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经济发展分析实用13篇

新经济发展分析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

一、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

针对新经济时代市场变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整体情况入手,考虑到经济管理形式的要求,突出市场经济变革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进行分析:

1.无形产品的量化

在新经济时展背景下,无形产品的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形产品指的是没有实物但是有价值的产品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管理能力等,由于服务理念比较特殊,在无形经济的后续发展阶段,需要对量化格局和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无形产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需要及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针对价值衡量标准的各项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发展体系。此外需要对无形产品进行价值的衡量,即使市场已经赋予了无形产品充分的价值,价值的衡量和量化没有确切的标准,因此也增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限制性因素。

2.生产单元的划分

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在生产单位的定义划分阶段,需要对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考虑到各项定位标准的具体要求,保证生产格局的多元化。加工方也是产品的生产方,要委托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产品进行划分,在无形产品缺乏有效的划分的阶段,对生产单元进行量化处理。由于无形产品量化处理内容比较多,在后续处理阶段,需要做好划分工作。

3.经济指标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对出现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外部生产环境的划分引起重视,掌握直接社会关系,进而使其适应经济管理的变革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会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工业生产模式会存在资源消耗的现象,也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个人和生产社会化的弊端,流水线和独立创造之间矛盾激化,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经济定位的定义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

4.投资模式的变化

投资模式的变化对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的时展背景下,如何合理应用投资价值实现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所在。和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相比,不同层次的经济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投资形式引起重视,尽量谋求有效的立足发展形势。无形产品的投资逐渐超越了传统的生产产品行为,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对原有的工业时展模式的重塑。基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的特殊性,需要提前对资本应用价值进行定义,考虑到投资模式的变化形式,突出应用重点。

二、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式进入到新经济时代,受到社会大生产和工业生产变化格局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变化更为复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进行比较分析。

1.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化

对于新经济时代,在构建知识经济框架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兼顾到发展格局的整体要求。实际上,新经济时代的财富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对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需要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提出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部分地区会存在失业率高或者贫富差异大的现象,必须及时对新经济时代布控形式引起重视,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2.调和矛盾核心

新经济时代和之前相比关注竞争和利益间的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管理学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济学的各方面变化,需要及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考虑到宏观发展形势的整体要求,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体系。新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是长期性的,独特的管理形式必然推动新经济时代的整体进步。在核心调整阶段,只有落实有效的管理特征,才能体现出矛盾整体管理的要求。

3.确定新经济时代的基础

在新经济时展阶段,受到发展规律的影响,市场状态和各个产业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必须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形势引起重视,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进行有效的分析,满足经济时展格局的后续要求。由于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出细化的状态,在执行投资阶段,必须考虑到经济体和经济行为的各项变化,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保证经济体的有序性和完善性。投资框架的应用本身比较细化和复杂,也会直接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经济行为受到决策和后续控制形式的影响,必须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

4.投资模式的重组

对于资本的有效应用和价值的重新估算,对于各种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合理应用的最大化作用。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从实质上看,需要及时对投资模式进行分析,考虑到结构形式和建构体系的整体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从形式和内容上要对工业结构进行咋比较,重新解构旧有工业化的投资模式,从而在新的时代里面,赋予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企业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对自身经济理念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1.积极革新经济理念

从新经济当前发展状态来看,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和提升对经济及经济管理的认识,强化对新型经济模式的掌控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的形式,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现有基本素质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下,要及时关注世界经济和我过经济的变革趋势,尽量找到自身在新型环境的定位,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进而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形势的革新,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控制体系,以战略控制机制为基础,贯彻落实多元化管理机制。多元化的管理背景要以优先原则为基础,认识到多元价值的潜能,政府在政策上必须给予有效的支撑,进而保证经济理念的有序性。

2.突出经济变革

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稳步发展,必须对已有的自身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经济投资形式的具体化要求,在转型阶段,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生产投资、无形产品及其他项目。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减少对投入大、风险大的项目进行投资。当前对于创意和观念主体的投资理念正在逐渐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和状态来看,此类投资形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风险评估形式,建立长期效益的投资节目。

3.确定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作为人类发展比较重要的财富,其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做好知识的创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从传统观念抽离出来,保证知识管理的独立性,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识。在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知识包括有规律的知识和领会类的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转换,进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升人员素质

人才是当前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强化无形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发展体,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做好人才的咨询和管理工作。通过对自身经济理念和经济管理方式进行转换,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比较深远,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理论要求,对各个类型的转化形式引起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经济的发展运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继华,李.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5,07:192-193.

