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重点实用13篇

高中德育重点
高中德育重点篇1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高中德育重点篇2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着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高中德育重点篇3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 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 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 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2.学校教育的功利行为 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看一所重点高中的办学水平,就是看它的升学率,看它考取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过一类线的比例有多大。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出来了。因此,升学率成为学校发展的硬道理。要提高升学率,必须以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为途径,是此,学校不得不顺着升学率这根棒子转。关于德育教育只能把要求编成清规戒律让学生走向“文本”了,对学生中失范的行为只能以“堵”代教。若真正让学生把大块时间用来搞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学校花不起。若一任校长在升学率上扎了牌子,他将成为学校的“罪人”。这种功利行为是从小处和短处着眼的,说到底是一种私利行为。再之,搞好了德育教育未必就没有了升学率。

高中德育重点篇4

一、以身作则,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首要注重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班主任是建立学校、学生、社会之间的桥梁,是联络学生与各门教师之间的存在。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举手投足间体现出严谨的工作作风、奉献的工作精神、高素质的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所在。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知识水平、行为规范,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就要先提高班主任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工作的水平,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学、生活等方面中出现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做到明辨是非不偏袒。对学生获得的成果做到表扬和肯定,对出现的不良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级风气。并在条件充足时提供让学生判断是非的机会,锻炼其对是非的分析判断能力。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了解,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有帮助需要的学生,与学校之间进行沟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学生困扰的事要耐心聆听,并从侧面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如何选择,如何改变现状。

二、抓好幼师生关键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是幼师生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幼师生素质成型的重要时期。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生活环境对好的习性形成有很大帮助,这也是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怎样培养幼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影响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这是班主任工作中要把握好的问题。邓主席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可以把这理解成要从幼师生初期就开始进行素质的教育,也就是幼师生刚进校时抓起。第一年的幼师生处于与高中和现阶段校园的适应过渡期,这段时期对知识的学习和积极参加校园各类活动应成为他们的主要重点,这对他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幼师生的行为习惯、素质、个性、道德品质、心理建设和全面综合和谐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班主任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展开对幼师生的素质教育、知识水平教育的德育工作。

三、树立幼师生的正确职业道德观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不能只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还要通过技能开展实践操作和加强技能运用能力的训练中体验,培养幼师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热爱幼教职业、道德品德高尚、团结互助、关心集体是幼师应具备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没有正确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专业技能再好的幼师生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重幼师生职业道德、正确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和加强。培养幼师生成长出健康、正确、完整的人格,增进幼师生的综合能力。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素质是培养幼师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先行条件。当代幼儿教师应做到热爱幼儿,循循善诱;尊重家长,互相配合;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服从领导;爱岗敬业,奉献幼教。这就要班主任和幼师生的主动配合来完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班主任要认真做好高职院校幼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加强幼师生正确职业道德观的形成,为社会储备优秀的人才。

四、培养幼师生理性的就业观

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近年扩招学生,以致现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现在的毕业生缺少生活的磨砺和历练,心理素质较为脆弱,面对挫折的能力不强,这要班主任注重加强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拥有理性的就业观,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应聘时遇到的挫折,灵活应对出现的状况。并在工作后运用正确、合适、道德的方式释放工作中遇到的压力,避免出现“幼师虐童”惨案的发生。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有赖于学校的毕业就业指导。班主任作为与学生联系的密切的群体,应主动关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给予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组织班内毕业讨论交流,让他们懂得工作中要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幼师应尽的职业道德,舒缓他们的心理困扰。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顺利就业。

总 结

总而言之,要充分做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和德育的同步教育,全面化培养幼师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幼师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高中德育重点篇5

一、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除了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我国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一类新型的大学,是将大学概念更加的引申和扩展,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其目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多角度、多方位、多专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主页现代化的建设,践行我国社会主义优良传统,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从整体上看,德育内容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广泛的整体,它的具体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理论思想,利用这些重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同时还有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树立以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深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其基本特点是扩展和体现大学道德理念教育的工作内涵,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个人道德素养。

