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实用13篇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1

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在促发展中转方式、在转方式中谋发展。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围绕本次会议议题所设的六个专题进行讨论,审议全国政协有关视察考察情况的报告和外事出访报告,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会议开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因病去世的徐展堂常委表示悼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3日下午,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6位常委和委员作大会发言。贾庆林出席。

王钦敏常委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实现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等六大转变。赖明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建议以举国体制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李卫华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建议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徐冠华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以小型电动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推动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刘江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山东视察团发言,建议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陈锡文委员、钱克明常委就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问题作了联合发言。王东进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呼吁进一步加快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步伐。何丕洁常委代表民革中央发言,就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温思美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关注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十二五”时期应特别着力于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优化,将“国强”建立于“民富”基础之上。杨健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发言,建议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创新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城镇普通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曹小红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以《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题作了发言。李国璋常委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刘志峰常委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建议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王金祥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江苏视察团发言,认为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明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发言,提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周文重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在对外开放战略中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主持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2日下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举行了三次专题分组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常委会议议题下设六个专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夯实“三农”基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四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六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常委们认为,“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问题还需切实加快步伐等。

常委们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常委们建议,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更多倾斜,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出口结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序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6月25日上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京闭幕。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会议。

贾庆林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开幕会并作了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开展了深入讨论,集中建言“十二五”发展大计,富有真知灼见。中央国家机关30多个部委办负责同志也到会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对这次会议的成果,全国政协办公厅要认真归纳整理,及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次常委会议后,人民政协还要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贾庆林说,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切实增强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总体低迷而又波动式缓慢增长的时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又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心谋划“十二五”更好更快的发展。

贾庆林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贾庆林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重阐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内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三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人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四是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继续努力推进城镇化。五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六是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贾庆林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要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快边境地区建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快特困民族地区发展。

会议通过表决,决定增补李学举、张耕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决定任命张耕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学举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2

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历史新方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十二五”规划即将铺开的承接之年。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回首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这5年,我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这5年,我们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实施和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

这5年,我们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第二个10年正在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步入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

统揽国内全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抓住机遇推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综观国际风云,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中流击水,趁势而上。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

运筹帷幄,未雨绸缪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早部署研究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2009年2月,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问题,这项重大任务开始启动。

未雨绸缪,着眼未来。“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在前期准备上更早、更充分、发动的面更宽,更注重倾听各方面意见。

200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在全社会公开招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委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专家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2009年10月,中央直接部署“十二五”时期30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国内67个部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201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文件起草工作。

2010年4月2日,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78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

4月中下旬,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共召开31个座谈会,同423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形成了8份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2010年7月10日,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

在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的一块玉米田,总书记沿着田垄走进田间,询问正在施肥、除草的几位村民粮食收成怎样、收入多少。村民崔建森说:“政策很好,再加大些投入力度就更好了!”总书记说: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畅谈,成为中央领导同志围绕《建议》起草调研的生动写照……

党中央对《建议》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建议》报送的每一稿,总书记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总书记先后主持4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讨论审议文件稿,作出重要指示。

2010年7月2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讲话中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文件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稿的重要保证。

8月16日,中南海怀仁堂。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建议》稿当面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

涓涓细流,汇聚成川。

9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八次会议,听取文件反馈和修改情况,与起草组成员逐段研究各方面意见和吸收采纳情况。按照这次会议意见,起草组又对文件进行了仔细修改。

9月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了吸收采纳意见的情况汇报,研究《建议》修改意见。

一稿、二稿、三稿……《建议》稿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丰富、完善、成熟。

9月2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建议》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建议》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总书记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2天半时间对《建议》(讨论稿)进行了认真审议。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责任心,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在一次次认真审议、仔细讨论中,一条条意见和建议源源而来,起草组共收到130多条意见和建议。

10月17日晚,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补充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文稿进行修改完善。

10月18日下午3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体会议,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具有坚实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建议》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12个部分、近2万字的《建议》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议》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又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了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科学发展的前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些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符合实际,催人奋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建议》浓墨重彩地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建议》对今后改革的任务、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是举足轻重。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建议》提出诸多开放新举措,将更加有助于我国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2010年的金秋,当丰收的馨香再次充盈神州大地,亿万人民共同展望着一幅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中的这一重要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议》从6个方面,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新部署,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突破对人民愿望作出了积极回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仍是“十二五”时期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建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消除百姓生活后顾之忧的“安全网”。这张网将在“十二五”时期编织得更缜密、更牢固。

