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实用13篇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1

1.从化学实验中提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经。化学实验中富有启发性的化学问题无穷无尽。比如: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后,让学生去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第92页实验5-1。教师根据天平指针不指中央的现象,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因为本实验没有在密封装置中完成,导致逸出的气体未能称到”时,教师可提出“大家猜想在密封的体系中完成该实验天平就能平衡,是吗?”“我们怎样设计一个密封的体系来完成该实验呢?”等问题。当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在容器口上套上气球后完成实验即可”时,教师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当观察到天平仍然不平衡且气球鼓起的现象时,教师可提出“难道这个化学反应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有影响天平不平衡的其它因素吗?”等问题。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2.从生活化学中提出。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可充分体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化学的有用性,进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比如: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提出“你用洗发液洗发后用护发素吗?”“护发素的作用是什么?”“这里存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能将两者反过来用吗?”“酸碱性液体谁对发质影响更大?”等问题。这种层层推进的问题在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态思维品质。

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过深、过偏,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太深奥,从而减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二、合理使用奖惩

心理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表明,受奖励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有长期的效应。表扬或批评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立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强化其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比如:A生是班上化学成绩的优秀生,教师可把他作为典型,让其他学生向其取经或让其在班级里介绍学习化学的经验。B、C等生后来成绩提高很快,教师也把B、C生作为典型。这样做不仅能使得到表扬的A、B、C等生对化学的学习激情大为增长,而且能让其他学生看到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榜样,从而强化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

2.写评语。有人说评语是班主任学期末的事,与任课老师无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批改化学课堂作业和试卷。在批改时教师不能只是为学校或上级检查而批改。通过批改教师要注意了解各个学生化学学习的状况,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答题边上或试卷总分边上注上公正性的评语,如“很好!”“有进步!”“继续努力!”“发挥不佳哟!”等激励性语言这些很简短显目的文字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不能表扬过度,这会导致学生反感;批评时不能过于急躁,要把握好“度”。

三、及时利用反馈

这里的反馈就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结果。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默写可反馈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课堂答问可反馈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完成实验可反馈出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思维能力等;试卷检测可反馈出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化学综合学习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或检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好反馈信息,把握好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强化对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对学习化学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四、合理组织竞赛

组织化学学习竞赛是强化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班级中,有化学教师的激励,就会有学习化学的竞争;有学习化学的竞争,就会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让各组解决同样的化学问题,小组进行竞赛并评出公正的竞赛结果。这样既可强化所有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又可培养出有合作学习习惯的好学生。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水平相当的竞争对手(可以是本班同学,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的竞赛,一个阶段后看谁的化学成绩进步快。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要求自己把本课题学得比前一课题好,本单元学得比前一单元好;本学期学得比上学期好等。不与别人比,只求自己不断进步和对化学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这是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最佳策略,也是一种较为妥善的、最值得提倡的竞赛方法。

五、准确分析归因

这里的归因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调查表明,教师及时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失败归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2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物质.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理念――“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二、弄清机理,类比迁移

学习每类有机物时,把握有机物的反应机理是关键,例如:当化学反应发生时,何处断键?何处连键?需要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是什么样的反应类型?这些都需要理解记牢.之后利用类比迁移等方法来分析思考问题.例如已知某物质的结构式,则根据其拥有的官能团分析它具备的性质――观察到醇羟基便想到醇的性质,观察到酚羟基便想到酚的性质等等.写化学方程式时按照该类物质的反应机理书写,即常说的照葫芦画瓢.在学习有机化学性质与结构过程中,以抓住官能团结构特征作为分析有机物的起点与终点,进一步全面认识官能团的性质,推导含该官能团的化合物性质,并分析各种官能团之间联系,例如相互关系、性质的影响.弄清机理,类比迁移可谓是学习有机化学中的法宝.

三、经常归纳,沉淀记忆

学习完一章后,及时复习,并把该章的内容按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各类物质的相似与不同,着重记忆不同的知识点.长此以往,在做题时便会清晰明了,不再混淆题目信息.学完有机化学后归纳总结,各章比较记忆,重要的性质不断重复记忆,逐渐形成永久性记忆.此外还可利用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顺口溜等等.利用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表1,归纳三者(乙烷,乙醇,溴乙烷)之间的联系.