二、与研究型大学比较

德育内容在每个大学里都不能缺少,它是教育者根据相关的社会需求,对学习者进行具体的、有计划的产生影响,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方面的过程。研究型大学中德育内容针对的对象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中的研究型群体,利用一种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的更深层次的进阶。研究型大学的德育教学内容特点主要是在于培养以研究生作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推动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为社会道德建设做出贡献,这一特点是与应用型大学相同的。但是有其他特点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应用型大学是本科层次的院校,而研究型大学是硕士层次的学校,他们之间的层次不同,研究型大学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性教育。从德育的主体来看,应用型大学里面的德育教学老师的普遍学历比研究生高校的德育指导教师的普遍学历要低。从德育的客体来看,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性的素质方面都有着不同,所以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对显得困难。耐久性大学更注重德育和理论性结合的人才培养,但是缺乏相应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认知,但是这点在应用型大学所倡导的相同,也是应用型大学学生普遍具备的。

2.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学术性差异

应用型大学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人才,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概念在不断的前进和更新中,它本身就有很大的学术性的特点,在对学生的培养中突出学术价值的研究,主要是以科研为主,对教学进行带动,主要以科研育人,学术性十分的强。而应用型大学主要注重教育和德育的统一,将二者统一,同等重要。应用型大学认为德育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将德育的内容放在教学中的第一点,主张提高德育工作,从而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

3.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和个性的差异

应用型的大学的德育教育更加体现学生的个体,而研究型大学的德育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个体方面重视程度较弱。

一方面是因为研究型大学借鉴了普通的大学以及高职院校的模式,注重发展研究生群体的综合性和共性。另一方面,在德育效果上讲,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德育的教学目标就是整体上的德育育人。而应用型大学更加强调个体问题的本质区别,从单个个体的内部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

三、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特点相比较

高职院校是一类以建立学校、社会、企业相互统一的教育机构,它更加的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应用型大学有着相同的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制时间较短,设置的课程也主要依据岗位的要求,它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性质的大学相比比较单一,并不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培养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本科生。它在德育体系方面与应用型大学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体系的针对性差异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在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职业行为养成教育这两个方面,更加注重专业职业的特色,这是区别于应用型大学德育特点的。而且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还依靠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实践性的实施方案。而应用型大学更加注重德育途径的多元化,有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2.德育体系的完整性差异

高职院校与应用型院校的体系存在完整性差异。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始终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它在教学的方法、课堂的理论教学方面都存在局限。而应用型大学的德育体系更加的开放,因为应用型大学有着开放的校园德育培养目标,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借鉴经验,不断的更新德育观念,更加的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3.德育体系的层次性差异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是在两年到三年的实践进行理论的教學,并且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衔接,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比较传统,缺乏层次性,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和热情。而应用型大学重视职业道德的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行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形成一种自律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的大学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不同,但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更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从而为我国建立社会道德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重点篇6

一、德育在商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最为根本,是人的素质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有知识、懂专业、能操作、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忽视德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在注意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培养的同时,必须注重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道德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水准的道德。合格是前提和基础,实用是条件和要求。道德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技能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事的本领,做人是成才的前提条件。不会做人就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云南大学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都讲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如果把学校专业知识教育比做筋和骨,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因此,德育与智育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我们培养出的人,有知识,没有教养;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这样的人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可以包容的。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应当把道德摆在首位,在新的形势下加以认真落实,使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成为一句空话。 

二、当前高职德育存在的主要问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重要性和地位从理论上讲,学校领导和教师无一不接受,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总难摆到“首要”位置,难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往往成为“社科部”、“公共课”部的事,形不成合力,处于“单打一”的状况,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更难以达到。笔者从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当前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能培养的情况依然存在,除领导重视程度、师资配备、资金投人等方面摆不上重要议程,空洞抽象的要求多,实实在在的支撑少以外,高职德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1.认识不到位。确立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还需要克服认识上的偏差,走出两种误区。一是要克服那种高职教育就是单纯进行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偏差认识,走出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的误区,牢固树立授业首先要传道,教书首先要育人的思想。必须把德育纳人教学的整体规划,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决不能把德育当成软任务、虚功夫,使之流于形式。二是要引导学生克服那种上学只是学文化、专业技能的偏差认识,走出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修养的误区,牢固树立要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思想。 

