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实用13篇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 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 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 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 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 宣传材料的制作 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 教材和课件的制作 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 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 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 建议和对策

5.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 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 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 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 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 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 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 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 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 林玲,蔡波,杨自力,等.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 何亮,吴红辉. 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 徐水洋,王磊,杨清,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 陈雅蓉. 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 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 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 8(2):120-123.

[12] 曾庆奇,常春,蒋莹. 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 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 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 杨国莉,严谨. 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 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 陈蓉姝,谢国祥. 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 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 王孝千. 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 姚宏文,石琦,李英华.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 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结果评价(卫生保健);比较研究;学生

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培养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儿童时期 是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开始接受健康教育,使儿童及时获得相应的卫生知识, 将为其成年后拥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要求,笔者在丹东 市2所乡村小学和1所城市普通小学进行了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以探讨学校健 康教育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丹东市宽甸县杨木川乡、大安平河乡2所乡中心小学和1所市内 普通小学三~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健康教育前发放问卷2 813份,回收有效问卷2 789份,有 效率为99.1%,其中农村小学有效问卷2 139份,男生1 213名(56.7%),女生926名(43.3 %);城市小学有效问卷650份,男生347名(53.4%),女生303名(46.6%)。健康教育后, 调查农村学校学生1 773名,其中男生981名(55.3%),女生792名(44.7%)。

1.2 方法 2005年9月进行基线调查,之后进行了为期1个学期的学校健康教 育 活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班主任统一组织,现场填写后当场收回。问卷内容主要 涉及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就医取向以及对健康教育需求 、认同情况。2所农村学校为干预学校,另1所城市普通学校为对照学校。干预学校开展一系 列健康教育活动,对照学校不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措施包括在校园内设立健 康知识专栏、发放宣传折页、每周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知识讨论、组织学生开展以健 康为主题的班会、黑板报及绘画比赛、在班级内构建健康知识图书角等一系列活动。

1.3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

2结果

2.1 干预前后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农村学生相关知识知晓 率明显低于市内普通学校(P值均<0.01),大部分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50%,市内普通 学校相 关知识的知晓率虽然比农村学校略高,但许多知识点的知晓率仍很低。通过干预,农村学校 学 生的各项知识点知晓率明显提高(P值均<0.01),均高于城市普通学校(P值均<0 .01)。见表1。

2.2 干预前后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 干预前,农村学校学生健康行为形 成 率明显低于城市普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选项(除刷牙和饭前洗手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农村学校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率明显提高,部分项目接近城市普通学校学生的健康 行为形成率。见表2。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不同。干预前,城市普 通 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但通过1个学期的强化干预,农村学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提 高 ,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干预效果明显。系统的教育可以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缺乏良好生活条件的农村学生养成讲卫 生、爱清洁的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首先应提高知识知 晓率,其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先普及、后提高需要一个过 程[1]。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健康知识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健康 需求明显,但对健康知识掌握和理解不够全面,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基本健康知识、生活技 能健康教育的力度,系统规范地学习有关知识,以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提高学 生素质的目的。

4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3

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市黄浦区18岁以上育龄妇女,作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2006年10月,我们在全区每个街道随机抽取1个居委,再在该居委随机抽取90名妇女,共计450名妇女进行干预前抽样调查(社区诊断),回收有效问卷420份;2008年9月,以同样方法作干预后抽样调查,随机抽取850名妇女,回收有效问卷799份。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以生殖健康理论为依据,确定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生育调节、生殖道感染4方面内容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内容。并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对社区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开展生殖健康教育。除在社区展出生殖健康板报(12期),分发各类生殖健康小册子(8种6万余册)、向居民提供生殖健康普及信息外,还对孕妇、婴幼儿家长等重点人群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如“孕妇学校”、“父母学校”、“控烟与家庭健康”主题活动、“三H(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和谐Harmony)”俱乐部、“亲子活动”、“心系新生命”系列活动。有16 358人次参加活动,举办各类健康讲座23次、培训班24期,有2 816人次参加讲座或培训。

1.2.2 评价方法 根据生殖健康促进的4方面内容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自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表,采用转移或借代等方法对问卷中所涉及的敏感问题进行技术处理,并对调查表作预调查与重测信度测量(重测信度系数为0.7152)。调查员由妇幼保健医师担任,并作统一培训,当场回收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录入Excel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另对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和社区管理者进行访谈。

1.2.3 工作步骤 在项目开始初期进行社区诊断,其间作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抽样调查。以社区诊断的结果为依据,开展社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结束前再次对项目区域内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抽样调查。

2 结果

2.1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知晓率的影响

在社区健康促进干预前,妇女对不同内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略有不同,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知识知晓率最高,为80.48%,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最低,为74.05%,总体为70%~80%。干预后,除生育调节知识的知晓率为84.11%外,其他3方面的知晓率均达到90%左右,其中孕产妇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幅度最大(表1)。

