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保护古建筑建议实用13篇

保护古建筑建议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封开古建筑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既融汇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又受到封开的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的条件制约。具体表现为,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讲究“风水”,又有地域共性。封开的古建筑,大体上归属于西江流域和广府子体系,其建筑技术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本文侧重对封开境内现存古建筑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些探讨,并重点介绍几处有代表性的现存古建筑。

一、古建筑的类型

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类型有古城墙、古街道、寺观庙宇、宗祠、牌坊、民居、茶亭、古桥、家塾书室、炮楼、古塔、古村落、古墓葬等十多大类。

全县现有明代砖城两座,古街道两条,历史风貌较好的古村落13个,古建筑3000多处(栋),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重要古建筑300多处。其中,宗祠97间,庙宇22处,古桥5处,古井5处,茶亭5处,炮楼2处,古墓葬22处,古塔1处。其余均为民居建筑。

全县出土的两汉时期陶屋模型多样,这反映出封开古建筑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可见封开古建筑的起源以干栏式(高脚屋)建筑为特色。近年来在杏花的古遗址已发现有六朝时期的瓦当。到唐宋见大梁宫、大造宫、泰新桥而知其成熟。到明清则继续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平凤镇的盘王庙、景福宫,南丰侯村乡贤牌坊、莲塘庙、酒井桥等建筑为其代表。近代又有中西结合的平凤石氏大屋、杏花伍氏家宅及南丰镇骑楼商业街等等。这些古建筑以其轻巧玲珑的造型,博取古今中外之长,灵活多变的风格,精美、古朴的装饰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封开现存古建筑很多都被本地人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形成一座座建筑群或古村落,这是对封开历史文脉的保留,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丰富的文物资源。

二、封开县现存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1:古建筑的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从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其类型的丰富,可以从这一侧面印证,古代的封开是沟通岭南岭北的中转站和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2:古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礼制制度,在各建筑组群之中,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长幼有序,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

3:古建筑中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建筑的早期营造手法和特征。例如在明清时期已较少使用的柱顶大斗,在各大宗祠中还大量使用。其材料挑选和形制规格随金柱的不同而变化,梁柱构件和营造手法,都非常明显地继承、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因而是十分珍贵的古建筑标本。

4:古建筑十分讲究风水。由于北回归线在县境横穿,气候湿热,人易得病。古人相信“气运谶图”之说。大凡兴工动土,必须察看地理形势,审辩基地是否“得水藏风”,然后选择一个环境优美,形胜俱佳,所谓“阴阳之交”、藏风聚气“的宜土进行营造活动。诚然,风水堪舆之学也有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一面,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5:古建筑的山墙边的装饰,通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称为“扫乌烟,画草尾”。因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谓玄武居北方。屋脊装饰夔纹,俗称博古,应该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过来的,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内涵,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镬耳山墙,又称鳌耳屋,也是这里常用的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性。

6:古建筑群或古村落大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自然环境中,如杨池村背靠青山,面对从工挖掘的环村河及池塘,整个村落处于一种山环水抱的状态,这反映出先民在建村时十分注重选址规模,营造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很值得后人借鉴。

7:古建筑也有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它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吸收,融汇运用到各类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杏花伍氏家宅,其正脊上的西洋建筑模型图案;又如平风石氏家宅,其内部很多运用一定跨度的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很具艺术价值。

8:古街道建筑根植于本土的地方特性,商业街道两旁的建筑,普遍采用骑楼式建筑,因为这种干栏式建筑适用于遮阳、避雨,方便山区城镇商业活动和集市贸易。这种下空廊支柱,上为起居室的房屋模式,可以视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衍续模式。

9: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简单的平面作矩形的悬山顶房,四壁砌墙,不用梁架,无窗户或仅在山墙开数个透气小窗(俗称猫儿窗),用屋顶开天窗采光,这是数量较多的一种。二是“三间两廊式”合院建筑,其中又可分为几个类型。最基本的为一列三间悬山顶房屋,中有门廊和小天井,墙体有坭砖、坭砖外包青砖和青砖三种。到清代,封开地区大量出现风火墙装饰的合院宅第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俗称九座屋)。又有从“九座屋”演变出“十二座”(如杏花伍氏大屋)。建筑材料的木料多用杉木。上述两种民居建筑,很少采用梁架结构而全部用墙顶承杉檩条。使用梁架的祠堂、庙宇等较高级的建筑物,其梁架多用高级硬木。

三、封开现存的几座典型古建筑概况

1.大梁宫

大梁宫位于河儿口镇扶学村。据其碑记载,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历代均有重修。

大梁宫为砖木结构,单檐布瓦歇山顶,屋檐升起,面宽进深各5间,通面阔15.48米,通进深14.80米。梁架为台梁式,心间檐柱顶部为一组三升斗拱出承桃檐,做法古朴。屋顶坡度平缓,前墙置素朴直棂窗,其用唐营造尺(1尺=31.50厘米)设计的。此外,立面屋顶收山较大,前后撩檐枋水平距离为14.47米,举高与比为1:42。平面柱网用加柱造,心间面宽的尺度达6.97米。其成为岭南地区的殿堂、厅堂古建筑之冠!这充分反映出大梁宫古建筑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岭南古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莲塘庙

莲庙位于南丰镇莲塘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宇之清代重修,砖木结构,硬山顶并马鞍式风火山墙,南向。原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座,占地面积为1344平方米。

现后座之楼下,称为“造杰学堂”,宽10.8米,进深9.6米;后座为“介福妆楼”,称莲花花主娘娘的深宫绣阁,设有“花主”神位。

每年正月初十为“花主”诞期,届时,两广三县的边民在之里举办各类民间庆祝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山歌对唱、抢炮和农作物优良种子交换等。

3.乡贤祠牌坊

乡贤祠牌坊位于南丰镇侯村内,乡贤祠牌坊即为该村侯氏祠堂的外门楼,清初,为纪念乡贤侯应遴而兴建。

该牌坊为八柱三门三楼,木石结构。柱为方形花岗岩石,各柱出斗拱五翘,斗饰为莲瓣状,撑挑着檐檩。楼层为布歇山顶,绿琉璃剪边,鸱尾吻。柱枋间做如意斗拱,为七跳重翘,斗拱间有狮子、鲤鱼、花卉等油彩木雕装饰。正中内外四柱脚各镶嵌一块水波形大理石抱鼓。正门左右两柱对联为“鸢喜天飞,杨翊清芬荣绰楔;鱼欣渊跃,昭彰雅化耀灵祠”。背面为“乡非阿好覃恩赐;贤有真修也泽垂”。横批分别为“鸢飞鱼跃”、“光前裕后”。牌坊左右围墙下部还各嵌四幅质动物、花卉等浮雕。

4.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南丰镇大岗村。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门上悬“李氏大宗祠”木刻横匾。前殿左右置耳房,中座天井两边有廊道。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中后三座为硬山配镬耳封火山寺。檐板饰花草虫鸟、人物故事,木刻工艺精湛,是封开宗祠建筑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

四、对古建筑的保护建议

封开县各地均发现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封开县正处在高速度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既是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时期,我们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根据封开县的具体情况,建议保护措施如下:

1.地方政府首先要带头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真正把文物保护放到重要地位,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就是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使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用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民间筹集一部分,用于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点的修缮、保护;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一部分,用于他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保护的文物点,并对这些文物点的保护经费来源向社会公开,对企业、团体和个人的义捐树碑立传,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的人和团体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2.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研究合理的补助办法,并明确产权和职责,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私有的个人、集体,放下包袱,把所有权属于个人和集体的文物单位,保护好、管理好,使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能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3.要深化文物保护工作的内涵,科学合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要深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在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同时,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通过旅游开发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完成部分文物点的维修和重建。但是,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绝对不能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文物本体。

4.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应抓住大力宣传文物普查成果的契机,重点宣传文物保护重要性,教育重点在青少年,使他们自觉形成“爱护文物,从小做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同时,结合封开县的文物普查实际情况,加大普查成果展,编制出版普查成果的图书资料,使文物普查成果真正做到来之于民,还于民和惠于民。

5.我们要更新文物保护的一般概念,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建议省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各市、县成立志愿者大队,把此次全省文物普查志愿者组织起来,制定相关的制度,统一服装、队徽和奖励办法等,充分发挥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增魁.封开县文物志.封开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

[2]陈泽泓.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2

一座城市有其产生的历史,一个村庄也有形成的历史背景,甚至有一个关于村庄形成的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传说),而记忆村庄形成的直接载体一般是具有纪念性或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一般性的建筑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的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特色,他们都承担着记忆村庄历史发展延续的责任。在旧村改造中,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全盘“否定”,会把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代表性古建筑拆除,从而使一个村庄失去原有的历史记忆和延续。笔者所在的村庄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近四千口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旧村改造。记得村庄有好几处具有北方典型的青砖青瓦四合院,整个院落有大门、二门,有东厢房、西厢房,有的还有院中院,有的大门两旁摆放着石狮。这些典型的古老四合院大都在六七十年或百年以上,现在想来,拆除甚为可惜。在村庄东头,有一座高大宏伟的古庙,人们都称为大庙。庙里的塑像时已被毁掉,而古庙却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后来该庙当作村里的木工用房。在村子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古庙,据说《淄川县志》有记载,后当作学校的教室,这两座古庙在旧村改造中都被拆除,现在想来甚为可惜。

