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2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大中城市人口3.5亿。如果将小城镇人口全算进去,全国城镇人口将近5亿。这是我国体检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潜在资源。如果10%的人有体检需求,那么我国体检消费者总数就是5000万人――市场容量相当可观。

2004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四川等十个地区的体检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被调查的15个城市597所体检机构来看,2002年体检总人数1100万人次,体检费用6.6亿人民币,平均每个体检机构体检人数近2万人次,年收入约110万,平均每人体检费用约55元;2005年体检总人数已接近1700万人,体检费用高达26亿,每个体检机构体检人数近3万人次,收入430万,人均费用143元。而北京等大城市远远高于这组数字。

据统计,2005年北京市体检人数达500万人次,占北京市总人口(1382万)的36.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流动体检接待450万人,约占90%,营利性专业性体检机构接待50万人,约占10%。卫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2%,估计全国糖尿病患病人数3000多万。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对上述各种慢性病症群体的健康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测、健康维护教育指导,是其他医疗机构无法担当的工作,却是专业体检机构区别于大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职能所在。这既适应了国人的健康需求,也是健康体检机构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健康体检机构发展现状

2004年卫生部的调查统计数据还显示,15个城市中,1983年至1999年的16年间共设立15家体检机构,且多以医院门诊或疗养度假分支机构等形式存在。而2000年至2004年的4年里,各种各类专业体检机构上升到27家。2005年以后更是以几何倍率增长。

国内健康体检专家认为,北京市体检机构的性质、构成、工作量分布等状况,很有代表性,可以预示全国体检市场的发展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北京市开展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有546家。其中,国有全资和集体全资机构分别为385家和106家,占总数的70.5%和19.4%。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门诊部、诊所形式存在的多元体制的营利性体检机构55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专业体检机构多在近几年建立,且在场地设置、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而内设体检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也有很大发展。近几年,很多医院也有了相对独立的体检场地设备,也有部分医院成立了相对独立的体检中心或体检科。

健康体检的经济学意义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诏示了国家将重新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思路的重大转变。尽管任务很艰巨,但方向很明确。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是:9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阶段,看病贵主要是看大病贵,看重病贵。健康体检在专业化的疾病筛查中,可以把很多疾病阻断在疾病发病之前,同时将发现具有疾病隐患的患者输送给医院,这样形成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防治链条,可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是多层次的,大型民营体检机构将是国家公共医疗的重要补充,是国家解决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资料显示,早期预防花100元,就可以为后期疾病治疗环节节约1000元,又可以节约约一万元的末期抢救费。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绍光教授将健康体检的好处总结为:自己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生动而贴切!

我国健康体检医疗机构与健康保险合作探讨

在英国,保险公司大多拥有管理规范的体检中心。中国保监会的“国十条”为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医疗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催化剂,相信拥有规范的体检机构和医院一定也是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目前我国开设医疗机构的门坎较高,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相当规模的医疗机构,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无法预测的,这是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商业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1、通过健康管理嫁接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

保险公司可以将被动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这样,通过实施对被保险人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风险控制措施,达到有效降低被保险人的发病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健康管理是从被保险人的角度出发,通过降低被保险人的疾病发生率来控制赔款,从源头上堵住医疗费用。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成立了健康管理部,另外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和一些中介健康管理公司已签署协议,但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关键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连续的系统工程。只靠软件和咨询师是完成不了健康管理系统工作的,一定需要有健康管理评价体系的医疗实体与保险公司签约,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检前、检中、检后的健康管理全过程。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发展阶段,没有医疗实体的中介健康管理公司与医疗资源嫁接,只能是一厢情愿。

2、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

保险公司参股、投资医疗机构后,医疗机构受到共同利益的约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保险人被动受制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与被保险人合谋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至少有三个好处:一,受到共同利益约束,医疗机构会积极参与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二,医疗机构能积极帮助保险公司收集保险数据资料,利于保险公司获得被保险人完整的健康信息档案,稳定保险客源;三,医疗机构可帮助保险公司实现一些附加值服务,如向客户提供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健康服务。但是,被保险人的就医范围如果仅被限制于保险公司参股的医院,会给被保险人带来很多不便。保险公司应与城市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健康体检产业发展趋势

国外从事健康体检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附设于一般综合医院或医学中心的体检机构;二是独立的专业体检机构。我国健康体检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从政府导向和市场需求看,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医检分离是必须的。

健康体检人群享有独立的空间,体检所用的仪器设备也与病患分离,这是国家医疗进步的标志,国家会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从卫生部调查的数据看,专业健康机构体检的人数逐年递增,

“体检到专业机构、看病到医院”将成为必然。

2、健康体检产业将横向整合,纵向开发。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3

身体运动,在原始狩猎活动中,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得食物或者避开凶猛野兽的袭击,个体会尽可能地使身体各部分相互协调,并使身体与智能相协调,因此,人类的早期生存环境,赋予了人类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在这种与大自然的互动中,人们还相互配合和交流,于是,身体运动也具有了社会交往的功能。狩获猎物多的,或者在狩猎中发挥作用大的人,能够获得荣誉,受到敬仰,因此,身体运动还具有实现个体价值的功能。人们还设计出一些竞技游戏,作为平时生活的调剂,这衍生出身体运动的娱乐和观赏功能。追根溯源,今天人们的体育需求,根植于身体运动的以上四种原始功能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了最初的狩猎环境,不过,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需求,却随着社会分工和脑体分工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强烈。进入农业社会后,田间劳作需要对身体的局部进行集中使用,劳累感促使人们在闲下来时,进行一些和身体有关的游戏,如赛跑、跳高、游泳、摔跤等,以调节身心,使身体回复到平衡状态。古代战争也促使人们在农闲时进行一定的身体训练和竞技比赛,作为未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体能和技能储备。手工业的出现要求人们长时间运用特定的身体器官并在精神上十分专注,一旦停顿下来,有目的地进行身体锻炼,使身体恢复平衡就变得更加重要。进入近代社会,劳动分工和机器大工业迫使工人在长时间内反复从事身体的同一运动,这不但使身体的局部被过度使用,而且人的精神过度紧张,资本家由于长期忽视对工人身体恢复的必要安排,被视作对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也要求脑力劳动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使身体恢复平衡。“生命在于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用这句名言高度概括了身体运动对于个体存在的意义。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也往往觉得锻炼过后,不仅身体结实,而且精神愉快。总之,锻炼身体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需要,相关知识的发展和普及,使体育科学得以发展。人们对各种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首先是源于对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需求。

伴随着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的发展,人们对相应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得到了发展。体育场馆既是锻炼身体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地方。从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到现代的各种大型体育场馆,人们在这里观赏比赛,进行交流。大型的体育盛会更是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交流的盛会。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带动了各种场馆的投资热情,也扩大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

体育在现代分化为一种职业后,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运动,吸引了不少人积极投身其中。各种顶级的体育赛事、职业化的篮球、足球、网球等比赛给予优胜者以丰厚的回报,激励一些人终身以体育为业,也带动了体育需求向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

