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实用13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1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更要有必要的投入,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设施的投入。从前者的角度来说,受限于编制,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2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内部群体在校园网空间,对其所关心的特定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把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限制在大学生群体上。中介性社会事项一是指校园内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且受到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事项;二是指国家管理中的政策事件、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1)即时性、快捷性和能量聚集的特点。即时性表现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表达意见,具有突发性。快捷性就是舆情传播的迅速性,热点事件一旦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就会在网上引起高潮效应。能量聚集性表现为,舆情产生一是容易导致参与人数急剧扩张,二是其传播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难以估计,三是网上与网下互动会形成强大的声势意见,形成一个能量聚集场。(2)“意见领袖”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舆情的广泛性表现为,参与者的广泛及意见的多层次性,其不确定性是指高校管理者要在网络中找“意见领袖”根本找不到交流对象。(3)网络舆情具有单边放大效应。网络舆情具有单边放大效应,是指某些学生网民将舆情的某部分信息单独输出并引导网民不断强化产生事件放大效应,其中也不乏放大虚假信息的可能。

二、校园网络舆情的现实分析

1.网络舆情在大学校园的表现及利弊。(1)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中,话语权往往被校方控制,但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话语权,高校网络舆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权利,化解学生不良情绪,高校网络舆情同时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舆论走向,以此做出决策,缓解校园矛盾,有利于双方沟通,解决问题。(2)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心智上还不够成熟,其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发展认识还不全面,看待事情还存在片面性和缺陷,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盲从心理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凭借自己的青春热情与冲动,在群体喧哗中,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理性和克制,容易做出一些有损学校形象,损集体利益的事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不利于自己成长发展。

2.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1)高校管理认识不到位。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往往仅重视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而没有从深层次和高度来认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及心理成长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和免疫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监管机制不健全。因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使得不少人无所顾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播消极错误信息,引发舆情危机,当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监督制度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制度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造成工作脱节,不能很好地做到舆情预警。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机制完善

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生在自身道德品质、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抗压适应能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励志成才;要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提高自制力和调节能力,抵制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要适时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和讲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找准自己的立足点,端正思想,辨别是非,健康成长。

2.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高校舆情的重点部位是人事、后勤、学生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相关制度及做法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发不满情绪、诱发不稳定因素,要相应地建立具有辅助功能的预警机制,保证舆情信息畅通上报。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同时,网络也逐步成为学生表达自身舆情最汹涌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如何对高职学生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进行适度的舆论引导是当前各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影响广泛。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学生之间容易形成共识,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非常小的一个舆情如果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同时学生情绪化较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采取情绪化的行动,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另外,在学生舆论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崇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对于别人的不同观点不会轻易认同,这就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造成社会影响。

开放交互。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对当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诉求,进行相关认识的评论。例如:有一个叫作“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近1000条评论,转发量更是多达几万条。这就说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网络舆情之间相互影响。

复杂多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讨论非常复杂,既有校园中永恒的情感话题,也有学习和专业的交流,既有当前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讨论,也有大学生就业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高职学生在个体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对同一社会问题表现出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学可能会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表现得比较偏激,甚至是攻击谩骂。

主体相似。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主体都是一些高考落榜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动力,自卑心理较重,甚至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90后”的高职学生是一批具有很强同质性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在各种压力之下,高职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等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的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等特点正好切合了高职学生的心理,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尽情地表达自己。

二、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1.取得的成效。第一,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由于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如果不能加强监管和引导,很容易使得高职学生情绪化加重,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小矛盾激化成为大矛盾,甚至可能诱发某种极端行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不断扩展校园文化载体,搭建更多的高职院校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校园内营造更加积极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第二,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对于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同时面临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也希望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为高职学生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了自己的交流平台如主题网站、社区、BBS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存在的问题。第一,重视不足。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控性,如果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就很有可能会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形势下,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学生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对于网络舆情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还有所欠缺,在对相关工作的管理上也缺乏常态化机制。第二,网络监管和引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舆论引导就是运用某种策略,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改变高职学生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看法,使得网络舆情转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网络监管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某些对高职学生不利的舆情和信息晋城过滤或者封堵,避免一些不利情绪和负面影响的扩散。这两种手段各有利弊,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管理人才和管理队伍,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分析引导机制,有些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管理主体没有明确,导致在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非常重要,与学校、学生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不可马虎大意。第四,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加剧。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即使是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的高职院校也感觉到有些应接不暇。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首先就是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而这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最明显的挑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在各自网络设施中都进行了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安装,但在面对各种病毒和网络陷阱时还是有些防不胜防。

