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实用13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1

1区域概况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新城[6]规划范围为北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沪杭公路,总面积71.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75万人。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其水系规划主要水系格局为“三纵横一网十二湖”。金汇港、南竹港、南横泾“三纵”和浦南运河“一横”四条干河贯穿新城城区;“一网”为规划支河呈现纵横交织的自然河网生态布局;“十二湖”是南桥新城的生态核心和城市景观区的集中体现,其中“上海之鱼”水系对提升新城景观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故河道的生态治理垫定了南桥新城以“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桥新城的等级和综合实力。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程序

2.1 河道生态治理原则

1)植物合理配置原则:通过合理的水生、湿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2)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原则: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景观等综合功能。

3)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河道生态治理目标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目标往往最终或最深入的是恢复河流的本质[7]。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涝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标协调之上,同时兼顾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点及人文价值等目标。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根据城市功能区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用水、亲水、戏水、观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2.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主要程序

南桥新城区域现状河道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统一规划以及建设时间的差异导致河道生态治理参差不齐,局部功能性驳岸也遭到破坏,部分新建区的河道生态较为完善。

借助南桥新城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通过对新城水系统一规划,明确水系生态治理标准,结合新城区域开发建设,对新城水系分期分段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乡”。

结合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1)资料收集。对南桥新城周边水系的生境与环境进行调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及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等基础资料,为河道的生态治理设计奠定基础。

2)现状分析。通过对新城水系现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梳理和分析评估,查找问题的根源,针对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和对策。如随着新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藻繁殖,绿水、秀水已不复存在等问题,应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处理办法。

3)目标制定。结合新城区域功能分区,制定治理目标。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是以防洪排涝为基础,以人水和谐为原则,合理确定人与河道的占地面积、人与生物用水量的划分,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结构和形态,改善和保护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使该区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归河流和岸带。结合南桥新城城市建设的不同功能分区与周边用地性质(商业、工业、农业、居住),对不同区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标准。新城水系按分级分区分段进行生态治理规划,按综合分级、同级分区、一区多段分别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标准,明确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内容和任务。

4)规划设计。河道平面规划和断面设计是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网水位变幅较小、流速低,故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采用了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结构形式及生态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够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基础材料,河道断面设计主要有梯形断面、矩形(直立式)断面和复式断面,生态护岸主要采用草皮护坡、干砌石、生态石笼、生态混凝土(砌块)等。

5)长效管养。对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制定改进措施,为后期的河道规划设计积累宝贵经验。制定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长效管养机制,确保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河道生态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多方面的难以定量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实施后,周边环境景观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涝等综合效益可以充分发挥,较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桥新城水系是浦东片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桥新城周边水系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汛能力,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确保周边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南桥新城水系整治后,进一步完善防汛、排涝、水资源调度体系。同时,为营造亲水型水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具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南桥新城水系的生态治理,提高了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同时也改善了空气通道,对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南桥新城的土地价值,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促进了新城的经济发展,为提高区域等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季永兴, 刘水芹, 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树彬, 汪义杰, 张云, 陈军.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导[M]. 2011,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 周明耀, 赵瑞龙, 徐方. 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3(1):88-92.

[4] 牛德东, 牛政.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9(6):87-88.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目前水利工程破坏现象很严重,河道治理工程要从设计理念进行理念改革,提出了符合了生态发展规律的工程理念。现代城市河道治理要改变传统观念,对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要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具有综合性,也要符合生态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在河道治理工作中。目的是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为河道治理工作做普遍,进行河道的设计和施工。这样可以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果。可以提高城市河道的功能和生态性,将多功能、多效益与一体。生态水利新理念要以人文本,实现功能、生态和文化理念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将被广泛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要协调周边生态环境,设置合理的管道结合工程中的配置系统控制河道污染,有效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实现工程设计和生态协调发展,新的水利设计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在河道设计过程中要将居民生活环境和工程需要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在河道设置的过程中要逐渐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确保在关键期为人们造福,因此,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要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保证设计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最大程度发挥工程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完善水利体系,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提高工程效益,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作做出了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是根据河道的变化规律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为治理河道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提供依据,治理的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分期施工。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蓄水、航运、生态环保等方面,河道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河道治理中要依据生态水利的模式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环境负面影响是比较小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木目标,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水利模式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使水利工程从单纯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向注重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环保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有的水利工程都是沿河建立的,在河道的施工工作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为河道治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从而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附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包换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主要表现在对植物来说,大量的植被被破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为施工和施工所占用的土地会破坏河道周围的植物。河道周围的植被受到破坏,进而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建设受到了破坏,原有的自然河流被阻断和掩埋,河流改道会淹没部分土地,由于河道的变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附近的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导致生产环境发生恶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会被破坏,生物链会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进而也影响了鱼类和植物的正常生长,影响了生态的多样性。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的航道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要注意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河道应该具有防洪、排涝、航运和蓄水等功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河道治理的目的是对河道进行有效的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施工工作引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不断推进水利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及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多样化和整体性是河道治理工作中遵循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空间特质。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要注重水资源的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设计理念指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将水的自然功能要和城市的自然功能相结合,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河道的设计工作中要引入蓄水技术。生态水利建设要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水,这种技术有一定的环保实用的特点,还具有大跨度的特点。

生态水利建设设计理念运用自然生态工程维护河道平衡,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指自然属性的生态措施,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要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注重低下水的调节,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要注重功能和自然相结合,生态水利设计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生态的自然元素,对工程中的植被也要要以保护,保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依据水利设计理念河道治理工程要保证河道的蜿蜒性,要保留自然河道,河道具有一定蜿蜒性可以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河道的蜿蜒性就是保留河道的自然因素,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在河道的治理中拟建生态网工程。生态水网指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其中包括生态设计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个环节互相配合,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要保证河道中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养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河道中水质要定期检验,保证水的质量。

结束语

生态水资源设计理念要已以人为本为原则,实现功能效益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生态水资源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推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12(12) .

[2] 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13(5) .

