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服务发展趋势实用13篇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1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45-04

作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之一的服务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充分认识服务化趋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界定

从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探讨制造业服务化时主要使用三个词汇:一是servitization。该词是由Vandermerwe和Rada最先提出的,他们把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供物品,不再向传统业务范围之外的服务说“No”,而是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趋势称为“业务服务化”[1]。二是servicizing。White等指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2]。类似地,Reiskin等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3]。此外,Fishbein 等、Makower认为服务化就是“卖物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本身”[4]、“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5]。三是tertiarization。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6]: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物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作为产出无形成分的服务,提高了物品的价值和销量。

上述情况表明,国外学者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多是就业务服务化而言的。根据Szalavetz的观点,仅仅局限于业务服务化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因此,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有必要重新界定。笔者认为,立足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为服务化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价值链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的,换个角度就是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组成了价值链。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通常是短期的低成本优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这种由靠加工制造获取竞争优势向靠服务活动获取竞争优势的转变,使制造业企业日益关注价值链的服务环节,结果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即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价值链中的服务环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生产服务、作为生产要素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投入;另一类是为顾客服务、作为产品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产出。就服务投入而言,它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制造业的生产率,还决定着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服务要素在全部要素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这种服务要素在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作用日益重要的现象,就是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换句话说,所谓投入服务化,就是指企业的中间投入以实物要素为主向以服务要素为主的转变。就服务产出而言,价值链中的某些服务环节如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有时企业加工制造的实物产品仅仅被看作是传递服务的工具,制造业企业成为出售服务产品的服务企业。这些服务产品不仅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还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这种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的现象,就是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换句话说,所谓产出服务化,就是指企业的产出以实物产品为主向以服务产品为主的转变。[7]

二、世界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分析

(一)投入服务化趋势

笔者曾以OECD中9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样本数据,通过计算依赖度,来考察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9个OECD成员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倾向,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大幅上升所致[8]。

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制造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服务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中所需的服务资源有逐步增长的趋势。例如,二战后,各国日益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而科技的运用大多是通过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服务实现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各国逐渐意识到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做法不可取,因而日益注重生产服务的投入。

当今世界,生产的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生产向信息化发展,将使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有关的服务型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实物生产资料。而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必然使企业内外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从原料、能源、半成品到成品,从研究开发、协调生产进度、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上存在着纵向和横向联系,其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这就会导致对商业、金融、银行、保险、海运、空运、陆运,以及广告、咨询、情报、检验、设备租赁维修等服务型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迅速上升。[9]这意味着,服务要素成为制造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二)产出服务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实物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实物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实物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实物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产出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IBM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为“硬件制造商”。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IBM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濒临破产。在郭士纳的率领下,IBM成功地由制造业企业转型为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其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160多个国家拥有专业的咨询顾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咨询服务组织。2006年,IBM的硬件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24.61%①,其余收入均来自于全球服务、软件和全球金融服务。GE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除了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外,还是一个巨大的军火承包商,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但是,GE的收入却有一半以上来自于服务,2006年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9.1%②。目前,GE已经发展成为集商务融资、消费者金融、医疗、工业、基础设施和NBC环球于一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耐克是一家世界著名的运动鞋企业。然而,公司总部除了从事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外,其他所有制造环节几乎都外包给加工质量好、加工成本低的鞋厂。通过制造外包,耐克实际上已经成为服务企业。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制造业企业纷纷把自己定位为服务企业,为顾客提供与其实物产品密切相关的服务,甚至是完全的服务产品。

三、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根据世界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推断服务化趋势对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制造业服务化分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和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化产业分工合作的交织,将为中国通过服务外包参与国际制造业服务化分工提供新的机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服务化带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国际转移的机遇,凭借廉价的土地、能源、廉价优质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承接了大量的制造外包业务,从而让“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进行竞争的模式,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恶化以及“民工荒”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承接制造外包业务的发展模式面临着重重困难。

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度发展,跨国公司以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是转包给服务提供者,以便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许多公司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甚至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外包出去。同时,基于成本和质量的考虑,跨国公司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选择离岸外包的形式,将外包业务委托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承接。

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制造业占有比较优势,服务业占有比较劣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无所作为。中国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除了拥有数亿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的劳动力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新成长的大学生在就业大军中比重迅速增长,急需寻找与大学教育水平相适应的新就业岗位。这就为中国以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向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劳动密集型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持续增长,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目前,中国已形成几大服务外包中心,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等城市服务外包发展很快。中国城市向发达国家提供IT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表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化产业分工合作的交织,为中国通过服务外包参与国际制造业服务化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把握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新机遇。

(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引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10][11][12]

根据中国新型工业化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考虑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可以预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

从信息化的作用看,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在工业化后推行信息化的,工业化过程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弱;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要求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这将引起工业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第三产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引起制造业在信息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从能源消耗和环保看,发达国家以传统工业化方式实现快速发展时,大多以能源高消耗、污染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形成很大的社会成本;中国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下降,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上升,将导致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强的实物资源,如能源、钢铁、石油、原料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相对弱的服务资源,如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通讯服务等第三产业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这将引起制造业在环保、信息、科技、通信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因此,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引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三)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将有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途径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根据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特点,可以推断: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将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生态文明新要求提供新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这是抓住20世纪后20年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的结果。此次国际间产业大转移,最明显的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资源消耗型甚至环境消耗型(即污染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意味着中国已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大量消耗资源的道路,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在某些产业中是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尽管中国借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却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同时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今后仍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那将是难以为继的。为此,必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将使全部中间投入中服务要素比重上升,相应节省能源、原材料的投入,有助于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尤其是在实物产品作为传递服务的媒介和平台的阶段,可以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化学品管理服务为例。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化学品供应商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化学品的销售,销售量越大,收入就越高。供应商通常会采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鼓励顾客增加购买量。而顾客的目标是以最少的化学品实现预期的功能。所以,在传统的按量支付报酬的模式下,买卖双方的目标相互冲突。化学品管理服务模式下,化学品功能成为交易的基础,顾客按照功能支付报酬。服务提供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高效率地实现功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实物产品不再被看作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此时,节约使用化学品成为买卖双方的共同目标。由此可见,化学品管理服务模式通过改变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是投入服务化还是产出服务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新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将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现途径。根据已有国际经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服务业的支撑。从生产服务的特殊功能出发,其发展和创新对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物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服务业成份,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二是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具有创造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企业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三是现代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四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服务业,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13]。因此,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制造业对生产服务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生产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必将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注释]

①根据IBM200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得出。

②根据GE200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Vandermerwe, S. and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 6(4):314-324.