四、学练结合,活学活用

理科光学不练等于白学.例如部分同学对有机物的性质记得很牢固,背的很熟练,解释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做起题来便

表1乙烷乙醇溴乙烷结构简式CH3CH3CH3CH2OHCH3CH2Br结构特点(官能团)无―OH―Br结构中相同部分烃基部分均为乙基结构中的相同点烃基部分都是饱和的化学

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其他被氧化,与钠反应手足无措,无法将所学灵活运用在做题上,这便是存在知识学与用隔阂的问题.我认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看重知识与典型练习题的结合,做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有助于做题思路的形成.“题海战术”虽然不提倡,但是要学会做题,做典型例题,自己心里要明白,哪些题是自己不会的,要学会分析自己不会的原因,从课本上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学透,这一类的题就能触类旁通,所学知识点就能很好地运用到做题上,事半功倍,活学活用,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做题,为了做题而去做题,不要只在乎数量,而不求质量,做题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另外,要做好错题整理与归纳,将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归纳,比较,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例如:在学习酯的物理性质时,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便可向学生提问:水与酯混合现象是怎么的?学生做出回答: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液体是水,下层液体是酯.在练习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巩固知识,触类旁通,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掌握联系,融会贯通

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应用,更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理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自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CHCHCH2=CH2CH3CH3 CH3CH2Cl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

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更要明白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3

习题课是配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上习题课时,抓住关键问题,从各类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中找出规律,结合同学平时作业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和感到困难的地方,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和同学共同讨论、分析、解答。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反应条件不可忽略

反应条件在有机物的反应中至关重要,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忽略了反应条件或不写反应条件,对于这一点在习题课别强调不可忽略,并以许多例子证明条件的重要性。同样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如甲苯的卤代,在光照下主要是环上侧链的取代反应,而在铁粉的作用下是环上的取代反应,虽然两者都是取代,但两者的反应历程不同,前者是自由基取代[1],后者是亲电取代[2],这是催化剂的作用,因此,两类反应不可混淆。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除,卤代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主要产物是醇,而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是烯,这是溶剂的影响。又如乙醇和浓硫酸作用在不同温度下可以生成酯,也可以生成醚和烯,这里温度是关键条件。乙酰乙酸乙酯在稀碱中发生酮式分解,而在浓碱中却是酸式分解,同样是碱只是浓度不同而已。还有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则反马氏规则。这一现象是由于过氧化物的存在导致了反应历程的不同,前者是亲电加成,后者是自由基加成,所以产物就不同。苯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在常温下,得到的产物是酚,并放出氮气,而在0~5℃时,得到的是重氮盐,不放氮气。这里的关键条件也是温度。综上所述的例子都说明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不可缺少,否则会使反应难以进行或不能进行。

二、 结合习题课,加强前后联系,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帮助记忆

在平时的作业中,错误最多的是体现在前后联系较差,而且常常出现有机反应来自同学们的想象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实际上关键问题是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楚,同时对各类有机物的反应也不熟练,为了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习题课还是要从理论出发,采取前后连贯,对比等方法指出各类化合物的不同点,例如将羰基的亲核加成与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相比较,从而得出亲电试剂不能进行亲电核加成,而亲核试剂不能进行亲电加成。从而纠正了学生常以乙烯与氰化氢加成后水解制备丙酸的错误。又如对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也常常混淆起来,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清楚的是亲电取代是由带正电荷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大的体系所起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苯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等。而亲和取代则是由带负电荷的或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体系所引起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一些列反应。这是两种试剂所带的电荷不同以及两种试剂所进攻的对象不同。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们的异同点。这样即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也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不能靠自已想象,而是来自于实验的事实。

