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字教育实用13篇

学校数字教育
学校数字教育篇1

数字校园办公平台让管理更便捷、高效

新建的数字校园办公平台无疑是学校管理的指挥中心,给学校的管理和教研等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我们利用办公平台的“信息公告”和“信件中心”各类通知公告。教师在校内即时通信系统――小乐通讯的提示下,第一时间就能查看这些信息。这有效避免了办公室逐个完小、逐个教研组打电话通知的烦琐劳动。学校重大信息则直接推送到门户网站,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学生以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其中,日程协同系统便于本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工作规划和日程安排,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我校还利用平台中的校园电视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视频转播,学生在教室、家里都可以同步观看学校主会场的活动全程,受到师生和家长好评。

利用小乐通讯还能建立班主任、数学核心组、学校管理等研究群组,开展中心小学与完小、教研组与教研组间的网上交流与研讨。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开心地敲击键盘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使用音频直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沟通更方便、快捷,减轻了教师们在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实现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作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我们在制订、修改、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关注了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其中协同备课、协同评课的环节,有效弥补了原有平台的不足,实现了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学期初,由教研组长率先将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案上传至协同备课平台的主备模板。同一年级的其他教师则在主备模板中对教案进行复备。教学管理平台也允许教师上传自己的教案后邀请同伴批注。当有教师发出邀请时,收到邀请的教师可在其教案上随时添加批注,还可以对其进行星级评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教师们将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适用性的教案、素材、课件、试题、案例等资源上传,并对其动态分类,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丰富了校本资源库。资源的集中汇集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了解、切磋的平台与机会,使教师的授课能力、业务水平在交流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针对教师备课的数量、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提出意见和建议;每次听课后,管理人员及时将反馈意见和等级录入系统,期末时还可以提取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存档,计入过程性评价和学期考核,这些成绩和评语,教师在进入本系统后也可以随时查看。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校园的改建工作,最大限度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学科、科研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师生在数字校园中的参与能力、反馈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师生成长

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而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比尔・盖茨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围绕“践行体验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办学理念,开展体验教育课题研究。作为北京唯一一所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之旅的营地学校,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探究发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施体验教学,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14年9月,利用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项目以及“班班通”项目的支持,我校建设了两个智慧教室,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引入课堂。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结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不仅有效进行课堂的展示,而且反馈更及时,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凸显了我校的体验教育的思想。

2. 增加新的学习方式,为课堂学习方式做有益的补充

我们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里,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网络就像空气,弥漫在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每个角落,因此,教育和引导使用电脑如呼吸般自如的学生,是挑战,更是契机。我们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为此,我们利用班级广场,为学校专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实践成果、感悟反思、读书心得等以日志形式“晒”出来,与大家交流展示,老师和学生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应用网络的热情。

在以“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代表的体验学习平台,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包括制作标本、植物图鉴等的学习支架,供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实践体验。学生在对植物进行多样化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展示。我校以此为窗口,促进体验学习平台的建设。

楼道体验大屏是学生喜爱的自主学习天地。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校在楼道安装了12块触摸体验大屏,其中不仅有对学校环境、历史以及各项活动的展示,还有体现学科自主学习的“知识库”。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争相到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玩中学”板块,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书法、陶艺等虚拟体验;尤其是陶艺,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制作、煅烧、装饰、拍卖等虚拟体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不懂的问题到百度去搜索。利用计算机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PPT,将梳理后的知识利用Word做成“海报”在楼道展示。课前、假期在北京市数字学校观看同步课堂“BDS”录像课进行预习。以此形式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上网还有比玩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如何健康上网,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字校园是融合了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平台,其核心作用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创新与变革师生的互动和学习方式。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方便快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不断探索、创新,让数字校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学校数字教育篇2
学校数字教育篇3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独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学校数字教育篇4

一、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字校园中网络道德的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的一系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当前,个体道德在从现实向虚拟网络世界拓展、交融与碰撞之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点,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带来了网络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网络信息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国体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使得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混淆,因网络的西化而受到冲击,造成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

其次、个人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狭隘性

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相反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真正同他人面对面交流被削弱以致断绝,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可见,网络在使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平等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人的劣根性、无约束性也随之增强,自由使人无拘无束以致无法无天,个性的无限张扬以致个人主义,这都导致了人格虚伪与欺骗、个人心理的孤独、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挑战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逃避,以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狭隘与心理沟通能力的下降。

