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概述实用13篇

团队建设概述
团队建设概述篇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按教学团队建设的5P要素(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有机整合与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建设成为一支省级教学团队为目标,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整合“学校、企业、学生、校友、政府”五方资源,结合“一线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现状及教学团队建设要素实际,构建“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者融合、四个突出”为专业建设框架,即以综合素质和课程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行业、机械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相融合;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特色打下基础。

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力协作,推行教学工作“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达到全面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努力使团队具有“五有”素质,即“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及有明显的绩效”。

团队建设概述篇2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部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部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部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淑芬.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2]张德良,李德才,等.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刊物,2007,(5).

团队建设概述篇3

3.“课程设计”项目。要求以团队形式选择或自拟一个课题,遵循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思想完成一个完整的CDIO项目周期,包括:构思—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方案、实现—编写代码、运作—作品测试、展示、最后答辩、验收文档等。项目实施过程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整个过程体现CDIO。

CDIO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

1.课堂教学多样化。第一,讲授教学法。对新的、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来说,讲授法是一种好方法。在讲授数据库系统概论、数据库体系结构、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等内容时,主要采用了讲授法。第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的教学中,先通过一个案例,应用ERwin工具创建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并将模型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库脚本。然后给出一个简单任务,由学生动手完成任务。第三,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在讲解数据库设计时,运用一个案例,详细讲解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程序编码及调试运行。引导学生领会设计步骤,掌握设计方法,学会评审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工程性、实用性和有趣性。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第四,团队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团队为小组、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团队教学法,培养学生CDIO能力。

2.实践教学层次化。第一,课内实验。主要是基础性、设计性实验,以SQL的基本操作为重点,涵盖了SQLServer的安装与配置,数据库、数据表的创建维护,索引、视图和约束的创建与维护,数据的查询与更新等10个实验项目,以及“数据库应用与发展综述”项目。第二,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性实验。以SQL的高级应用为重点,涵盖了函数操作、数据转换、SQL编程、数据库的恢复与安全、数据库对象的操作等10个实验项目,以及“基于ER模型的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项目。第三,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学生从项目库中选择或自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合性,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

3.课程设计体会“做中学”。“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和“做中学”是CDIO的核心思想。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创建、编写代码、调试、文档编写等,最终基本实现系统的功能。其别强调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实体联系模型、基本表的分析与描述和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图2描述了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整体思想。课程设计采用团队操练的方式进行。一个团队由4~5名学生组成,在每个项目实施之初,由指导教师指定组长,再由组长组建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团队针对选定的具体课题,展开“用户”需求分析、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成员任务分派。项目实施中,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讨论,学会思考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沟通并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整体责任意识。项目完成后,团队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撰写项目报告,学会提炼成果,并在全班答辩,提高逻辑思维和知识发现的能力。经过课程设计训练之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探索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得到明显提高。

团队建设概述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3-03

一、引言

“电子商务概论”是高校的一门通开课,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定位、需求、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当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时的多少,以及授课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来调节这种差异。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调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中,基于其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当前较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或者说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其实,课堂教学仍然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较多的显性知识,也就是说学科的知识结构、原理、概念等仍然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我们发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亦不能失去课堂这个传授知识的主要阵营。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推动式”教学为学生需求导向的“拉动式”教学。

二、“电子商务概论”现有教学模式、课程特征分析,以及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虽然通过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学生是否能真正消化理解这些信息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求教师能了解学生在接收课程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上述要求无疑增加了这种“传递―接受”模式的难度,授课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课程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及技术、物流、法律等专业领域,所以较多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让学生参与课堂,是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教”与“学”互动的方法包括案例讨论、演练、质疑、问答等,其中一些是以教师为主体,属于“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确实通过某些活动参与课堂,但依然是一种“讲―听―读―记―练”的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地理解和重复。而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能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三、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该模式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项目目标及任务的设计,综合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和前认知,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导向下激发学习兴趣,体现由问题导向的“拉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合作学习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讲授开始就组建小组,不同于某些模式在讲授到特定的内容才要求组建小组,并且这种小组学习的载体是项目团队,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的团队,因此小组的成果不仅仅是作业,而是项目的成果。结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内容特征,项目成果可以是网店的装修与设计方案、某种产品或网店的推广促销案、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案等。

这种学习鼓励性格和专业差异,恰恰能解决前文提到的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项目无论大小,其运作都会涉及成本、进度、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不同性格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团队的成果与每个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能明确项目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在这种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增强专业技能,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

在电子商务项目团队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前认知。比如,在“某产品或网店的推广和促销案”的项目运作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网络推广和促销的方法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解决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调动其之前在“市场营销”类课程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或主动去收集有关如何解决多渠道冲突的问题。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的实施制造产生“问题情境”,进而学生会在该问题的导向下,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并且也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探索过程的实施。

四、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发展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二)实施流程

本教学模式将按“学生选择项目、自行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各小组项目目标、任务并论证可行性―项目实施与教师讲授课程章节内容并行―项目验收和教学评价”进行,整个过程中还应贯穿教师对学生项目的阶段性检查或控制,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1.项目团队组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前认知,也就是说需要学生结合先修课程或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问题来确定其项目团队的项目名称、目标任务等。因此,项目的内容应该能反映先修课程内容一定程度的综合。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弱的项目任务或重复选择,笔者结合所属学校的外贸、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等专业背景建立一个备选的项目库,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项目组建团队,亦可自拟之后交由任课教师进一步确认。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的项目、营销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网店在线推广方案》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把电子商务中的技术、在线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核心内容都整合到相关专业的内容中,一方面能综合应用学生的先修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具体应用所学的电子商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该项目库的建立同时也需要“电子商务概论”的任课教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及先修课程等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2.项目可行性论证。由于备选的项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间(因为项目具体工作的完成往往在课外进行)是项目能否如期交付的关键因素,所以每个小组要就项目的可行性做详细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每个团队模拟实施项目的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回答“为何立项”,即解释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企业业务发展的意义或价值。(2)项目的市场、财务和技术可行性。该部分要求学生项目团队描述项目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规模、接受程度、竞争环境等;描述项目在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方面的情况;描述技术上的难度、复杂性、先进行等。主要是让学生多角度保障其项目能得以实施。(3)项目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该部分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工作并进行分解,制定出工作进度以及阶段性工作目标。(4)项目团队的分工。教师应要求学生将项目团队的具体工作按照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如某网店推广促销方案)进行分解,把每项具体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个人,权责清晰。

