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青年与传统文化实用13篇

青年与传统文化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1

近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传播,这不仅是中国国家实力提升所带来的效应,还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价值。但当代青年由于处于“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接受着片面的外来思想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需要培养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当代青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对于世界名著的阅读被重视的同时,四书五经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有被削弱的情况。而像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经典,其营养价值是极为丰富的,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会感觉枯燥乏味,只有认识到其精髓才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对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青年并未达到认识传统文化精髓的境界。第二,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大多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较高,他们认为继承这些宝贵文化是有必要的,只是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就说明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之紧迫。

二、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

遒劲有力的汉字、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体现,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任重道远的担当更是传统文化里道义使命感的内涵所在。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给予我们深邃恒久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必然不同于别国学生对中文“太难”这样层面的认识,作为中国发展的绝对动力,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一宝贵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青年的固有优势。

(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的义务和使命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基因,存在于每个中国人体内,是当代青年保有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有必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加深自身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给我们带来了民族认同的危机,而民族认同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当代青年应当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擎起国家发展的大旗,促进自身和国家民族共同进步。

三、如何实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培养当代青年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意识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中国人所创造,既是前后代中国人文化联系的中介,又是后代人自觉选择、积极创造的结果。这种传承和发展中,自觉创造、选择的主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当代青年作为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承担者,需要摒弃盲目自在的状态,而应有自觉自为水平。“旧用而不自知”的盲目接受态度不是认同和继承,而是背着传统文化包袱固步自封,当代青年必须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用辩证、批判的思维来认识传统文化,才能达到自觉自为的水平,进而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自身价值体系和道德认知的框架中,并自觉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发挥出传统文化真正的教育价值。

(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是以继承为主要线索进行连接的,但缺乏了创新的继承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停滞不前,适应不了变化的外界条件,也就无法从新的起点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成功的文化继承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想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接,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积极的弘扬和改进,使其更优秀,对腐朽的文化要坚决予以抛弃清理,不能让其掺杂在优秀文化中产生不良影响。在正确认识优秀文化和低劣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超越,让优秀的文化能得到发展突破,从而服务于社会实践,并有利于形成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养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总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若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现代化进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可挽回。而丢失掉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会毁掉民族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土壤,产生严重危害。为了营造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些有失妥当的做法。比如文理的过早分科,过早分科会使其缺乏文理渗透的底蕴,这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再如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里,可适当加入一点对历史、人文知识的考查。

其次,要明确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整体精神的培养,培养青年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意识和态度;第二,对诚信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遵守社会道德的品质;第三,对自强精神的培养,培养当代青年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人生信念;第四,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当代青年的敬业精神;第五,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青年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人格境界。另外,要加强对青年人的家庭引导。家长在提高自身辨别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基础上,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对孩子的价值观念要密切关注,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对传统美德的讨论,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正确的引导督促孩子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发展成一个大写的“人”。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都要进行对优秀文化的吸收继承,尤其是当代青年,应该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领略其丰富的内涵并积极创造更多价值,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2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时期,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育了青少年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周易大传》:“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体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要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以大局为重。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知行合一观,重视自己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四、落后传统文化阻碍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一)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中的消极因素如家长制,独裁制以及等级观念,权威崇拜等这些现象在我国根深蒂固,它们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二)中庸思想。中庸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在我国渊源深厚,中庸观念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不可否认,中庸思想在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受中庸主义思想的影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团和气,笑容可掬,遇事不讲原则,或各打五十大板,或“和稀泥”。

(三)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1、因循守旧,缺乏创新;2、刻板;3、依赖性强。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3

