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方法分析实用13篇

理财方法分析
理财方法分析篇1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 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 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 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 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1财务状况分析 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

财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1.2获利能力分析 的获利能力是 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 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

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 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2.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实施决策的工具 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 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近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发展的势头逐渐明显, 作为 投资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债权人已不仅只局限在国家银行。此种情况下,各方面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决策上就会考虑到 的经营现状,他们的信贷和投资等决策就需要通过考察 的财务状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因此,财务分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类债权人和投资者所需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

(2)内部管理人。财务分析是评价 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 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 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 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 的管理也已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 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 及时发现企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 经济效益提高。

3.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3.1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为确保 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可靠性和质量特征的要求,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加强 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监督,对其违规执业人员及机构实施严格制裁,如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进行公告等,同时理顺委托关系,改由 直接委托,由信息使用人直接委托并支付费用,使事务所自主执业,摆脱受被审单位的影响。

3.2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财务分析的方法。要针对财务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健全财务指标体系,针对各行业见不同特点,可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指标体系,除要有财务指标,还要有非财务指标。而且针对该指标体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可适当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分析的效果。

3.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 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3.4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

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拓展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但还够具体全面,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 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 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

3.5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

今年来计算机技术大范围普及,多数 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已摆脱了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因此,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 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 用户可随时可以查找该 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 的经营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 财务分析,可以为 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使 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现代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体系重构[J].求是学刊,2002,(04).

理财方法分析篇2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

理财方法分析篇3

一、ERP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ERP指的是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然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决策[1]。ERP系统如图1所示。ERP系统是将财务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对企业的资金、库存、成本等进行管理。企业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必须从电算会计向ERP分析转变,通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ERP财务管理理念是将企业的运作流程看作一个系统,在ERP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别是财务、市场营销等,ERP系统能够对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所以ERP对企业运作具有重要意义[2]。

二、电力行业从电算会计向ERP财务分析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因

电算会计即会计电算化,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设备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电力行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电算会计,能够对货币和其他会计信息加以处理,所以电算会计从根本上优化了财务管理和记账模式。当前,电力行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更加复杂,电算会计的系统结构已经不能发挥对企业管理的决策和控制作用,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局限性。ERP是对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管理,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理念有机联系在一起,将分销商和供应商都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对资源进行优化。

三、ERP分析财务管理的系统的特征

对于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在电力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应用ERP管理思想,尤其是电力行业,它是国家的支柱行业,所以电力行业必须在ERP管理的作用下,对企业运作的流程予以全面掌握。比如,正确分析客户、分销网络等,从而提升企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ERP管理系统是比较健全的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包含财务、质量控制、财务等内容,所以ERP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对不同职能和领域的跨越,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利依据[3]。同时,ERP财务管理模式还有远见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进而为电力行业的正确决策做好铺垫。

四、从电算会计到ERP分析电力行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某电力企业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发展,转变了财务管理理念,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管理模式改变。由于企业对ERP分析模式的运用还有很多不足,为了实现有效的转变,将财务与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ERP发挥巨大的作用。在ERP管理状态下,数据信息是联动的,系统可以及时对信息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财务人员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料。此外,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式对资金、应付账款等进行集成化管理,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该企业构建动态会计平台,动态平台包含实时凭证、凭证模块、事件接收器等模块,而且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物流、资金流等可以同步生成,不同部门及时录入信息,并摆脱编制凭证繁琐的工序,所以在ERP分析管理模式下有利于对电力企业财务进行管理。

(二)加强预算管理

由于ERP财务管理系统下不需要手工录入数据,而是通过预测和公式得到了,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首先,正确编制销售计划。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多种预测模型,然后进行预测,将得出的计划数据填制在预算表中[4]。此外,结合销售增长率,明确各预算表的勾稽关系,运用计算机调整相关环节。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将预算送达到各个部门。比如,采购部门的职能是获得相应的成本预算,企业的副总经理需要获取完整的预算计划,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预算内容。同时,在预算信息传达过程中,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必须对信息平台设置权限,从而有利于电力行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电力行业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对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从而提升内部财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会计流程

电力企业在ERP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完善会计流程。首先,建立项目实施组。该小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会计流程重构,参与的人员一定是财务业务熟练的人员,企业领导担任组长,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使得企业内部平衡发展;其次,加大员工培训与考核力度。企业必须向财务人员讲解会计新构造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等相关内容,并考核员工的新业务、软件操作能力;最后,做好数据准备与整顿工作[5]。在新业务流程下,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科目、供应商等动态和静态数据的整理,从而保证会计人员在操作软件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电力企业在ERP下进行财务管理,必须完善会计流程,进而保证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健全。结束语虽然电算会计对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多的帮助,但随着科学技术发飞快发展,电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ERP环境下对电力行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能够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对电力企业内部进行控制。因此,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由电算会计向ERP分析管理模式转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ERP进行财务管理,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立勇.基于电算会计到ERP解析电力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32(14):22-23.

[2]张勇,廖向东.浅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54-254.

[3]高利剑.ERP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60-161.

理财方法分析篇4

1.2工作的侧重点和工作主体的层次不同。首先,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外界服务,财务会计又可称为“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其次, 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只有一个层次,即主要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从而能够适应财务会计所特别强调的完整反映监督整个经济过程的要求,并且不能遗漏会计主体的任何会计要素。 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层次,它既可以是整个企业的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作为工作的主体。

1.3遵循的原则和作用时效不同。首先,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而管理会计不受《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完全限制和严格约束,在工作中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其次,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无论从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是坚持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只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因此,财务会计实质上属于算“呆账”的“报账型会计”。 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摆在第一位,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控制现在和更好地指导未来。因此,管理会计实质上属于算“活账”的“经营型会计”。

1.4工作程序和方法体系不同。首先,财务会计必须执行

转贴于

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无论从制作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报财务报告,都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不得随意变更其工作内容或颠倒工作顺序。同类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程序往往是大同小异的。而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计管理会计工作的流程。这样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管理会计工作的较大差异其次,工作方法体系财务会计的方法比较稳定,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核算经济事项,数字运算相对简单。而管理会计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即使对相同的问题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能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信息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

