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训练实用13篇

大学生科研训练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

1.3技战术特征篮球运动是同场直接对抗技战术主导类的集体项目。比赛中双方队员始终是在制约与反制约之间进行面对面的较量。这种对抗性体现在身体的直接接触、攻守技战术的制约。对于对抗性规律的理解,美国篮球体现在训练的质量和防守上。技战术训练都是在有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训练中2对2、3对2和5对5等的练习形式,并且这种对抗的程度甚至比比赛还要激烈。所以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抗的因素,不论是成年篮球还是中、小学篮球训练,对抗情况下的技战术运用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徒手和无防守的训练。小学一般占35%~45%的比重;中学一般占45%~65%的比重;大学一般占65%~85%的比重。国家女篮主教练孙凤武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到,“对抗是我们和欧美篮球,包括黑人打比赛时的弱点,除了要让身体变得更强壮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对抗的意识,将力量用在点子上,就在那个关键的时间,卡到关键的位置上,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跟踪观察众多CUBA优秀球队的训练课后发现,训练中的高强度的对抗练习方法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在激烈的比赛中失误较多,球员的竞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2CUBA球队科学化训练的关键———训练质量的保证

通过对大量CUBA球队的主教练走访调查发现,对比体校系统的青年篮球队,当今CUBA运动员作为在校大学生,首先要在保证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开展训练和比赛活动。因此,具有“业余训练”的性质和“学训结合”的特点,训练时间尚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学”、“训”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于普通高校的竞技训练中。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教练员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就成为了CUBA球队实施科学化训练的关键问题。要将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更多地运用于训练实践,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减少甚至避免训练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增加客观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就成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核心任务。另外,随着训练强度和比赛次数的不断增加,注重训练后的身体积极恢复也是保证持续高质量训练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教练员不仅要考虑负荷刺激的设计,还要注意刺激后机体的疲劳和疲劳消除。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训练质量的同时,有效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

3CUBA球队科学化训练的保障———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今的运动训练实践已经不是过去仅凭教练的经验来指导训练了,也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就能奏效的,欲要全面保障CUBA球队科学化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使训练形成和建立在现代管理学、教育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等完整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要集最前沿、最现代的科学技术为训练所用(如图1)。目前的高速视频动作解析、生物学指标的训练监控、自动化训练辅助器械等都已全面介入到各个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当中,尤其是在篮球、橄榄球等相对复杂的集体球类项群当中体现更加明显。比如,在篮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用便携式血乳酸仪对不同时段的血乳酸及用红外线遥测心率表对即时心率的动态监测,采集的数据可以及时反馈球员的机能状态和疲劳程度;运用SYNER-GY、SIMISCOUT等技战术分析软件对球员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术结构进行解析。总之,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充分合理地运用是提高CUBA球队科学化训练水平的重要保障。

4提高CUBA球队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出路

4.1CUBA教练要建立自己的教练哲学在美国众多的大学篮球教练中,凡是比较成功的教练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coachingphilosophy)。美国教练的篮球哲学并不是简单的一些哲理,都是非常认真的告诉读者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球队,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指导你如何教好你的球员、如何领导他们走向成功、如何制定训练计划、如何塑造球队的独特风格等。5次获得全美高中篮球联赛冠军的著名教练MorganWootten认为,“建立篮球哲学是走向成功的篮球教练最重要的一步。没有篮球哲理,你就缺乏能引领自己和球员走向成功的路线图”。刘丹教授在《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一书中写到,美国篮球哲学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篮球的教育作用;2)队员的训练态度;3)获胜的信心;4)教练与队员的关系;5)如何组建篮球队伍等。CUBA教练员的执教哲学建立途径主要包括:阅读书籍、球员时代的经历、观赏比赛、执教经验等,再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教练自己独到的教练哲学。MorganWootten在《篮球成功执教》(Coachingbasketballsuccessfully)一书中谈到,教练经历的质量及如何执行他的教练哲学对执教成果同样的重要。

4.2建立大训练观的执教理念———重视场内外一体化目前的大学篮球队训练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关注的焦点是训练过程,即运动员在承受一定负荷按照特定要求完成某种练习的过程,面对训练过程中的非负荷因素及非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内容重视不够。然而,这些重视不够的内容却对球员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如果想使球员的竞技能力水平达到最优化,必须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来从多角度进行支撑,这就要求CUBA的教练建立起场内外一体化的大训练观的科学执教理念。建立篮球是项要求全队球员密切配合进行的竞争游戏,而球员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不仅要靠场内的技战术训练阶段,而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之外的时间要具有融洽的关系和氛围。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为了培养球员比赛过程中高度一致的团队精神,CUBA教练在执教球队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场内外一体化的大训练观,不仅仅把篮球的训练活动看成是场上2个小时的短暂时刻,要将这种默契的配合和良好的团队关系贯彻于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湖人队的菲尔•杰克逊将冥想训练作为球员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训练的重要内容,使球队的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增强了球队的竞技能力,其所率领的球队取得的傲人战绩就是对这种执教理念的最好注脚。

4.3继续加强国际交流的发展战略CUBA球队竞技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还是在一线执教的教练员的科学施教,而教练员的关键能力取决于其对篮球运动专项特征和规律高度的认识及高质量执教经验的积累。只有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教练员才能最广泛地汲取一切有用的人类知识,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训练操作能力。美国NCAA著名教练迈克•沙舍夫斯基(K教练)在谈到自己的执教经验时说到,教练员由高水平教练主讲的培训班是极其必要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成功的教练是如何想的,还能有机会面对面与其进行深入的交流。为解决CUBA球队长期以来缺乏与世界顶级水平大学球队交流的问题,学习欧美强国大学球队的先进训练和管理理念。虽然CUBA组委会每年利用夏令营的机会邀请NCAA大学的球队的教练来给CUBA球队的教练、队员讲课,还安排一些球队的教练到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接受短期的专门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离切实快速地提高CUBA球队的科学化训练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因为教练员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与外教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使授课效果不甚理想;二是时间太短(两周),不能得到外教的整个训练体系和执教理念,只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先进的理念在训练实践中仍然难以得到落实和变通。我们应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邀请更多国际知名篮球教练员、裁判员来华指导及讲学,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高水平外籍教练到中国的大学CUBA球队进行执教,带动CUBA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拓展国内教练的国际视野。

4.4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在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问题上,CUBA所在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学科共存、高科技领先和师资强大等方面,要善于借助于其他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当中去,增加训练和比赛的科技含量。因此,在CUBA球队的日常训练、比赛、招生等换届中,要统筹考虑科学化问题,对人员、设备、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目前,CUBA教练员对竞技篮球运动的训练、比赛、球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主动且深入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致使球队的训练长期处在仅凭经验的训练阶段,与美国NCAA教练员团队广泛围绕篮球竞赛各个环节与其它学科的科研团队开展很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前篮球项目训练科学化的内容已经不是从简单的生理、心理等单学科角度进行探索,而是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如生理学、测量学、生物力学、医药生物学、营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运动训练进行研究。例如著名教头K教练所执教的NCAA劲旅的杜克男子篮球队,他们的训练科学化就包括了生理生化监控、健康和运动损伤监控、营养和体重监控、心理咨询与监控和技术训练辅助系统共方面。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2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1-03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21世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实训装置,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调试,以培养大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一、SRT发展概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UROP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运行体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两个领域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3]在90年代,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4]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北京化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8年起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这些由国家、省部级、校级组织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经过约6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SRT实施情况