三、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对策

1.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认识,加强阵地建设。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逐步了解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对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回复,将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提升到常态化水平。同时要逐步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将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职院校手中。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扩宽自己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规范校园网站,扩展服务高职学生的功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方面的网络资源。

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升网络素养。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非常强的从众心理和难控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防止一些突发网络事件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着当前的网络舆情,同时他们也被网络舆情所影响。在网络舆情管理中,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针对社会热点、公众情绪和各种错误思潮,意见领袖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新闻稿件、跟帖群等阐述事实真相,明确言论导向。要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构建网络舆情监管的自律和他律系统。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建立舆情监控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是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扫描,分析网络舆情的质量、数量和强度,确定网络舆情的性质和程度。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f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信息性质、进程、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分析,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舆情值班机制,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实行责任到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包括网上信息、审查、监管和干预制度等。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素质高尚、熟悉学生特点、专兼结合、精通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一方面要转变以往工作模式,在对学生舆论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固定的网络信息人员,在保障师生正常言论的情况下引导师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智的讨论,并且时时关注和收集校园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将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重在落实。对于专业网络舆情监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运用网络语言和技巧对网络舆情开展工作,进行监管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郝英杰,马海红,赵治.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实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网络舆情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教育和师生的学生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全面认识。目前,大多大学把网络舆情监控最为危机干预的手段,没有把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个日常性工作来看待,只在发现突发事件时才重视;同时高校有关部门没有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的全程性认识,网络舆情监控包含了舆情收集、分析、处置、跟踪等内容,每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工作和技术。

2.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许多高校只是对校园网的信息、网站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方面的质地,但对整个学校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学生在网络上的舆论,尤其是QQ、群体论坛、博客、微博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加以监控。

3.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而高校没有与时俱进,对应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手段。

4.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对网络舆情监控设立单独的部门,也很少有高校建立的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应对网络舆情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管理过程存在真空地带,导致了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束手无策。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公众受到网络上传播的种种社会信息刺激,产生和持有的观点或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包含了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反应倾向等。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的重要意识指示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发控制、低成本、匿名性、互动性的的特点,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力更大。舆论的影响力不再像口语传播那样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他的传播范围更广,出现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

二是传播速度快速。可以一夜之间达到全球网络用户,尤其是个人手机媒体产生后,全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现场报道的第一人,信息通过手机网络可以即时传播信息。

三是舆情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网络舆情形成有社会环境、网民、事件等诸多要素形成,很多网络舆情形成都是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

四是传播路径更加复杂。手机、电脑、口头等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网络舆情传播多样化,给监控、引导舆情带来新的挑战。

三、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对策

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场出发,要掌握好网络舆情监控的方法,要从“谁来监控”、“监控什么”、“如何监控”三维度,对监控方法进行加以探析。

(一)谁来监控的问题

这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面临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形势,高校要从全局高度审时度势,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部门,形成监控机制。从当前社会舆情监控的体制来看,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监控,都设置有专门的网监部分,因此高校十分必要建立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高校网络监控部门,与传统的宣传部门、网络中心进行职能区分,高校网络监控部门应成为高校的常设机构,进行日常办公,人员组成可以由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宣传部门宣传骨干、学生管理精干人员组成。

建立高校网络监控部门是高校监控主体,但仅仅靠健全监管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还是不够的,作用的发挥还是要靠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队伍,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精干的专职网上监控工作队伍,能够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有效开展网上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要建设一支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网络监控队伍,使他们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 ,能够及时分析收集网络舆情,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监控什么的问题

