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经济发展实用13篇

新经济发展
新经济发展篇1

在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主线。二战结束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问世。在此后的30多年里,计算机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创新"蜂聚"时期,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的创新情况,规模与影响更加空前。特别突出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迅速诞生与崛起。这首先与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者,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如芯片业、软件业、互联网业、电子商务等等。二者,这些新分出的独立行业,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筑厂房和机器设备,新企业很容易创建,特别是由互联网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虚拟企业形式。三者,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性极广,且易于操作,购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化,迅速渗透到或融合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传统工业与商业部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大批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

首先,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加剧。

其次,人才的竞争空前加剧。

再次,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

3、就资金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蜂聚"时期,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和崛起,与资本市场上融资方式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在这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期,新兴的风险资本的投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这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期,即其开始上市,新兴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其创业与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有四部分人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企业家,即创业者或技术创新者;二是专业的管理者;三是风险资本家;四是投资银行家。这四部分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策划发展战略,作出决策,并以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出雄心勃勃的创业与发展计划。

4、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减少了,而政府的职能更集中于为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

对于美国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发展经济研究部研究主管尤苏夫提纲挈领地谈了11条:(1)由里根时期开始的减税。这对于推动民间投资具有重要作用。(2)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格林斯潘为主席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起到了重要作用。(3)政府在许多领域的解除管制。(4)金融体系的创新。如各种投资公司、基金等的活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5)对外来移民的开放性政策。这有助于人才的流入。(6)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7)冷战结束后,军事工业向商业与民用的转移。(8)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9)对外贸易的开放性。(10)R&D的大量投入与效率的提高。(11)美国的海外投资不多,大多投资于国内。这与日本、韩国不同,日、韩大量进行海外投资,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5、就宏观经济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新经济发展篇2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对新经济,褒之者有,贬之者亦有。贬之者以新经济缺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由,将其列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泡沫现象而难以为继。“9.l1”事件后,这种持否定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但是,从新经济兴起以来的十年进程综合分析,新经济的确具有较为广泛而牢固的理论基础。

从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原则来看,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分工所能达到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的大小则又取决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使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趋细化与合理,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据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创新理论”,新经济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它不简单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新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普及,创造了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

从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高新科技的运用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企业更加容易利用差别化赢得比较优势;微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行高度分工协作,产业聚集成为必然,并且上升为加速经济变革的一种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10年减税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约30%,其增加值的增幅约为制造业的2倍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企业群体。在信息产业方面,已建起了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世界第二大立体通信网,电子政务、商务等重大工程已经或即将上马。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对各国信息能力的测算,美国得分为71.76分,而我国仅有6.17分,居世界底层。如果说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正在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则仍在扩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求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赢得有利地位。

第一,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对网络建设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二,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自主创新、结构合理、规模经济的科研生产体系。

第三,以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一系列上网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与宏观调控,适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力度,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运转、配套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

第五,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信息技术发展后继有人。

新经济发展篇3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发展经济学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因此,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它涵盖了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新发展观另辟蹊径,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虽然面面俱到,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2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笔者认为,当展经济学家植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通过系统反思传统发展理论的优点和不足,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及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应主要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西方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从产业合理化入手,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则可能实现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因此,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后果。据统计,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实现GDP却仅占世界的4%,并使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省在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开发上也经历了同样过程,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

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效_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立刻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选择集约化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扩大要素投入,更具有客观现实性。当然,在投入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为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率型转化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7)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们所谓的体质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构造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以发展为纲来研究体制问题,使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如何,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4.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0.

新经济发展篇4

新年刚过,民工荒又开始了,并且来势凶猛,大有前所未有之气势。企业招工条件放的很宽,依然供应不足,看来是真的出现民工荒了。企业还是那么多,而劳动力供应量却少了,导致许多企业劳动力供应不足,这也会导致企业劳动力供应严重不足的现象。

一、“民工荒”现象的产生

中国素来是人口大国,尤其是农村人口庞大,因此,我国存在了大批的廉价劳动力,然而农村的大批劳动力也依旧没有真正转移出来。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民工荒”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农村虽然存在大批的劳动力,但是,城市存在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这种不相适宜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得不考虑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针对当前的“民工荒”现象,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资源由传统不断向现代化转移的工业化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也就形成了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根本转变。加之,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由于大城市严峻的生活压力以及相对于整个城市物价水平来讲相对低廉的工资,使得更多的农民不愿意从农村走出来,而更愿意在家乡从事种植业。

(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密集型企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然而,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廉价劳动力来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生产能力实质是在进一步下降。我国这种类型的企业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把劳动力成本看作是一个常量。但是,一旦工资提高,那企业的这部分成本相应增加,企业在没有其他应对的颁发的同时,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利润自然也爱减少,以至于出现亏损的局面。我们在调查深圳市一家生产电脑主机板的大型企业时,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说,如果企业的每个员工提高一点工资,整个企业的成本就会提高很多,企业将难以承受。民工工资收入低且增长缓慢,而城市物价上涨很快,外出打工成本高。再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长期拖欠,民工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下降。在中国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的良好政策推动下,农民收入增加,部分农民转向农业,导致外出打工民工人数减少。

