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要事件实用13篇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把自己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局中来定位,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学生的历史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为主旨,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我们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学会总结历史得失、学会做人、学会运用历史。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出贡献。

二、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反映着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在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中,对于历史概念的教学要时刻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和正确的史观。高中历史课程中,历史概念的内容在课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掌握历史概念对学生精确认识历史、形成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历史修养意义重大。在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本身的含义。例如: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真正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彻底斩断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和盲目排斥西方事物,当时中西方还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

三、历史事件的讲授方法

我们所学的历史是由多个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历史事件的讲授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历史事件时,首先要讲清历史事件的结构,具体分为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发生的地域范围、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所涉及的主要人物、事件本身的经过、事件的意义与影响六方面。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都要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五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通过仔细备课熟练掌握,在教学的时候才能把历史事件讲述清楚,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次,要重点描述事件发展的经过。作为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把一个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在对事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四、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因素构成的。所谓:“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物毫无疑问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通过人物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借鉴。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何种作用,对人民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要根据严格的历史性进行评价,把人物的评价放在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还要注重科学的阶级性,要重点看到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要注重其复杂性,不能犯简单评价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初级错误。如评价洪秀全时,首先他是农民起义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但是起义取得一定成果后,整个领导核心迅速腐化、堕落,为太平天国事业带来了失败。总而言之,合理选用与探索优质的历史教学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锻炼与提高教师教学造诣的主要途径。善用各种教学方法展开历史课程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能否顺利通过高考,更重要的是关乎能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慎重加以对待。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2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可以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提高质疑、尝试、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能力。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了解历史能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历史使命感,懂得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基于上海市德育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实证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生活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创造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在上海九所高校师生中通过访谈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的方式,分析探讨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3.78%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很有兴趣,另有50.11%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点兴趣。但在回答对事件的关心程度及相关历史的了解问题时,虽然有83.48%的学生表示很关心,却只有30.84%的同学表示很了解(见表1、2)。在被要求写出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对应的主要人物时,学生们能写出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及相关人物,其他事件也能写出一些,却不能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表3是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统计,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影视作品,课堂、学校主题活动选择比重较低。这些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求知欲望,但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史知识比较欠缺,课堂之外,学生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程度、对历史资讯的了解渠道是有区别的。性别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点二列相关系数为-0.14047,p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认识

在回答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共有58.67%的学生给出了合计38个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九一八事变(16.61%)、南京大屠杀(12.18%)、抗日战争(8.86%)。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解释(见表4)显示出重大历史事件在培养、孕育爱国情怀、民族热情和增强责任感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在学生人格建构中需要拥有的元素。

三、对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现状的判断

调查中有47.38%的大学生认同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有很多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咨讯的完善、思维的深刻和人格的建构上(见表5),仅有1.7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没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此类活动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但在参加与否的行为选择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60.58%的学生时常参与、3.77%的学生总是参加、35.65%的学生几乎从不参与。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知、行上的不一致,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其意义,可是却没有参与的热情和行为。这种现象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不管是一般学生、团员、党员,还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六个变量上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的启示是,应更多地关注活动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在方式方法上做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对学校举办的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印象深刻” 问题的答案中,九一八纪念活动(21.64%)、国庆纪念活动(19.4%)、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17.16%)、辛亥革命100周年(17.16%)排在前四。在“学校中哪些活动最吸引你”的问题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分别为: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33.27%、学术交流与讲座30.72%、社团活动20.35%、学业就业指导类讲座12.89%、其他1.76%。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仅三分之一,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汇总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历史资讯具有事实性,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业负担重,时间紧张,活动的日期与社团活动密集或复习迎考时间段重叠;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给出的判断多过于描述和还原,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仍然很小;相对事实性的历史资讯,一些非知识性的、情景性很强的东西是需要在人际互动中体会、感悟的,这些对个人发展更有作用。

四、历史教育与人格的相关性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PF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许多国家修订。16种个性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全貌。我们在调查中选用了16PF中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四个人格维度。将其与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重大历史事件参与意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次数、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主观认识等七个变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3

