巡回护士的职业素养与个人形象方面进行评估,评分介于0~10分,其巡回护士职业素养、个人形象及护理质量越好评分越高。两组患者满意度,依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从服务态度、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评估,其满意度与评分成正比。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

研究组护理质量较对照组优(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如表2。

3讨论

手术室主要是实施手术的场所,其手术过程是一个心理及生理应激的历程,因术前担忧、术中疼痛及身体暴露等因素,大多患者可产生焦躁、不安及抵触的心理,继而出现相应地心理与生理性应激反应[4]。手术时予以患者优良的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安全、削弱手术应激及增强其手术信心具重要价值。研究中研究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比对照组优,提示给予手术室患者细节护理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室护理质量。术前护理,术前访视期间与患者交谈时,巡回护士应热情、谦虚,拉近护患间的关系,通过诱导性发问方式,激励患者吐露内心悲观情绪,并予以适当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安慰[5]。闲暇时教授患者身体放松训练与呼吸训练的方法缓解术前紧张与焦虑,取平卧位,将右手放在胸部,左手放在腹部,使劲吸气,左手抬高到最高位置,屏气数秒后缓慢呼气,呼气频率约每分钟4~5次,吸气与呼气比值约1:1。身体放松训练取坐位,从面部肌肉开始舒张、收缩,之后过度到双下肢、腹部、胸部、腰部、背部及颈部等,每次训练半小时,每日两次[6]。术中护理,入手术室时核查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方式,协助其安置,避免受压位置损伤;在消毒铺单及调整患者时,可将室温适当调到25℃~26℃,确保温湿度适宜,麻醉前巡回护士需再次核对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防止出现差错,术中注意保护及尊重患者隐私部位,予以其适当遮挡,同时实时监测患者尿量、心率、皮肤颜色、血压等,并注意局部麻醉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询问其有无不适[7]。对于难度较大的手术,巡回护士应事先评估意外风险,充分配合麻醉医师,完善输液、输血等措施,术毕需详细清点手术器械,避免发生手术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术后护理,术后配合操作医师包扎伤口,运用适量生理盐水拭净其身体上的血迹、消毒液污渍,麻醉苏醒期神经阻滞药、肌松药、等药效并未褪去,此时巡回护士需严密注意其心率、血压变化,并注意保暖,待患者完全苏醒后询问其有无不适感,将患者平稳送至病房后,指导其修养恢复[8]。关于患者行细节护理的护患关系状况,待以后细致探究。综上所述,予以手术室患者细节护理不仅能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梁启 单位:广西贵港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崔紫藤.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2086-2087.

[2]陈幼嫦.手术室语言及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6):242-243.

[3]余艳艳.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3):151-152.

[4]朱玢.细节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601-603.

[5]陈晓晶,姚晓丽,原英姿.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17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