其实,任何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应该说,一个村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和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就是一个村庄的标识。如淄川区杨寨镇的古塔,散落在博山城乡结合部的古窑,一些古老村庄中有着上百年的青砖青瓦四合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士旧居,以及 祠堂、庙宇、亭榭、古塔、古碑、古桥,古堡、古井、牌坊 等。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村镇发展史上的地标建筑,见证着一个村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和维系着一个村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越来越珍贵,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3

Key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fire risk, fir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无法估量的文物和古迹。这些文物和古迹,不仅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古迹,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近年来古建筑火灾事故的频发,古建筑的消防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摘自《浙江消防》),新中国成立50年来(1949-1999),我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78起,其火灾事故原因主要如下图所示。

图1 古建筑火灾事故原因调查饼图

从图可以看出,在78起火灾中,由于用火不慎而引起的火灾次数最多,约占30%,电气故障火灾次之,约占16%,而燃放烟花爆竹导致起火的次数最少,约占1%。除了上述火灾案例之外,近年来也有不少典型的古建筑火灾案例,例如,2003年1月19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火灾,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围文物也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4年6月20日凌晨,北京市西城区的护国寺院发生火灾,西配殿的一部分被烧毁;2007年8月,江苏省泰州市光孝寺发生火灾,“最吉祥殿”大殿西南角被烧毁。

从上述古建筑火灾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绝大部分古建筑为木结构,其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火灾诱发因素多,存在着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损失惨重,社会影响大。因此,全面、细致、严格地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及典型的古建筑火灾案例,对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对于古建筑防火研究的成果,对其防火现状进行总结,最后针对目前国内古建筑防火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1-4]。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古建筑的材料组成及构造形式,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界的危害和人为因素。图2给出了影响古建筑火灾危险性的因素。

图2 古建筑火灾影响因素

2.1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内部因素分析

从古建筑的材料组成来看,其屋架、梁、柱、门窗等都是用木材制成,由于木材的燃点低,经过数百年的分化之后,木材表面开裂,木质疏松,一旦遇到火源,极容易起火,起火后木材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降低了火场能见度。同时古建筑内部的装饰材料均易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来看,我国古建筑以叠梁式结构方式最为普遍,其正面一般采用木门窗,屋面采用具有较好耐火极限的瓦,这种构造就像如同一座堆积成山的木垛,一旦发生火灾,其火焰传播速度非常快,火势发展迅猛,难以控制,有着极高的火灾危险性。

2.2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外部因素分析

从自然界的危害来看,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雷击引发火灾,这主要和一些古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布局有关,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避雷设施不完善,缺少或者根本不存在避雷针,难免会造成雷击危害。从人为因素来看,主要有火源控制不力、电气设备使用不当、消防设施偏少、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等因素,古建筑由于是木质结构,一旦火源控制不力,如日常用火不慎、维修施工用火不慎、游客用火不慎以及人为纵火等情况,建筑将极易起火,并且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相对落后,起火后的灭火救援工作将会极其困难,由于消防间距存在问题,火灾发生后对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外部因素对古建筑的火灾安全性影响更大。

3.古建筑防火现状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4

迪庆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防火对策

对文物古建筑的各项保护工作中,防火保护毋庸置疑是其重中之重的一环。2013年发生在达摩祖师洞和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的火灾和2014年发生在独克宗古城的火灾,给我州文化遗产造成了许多的损失。为了汲取经验教训,现结合迪庆州实际,本人对迪庆古建筑文物的防火现状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以便对采取有效措施和积极防预方面提供参考。

一、迪庆文物古建筑的分布情况

迪庆藏区文物工作起步于1984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截止2013年5月,全州已有5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有3个(即中心镇公堂、茨中教、寿国寺)。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目前古建筑有8个(即归化寺、叶枝土司衙署、东竹林寺、飞来寺、奔子栏佛塔殿壁画、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迪庆州人民政府旧址、建塘阿布老屋)。20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目前古建筑有9个(即雪达贡木林、扎塘活佛静室、巴卡活佛私邸、念阿帕达老宅、羊拉佛堂壁画、金龙街古建筑群、托洛底傈僳族民居建筑群、小维西教堂、拖顶大村傈僳族民居建筑群)。3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有6个(即上桥头红军桥、金江特区人民政府旧址、大坝心观音庙遗址、岩瓦牛氏老、高泉风雨、云登寺)。全州26个古建筑文物均为全木结构、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它们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县域内,有的在高山之巅,有的在丛林深处,有的是老百姓的私家住宅,有的则是信教群众朝拜的圣地,它们是迪庆各级文保单位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二、迪庆古建筑文物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历史(客观)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1.木质结构,耐火等级较低迪庆州古建筑文物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如中心镇公堂、寿国寺、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等)。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成了“全干材”,含水量很低,耐火等级低,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就会起火。古建筑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覆盖严实紧密,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达到“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更容易引起充分燃烧。2.平面布局,易成连片火灾由于历史原因,古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建筑布局方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庭院相连(如叶枝土司衙署、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金龙街古建筑群、托洛底傈僳族民居建筑群等),它们很少考虑建筑的防火问题以及建筑的垂直和水平防火分隔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扑救,极易造成火灾的连片。3.远离城镇,难以及时扑救迪庆古建筑文物分布比较广,且大多数建于远离城镇,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如寿国寺、雪达贡木林等)。这些古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完备的消防设施设备。同时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有的还设有台阶,消防车很难及时到达和通行。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蔓延,燃烧猛烈。

(二)人为(主观)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1.管理人员不固定全州的建筑文物点多面广,大多数位于县城以外较偏僻的地区,许多古建筑要么没人看护而直接断电、断水,要么只有一两个人轮流看护,而且多为附近村庄的老年人(如奔子栏佛塔殿壁画),要么由乡镇文化干事或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看管(如叶枝土司衙署、飞来寺等),而这些人的更换也十分的频繁,很难做到尽职尽责。2.消防设施不健全消防设施不健全是全州各级古建筑文物点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中心镇公堂、归化寺、东竹林寺和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有相关的消防设施设备外,其余的21个各级文保单位基本没有消防设施设备,有的单位虽有极少数灭火器但已过期(如小维西天主教堂)或是已损坏(如寿国寺)。3.燃香点灯不规范迪庆州内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宗教活动场所,所以室内大多数都有明火,酥油灯的放置不规范,多数直接置于殿内木质的点香台上,无任何防火措施(如奔子栏佛塔殿壁画和扎塘活佛静室等)。4.用电接线不规范迪庆州内的大多数古建筑文物点都存在部分线路在外,而且在接线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有的使用医用胶布包裹电线,有的经书还按压着电线,线路开关随意乱设,存在殿内用电炉炼酥油等现象。属于私家住宅的古建筑文物点基本未穿防火阻燃管,部分电器设备安装使用不当,烟囱和火炉基本没有隔热处理。5.任意放置易燃物迪庆州内的古建筑文物点基本都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私家住宅,在这些点上,有的在殿外的转经道上放置有木板,且离主体建筑较近(如奔子栏佛塔殿画),有的在房屋中堂、天井部分放置有木质杂物,基本没有远离易燃物品的意识。(如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周围堆放有柴草,叶枝土司衙署衙署和扎塘活佛静室建筑内部堆放有废弃的木质杂物。)6.消防主体责任不明古建筑文物点的管理出现多部门多头管理,由于多头管理,没有明确责任主体,无法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而文物古建筑的使用部门也因此容易忽视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如中心镇公堂:宗教人士、独克宗古城管理委员会、老年协会、中心镇公堂文管所等多部门的多头管理,致使对其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很难顺畅地进行。)7.消防意识待加强在历次的消防安全大检查中,古建筑文物点使用者的消防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发现谈到消防安全,建筑文物点的负责人或是使用者自然想到消防队,而且等待消防队来配备消防器材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谈到文物,无论是寺庙还是民宅,建筑文物点的负责人或是使用者就想到文物管理部门,而且等待着文物部门来出钱无偿消除消防安全隐患。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是否能保全州内建筑文物点的消防安全?也值得我们深思。

三、预防古建筑文物火灾的对策

尽管迪庆州内的古建筑文物存在有消防安全隐患。但古建筑火灾安全不是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因此,必须从火灾防治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从管理体制和消防技术层面上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降低古建筑文物点上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从管理体制层面讲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建议政府组织相关单位举办一至两期文物古建筑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班,特别是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预防火灾的方法、发现火情的处理及灭火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对做好古建筑文物消防工作的认识,增强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令可遵。2.建立组织,明确责任《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建议尽可能地建立专职消防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灭火能力。同时组织临近单位、村民和各基层组织层层落实防火岗位责任制,实行联防协作,群防群治。建议政府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消防责任人,同时古建筑文物管理单位对内逐级建立火灾安全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确定防火负责人与专职防火人员,落实责任。3.联合检查,排查整治文物、消防、宗教、旅游、规化等职能、管理部门应联合起来,紧盯工作重点,消除工作盲区,大力开展古建筑文物点消防安全排查整治。古建筑范围内禁止堆放柴草、木材等可燃物,严禁存储易燃易爆物品,切实加强火源、电源管理。对查出的隐患要采取当场整改、逐步整改、限期整改的办法。古建筑文物管理单位内部也要不定期地开展自检排查行动,防火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4.落实经费,完善设备迪庆的古建筑文物点除了极少数配备有消防设施设备外,其余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配备消防专项资金,在建筑文物点的保护及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建议州、县政府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同级财政配备一定资金,完善消防设施设备,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5.加大宣传,增强意识建筑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单靠文物部门或单靠消防部门都是难以确保安全的,建议各级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广播、标语、专栏等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单位工作人员、村民、僧尼、游客等进行消防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识,从而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形成无坚不摧的防火墙。