3.项目管理与控制。本研究中提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简单的小组讨论或作业,而是有具体项目目标导向的项目团队,所以需要结合项目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各小组的工作同步。如讲授了网络营销的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相关内容;讲授了电子商务物流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物流模式的对比与选择等相关内容。这种过程的控制,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得以即时地应用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与那种在学期末才让学生提交一份小组作业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强调过程控制,并能及时指导,保障教学效果。

除教师对学生团队的外部管理和控制之外,还强调团队的内部管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以及整体管理。上述九大管理模块可以依据学生项目的具体特征,由项目团队成员分担。

4.评价与考核。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需要教师能全方位进行,除常规的期末试卷加点名册之外,具体考核内容应以项目团队的工作为依据,包括项目团队协作程度、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度、项目成果价值、课程基本理论内容掌握情况等。其中团队协作程度考查项目分工是否合理;个人贡献度考查个人分工落实情况、工作难度;项目成果价值考查其最终结论、方案的专业性、实用性等;基本理论内容部分考查学生在项目具体分析中应用专业知识的程度和正确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系统全面地收集和记录上述信息以供客观全面地考核,一方面在结束每个章节内容的讲解之后,即让每个学生团队上交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灵活运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代表所属的项目团队以PPT的形式来展示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考核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项目团队负责人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并且,为了能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发放针对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修正之后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从笔者实施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增强,并且课程结束之后,相关电子商务知识学习的延续性也得到了一定保证。具体表现在,学生能提出较有专业深度的问题,并主动就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课程的考试成绩也较为理想。课程结束时的调查问卷也表明,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其能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较初级的操作技能(如网店的基本运作)得到了锻炼。更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结束之后,还有些学生团队把项目的成果更进一步地实施,有的用以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的以项目的成果为基础,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后续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知识自行组建项目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团队项目的主题,并通过项目设计“问题情境”,进而导向自主探索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前认知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较多专业领域的问题,单个学生较难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的任务,为避免因难度而丧失兴趣,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成立项目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并且在本模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项目立项可行性阶段、中期、收尾阶段进行控制,并精心进行教学进度控制;在学生项目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同时传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或者带着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融合学生先修课程的前认知和本门课程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陈树洪,吕红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2]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团队建设概述篇5

1 背景和意义

通常来说,项目尤其是信息系统项目是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需要多方协作。协作生态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环境。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协作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带来知识的分享和知识的快速流动,所以也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经济性”,增强了成员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使得创新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这就是创新环境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所有成功项目的公共特征是在整个团队中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整个团队包括客户、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质量专家、文档人员,和其他参与项目的所有人。笔者将协作定义为一组人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协作需要沟通,但只沟通是不够的。协作需要对工作目标达成协定,了解如何达到目标,并且知道协作工作的状态。

协作要求民主的领导方式和项目团队氛围,即由原来的“命令和控制”转变为信息民主时代所必需的“连接和协作”。项目协作包括协作沟通、协作支持、协作学习和协作设计等内容。通过协作。所有项目成员对项目的目标。产品的边界,计划都有统一的认识,在此之中,和客户的协作是关键。

2 概念及方法

2.1 协作和知识流的关联

协作和知识流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关联的?根据定义,协作涉及一个团队,并且协作的工作是基于任务的,而知识流也是基于组织的流程性活动的。一般个人或小组投入创造力来开发工具背后的核心思想。一旦探究了各种方法.并选定一个,项目就转换为协作模式,团队在此模式下构建产品,对应有相应的知识流。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每个人来说,面对不同情境,协作有两种方式;

(1)使用派生属性,每一次对该责任有影响的事件都必须去更新这个承担责任的属性,这是推的方式。

(2)使用查询方法,让别人主动来完成对你的查询。这是拉的方式。

这表明协作具有相对封闭性、排除性和目标性的特征,这也是一个成员或一个团队选择协作的前提和限定。

关于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笔者认为这一构建使得较大开发团队的实时项目协作成为可能。它的构建基于知识可视化和系统分析的思想,表现为概念图和协作图的运用,通过协作过程的知识可视化以达到项目协作知识的低耗流动。

2.2 概念圈在项目中的隐喻及特性

概念图的创始人Novak教授认为,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也成为一种可视化隐喻。它表达的是结构化信息。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至于圆瞬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经常使用的概念图有十余种之多,在项目管理特别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如系统分析阶段,可用树形隐喻描述组织人员构成,用Mindmep隐喻表达用户不断的变更需求,用Flowchart描述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用ISHIKAWA(鱼骨图)描述系统开发的制约因素等。

关于概念地图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叠加,组合.能够有效的实现知识创新与传递交流,这反映在概念地图的制作工具如CmaoToois、Keystone等支持同步合作,例如Key―stone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概念图绘制工具。(2)服务器,基于IIS的应用程序,内容被存储在Microsoft SQL Server服务器上,通过它用户可以将概念图到网站。(3)协作服务器.是服务器的拓展,不但可以实现概念图的网络与共享.还为多用户之间的协同作图提供了灵活的消息传递功能,实现了多用户协同作图的机制。

2.3 协作图的概念及特性

协作图其实与上文介绍的协作在概念内涵上存在一定差异,它是用于显示对象之间如何进行交互以执行特定用例或用例定部分的行为。协作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更有利于理解对给定对象的所有影响,也更适合过程设计。在协作框图中。每个对象都是用方框表示,并且在方框内各自做了不同的标志,这些标志一般前面都标有冒号或者加下划线。而对象之间的关系则用方框间的实线连接表示,对象间的消息,由标记在实线连接上方的带有标记的箭头表示,箭头方向描述了消息的流动方向。协作图具有动态性.流程性和适用于表现多主体活动的特征.