[2]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8-29.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2

[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1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9.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3

正确估计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合理确定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目前比较通行的判断方法,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均GDP)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1的变化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阶段。下面将采用上述三个指标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判断。

二、新疆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一)基于人均GDP的发展水平的判断

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工业化过程密切联系。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H・钱纳里的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见表1)。

新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了正确判断新疆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利用了H・钱纳里等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

对照H・钱纳里的人均GDP经济发展阶段划分表,1996年新疆人均GDP值约合1315美元,小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上限1456美元,说明在1996年之前新疆仍处于准工业化阶段。1997年人均GDP值达到1457美元,超过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上线1456美元,说明到1997年新疆开始步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直到2006年,人均GDP值约合2450美元,一直处于1456―2912美元的工业化中级阶段区间,说明1997--2006年间新疆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尽管2006年人均GDP值进一步提高,达到2450美元,但其人均GDP水平仅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标志的下限区域附近,故目前新疆的经济发展阶段定位应为工业化中级阶段。

(二)基于产业结构发展情况的判断

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由新疆三产统计数据显示,直至199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至37.1%,首次超过了三产的35.7%,但一产比重未能降至20%以下,所以还不能完全说是达到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新疆直至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才下降至19.3%,首次向下突破20%的关口,但第二产业比重未能超过了三产,因此也不能说是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才下降至19.6%,第二产业比重为44.7%,超过了三产的35.7%,这标志着新疆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过渡到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所以,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可以判断,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定位为工业化中级阶段。

(三)基于就业结构角度的分析

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如表3)。该表中的1、2、3、4、5大体分别对应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又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4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能够有效的将社会经济分配、生产与消费等多种环节紧密联系[1]。我国的公路运输具有投资相对较少、操作方式较为简单、方便便捷以及资金的投入周转速度较快点等多种优点,我国的交通运输路线长度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占据了大半的篇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推动着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的建设能够极大的推动当地城市与周边地区实现联系,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社会对公路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想要加快公路经济发展,全面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加速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能够积极的提高我国工业运行与发展水平

在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加强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积极的改善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不同地区都拥有自身特殊而又良好的资源,积极的对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与具体情况展开全面有效的分析,对不同地区的工业整体布局进行优化升级,能够提升该地区的工业水平与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对地区发展中进一步提高科技力量的规模扩大以及发展速度有极大的促进,也能够实现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全面的加快城镇地区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公共路建设与公路的经济发展全面带动,因此城市实现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加速网点,对城镇在物流运输上以及产生相应的辐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展示。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各地区城镇与区县的发展历程中,与公路工程建设以及相应的公路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对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国城镇利用公路建设与相应的公路经济发展大大缩短了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极大的推动强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迅速而又良好的发展,使得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也同时取得了充分的发展,对城镇商品贸易的运输与流通能够有效实现,沿着公路建设的线路实现了批发市场的迅速建立与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强公路建设能够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还能够积极的带动当地特色旅游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为前来旅游者提供优质的路线,促进了我国公路沿线的第三产业实现良好高效的发展[3]。

二、制约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探讨

(一)我国公路经济缺乏完善的路产核算体系

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与其他的乡镇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展开竞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运行发展全面的陷入困境之中,出现了企业运行与经营的效率极为低下等多种问题,因此政府积极的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但是在际的企业运行过程中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效果[4]。企业在发展中与公路经济的发展那都具有高度的发展特色与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企业在进行改革的相应教训没有在公路经济发展与管理过程中产生重视,导致公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改变相应的产权制度,整个公路的路产核算体系还缺乏完善性,对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公路经济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服务水平

我国目前目的公路经济在迅速发展以及整个发展措施实现了全面的深入,对公路管理人员具体工作的展开需要进行创新与突破,进一步转变公路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与思想意识。但是因为公路经济工作的展开受到了传统经济的影响与制约,整个公路系统没有对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展开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工作的展开中束缚制约了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不能及时的对旧的思想观念产生全面的突破,对管理人员的服务工作水平与效率提高层面产生了阻碍作用后,对公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三)没有完善的公路经济发展行政保护制度

在我国经济不断前进与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公路经济发展中的新技术与新制度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应用,使得我国的公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行政保护制度有了进一步 完善与更新的空间。但是在我国现存的公路经济发展中的行政保护制度并不成熟,人们对工程建设注重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公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高度的制度规范性以及程序完整性,不能满足我国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具体需求。