[3] 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5) .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3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政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政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4

一、河道整治的内容

要想合理的针对河道展开整治工作,首先应了解整治管理主要有哪些内容,在建立整治目标的前提下展开整治工作。本次研究中,河道整治主要内容如下:

(一)河道两岸环境研究

河道两岸环境是整治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者应详实的了解河道两岸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航运状况、堤防条件等状态。对河道两岸状况的了解有利于相关整治规划人员清楚掌握河道的发展历史,便于整治过程中合理调整方案。

例如对河道两岸的工农业生产调查而言,能够了解周边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工农业对河道的影响。农业需要灌溉用水,通常这类型的用水是在河水中直接获取,因此河道整治应考虑到农业种植者用水问题,尽可能减小整治工作对农业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其调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对河道污染的状况,工业废水在排放上大多排放至河水中,调查者应了解其排放是否属于处理后排放,若不是则应令其整改,以免整治工作完成后再次污染。

(二)河道发展历史研究

河道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通常是在长期发展中从小的河流逐渐演变而成。规划初期应了解河道的演变历史,包含其来沙特性、来水特性、河岸土质、地理概况、历史演变、河床形态等方面,同时还应了解目标河道近几年内是否已经接受过整改或是存在哪些变化,并对其今后的发展状况展开预测(例如附近有工业厂房排放污水就应采取措施,避免整改后二次污染)。

由于河道整治是建立在水利综合规划基础之上的,因此还应注意河道整治完成之后可能会遇到的变化因素,针对这些变化进行定量评估,了解不同因素对河道综合发展的影响。这一工作的开展通常需要运用到数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实际测量获取相关资料、试题模型试验的开展等等,在这些方式相结合下做好河道发展历史研究。

(三)整治项目经济效益研究

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环境,其次为整治下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在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之后,河道的治理工作仍旧需要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才能够体现出整治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河道整治难免会带来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影响,例如整治之后合水对周边地区的淹没程度、整治过程中洪水防范措施下的经济支出、整治之后原有河道口的水深以及原有航线变更影响、船舶运输周期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影响均要体现在规划当中。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应注意对城市建设以及取水等方面的探讨,尽可能减轻河道整治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整治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河道整治中水利综合规划分类

(一)按照自然条件划分

按照自然条件,河道可以被分为平原规划、山区规划以及河口规划这几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划分在整治重点上也不尽相同,具体区别如下:

1、平原规划

平原地区的河道在整治难度上相对较低,由于其多为经过了河水不断冲刷之后形成的土层结构,土壤类型大多偏向淤泥状态。在整治方面,规划者首先应考虑到这类型地区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为防洪,其次为工农业的取水以及航运。在规划时应根据平原河道类型制定针对性方案,合理安排下让整治工作稳定展开。

2、山区规划

山区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其河床多数是不同种类的基岩,且在坡度方面也偏向陡峭。加上山区地区的地形地貌造成河水流动速度较快,整治过程中出现水位上涨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防备性较弱(但水位若下降同样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同时,山区规划中应注意此地区河床更容易出现变形情况,主要在于其强度偏小。因此这方面的规划重点应在工农业取水以及航运两方面,需利用其地形地貌状态制定出合适于地形的整治方案。

3、河口规划

相对于平原以及山区地段而言,河口地区的河道治理工作在难度上相对较大,不仅受到径向流水状态的影响,还可能由于潮流造成河床状态复杂。河口段的河道整治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滩地利用、工农业取水以及洪水防灾等方面,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对河滩的稳固并制定合理的水流流向方案,将河水分散排入其它地段。

(二)按照整治程序划分

按照整治程序划分可分为局部河段整治以及河势控制规划两方面。河道整治工作是一项规模较大工作,尤其是大型的江河或是底部河道状态较复杂情况下,整治工程的开展必须要分阶段进行。

局部河段整治主要是在现有状态下制定出河段下一阶段的整治模式或是方案,根据现有整治状态对原本已经做好的方案适当调整,以此来不断完善整治模式,提升水利综合规划有效性。河势控制规划主要在于对河道地段演变过程展开分析,了解其变化情况,以便于制定出有利于河势稳定性的规划方案。

(三)按照水利枢纽划分

1、坝区河段

只有对上游河坝的河势做到良好的控制,才能够保证泄水建筑物和电站的正常运行,保证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无阻,实现航运和发电正常运行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航运枢纽的综合利用效益。

2、库区河段

库区河段的整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受到涨潮和落潮的影响,在发生潮水的涨落的期间,因为回水对河段的影响,会使其有大量的淤泥和泥沙不断的积累,削弱了原河床边界的强度,水流的流速是受到原河床边界的控制和影响的,一旦有泥沙的积累,那么该控制作用就会明显的减弱。

结束语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然而河道整治工作必须与周围的环境、治理的时间联系在一起,要根据时时变化的因素把握河道治理中遇到的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治理。

参考文献

[1]高峰哲,朱春红.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综述[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02:25-27.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5

1、滨州市区水利概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现建成市区面积66.84 km2,人口58万。城市公共绿地370ha,绿化率达32.8%。滨州市区内有新立河、张肖堂干渠、滨南支沟、秦台河、新开河、马堡沟等河道,自南向北穿越市区,四环河(东环河、西环河、南环河、北环河)环绕市区周边。南北向河道通过涵、闸、桥等建筑物与四环河相联通。自2002年起,滨州市委、市政府为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对滨州市城区河道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了规划、设计、综合治理,通过多年的治理,滨州秀水、绿脉、新城的格局初具规模。

2.城区河道治理成果及效益

2.1治理成果

自2002年新立河黄河二路至黄河八路段综合治理完成,截至2013年年底,滨州市先后完成新立河、秦台河、张肖堂干渠、马堡沟、四环河、新开河、滨南支沟、秦皇河等的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128.9km,建设橡胶坝8座,新开河道6.2Km,铺筑人行道26万m2,完成投资61500万元。

2.2效益

2.2.1经济效益

市区土地价值大幅升值,为吸引客商、聚集项目、打造优势产业创造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立河、新开河、秦台河、秦皇河等周边土地价值比治理前升值2~6倍,吸引了沪、浙、苏等地开发商到滨州投资,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隆起和良性发展,为滨州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2.2生态效益