一、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国门一步一步的打开了,中国人民也在这一市场化进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15名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名,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年均增长10%。青少年不能满足国内跟不上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这是外来文化也正在想尽一切方式来挤进中国广大的市场,主要表现在西方的各种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电子产品方面青少年也很热衷,服饰方面青少年早已从单调色到流行时尚方面过度了,电影文化追求好莱坞大片,追求感官刺激;饮食文化方面对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外来快餐的的过渡热爱。在此以肯德基为例,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从而开始了她在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史。1992年10家,1996年100家,2004年1000家,2007年2000家。截至2009年2月4日,肯德基在中国餐厅数量达到2500多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个洋快餐在中国取得了多么大的收益,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国有哪一家餐饮品牌有如此大的影响吗?中国有着那么长的饮食文化史,《齐民要术·序》里说:"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另外,在中国,饮食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艺术享受。中国传统食谱中,同样的面点,扁而薄的是饼,厚而方的是馍;我们有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另外中国有八大菜系,这么多的品种供青少年选择,为什么一个洋快餐却在我国成功了。这不得不说明我们传统文化正在一步步丧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比重下降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人类大多数地区和民族还处于荒蛮,愚昧之时,中华文明已经成熟。历史上,我们不仅拥有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我们更以先进的文物制度而傲然于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也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另外,互联网的到来也使我们了解到更多西方的文化,我们整天浸泡在好莱坞大片,用QQ和相隔数以万里的亲朋好友聊天,用微博写心情,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落在流行文化之后了,再也不用拿着很多本厚书去图书馆了,而只用带一个笔记本电脑,一敲键盘全部问题都解决了在享受这一便利的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近几年,中小学课堂和教材发生了一系列不大不小的"新闻",先是金庸的《天龙八部》进入高中课本,随后刘翔也跨入了上海小学课本,紧接着周杰伦的《蜗牛》被上海的中学纳入爱国歌曲。这一系列大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本,在很大程度上对没有完整的价值评判标准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会让他们价值观得到混淆,会对他们们形成正确的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北京的传统文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了解甚少,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对古典著作的阅读也很少,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缺失,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学生语言表达不好,写作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利己主义下青少年中国传统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教育教授我们要以集体为重,而否定西方的个人主义。但是我们青少年很多人把个人主义理解成了利己主义。英国人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了9个月零几天,并于1835年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在书中他首次使用了"个人主义"。一词。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托克维尔阐述了关于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并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了区分。他说:"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胜过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51-56)他得出结论说:"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另外,启蒙思想的代表人洛克指出,生物的个人是自然的基本单位。洛克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推定一切个人都是为自我利益而生存、奋斗的。社会乃是这样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共同体的个人的利益。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平等,自由。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确是利己主义。所以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处理。以最近几年连续出现的见死不救为例,2011年10月13日 下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小月月事件,一名两岁大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来回碾压了两次,而在她身旁有18个人,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最后竟然是一名清洁女工救了女童一命,真是让人就得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去哪里了?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反对见利忘义,中国自 古都是以义为主,而我们当代的人混淆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两者产成了错误的解读,造成了利己主义为主的人生价值观,对生命的漠视,对周围人的冷淡,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交流,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感,有的只是利益关系。所以才造成了今年多次出现的见死不救现象。例如,2011年10月24日浙江一名男子爬到一座商业大厦的五楼准备跳楼,在警察赶到后,围观的群众竟说:"你跳吧跳吧,想想你也不敢跳。" 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而我们的人民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悲剧还在上演,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道德遗忘的都差不多了,我们的青少年真的该补一补了!

四、重建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以网络,电视来弘扬传统文化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要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工具来更好为青少年的工作学习服务,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们的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广泛的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正确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从2002年开始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的道德模范,这些先进人物的评选,大大增进了对先进道德价值的认同感。但是,要以更多的形式,例如可以利用微博讲述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利用一些广告的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做一些宣传,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宣传,青少年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楚而且深刻的认识,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道德缺失的模式。

(二)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中西文化教育

中国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中小学生除了语文课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学科几乎没有可能。另外,中国的语文老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对英语又不是很精通,这就造成了文化的误区。而现代社会,中国的青少年对于西方的的文化和价值观优势非常推崇,在这过程中,老师又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和向导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西方主流性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样老师在教学生时会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才不至于让学生对西方一些价值观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对中国青少年进入大学,步入社会都有着这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文化在近几年中国缺失的比较严重,在经济全球化下,青少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西方流行的价值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让见死不救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希望全社会能够兴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价值观混论的时代保持一个良好的价值观,让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让他们充分了解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国人冷漠众生相:近年国人见死不救案例:news.qq.com/a/20111026/001374.htm,2011-10-27

肯德基 baike.baidu.com/view/16293.htm,2011-12-06 

李敏 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塑: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06,225-227.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4

二、整治社会不良文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我国目前面临着一份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青少年净化社会环境,严厉整治社会的不良文化。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助于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商家经过经营网吧、游戏厅、出租各种书刊、贩卖盗版光碟等手段获得可观的利润。青少年在网络的海洋中不仅丰富了其对虚幻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也极大地导致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下降,品行不得当,甚至更改了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些恶劣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应当着力引导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多方面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自强自律的奋斗精神。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社会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以及思想保障。大力的弘扬主流文化,通过宣传主流文化来抵制社会的种种不良文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少年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正确的树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优秀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消极的流行文化会直接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如今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必须对流行文化的传播加强重视程度。哈韩族、动漫族、追星族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重点。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表现出来了对张扬“个性”自由的不断地追求,对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及对虚幻世界的幻想。面对这些不良的现象,我们应当以正确的价值方向来引导流行文化,学校应当作为传播和弘扬流行文化的发展之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并完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青少年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此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牢记八荣八耻,从小培养人格品德,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起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教导并拉近彼此的距离。家长应挖掘孩子们优点,帮助他们弥补不足之处。优化青少年流行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优秀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撑点。在我国现阶段,应当利用能够反映国家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来正确的引导流行的文化,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道德水平,不断的提升青少年文化内涵,落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抑制不良现象产生,有力的杜绝青少年犯罪、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流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手段;我们同样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打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重要举措。