《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的健康。“医改”进程将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速。

《建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政策部署,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未来5年党和政府的这一工作重心,顺应了13亿人的美好期待。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议》中的这一表述,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强调“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系列新政策,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着新期待。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3

省委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专门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小组。起草组成立后,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主持召开2次起草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建议起草工作。陈敏尔书记多次组织研究我省“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次主持召开起草小组会议和起草班子会议对建议起草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多次对建议稿的基本框架、重大思路、重要目标、重点举措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对建议稿进行审改。

3月25日,文件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起草工作。4月2日,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建议重大问题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从各方面反馈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新常态下,“十三五”是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决战决胜扶贫脱贫、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冲刺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规划建议,对“十二五”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明确“十三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实在在地提出切合贵州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理念、重大工程、重要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讨论修改。6月16日至18日,到贵州视察指导工作,对贵州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议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9月30日,形成征求意见稿,向39家省直部门征求意见。10月上中旬,根据陈敏尔书记指示,对省人大、省政协有关调研成果进行了充分吸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起草组根据全会精神对建议稿作了较大修改。11月初,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并先后召开2次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事业迈出了新步伐、踏上了新征程。二是分析形势科学准确。建议稿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入分析了我省具备的后发优势、面临的难得机遇和存在的突出困难,确定了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主要目标,为我省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部署任务重点突出。提出的发展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的十大方面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指导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更加强调大数据的战略引领性,明确发展定位和重点举措。二是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议扶贫攻坚要着重体现好、贯彻好全省扶贫开发大会精神,突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要求。四是建议更加突出贵州农业的山地特色,鲜明提出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五是建议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并对相应内容进行丰富完善。

省委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未来五年贵州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是我省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必须吃透上情、把握省情、掌握外情。吃透上情,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央精神消化好、吸收好、转化好。把握省情,就是要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应该怎么发展,重点解决速度、结构、效益、体制、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掌握外情,就是要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好的经验做法,深入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第二,“十三五”规划是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必须对我省新常态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工作总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坚持既要“赶”又要“转”,更加注重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具体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建议稿明确提出要把这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第四,“十三五”规划作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在人均生产总值、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另外,为处理好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议主要是明确发展方向、理念、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工作部署留给规划纲要去体现。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央精神和贵州实际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十三五”发展的各项要求,又立足实际谋划好我省“十三五”发展重点。更加注重把贵州放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注重用全面小康目标倒推,明确各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又注重围绕解决突出问题顺推,提出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注重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瓶颈制约。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筹。既强调规划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建议的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十二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阐述了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提出了主要目标。

第三至第十一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第三部分讲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从高端定位、优先突破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广泛培育、加速升级服务业,大力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4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从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推进产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推行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5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从进一步强化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攻坚4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探索具有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培育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3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讲加大投资强度,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3个方面展开。第九部分讲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积极促进大众创业就业,大力建设健康贵州,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5个方面展开。第十部分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从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3个方面展开。第十一部分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从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5个方面展开。

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机制5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十二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考虑到过去五年我省发展取得的成就极为不易,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为珍贵,形成的一系列抓发展、抓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经验极为宝贵,为了充分反映全省干部群众为贵州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进一步提振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士气,建议稿专门单列一个部分,用“五个最”和“五个必须”对“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二,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纲和主基调。对我省作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根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全力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议稿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在各个部分具体加以论述。

同时,建议稿明确提出,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坚持“加速发展”,就是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奋力拼搏,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坚持“加快转型”,就是要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新跨越”,是对“十二五”时期主基调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的集中体现,是我省“十三五”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建议稿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5个方面对“新跨越”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三,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和重大战略行动。建议稿提出,要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这是对“十二五”时期主战略的继承和发扬。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省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增强和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大幅落后于全国,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按照“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坚持产城景互动,完善城镇体系,推动黔中城市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坚持主战略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数据技术运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商业运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出巨大价值。中央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对贵州而言,发展大数据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发展大数据不仅仅是产业战略,更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数据集聚、融通、应用等方面快速起步、抢占先机,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已经具备将大数据上升为重大战略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引领和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更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

扶贫攻坚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是我们“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大扶贫既是大目标也是大行动,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陈敏尔书记提出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三大理念”和“五个责任”的要求,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来,全力以赴地扶贫、全面精准地扶贫。建议稿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行动,提出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贫困县、贫困乡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根据国家现行贫困标准,我省仍有623万贫困人口。我们计划到2020年,通过产业帮扶解决185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64万人脱贫,通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解决142万人脱贫,通过医疗救助解决74万人脱贫,累计465万人左右。还有158万无力脱贫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按照国定标准和既定目标计划,到2019年,我省50个重点县将全部实现摘帽,其中2017年25个县、2018年24个县、2019年1个县实现摘帽。到2019年,全省900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