监控什么,就是要解决监控的内容和监控范围。网络具有虚拟、快速、互动的特点,空间和时间变化都非常迅速。从空间的维度,有校内舆情和社会舆情两个方面,即是对所关心的网站论坛总体的监控,从站点类别看,有以下几类:门户搜索类;论坛博客类;报刊传媒类,当前高校应从学校新闻网、学生网站、校园BBS、百度贴吧、论坛争鸣、Blog、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临时性在线论坛入手,积极监控校内舆情;同时要更加学生QQ群、微博等新的网络舆情阵地,通过及时准备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从时间维度的监控,由于网络舆情的演变是动态的,不同的时间点上,某一议题的增长速度、帖子分布、议题显著度、舆论分布等指标都不一样,因此监控要在时间维度内监控, 动态分析校园网络舆情。

(三)怎么监控的问题

采取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并重的手段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的比较有效的措施。当前大学在人工手段采取较多,主要是通过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时掌握现实舆情和网络舆情,但对技术手段相对较少。

技术手段,面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利用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开发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进行测量,形成一组时间序列的监测结果。在技术开发上,要注重抽样与测量,注重内容分析,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寻找高校关键词、帖子的长度、跟帖的数量、速度,开发一套搜索引擎或订制有关信息,以实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

自媒体的监控问题,当前以QQ、微博、视频空间等形式出现了网络自媒体,由于其开放性、独立性的特点,给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带来新的挑战。从技术手段来看,当前还是具有一点的难度,主要还是要靠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了解和教育,可以聘任一批有自办个人网站和担任门户网站论坛版主、有多个QQ好友群、富有经验的博客、关心高校发展的师生员工来引导网上舆论,共同掌握话语主动权。同时,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日常互动沟通,争取政府有关部门、上级网监部门的支持,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以保持校园的和谐稳定。(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5

王兴国教授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网络空间对校园管理、生活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围绕特定事件所引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是高校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舆论负面化、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舆情内容多元化、负面化。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不仅关心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等学校范围内的舆情信息,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以及国际政治热点也颇为关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高校的负面新闻,部分高校被类似抄袭、舞弊、乱收费、就业难等负面舆论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传播方式多样化、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在高校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5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大学生仍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比达25.5%。[2]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即时通讯方式已经是大学生的主要活跃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的主要方式。虽然以上即时通讯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但由于网络具有分散性、匿名性和可控性差等缺点,使得大学生获取的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感性因素的干扰导致部分舆论事件被放大,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校园的舆论环境不仅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因而目前的监控和引导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高校由于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导致舆情监控不到位的情况。现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多集中在事后处理,而没有相应的预测和控制的措施;其次,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破坏性认识不足。当网络舆情产生时,高校未予以实时关注和积极引导,导致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失控;再次,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未纳入高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导致舆情监控及引导工作的任务分工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舆情的处理效率,给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创造了机会。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注重对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负面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才能避免不良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才能维持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工作。

首先,要加大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预警机制。舆情预警即在负面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过程中,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避免事态的继续恶化[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一般使用校园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多种网络平台的舆情进行全面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对是否会产生危机进行提前判断。并将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职能部门,以便提前进行准备和预防工作,以免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中。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信息机制,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辟谣,保证高校信息渠道的公开和畅通。加强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专职队伍的建设,将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

最后,高校要正视负面舆论,及时作出反应的同时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在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注重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重视换位思考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更强的可信度、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02-20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http://.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02014030.pdf.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6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7

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三、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

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澄清真相、纠正问题,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8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与价值取向容易激发各类社会矛盾,成为各社会群体舆论的焦点。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外来思潮与文化价值观涌入,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包括大学生群体和公共事件。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校园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校网络舆情载体也变得更加得丰富,在原有的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微博、QQ群等在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舆情载体。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现在逐渐发展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

网络像是一座桥梁,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舆情了解师生对社会与校园的事务想法和观点,对积极正面的内容予以宣扬与鼓励,对消极负面的内容予以疏通与引导,师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便利地向管理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作用有利于更好的调解学校各方面的关系。高校师生有着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绝大部分的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都倡导和谐,提倡文明。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团结和睦、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总而言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保持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各方良好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规范相互间的行为,促进校园和谐。

1.2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成才

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尚轻,社会阅历不深,而且有着鲜明的自身个性。在社会交际面和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拓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更加崇尚独立自主的人格,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不愿意受到约束。网络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并利用网络来表达诉求、发表意见。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升舆情的正向效应,通过控制、引导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促使他们把国家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成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消解非理性和情绪化的错误言论,疏通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他们的相互沟通,进而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少数大学生,而参与者比较广泛。此类舆情问题由于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它呈现出与其它社会网络舆情问题显著不同的特征。