2.2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态度的影响

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信念(态度) 的正确率,在健康促进前、后发生变化。健康促进干预前,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确率在60%左右,其中对婴幼儿保健信念的正确率最低,为59.76%;健康促进干预后,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确率均有提高,其中,孕产妇保健提高的幅度最大,正确率达93.24%,而生殖道感染内容信念正确率提高的幅度最低,仅为69.84%(表2)。

2.3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行为的影响

社区妇女生殖健康行为通过社区生殖健康促进干预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生育调节健康行为的正确率提高幅度最大,由干预前28.33%提高到干预后的63.08%(表3)。

3 讨论

在项目开展前经社区诊断发现,被调查的社区妇女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总体正确率分别为77.14%、61.67%、36.73%,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不到80%,生殖健康的行为准确率仅为36.73%。我们在社区访谈中了解到,近半数被访者不知道怀孕后几个月应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孕妇保健;40%以上被访者对婴幼儿的合理营养一知半解,1/3以上的访谈者不十分了解自己的月经生理周期;大部分的访谈者只知道安全套、宫内节育环等一些常用的避孕方法,而不了解更多的避孕知识及避孕知情选择;还有30%以上被访者不知道和没有感受到,甚至有10%的被访者可以容忍经期性生活。这些表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普遍较低。在访谈中得知,社区妇女日常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众传媒,但是,由于受生殖健康知识(尤其是涉及性健康知识)的隐私及“羞耻感”影响,在涉及此类知识时,其内容观点的完整性、准确性及科学性不容易把握,获取的机会也较少。因此,运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妇女人群的生殖健康活动尤为重要,社区诊断为开展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在项目干预中,运用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使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总体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8.99%、77.85%、59.89%,表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对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率有效。同时,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生殖健康内容社区妇女人群的认知也是不同的。由于项目事先进行社区诊断,对一些社区妇女人群较缺乏的生殖健康内容,如生育调节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问题,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干预上作了重点关注,采用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从而使这些原来知识、信念、行为较差的生殖健康内容有了明显提高,使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知、信、行”理论是近几年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常用的理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促进项目干预前还是干预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正确率都呈递减的状态。根据“知、信、行”理论,建立一种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从灌输有关知识到改变不良行为的完整过程,要达到形成健康行为的目的,必须有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信念作为动力。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是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必要条件,但是人们从接受知识信息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因教育、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终止在某一阶段。因此,开展干预前的诊断评估有利于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通过社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与促进,能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率,进而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达到满足人们基本健康需求、实现健康权利。

4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朝着实现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生殖卫生战略\.日内瓦,2004.

[2]林益强,顾玉珠,臧贤玲.黄浦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31.

[3]程怡民.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2,17(6):380.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4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并重由于在社区范畴内较少能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途径,所以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健康知识传播包括有授课、报告、演讲、讲座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健康知识传播包括有会谈、讲座、讨论等。

具有自身的流程与特点①社区大众健康教育往往具有计划性,故需要制定季度或年度的计划。②针对社区大众与群体,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居民。③为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居委会和当地政府及组织、社团等的支持。④遵循计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流程,对大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是采用群体指标。⑤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往往会在技术上进行指导。

以上这些也是社区大众健康教育与个体健康教育的区别所在,可以总结如表1。

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大众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大众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是进行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其制定程序一般包括以下7个步骤。

社区健康教育需求评价 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首先不是考虑我们主观上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所在社区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得到解决?目前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什么?因此,必须做好社区需求评估,为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与依据。社区需求评估包括社会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办法:①召开座谈会,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基层群众的要求,分析、研究、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②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③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哪些是社区最严重、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以确定健康教育的主攻目标。

确定优先项目 确定优先项目在于真实地反映社区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各种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决定最重要、最有效和所用的人力、资金最少又能达到最高效益的社区健康教育项目。比如在盐摄入多的社区通过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的盐摄入减少,进而控制高血压。在同时存在几个主要健康问题时,进行优选的原则是:①重要性即主要看社区疾病或健康问题的频度和危害程度;②有效性即主要看疾病或健康问题是否能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得以解决;③可行性即健康教育是否会得到社区人群、尤其是干预对象的支持和赞同。

确定计划目标 当优先健康教育项目确定后,就要对项目计划干预的内容、确定干预人群、范围、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求而制定的各项指标。

确定健康教育策略 在确定健康教育目标后,就要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即干预策略。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确定健康教育方法;②确定健康教育内容;③确定健康教育材料;④组织与培训。

安排健康教育活动日程 社区大众健康教育计划一般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计划设计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阶段。