(二)从消防技术层面讲1.火灾风险评估古建筑火灾安全的第一个步骤是调查、评估其火灾危险性。这包括识别火灾隐患,火灾发生危害以及疏散出路被堵塞所造成的有害后果等因素。通过现场调查古建筑的建筑结构、可燃物的分布、人员结构与数目、文物的价值与分布,起火可能性、消防设施的类型与分布、消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危险等级分析方法,分析古建筑内不同区域的危险度等级并给予标识,对危险较大区域进行重点防护。2.严防电气隐患电气设备的不规范安装使用存在有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建议古建筑物群内的电线穿管敷设。有关照明设施应远离可燃、易燃物质。凡用电照明的,严禁使用日光灯、水银灯照明,且应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严禁私拉乱接。加强电气工程安装、施工的管理,严格审批手续。安装工程结束后,须经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3.使用阻燃材料在进行建筑文物保护的维修、维护时,建议适当使用阻燃材料。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材料的使用应符合文物保护材料要求并通过报批),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降低木材表面的燃烧性能,阻滞火灾的迅速蔓延。有些木柱、楼板、楼梯等构件在尊重民族风俗、不损害建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可置相应的防火保护层,提高耐火等级。4.演练应急预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消防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专业队伍展联合演练,提高协同配合及应急处置能力。5.及时拨报火警及时发现火灾是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前提。古建筑单位应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对重点部位、用火区域、人员集中地方等实施夜间巡查,以便及时发现火情、拨报火警,而从减少损失。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5

前言: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政府对现存文物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根据普查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普查的过程中,有关专家和学者发现了大量的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最大财产,其科研、参观价值和历史地位堪比万里长城。但是,随着我国城镇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

一、古建筑文物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古建筑文物多分布在偏远山村,分布情况较为分散,整体保护难度较大。很多古建筑文物年久失修,所在地基础设施落后,当地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便要求拆迁古建筑。古建筑周围违章建筑物增多,不仅严重影响了古建筑文物的文化魅力,也为相关机构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增加了困难。

由于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人员少,经费短缺,对古建筑文物有效的保护措施无法长期实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主题,在拆建的过程中,很多古建筑文物遭受到损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趋势下,私自盗卖古建筑构件。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造成了村落整体搬迁现象越来越严重,古村落被破坏就在所难免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土地价值大幅度上升,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企业将“魔抓”伸向了农村的古建筑群。

二、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任务是通过具体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制止人为对古建筑进行破坏。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要动员全民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有关部门要引导基层文物部门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使全民意识到古建筑文物的重要性,在民众心中养成一种对文物自觉保护的意识,有效抵制违法盗卖古建筑构件的行为[1]。

2.分划责任,科学保护

基层文物部门要协调公安、旅游等相关部门,分划文物保护责任,结合文物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古建筑保护规定,在保护文物和利于基本建设的同时,全面科学的规划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

3.从经济角度避免文物破坏

相关部门可以从其角度出发,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例如,以古建筑文物为基础,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传统古建筑也能得以保存。

三、古建筑文物的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古建筑的一切维修措施必须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和特色。如果改变了原有形状也就失去了自身特点,使自身的科研价值大幅度降低。

从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说,保存古建筑的原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不破坏古建筑群中单体建筑的原有形状;另一方面是保存古建筑群的总体形状。对于单体古建筑的维修来说,最基本的是形制、结构、材质和工艺四方面。形制包括原有的保持原有的造型和建筑风格等;结构是建筑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材质是建古筑物分类的重要衡量标准,如果不再采用古建筑的初始用料进行维修,古建筑就会失去原有的历史地位;工艺则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水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真正保存古建筑原状,必须通过传统工艺技术进行维修。而只有完整地对古建筑的四个方面进行妥善维修,才算是真正的保存原状。其具体要求如下:

1.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不搞破坏性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对新颖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有效处理,置之于隐蔽处;对屋顶瓦、脊兽、砖瓦等,力求按原有的规格、花纹等烧制,不轻易无根据改变原样,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2]。

2.在维修中注意恢复建筑的本来面貌。对已遭到破坏性维修的建筑,应通过调查考证,努力将其原来的造型、体量、装饰、色彩等形貌忠实地恢复过来[3]。

四、古建筑的合理利用

保护古建筑文物只是手段,合理利用古建筑才是真正目的。现存的古建筑文物是各个历史优质文化的遗存,在制作或建造之初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绝大多数的古建筑的建造都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几部,古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已经被退化,而其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则逐渐超越了自身初期的利用价值。利用好古建筑文物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正是古建筑价值良性利用。古建筑大多数都有内部空间来为人们各种活动提供场所。而在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之后,其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过古建筑与其他历史遗留文物又有所不同,古建筑是由许多材料所组建而成的建筑实体,所以,不能像其他文物一样“束之高阁”或是置于“保险柜”中。如果将古建筑全部封闭起来,反而会因为潮湿而使木材腐朽,招致虫害,不利于保存。因此,古建筑除了发挥其在文化方面作用外,还可适当发挥其在物质功能上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其保护工程的进行。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使用单位在发挥古建筑物质作用时,常常“画蛇添足”,改变建筑材料、工艺等。从现存的古建筑文物来看,年代越久远,这种随意更换的现象就越明显。所有,有关耽误对于古建筑的利用也是有条件、有节度、有控制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古建筑在大劲社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总结:保护古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合理的维修和利用古建筑文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资源,使其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6

现存于浙江省东阳市境内的古民居卢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素有“北故宫,南卢宅”之称。卢宅建筑群,特别是肃雍堂组群,从建筑形式、空间序列、匾额题名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后理学思想和伦理宗法观念对民居的深刻影响。城东街道的李宅,是东阳宗祠最大、民居最古、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古村落,是活态的古民居博物馆。巍山是一座死火山,自然风光优美,山上有火山喷发遗留的黑石林,相传还有晋朝葛洪炼丹遗迹。巍山厅堂是东阳古建筑的三大招牌建筑之一,巍山以其拥有古建筑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的厅堂享有盛誉。也是东阳古建命运的缩影。但是近年来,由于资金缺乏,这些农村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破败不堪,或濒于倒塌。

2近年来东阳市古建筑保护情况分析

2.1古建筑的保护模式。第一种采取村里自行保护。这种方式极不合理。古建筑流传至今产权不清或产权共有,实际上相互扯皮时有发生,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村里只能协调没有惩罚权,有的所有者将古建筑的有价值的雕刻构件斗拱拿去卖,村里对这种事情实际上往往无能为力。第二种是市政府统一保护,登记造册,对古建筑等公房进行保护。政府出资结合民间资本共同管理,不改变公有房产前提下开发旅游,出版相关书籍提升东阳古建筑知名度。

2.2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缺少牵头部门。公房部分由市房管局管理;其余有的古建筑由村委管理,有的古建筑隶属私人财产,缺少牵头的权利责任主体,对保护不利的单位和个人缺少处罚措施。其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古建保护工作的立足点。东阳旧城拆迁、旧村改造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一些古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除了,没有对其进行改移或重建。村里的古建筑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不少地方对古城镇、古村落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镇、村落的建设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无权干预等等。最后最关键的是资金补助不够。很多古建筑虽列入了文物保护点,却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倒塌。

2.3古迹和古建筑环境的修复思路。

思路一“原汁原味”。 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追求形似和原真。这种思路和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农村史料匮乏,只能推测当时历史环境。思路二保护为主,按需变更。对于具体的历史古建筑,是保护还是修复、扩建,需要根据其价值、现状、空间形态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策略,达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现在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很严重,古建筑作为建筑之乡特色需要重点保护修缮。

2.4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建议。首先制定古建筑保护工作细则。明确“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古建筑保护思路,建议由房管局下设专门机构管理。出台《东阳市古建筑保护细则》。其次开放古建筑旅游。提升东阳市旅游文化影响力,利用旅游收入修缮及开放古建筑。再次加大古建筑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3东阳市仿古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东阳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体是东阳横店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地处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市横店镇,东阳市总面积为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9万。东阳横店部级影视产业仿古建筑群体,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成功复制了创业神话。 其主要形式有:(1)仿古影视拍摄地。包括了影视型主题公园、影视城及其他外景。(2)影视节庆旅游。(3)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影视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包括了解影视产业的过去, 回顾昔日的经典作品,展望影视产业的未来,体验最先进的影视科技等内容的旅游形式等等。

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推动了横店旅游业的发展。浙江横店影视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随着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浙江横店影视城已经从单一的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的发展战略转变。