1.组织管理

SRT计划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的相关学科、教学科研水平高、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教授组成,他们来自各个学院及教务处本科教学督导组。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对各学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选优秀成果,并对SRT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组长,各系、中心主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委员组成管理指导小组。其职责是:全面规划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负责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项目实施

(1)课题来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新举措。为使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能切实得到锻炼,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所选课题的意义、可行性、创新性、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选题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基础性和合理性,又使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课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课题。随着本科导师制的推进,我院每年有近2/3的本科生参与导师制。这使得很多学生可以较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训练的申报过程中,课题的立项可以源于导师课题。教师课题的优势在于它来自于教师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积累,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都有所保障。实施过程也较为严谨。对学生而言,不论从项目立项还是项目实施,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分担具体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又能够更好地予以指导,相互促进和提高。

二是学科竞赛相关课题。我院近几年对学科竞赛的投入比较大。对于各类竞赛由专人负责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科竞赛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将学科竞赛的成果转化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结合SRT计划,由竞赛指导教师将学科竞赛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实施。这类课题因操作性强,另外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还能参加与之相关的学科竞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此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是自选课题。自选课题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学生自选课题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立项,但自选课题必须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根据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这类课题兴趣浓厚,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

四是外部课题。为了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SRT计划的项目还可以来自企业。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我院与多家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院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申请与合作企业相关的课题。学院也会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和实施。

(2)项目申报。项目的申报每年一次。一般学校会在每年的10月组织申报工作。为了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我院在每年的9月会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做科训计划启动和宣讲会。通过宣讲会,让学生较为系统了解SRT计划的目的、意义,如何选题、申报、实施、验收等,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通过适时地宣传和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跟风的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院组织答辩会,由院级SRT指导小组对项目的选题、研究意义、可行性、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核,根据项目的总体情况,给出部级资助、校级资助、不予资助三个级别,并将建议资助的项目上报校教务处。对于学院推荐的部级资助项目,学校还会进一步组织校级评审专家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再次审核,最终确定是否资助。

我院对SRT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指导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为人师表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参与SRT计划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学院并不会根据学生成绩限定申报资格,仅要求每位学生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申报,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科研训练计划。

(3)中期检查。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由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中期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初步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后期计划安排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学院组织科研训练计划中期检查评审会,各项目组以PPT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向评审专家汇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评审专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较好的项目,予以肯定。对于实施情况较好的校级项目,学院可以推荐其升级为部级项目,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对于进度偏慢的项目也加强监督和管理。而对于进度不符合中期要求的项目,学院会对此类项目进行“黄牌警告”,酌情降低经费资助,并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此类项目的进展。通过奖惩分明的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从而确保SR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项目结题。科研训练项目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结题验收。在项目结题时,各项目组需要撰写项目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我院统一组织答辩,各项目组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我院SRT工作小组在所有结题项目中按照完成情况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项目上报学校。校教务处对完成优秀的项目组成员给予奖学金奖励。学校在每年的11月举办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成果展,对完成优秀的项目展示其成果,并将项目成果汇编成册,以论文集的形式在校报上出版。在结题阶段,对优秀项目成果的展示,不仅对完成项目的学生是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是宣传SRT计划很好的窗口。

3.训练时间和场所安排

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本科生。本科生的课业相对比较繁忙,因此训练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科研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在10月立项之初,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时期课业较轻松,而课题又刚立项,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项目进展速度较为理想。而到了期末,由于很多课程都已结课,考试科目较多,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在科研项目上投入的精力就少,课题进展在此时基本停滞。根据这种学习时间的阶段性,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期和暑期。根据每年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可以将SRT计划和小学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利用小学期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小学期之后就是暑假,学生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加快课题进展进度。三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多数SRT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项目已经结题。但我们建议对完成情况良好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内容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深化科训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校内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我院于2011年成立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与传统的专业或通用实验室有所不同,是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预约实验方式,学生首先根据课题、项目研究和竞赛训练需要向创新基地提出使用申请,经批准后进入创新基地,而在结题后须退出实验室,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主支配实验室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形式,实行自我管理。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完成其课题、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器件以及基础维护。

4.相关政策

校级科研训练项目,学校一般给予2000元的课题经费,部级项目每项给予8000-10000元的课题经费。学校对科研训练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即如果在中期检查期间,项目的进度缓慢,未达到进度要求,中期检查不合格,学校可以对此类项目予以终止,不再资助。而对于中期进展优秀的项目,学校会加大资助力度。在结题期间,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项目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校会给予奖金奖励。对于结题验收合格的SRT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量的教学工作量补贴。SRT项目的成果既可作为教师参评学校、学院教学、科研优秀奖的依据,也可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三、SRT训练计划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不断完善科研训练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使本科生及早接触科研,及早了解社会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近几年,国家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就以我院近5年实际获得的资助情况来看,我院获得立项资助项目97项(含部级、校级立项项目),参与计划的本科生达345人次。立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学院SRT立项基本情况

开展SRT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学生的小作品、硬件制作等15件,程序、软件设计12套,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第35届大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的学生,在我校参加过相应的SRT项目训练;在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仿真挑战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奖的许多学生前期也曾参与了SRT项目的基础训练。从反馈的信息来看,SRT训练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11。

[2]葛亚明,宁红梅,刘俊伟,等.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4-16.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3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即SRTP)。

组织机构。学院设立SRTP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各系系主任组成,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审核项目可行性,负责对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设立学院SRTP办公室,指派专人对SRTP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负责协调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来源。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了3类项目:学院科研项目。学院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设立的学院科研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寻找解决学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途径,不断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的规律、模式和特点。这类项目由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学生可通过申请参与具体的项目研究。教师项目。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学生自立项目。学院学生也可根据其占有的资料材料、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自立项目,向学院申请立项。

过程管理。第一,项目申请立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动员,严格审核,确保立项项目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第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按原方案进行,进度状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存在的问题等。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追踪;对进展较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对进展不好的项目,给予修改意见。第三,项目结题。按照学科类别组织答辩,答辩过程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方式,要求参加答辩的学生提供15分钟左右的PPT讲解,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专家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打分。

成果奖励。学院设立SRTP专项经费,对科研计划立项的项目进行经费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只要结题的项目,学院将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老师费用。经评审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学院在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费用的基础上,还将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出版图书或专著、获得发明专利的,学院予以资助,并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科研成果、发表的科研论文等,学院择机结集出版。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在省级刊物或在CSSCI、SCI刊物、核心期刊期刊的将另行奖励。

SRTP的收获及体会

在组织与实施SRTP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独立学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其他学生活动不可替代的。

第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每个SRTP项目要通过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学院都跟踪报道。项目结题后学院将召开表彰大会总结成果、表彰优秀,在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办法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工作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①

第二,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以聘用为主,流动性较大,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乐于与老师交流。SRTP为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第三,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够刻苦、自我意识强的问题。在主观上,他们有好好学习,将来成就大事业的愿望,但是控制力不够强、随意性大的毛病常常导致他们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SRTP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的,每个项目组由3~7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学院的定期检查、老师的监督和团队成员的鼓励,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项目,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②