二、“民工荒”的部分影响

民工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基本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特别是沿海地区逐渐失去了民工的支持,会迫使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调整。沿海地区的工业扩张会逐渐停滞,会逐渐走向以本地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增加沿海地区人口的收入。

户籍制度也是导致“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制度本身阻碍了中国人口的优化组合,阻碍了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迁移,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危害的事实。如果不想法改变这样的户籍制度现状,包括“民工荒”,中国经济会逐渐走向衰落。“民工荒”可能会引起企业倒闭潮,主要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潮并且会引起产业转移潮,部分产业会在沿海地区逐渐萎缩,转移到内地或东南亚沿海国家。民工荒不是暂时现象,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会促使许多企业倒闭或搬迁,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布局。

三、如何解决“民工荒”

(一)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规范制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充分给其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

为此,我们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严格限定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长等。并且还要对农民的医疗、伤残、养老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的规定下来,给予农民以制度性保障。同时,完善企业公众信息公开制度,这样一方面方便农民工及时了解其人相关的信息,农民工可以及时选择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以其为依据不断完善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

(二)合理规制劳动力流动,加强户籍制度保障

户籍制度改革有可以进一步降低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的成本。我国户籍制度也正在着力消除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区别,此举是我国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新型的户籍制度主要职业和居住地划分人口,改变了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划分依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样的措施应该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尊严感、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其在城市工作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深化城乡统筹福利体制改革

新经济发展篇5

新的发展阶段呼唤发展新民营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的新形势下,发展新民营经济应运而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民营经济。新民营经济既带有传统民营经济“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基本属性,又呈现出许多体现新发展趋势的内涵特征,是传统民营经济的升级迭展。新民营经济之“新”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创业主体新。传统民营经济发端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和小商品生产贸易,创业者大多是农民。而新民营经济的创业主体大多是新“四军”: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新创业者。

产业领域新。传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工商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而新民营经济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更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尤其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展现出美好发展前景。

发展动力新。传统民营经济起步所需的技术、资本、设备门槛较低,主要靠初级要素投入获得增长,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弱。而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走的将是“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研发投入强度大,研发人员占比高,技术来源主要靠自主创新,发展方式将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从实物型要素投入向知识型要素投入转变。

融资方式新。传统民营经济大多是靠一分钱一分钱积攒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及民间借贷、传统金融来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是原生态的融资方式。而新民营经济融资方式主要靠多层次资本市场,采用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众筹融资等新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大大拓宽、融资效率明显提高。

集聚格局新。传统民营经济起初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过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的逐步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格局。而新民营经济主要布局在各类专业型、科创型园区,包括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城、高新区等,呈现出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五集”发展格局,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样板。

商业模式新。传统民营经济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市场+”,靠“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营销大军开拓市场,主要靠“厂家—商—专业市场—零售商—客户”的销售渠道。而新民营经济主要依托“互联网+”,衍生出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跨界融合、共享经济、智能营销、粉丝经济等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产供销效率。

市场需求新。传统民营经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市场起主导作用,大多数产品只要生产出来都能卖得出去,主要靠规模扩张和价格优势赢得市场竞争。而新民营经济处于过剩经济时代,买方市场起主导作用。它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针对目标市场精准细分,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靠拼技术、拼创新、拼质量和差异化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治理结构新。传统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和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较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新民营经济更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少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供应链整合、员工持股分享等新治理模式做大做强。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和国际并购步伐加快,新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将更加多元完善。

综上分析,新民营经济财富共享度更高、创新动力更足、捕捉市场能力更强、体制机制更活。可以说,新民营经济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新“四军”为主体、以新经济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的民本型经济。新民营经济是民营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态,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们把这种新经济形态称为“新民营经济”,看似在民营经济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实质上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新民营经济既有体制活力,又有市场活力,还蕴含着新技术革命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担当经济转型升级新使命的探索者,是引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领跑者,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现在,新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客观存在,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以认识的深化来推动理论的升华,以思想的自觉来引领实践的深入。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这条腿长,民营经济这条腿太短,是武汉经济结构的现状。在做强做大国有经济的同时,毫无疑问武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必须走新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新民营经济的内涵特征与武汉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高度契合。可以说,武汉已经到了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时期。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聚焦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重大改革试点落户武汉,加上武汉具有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区位条件、宜居环境等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借机融入、借势互动、借力推进,用足用活用好难得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新民营经济一定会在武汉大放异彩。对武汉来说,发展新民营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新任务,是新时期发展民营经济的新探索,是新阶段培育新生产力的新实践,恰逢其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民营经济财富共享度更高,是富民兴汉的源头活水。目前武汉老百姓收入水平还不高,这与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新民营经济具有更加鲜明的众筹经济、创富经济、共享经济的特征,它所创造的财富共享度更高、受益面更广,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武汉市民的收入水平。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老百姓创业创新创富的“发动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新民营经济创新动力更足,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新民营经济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创新意愿强烈、创新动力强劲。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往往是由民营企业所发起、所推动、所主导的,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制造技术融合上独领,迎来了产业全方位创新,开辟了新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目前,我国60%以上的GDP总量、60%的自主创新、55%的发明专利、68%以上的新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力求在科技产业变革中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向“领跑者”跨越。