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提高了河道水系与水环境总体承载能力,河道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林草覆盖率提高60%,整个城区小气候环境特征得到极大改善。

2.2.3社会效益

城市防洪与排涝隐患彻底根除;提高了城市档次和品位,彻底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人与水的和谐关系得到发展;城市产业链的兴起,增大了就业率,增强了社会安全与稳定性,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3.存在问题

3.1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重建轻管的矛盾凸现

城区河道兼具为城区生态、景观、引黄灌溉和汛期防洪排涝服务等综合功能,是典型的社会公益性工程。现河道两岸人行道及人行道之间河道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人行道外河坡、滩地及弃土区分属园林、市政、建设等部门管理,造成条块分割,管理责任权属不清。河道管理体制不顺畅,造成建成的河道及设施管理缺位、混乱,管理机制僵硬,重建轻管的诟病开始凸现。

3.2河道管理非工程措施欠缺,缺少管理制度和办法

城区河道管理缺少约束力大、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或管理实施细则,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现河道休闲座椅、安全警示、台阶、栏杆、系船桩、照明、绿化等设施不同程度遭到人为破坏,约束、打击破坏河道工程设施行为的水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强。

3.3河道治理有失河流自然属性,河道生态恢复欠佳

健康河流的河床和河岸应符合自然、稳定、渐变的态势,沿河及水生动植物丰富多样。城区河道治理基本上是将河道纵向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更主要的是边坡护岸一律采用砼板护坡或砌石挡土墙护岸,硬质化的防护结构割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割断了河床与河岸微生物联系和生存的环境联系,使得大量水陆交错带的生物失去生存条件,从而造成水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河道生态恢复缓慢。

3.4生态、景观用水无水源依靠,水量不足,水质经常遭受污染

健康河流须具备充足的水量和天然流态以及良好水质;滨州市为资源型缺水地区,市区河道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冲刷和人工开挖的防洪排涝及引黄灌溉河道(或沟渠),自身没有水源,生态及景观用水全部依靠张肖堂引黄闸引水,每年仅生态及景观用水水量近8000万m3,由于资金紧缺,引水量严重不足,且河道水体为静水,自净能力差,沿岸有生活污水和未达标工业废水排放,水质污染严重。河道静水水体年更换5~7次,如不按期更换,水体就会混浊不清,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生态及景观也遭到坡坏。

3.5城区河道水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不够

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对水文化的建设内容理解单一,过多注重工程建设,缺少对水文化建设内容和外延的挖掘和综合理解。水文化建设舆论宣传和报道力度不够,由于管理条块分割,对河道整体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城区河道水文化建设群众参与性差。

3.6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河道管理缺少直接经济效益

城区河道多为公益性工程,建设整治与管理投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资金绝大部分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治理后的河道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和基础欠缺,依靠自身收入实现部分或完全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没有形成。

4.思考和建议

4.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发挥城区河道综合效益,急需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确定权属。从本质属性看,城区河道属于水资源范畴,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三重效益。只有统筹考虑城区河道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保护和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部门统管),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才能为城区河道的建设管理、高效利用提供体制保障,为河道良性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总之“多龙管河”的现状体制应该废弃。

4.2出台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要通过城区河道管理地方政策的出台,加快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快城区河道管理办法的制订和实施,使城区河道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力度,把水行政执法工作做大作强。

4.3 构造自然生态护坡或护岸,恢复、保持自然生态

护坡或护岸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出发,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把护坡或护岸建造成为水、土、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形式,而不是统一的砼或砌石防护。可根据当地情况采用土体生态工程技术、生态砖、石笼席、土工格室、间插枝条的抛石护岸等生态形式,确保生物生存、繁衍,确保水体自净以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互通调节,达到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保持。

4.4实施配套建筑物建设,实现城区河道水体自然流态

采用工程措施,建设泵站和溢流坝,定期或不定期对河道水体进行机械动力循环,使河水适当保持自然流态。具体而言,在南环河(设计水位9.5m)一端建泵站,另一端建溢流坝,通过泵站从西环河调水入南环河,南环河水通过溢流坝流入东环河,达到河水自然流动状态(新立河、秦台河等河道与东、西、北环河直接相通,设计水位皆为7.7m),从而实现河水自然流态,保护水生物生存环境,实现河流自净。

4.5丰富河道水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亲民性,实现社会化管理

河道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超出水利行业,联系多行业、多学科、多专业。现在城区河道综治给居民带来极大益处,但是河道的管理却与居民距离甚远。在大多数人心中,河道管理是管理部门的事,设施损坏、乱扔垃圾、排放污水等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都从侧面说明解决河道管理紧紧依靠水利管理部门、依靠水利工程和水利技术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丰富、扩大水文化建设内容,通过水文化建设,使城区河道建设亲民性增强,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河道治理带来好处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到河道管理中来,实现社会化管理。

4.6创新投融资渠道,实现管养分离

建立城区河道建设与管理的投融资机构和管理机制,不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融资,更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投融资,特别是民间资金的筹集。在政府财政拨付部分河道管理费的基础上,河道养护走市场化管理的路子。完善、拓宽景观河道直接经济效益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城区河道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养殖、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河道经营创收满足河道养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管养分离的现代管理模式目标。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6

Zhao Xue-yi

(Anshan, Liaoning Xiuyan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Anshan Liaoning 114300)

【Abstract】The use of biological measures small mountain river training, can achieve savings of proj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flood control, river beautification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the real river regul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organic unity.