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

2.1二者都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只是由于客观条件及技术水平所限,会计的功能被局限于核算上。本质而言,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讲求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侧重于实际运行状态的记录和总结;管理会计则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做出决策,侧重于过程控制,运用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等技术方法完成其设定的管理目标。但是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

2.2二者服务的对象相同。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是什么的问题,要探讨会计的对象,首先应解决现代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又是什么的问题。因为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这个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是现代会计这个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也应该是一致的,即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只不过由于分工的不同,二者在“时”、“空”两方面各有侧重而已。财务会计的对象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主,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的客体“情况”进行再加工,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理财方法分析篇5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金融危机以及现代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有效控制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成本控制在当代企业竞争中,管理地位和费用控制也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重点,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预测、分析、控制考核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如何做好成本款里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为核心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尤为重要。本文以财务分析的方式对成本费用管理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增加成本费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财务分析法分析成本费用管理的意义

随着企业飞速发展,成本费用不断增加,降低了企业利润也浪费了企业资源,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以财务分析管理成本费用,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费用控制是企业根据拟定目标,协调组织生产经营过程,是费用控制在预计目标之内,用最小的消耗带给企业更大的利益。因此,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尤为重要。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成本费用控制有数以经济范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成本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企业现代化管理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如,重视成本费用控制推进管理技术进步等。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方式,相对而言,成本费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低投入高产出也是企业盈利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相对而言,产量高不等于效益好。这是因为产量的增加,成本也在增加,当成本超越了产品价值,产量越多亏损就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成本费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事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利用程度都直接影响到成本费用。因此,以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成本费用,找出浪费与节约经验,改善生产经营环节,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尤为重要。

首先,成本费用控制能促进企业效益增长。作为经济组织,所追求的就是利润和盈利,成本费用是企业盈利与否的关键。目前,成本费用在企业竞争中占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因此,降低和控制成本费用,能促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和利润增加。

其次,成本费用控制能促进企业竞争能力。众所周知,成本费用决定产品价格。如果企业成本费用较低,价格相对较低。物美价廉的产品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因此,成本费用控制能提升企业利润,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同时,强化成本费用控制,能减少生产成本,利于节能减排等政策的落实,满足节约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如,当稀有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保护资源消耗过程,贡献一部分社会力量。

2.如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2.1提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意识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并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日常事务都是由企业员工负责执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因此要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加强宣传力度,使得成本费用控制深入人心,自觉参与到成本费用控制之中。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减少成本费用

信息技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首先通过信息技术代替手工操作,便于高校准确的完成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如,财务软件替代手工记账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取得市场信息,做好决策和预测工作,避免市场风险发生。也能不免预测不准而造成的决策失误。通过信息手段能改进业务方式和业务流程,减低费用。如,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通过信息技术促进销售和生产,实现对费用的控制。

2.3加强预算管理

根据实际费用指标,企业各部门应编制成本费用预算。以企业实际发展为依托,忽略历史费用和现实费用,从零开始,对各项支出进行独立性分析,防止不合理费用浪费现象出现,确保成本费用控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年度费用预算过程中,及时进行会议审查,确定预算后不能随意更改。

2.4加强费用形成控制

首先强化采购控制。对采购过程实行归口管理,在批量采购过程中,以降低运输费用为主。利用定点采购的方式确保物资质量和交货日期。企业应该讲静态物资采购与动态物资采购进行归档及调整,将不符合规定的渠道来源进行优化。其次,强化存储过程中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物资存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制定不同标准尤为重要。如,按照不同的季节环境,制定不同的库存方式,降低和减少资金浪费。

3.财务分析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应用

2013年,某公司的管理费用共计608万元,其中额度较大的费用为管理人员工资,展总费用的45%,五险一金所占比例为9%,机动车使用费用及办公费用分别占9%和7%。电话费用占总费用的6%。分析其原因如下:首先,管理费用中五险一金和管理人员工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物价的持续增长,公司相应的上调管理人员工资,其中以中层以上干部工资上调幅度较大,使得工资成本有所增加。其次,可控费用中,办公费用、机动车使用费及电话费用是额度较大的几项。作为保障公司车辆安全的重要措施,车辆保险费用较大。因此在选择保险公司时要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的偿还能力和信用度。同时重点控制项目为车辆维修费和汽油费。在2013年公司办公费用为40万元,主要是一次偿还2012年所购买办公家具及办公用品,在偿还之后此项费用将大幅度下降。电话费主要用于销售业务上,同时,也包括内部沟通和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沟通。

通过分析,管理费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自出不合理或支出较大的项目,方面引起财务部门的注意,在第一时间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传统成本费用管理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财物、人力等低费用控制,忽视了战略成本管理。以上述企业为例,将战略成本费用管理为核心,站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合理考虑费用的支出,提出有力的削减依据,在改变当前费用的基础上,将企业竞争与费用控制相结合,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费用的节约与控制。

4.结论

综上所述,相对企业而言,成本费用管理始终贯穿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收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等问题,决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推进。企业将强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能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利用财务分析法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首先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成本效益理念,创建专业化的会计管理机构,拓展成本费用的管理范畴,并以当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核心。总之,以财务分析方法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能完善企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提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作者单位:山东鲁泰煤业有限公司太平煤矿)

参考文献:

[1] 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2] 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理财方法分析篇6

1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与财务管理目标

1.1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共有财产保险公司45家,其中外资公司15家。从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来看,中资保险公司仍然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为97.56%,其中市场份额居于领先地位的有中国人保、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三大公司。虽然中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较大,但是与外资公司相比,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较高,资产流动性偏低,偿付能力准备不够充足,资产利用率不高。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承保利润,与外资公司比较中资公司盈利能力较弱。