大学生制造和参与舆情的目的比较单纯,出发点在于表达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心,这是其作为未来国家的主要建设者的责任感使然,而不像社会舆情问题般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因此,舆情参与群体没有确定的组织,更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政治背景,并且没有主观恶性。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行为较少有暴力性。尽管部分高校在舆情问题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破坏校内公共设施的极端行为,但总体来看,这些行为的出现只是参与者受到网络气氛的感染,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失去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发泄行为。因此,其不像其他网络舆情般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而且持续时间段,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另外,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相近,文化社会背景相似,有着趋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空间类似,这些特点使得舆情问题发生时,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同,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导致舆情的传播阻力小,速度快,极易获得群体的一致认同。

2.2舆情内容的多元化

高校网络舆情在内容上表现出多元性,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他们在网络上通过博客、微博等形式进行交流,内容涉及情感、思想、学术和人生体会等,或者就学习和找工作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需求指点和帮助,或者对学校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或者对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进行情绪化的宣泄。

由于高校开设众多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领域加总起来就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都会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在文化观念也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强的开放性,更容易受到非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有着全球性的视野。因此,相对其他群体的舆情内容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在广度和层次上都显得更加得宽泛和多元。

2.3舆情空间的有限性

舆情空间就是舆情生成、传播、消亡的情景空间,包括舆情发生的各类有形场。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主要发生在高校的校园网,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通过高校校园网上各种舆情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 例如: 校园BBS、留言板、博客、微博、QQ 群等。这些为人熟知的有限的舆情载体就体现了高校网络舆情空间限定性,相对于广泛性和开放的社会舆情空间,这种空间限定性决定了其可控性要更强。

2.4舆情传播过程即时快捷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网民尖刻的评论,很可能就成为引发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大学生几乎都会接触网络,而且充裕的课余时间可以使他们及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学生群体在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上的相似性,会导致一旦某一热点事件进入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就会被迅速的传播,因此其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特点。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中汇聚着各种信息。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了解师生动态的有效窗口,上面可能汇聚各种对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有用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这其中也可能夹杂着各种消极的观点和不利校园和谐的言论,这是潜藏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者应该意识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规避网络舆情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

3.1利用网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创新网站的服务功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多媒体的思想教育材料,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得“生动”、由“单调”变得“多样”、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寓教于乐,在课外放松之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说来,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设计和日常管理,让主页在不失庄重典雅的基础,尽量符合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上网需求,使网站结构合理,栏目内容丰富而有吸引力,实时追踪焦点热点问题,并就青年人所关注的问题,邀请名师讲座点评等;增加相关材料的形式多样性;利用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建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网络信息素质,使其掌握更多的网络手段,具备良好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思想及心理问题,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及处理,使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

3.2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媒介素养”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文明上网宣传活动以及对校园内BBS论坛管理,让大学生明白必须对网络言论负责任,杜绝地域和人身攻击和不正当言论的散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吸收网络信息了解社会的同时,走出校园,亲身了解社会现状和事件真相,提升自己判断力,从而避免被消极错误的网络舆情所蒙蔽。

媒介素养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比较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高校教师在这方面能走在学生前面,因为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强,原有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能被取代的,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首先得到重视。当然,学校也可以直接举办相关的主体讲座和班会,从而促进大学生以更合理的方式利用网络。

3.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

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网站,及时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相应作出合理的评论,从而在时间上率先引导舆论。同时,要注意有关信息的应遵循“高容量、低密度”的原则,一是避免信息的疏漏,二是避免反复的信息披露引发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网民的质疑。此外,高校也可设立一些正式的机构来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矛盾,并就相应内容接受学生的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来开展。一方面“意见领袖”可以围绕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内容积极策划宣传主题,利用校园网、QQ群等宣传平台,开展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实施监测、收集并整理校园网内的舆情动态信息,让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学生们的呼声和意愿,掌握散布在高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营造良好、文明、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可以从人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加强网站安全管理的主题,组织校园网站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安全、维稳的意识,防止信息和未经审查的负面信息,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及时从正面跟贴回复网民网上言论,对发现的网上有害信息,要及时举报。二是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校园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搜索、监控和处理。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9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10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意见、观点、看法等。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主要有学校网站、BBS、贴吧、个人网页、微博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则呈现出海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有关注国际民生和时政的,有关于学生自身校园生活的,有发表对学校政策看法的,有关注军事问题的,有关于情感方面的如“凤姐”、“围观门”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在网络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对社会监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也有局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因为这些特殊情况而受到新的影响。