三、合成路线的选择

在同学的作业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合成题或转化题,主要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选择合成路线,而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的,在习题课上选用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合成路线选择可用倒推法,即根据题目的原料和产物,不要急于考虑原料的下一步该用什么方法,而是先考虑产物的由来,从产物到原料进行倒推,一步步往前推,直到原料。在推断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是:①选择所需要的反应类型;②在确定的反应类型中选择合适的反应;③在同时可选择的多渠道的合成路线中应选择最佳的合成路线。这一点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威廉姆森合成法合成乙基叔丁基醚,这里首先考虑的反应类型是醚的合成,再考虑的是选用哪种卤代烷为好,从产物的结构来看应选择伯卤代烷,因为在碱性条件下,仲卤代烷或叔卤代烷易得到消除反应的产物,所以正确的合成路线应以卤乙烷和叔丁醇钠反应得到乙基叔丁基醚。又如,由丙烯合成2-甲基-3-乙基-3-己醇,首先应考虑醇的制备有哪些途径,从中找到制备叔醇的方法,叔醇的制备可通过格氏试剂和酮的合成而得到,从而将产物进行分解,分解后的醇和格氏试剂从结构上看就简单了一些,接下去该考虑的是酮和格氏试剂的制备方法,酮可由醇的氧化而来,而格氏试剂则由卤代烷与镁在乙醚作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经过步步的分解,层层脱落,结构的缩小,使学生感到可供选择的方法更加简单明了,复杂的合成题也就变的简单化了。通过以上倒推法的解题,使学生不会盲目的去思考,而是有目标的有方法的去解题,做到有条不紊的倒推出合成题的整个过程。这种从产物到原料进行推测、分析、选择正确的合成路线的方法,既扩大了解题的思路,选择合理的反应,又可将各章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巩固加深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4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较法

有机化学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似乎既相似、相关又相依,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概念。第一,可以从组成元素、化学式、性质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较,第二,可以通过回顾复习,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对象,然后找到同一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再找到实例,从而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例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以列表将两者加以比较,或者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起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其特点,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 逐步演绎法

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和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初学者往往极容易漏写或重复。事实上,由一个分子式推导出不同分子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是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而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链或位置异构,(2)官能团异构,有顺序地获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衍变而成(这种衍变有些可以直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除了这种直接转化外,按照定义,运用取代思维方法,先寻找出母体,然后用官能团(-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就可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及简式,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等效氢规律。

利用等效氢规律,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被取代的氢的种数(H已省略,序号相同的是等效氢),发现C5H11Cl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而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例3 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主链上碳原子数为3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m,主链上碳原子数为4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n,求m、n值(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两个-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个-H被两个-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种结构,当两个羟基分别取代异戊烷和新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都可获得主链为三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两种(见上);当用两个羟基取代异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由于异戊烷结构的不对称性,可获得主链有四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种:键-C-O-,写出余下不同的碳链结构,然后再将酯键通过观察插在键间,或插在键间形成甲酸酯。要特别注意结构的对称与否。

例4 判断分子式为C5H10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析:按照顺序,先将酯键拿出后,剩余部分应有两种碳链结构:

然后利用对称规律可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插入的位置,对称结构处将重复,图(1)中①位置就是对称点,正反插时得到同种物质,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时,

6 提纲挈领法

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如何让人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以后,不妨记住这样一句简洁而又纲领性的话,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那就是“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即从乙烯开始,通过加成、去氢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应,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种有机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与C反应生成酯,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D由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得。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A

;B ;C ;D 。

解析:通过上述递进关系,显然A、B、C分别属于醇、醛、羧酸,碳原子个数则由D突破,D为乙炔,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2H4O的物质,结构简式应为CH3CHO。

7 图表总结法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各官能团的性质错综复杂,但有机化学的规律性非常强,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列成表格或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及相互转化,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 顺反结合法

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在高中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的方法一般有顺推法和反推法两种。所谓顺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据反应物化学性质,寻找出另一种有机物,再由这种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有机物,这样继续推导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产物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从合成的最终产物出发,考虑以什么原料为目标,哪一类、哪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步或几步反应能制得合成的最终产物。但在实际过程时,我们往往将正法和逆法联合运用,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关键点是要熟练掌握上述图表总结法中归纳出的典型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5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这些资料各种参考书都有,但学生却不太重视,大多数同学仅仅看看而已,却不知根据“全息记忆法”,只有自已动手在纸上边理解边书写,才能深刻印入脑海,记在心中。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三,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环状共轭大丌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断裂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二、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这类试题通常以新药、新的染料中间体、新型有机材科的合成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的信息,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从中引出相关的各类问题,其中有:推断原料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结构式、有机反应类型和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等。思维能力要求有:思维的深刻性(演绎推理)、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思维的批判性(判断与选择)等。