一、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联系,夯实基础

高中的历史教学伴随着时事热点的不断渗入,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信息,同时,对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目前的时事热点中,几乎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会包含着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因素。所以,为了能够学好高中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就必须对时事热点和历史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两者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时事热点和历史的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身边的时事热点,通过时事热点和历史教材有效结合去分析历史,寻找教材中一些隐含的知识。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应用能够对历史进行追本溯源,通过历史的结果寻找发生的原因。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历史问题,了解身边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时事热点,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历史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通过周年纪念时事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重大的周年纪念日和历史相结合的问题,这也是以往几年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周年纪念日是对一些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怀念和记忆,一般时间是以10年或者100年为单位的。为了让人们牢牢地记住以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些关于周年纪念日的时事热点也在不断地出现。通过这些时事热点和历史的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在我们身边,很多时事热点事件都是和历史相结合,例如,3月28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吁声中确定的,这个时事热点就是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诞生的。该事件对应的历史事件就是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1959年3月28日,百万农奴在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时获得了解放,从此翻了身,揭开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序幕,也从此走向了光明伟大的道路。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周年纪念日的时事热点与历史事件相互结合,例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0周年以及澳门回归10周年等时事热点,都伴随着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让人们时刻记住国家的一些历史。也让人们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时事热点的存在使历史不会被遗忘,一直都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历史中渗透时事热点是对历史价值体现的一种表现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历史的作用。

三、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培养历史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经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历史和时事热点的融合应用,不断地培养学生。学生的良好发展是历史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历史和时事热点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等进行培养。在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引入一些比较热门的时事热点,加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时事热点在历史中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时事热点中,中日关系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应该结合历史正确地对其理解。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时事热点和历史教材的结合,不断地将其融合在一起,合理地应用在历史教学中。时事热点的渗透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对时事热点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4

一、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

伟大的“世纪伟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也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同样高中历史的学习也离不开兴趣。

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历史,只有喜欢了,我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历史、去记忆历史、去探求历史的精髓,才能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仅仅利用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全部记住,那确实是非常难的,而且历史是非常繁杂的。且每朝每代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彻底的学会、记住并学会历史,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如果对高中历史没有充分的兴趣,仅仅靠死记硬背来记住历史事件,那要想学会高中历史简直是难如登天,不但会浪费我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很难让我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入手,逐渐培养自己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高中历史就会事半功倍。

二、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我们这些高中生对于网络都不陌生,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浏览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一种乐趣和娱乐方式。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让我们在网上休闲娱乐,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学习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利之处,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概而过,让我们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由于不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就很难记住这个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是我们学不好高中历史的问题所在,但现如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所有的历史事件网络上都有,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解不是特别清楚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课余事件通过网络找到事件的具体经过,这样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记忆这些事件就会非常容易了。

高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我们在课下认真看书、背诵就能学会的,高中历史的零碎知识点实在太多,各种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要想清楚的记忆来不混乱实在难之又难,加之对于历史事件又不太清楚了解,记忆起来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历史知识,在网络上阅读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历史故事的海洋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记住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学好高中历史的目的。

三、注重历史的连贯性

高中历史的难学之处在于各种历史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交叉重叠发生的,因此记忆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其实历史是非常有规律的,完全都是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而来了,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让自己在心里对各种历史事件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余事件梳理整个历史事件,历史永远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把所有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这样我们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就会非常容易了,而且还不容易记混,及时有哪个知识点记不住了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就可以顺藤摸瓜从而将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都梳理出来了,学习高中历史一定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于我们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古红兵.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陈金乡.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亚娜.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114-115.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5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6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幢。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

“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的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危急。

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语和思考题。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7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历史史料就是针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所记载遗留下来的痕迹,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重新构建历史史实,对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1.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印象

由于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都是从前的事情,学生没有办法参与到事件中去,对其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史料进行。

2.史料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历史思维就是运用所掌握到的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而史料教学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有依据的历史史实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教会学生通过学会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史料的教学也能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历史学习。

二、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

1.史料的研习

在新课改标准下添加史料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搜集史料资料并且针对资料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根据自己的观点编写一小段历史材料,可以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编写历史材料的能力。

2.史料运用的练习

史料运用练习就是运用史料训练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史料的分析中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练习中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8