【Key words】River training;Biological measures;Maple;Social; economic;Ecological benefits of unified

采取工程措施整治河道一直是传统的、重要的、有效的方式。大量的工程措施势必需要有大量的投入。按照水利产业政策,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及可用于水利建设的其他财政性资金,基本有所保证。但对于地方中小型河流的整治,因地方财力有限导致资金很难保障。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既能节省资金,又能加快整治进度、提高中小河道防洪标准,近年来岫岩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即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中小河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基本情况总结介绍如下。

1. 岫岩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岫岩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行政区划上隶属鞍山市。全县土地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全县地势为北高南底,平均海拔79.6米,最高点为帽盔山主峰,海拔高程1141.5米,最低点为大洋河出境处,海拔高程仅16米,高差达1125.5米。全境以低山、丘陵为主,沟谷交错,河川密布,境内有2条较大干流,即哨子河和大洋河;流域面积过100Km2的主要支流有15条;河长2Km以上的小河526条。各级河流总长度2642.23Km,县内可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

1.2 岫岩县山区河道特征。

1.2.1 中小河道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岫岩县地处辽东半岛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由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夹持及岫岩地处千山山脉东南迎风坡,又南临黄海,加之地势南低北高低抬升作用,每年夏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是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暴雨中心之一。全县年平均降雨量840.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580.7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7%,特别是7~8两个月的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56.5%。

1.2.2 河床比降大、汇流急。

岫岩县境内大部分河流属低山丘陵区雨水补给型河流。支流密度大,沟谷呈陡峻、狭窄的“V”字型,山坡坡度均在25°~45°之间,河床比降大,汇流时间短,暴雨形成径流汇集成尖瘦型洪峰下泄。洪峰流量大,冲刷破坏力强,中下游河流河滩地都十分开阔,比降平缓,主流切割较浅,河道主流发育呈游荡状态。

1.2.3 河床地质条件差,植被状况差,冲刷破坏力大。

岫岩县山区地层古老,岩体破碎,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有供泥石流活动的足够的松散碎屑物质。山区河流河床比降大有利于松散碎屑推移质和地表径流的汇集及能量转化,而主河由于河床比降平缓,河滩开阔,输沙能力十分有限,必然造成泥沙在主河大量淤积,抬高主河河床,使河床变成宽浅游荡型。主河成为宽浅游荡型河床后,山洪暴发时极易泛滥,给两岸造成洪灾,同时宽浅游荡型河床必然导致曲流发展和河流侧向侵蚀,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下,河岸被冲刷,土石堤防坡脚淘空失去稳定而坍塌、溃决,形成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1.3 岫岩县山区河道洪涝灾害。

(1)岫岩县是辽东地区中小河流泛滥,山区泥石流灾害十分活跃的县之一。山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索取过多,而对于水土保持建设、中小河道治理投入过少,加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不足,致使山地灾害、泥石流、中小河流泛滥成灾。据调查,岫岩县仅20世纪80年代就发生较大中小河道洪灾三次,经济损失惨重。第一次是1982年8月8日,岫岩县西部、西北部普降大暴雨,大洋河岫岩镇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4250m3/s,相当于50年一遇标准洪水。有关乡镇发生泥石流和中小河道决口19976处,造成死亡54人,毁坏房屋4800间。大洋河城镇段环城堤三处溃决,造成县城全部被淹,水深3m,经济损失1.2亿元;第二次是1987年8月19日,岫岩县东部、中部的大营子、红旗、岭沟、兴隆,苏子沟等乡镇降暴雨,大营镇3小时降雨318mm,岫岩县内1小时降雨104mm,发生泥石流和中小河道决口13781处,冲毁农田3万亩,毁坏房屋2897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第三次是1995年8月17日,全县普降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各河水位猛涨,形成洪灾,全县10万亩耕地受灾,其中8万亩绝收,冲毁、沙压耕地6000亩,毁坏房屋385间,倒塌房屋384间,直接经济损失5662万元。

(2)水灾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水灾将全县人民多年来辛辛苦苦修筑的水利工程毁于一旦。

2. 生物措施治理山区中小河道的实践

2.1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大力提倡生物措施。

岫岩县山区河道比降大,洪水流速快,洪峰来的快,去的也快。因此山区河道防洪有着“怕冲不怕淹”的特点。基于此,岫岩县选定了喜水性植物,当地有苗种优势、生命力强、根系发达、固床(滩)效果极佳的枫杨作为河道绿化品种。绿化方式为育苗栽植和种耔直播。枫杨是岫岩(以及辽东)地区当地的树种,属胡桃科,阔叶乔木。其生物学特征是:易繁殖,播种和育苗栽植都适宜,初期生长快,喜水性强。据实地考察,育苗栽植枫杨当年生的株高都在0.35米以上,地茎0.7~1.0厘米以上。枫杨根系发达,两年生苗木其根系扎入深度与地面以上株高相近,故此,枫杨有“树多高,根多深”的说法。正是基于枫杨的这一特点,岫岩县将其列为堤防绿化的首选品种。从1992年开始,岫岩县将枫杨绿堤工程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由于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果,该项目获得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生物措施治理山区中小河所取得的实效。

(1)岫岩县境内的雅河河道两岸分别为雅河乡和前营镇,右岸雅河乡长13公里,防洪工程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左岸的前营乡15公里堤防,只有工程措施,无生物措施,堤高路宽,迎水坡为干砌石护坡,工程形象和质量明显好于右岸。1982年雅河发生洪水,左岸决口5处,长度2.4公里,冲毁耕地1200亩,而右岸堤防因由生物措施而未受损失。

(2)杨家卜乡在15公里长的黄岭河两岸按河道整治线营造枫杨护岸林8公里。林带平均宽4.3米。1992年8月中旬河道上游一次降雨达100毫米,洪峰流量227m3/s,沿河两岸未受任何损失。

3. 生物措施治理中小河道的效益分析

岫岩县对山区中小河道治理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以来,已体现了较大的效益。

3.1 社会效益。

(1)生物工程实施的结果固定了河床,扭转洪水泛滥的局面。河床普遍下降,洪水的流势、流态稳定。在增强防洪功效的同时,美化、靓化了河道环境。龙潭乡境内河流总长度为46.6Km,全部实现绿化,河岸稳定、河床下降。据1995年10月选取不同河段的5个断面测量结果,河床普遍下切1.4m。

(2)杨家卜乡黄岭河流域,1995年8月19日一次降雨135mm。9月初对黄岭河上游无生物工程措施的张家卜段和下游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邓家段进行观测对比:上游张家卜段,堤防被冲毁400米。下游邓家卜段长度由于1991年在堤坡上播种枫杨树籽,现在枝条已达2米以上,起到固定河堤作用,此次洪水,受枫杨保护的堤坝未受任何损失。(见图1、图2)