    2.教育模式不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带来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必然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双重表现形式,既有明显的进步,又有模糊的困惑;既有竞争意识增强,也有集体主义淡薄,价值取向趋于实惠,奉献和索取等价交换的信条;既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又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些变化,给德育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四差”:一是传统的道德内容、教育观念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二是陈旧封闭的教育方式与开放复杂的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三是简单化、机械化的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复杂化之间有着“逆差”;四是德育目标与培养人才的需求和实际状况之间有误差。这就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对21世纪人才竟争的时代,与时俱进,顺应时势,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 

    3.方法不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长期以来,德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强调正面灌输,教育者以宣传道理为主,属于“灌输”教育,这样教有其强化效应的优点,但是形式单一,单向传播,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社会实际不够紧密,缺乏双方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管教式”的教育方法。辩证地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提倡“双交流”、“互动式”、“教学相长”,使教育内容通过“载体”,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这才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求,德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4.教材改革不到位。教材是搞好德育的根本依据,高校德育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给德育也提出了挑战。高校德育不尽如人意,教材改革跟不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教材显得更突出,德育教材不像工科教材,成型成熟。因此当前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关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的:“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要求,下功夫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的教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德育的地位作用,“教书育人”的道理一直在强调,几乎无人不晓,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始终摆不上重要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流于形式和口号,时而德育变成“附加搭配教育”,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集中力量去研究解决。笔者认为,确立德育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重要地位以及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机制,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结合。 

    1.建立一个机制。要把德育工作列人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建立党委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行政专门负责,部系落实,团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做到教育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高中德育重点篇7

一、隐性德育教育及其发展现状

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隐性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提升其素质能力。然而,我国隐性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德育教育模式体系还不够完善,其中更是缺乏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其次,高中英语教学中重点句型的学习与德育渗透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再次,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有待丰富,只有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快乐学习;最后,英语教学中隐性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还有待提升。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完善隐性德育教育模式体系

完善隐性德育教育模式体系是深入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高中英语教学中现有的隐性德育教育缺乏对英语教材的素材使用和资源挖掘。为了更好地开展隐性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如在节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需要注意的事情。在讲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乘坐中,引导学生关爱老弱病残以及孕妇,及时为有需要的人让座。

(二)利用重点句型的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的相较于初小年级英语,提高了语法的学习难度,在学习英语的重点句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型中重要词汇的深层含义,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提升自我修养水平。如在讲解breakup这一词组的用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增进学生对突破这一句型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型有深刻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勇于发现自身缺点,努力改正的精神和勇气。

(三)丰富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丰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英语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英语教学,就一定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对单词、语法的学习,更是为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或者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英语应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四)加强隐性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英语的隐性德育教育质量,学校可以不断加强隐性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通过聘请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英语教师,为其他教师发挥榜样模范作用,进而整体上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能力。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隐性德育沟通交流活动,鼓励所有英语教师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自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同学的帮助下,有方向性地提升自我英语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提升隐性德育教育素养。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隐性德育教育,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学习,这对高中英语重点句型、重点语法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在丰富的教育模式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高中英语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在隐性德育教育的开展中可以对学生的基本礼仪和礼貌进行合理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以及自我修养水平。

四、结语

隐性德育教育的提出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思想建设力度和建设成效,对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隐性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模式老旧、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等弊端,要想改善高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德育教育发展中的窘境,为隐性德育教育以及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学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就必须对如何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隐性德育教育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日升.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6(8):82.