(四)重视公路建设与运输,缺乏合理有效的结构

在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重视投入与建设而忽视产与养护工作、重视公路建设而忽视工作展开中的跟踪问效与运输发展的现象,因为在公路经济发展中客货运输的配套设施较为落后,整个附属设施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着相应滞后的现象,对我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发展产生了制约。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管理环节以及养护环节等相应的配套措施很难得到落实。公路经济发展在财力投入与支撑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建设,在资金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没有一致性,因此整个公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强有力的财务支持。

三、全面加强我国公路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公路经济路产核算系统

在公路经济发展中路产核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整个过程是通过相应会计学的的方式方法,将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全面的实现公路的增加与减少,在公路工程的修建的产权变动、公路建设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公路的新旧情况等方面的核算反映。公路经济发展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按照会计明细账跟总账的方式,严格将公路工程的修建技术标准作为整个公路经济建设会计科目的明细核算,为公路建设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明细账目。在地区进行公路经济管理总账额的具体设置,并及时对管理工作中各环节实施核算,从而能够形成具有高度完整性与精确性的路产会计报表。在这项工作展开中整个路产的工程价值可以通过报表得到完整的反映,能够对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

(二)全面提升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水平

首先,应当积极的对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服务理念的深入教育与培养,在公路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中管理人员是重要的行政主体,他们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公路经济的价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此之外,公路经济管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加强自身的服务理念与水平,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其次,在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具体服务方式上还应当加强改善,从而有效的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在我国目前的公路经济管路工作中还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仍然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管理,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砣面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积极的改善自身的工作服务方式[8]。第三,我国公路经济发展中管理人员还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加快,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做好积极的转变,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的提升自身经济管理专业水平与自身的道德素质,定期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保证自身的服务更加科学人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公路建设得到了全面的而又迅速的运行与发展,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质生产部门。本文围绕着加速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制约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以及全面加强我国公路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三个重要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论述与分析,希望能够积极的推动我国公路经济建设在新时期环境下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极大的增长,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化进程提供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光,梁智忠,刘庆荧.关于南宁市新时期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分析及建议[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1:31-34.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5

如今,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并研究怎样使区域经济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处于高效的经济状态中。如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也会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区域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与网络经济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

一、网络经济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

(一)网络经济推动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模式的转变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于网络经济具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不再是一些自然资源或者是劳动力等,而是将更多的取决于知识以及智力等因素。以往的区域经济属于标准化生产,同时网络经济主要负责组织各种网上服务,利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传统的工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从而有效的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网络经济能够让区域经济第二产业逐渐成为经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严重依赖资本注入的弊端。

(二)网路经济推动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整体经济建立密切的关联

实现网络经济与如今的区域经济建立紧密的联系能够同时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整体经济建立内在关联,并将我国的区域经济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经济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实现区域经济的网络化,并对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此外,在网络经济的积极推动下,在每个区域内企业拥有非常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区域企业运行机制非常呆板的弊端,促进区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管理,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

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一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避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全球经济动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发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不断缩短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网络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就是创造能力,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发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不断缩短区域经济存在的差距,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发展的重大机遇。

四、网络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

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区域资源,减少资源流动使用的成本,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网络经济推动体制改革并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属于生产力中非常活跃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经济能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不断改革原本的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不断改变,坚强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腐败的现象,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如今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与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并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计划,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发现机遇,接受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严爱云.浅析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问题.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42-48.

[2]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经济地理,2010,20(4):6-9.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6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体现,管理更加具有艺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各种技术不断涌现。每一个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企业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实力,也很难使企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越发展,企业越壮大,越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所谓“三分经济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经理管理越来越注重艺术化,通过更富有艺术性的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心理剖析以及隐形教育等技术手段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强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体现经济管理的创造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管理者对对各种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灵活自如,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各种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创造性,不能对其他管理模式简单的机械的照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够契合时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更富创造性,使经济体更具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发展效益。

(三)专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显

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一个经济管理者的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更要注重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组织企业和经济体运营。同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表决,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先进,能够对决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参考因素。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共同奋斗,共同奉献智慧。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手段凸显信息化与自动化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种经营实体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明显,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种数据运算更加简洁,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数据,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华特色

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主体以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实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在我国必须汲取西方管理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借鉴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我国的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取消化运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紧跟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每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时展,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具有较强大的管理权限。聘请专业化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参与热情,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每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业每一个员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要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主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智慧,能够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决策更符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四)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软件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管理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鉴他们更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7

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一)电视产业

相对于报纸与传统网站等方式的传统媒体而言,电视在受众规模上明显更大,属于较广泛的传播媒介。现阶段受到网络各方面软件、技术的影响,电视所受到的冲击显而易见,但并未达到严重影响程度[3]。但由于电视台的发展,电视产业体系中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在没有优质资源的情况下,电视台会造成频道资源浪费及自身发展受阻。由于竞争加大,部分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上过度引进国外节目、创办国内同质节目,在简单的模仿或恶意抄袭下,我国电视产业难免又会陷入难堪、被动局面,最终无法与新媒体相抗衡。