设计监测与评估方案 在健康教育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评价问题。对监测与评价的活动、指标、方法、工具、时间、监测与评价负责人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经费预算 根据健康教育的活动,分别测算出每项活动的开支类别即所需费用,然后汇总,列出整个项目的预算。

大众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就是按照计划设计的要求,有序而有效地组织实施社区干预等活动,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制定实施时间表 为了使健康教育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进行,在计划实施之前,应该制定各项活动的工作时间表,明确规定工作内容、要求、实施时间、地点、负责人、经费预算等。这是一项非常细致又需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工作,比如,如果要对社区居民进行虫媒传播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则最好放在夏天来临之前进行。

建立实施组织 由于社区大众教育是面对社区群体,往往需要把社区居民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接受健康教育,所以实施组织除了社区医生、医学专家、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等技术人员外,还应该包括当地政府、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社会团体等支持人员与组织。只有把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才能做好社区大众健康教育。

实施质量控制与优化教育内容 对健康教育的质量要进行控制和把关,这其中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需要重点把握的。社区大众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要具有科学性,二要切合社区实际,三要通俗易懂,四要生动形象能吸引社区居民。比如给居民讲解食盐摄入过多的危害,如果讲“食盐过多导致高血压的机理”方面的内容就不如讲“多吃盐能使您健康长寿吗?”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兴趣。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压力过大,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失调压力、情感挫折压力、就业压力和贫困压力等。面对压力,一些比较脆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因此悲观厌世、精神抑郁。种种压力使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 50% 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当下的创伤应激内容,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单的技术达到个体行为表现上的恢复。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危机,就会对个体自身、他人(包括亲人、师生甚至社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

目前高校已普遍实行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筛查,这对于在入学初期适应期开展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并提供实时的心理测试服务,更新心理档案中相关数据,这对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高校应培养自己的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队伍,由于各高校自身条件所限,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咨询人员往往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他们一般是以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为主的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工作小组来完成的。高校可组织学生工作相关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心理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参加专业培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三)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基础

实践表明,心理危机的产生基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手段。高校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以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还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最终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智为根本任务,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多途径、多方法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发挥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 也是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整个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要形成清晰准确的定位,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 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

(五)构建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

危机干预内通容体系的贯彻实施需要制度的保障。因此,高等学校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1)设置校园危机干预机构网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应该包括:校领导—— 院、系领导—— 团委、学生处—— 心理健康协会—— 保卫处—— 校医院—— 学生社区管理部门—— 心理咨询中心等,形成系统全面的危机干预体系。(2)建立危机干预信息网络系统。危机干预的各机构之间要协调合作,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实时信息共享。

四、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研讨缓解、防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措施与对策,构建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中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6

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提高,国民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政府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的提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初高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这些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负责日常的心理知识的教学,更是兼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一般而言,这些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心理学系统培训,并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持证上岗,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心理方面的技能。心理健康教师的配置为学校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教师的教学,保证了学生能够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将学习效率保持在高水准上。我国的基础教育配置的心理健康教师是有别于以往的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从当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大多数学校仅将心理健康教师视为解决学生心理压力,对学生产生的厌学、早恋、入学、焦虑等常见问题以及个人心理健康疏导。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具有片面性,仅考虑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而据国际的相关研究发现,学校内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应当承担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予以指导,沟通家长促进家长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等。与国际相对比,从工作内容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中,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内容略有不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日益扩大,与此相对应,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也应该扩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基础学校中配置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依然较少,过多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是无法完成,必须就重要的方面进行扩展。那么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扩充哪些方面的工作内容就值得思考。

2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困难问题是重要问题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代表着自身知识的水平,也反映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工作量。尽管以学生考试分数做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师工作量还存在着争议,为诸多的教育研究指责。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评价手段相对有限的前提下,考试分数仍然是应用最广、实效性最佳的衡量指标。既然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考试分数有如此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学差生。而如何对待这一群体,解决他们的学习水平低下的问题,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带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上的消耗。但是,教师的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学生的学习未必会得到提高,这就会深深地伤害教师,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教师的各种教学努力是基于教育学的体系和方法,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心理学的因素同样重要。基础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本专业的知识对学差生进行鉴别和干预,从而为解决学差生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一般而言,学差生群体是有分层,大致可以分为3类:学习倦怠、学习困难、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不了动力,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1]。对于这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心理健康老师应用心理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学习困难是指学生本身没有智力上的问题,甚至相当地聪明,但是他们的成绩就是无法提高或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由于学习困难者的本身不存在着智力的缺陷,因此,常常有教师将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相混淆。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广义的学习困难的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左右,因此,将学习倦怠与学习困难相分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的学习困难工作