第四,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确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从需要看,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按此增速,2020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达到92.3%。二是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需要。按此增速,预计202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占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达到69.1%,占西部的比重将提高5.3个百分点,达到78.6%。三是保障就业的需要。按此增速,“十三五”可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0万人左右,满足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从可能看,一是具有产业支撑。按照10%的增速,一、二、三产业需分别增长5%、11%和11%。据分析测算,三次产业实现上述目标是有条件的。二是具有投资支撑。要支撑经济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需达到18%。综合分析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方面情况,“十三五”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三是具有需求支撑。据测算,“十三五”我省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净流出需求可综合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推算,“十三五”经济年均增长底线为6.5%以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我省经济的影响,确定10%左右的目标是积极稳妥的。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4

这次会议,西方国家把它普遍当作“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注:继美国、欧盟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对未来眸的决策,并确信会议结果将影响到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美国、欧盟及其他大国的经济发展。

综合媒体报道,国外舆论普遍认为,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ONN网站文章指出,虽然中国经历了30多年惊人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挑战,包括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环境等问题。中国的决策机构讨论了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规划,这一蓝图要求发展战略性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节能技术。会上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即将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分散到各个领域,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公平。

英国BBC网站文章指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现在,中国处于十字路口上。任何经济上的战略调整都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如果中国国内的消费增长了,身危机的发达国家就能出口更多商走出衰退。

法国媒体指出,在“科学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飞跃发

展。此次举行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特别意义在于拟定下一个五年规划,这为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保证。

俄罗斯网络刊物《专家》发表文章说,中国又一个五年规划将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包容性增长”贯穿全局

10月18日中共中央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要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发展主轴,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从外需向内需,高碳向低碳,“国富”向“民富”方向转型。

总的来看,“十二五规划”将促使中国全面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人民收入分配格局,缩短城乡发展落差,追求永续发展环境,扩大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等。至于具体的施政项目,则包括扩大内需市场、发展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扩大照顾民生之投入、深化改革等。

其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作为贯穿“十二五规划”全局的指导思想,该项规划的最大目标,在于使最大多数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换言之,中国不能再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后者造成了严重的发展偏差,也给很多民众带来失落感。

早前,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致辞时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一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用以提醒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倡导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

2009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是再次强调,也是深入阐释。这显示领导层已把这一概念纳入到施政当中。“包容性增长”更多是一种发展战略的思考。在政策层面,“包容性增长”主要是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确保民众有基本福利保障,确保民众分享发展成果。

“扩大内需”首次独立成篇

10月21日,在中联部举办的面向外国驻华使节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主要精神专题吹风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人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表示,根据梳理,我国“十二五”期间将主要致力于十大方面的建设,其中扩大内需居首。根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内容,在十大方面中,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这主要由于“十一五”后期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国际性金融危机,根据党中央的预判,这场金融危机很有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半期,所以“十一五”后期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二五”时期仍将延续。

潘盛洲特别提出,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排在第二位。这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希望未来在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和城市能够同等化。

规划建议未提数量化指标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却不能与之匹配。1997年到2007年是经济快速增长期,劳动者薪酬占GDP比重却从53%下降到4帆左右。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55%下降到2009年的42%左右。收入分配制度严重不合理,不仅导致“国强而民不富”的怪现象。也使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事关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成为无源之水。

“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化的指标,全都是战略性的,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十二五规划”强调如何富民,如何实在解决民生,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从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实惠。

“十二五规划”将转变GDP政绩观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5

从一个地方来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地方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地方立法来规范和调节。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本行政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立法决策同改革、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地方立法,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需要用法规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现在,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快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促进和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应当成为地方立法工作的第一要务。市场经济越发展,改革越深入,利益主体就越趋多元化,利益关系变化就越大。原有的利益格局打破以后,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这些都需要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调整和规范。我们在制定地方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和安排地方性法规具体立项的时候,都要把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为原则。要由以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模式转变为改革和发展需要一个制定一个。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规,就要积极立项,加快起草制定,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中亟需用法规来规范和调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应该采取“急用先立”的办法,及时立项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子在加快,在地方立法中,不仅要注重法规的规范保障作用,而且要发挥法规的导向功能。地方性法规的立项和制定,不能仅局限于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矛盾进行规范和调节,而且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展望,对发展过程中即将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预测,对发展市场经济中应兴应革的事情超前立法,积极引导。因此,要加强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加强立法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向,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预先考虑安排立法规划。