新民营经济捕捉市场能力更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高端化、精细化、定制化需求日益增长。新民营经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敏锐捕捉商机,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有效率地“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塑造新动能、扩大新供给、实现新发展。

新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更活,是培育发展“名企名家名品”的摇篮。“名企名家名品”是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象征,是城市经济的“金名片”。新民营经济自主性更强、灵活度更高、成长性更好,特别是它更能有效整合新的要素资源,推进创新创意链、资金链、物流链、信息链、人才链的加快重构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深度重塑,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知名品牌成长的主阵地,努力培育一批引领高新高效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世界级企业。

三、要发展什么样的新民营经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以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基本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富惠民为根本目的,以新“四军”为创业创新主体,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作出新贡献。武汉发展新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以“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

发展“新技术”。就是要发展能有效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工艺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与服务融合、推进信息集成交互的新技术。重点要发展的新技术是:光通信、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智造技术,基因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科技、生物芯片等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智能电网、建筑节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全息成像、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文创新技术,量子技术、脑科学、空天海洋等前沿核心技术,努力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能够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产业。重点要发展的新产业是:移动互联、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自主可控软件、网络安全、新型智慧城市等信息产业,智能机器人、激光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航天、智能船舶、磁悬浮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等高端制造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生命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新能源产业、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等绿色低碳产业,人工智能、3D打印、石墨烯、大纤维、量子通信、飞行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下一代高铁等未来产业,力求在若干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发展“新业态”。就是要顺应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潮流,关注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来的新环节、新活动,支持发展能够提供多元、多样、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重点要发展的新业态是:数据备货、跨境智能配送、互动物流机器人等智慧物流,网络直播、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等泛娱乐业,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珠宝设计、家居设计、文化设计等创意设计,科研设备租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产业大数据共享、软件编制、硬件创制、创业孵化、技术经纪、产业咨询等研发服务,智慧医疗、健康养老、智慧教育、生态旅游、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中高端社会服务,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众筹等新金融,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生态休闲农业、“农业+文旅+新农村”等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新商业模式”。就是要发展那些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高效便捷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商业模式。重点要发展的新商业模式是:垂直电商、跨境电商、小业态、便利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电商类、智慧城市类、服务型制造类、创新创业类、娱乐创意类等平台经济,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资金价值、共享医疗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技能服务等共享经济,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空间,倒逼传统行业改造升级,让广大消费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得实惠。

四、如何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的主体力量

发展新民营经济,根本目的是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实现创富惠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百姓增收之举、致富之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创富的大潮中来,不断激活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主体,特别要重视发挥“四军三名”作用。

重视发挥新“四军”的主力军作用。立足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我市招才引智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大力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战略举措,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和武汉校友加入我市新民营经济发展的队伍。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工程”,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落实大学生落户、安居、见习、就业、创业、融资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创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校创业学院等创业平台,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让大学生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安家武汉、立业武汉,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大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充分发挥“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统筹、联络和服务功能,构建“武汉+母校+校友”同心圆,引导各级干部当好“娘家人”和“服务生”,全面落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校友回汉发展新民营经济,成为创业创新创富的新典范。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实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归”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关键技术与创新产品研发,支持科研院校技术人员创新创业。

重视发挥“名家”的排头兵作用。抓住“新经济最容易催生新生代企业家”的时代机遇,突出市场磨炼、文化熏陶、体制创新和服务保障,外优环境与内强素质并举,打造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使武汉成为新民营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实施“名家培育工程”,探索联合在汉知名高校创办高端商学院,建立企业家库和培训体系,为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努力打造卓越汉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激发企业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企业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企业家培养平台,以企业制度创新和治理模式创新来帮助更多员工通过创业成为新的老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投资人俱乐部等经济组织的作用,支持他们加强行业自律自治,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成为企业家和企业发展的温暖之家。

重视发挥“名企”的骨干力量作用。把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发展新民营经济的关键举措,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产学研合作,依靠创新驱动做强做大企业。力争到2021年,全市实现“4个70%”,即70%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70%研发人员在民营企业、70%科研投入来源于民营企业、70%专利产生于民营企业。

重视发挥“名品”的标杆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品牌商誉,构建完善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品牌服务体系,健全品牌建设诚信体系。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创建一批国际一流品牌、国内领先品牌、地方著名品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海外知名品牌并购、核心技术收购和跨国经营,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品牌集群建设,打响“世界光谷”“中国车都”“生物制药之城”“智能制造基地”“世界设计之都”等系列品牌。

五、怎样营造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环境

发展新民营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把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复兴大武汉的重大战略、作为创富惠民的重要抓手、作为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创新举措来抓,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环境营造上,切实为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亲”“清”二字精辟定位新型政商关系,为正确处理政企、政商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要认真贯彻的要求,把发展新民营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干部既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又要坚守法纪底线,与企业家保持清清爽爽的关系,绝不能。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深化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活动,多为企业排忧解难,以优化服务亲商安商。探索建立新民营经济统计工作体系,编制新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目录,把新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落实。