四、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作为一种媒体直接融入到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它具有很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恰是这些优点和不足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它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这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和人生观的形成;网络文化广泛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信息,将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致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网络文化中的不良文化会诱发青少年犯罪,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及时铲除,要深入实施“网络文 明建设工程”。加强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品质及控制力,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青少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借助网络文化这一有效工具,帮助青少年自觉地吸收网络中积极向上的信息,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我管制和教育的信念。加强青少年对网络德育方面的教育,围绕着学生们德育思想教育展开,创新德育形式,使学生们把握正确的方向,彻底的意识到“健康上网”的重要性。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阻止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增强法制力度,严格过滤非法网站,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有目标有特色的建立教育网站,大力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网络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

五、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5

我国大学教育自创立以来,在教育家和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优秀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传统并得到了传承。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主体,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导者,理应在继承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方面发挥中坚作用。但是受到社会整体文化价值观不断嬗变的影响,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一、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承

我国的大学教育发轫于19世纪末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到民国时,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办学实力的大学。在近代高等教育初具规模的同时,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也得到了确立。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私立高等教育前期以政治为价值取向,后期以经济为价值取向;官办高等教育以科技为价值取向”。如,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指出大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同时,国民政府也注重大学的学术研究功能,以科技为价值取向。这样,对高深学问进行刻苦研究,就被广泛认可为大学的文化价值观。蔡元培还进一步指出,大学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会升华为一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首先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能力。其表现为以文化知识和文化学养为基础的精神创造能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在新形势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继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很多还是“80后”。这些青年教师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在成为大学教师之前绝大多数在大学里接受培养的时间长达十年(博士研究生学历)。应该说,这些青年教师身上应该有着良好的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大转向,对大学青年教师的改变是巨大的。这表现为,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已经不再是青年教师们唯一追求的价值目标。首先,一部分青年教师能够较好地认可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也注重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其次,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在一些大学青年教师身上已经淡化了很多,在他们心目中大学职位等同于谋生手段。再次,在一小部分大学青年教师中,研究高深学问被追名逐利取代,呆在大学里图的是中央属、省属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身体留守下掩盖着大学精神的灵魂流失。最后,在私人生活上,不少大学青年教师也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渐行渐远。

三、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蔡元培先生提出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的大学理想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满清王朝虽已结束,但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文化糟粕依旧强大,抱着“读书致仕”思想读大学的大有人在。又是一个百年过去了,时代在某些事情上出现了轮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世俗功利主义读书观、学问观在高校青年教师中有所抬头。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的分化冲突不是孤立的和自发的,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刻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比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分化冲突,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分化冲突。读完博士以后,走上高校教师的岗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在30岁以上,当此时身上没有积蓄,没有自己的产权住房,又面对结婚生子,他们在择偶时从现实考虑,也必定要考虑对方是否有钱、家庭是否有地位。在此情况下,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产生碰撞是一种必然。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和相互碰撞,使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失范现象,从而使人们陷入一种价值冲突漩涡而不知所措”。这也许正是高校青年教师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失落的原因。外界可以对此指责,但其发生却不可避免。

四、在碰撞中对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与发扬

高校青年教师身上的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外界事物变化的一种正常反应。实际上,自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价值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第二次转换,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孕育生成,成为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文化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有对以往文化价值观的继承。

21世纪前半页我国处于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时期,大学在教书育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国家对大学的科技贡献力有着很高的期盼和现实要求,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依然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受自身水平、所掌握的科研资源等影响,要践行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更不容易。但不管怎样,“促进人全面的自主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并以此为准则推进大学内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应当成为大学在其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不懈追求”,那么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的最后归结点也必须是努力地研究高深学问。只有发扬了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大学才能成其为大学,高校青年教师才能成其为老师。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书育人、做好科研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本职和追求,他们的物质欲求要通过教书育人、做好科研来实现。因为大学的属性、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最后价值皈依点是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熏陶和教育就是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大计负责,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如何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却很值得商榷。高校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院系党委等部门要以身作则,大力发扬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大学文化的传承性是大学文化凝聚功能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部门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感召广大青年教师,高屋建瓴地推进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在高校青年教师中的传播、弘扬。各相关部门要着力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全方位发展。

六、结论

我国大学教育自19世纪末期创建以来,奠定了优秀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传统。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虽然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动荡,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却不断地被传承。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主要教师群体,也是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主要的传承力量。但是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大转向,悄然地改变着大学青年教师对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态度,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是有很多碰撞的。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互相适应融合,既保留了适应时展的传统,又能为大学文化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王平.文化资本用来“买”什么?[EB/OL].2008-01-04[2013-08-31].

http://.cn/roll/20080104/03501905901.shtml.