图1

图2

(3)实践证明:生物工程措施起到了疏河固床,稳定流势,增大主槽泄量,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的作用。

3.2 经济效益。

3.2.1 节省河道整治工程投资。

按现行价格计算,修建1公里堤防(干砌石护坡,坝高2米,基础深0.8米),需要动用土方1.90万立方米,护坡石方0.11万立方米,基础石方0.04万立方米,挖基土方0.04万立方米,碎石垫层0.074万立方米,合计需要资金34万元。而利用生物措施整治河道,按绿化宽度20米、每平方米栽植枫杨3株计算,计需苗木6万株,需要资金1.8万元,栽植人工费0.4万元,加上3年的管护费1.2万元,合计需要资金3.4万元。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0:1。

3.3.2 生物工程环境生态效益。

(1)生物工程实施起到了疏通河道、固定河床的作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抑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对改善山地环境,探索山区河道整治开拓了新路。树种的选择因地制宜,又符合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充分发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生物工程的建设,不仅增强了河堤的防洪功效,节省了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而且靓化了河道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 生物工程规划设计

(1)实践证明:生物措施在防洪固岸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护岸林本身根系发达,这些根系成林后深入在河岸和护岸丁坝,护砌中,起到网状受力筋作用;与土、石结合成有机整体,提高河床对洪水抗冲抗塌能力,起到中水河床时减缓流速、拦截落淤、疏浚固床作用。高洪水位时起到削减风浪淘刷、固岸护坡作用。

(2)规划设计原则:“以疏浚固床为主,除为保护重要城镇及大片耕地可筑堤外,均应按工程措施(护岸,丁坝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工程措施为主”。

(3)在实施生物工程措施前,要对山区中小河流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确定整治标准和整治线。布置控导工程时必须纵观全局,上下游呼应、左右岸兼顾,作为整体统一考虑,生物工程措施的布置符合整治线要求和稳定上下游河势及主导控制河岸目的。

(4)山区中小河道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但应辅之以工程措施,为生物措施发挥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对重点整治河段、整治导控节点还应强化工程措施,以稳定河势,保证整体工程完整性。

5. 建议和想法

5.1 中小河道整治工作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抗御洪涝灾害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资金投入少、抗灾能力低、防洪标准不高,极易出险,甚至溃堤决口,特别是城市和防洪效益大的地区一旦发生灾害损失不亚于大江大河。所以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重视,从战略高度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舍得投入,在河道整治工程预算中加入生物措施治河费用,做好中小河道整治工作。

5.2 以防洪效益确定防洪标准,搞好中小河道整治规划

中小河道整治防洪标准确定涉及到社会综合效益和经济投入,一定要按其防洪效益确定防洪标准。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确定的防洪标准高些、防洪规划超前些、工程标准先进些,而山区和防洪效益低的地区确定的防洪标准低些、工程标准低些或只搞些生物工程和河势控制工程。

5.3 因地制宜,因河就势,就地取材确定中小河流整治措施。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7

对于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而言,根本目的并不是将所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全部消除,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融入各项生态理念,来达到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设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设计单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理念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生态问题,并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从而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各种设计问题,所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点。不仅要确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内容的圆满完成,同时也要相应提高工程设计的生态效益。可以说,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使建设单位赚取可观的利润,同时它也会带来非常重要的无形效益,包括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与统一。如果生态理念能够因地制宜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与实施,不但可降低一定工程造价,而且是促进整个河道整治工程行业乃至全社会良性循环、繁荣发展的最佳途径。

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生态设计原则

2.1 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必须尊重河流生态的自然属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2.2 坚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考虑。河道治理不能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人文、经济以及社会效应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态要求,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河道治理设计除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外,在生态的基础上,乡镇河道还需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水生态环境恢复;城市河道还需考虑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区布设,使沿河两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3 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方针理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河道治理的标准在与地方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条件下满足当地审美要求;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因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需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可按生态原则将起点和标准适当提高一些,这样有利于持续发展。

2.4 坚持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持与修复的原则

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各项综合功能设施不受破坏,根据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确保工程效益发挥的持久性。一般河道治理包括疏浚、筑堤、护岸、亲水台阶及绿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河道生物群落做好生态调查,并提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要注重保持及修复河道原有生态系统。

3 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3.1 在治导线设计中的应用

为避免洪冲水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历史以来,治理河道在确定治导线及河道断面时,往往只是从防洪的方面进行考虑,以河道保证断面顺利泄洪为主,治导线设计也以顺直为准则。从而将那些自然、保水、生态而丰富多彩河流粗暴地予以裁弯取直、占滩筑堤造田,最终导致自然河流当中的浅滩与急流、主流与支流等格局被认为地改得面目全非。洪冲水毁的情势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首先,在那些被废弃的原有河道附近,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就将急剧恶化,甚至农田灌溉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新开的河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导线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持现状河道既有状态,在保证安全泄洪的基础上,做到保持河道自然宽窄、坑塘、弯曲形态,尽量保护周边环境,维持河道生态功能。局部确实需要调整的,也要加以分析论证其影响情况。

3.2 在堤岸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堤岸结构是河道的骨架,是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所在。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为抵御设计洪水侵犯和冲刷破坏,河道堤岸结构是通常采用土料筑堤,然后在其迎水面加设一道浆砌石护坡或者干砌片石加混凝土预制板护坡作为防护,来控制水流,达到减灾目标。结果导致河岸硬化,堤岸植物减少,河道水生物栖息地破坏,河道水生态系统逐步失衡。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生态治理设计通过对自然仿生原理的积极应用,采用围绕河道自然形态,对堤岸加高培厚,适当固堤防冲,再在实施草皮等乔灌木结合的植物措施,建成生态堤岸。如我县采用钢筋串石防冲,预设空隙栽种根系发达的大叶柳措施。由于其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而植物茎干又能够有效地提高过水断面的粗糙度,既达到防洪保安,还能够有效降低原有河道自然面貌的人为改变,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形象。当然,对于这种生态堤岸的植物选择也必须科学合理,应当从当地气候及水土条件的适应性、耐旱耐涝的生命力以及防护植物本身的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3 在河滩地设计中的应用