然而这些考查全是在几乎未见过的有机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出现的,显然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和应用是个难点。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怎样阅读和理解信息、怎样将信息与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解题。

首先,熟悉信息,尽快找出有用信息,对于新的有机反应历程,必须弄清来龙去脉,方能着手解题。

其次,找出解题突破口,这里可能要求正向思维,也可能逆向思维。

第三,一旦找出解题的钥匙,紧接着便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试题,这时谁的基本功好,谁就能正确答题。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6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7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到高中同学们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笔者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大致是这样: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笔者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15分钟的阅读,笔者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 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笔者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为今后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做实验,大家才会理解化学知识。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笔者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笔者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化学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的印象深刻。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8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广泛渗透到化学工程、环境 科学 、化工制药、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农业院校20多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能力。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由于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较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机化学理论发展迅速,内容不断拓展和更新,使得教学体系中有限的课堂容量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融于有机化学课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独立学院学生在录取时,来自不同的省份,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开展适合独立学院的切实可行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 构建有效的有机化学课堂,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授课模式,提高学习兴趣,排除畏难情绪,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非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元互补教学法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和一般高等院校均积极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理论课的授课效果,但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目前还未见 文献 报道。王立升[1]对广西大学的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表明,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应注重精讲与自学,注意增加一些讨论性内容,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应增加实验研究方法的讲解,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薛红艳,吴晓旭[2]等研究表明构建有机化学目标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认为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的改革,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单向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运用开放式、讨论式、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黄绍重,秦振华[3]研究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的基本 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也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邵阳[4]积极探讨了“问题教学”在 政治 理论课中应用,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设问为引导,学生的提问为切入点,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李带好[5]等研究了“三步教学法”对基础 会计 课程教学的应用。王策,尚茜,孙新等从教学 艺术 的角度讨论了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个别重点、难点和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简结教学法”。此外,在高等 教育 的理论课教学中被研究和应用的方法还有“设计教学法”,“逻辑推理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2 多元互补教学法内容及应用

2.1 学习方式多元化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探究,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因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方式多元化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协作精神,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2.2 教学媒体多元化

目前学生的学习的材料和手段非常丰富, 教材、教参、教辅书籍琳琅满目,有声资料(vcd、dvd) 和各类软件很多, 网络 资源方便快捷,为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材料基础,因此,在众多的资源中挑选适合学生特点及有效反应教学内容典型素材对于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非常重要。充分发挥多元化媒体的作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教学环境多元化

任何内容的学习,学习环境均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更生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环境多元化,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课堂教学+ 网络 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中心”的多元教学环境。(1)多媒体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中对素材要精选,细作。制作适用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上课时让学生边看生动形象的投影画面, 呈现新的知识点,同时注意让学生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对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要有很好的把握。(2)自主学习中心。在自主学习中心里, 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利用网络课堂的讨论功能与自测功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认识。

2.4 评估方式多元化

采用师生双向交互式评估,包括正式的测试、课堂观察、师生自我评估以及其他有关的方式。(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一方面能及时地修改自己学习中的错误,另一方面能主动地学习他人的学习计划、内容、方法等, 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学习中。并且还要主动深入探究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2)学生互评。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不一样, 在评价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3)教师评估。学生练习完成后, 教师将在课堂上即时点评, 同时, 教师还就每位学生平时作业的批改、课堂发言、网络学习情况以及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4)系统评估。通过网络学习, 教师可以对个人平时作业和平时测验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学生的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情况, 再借助网络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从而实现多个角度、实时评价与点评。

3 结束语

目前,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系统法、设计教学法、简洁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但从理论上讲,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的大小,综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元互补型教学,综合各教学法流派之长为不同的教学目的服务应是教学法运用中的最高境界,因此,针对有机化学不同章节的各自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进行融合、折衷,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所授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 文献

[1] 王立升.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广西大学学报,1999,(24):73-74.