新经济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接轨已成必然,中国粗放型的发展经济已难以保持全球竞争力,必然转向发展集约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现代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和向国际化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一、进行观念创新 (一)要具有知识价值观念 随着科技的进和发展,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财富的力量已不完全在于机器、设备原料,而在于一种更有效的因素一知识。知识的价值更有效、更直接的体现出来。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知识的企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失败的厄运。 (二)人力资源观念 在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人事管理将向人才开发管理发展。人才开发管理除具有人才资源可开发的特征外,更加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现在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职能,它使用丰富的人才资本优势转化、代替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内核技术的优势,因此,企业要把智力资本的投资看作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看成是未来制胜的法宝。 (三)新的竞争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所以企业要有:1.全球意识的国际经营和竞争观念。2.合作共赢的竞争观念。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 企业的可持续是企业存在的本质要求。企业发展应当是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因而,企业内部支持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应当是具有可接替性、可继承性、可发展的梯队结构。就现实而言,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应在管理能力上下功夫。把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五)企业应具有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观念 1.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企业就像没有正确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企业就无从向前发展。2.格外突出企业的气质个性。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没有特色,产品没有特性,管理没有气质,不能使消费者感知到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别,很难立足于国内外市场之林的能力。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应进行思维模式创新 (一)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 观察表明,相当多的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任务驱动型”的。他们的注意力几乎完全埋头于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如为了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管理者常常在如何改进质量,消除进度,尽可能改善计划业绩和使用新技术,重视这些问题对成功固然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保证产品不但适用于客户,而且是最佳解决办法。调查表明,客户对自己提供的产品很满意,但这并不一定说明是否还有别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方法可能更好,只有充分理解“客户结果”导向的管理者才着力收集有关信息。对客户来说,产品和服务只是显示这些最终目标的一系列步骤而已。因此,如果对这一事实没有充分认识,任何聪明的努力将只能是仅仅集中于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率上,而忽略了其他战略选择的考虑。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要使其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的最佳效益是不可能的。这往往是起因于试图提出一个想法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的思维方式即任务驱动型思维模式。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后,管理者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开始于同客户需求相关的笼统的计划目的,根据管理原则,他们首先制定一个目标说明,有许多管理者懂得需要这种说明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根据有效的结果指标来做这个说明,但他们的失误在于没能把笼统的目标说明细分成一套详细的结果业绩指标,相反他们直接思考战略。

(二)“结果导向性”的思维模式 任务导向行的思维模式将会阻碍管理者深入思考先行的战略计划,从而严重限制管理者透彻了解战略选择的功能,而客户导向结果的思维模式将会自动的促使管理者深入研究政策和计划的创新。要在逐渐全球化的经济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如何降低成本,还需要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以便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服务以适应新的需要,或者懂得适时地改变战略,没有这些本领,竞争者就会将你击败把你变成中等待的客户。暂时毫无疑问,所有管理者偶尔都能产生一些新想法。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光有这些偶尔随机产生的新注意是不够的。要想在高层站的住脚,管理者需要一个确保他们能够一致性的检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很有效的系统。这就意味着他们能从“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避免与之相联系的那些错误,采用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客户上,能自动的指出何时应当对计划进行调整的思维方式。我们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结果导向型”思维模式。 三、要进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必须。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创新以外,还要在制度上创造一种全新的土壤,使各项创新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显得非常迫切和关键。因为几十年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桎怙。正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创新制度保障,所以许多企业有优良的资源条件,却不能够脱颖而出。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企业在改革中畅行,在创新中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知识结构、权责关系、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是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管理既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管理者的素质高,管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先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四、要进行技术创新 (一)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明晰产权,才能使不同产权的拥有者与其相应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从而带动起各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运用激励机制,把委托人的经营绩效与其收入紧密挂钩,承认他们的人力资本,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二)体制改革,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去向应是市场化,即把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全面或部分推向市场,是他们以市场信号为导向,向市场提供的适用的应用成果,同时还必须把科技创新的主体,转向市场导向型,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企业进入市场的步伐。企业进入市场实际上确立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依照市场规律求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有压力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三)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通过预算提高技术创新开发研究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应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三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织应设置技术创新的贷款业务或风险性投资银行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结语

新经济发展篇7

1 罗纳德·h·科斯的解释

科斯看来,经典经济人暗含着这样的假定,即每个经济人都具有完全的制度知识,他们完全了解在资源稀缺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约束下的相互竞争的自利行为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由于人具有完全理性,制度在传统经济学中也就不重要了。科斯指出“应当从人的实际出发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2]科斯认为实际生活中的人是受制度约束的,是有限理性的,人的交易活动是有交易成本的。科斯在对经济人重新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把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说明产权不同的人会导致不同的效率,而产权的明晰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科斯因为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 加里·贝克尔的解释