另外,电视、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观赏活动可以不用亲临现场,这大大降低了观赏成本。现代微博、微信等不断创新的传播技术,使得有关体育的各种消息很方便地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能够及时被关注者获得并通过各种媒介加以讨论,体育的观赏和娱乐功能大大拓展了体育需求的含义和内容。

总之,人类可以溯源至远古社会的各种本能需求构成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对各种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微观基础。各种体育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式,构成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

2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体育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经典需求理论,社会总需求可以分为投资需求(I)、消费需求(C),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出口需求(Ex)。这三种需求,被俗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体育而论,体育需求也可以分为体育投资需求、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产品出口需求这三个方面。

体育消费需求不仅受个体本能需求的影响,而且受个体及家庭收入多少、闲暇时间多少的影响。一般来说,体育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比较稳定,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并受其他因素影响。当有重大体育赛事时,居民参与热情高涨,体育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目前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比较小。刘卫(2005)等人考察了1996-2002年我国7个城市的家庭体育消费数据,推算出我国城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3%以下,比例最高的上海也仅为3.29%。 按照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的《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消费规模及需求特点定量研究报告》的相关信息,2009年我国城镇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887元,占同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的百分比为5.9%。根据有限的数据进行粗略的推算,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百分比,每年大致以11%的速度递增。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体育需求在消费中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不过5.9%这个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据美国2008年美国户外运动联合会年度报告统计,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仅户外运动,就占有8%的比例。而美国人的消费观一般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支出的20%以上。因此,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不过要唤醒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也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就体育消费总量而言,在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910亿美元,2009年为1110亿元,2012年则达到1936亿元。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

体育产品出口,如表1所示,从1992年到2008年,基本处于增长状态,增长的幅度呈周期变化。在2002-2006年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里,每年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19%,2002年和2005年增幅甚至超过30%。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97.36亿美元。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下滑。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出口额为282.52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5.57%,目前尚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体育产品的出口需求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根据需要,政府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投资,同时由于群众参与体育热情的高涨,使得体育产业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使投资需求出现跳跃性的增加,引起各方关注,不少分析人士甚至将体育产业看做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随着体育赛事的结束,我国体育场馆,尤其是赛事举办城市的体育场馆,呈现出饱和状态。以北京为例,如表2所示,近年来场馆方面,除了规模很小的训练房,已经不再有大的投资。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趋势。

总之,在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投资需求和体育出口需求这三者中,后两者受到外生性因素影响较大,要使我国体育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将关注点回归到培育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上来。

3 以人为本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依靠计划体制,缺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创新机制。以消费需求为中心来发展体育事业,就是要以人为本,围绕消费者的体育需求,来加快体育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同时发挥政府职能,兼顾体育公平,提供必要的体育公共品,来调动和满足消费者的体育需求,使我国的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因为缺乏必要的创新,群众的体育参与热情不高。近期不少学者把群众体育参与不足归因于社会分层导致的“体育分层”。认为“有钱”和“有闲”是体育参与的两个关键因素。这种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并提示我们全方位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性,但并未从体育事业自身来思考问题。事实上,市场化程度不够,体育创新不足,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才是我国目前体育需求不高的主要原因。以篮球和足球为例,这两项运动都是典型的群众体育运动,并非如高尔夫、保龄球、滑雪、网球等运动,对参与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装备、场地等方面进行较多的持续投入,并且消耗比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是,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和欧洲的足球赛事,都深受群众喜爱,从贫民区到高档社区,都有这两项运动的爱好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低于高尔夫、网球等运动。所以,把群众体育消费不足,归因于收入不高和闲暇时间不够,是片面的。我国目前虽然对篮球和足球等项目实行了职业化改革,向市场化迈开了步伐,但是做得还不够。比如,在人才选拔上,我们仍然主要是通过体校层层挑选的体制,我们没有类似NBA的选秀大会,而这两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能够挑选到优秀的人才,而在于后者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是市场化导向的一部分,前者则无法吸引公众关注。这也直接导致在观看球赛时,NBA的观众具有参与感,而我国观众则只有那些“有闲”和“有钱”的观众才会去跟踪关注和他不相干的体育比赛。在现有体育场馆的经营上,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大多数体育场馆属于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的保障性高,商业化运营和管理仍然有许多的缺陷和弊病(刘佳 2012)。

另外,目前我国的体育资源,集中在学校、单位和其他机构,公共体育设施少。很少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发现篮球场和足球场,要锻炼只能跑步,甚至连跑步的地方都没有。体育公共品的提供,作为市场化的补充,在大型体育场馆投资逐渐停顿的背景下,应该成为以后增加体育投资需求的一个方向。它对于调动群众体育参与热情,提高体育消费,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鲍军超,陈万红.论“有钱”与“有闲”――休闲体育消费的两个前提要素[J].博硕论坛,2013,2.

[2]刘玉.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3]刘卫,王秀霞,曲艳丽.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与扩大体育消费需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彭大松.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12(5).

[5]谢庆伟.当下中国社会分层对体育公平的影响――兼谈实现体育公平的途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

[6]刘佳.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以8座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2012,5.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7- 02

0 前 言

据调查显示,我国超过70%的人口身体素质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是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根本原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体各项器官的机能,对于人体健康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健康管理逐渐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健康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1 健康管理理念的分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 健康管理的概念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当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群和医疗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了高额的医疗经济负担,从而催生了新型的,即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对健康管理理念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比较权威的是由陈君石和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评价之后,为个体或群体提供相对比较完善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从而有效避免危险因素对其健康的干扰。健康管理的主旨就是通过调动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标。健康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像是生活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等都属于健康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健康管理的实践[1 ]。

2 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2 ]。近几年来,健康产业凭借其独特的自身优势获得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般情况下,健康产业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医疗性健康服务,另一种是非医疗性健康服务。同时形成了以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主的四大基本产业群。目前,在老龄化社会和亚健康人口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虽然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发展前景是无可限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开始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积极进行健康管理的资源整合,构建全新的健康管理机构,加强健康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注重健康管理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对健康产业进行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健康管理线上和线下的评估与分析,建立电子数据信息档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作用。

3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措施

3.1 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管力度

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家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健康产业的服务项目、工作流程、质量标准、经营模式和从业资格等方面内容作出进一步完善,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推动健康产业的有序发展。企业管理者要明确健康产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属性,重点了解健康产业中各项服务所涉及到的范围与内容,尤其是医疗服务范围和非医疗服务范围的界定,不断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健康产业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健康管理的实际效果,还要注重健康管理的服务情况。要想提升健康管理的服务,促进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服务类高新技术人才。健康产业应该积极的与各大院校进行合作,尤其是针对高职专科技术学院健康管理类服务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岗位准入标准,大幅度提升健康管理领域的准入标准,鼓励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的考取证书,持证上岗,在相关政策法规的保护下,促进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

3.3 深化健康管理机构与保险机构的联系

健康管理机构和保险机构的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竞争性的基本特征,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化与保险机构的联系对于提升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提高健康管理机构的竞争意识,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帮助健康管理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我国健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付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与宣传,深化保险机构与健康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全面推动健康产业的稳定发展。

4 结 论

健康产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国民健康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健康产业,构建普惠健康的医疗保健体系,同时着力于打造一个适应我我国现状,既适应医学进步,又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新型健康关系体系,全面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实现内生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季梦菁.苏州市吴中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5.