单纯的河道防洪治理,大多按照防洪设计要求将河滩地围垦,达到设计洪水通过即可,这样既破坏了河道含蓄水源能力,也减少了水生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在治理设计中,维护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河岸滩地能够滞洪和含蓄水源等方面的优势,选择耐水淹植物对其建设发展,保持水土,增强含蓄水源能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利用适宜水淹植物防护的河滩地,既起到了较好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有效减低了洪水对堤岸的冲刷破坏力,水生生物也获得了一定恢复发展。

4 结束语

由于受河道所处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复杂性限制,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非常多。要把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首先必须对拟治理河道各个环节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提出针对性设计方案,尽量防止设计问题导致人、财、物损失或给子孙后代生息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充分宣传发动,提高河道生态治理的认识,真正做到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乃至工程效益的综合统一。应用生态理念设计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体系,只有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设计的生态管理,才能较好地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8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宁阳县宁阳县境内长10km以上的河道有17条,其中长20km以上的有4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8条,100km2以上的有3条。东部山丘区河道主要属黄河流域水系,西部平原区河道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目前,随着宁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受到过度开发,由于对河道生态认识不到位,大量河道被人为侵占甚至被垃圾覆盖,造成水系退化,大量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进行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河道堤防老化退化严重宁阳县河道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均为季节性的排洪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现状河道大部分河段还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建筑物设计标准相对较低,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河道工程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已失去原设计能力,严重危及防洪安全。

1.2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自身淤积严重,加上大部分河道处于长期断流状态,有的河床内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株,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有的河床垃圾成堆,几乎成了垃圾场,河床糙率增大,形成行洪障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危及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直接威胁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3对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环境。

1.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维修建设经费,绝大多数中小河道得不到防洪治理,一些急需维修的工程项目得不到修缮,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无法实施。

1.5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治理滞后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几乎所有中小河道都缺少科学系统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也仅仅是以防洪除涝减灾保安全为主,没能做好与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结合文章。

1.6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宁阳县河道大多数为山洪季节性河道,河道比降较陡,洪水来势猛、流速快、冲刷力强,洪水历时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绝大多数河道都处于断流状态,河道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1.7管理养护不到位河道作为基础设施,管理涉及战线太长、面广量大,管理尤为困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陷入了多头管理的怪圈。由于缺少维修养护管理经费,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河道得不到日常维护管理,河道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生态治理对策

2.1转变治理观念,理清治理理念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合理划分水功能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搞好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请一批生态治理设计理念新、思路宽、水平高、经验多的规划设计部门对现有中小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结合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的原则,逐步按规划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实施。

2.3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河道水源据调查,目前,造成宁阳县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对于这些污染,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污染。

2.4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县政府与驻地乡镇、村的资金投入,力争早日把中小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河道管理部门为主体,通过竞标对外承包,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2.5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道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6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打造安全生态河道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在大汶河宁阳段的工程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结合文章。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岸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平工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柳树干,进行干根网、草皮等软性生态护坡、护岸方式。同时,按照“建设节点、串联景点、突出特点、形成看点”的治理思路,做好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工程的融合。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9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龙洋河发源于张家口市宣化县李家堡乡东北部,县内主河道长约40km,流域面积594km2,支流46条,是宣化县境内洋河北岸最大支流,是一条季节性河道。由于下游筑有洋河灌区拦水坝,造成龙洋河河道淤积,河床拓宽,特别是龙洋河干渠渠首以上河道,基本无堤防,亦无明显主槽,每遇暴雨,洪水即泛滥,造成两岸耕地被淹。甚至冲毁房屋,严重威胁两岸村民生产,生活安全。对该河道实施整治可提高该河段的防洪保安标准,将洪水约束在主槽内,防止洪水漫溢,淹没农田和村庄。通过两岸防洪堤的修建,使河道位置固定,可以使原来部分荒滩地变为耕地,土地增值,还可改善交通条件。因而,不仅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

二、河道治理的方式

(一)实施堤防工程:工程段左右堤防按河道设计洪水位加1m安全超高,堤顶宽取3m,迎水坡设计边坡均为1:2,背水坡设计边坡为1:3。

(二)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根据河道现状,对河底纵坡进行适当调整,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河道整治长度3000m,浆砌石护岸3000m,整治底宽48m,河道上口宽控制在60m。

(三)工程总体布置:⑴适当扩宽河道断面,维持河道现状洪水流势流态,并结合原河道形态。⑵以现状河道宽度为主要参考,确定河道宽度;⑶堤防整治用浆砌石护岸,以减少工程占地和工程量。⑷根据河段设计流量及河道现状情况,初步拟定规划整治河段之道线。两岸治导线距离为75m。

三、工程施工方式

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复堤、护坡、护村工程以及新建生产桥1座。主要为土方工程和砌石工程

土方工程:土方开挖采用1m3挖掘机开挖,用于回填的土料就近堆放,待回填使用。多余土料装8t自卸汽车运至河道两侧弃土场,平均运距0.5km。土方填筑采用推土机摊铺,振动碾分层碾压,每层厚度30~40cm。填方土料的含水率及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具体碾压参数由现场碾压试验确定。填筑材料优先利用开挖土料。

浆砌石工程:浆砌石施工时,石料应选未风化的新鲜岩石,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移动式砂浆搅拌机拌和砂浆,应保证砌石中的砂浆质量,采用坐浆法分层砌筑,铺浆厚度宜3~5cm,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砂浆应采用扁铁插捣密实,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砂浆灌缝。砌筑砂浆采用M7.5,砂浆中水泥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抗海水侵蚀特种水泥,要求拌制砂浆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四、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该工程是以城镇防洪结合河道治理为前提,进而构筑城区绿色屏障,全面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对城区防洪、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⑴对防洪形势影响

工程的修建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可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右岸铁路、公路及两岸农田免受洪灾。

⑵对城区生态环境影响

建设过程中,堤防填筑、料场开挖和施工弃渣会破坏局部植被,短期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程实施后,堤防边坡及背水侧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将缓解城区空气干燥程度,形成城市微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⑶对人居环境影响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构建约3m高的防洪堤,降低了城镇的通透能力。通过实施背水侧堤坡的绿化,缓解了堤防在视觉上的影响,改善了居民的人居环境。