高中德育重点篇8

一、国外德育特点总结

(一)国家和政府重视

当今国际教育中的德育发展趋势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注意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学校德育往往注重系统性,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第三,日益重视汲取东方的传统文化。

(二)内容趋向多元化

1.强调综合性。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德育方面不仅仅是传授美德,讲究规范教育,而是把美德教育、规范教育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个性、提高生存能力、培养民族精神等结合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德育注意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

2.体现层次性。国外德育往往比较注意教育的层次性。如: 法国小学的德育目标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初中阶段着重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增强责任感。高中阶段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关心本国和国际上的重大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注重实用性。表现在他们强调适用,这种适用表现在以国家为重,以人为本。例如,他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强调从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开拓性人才,同时又考虑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来进行德育工作。

(三)教育多形式

1.授课式。国外学校德育方法丰富多彩,但是,课堂灌输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2.渗透式。如美国的渗透式教育的特征是通过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他们做到在学校环境布置上力求具体、直观,易于被学生理解和体悟。在实施环境教育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

3.活动式。国外德育除了课堂教育以外,课外活动特别丰富,有学术性的,有娱乐性的,有培养能力和增强体能的。

4.劳动式。 西方许多国家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为国家利益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结合起来。日本一些中小学开展了“”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农村、边远山区、岛屿,进行民情、民俗教育,了解大自然,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5.媒体式。中小学生对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唱片等有特殊的兴趣,他们愿意在这方面消磨时间。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德育工作相应增加了视听效果,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德育效果。

二、中外德育比较的启示

(一)借鉴德育的形式,更要注重研究德育的出发点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

日本特别强调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一教育的出发点在客观上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人研究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平等”,它体现在政策的平等和制度的平等。一方面,他们不设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和非重点班级,尽量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他们尽量不人为地把学生“等级化”,不进行类似三好生的评比,等等。

(二)借鉴德育的方法,更要注意研究德育的过程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本身也有自身的教育规律。我们认为德育的效果与德育的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外所采取的方法值得借鉴。这里主要就德育的渗透性进行分析。

1.德育者自身的渗透。首先,德育渗透在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中。这就是常说的德育者先育德。其次,德育的过程是互动的。有责任感的德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同时还能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采取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2.德育目标的渗透。学校德育同样有个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问题。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整个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人。那么学校的德育如果能与学校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将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3.德育内容的渗透。一方面是政治理论的渗透。学校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另一方面,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掌握高科技的人缺失人文精神,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完善,还有可能殃及社会和人类。

4.德育措施的渗透。首先,德育的辐射性。可以从课堂教育中辐射,也可以从课外活动中辐射;可以从校内教育中辐射,也可以从校外影响中辐射。其次,德育的多维性。学校的教学是育人,管理是育人,服务是育人,不能只重视教的力量,忽视管的功能; 只强调管的权威,忽视服务的责任。

5.德育环境的渗透。纵观世界教育史,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注重环境育人、环境育德的问题。环境育人、环境育德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在硬环境上产生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教育效果。但是仅有资金投入还不够,还必须进行智力投入、精力投入,否则,很难取得效果。

(三)借鉴德育的举措,更要注重研究德育的实效

1.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德育。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

2.加强德育工作的整体性。他们比较注重德育的小环境的整体性。

3.体现在新加坡政府对大众传媒的可控性。他们要求书报、杂志、电视台、电台的工作要确立工作基点,协助政府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在客观上创造了与学校内部德育相呼应、相配合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重点篇9

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任。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要注意克服心理定势,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及其对青少年全面影响的新情况,因势利导,开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德育工作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德育工作上做以尝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德育工作上要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发扬三个特色,形成五种教育合力,最后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1)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德育是首位,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两者的关系要摆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部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德育工作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德育工作只有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作出实绩,育出“四有”新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也才能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工作中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和活动能力等。从纯理论的说教式宣传,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树立起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

(2)坚持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的统一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要着重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基本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

在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中,切忌“面广、浮浅、空谈、说教”。在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抓经常、养成、实效,而且要贯穿学期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并采取多项措施,为开展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第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文明、整洁、高雅、健康的校内小气候,让学生从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第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第三根据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

高中德育重点篇10

一、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学生表现为主流健康向上,由于其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受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其价值取向多样化。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入学“门槛”普遍较低,总体的生源特点是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基础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这反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价值判断能力模糊问题。心理健康方面,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自身在中学阶段失败的学习经历和受社会评价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舆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评价不高,使得学生自卑,敏感的现象比较普通,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倾向比较严重,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环境影响。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2、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市场和教育需求双重考虑,逐步摸索出一种属于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的多样性,即有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教自考培训教育、成人教育等等。相对公办高校比较单一的办学层次,其学生构成比较复杂,这必然要求民办高校德育结合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展开工作,无疑加大了工作的复杂性。