将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进行一一甄别,以区分他们是否学习倦怠还是学习困难,对面临着诸多教学工作、教学考核的教师而言是不具备可行性的任务。学习倦怠与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加专业的鉴别,需要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工作。同时,鉴别出学习困难学生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为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还需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而在这一步中,对学生所属的学习困难的类型,对应的干预方式都需要教师进行把握。而从学校的教学配置来看,只有心理健康教师具有鉴别、干预学习困难学生的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水平的要求,以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的状态进行判断,主要集中在应用性的技术和部分与心理学相关的领域。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鉴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工具、方法和流程。在有需要时,能够科学准确地鉴定出学生学习困难是否有,属于什么类型,严重的程度。其次,心理健康教师要能够对基础学校中可进行干预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筛选,对不能进行干预的学生应该给出寻求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对于可干预的学生,尚需要心理健康教师给出干预的方案和内容,一般包括给予学生学习的元规则知识的支持,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满意感。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7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19人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7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27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69人,女性50人,年龄22岁~67岁;观察组有男性71人,女性有56人,年龄21岁~63岁;对比两组检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机将2014年6月份我院住院患者346例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胸心外科、肾病内科及普外科,其中男患者97例,女患者76例,年龄29岁~67岁;干预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消化内科、骨科及神经内科,其中男患者83例,女患者90例,年龄27岁~7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组织体检人员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培训,规范标准体检人员的体检操作;(2)在体检之前,体检人员要了解体检人员的年龄。性别、所从事的行业及目前身体有何异样等情况,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为体检人员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及相关事项;(3)在发放体检表时,告诉体检人员体检流程,在体检大厅显眼处摆放标志各体检项目的位置图,设立服务站点及时为体检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1]。通过问卷调查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对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护理人员向每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放《就医指南保健顾问》,并讲解其中的内容保证每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够了解其内容;(2)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帮助患者了解掌握自己的病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饮食注意事项、相关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助于病情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所患疾病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的配合质量;(3)定期邀请专家组织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教育的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2]。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体检的满意度为92.91%,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4.7%,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

干预组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为92.48%,对照组的满意度为56.06%,两组数据对比(P

3.结论

在体检之前通过对体检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能有效保证体检质量。在了解体检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帮助体检人员有针对性的选择体检项目,不仅帮助体检人员进行不必要的项目消费及体检,也提高体检人员体检的效率;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让患者能够自主的进行一些护理,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如此不仅能减少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依赖,也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3]。在实验过程中,接受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都表示,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他们对病情(体检)的盲目性,在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更好的照顾自己。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能有效提升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帮助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及所需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值得在临床及体检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变叶. 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3,04:106-107.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8

(二)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干预队伍;逐步完善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干预体系和监测网络;

(三)进一步促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建设,规范全县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和目标人群

(一)干预范围:全县所有乡镇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素养干预活动,对干预后的效果采用抽样技术进行评估,全县以镇为单位覆盖率100%。

(二)目标人群:15-69岁(年满1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乡常住居民,包括在干预监测范围内居民或寄宿达6个月以上的亲戚朋友、家庭保姆以及其他外来人口。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的家庭成员,如果在外时间超过6个月,则不纳入入户监测的范围。

三、主要健康干预活动

以推广、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分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干预活动。为确保健康干预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各乡镇直接干预的人数不少于当地总人口的2%。

(一)各乡镇按照本方案工作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开展干预和监测工作;

(二)由卫生人才培养“双百”战略活动的县级各医疗机构选派100名优秀医务人员及县红十字会讲师成员组成县级巡讲团开展巡讲活动,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100%以上,组织和指导乡镇开展健康素养知识于技能讲座;

(三)乡镇级巡讲团开展巡讲活动,覆盖率以行政村为单位达100以上;乡镇卫生院开展健康素养讲座不少于12次(不包括医务人员及村医培训)、村卫生室不少于6次,并提供必须的健康咨询服务;

(四)加强《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指导手册》、《居民健康读本》等健康素养传播材料入户率发放工作;围绕重大疾病、重点传染病、主要慢性病的防治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健康咨询、义诊等活动,相关健康知识与卫生防病资料入户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入户率达80%以上;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各卫生院及村卫生室须向居民提供12种以上健康知识宣传材料。以上材料由县健康教育所统一印发,费用由各卫生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中列支;

(五)县健康教育所继续与《报》报社、县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合作,开展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目,组织并指导所辖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等利用专栏、展板、报纸、广播、电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和卫生防病技能传播活动,播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系列宣传片》、控烟宣传片等录像带、VCD、DVD等视听音像传播资料;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每个行政村卫生室播放健康宣传片每周3次以上;

(六)组织乡镇在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对学校、企业、机关、社区等单位组织师生、职工、居民直接登陆县卫生局(或省卫生厅)、省(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点击《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进行测试;对不具备网上在线测评的人群,采用人工出卷的方式进行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测评。每个卫生院每月完成100人次以上测评任务,全年测评人数达1200人以上。辖区内有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负责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的测评工作。县健康教育所每月将乡镇网络评估学习情况进行通报;