SRT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确实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中, 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位,项目流失率高。实施SRTP的目的是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的主动创新研究意识还是比较差,经常出现延期结题或不结题等现象。学院2008年立项的33个课题,到结题时只有11个课题参加了答辩,项目流失率高达66.7%。部分学生凭一时的兴趣申请课题,立项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研究, 就随意地退出或干脆不去做;部分学生在对SRTP研究工作认识错误,有的没有认真选题导致课题无法顺利进行,有的抱着侥幸心理随意地编造数据企图蒙混过关,这都影响着实施SRTP的效果。③

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影响研究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程度偏低,在学习外文文献上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升研究质量;部分学生中文功底较差,撰写的中文论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不少学生不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在指导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分包办学生的事情,帮助学生拟定研究方向和提纲,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创造力。有些老师表面上同意指导,但对研究过程不闻不问。学生总吃闭门羹,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④

进一步完善SRTP计划的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SRTP。经研究发现,我院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SRTP的热情较高,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参与的热情较低,SRTP出现了学科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与学科特点、教师的宣传力度有一定的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SRTP,参与SRTP。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大力宣传SRTP的意义和特点,同时让参与过SRTP的学生现身说法,谈体会讲感受,力争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SRTP。

加强对 SRTP各环节的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第一,立项审查需要全面检查,综合考虑,确保质量。项目审核时要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还应该考察申请人的立项动机、学习成绩、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不能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就降低要求。第二,中期检查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填写中期检查表、召开中期检查报告会、抽样重点检查等方式 ,组织专家全面审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结题答辩是 SRTP实施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宣传SRTP窗口。在独立学院开展SRTP应该重过程,轻成果。在结题答辩时,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不是关注项目成果。同时,对于项目中有待改进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懂得项目的结题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第四,项目推广对于SRTP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表彰大会、优秀成果展示会、印发成果汇编或者论文集都是项目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予以发表;对于管理建议方面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送达有关部门;对于专利发明等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学院可以联系企业进行孵化,帮助其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⑤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的管理至关重要。应制定完善的SRTP指导教师的岗位管理职责,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指导时间、次数、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以保证SRTP不流于形式。对参与SRTP指导的教师学院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对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对于不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受到相应的处理。(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注释

①②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3期。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4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01-0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应以创造性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大学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潜能的挖掘、知识领域的拓宽、专业技能的训练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1)培养创新人才是立国之本。知识经济的出现,将知识创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各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占领高新科技的制高点。尤其在中国,只有紧紧抓住了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抓住立国之本。

(2)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多少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将成为制约知识创新的直接因素。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而且应当具备创造性地解决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更需要大批创新型杰出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作为教育重大改革试点,明确了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二、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甘肃农业大学从 2005 年起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试行)》《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工作条例》《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指导和规范科研训练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

(1)科研训练的重要作用。科研训练是对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设计方案、独立研究、自选指导教师参加科研训练,能够系统地应用理论知识,挖掘个人创造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锻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极大地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同时,科研训练又需要不断地探索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在研究中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科研训练的管理运行模式。在管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逐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2355”管理\行模式。一是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互动“两个互动”。二是完善学生自主创新型实验教学机制、科研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机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开放运行服务创新教育机制等“三项机制”。三是构建制度与经费保障、组织管理、运行管理、条件保障和激励措施等“五个体系”。四是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科研数据和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五种能力”。

(3)科研训练的实施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不断完善科研训练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以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务、科研、团学一体联动、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创造了机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从科研训练立项项目的类型来看,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科技发明、实物制作、工艺改进等,研究的内容涉猎较为广泛,有专业知识的应用研究,也有兴趣爱好的追踪研究,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选指导教师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参加各类专业和综合技能的培训与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锻炼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科研训练立项、考核和结题的机会,宣传科研训练的组织、实施及注意事项,营造一种参与面广、组织到位、影响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5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外的高校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出台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 研究型大学应形成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 设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具有真正的、有价值的研究经历。[1]报告中提到的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使得学生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及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经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接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80 年代初也开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在90年代, 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

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 年代逐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srt)计划, 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 年, 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srtp)。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笔者所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自1999年起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学校结合自身特色, 在学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于2002年起增设“百步梯”攀登计划; 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起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这些由国家、省部、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近些年来, 笔者因负责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工作, 指导了部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竞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就参加成员遴选, 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选题, 实践过程引导和训练时间安排给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具体如下。

1. 参加成员遴选

本科学生研究计划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具有潜质的学生, 此问题还存在一些分歧。[2]但是就目前已经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各高校来说, 其名额和经费均存在限制[3, 4], 而且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报名的学生进行遴选, 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动机。学生参加研究计划的目的各不同, 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 有些是为了凑足学分顺利毕业, 还有些是为了完善个人经历, 充实求职简历。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真正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甚至中途退出, 从而没有达到科研训练应该起到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较好的专业基础, 甚至自己单独或是与人合作完成过科研作品。他们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训练,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应该将这部分学生挑选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

(2)自身基础。这里指的是其专业基础与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的吻合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训练的时间有限, 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可以弥补训练计划时间周期短

的不足, 如一些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部分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基础或是软件编程经验等。

(3)投入时间。在本科阶段, 一年级课业任务繁重, 而四年级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 都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相比而言, 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 同时也具有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准备就业和能够保研的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更为充裕。此外, 部分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较多, 虽然有兴趣参加科研训练, 但却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 因此遴选成员也应考虑此问题。2. 前期准备工作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实验条件和前期积累都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学生科研训练不同于课程设计, 一般不可能从零开始, 因此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时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研究积累, 而其所在实验室应该具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 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快速进入研究状态。

(1)研究环境。理工类的学生研究计划一般需要一些实验环境和设备, 而学生研究计划的研究经费有限, 且其经费主要用于少量实验元器件, 书籍和资料的购置, 无法满足全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购置需要。因此, 指导教师自己或是所在实验室应该具备科研训练所需的主要实验平台和设备, 从而保证参与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研究计划。。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同于课程设计, 其深度、难度、工作量以及综合知识积累都会大于任何一门课程设计。学生如果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 其科研训练和项目完成的效果会更好。因此, 指导教师以及所在项目组织若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包括已有的理论成果、文献资料、实验设备、材料、软件系统、算法及仿真平台开发等), 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快速开展。

3. 科研项目选题

项目的选题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和研究时间的有限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 把创新性强的科研课题和一些教学实践项目转化为科研训练计划题目, 使得项目题目和内容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1)内容伸缩可控。每一届科研训练成员的情况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科研训练计划的项目内容应该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参与时间进行调节, 既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实现系统的初步功能, 又可经过继续深入研究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2)结合实际需求。科研训练的项目应该以结合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为主, 同时具备可演示性。本科生阶段, 还不具有深入的理论知识, 因此对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会比较感兴趣, 如一套可演示的应用软件系统或是一套可以脱机运行的硬件系统等。

4. 实践过程引导

项目实施是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 并从中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 开展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是项目实施和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调动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在确定科研训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方法。通过几年的学生研究计划工作, 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研究计划的过程中,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交待一点, 学生进行一点, 老师提供参考思路后, 学生完全按照参考思路进行, 没有一点变通或是自主创新的意识。因此, 在进行项目训练时, 要调动学生大胆思考, 努力创新。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方法和思路, 不要太细太全, 应该留有余地, 并鼓励学生在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或是多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创新。