1.2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目标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目标经历了从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变过程。产值最大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作为现代保险公司来说,追求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明确的管理目标。价值最大化的理论含义是:一是价值体现为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而不是简单的资产的帐面价值;二是未来预期收益体现为现金流量,而不是简单的会计利润,现金流是可以折现的;三是未来预期现金流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随着经济和竞争的全球化,风险、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了现代及以后的商业经营环境,也使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四是资本具有成本,资本的基本回报要求使资本成为最昂贵的一种资金来源。把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是很具重要意义的,首先它考虑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其次它反映了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克服了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再次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方向,使资源向着回报高、效率高、风险低、创造最大价值的区域、产品和客户倾斜。

2eva评价分析方法的内涵

2.1eva评价分析方法的概念

经济增加值eva是英文economicvalueadded的缩写,其公认的标准定义是指公司税后经营利润扣除债务和股权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如果eva值为负,那么公司就是在耗费自己的资产;如果差额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eva管理是市场价值实现的一个方式,它又是把与市场价值相连的激励机制得以实现的一个方式,市场价值的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预算管理、战略规划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管理来实现。eva把股东、管理者、员工的意志和行为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创造了管理上的奇迹,成为创造财富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eva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同时还是企业进行决策与战略评估,以及资金运用和出售定价的基本理念。eva评价分析方法实质可归纳为4个“m”,即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

2.2eva与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根据概念上分析,eva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在计量上完整覆盖了包括资本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要素,这是它与传统的利润、资产收益率、现金流等评价指标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体现了股东利益,诠释了企业创造财富的真正内涵。二是剔除了公认会计准则功能性的,偏离股东利益因素的影响,从内部管理角度,对财产收支和资本项目进行合理调整,设计出符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三是为企业经营管理确立了长远、清晰、唯一的目标,而且是反映绝对数额越大越好的指标。尽管eva本身是期间的流量指标,但长期滚动的eva则反映了企业长期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增长=市场增加值(mva)在数量上等于企业未来年度eva的折现值的总和,eva和mva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对企业市场表现同样的解释力。要实现价值最大化,每年产生的经济增加值就要更多,或者说经济增加值的变化会带来企业价值的变化,实际上,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存量,一个是增量。

3基于eva评价分析方法的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的措施

3.1发挥eva的资源配置机制

eva约束观念的建立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国内很多保险公司,还没有把eva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在承保的时候随意降低费率,抬高手续费,赔付时放宽标准,以赔促保,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创造。如果不控制成本和风险,市场再大也不会创造价值甚至会毁灭价值。经济资本的约束是不是影响了市场份额,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机制,就有可能影响市场份额,因为本来能够盈利的业务通过错误算帐误导了经营决策。事实上,保险最重要的市场是价值市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市场才是应该努力争取的市场,并不是简单的保费规模。经济资本总量的要求,使得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保持一致,其次,也体现了不同的风险,这就必然会造成有的业务系数高,有的业务系数低。实际经营中应努力使得相关资产组合的风险系数最低,而不要简单的追求单一产品的风险系数最低。因为开展的业务是相互联系的,片面开展单一品种肯定不能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

3.2运用eva衡量各个业务单元的真实业绩

将eva指标分配到各业务单元,以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投入多少的依据。这样将企业资金真正投入到创造“创值”的机构和业务,并以此控制投入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并同时注重到规模扩大与提高效益的结合。以一定的eva指标要求分支机构,如不能达到,则不能开设该新机构。同时,对于长期经营不善的机构,可予以撤、并。为确保新设机构质量,可制定人均eva指标,要求定期报告。对于业务单元,致力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效益的、边际利润率高的创值业务,坚决退出无利润区,将价值创造建立在每一张保单上;将扶持优秀业务和淘汰劣质业务结合起来,大力推出有效益的险种。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公司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步伐,积极开发内含价值高的新产品,以代替那些内含价值较低、效益较差的产品,逐渐形成一方面有着人性化设计、符合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较高的边际效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产品体系。

3.3选择合理的eva分析考核方法

保险公司在实践中需要单独对部门进行业绩评估,这样可以强化部门经理最大化其直接可控的业务价值的能力,但是使用公司整体的绩效指标来确定部门管理人员的报酬,不能充分调动部门经理积极性,会产生靠其他部门绩效“搭便车”的动机,因此对公司部门进行考核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公司部门进行考核时,可以采取“eva中心法”和“eva驱动因素法”两种方式。“eva中心”是指组织内部可以对自身创造的eva进行度量和管理的业务单位。一般而言,作为一个eva中心,必须具有对自己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较为完全的自主权。“eva驱动因素”是指经营过程中影响eva结果并且易于与公司内部部门或个人挂起钩来的各种指标。相对于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来讲,基于目前采用的组织架构形式,在部门考核中采用“eva驱动因素法”为适当。“eva驱动因素法”的关键在于确定eva驱动因素。eva驱动因素可以分为直接驱动因素和间接驱动因素。前者指与eva指标存在直接数量关系的因素,后者指间接影响eva的因素。eva驱动因素还可以分为财产驱动因素和非财产驱动因素前者由各类会计数据组合而成,后者构成中不包含会计数据。一般而言,直接驱动因素大部分都属财产驱动因素。

3.4建立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

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是将红利支付与红利报酬分割开,在红利银行制度下,将以eva为基础的管理者红利计入其红利银行帐户中,该账户在该期间的期初余额包括以前期间的红利报酬超过以前期间红利支付的余额。本期支付的红利则基于更新后的红利账户余额。具体运用时再以一个不变的比例支付红利奖金,如红利账户余额的三分之一。如果公司经营业绩始终良好,红利银行的余额会越来越多;如果红利账户的余额为负,则当期没有奖金支付,同时借记该账户;而如果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就会失去这笔奖金,本期的余额将被转存到下一期。这一制度下既允许了公司基于单一区间的高额报告业绩,奖励给管理者高额红利,同时奖金不封顶。但是如果以后的事实表明业绩的虚假的,更多的红利奖励将在被支付之前被终止。红利银行制度通过基于后续期间的报告业绩来修正红利支付,削减了管理者从事短期行为的动机,同时它也给具有高业绩的诚实的管理者提供了极大的奖励。管理者知道,增进自己利益的惟一方式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超.公司财产管理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赵敏.eva管理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j].经济与管理,2005,(19):50.