[2]White, A.L., Stoughton, M., & Feng, L. Servicizing: 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 [R]. Boston: Tellus Institute, 1999.

[3]Reiskin, E.D., White, A.L., Kauffman Johnson, J., & Votta, T.J. 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0, 3(2-3):19-31.

[4]Fishbein, B., McGarry, L.S. and Dillon, P.S. Leasing: A Step Towar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M]. NY: INFORM, 2000.

[5]Makower, J. The clean revolution: technologies from the leadingedge [Z].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Business Network Worldview Meeting, 2001.

[6]Szalavetz, A. 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 experiences in Hungarian companies [Z].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orking Papers, 2003, 134.

[7]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对策[J].经济 问题探索,2006,(6):120-124.

[8]刘继国,赵一婷.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分析:基于OECD 中9个国家的宏观实证[J].经济与管理,2006,(9):9-12.

[9]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432-434.

[10]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19-126.

[11]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39-42.

[12]李江帆,刘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广东第三产业升级优化[J].南方经济,2005,(5):53-56.

[13]王子先.发展生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EB/OL]. 省略/gdjc/200707/ t20070723_319833.htm,2007-07-23.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ts Concept,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Zhao Yiting, Liu Jiguo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2

1. 我国广播电视网络的综合业务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广播电视网络本身具有很多值得开发的潜在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广播电视网络可以提供电缆电话、视频点播、宽带接入、图文电视、数据广播等有关广播电视的多功能应用。

2. 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

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主要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经营管理,提供有线电视服务及综合信息服务。广播电视网络已经成为跨媒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网,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完成,广播电视网不仅能够很好的提供传统的广播信号传输,还能传输优质的数字视频信号。

3. 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势

我国广播电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拥有近2亿用户,无论是从用户规模、网络技术以及网上多功能业务开发的水平在国际广电行业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输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广播电视网从模拟传输体制向数字传输体制阶段过渡。传输方式正由单向广播向双向交互方式转变,网络业务正由基本业务向增值业务拓展。广播电视以网上多功能业务为主要发展目标,在网上开展了包括高速Internet接入、计算机领域网络互连、视频点播、音频通讯、证券交易、数据广播、信息服务等业务,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网络数字化生成的数字视频、音频和数据业务等市场,在未来的时间里必将给网络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从而使广播电视网络进行传输方式和网络业务变革,以满互式业务发展的需要。在三网融合下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有挑战,抓住机遇的同时还要不断锤炼自己。

(1)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增加用户群,重点做好用户分配网的建设;(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的技术改造,特别是用户网的技术改造。要彻底改变先进干线、落后用户网的现状;(3)加大多功能业务的开发力度,从市场需求着手,扩大市占有率。

二、未来数字家庭网络

1. 三网融合的必然性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概念,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方面的融合。表现为(1)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在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2)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在行业管理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3)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给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言、数据、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2. 三网融合是融合与竞并存的发展过程。

(1)三网融合的最佳切入点是推广IPTV业务。IPTV业务本身是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融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网基本的IP在宽带数据上传送数字电视,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以及传统的语言服务。IPTV业务即是传统电视业务的互动性延伸,又是传统电信服务的新形态;(2)IPTV业务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最佳的商业模式。为了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提供TPTV业务,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由于广电的节目资源丰富,所以IPTV 业务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广电网。三网融合既是互相交叉渗透,彼此影响发展的过程,又是三网之间继续竞争的过程。这种竞争不会再像以前那种以垄断为主的恶性竞争,它不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整个网络过度频繁建设中的无序竞争,而是有序的竞争,能促进网络健康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依靠的是市场需求和评价的驱动,会有各种发展模式存在,是既有融合又有竞争的过程,只有通过有序的竞争才能使三大网络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与用户的互惠互赢。

三、未来数字视频业务――IPTV业务

1. 宽带业务的大力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的发展,电信的发展将以宽带业务为主导地位,各大业务运营商都将宽带作为第一战略性业而大力发展。但宽带业务的发展与人们预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宽带用户的增长速度总体是下降趋势。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看,制约宽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PC终端的限制。于是运营商们纷纷寻找解决办法,电视终端就成商家看好的替代品。依靠电视终端来发展IPTV业务,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IPTV业务用户数将会迅猛发展,

2. 不断推进电信业的转型

国内电信业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2003年以前,电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固网支撑,随后进入语通时代,移动通信成为主导。伴随着传统语言低值化趋势的加速,移动业务将逐渐趋于饱和,传统语言业务将走到尽头,以宽带为主的数据业务占主导地位,电信业将进入宽带时代,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商业模式将被淘汰。

四、IPTV系统技术

IPTV技术是一项传统技术。它能将视、音频节目内容或信号打包成IP数据包的方法,将它们在不同的物理网络中安全、有效且保质地传送或分发给不同的用户。它包括音视频编码解码术、音频服务器、频视服务器和有储阵列技术、IP单播技术、IP组播技术、IPQOS技术、IP信令技术、内容分送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IP机顶盒与EPG技术、用户管理和收费系统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各种不同的宽带接入网技术,如Cable Modem网络技术,以太网络技术和ADSL网络技术等。

IPTV系统技术能用来提供音频视频流媒体节目。如IP电视节目,节目中心将节目播出,并通过骨干网、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进行传输,直到被用户接收,端到端的完整技术解决方案。

结束语: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3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总体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论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新举措进行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常常会催生出新的技术革命。尽管对当前将要形成的新的技术革命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从具体的行业上看,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已经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多和最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无线革命和大数据三大变革将给本世纪带来巨大的改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而页岩气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的突破。

2.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总的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第一,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这种个性化、分散化的趋势将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对区域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或者说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活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业必须与服务业实现更深的融合,从而使二、三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化。

3.生产布局调整趋势。(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生产环节中,附加值不断地被创造和累加,并且通过该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就是说,生产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内分布,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

(2)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前有约2/3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②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接包企业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若干是新产业;③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统计,66%以上的全球货物贸易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项比例高达70%。

三、中国的新举措

1.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对全球经济化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贸易体制谈判,努力转变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促进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历经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局势稳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向西部开放,将重点提升贸易的规模和层次,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双向投资。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其工作思路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极主动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电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无可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4