1.网络舆情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作为网民中的特殊群体,喜欢标新立异,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方式极其欢迎。从国际政治到食堂宿舍管理,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对于这种带有突发性和自发性的网络舆论,无法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和客观效应。所以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有利的现代化手段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重视网络舆论所产生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时刻关注网络舆情。

2.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群发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具有突发性。近几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引发,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都会在高校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同时由于其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具有突发性,加之高校学生居住集中,往往会因某一件事处理不妥而突然爆发,高校学生对高校网络信息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并将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告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引来更多人的关注, 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所以说,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群发性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工作方式势在必行。

3.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网络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类型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呈现其中,一些庸俗的、反动的、色情的信息也不时充斥网络,以至于网络舆情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一方面,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富有激情和活力;另一方面,人生阅历较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但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易被外界消极因素煽动,再加上网络上发言者身份可以隐蔽,同时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一些学生发泄情绪的空间,结果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非理性舆论。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党和国家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做好个别事件的微观教育及合理处理。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需要引导,也必须引导。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辅导员博客

建立辅导员博客可以形成以下几点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让辅导员博客辅导员信息的平台;二是可以让同学的意见快速而有效地反映在博客上便于辅导员快速了解学生关于政策方面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三是可以让博客成为辅导员澄清解释学生网民一些言论的根据地;四是可以让辅导员在博客上就一些重点热点话题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风尚。网络的匿名性和实时性,消除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

2.定期组织校领导与大学生在网上交流

定期组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到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论坛上,就学校大的方针政策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与大学生网民做在线交流,同时也真正重视网络舆情并就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依据。这样做有利于学校决策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真正做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广大学生服务有效化解学生对于学校的误解以及潜在的矛盾激发点。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网络的全面深入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又增加的一项新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由于学生对于校园网络的参与度非常高,而网络的匿名性又非常强,一些从网络上转载的帖子往往真假难辨。因此,应教育学生特别是网络领袖在面对那些不能确定真伪的消息时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转帖或跟帖,而是应该理性地思考分析消息来源,展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在以往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中,就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为了吸引网友的注意而转载一些自己都不能确定是否为真实情况的帖子导致大学生产生对于“抵制家乐福”事件的不理智、没有大局观的看法,引发的过激行为甚至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4.主动出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一是要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的管理,针对反动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要坚决杜绝其传播。二是要引导网络文化新生活,构建精品性质的专业网站,例如教学资源网、经典影视赏析网等,让学生在网上得到知识。三是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名师、大家在网上进行讲座与学生进行实施的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学术文化精神,提升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学术品位,又能树立大学生的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四是利用好网络平台,组织举办各种技术型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兴趣和渠道钻研技术。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

在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同时,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高校校园网BBS 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

2.组建网络管控小分队实时监控网络舆情

出现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因此,由相关部门组织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辅导员、党团干部为主,以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敏感性强的学生为辅的网络管控小分队。小分队的职责是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等言论,对这些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定期对校内网站的论坛区、博客等科学梳理,并形成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便能掌握舆情的内容和走向。

3.培养有影响力的校内主流网站的评论员

一方面,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这种方式容易唤起大学生网民的共鸣与理解。同时,辅导员兼任评论员,其观点更有深度和说服力,易于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取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网络评论员,积极参与校园BBS 热点话题的构建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群体共鸣,实现对校园网络话题内容的有效影响。

4.加强硬件投入,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平台

大多数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加大硬件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并搭建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对在校园网信息(新闻、论坛等)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处理,并自动形成舆情信息简报。