理财方法分析篇7

财务控制是指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法规等,制定出财务程序和财务管理方法,并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和相关约束,确保企业商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控制的核心内容是筹集资金、资金投放和利益分配。财务控制要求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筹得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将资金投放到需要的项目上。把企业的财务控制理念借鉴到高校财务管理上将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多益处。

一、改善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方法的意义

高校虽然不是企业,但是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的经济个体,其教学与科研、基建工程、后勤保障等等活动都涉及资金使用,而如今高校也正面临许许多多的财务管理难题。高校应该如何通过筹集资金、资金投放和内部利益的分配来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降低负债率、提升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的财务控制理论出发,找出高校在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并提出相关意见措施,以期为高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提供支持,因此,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促使高校在资金筹集、资金的投放使用和内部分配上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健康有序的进行。(2)防止或预防会计人员在岗位上的各种违规行为,保护高校资产的完整和安全。(3)增强高校领导层的财务控制意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果,切实推进学校发展。

二、企业的财务控制方法

企业的财务控制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本文将会在高校财务控制中引用的相关方法。

预算控制法,顾名思义就是企业通过编制预算来确定企业商业目标的方法。企业的预算控制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硬性控制,它会对目标的实现途径及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计划说明,在实行期间不能做任何更改;另一种是弹性控制,它具体的步骤则是根据具体商业情况来调整控制程序;目标控制法,对最终目标进行控制的方法,它与预算控制的区别是目标控制只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最终目标,没有细节和步骤;制度控制法,根据国家相关的财务法规和政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制度标准制定的管理本企业商务活动的财务制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际效用;定额控制法,制定企业的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使用额度,也就是制定控制的标准,以确保企业稳定有序的财务活动;内部牵制法,就是要把不能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控制,明确各职务的职责权限,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不能互相接触。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筹集资金活动中的财务控制方法

筹集资金是每一所高校财务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因为只有拥有足够量的资金才能确保办学目标实现。一方面筹集的资金可以为学校提供办学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高校筹集到的资金数量和资金的结构又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质量。

我国高校的筹资一般有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收取的学杂费、贷款、科研收入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资数量、使用成本和对高校产生的负债率都会因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而不同。比如,在资金拥有量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就比地方高校多得多,负债风险也没有地方高校高。所以,在筹集资金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资产量等因素来预测筹资。合理的预测筹资包括资金的需求量、资金来源结构、筹资时间和使用成本四个方面。

第一,高校在不同的时期对资金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如果筹集的资金数量较少,高校会缺乏资金因而办学难以进行;如果筹集的资金过多,高校又会为此承担过多的使用成本和筹资风险。因此可以借用企业的定额控制法保证合理的筹资数量。第二,要保证资金结构平衡,它包括筹资的结构与高校需求结构和筹资结构内部的平衡。这主要是控制高校负债率,确保高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可以采取企业的制度控制法、计划控制法和目标控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的筹资结构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像贷款一类的负债性筹资,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偿还能力和资金所带的效益确定适度数额。第三,筹资的时间安排上,如果安排过早会无形增加高校的资金使用成本,筹资时间过晚,高校的各项活动都会因资金短缺无法正常开展。所以,高校可以借用企业的计划控制方法提前制定筹资方案控制筹资时间。第四,在使用成本上,如果资金的使用成本过高,那么筹集所得的资金不仅不能推进高校各项活动开展,反而会成为高校正常运转的累赘。所以,高校可以采取企业的定额控制法与计划控制法加强控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财政投入和学杂费等权益性的筹资,减少银行信贷等负债性的筹资。

(二)高校资金投放的财务控制

高校筹集资金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资金投入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等需要的领域中去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但高校的资金投放目的与企业的投放目的和投放的对象都不同,企业是为了更大的利润而将资金投到利润高的领域,而高校则是为了培养人才,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服务职能,因此,高校会把筹集的资金投放到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等活动上。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资金投放进行控制。

第一,做好资金的需求预测控制,高校可以采取企业的销售预测法,先调查学校规模,如教学设施、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然后调查当前学校办学的负债额度。最后把二者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学校在资金需求与现实占有资金量之间的缺额,从而就可以计算出高校所需的筹资数量。这里的需求预测控制要按照上文提及的筹资步骤来,包括资金数量、需求时间、筹资结构和使用成本。第二,投放决策控制,也就是筹集的资金最终投放到的领域,高校可以采用企业的市场调研与商业项目可行性的理念,投放前,先对学校现有规模、学校强项等进行调查,对每一个资金投放点进行分析,最终决定投放与否和投放数量。对能提高教学质量,如聘请优秀教师和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就可以予以投放。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是资金投放决策的目的和归宿,这也对高校里的财务人员的财务调控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务人员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后确定合理的投放模式。第三,投放规模控制,众所周知实际的资金筹集数量总会与预测的筹集数量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需要在筹的资金后,根据实际的资金数量和投放领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投放规模。这里投放规模控制可以采用企业的预算控制法与定额控制法来确定资金的投放规模,从而既可以确保高校正常办学,同时又能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第四,投放结构控制,优化资金投放配置还要在投放的结构上加以控制,事有轻重缓急,对学校各方面均匀投放资金显然不合适。而在投放结构上加以控制,可以使高校的资金,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或者固定的还是流动的保持一个恰当好的平衡,从而达到用最少的资金办最高效益的事。

(三)高校内部分配的财务控制

理财方法分析篇8

目前,物流业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在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方面较过去都有很大的提高,可是由于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要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难题。针对目前物流业的各种问题,需要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大量资金的沉淀问题可以由物流金融业务的多样性特点来解决,所以,物流业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