一、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1)物流反应快速化。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前置时间、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2)物流功能集成化。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物流渠道之间、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3)物流服务系列化。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与传统物流相比,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策的支持作用。(4)物流作业规范化。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5)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包括物流活动、商流活动、公司目标之间及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求整体活动的系统化、最优化。(6)物流手段现代化。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实现了物流手段的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7)物流组织网络化。现代物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保证了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8)物流经营市场化。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以“服务一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通过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实现最佳组合与经济效益。(9)物流信息电子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1)物流的系统化趋势。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它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物流系统也就成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即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因此,物流的系统化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供流通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2)物流的信息化趋势。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无国界趋势,当前物流业正向高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物流条码的使用,使物流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这使整个物流过程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便捷、准确,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各种高科技信息手段在流通领域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必然要求。(3)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进行集约化物流,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显然,完善和发展物流中心、批发中心和配送中心是流通社会化的必然趋势。(4)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要求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一条龙”服务。所以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码头、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仓库等建设,为了较少运输费用,大力改进运输方式,采用先进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装卸机械,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使仓储与运输呈现综合体系化趋势。(5)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按照流通规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商品生产地与销售地域的位移、生产时间与销售时间的变更和商品价值的实现;信息流解决的是商流和物流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们是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信息流的综合。在现代社会,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途径,要求物流随之应变。许多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实现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而且这种“三流”一体化趋势已逐渐为物流界人士所认可。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加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供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业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

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养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三)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

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们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物流需求会持续增加,服务价格将有所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也会进一步改善,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5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现状分析

(一)产业链构成

(1)移动运营商。运营商直接面对大量的用户,掌握着与用户沟通的渠道,为产业链上的其它环节提供服务和收费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有单价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2)终端厂商。移动终端厂商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移动终端设备。与产业链其它环节比较,该环节门槛较低,积聚了大量厂商,竞争激烈。比较有实力的厂商有苹果、三星,而国内则有中兴、华为等。越来越多的终端厂商不止局限于生产硬件,同时也希望参与到产业链其他环节中。

(3)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主要是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和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服务提供商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应用,是决定整个行业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程度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经验和优势,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主要服务提供商。

(4)用户。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最终环节,处于产业链的终端,是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接受者和体验者,也是未来市场的主宰。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交互性、多媒体三个显著特点。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产业链还包括芯片厂商、屏幕厂商等等。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其产业链的构成将会更加细分。

(一)产业链特点

(1)参与主体多元化。

与语音时代相比,3G时代厂商的进入门槛大为降低,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中,有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有新兴的科技公司,如小米等。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链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参与主体也更多元化,甚至很多传统的企业也运用互联网思维参与到了浪潮当中。

(2)运营商控制力减弱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作为移动通信产业链的主导者,如今仍然控制着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但是从国外的经验及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运营商很有可能沦落为“管道”,近几年出现的OTT(overthetop)类的应用,如微信、易信等一类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已经对其传统语音和信息服务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终端厂商和互联网企业作用显著。

终端厂商如苹果公司,互联网企业如谷歌公司等,很好的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导向的特点,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移动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运营商在未来的产业链的竞争中被边缘化,最后只能是一个流量提供者。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演变趋势

(一)去中心化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初期,移动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的中心地位。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以移动运营商为中心的传统行业格局正逐渐向由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共同主导的格局转变,产业链呈现出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

其一,产业链参与主体增多。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新进入者不断增多,如广告主、应用开发商等。同时,很多传统企业正努力尝试着参与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其二,其他环节对产业链的影响增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主体积极地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冲击着运营商的主导地位。苹果公司的“终端+内容”商业模式,直接绕开了运营商,为产业链上游的应用开发商提品的平台,提高了终端厂商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二)全行业的竞合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正在由行业内竞争向全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演变,各个环节之间协同合作趋势加强,其内部的产业链结构也在发生整合、演变;与此同时,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环节和单一市场的竞争,而是渐渐上升为企业所处产业链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三)平台化竞争趋势

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等充分接入产业链的上下游,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这一思路充分展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趋于平台化。以中国移动为例,由早期封闭的移动梦网向专门化、开放化、协作化的移动MM转变的过程展示了其清晰的平台化思路。谁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平台的优势也就越明显,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将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根据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可以对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种思路:第一种,纵向结盟产业链整合。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具体例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信运营商与手机厂商的纵向结盟。运营商通过合约机,提供不同价格和内容的话费合约套餐,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下终端市场的坚实基础。二是互联网企业与终端制造商纵向结盟。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盛大都已经制造出各自的移动终端,形成各自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第二种,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整合。就是通过核心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完全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如电信运营商开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建立自己的应用平台,在业务提供、渠道营销、品牌强化、价格拉动等方面重视空前,并开始从用户需求出发,希望成为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控制产业链中的更多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峰义.产业链整合移动互联网成为热点[J].世界电信,2009(12).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6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行为特征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查询和阅读服务,通过网络开展跨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可以实现在线多对一的阅读,不仅仅节约了高职学院的购书成本,而且节省了空间范围,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个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的个性化特征还可以表现为智能化,根据不同读者对读书的阅读需求,展开了不同的推介服务活动,并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个性化决策服务还可以表现为信息的多元收集,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不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为读者提供了智能化决策服务,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选择性。

2 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思考

数字化趋势下,为高职学院的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渠道,也对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改革要求主要可以体现在:

2.1 加强在线咨询服务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院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书信息资源的容量不断的增加,学生不仅仅可以对图书馆的相关书面资料进行借阅,而且可以从学院获得更过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趋势下,可以有效的进行书籍资料的复制和下载,提高资料的选择性和利用性。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内网资源,实现电子网络交流和数字化沟通服务,实现24小时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2.2 加强信息导航服务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大而且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在繁杂的信息中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寻找信息效率低下,导致其可利用信息资源的获取成本不经济。因此,在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中,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开展多元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管理,高职学院图书馆应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点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在这其中,尤其是以学科导航系统建设为重点,在高职学院图书馆中,根据区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以便满足不同的顾客需要,进而可以有效的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学院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并按照学院不同的专业内容要求,进行不同的数据库分类管理,进而为实现分类引导提供有效的基础,可以使读者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文献,提高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和效率。

2.3 加强培训

培训工作是数字化趋势下高职学院图书馆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如何有效的利用学院的网络资源,提高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利用效率,需要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和其他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需要根据高职学院学生众多的特点,采用集中式和网上分散培训两种形式,对通用性或基础性的要求,可以采用集中式培训的方式,而对于提高性和专业性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培训。同时,开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上培训,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放在网上,供读者自由浏览或有组织的观看,让读者了解并学会应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有效发挥图书馆资源的强大功能。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7