3、民办高校管理体制要求亟待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与公办高校不同,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办高校党组织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部分民办高校面对生存和发展压力,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德育的实效性不高。

4、民办高校师资水平要求增强德育工作的规范性

受一些客观原因和某些主观原因的影响,某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呈现两头大中间小格局,青年教师与退休人员居多,而中年教师比重严重偏低。其队伍的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比例较低,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没有形成科学的德育队伍梯队,这些民办高校影响德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中应有的作用。

二、增强民办高校德育有效性对策

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德育的特点和现状解析可看出,民办高校学生德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结合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要强民办高校学生德育实效性可以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的相对灵活性,大胆实现德育的理论创新

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意识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很多高校也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限于公办高校政策上的羁绊,很多改革也是无疾而终。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其办学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成功的德育模式,并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德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民办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民办高校办学多层次性的现状,将整个德育目标细分为具体的分目标,对学生的品德结构进行分解,科学制定德育评价手段,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重点考核学生在政治表现、思想意识、道德情操、遵守纪律、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更新德育观念,探索新的德育手段

德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强制灌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和主动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对社会学会奉献;对家庭学会负责;对他人学会关心。除了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民办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手段。比如,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新载体,无不对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可能会让一些自控能力差的青年学子沉溺于网络交友或网络游戏。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德育工作者如果合理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建立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无疑也会对德育工作带来裨益。学生可以张扬个性,畅所欲言,但其由于是公共平台,会得到大家的监督和反馈。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地排解苦闷,达到舒缓心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和预防心理疾病。

3、重视德育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克服部分民办高校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需要把德育地位切实化。西安外事学院高度重视德育,把负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设立为与二级学院对等的独立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学校党委――思政部――分部――教研室”四级管理体制。在德育工作机制中形成由校董事会直接督导,形成了董事会、督导专员和党委、子各级领导多方位的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保证了德育工作系统、规范、有序地进行。

高中德育重点篇11

一、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 

 

1.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特点的客观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生组成。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大环境的影响,生源的多样性、文化基础的差异性,及其所处年龄段(大致在17-24岁)正是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欠缺,行为习惯不良,甚至有时会惹是生非,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和创新高职德育工作,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2.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内在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短,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专业素质上,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教育属务虚。由于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德育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教师的培养及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德育工作人员教育理论素养不高,育人观念和育人水平不适应德育环境的变化,工作方法简单、途径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往往习惯于简单地运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而不能较好地运用情感与心理辅导的技能加以疏导。这些德育认识上的偏差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 

3.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加强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就业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赢得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当作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以职业为出发点,针对职业要求和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开展德育工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1.以创新德育理念为先导,构建德育创新起点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德育理念的提升是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一是德育工作应打破自我封闭形式,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且广泛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二是德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三是注重互动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德育不可缺少的渠道和途径之一,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空间 

第一,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学生德育教育网络体系和网络工作平台,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不断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二,利用网络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要积极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一些认知性德育内容应尽量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加以呈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活泼,还可以将先进模范的事迹、有关专家的辅导、德育教育科研成果等资料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引入课堂教学,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建立健全监控、管理机制。要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说来是健康的、积极的,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学习目的、新的师生关系等影响,难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非智力能力及其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内心出发,以尊重“人性” 为教育起点,根据不同年级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开展,能提高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其独特的育人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一要通过专职、兼职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二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知识普及、人格教育和危机干预。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等为重点内容。同时,通过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四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心理咨询网站。 

4.以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为保障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高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理论和业务水平。学校应加大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并在政策、人员安排和培训经费方面予以保证。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在学识和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工素质的要求和标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第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形成群体示范效应。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导向、评价和激励等制度,实现对德育工作者的严格要求,督促他加强自身修养,通过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培植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使教师在思想境界、个人品德、文明习惯和敬业态度等方面都能成为学生表率。第三,重视德育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学会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释难,不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第四,保障德育工作者在学校的地位。应在全校营造重视、尊重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教职员工都应真正关心、理解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 