[3]代丽.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J].中文信息,2011,(11).

[4]张丽娜.论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与引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05).

[5]王立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两次转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6]龚克,王泠一.大学文化应追求怎样的价值观[N].解放日报,2012-05-15.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6

二、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一)筛选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传统文化请进课堂

依据传统文化在本土逐渐削弱的现状,曾有学者极力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增加古传统文化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我校曾专门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以“走进金张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金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了金张掖佛教文化、张掖悠久历史、金张掖宝卷、张掖民歌、红色金典文化、民风民俗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确定了每周两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往今来歌颂和描写金张掖的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裕固族民族舞蹈,观看《塞上江南——金张掖》视频。学生在欣赏中流连于金张掖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其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提升,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目标。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比如,我们在校园西墙开辟了金张掖传统文化经典长廊,展示金张掖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东墙则以西路红军浴血临泽、高台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创设班级文化,营造经典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组织一些反映地方传统文化的学生剪纸、书法、绘画、电脑小报、手抄报等作品展,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艺,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可通过各种载体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比如,我校曾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欣赏肃南裕固族民歌,体验民族情趣;诵读金张掖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瞻仰临泽、高台烈士陵园,追寻文化之魂;走进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参观大佛寺,感悟地方文化的精髓。另外,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如2012的清明节,学校开展了“悼念西路红军”实践活动,活动以收集“西路红军英勇作战”材料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了解西路红军在张掖的作战经过,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红军传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西路红军的英雄事迹一时间成为学生聊得最多的话题。与此同时,学校广播站播放了影片《西路红军浴血河西》,影片生动描写了在“临高战役”中高台失守、西路军遭受重大损失、临泽陷入敌人重围的危急关头,秦基伟将军指挥只有后勤部队、警卫连和妇女团的微弱兵力,与数十倍于己、武器精良的马家军精锐部队浴血鏖战三昼夜,在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情况下,最终胜利突围的传奇经历。学生看着西路军的悲壮历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更增添了学习英雄、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的决心和信心。高年级自发组织学生开展“颂英雄业绩 扬时代风采”诗文诵读比赛,从的《七律长征》到的《梅林三章》都成为学生争相诵读的佳作。金张掖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行动的智慧,我们的期待得以实现。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与择业观的积极影响

(一)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青年演员侯京健饰演的张自强是本片的核心角色,家境贫寒到仅仅吃得起清水和馒头的他一直坚持为贫困孩子做免费义务家教,乐观向上的张自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照顾患病母亲的生活艰辛没有把他压倒,反而成为他努力留在省城工作的拼搏动力。在面试的途中,当他看到一个小女孩为捡脱手的气球跑向汽车疾驶的马路时立即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一个自强不息的青年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面对困境时迎难而上、在他人危难时舍身相救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张自强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也恰恰是由于这样的经历,使得张自强在企业总经理的匿名考察中凭借优秀的素质与平和的心态顺利过关,成功获得总经理助理职位。

(二)忧国忧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忧国忧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特征,正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促使胸怀报国志的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身于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当张自强为了去省城求职而不得不将为贫困孩子义务家教的工作托付给他人时,是高飞将这份爱心和责任默默地延续下去。与影片中其他个性鲜明的角色略有不同,高飞是以一个相对普通的学生形象出场的,给观众一种成熟自信而沉稳低调的初步印象,相信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他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满腔抱负毅然申报到农村基层就业。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基层中得到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最终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拓创新、勇于创业的进取精神

影片中的米多多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女孩,同时也是一个家境优越的干部子弟,作为组织部长的女儿本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得更多事业上的发展机会,然而一向乖巧听话的她却勇敢地拒绝了家人的安排,选择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未来的发展。在注重实际、讲究社会关系的今天;当“努力拼搏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的观念充斥社会时;当一个个“官二代”在权力的潜规则下横行无阻时,能够保持这样一种纯真而质朴的情怀是那样难能可贵。米多多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就如同她对张自强那种类似于崇拜的暗恋一样,犹如一泓清泉滋润心间,让观众在飞扬的青春中感受到理想与信念的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与择业观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与择业观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消极作用,与电影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很多观众看来,影片中米多多放弃了父母安排好的工作而选择靠自己的实力考研和创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放弃这样的机会颇为可惜。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伴随着封建专制思想而生的“官本位”思想几乎存在于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政府机关相对稳定而优厚的待遇对学生构成了较大的吸引力。当级别与权力逐渐成为评价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时,当“傍权”“傍款”这些时髦新词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时,当几百甚至上千名包括诸多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时报考同一个岗位时,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持续升温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了。