第三、网络迷恋与自控的弱化性

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是高校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上网成瘾的根源来讲,这是现实和虚拟的行为冲突,人的现实存在使其生理、心理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虚拟和现实未能充分磨合与协调时,就必然产生其间的分离和抵触,从而使网络迷恋症发病成为可能。因此,辨别能力不强与认知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面驱动下,往往沉溺于网络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迷恋网络时弱化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网络中黄色信息、黑色信息、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危害更严重,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由弱化转化为失控,以致犯罪。

第四、诚信与责任意识的缺乏性

网络的出现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与不良行为在大量重演,大学生以一个虚拟实体存在于网络之中,网络的虚幻性和隐匿性就易导致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的淡化与缺乏,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就有可能目无法纪,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甚至有错误政治倾向的言论、宣扬反动、迷信、色情、发泄私愤等等,而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修身教育、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此就形同虚设,如此不良行为既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网络秩序,也使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带入现实生活,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诚信和对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意识。

二、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在数字校园中,面对网络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实际,分析并思考挑战的形成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这既为道德教育宣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大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输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巩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与信仰,拓展交往范围,解决自身的心理与交往问题,规范网内外的行为,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开放的网络世界,以丰富、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富有特色的民族道德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网上行为约束的根据和准则,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虚拟的网络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加强大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并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的法律和法规。既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此外,也可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约束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以规范与法律的“他律”来促进网络道德的“自律”。

第三、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与能力

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网络中,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尤显重要。目前,社会的整体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对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与秩序。同时,高校“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增强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意识。

第四、建立网络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

网络道德教育“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牢牢掌握网络的主动权”,主动掌握和充分利用数字手段与媒介,加强对网络运行的过程管理,健全网络管理主动响应机制,制定科学的网管和监控制度,建立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网络特点并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教师网管队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方法上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研究网络,从技术上控制网络。一方面负责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工作,规范网络行为,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负责收集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正确的引导信息,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网管队伍自身建设,创造条件让管理人员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管工作,以完善网络学习与教育管理的互控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在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基础上,与社会、家庭、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造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共同关注和思考“鼠标下的道德”,共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给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与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矫正价值导向,塑造健全的网络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慧芳,郭庆琳.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84.

[2]时德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5):115-116.

[3]龙文明.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2(2):81-82.

学校数字教育篇5

1.校长领导力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家约翰·科特指出:“领导是影响和支持他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富有热情的工作的过程。”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双方从共同目标出发,力图获得真正变化和结果(林志颂和德特定义)。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影响和带领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和较为全面的素质,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获得师生的拥戴和追随。

2.数字化校园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现实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

二、数字化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搭建了综合性的平台,在各种平台中,校长加强集约管理和内涵发展,使领导力得到提升

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师人人有计算机,互联网全天候24小时畅通无阻。学校还建立了独立域名和公网访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包含信息平台、数字教学平台、校园管理平台、校长网上办公环境、教师网上办公环境、学生网上学习环境等六大子系统和辅助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支撑模块。以“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增进交流、宣传形象”为重点,形成了完善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和应用平台。校长合理、灵活的运用数字校园系统,使之成为了发挥校长领导力的综合平台。

(一)管理平台

1.管理平台使学校的整体规划更加趋于完整、科学。

2、管理平台使常规管理更加全面、透明、规范。

3、管理平台使学习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点更加清晰、合理、科学。

(二)服务平台

校长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校长的领导力的有效体现,要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校长要善于挖掘服务功能,为师生的发展和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1.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信息员2.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指导员3.要使数字化平台成为保健员

(三)沟通平台

校长的工作呈多级分布,有与上级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沟通、联络,有与平级兄弟学校、社会部门或专业部门领导的联系,有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沟通,还有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沟通联系。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校长要分配好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环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校长多级工作的沟通效率。

1.校长与干部教师间的沟通

通过校园网,拓宽了民主管理中各项工作与干部、教师的密切程度,使征求意见更加广泛,民主氛围更加浓,干部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新学期校长寄语,学期末的校长问候,三八节对女教师的祝贺,元旦、春节、教师节前对全校教职工及家属的感谢和祝福,每月教师生日时的欢乐祥和,工会各项活动的蓬勃开展……校长贴近干部教师,传达了民主管理、人文关怀的信息,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2.家校间的沟通

通过学校外网,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和倡议,学到家庭教育的方法,提前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成长的特点以及教育策略。同时,还可以通过家校通平台、CMIS平台及时了解、查阅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也能及时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向学校反映各种情况和需求,这对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方法的有效调整提供了信息和帮助。家长和学校信息的有效沟通,成为了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得力助手。

3.师生间的沟通

随着社会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在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平台,了解老师,了解学校,也可以为教师、为班级出谋划策,当老师的小助手;老师也可以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与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上的联系和帮助。师生关系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我校师生关系更趋于健康、和谐。

4.校际间的沟通

闭关自守、孤芳自赏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开放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信息时代社会人的必备条件。增加校际间的沟通,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来丰富我们的教育途径和资源,使学校发展处于一个“绿色生态环境”之中。——打开一扇扇门窗,让我们与绿色相拥!(良乡小学《拥抱绿色》)清新的空气,能振奋我们的精神,武装我们的头脑,鼓舞我们的斗志,增添我们的力量!