改进地方性法规的提出机制,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政府及其部门在地方性法规提出机制中的作用。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肩负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了解全面,尤其是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哪些方面需要及时运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掌握更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更有针对性。要把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或议案作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调动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其在这方面的责任感,强化政府这方面的职责。二是权力机关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在执法检查、调查视察等行使职权过程中涉及各方面工作的面比较宽,了解情况比较多,而且具有比较超脱、不受部门利益局限的优势,因而能够及时客观地提出立法的建议或者议案。要改变以往在地方立法中被动等待政府提出议案的局面,发挥权力机关主动提出立法议案的职能。三是发挥人大代表在地方立法提出机制中的作用。人大代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为关注,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了解最深,因而也最能从实际出发提出好的立法建议。人大代表提出立法建议和议案最主要的途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每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代表们都能提出很多好的立法建议。如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很多代表建议,要把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地方立法的重点,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并建议就企业改制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城市下岗事业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保障、公共建设中被征地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问题,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都是改革和发展中需要及时通过法规来规范和调整的重要问题。改进地方立法的提出机制,就要对人大代表关于立法的建议和议案,高度重视,认真采纳,积极实施。四是重视人民群众在地方立法中的意见和建议。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对于用地方立法来规范这些问题要求最为迫切,因此,他们对于地方立法不乏真知灼见。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和立项时,要认真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畅通这方面的渠道,广泛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通过人民意见征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于地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意多听取弱势群体对地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地方立法五年规划时,更应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可以面向全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的建议项目。二、改进地方立法的起草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立法的步伐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跟不上。现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起草部门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是迟迟拿不出法规草案,或是可能更多地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在法规草案中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由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政府部门享有很大的权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权利的再分配,而一些部门往往倾向于把本部门原有的权利和利益合法化。而且,几千年来“人治”的传统和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立法就是用法律法规来“治民”的思维定势,在法规草案的起草中还存在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政府部门起草法规草案,工作是难以做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一些急需的法规难以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改进法规草案的起草机制。

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地方立法权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而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是立法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法规起草工作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应增加自主起草法规草案。目前,地方性法规草案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法规草案,由人大常委会自主起草的还比较少,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和作用都非常好。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江苏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时,考虑到这一地方性法规事关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这一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决定由人大常委会自主起草。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队,组织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的同志,深入基层,走进农户,不仅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而且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法规草案。由于情况掌握得准确、全面,规定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保护农民群众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这一法规制定颁布以后,得到了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施行以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多年来,地方人大积聚了一大批立法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完全有能力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中发挥“挑大梁”的作用。二是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规草案要提前介入。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可以提前介入到政府部门的法规起草中去,把大量的工作做在法规起草过程之中,把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法规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前。这样,既可以保证法规草案的质量,也能够提高立法的效率。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6

从一个地方来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地方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地方立法来规范和调节。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本行政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立法决策同改革、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地方立法,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需要用法规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现在,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快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促进和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应当成为地方立法工作的第一要务。市场经济越发展,改革越深入,利益主体就越趋多元化,利益关系变化就越大。原有的利益格局打破以后,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这些都需要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调整和规范。我们在制定地方立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和安排地方性法规具体立项的时候,都要把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为原则。要由以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模式转变为改革和发展需要一个制定一个。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规,就要积极立项,加快起草制定,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中亟需用法规来规范和调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应该采取“急用先立”的办法,及时立项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子在加快,在地方立法中,不仅要注重法规的规范保障作用,而且要发挥法规的导向功能。地方性法规的立项和制定,不能仅局限于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矛盾进行规范和调节,而且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展望,对发展过程中即将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预测,对发展市场经济中应兴应革的事情超前立法,积极引导。因此,要加强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加强立法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向,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预先考虑安排立法规划。