一、引言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同学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才能够对我国的过去、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并且通过分析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走过的弯路,总结经验,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知大道,明得失,厚底蕴,见未来。然而我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历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学们面对历史知识中复杂的时间、事件,大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但这样的方式效率低下,成为历史学习的瓶颈,是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由于我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历史科目的考试侧重点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以前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事件内容,但是现在更加重视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总结,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所以同学们不仅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内容,还需要加深理解,那么同学们需要根据历史的规律来进行学习,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二、把握历史学习规律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1.以“结构”构成的方式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的历史就是由我国多年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内容,在学习历史时,每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是使用时间来进行串联。比如我国的事件,就是在1966年发动,之后经历了全面内乱、集团覆灭、纠正极左思潮、同“”进行斗争、全面整顿,最后在粉碎集团后结束了,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事件的时间结构。而基于时间结构,抗日战争就可以分成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但与此同时,抗日战争还存在空间结构,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除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历史的学习还会研究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条件。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善于总结这些历史规律,根据历史事件选择合适的结构来对事件进行分解,使得同学们能够使用这些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原因等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掌握,形成知识结构。

2.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概述规律

对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研究历史事件不仅仅需要研究时间,还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历史事件的发生需要历史原因和条件,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都非常相似,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学习历史时也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进行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其中,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某个历史事件发生。而根本原因就是引起这个历史事件的背后的原因,是决定性条件,包括社会背景、经济情况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不能够直接引发事件。而没有直接原因,也无法引发历史事件。以抗日战争为例,抗日战争的标志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发生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外扩张,再加上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处于经济危机中,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侵华。再加上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对中国采取绥靖战略,国际联盟也没有援助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日本侵华的脚步,最终使得抗日战争爆发。纵观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战争都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

3.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规律

在学习历史时,同学们必须要能够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透过本质,可以分析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性质、目的、内容、结果和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区别,以准确把握其不同点。很多历史事件的表面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并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本质是相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同学们需要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的规律,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任凭千变万化,都能纵导横拓,应用自如。

三、结语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9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说以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准确的形成和判断当时的历史观,当时的历史观同样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名,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调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的进行备课,很用心的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深度不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讲到历史事件时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起因说,把起因说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是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入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深入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1、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要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对于扮演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0

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如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全局和现状来看,历史教育课堂效率参差不齐,好坏参半。好的方面,是指从应试教育的方面来说,历史作为初中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内容,还是受到很高的重视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全面;从坏的方面说,初中历史课堂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情况居多,学生对历史事件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缺乏更深层的感悟,达不到历史教育的更高目标。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影响因素

1.历史教育的形式、内容过于单调。初中的历史教育,课堂内容过于单调是影响学生兴趣与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历史教育,以照本宣科介绍历史事件为主,而且由于历史课本的内容本来就是既定的,即使有所变动,也只是围绕历史事实做一些侧重的调整,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造成老师教授历史事件内容同一性严重,没有新意。

此外,由于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很多学生可以自行阅读了解,这也造成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自行了解的内容差异不大,这也影响了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

2.侧重于死记硬背,解读深度不够。由于历史课在初中各项科目中属于主要学科,占据的分数比重相当大,导致老师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片面侧重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面情况,更罕有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讨论的。

有些老师更是完全按照课本、教案的规划来布置作业,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只有对一些常出现的重点问题才做讲解,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全面认知,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知识点,自然无法更高效率的接受更多其他的东西。

3.教学模式不科学,缺乏合理设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因为本身的特色而有合理的设计规律可循。就拿历史课来说,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要集合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没有一定的章法和规划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然而在很多初中历史课上,按照课本的章节进行死记硬背才是唯一遵循的原则,缺乏足够的规划设计与创意性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很受局限。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方法

1.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历史背景的介绍。目前初中生群体在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弱项在于,对很多历史事件或话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对具体的时间发生环境、背景,演变过程了解不足。这种片段性的浅层记忆,根本无法让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因此,初中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妨重视一下对历史事件背景环境的介绍,这样做,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有助于区别类似历史事件,特别是人物、背景、国家、条文或地点等比较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更要通过这种方式加深记忆。