生产业是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全球经济活动正在由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生产业的迅猛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生产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国际化

近几年,国际生产业通过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生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生产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

(1)服务外包。20世纪90年代,服务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业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务外包不断扩展,而且知识型的服务外包增长很快。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应用于IT服务、金融服务、设计、财务管理、会计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用卡处理、呼叫中心、物流等多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服务外包发展迅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统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40亿美元,2005年为3344亿美元,2006年达到3980亿美元,2007年为4736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5―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巨大。

(2)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离岸化的业务不仅为跨国公司自身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东道国和第三国公司提供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跨国公司从单产品、单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开始向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延伸,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跨国公司不仅把生产加工基地设在我国,研究与开发、采购、营销、培训、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我国建立。

(3)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生产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设计、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

2.融合化

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知识-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均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

(1)前者支撑后者,后者为前者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制造业越发达,生产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业也越落后。

(2)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日益融合,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制造业高度发展会呈现“服务化”(Servicisation)的新趋向,主要表现为: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是知识和技术服务;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了总收入的2/3。

(3)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了产业集聚的服务支持体系,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并将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集群化

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业比之其它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业中心”。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参考文献: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8

现代的物流业,根据其市场发展和要求,已形成了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目标系统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经营市场化和信息电子化等特点。现今大多物流企业,都把重点放在“服务与成本”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企业本身内部的物流,还是外部第三方物流,都以“服务与成本”的最佳配合为运营目标,并作为产品选择标准。学术界对于物流业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从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进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的转变,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相对于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物流发展得比较晚,实际上是以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品流通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在保障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工艺流程之间,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支持,主要体现为生产的流动性,也就是物流过程。从原料的采购开始,到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都要求物流的形成,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现代化的物流过程,可以有效降低运输费用、节约仓储率、资金占压率和提高运营效率,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日趋普遍公司大规模购并

2005年10月2日,美国最大重件货空运货物EAGLE公司购并了有102年历史的美国老牌货物CIRCLE公司,一跃成为国际货运业的领军者。当时新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多个办事处、员工8000名,每年营业额可达15亿美元。同年,世界空运货物排名前十的英国OCEAN集团并购欧洲领先综合物流服务公司——EXEL后,拥有一千四百多个办事处和五十亿美元的年营业额。

二、第三方物流成为新趋势

历经百年的发展,报关行发展为传统服务业中运输业的子业——货物业。不断加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跨国公司世界物质交换活动更加紧密。传统的运输需求是港到港,而新型运输需求则是门到门、桌到桌;传统运输方式是海、空、陆等,新形势下则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服务对象整条供应链各环节都是货物业服务范围。熟为人知的,马士基物流为全球宜家家居提供仓储、运输、进口分拨、上货架、库存等服务,以专业物流服务降低宜家的物流成本。为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业界领先货物公司DANZASAE、ALPINA、MSAS、K&N等都已完成转型为物流公司,更多的公司也在着手转型。

三、物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向深度发展

两年前,较为先进的是货物公司可在网上查询到自身运单动态,可是现在,货物公司规模较大时,几乎可将所有业务通过网络实现,包括网上打印提单、完成支付等增值服务。可想而知,互联网及数掘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功能。货物公司大都意识到运输服务的未来竞争已是竞争信息服务。

四、网络化和集约化发展

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要求既完整又健全。网络系统可实现完全的点到点的物流活动,并最优化物流网络库存总水平及分布,进而保证运输、配送的快速和机动,更有利于收拢、铺开。同时,相较于传统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更将供应链一体化中的集成功能突出地表现出来。现代国际物流极其看重集成物流渠道和商流渠道、集成物流渠道、集成物流功能及集成物流环节等集成物流及供应链其它环节。

五、知识型货物

现今,在企业的供应链中已经渗透至货物公司业务,一方面,提供普遍的海陆空运输服务;一方面,遵照客户综合信息,比如行业特点、成本目标、供应链网络等,提供给客户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货物业涉及业务内容广泛,从精益化生产到供应链管理,再到业务流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等,因此,要求员工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知识面和知识宽度,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当前,渐向附加值高的咨询服务倾斜、转变是货运核心业务的发展趋势;低附加值的物理操作将由一些小公司承接。因此,“知识型货物”将会是货物业发展的趋势。

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在对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时,人们往往会结合物流业的特点和市场运营环境,对物流企业进行系统分析,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运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根据物流的特点和构成要素,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信息技术,使各个运营环节达到信息共享,并以“一体化”的机构组织进行管理,以使其能够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情况下降低总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因此,物流业发展趋势需强调的是:要在科学而系统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总体成本、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使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达到企业总成本最低,客户服务水平有所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敬彪.中国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水运管理,2006(1).

[2]蔡佩林.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与选择.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9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产业转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首先从制造业开始,紧接着是制造业外包,随后逐步扩展到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开始调整经营战略,纷纷将IT技术、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专业服务提供者。从此以后,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迅猛,已日渐成为服务业转移的重要形式之一。

服务外包(Outsourcing of services),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发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中涉及的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按承接外包的地域可以划分为域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按业务范围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

服务外包自其诞生之日就呈现出与制造外包不同的趋势,两者发展趋势的差别是由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质决定的,江小涓(2008)认为服务若内置于企业,则存在诸如人力资本配置不经济、流动性强和高水平个体激励不足等特质,这些特质无论是市场合约还是企业合约都无法克服,服务外包因此而产生。本文针对服务外包的某些特质,分析服务外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非公司内贸易趋势的起因,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服务外包非公司内贸易趋势的成本成因

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为什么能进行公司内贸易,垂直一体化理论对此做出了较好的解释,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大,企业若在外部市场卜进行交易,就会提高成本,特别是附加成本,例如,寻找合适的贸易价格成本,讨价还价的签约成本,与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以及由一方违约所引起的损失成本等等。正是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公司才实行市场的内部化。丹尼斯・卡尔顿和杰弗里・佩罗夫(1998)认为,垂直一体化除了能使厂商的交易成本降低外,还可以确保重要投入品的稳定供给,通过将外部经济内部化纠正因外部化引起的市场失灵,避免政府限制、管制和税收,增强或创造市场力量,消除市场力量。