五、结论

高校网络舆情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的稳定,这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整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网络舆情的关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处理需要采取及时、敏感、稳妥、高效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主阵地,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出宝贵的力量。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11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求同存异”,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71-02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益诉求,同时从网络上接收各种信息、吸收各种思想观念。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一方面可以形成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氛围,对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驳杂的言论误导,主流价值观被冲击,非理性情绪蔓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制造校园网络舆情事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他们将网络文化的本质,即平民社会的大众参与,私往的虚拟延续,前台表演的自我型塑,无限空间的情感抒发表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学生上网时间较多。90后的大学生都是随着整个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使用多种网络工具进行较长时间、较快频率、较广内容的信息交流。大学生平时大量的上网时间都浸泡在社交网站、互动社区里面,对这些网站的依赖度都非常大。根据网络上的一个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每天看手机的次数超过一百次,走在路上看、课堂上看、课间休息看、地铁公交车上看、晚上睡觉前看,他们能够时时、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感兴趣的话题或网络舆情,他们的关注点时时都在网上。

2.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连线接收信息、交流思想。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表达观点,提出诉求,发泄情绪,沟通情感,接收信息。新浪网、搜狐网、人人网、QQ空间、微博、微信,包括国外的“face book”网、twitter网等网站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这些网络互动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校外情况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他们接受社会主流声音的一个重要来源。

3.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非真实性、盲从性、情绪性。互联网本身具有隐蔽性,加上目前对网络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许多网民利用虚假身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言论,发泄情绪;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利用网络资源散播虚假信息和谣言来混淆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出现非理性的情绪。大学生大多是热血青年,情绪容易激动,容易产生,比如说集体抗议、示威、声讨等,影响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且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爆发点不好掌控,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能爆发。

4.大学生网络舆情容易受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水军以及不法分子的影响。大学生们思想较单纯,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些不法分子、网络推手等利用学生思想不成熟,追求新奇的心理,引导大学生去转发、炒热一些别有用心的话题。国外宗教势力更是通过互联网大量开办宗教性质的网站,想通过宗教的外衣来传播异域价值观。而像人人网,face book及外资背景网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传播错误思潮去左右大学生的思想。很多专家称,与网络上敌对势力的战争其实就是文化的软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5.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复杂多元、指向分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态势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更实际全面;对自身的学习、前途有较高的期望;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更加关注;还关注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围观校园的突发事件;讨论教育管理工作等。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或焦虑,尤其是在表达不满的时候,他们直接将矛头指向学校和社会的管理者,很是尖锐。

二、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是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的严峻问题。目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

1.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辅导员缺乏主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监控的意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聊天、购物、看电影、查找资料,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很少主动关注网络舆情。近些年来,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发生频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辅导员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只是被动地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不主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不能积极地通过网络平台正面引导和转化学生的网络舆情。

2.辅导员应用网络技术滞后,采集能力有限,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素养和能力很欠缺,与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大多还处在“菜鸟”水平。一方面,辅导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非常复杂多元,指向也很分散,辅导员队伍又缺乏专门的网络应用技术,缺乏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指导,所以在应对和处理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行动迟缓、办法单一。

3.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缺乏渗透力和说服力。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辅导员的管理方式略显被动、简单。不少辅导员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言论纷繁驳杂,常以限制和堵塞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理性、宽容、民主的对话,导致学生的某些合理诉求和情绪得不到抒发。不法分子则借助“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来发表观点,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滞后,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发表观点。

4.辅导员缺少有效的思政网络平台来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的建设还较落后,基本上是单向信息传输,话语体系局限于传统理论语境,缺少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因而导致学生群体对思政网络平台的兴趣不大。缺少重访率和粉丝量的思政网络平台,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价值引领性。

5.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网络管理办公室,由一线辅导员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但由于辅导员大多未接受过网络舆情监控的专门培训,缺乏相应的工作素养,故在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时效率不高、方法单一,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多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没有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缺乏归口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职责不明等问题。

三、对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建议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控、引导,如何克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应重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如果辅导员能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相关工作,网络舆情就可以成为辅导员提高工作效能的减压阀,但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校园舆情事件的导火索。所以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舆情监控工作,把此项工作当成课题来研究,这样才能及时、稳妥、高效地处理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舆情。