(2)树立团队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项目组队是项目开展成功的关键一环, 项目实施成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息息相关。作为指导教师应根据成员的情况和素质进行有效的组队, 并认真协调好各成员的关系, 使得他们明确各自分工。此外,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 发现适当情况下也可由参与成员自己组队一起来参加科研训练计划, 这些队员有过分工合作的经历, 合作起来会更为融洽。最后也可以采取成员在互相了解后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组队。 

(3)按时汇报进展, 集中深入探讨。学生研究计划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研训练, 因此相对比较松散,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项目进展汇报、学术

交流, 就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督促学生以项目为准绳, 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动手实验, 保持学生科研训练的不间断; 二来可以就研究过程中偏离正轨的研究方向予以及时纠正, 对发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5. 训练时间安排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其自有的规律和特点, 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和特点, 能够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时间, 保证科研训练的良好效果。

(1)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大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学期初, 学生的课业最为轻松, 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较为充足, 训练的效果和进展速度都比较理想。而期末最为忙碌, 往届学生的研究计划在此时基本停滞, 所以应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 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

(2)充分利用假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 学业负担较重。虽然学生能够在学期初安排一些科研训练工作, 但总体来说学期中能够利用的课余时间有限。因此学期间每个假期对科研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段时间相对集中而且少有其他干扰, 可以安排学生集中学习、研究和讨论。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学期初和假期时间, 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 但毕竟存在课程学习、考试压力, 并受到低年级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而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会有3-5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课程学习已经结束, 考研和求职等事情也已经完成, 可以将学生研究计划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 继续开展科研训练, 不仅能够取得更好的科研训练效果, 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5]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6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具有创新知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术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宗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早在1969年,美国MIT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近年来,SRTP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1-3]。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简要介绍我院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合因材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科研和学习的结合体,开展SRTP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听讲中学习,在课堂中学习。而在SRTP的过程中,各种训练不但没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成为组成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结合各种条件和设备开展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4-5]。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进一步资助扶持,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部级、省级奖项,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我院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8项,校级科研资助项目40项,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6项,学生先后公开35篇,申请授权专利12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考试方式,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学模式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难度过小,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4)加大经费资助,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耿新,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7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又称为“科研训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需求,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实施的一项措施,旨在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形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科研训练”有别于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它产出的不是“科研成果”,而是“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新素质只有在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熏陶和培养。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辽宁科技大学和许多大学一样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课题组也作为指导教师参加了学校的历届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从中感悟到“科研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而科研训练给大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完成,让大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大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二、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谈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从而把创新想得很神秘,高不可攀,一般人难以达到。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狭隘的。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它不

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不是只有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具备的特殊才能。现实中,创新的体现形式是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讲,有思想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具体到某个领域,有内容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角度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程序的创新,颜色的创新,包装的创新,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产生创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丰富的创新潜力,只要我们尊重它,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和总结,就能使自己身上的创新潜能像流水一样涌现出来。创新源自生活,创新源自实践,创新源自学习。

三、科研训练提醒大学生创新应具备的基础

1.必须站在学术最前沿。创新,是要在前人研究或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继承,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很难跟上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站在学术前沿来看待所学的内容,深刻地领悟所学学科的实践意义,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并对相关领域生疑,进一步主动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2.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科学研究告诉学生: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任何一项科研都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所能包容的,而是多学科的综合体现。所以,能够充分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四、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而是精英教育与广普教育的结合;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大学生亲自参加科研训练,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学习和研究动力。在我校历经六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本导师组指导六届共20余人次的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包括化工、冶金、生物、应用化学及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课题组,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优点。六届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做教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和导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学生获得了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隐性知识。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研究课题,学生们亲自经历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调研、开题、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整理、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既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大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学习进步、科研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真实意义。如一个科研训练课题――混合物分离,首先要懂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实现分离就必须使用仪器设备,这就要求了解电、机械和材料;数据处理要用工作站,这就涉及计算机;最终的结果要。什么材质的仪器设备适合该系统的物质分离?什么软件工作站适合处理所得到的数据?怎样以科学的语言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怎样把多学科的理论统一到一个载体上?这些是在理论课堂上很难想象的,而在科研训练中真实的体会到了。科研训练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基础理论和探索高科技前沿的重要基础。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能够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高峰体验,得到一个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培养初步的探索型研究能力,实现了本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应用研究项目资源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本科生阶段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通识型人才,使本科生能从大学研究特有的机会和资源中受益,在本科阶段受到最优良的培养。

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有利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根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生成、获得及其导师制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建议。(1)重视科学研究。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离不开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大学教师应重视科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学老师只有自己是研究者,才能了解未知领域的学术前沿,才懂得学术的标准规则。通常,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便于他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当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时,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取到老师关于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为使学生理解把握从而获得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会更好地诱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于其隐性能力的养成。(2)加强师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便于学生从导师或别的同学身上汲取营养,便于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3)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4)建立导师制: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及其专业知识水平,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凤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2010,(4):179-180.

[2]杨尧忠.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成功素质教育.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122-123.

[3]高丽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S).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8

一、基本认识和使科研能力培养与具体知识传授结合的总体设想

不应让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同课堂教学脱节,而应使之与课堂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以收到新知识的传授、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箭双雕”之效。

科研作为一个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经前期思考、探索产生的问题,为获得问题的答案而设计的解决方案,经方案实施得到一系列包含诸多误差信息的初始原始数据,对初始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而得到更为合理的原始数据,再借助某些数学手段对之进行某种或一系列运算处理从而获得一些导出数据,对这些原始数据和导出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必要的结论并对结论做进一步检验与说明,然后要以口头或书面或电子等形式对上述环节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简洁的表述,最后还应采用某种合适的方式将此表述向社会公开以接受社会的检验和方便他人利用。只有不断经过这一系列环节的完整训练,一个人才有可能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要领,为其进一步深入以至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只有在反复进行上述环节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受到训练并得到培养、提高,也只有通过上述各环节工作的完成才能体现出其科研能力的强弱和达到的水平。

尽管现实科研活动通常不是由一个人独自完成上述诸环节,而是多人分工协作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但要能在协作中配合良好,每个参与者还是应对自己之前和之后以至整个计划要做的工作有比较清楚和准确的了解,并有全局观念,才能在完成自己这一部分工作时想到、照顾到其他环节,以避免无效劳动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返工,也才能时时留意可能产生的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现象。因此,训练进入科研领域的新手时,应尽可能使其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一种不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的、相对完整的了解,才能为他们实际介入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述基本认识为指导,笔者以为,教师在制订自己的课程教学计划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加入其中,并尽可能使此目标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且注意把以上述及的科研各个环节顺序分布在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然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地引导学生逐个涉及上述各环节,以求使他们在学到各个具体知识的同时逐渐熟悉、了解、掌握科研过程的诸环节。此外,还应注意始终用同一批数据来训练学生,以使他们经过所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同时完成了对一个具体科研问题的初步研究,即虽将科研各环节分散在教学计划的不同部分和时段,但各部分内容连贯起来又组成对一个科研问题的完整探讨,这样,就相当于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经受了一次自始至终的全面科研活动的训练。如果质量能达到要求,也可让部分学生经这样的训练后将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所做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二、上述认识和设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借助数学手段处理数据来获取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这已是现代科研中非常为人们重视并经常要求采用的方法,有些杂志(如SCI级别的Journal of Soil andWater Conservation)甚至明确在“投稿须知”中提出,要求在其上刊登的科研论文中的数据必须经过适当的数学处理。