4东阳仿古建筑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金华市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学院、横店影视学院等,对于古建筑人才高等学校要负起培养责任。中国古代的房屋均由匠人营造,师徒相传,世代相传。东阳广厦学院开设木雕专业,对于保护木雕工艺,发展仿古建筑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5东阳仿古建筑发展前景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7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贵州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人们怀古思幽,感受那民族古镇的悠久历史,小城的沧桑岁月,聆听历史变迁故事的心愿远远未尽,人们纷至沓来,特别青睐贵州的历史文化名城(镇),如商贾云集的水陆交通要冲“镇远”,多元文化荟萃的“青岩古镇”,荣极一时的“安龙古城”,明代军事城堡锦屏“隆里古城”,明清时黔东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麻江“下司古镇”,福泉平越卫城“古城垣”,以及黎平县城“翘街”等。一座座古城镇记载着昔日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但随着贵州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人们的频繁光顾,正日益侵蚀着历史街区、民族建筑和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当地各级政府纷纷投入资金或招商引资,准备进行古城的修复保护工作,这就使得民族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对民族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和发展,确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下面以黎平县城翘街为范例,说明对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建筑风貌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二、黎平县城翘街古城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黎平县与外界的交流主要是水路,几百年前,商贾们将陶瓷、绸缎、药材等物资,经清水江、都柳江等水域运至黎平,又将这里的木材运出去,在商贸的繁荣中,将考究的徽派建筑也带进黎平,由勤劳智慧的当地劳动人民建成之后,商贾们于黎平安居,由此把江南文化和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和独有的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翘街坐落于县府所在地――德凤镇东城区,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经过明清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历史街区风貌。这条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近1公里,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远远望去,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封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的门窗装饰,图案古朴。街面为条石和卵石铺墁,小街小巷众多,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翘街占地面积为99,852平方米,民居建筑面积69,852平方米,是黎平县城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主街两条,13条小巷均为方石堆砌而成,两侧民居215幢房屋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临街全为铺面,两侧马头墙高翘,气势恢宏。翘街景区内有著名的黎平会议会址、同志居住处以及两湖会馆、福音堂等文化观赏旅游景点。她的四合院、封火墙、垂花门楼,建筑风格集南北技艺于一炉,集中体现了民族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地方特色。

2007年,黎平被列入我国30个红色旅游线县。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对翘街进行了修缮,使古城保存了独具特色的明清时代建筑风采。根据县城规划要求,按照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围绕“黎平会议”这个中心,突出长征红色文化为主线,整合古城历史文化,精心打造和经营,黎平县政府拟招商引资2000万元以上,将翘街景区建设成为全方位展示长征文化和黎平历史文化的平台,集游览参观、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景区。为进一步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和抢救工作,2008年4月20日起,黎平县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区翘街古建筑进行统计和登记,并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县政府为古建筑建立文物保护档案的目的在于对翘街古建筑物进行保护、抢救。同时黎平县政府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准备对翘街古城区进行经营开发,开发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黎平会议会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扩建;新建红军广场;荷花塘石牌楼、双井街口牌楼、东门外牌楼修缮;住处的维修整治;修复东坡楼钟楼,东门城楼、城墙;以及重点打造四家四合院等。由此,黎平县城翘街古城的经营开发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将拉开序幕。

三、民族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1 旧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民族建筑资源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它融有民族的智慧、感情和,同时也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一旦失去将永不再生。黎平县城翘街是地方传统营造技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民族文化瑰宝。对民族街区的改造,应力求保护与开发高度统一的原则。民族街区风貌的保护中有拆、留、改、建等多种模式,在风貌保护中又有核心保护、协调性保护与开发性保护等不同层次。

(1)整体策略

对被改造地段进行分析,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做出决策,确定该区域被改造后的功能、经济性质和市场定位。例如象黎平县城翘街将单纯的街区改造为集游览参观、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景区,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关键定位。

(2)交通疏导

为了减少日益增多的小汽车对民族街区的交通阻碍以及对街区环境的污染,保持原有道路的总体结构,改变道路用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要改造道路的环境,把小汽车挤出历史街区的中心区域。其次是发挥公交系统的作用,把小汽车限制在历史街区,让私人汽车使用者在区域外换乘公交车辆进入区域,逐步建立起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汽车为辅的交通体系。第三要在改造后的街区加宽人行道,缩窄车行道,迫使小汽车降低行驶速度,减少噪声污染。第四是采取日夜分时的车辆进入的管理方式。第五是古城区的某些地段只是步行街,不允许车辆的进入。

(3)将街区重点地段建筑分类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第一类,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护――保持原样。

第二类,原有建筑风貌基木保留,但门窗、墙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修缮――保持原有建筑结构,局部修缮改造。

第三类,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风貌较差,门窗、墙体、屋顶有较大程度的破坏、或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特点、以及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整饰――保持建筑的形体结构,局部改造。

第四类,违章搭建的棚、风貌已经无存的房屋、严重障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更新――拆除,按照原有的风貌设计。

(4)市政设施改造

第一要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第二是管线的综合布置:考虑到街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消防线扩建、三线下埋的方式,同时除去影响城市景观的电视大线和电线水泥杆,以减少线路火灾。并作好景区内各种标识牌的制作。

(5)提升环境质量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景观生态环境的营造变得越来越重 要。一是把街区内对环境污染大、即使采取治理措施仍不能减少污染源的工厂和企业迁至郊区。二是尽可能在旧城区中开辟出绿化空间,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提高。三是有计划的种植特色树种,合理安排种植地点,给旧城区创造美丽的景观环境,四是对街区内的餐饮服务业进行有效管理,避免烟熏火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和噪声污染。

(6)街区外部环境控制

街区为历史街区与周边现代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和景观过渡而划定的环境协调保护区域。环境协调保护区内要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和色彩,使其与整个历史街区的空间景观相协调,保证历史街区与城市主要节点和路径之间的过渡关系。

2 新建建筑的开发模式研究

街区中的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主要是通过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或者毗邻的地方新建来满足新功能的需要,实现旧建筑外部空间的更新。新建主要是指由于原有建筑规模不能满足自身功能发展需要或者功能改变后的需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或者毗邻地段内,新建建筑。新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新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要处理好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的联系和过渡,从而保持该建筑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建筑新建部分如何体现对原有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1)形式协调

新建建筑的立面设计,无论从檐口高度、构图比例、整体尺度以及所用的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尊重和延续原有建筑形态,寻求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2)新老过渡

即在靠近老建筑的地方,新建部分的风格与其相近,远离老建筑的地方风格逐渐淡化、抽象、简练,但新建部分总体风貌要与原有建筑保持协调。

(3)移植片断

即将原建筑中富有特色的局部、片断或者构件提出设计,应用于新建部分最恰当的位置,使新老建筑形态之间产生呼应借以协调两者关系。

(4)以简衬繁

将新建部分设计为均匀划分的简单几何体形象(或虚的形态),作为原有建筑的背景,以突出原有建筑,但在色彩、质感等方面要与原有建筑协调。这也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底关系”原理,把新建的建筑作“底”,原有建筑作“图”的设计。

(5)地下扩建

当原有建筑装饰精美、造型独特、历史价值很高、环境自成一体,极富特色时,为了尊重原有环境可以考虑地下扩建,以保持原空间的完整。

(6)高新技术

在一些复杂的旧城区基地环境条件下,要实现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及完成条件苛刻的改扩建,没有尖端的技术手段是不可想象的。使用高新技术不但为保护原有建筑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精心的设计下可以创造出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8

1、古城概况

“羲皇故里”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2700年建城史,至解放初,古城自西向东完整遗存了伏羲城、西关城、大城、中城、东关城等五城相衔的格局,但至今仅遗存伏羲城、西关城,其内保存有澄源巷、育生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古民居)院落群,共140余处(其中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42处,包括: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总占地面积56公顷。有城市历史发展的活证,古树名木136株。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天水实施伏羲城保护工程,经十多年投资过亿,完成了伏羲庙修缮、伏羲广场及旅游基础设施、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等三大工程,伏羲城作为中华民族寻根祭祖圣地初具规模。

2、西关古城历史建筑遗存与文化内涵

紧邻伏羲城之东的西关古城,其内有5条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31处,他们中有:汉飞将军李广故里、才女苏蕙织锦台、教育救国“学圣”张世英宅院、中国唯一回民翰林哈锐宅院、荣(荣毅仁父亲)氏面粉厂西北办事处、赵氏宗祠天水堂、秦州古城墙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典型历史建筑和重点院落有:

(1)澄源巷历史文化街区。面积0.7公顷。后街清真寺大殿,位于澄源巷东侧人民路25号,元代建筑,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源巷11号、13号、15号、17号,清代建筑,哈锐故居。澄源巷21号、23号、42号,明-清建筑,咸丰进士张庆麟宅院。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源巷28号、88号,均为明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2)三星巷历史文化街区。三新巷,原叫“石头巷”,后以上海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改成“三新巷”,由于口传现称“三星巷”。面积2.65公顷。

三星巷16号、39号、41号,清代建筑;三星巷67号,明-清建筑,为西厢张氏张和故居。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巷9号,为清代武举赵子培故居。三星巷11号,为清代武进士张珍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拍卖给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荣氏企业秦州办事处。三星巷25号,为宋代抗金名将张俊府。飞将巷9号,飞将军李广故里。解放路74号,赵氏天水堂。均为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三星巷51、53号,清代建筑,葛霁云故居。葛霁云为中共早期党员,西北地区党的负责人,甘肃第一个共产党员。

三星巷北端秦州古城墙遗存,约100米。

(3)自由路历史文化街区。面积3.3公顷。自由路45号汪家院,清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路2号、91号、12号。均为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路14号,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已批文物点。

(4)育生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乡贤张育生先生为巷名,面积6.4公顷。

忠义巷6号关帝庙历史建筑群(北侧3幢大殿、南侧2幢附属建筑),北侧3幢大殿中,后殿正殿为元代早期建筑,前殿为明代建筑,中殿为清代建筑。育生巷42号、56号、清代建筑,育生巷60号、民国建筑,张氏民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育生巷43号,孙家大院17、18号,忠义巷26号邓家院(邓宝珊将军出生地)、28号,白家大园13、14号,均为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育生巷14号,清代建筑,已批文物点,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育生巷28号,务农巷2号,孙家大院12号、16号,忠义巷46号,均为明清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才女苏蕙“古织锦台”、“晋窦滔里”遗址。