(四)展示平台

数字化校园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平台,充分展示的平台。它营造着求实、开放、多元、拼搏的校园学习氛围,也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开拓进取,永攀高峰!

1.学校办学成果的展示2.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展示。

(五)督导评价平台

学校数字教育篇6

数字化音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数字化音乐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的标志性音乐形式,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标志是具有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教育平台。1987年刘健与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培养能运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能型音乐人才。该专业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种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相继成立了电子音乐教育体系。

专业音乐学院中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的学科系统化建设体现在各专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共性和各自专业发展的个性方面,包括“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录音”三个专业。它们都是音乐与高科技的交叉互补,但是各自专业的发展方向又各不相同。如“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性专业人才;“音乐录音”专业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01年开始设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目的是为了强化部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从层次上看,电子音乐可以分为实验型、社会型、家庭型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电子音乐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师范大学中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数字化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在专业选修课开设,以扩大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事电脑音乐的制作与录音教学、电脑制谱及其在音乐专业学术论文中的乐谱绘制技术的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综观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势态,各大音乐学院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电子音乐专业结构的建设已经形成共识,主要音乐学院在未来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地位,将依然引领全国普通高校电子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前进步伐。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的使用

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系统应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MIDI键盘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必须安装了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和红蜘蛛网络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是高师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包括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按高师教学要求其中视唱部分包括构唱、视唱、背唱和弹唱,练耳部分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的听记。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利用MIDI键盘演奏旋律带学生进行视唱,也可在Sibelius软件中输入视唱曲的五线谱,然后点击播放,让学生跟着唱。先把视唱部分全部跟唱几遍,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视唱抽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老师制作好的视唱曲目跟着视唱,至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弹唱部分的教学,学生可以打开Sonar软件,结合MIDI键盘边弹边唱。还可以利用Sonar软件的录音功能学生录制自己视唱的声音,再进行对比,方便掌握在节奏与音高方面是否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其他理论课程方面,电脑音乐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使用Sibelius软件等软件完成作曲与配器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抽查。利用Sonar等软件软件结合MIDI键盘相结合进行辅助功能的教学,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完成作曲与配器等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声乐等主专业和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该研究项目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有效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卢小旭,编著

[2]《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颜东成,编著

学校数字教育篇7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部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部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学校数字教育篇8

一、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字校园中网络道德的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的一系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当前,个体道德在从现实向虚拟网络世界拓展、交融与碰撞之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点,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1.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带来了网络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网络信息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国体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使得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混淆,因网络的西化而受到冲击,造成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

2.个人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狭隘性。

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相反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真正同他人面对面交流被削弱以致断绝,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可见,网络在使人的主休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平等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人的劣根性、无约束性也随之增强,自由使人无拘无束以致无法无天,个性的无限张扬以致个人主义,这都导致了人格虚伪与欺骗、个人心理的孤独、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挑战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逃避,以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狭隘与心理沟通能力的下降。

3.网络迷恋与自控的弱化性。

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是高校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上网成瘾的根源来讲,这是现实和虚拟的行为冲突,人的现实存在使其生理、心理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虚拟和现实未能充分磨合与协调时,就必然产生其间的分离和抵触,从而使网络迷恋症发病成为可能。因此,辨别能力不强与认知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面驱动下,往往沉溺于网络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迷恋网络时弱化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网络中黄色信息、黑色信息、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危害更严重,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由弱化转化为失控,以致犯罪。

4.诚信与责任意识的缺乏性。

网络的出现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与不良行为在大量重演,大学生以一个虚拟实体存在于网络之中,网络的虚幻性和隐匿性就易导致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的淡化与缺乏,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就有可能目无法纪,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甚至有错误政治倾向的言论、宣扬反动、迷信、色情、发泄私愤等等,而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修身教育、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此就形同虚设,如此不良行为既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网络秩序,也使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带人现实生活,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诚信和对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意识。