(二)报纸产业

报纸相对于电视产业而言,在传播信息方式上较为古老。随着新媒体的产生,报纸产业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现如今人们了解新闻、掌握时事信息的方式较多,而报纸作为较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其订阅人群、发行量、新闻新鲜程度、事件点评方式等均会影响其生存。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报纸获取新闻和国际事件的比例明显下滑且处于持续性下滑趋势,报纸阅读人群逐渐老龄化,其经营陷入困境。

(三)门户网站

相对于电视及报纸两种传统媒体而言,门户网站可以被归为新媒体。但由于门户网站在发展上并没有做到与飞速发展的媒体产业相适应,在网络流量分流竞争程度较高的环境中,门户网站存在过分重视网络广告情况,眼球经济无法达到期望程度,不再属于人们心中的首选互联网业务。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推动

(一)强化传媒技术

传媒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对传媒经济会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关技术的改变和优化会不断优化传媒业状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传媒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新媒体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冲击显然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投入与应用而产生的,同时也可促使传媒产业在自身核心竞争力上有所创新。传统传媒经济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显得较为顽固、一成不变,新媒体技术的引进让传媒经济更具吸引力与活力。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首先可体现在广告经济上,传统传媒经济多表现为报纸、电视以及广播中存在的广告,在新媒体帮助下,网络让广告真正深入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经济涨幅明显。

(二)推进政策改革

对传媒经济的相关政策大多沿用了传统媒体管理手段,新媒体的出现让政策更需考虑新媒体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方向。在发展观念上,新媒体的运作让媒体运营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分析当前传媒行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政策上有立足点、有侧重点的为新媒体提供优势发展资源以及发展渠道。

(三)发展网络化电视

现如今网络化电视并不罕见,随着电视研发技术的不断增强,智能电视的普及正逐渐加快。从电视购物开始,电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向网络化模式改革。传统电视传媒下,人们收看电视节目处于被动状态,电视台播放节目的内容及时间均无法由个人喜好控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电视让人们能够在闲暇时间不受电视台播放节目的影响,随时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且无需忍受插播广告、追剧、无法重复收看的烦恼。换言之,在新媒体帮助下,电视产业将电视栏目、电视节目、电视频道与网络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点播及下载功能,让电视产业即使属于传统媒体,仍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立足。

(四)促使报纸媒体改革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媒体经济中报纸受到的影响程度可谓最大。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更为常见,也更容易被阅读、浏览、点击,相对于使用方式及信息量均处于弱势的报纸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出现让其迅速被取代。部分学者认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下,报纸终将被彻底取代。然而,若报纸媒体能够在新媒体推动下加强改革,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传统受到信息量、内容及版面的限制,在新闻内容上加以创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报纸的改革必将迎来新的机遇。现如今,数字化报纸逐渐普及,人们可通过网络浏览报纸当日刊登内容。在数字化影响下,报纸的发展不再受到传统版面限制,且表现形式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新闻浏览需求加以保障,可促使报纸在传媒经济改革下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变。

(五)新媒体发展前景

互联网属于新时代产物,为媒体经济产生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其功能上的多样性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发展下,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也会有所转变,传媒产业的投入成本不断得到控制,经济收入在广告济下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发展让传媒经济朝着更广阔的前景不断迈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促进作用下,我国传媒经济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在媒体格局中,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必将带给媒体经济巨大冲击,促使媒体产业尽快转型。传统媒体应跟上时展脚步,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新媒体形成良性竞争,促使传媒经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8

引言

景观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它具有美学、地理学、生态学三个不同学科范畴上的含义所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景观科学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地理学或是生态学的范畴内。然而,当今的景观,既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它是大自然演变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从经济学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归结为人地关系。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景观可以理解为是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的综合表现,其中土地(狭义的土地)既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的载体。景观本身构成了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同时,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我们应该在景观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来研究景观发展问题,期望以新的视角,为解决景观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

一、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产权理论

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是产权理论的基础,其理论的核心是科斯定理。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描绘的市场机制是充分有效的,最终的结果是不受法律状况的影响的,外部性也能根治;一旦考虑进交易费用,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当然,市场机制也会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而失灵。可见,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规则是至关重要的。巴泽尔认为,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1]。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在德姆塞茨看来,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其重要性在于能帮助人们在社会交易中形成合理的预期 [2]。外部性概念由马歇尔首次提出,后来,庇古等经济学家对此概念进行了扩展。在布坎南看来,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指个人行为对他人或其他诸方带来利益,他人或其他诸方无偿享受,而所有成本则由个人承担;后者指个人行为对他人或其他诸方带来损害,却不用进行赔偿或承担全部成本。