笔者恰好在开一门“资源与环境应用数学”课程,主要是介绍资源与环境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该课程的“知识”部分安排有这样一些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研究对象或指标的分类;多指标评价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方案的优选与决策。这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结合每一部分内容举一些计算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来自现实科研也可能是虚拟的,且前后案例常常互不相干,目的也只是通过例题运算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计算思路和掌握一些运算技巧。至于日后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就全凭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再学习能力了。

然而,在前文所述认识的基础上,考虑到本课程所教“知识”部分内容主要为对科研数据的处理、分析,笔者首先安排学生分组经各种途径收集若干有实际意义的真实数据,且随课程的深入和学生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解的加深,常常需要补充甚至重新收集有关数据;再指导学生自行逐步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要对每一步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解释,还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数据所涉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验证,以证明自己处理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为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探讨同一对象,笔者要求学生在前后连续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一批数据,使他们从中领会如何多侧面地获取数据中包含的多种信息,以便更加准确、全面、清晰地把握研究对象。

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与科研能力的训练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动态变化过程来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不仅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还要求他们利用各种预测手段来预计研究对象的未来变化和发展,并结合已有数据对自己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这样的认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过去来把握未来。

最后,联系已做过的工作,抽时间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表述自己的工作及成果并选择合适的杂志按其要求投稿(当然,前提是论文的质量能达到拟投稿杂志的要求)。

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这种能力也十分必要,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但现在大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普遍不强),笔者还要求学生们一组一组开展工作,有问题协商解决,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希望能因此使学生接受合作能力方面的初步训练,并通过这样的频繁交流来加深同学间的了解和感情。

经过这样的训练,不少学生反映,过去及在其他课学习中按要求写课程论文时,多是上网查阅,读几篇文章,再下载现成文章做些“拼接”工作,写的都是别人的话:现在则开始学习自己分析并得到结论,作业中写的基本是自己的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9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部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0

Shen Qiang Lu Kun-peng Liu Yuan Yang Wei-min

(College of urban & rural development BUA , Beijing, China. 102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stud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harvest brought by the different links to the student training and its eff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student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ct more closely combin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followed by the student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However, students of farmer medical class expect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is independent subject. No matter which secti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team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think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re improved, the enhanc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re widely approved, Bu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has yet to be strengthened, and participate in objective remains to be clear.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ity, incentiv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respectively

Key word: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articipation section; professional learning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s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好发于青少年的脊柱畸形,根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的定义,AIS为年龄>10岁,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时,冠状面Cobb角 >10°的原因不明的脊柱畸形。不仅会造成患者外观畸形和心肺功能受损,还对患者的心理甚至生存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3]。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发展,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疗模式的改变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I )量表的提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更多的关注AIS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患者对畸形的感知,而不再是仅限于提高手术的矫正率。在针对脊柱外科实习医生的带教过程中,应注意对年青医师关于此方面的介绍和引导。下面对 AIS的相关生存质量评估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HRQL的评估方式及进展

HRQL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反映患者主观感知的生存质量。HRQL通过测量一般健康状态或某种疾病特征的操作性量表和问卷来体现,一般涉及例如健康状态、疼痛、功能、满意度等维度上的评测。目前常见的HRQL量表分为两大类:普适性HRQL量表和疾病专用HRQL量表。

1.1 普适性HRQL 量表

一般用于评测大体的健康状态,最常用的是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其他较为常用的还包括儿童健康调查问卷(the Child Health Questionnaire,CHQ)和小儿疗效数据收集量表(the Pediatric Outcomes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PODCI)。

1.1.1 SF-36调查问卷

SF-36问卷是一普适性量表,可用于评估各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3],其涵盖8个方面: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虽然SF-36系统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但作为普适性量表,其对于脊柱侧凸患者缺乏特异性,且部分问题重复、测试时间过长。最重要的是,SF-36量表中并不包括自我形象的评估,而这对于AIS患者却极为重要。

1.2 疾病专属HRQL量表

针对特定疾病(如脊柱畸形)专门设计制作的一类HRQL量表,常用的量表包括[4-7]: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调查量表24/22(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Outcomes Instrument,SRS-22,SRS-24)、脊柱畸形生存质量分析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Profile for Spinal Deformities。QLPSD)、脊柱侧凸生存质量指数(the Scoliosis Quality of Life Index,SQLD、Walter Reed视觉评测标准(the Walter Reed Visual Assessment Scale,wRVAS)、脊柱外观调查问卷(the Spinal Appearance Questionnaire,SAQ)、伯特-索伯恩海姆生活压力调查问卷(the Bad Sobernheim Stress Questionnaire,BSSQ)。

1.2.1 SRS-24调查问卷

Haher[8]等于1999年提出在脊柱侧凸手术疗效的评估中应加入患者主观满意度及患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估,并建立了针对脊柱侧凸患者简单、实用的脊柱侧凸研究学会HRQL量表(SRS-24)。量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疼痛、自我形象、功能及活动能力评估,适用于所有侧凸患者;第二部分只适用于评价脊柱侧凸术后患者,包括术后自我形象、功能及治疗满意度三方面内容。

1.2.2 SRS-22调查问卷

尽管SRS-24系统具有应答性强、简洁、层次分明等优点,但该系统的第二部分只能用于评估脊柱侧凸术后患者。因此,Asher先后在2000年、2003年分别提出改良版SRS问卷及SRS-22问卷调查表,其内容涵盖功能状况/活动能力、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对治疗的满意度五个领域。与SF-36相比,SRS-22量表在功能、 疼痛和精神健康等维度上的评测更为准确、有效。此外,SRS-22量表不仅可用于侧凸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还可用于保守治疗的侧凸患者,国际上的应用也最为广泛。目前,SRS-22量表已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日语等多个语种;Cheung[9]等在香港地区建立了繁体中文版SRS - 22量表,李明[10,11]等对英文版SRS-22量表进行简体中文翻译和文化调适,并最终得出结论:简体中文版SRS- 22量表拥有良好的信度及同期效度,可用于对中国内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患者的临床评估。

1.2.3 SAQ调查问卷

SAQ调查问卷:Sanders[12]于2007年在wRVAS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而设计出的一种新式HRQL量表。SAQ包括2O个项目,共9个维度,联合使用标准化的图像和调查问题,设计用于评测患者及家属对脊柱畸形的主观感受。Sanders等[12]对IS人群调查研究表明:SAQ相比于SRS-22,在自我形象/外观维度上具有更好的敏感性,能够更加可靠、敏感地区分术前和术后生存质量改善。魏显招[13]等根据国际标准化指南对英文版SAQ问卷进行翻译和文化调适后建立简体中文版SAQ,并最终得出结论:简体中文版SAQ对于测量中国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外观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1.2.4 其他调查问卷.