一、物流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分析

物流企业引入物流金融业务,益处与风险并存。所以在财务决策当中应当对利弊加以充分衡量,为物流金融业务选择正确的方向,争取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一)评价物流金融业务的目的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为融资企业提供保险、融资和结算等相关的增值业务,而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不止是利润新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因素。所以有必要在研究分析物流金融业务时,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利润及风险来源加以分析,并用财务数据量化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并将其与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相比较,并据此作出财务分析,作为财务决策的参考,加强物流企业预测金融业务的精准性,完善企业决策管理。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评价方法

运用财务管理的原理评价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利润及风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利润,结合物流的金融模式对相关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并量化。

1.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分析

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反映成本与数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本量利的分析当中,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耗费依据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成本和成本动因“业务量”之间的依存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2.建立盈亏平衡模型

本量利分析法当中最重要的模型就是盈亏平衡模型。物流服务项目的设计、增删,都可以借助盈亏平衡模型进行分析。暂不考虑销售税金,物流体系的本量利关系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表示销售收入,P表示销售利润,F表示物流固定成本的总额,V表示物流变动成本的总额,Q表示物流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K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者服务的销售价格,Vc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服务的变动成本。

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利润分析步骤如下所示:

(1)物流企业的业务分类;

(2)物流金融业务收入、业务量的确定;

(3)确定物流金融业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用本量利分析盈亏平衡模型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收入,P′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F′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总额,V′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变动成本总额,Q′是物流金融业务的业务量,K′是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Vc′是单位变动成本。

上式可以表示为:

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单位的变动成本)×物流金融的业务量-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

3.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服务带给企业客观的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主要是内部管理风险、监管风险、评估风险及质押货物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物流企业是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物流金融业务使企业增加了相关的业务,并带来赊销风险,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也多承担了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融资相关关系人而产生的风险。

根据以上的计算,能够得到物流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担保风险损失和息税前利润(P′)比较物流的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损失、担保风险损失之和与息税前利润的大小,所得结果如果是:P′>(坏账风险+担保风险),就说明了物流金融业务带给企业的利润要超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种物流金融业务对于物流企业发挥增值效应。如果所得结果是:P′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定量探究的完善建议

因为物流企业对于物流金融业务所进行财务管理应用的研究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在一些理论与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研究课题进行完善。

1.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与风险的管理研究较多,可是关于物流金融业务财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稀少,我们应该对物流的金融业务财务分析上深入探讨,加大研究力度,这对于完善物流企业运营管理非常有益。

2.在物流金融业务的财务分析上,往往根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是否向客户提供保险、融资、结算等相关业务服务,而将物流企业提供的对外业务分为物流金融业务和传统物流业务,然而,这种分类方法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应当通过财务实践不断进行检验。

3.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在物流业务上的应用可作为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开展时的决策分析,还可用作物流金融业务关于其事后跟踪管理的手段。这种方法是否适于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还应当通过会计工作着的实践检验。

三、结语

总之,物流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面对很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并积极探索着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其中,物流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善,有些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田芬,吕永波,刘凌霄,陈立.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

理财方法分析篇9

一、财务综合指标与企业经营管理概述

财务综合指标指的是企业总结和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对指标。财务综合指标反映了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也就反映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表现较好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够或者出现问题的方面则需要在日后的经营管理工作上做出努力去解决。所以,企业需要在财务工作上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财务综合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管理工作的好坏。

二、财务综合指标和企业经营管理计划制定

年初往往是各个企业总结上一年的得失并制定这一年的经营管理目标的时候。一个好的领导者懂得经营管理目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年初进行的年度经营管理计划会受到领导者的重视。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企业往往会根据上一年财务综合指标所反映的成绩和效果来决定本年度要保持继续稳步前进的方向在哪。而在制定本年度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提高、改善的问题方面也会借助上一年财务综合指标所体现出的问题来制定。通过上一年的财务综合指标所指定出的本年度经营管理计划会有效的推动企业在去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本年度的年度计划里往往涉及了本年企业投资的大致方向和数量。根据上一年的财务综合指标就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投资,从而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危机。保证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在去年的基础上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提高,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三、财务综合指标和企业负债能力评估

企业制定完了本年度的经营管理计划和投资计划之后,想要依靠投资来推动自身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的负债能力进行评估。财务综合指标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即是企业的负债能力指标。企业决策者按照财务综合指标所提供的企业负债能力指标决定对外投资额度,从而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利用率。财务综合指标根据投资的实际需要在负债能力指标方面分成长期和短期两种。假如企业想要选择长期投资,那么在上一年的财务综合指标里面,其盈利能力指标一定要保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企业的资金构成模式也要符合长期投资的需要才能进行。而在短期投资方面,企业需要分析上一年财务综合指标中的企业资金流动率等三项相关的指标,来决定是否进行短期投资。在进行短期投资的时候,也要注意根据财务综合指标保证投资额度在一定的经济范围之内,否则就会造成财务风险加大的局面。

四、企业的综合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动向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只有在这些法律范围内,其经营管理活动带来的效益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有效所得。企业综合财务指标会详细全面的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所作所为,受到惩罚所产生罚金开支,为维护企业形象所产生的公关开支等等情况都会得到详实的记载并反映出来。对于违规经营管理活动过多的企业,政府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做出处理,帮助企业领导者进行合法的经营管理,维护社会和谐。

五、财务综合指标切实地反映出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能够在市场中更好地走下去,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实现创新,找出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只有找到了企业发展的正确路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会根据财务综合指标来看待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否具有潜力。财务综合指标里面,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企业在过去的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持久。一个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往往代表了企业具有发展潜力,但这并不能说明无限制的提高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反的,盲目地扩大投资,强行拔高盈利能力往往会适得其反,并不适合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在扩大投资的时候,没有对相关的财务综合指标进行考虑,并没有指定一个合理有序的投资方案。这样的盲目扩大投资,往往使得投入资金缺乏有效管理造成企业资金使用率大打折扣。盲目扩大投资不利于资本的回笼,对某些资产不够雄厚的企业来说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威胁。对于资产雄厚的企业发展其实也不利,如果盲目投资不能得到控制,大企业也会随着财务风险的加剧而破产。

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还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方面,综合财务指标也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具备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才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常,企业会通过财务综合指标来评估自身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根据财务综合指标分析自身发展动力,从评价自身竞争力开始,革新经营管理措施。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的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根据财务综合指标来改革自身的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企业财务综合指标里面,销售额与收支情况结合起来可以分析出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壮大,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能够又快又好的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无可避免的财务风险。通过企业的财务综合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每个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必须重视的。只有根据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文红.浅析比率分析法在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7).