改进地方性法规的提出机制,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政府及其部门在地方性法规提出机制中的作用。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肩负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了解全面,尤其是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哪些方面需要及时运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掌握更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更有针对性。要把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或议案作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调动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其在这方面的责任感,强化政府这方面的职责。二是权力机关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在执法检查、调查视察等行使职权过程中涉及各方面工作的面比较宽,了解情况比较多,而且具有比较超脱、不受部门利益局限的优势,因而能够及时客观地提出立法的建议或者议案。要改变以往在地方立法中被动等待政府提出议案的局面,发挥权力机关主动提出立法议案的职能。三是发挥人大代表在地方立法提出机制中的作用。人大代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为关注,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了解最深,因而也最能从实际出发提出好的立法建议。人大代表提出立法建议和议案最主要的途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每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代表们都能提出很多好的立法建议。如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很多代表建议,要把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地方立法的重点,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并建议就企业改制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城市下岗事业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保障、公共建设中被征地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问题,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都是改革和发展中需要及时通过法规来规范和调整的重要问题。改进地方立法的提出机制,就要对人大代表关于立法的建议和议案,高度重视,认真采纳,积极实施。四是重视人民群众在地方立法中的意见和建议。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对于用地方立法来规范这些问题要求最为迫切,因此,他们对于地方立法不乏真知灼见。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和立项时,要认真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畅通这方面的渠道,广泛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通过人民意见征集、信访、走访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于地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意多听取弱势群体对地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地方立法五年规划时,更应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可以面向全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的建议项目。

二、改进地方立法的起草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立法的步伐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跟不上。现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起草部门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是迟迟拿不出法规草案,或是可能更多地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在法规草案中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由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政府部门享有很大的权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权利的再分配,而一些部门往往倾向于把本部门原有的权利和利益合法化。而且,几千年来“人治”的传统和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立法就是用法律法规来“治民”的思维定势,在法规草案的起草中还存在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政府部门起草法规草案,工作是难以做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一些急需的法规难以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改进法规草案的起草机制。

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地方立法权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而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是立法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法规起草工作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应增加自主起草法规草案。目前,地方性法规草案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法规草案,由人大常委会自主起草的还比较少,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和作用都非常好。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江苏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时,考虑到这一地方性法规事关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这一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决定由人大常委会自主起草。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队,组织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的同志,深入基层,走进农户,不仅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而且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法规草案。由于情况掌握得准确、全面,规定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保护农民群众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这一法规制定颁布以后,得到了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施行以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多年来,地方人大积聚了一大批立法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完全有能力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中发挥“挑大梁”的作用。二是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规草案要提前介入。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可以提前介入到政府部门的法规起草中去,把大量的工作做在法规起草过程之中,把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法规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前。这样,既可以保证法规草案的质量,也能够提高立法的效率。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7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0**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人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确定20**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4)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5)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解析20**年中国经济新看点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准确领会和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握好20**年经济工作的要点,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义重大。

“保增长”是头等大事逆境中把握住机遇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经济“保增长”成为当前头等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

对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经济增速过慢,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就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保增长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表示,本次会议还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这为20**年更好地应对危机、保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指明了方向。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中央作出的这些重要判断,让大家心里有了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张其佐说,凭借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阔市场空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扎实工作,20**年中国经济保持8%至9%的增速不会有太大问题。”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做足“消费”这篇大文章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能力已明显减弱。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在近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今后我国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下,20**年中国经济必须要在内需上做足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表示,目前我国内需增长潜力较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他举例称,当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多,而在美国却一直在70%左右。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于抓住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牛鼻子’。”专家们还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很高的国家,居民储蓄超过了20万亿元,进一步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此次会议在“刺激消费”方面提出了诸多措施∶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会议中明确了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就为扩大内需消除了后顾之忧。

宏观政策继续“灵活审慎”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保驾护航。鉴于20**年经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时效性。

继中央在2014年11月初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此次会议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细化,提出的措施也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专家们指出,20**年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发力,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会议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了几个重点∶“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

专家表示,会议还强调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的功能,同时提出“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从而有效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刘煜辉评价说,强调“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格外注重“有保有压”,也是20**年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

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重在“调总量”。这次会议提出,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20**年将继续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促进股市和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这也是20**年宏观调控的着力方向。会议提出,要“增强投资者信心”“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凸显了股市和房市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资源价格等诸多改革“齐头并进”深化改革开放添活力

发展需要活力,活力来自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年要“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会议部署了20**年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资源价格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诸多领域。

其实,对20**年一些重要改革,2014年下半年就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台。目前,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正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已征求过意见,增值税转型已明确将于20**年起全面实施。