WRVAS调查问卷:设计用于评估脊柱侧凸患者对自身畸形的主观感受,评测得分与畸形的程度保持一致性;同时与脊柱侧凸矫正率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地区分患者术前与术后生存质量变化。

BSSQ调查问卷:设计用于评估支具或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在IS中的长期疗效,可以测量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时承受心理压力的程度。研究表明[14]:BSSQ评测结果中患者心理压力水平和脊柱侧凸程度及治疗方法具有相关性,支具治疗可以增加脊柱畸形带给患者的心理压力。

影响AIS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15,16]以及相关量表的不断完善改进,疾病对患者造成生存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Payne[17] 等的研究表明,脊柱侧凸患者无论进行过何种治疗,脊柱侧凸的存在都是心理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心理成熟的敏感时期,脊柱侧凸对个体造成的外观畸形和躯体不适等诸多因素将影响AIS患者的生存质量。

2.1 疾病因素:脊柱侧弯严重程度及分型

绝大多数AIS患者就诊时,往往以外观的畸形,如双肩不等高、“剃刀背”畸形、双侧腰线不对称等为主诉。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脊柱侧凸导致的外观畸形对患儿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压力,畸形程度越重,心理应激也越大。

AIS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脊柱在3个平面上的畸形都有可能影响患者HRQL量表的评测结果。对于AIS术后患者,冠状面上主弯的矫正度数及残余Cobb角是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Helenius[18]等研究了98位使用Harrington进行融合手术的AIS患者,其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这些患者胸弯残余Cobb角与SRS-24量表中美容方面条目(条目5、14和15)的得分呈负相关。Watanabe[19]等研究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残余Cobb角与SRS-24量表总体自我形象维度的得分呈负相关(rs =-0.23,P

2.2 治疗因素: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2.2.1 保守治疗

支具治疗是AIS患者保守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佩戴支具治疗,可以明显减轻AIS 患者脊柱侧凸的程度或明显减缓脊柱侧凸的进展[20,21]。然而佩戴支具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应激,影响生存质量。Climent[22]等对一组接Milwaukee 支具和Boston 支具治疗的AIS 患者进行了研究,应用脊柱畸形生活质量图表QLPSD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Milwaukee 支具治疗组患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Boston 支具治疗组。说明Milwaukee 支具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Maruyama [23]等以一组佩戴Milwaukee 支具的AI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RS-22 量表进行评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佩戴Milwaukee 支具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Matsunaga[24] 等采用马兹雷人格调查表(the Mau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对AIS患者支具治疗前、后的人格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支具治疗前人格测试正常的134例患者中,有108例在支具治疗后1个月测得人格异常,经过对人格异常患者进行心理干预,108例中有47例人格测试恢复正常。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并配合心理治疗以减轻支具治疗对患者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Pham[25]等采用QLPSD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全天佩戴支具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不佩戴支具),提示我们使用个性化的支具治疗方案将有助于保证支具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减小了支具治疗的负面效应。

此外,有学者认为佩戴支具治疗的患者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到害羞和内心的压力。因此面对支具治疗对患者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给予AIS 患者更多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评估,对AIS患者的支具治疗前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来评估患者的人格类型,以此来调整支具治疗的方案[24],降低支具治疗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AIS 患者的生活质量。

2.2.2 手术治疗

手术对AIS患者社会心理的影响与支具的影响相比,在文献中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是,对AIS患者而言手术同样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很多问题:容易引发焦虑的医院环境,对手术并发症的忧虑,休学以及术后恢复期带来的社会交往的缺失等[26]。术前拥有高焦虑特征及低认知成熟度的AIS患者在术后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在Clayson[27]等的研究中,年龄小于15岁的患者术后使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进行评测,其各维度的得分都在正常范围内,相反,年龄大于16岁的患者术前其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多个维度的得分在正常范围之外,术后这些维度的得分更加偏离正常。因此,手术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上官磊[28]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住院的46例AIS患者进行心理学评分,并和同年龄段的50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对照组)的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IS患者的心理特征为躯体化、敏感、偏执、抑郁和焦虑,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心理异常较中轻度脊柱侧凸患者更为明显。特发性脊柱侧凸病情复杂,手术矫形有一定难度,危险性也较大,因此,对于该类患者不能只重视脊柱侧凸矫正率的提高,还必须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

2.3 个体因素:性别

男性AIS患者与女性AIS患者在心理特征上存在差异。Payne WK[2]等收集了685例AIS患者(其中男性269名,女性416, 年龄分布均为12-18岁)青少年健康问卷调查表(The Adolescent Health Survey, AHS),统计并分析结果发现,脊柱侧凸患者更易过度关注并担忧身体发育和同伴关系,更易产生自杀想法等社会心理问题。其中,男性患者中60%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过轻,而女性患者中52%更易有自杀想法,且其酗酒的概率是未患脊柱侧凸者的3.5倍。在青少年时期,外观的变化常常会造成患者有自卑心理并对社会活动产生恐惧和拒绝,形成内向、高神经质人格以及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更容易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对脊柱侧凸治疗后的效果评价产生不利。

2.4 社会因素:城乡差异与家庭环境

2.4.1 城乡差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在生活环境、经济收入和医疗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方式相对开放,经济收入较高,医疗保险制度也相对完善。这些社会因素的差异势必使城市和农村AIS患者的生存质量评测结果产生差别,这种差别会在SRS-22量表的得分上体现出来。王传锋[29]等关于地区因素对AI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显示,城市组治疗满意度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组,而自我形外观维度的得分低于农村组,提示地区因素会影响AIS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评测结果。

2.4.2 家庭环境

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Kahanovitz和Weiser[30]对72例l2-l6岁的女性AIS患者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AIS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而母亲对脊柱侧凸的积极态度能够正面影响女性患者对治疗的态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患儿由于自身生理与心理变化特点,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心理表现,在治疗护理上缺乏依从性,此时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倾向很可能转化为儿童的倾向。因此,重视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能为患者治疗和康复提供直接可靠的帮助,提高其生活质量。

小结

综上所述,AI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是需要脊柱外科医生关注,并且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帮助年青医生建立此类概念。不能单纯仅仅去关注手术方法和手术技术。对于疾病、治疗方法、个体及社会等众多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应用现代综合性特定疾病有效问卷对其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及时追踪观察。这样年青医生对于AIS此类疾患的学习和掌握才能更加细致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Tones M,Moss N,Polly DW Jr.A review of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social issues in scoliosis.Spine,2006,31:3027-3038.

【2】 Payne W K 3rd,Ogilvie JW,Resnick MD,et al.Does scoliosis have a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does gender make a difference Spine,1997,22:1380—1384.

【3】 Ware JE.Sherbourne CD.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fSF-36).1.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Med Care.1992,30:473—483.

【4】 Climent JM,Reig A,Sdnchez J,et a1.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adolescents with spine deformities.Spine,1995,20(18):2006-2011.

【5】 Feise RJ,Donaldson S,Crowther ER,et a1.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coliosis quality of life index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Spine,2005,30(11):1310-1315.

【6】 Asher M ,Min Lai S,Burton D,et a1.The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patient questionnaire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Spine,2003,28(1):63—69.

【7】 Asher M ,Min Lai S,Burton D,et a1.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patient questionnaire: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Spine,2003,28(1):70—73.

【8】 Haher TR,Merola A,Zipnick RI,et al.Meta—analysis of surgical outcome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 35-year English literature review of 1 1,000 patients.Spine,1995,20:1575-1584.

【9】 Cheung KMC,Senkoylu A,Alanay A,et al.Reliab 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adapted Chinese version of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questionnaireⅢ.Spine,2007,32(10):l141-1145.

【10】 Li M ,Wang CF,Gu SX,et al.Adapted simplified Chinese (mainland)version of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 Spine,2009,34(12):1321-1324.

【11】 李明,王传锋,贺石生,等.简体中文版脊桂侧凸研究学会22项患者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3):212—217.