表面上看来,贝克尔是利他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代表。他认为人不仅有利己的一面,而且还有利他动机,他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建立了利他主义的模型。在模型中,贝克尔实际上是将利他主义的行为动机解释为行为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将自利原则用之于利他主义现象。这表明贝克尔并没有超越亚当·斯密所讲述的关于面包师和酿酒师的故事。[3]

在对经济人进行新解释的基础上,贝克尔将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的分析工具,提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在于是否具有物质性或商业性,而在于是否具有稀缺性。所有与稀缺和选择有关的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在贝克尔看来,“经济人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的行为,这些行为涉及货币价格或影子价格,重复或零星的决策,重大或次要的决策,感情或机械似的目的,富人和穷人,男子和女子,成人与儿童,智者与笨伯,医生与病人,商人与政客,教师与学生等等。经济分析能够预见的应用范围如同强调稀缺手段与各种目的的经济学定义一样宽泛。”[4]因而,他勇敢地将经济人模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非经济领域,广泛地分析了种族歧视、犯罪与惩罚、家庭与婚姻等包括利他主义与道德在内的人类行为,开创了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研究,从更广的维度揭示出经济人的某些实际行为特征。

贝克尔由于“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而获得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3 道格拉斯·诺斯的解释

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为了解释制度的稳定与变迁,诺斯考察了人的认知过程,对经典经济人的理性进行批判,认为人的学习对人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经验产品,而且还包括那些沉淀于文化中的经验积累,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存量又被置入人的学习,并成为路径依赖,即过去对现在和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学习变成一种经过特定社会文化过滤的累加过程,而文化则决定着人们对损益的判断。也就是说,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总是受到所在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的影响,而人在决策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见。比如一个中国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在接受同一事物后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各自的社会里接受的文化不同。这些文化在他们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左右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看问题有失客观、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人很难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意义的“理性”人。似乎在诺斯的论证中,把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因素包括进去以后,人的行为就变得非理性了。但是,诺斯仍然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他关于经济人的认识可以说没有超出经典经济人的巢臼。

诺斯在重新解释经济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与罗伯特·福格尔同获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4 经济对策论中的经济人

博奕论(策略对策论)由20世纪初的一些数学家提出,设计用数学公式表达棋、牌类选手下棋和出牌的技巧。约翰·豪尔绍尼、约翰·纳什、赖恩哈德·泽尔滕等人将博奕论研究领域的策略对策论运用于经济方面的分析,形成经济对策论。无论是完全信息或不完全信息博奕,策略对策论都刻画了竞争中的经济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理性经济人从静止的状态活跃起来,从多个方面加深了人们对经济人的认识。在豪尔绍尼所建立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合作博奕和不合作博奕中,局中人都是有限认知能力的人,从而使其成为现实中的人;在“囚徒困境”例子中的纳什均衡局中人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决策是不合乎理性的结果,即人人都具有理性,都具有理性的人在相互交往的经济活动中,理性与博奕的结果,就有可能得出对经济活动所有当事人来说都是非理性的决策,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他们三人把博奕论的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在非合作博奕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奕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改造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从而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5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经济学在继承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承袭了有限理性理论。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一个有限理性的人总是试图最大化其效用,但它只具备有限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有限的能力导致私人信息的存在不可避免。当一方试图获取另一方已经拥有的信息,其成本可能超过收益;或即使一方主动地向另一方披露这些信息,但对于接受方而言,这些信息可能是不可证实的,这意味着信息注定是不对称的。不对称信息的引入产生了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这些分支的理论成果被称为激励理论、契约理论或理论等等。

信息不对称按时间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事前的非对称可能使契约当事人隐瞒关于自己的私人信息,并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来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非对称则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不能把人的行为后果与他不能控制的因素分离开来,人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责任推到委托人的身上而回避了风险。价格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便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要寻求一种与特定的交易信息结构相兼容的契约安排,这构成了委托—理论研究的主题。

以上的信息经济学各研究主题其实也包含了经济行为主体的博奕行为,也描述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过程,使静止的经济分析动态化,使处于静止状态的人进一步成为生动而又现实的人。

在对经济人重新解释的基础上,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维克里由于他们“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激励经济理论做出基础性和开拓性的贡献”而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乔治·阿克劳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三人“在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研究”而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6 阿马蒂亚·k·森的解释

阿马蒂亚·k·森认为:“现代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隘化了,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上的一个主要缺陷,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造成的”。[5]他指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同源的思想,认为要把经济学放归回“关注真实的人”。还认为“在伦理学的研究中,人这一概念具有不可约减的‘二元性’。我们可以就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方面来看这个人,认识和关注他或她建立目标、承担义务、实现价值等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就福利方面来看这个人,这方面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但是,这一两面性,在纯粹自利动机的模型中却完全消失了,在那里,一个人的主观能动完全出自他或她对自己福利的考虑。不过,一旦自利这一束缚被解除,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即个人主观能动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由他或她的个人福利来启动的。”[6]森的贡献在于承认经济学在研究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经济学需要人类“自利”普遍人性的假设,以追求最大化的目标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生活;但是应该加入伦理的内容,承认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样性,使人性假设最为逼近真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阿马蒂亚·k·森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经济人,因“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研究方面以及对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突破性创见”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 坚持传统经济人,发展传统经济学体系