⑷对人群健康影响

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生活垃圾易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施工扬尘和噪音均对人群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⑸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为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河道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档次,促进当地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工程综合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综合评价:该工程是社会公益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减免因洪水所造成的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居民日常生活、城市环境卫生、水源污染、人群健康等影响,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区域绿化美化的建设,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使县城真正具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化城市的品位,成为城镇居民富有自豪感的家园和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工程对环境的直接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可以通过疏导、预防和补救等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扬尘和噪音、减小施工交通以及施工中的“三废”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经济效益分析

⑴财政拨款

用于年运行费的财政事业性拨款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不计为国民经济效益。

⑵土地增值效益

工程建成后,提高了堤外防洪保安标准,两岸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考虑该工程增加耕地有限,本次暂不计土地升值效益。

⑶防洪效益

工程防洪经济效益为:项目的实施将使龙洋河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保护区范围为两岸及下游村庄和耕地,约1万人口, 2.3万亩耕地。防洪效益按修建工程后减少的洪灾损失计算。洪灾损失主要为居民财产损失、农业生产损失、交通设施等损失。一旦遭洪水淹没,生命财产将遭受严重损失,还将导致大范围生产、生活秩序的混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10

1 安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安阳河是流经安阳市区北部的一条河流,从1991年开始治理,至今已完成了市区西段、市区中段、市区东段的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河道堤防、3座橡胶坝、污水截流治理、洹滨南路建设、平原路桥建设以及沿线征地拆迁、路灯亮化和两岸绿化等。

2 环境影响评价

市区东段河道,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河岸坍塌,凹凸不平。河道左堤残缺,由于沿堤乱建房和堆存垃圾,不仅影响行洪安全,同时环境也遭到破坏。印染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污水排放,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沿河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一定损害。

东风坝以上市区段治理后,修建了洹水公园、河滨游泳场,沿河新建的绿化带,水面游船的增设,美化了城市,净化了空气,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本次市区东段的河道治理,沿河林带、草坪、河滨大道等建筑的修建,使市区人均绿地占有量由原来的3.43 m2增至5.36 m2。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美化了市容市貌,于曹橡胶坝修建后,与殷都坝、东风坝形成梯级坝,蓄水后可形成36.18 hm2水面,使水质得到淡化,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上景观;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截流污水4万t/d,可使每年1 375万t的污水截流于东区污水处理厂,避免了污水直接排入安阳河乃至污染卫河造成的危害。随着水质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沿河群众的健康、生活环境得到保护。

3 效益分析

3.1 社会、环境效益

安阳河治理主要是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属社会和环境公益性质的建设项目。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确保了安阳市区、京广铁路、107国道、殷商文化遗址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防洪安全,减少了受灾机会,保证市区经济的发展。

安阳河河道治理后,打开了洪水出路,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河道边坡和两岸植树绿化及水面面积共99.763 hm2,对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梯级坝的形成,补充了地下水,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阳河的治理使安阳河市区段洹的绿化长度达到10.13 km,可促进古城安阳的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也有重大意义,安阳市将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休闲、娱乐场所。

洹滨南路、平原桥的建设,完善了东部道路路网结构,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还将带动道路周围的建设及土地增值,推动了经济发展。

3.2 经济效益

安阳河市区经济效益费用比1.224,净效益7 443.10万元,内部经济回收率8.98%,敏感性分析(投资增加10%)益本比也达到1.113,内部经济回收率8.03%,从经济分析看,是合理可行的。因此,要加快对该段河道治理的步伐,通过治理将造福安阳人民。

4 综合评价

安阳市区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是改善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形象建设工程,是增加城市防洪能力的需要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安阳河市区经过治理后,必将进一步增加我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我市的水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相关的发展,拉动我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可形成水面36.18 hm2,加上河道两岸绿化带共形成绿地98.825 hm2,将构成我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全市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5 河道水环境保护建议

5.1 加强河道水资料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5.2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安阳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安阳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编辑:王昕敏)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nyang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11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12

Key words: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asures; objectives;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si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富水河,是荆门市京山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她是京山北部人民的母亲河,自古至今闻名遐尔。 富水河,发源于大洪山南麓白龙池,由小泉眼汇集而成,逶迤向东南而去,依次流经三阳、绿林、宋河、罗店等镇,最后在应城市注入汉北河。此河在京山境内境内河道长107.5公里,汇集大小支流52条,流域面积1254.92平方公里。较著名的支流有小富水、石板河等。富水河滋润全县三分之一的土地,哺育了京山20余万富水之子。 富水城为京山的古县城之一,位于富水河中游的宋河镇秦关村境内。因界内有富水河而得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富水县被废止,并入京山县,富水城作为县治达400年之久。富水城地处肥沃平坦的滨河平原地区,物产丰富,人口密集,长期保持本地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上游流域内著名的水库有刘畈水库、高关水库等,著名的风景区有绿林许家寨山峰等。

该河由大洪山丘陵过渡到江汉平原,区域内盛产银杏、板栗、桐子、楂子、菜籽等,森林覆盖率较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富水河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航道,在未修建高官水库之前,百吨级轮船四季均可由汉江上溯至京山县宋河镇。1966年,富水河上游三阳镇修建了刘畈水库;1970年,又在宋河镇筑起了高关大坝。从此,这条黄金水道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同时,也结束了富水河、汉北河流域旱涝相交的出现,灌溉了京山、应城、天门三县市数万公顷良田。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富水河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河水污染严重,河流丧失固有功能,每逢汛期,涝水难以及时排出。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进富水河,以及本世纪来人为的垦坡营造经济林木和河道的无序、无证采砂,导致富水河两岸水土流失加剧、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美丽的母亲河变得伤痕累累,富水河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治理的目标和原则

按照一般河段10年一遇,重点河段20年一遇的标准,除宋河镇、罗店镇按20年一遇的标准外,其他河段均按1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综合整治。