理财方法分析篇10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企业资金正常流转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在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各种收入、支出活动进行调节、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正常进行。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进行经济上的管理。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一定的财务上的风险,例如,所投资的项目无法得到正常的利润,或者是融资之后,很难按照约定的利息付给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解决企业所遇到的这种困难,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财务管理之所以能起到这种职能,是因为它能在财务风险尚未发生之前,便有一定的预知,从而避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或使管理人员在资金链断裂之前,积极寻找各种解决办法。

(二)帮助企业制定预算

在当前的财务管理中,其预算职能有增大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企业管理整体上都需要预算。近些年来,企业的市场不仅从地区扩展至全国,而且从全国扩展至全球,因此,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就必须做好预算工作。通过预算工作,能使企业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占一席之地。而财务管理,恰恰能极大的帮助企业制定预算。因为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当前的各种经济指标等数据比较熟悉,能给管理人员提供一份非常好的参考。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

依笔者看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居于中心地位。而且,从财务管理在各大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虽然从企业的开始发展阶段,财务管理的作用不太明显,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地位也不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第一,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保障能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利益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在企业资金的筹集阶段,面对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借贷来解决。所谓通过内部来解决,是指财务人员可以根据资金的紧缺性来合理分配企业内部的资金,尽可能的堵住企业中重要部门的资金缺口,保证该部门资金链条不断裂。通过借贷,缓和企业内部的资金压力,或者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等。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借贷活动是比较多的。因此,第二种方法对于企业来讲就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而这一点,企业基本上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来实现的。

第二,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企业的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各项管理的核心,便是对经济上的管理。而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管理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也必然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当然,企业还有其他方面的管理,例如,物质采购方面、资金使用方面、人力管理方面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隶属于经济管理的。不过,这些方面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在重视财务管理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方面的管理,使非财务管理部门能与财务管理部门协调起来,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财务管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上的分配。一般来说,企业各大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都由管理部门或人事部门来安排。这在很多企业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这种人力资源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管理人员大多是凭借经验、考核指标来调动员工的岗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财务管理能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人员,使之将具有某种能力的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因为无论哪种员工,就看其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其创造的价值越高,这就说明他比较适合现在的这个岗位,且能够在当前的岗位上发挥较大的作用。财务管理正是通过这种客观上的考核、评价,来使管理人员达到对员工的了解的,从而影响管理人员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

第四,财务管理能合理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团队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等。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就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无法获取应有的利润,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便可得知,财务风险是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例如,如果企业面临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制造的产品很难销售出去,使得企业的投资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从深层次来讲,企业的投资不能回收,实质上也就是一个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储备量就要减少,很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障碍。但是,财务管理倘若能够及时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便能使企业平稳的度过难关。其他方面的风险控制,实质上也都是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所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方法上有待改进

在目前的很多企业中,管理方式还不是很先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一点滞后。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主要是通过业务上的沟通、交流来考核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前些年来,我国各地的建筑设计项目增长的较快,很多企业在全国各大地区都设立了分支企业。在这种条件下,单纯依靠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一方面耗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很不方便,另一方面花费的成本比较大。但目前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仍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只有少数企业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财务管理。出现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更新管理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额。但问题是,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倘若管理人员以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抓住机遇变更财务管理方法,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资金管理不是很到位

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也不是很到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都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部门将企业的资金管理到位了,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目前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上比较松散,资金的使用率较低。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对财务部门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会定期的检查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导致资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妨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企业在投资上没有进行较为详细、准确的考察,导致一些项目虽然实施了,但由于市场因素、人为因素等等,使得资金不能较快速的回笼。另外,部分企业在融资之前,没有注意某些融资的细节,结果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这些细节问题暴露了,企业因此而增加了不少成本。出现这类问题,与财务管理方式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不完善,所以不容易发现资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尚待完善

企业的各项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人才来完成,而且需要人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很多人才由于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即使他们拥有某项专长,也不一定能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在这里,就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企业中,部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的专业才能没有得到较大的发挥。究其原因,就是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不太完善,企业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没有划分较为明确、细致的职责。一些财务人员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职尽责。这在以前还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利润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这种不良现象任其发展,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甚至很多财务管理的人才也会流失。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抓好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调节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分析

(一)改进财务管理模式

从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整合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整合正在逐步推进,从固定资产较少的部门、行业开始,将会逐步推进到固定资产较大、较多的行业部门。就建筑设计企业来看,其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完全可以率先实行与互联网整合。这种整合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整合之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

首先,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人员不必亲自到某些部门收集企业的信息数据,而通过互联网就能够获取他们所要寻找的数据资料。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检查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也非常方便。不需要通过文字账本的核对、检查,只需要通过相应的管理软件,将数据输入其中,并与财务人员得出的结果相比较即可。

其次,降低管理成本。这对于大企业来说,就非常明显。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财力来管理企业的各种经济收入、支出活动,而且往往由于数据多、杂,工作人员容易出差错。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在管理各种经济活动时,直接就能够进行检验、核对,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例如,XX建筑设计公司,在2012年通过改进财务管理的方法取得了降低公司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在2012年之前,该公司由于采取“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的财务管理方式,通过考察其他优秀建筑设计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制定本公司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目标。但这种方式,导致公司的资金管理不到位,公司的成本没有得到降低,利润率仅为1.25%。2012年之后,通过改进财务管理方式,设立资金科、预算科以及财务分析科,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对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加以控制,特别是组建了一支财务管理团队,最终使公司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提升,利润率达到了3.52%。