(三)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1969年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制度运行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其对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科斯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新的解释;从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等多方面论证了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建立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等变量的关系式;将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中。总之,交易费用是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虽然交易费用无法彻底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用交易费用比较制度安排的效率,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

二、景观的产权问题

Price.C(2009)认为,欧洲景观公约中的关于景观的定义最合适经济家所从事的景观研究:景观是由人所感知的一个区域,其特征是景观在自然或人类因素的行为及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因此,景观可以看做是具有地方区域性的公共物品。

景观是一个公共物品,其市场具有非排他性,使土地所有者难以控制其土地景观的进入与使用,同时,也使各所有者行为与景观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土地所有者就成为各种属性的多重行为人。任何人都会影响景观特征,没有人会拥有对景观的全部所有权。当各种属性的所有权分割以后,就会产生共同财产问题,就需要组织加以控制。同时,为了避免所有者之间发生侵权行为,必须做出排他性规定,做出限制。

如果景观仅作为一种文化服务或娱乐提供者就不会有社会价值,也就不会有法律条例来控制土地所有者因产权使用所产生的外部性。正是因为景观产权具有多重属性,且当今社会,景观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服务或娱乐提供,而是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刺激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产权的界定成为必然。正如科斯在1959年发表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中明确指出的,只要产权不明确,外部害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性。

这也证实了德姆塞茨的观点,当一种公共资源的经济价值上升时,公众倾向于把这种资源的产权界定得更加清楚。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度变迁或产权界定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此,随着景观发展价值的日益增加,景观的相关产权界定必将逐步明晰与完善。有效率的产权安排将有利于产权的自由转让,并有利于降低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且提供激励约束。景观有效产权的界定,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景观赖以发展的土地,其所有权归集体,农户只享有经营权和收益权等,在不同的景观格局分布下,会因为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协调行为造成景观的变化。

三、制度安排与景观管理

由于景观的多功能利用程度很高这一特点,要设计出一项规划不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是很困难的。景观管理、景观规划的思想经常会导致社会团体、民族、区域或地方利益的冲突。同时,在景观管理上,每一个所有者可能都有不同的目标和管理方式,可以是农业景观、森林景观、工业或住宅地景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目标。由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公共政策失灵。

因此,制度安排的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公共资源这一性质。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在《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一书中指出,对私人产权界定、监督、执行或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费用也许太高,因此,某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可能就是比较理想的,这就需要进行公共资源的治理和管理。公共资源的制度解决办法是:(1)实行完全集中制,即独裁式统治者拥有所有资源的情形;(2)实行完全私人产权原则及自由合约。还需要一个制度结构来完成获取、界定、监督、执行、冲突解决、治理公共资源等一系列活动。

事实上,景观发展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土地整理,可以在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予以重视及解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通过产权界定与制度安排予以解决。由于景观是公共物品、它的变化是由个人及集体决策决定的,因此,景观管理变得复杂甚至有争议或冲突,需在程序或制度安排上找到最适合的来管理和组织它。但由于景观的经济学研究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景观的制度安排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尚不明确,只有部分制度选择可供参考。比如实行有偿土地征用权与分区制。分区制是被政府当局广泛使用的一项解决外部性的工具。由政府来实现分区制意味着它们代表社会整体分析土地所有制的使用权。具体措施包括:重视外部性的溢出效应;命令与控制:国家作为一个法律实体有权成为附属于土地的产权的一部分;市场发展:唤起公共信任主义[3] 。此外,由于具有公共物品及公共资源的双重属性,景观应该作为使破碎的功能和利益重新聚合的一件中间商品,同时把它们融入地方或区域的发展项目中。地方方案具有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成本与收益平衡的优势,可以充当预期方案的协调机制。

四、景观发展建议

(一)明晰产权

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背景下,国家是景观这一公共物品的产权供给中心,所有权的界定和交易不可能像在私有产权下那般清晰与高效率。然而,产权不清晰将会带来极大的交易费用与外部性,因此,应从经营权与收益权等其他产权束入手,解决明晰产权这一问题。