“这一系列改革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

尽管外需在不断萎缩,但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基本消费品,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对此,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要“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按照部署,稳定外需要多下真功夫。今后,发展对外经济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杜绝“形象工程”扩展科学发展新空间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扩大投资规模的政策不断出台。中央经济会议特别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会议强调,搞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绝不能降低工程质量,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把经济拉起来,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更艰巨迫切的任务。这需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中国经济问题不完全在于速度而在于结构,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来保增长,而是重复过去那种为增长而增长的投资,最后会使经济结构更为恶化。

高度关注民生积极促进就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会议要求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人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8

“跳”出会议写经济新闻

在做深做透会议本身报道的同时,时政记者还要有一双“新闻眼”,也就是说记者在参加会议时,必须长个“心眼”,这个“心眼”,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要能运用“新闻眼”很好地识别和运用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善于从会议的材料、领导的讲话中挖掘经济新闻线索。

2003年3月份,笔者采访报道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会上,谯城区负责人在汇报工作时讲到该区的三官镇正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三官镇种植核桃树3万亩,重新打造“亚洲最大的核桃林场”。得到这个信息后,本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新闻线索。会后,笔者及时与三官镇取得联系,深入到三官镇核桃种植现场进行采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很快完成了《30万株核桃树苗“嫁入”三官镇――向“亚洲最大”迈出第一步》的深度报道。文章见报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称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有价值。在2003年度全省经济好新闻评选中,该文被评为二等奖。

能够运用“新闻眼”从会议中挑出有价值的经济新闻线索,对记者来说只是迈出了采写的第一步,要写出好的经济新闻,还必须把功夫下在会议之外,对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跳”出会议后的采访比一般采访要求更深入,更细致,因为,从会议中了解到的某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往往会议都有相关的材料,记者如果偷懒,也可以凭这些材料做文章,但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深入采访,才可能抓到从会议上抓不到的“活鱼”,也才会使经济新闻减少“会议味”,增强新鲜感。

做好经济新闻策化

时政记者经常要参加各种会议,从这些会议上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上能够获得比较权威、准确的信息,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反映出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一名合格的时政记者要能在做好会议本身报道的同时,准确掌握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根据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主动服务,做好新闻策划。

近年来,亳州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经济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每年市委、市政府都会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亳州晚报的时政记者根据从会议上了解到的权威信息策划不同的经济新闻。

2010年是亳州市的“项目建设年”,作为增强亳州市经济发展后劲、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骨干力量,可以说,重点工程建设担负着确保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展示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的成就,鼓舞全市人民的信心,2010年3月亳州晚报策划了“走进重点工程”宣传报道活动,派记者深入一线,对全市确定的重点工程进展情况、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入报道,《中药产业升级蓄势勃发》、《煤化工产业托起新兴能源城》、《基础建设,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亳州制造”提速工业强市步伐》、《大项目孕育大发展》等八篇深度报道,全面反映了亳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另外,《亳州晚报》还配发了《走进重点工程感受发展春天》、《推进重点工程确保快速增长》等评论员文章。系列文章发表在亳州市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大家在感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快的同时,也在憧憬着这座城市美好的明天。

增强经济新闻舆论监督能力

时政记者由于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听到的、看到的不仅仅都是经济发展的“一帆风顺”,还能了解到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了解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仅要报道经济建设的成绩,还要敢于报道重大经济事件,敢于报道与经济有关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是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企业遇到具体问题该怎么处理,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不少民营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对本市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颇有微词,这也是本市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2003年,笔者参加一次市政府组织的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不少民营企业主大吐“苦水”,对本市的一些行政部门“吃拿卡要”的“潜规则”意见很大。会议结束后,笔者及时向报社领导进行汇报,希望对这些破坏亳州经济发展环境的政府部门“潜规则”进行曝光。

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精心策划,笔者对市直和三县一区的企业主、企业职工、政府部门、投诉受理机构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了系列曝光文章“民营企业调查”,《为什么企业主不愿意投诉》、《想说爱你却难以开口》、《拿税票的小姑娘又哭了》等文章对本市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进行了曝光,“民营企业调查”系列报道矛头直指政府部门的“潜规则”,内容翔实,揭露问题深刻,社会影响强烈,其中《拿税票的小姑娘又哭了》一文发表后,市纪委领导高度重视文章中反映的问题,并在当期的亳州晚报上进行批示,要求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9