概念图和协作图充分地表达了项目团队内的静态的隐性知识和动态的显性知识,两者的叠合形成了组织的知识流。知识流的起始点和停止点就是知识节点。节点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代表了知识员工或知识库。知识在组织范围内按照知识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和连接条件发生流动。而概念图的机器化绘制导致了它不再因格式或者结构不一致而是异质知识,可以很容易的在团队或组织内流动。

2.4 项目协作知识流的三个维度

笔者并提出项目协作知识流有三个维度,即项目流程、交互和知识流。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能够实现对于项目的设计、开发、测试这些需要频繁人――人、人一机、机――机交互的流程中的知识流的管理模型,它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的转化和转移,而频繁的交互要求知识的可视化,即这种转移是以人机交互中的概念图为出发点,进行附加进机一机交互中的协作图,最终实现组织的经验图。

例如,需求是问题域,系统分析人员具有以概念地图表现的知识域,根据知识域,分析问题域,然后得出解域,设计人员根据解域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人员再把具体的解决方案翻译成代码。根据UML设计出解决方案,同样需要用UML纪录下来,实施人员根据UML的设计模型,写出代码。在这里。UML是各种角色的交流与协作的语言。

若出现很复杂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本身就有很明显的层次性。如每个高层的需求下包含几个层次稍低的需求,层次稍低的需求又包含不同方面而又有所联系的多个需求,此时的需求才有可能用多个主体的概念图和协作图等框图来描述。

2.5 基于概念图交换的协作围模型

下面给出了针对两个简单主体的基于概念图交换的协作图模型:成员一自己的概念地图到服务器,与成员二交互,对两者的概念地图在协作服务器上进行叠加、组合、结构变换等操作,成为两者的共识后,存入路径库和知识库。

根据Stahl(1999)提出的协作知识建构理论,协作知识构建的过程要素依次有头脑风暴、话语表达、反应、组织、分

析和概括。在基于以下的构建模型中,个人对特定情境或任务产生基于隐性知识的解释、理解和同化,显性化地表达为概念地图,完成个人知识建构;通过多人的概念地图的完成群体表达;在协作服务器上,对概念地图的叠加、组合和结构变换对应着解释、讨论和争论,在辨明意义,共享理解和协商观点之后,协作知识正式形成,在此之前,我们可称之为知识协作或者动态的协作知识;协作知识进而扩大了每个成员针对该情境或任务的概念地图,构成了组织的经验图,存人团队或组织的知识库;当有一个新的活动或情境发生时,每个成员进行上述循环过程,对个人知识建构加以修改经协作之后完成团队或组织的知识建构。

3 模型构建需求及其应用

设计团队与其他项目参与者协作,在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对同一个概念图进行操作并保持知识库不断更新。不同专业的人员可以共享概念图、直观查看结构之间的配合效果、执行碰撞检查并创建有关协调项目的报告。

针对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的构建,需要N层服务器结构。每一层必须完成对应的功能,要求数据容量大、响应速度快,因为协作知识流是一个多媒体信息且要求尽可能高的实时性,对并发控制要求相对较弱,所以说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的产生与发展与计算机软硬件的较快发展是密切关联的。

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的构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人与信息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及人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工作。它是一个有效的连接人、信息、数据和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平台。预期实现基于Person to Person的信息传递、Person to Team的协同工作和Team to Team的共同创作。而协同工作和创作都基于概念地图的创建,修改和再利用。如表一所示;

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的构建的意义在于:

团队建设概述篇6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div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 规律 。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 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 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 发展 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 计算 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 网络 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 自然 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结 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 文献 :

[1] 简召全. 工业 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等译.北京: 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旭,赵江洪,谭浩.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系统中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及实现[j].包装工程, 2006, 27(4).

团队建设概述篇7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p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规律。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 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 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发展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网络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行为。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自然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结 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詹剑锋,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 黄旭,赵江洪,谭浩.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系统中程序型知识检索研究及实现[J].包装工程, 2006, 27(4).

团队建设概述篇8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的风险和问题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

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 公司及提供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的概述

? 面临的市场机会和目标市场定位与预测

? 市场环境和竞争优势

?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 团队概述

? 所需资源,提供的利益等

2. 产品/服务介绍

? 本创业计划的产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环境

? 详细的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说明,以及如何满足关键的顾客需求

3. 公司战略

阐释公司的发展战略,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目标,包括:

? 商业模式

? 总体进度安排、分阶段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目标

? 公司的研发方向和产品线扩张策略

? 主要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

4. 市场调查和分析

? 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析

? 市场容量估算和趋势预测

? 竞争分析和竞争优势

?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 市场发展的趋势等

5. 营销策略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包括:

? 定义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面对的顾客群,所提供的核心价值、附加利益等 ? 制定符合本项目市场特点的价格策略

? 构建通畅合理的营销渠道

? 提出新颖而富于吸引力的推广策略

6. 经营管理

? 生产工艺/服务流程

? 设备购置和改建、人员配备、生产周期

? 产品/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

7. 创业团队

? 公司的管理团队,组织架构以及团队能力

? 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团队成员的分工和互补

? 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 企业经济/财务状况

? 资金需求和来源

? 融资计划

? 股本结构与规模

? 资金运营计划

? 退出策略(方式、时间)

9. 财务分析与预测

? 关键的财务假设

?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前两年为季报、前五年为年报) ? 财务分析(IRR、NPV、投资回收期、敏感性分析等)

10. 关键的风险和问题

可能的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的风险和问题、相应的规避计划等。

? 创业计划书写作的注意点

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应该:

? 清晰,简洁

? 展示市场调查和市场容量

? 了解顾客的需要并引导顾客

? 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掏钱买你的产品/服务

? 制定一个适宜的投资退出策略

? 解释为什么你最合适做这件事

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不应该:

? 过分乐观

? 拿出一些与产业标准相去甚远的数据

? 只专注于产品

? 忽视竞争威胁

团队建设概述篇9

近年来各高校已将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升和发展高校教师团队竞赛的能力,在具体竞赛中提高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协调合作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团队竞赛能力这一概念出发,分别从高校对教师教学团队竞赛重视不够、内部沟通不畅、竞赛机制不健全等三个方面来探究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在构建上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团队建设和内部沟通、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搞好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络这三部分来较为详细地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具体实践有所启发。