服务业的发展不遵循传统的制造业外包发展路径,而是从服务业转移伊始就出现外包的趋势,对此公司内贸易理论(也即垂直一体化理论)无法做出较好的解释。笔者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代,服务若以企业内部合约力式提供有许多缺陷,主要是内部化成本偏高,因此,企业才将服务逐步推向外部市场,试图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服务内部化成本偏高的问题。下面就服务外包非公司内贸易趋势的成本成因进行分析。

科斯认为企业的边界由交易成本决定。当外部交易内部化时,如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则企业就有外部市场内部化的冲动;反之,若外部交易内部化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则企业就有内部市场外部化的动力。服务外包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因此,其产牛和发展必然遵循这一规律。跨国公司在其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大部分跨国公司开始对公司战略进行调整,不再单纯追求垂直一体化和“大而全”,而是逐步转向“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不求企业在本行业产业链的所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只求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环节在本行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即可。

在跨国公司调整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服务具有不确定性、事先不易衡量等缺点,这些缺点使得服务若以公司内部化方式提供时,服务成本因人力资本配置不经济和道德风险等因素而变得不易控制,且经常出现成本偏高的情况;若想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服务环节的成本,则管理成本就会增加,总成本依然不会下降,企业服务内部化陷入“两难”境地。总之,只要服务环节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运营成本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国际竞争力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企业开始转向外部,依靠外部市场(即服务外包)来解决服务环节成本偏高的问题。

服务外包非常注重前期的论证,前期交易成本较高,但是服务外包倾向于中长期合约,降低了讨价还价的成本、签约成本以及履约期间的监督履约成本,节省了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与服务相关的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开支,还能有效地克服人力资本配置不经济、流动性强以及道德风险等弊病。最重要的是,服务外包以非公司内贸易方式进行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总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了企业“归核化”战略的要求。

服务外包非公司内贸易趋势的技术成因

1、技术进步是服务外包非公司内贸易趋势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服务外包近年来呈加速发展之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密切相关。服务活动从工业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服务供应的即时性,没有时滞;二是服务的远距离供应;三是服务的标准化和定制化。飞速发展的通讯和网络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员工可以在全球各地以电子方式进行沟通,完成业务流程变得更为便捷,实现远距离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而且由于时差的关系,服务外包有利于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实现即时、共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模块化生产,方便了服务产品的转移和移植。

另一方面,发展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总体好转,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实施横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以及“大而全”战略的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经营战略,IT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机会,使得企业能把产品价值链中原本由自

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发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企业本身则专注于核心产品或产品的核心环节,以保证自己在本行业具有持续的强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服务外包的非公司内贸易趋势是技术进步加快的客观要求,它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了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的需要。

2、技术门槛提高带动服务外包对无形要素的弹性趋大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理论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正在改变着贸易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生产要素可视为有形要素,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和管理等可视为无形要素。

服务外包对有形要素的依赖程度在降低,相对来说,无形的“软件”要素越来越成为服务外包的基础。工业分工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生产成本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点,而发达国家专注于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和生产环节。但是与制造外包对劳动力要素的要求相比,服务外包所要求的劳动力素质大为提高。例如,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英语沟通能力等。从服务外包业务的种类来分析,以要素界限来分工的特征更为明显。ITO、BPO、KPO分别主要依靠软件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等来实现外包的分工。人才和知识成为服务外包分类的主要界限,甚至以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作为分工的界限。这说明以人才和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要素正成为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服务外包的制度需求

信息通讯设施对服务外包非常重要,但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当中又以行业协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及文化交流和信任最为显要。

1、行业协会的发展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介组织,是在政府和市场以外维持竞争秩序的第三方力量。行业协会是一种俱乐部规范,从合约实施的职能来界定,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约实施效率。国际服务外包是跨国界的企业行为,而且许多行为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施的,法律和公共部门的执法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国际服务外包的合约实施需要依赖私立秩序。行业协会作为组织化的私立秩序,有助于发包和接包企业之间的信息提供和协调行动。行业协会对所属会员企业比较了解,减少了发包方的信息搜寻成本,相当于该行业的信息库,储存着会员的交易记录,同时,协会内部的自律性,也促使会员企业信守合约。接包企业的行业协会能提供信誉和接包能力等有效信息,有助于发包企业进行信息搜寻和双方履行合约。

2、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知识产权保护主曼是针对服务外包中无形要素较多而需要的制度安排。主要内容是服务外包的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在合同的约定和执行过程中,如何按照知识产权法律明确双方的权利不1J义务,以及在合约的执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时怎样寻求法律救济。符合发包方利益需要的制度安排是商业秘密的保护,包括缔约、履约和合约终止后的商业秘密保护;符合承接方利益需要的制度安排是开发项目的知识产权认定等。

信息安全的规制。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发包方选择接包方的一个必要的标准,发包方非常关注其信息在接包企业整个流程中的机密性。信息安全包括:①机密性,只有被授权者才能存取信息的属性;②完整性,保持资产完备和精确的属性;③可用性,当被授权者需要时,能够存取和使用的属性。只有这三个属性都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信息的安全才算有所保障。

3、文化交流和信任

沟通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败,价值观、信念、义化习俗等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在服务外包中有着正式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非正式制度关系到发包方与接包企业之间的信任度,关系到外包服务开展的质量,关系到合约的形式和实施。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信念,是信任产生的基本因素,而信任是合约可实施的前提,没有信任,就是零交易的纳什均衡。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10

河南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03年,河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4.3%的历史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只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河南产业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服务业内部构成中,河南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以知识为中心的科技、教育、信息服务业落后,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中起核心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薄弱,将影响到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探索服务业发展路径,是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该阶段将经历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业经济主导的转型,经历产业结构软化的历程,即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同时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即工业深化和农业深化)的过程。预计在这一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将进行两次大的调整和演变:第一次是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服务业中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中由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完成向生产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中级产品为主的转变(即完成高加工度化阶段),大致将在“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期间进行;第二次是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致将在“十三五”末期至“十四五”期间进行。

目前,河南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尚不会出现服务业取代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质变,但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业含量将不断增大,呈现较明显的产业结构软化的量变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工业、农业生产迂回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向第一、第二产业不断渗透,出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各产业内部也将出现知识技术密集化趋向,生产业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三、拓展河南服务业发展空间的路径

1、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生活业发展开拓空间

收入分配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活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生活业发展开拓市场空间。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加快农业、工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加工深度,为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只有提高农业、工业加工深度,才能增加农业、工业的服务业环节比重,拓展为农业、工业服务的生产业空间,推动河南生产业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物流、零售业等产业)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所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河南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变,促进服务业向工业不断渗透,顺应工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的趋势,推动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大发展。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为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发展服务业的载体和依托。服务业要想发展需要最低“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业才具备盈利的条件,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城镇化的人口集聚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餐饮业、教育、科技、交通、文化、卫生、金融保险、信息等各种服务业的产生、完善和壮大。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河南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加速河南服务业发展的路径