(七)县进行加强石桥中学健康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并指导所辖乡镇在社区、企业、学校、乡镇卫生院等开展健康场所建设。如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一条街等形象化健康促进场所的方式,大力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性环境和氛围。我县创建健康促进场所不少于10个;

(八)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医院创建工作。县人民医院创建健康促进示范医院,青口镇卫生院、塔山镇卫生院、沙河镇卫生院创建健康促进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九)制定《健康家庭创建计划》,开展健康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健康家庭,实现“家庭带动社会,社会创建家庭”的协调健康发展;

(十)按省、市、县规定的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各项干预和效果评估工作,并按规定时间和方式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

四、效果监测和评估

(一)县、各乡镇按照本方案完成主要干预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估工作。现场监测采取主动监测,入户询问和互动方式开展。现场监测原则、抽样方法、监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等要求均按《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二)全县抽样调查1000人,按照辖区卫生院平均分配监测样本量,在每个卫生院辖区内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抽取相应调查户数(加10%),用KISH表法每户抽取1名15-69岁常驻人口作为调查对象。

(三)县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小组将按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培训和指导、现场调查、健康干预、数据录入、资料提交、总结报告等内容对各乡镇的干预监测工作进行考核。

五、时间进度

(一)2013年6月上旬完成县级方案;

(二)2013年6月中下旬各乡镇完成本级方案;

(三)2013年7月上旬—9月中旬按照县级方案完成干预工作,并按时提交各项报表;

(四)2013年8月10日——9月30日完成干预的现场监测样本的抽样调查及质量控制工作;

(五)2013年10月8日前各卫生院完成干预后的现场监测数据双录入工作;

(六)201年10月10日前县完成干预后问卷调查数据的审核工作,并将数据库提交给省市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组;

(七)2013年11月10日前县完成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分析报告。

六、项目管理

(一)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健康素养项目工作组和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小组;

1、项目工作组

(二)保障措施

1、各单位要加强项目管理,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小组,开展师资等专题培训,提高项目的执行力;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9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path; Breast cancer;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Fengcheng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Fengcheng 331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3

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导致乳腺肿块、溢液、回缩等症状,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及化疗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但由于患者不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致使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在患者入院后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以协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但由于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其效果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而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对患者的干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2]。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干预,探讨其对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组和教育路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年龄39~68岁,平均(48.27±11.36)岁,初中以下13例,高中24例,高中以上13例,已婚36例,离婚14例;教育路径组:患者年龄39~69岁,平均(49.38±11.79)岁,初中以下11例,高中27例,高中以上12例,已婚32例,离婚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超声检查、血常规等证实为乳腺癌;均行手术及化疗治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有躯体、四肢缺陷或残疾者;血液系统严重性疾病;精神病病史。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干预,即入院后发放乳腺癌相关知识的资料,介绍乳腺癌疾病知识、医院规章制度等,常规指导饮食、休息等基础干预,教育路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具体如下。

1.3.1 健康教育路径小组建立及资料制作 成立健康教育路径小组,组长为科室责任护士长,组员为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收集整理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召开健康教育路径会议,分析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与健康需求,同时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相关健康教育建议,以时间为横轴,以标准化健康教育具体内容为纵轴制成路径表格,最终确定健康教育路径由健康教育时间、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施教日期、效果评价及施教者签名等部分组成,同时制作健康教育小册子、案例资料、健康知识问卷和护理满意度问卷等资料,其中乳腺癌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1.3.2 教育方式及干预措施实施 在教育期间责任护士依据路径安排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言语方式按乳腺癌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患者进行相关内容教育,同时发放自制健康教育小册子、案例资料等资料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并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亲身示范方式展示,指导患者掌握乳腺癌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让患者更深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健康教育路径表上做好记录。

1.4 随访和效果评价 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复诊或随机走访方式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采用自制健康知识问卷和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估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情况,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入院1 d、出院前1 d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出院前1 d的护理满意情况及干预前、干预后1、2、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

1.5 评价标准 (1)护理满意度评估标准:评估项目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疾病知识教育、治疗指导等,每项20分,共100分,总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4-5],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视为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健康知识掌握评估标准:评估项目包括乳腺癌基本疾病知识、手术常规注意事项、饮食指导的重要性、术中配合方法、术后运动指导方法、化疗目的及重要性等,共50题,共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掌握程度越高,其中>75分为掌握。(3)ADL量表评估标准:满分为100分,评分>60分基本完成,60~41分需要帮助,40~20分要较多帮助,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前,所有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教育路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干预后,教育路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005,P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得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3个月,教育路径组患者ADL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除手术、化疗等治疗外,还需经过严谨的护理干预才可确保患者的疗效[6]。目前,健康教育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干预方法,通过向患者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来改变患者的行为,进而消除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医疗需求,故如何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7-8]。