1 团队竞赛能力概述

1.1 团队竞赛能力的概念 要将理论上的团队意识与实践中的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相结合,需要对团队竞赛能力这个概念有着清晰的界定。所谓教学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1]。团队的竞赛能力则是指依据某种条件下而形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共同体,其内部各成员在面对同一竞赛目标时,通过观察、交流和协作取长补短,调和差异,最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1.2 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能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就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团队竞赛能力的培养有过一段阐述:“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高校的教学团队,每个高校教师无疑都是优秀的个体,但是如何在高校竞赛中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并且运用团队意识的相关理念,在比赛中按照特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规则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以整体意识让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互补,共同协作,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迎接挑战,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切实提高和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团队竞赛能力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 当前在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能力构建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团队是一个整体,而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则是现阶段高校教学的需要,是当代高校建设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校园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2]。

我们应该看到,种种原因下,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参差不齐,在具体的能力建构上表现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高校对教师教学团队竞赛重视不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授者,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地球村的出现,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现阶段高校教师亟待提高的教学能力之一。而由此衍生出的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则是提升这一意识的有效手段。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各高校对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缺乏重视,大多数高校仍然将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教学竞赛和师资培养孤立开来,忽视团队竞赛的作用,缺乏整体观念和团体意识[3]。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所应该发挥的功用并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构成一定的阻碍。

2.2 高校教师教学团队内部沟通不畅 沟通是人与人或者人与团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行为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达到思想、感情和谐一致的目的。沟通发生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高校教师之间,竞赛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内部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危害比比皆是,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团队来说,鉴于团队个体的气质、情感、知识水平和态度都是不同的,在面对竞赛这一同样的消息时,不同的个体对自身的不同情形会进行趋利避害的考虑。这时候适当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畅通而积极的沟通能够化解教学团队内部的矛盾,加强竞赛的目标意识并有助于提升整体团队的竞赛能力。

2.3 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是近几年随着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团队意识而兴起的产物,由于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竞赛机制还很不健全,各方面都处于较为稚嫩的初始阶段。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的各类教学团队竞赛在人员的分配和定位,计划的制定和施行以及具体的实施,取得的成效中都表现得不太理想并且缺乏统一性、团队性。归根到底,这是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机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提升和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需要各个高校和教育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方案。

3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能力的措施

3.1 加强团队建设和内部沟通 提升与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团队竞赛能力,需要从教学团队内部出发,加强团队自身的建设和内部顺畅的沟通。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个体教学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意识,从制度建设、业务培训、机制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加速培养师资团队的建设[4]。此外,作为教学团队这一整体,在面对团队竞赛时还必须注意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内部沟通问题。良好通畅的沟通对个体和团队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常而健康的沟通不仅能使团体中的个人心情愉悦,提高工作效率,也会使管理载体的团队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整个团队的竞赛能力。

3.2 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 一个和谐高效的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提高成员的个人素质和加强内部沟通外,还需要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培育一个优秀的领导核心来指导整个教学团队的运作[5]。这个领导核心直接决定了团队的工作方向和竞争能力,它既是团队的主心骨,也是团队的粘合剂,当整个教学团队参与到高校竞争时,团队领导就需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为整个团队的团结和凝聚力服务。领导核心还要在充分了解团队成员个体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加以宏观调控,对团队成员的工作加以合理分工,针对个人不同的潜力,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使得整个团队在面对外在竞争时能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3.3 搞好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络 从整个团队的整体上来看,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竞赛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搞好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络。高校教学团队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它是高校的一部分,也是相关教育部门中的一员,教学团队竞赛能力的增强对于高校和整个教育部门来说都是一次变革,都会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团队竞争中,各高校团队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方向之间是有着共通的团队组织形式和竞争意识的,加强团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络有助于团队间的共同进步和共同提高。

4 结语

为了提升与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针对教师教学团队竞赛重视不够、内部沟通不畅、竞赛机制不健全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作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在平等、公正、公开的基础之上,不欺骗、不敷衍,培养起与群体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参与团队竞赛中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和内部沟通、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搞好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络,在个人、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努力下,正确地处理与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团队的竞赛能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相关教育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方成智.高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3]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团队建设概述篇10

知识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如今有形资源和资产的竞争日益转化为智慧和知识资源资产为主的竞争。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社团、项目团队和组织,甚至是虚拟性组织也大量涌现。如何让所有成员和团队有效共享组织知识,如何让其在交流和贡献自己所拥有知识的同时学习和应用更多知识?如何有效获取和共享利用组织内外知识和智力资源?组织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增值和价值最大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技术角度研究组织知识共享及其实现机制。

1 组织知识和组织知识共享

所谓组织知识,是指经过一定时期孕育形成的组织内部知识与一切对组织发展有用、可转化为组织内部知识的外界知识。组织知识既包括组织成员头脑中的技巧、方法、经验及思维模式和定势等隐性知识,也包括譬如流程、典型案例、策略与制度等显性知识;既包括组织内成员、团队(部门)及组织层面知识,又包括从组织外转移和吸收转化的知识。

组织知识只有为大多数组织成员共享和掌握,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关注基点提炼出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例如Henddriks和Botkin等人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立足于知识类型与形式的转化,指出实现知识共享首先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他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诸葛海结合系统论思想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文献[4]以知识交流和交易的联系为基础,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交易的过程;知识共享不等于放弃知识所有权。

结合上述论断,本文认为组织知识共享是组织内成员、团队(部门)及组织之间利用知识网络、团队学习和会议交流等手段,实现知识内容(包括隐性核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使得知识在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的转移、流动、吸收和创新的活动和过程。可见,组织知识共享实质是知识类型转化、知识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和实现知识内容创新的过程。本文着重从技术层面探讨组织知识共享的实现。

2 组织知识共享方式和途径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组织知识共享可分为组织内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团队问的知识共享、成员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有五种可能的共享方式和途径。

・通过碰面交流进行知识共享:知识主体面对面进行会谈、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操作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其缺点在于地域和时间限制较大。