1、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任务。拟从分析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背景入手,弄清全市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2、区域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拟通过对我市交通体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目前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打造交通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改善民生的调查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常德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拟通过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4、深化改革的调查研究。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不断提供动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抓好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三大类改革任务。拟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推进各类改革的措施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维护社会稳定的调查研究。当前影响稳定的因素多,社会管理的任务重,稳定问题是压在各级主要领导头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拟调查了解社会稳定问题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防控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安祥和社会环境等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6、应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0年元月开始,在全省实施省直县财政体制改革。拟通过调查了解,认真研究政策,提出应对体制改革、确保实现中心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阅。

二、工业类:

7、积极培育旗舰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调研。旗舰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常德工业经济一枝独大的问题突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由此明确提出打造旗舰企业的工作要求。拟从分析工业经济结构入手,重点围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大名品名牌创建力度、培育企业集团和企业公司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8、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调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纷纷处迁转移,这对做好常德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拟从分析常德的资源、产业现状入手,重点围绕有效实施对接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农业类:

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情况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户经营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围绕进一步盘活林权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10、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油茶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家专门出台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包括常德是全国主要的油茶产业基地。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常德油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常德借势发展,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龙头企业落户常德,推动全市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四、城市类:

1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调查研究。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在全面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的重大决定。拟调查了解市城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行政区划、项目布局、产业配套等突出问题,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对策建议。

12、加强控违拆违工作,加快城市项目建设进度的调研。近几年,常德控违拆违工作不理想,征地拆迁跟不上,已经沉淀了城建项目资金,影响了城市项目工程进度。拟从分析现状入手,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拆迁管理办法等方面提出思路措施,供领导决策参考。

五、环保类:

13、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结合常德的实际,找出优势和潜力所在,围绕扩大项目投入、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六、科技类:

14、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调研。常德产学研结合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常德的必然要求。拟结合常德产学研工作实际,主要围绕培养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10

缘由:内部基础与外部环境

APEC成立25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巨大进展。究其原因,既缘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也与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不无关系。

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以及东盟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1993年6月,这一机制正式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于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4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APEC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亚太地区领导人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又称《茂物宣言》),提出了“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这一目标。其后,随着亚太各经济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的继续提升,亚太区域合作日益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太地区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未能阻挡区域合作发展进程,相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APEC框架下的多种区域合作进程蓬勃发展,亚太地区也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区域合作进程中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5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巨大进展,究其原因,既缘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也与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不无关系。

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方面,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首先,亚太地区经济的互补性为统一大市场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亚太地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结构相差较大,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也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能源或矿产资源大国;中国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优越的发展模式。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彰显出亚太区域经济较强的互补性,并为亚太地区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区域经济合作也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亚太地区尤其是亚太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崛起,为区域经贸联系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1990~2013年间,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率为7.6%(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6%),比全球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高2.5个百分点。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APEC逐渐发展成为囊括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以及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分别约占全球40%、60%和50%的大型区域合作机制。

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环境方面,亚太地区各经济体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把握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渐近结束,国际政治与安全形势日趋缓和,这为打破东西方市场之间的藩篱并真正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提供了契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由此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国家日益意识到亚太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并谋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霍克于1989年1月提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地区成员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并由此开启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化进程。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加速货物、服务、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和配置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出现重新抬头的迹象,一贯奉行自由开放原则的国家为了实现国内经济复苏以及在全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大了对国内产业的保护。这使得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各成员拥有更加强烈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愿望,并由此催生了诸多新的APEC框架下的区域合作进程。

路径:多元竞争与共同发展

新的区域合作动议不断涌现,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互重叠,并形成多种路径相互竞争的发展格局。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竞争性并不必然与机制之间的相互融合完全背离。近年来,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功能与议题设置相互交叉本身就是机制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变得日益多元和复杂,并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多样化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的区域合作动议不断涌现,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互重叠,并形成多种路径相互竞争的发展格局。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除了APEC外,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机制等合作机制,分别在不同问题领域承担区域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

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包括东盟10国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澳新的(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以及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10+6)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均以东盟为中心,分别与1至数个区域成员之间进行对话与合作。在“10+1”合作机制下,每年均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等。“10+3”机制每年定期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外交部长会议、财政部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等部长级会议以及第二轨道活动,重点合作领域是经济、货币与金融、社会及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发展合作、文化和信息、政治安全和跨国问题等八个领域。在“10+6”框架下,相关国家在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于2012年11月宣布启动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以推动东亚地区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源于“10+3”领导人会议,主要协调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2008年12月,首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10+3”框架外在日本福冈举行,决定建立面向未来、全方位合作的伙伴关系。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正式签署《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该协定囊括了国际投资协定通常包含的投资定义、适用范围、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征收、转移、代位、税收、一般例外、争议解决等所有重要条款,是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重要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也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2012年11月,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之中。