有研究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临床护理路径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护理干预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9-10]。而李芳等[10-12]的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以时间为横轴及以护理手段为纵轴有效结合的教育模式,可清晰明确患者于什么时候进行哪种治疗或干预,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发现教育路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健康教育路径可有效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干预后1、2、3个月的ADL得分方面,教育路径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健康教育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护理干预过程中,传统健康教育向提供乳腺癌疾病相关知识的资料,使患者对疾病具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知识不足、不良情绪干扰等原因,导致信心不足,中途中断了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而影响干预效果[13-15]。而健康教育路径是以护理操作大纲和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制定的,医护人员通过健康教育路径表可有效明确知道于何时向患者提供何种护理干预,使患者事先了解整个健康教育流程及治疗的相关信息,克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盲从性、随意性,同时调动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更信任和信赖,引导患者自我护理理念,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而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减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作用[16-18]。此外,在健康教育路径中通过言语、亲身示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知识问卷调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及时解决患者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患者更深刻了解疾病知识,从而使患者获得更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掌握更多自我护理技巧如肢体康复锻炼,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的健康状态[19]。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路径可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Kabisch M,Bermejo J L,Dünnebier T,et al.Inherited variants in the inner centromere protein (INCENP) gene of the chromosomal passenger complex contribute to the susceptibility of ER-negative breast cancer[J].Carcinogenesis,2015,36(2):256-271.

[2]杨敏,王华.乳腺癌术后患者分时段健康教育与功能锻炼的效果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8):89-90.

[3]刘红.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90-1091.

[4]聂晓莹.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71-272.

[5]高建学.将多媒体课件与QQ群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7):870-871.

[6]陈海燕,张金玲,王虹.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教育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2):3401-3403.

[7]黄丽珊.演练式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8):202-203.

[8]葛鑫,薛萍,徐宁.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1519-1520.

[9]沈小英.健康教育路径对提高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2):40-41.

[10]李芳,王依琼,吴琳清.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2,29(14):72-74.

[11]王翠英.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4):155-156.

[12]吴如容,林丽华,徐松林.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3):155-156.

[13]张洪群.主管护士负责制下的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4):293-295.

[14]郑宇.乳腺癌病人围术期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1):3914-3915.

[15]辛云辉,赵燕萍.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术后预防患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65-66.

[16]焦桂梅,张艳,李秀荣,等.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30-8131.

[17]刘红.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90-1091.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0

2 问题分析

2.1 在调查中发现约有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三个年度中基本没有变化,并且没有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计划,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2.2 干预策略随意、方法简单、不灵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策略主要集中在组织社区义诊、发放宣传材料、出版宣传栏和组织讲座几个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

2.3 调查中发现8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方面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效果评价无有效依据缺乏代表性,更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不掌握效果评价方法,故而没有开展效果评价工作。

3 总结

3.2健康教育(干预)策略:[3]在确定了健康教育目标后,就要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即干预策略。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3.2.1确定教育方法:可将教育方法分为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和社区组织方法三大类。要考虑这些方法是否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方法是否简便?效率与效果如何?是否经济?

3.2.2确定教育内容: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应针对目标人群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项目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要讲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和实用性。

3.2.3确定教育材料:健康教育活动教育材料主要有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可购买出版发行物,也可自行编印。不论选择哪一种教材,其内容设计都必须符合教育(干预)内容的要求。

3.2.4组织与培训:以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主体,吸收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学校等参加,对执行计划的各类人员,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担任的任务,分别进行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质量。

3.3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2]效果评价就是针对健康教育项目活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通常,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实施之后,较早出现变化的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态度、信念的转变,然后才是行为的改变,而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则是远期效应。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又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项目服务中目前重点讨论近、中期效果评价。

3.3.1近期效果评价 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的近期效果,重点表现在目标人群知识、态度、信念的变化上,因此,近期效果评价,主要针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知晓(或正确回答)某项卫生知识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 100%

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测试(考核)达到合格标准的人数/被测试(考核)的总人数×100%

卫生知识平均分数=被调查者卫生知识测试总分/被调查测试的总人数× 100%

健康信念(态度)形成率=形成某信念(态度)的人数/被调查者总人数× 100%

3.3.2中期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主要指目标人群行为的改变,评价的指标有: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4]。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1