・通过广播、电话及电视等媒体进行知识共享:它特别适用于显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缺点在于针对性和互动能力不强,而且信息形式和载体单一,往往妨碍清晰阐述和正确理解。

・通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下车间走访和典型演示:指导生产和经营、提供咨询和参考。这种方式能答疑释难、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经营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但花费代价较高。

・定期不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这种方式能促进成员业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过,需抽出时间在一定地点听讲座和进行集体培训。

・通过网络(企业内部网、企业间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共享:通过网络,可以进行视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设置个人主页和Blog(博客),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和利用知识库、通过虚拟社区、知识地图等进行知识概念导航、检索和共享。这种方式,能为人们提供虚拟化的、互动式的知识共享,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这种方式不仅方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而且有利于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实现。

3 组织知识共享模型

3.1 显性知识和隐性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提出显性知识和隐陛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

・s表示社会化(socialization):人们将经验分享和推广,正如师传徒授,传授隐性知识而创新隐性知识。这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E表示外化(Externalization):这是典型的知识产生、描述表示、利用知识和加工创新的活动与过程,利用隐性知识提取、类比和发现等方式进行知识编码,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c即综合化(combination):是一个将不同知识集成、筛选、分析、补充和组合的过程,将个别零碎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和通俗化,从而支持个体知识到组织共享知识的升华从而方便更多人共享和存储;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

・I即内化(Intemalization):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学习,积累优秀经验,获得有关技能技巧、诀窍或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野中郁次郎将知识转化的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这四种模式分别对应源生场、互动场、网络场、训练场。他指出,“场”(Ba)提供知识螺旋转化和学习过程定阶段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操作平台。

3.2 基于本体的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的提出

SECI模型很好地阐述了组织内个体成员之间及成员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但它对于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关注不够。然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组织重组、团队和虚拟性组织大量出现,团队间及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也必须受到充分重视。另外,即使是显性知识,由于产生存在于不同组织文化,其结构和编码方式也可能不一致,导致“信息孤岛”出现和存在,不利于知识共享。这些问题,可以利用本体及现代网络技术解决。立足于整个知识共享体系(主体、客体和媒质)和知识生产、加工、转移及学习的全过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着眼点。

个体隐性知识、团队隐性知识和组织隐性知识是提供共享的三种重要知识来源。广播、电话等媒质提供组织知识交流和转移辅助平台,还可利用团队网络聊天室、个人或团队博客以及组织信息讨论和区等构成虚拟知识社区,应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库技术构建支持知识获取与规则输入的知识共享网络操作平台;这些构成了丰富的组织知识交流平台。用户(包括组织内个体成员、团队和组织用户)可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和检索,也可通过交流将零散的知识经验及显性知识概念“告知”知识工程师。

知识工程师从中整理和提取相关知识概念,并在有关领域专家和已有数据库的帮主下进行知识概念的分类和关联,从而正确构建本体。当然,除了直接构建本体外,还可利用现有本体,将它们进行集成与映射等。本体用于描述领域知识中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来表示和存储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工具、推理机制和知识地图等实现知识发现、知识推理和知识获取,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生成相对应的知识视图,并通过相应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总之,通过交流操作平台和一定的技术手段(如电话、网络、虚拟社区及群件技术等),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也可以通过统一结构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该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支持知识社会化、外化、综合以及内化等四种转化方式和过程。

・在该模型中,通过组织内部各团体、个体及知识工程师间的交流、网络联系,促进知识获取和本体构建,能实现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创造;通过一定的知识管理工具和交流平台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获取和吸收。

・体现了整个知识共享系统的交流和互动。知识共享的实现离不开知识提供方、知识接受方甚至还有第三方即知识加工处理方的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知识共享的实现其实就是客体(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手段在不同的主体(提供方、接受方)间流动和互动并得到不断创新的结果。

・支持共享主体间的非正式知识共享(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自发的知识共享),又支持正式的知识共享(以组织为依托的知识共享)。

4 组织知识共享关键技术

组织知识共享可借助Blog、Wiki、RSS等技术实现,还有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RSS技术、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组织知识共享。对Blog、Wiki技术的介绍参见文献[7]。

4.1 基于RSS的知识共享

4.1.1 RSS简介RSS是Netscape公司为其浏览器Navigate设计的一种描述新闻频道的语言。它有三种可能的含义: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整合)、RDF Site Summary(资源描述站点摘要)、Rich Site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但实质上指的是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RSS有三个典型特征:低成本的即时信息特性;来源多样的个性化“聚合”特性;无“垃圾”信息特性。RSS是一种典型的XML应用,可提供选择性的、汇总处理过的网络信息。其优点在于:易于及时发现更新了的相关站点信息,得到最新知识;方便实现网站之间的信息共享;另外,利用RSS技术,除直接用电脑访问外,通过例如手机、PDA及邮件列表等终端和服务也可使用和阅读有关知识信息,如企业新闻、会议精神、供销需求等实时信息。

4.1.2 基于RSS共享的实现 RSS实际上是通过RSS文件的、检索与应用来实现共享的,由于RSS文件中保存了文档特征元数据信息(如文档分类信息,标题、作者、学科等信息),因而可在一程度上有效实现知识信息获取和个性化推送。例如在VB.net程序中通过Load()和Save()方法语句依次可实现收集和保存网络RSS文件,从而获得相应组织网站的最近更新内容。

RSS相对传统基于关键字的网络信息获取和检索而言共享效率较高。但它不能按概念关系共享,不能检索和发现其中蕴含的语义信息。而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共享技术能解决该问题。

4.2 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

在实际中,同一概念往往有多种表述符号,同一词汇或符号也可能有多种含义。这就要求在语义上解决这些不利于共享的问题。Tom Gruber指出,本体是精确的概念化规范。本体是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可对一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知识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统一、明确地表述,并通过对这些概念、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的严格和精确定义,表示普遍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因此,本体本身包含了语义,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有着传统基于关键字的共享和基于RSS知识共享不可比拟的优势。