2.加强互动,以趣味性引导课堂气氛。课堂教育向来主张以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尤其到了现在,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对目前的初中生来说,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要让这些孩子更好的接受历史课堂上的信息,就必须更加注意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这是现代社会初中生的群体性心理特点,必须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老师们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趣味性解读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气氛积极活跃。一般来讲,根据现在的初中生对网络和数码产品了解较多的现状,老师们不妨也多了解一下学生群体经常接触的网站或话题,以便能够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互动。

3.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强化教育成果。目前在我国城市农村中大面积普及了多媒体教育系统。老师们不妨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现历史事件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这一方面迎合了学生们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加直观的阐明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繁杂的历史课程系统中的各项知识点和概念。

在历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因为涉及到的背景非常复杂,关系脉络复杂纷乱而具有相当高的教育教学难度。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用多媒体系统来为学生进行讲解,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进行图片展示或视频、音频展示,那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透过投影仪和大屏幕来了解各个参战国、各个重要的会议、草案、重大的军事事件等内容,相比较传统的口头讲解或课本自学的方式来授课,难度就小了很多,在时间上的花费也少得多。

此外还有一些在高效课堂执教的老师介绍过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来的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主设计PPT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脉络、各种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在这种新奇的教育方式引导之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大幅提高,要全面了解某个历史事件也就容易得多了。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方面有很多。在不需要大量的做教学计划调整、无需大幅改动现有教学策略的情况下,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就可以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老师要善于变动教学策略,以学生群体的实际接受能力、群体特点为依托逐步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堂内容,掌握课堂知识。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1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幢。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这是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社会革命,无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结果,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即王朝的专制统治(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语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2

其实,最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与以往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当前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有了较大变化,即重在考查学生“认识历史”而非“识记历史”。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不再直接发问,都是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和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大略统计了一下,当前历史高考重在考查:(1)对相关知识背景的理解;(2)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本身的认识;(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简言之,就是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即历史地思考,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去认识、评判,还原历史的真实;辨证地思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打破二元化评价。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较大误区,许多教师课堂上还是讲得太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太少。许多教师仍然让学生死记硬背,有些教师甚至晚自习也让学生高声背诵书本上的知识。这种重“知识”而不重“认识”的做法,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拼命掌握“死”的历史,而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更无从谈起。

因此,历史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悟道”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既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如何引导学生“悟道”?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历史,在阅读中用心体会历史;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辩难,建立真正的“生本”课堂,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丰富认识,提升认知水平;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探究课学习和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中,提升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多年来许多教师已习惯了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使得教师越来越“实际”,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看重学生的素质。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几节“综合探究课”,许多教师对这些“探究课”通通略过,很少有教师认真教授这些内容,理由是这些内容高考不考。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几课的内容的确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这些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3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高效性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学生的不重视,以及学习方法的不正确;第二方面,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率。

学生对历史课程不重视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重视的课程为语、数、外,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种态度上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分配给历史的学习时间较少,因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除了态度的不重视之外,学生对方法的选择也存在问题。很多高中生认为,历史学习仅仅需要临考试之前背一背,对重点题型练一练等,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注重对逻辑思维的锻炼,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做题技巧,因而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够理想。

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年代、不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因此无法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一贯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制约。很多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这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有效性,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保证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建设。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提高高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师生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学会聆听。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问题,当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而是像朋友那样和学生去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进而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去学习历史,去感受传统文化,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本身就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类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案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为学生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分组竞赛的模式,使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等方式来解决历史问题,归纳历史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最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指的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历史问题,发表对于历史事件的见解。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而更需要被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方法的制定提供了更多选择。首先,有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事件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历史的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生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连接。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为例,在讲解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都有哪些朝代是定都南京,以及在历史上南京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从而使学生以南京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串联到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历史,还需要进行实践。历史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历,并立足于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仅仅从课本上、影片中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用实践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中去拜祭烈士,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名人故居或者历史遗址参观,通过实地的参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可以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让学生在看影片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观看完毕后,提出问题“影片的历史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引出本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了解本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而高中历史教育则是让人才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社会的文化,从而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合适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中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孙咏梅.浅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体现[J].新课程.中学,2011,12(11)22-2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