【12】 Sanders JO,Harrast JJ,Kuklo TR,et al.The Spinal Appearance Questionnaire:results of reliability,validity,and responsiveness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Spine,2007,32(24):2719—2722.

【13】 魏显招,李明,陈家瑜,等.中文版脊柱外观问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外观评价中的初步运用[J]. 脊柱外科杂志,2011,9(6):342-344.

【14】 Kotwicki T,Kinel E,Stryla W ,et a1.Estimation of the stress related to conservative scoliosis therapy:an analysis based on BSSQ questionnaires. Scoliosis.2007,2:1.

【15】 HEMSWORTH PH,COLEMAN GJ,BARNETT JL,et al.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the attitude an d behavior of stockpersons and the behavior an d productivity of commercial dairy cows[J]. Anim Sci,2002,80(1):68-78.

【16】 KRAAIJ V,VAN EA,GARNEFSKI N,et al.Effects of a cognitive behavioral self-help program and a computerized structured writing intervention on depressed mood for HIV-infected people: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atient EducCouns,2009.

【17】 Payne WK,Ogilvie JW ,Resnick MD,et al.Does scoliosis have a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does gender make a diference[J].Spine,1997,22(12):1380—1384.

【18】 Helenius I,Remes V,Yrjonen T,et parison of long—term functional and radiologic outcomes after Harrington instrumentation and spondylodesi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 review 0f 78 patients[J].Spine(Phila Pa 1976),2002,27(2):176-l80.

【19】 Watanabe K,Hasegawa K,Hirano T,et a1.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residual spinal deformity and patient outcome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in Japan using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outcomes instrument[J].Spine(Phila Pa 1976),2007,32(5):550-554.

【20】 朱泽章,邱勇,王斌,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276-280.

【21】 Lonstein JE, Winter RB. The Milwaukee br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 review of 1020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94,76(8):1207-1221.

【22】 Climent JM,Sánchez J. Impact of the type of brac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adolescents with spine deformities[J].Spine,1999,24(18):1903-1908.

【23】 Maruyama T, Takeshita K, Kitagawa T. Milwaukee brace[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1,27(1):43-46.

【24】 Matsunaga S,Hayashi K ,Naruo T,et al.Psychologic management of brac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Spine,,2005,30:547—550.

【25】 Pham VM ,Houlliez A ,Carpentier A ,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heneau brace on quality of life for adolescent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Ann Readapt Med Phys,2008,51:9-15.

【26】 LaMontagne LL,Hepworth JT,Cohen F,et al.Adolescent scoliosis:effects of corrective surgery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and age on activity outconle[J].Appl Nurs Res,2004 ,17(3):168—177.

【27】 Clays,on D, Mahon B, Levine DB. Preopera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o- stoperati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patterns inscoliosis[J].Spine,1981,6(1):9-12.

【28】 上官磊,樊星,苗丹民,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3(3):204-207.

【29】 王传锋,李明,顾苏熙,等.城乡差异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的影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l8:820—823.

【30】 Kahanovitz N.Weiser 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on the adolescent female. A preliminary multi.Center study.Spine(Phila Pa 1976),1989,14:483-485.

【文章注释】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1

一、前言

2003年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在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和计划,并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1,2]。目前,许多学校在发展规划时,都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教育,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专业内容更新不及时、课时减少、实习和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工科类学生缺乏基本的工程素质,目前工科学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现状,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要求,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于招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在工程素质养成和工程化训练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作者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本文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对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办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工程素质的培养

工程素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工程素质的特征是:第一,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第三,把构思变为现实的技术能力;第四,具有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达到预期目的。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二是良好的思维素质;三是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五是扎实的方法论素质;六是工程创新素质[3-5]。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同工程专业的工程素质,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工程环境,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环境和条件差异进行综合培养[6,7]。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工程素质的养成以及相应的培养计划的制定。

1.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型大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平台,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选择留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要求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基础理论比较深厚,却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现状,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除了参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参加各种实习的指导,通过实习指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了解生产技术,密切生产实际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重视应用型和工程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入实际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2.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计划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等环节。加强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课教学,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职业变化的人才;增加选修课程,扩大选修课比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三、工程化训练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和实验设备不足,原来一个授课班30~60人,现在变成150~180人,甚至更多,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由于课时少,许多理论又讲不透彻,教材更新又不及时,不仅课堂也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实验环节也难以落实到位。几年来我们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动手的实际问题,结合单位实际,加强了工程化训练环节的落实,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得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补充了课堂的理论知识。

2.建立口袋实验室,将单片机、DSP和ARM等实验板逐步小型化,学生放到口袋里,课余时间即可随时随地地用笔记本通过USB接口调试程序,加强学生的动手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将理论和实验课时拓宽。

3.科技训练计划。每年暑期单独开设5周的小学期实践环节,设置工程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集中时间完成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动手制作,训练内容由易到难;通过实际动手制作、调试、总结报告和答辩等环节,增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4.鼓励参加各种竞赛。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文化课的兴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些训练,加强了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这些团队的示范和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对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型大学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工科学生尤其如此,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不可偏废,还必须大大加强。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制定从教师到学生的一整套实践方案是个难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几年来的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化训练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各类赛事中屡获奖项;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振国,王辉.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EB/OL].http://.cn,2003.12.

[2]周哲玮.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上海大学校报,2008,(537).

[3]朴雪涛,王怀宇著.大学制度创新与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张德安.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之概念认定及路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5]刘佳,柳小玲.研究型大学条件建设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04).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2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重要载体[2]。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形成国家、省和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扬州大学是较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逐步探索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成效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方案

1.1项目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象以全日制本科二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求申请者品学兼优,课程无不及格记录,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需分工明确,总人数不超过5人。每个课题组应至少聘请1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项目选题,研究内容可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导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科技发明和工艺设计;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

1.2项目评审

项目申报至学校前,需先经过学院的初评,由专业学科组从“食品学科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工业重要问题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学院初评基础上,由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与立项。在获准立项的校重点项目中,择优推荐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项目。

1.3项目资助和实施

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资助类型分为推荐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学生受资助后,学校将划拨首批项目经费到指导教师科研账户,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学生需主动与导师联系,了解导师对研究项目的要求,并听从导师的安排和指导,合理地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受资助的学生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投入(至少600~800小时)。

1.4项目的中期检查

为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计划,由学院组织学科组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学生应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简要介绍课题研究进展,是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以及累计投入研究课题的时间等。同时,指导教师应审阅所指导学生的中期进展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中期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确定学生是否通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合格者,学校将拨付剩余资助经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学校将终止对其资助。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期间受到学术警告或出现考试课程不及格,学校也将取消其项目资助,并追回已资助经费。

1.5项目的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和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可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或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经指导教师、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学校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将认定创新学分4学分(其中2学分可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另2学分可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校将予以优先推荐。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平台,顺利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以来,本专业在国家、省、学校三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上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并在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上取得了突破(图1)。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申报了10余项专利。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还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以来,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成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40%左右,同时,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100%,高素质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如何吸引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已成为顺利推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从项目申报、成果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和教师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提供适当的配套经费,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3.2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项目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精力上也难以保证。因此,项目学生应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敬业精神,要服从导师的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3.3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学校应该为项目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共享平台;同时,各专业实验室、实习生产线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也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向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硬件支撑[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可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项目的材料和水电消耗等。

3.4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按照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署、指导、组织管理与协调等。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各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指导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合理评价项目成果[4]。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平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应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5):1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

大学生科研训练篇13

Abstract: Surrounding the gene mutat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how to lead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study in the light of research, grasp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interest in the concrete teaching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ene mutations. It also involves that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correct attitude and motivate their love to life by learning the cause of gene mutation,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normal teaching materials between parent and offspring, child and the child through genetic recombin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genetic mutation, to deep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es and then cherish their life.