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共享对于获取和共享相关领域知识也十分有效,能提供基于概念的精确化搜索,也有利于信息系统和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指导农户如何调试、使用、维修农业机械设备,可通过相关机械设备的本体来获取所需知识。另外,在构建知识本体时,知识工程师可以通过现有的或其他相关领域本体来获取有关隐性和显性知识。当然,构建本体必须精确地描述概念、子概念、概念的属性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本体构建、集成、映射和过滤技术结合数据库和VB程序设计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概念导航和检索自助服务子系统。

设计时按知识结构关系,将农业知识分成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养殖、农业机械、农业水利、观赏农业及农业技术等类,每个类别中又按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划分为若干子类。从检准率和检全率两项指标来衡量,该系统检索质量和效率较高。另外,对系统还有一个考虑:对获取和学习常识性知识进行引导。因而该系统还提供知识概念导航功能。在设计中,主要利用了TreeView控件,调用其中的ADD方法,结合数据库设计,添加和编辑节点,实现知识概念导航。若用户选择某一知识分类,系统自动将其子知识点展开,同时在概念导航栏内的表格中自动给出相应的上级概念、同级概念、子概念和相关概念等知识概念,并在概念文本框中提供相关的概念集。

团队建设概述篇11

0引言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0年3月,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1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然而成就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足,如部分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鉴于此,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简称质量工程),其中重点提出要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1]。由此可见教育部对教学团队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国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自“质量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学团队建设发展迅速,部级教学团队从2007年的100个上升到2010年的309个,数量逐年上升,质量稳步提升,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省级、校级教学团队的发展。传统的教研室组织由于缺乏成员合作和双向互动,随着教学工作量增加,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教学团队可以使教师人尽其才,发挥团队的最大优势。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缺乏和实践时间较短,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形式主义盲目跟风、管理考核制度滞后,导致教学团队运行低效,团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明确教学团队的概念和特征,探讨教学团队的组织要素,对于不断提高高校教学团队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教学团队的概念理解与特征分析

团队的概念最初诞生于企业管理中,它是指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2]。团队的组成是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之间的工作内容交叉,相互协作性强。

上个世纪70年代,管理团队在日本风行,随着团队理论和实践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其他领域,例如大学教学领域。Shower(1985)和Joyce & Showers(1982)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习、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的教学练习与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3-4]。

与传统的个体教学相比,教学团队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积极的人际关系,三是提高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将此概念引入教育系统,开始了教学团队的实践。由于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对此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概念汇总,我们认为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非正式性。教学团队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并没有严格固定和正式的行政组织机构,它是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自然延伸和补充。第二,目标明确性。和其他团队一样,教学团队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使命。一般的,教学团队的目标是基于某门或系列课程或课程群,旨在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梯队,推进教学研究,而在团队成员之间展开经验沟通和教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三,背景同质性较大。从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团队一般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近的教师组成,知识的专业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教学团队不能像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那样要求团队成员的背景多样化。第四,合作一致性。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强调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协调一致,并且每个成员都要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共同负责。

2教学团队的组织要素

笔者把教学团队的组织要素概括为团队构成要素、团队管理要素两个基本维度。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2.1 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

2.1.1 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作为团队指挥和先行官,身兼研究者和带头人的双重角色。首先,团队负责人本身应当是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的专家,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常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学生授课,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学质量;其次,团队负责人要能准确的把握学科专业或课程的发展方向,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乐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再次,团队负责人要表现出一种非职位的个人魅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时的对团队成员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2.1.2 适度的团队规模团队规模是影响教学团队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团队成员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形成凝聚力和信任感,这点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团队的最佳规模为何,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当团队规模大于5个人后,就会显露出“社会惰性”,即群体或团队中出现隐藏个体努力的现象[10]。根据实践经验,要想塑造富有成效的教学团队,团队规模在5-7人之间是比较有效的,此外根据教学任务的难以和复杂程度,团队规模控制最好控制在12人以内,否则团队体系庞大不利于课程设计和管理,协调性差。考虑到老教授和学校领导参与课程管理和建设,可以设置一个2-4人的顾问小组作为教学团队的补充。

2.1.3 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技术职务上应有一定的梯度,以实现团队成员的技能互补和共同提高,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整体绩效。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以老、中、青相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梯队形式,其中老教师占两成,中年教师占五成,青年教师占三成较为合适。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其中教授占两成,副教授和讲师占3成,助教占两成。教学团队内部的适度差异有助于教学经验互补,集中团队优势,营造最佳的能力结构。

2.2 教学团队的管理要素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光有团队的构成要素,没有相应的管理内容,最好的教学团队势必难以继续和持久,乃至分化或瓦解。因此,把管理因素纳入教学团队的要素组成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二分法,笔者把管理类要素简单归结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即考核(或约束)要素和激励要素。

2.2.1 考核要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有效的调动团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是教学团队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绩效考核体系应当立足于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目标,鼓励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教育改革科研和教学效果并重,既要考核部级和省部级教育改革纵向课题科研,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效果、学生素质提高和学生能力培养。现在高校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收入和晋升与科研绩效挂钩,而教学考核只占较小比重,这也是目前本、专科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团队成员的个体绩效考核主要包括教师个人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个体对团队绩效的贡献情况,引导成员实现团队产出最大化;团队绩效包括团队整体的任务完成情况,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团队是否取得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标志性成果,团队成员执教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否提升等等。单纯的个体绩效考核可能会加剧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忽视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互动关系,束缚团队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团队绩效考核突出了团队的整体性,鼓励团队成员的相互合作,有助于教学合作文化氛围的形成。在考核内容上,采取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向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设置考核目标,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评估合格后纳入下一轮资助计划,通过评估考核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教学团队的绩效特征具有动态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考核周期不宜过短,否则就会导致团队建设的急功近利。根据实践经验,教学团队的绩效考核周期一般为2-4年,根据团队项目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周期可略做调整,期间可以进行过程监控和中期检查。