[2]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相关产业)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落后于体育其他产业的缓慢的发展和已经体现出的均速发展趋势,既不能简单地判断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状况,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进步表现。只有将其置于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结合国家健康体育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社会需要进

二、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健康体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功夫)和武术精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局限于民间,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但是,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1995年,我国启动了带有国家健康体育事业意义的、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形式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1998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我国过去的体育政府职能全面向社会转移。这时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向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过渡,进入了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相适应的、国家健康体育事业补充(保证在校学生)、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特殊健康体育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发展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时期,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强行对接,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一度出现了领先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考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6

在医学上讲,“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心理上的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抑郁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

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及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由于各项检查无异常,一般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往往辗转各科室之间,得不到治疗。但是功能的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那时就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了。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专家警告说,如果继续不重视健康教育、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晓铎介绍,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人们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盛行,疾病防治意识淡薄;政府的重视仍然不够,在亚健康的诊断上还没有正式标准,在经费安排上严重不足;缺乏保障健康教育持续、规范开展的方法。所以,探讨应对措施已刻不容缓。

中医治“未病”

让你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不耐疲劳、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脱发、黄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面对这些异常的状况,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依赖个人的自律。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症施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更强调把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传统中医的技术比如:针灸、按摩、足疗、拔罐、刮痧都可以应用进来。

中医按摩阻击亚健康不可低估

来自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认为,传统的中医保健对阻击亚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功效可能会超过保健食品,且只要方法得当,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其中又以足底保健按摩为佳,其不仅可以舒经活血、消除疲劳,还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人体新陈代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黄建军介绍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保健理念中,足底保健按摩占有重要地位。足底保健按摩符合中医理论。”

卫生部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常务秘书长周华兵介绍说,足部按摩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实验证明,对足部按摩15分钟,血液流速会从12cm/s增加到24~25cm/s,脚尖的温度会由20~22度上升到26~28度,脚掌由28度上升到34度,同时足部的沉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二是神经反射作用。在足部皮下,分布着许多由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痛觉感应器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在足部的按压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传出神经会传递出相关脏器的反应;三是心理治疗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身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调整,从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智敏说,足部按摩的机理包括血液循环原理、反射原理、经络原理、生物全息原理,其效果是疏通经络、解除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系统。在阻止亚健康方面,足部按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亚健康产业的投资前景广阔

前苏联布赫曼教授研究后提出:人体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而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的概念已广泛被各国医学界接受并纷纷展开相应研究。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健康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且极具潜力。

亚健康产业存在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是防治亚健康状态。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N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消费群体,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陕西亚健康诊治中心总经理助理陈东认为,首先,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退行性疾病,就是长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长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会应运而生,而且会快速发展。

其次,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脱颖而出的现实基础。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7

心理学逐渐成为强化企业管理的兴奋剂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21世纪的企业不仅要懂绩效管理,还要懂心理学。企业及企业管理者已逐渐把心理学当成强化企业管理的兴奋剂,开始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有人把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心本管理分别视为管理学上发生的三次革命,而这三次革命分别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可见以心理学为核心的心本管理对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意义。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管理心理学进入了许多企业的视野。

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当企业遭遇困难或发展“瓶颈”时,其实可通过调动员工及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用心理学为核心的管理方法调整领导及员工情绪以达到最佳状态,对企业提高效率、增强凝聚力会有超乎想象的促进作用。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企业决策者可以更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益,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而企业中层管理者借助管理中的心理学则能准确找到自身定位,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矫正管理中的偏差,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逐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一位渴望成功、渴望支配世界的人,就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笔者所在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了“武汉铁路局职工心理健康与安全行为管理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以在铁路安全运输生产中以职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为研究基础,从职工的心理方面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运输生产过程中与安全关联的职工行为的研究,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合理有效地进行职工安全行为管理。通过研究,找出铁路职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建立健全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适时对铁路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它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促进安全生产有序可控。铁路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诸多压力给铁路职工造成的精神压力、思想困惑和情绪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给铁路安全运输和职工队伍稳定带来了潜在隐患。因此,注重指导培训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和检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和开发用于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专用量表常模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建立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与危机干预机构即“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咨询服务中心”,采取有效手段解决职工心理问题,关乎和谐铁路的建设,关乎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顺利推进。

全面开展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研究

(一)职工心理健康与安全行为管理相关技术应用的基础

开展职工心理健康与安全行为管理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以在铁路安全运输生产中职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为研究基础,从职工的心理方面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运输生产过程中与安全关联的职工行为的研究,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合理有效地进行职工的安全行为管理,不但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关乎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顺利推进。开展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及与安全行为管理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已刻不容缓。

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心理健康在国外很受重视,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很严重,并且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世界上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即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症。据统计,在全世界,有3.4亿抑郁症患者、45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年还有1000~2000万人有自杀企图。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心理健康:新理解,新希望》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疾病要有新的理解,同时要有治疗的信心。报告提议要正确了解心理疾病是怎样由基因、生物、社会和环境因素一起导致的,理解心理与生理健康是不能真正分开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被长久忽略的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整体良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和国家必须广泛重新认识这一点。总体上,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具有政府重视、起步较早,范围广、规模大,手段现代化、形式多样化,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严格等特点。由于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国家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研究在各国发展并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我国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心理健康研究。(1)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虽然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较短,但随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迅速发展,我国群众的心理问题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从目前行政部门的正式文件和政策到新闻媒体的热烈讨论,都可看出我国已经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工作。(2)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渐丰富。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着心理健康研究。目前,该实验室正拟逐步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心理健康研究平台。此外,国内其他心理学研究机构也开展了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与研究。(3)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心理健康培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一项新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填补了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不足。

安全心理学在企业安全行为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下属学科。近两年,特重大事故频频发生,大型以下事故更是数不胜数。根据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70%~80%的事故都与人有直接关系。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应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这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是生产过程的执行者,人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哪怕是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千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企及。但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将主导人的行动,一旦发生不安全行为,就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一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与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人的行为过失、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都可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而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相对于安全规程及安全状态发生了偏差而造成的,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人心理活动的结果。特别是铁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有稳定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身、他人及设备的安全。

(二)国内外心理健康与安全心理学研究对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

一是必须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民族要振兴,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尽如人意,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二是要深化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我国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日益重视,但还有很多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未被人们认识到。从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上看,许多研究还处于心理健康状况描述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面,深入揭示心理健康问题的脑机制研究、基因研究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还相当缺乏。三是要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的网络。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经验已经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越来越重要。当前迫切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分而治之的局面。因此,非常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向更广的区域推广。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培养。据统计,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亟须培养更多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五是铁路企业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亟须关注。随着铁路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及高速度、快节奏的工作形势给铁路职工带来了诸多现实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还有来自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疾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铁路职工的心理状况亟须特别关注。目前,我国对铁路职工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系统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延伸培训内涵,特色办学创一流