[2] 薛红艳,吴晓旭.构建有机化学目标型课堂教学模式.高师理 科学 刊,200,27(1):64-65.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9

计算机游戏化学习正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计算机游戏用于学习和教学工具以及对游戏使用的研究已激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游戏开始应用于教学应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作战模拟、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研究相融合,并与注重自主性、体验性学习和反馈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诞生结合在一起。第一代计算机游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不久以后,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和发展也应用于教育。学习是成年人和小孩成长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活动,“玩”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对发展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科斯特认为,游戏是人类进化经验和学习方法的根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为人们提供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教会人们一些技能如导航、计时、打猎、谋划和操纵的能力。

二、不停留在“孩子”中进行研究

“游戏代”或“网络代”的学习需求中的感知变化,与一系列通讯技术不断增加的使用率和接受性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游戏和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教学案例采用了不同的创新之法,通过这些方法,近年来计算机游戏已应用于孩子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教学中。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倡导者认为,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并吸引着新一代学习者,这是传统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提倡通过“合理使用技术”促进教育。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普伦斯基举了一个游戏化学习的例子:“我们将设计一款有趣的游戏。一旦他们开始设计,连目标市场都阻止不了。在玩游戏时,学习者几乎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的过程,我们称这样的学习为‘隐性学习’。”

然而,此领域中,许多研究文献都是以孩子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更能受到游戏的激发。由此而得出的结果也归纳了成年人,这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因为对成年学习者而言,其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参与都已经根深蒂固了。

三、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

将年龄主要分布于20到29岁之间的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者至少已经获得一定学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男女受访者人数相等的前提下,调查受访者对游戏和娱乐活动的认知以及对游戏化学习的态度。一半受访者认为,其能在闲暇的时候选择玩游戏娱乐,是“游戏者”,而另一半则认为,其为“非游戏者”。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高等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激发。其他专业的多数学生也对游戏有一定偏好,动机以及对游戏应用于教育表现为积极支持的态度。同时,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是游戏者的人,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游戏动机:智力挑战、体能挑战和社交经验。而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受访者也不是从不打游戏,其对游戏的动机表达显得更加谨慎,并一致认为会考虑玩某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都反映了同样的趋势:65.5%的调查对象认为游戏具有激发性; 28%的人说游戏没有激发性;8.5%的受访者觉得游戏具有消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年轻男性学生更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的激发,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游戏化学习本身就具有激发性。所以,将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计算机游戏化学习仍可以视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自然不会对其失去兴趣。

四、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可以构建学习环境

据一些与游戏相关的文献表明:在闲暇时间受游戏激发的人会积极选择游戏化学习的方法。那么,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玩游戏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笔者对不同的本体即经常性玩家、偶尔性玩家以及非玩家进行了分析。具体体现为,在娱乐时间喜欢玩计算机游戏或其他游戏的学生,是否更有可能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方法。但调研结果显示,计算机游戏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

为何所有人都觉得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呢?首先,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在游戏者密集的地方;其次,对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人来说,对游戏化学习的认知具有积极作用,因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如果游戏化学习的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其会考虑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次,受访者表示,如果游戏具有经验性、激发,基于问题性和协作性,就有可能为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其实这不仅因为游戏化学习是游戏,更是因为其展示、构建了学习环境的特点。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10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的数量上讲有机物的种类达千万种,是无机物的近百倍。尤其是有机化学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机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也相当多。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于是在教完甲烷、乙烯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要从结构出发,了解每一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比较不同类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掌握有机反应中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等等。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教育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乙炔”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乙炔分子的球棍结构模型,介绍乙炔分子的结构后。我让学生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班里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其化学性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又特别强调了官能团的作用,再次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官能团)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存。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学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为逻辑思维方法,即进行化学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过程,最后上升为理论的形式。逻辑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的无序主要是贮存在大脑中的各知识点的无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抓“双基”的落实,抓知识点的横纵联系,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交线成网,使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便于有序地贮存在大脑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能够透彻理解。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解题时,将新问题纳入网络中,产生对应的迁移。

教学中,我首先强调有机物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的熟练性和规范性。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各个概念的落实。再是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习惯,串点成线。如在学完烃和烃的衍生物后,可以列以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以提高比较和记忆。

类别通式官能团代表物主要化学性质烷烃烯烃……

基础知识掌握后要引导学生横向联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了烃的空间结构后,学生已掌握了乙烯的平面结构,即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如下练习:下列结构中,所有碳原子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A、B、仅仅在横向上产生联想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向纵向深入,加强纵向化学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即学科内综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联想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多的知识信息和解题方法,从而迅速解答题目,一般可通过对综合题的分析、练习来达到目的。如: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知识后,都知道有机物的结构和衍变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衍变关系来进行归纳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纵向深入,把不同类别的有机物进行有机联系。例如某有机物A有如下转化关系,若G中含有四个碳原子,分别写出A、B、C、D、E、F、G的结构简式?通过对该题的练习,使学生对卤代烃、烯烃、醇、醛、羧酸、酯的知识(特别是衍变关系)得到系统复习和比较,思维纵向发展,形成了知识链。