2.2.2 激励要素为了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对于进入部级、省部级资助计划的教学团队,学校应给予奖励并辅以配套经费资助,由团队负责人进行分配或使用。如果教学团队阶段考核合格,则进入团队建设下一轮资助计划;如果教学团队阶段考核优秀,则在政策上允许团队成员的岗位津贴上浮,并在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给予认可;如果教学团队阶段考核不合格,学校可采取措施暂停拨发建设经费,并责令院系限期整改,如果整改后仍不合格,则取消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追回项目建设前期投入经费。对于团队别突出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成员,可在出国进修、技术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重点推荐和适度倾斜,从而在教学团队中营造健康的具有竞争性的氛围。团队成员的薪酬可划分为保健薪酬和激励薪酬两部分。保健薪酬按照学校政策规定,但平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安全感,保证教学团队工作的稳定开展,而且还可以吸引团队外部人才的加盟,为团队的持续成长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薪酬鼓励适度拉开团队内外以及团队内部成员的薪酬差距,以利于吸引和稳定团队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团队效率。此外,在教学团队的激励设计上还不能忽视团队薪酬的设计,设置团队薪酬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团队培养和营建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激励团队成员与团队的融合,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教学团队的组建原本也是为了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和成员交流,但高校现行的激励政策并没有体现出促进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因此探索新方式新方法,激励团队内部合作势在必行。

3结论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立项伊始就应当从校级层面予以规划。学校应当根据教学定位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明确重点扶持的课程和改革方向,创造有利的团队建设氛围和制度环境。尽管教学团队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但是必须首先明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组织要素,注意审慎的进行团队负责人的遴选,把握适度的团队规模和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教学团队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顺利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007-1-22.

[2]乔恩・R・卡曾巴赫等著. 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Showers, B.. Teachers Coaching Teachers[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7):43-48.

[4]Joyce, B., & Showers, S.. 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2, 40(1): 4-10.

[5]徐达奇. 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与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3): 17-19.

[6]孙丽娜, 贺立军.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 (5):162-165.

[7]马廷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0-42.

[8]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90-96.

团队建设概述篇12

有一种拼图游戏叫"纯白地狱",一般的拼图都有图案,它只是纯白,而且可以多达2000片……

没有先例的"数字博物馆"包含网络虚拟和实体空间,有数字影像和互动程序及其硬件,比一般展陈复杂许多。在数字馆的建设开始时,各类繁杂的信息就像上千片的拼图碎片散落在我们面前,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拼图,我们首先须要找到带有整齐侧边的拼图随便并且连接起来,这就是整副拼图的"边界"。

数字博物馆的边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上文是博物馆的定义,数字博物馆的定义应该是在这基础上增加更明确的专业界定。

"数字"和"博物馆"两个概念框定了"数字博物馆"的基本边界。虽然国内外的各类人士已经完成了众多"数字博物馆"的探索,但至今尚无一个比较成熟的界定。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类"数字化"手段和表现形式:展现博物馆空间全景照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文物或空间、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归档等等。概括起来无非三个方面――

1、数字化采集,三维扫描文物、古建、遗址遗迹形成空间点云;扫描或者拍摄善本或画卷形成高清数字文档(但还是比不上原档);

2、数字化归档,建立数据库录入文物和遗存的各类信息;

3、数字化表现,基于上述采集素材,用影片和多媒体等各类手段进行解读和分析。

数字博物馆的真正立意在于上述传统数字化之后的"应用",即,我们用这些数据做什么――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通过数字化表现与观众的结合,创造真正面向观众并让其参与的应用。

基于这个立意,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设定边界"逐渐清晰。它须要包括网络虚拟馆和实体展馆,这一实一虚还要能够让观众互动;须要有前台和后台,前台包括网页、实体馆当中的显示屏、触摸屏和体感硬件等等,都是面向观众进行展示和参与的平台;后台即业主进行内容管理的页面和数据库,以及机房等维护空间等等。

基本情况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基本情况:2013年5月招标完成,11月6日正式开馆;近2000平方,实体展馆分为两处(数字馆和博爱馆),另有网络虚拟馆;网络虚拟馆和实体展馆可以互相联通;没有数字馆、博爱馆的先例。

二、资源

我们把与项目相关的一切均视为"资源",并分类为――时间、人员和物资,这就是我们将要挑战的一块块拼图碎片。

时间

在项目管理的体系中,"时间"即"工时"和"工期"。我们并不在此讨论书本知识,因为绝大多数实际的项目,工期都是不够的,工时都是要超出的。所以我们从实际角度将"时间"归纳为"刚性时间"和"弹性时间"。整个项目就是不断调整"弹性时间"以满足"刚性时间"。

从项目确立开始至完成,唯一不变的就是"完工时间"(Dead Line),这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预估的量化值,当然也有的项目是为了赶上某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设定出"完工时间"。除了完工时间,项目的重大节点即里程碑也是"刚性时间",但其通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刚性时间就是自然的"24小时"。确定了这些刚性时间之后,所有的一切以此倒推。

除了"刚性时间"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弹性时间",因为这才是我们唯一可以协调的时间资源。项目进行中会有不断出现的"扰波",比如:一个货品无法就位,造成某个里程碑需要提前或滞后,这也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弹性时间"。既不可能限制它不许变动,也不能让它无限制扰动造成干扰范围太大。其实还是协调其它资源的问题,比如增加人力进行三班倒作业,比如重新推敲设计方案以节省工时,比如更换不容易就位的材料等等。

人员岗位

在项目管理中提到"人力资源",通常考虑的是人的岗位,比如:业主代表、项目经理、设计师、资料员等岗位。从理论上来说,某个岗位更换成具有同样资质的人,项目依然能稳定运行。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项目与"人"的粘附性比我们以为的强的多。比如项目正在赶工时有电工请假,与其找一个不熟悉情况的电工来慢慢熟悉或者乱接一气,不如等熟悉情况的电工回来。类似的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资源,资源与个体的粘附性非常强。我们可以换人不换岗,但资源与人的关联性就会被切断并且很难延续。

团队

项目实施团队是以专业为核心组织成的,数字馆的团队分为――设计;装饰,包含强弱电;多媒体硬件及系统集成,包含不间断电源等;声学,建筑声学和电子声学;网络及存储;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包括网络媒体;雕塑造型、微缩模型和文物仿制。