二、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在数字校园中,面对网络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实际,分析并思考挑战的形成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这既为道德教育宣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大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输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巩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与信仰,拓展交往范围,解决自身的心理与交往问题,规范网内外的行为,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开放的网络世界,以丰富、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富有特色的民族道德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网上行为约束的根据和准则,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虚拟的网络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加强大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并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的法律和法规。既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此外,也可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约束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以规范与法律的“他律”来促进网络道德的“自律”。

3.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与能力

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网络中,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尤显重要。目前,社会的整体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对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与秩序。同时,高校“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增强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意识。

学校数字教育篇9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学校数字教育篇10

现代化数字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相关的现代化数字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进而对学生进行教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数字教学愈发流行。现代化数字教学大多借助于幻灯片、投影仪、广播、电影、录音、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故现代化数字教学的手段包括幻灯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综合教学等。

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中需要采用一系列方式或手段使学生对体育课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展开学习。故在体育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提供一系列精彩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二、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整合的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之中,教师大多充当一个示范和讲解的角色,而学生主要通过“听”和“看”来实现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把握。由于体育教师容易受到自身身体素质和年龄等方面的制约,在演示体育技能和技巧时,难以保证绝对的准确,故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突破体育课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在体育课教学中动作方面的难点与重点大多由教师进行反复地演示,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然而在遇到相对复杂或者速度相对较快的体育动作时,学生很难对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有所了解。因此通过采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之中的难点与重点有较好的把握。

3.减少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且大多数是由于学生未能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且缺乏相应保护所导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虽然会对动作进行反复示范,但由于时间极

短,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从而可能在练习中发生一定意外。

4.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而由于目前普通高校之中的体育课教学往往以竞技体育为主,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通过与现代化数字教学相整合,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体育之美,进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三、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信息素质

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主动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采取室外教学的方式,一般而言不会采用多媒体技术,故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存在不足。在两者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利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并通过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与视频下载的技术,从而保证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整合的过程之中,两者能够达到完美统一。

2.避免在体育课程中盲目使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

受当前现代化数字教学的趋势的影响,众多体育教师开始采用室内教学。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使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的表现,体育教学的性质要求大部分体育课程都在室外进行,故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放弃室外课程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行为。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相结合,保留并发挥各自的优势部分,才能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

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数字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各门不同的学科之中。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现代化数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正确地掌握体育技术要点和难点,避免体育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必须合理把握对现代化数字教学的使用,避免出现盲目现象。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师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全民体育的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学校数字教育篇11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 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 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 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学校数字教育篇12

Strategic Thinking of University Digitiz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Wang Cong, Chu Jianjie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urgent need to adap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s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sharing mechanism,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rately grasp the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resource library

1 我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这也是“十”中多次提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让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我国高校面临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面临资源标准不一、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优质资源搭建的步伐。由此,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涉及多方面[2],对于各个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获取信息量基本上来自于互联网及其衍生形式。各类专题教育网站及学习资源库的搭建、网络课程的建设、部级精品课程的考评、学习平台的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内外远程视频,如会议、答疑、授课等,这些都是辅助教育教学的不同方法,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和范围怎样界定,教育机构和社会系统间的信息沟通、教育学术组织和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内部学院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对接,都是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的内容,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资源的区域有效共享。

目前,教育不均衡问题仍困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教学“硬件”的均衡配置,“软件”即优质师资的均衡更为关键。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为了搭建数字化校园环境,购置相应软硬件设备,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开发、存储、利用和共享提供服务,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说,资源的认知和有效利用成为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关键。

2 优质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资源的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教育资源建设者普遍提供资源管理平台和所谓大容量的资源库,作为资源服务内容,往往倾向于本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虽然一定程度上短时间满足区域范围内资源的需要,但缺少与外部资源的联系、交流和对接,资源建设的认识角度单一,对教育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不符合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律,网络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出现资源逐渐匮乏,并且在宏观上难以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

随着教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3],相关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越来越敏感,对于网络平台下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没有做出更明确和具体的界定。资源的复制成本极低和传播速度快,在实践上更体现出资源来源的可追溯性,尤其像远程教育这种不可预制的资源形态,更加大了合理使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难度。

2.2 资源的需求

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品的数据的“量”和资源的“质”,一旦安装到高校资源库,必须符合教育教学使用的基本要求,为一线教学、科研、实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素材保障。例如,在国内一些区域教育资源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检索和查询的步骤非常多,从登录到认证,再到确认,常出现IP限制,并需要登录不同的系统,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界面视图和讲授逻辑不符合正常的习惯性认知思维,书籍文献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评审不能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和审核结果的取得,而忽视受教者对全学习过程各环节的需要。

考虑到资源来源的准确与速度,充分发挥商业开发与教育自主完善的各自优势,高校对引进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和使用,引导教育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这种产业化机制可以实现合理的计费制度、公平的淘汰机制,鼓励制作者向高水平接近,并快速向全社会推广。