鉴于我们在复员退伍军人学员(以下简称“复退学员”)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中应用了心理学方法和技巧,使复退学员培训工作实现了由“重严管、保稳定”向“重培养、提素质”的根本转变,培养复退学员健康心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培训基地武汉培训站承担的《培养铁路复退学员健康心理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关键》课题荣获第八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三等奖。同时,铁道部、各铁路局的各级领导对职工心理健康高度重视,中科院心理咨询专家评价培训站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为“全路领先”。已完成的工作为我们开展“武汉铁路局职工心理健康与安全行为管理相关应用技术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我们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在武汉铁路局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共发放问卷8848份,回收7680份,回收率86.8%,有效样本总数6718份,回收有效率87.5%。并选择100个典型个案进行了深入访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报告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发现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铁路职工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报告的主要结论有:(1)部分铁路职工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占8.1%),人际交往困难状况在不同铁路系统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2)部分铁路职工存在抑郁症状(占13.98%)。(3)部分铁路职工整体安全意识较强(占77.56分)。(4)大部分职工在面对挫折时倾向于积极应对(占52.73%)。

在调查、分析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我们还对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与安全行为管理的相关技术开展了研究工作,研发出一套用于测评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软件系统;并针对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设计出了能够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培训体系及活动方案;同时,还编写出版了《铁路职工心理健康读本》。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对铁路职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减轻了大量铁路职工的心理压力,为促进铁路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铁路部门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应从铁路长远发展出发,在铁路系统内部建立“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咨询服务中心”,将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之中,实行事前预防、事中动态监控调节、事后干预的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调整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鉴于职工心理障碍的隐私性、保密性及干预的权威性,成立“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咨询中心”,要以正在开展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研究的职工教育培训单位为依托,形成向各单位辐射的职工心理危机预警检测咨询网络,把有关职工心理健康的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为铁路安全运输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检测咨询中心”的职责和作用:(1)为领导科学管理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心本管理转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为科学实施风险控制管理,确保安全运输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是复杂的,但人的行为与安全生产是密切相关的。本次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干预,预控风险,杜绝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配合安监、劳动卫生及各运输业务部门,充分运用所研发的铁路专用软件,开展职业安全风险防控的检测咨询、宣传教育培训工作。(3)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职工心理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组织实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4)每年对所有职工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检测,掌握职工心理健康动向,筛查隐患,为科学用人、发挥人的能动性提供依据和保障。(5)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在实施铁路各专业培训的同时,开展职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培训、咨询工作。(6)建立健全铁路职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网络,培训和培养各单位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

(二)充分发挥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应通过开展安全心理研究分析广大铁路职工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铁路职工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充分发挥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1)作为给工程技术设计及制造部门提供设计、制造、施工的机械、器具及防护用品的依据;(2)为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指导;(3)为安全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规、条例、制度、办法提供参考依据;(4)为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5)在分析事故时提供深层次解释,进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措施和方法。人在心理活动失常时会导致生产工作不稳定,而良好的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铁路职工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安全生产就会呈现稳定的势头。在安全管理中,通过研究职工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班组、车间生产人员的安全预测、控制和管理效果。如果人员没有安全常识、安全意识淡薄,待出现事故苗头时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就很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三)科学健全的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方法及措施

从现阶段职工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来看,应当根据现实存在的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并尽快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团辅活动、心理咨询方案,从而有效解决职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层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持不仅需要外部干预,也需要铁路职工将自身心理健康内化为一种职业素养。我们建议在铁路内部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检测预警层面:定期对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心理健康检测包括测量与评估两项内容。测量采用量表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测量方法上,主要以我们开发的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专用测评软件为主,根据测试的目的及人群的不同辅以其他心理健康素质及症状量表。

干预层面:对明显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危机干预。(1)依据调查结果反映出的心理健康障碍症状,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系列主题培训和团体辅导。(2)在开展具有针对性、普及性讲座的前提下,使职工基本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正确而清晰的理性认识,再辅以体验式团体工作坊的形式,让职工的心灵得到轻松愉悦感,找回曾经的热情与自信,以应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3)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更多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主题活动,从而提升职工沟通和表达能力,满足人际交流需要,提升职工团队凝聚力、情绪调节能力,满足职工对组织生活的情感归属需要。(4)针对那些已经被筛查出心理疾患的人群,进入个人心理危机干预层面,从而有效制止职工在精神层面受创的严重程度,以防止重大隐患的发生,使铁路系统规避发展中遇到的风险。(5)实施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容易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如体制改革、人员重组、岗位变动、新管理手段使用、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等,职工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失亲人等,都有可能对职工的心身健康造成影响,都会使职工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各种情绪问题,进而引发心理失衡。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监控机制,对重大事件的影响进行跟踪,宏观把握铁路职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指数,及时把握员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邵辉.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3]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郑日昌.心理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8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9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

2002年7月,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称,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就亚健康率而言,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这3个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北京更是高居首位。

2002年5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中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如果人们能够重视“第三状态”并在疾病前期进行有效预防,那么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将大大降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又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科学研究证明,对这种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势必会减少疾病的风险,保持健康状态,提高健康水平,而这种控制和管理就是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发展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20-30年才兴起的。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也是由于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和慢性疾病发生的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实际上,首先广泛推广健康管理服务的是美国的保险公司。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健康保险的发展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要求医生能更好的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预防。因而,一种以评价健康风险为目的的手段应运而生;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医生提高其与病人开展疾病预防方面的交流能力。随着健康管理组织(HMO)等管理型的保健服务组织的发展及降低医疗费用的要求,风险评估的技术得到不断改善,并被应用到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去。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如今,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HMO)中享受医疗服务,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美国健康管理研究人员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

几十年来,健康管理在规范性及普及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多种类型的服务方式。

2.广泛的应用:健康管理已被应用到大多数医疗保险项目及医疗机构的社区服务。

3.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机制:美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对健康管理的设计,技术手段及运营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这个行业按一个规范的系统运作模式来管理。

4.以公司面貌出现的、独立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是行业的支柱。

5.目前,健康管理的服务主要由众多的健康管理企业来提供。

健康管理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在中国,“健康管理”在医疗系统中并不是真正的新鲜事。“健康管理”其实与我国建国之初建立起来的“高级领导保健”十分相似。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首长们的各种生物医学指标进行定期采集汇总,根据数据展开会诊,比较科学地预测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起居等健康保健计划。而在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眼中,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对人身体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还是个几乎不被人们了解的角落。

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一种被称为“健康体检”的服务应运而生,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以便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时俱进,国内健康体检产业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曲线几乎与GDP的增长相吻合。进入21世纪,尤其是经历了今年春天的SARS之后,国人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健康消费迅速增长,健康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总理最近指出,要在“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统筹、重在农村”的原则指导下,加速发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促进等新兴健康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慢性疾病已经由老年性疾病转变为年轻化的流行疾病。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流行蔓延的危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帮助人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何帮助个人正确地了解和预测未来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是多少?如何帮助个人获得降低疾病危险性的健康管理目标?这将是目前我国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表明,仅靠医药和医院不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人们的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健康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如果说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把守着社会健康屏障的下限,那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产业就决定着社会健康屏障的上限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包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由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及健康体检等组成健康产业的三个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在此,切不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话题,因为这二者完全可以包容在健康体检的内涵之中。健康体检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管理,一但出了体检结果,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便在其中了。目前我们正面临“非典”过后的第一次健康大提速,这列迎着一轮朝阳飞奔的健康快车,正搭载着拥有蓬勃生命力和无比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体检,驶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40亿元大蛋糕香喷喷浮出水面