2.辅导员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当下的大学生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强,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观点、表达诉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愿望,以诚恳的态度积极应对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和诉求。同时,辅导员应用自己的学识、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总之,只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积极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舆论氛围,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3.辅导员要善于学习,努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和能力。面对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渠道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动向,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改变被动应对的观念,创新应对措施,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懂得媒体运作规律,掌握舆论引导策略,才能有效利用媒体传播正能量,切实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社会稳定。

4.高校应建立专家库,辅助辅导员进行决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是非常复杂多元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不能全面地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各种情况。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园师资力量,组建一群由思想积极上进、思维活跃的专家和学者形成的专家库,以辅助辅导员进行决策。同时也可以让这些专家和学者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导和监测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从正面去引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还可以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品德好、语言表达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学生干部,参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适时地发表意见,引导网络舆情。

5.辅导员应利用好的思政网络平台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关注不够,不能解决学生群体在利益需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归属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思政网络平台的疏离与淡漠。所以,积极探索建立一个有益于高校辅导员进行工作管理,又能满足学生需求,便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切实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多功能网络平台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6.积极创建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机制。高校要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创建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立监控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机构,整合管理力量,形成指挥统一、协同配合的体制。同时,高校要形成以辅导员为主体的专门队伍,互相交流学习,主动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具备熟练的网络舆情工作经验,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上呈现的思想动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主动应对源于网络的各种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苏楠,邱文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2]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篇13

2 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向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合地,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网络群体。这种前沿的思潮遇上网络这样一个几乎不需审核的平台就让舆论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这也让部分人利用网络传播偏激观点和理论甚至错误思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一些欠妥或者是不真实的言论,混淆视听,鼓动师生,容易造成一些偏激的情绪和不恰当的引导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采取未雨绸缪,积极主动的措施。宏观上积极学习、宣传国家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对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上传下达,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实,鉴别真伪,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真相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引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3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探究

3.1 高校要积极了解国家在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并组织学习。在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适合大学特点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目前,在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主要处于探索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网络法律暂时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网络、规范网络,保护网络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一方面,在近年来制定的《统计法》、《档案法》、《测绘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分别规定了一些与网络信息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相继颁布了如下的一大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1996年2月1日颁布,1997年5月20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 公安部 文化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4月3日联合)、《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2000年6月29日实施)、《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3日颁布)、《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邮电部1997年9月10日颁布,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工业部1998年3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9日颁布)等等一系列和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相关的法规,高校相关部门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高校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宣传学习资料,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形成一种对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方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网络实名制,所谓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但网络实名制目前还仅仅处于提出的阶段,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实施和实现。

3.2 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爬行器等软件,及时捕捉和识别出趋势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程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网络 舆情及时作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先进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收集的具体数据从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形成安全评估体系,为进一步的处理和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支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基础或数据来源。

3.3 在高校建立一支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监控的队伍,一方面积极建立新闻网,贴吧,微博,论坛,留言簿等软件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宣传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新风尚,新气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讨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等正面新闻信息上来,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同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监控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对校内、外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的浏览监控,对监控信息整理、汇总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形成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形成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关注点和关注网站,同时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争端期间,某高校一教师开一辆日系车在校园里檫到一个学生后没有处理就开车离去,事后学生在贴吧中发表帖子声讨这一教师并了该教师的车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跟帖,一部分学生严厉的质问该教师“师德何在?”,甚至有些学生连带就否定该校所有教师的师德,严重影响了该校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一部分学生公开召集大家打砸该日系车,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该校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在看到这一消息以后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领导马上责成相关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结果联系上该教师后,她说当时正好是上学时间,人很多,她忙着去上课又是开车新手,所以他并不知道汽车擦到同学,而且马上在网络上说明了情况并对该同学道歉还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这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及时的了解网络舆论,对于舆情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可以进行范围比较小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如果要进行大范围的广泛的监控,可以借助于目前新兴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功能也相当的专业,有实行全网监控的,也有针对部分网站监控的。针对高校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网站监控的或者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小型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请网络安全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和分析系统,对高校领导的决策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

3.4 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的时候,相应的部门或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弄清楚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在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引导。

4 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营造良好高校的网络舆论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机制和策略,发挥网络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除了需要高校本身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外,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骆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1).

[2]王栋.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刘蕾.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