可见根据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类属关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不断形成科学的思维的方法。

三.以实验方法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纵观中学化学教学,在这种层次上的科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守恒法、极限法、图像法等。而实验法是又是有机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活动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3、启发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4、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求异”的目的。

如:在讲授乙醛的性质的时候,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强调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并让他们根据他们所操作的实验结果引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些课堂实验,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又如:在醇、酚、醛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中,先以一组设疑作为前导,启迪思维:(1)做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为什么要用无水乙醇?而做醇的氧化实验时用95o/o的乙醇?(2)苯酚为什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这组实验设疑不但可以促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而且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一边巡回指导,用敏锐的眼光扑捉学生心灵的信息,一边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巧妙、及时设疑:(1)醛与新制Cu(OH)2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蓝—绿—黄—砖红色沉淀?(2)做银镜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否者会引起什么现象?通过这组设疑,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实验小结时,将一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留给学生:(1)以实验结果归纳醇、酚、醛在结构和化学性质上有哪些共性和差异性?(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丙三醇、乙醛、苯酚、苯甲醛。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了醇羟基,酚羟基和羧羟基的活泼性的比较后,我就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学都能通过测量对应钠盐的PH值,比较三种不同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在很多教学中我都采取了学生实验证明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友威挑战的勇气和批判思维这一创新人才必备用金素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通过设想方案、动手改进、展现成果的探究过程,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激发了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教与学具体协同过程中进行,只有重视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11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高职生的英语水平却普遍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成绩差的原因很多,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从学习动机理论出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依据,拟剖析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现状,并以相互听课的方式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生物科技系的340名学生,涉及 5个专业,7个班级。

2.调查方法及实施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

问卷参考国内外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内容,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涉及学习动机、态度、方法等共20个问题(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个别题目要阐明原因)。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分班随堂向学生发放。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0份。

访谈则根据问卷拟就了5个访谈提纲,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35名学生进行座谈。 "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各种等级考试,如CET—4,BEC,PETS等,因为他们还没找到比证书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或者找个好工作等,这些学习英语的动机都属于 “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把学英语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种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一旦目的达到了,便有可能放弃学习英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出于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感兴趣而主动学习的,这虽然算不上“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但由于他们对英语文化“内在兴趣”的认知成份较多,体现出了很强的“文化性动机”。需要指出的是出国学习或工作的动机中既有工具性的成分,也有文化性的成分,因为存在着出国体验文化因素的可能性。被调查的学生中还有极少部分(4%)甚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完全是被迫的,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兴趣可言了。

(2)学习态度

通过访谈和表2显示得知,36.2%的学生喜欢英语,因为他们想了解西方文化,欧美风情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有助于实现目标、找份好工作等。63.8%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习效果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英语学习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比如一些学生表示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和中学时相比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比中学时还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很容易使他们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缺乏兴趣使得学习效果差,效果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焦虑感,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44.3%)表示焦虑感很强。因为他们把学习英语当成工具或者目的了,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3)学习方法

“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成功学习的秘诀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了,学习效果就会明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甚至根本不去找,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总是低于期望的原因之一。

自主学习是高职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当代高职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对教师授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课堂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情感,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同学间的合作学习(peer-study)所占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策略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相互讨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激发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真正的内在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1)教师角色要转变。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一个编辑,又是一个演员,同时又是一导演,教师作为编辑,在课前要编好自己的剧本,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演好自己的戏,还要指导学生演好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要明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风俗,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教学意图,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所学课程的主人,才会主动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

(3)教学思路要清晰。在相互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上课思路不太清晰,致使很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有的热情也渐渐消失,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学内容要丰富。没有精彩内容的课堂就像失去灵魂的戏剧。教师的上课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甚至完全可以摈弃课本,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topic来讨论;介绍一些经典的英文原版电影;分析一些西方名著等,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兴趣。