健康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因为一个国家男女公民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的长短,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中的新亮点也不断出现。以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代表的新兴健康产业正逐渐进入百姓生活并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是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今人们应该从40岁开始有固定的健康检查,至少每年一次,因为人体的激素水平在35岁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年下降。常言讲“40岁以前是人找病,40岁以后是病找人”。

据测算,仅健康体检一项,每年就有40亿元的市场。在北京,有人粗略的算了一下,北京人口1000多万,60%的人群需要体检,每个人最少花380多元,这个市场容量最低也是22亿多元。仅就专项体检的市场,北京市体检中心副主任讲,从去年本市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首先,招生体检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研究生在内一共有三十多万人;其次,参加机动车驾驶员体检的人数大约也有二百多万;最后,加上从药人员、征兵、外来人口、食品卫生等,每年仅专项体检大约就有三四百万人。

北京市卫生局下辖的各类专职体检机构就有几十家,仅婚检一项年收入达上千万元。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医院,建成了一座豪华的多功能体检中心,而广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推出了高、中、低档婚检“套餐”,而婚检只是健康体检产业中小小的一个项目。

由此可以看出,健康体检犹如刚刚冲破黎明前黑暗的一轮红日,正生机勃发,前途无限。

2.追根溯源,健康体检在我国早有实践。

大约在五年前,一些健康产品企业借鉴国际巨头安利公司的以健康体检来促进产品销售的经验,会议营销开始出现在业界。安利公司以免费的健康体检作为手段,并依据体检的结果来针对性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体检的项目则因产品的不同而设定。

与此同时,健康体检作为会议营销最重要的一环便开始出现。它的做法如同安利一样,依据企业自己产品的特点来设置免费的体检项目,再以体检结果来推销产品。会议只是召集人员收集客户资源的手段;然而,当时健康体检只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非独立的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医院医疗模式的一种简化版。所不同的是,医院是病人自己找上门看病,而会议营销则需免费来收集客户资源。

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健康产品企业用来作为主要的营销工具之后,一些业界的精英们凭借一双光辣的慧眼,看穿了体检可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1997年10月,北京第一家专业体检中心成立,标志着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列的以健康人群为主要体检对象的中国健康体检产业的正式诞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健康体检业不显山露水,在不知不觉中已渐成气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功能日益专业和完善。在许多行业缩小、效益下降的背景下,健康体检业一路高歌猛进、财源滚滚。据业界人士透露,北京市健康体检中心2002年3月开设第一家分店到今年8月开设第二家分店,短短一年半之中就有5万客户参加健康体检,按平均每个客户收费300元计,就有1500万元现金入帐,据说该中心2003年的体检日程已全部排满。

3.体检机构争相开放

(1)新型健康体检中心

新兴健康体检中心围绕健康体检拓展赢利亮点,根据体检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检查项目:如发现有亚健康状态的体检者,会提供保健、调理的方案;除了常规检查外,还有专科查体;有的地方还是集查体与休闲、娱乐、渡假为一体的体检中心。形成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

包装新潮时髦的慈济门诊健康体检中心,环境整洁、舒适,体检大厅分设男、女体检流程线,划分为接待区、餐前检查区、餐后检查区、色区等。每一个检查项目分设在不同的隔间,保证了私密性。一进入体检中心有导检员带引你完成体检过程,地上也标有清楚的指示箭头。检查项目根据受检人群职业、性别、年龄段等最多分为8种类别。

九华新体检中心更是称得上超豪华,它的面积达到16000平方米,所以九华体检中心号称自己的特色是10个“第一”,其中一个“第一”是专家力量最强(副教授以上)、面积最大、项目最多(140项)、设备最先进(全套西门子和日立设备),因此“九华”把自己称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健康体检中心。在常规项目、团队项目、豪华项目之外推出了自助式体检项目,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要求结合专家指导来确定体检项目。

(2)高档诊所

高档诊所也把眼光瞄向体检,例如设在幸福大厦A座的伊美尔诊所内就专门开立了商务人员体检中心,除进行周密的常规体检外,还进行男性专科和女性专科体检,该中心的特色是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特设一套针对减少威胁健康因素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的保健计划。

(3)北京市体检中心

它主要承担国家规定招生、征兵、机动车驾驶员、从药人员、教师等体检,此外还接待一些社会的健康体检。

(4)医院

北京许多大医院以丰富的专业人才和齐全的查体设备为优势,再依托医院本身的资源优势进入健康体检市场,北京医院、协和医院、空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医院都有了专门的健康体检中心。

三、健康体检的发展模式

WHO渥太华(1986年)里阐述了健康是对于社会、经济、个人的发展而不可缺少的资产,是生活素质重要的因素。里特别提到个人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产。

1.日本模式

健康体检在日本已有百年历史。日本的健康体检产业是从企业的体检开始的。英国在18世纪掀起了工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人患上了职业病,于是健康体检被列入健康管理之中。明治维新后,日本掀起了产业构造的变化,日本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职业病大量发生。1916年日本制定了工厂法,接着又在1929年制定了预防工厂危害以及实施卫生规则,政府从法律上确立了工厂有对工人进行健康体检的义务。二战后,日本对健康体检进行了全面立法。1988年开始推广综合健康促进计划(THP)。

当今,日本的健康诊断从工作方式发展到了生活习惯的诊断。由被动的疾病诊断发展到积极的健康促进,目标是让所有的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运动。

日本健康体检的模式是社会体系完善、覆盖率高、立法明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进行各种各样的健康体检,几乎每个公民每年要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日本的健康体检种类分为:

A.孕产妇、婴幼儿健康体检

地方自治体(市区町村)实施,可以用全额补助金进行检查。

B.学校健康体检

教育委员会将依据学校保健法实施,在小学、中学、高中、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等所有学校进行。

C.职业范围健康体检

依据劳动安全卫生法、公务员法、尘肺法、结核预防法,企业出资进行健康体检,所有劳动者都有接受健康体检的权利和义务。

D.居民健康体检

基于老年人保健法、结核预防法,地方自治体(市区町村)将无偿对40岁以上的没有接受过职业范围健康体检的志愿者进行检查。

F.自发进行的健康体检

根据健康保险组合等的补助金进行的健康体检,依据本人意见,由自己出资进行健康体检。

今天的日本健康体检作用已不是为了发现疾病,而是为了了解产业疾病的条件,从而去改善这些条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A.健康测定

B.运动指导

C.心理健康咨询

D.营养指导

E.保健指导

2.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与日本不同,每个企业都有安全规定,不定期进行体检。国家有完善的体检法规,健康管理由自己负责,健康管理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双方投入。

英美模式要点:

A.收集以现代医疗技术为基础的高程度数据

B.准确诊断

C.对个人健康进行综合判断

D.体检结果向个人公开

E.提供健康建议

3.目前国内模式―KYN健康管理

KYN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 (health risk factors) 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KYN”是英文Know Your Number 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了解您的数字”。这里的数字指与个人健康相关的各种生物指标。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是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KYN健康管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疾病危险性评价系统以及个人健康改善及指导系统。

KYN健康管理的特点

A.数据库式的管理个人健康信息

B.定量评价个人患慢性病的危险性

C.以控制个人危险因素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处方

D.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

E.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F.为集体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手段

KYN健康管理流程

四、健康体检作为新兴产业成为政府“盘中餐”

健康体检产业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也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在我国整体医疗体系尚不完善、政府对健康产业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健康体检业,在某种程度上做了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成为饥饿中的政府的“盘中餐”也在情理之中。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健康管理高级论坛”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明确表示:“在卫生体系转轨之际,健康产业发展恰逢良机。健康体检产业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拿出成果来。在健康问题上,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全民健康,真正提高全民素质的有利保证。为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组织的“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展开,近百位健康教育专家走近百姓身边,“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已经在基层深入开展起来。

河南安阳也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来评价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健康管理运作模式,河南安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大面积进行群体预防科普宣传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指导百姓结合自身健康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管理,今年这项工作已经在安阳全市推广应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遏止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据悉,健康教育有望写入国家第11个五年发展规划中。这说明健康健康体检这一新兴产业的出现顺时应势,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康产业大发展的软硬件因素已经成熟,剩下的就看业界同僚眼力和功力了,跑马圈地,先到为君。

五、健康体检,掀起你的盖头来

体检分为四种类型:

1.疾病体检,

2.特种体检,如保险体检、参军体检等,

3.入职体检(求职等),

4.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与传统的医疗体检不同,传统体检的作用在于发现疾病,是以医疗为目的;而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保健或提供某种特定的体检服务。健康体检是一种健康管理,它是以健康人的体检为目标,以便早期发现疾病或可能致病的潜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发现产生疾病的条件,从而对人们的健康提出管理咨询服务。在此,我们不妨对其作一简单回顾:

1997年10月,九华山庄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独立于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当时的体检项目是普通体检,分内科、外科、眼科等16个科目,女士检测128项、男士检测121项,每年检测一次,单价380元,会员优惠。

现在的体检中心,体检项目越来越多,并开始向系列化、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方向发展。

健康体检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1.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医院体检跑上跑下、排队等侯等麻烦;医院体检者往往要跑上多次,体检中要求的空腹、留便、静卧等因为难以执行,直接影响了体检的准确性和体检者的主动性。健康体检提供的是预约服务,一些实力强的健康体检中心还有免费专车接送。

2.深受享受公费体检服务的单位的欢迎。而这些单位人数较多,在医院体检十分烦琐。

3.在健康体检中心,受检者都是健康人,不存在交叉感染问题。

交叉感染亦称为医院内感染,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社会人群的健康。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细菌、病毒易于传播,不仅在病人之间,而且在医务人员和伤病员之间,都可以发生交叉感染。在医院内由于病人或家属之间相互接触被污染的衣服、被褥、食具和便器等生活用品,很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另外,通过诊疗器械也易造成感染,如穿刺、导尿、注射等将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导致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性病等发生。不久前,我国著名导演谢飞就是在医院进行检查身体时偶然感染上“非典”病毒。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医院内部的细菌交叉感染容易导致病人发生并发症,在美国所有住院患者中,有高达8%~10%的病人会受到交叉感染,每年约有2.8万人因此丧命。健康体检中心针对前来体检人员采取防止交叉感染的系列措施。如:备有一次性喝水杯,检查室有一次性床单等。

4.收费比医院低,会员可享受更优惠服务。

5.通过体检,引出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项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

6.对顾客可早期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寻找产业疾病的条件,防患于未然。在健康体检中心,受惠的是顾客,赚钱的是业主,倡导者政府,三者统一使健康管理成为现实。

7.与保险公司联系,不断研究新的成长空间。总理曾做出重要批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把社会保险结合起来……”。北京的慈济体检中心已与三家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加上其它客户资源,一年半的时间已经为50,000人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收入甚丰。而九华体检中心开业至今已为不少于10万顾客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

8.健康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属于市场空白点,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问题,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可容纳成千上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目前的健康体检企业,只是几个屈指可数的星星之火。欲成燎原之势,还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六、健康体检信息商机无限

一家体检中心如果积累了几十万、上百万或者更多的个人健康体检信息,那么它的商业价值毫无疑问将是十分巨大的。北京的慈济健康体检中心已开始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这些信息资源。而事实上,这些信息的价值远不止如此。例如它的统计学价值、人口资源价值、健康支出消费分析价值、各类疾病在不同人群的分布和发病周期价值、人的生活方式价值、食品营养结构价值等等,为国家制定医疗保健政策、保险业险种的推出、新药物的研发、生活方式改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改善国人的食物营养结构都能提供科学依据。潜在的价值诸如健康食品的开发;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其前途不可限量。故业内有人说,现在是健康体检“跑马圈地”的大好时机,明眼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而且一些业内的先行者已开始把触角伸到了社区与政府的医疗体系建设和健康工程,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进社区、进农村,与千千万万的消费者相融合,其中的商机,谁又能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健康产业由点到链,已开始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核裂变。

七、健康体检将引发健康产品渠道变革

健康产品行业作为一个极为“年轻”的新兴行业,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阶段,“非典”之后又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对养生和保健的理解与接受也日益加深。加之医学界近200年来的由治疗医学到预防医学又到保健医学理念的重大进步,健康产业的兴旺有其客观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健康产品市场销售额每年都以15%~3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有健康产品企业1013个,年销售额500亿元,仅2000年就上缴税款100亿元,中国5亿城镇居民中有近70%的健康食品消费者,健康食品市场的潜在消费人口约3.85亿人。

在这1000多家健康食品企业中有售后服务体系的740个,占总数的73.1%,采取直销方式的企业703个,占总数的69.4%;设专营店的企业197个,占19.4%;在商场设柜台的291个,占总数的28.7%;其它方式占47.1%。健康产业比其它成熟产业更依赖自己建立营销队伍和营销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渠道决定命运。因此,各健康产品企业对渠道的建设和竞争已经到了非常残忍的程度。因为渠道的因素,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休克或死亡。

在健康体检产业出现之前,虽然也有如安利模式的体检营销和国内企业的会议体检营销,但健康体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健康体检产业出现之后,不仅标志着一个新兴健康产业的出现,而且标志着健康产品市场大洗牌的开始。这是因为对健康产品企业来说,营销渠道和营销平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但健康产品企业从来未有这一个可以搭载众多产业的公共营销渠道和平台。但健康体检产业一出现,就引发了局面的彻底改观。稍有营销常识的人都能设想:在成千上万大量的健康体检数据诱惑下,健康产品乘势搭建营销平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谁先入为主,谁就会占尽先机。这种渠道和平台的力量势必引发健康产品市场的强烈震动,拥有营销渠道和平台的企业将迅速崛起,而失去营销渠道和平台的企业将从市场退出。在这个临界点上,健康产品企业与健康体检的融合共生将不可避免,整合资源、整合渠道、搭建平台、淘汰和孕育品牌都将“山雨欲来”。