(二)封建等级观念的不利影响

虽然中国的农民起义者在两千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张自强的求职意向之所以受到同学的强烈反对仅仅是因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他要应聘的却是一家民营企业,米多多对张自强的单恋之所以看似遥不可及只是因为一个是组织部长的女儿而另一个是下岗职工的儿子,隐瞒了身份的总经理所受到的差别待遇更是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等级观念对国人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诸多毕业生把就业的目标纷纷放在了大城市。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毅然选择到农村基层当村官的高飞更显得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三)男权至上、歧视女性的封建观念的消极影响

作为影片中最靓丽的女性角色,于丽的经历颇为让人扼腕叹息。在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的男友的鼓动下一同前往省城应聘工作,男友的不思进取与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她苦恼万分,更是因为容貌漂亮在面试现场备受屈辱,联想起女性在职场当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待遇,我们不禁感慨当今社会依然是男权主义的世界。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女子始终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思想依然颇有市场,外在容貌上的优势在成为女性求职优势的同时,也附带着种种“潜规则”之痛。当于丽不顾男友的极力劝阻毅然决定返回海州重新设计自己未来的事业,我们透过银幕看到了职场女性的艰辛,更看到了新时代女性在现实面前不屈不挠、不轻言放弃的时代精神。

转贴于中国

中国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启示作用

电影《与梦相约》的拍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随着当前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近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兴亡。透过电影中的几个典型人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基本能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抱负与追求,但各种思潮的冲击也使得学生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时,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影片中的毕业生们经常在“托门路找关系”寻求事业发展的“捷径”和自力更生、把理想信念坚持到底之间游离和困惑……正如该片编剧杜奇泉所说:“我们拍摄《与梦相约》时感到社会责任感重于一切,这部影片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它的故事结构又很生动,相信一定会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与共鸣,他们看完了应该会看到希望与梦想。”进一步研究影片中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择业观的深远影响,抵制封建腐朽文化的消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价值观与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影片中几位就业指导教师均由现实生活中的大学教师扮演,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场景和语言对白塑造出认真负责、积极探索的学校教育者形象,班级辅导员王老师认识到学生在面对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局势时很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和畏难情绪,通过召开班会与学生交流思想,避免这种挫败感导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扭曲。在与辅导员激烈争论后,邵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反思,重新调整后获得了最终的竞聘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更需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广阔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融互动中端正人生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精神支柱。

(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电影中那场师生间的激烈争论在真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从中反映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激烈交锋。相比梁天宇的屡屡受挫与茫然困惑,张自强的成功更像是自强不息的胜利者宣言,代表的是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终级胜利。道德信仰作为人的一生中诸多信仰的核心内容,是人生目标的自我规则和安排,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明确的方向,从而为行为提供内在路径选择。当青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其职业道德水准将直接决定其事业发展方向与成败得失,因此高等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中职业美德的传承与发扬,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奠定正确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诚实守信、信守承诺,从而坚定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信奉。

(三)摒弃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处世方式

影片首映式后,一位到场的大学老师评论道,电影中很多情节都对大学生就业有借鉴、指导的作用,使大学生能正确面对这种就业的形式,改变观念,增强自身的能力,适应这种“适者生存”的社会。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大学毕业生们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官本位”“等级观念”等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避免陷入“讲实惠、重金钱”的观念误区,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就业观念,从行为上要树立正确的处世方式,能够静下心思读书、做学问,坚持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和完善自我。要积极勇敢地应对社会竞争,摆脱社会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摒弃好高骛远、享乐自私的错误观念,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充分体现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价值。

中国

[参考文献]

[1] 唐文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文化审视[j].传承,2009(05).