(5)自治巷历史文化街区。面积5.09公顷。自治巷44号,清-民国建筑,吴鸿宾宅院。吴鸿宾,“五四”运动时与天水热血青年葛霁云等20多人在北京投身革命,在等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彭真、张友渔等同学共事。后为中共西北重要力量,首任兰州市市长。自治巷61号,明-清建筑,为张深故居,张深,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因平叛有功,授广威将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四品广威将军衔终仕归里。自治巷57号, 明-清建筑,为张深世孙张焕斗故居。自治巷59号:明-清建筑,张裕故居。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古城有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7株。

3、面临的突出问题

(1)人居环境差,安全隐患严重。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后普遍已木朽墙危,经5.12地震危及,普遍成危房;古民居院落地势低洼,雨季跨塌、雨后被淹现象时有发生;古民居居民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大多几代人共同居住,院内违章建筑普遍,电路乱接线路老化严重,存在火灾和火灾发生后无法施救的安全隐患,近年已发生多次火灾。供暖、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电信等现代生活基础设施未进院入户。

(2)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天水古城区保护与管理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难度大,擅自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违法建筑等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局部已积重难返。

(3)历史建筑保护难度高资金投入巨大。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房屋产权复杂,居民普遍困难,人口密度大,违章建筑多,搬迁疏散难度高,工程投资巨大。

(4)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保护问题社会关注,已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西关古城区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年都有建议与提案;古城保护区的广大居民普遍认为,西关古城区既已作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法规规定既不允许开发,而保护力度又跟不上,居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普遍不满,上访量不断增多,呼吁政府加强古城区保护或者开发力度,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曾在天水一次讲座上呼吁:“天水西关古城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保护,而是如何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问题!”。

上述问题如不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着天水市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将危及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

二、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的文化投资发展价值

1、国家政策层面看:指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中,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专家层面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文化遗产 让城市更美好》中指出: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的呆在角落里,而当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2015年9月,甘肃省委邀请中组部“一带一路”建设高层次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张克贵,对天水西关古城进行了现场调研后指出:天水古城区历史建筑群所反应的建筑年代完整、建筑个体完整、建筑类型非常完整,历史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艺术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天水历史建筑有丰富的木雕砖雕饰品,主要反映在大部构件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其艺术水平既不同于西北地区山西陕西木雕砖雕的粗犷,也不同于江南的精巧,而具有南北兼具的风格,其细腻的雕刻艺术水平可与江南一比,甚至胜于江南,集中反映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时天水人民的生活情趣、思想观念、世界观,值得深入发掘保护。特别指出胡氏民居北宅子主厅楼二楼木质雕花栏板保存完好,全国独一无二、天水独有;贾家公馆的木雕砖雕艺术水平及建筑规模,比一些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平高,被评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之无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历史建筑群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高,可以认为是反映天水古城建筑发展史的一个小博物馆。他对天水市古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的存量表示震撼,指出非常珍贵值得保护,他们与天水市其它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决定了天水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当之无愧的地位。这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水西关古历史建筑的文化经济价值。

3、个人认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是国家宝贵财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是名城古城区的骨架与组织细胞。它们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织肌理和有力物证,是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特色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古城、古街巷、古民居、古树、古寺是天水古城重要的组织肌理,不仅是构成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天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天水古城独特的城市魅力所在。过去,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天水将最具古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甚至元代遗存的历史建筑珍品拆除,在天水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现存的历史建筑(古民居)院落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它们不是“塌房烂院”,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是亟待抢救发掘的十分珍贵历史文化宝库,是天水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古城第三产业,促进天水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亟待保护发掘有效利用的“黄金富矿”,具有广阔而深远的投资发展前景。当国内一些城市因没有历史文化遗存,千方百计的在史料中寻找线索复建文化景点,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时,天水没有理由守着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不珍惜!不能守着“黄金富矿”“讨饭吃”,让古城区百姓依然生活在现代贫民窟中!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中,将天水定位为陇东南始祖文化核心区,提出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总体要求。这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紧迫感,立足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正视解决这一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在目前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新起点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妥善解决天水西关古城历史建筑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推动天水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建设特色文化魅力城市。初步思考建议如下:

1、加快规划编制与依法报审,切实维护保护规划的严肃性

天水市新修编的《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目前正在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编、编制《天水市城市风貌规划》、《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复兴规划》、《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要尽快完成这些规划的修编编制和依法报审,为天水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明确科学的指导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建议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天水古城区保护,建立责任追究制,靠实监管责任,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杜绝破坏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现象的再发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当下的安全隐患。

2、保护发掘与产业投资发展并重,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面对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问题,拆除历史建筑遗存建仿古建筑的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城市建设如何突出特色与个性,彰显城市魅力?这不仅要靠城市建设的完美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更要靠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议天水要进一步加强对西关古城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内涵特点的深入研究、发掘,紧密结合以伏羲城为核心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伏羲城、西关城的有机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围绕未来天水名城古韵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天水西关古城保护中,把西关古城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各历史街区遗存的汉飞将军李广故里、才女苏蕙织锦台、教育救国“学圣”张世英宅院、回民翰林哈锐宅院、扶贫济困咸丰进士张庆麟宅院、爱国忠武将军周务学故居、荣(荣毅仁父亲)氏面粉厂西北办事处、赵氏宗祠天水堂、千年古城城墙遗址、古树名木等众多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发掘、利用和促进名城古韵文化旅游产业的发掘策划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历史街区、不同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别策划提出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的文化产业保护展示及创意开发利用项目;适当疏散人口,保留部分原住民、传承原有生活状态与习俗;在古城保护区引入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的展示功能和休闲茶座等现代休闲生活元素,增建一定的市民休憩场所,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古城区文化展示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布局及游人进入、疏散、消防等设施全方位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安排。达到根本改变西关古城区生存、生活、发展条件,实现西关古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与区域业态的多样性、可持续性、活化复兴相结合的目的,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打造成富有活力和鲜明特色的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3、强化风险防控,促进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投资发展

实施这一项目面临着:适量的人口疏散搬迁、对古城传统风貌可能发生的开发性建设性破坏的防控,两大风险问题。为此,必须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公众参与,强化风险评估与防控,促进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投资发展。

一公众参与。在项目实施区引入 “社区开放式公众参与治理”模式,从规划编制、保护工程方案策划、工程实施、居民搬迁疏散政策制定、古城管理运营等全过程,都要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公示制度,广泛吸收体现公众意愿,调动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化解搬迁疏散矛盾。项目实施单位要组织天水本土知名的砖雕、木雕、古建施工等艺人――组成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专业队伍,参与该工程建设,确保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和队伍的培养。

二科学决策。要组织市内外知名的民风民俗、古建设计、施工专家、规划专家等组成天水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修缮保护专家咨询督导机构,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决策咨询,并赋于相应的技术监督与否决权,确保项目严格按名城保护规划和批准的方案实施,防止因经济利益绑架公众利益而引发的开发性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

三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名城保护法规、规划、资源优势及抢救保护利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对居民自发的按规划要求进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行为进行大力度政策资助奖励,对擅自拆除历史建筑、从事非法建设等破坏古城传统风貌的行为依法查处,形成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4、抢抓政策机遇,多渠道筹资融资

在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等丰厚文化遗存资源的投资发展项目实施中,只要妥善处理好抢救性保护与发掘、展示、利用的关系,拉长产业链,切实做好古城区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抢抓机遇,充分用足用活国家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多渠道筹资融资,解决投资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建由政府授信的、以项目实施区的土地、国有历史建筑等国有资产作为资本金,由政府控股的股份制项目法人,统一负责筹资实施项目和统筹组织古城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运作经营。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与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PPP等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筹资融资。

二要用足用活政策。认真落实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74号),争取将这一工程列入甘肃省“十三五”重大项目发展计划,纳入全省城镇棚户区改造、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开发行、农发行甘肃省分行政策性贷款支持。

三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修缮保护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市、区两级财政专项投入。

四、结论

全面投资开展西关古城历史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发掘利用,对促进古城保护与复兴,有着广阔深远的文化投资发展前景,意义深远:

一是可使处于濒危之境况的天水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利用,使古城保护区全面得到活化复兴;

二是可使西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万余户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生存发展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极大地促进古城区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天水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将显著增强天水名城古韵魅力和城市软实力,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与个性,有力地推动天水旅游富市战略的实施和天水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

四是将进一步升华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始祖文文化历史区核心区的地位。

总之,实施这一工程,是西关古城广大人民群众之渴求,是天水社会各界的期盼;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涉及民生的公益性德政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十届人大常委会31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主席令74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524号,2008年.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2016年).