1、大力发展生产业,满足生产服务化需求

河南正处于制造业转型时期,应充分发挥生产业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的飞轮作用,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之一。河南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迫切需要生产业支撑和引领的关键阶段。

以生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河南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不断增长的生产业需求中,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增长最快,在面向生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好这几个关键性行业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相关政策体制和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在金融体制、体系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上取得进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要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与软件产业的发展问题,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与诚信制度建设的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求,河南应科学地选择发展生产业的重点和主要方式。在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生产业或其战略性环节,如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咨询培训服务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主导产业信息化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在制造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适应制造业产能扩张,有利于支撑其开拓市场、节本增效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专业化与特色化水平的生产业,如市场营销服务业、咨询培训、会计和法律服务、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等。

2、积极发展现代生活业,推进服务现代化进程

推进服务业转型,壮大服务业规模,需要适应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满足现代生活消费需求、能拉动内需的现代生活业。目前,河南既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又能拉动内需,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好产业基础的现代生活业,主要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推动这些产业调整和发展,对壮大河南服务业规模,拉动省内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积极培育支柱型生活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其次贯彻“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综合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把河南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强的旅游之地。再次加强引导规范,发展壮大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保障性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最后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立足省内,面向全国,依托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构建“一极、两带、多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以郑州市为核心,构建全省现代服务业增长极,进一步增强省会郑州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郑汴―郑洛产业带和郑新―郑许产业带为两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带,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结合优势,明确定位,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业集聚区。

突出特色,推动服务业重点城市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强力推动重点城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以郑州为龙头、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区,沿边各市为支撑,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大力培育中原城市群服务业核心区,加快中原城市群各市与郑州的空间、产业和功能对接,助推服务业加速发展,形成连接紧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各地要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全力推动本地区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尽快在全省建成一批功能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服务业集聚区体系。

【参考文献】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11

移动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移动通讯将成为进行电子商务的主要媒体。据预测,三年内移动电子商务将有高达320 亿美元的商机,到2002年,全球超过1亿个手机将有上网功能,而到2003年将超过10亿个。2月28日,微软公司和亚马逊公司分别宣布扩大无线网络服务。两天后,中国的搜狐和诺基亚公司宣布联手推出无线互联网服务,而另一电信巨人 --摩托罗拉也在同一天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阿里巴巴公司联手。

2、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和完善。

电子商务的社会及商业环境更趋成熟。网络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预计2003年达6千万以上,仅次于美国,网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发生变化,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提高。

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更深化,实施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可能性都大大提高。

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将更完善。随着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国内电子商务将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将得到有力的提升。中国将结合自身国情,发挥国家在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消除人们对目前电子商务安全性的担心。

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需要,跨地区的专业性物流渠道将适时建立和完善,使得电子商务公司在配送体系的选择方面空间更大,成本将降低。

3、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的地方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创新及应用水平的限制。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与集成度的提高,电子商务将向纵深挺进,新一代的电子商务将浮出水面,取代目前简单地依托"网站+电子邮件"的方式。电子商务企业将从网上商店和门户的初级形态,过渡到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都延伸到互联网上,使产品和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互动、实时成为企业信息交流的共同特点,网络成为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中枢神经。企业将创建、形成新的价值链,把新老上下游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形成更高效的战略联盟,共同谋求更大的利益。

4、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个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从目前点对点的直线式向多点智能式发展。

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个人数字设备、家庭数字电器将加速普及并实现上网,如个人移动网络设备和网络电视、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的普及将使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拓展。

趋势之二:个性化。消费者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将会强劲,个性化商品的深度参与成为必然。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秩序型经济社会组织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使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有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就个人作为消费者来说,则使消费者主权的实现有了更有力的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个性化趋势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个性化定制信息。世界上可能没有两个人对新闻、娱乐和其他一系列服务信息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互联网为个性化定制信息提供了可能,也预示着巨大的商机。华尔街时报很早推出的个人电子报纸就是一例。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实时、互动,随着网络互动电视的发展,消费者不仅可以实现电视点播,而且将促使个人参与到节目的创意、制作过程。

二是对个性化商品的需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商品,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商家也不仅仅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范围就了事。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所以,对所有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活动来说,提供多样化的比传统企业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是决定今后成败的关键因素。

趋势之三:专业化。面向消费者的垂直型网站和专业化网站前景看好,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潜力大。

1、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的服务至关重要。今后若干年内中国上网人口仍将是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的个性化诉求比较强烈。像8848、新浪商城等定位网上超市型的网站固然也有一定吸引力,但一方面其商品的选择性毕竟有限,另一方面在浩如烟海的商品之中很难想象可提供给顾客足够水准的服务。所以相对而言,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特别是对那些技术含量、知识含量较高的商品和服务,人们一般希望在购买前能够了解相关的知识,得到专家的指导。亚马逊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也是这方面的代表,虽然贝索斯的胃口大得惊人。

国内如郎络电子商务公司推出的系列专门网站:网碟(joycd.com)、网药(yaheal.com)和网险(orisk.com)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面向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证券财经类网站如和讯(homeway.com. cn)及前景(p5w.com)网站等深受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

2、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对B2B电子商务模式来说,以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一个趋势之一。

如美国商务网(meetChina.com)就是为国内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服务的专业网站,专为化工企业服务的中国化工信息网(chinacheminfo.com)在行业内影响就较大。

趋势之四:国际化。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对于促进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与合作等的交流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电子商务将间接刺激对外贸易。比如在减少繁文缛节方面将节省大量费用。据统计 1996年跨国界贸易的杂项开支约为3500亿美元,在有些情况下处理配运的货物竟需上百份文件和经过几十个不同部门和机关。而以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所节省的费用,估计可达1000亿美元。世贸组织预测,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份额将从1996年的6亿美元激增至1999年的665亿美元。

1、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将走向世界。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走向世界,这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电子商务是缩短国内企业与国外差距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中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借助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传统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得到加强,并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2、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国外的电子商务企业渗透到国内也是如此。随着中国加入WTO,这方面的障碍更会得以消除。Ebay在这方面已先走一步,最近它已宣布将与搜狐携手共拓中国拍卖市场。