罗伯特·卢卡斯可以说是这个方向的代表,它不但坚持了经典经济人,而且还发展了经典经济人,认为经济人具有准确的理性预期。

卢卡斯认为,现实经济行为主体不仅仅是自利的人,而且更是一个理性的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不仅要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即需要冷静客观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了解完备信息的内动力,而且有能力去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他认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依然是理性经济人。卢卡斯还进一步提出经济人具有理性预期的能力,亦即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求最大利益,会设法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情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他认为,在预期和现实的相互关系的视野内,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的区别在于,理性预期所考察的重点是预期与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它是与相应的经济理论与模型更加相一致的预期。卢卡斯还指出,理性预期并不排斥现实经济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相反,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动可以使人们预期值偏离其预期变量的实际值。人们一旦发现错误就会迅速做出正确反应,进而把预期及时调整到与有关变量的实际值相一致的水平上来。

在这个基础上,卢卡斯建立了新的宏观经济模型,将微观个体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起来。理性经济人的“理性”在该模型中发挥到极致:人们的预期对经济行为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从整体和长期来看,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即预期值与未来实际值是一致的。

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并以理性预期为基础提出他关于信息不完全性和由此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与绝对价格变动的混淆是产生经济周期原因的经济周期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政府干预失效”的政策结论。

卢卡斯由于“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从而改变宏观经济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 抛弃经济人,经济学延伸到非理性行为的研究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人的理性行为,在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研究显得苍白无力。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综合了传统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着重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经济行为进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经济行为是在其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人的经济心理的外部表现。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打破传统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不变的假定,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纳入标准经济理论之中。实验经济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不再仅仅自利,而是人们也可能考虑利他,当然有时也会产生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等。显然,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并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仍将理性假设的情况包含在其中,认为理性假设在某些情况下是合适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非理性更能解释现实。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对经典经济人的辩证扬弃使经济学的视野从理性行为扩大到包括非理性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而传统经济学缺失的恰恰是这方面的内容。

虽然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改变了经典经济人的假定内涵,抛弃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但倒塌的只是新古典传统的框架,而不是经济学科的本身,相反却促进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发展。

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因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作出开创性的重要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 结论

我们不难看出,新产生的现代经济学各新分支学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各新的分支学科都贯穿了一条人本主义的线索,呈现着人本主义的趋势,渗透着对经典经济人的重新解释的内容;第二,以经典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传统经济理论体系仍在发展,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如理性预期理论;第三,各新的分支学科都放松了经典经济人脱离现实的约束条件,并以打破了的约束条件作为新理论的逻辑起点;第四,包括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在内,各新的分支学科对经典经济人并没有全盘否定,但重新解释的经济人比经典经济人更加现实,研究的主题离现实更近,经济理论中的人也由抽象的经济人变得生动起来,日益人本化;第五,现代经济学各新的分支学科都是在多学科的交汇中形成的。

总之,对经济人的重新解释构成了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中,人越来越接近现实,据此而制定的政策也越来越显得人本化。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但人的复杂性导致了对人研究的多面性,比如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研究人。由于人的各方面的行为相互影响,正如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一样,这些学科的研究彼此之间日益出现交叉融合的趋势,在学科与学科的边缘地带出现了交叉学科。随着对人认识的深入,经济学对人的假定的认识还会不断演变,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会因此而不断拓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也许在未来的经济学体系中,理性经济人将得以重构。

注释:

[1]杨春学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公开争论有三次:19世纪晚期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围绕“利己”与“利他”问题的争论;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之争”和70年代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的“理性行为”的争论。见《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coase,ronald h,on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november ,1937

[3]模型详述见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342页。

[4]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1页。

[5]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32页 )

[6]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p44.)

 

主要参考文献

[1]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马克·布劳格,罗杰·e·巴克豪斯等.经济学方法论新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前沿聚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新经济发展篇8

随着时展和进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更多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正确引领,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

(一)对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进行理解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10%左右,这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常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对外开放、劳动力飞速增长以及储蓄率较高的影响。而如今,受客观因素、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参与率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种种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此外,储蓄率的缓慢回落同样导致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减少,低利率、低工资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逐渐消失,知识储蓄率逐步下降;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有所削弱;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阶段;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经济增长约束力有所提高,在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便可被视为是必然的。

(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内涵的理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向复杂分工、结构合理以及高级形态的方向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的增长,并且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站在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做优增量及调整存量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三大需求产生变化,并且生产要素、生产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发展趋势出现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针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成熟、新需求及业态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长动力等,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国家、企业以及人民均需要对新常态进行主动适应,对自身认知及行动进行调整,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人们需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对稳中求进的基调进行把握,对稳定增长重要任务进行正确理解。目前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经济结构方面的升级和调整使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采掘业、化工以及冶金行业等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变慢的问题,电子信息、医药等方面增长情况较好,现代物流、文化以及旅游行业等发展较好。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效益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更多重视,需要对生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服务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企业而言,不能只盲目注重产能扩大,在新常态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普通民众的理财等方面的变化也应与新常态相符,最终对新常态下的机遇进行更好的把握,促进经济发展。

二、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就业问题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等,因此人们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首先,对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农业经济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研究方面的重点,通过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且对固有农耕观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就工业发展方面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制造”一类的字眼,制造业发展及扩张在过去较为迅速,但是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陷入低谷,初级产品的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些基础零部件的制造等。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由低级产业链底层向上过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分析。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及方向之一,服务业及服务行业就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经济从产品型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进行过渡;此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以及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清醒的认识,对未来金融业的增加值有所上升、货币流速逐渐变缓、区域经济发展趋近于平衡等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结全文,近几年我国已经将新常态定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的理解,对新常态之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掌握,人们能蚨跃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更好的适应,为今后经济建设工作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支持。上文对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4-10,14.