综合整治切忌以河治河、单打一的治理方式,要找出问题的原因,综合整治。通过以富水河综合整治为纽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高富水河两岸的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两岸的绿化和节点景观,全面改善流域水生态系统,把富水河流域建设成京山县的生态走廊、景观长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整治措施

富水河位于京山县大洪山风景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区域经济发达,绿林镇为湖北省著名的风景区;特别是宋河镇,历史上为商贾云集之地,有小汉口之称。通过河道综合整治,使河道景观与两岸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两岸生态文明建设。

1.认真做好前期的规划与勘察设计工作

(1)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科学安排洪水出路;统筹处理富水河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治理河段与河流上、下游及左右岸的关系;统筹衔接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以保护重点地区及沿岸城镇、成片农田和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为目标,既要考虑近期治理的需要、又要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富水河防洪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从当地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采取经济、适用、生态、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

河道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具有储水、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维系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传统的河道整治,通常功能较为单一,仅强调河道的防洪功能而忽视其他工程措施,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加高堤坝抵御洪水。河流的硬化、渠化,隔阻了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比如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就会加速和加剧。

本次河道整治,倡导新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摒弃传统单一硬质工程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拟将富水河建设成为一道亮丽的滨水风光带使其既具有传统的防洪功能,又具有自然、人文景观特色。针对富水河河流域突出的洪涝问题和防洪最薄弱环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山洪灾害防治相衔接。以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通过对富水河流域近自然的综合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近自然的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功能性原则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篇13

在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中,城市河道是无可取代的城市体系组成内容,是城市内水系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城市中经济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现如今,江阴城市河道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河道的淤积、控源截污不到位、河道卫生情况较差,造成了河道水环境质量下降,民生诉求较多,需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整治。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又必须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并以此为指导原则展开具体的整治工作。

2 城市河道的整治工作

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主要是以河道的航运及泄洪等功能为出发点,对河道进行疏浚,并在河道两旁展开适当的护岸建设,治理的模式主要是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化、河道的渠道化和直线化,对河道在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功能缺乏足够重视。这样的治理方法决定了在设置人工构造物时,对于将会给生态环境及生物带来的影响缺乏必要的考虑。随着人们环保理念和生态环境建设意识的深入,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时,更多的是倾向于采用生态可持续发展治理原则,致力于将河道的交通、排水、生态、文化、防洪、旅游和绿化等集于一体,实现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优良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

3 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恶化现状

在现阶段的城市河道建设中,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极大的影响了城市河道各方面功能的发挥,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立造成了不利影响。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恶化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河道的生态化不达标。在江阴目前的城市河道中,还是以直线及平面的河道形式居多,如东横河、东城河、澄塞河锡澄运河等。用混凝土对河床进行衬砌,会使河道天然的走向及形状受到破坏,对河道的航运及泄洪功能极其不利。

第二,水环境受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有80%的河道受到了污染,每年都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损失。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过度开发利用河道、对污水未进行严格处理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给城市河道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远超河道自净能力所能处理的纳污范围。同样,江阴城市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还不足50%,远远不满足河道管理的需求。

第三,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多是将河道进行三面衬砌,使河道和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间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被切断,同时截污分流使水体的负荷显著增加,对河底的过渡挖泥造成了该处水体及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河道参与生态体系运动的相关功能丧失,从而导致局部的生态系统陷入瘫痪境地。

第四,河道内有严重的淤积,使河道的泄洪行洪能力大幅度降低,加剧了城市中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

第五,缺乏河道景观。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景观功能有所忽视,使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恶化,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质量问题。

4 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河道的整治措施

4.1 对河道断面进行整治

城市河道的纵断面是河流的生物走廊,河道上下游保持畅通,是实现河流的生态廊道的重要措施,而上下游通畅需要和河道的横越的水工构造物保持一定的状态,不能过高,不能有所陡峭。如果城市河道处于水流的势能相对较高、有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山区中,为了保证河道稳定且不发生崩塌,同时出于构建河道生态的考虑,可以利用连续、具有较小落差的低坝群法对河道进行构建。

4.2 对于河床进行整治

4.2.1对于河床底泥进行疏浚

对于河道表层中受到污染的底泥要进行挖除,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及沉积物有效清除,使底泥污染物减少,改善河道水质情况,使河道水环境的生态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在对河床底泥进行疏浚时,要选用先进的技术,在保证成效的基础上尽量控制疏浚工程的资金投入,选择便于操作,运行成本较低并且能耗较低的疏浚设备及施工工艺,致力于疏浚工作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在挖除底泥时,要避免超挖量过大,在输送时要杜绝污染物的泄漏,以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4.2.2构建河床生态建设

构建河床的生态体系,首先要保证冲淤平衡,在此基础上实现河道透水性,使之可以和地下水进行畅通而有效的交互作用。在具体整治过程中,可以利用置石法对河床的生态体系进行构建。将适当大小的自然石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后,埋进河床,制作成浅滩形成鱼礁,对鱼类的生长极为有利。除此之外还可以向河底抛石,从而对河床进行保护。在此过程中,要对抛石的厚度加以注意,以保证有效蔽护河床质、使之不会随水流失为宜。

4.3 进行护坡改造

4.3.1选择合适的护岸工程材料

在对护岸工程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对城市河道所在区域中的自然材质进行优先利用,使护岸可以与河流景观自然融合,彼此协调;同时,还要根据河道所在的位置、附近的环境和条件及施工便利性对护岸材料进行综合考虑。另外,选择的材料要能适应护岸表面形态的丰富多样,营造一定的自然效果。

4.3.2布置岸边线

岸边线也即水边线,和河道景观密切相关,布置的质量对河道的景观效果及平台形态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景观效果,在与河道的自然形态相符的基础上,可以沿河道的两岸进行浅水区域的设置,使水边线具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4.3.3设计植物配置

在河道中大量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能够使河道景观进一步的美化,同时在河道的水质净化功能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对植物配置进行设计时,要注重植物配置的层次感,形成清晰而明确的立体层次,将河道的地域性特色加以有效体现。同时,要对水生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确定,对于近水湿生、沉水、挺水和浮水等植物都应该合理的进行配置,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可以长期在河道生态功能中发挥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