(5)课堂形式要多样。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学生上课,思维游戏,小课题研究等。

(6)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固然很好,可是针对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教学方法效果较明显:互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层教学法和课外实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分层教学可以解决工科类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课外实练可以巩固英语教学,体现英语的实用性。

(7)教学手段要现代化。除了传统的教学设备仪器外,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具、投影仪、电视机和多媒体计算机及大量的教学录像片和课件来优化课堂,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

求知欲是学生渴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自我鞭策的推动器,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ostimulate and keep th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具体表现如下:

(1)建立融洽课堂氛围,创设舒适语言环境。斯特维克(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增强信心,勇于参与,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实施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激发其内在动机,唤醒其求知欲。

(3)强化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举办英语角、口语大赛、辩论赛、英语晚会,演讲比赛、英语讲座等,并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全方位培养校内语言交流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4)发挥努力归因作用,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无论考试结果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当学生倾向于作努力归因时,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遭遇挫折时会认为是自己没努力或努力不够,只要今后努力,也会获得成功。因此帮助学生把挫折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要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英语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及时看到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3.指导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从访谈中得知,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为学生提供一些阶段性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策略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Habit is second nature.”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会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英语的动机,增强学习英语的毅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反之,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会影响学习效果,有些学生会因此变得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12

二、适当改革化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所以要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做到“专、调、分、减、增”,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紧凑、丰富。“专”: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师不方便处理,学生又难以掌握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报告来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比如,可以举办“表面活性剂”、“电环化反应”、“有机合成”、“促进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取代基效应”等专题性报告。“调”: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加方便学生掌握各有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有机物本身的性质。比如,在烯烃学习过程中适当的讲解诱导效应有助于学生对马氏规则的讲解;把“次序规则”与烷烃命名放到一起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有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相近,针对这类知识可以把一些涉及到这类性质的知识分到相对应的章节中去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芳香烃、卤代烃、烷烃时可以把元素有机化合物分散到其中进行学习;将含氮化合物分散到烯烃中去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方便学生们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还能够避免知识的重复。“减”:为学生们减少那些简单、重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作为了解性知识进行自学。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具体化学性质,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联系前面学习过的有机物化学性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自学。“增”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可以增加有机化学在科技、医药、交通、国防、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学习核酸、蛋白质、氨基酸这类知识时,可以把蛋白质的相关结构以及蛋白质与一些疾病的重要联系加入其中:人体内如果缺乏酪氨酸酶就会导致白化病。还可以将一些化学家的事迹将给学生们听,比如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而不屈不挠。

三、改善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改善方法,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们学会在探讨中进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为主的讲课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上课中采用研究型、讨论型、启发型等各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们学会自学。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与有机化学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学。并通过习题练习、问题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们自学过程中所学知识要先简后难,先少后多。

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学习方法很重要。为了引导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知识,把自己看不懂的知识点用笔圈出来,在上课听讲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听讲,着重听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有规律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抓住知识的主干。

3.开展研究型、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有机化学具有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所以要恰当的运用研究型、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运用研究型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研究合成“布洛芬”、“脑白金”等;在运用讨论式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酮类物质和醛类物质能发生亲核反应?为什么羧酸能发生消去-加成反应?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篇13

【Key words】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一、引言

在二语学习研究领域中,国内外语言教育学家经过各种调查研究,认为在影响语言学习的诸多非认知因素(兴趣、动机、性格、态度、习惯、情感以及集体与社会因素)中最具核心的因素就是学习动机,英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语言学家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因素中,动机(motivation)占到30%以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Gardner,R.C.& Lambert,W.E(1972)、Harter,S.(1981)、华惠芳(1998)、Chambers,G.N.(1999)、石永珍(2000)、文秋芳(2001)、武和平(2002)、杨国俊(2002)、吴霞(2002)、高一虹(2003)、杜福兴(2003)、黄红安(2005)等等),但主要都是在本科院校进行的,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高职生的英语水平却普遍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成绩差的原因很多,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从学习动机理论出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依据,拟剖析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现状,并以相互听课的方式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生物科技系的340名学生,涉及 5个专业,7个班级。

2.调查方法及实施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

问卷参考国内外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内容,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涉及学习动机、态度、方法等共20个问题(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个别题目要阐明原因)。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分班随堂向学生发放。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0份。