高中德育重点篇12

一提出明确的德育工作思路

为了切实让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到实处,当务之急就是要分析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发展目标,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我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为基本的工作思路。

1.以学会做人为基点。“做人”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会”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品德能力培养的要求。

2.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从个体的品质结构来说,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心理品质的基础之上。而心理品质在这三种品质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促退作用。

3.以道德教育为主线。道德教育无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必须保证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的一致。

4.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会受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制约,思想政治品质是衡量品德结构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

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是德育工作思路具体运作的保证。我认为要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框架: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工作只有都围绕着既定目标进行,才能为德育实效性的取得作了前提性的准备。

其次,在德育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依靠两支队伍,其一是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德育工作队伍,这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力量。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外,教师还要把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会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其二是学生干部队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依靠力量。通过对学生干部的有效指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再利用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中以及全校或全班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摸索德育工作最有针对性的形式

德育工作要取得实际效果还必须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形式。因为,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应当根据不同对象的现状和特点,选择最需要、最迫切和最能奏效的方式来作为德育的“突破口”或“切入点”。在寻找“突破口”或“切入点”的时候,我认为下面三个系列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其一是主题教育系列,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其二是分类指导系列,主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合作系列,即“三维”德育。“三维”德育是一个涵盖家庭、学校、社区的系统工程,就是把学校、家庭、社区“三张皮”变成“一张皮”。

四抓住德育实效性提高的关键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如果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下面几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关键。

1.思想道德的内化是德育实效性的操作难点

德育实效性如何,关键是看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其难点在于思想道德的内化,即如何顺利地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实,“四个以”的德育工作思路即是对思想道德的内化问题所做出的尝试:“以学会做人为基点”,从狭义的较低层次上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然后才是品德高尚的人,避免了德育要求的“高、大、空”;“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则可以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学生个体内在的需要,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内化规律,从而在德育过程中为德育内化提供了可能;“以道德教育为主线”则明确了德育的主要内容,而道德教育过程所包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可以进一步促使德育要求的内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则明确了德育的方向,深化了德育的要求,使学生的行为有了正确的思想动机的指导,从而将行为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以”的工作思路为德育内化提供了途径,为成功内化提供了可能性。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德育实效性的现实着眼点

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二是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三是要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3.学校系统的管理是德育取得实效性的实施关键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不是某一个时期、某个场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可以取得实效的,而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体现在学校每个教职员工身上。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书本中,在环境中也会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因而必须从整体上,从全局性出发,不断优化德育过程,从而增强德育行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形成包括措施、制度、物质环境的德育有形的系统,也形成包括德育思想、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的德育无形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德育的实效性起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思路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德育框架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充分发挥教师们在学生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民主管理学校中的模范作用,发挥全体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将德育实效性向更高层次推进。当然,让全体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德育新论》鲁杰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07

《德育论教程》刘济良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10

高中德育重点篇13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须在两个方面突破,第一是要突破过去“管人”、“防范”的管理模式,转轨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单纯的知识教育替代不了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包得过多,管得太死,多为指令性运动的活动,这些弊端不利于德育工作括力的发挥,必须加以克服。要敢于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第二是突破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当前就学校内部而言,其工作重点主要抓升学率。学生书包沉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胳、智、体发展不平衡,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并导致学生在校就读重智轻德的现象。为此,加强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将这项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跨世纪育人工程摆到重要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任。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要注意克服心理定势,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及其对青少年全面影响的新情况,因势利导,开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德育工作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德育工作上做以尝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德育工作上要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发扬三个特色,形成五种教育合力,最后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1)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德育是首位,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两者的关系要摆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部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德育工作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德育工作只有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作出实绩,育出“四有”新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也才能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工作中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和活动能力等。从纯理论的说教式宣传,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树立起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

(2)坚持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的统一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要着重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基本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

在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中,切忌“面广、浮浅、空谈、说教”。在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抓经常、养成、实效,而且要贯穿学期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并采取多项措施,为开展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第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文明、整洁、高雅、健康的校内小气候,让学生从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第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第三根据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