十五规划以来,健康教育机构经历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整体划归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中,县(市)区以及市本级健康教育人才出现了不同成度的流失,有来自体制改革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本人的原因,出现了市本级以及县区级健康教育人员配比严重不足、专业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工作不够熟练的情况,特别是市本级机构合并以后,原有本专业的健康教育骨干分流到卫生监督一部分、绝大部分进入了疾控中心的其他业务科室,市本级重新组建的健康教育科室原有专业人员仅占40%,且由原有的18个编制缩减到7个编制,新到岗的人员需要适应期,更需要熟悉业务工作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培训、学习目前基本适应开展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工作仍显得力不从心。辖区内县(市)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室人员也由于雷同原因出现类似的问题,给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从目前统计数字来看,各县(市)区都加强了健康教育专业科室设置,北票市、朝阳县疾控中心重新设置了独立的健康教育科,到2010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都独立设置了健康教育科室,人员如下:

虽然已经建立了独立科室,但是人员配备仍显不足,且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科室同时还具备单位内其他职能科室的身份,很难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1.2 健康教育经费现状

十五规划以来,借助爱国卫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以及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辽宁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和《2010年省市政府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相关要求。国家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目前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经费达到人均0.10元;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15元中,健康教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彻底实现了由原来的干工作没有钱,到有钱了如何干好工作的转变:

1.3 健康教育仪器设备以及信息传播载体情况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才能将活动落实下去,目前,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健康教育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滞后的健康教育方法就不会被受众所认可,健康干预措施就会落入空谈,健康教育效果就会不明显,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就会被淘汰。为此,在落实健康教育专项考核工作中,注重健康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建设情况,目前,市本级专业设备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各县(市)区配备情况明显不足,多为本单位公用设备,且不能体现健康教育优先权:

除市本级能完成声像信息制作、传播的一般工作外,基层还不能完成类似工作,多为印刷宣传折页、手册、招贴画等,或者借助大众传媒广电节目、报刊栏目进行有限传播,全市尚无健康教育自主媒体,大型宣传牌匾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建平县工作落得较好,在今年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经费中提出人均0.8元,为全县各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安装健康教育橱窗432个,健康教育处方架40个,印制宣传折页、健康教育处方等12种共计24万份。

基层健康教育工作设备情况(2010年)

1.4 基层工作现状

各县(市)区健康教育科,履行工作职能的积极性较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完善,能主动做好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交流和利用,每年向上级网站或信息简报提供专业信息12篇以上,确保了工作信息的传递:

上报信息数量(2010年)

围绕重点卫生日宣传开展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落实的较好,全年每个县(市)区最少也在8次以上,最多15次;结合卫生创建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开展“健康街道”、“健康社区”、“无烟单位”、“卫生村镇”、“卫生模范单位”等创建工作,情况如下:

健康街道、健康社区

无烟单位、卫生村镇

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扎实开展,根据省“十一五规划”,以“相约健康社区行”、创建卫生城市(县城)和“健康街道”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全面推动社区健康教育。抓好典型健康街道、健康社区1-2个,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和56%以上。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村1-2个。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达到60%。指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方案、培训和活动记录。每个行业要抓好典型单位1-2个。

各单位及时下发上级分配的宣传材料,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制作并下发针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材料:

自制宣传材料

同时指导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开办健康专题节目,及时转发上级发放的各种宣传资料,开展了宣传资料发放使用效果总结评估。

2 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目前凸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机构建设、人才建设以及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上,机构的独立性,人才的稳定性、管理的科学性关系到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对策探讨如下:

2.1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加强考核硬指标。

首先,要依据工作规范对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划调整,有条件的要设置人财物独立的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硬件建设的督导和考核工作,加大协调力度,提高政府卫生工作的考核指标比重,真正使专业机构拥有专业身份,达到专业素质,行使专业职能。

2.2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尽快培养健康教育的综合型人才。

实施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系统工程,更需要综合型人才,要适当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机制,稳定专业队伍。

2.3 改善硬件建设,促进健康教育手段更新,提高信息传播、干预效果。

2.4 改变被动的工作模式,主动出击、科学开展健康促进措施。

可以开展预警性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国家卫生应急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彻底改变盲目性健康宣传。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SKG09)和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8-03

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还有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兴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已经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心理健康主体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3000的师生配比。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分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相当部分的心理老师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普遍存在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问题。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标准化体系,教育手段不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不同,软硬件配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规范的实施途径,普及率和有效性还亟须提升。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危机干预”轻“普及发展”,重“问题学生”忽略“广大学生”,重点工作放在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上,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出现问题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

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内容体系、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模块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模块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教育规范性,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骨干,强化朋辈心理互助功能。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界定为:以“9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为教育导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点内容分成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模块,利用课堂教育、班团建设、团体辅导、网络多媒体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路径,开展模块化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不仅重视大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也强调“90后”大学生重要心理成长任务和重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利用现有教育途径、班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不同模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新生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推动班团组织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动力、加强特殊学生(比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干预的目标,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危机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按照大学生个性成长的不同层次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以此对应的教育模块包括适应性教育模块、发展性教育模块和干预性教育模块,每类模块对应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图1所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以大学生普遍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和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内容模块化提高教育针对性、深入性和实际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意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开展的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鲜有高校将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问题干预系统化。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成长发展任务,并且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侧重。