3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特点

为整合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部每年在部分高校启动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4],初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习型社会的公民素养、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的文化战略”为价值目标,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专题建设为核心,服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各高校发展侧重点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影响资源共享和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可行性。近几年,教育部组织各高校,尤其是具有资源应用特长的高校搭建部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站,并建立与国外高校部分视频公开课资源的链接等。全球化的共建共享资源使得数字化这一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会成为阻碍因素。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半以上的本科教学课程为在线或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呈现,英国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在线教育提供硕士学位。相信目前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也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未来我国高校资源必将拥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5],资源建设计划周密,网络平台功能齐全,文献资料信息量大,数字信息传输快、渗透性强,全面易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在线交互式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共建共享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4 几点策略分析

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4.1 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并重

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优势,建立系统激励制度、通过协调资源开发的标准、资源应用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途径,达到有价值资源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地域教育资源各有特色,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挖掘数字化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及文化的资源,形成开放统一的平台。

4.2 资源标准以资源需求者为主体

各高校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联合搜集本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制作相对系统类别的精品课程库,资源库之间尽可能形成互操作、互交换和访问数据,打破地域限制,以满足广大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以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我国网络教育水平。

4.3 提升高校文献图书的网络化程度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教学资源扩展共享途径的又一强大资源库,各高校可以通过联合编目、统一对接、馆际互借的形式,增加网络图书量。采取优势互补等措施,建立方便查阅、扩展性好、高安全、远程访问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师生能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4.4 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支持跨校对接、多方合作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带动,统筹兼顾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学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参考国外先进的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从收集资源转向制作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形式完善资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信息反馈等服务,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丰富区域性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4.5 多元与规范的多媒体资源

教育教学类的资源尤其处于高校环境下,应时刻注意信息的规范性问题,资源必须对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且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将各类媒体形式融入资源的获取途径中,在科学地、清晰地展示资源类别体系结构的同时,也要实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增强资源的展示效果,使资源“引导学习”的角色持续健康的发展。

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EB/OL].http:///Index.htm.

[2]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81-87.

学校数字教育篇13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为全面了解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推进韶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数字化资源更好应用于教学中,2011年3月我们对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开展了两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面向学校行政领导,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面向一线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途径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为使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按市区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2∶3∶5,高中、初中、小学2∶3∶5的比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们还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情况分析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全部靠学校自筹,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投入比例为0。说明国家财政划拨的经费用于学校正常运作上,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投入。在学校经费日益紧张情况下,投入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大问题,这种情况从表2中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近三年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投入的学校有67所,占调查对象的67%,有投入的学校30所,但其中有23所学校的投入在1万元以下,这些数据既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又说明了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的原因。

2.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拥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46所,占调查对象的46%,但受建设资金的影响,很多学校只能自力更生去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或没有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两类学校有85所,占调查对象的85%。拥有10~100G及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7所,占调查对象的7%,拥有10G以下1G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39所,占调查对象的39%,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51所,占调查对象的51%。(见表4)全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来说规模小,部分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学校虽然开始主动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观念和认识有待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刻。这从访谈得到证实,部分学校存在升学率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对资源共建共享的各种应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兴趣和热情,存在能避则避的心态。

3.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

通过“创强”和教育装备建设工程,推进多媒体教学进入学校班级,全市“班班通”的情况比较理想,“班班通”平均率中学达到了124%,小学达到了38%。(以每三个班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统计。)全市有290多所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接入韶关基础教育专网,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量较多,建有完整校园网和简易校园网的学校有77所,占调查对象的77%,说明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环境比较完善。(见表5)

4.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如表6所示,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主要有论文、多媒体素材、优秀课堂实录、试题、教学课件和案例。教师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差别不大,但对论文需求排在第一位让我们有点意外,说明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比较多,主要应用在评职称、上公开课、出试题等方面,即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辅助工作比较多,真正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比较少。

5.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如表7所示,有62%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23.3%来自市级资源库,9%来自自己制作,3.3%来自其它途径。可见现阶段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也和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规模小、内容陈旧、分布不均衡、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比较好有很大关系。

6.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

表8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32.3%教师认为因自身技术水平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46%的教师认为因资源库因素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这两项数据这占了调查对象的78.3%,这说明我市广大教师制作课件和应用课件的水平比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全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分布零乱,规模小,没有统一管理体系,搜索功能差,查找资源困难,也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访问资源库需要账号和密码,而不同的资源库需要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让教师不胜其烦。

三、存在的问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