(二)加强资金的监管

在完善了财务管理方法的前提下,资金的监管就容易很多。因为上级部门检查财务管理的状况很方便,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就能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敢懈怠工作。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加强资金的监管。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各项支出,应严格审核,层层把关。争取在各个审核环节发现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并给予解决办法。在资金的监管上,各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资金监管条例,同时,在日后的实行过程中,不断添加或删除不合适的条例,使资金监管制度化。

(三)完善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

企业应考核每个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并根据考核的情况划分不同的层次。依照考核的标准,以及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这有利于在财务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使优秀的财务工作人员更加勤奋的工作;同时,迫使层次较低的财务工作人员加倍努力,争取赶超较高层次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如此,企业可以灵活的设置考核机制,在一般性的奖惩条例下,增加突出贡献奖。这种奖项是为颁给在财务工作上有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的,例如,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等。

(四)强化财务风险上的管理

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管理尚未有充分的认识,部分管理人员只是将其视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等同于市场风险、团队风险等等。这种认识是很不足的,因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归根结底来说,都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另外,财务部门控制好了财务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他类型的风险。企业其他类型的风险,不外乎由企业内部引起和企业外部引起两类,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很大关系,各种经济活动的项目支出,都是由财务部门经手资金的出入。所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就意味财务人员加强对各类项目经济活动的控制、管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面临的其他类型的风险。

例如,XXX建筑设计公司,通过收购亏损企业而逐渐发展起来,2010年,该公司的自有资本率为18.25%,负债率有321.1%,对银行的依存率为55.2%,利息占了总成本的11%,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不乐观。为此,公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改善融资模式,特别是对财务风险点进行控制等,使公司的负债率逐年下降,最终在2013年扭亏为盈,利润率达到了2.98%。

(五)组建财务管理团队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不仅仅要考核他们的能力、态度等以划分层次,还要在此基础上组建财务管理团队。虽然通过考核、评价,能够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通过组建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使财务人员提高的更快,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提高效率。首先,企业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等,来企业定期授课,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工作能力。其次,挑选其中学习成绩优异的财务人员,组建财务管理学习团队。这支队伍需要经常总结财务工作上的经验教训,并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型财务管理方法。在财务管理团队的协调下,财务管理定会锦上添花。

五、结束语

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两点,一是保证企业资金正常流转,二是帮助企业制定预算。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理由是:第一,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第三,财务管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上的分配;第四,财务管理能合理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之后,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问题,作了一番剖析,并提出了几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第一,改进财务管理模式;第二,加强资金的监管;第三,完善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第四,强化财务风险上的管理;第五,组建财务管理团队。希望通过文章分析,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盼.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J].商情,2012,(39):100

[2]游少奴.论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4810-4810

理财方法分析篇11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失效

早期采用的核算模式中出现了“重核算、轻管理”的落后观念,造成很多企业将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了支撑单位管理需要的核算工作上,而财务管理力量难以充分发挥。因基层单位属于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财务政策的制定上多数集中在完成本单位预算指标这个目标,整体经济效益的追求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未能从整体上开展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了上级财务管理难以有效的开展。

2.缺乏宏观引导

有调查表明,在执行会计集中核算方案及执行计划过程中,常将工作重点集中到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流程方案、管理规章制度、电算化系统需求等方面,仅仅重视某一个层面的财务管理,而对于基层财务的组织规划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领导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常造成企业财务工作无法顺利运行,不利于企业内部的长期经营。

3.职责分工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要求将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人员解放出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从单纯的“事后”反映转变为“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评估和考核,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与支撑。但是,基层财务原来的职责分工不适合会计集中核算后基层财务辅助核算的定位。因为原来独立核算的基层财务部门在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上基本上是按照“一主管、一会计、一出纳”的原则确定的,核算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为2∶1。很显然,基层财务的这种职责分工和管理模式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有矛盾的。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1. 合理配置财务管理资源

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财务规划方案时,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参照规模、工作量、管理成本等几个方面调整分配财务人员。一是规模,单位规模通常经过收入规模、业务量规模、区域规模等不同的标准参考分析。二是工作量,工作单位财务工作量要根据财务管理职能的而定,不仅要减轻核算职能工作量,还必须要关注财务管理职能的扩大建设工作,保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都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2.完善财务管理职责的定位

当制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方案后,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调整规划,保证每项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财务的工作重心从会计核算上转移到财务管理中,这样可以加快基层财务职能的转型。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对企业财务的各个方加强管理调控,如:收支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内控管理税务管理、报账稽核等等。对于原有的上级单位与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架构需维持原样,各级基层单位现有的内控审批权限和处理流程、预算管理保持原来的状态,而核算职能需变成报账稽核职能。

3.构建财务管理的有效体系

创建良好的管理体系能不断提升财务工作过效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必须要全面思考构建大财务模式。这样可以彻底摆脱原有基层财务的区域小集体的界限,引导基层财务与上级单位在会计政策、核算要求、财务管理等内容上协调运作。集中安排基层财务人员完成专项任务,包括:产品价值管理、收入资金稽核等,让财务管理体系在预算管控、节能减耗、闲置资产等方面起到有效作用。此外,还需要不断优化财务服务和支撑流程,让企业内部的整体运行效率得以提升。

4.更新财务报账流程

需要更新的内容主要是报账流程,这对于财务工作计划安排有指导作用。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状态下,企业每个层次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根据标准执行,上级对基层财务报账要求和管理规范需统一标准。参照会计集中核算的标准,对报账流程实施优化调整,在优化过程中要从财务信息传递、凭证附件等方面开展工作,对财务电算化及相配套的辅助系统实施变动。而财务信息传递需顾及到方便基层单位对报账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要求,在资金管控上要去除基层账户核算后的备用金管理、收入资金归集等方面。对企业财务报账流程进行优化处理,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实现各个环节的优化改革,让其它方面的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5.完善财务人员的考核机制