访谈则根据问卷拟就了5个访谈提纲,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35名学生进行座谈。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各种等级考试,如CET—4,BEC,PETS等,因为他们还没找到比证书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或者找个好工作等,这些学习英语的动机都属于 “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把学英语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种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一旦目的达到了,便有可能放弃学习英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出于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感兴趣而主动学习的,这虽然算不上“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但由于他们对英语文化“内在兴趣”的认知成份较多,体现出了很强的“文化性动机”。需要指出的是出国学习或工作的动机中既有工具性的成分,也有文化性的成分,因为存在着出国体验文化因素的可能性。被调查的学生中还有极少部分(4%)甚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完全是被迫的,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兴趣可言了。

(2)学习态度

通过访谈和表2显示得知,36.2%的学生喜欢英语,因为他们想了解西方文化,欧美风情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有助于实现目标、找份好工作等。63.8%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习效果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英语学习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见表3),比如一些学生表示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和中学时相比没有什么进步,甚至比中学时还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很容易使他们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缺乏兴趣使得学习效果差,效果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焦虑感,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44.3%)表示焦虑感很强(见表4)。因为他们把学习英语当成工具或者目的了,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3)学习方法

“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成功学习的秘诀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了,学习效果就会明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5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甚至根本不去找,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总是低于期望的原因之一。

表6的数据表明,自主学习是高职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当代高职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对教师授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课堂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情感,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同学间的合作学习(peer-study)所占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策略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相互讨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激发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真正的内在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1)教师角色要转变。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一个编辑,又是一个演员,同时又是一导演,教师作为编辑,在课前要编好自己的剧本,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演好自己的戏,还要指导学生演好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要明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风俗,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教学意图,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所学课程的主人,才会主动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

(3)教学思路要清晰。在相互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上课思路不太清晰,致使很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有的热情也渐渐消失,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学内容要丰富。没有精彩内容的课堂就像失去灵魂的戏剧。教师的上课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甚至完全可以摈弃课本,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topic来讨论;介绍一些经典的英文原版电影;分析一些西方名著等,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兴趣。

(5)课堂形式要多样。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学生上课,思维游戏,小课题研究等。

(6)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固然很好,可是针对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教学方法效果较明显:互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层教学法和课外实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分层教学可以解决工科类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课外实练可以巩固英语教学,体现英语的实用性。

(7)教学手段要现代化。除了传统的教学设备仪器外,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具、投影仪、电视机和多媒体计算机及大量的教学录像片和课件来优化课堂,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

求知欲是学生渴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自我鞭策的推动器,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ostimulate and keep th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具体表现如下:

(1)建立融洽课堂氛围,创设舒适语言环境。斯特维克(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增强信心,勇于参与,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实施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激发其内在动机,唤醒其求知欲。

(3)强化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举办英语角、口语大赛、辩论赛、英语晚会,演讲比赛、英语讲座等,并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全方位培养校内语言交流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4)发挥努力归因作用,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无论考试结果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当学生倾向于作努力归因时,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遭遇挫折时会认为是自己没努力或努力不够,只要今后努力,也会获得成功。因此帮助学生把挫折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要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英语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及时看到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6)完善评价机制,深化内在学习动机。赫洛克(Hurlock, E. B. 1925)的实验表明: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高于批评;但批评比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效果好。把表扬和批评有机结合,适当地应用,表扬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同时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叫王昱的同学,在刚进校时英语口语特别差,甚至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上课也很胆小,可是每当她取得一点点进步,我就表扬她,激励她,再加上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年后终于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3.指导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从访谈中得知,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为学生提供一些阶段性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策略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Habit is second nature.”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会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英语的动机,增强学习英语的毅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反之,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会影响学习效果,有些学生会因此变得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策略(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动机-方法-习惯-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就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本研究没有对受试者进行性别分析,仅仅是针对一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现状作的一般调研,所反映的也只是该领域的一些明显特征。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Chambers,G.N.,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9.

[2]Gardner,R.C. ,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5.

[3]Gardner,R.C.& Lambert,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4]Harter,S., A new self-report sca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ori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981.

[5]Jack C.Richards & Theodores. Rodg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4).

[7]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傅玲芳.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特殊性与动机的维持[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9]高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季刊),2003,(1).

[10]华慧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