[3]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2013年)、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74号)(2015年).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9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成为法律。1834年,希腊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国家立法。1840年,法国公布了首批保护建筑567栋,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了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政府应该干预。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和建议,确定保护的原则,推广先进方法,协调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的主要文件有《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1964年5月,简称《威尼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年11月,简称《内罗毕建议》)、《保护历史城镇和地区的国际》(1987年10月,简称《华盛顿》)、《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1984年)。

《威尼斯》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连同《奈良文件》阐述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原则。要保存历史遗留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性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对遗址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2)可识别的原则。修补要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3)要保护文物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它们都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历史的信息。(4)完整性原则。连同环境一体保护,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所处的环境,除非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得迁移。

《内罗毕建议》和《华盛顿》是针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它们的制定有其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大规模地建设住宅,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建筑改善了,历史环境却被破坏了,城镇的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留城镇的历史记忆,保持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历史街区内,单看这里的每栋建筑,其价值可能尚不足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但它们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面貌却能反映出城镇历史风貌的特点,从而使价值得到了升华,所以有保护的必要。

1987年通过的《华盛顿》总结了各国的作法与经验,归纳了保护历史地段共同性的问题。文件列举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内容:(1)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2)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3)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4)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5)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些内容看,历史地段保护更关心的是外部的环境,强调保护延续这里人的生活。所以,关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文件强调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要精心建设和改善地段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要控制汽车交通,在城市中拓宽汽车干道时,不得穿越历史地段;要有计划的建设停车场,并注意不得破坏历史建筑和其周边环境;在历史地段安排新建筑的功能要符合传统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现代建筑,但新的建筑在布局、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要与传统特色相协调。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0

一、研究背景、定义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古建筑群,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中式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中国古建筑群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性,一经损毁就无法挽回。因此,保护我国的古建筑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古建筑群定义

狭义的古建筑群定义仅指古建筑群现存的本体。但随着我国对古建筑群不断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广义的古建筑群不仅涵盖了古建筑群本身,还延伸到古建筑的内部装潢、周边环境和考古环境。

(三)古建筑群的价值

其一,历史价值。古建筑群的存在是让当代的人们可以更好地去感受人类生活的历史痕迹。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群是历史最好的证明,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补充历史、修正历史,甚至自身就是一部实物历史。对于研究建筑史的学者而言,古建筑群就是直接的实物历史例证。因为每一座古建筑群都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就是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工匠工艺技巧、艺术审美风格、风俗习惯等。因此,中国的古建筑群就是中国建筑史最好的例证。

其二,科学价值。古建筑群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遗存下的实物例证。因此,从对古建筑群的研究中也能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的科学工艺发展情况和工匠艺人所达到的水平。我国许多的古建筑群本体中就蕴含着当时匠人传承下的科技成果。至今,于我们还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例如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释迦塔,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俗称为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至金明昌六年(1195)增建修缮完毕,是中国目前现存最高和最古的一座纯木构塔式结构建筑。应县木塔塔高为67.31米,底层直径为30.27米,横剖面呈平面八角形,全塔共耗红松3000多立方米,重量约2600多吨。通塔为纯木结构无铆无钉,塔内至今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子。该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同时也反映了辽代的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

其三,艺术价值。中国的古建筑群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辉煌而璀璨的成就。它们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极高审美标准和工艺水平。中国的古建筑群在地势布局、用工材料、施工流程、室内装潢等方面,都蕴含着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二、我国古建筑群保护的现状及进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独特的发展转型时期,虽然,存有大量的各时期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但是对古建筑群的保护还未形成完善的理念和体系,处于萌芽发展状态。

在古建筑群保护工作中,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维持修缮保护的资金机制。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古建筑群保护的每一项保护资金都是来自于国家财政以及各级省市政府的财政拨款。此外,有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让政府的财政压力得以缓解,将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区,以此来收取门票获得收入,并通过旅游收入的资金来为古建筑群的日常保养提供资金支持。

部分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单内的古建筑群能得到国家的财政拨款。这一类古建筑群的保护资金需要以各级省市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例如西安、苏州、杭州、北京这些经济较为发达并且古建筑群也较多的地区,政府每年设有专项的财政资金进行修缮保护;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古建筑群保护的重视程度就较低,可用于古建筑群修缮保护的资金也较少。还有部分现在还没有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古建筑群,则不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

从行政上来看,在全国各市基本都设立有相对应的古建筑群保护单位,专门负责对本市范围之内的古建筑群保护。同时,文物古建单位还会受到省级文物古建保护部门的领导与管辖,各省级文物古建保护单位对本省内的全部古建筑群负责。

三、国外古建筑群保护经验

(一)合理有效的保护资金机制

古建筑群的保护及其修缮维护需要有大量持续性的资金作为支持。因此,在资金投入的体制上需要设置起一个时间较长、具有可持续性的维持机制。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不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维持古建筑群的日常保养工作,还依赖于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

法国的大部分古建筑群由家族传承并可进行买卖交易。因此,古建筑群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古建筑群的拥有者自筹和政府拨款,其中六成来源于古建筑群的拥有者,四成来源于国家政府;

德国的古建筑群保护资金主要源于德意志联邦政府、各区的州政府和社区。德意志联邦政府除了对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群进行财政拨款外,还利用财政手段,如税费减免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古建筑群保护的行列中,各区州政府利用等事业资金维护古建筑群的日常保养。

而在英国,国家财政拨款是古建筑群修缮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NGO的团体慈善以及个人捐助也是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完整悠久的保护思想体系

在罗马帝国的利奥王朝时期,罗马皇帝利奥一世胡约安里安就曾专门下过一道命令,要求对古罗马城进行保护。在这道命令之中还指出了古罗马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给公众所使用的,并且指出了这些建筑物是为了让公众拥有娱乐的场所所建造出来的。在此100年之后,1462年时,教皇二世也下令不准任何人对古建筑群遗址进行破坏,并提出了惩罚措施。从此之后意大利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城市古建筑群保护历程。

由此可见,意大利的古建筑群保护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意大利,有着运行机制各异、种类丰富的古建筑群保护机构,从最初的单一制政府全权保护模式到各类机构交错保护模式,也是经过了谨慎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才得以建立保护机制的。具体而言,在意大利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文化遗产部负责对古建筑群修缮保护机构的管理,并在各个市设立了相对应的下级保护机构,市政府所设立的相关保护部门所负责的就是全市范围中的古建筑群的管理与日常保养。

德国的古建筑群根据其所在地和种类保护分别由三类部门分别管理。较大型的城市,在本市设立相应的古建保护部门,负责对本市的古建筑群保护管理;较小型的城市,则是城市所在地的州政府所设立的文物古建保护部门负责对州之内的古建筑群进行统一管理;此外,分散于各地的城堡以及教堂则是有专门的古建保护部门负责进行管理。同时,租用古建筑群的单位及个人本着“谁租用谁保护”的原则对古建筑群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最后,政府还会聘请不附属于任何机构以及组织部门的专家团队,专门针对古建筑群向相关的保护部门提出各种专业的保养与修缮建议。

在法国,所有的古建筑群通过分级制进行保护:第一级为国家文物保护古建筑,约有6万余处;第二级为地区文物保护古建筑,约有2.4万余处。不同级别的古建筑群对应着不同级别的保护管理办法。

英国的古建筑群保护不是按照行政区进行划分管理的,而是从古建筑群的保护级别以及具体的需求出发进行划分的,主要分为遗址古迹、在册建筑、保护区与历史古城几个领域。

在英国,遗址古迹与我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致相当,然而英国的古建筑群遗址通常不会再成为单位的办公场所。遗址古迹的保护及其日常保养由文化传媒部门负责,对于可能影响到遗址古迹的活动均需专门向该部门报告,通过审批方可进行。仅英格兰一区,遗址古迹就有2万余处。

英国的在册建筑则是因为这些建筑有着相当特殊的历史价值与历史信息而被列入保护名单中。实际上,在册建筑因为情势变迁,经过非常严谨的审批手续,是可以被调整的。仅英格兰地区就有在册建筑37万余处。其中,根据其历史价值又分为三种保护等级,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保护管理方法。

第一级为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重大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此类古建筑群数量极其稀缺,约占册2.5%,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变更的。

第二级是为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群。此类古建筑群数量稀缺,约占册5.5%,非遇特殊情况不得拆毁。

第三级为具有历史意义值得保护的古建筑群。此类古建筑群数量庞大,约占册92%,可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保护。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1

浙江省金华市,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最早建置乌伤县,具有2300多年建城史。现辖兰溪、东阳、义乌、永康四市,浦江、武义、磐安三县,金东、婺城两区。城市面积1.09万平方公里,人口456.8万。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8.9亿元,人均GDP达5261美元。

金华市近年来以“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为战略主线,各项事业获得新的进展。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标志的市场经济十分活跃,以市区尼奥普兰青年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工业势头强劲。金华历为“文献文物之邦”、名人大家之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万年上山、南宋婺学、太平天国侍王府以及金华火腿和婺剧,名扬四海。全市拥有16处部级保护文物,52处省级保护文物。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处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5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96年开始,历届金华市委、市政府均十分重视文化大市建设,以申报国家历史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抓手,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存文化特色,促进保护利用文化遗产。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列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全球化浪潮不可能不对金华旧城改造产生影响和冲击。1999年前后,拆除黄宾虹故居,曾引起轩然大波。八咏路改造丢失了一些历史建筑和信息,受到一些专家批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要有2片1公顷以上历史街区,金华虽然拥有古子城历史文化区和雅畈历史街区,56处明清历史建筑,23000多平方米,略略超过底线,但属于金华名城的一个软肋。

2006年,金华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原中共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等领导悉心指导下,首先抓历史街区保护整治,采用镶牙式保护,适当迁建历史建筑以补古子城之单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察看原地保护困难重重、将面临破败而又有相当文化价值的一座清代历史建筑,决定迁至古子城,举办何氏三杰陈列馆(何氏三杰:金华藉著名教育家、史学家、编辑家何炳松;其堂弟为全美华人协会一届第一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其堂侄民国时期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何德奎)。90岁高龄的何炳棣及何氏亲属十分欣慰,捐赠文物300余件。后又由市文物局迁建一座历史建筑,作为专题博物馆载体;恢复黄宾虹故居;将造漆厂一座仓库腾空,恢复邵飘萍故居原貌,共增加古子城历史建筑近2000平方米。