八、健康体检行业面临许多挑战

1.医院的挑战

健康体检投入不多却盈利丰厚,建一个健康体检中心,从设备到人力资源的配备几百万元足矣。低门槛进入的特点势必导致众多企业的参与,这样又将导致与医院激烈地争夺资源,从而引起医疗企业的强烈反击。

一是医院主动适应市场趋势改变经营策略,迅速跟进建立自己的体检中心,像同仁医院、友谊医院都建立了这种体检中心。医院凭借其信誉和实力又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信誉度、体检设备和人才优势:医院首先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被检查者不必为漏检而担忧;其次,医院还有先进的检查设备,保证检查科学、准确;最后,如果被检查者检查出异常后,医院可以立即联系相关科室,准备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一点是任何体检单位不能比的。

二是一些经营不善的中小医院可被改造成为体检中心,与专业健康体检中心分享市场蛋糕。

健康体检的特点就在于专业化和一站式的服务,以后的发展趋势如何,一要看政府的政策导向,二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素质。

2.先天不足,健康体检犹如反弹琵琶半遮面

主要表现:

一是政府立法滞后,健康体检机构和检测结果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但立法尚需时日。政府应尽早开展一些试点工作以评价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具有前瞻性的健康管理模式。

二是健康体检仍需以医疗机构名义登记造册,工商管理存在盲点。

三是健康体检行业尚无行业组织引领,缺乏行规、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统一管理,存在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隐患。

因此要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树立权威的健康管理机构,加强行业管理,要建立健康管理专业机构或组织,如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HMO),由它来建立有效的、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技术;制定健康体检行业管理标准和依据;为国内健康医疗责任保险及其它相关健康保险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推动和规范健康管理工作。

四是新兴产业尚无品牌经营,一些企业提出的全国连锁经营、创建健康体检品牌的设想缺乏软硬件支撑。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0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是企业人才竞争力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还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录取、职业规划以及绩效考核、工资待遇进行管理,疏忽了对员工的健康管理,加上在现代环境的包围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各种职业病开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企业人才的健康,也就威胁着企业的发展。

2 健康管理在企业应用的状况

企业的健康管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而我国企业的健康管理仍然是一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工程。不仅仅是企业对于健康管理的投入资金力度不够,而且对于员工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意识欠缺。我国很多企业对于员工的健康管理仅仅认为是对员工的工伤及对伤残的治疗和抚恤,这与真正意义的健康管理相差甚远。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员工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加强,企业开始逐渐的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机制以及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以保证企业在专业的健康管理的服务下,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由于健康状况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损失。

3 健康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企业的医疗制度中,只有当员工受伤或者生病的时候才会得到照顾,但是企业的健康管理的理念强调的是对员工的健康进行预防的投资,企业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3.1 工作效率的提高 对于没有进行健康管理的企业会对员工的医疗支付各种费用多于对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有研究调查,对于进行健康管理的企业的员工健康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这样就会降低企业因为人员的减少生产力的降低导致的盈利损失。对于进行专业健康管理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处于最佳,创造的价值也高。

3.2 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 健康管理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体检和健康教育,有助于员工及时发现病症的隐患,减少发病的可能性,降低员工因为病假请假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保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供求。

3.3 员工的企业归属感的提升 企业提供合理的健康管理,作为企业对员工的福利,为员工的治病就医提供快速的治病渠道,这就解决了员工治病困难的问题,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员工更放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也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1。

4 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企业对健康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强调员工的工作效率,忽略了对员工的健康进行管理,没认识到员工的健康对于企业的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关联作用。许多企业对短期的健康管理的投入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认为这些投入不会产生一些明显的提升,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投入。因此,对于健康管理的投资甚少。

4.2 缺乏必要的健康培训 现代企业的员工对于培训已经很是熟悉,但是对于健康培训却知之甚少,企业也习惯于只是对员工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培训,没有将健康管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员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健康常识,缺少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以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这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慢性病往往得不到及时预防治疗,疾病较严重时,就会影响工作,医药费用也高升。如果企业重视健康管理,早期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就会节省医药费用减少由于疾病误工造成的损失。

4.3 健康管理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都对员工的学历、学识及工作业绩等建档,很少有企业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常忽略员工职场应酬、夜班工作等状况,没有及时地对员工的健康状况全面了解,更由于没有进行定期的体检,或者体检只是基于流程,以致慢性病得不到及时预防治疗,病情延误至较严重时,就会影响工作,医药费用也高升。如果企业重视健康管理,建立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定期给员工健康查体,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就会预防疾病,小病早发现早治疗,既节省医药费用又能减少由于疾病误工造成的损失。

5 加强健康管理的一些对策

5.1 把健康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战略中 在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健康对于人力资源的战斗力尤其重要,要将健康管理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战斗力,提高企业的活力。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来看,人的身心健康是企业人力资源的资本,发展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员工的健康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对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改善组织的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

5.2 加强健康培训 为了更好地矫正员工不良的健康行为,促进员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就要加强对员工的健康培训,让员工积极地运用企业的健康资源对自身的健康进行主动的预防和保护,自觉地参与到健康管理的行动中来。企业要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健康普及内容,针对性地对员工灌输有关身心健康的咨询和讲座,增强员工的健康保健技能,养成正确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健康质量,保证企业的健康活力2。

5.3 完善健康管理体系 企业对员工的健康管理要将企业的技术和资金等优势综合运用起来,预防员工的疾病发生率,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想完善企业的健康管理体系,就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全面体检,建立一套企业员工的健康档案系统,包括对员工的生理机能、体能、个人病史、工作方式等等进行统计,掌握员工的健康动态,及时对员工的健康状态进行关注和干涉,制定健康改善的目标和方案,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6 结 论

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对于企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健康管理体系,能保证及时掌握员工的健康动态,及时调整生产力,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1

据悉,《健康中国》节目将走进全国各个地区,拍摄和记录其健康城镇、医疗服务、健康环境、健康文体、健康社会等典型事迹,真实反映各地健康事业发展状况。整个电视片既统一风格,每集又独立成章。

该节目总监于智指出,随着我国健康事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各种健康养生类节目比比皆是,但目前还没有一套能够全面记录我国健康事业现状及发展变化历程的系列电视片,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一大遗憾。《健康中国》节目对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中国健康城镇及健康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记录,在向公众展示精彩内容的同时,讲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足迹。

《健康中国》内容涵盖健康城镇、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等18个篇章, 初步计划拍摄100集。节目时长暂定为每集15至20分钟;统一风格、统一LOGO;数字高清拍摄;中英文双语两版。

《健康中国》节目将通过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健康生活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频道等部级权威媒体向海内外传播。

赵立凡在会上表示:“健康是我们永久的永恒的话题,健康是生产力,只有身体健康,我们国家才能建设得好,我们国家才能富强,我们人民才能得到幸福。而传播健康科学的理念也是多年来坚持办好节目的基本思想,在《健康中国》栏目当中,这一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定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炼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健康的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对健康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人们不仅要求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健康,生命有质量,中医中药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的一个明智之选。如今,在全社会的普遍关心下,中医药必将为《健康中国》注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北京市爱卫会副主任张建枢在会上汇报了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的情况。张建枢说:“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也是成就人民事业和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追求。因此,建设健康城市需要提高健康意识,转变健康观念,更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全方位的积极参与。”