新经济发展篇9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我们始终坚持保经济增长、稳定就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基本思路来深化改革。要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化就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绿色环保产业主要依靠高新技术的推广来减少传统产业的污染排放,尤其是碳排放。要通过政府管理、立法约束、市民监督等方式促使污染严重的企业节能减排,向低污染转型,对资源进行再利用,用高新技术来代替传统产业模式,打造环保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国各地区必须严格依照国际通用的环保标准来发展经济,不能以GDP为衡量企业准入的唯一标准,要充分考虑环保的一票,以符合环保要求来考虑企业的运营。

三、以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助推力。要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一体化,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中的主体,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强调自主研发,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观念。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依靠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来维护和鼓励创新观念,尤其是在技术的改进方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向信息化、高效化、生态化转型。新的经济增长不再依靠传统企业而是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未来的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必然占主导地位,这是符合国际国内生态环境和科技发展需要的。

新经济发展篇10

一、“一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投资、出口增速较快,而消费增速相对缓慢。要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二要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走好****新农村建设这一着“活棋”。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呈规模发展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一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二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三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约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二、形成“三个格局”

形成“三个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三个格局涵盖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结构,是更新、更深层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

一是要城乡规划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从整个行政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要城乡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互动交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要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根据资源、环境、土地和劳动力条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四是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交通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建设城乡之间人员往来、资源流动的通道,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六是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报告》提出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这是从我国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在调整国土开发格局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开发,合理布局。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效率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当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点,一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还要促使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优势逐步均等化。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基本原则就是“尊重自然、有限开发”。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从国情实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报告》明确指出,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的前提下,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对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阐释,对于完善****所有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实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一是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竞争主体机会平等,创造充满活力的竞争新局面。通过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像其他企业一样,税后利润中的相当部分要回报给出资人,而不是任由企业支配。在各项改革的基础上,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使国有资本得到有效监管和经营。同时,通过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是提升非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竞争能力。与国有企业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处在竞争弱势地位,要消除体制障碍,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要通过股权合作、战略投资等现代产权形式,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三、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以突出公共化为重点,不断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调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拓宽公共财政覆盖领域,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社会。另一方面,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使公共财政手段更加灵活,作用更加积极有效。

2.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涉及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国家规划体系是一个创新概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区域性、行业性的发展规划;发展计划,主要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计划;产业政策,这是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其实施是落实国家规划的重要过程。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把计划列入规划体系中,更有助于规划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优化研究结构,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完善创新体制与机制。一是加强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通常分为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到实处。

5.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6.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一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大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要继续发挥创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创新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完善产业体系结构。第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味着我们将从“加工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转变。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加快发展服务业既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际。第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解决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要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第四,协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成为先进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这一大背景下,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必须要兼顾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开发,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以使我们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2.强化体系功能,提高体系化程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要放在努力提高产业体系化程度上,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强优势产业。对于比较优势产业,重点是加强体系建设。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核心,加强产业联系,促进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二是调整弱势产业。对比较弱势产业,要加大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向区外转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优势的产业以投资合作方式向境外转移。三是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四是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集聚,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强、核心竞争力明显、产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业体系的龙头。五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型工业区,作为资源集聚、产业集群、经济集约的重要平台。六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产业体系的活力。

(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新要求,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已近极限,并且正在扩大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能源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供给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节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长将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将低于过去30年的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将是长期现象。因此,加强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节约发展,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我国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标准,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化、体系化。

(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过,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加以强调,可见其对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有:

1.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围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使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同时,要加强市场现代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经销、采购和配送网络;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变小市场为大市场,变小物流为大物流,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大型市场组织;发展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购销分离等现代流通方式。

2.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如发展土地、技术、产权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培育新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体系的活力。

3.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同时要把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作为价格形成的重要参数,适当增加其在价格形成中的权重。这有利于引导经济向节能环保和效益方向发展。

4.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各类中间机构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类中间机构越重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间机构发展同时存在着总量短缺与结构过剩、定位不准与服务不规范的问题。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大、发展机会的增多,各类机构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强规范发展。

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报告》强调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全面提升我国开放经济水平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含三层含义:

新经济发展篇11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新经济发展篇12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绕后·明确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把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并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大市场为塞础,创出了长达100多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周期,伴随着低通涨、低失业率、持续强劲增长的经济态势.使美国进人了“新经济时代”及产业调整时期,其产业结钩过去传统的三大支往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及钢铁业转到了现在以电脑讯、航天和金融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山于美国的经济信息产业的迅速突进.对基因层次生命技术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成就等.可以认定:新经济来抓于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按术全球化,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之上的一种经济:知识经济追求的是知识创新、创成为新经济的心。而网络在经济空间的大最使川.则是新经济的最是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产动力的新发式它只密集度、高市场霭木,成长和高附加值的四高.特点,而且经济达不依赖千大规模物流为特征的物质,它依靠的是一种信息链.譬如网络传输的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生物技术传输的是笼因和生物信息。川之.新技术的本质特征是知识与创新。

新经济是扣对旧经济而言。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篆。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该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墩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摧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以几伺数峭长。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二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薄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适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律;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休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起。在新旧经济更迭中。在生产力形态上,“新经济”是“泪经济俘的延仰。在生产关系形态上。新经济冲是“旧经济”的扬亦和异化.因之.没有传统的生产就没有现代方式的销鲁.没有人力的资本化就没有传统资本的退出空间,一新经济扮的腾跃踏板正是旧经济,,新们经济是扣互渗透,融合和转化的。新经济既是一种理论上对传统经济规律的挑战也是一种对现实经济形态的冲击,是关于经济变革原因的高度概括.

新经挤代表了未来方向,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因此将逐步出现翻天贾地的交化,新经济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2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启迪

美国新经济的形成约用了10年的时问.美国经济之所以新。发展速度之所以快。一是因为技术革命—以数字信息为伙心的技术开发的突飞猛进;二是因为投资革命—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资狂潮.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履战略.形成美国式的”新产业政策”.从70股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使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井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标志着美国已从工业经济向新型的信息经济、从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同时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其宏观经济政策已不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衡上.而更注意结构阔整l创造一个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保证政府对研究开发的充分投入.砚已成为仅次于国防投人的联邦预算第二大支出,消除限碍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的不利因素;改革环境法制,完善领导机制.推动技术开发、应用与扩散。建设面向即世纪的支撑和泥进工商业的圣础设施.实现军事和民用产业的技术据础一体化.培育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不断创造以知识为纂确的新经济。工资成本是西方国家生产成本的第一大项.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大大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政府管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使得9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这一点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即低失业与低工资并存。目前,美国正处于一个饮速革新、井由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而持久收益时代.

3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都分资术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情息技术和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叼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最,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

就挑战而言。新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收人分配和某些传统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知识和教育的国别差异.要大大高于收人水平差异。新经济还会产生“超国界性”的巨大影响,因网络经济会使国别棍念淡化,具有极强的“超国界性”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竟争对手是全球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摄连续跨过三个台阶:1999年第一次超亿万元大关,整体国际收支态势良好,有力吸引了国际投资商对中国的信心。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呈现大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二是从生产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三是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清费需求,四是经济增长是以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为摹础的,表明经济增长质摄明显提高;五是资金投人增长较多。有力排动了经济增长,六是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总体分析。进人新经济时代对我国的挑战大于机遇.因我国当前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结合期,实现工业化仍是找国大多数地区所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丈现了工业化。新经济已在这些地方萌发,西部大开发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蕴藏者巨大的潜力.新经济可促进我国企业加快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重新构造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揍式,做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竟争力电子商务将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作为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扩大市场甲为企业寻找全新商机发挥重要作用。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生存与发展,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却有BO瑞以上的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全国:以企业都必须佣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

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之.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而临的乘大问题。结合“礼关”.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形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一能搞好对外开放,厦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滋人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问时还要迸行市沙创新,绕主业,进行管理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孤足立人尽其一尽且用的激励机制和造一个和积服进取的创业环垅。政府应为备类企一进人市场和参与竟争供公平环境甲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弘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饮我国产业结钩调镇。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省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但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利用外资成就喜人,但外商投资结构有持优化l外资逐步增加,但与我国经济规模极不协调。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提高开放体系中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分享世界经济一体化利益奠定体制基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一跨越式优化;为改善外资条件奠定产业基础.提高外贸与市场流通水平努力改善外贸结构及其条件.为开故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市场基础.大力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优势企业加快发展,为顺利进人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微观爹础;加强跨国经昔人才培训,提高国际经营战略水平;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奠定才基础。

新经济发展篇13

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由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起步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各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和体制冲动,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发展内涵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技术与体制上的约束。

1.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这里讲的具有高级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具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并从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面很广,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要培育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 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

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在科研、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出突出业绩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以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升、王永志等当代的高级专家群体,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领域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载人航天、三峡工程、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这些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的高级技术专家,对我国研制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

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人才建设。高技能工人也是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培养出在技术应用层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象桥吊工人许振超、模具钳工葛茂昱、车工郭嘉明、鞍钢机修工人李晏家等这些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爱岗敬业,有的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写出书来出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技能熟练,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我们拥有的高技能的熟练工人,总的来说在数量、质量上还远远不够,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 % -40 % ,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 %。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 从这个数字看,随着技术进步的节奏越来越快,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工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技工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有必要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技工人才。这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