二、社会力量保护历史街区的探索

上述财政投入保护的迁建历史建筑的成功,促使金华市文物局进一步的思考。一是古子城历史街区仍然薄弱,需要进一步补充;二是一些拆平空地原计划出让开发,能否改变一下思路,运用社会力量迁建历史建筑;三是在新农村建设调研中发现,数量较大的历史建筑已由于产权和居住条件差等原因,人去房空,一片破败,或屡遭偷窃支离破碎,或在虫蛀风雨摧残中倒塌,亟待探索新的保护机制。四是若采取政府迁建一种模式,在财力、物力、人力都有难度,且迁建后的利用和养护上都是难题。某地历史建筑群,均由政府投入,目前在养护和利用上都存在较大困难。市文物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认养保护的思路。一是就地认养,专家审定方案,政府予以补助最高可达维修总投入的30%;二是迁建认养,迁至划定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区块,充实名城核心区;三是政策上明确土地国有;历史建筑迁入古子城后产权属于政府,由市文物局与认养人签订无偿使用30年认养合同;认养所有经费由认养人负责。

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审议,批准金华市文物局的建议。金华市政府于2008年5月20日出台了《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金政发【2008】46号),为金华市认养保护历史建筑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认养迁建第一期项目已竣工或基本竣工

2008年5月30日,依据《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金华市文物局在金华日报刊登了第一期认养公告。公告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15天的报名时间内共有7人要求迁建认养15幢(组)历史建筑。2008年7月4日金华市文物局召开了文物、规划等部门的专家论证会,筛选了和信园、满堂书院、五璋山房等3幢(组)历史建筑作为第一期迁建认养项目上报发改委立项审批。2008年7月11日,市发改委作出了批复(金发改社[2008]164)号,同意上述3幢(组)历史建筑作为第一期认养迁建工程,项目总建筑规模2000平方米,总投资485万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补助37万元,其余由认养人自筹。

2008年8月15日,满堂书院项目破土动工,历时四个月,于12月15日竣工,该项目是目前古子城范围内工艺最为精湛的清代建筑。其认购、迁建、复建和主展厅刘去非书画长期陈列及辅助真卿会所共投资200多万元。2009年5月6日,市文物局批复设立满堂书苑博物馆。2009年5月16日,金华市首个由社会力量迁建历史建筑――满堂书苑博物馆开馆暨刘去非先生书画作品展开幕仪式隆重举行,张文彬、朱自煊、朱关田、林岫等著名专家予以高度评价。国内许多知名人士参加。2008年12月12日,和信园项目动工,工期五个月,已于2009年5月底竣工;2008年12月20日,五璋山房项目正式动工,预计工期6个月;

2008年10月28日,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将原属于五百滩南市街拆迁范围内的民国店铺,由市文物局和军分区协调,采取镶牙式的方式迁建至酒坊巷沿街地块,并于近日竣工验收,使这幢原汁原味民国沿街店铺融入了酒坊巷历史街区中,对该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起到了补救和提升作用。

四、经验和体会

1、必须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

《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共分五个部分,分别对认养保护的对象、条件、方式、程序以及认养保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加以明确和界定。对1911年以前,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历史建筑,提倡就地认养保护。对确具保护价值,但不具备就地保护条件的,可采取异地迁建方式予以保护。同时规定,迁建历史建筑的所有费用由认养者自行承担,被迁建建筑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给予认养保护人最高不超过30年的无偿使用权。由于产权收归国有,在充实古子城历史文化区的同时,政府的固定资产和文物数量都将得以增加,一举数得。

2、加强对迁建建筑使用功能的把关。

为了使建成项目符合《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认养保护方式中使用功能的要求,我们对建成项目的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第一期三个项目中除满堂书苑已建成满堂书画博物馆以外,和信园竣工后将建成东阳木雕展示场所,五璋山房将建成古玉器展示场所,形成与古子城风格相协调的文化产业。

3、大力提倡就地认养。

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必须遵循就地保护优先的原则。2008年11月,针对金东区澧浦镇里郑村文物古建筑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市文物局与村两委协商一致,由村两委出面认养了黄宾虹胞妹黄乃耐于民国期间建造的“乃耐私立小学”和古民居“务本堂”等三处历史建筑,并由村两委出资修复,市文物局以奖励的形式补助13.5万元。此举切实提高了当地基层组织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领导重视,部门协调。

领导重视,部门协调是推进和实施历史建筑迁建认养保护工程的关键。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建筑认养迁建工作,将此作为名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市委书记徐止平、市长陈昆忠分别带队前往扬州考察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名城保护专款。从2009年开始,又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2%,专项用于历史街区保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大力支持与配合,包括改变原来制定的方案,最终都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理解、认可和支持。

5、存在问题。

金华在实施第一期认养迁建历史建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完善的问题。一是规划设计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新建筑完全可以按规划建设的布局,但历史建筑是客观存在,体量和风貌有时并不能完全依照规划。二是原则上办成专题博物馆,是硬性要求,应在预审时与认养人达成一致,以免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分歧。三是公用管网的配套滞后。四是有的历史建筑占地面积过大。五是就地认养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

五、金华市当前工作

金华市区认养保护历史建筑的政策、做法和实效,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义乌市、宁波北仑港区、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龙游县文广新局分别前来调研了解,或已出台相关政策或将吸纳金华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凤凰网、中国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都市快报》《浙江法制报》等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2009年5月31日,一位余姚读者向《浙江法制报》反映,他想就地认养当地一幢历史建筑,可否享受金华的政策。2009年6月2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执法检查报告,充分肯定金华认养历史建筑的做法建议在全省推广。7月10日,中共浙江省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作出批示,要求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总结推广金华认养经验。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37-03

1 前言

俄罗斯圣彼得堡不仅有着俄罗斯诸多的珍贵建筑古迹,而且还是一座文化名城,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在此生活和从事过创作。因此,圣彼得堡历史建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诸多历史建筑的空间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改造和扩建未解决这个问题。在西方人们的观念中,对于改建和扩建,重要的是在增加建筑的功能和建筑面积的同时,保护建筑原有的面貌和周围的人文环境。也就是说不仅仅需要保存历史建筑本身,还得保护历史建筑周围的环境。圣彼得堡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扩建就得益于此,使城市旧有的历史面貌得以保存,城市的旅游业因此而受益。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许多城市面临历史建筑的改造问题,如何既保护其风貌又增强其功能,是城市规划师及主管部门所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圣彼得堡市成功做法的分析,可以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2 圣彼得堡历史

圣彼得堡(前苏联时期叫列宁格勒)是沙皇时代的首都,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沙皇时代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既壮观又精美。楼房外墙上几乎都有形态各异的雕塑,花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青铜人物雕像等。“圣彼得堡现有1000多个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其中有宫殿、庭院和大型建筑物548座、纪念碑32座、经典园林137座、博物馆50多所、此外还有大量的桥梁、雕塑等”,198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为迎接建成300周年,俄政府花巨资对该市进行拆迁、修缮、改建和扩建。使之今日的圣彼得堡基本完好保持着昔日帝国首都与文化名城雄伟的气度和风貌。对于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措施如,“苏联部长会议在1948年10月14日颁布的《关于改善文物古迹保护措施的决议》成为修复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另外对于“1957年开始实行《俄罗斯联邦关于改善保护与维修古建筑的决议》,后于1960年8月30日起执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与维修古建筑决议》。这些文件中批准了部级保护建筑古迹的名单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措施。

3 历史建筑的改造方法

3.1 木制框架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位于涅瓦河畔的马林斯基剧院是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下令建造的一座皇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见图1),1802到1803年Tom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完成了剧院内部平面布局和装饰的改造。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其风格和各部分构件的比例(见图2),新建成的大剧院成为了与喀山大教堂和海军总部一样的圣彼得堡的著名建筑。该剧院建成不久便经历了两次大火,一次是在1811年1月1日,另一次是在1859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批优秀的古典艺术品毁于一旦。之后在该位置上建筑师阿尔伯特卡弗斯建造了一所新剧院,该剧院就是后来的马林斯基剧院。今天他已成为俄罗斯文化的象征。

为了剧院的长久坚固、实用、美观,1894年在施列特的指导下将原先木制框架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增加了一些附属结构,老化的立面不仅受到了修复,而且也由于修复了一些古典艺术装饰品,也就更显它的光辉灿烂,并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创作,与街区建筑相一致的建筑立面赢得了人们的赞扬。马林斯基剧院成为了继喀山大教堂和海军总部之后的又一著名建筑(见图3)。

3.2 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保存外立面的一致

为了使街区的古典风格建筑都具有严整、和谐之面貌,“1855年沙皇签署最高命令,规定涅瓦河边主要交通道路旁边的‘建筑立面在进行建设之前应送给沙皇陛下进行审核’”。

到了2003年为了拥有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剧院(见图4),在马林斯基剧院的旁边新建了一个剧院。然而在新老建筑结合问题上,“保护加强历史环境才是最具效率的,要保护历史环境所有的完整性以及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丧失所有古老建筑的历史风格。为了能融入这涅瓦大街的历史建筑风格和那些已跨越世纪的雄伟建筑、精美园林以及古典雕塑的历史环境,在众多的方案竞选中,最终结果则是一个拥有古典风格外立面的全新建筑取代了原来的设计。