[2] 俞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j].科教纵横,2009(06).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8

青少年教育当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网络小说作者群、读者群也以80后、90后、00后的青少年为主。网络小说作品,大多以文学网站中读者的点击、关注、订阅、评论,而生存、成长为大作、“神作”,取得极为广泛的网络流传与可观的经济报酬。其间,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就形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关系。点击量巨大的热门网络小说,往往是作者写作与读者以鼠标投票的共同成果,因此同时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相近、相通或相同的思想认识,是两者认知观念的共交圈。因此,要考察当下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网络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传统医学文化一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如其中医学题材网络小说、穿越与架空历史小说、玄幻小说和修仙小说等,产生了大量传播广泛、点击量大、订阅量大的网络热门小说。这些小说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反映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知识、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本文通过考察网络小说中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评价,归纳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情况、基本态度与评价倾向等,分析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对策。

网络小说,特别是医学题材的网络小说,表现了作者和读者双向交流和趋近的传统医学文化认识。在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网络小说阅读已经成为最经常化的一个渠道。因此,小说描述的传统医学文化及相关内容,其认识的科学、正确与否,对于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观教育来说,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小说使当下青少年读者接触、接受了大量的传统医学知识,传统医学的理论学说体系、名词概念系统、历史发展与现状等,进入了当下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体系,使传统医学文化得到传承,这是正规教育都没有做到的一个壮举。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阅读中认识的传统医学文化,由于小说的虚构特点,导致科学与虚拟并存、严肃与游戏相混。这并非小说的错误,因为小说本来就不是教科书,它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青少年的网络小说阅读之外,缺乏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 化 教育 的 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小说的阅读数量优势,可以弥补、改进、推进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 化 教育 和 传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这种教育和传承就很难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要构建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正规教育,如中小学教育,可以将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散为各层次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中国历史、语文、健康与体育等课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接受快,影响早,可以在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等读物之前,对传统医学有一个虽然简单,却科学、正确的认识。缺点是增加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高校,可以开设传统医学的通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系统、最有效的做法。或者在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医学与 网 络小 说 专题,虽然不能全面进行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但也可以起到辨正谬误、以正视听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读物的编辑与出版,丰富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

总之,一个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这种传承绝非只是传统医学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医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认识的教育。网络小说是加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有着良好的接受度。通过对网络小说以及青少年阅读情况的考察,我们应该认真面对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改进:一方面利用这一青少年广泛接受的资源传播推广传统医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规教育平台的构建,使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9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一、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比较

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英青少年创造力进行了比较。分别有1 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 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参加了调查。

问卷包括7个题目。第一题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题是提出问题,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题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题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六题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题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

调查结果发现:第一,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异较大。第二,除问题解决项目外,中国青少年的得分均低于英国青少年。①

二、阻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由于文化是一切的根源,因此选择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来分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

历来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要数的总结最为全面:“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②从文化观点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延滞的文化,结果往往落后;而西方的文化是演变的文化,结果易于进步③。由此可见,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使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呢?下面将分析之。

(一)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阻碍

西方文化最早从尼罗河上游趋于尼罗河下游,至地中海,主要沿海岸发展。它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多,使其所包含的成分较为丰富,易于演变。并且地中海文化的中心不是永远在一个地方,各地文化有了各地的特性,虽并无高低之分,然而由于文化重心的不同与种类的复杂,互相效仿、竞争,结果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使其易于进步。

虽然早期中国文化是自黄河上游趋于下游,以至黄海沿岸,但它却沿大陆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化是在大陆上发展的,除了大海的阻隔,又有沙漠与高山的阻隔,结果使中国文化自成一个圈,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少,使得文化成分单一,易于停滞。而且,汉族文化周围的各种文化,大致上都不如中国汉文化程度高。使得中国汉文化,不仅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高峰,结果使中国人易于自足、自夸,这更使得中国文化易于停滞。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赶超的对象,使中国人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它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二)群体认同原则对创造力的根源性抑制

由于西方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使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了西方人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承认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这势必形成了西方人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自我依赖――“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以自己的能力开辟自己的前途。”④总之,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完全得以彰显,这恰恰满足了创造力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见,西方的“个体本位”显然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这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并且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内外的不同事物,这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群体原则的形成。这一原则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所在的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⑤。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层层隶属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使组织和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独立地位,使整个社会缺乏主动精神,不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体认同原则忽视了个体的独立自主地位及个体的自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独立与自由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根”,根源性因素得不到满足,创造力如何充分发展呢?可见,群体认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根源性抑制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二。

(三)中庸之道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西方文化始终把“利”和“力”视作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然而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有实力,还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个体若要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或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不断奋斗。另外对体力的崇拜发展为对更高层次的力量――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这样的文化氛围怎能不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呢?怎能不使青少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呢?