首先,从景观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心来看,改革政府的干预行为,使其作为“企业型政府”与企业共同维持一种公平、合作、竞争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更不主张政府退出,而是转变供给方式,关键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通过这种方式的互补,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其次,明确划分景观产权经营权及其收益分配。政府可以将城市交通廊道、桥梁、港口等景观组成要素的专门经营权拍卖、出售,甚至于股份制改造,由私人或股份制企业来经营。对部分准公共物品,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能够“最优”使用这项权利的经济主体获得这项权利,从而提高产权效率。在这一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仍然要扮演监督与管理的角色,避免出现财政负担过重以及低效率供给的情况。

(二)完善制度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政策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的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有效信息,进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并提供激励与约束。通过制度约束与管理,景观规模被约束在一个适当的界限内,也可部分地内化其外部性成本和收益,从而具有一定的效率。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上看,还未制定景观保护方面专属的成文法,也没有针对景观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来约束相关决策者或管理者的行为。从政策上看,我国以景观发展与保护为出发点的政策措施还较少。

在这一方面,我国缺乏相关制度管理的经验与实践,可以尝试效仿在景观学科发展较早的部分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的做法,即多个景观区域间签署景观保护条约,形成相互间的监督与制约,达成发展共识,提高景观意识,特别是景观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其次,环保等相关部门可成立景观保护小组,实地考察调研,分区域制定特定的景观保护规划,并能够普及景观保护知识,指导景观保护的具体实施行为。

(三)重视学习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组织与学习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则表现为,首先,制度是人通过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型和信仰结构的外化;其次,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再次,经济和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而作为制度变迁关键的组织必须是有效组织,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的景观教育大多从大学教育开始,研究方向多为景观生态学,普及面较窄。因此,面对我国日趋紧张的经济与环境矛盾,要使景观问题研究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就必须重视景观的学习教育问题。要从初中、高中开始增设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意识,给学生们灌输景观研究方法及思想。大学教育则应更具专业化,使景观研究工作朝着更多元、更综合、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6,136-164.

[2] 德姆塞茨.产权理论:私人产权与集体产权之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79-90.

[3] Robert LIFRAN. Landscape Economics: the Road ahead [J]. Documents de Recherche parus en,2009,(25):7-14.

[4]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 张洋.浅析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以产权分析为基础[J].Economic&Trade UpdateMid-journals,2011,(2):20.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9

一、问题、模型与方法

(一)问题技术的进步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创新,一种是销售创新。新产品来源于新的材料及流程,销售创新源于各种知识的整合。技术进步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从经济、精神等不同方面影响整个社会。通常来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短期能产生效益,但是能产生何种效益,效益和投资是否成比例,无从得知。从长期效益来看进行技术创新是具有高风险的,部分企业的创新技术和新产品最终未能给公司带来较高回报。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投资大,另一方面是新产品容易被仿造。(二)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多数企业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从资本投入中获得丰厚的回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信息收集、探索、检测、预测和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根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把握机会,了解市场潜在变化,预防危机。相较于外部资源,企业的内部资源是长期积累的,取决于企业进出市场的能力、资金运转能力、投资新技术的能力和能否寻求战略伙伴等活动,其数据的可得性和各指标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为主,其中的产品和销售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高科技类企业和医药类企业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为企业实现创收,也能更高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居民幸福感。资本本身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即所谓资本价值。资本服务的价格或利率等于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用公式表示即为:γ=Z/P(式中,Z为资本服务的年收入,P为资本价值)。企业有形资产可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应,价值也有限,实际上,报表中难以显示的无形资产也不容忽略。技术创新常常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者融合产生。在本模型中,P可简单代表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2015年和2016年是近年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多的两年,故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器件类企业2个(TCL集团、亚太股份),医药类企业1个(红日药业),专用设备类1个(龙净环保),把它们2015年和2016年4个季度的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γ=Z/P)作比较分析。如果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重组,此模型对企业未来至少3年内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有说服力的。

二、分析

(一)基本数据截取2015年和2016年4个代表企业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营业收入数据,以投资营业收入率γ为变量。模型没有考虑资本价值中的固定资产,是因为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不高。根据选择的指标计算对比各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见表1。(二)对数据的分析4个企业γ的变化比较分析见图1。1.图1显示,各企业的投资营业收入率γ在2015年底为上升趋势,2016年开始先下降后上扬。这是由于企业若要进行技术创新,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所用。投入的资金既包括新产品研发费用和设备费用,又包含新产品试生产费用,这些费用常常超出预估值。在既定资产下,企业对可以支配的资源进行配置和筹划,在技术创新方面使用的资金较多,在其他方面资本增值必然会减少。待新产品或服务的重大投资告一段落,企业收益将慢慢回升。2.各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投资和收益的比例不同。TCL集团的γ值变化大于其他企业,报表数据显示,它投资技术创新的金额比例也较大,后期它的γ值上升率也快于其他企业。这是由于在前期TCL集团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从表格曲线可以看出,其得到高回报的可能性较大。3.从技术创新后期数据来看,各企业γ值均处于上扬状态,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从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主,在技术上领先,就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预测今后各企业的营业收入在短期内也应是上扬状态。4.图1显示,进行技术创新初期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γ变化有几个转折点,表明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不能简单地只评估企业创新前和创新后的数据,而要从技术开发研究的前、中、后期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评估,考虑多个影响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提前解决部分可以预知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0