2.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于系统论,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目标将教育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实现从内容到实施方案的标准化。在方案设计中尊重学生发展性和主体性,立足现状,充分挖掘高校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普遍采用心理辅导特有形式,如团体辅导,构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

3.创新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将新生适应、积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改善、情绪调控等内容融入相应模块,利用高校现有平台和途径,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有效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原则。首先是现实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和高校现有条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环境,教条极端的理想式教育。其次是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不只存在于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和提升自我,塑造优良品格,实现理想,丰富生命,收获幸福。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实施途径。一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应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内容课堂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育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启发、体验、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生动翔实的案例到由浅入深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从人物榜样的心理成长感悟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评价及其目标规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目标。

二是班团活动。高校班团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以班级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普及、班级凝聚力训练、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对心理异常的监控和干预。以班团组织为路径,实施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化和普及性,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工作骨干。

三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中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识他人的机会,强化自我反思,有利于建构积极自我。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模块化体系中,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动力训练、人际交往障碍干预训练和情绪调控辅导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是网络平台宣传教育。“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和已有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体系实施。重庆交通大学“心灵之约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而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助人自助,互助共赢。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朋辈互助功能。

五是个体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中,要重视普及教育和个别干预结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体系运行的保障。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干预和教育过程,比如对于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学生、成绩严重落后的留级生、家庭关系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情绪特别抑郁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实时监控,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严防造成严重后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以教育主体(目标)、教育中介(途径)和教育模块(内容)三要素为核心,遵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内容模块融入课堂教育、班团活动、团体辅导、网络教育和个体咨询等教育和干预途径中,通过标准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和再实施的动态运行,实现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素质和成长动力,优化个性品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1(8).

[2]李光英.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5).

[3]刘伍梅.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析[J].教育与人才,2012(7).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篇13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的院校纷纷建立起心理健康干预机制,而我国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从“德育”中剥离出来。本世纪以来,包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内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在国内一些大学里开始设立。而对于保障人民医疗卫生和健康安全的医学类、卫生类院校,其对于在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对于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出新要求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新医改”方案出台。方案强调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总目标,争取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培养基层卫生医疗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各类中职卫校就有了现实的目标和指导方法。新方案对中职卫校在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改方案“第四条”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职卫校除了为社会培养大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之外,新医改方案还为其提出了新、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求中职卫校必须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与传播。只有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诊治病人、服务社会。因此,加强对于卫生职业类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也就势在必行。

二、大中专院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普遍性、紧迫性

来自我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料表明,近三年来前往心理健康门诊咨询与治疗的病人有上万人次,而其中青少年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发展、人际交往、早恋、网瘾、代际冲突、青春期问题,以及抑郁、焦急、神经衰弱、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所以,青少年特别是在校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随着普通高校大中专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易受到消极影响。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2]。可见,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大中专在校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如不能及时预防和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有资料显示心理障碍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位原因[3]。因此,适时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是我国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三、中职卫校的特殊性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必须心理健康

卫生类职业院校在我国的大中专职业院校中,因其从属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群体的性别比例差异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我校心理学工作者辅导过的学生情况与相关资料的初步分析可知:中职卫校学生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认识心理、性心理、情绪情感心理及择业心理等方面。众所周知,卫生职业学校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上女生居多,年龄上处于“消极反抗期”,文化基础偏差,许多学生因在选择专业时是受制于家长的被动选择所产生的逆反情绪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状况呈复杂化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医疗卫生行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当前必须加强对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只有拥有健康和谐的心灵,才能建设“和谐校园”。

四、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的科学性、专业性可以为中职卫校提供技术支持

心理干预(Intervention)指心理健康工作者为避免受辅导者不适应的行为继续恶化,采取某种方法予以矫正和治疗[4]。而心理问题干预,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和途径的通称。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测查,发现该量表所测量的10项因子中,除躯体化一项外,其他各项因子都显著高于国内成年人的常模。这些测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5]。其实,心理健康干预中用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并不止于症状自评SCL-90量表,还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SPSS计量软件包等工具。但是,所有的测量方法与工具都有其特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自评量表中就含有90个项目并以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为基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来预设量变,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而心理问题干预的实证研究,还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自然观察、问卷调查、心理辅导、实验跟踪、归纳、分析等等。总之,现代诸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普及与应用为中职卫校采取心理问题干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卫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还是国家对大中专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普遍性、紧迫性,都要求当前必须加强对于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研究,只有以专业的、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为手段,以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去落实,才能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创造良好的软化环境,才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2]刘丽美,张莲英,张国宏.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72-74.

[3]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