而“群体认同”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文化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然而在一般民众的世俗生活中,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于是鼓励中行、不争,结果导致了乡愿人格的蔓延。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并由此衍生出了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窒息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正常发展,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三。

(四)封闭保守对创造力的阻滞

沿着漫长海岸线发展并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海的磨砺和赐予、工商业中的流通交换、周围文化的滋养,使它总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外它总是不安于现状,把目光投向未来。总之,它形成了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这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使中国人形成了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这使其形成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守、向心凝聚为总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即封闭保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⑥。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不重视信息交流,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严重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总之,封闭保守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四。

(五)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对创造力的不利影响

西方科学文化极为发达,靠的就是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逻辑具有很强的推理认知作用,并且它作为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容易被人学习掌握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把一切经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这使得人们更易接受新知识,更易着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更易有突破性发现。逻辑思维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家的直觉主义,它使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一切都听任直觉,在思考问题时思路不严谨、缺乏逻辑性。梁漱溟认为:“一般人是要讲理的,孔子是不讲理的,一般人是求其通的;孔子则简直不通!然而结果一般人之通却成不通,而孔子之不通则通之至。”直觉主义提倡人对一切事物不要操心,遇事应随感而应,而且随感而应通都是对的。显然直觉思维是不科学的,它没有规律可循,不利于人们学习掌握。一任直觉走下去,势必出现偏差,不利于解决问题,不易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五。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措施

(一)加强对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

自足、自夸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效仿的对象,使青少年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加强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使其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家长应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经历过的事,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并且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也要教育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

(二)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群体认同使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学性差,并使其缺乏创新欲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培养青少年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其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敢于冒尖、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并使其养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如:学校可以着重培养敢说话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等。

(三)加强对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

中庸之道衍生出“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竞争意识差。所以,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其创造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学校和家长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教育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竞争,并有意识地培养其竞争意识,帮助青少年排除心理障碍,明确竞争目的,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学校和家长可以指导青少年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努力的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奋斗目标,并寻找参照者去努力学习。

(四)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夜郎自大,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从而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青少年积极与他人交流、探讨,使其性格、能力及主体性得以自由发展,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活动、校外实践诱发学生的关爱冲动,这有利于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还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诱发学生创新冲动;也可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能力,教育青少年不再压抑自我,鼓励好奇心理的产生与存在。

(五)加强对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儒家直觉主义精神使中国人倾向于采用直觉思维而冷落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是培养科学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加强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幼儿时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教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则可以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培养从感性表象向理性的抽象概括能力;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另外还可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第4版).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4.

③陈序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0.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10

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教育的内容

第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两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是自强不息,永远运动,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另一方面是要包容多样性,包容不同的方面,不要随便排斥哪一个方面。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在历经曲折和磨难之后仍能生息繁衍,不断强大。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面对新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首先就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就是激励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拥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曾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泰然处之,乐观向上。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安贫乐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战争年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弘扬,它帮助我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和各种挑战,以此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使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面临的困难,不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仁”是儒家推崇的人的最高准则。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离开了“仁”,他就寸步难行。“仁”应该成为贤人、君子追求的目标。在义利问题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孟子那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仁”有封建虚伪的一面,但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这在内容上是可以为今人继承的。儒家的义利观主张义利二者的对立,有消极的一面,但它强调以义为先却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忠肝烈胆、无私无畏的英雄豪杰。这一点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搞市场经济,不能不言利,可我们也不能不讲“仁”,也不能忘记国家、民族的大义。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追求至诚至善的人生境界。在儒家看来,至诚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那么诚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诚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儒家那里,“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把追求至诚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这一点在今天也非常重要。诚实、善良作为一种美好的品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它对于融洽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三德”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此以外,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内容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奉献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当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这些真、善、美的内容,以抵制和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的现象。

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德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里强调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教。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这里实际上强调了德教对于稳定统治的意义。这就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统治者要做到合理、公正,人民才信服,否则人民就不能信服。这里孔子一再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第三,注重内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这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教育者的灌输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的方法。儒家提倡“挈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将心比心的方法,或者叫心理换位法。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入教育者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沟通感情,增进了解,这样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一味凭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行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往往适得其反。

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推己及人的方法,正己修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慎独”的精神境界,等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极其浩繁,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一)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在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领域对每个人都在施加着影响,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民族之间,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联系,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即使在国外居住几代的海外华人,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祖国产生亲切感,对中国人产生亲切感也是自然的。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势。

(二)对群体而言,这种文化认同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弥合国家内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矛盾,有时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由于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各方完全可以放弃争斗。如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放弃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所在。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11