1.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的地理空间划分以县级行政区为限,调控主体以县级政权为主,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地区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首先,县域经济具有二重性,即农村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其次,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2.新形势下县域发展的方向

(1)土地流转试点。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农村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瓶颈”问题,也能使我国土地配置市场化、资本化,最终起到优化我国农村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

(2)户籍或成突破口。十报告曾提出推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那么县域户籍的改革将成为一个突破口,逐步推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因此,户籍改革将成为县域向城镇化改革的一个方向。

(3)实施“城市群”战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上将逐步形成以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大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

3.县域经济特点

我国县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基本特点:地域性、农村性、层次性、差异性、综合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适应性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人们所熟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温洲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各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演变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受区位、资源、资本、市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包括区位模式、资源模式、资本模式、技术模式、市场模式、企业模式、产业模式、体制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不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果。原因在于每种模式都有他自身的特点,本文选择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1.区位模型

区位模型县域经济是以地理位置的优势,通过向上一级中心地区提供补充服务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取决于该地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适用于该模式的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工业生产力强大,交通便利,与大城市交往密切且吸收大城市辐射力较强。因此,在该优势既定条件下,这样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较快,并且各种政策的实施见效速度也比较迅速。但是,当区位中心遇到风险时,对县域的经济也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2.资源模型

资源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依靠本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主要适用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县域内必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自然资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并且市场上的需求较高,前景较好;二是,该县域对于开发该自然资源的行政性和经济性壁垒较低,当地政府鼓励各类经济主体进入该县域进行开发。

三、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城市经济发展思想为主导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使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1.布局不合理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意识较弱,制定的规划的手段也比较落后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的制约,导致县域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尤其在工业分散布局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农村改革计划的启动,使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量涌现,这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化布局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布局的分散化使城镇化也变得分散,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的城镇遍地开花,难以发挥城镇集聚效应,使产业的升级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分散,造成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和无害化处理,影响了县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2.产业层次低下,经济结构单一

建国至今,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政策,政策的重点向大城市倾斜,导致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国家将县域工业化发展没有设置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内,使县域发展计划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指导。除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县域外,大部分县域经济结构都很单一,产业层次也比较低,造成县域内的各产业之间比例结构失衡。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其次,第一产业中的普通种植和养殖业所占比例偏高;再次,由于县域工业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技术落后只能从事初级工业采集、加工工作,因此使企业的规模长期处于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内,无法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县域的企业在竞争中处理不利地位。

3.生态环境较差

我国大多数县域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建起来的,由于当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落后的生产技术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但是工作的重点还是倾向于大中型城市,忽视了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加上大量的招商引资,给县域低能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带来了具大的压力,造成了县域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

四、促进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机制

1.制定基本对策,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

县域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解放思想,促进发展,把扩大产业、增加人民收入、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问题放到首要位置;第二,突出县域特色,发展县域经济;第三,扩大县域投资空间,加大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新形势的县域将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布局,对于较大的县域可以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规划中心镇,作为县域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并通过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周边县域向中心镇集中。这样,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还可以使县域不断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2.发展动力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知识三种驱动力共同构成。在这三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各县域应该培育具有一定特色的县域产业,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在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在引进新技术人员的前提下,利用本县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发挥各县域优势,走出一条新型的县域的经济发展道路。

3.发展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政府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才能切实的创造出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各县域的优势,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农业生产培养,完善农户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实行分县域特色大批量、高标准的生产名牌农业产品。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着重在各县域的经济特色上,以农村为主体,以小城镇为纽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1