3.3 环境改造风格一致

涅瓦河畔历史街区的修复与改造,是关系到整个老城区的整体、和谐、统一等问题,涉及到城市建筑、建筑美学、功能布局、自然景观等的格局保护范畴(见图5)。作为历史街区,俄政府“主要修复方向为被毁坏的历史建筑,有选择地用了维护及维修的一些方法,将年久失修的罕见古建筑修复至原建筑时期”。为了保护历史人文环境,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禁止在市中心区域建造高层建筑,禁止随意改变市中心的建筑物的外立面,禁止在市中心建现代风格建筑等等“至今,圣彼得堡老城区没有一幢摩天大楼,300年前的街道和建筑依然保持着原貌,即使新建的建筑传承着原始风貌,从风格、形态、色彩、高度几方面进行保护。”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商业街区之一。在十八世纪,这里聚集了来自各方的商人。俄罗斯人曾经将大量贸易企业的聚集地称做“园”。而客人则是指那些去到他们城市经商的商人,客人园一侧的花园街在十八世纪成为了城市的最大的贸易中心。那个时候在该地存在着几个小“园”,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代在花园街按照科瓦连科的设计建造了“货币银行”大楼,基于此“客人园”开始慢慢形成。

从18世纪60年代圣彼得堡的建筑风格开始从华丽的巴洛克风格转向于更简单更合理的古典风格。“到了19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倍受推崇,经过50年的大力推行古典建筑,圣彼得堡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古典风格所要求的‘严整、和谐的面貌’”(见图6、图7)。“走在圣彼得堡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帝国风格、浪漫主义、折中主义及少量手法主义夹杂着哥特式的建筑,虽然建筑风格的多样,但是它们保持着一种惊人的和谐。”在圣彼得堡,“许多历史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材料――经济的基础,到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些建筑及其基础的功能不再满足现今的需要了,它们需要在功能上给予重新考虑”。在对待古建筑问题上圣彼得堡凸显城市风范,涅瓦大街上云集着众多的历史古建筑和文化古迹,对于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圣彼得堡,俄罗斯政府采取积极的和不同层次的保护措施如,“1、完全的保护建筑环境;2、保护每个历史城市局部的历史特点;3、历史街道立面的保护;4、在历史环境中放置新建筑的可能性,新老建筑之间完满的建筑――美学关系等。5、用现代工程方法保证在历史环境中居住,保证公用及良好的建设条件”等等。被保护古迹“其数量之广、涉及各历史时期建筑之多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在建筑文化传统保护与遗产继承方面的巨大作用。”

3.4 建筑功能的拓展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历史建筑的功能渐渐地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拓展历史建筑的功能,增强历史建筑的生命力,是历史建筑改造中的有效手段。

“客人园”的改造与维修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例,为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到了2005年“客人园”再一次受到了改建和扩建。这次改建由建筑师HNKNTa RBENH,BΛaANMNP3eHKeBNY,BaCNΛNN POMaHUeB.)*aHHaPa3yMOBa等共同设计。其目的是将“客人园”建成一座现代的商业购物中心。“客人园”其风格样式是早期的古典主义风格,其巨大的规模和独一无二的内部结构使得其在俄罗斯的建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内部环形空间结构的构思也是属于世界上较早出现的一批。考虑到这个建筑的特殊历史,建筑师决定返还这个古老贸易中心的内部的历史结构,并且将增建一个50000肝的地下商场。它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贸易中心,而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空间,它的商业面积也将大大增加。

显然,经过改造与扩建之后,使之成为了一个整体的交易大厅的系统。为提高和改善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把三层改建成了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这里的布置提供电影院、餐馆、咖啡馆、展览和陈列室。这不仅得益于俄政府成功的保护了历史建筑,而且也极大地方便了更多的休闲族、购物者和游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圣彼得堡街上、公园等处处可以欣赏到非常精美的雕塑艺术。“用雕塑来装饰城市,使雕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是美化人们生活的办法之一。”尤其在历史街区古建筑等处,那种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的雕塑已同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既亲切又美好的愉悦之感,它已成为了圣彼得堡的一大亮点(见图8)。“圣彼得堡具有世界上独特性非常强的城市文化遗产,特别在遗产地区的尺度和规模方面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城市形象不仅取决于它众多杰出的建筑作品,还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4 结语

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诸多古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安危问题,如何保护,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难题。在这方面圣彼得堡对于历史建筑所采取的经验是改造与扩建、保护与修复,建筑的改建扩建或者新建筑的建造都要考虑到其对周边建筑乃至整个城市格局的影响。风格要协调,甚至高度也得和周边建筑协调。当你“漫步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花园里,你就像行走在历史中,看得见、嗅得出、摸得着”。这首先要归功于俄政府为保护历史建筑实施的许多重要措施,很好地解决了文物建筑古迹及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问题。因此那些追求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现代风格与历史建筑不和谐的建筑在这些城市中就受到了抵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们只是仅仅注重了单体文物及少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而忽视了对历史城区的整体控制与保护工作。这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格局造成极大浪费,还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圣彼得堡的成功经验无疑会对我国历史建筑的改造、扩建与维护起到有益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妍,马建章.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城市特色与保护经验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7):27.

[2](俄)普鲁金.建筑与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吕民元,俞德民.城市・历史・规划――莫斯科、哥本哈根诸城市风貌与城市规划工作考察暨思考[J].上海域市规划,2000,6(12):33-39.

[4]田野.从城市设计再看圣彼得堡[J].科技信息,2011(4):12.

[5](俄)普鲁金.俄罗斯古迹建筑修复教育[J].世界建筑导报,1998(6):35.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3

1 江南园林古建筑损坏现象与原因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实际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木桩腐朽、局部地基下沉或开裂、整体地基变动、墙体出现裂缝与倾斜、檩拔榫、梁柱弯曲劈裂或底部折断、木构件倾斜变形等都属于较为常见的江南园林古建筑损坏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类古建筑损坏现象,主要是受人为、自然、架构等三方面影响所致。具体来说,人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争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开发破坏等几个方面;而自然破坏则主要包括雨雪破坏、虫蚁破坏、地震水灾破坏;而结构破坏则主要受荷载等作用影响,这些都会对江南园林古建筑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坏,相关保护单位必须对这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2 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方法

2.1 传统经验法

对于传统经验法这一古建筑鉴定方法来说,其主要通过目测调查、结构验算以及经验评价完成具体的古建筑鉴定,其本身在我国有着较为长远的应用历史。对于传统经验法来说,其本身具备着鉴定快捷、方便简单、较为经济等一系列优点,但其本身对于鉴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经验法本身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持,@就使得采用这一方法完成的古建筑鉴定很容易出现结论因人而异的问题。

2.2 实用鉴定法

有别于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这一古建筑鉴定方法本身需要得到现代化检测技术等手段的支持,一般来说实用鉴定法会通过对古建筑概况调查、古建筑地基情况调查、计算分析古建筑结构等三个部分完成对古建筑的鉴定。具体来说,在对古建筑概况调查这一部分的工作中,相关鉴定人员需要结合传统经验对相关古建筑的规模、所处环境、构造形式等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而在古建筑地基情况调查这一部分的工作中,鉴定人员需要对古建筑的地基基础、地基变形、地下水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而在计算分析古建筑结构这一部分的工作中,相关鉴定人员需要结合前两部分收集的资料,在实验室进行古建筑相关构建实验与模拟实验,以此完成对古建筑的鉴定。

在实用鉴定法的应用中,相关鉴定人员必须遵循我国1992年颁布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并结合这一规范将残损点作为分析与计算的依据,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完成实用鉴定法中需要进行的相关计算。对于实用鉴定法这一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方法来说,这一鉴定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与时间,这就使得如果完全采用实用鉴定法完成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鉴定人员采用实用鉴定法与传统经验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具体的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这样在适当时候采用实用鉴定法弥补传统经验法在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中存在的不足,就能够较好提高这一鉴定的可靠性,并大大提高江南园林古建筑鉴定效率。

3 江南园林古建筑维修加固具体措施

3.1 斗拱维修

当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出现损坏问题但可以通过维修解决时,我们需要选择妥当的维修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来说,其本身具备着构件小巧、复杂性较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很容易出现扭曲变形、斗耳脱落、糟朽等损坏问题。当面对斗拱的劈裂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粘结法对其进行维修加固;而当斗拱出现斗耳脱落问题时,笔者建议对斗耳进行补配,这一补配本身需要保证补配的斗耳木料、颜色与原斗耳相同;而对于劈裂但没有断开的斗拱来说,笔者建议采用管灌缝隙处理的方式。总之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斗拱的维修来说,相关维修人员需要结合斗拱出现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维修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维修的较好展开。

3.2 墙体维修加固

对于江南园林古建筑来说,墙体出现裂缝与倾斜问题极为常见,而对于墙体的维修加固来说,相关维修人员同样需要选择恰当的维修加固方法。具体来说,当面对出现轻微残损的江南园林古建筑墙体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勾抹、打点、漫干活与漫水活的方式完成对其的维修加固;而对于裂缝与倾斜较为严重的墙体,笔者建议相关维修人员对墙体进行拆砌,这一对墙体进行的拆砌可以通过增加内外拉结的方式对墙体进行改造,但要注意对墙体外形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我国当下江南地区很多园林古建筑存在着严重损坏问题,而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机构必须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江南园林古建筑的长久保存。

参考文献

[1] 韩立波.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23): 347-348.

[2] 秦芳.探索中国古典园林保护新思路――借鉴英国历史园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J].四川建筑,2006(02):4-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