这些团队的专业千差万别,如果管理者须要熟知每个工种才能管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管理者不理会人情世故只认工期和造价,也行不通。各专业已经有成熟的施工作业标准以及项目管理的成熟机制。融合这些团队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其实就是协调资源,资源又把握在人的手中,所以说团队的管理就是协调"人"。某些人须要强压才能出成果,而某些人须要表扬才行。出现了施工界面的矛盾,是热处理还是冷处理,甚至是无视矛盾强制通过。这些都是"人"的协调。

管理者

"管理者"是一个相对名词,大到总项目负责人,小到包工头都是管理者。项目立项之后就有各种成熟的规矩和管理规定参照执行,各位管理者理论上只要各司其职照章办事。但实际上远非如此,如上文所述,管理团队实际上是协调资源,资源把握在各个人的手上,所以管理团队实际上是管理"人情"。

我们不妨从另外的角度描述"管理者"和他们的作用――人际沟通导向型,他或者他们并不需要知道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只须处理高层次人际关系,为项目执行理清思路和人际关系,关注"人情"更多一些;任务导向型,处于项目执行层面,更加关注团队的绩效和任务的达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级目标,分解并启动下一级任务。关注"物质的量化指标"更多一些。这就是我们同常说的项目经理。

物质

物质资源就是通常的定义,在本项目中包括――已有的现场条件(基建交付的空间环境、消防、施工水电等等);已有的软硬件条件(行业最高端、最低端的限制);已有的团队条件(专业水平、人数等);根据方案文件确定的施工图及软硬件型号、配置等等。这些将成为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和准绳,尤其是设计阶段,与已有物质条件有冲突的方案都要排除。

三、方法

就算是找到了边界并对拼图碎片进行分类,还是须要合适的方法才能解决"纯白地狱"。

推理设计

在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阶段,我们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先例。这就像没有图案的纯白拼图,找到方法是首要问题。虽然我们有各种设计理论和方法,但归根结底无论设计过程还是评判的标准都非常主观,其实并没有多少套路。所以我们先找到了可以因循的"边界",再逐渐向内完善,通过"推理设计法"逐渐靠近完成品。这很像破译密码用到的"穷举法"――或称"暴力破解法",将密码进行逐个推算直到找出真正的密码为止。

大家都以为创意是一件很难很感性的事情,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而且还要找灵感等机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靠细致的调查和缜密的推理完成绝大多数创意工作。前提是我们要有足够发散的"想法",即"拼图碎片"。然后用各种限制条件去衡量这些想法并删除不合的部分。无论是概念的分解还是内容或空间的设计,我们都不做预先的评判,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方案,然后用各种"标尺"去衡量和决断。当我们拥有足够的碎片和足够细致的条件之后,最佳的创意方案会被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来。

例如数字博物馆的空间流线设计,我们先确定所有的出入口,并将其附近划定为不可侵占的空白区域。剩下的空间就是我们的规划范围。再将设定好的若干展区内容放入空间平面,不考虑单个空间大小先排顺序。得到十几个流线方案之后,再以"空间体量"、"观展节奏"、"综合布线标准"、"观众舒适度"等等为衡量标准逐个删除。找到越多的标准,删除的越多,也就越接近合理方案。整个数字馆的设计从概念到内容,从空间到多媒体都是以"推理设计"的手段进行。

项目实施

在数字博物馆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标准的施工组织以外,我们还借鉴了一些成熟的管理方法。

GTD(Get Things Done),这一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在数字博物馆的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硬件施工通常要等装修节点完成(比如墙面龙骨搭建完毕,封面板之前,挂设屏幕挂架、走线管等等),这就意味着硬件通常在下午或晚上施工作业。所以我们的管理团队在每天上午例行巡馆检查并将问题集中,中午前后沟通多媒体硬件问题,下午让团队作业。数字影片和互动多媒体都在场外制作,现场调试须要等硬件基本完成之后。我们一般将调试时间安排在下午下班前后或晚上,先完成单个展项再进行联合调试。这样安排就能将现场问题压缩在中午前后协调,从而尽量保证施工团队在其它时间能够不受干扰的作业。

"蕃茄时间"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工作法――定一个20分钟的闹钟,强制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高效工作,然后强制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我们借鉴这个方法处理现场遇到的紧急问题,强制压缩应急决策时间,以保证突发状况尽量少的干扰到正常工作。例如:数字博物馆现场的多媒体软硬件很多,经常会有货品不及时到位的情况,这就影响到了装修进度。等货到还是让装修团队转移工作面?如果集中各团队负责人和骨干开会研究各种方案,一则集中人员找会议室很浪费时间;二则这样的会议通常会变成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最严重的是这样的状态会像一个坏疮,在团队最紧张的时候激发负面影响――大家会觉得到处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现场强制压缩决策时间,把小问题干脆解决掉。

依据GAS理论,人们面对压力将会产生三个阶段――警报、抵抗消极、衰退。适当的压力会使人保持"警报"状态,从而保持高效率,由个体组成的团队也是一样道理。在数字博物馆的实施中,虽然有多种类型的专业团队同时作业,但我们将大家统一视为具有喜怒哀乐的"自然人",通过适当施加另外的良性压力(eustress)或者疏导"苦恼"(distress),尽力将团队心理状态保持在警报这一级别。

结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各种经典的时髦的工作组织方法都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设计和管理领域一样适用。通过漫长曲折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在此提出来与各位分享并期望获得指点与意见。

参考

《人月神话》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9)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汪颖

团队建设概述篇13

教学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型高等院校的核心。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建设教学团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与制度进行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经费、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1-2],其中,教育质量下滑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3]。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对于省属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又是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从高校发展角度,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实现了“同伴互助”[5],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200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王 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矛盾,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截至2014年1月,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其中部级1个,省级4个,校级34个,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从2007年起,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然而直到2010年,都处于摸索阶段,2011年开始,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32个课程教学团队,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课6门,专业课22门,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划分具体层次,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不清楚的问题,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而协作不足,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工作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7 参考文献

[1] 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石巧君,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2):36-40.

[4]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FRANK A.Brunetti. 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1972(6):85-101.

[6]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