活动最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对《健康中国》的理念产生过程做出简要介绍。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2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它介乎于疾病与健康之间,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力、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故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实际上是身心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被认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士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压力性职业。[3]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护士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探讨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措施,以至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如下:

1 亚健康现状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65%,[2]我院手术室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70%。

2 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

2.1 环境因素 手术室是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科室,外来人员很少出入,但室内使用电刀产生的废气,电刀、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空气消毒机等仪器产生的噪音及空调、全麻机等排出的废气得不到及时更换、净化,很容易使室内缺氧,长时间停留使机体易感性增加,导致人体机能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

2.2 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社会竞争形成的危机感、风险感、失落感等对护士及家庭造成一定的侵袭,小心谨慎的工作得不到理解,卫生事业补贴不到位满足不了医院的发展,护理工作得不到重视,职称晋升护士靠边站,护士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迫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影响睡眠,以至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

2.3 工作压力 手术室护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工作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较一般职业高,来自工作的压力就大,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手术室护士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知识的更新、高超医疗设备的应用、复杂疑难手术的配合等,无疑增加了手术室护士的负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亚健康状态。

2.4 自身状态与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人员少、夜班勤、急症多、速度快,手术时间长短不一,护士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劳逸失衡,生物钟节律被打乱,加上体力消耗、神经紧张,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久而久之,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导致心理健康不佳,极易造成疾病。

3 防治措施

3.1 面对现实 接受现实 手术室护士应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并主动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满腹埋怨。而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展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理事处事能力。热爱本职工作,怀着满腔热情,接受工作的挑战。

3.2 完善管理制度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应落实到位,采取机制,满足护理人员的需要,保障其社会地位,使护士角色期望恰当,行为准确;使护士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充分得到体现,努力发展自身潜能。

3.3 增加人员 减轻负荷 由于手术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风险度高,其正确性和准确率要百分之百,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所以尽量减少值夜班的次数,适当的减少紧张工作时间,减轻负荷,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休闲和自我调整。因此医院要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适时培训,保证质量。

3.4 调整心态 控制情绪 能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多种制度和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调整好心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心理科普教育,了解心理症状,进行自我调节,合理膳食,合理搭配,保障睡眠,适时参加各种锻炼,以减轻人的应激反应和降低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4 讨论

亚健康作为一个当代医学的新概念,在21世纪必将对医学尤其是保健医学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4]所以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她们的身份、职业、地位、环境与众不同,肩负着人类生命健康这一重大使命!牵扯到千家万户每一位手术患者的心!影响到成千上万家家庭的幸福!所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亚健康这一现象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体魄,才能对工作满腔热情,对病人无微不至;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手术安全,确保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郭阳阳.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4):94-96.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篇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医疗费用支出也迅速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仅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并不能全面支撑人们的健康支出费用,因此需要商业保险的有效参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基础上,丰富商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多层次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以下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探究商业健康保险对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了解商业健康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现状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是按不同比例,提供基本医疗费用的报销,商业健康保险则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疾病或意外发生时对参保人员提供援助,是人们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获取医疗保障的有效途径。

自医改以来,我国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40 587.7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如果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费用仍会维持12.08%~18.16%的年均增速,明显快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这一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未来将给政府财政、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从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支出比例来看,在世界经济疲软和我国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但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将导致医疗保险基金面临严重的威胁。据统计,2000―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收入年平均增幅为33.2%,而支出年平均增幅为34.39%。以此推测,到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24年,基金将出现累计结余亏空7 353亿元的赤字。保险基金的收不抵支,成为目前威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健康保险赔付在我国卫生事业总费用中的占比仅为1.58%,到2016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515.93亿元,同比增长30.6%;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7%。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参加“精准时代的现代医疗服务高峰论坛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现代医疗服务业处于待开发状态,空间巨大。因此,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业务数量少,类别单一,对居民的覆盖率低,对个人日常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也比较小,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的目的。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险分散医疗保险费用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统筹社会资本,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分析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从投保意愿来看,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特点,由单位直接从职工工资里扣除五险和一金,直到职工退休年限;商业健康保险则遵循被保险人自身的意愿,可以按照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保险的种类、范围、保障程度、保费投入、保障时间等,较社会医疗保险而言更加具有灵活性与自主选择性,更具针对性地为被保险人提供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就理赔程度来看,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受到报销额度的限制,如果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或住院保险的报销范围,参保人员则需要自行承担超额的部分医疗费用。该部分医疗费用的支付与报销存在空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希望享受到更加全面、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可以通过提供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不足,与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对接与补充,协调发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更广范围的保障。总的来说,商业健康险可以针对社会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不足之处,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

(二)商业健康保险的经济效益

对于国家而言,商业保险机构对于健康保险的介入有助于分担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商业保险的作用相当于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商业保险能够筹集社会资本,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商业保险可以通过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上筹集资本,加强资金管理与运作,保障资金来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当社会生产遭遇灾害事故而发生中断时,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能够及时恢复中断和失衡状态。其次,商业保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健康产业可以带动就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保险机构将收取的保费积聚成为保险基金,高效利用,有助于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建设提供融资渠道,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对于企业而言,商业保险机构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为被保险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同时为企业自身带来利润。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通过商业保险机构即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和运作,有助于提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运作效率。国家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健康保险业务,积极推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而且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只占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的1.3%,这一数据在世界平均水平为10%左右;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保费收入的7%,在商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的其他国家,该比例大约为30%。2014 年,美国人均健康险保费为 16 800元人民币,而我国则不足120元;2014年,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 587亿元,美国约合 4.4 万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的近28倍,2016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 743.89亿元,同比增长94.05%;健康险占我国总保费收入不到8%,美国约为4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对医疗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健康保险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据预测,2014―2020年期间,商业健康保险将以超过25%的年均增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可能达到6 000亿元,赔付支出超过4 000亿元,按照平均16%的增速计算,预期到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将为9万亿元,届时,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将占其4.5%左右,商业健康保险在国民经济、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是未来保险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商业保险机构应该抓住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机遇,挖掘居民的现实需求,开发更多的健康类保险产品,丰富服务模式,发展新兴业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对于个人而言,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养、体检需求、养生康复等需求也日益增长,防患于未然成为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在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可以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来满足,投入部分保金购买满足自身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在需要时获取远远高于保金的理赔额,既能保障身体健康,又能报销大部分治疗费用。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

国家政策引领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发展方向,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该意见指出,“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通过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高对健康风险的评估水平,提供健康维护与咨询、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与康复等保健服务等。

四、小结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与身体健康更为关注,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全面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在未来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机构应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发新型服务与产品,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接互补,减轻人们的医疗负担,为国家和政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Z].201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2014]50号)[Z].2014.

[3] 吕志勇.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6).

[4] 刘芳芳.浅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7).

[5] 冯鹏程.发达国家健康险的税优启示与借鉴[N].中国保险报,2014-09-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