一、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途径研究

学者们经过充分论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诚实信用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我国青少年来说,它还可以增强文化免疫力,帮助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融入途径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融入教材,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系统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融入网络,通过新媒体构建思政工作新机制;三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青少年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家庭、社会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1、困境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经过党和国家、教育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了教材体系,如在小学里开设“思想品德与生活”课,中学里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大学里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等,各科教材在修订中都有意识地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经历了各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后,青少年的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进行答题、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却没有相应的具体体现。存在着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中小学生主要表现为唯我独尊,不尊敬师长,不关心他人,缺乏孝悌之心。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漠视,没有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乏报国之志。课题组在济南市几所中小学和大学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上存在功利主义问题。他们感受不到传统人文精神的润泽,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单纯是因为“考试会有用”、“老师要求学”等原因而被动学习。可见,当代青少年在认识与承续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

2.困境二:西方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冲击势不可挡

当代青少年出生于世纪之交,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日趋发展壮大时期,西方文化通过洋快餐、洋大片、洋节日、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涌入我国,无孔不入且正逐渐被人接受和推崇。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一些欧美国家的游戏软件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与内涵深厚、需要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体会的我国传统文化相比,新奇、刺激、快节奏的外来文化对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调查显示: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饮食上学生更偏爱西餐,认为麦当劳、必胜客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休闲娱乐上更喜欢听HipHop、R&B、Rock&roll,看欧美电影和电视剧,觉得西方音乐节奏感强、富有激情,影视作品有张力,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文化需求。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青少年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某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侵蚀,在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开始与主导价值观并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青少年是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3.困境三: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当前,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实现制度化、经常化,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指引。青少年接爱传统文化的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里教师有意识的灌输,还有父母、书籍、网络、影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主要原因即缺乏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制度化、经常化的指导和教育。一些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深入考察传统知识的实质内涵,只是机械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个别语句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学校里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状况,带有相当程度的敷衍性。社会上也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因此,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多是一些孤立的、零星的片断,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更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难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从而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创新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思政课教育模式改革,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服务。面对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创新:

1.知行统一,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中,主题教育模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多所学校的成功实践证明,主题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面对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实困境,我们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重视实践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形成的作用,有计划地提供各种机会,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的不同,实事求是地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内容。如:在“感恩与孝道”的传统文化主题教学后,对小学生的要求是帮忙做一样家务,给父母洗脚之类简单的活动;对中学生的要求是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制作感恩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要求则是进行相关社会调查和服务活动,通过实地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直观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通过劳动,使青少年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改变轻视劳动的思想习惯;通过社会调查,使青少年能够提高理性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服务,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强化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增加社会责任感。

2.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在关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调查中,只有不足10%的青少年表示会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与思想,75%以上的青少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但是大都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太过于抽象,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约15%的青少年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无从对比。显然,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之所以更偏爱西方文化,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没有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青少年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被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想入侵,我们更应冷静观察,理性考量,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利时机,及时纠正青少年过分西化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中,首先让青少年去参与探究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脉络,因为只读一些文本,不理解这些文本所反映的历史,是不可能真正读懂它们的。青少年通过回到历史中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遭受的来自国内外的冲击,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的否定与破坏,“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空间和资源的挤压,由此就能够明白为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变得模糊、淡化甚至产生偏激、错误的理解;看到传统文化曾经的辉煌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与创新,就能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使传统文化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与青少年的个体性相结合,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以人为本,真正从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增强针对性,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青年关注的热点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整合资源,使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趋势,学者们意识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到目前为止,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教育尚未真正形成合力,实践中出现了学校孤军奋战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大都是走走形式,理论浮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深入。尤其当教育对象是青少年时,骨子里的反抗意识又会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头脑,成为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学校的扎实推进,家庭的全力配合,以及社会的良好氛围共同作用。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首先,国家顶层设计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顺利传承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同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学校的任务便是从实际从发,尽快贯彻落实到位。有资料显示,在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途径的调查中,选择“课堂教育”的人占98.1%;课外阅读占68.5%;媒体的占56.9%;课外辅导的占4.3%;课外活动的占23.8%。显然,课堂教育仍然是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机械灌输和形式主义的弊端,学校应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育,并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层次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使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相对于学校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因此,除了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也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在社会生活的土壤中,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共识,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从而发挥出它的功效和作用。当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建立与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深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圣先贤的智慧应被我们后人继承和发扬,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完善,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使其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担,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作者:王玥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12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心灵的觉悟。

第三,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违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

1.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加强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制订相应的计划,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通过组织社团、兴趣小组研究宣传传统文化,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骨干作用,这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好的教育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让青少年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孝,就是唤醒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情感。改变枯燥的的说教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之久,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宝库,我们不仅能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得到道德心灵的慰藉,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得到应有的启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悟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当今时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青年与传统文化篇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 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2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不断加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同时,在外出务工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半真空地带,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处于空白状态。在升学的压力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缺失、形式教条,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单一,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3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重要的启迪。

我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