Key words: Gene mutation;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Genetics; Experience exchange

1 引言

大学生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了解学科前沿,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职业所要求的信念、意志、性格、气质、情感等重要品质,进而提升就业能力。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面向全体本科生的UROP项目以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年开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实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表明,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 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旨在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开展,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杨尧忠,2005;陈爱萍,王玉祥,201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李杨帆,朱晓东,2011;李香花,赵于前,2012)。随着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不断推广,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提高科研训练效果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并对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现在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段徐,章燕棋等,2007;岳长涛,王英国等,2009;乔思辉,2011)。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大学生科研训练,探讨国内外科研训练效果差距产生的内部与外部原因(杨慧,俞安平等,2003),基于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现在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手段,识别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影响因素,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也达到了深入研究(李俊龙,夏德峰,2009;董大勇,史本山,2012)

本研究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科差别对科研训练的影响,从不同学科学生对科研训练认识出发,针对大学生科研训练不同环节对学生能力与专业学习影响角度出发,基于实地数据调研,分析大学生科研训练及不同参与环节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在校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89.17%。调研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文史类29.91%,理工类23.36%,农医类13.08%和经管类33.64%。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

3 分析结果

在107人中约有37人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70人并未参加过相关训练,但这并不影响本次调研结果,在对参加过的学生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未参加过的70人进行进一步询问。

(1)对科研训练的认知与参与动机

统计显示,66.6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应该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仅有25.64%的学生期望能够学习、了解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并认为科研训练是否与专业相关并不重要,甚至7.6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相关。通过对学科类别与学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认识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

从被调研者整体角度来看,约有68.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应该与所学专业密切相结合,56.0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学生自主选题,然后是配合老师完成课题,约占被调研者的31.78%,仅有少数学生认为科研训练会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该类学生约占被调研者的17.76%。

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经济管理类学生更期望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所学专业密切相结合,其次是理工类的学生,分别占学科被调研者的72.2%和72.0%,比较之下,农医类的学生更期望科研训练是自主选题,约占该学科调研学生的78.6%;其次是经管类学生,约占该学科被调研学生的63.9%;另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是配合老师完成课题,在所调研的文史、理工、农医以及经管四个学科中,该类学生分别占21.9%、44.0%、14.3%和38.4%。

对于有过科研经历的37个被调研者,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科研训练的,该比例为35.90%,多数学生是在专业老师的鼓励甚至强制下参加,约为38.46%,还有是部分是迫于压力和硬性规定,分别占比为10.26%和15.38%。结合参与目的,完全自愿与老师鼓励下的学生更多是源自自身的科研兴趣和提升专业素质需要,而在压力迫使和硬性规定要求下,学生对科研训练则是随大流的态度,仅有少数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获取报酬。

(2)参与类型、环节及收获

通过对学生参与环节与科研训练收获交叉分析,发现无论学生参与哪些环节,其团队意识、创新思维、专业能力等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参与资料搜集与数据处理环节更能提高各方面能力,其次是参与问卷设计环节和课题设计与组织等环节,相比较而言,报告撰写环节与报告答辩环节对各方面能力提高相对较低,如表3所示:

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科研训练与科研训练收获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的设计与撰写更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所有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科研能力,分别有85.7%、77.8%、73.1%和72.2%学生认为通过参与社科类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设计与撰写,其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另有71.4%的学生认为该训练拓展了其专业知识领域,其次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撰写,主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和增强团队意识,分别占具有科研训练经历学生的41.2%、28.6%和26.9%;比较而言,科技发明类对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最弱,但其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专业能力仍有很大帮助。

(3)科研训练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与专业学习,对于有过科研训练经历的学生,有部分学生认为科研训练占用了其专业学习时间,但对于科研训练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在所调研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五个环节中,学生认为问卷设计与调查、资料搜集与数据处理对专业学习促进作用最大,学生通过参与两种环节,81.8%的学生更加明确了专业方向,分别有78.9%和73.7%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得以拓展,另有72.7%和63.6%的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尽管66.7%的学生认为在课题设计与组织环节占用了大量的专业学习时间,但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分别有59.1%、50.0%、47.4%和4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认识、创新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以及专业方向认识得以提高,比较之下,报告撰写和答辩环节对专业学习影响较小,但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可其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设置参与环节对专业学习影响的分值,对于促进作用的为正,负面作用的为负,通过学生打分,所有学生均认为科研训练对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并未阻碍或者产生负面影响,其中认为课题设计与组织环节促进作用很大的学生占比达到45.5%,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占比为47.8%,认为问卷设计与调查环节促进作用很大和较大分别占63.6%和65.2%,而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环节分别占比为63.6%和60.9%,报告撰写环节分别占比为63.6%和30.4%。较大比例的学生(66.7%)认为报告答辩环节对专业知识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4 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国内高等学校都将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但调研同时显示,大学生科研训练还并未真正深入到每一名学生具体学习当中,在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当中,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课题来源与老师的项目或者课题,真正自主选题与自主设计的不足50%,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科研训练宣传,增强科研训练意识

调研发现,约有66.6%的学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仅有1.39%的学生认真了解过大学生科研训练。正因为学生了解甚少,才致使科研训练参与不足,科研训练意识不强,对于未参加过的或者具有科研训练经历的学生,29.03%的学生期望学校能够举办专门的咨询会,以详细了解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相关内容。因此,为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意识,应加大科研训练宣传,过发放相关资料、现场咨询、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理解学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目的,让学生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结合自己学习实际,决定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环节等,增强学生参与的自觉性。

(2)建立参与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实施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目的是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本次调研发现,达学校鼓励、老师引导下,仍有20%左右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态度是随大流,甚至是为获取一定报酬,因此,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对高质量完成项目的学生应适当给予学分奖励或者物质奖励,并在综合测评方面给予适当鼓励,在保研、考研方面应优先予以考虑,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际需求

从研究结果来看,对于未参加过的或者具有科研训练经历的学生,37.90%认为学校应该向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学生推荐优秀的导师,29.03%的学生期望能够设置有关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相关课程,并期望能将专业训练与兴趣相结合,进行自主选题。因此,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合适的选题、充足的经费、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离开了这些条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将无法开展。因此,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是鼓励拥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承担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任务,以满足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尧忠. 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成功素质教育[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122-123.

[2] 陈爱萍,王玉祥. 探讨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意义[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0): 171-172.

[3] 李杨帆,朱晓东.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04): 24-25.

[4] 李香花,赵于前. 基于科研训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222-223.

[5] 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03): 58-59.

[6] 岳长涛,王英国,谢君. 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23): 195-197.

[7] 乔思辉. 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 中国电子教育. 2011(01): 6-11.

[8] 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 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05): 65-68.

[9] 李俊龙,夏德峰,吉东风,等.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 2009(03): 16-18.

[10] 董大勇,史本山. 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2(01): 65-68.

作者简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