上级财务部门应结合基层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合理设置KPI考核指标,实施对财务人员的绩效管理,确保全系统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统一化,客观、准确地评价各级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设置KPI考核指标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其基础指标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指标,具体包括预算管控、会计基础、资金管理、工作效率、加(扣)分指标等方面内容。这里,应对改善全局工作的关键指标予以侧重,例如将单位收入资金风险问题确定为进行改善的关键指标,则适当调整资金上交完成率、资金上交及时率的考核分值比重。

三、结语

会计集中核算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企业面对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应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不仅要处理好新模式运行的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对内部财务人员工作进行优化改革。

理财方法分析篇12

一、院校财务管理缺陷解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许多中职院校中,管理制度非常混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管理制度大都是流于形式,内部制度名存实亡。没有会计进行监督,学校的监督权和决策权都集中在学校管理层或者少数领导的手里,因此,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学校无法获取真实财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应资源,影响资源的配置,也必将会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2.财务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

目前,国家正在开展财政体制改革,这在无形中推进了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然而许多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政改革和财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项目资金预算相当粗放,不够详细,执行起来比较随意;只重视预算内资金管理,而轻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经费并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评估分析,使得经费的使用效率很低。

3.人员素质无法与业务技能所需水平相适应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内涵和外延,财务方面的工作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然而,中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很低,不仅不能很好的为学校“当家理财”,也不能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有些财会人员甚至学历和业务水平很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全面,这不仅会减慢学校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也日益凸显了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与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维护学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选用以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

(1)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性的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和监督管理,并不断的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2)在财务人员的选用方面,必须确保聘用的人员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证书以及优秀的敬业精神。

2.转变财务管理的陈旧理念

国家推行财务管理政策,是为了更好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进行的,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财务人员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中职院校的财政体制。因此,财务人员必须积极地学习国家财政体制的相关政策,转变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节约意识、风险意识、成本意识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落后的财务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规范预算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妥善处理好财权和事权之间的关系,杜绝有财权而不做事的现象。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操作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适应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应该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学习国家的财务政策,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约束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努力完善和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中职院校必须对财务管理这一重要环节重视起来,并在改革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通过依法的筹集资金,合理的编制预算,并清理资金的运转程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节约资金,通过严格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持学校的经济秩序,并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真实性。总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是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理财方法分析篇13

公司财务预算包括收支预算、业务预算和财务状况预算,是公司总预算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预计收支负债表、预计业务表的形式展现公司下一阶段的决策。财务预算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有目的性的开展工作。而财务预算的管理是对与预算有关的行为进行审查、监控、考评等,它包括制定预算报告、推动预算的实施、确定责任归属人员、监控全过程和总结分析问题。“监控”是财务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方法

(一)零基点预算方式

顾名思义,零基点预算方式就是以“零”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在我国,服务类部门的工作量大,成本费用难以计算。该类公司进行财务预算时可以不计算现有的基期成本,以“零”为基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开销计划表和预计收入表。公司需安排专业人士对预算表分析,减少不必要开支,合理控制高风险投资,保留稳定性项目,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凡事有利有弊,零基点预算管理的工作量大,工作分散,不突出重点,具有局限性。

(二)滚动预算管理

滚动预算管理是一种不以年度或半年度为预算期的动态的预算方式,它随时分析当前实际业务与预算表的偏差,及时修改补充预算方案,具有实时性强、计算精准度高、工作量小的优势。滚动预算管理以市场动态为风向标,按月复查财务预算,延续性补充财务计划,形成一种“滚动”的财务预算管理状态。但是,与定期预算管理相比较,滚动式预算方式只能进行短期预算,该预算方式没有周期性,这使得公司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计划。

(三)弹性预算管理

弹性预算管理主要适用于不稳定性行业,这种预算方式往往以现有成本和业务量为参考,制定适合多变复杂的情形的预算表。弹性预算分为弹性利润预算和成本预算。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很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变化,制定合理的预算表。

二、财务预算的有效监控方法

财务预算的监控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对财务预算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和审查。监控财务预算可以避免数据纰漏,使企业按照预算的轨道前行,同时对相关人员起监督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一)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监控体系

财务预算的过程错综复杂,从 “收集原始数据”至“对预算表进行测评”,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和员工。财务管理监控需要对财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就需要多层次的监控体系和完整的监控制度。通过长时间的企业自我完善,建立了多层次的财务预算管理监控体系。

一,监事会。监事会是企业最高层监控部门,行使监控职责监督所有工作的开展,包括对财务预算的管理监控。二,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e Officer)。首席财务官是现代企业新的管理职位,它直接受命于董事会,权利广泛,对企业的总预算进行督查和监控。三,预算监控中心。该层次直接对经理负责,监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全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各职能部门都需要成立预算监控中心,预算经济,推进部门业务的顺利进行。四,预算执行责任中心。公司的总预算被分解到各个执行部门,各部门负责实施相关的预算计划,并由部门负责人进行直接监管。

(二)形成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控制度

财务预算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所以必须对预算质量进行严格监控。财务预算质量的监控项目包括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公司内部公费开销和三项资金的占用等。在进行预算监控前,提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和目标,随后分析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表对照,探求偏差的原因。最后对预算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经验,将没有完整的任务纳入下一次财务预算。

预警监控制度是财务管理监控的重点工作,它的作用是警告出现问题的财务管理部门。预警监控制度的具体工作流程:各部门上报资金预算,预警监控中心对资金进行合总记录,并跟踪部门资金的出入,随时掌握一手资料;按周调查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统计表,对某些难以评估的问题在会议探讨之后给予文字评价和指点;对财务连续亏损或收入相抵的部门重点关注;将上述信息按周传达财务管理控制中心。

企业的运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工作进行责任划分,明确责任人。而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监控部门就是该预算管理流程的直接负责部门,而预算制定部门为连带责任部门。财务预算管理的负责人需要在责任区内主动工作,与预算小组进行沟通,严格监管资金收支,杜绝资金流向不明等问题的发生,上报预算小组的违规违纪行为。而监控中心需要严肃财务管理控制的纪律性问题,做好巡视工作,监管有力得当,实行奖惩机制促进员工积极性,对工作效益显著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称职人员给予应有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杨世军.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6;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