2014年“新常态”成为习式热词之一,并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被广为流传与运用。新常态中的“新”是指区别于旧质,有异于往常的东西;“常态”是指原本就存在的一种现象或状态。“新常态”表述中,“新”和“常”就我国经济的现状而言,新常态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至今增速一直保持在7%左右。其次是经济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任何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重组。实践证明,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在起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我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济结构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后,新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更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常态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社会心理上要更具战略平常心和持久耐心。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之后,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的产品结构单一可供人们选择的范围较小(如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等),加之人们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消费主要是模仿型拍浪式消费。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中也不仅追求品质而且要凸显个性。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消费也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2.过去的旧常态下,我国经济发的发展速度令人振奋,这样的发展速度现代许多发达国家所不可比拟的。就经济发展过程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赶超阶段,由于对后发优势的运用确实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个过程是不会持续太久的,面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过大的态势,迫切的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发展模式的应用于创造来为不断崛起的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将会更加重视对小微企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贡献,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各类产业组织将更具发展壮大的空间,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的发展机遇

1.充分调动起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当前我国面对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过大的局面,政府自然放缓了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投资力度。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高投资必然引致更多就业岗位的观念已经过时。在新常态下,投资必然需要,但是已经不像从前那样越多越好,而是适度投资。适度投资并不是全部要求国家投资,国家只适度的投入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靠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投资,这是解决今后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向。中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都属于民间投资,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方在于这种投资是通过精打细算的、不会铺张、不会浪费。新常态下的政府政策将会为小微企业它提供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和放宽了小微企业的发展限制,这对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群而言是必然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正需要这类微观经济主体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将一种或几种可变生产要素添加到某种不变生产要素上取得过程中,起初这种生产要素带来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尔后,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多,其带来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由此可见,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对产量的贡献是有限的,要想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唯有创造和引用新技。而过去这些年,我国充分利用科技水平的后发优势和一些自主研发,经济发展速度令人叹观止。新常态下,使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的重要使命。同时,国家也会尽其所能加大对教育、科研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创新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进而推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3.宏观经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经济目标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面临“旧常态”遗留下的包括环境日趋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等在内的诸多问题的存在,宏观经济原有的四大目标已经不足以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我国将更加注重追求绿色GDP,绿色低碳经济的第五大目标的推行也是势在必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由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绿色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政府的环境政策监管机制更加健全,人们的消费对绿色产品及生活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些都有利于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向一个更高的战略基点。

4.能进一步促进对外出口贸易的发展。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也更具竞争力,由此带来更为可观的利润,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2012年开始贸易出口额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迅猛增加,突破90亿美元大关,2012年之后的两年中,虽然贸易出口增速在逐渐减放缓,但其增量的绝对值只逐年增加的。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行,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常态下,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会日渐频繁,贸易伙伴关系也将更加紧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值得人们期待和信任。

参考文献: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2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特征

在合作经济运动发展的160多年历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类众多,其内部运行机制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经济组织,无论是简单的或复杂的、典型的或是变异的,其本质特征是相同的。

合作社是以为成员提供服务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农民组建合作社是为了从合作中获得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服务,满足共同需求是合作社成立动因和宗旨。因此,在与内部成员的交易中,合作社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主体的联合,是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群众性的经济团体和特殊企业,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组织原则,“归成员所有并为成员服务”是其本质特征。

实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在农业互助合作经济运动中由农民组织的、直接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经济组织,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合作目的。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指以下四类组织体系,即社区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这三类原有合作组织,以及改革开放后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前三类属于传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后一种是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农民合作经济的作用

2.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都在从事以本地区内特色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销售活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本区域内该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并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从而有效地带动地区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此,还为农户提供产前、产后各种服务,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通过农产品品牌效应,统一定价,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批量生产、规模经营;通过向农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

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户,用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既确保了企业原料或货源的稳定性及质量,降低了与分散农户交易的成本,又使农户通过返利得到加工或流通领域的利润,两者相得益彰。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创办自己的运销、加工企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对流通、加工领域利益的分割,从根本上实现了合作社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统一。这种经营模式使农民的经营范围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扩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3在营销渠道中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利用产品、价格、促销策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深深认识到营销渠道劣势对组织带来的危险。“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反映出组织与中间商利润分配不均,组织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也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到,建立与培育自己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中间商在营销渠道上逐渐取得了控制权。营销渠道控制权的转换,也改变了产销两个部门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相互关系。农产品能否及时出售、售价高低等直接影响收益的因素无不被营销渠道所左右。

3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战略

3.1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

当前,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农业政策优越,农民发展热情高涨,农业发展机遇良好。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把握当前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

政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人的今天,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认清形势,切实认识到个体农业生产与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性。

3.2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

在农村,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素质问题和见识面的局限性。加强教育和培训可以缩短认知时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速度。诺斯认为,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具体而言,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提高其认知技能和分配能力,加深其对新制度的认识,促进制度变迁。同时,教育通过改变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改变其对回报率的预期,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3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