趋势之五:区域化。立足中国国情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是有效地扩大网上营销规模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讲中国电子商务的区域化趋势与前面强调的国际化趋势并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区域化趋势是就中国独特的国情条件而言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社会群体在收入、观念、文化水平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虽然总体仍然是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目前上网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2C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这种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规划、配送体系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才能最有效地扩大网上营销的规模和效益。

趋势之六:融合化。就是电子商务网站在最初的全面开花之后必然走向新的融合,包括同类兼并、互补性兼并和战略联盟协作。

1、同类兼并。电子商务网站出现如雨后春笋,这一方面反映出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可喜势头;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为数不少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之列,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且在互联网"赢家通吃" 原则下,最终胜出的只是名列前茅的企业,处在弱势状态的网站最终免不了被吃掉或关门的结局。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12

目前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开放式创新为主,而且在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下,这种开放式创新也是被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物流企业来说,还应该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或者也可以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有效融合,使企业在发展中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自主控制,依靠开放式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所谓自主创新,就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具备核心技术,企业依靠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提升公司产品价值的目的。对于我国的物流企业来说,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行业的竞争力,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掌握主动权。在这里并不是说要排斥开放式创新,而是应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

三、重视源自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

源自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趋势,它是指立足于低端市场,将简化过的产品通过自带服务属性进行包装,然后去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但这种创新方式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低端市场、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等特点都是直接摧毁这个市场的炸弹,这就为各物流企业敲响警钟,一定要重视这种颠覆性创新对行业的影响和打击。物流企业来说,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的发展,而且还要时刻对自身的自主创新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只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结合开放式创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为行业和企业自身规避这种潜在的风险。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和企业有更加长久稳步的发展[2]。

四、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很多变化,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缘由。这种变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生活的变幻,企业需要在本身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式创新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3]。我国的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地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可以利用当今国际上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做好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融合;同时要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创新理念相结合,以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链接和合作,进一步开展合作整合创新工作,有助于发挥双方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优势。

五、重视绿色创新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下,绿色环保、节约资源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发展创新中重点关注工作细节,譬如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中一个工作创新目标,可以在企业的运输环节进行创新,如可以通过建立仓管电商平台的方式,以有效缩短客户的运输距离,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可以科学、系统化管理仓管运输清单,从源头上科学调整优化运输流程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和手段,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对于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从而达到在企业的创新工作中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4]。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当下的物流企业,不管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角度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的绿色环保大趋势的角度出发,在商业模式创新下开展物流企业的创新工作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一是和大家分享了商业模式下的集中新型创新趋势,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多角度的发展方向;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种创新举措。总之,不管是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有效结合,以及将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进行紧密连接,还是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提倡重视绿色创新,都将成为今后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齐严.网络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趋势与物流企业创新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编辑部,2021(2011-2):72-75.

[2]高桂华.商业模式创新与物流企业创新思考[J].2021(2014-4):81-83.

节能服务发展趋势篇13

[分类号]G251

在信息环境日益激烈和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影响下,图书馆一方面不断改进或重构业务流程与服务模式,不断调节自身服务链机能,对新形势、新技术做出快速反应,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另一方面在逐渐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图书馆外部,积极将个馆服务根植入资源共享的框架之中,力求借助外部优势服务能力寻求新的生存价值与发展空间。针对图书馆服务链结构的研究已跃变为共享条件下图书馆服务链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1 服务链体系建设是图书馆共享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服务链体系建设作为一种微观发展与宏观协调相结合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正在影响着图书馆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与管理决策。服务链体系建设注重业务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架构与运作,强调图书馆内外部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效益的提高,是打造整体化服务理念、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馆与馆之间共享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1.1 整体化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

图书馆整体化服务理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工作流程的改革与重组,即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对采访、编目、资源整合、流通阅览、信息服务等环节的有机整合,达到对整个服务过程的有效规范、协调和监控,实现内部整体服务效应的最大化;二是内外部优势服务集群的共享结合,在共享景框内,图书馆之间通过多层次网状服务链的运作与交流,在最具相关资源优势的区域集聚,科学地借助外部竞争优势,不断改进内部服务链功能,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和整体建设的规模效应。服务链体系建设与整体化服务理念相契合,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整体化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

1.2 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需要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建立在服务链各环节基础上且能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各要素作用力的集合,是在各项基本价值及辅助价值活动中所显现的出色能力。换言之,就是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一系列特殊技能的综合体。服务链理论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贡献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各个业务环节实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缩短馆内管理链条,延长图书馆与用户的价值链条;二是加强服务链上某些优势战略环节和特色能力的培育和整合,使之围绕价值链战略环节协调起来,进而创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服务链管理思想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理念是一致的,服务链体系管理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3 共享体系发展的必然

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完全超越了孤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将个馆看作为共享体系中的一个局部形态,以系统、全局和关联的思维来研究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应,达到对整个服务链体系中信息流、服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目前,在资源共享空间服务网络星系中,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信息机构之间连成一个资源体系完备且服务功能强大的共享联盟。因此,个馆的许多服务优势不再完全由内部状态所决定,而是部分来自于图书馆之外,即来源于图书馆所在地域和行业图书馆的集群。集群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突出优势资源或特色服务环节的主要策略,CALLS、JALIS就是目前我国高校资源共享成功集群的范例。我们将这种集群服务体系,称之为图书馆服务链体系,这种服务链体系是共享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方法与策略

随着图书馆间共享合作的深化,围绕个馆的多层共享服务链已形成。其中,包括依据共享伙伴关系和服务优势所形成的全国性馆际服务链,依据行业资源特色与共享目标所形成的行业图书馆服务链,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区域图书馆服务链,这些服务链共同构成空间服务网络。这种多维服务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包容,呈现整体集成性合作态势的共享建设环境,这就是本文所定义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的基本景框。

因此,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应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焦点,以“优势服务环节”的集成为主线,以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以“关联要素”为纽带,按照从内部到外部、从微观到宏观、从有形到虚拟的全新思维,采取逐级优化的策略进行建设。

2.1 构建方法与策略

2.1.1

图书馆服务链的构建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对图书馆系统活动进行分解,图书馆整体服务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系统管理、信息采集、编目加工、资源整合、流通阅览、信息服务和用户教育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实现图书馆使命,并直接创造服务价值的主要活动;图书馆的辅助活动包括: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这些活动本身不产生价值,但却是支撑主要价值活动的基础。由此,本文提出图书馆服务链模型,如图l所示:

图书馆的价值活动虽然有基本和辅助之分,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统一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和决定了各环节的竞争价值。事实上,图书馆的所有竞争优势以及图书馆间的绩效差异都是由基本活动环节直接显现的,但又同时由辅助活动潜在造成。人力资源与管理是服务效益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技术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是竞争优势形成与持续发展的支柱,它们共同聚集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服务链模型建立之后,还要对各个基本活动环节中所涉及的细部环节和关联性进行梳理和序化(见图2)。同时,依据服务链展开的清晰脉络,研究和分析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程度、影响要素和变化趋势,获得更有效的建设策略。

2.1.2 服务链基本环节竞争要素分析与战略性评价所谓竞争要素,就是指能体现图书馆竞争优势,并使之持续发展的那些因素,包括工作环节的量能、绩效和特色等。对于服务链基本环节竞争优势的评定,归根到底是对服务链上各环节相关要素优劣程度及其对提高图书馆竞争力贡献的大小进行分析评价。先前研究者曾研究过估算每一项活动创造的价值及成本增量,求得每一环节的附加价值,进而确定图书馆服务链上的战略环节的策略方法。但是,由于图书馆服务价值自身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对该方法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产生影响。本文拟采取竞争要素评价与差异化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简化评价程序,增强评价方法的实用性,提出了各环节竞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该指标体系既适用于图书馆内部服务链建设,同时也适用于外部服务链体系中个馆的优选。

图书馆服务链组织与运作过程显示,并不是每项活动都能有效地创造服务价值或者竞争优势,只有某些特定的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联系才能对竞争优势有所贡献。这些真正创造服务价值的活动,或在服务链体系中明显具有服务优势的活动,就是服务链上的战略环节。图书馆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保持服务链上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战略环节的评价,除了着眼本馆内部服务链上各环节相关要素的优劣程度之外,还需以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地区性、行业性图书馆以及全国标杆性图书馆为参照系,进行横向差异的比较。同时,还应强调独特性评估,因为某些独特的价值活动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关键。最终,根据竞争优势强弱程度,圈定出本馆服务链上的战略环节和一般环节。其中,战略环节可细分为核心价值环节和战略环节,一般环节可依据发展倾向性细分为战略倾向性环节、一般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针对各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的重要程度开展管理策略研究,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使图书馆找到自身优势和劣势根源,明确各流程或环节的提升空间,从而为图书馆发展和凝聚自身竞争力寻找对策。

外部服务链的建立,要考虑两个关键环节:①依据表1中所列竞争要素指标,在尽可能宽的范围内考察和评价潜在合作伙伴的优势服务环节,包括搜集相关图书馆的绩效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进行竞争优势强度排序。具体搜集方法包括:网络信息浏览、文献资料收集、图书馆实地考察、访问该领域的专家和关注媒体的宣传等,以便不遗漏真正有价值的评价资料。②确定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或者它是行业领先者,或者是某个环节最优者,另一方面,还要与本馆具有较多的可比性或相似性,与本馆有很好的合作交流历史,并具有较强的合作意向。当然,还要确定合作伙伴的数量。数量多少视本馆需求而定,但要从多维服务链体系的视角,尽可能涉及到全国性、系统性、行业性和地域性的图书馆。

2.2 服务链体系构建步骤

第一步,组建图书馆内部服务链模型。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服务环节的链接,主要考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优化资源和强化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按照业务流程的运作规律,考虑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最短路径和最优化的架构形式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科学地链接,初步形成链状服务流模式;其次,评价战略环节,采取竞争要素评价策略,对服务链上各环节相关要素的优劣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圈定本馆服务链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较强发展态势的战略倾向性环节、一般环节及低附加值环节;再次,制定内部服务链发展策略。第二步,以内部服务链建设为基础,构建基于共享景框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以共享景框为外部服务链的体系范围和评价视野固定外部多维服务链,即依据空间序列的属性和资源共享目标的不同,将图书馆外部服务链细分为多维景框。其中:依据共享伙伴关系和服务优势,以纵向景框圈定通过长期合作并形成共享团队的相关图书馆;依据行业资源特色与共享目标,以行业景框圈定相关联的行业图书馆;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以地理景框圈定相关联的区域图书馆。因此,建立由图书馆内部、馆际、行业图书馆和区域图书馆服务链构成的图书馆间四维服务链体系;其次,分析评价外部服务链各个节点(个馆)的优势服务环节,并进行竞争优势强度排序;再次,建立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图书馆间资源需求、服务需求、管理需求和技术需求的层级合作与共享服务关系,并努力加强相互联系和交流。第三步,图书馆服务链体系的集成与优化。

3 实例研究

以图书馆A为基点,以各个基本活动环节为评价侧面,首先选择在各基本活动环节上可称之为标杆的数个图书馆,分别设定为b、c、d……,这些图书馆尽可能是全国性或行业性的标杆。然后,依据竞争要素分别进行基本活动优劣程度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圈定图书馆A的核心价值环节、战略环节、战略倾向性环节、一般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具体评价结果如下:

根据竞争要素分析和与标杆馆进行比对,绘出图书馆A各环节评价图。本文以信息收集、编目加工、流通阅览以及信息服务环节为例,分别绘制出图3、图4、图5和图6。

依据各环节竞争要素评价分析可知,图书馆A信息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特色资源建设及服务亲和度为竞争优势。因此,在其服务链上,产生这四大优势的信息服务、流通阅览环节成为战略环节,信息采集、资源整合环节成为战略倾向性环节,编目加工(蕴含低附加值活动)、系统管理以及用户教育环节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缺少竞争优势,则圈定为一般环节,如

在明确图书馆内部服务链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各环节的内部管理与外部合作关系,如图8所示:

据此,进一步确立该馆的人力、物力资源、经费投入、管理决策等一系列发展策略。

同理,以基本活动环节为评价侧面,以竞争要素为评价指标,围绕图书馆A分别选取全国性或全国系统性图书馆,分别称之为B、c、D、E……;行业性图书馆,分别称之为1、2、3、4……;地区性图书馆,分别称之为I、Ⅱ、Ⅲ、Ⅳ……;针对所选择图书馆分别进行各项基本活动优劣程度的分析比较,依据其差异程度进行排序,逐步建立其馆际服务链、行业图书馆服务链和区域图书馆服务链,然后将多维服务链聚合并形成以A馆为核心的服务链体系。随后,再依据馆内服务链各环节对外部合作的需求程度,分别选择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 服务链体系发展策略

图书馆服务链发展策略应遵循以下脉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