TPP谈判是当前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经贸谈判之一。它源于2005年7月,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署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2010年3月,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文莱、美国、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首轮TPP谈判,共同探讨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并讨论了将TPP扩大到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的长远目标。在TPP的谈判进程中,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陆续加入谈判,参加TPP谈判的成员国由此扩大为12个,并在2013年8月举行了首次12个谈判成员国全程参与的第19轮谈判。截至目前,TPP谈判历经四年多,但谈判各方仍未达成最终协定。

除了大范围的区域自由贸易区外,亚太地区还形成了由一些国家的部分边境地区组成的以吸引外资和扩展外贸为主的跨国经济合作区。例如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区、印尼-马来西来-菲律宾合作区以及图们江流域的经济合作计划等。这些经济合作形式因地制宜、设计灵活,充分发挥地区间的经济互补性,成为亚太地区大型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种有益补充。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多种替代选择,现有各种机制间相互竞争、比较、借鉴为机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2010年11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的宣言,将“10+3”、“10+6” 和TPP等现有或规划中的自由贸易安排一道作为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可行途径,逐步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在一定意义上确认了这些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竞争性。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竞争性并不必然与机制之间的相互融合完全背离。迄今为止,尽管亚太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但近年来,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功能与议题设置相互交叉本身就是机制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

纠结:机制设计与发展困局

建立FTAAP,实际上是要实现将一个开放性的、非正式性的、非约束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转变成为一个封闭的、有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区。毫无疑问,这是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发展规划问题。

一般而言,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经济权力的让渡范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依次划分为优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五个发展阶段。其中,优惠贸易协定是组织松散、操作简单、层次最低的地区一体化形式,在优惠贸易区内成员之间的产品享受比非成员要低的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以优惠贸易安排为基础,取消了各成员之间的关税,而对外仍旧保持原有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实现了共同的关税政策,对内取消各成员之间的关税,对外实施共同外部关税;共同市场是通过签订地区合作协议建立统一市场,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内实行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通;经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层次,它不仅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通,而且在货币、财政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依此可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层次较低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阶段。

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亚太地区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目前APEC框架下21个成员间已签署执行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56项,超过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WTO备案的在谈自由贸易协定八项,覆盖了地区所有成员。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和对话体系,但在机制设计与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存在多、杂、乱的特点,各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另一方面,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缓慢,从而使区域一体化缺乏成熟的、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机制。

长期以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奉行“竞争性的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和“开放的区域主义”(Open Regionalism)原则。所谓“竞争性自由化”,是指各种区域合作机制并行不悖,相互竞争。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探索阶段,竞争性自由化有其固有的优势,各经济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等偏好选择合适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安排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也能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但从整个亚太地区来看,多种区域合作进程相互交叉,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各异,不仅分散和浪费了有限的谈判资源,造成明显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区域合作进程之间的分裂与对立,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碎片化”。“开放的区域主义”指的是区域合作不排斥区域外成员的参与,次区域合作不排斥区域内其他成员的参与,对于那些愿意提供同等开放条件的国家,向他们开放所有贸易自由化措施。这有利于更多的成员融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并分享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果。但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区域身份与认同,消解了区域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亚太自由贸易区倡议应运而生。2010年11月,日本横滨APEC会议上,与会者提出在APEC各成员之间43项双边及小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并明确提出建立FTAAP的多种途径。2014年5月,在中国青岛举行的APEC贸易部长会议上,中方主张建立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探讨制订实现FTAAP的路径和方式并尽快开展FTAAP的官方可行性研究。2014年8月,北京举行的APEC第三次高官会深入讨论了FTAAP的路线图,并在启动FTAAP进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共识。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如何启动FTAAP进程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从亚太区域合作的机制建设来看,FTAAP的目标是逐步将APEC整体推进到一个大型自由贸易区,从而形成经济一体化组织。由此可见,建立FTAAP,实际上是要实现将一个开放性的、非正式性的、非约束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转变成为一个封闭的、有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区。毫无疑问,这是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发展规划问题。例如,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过渡机制设计问题。在建立FTAAP的路径规划上,是扩大TPP还是合并RCEP与TPP,是渐进整合现有区域贸易协定还是另起炉灶,还有如何平衡“高质量”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目前地区成员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化解:务实合作与因势利导

应该重新审视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回到大国主导的轨道上,以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带来整个区域的一体化。

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来看,竞争性的自由化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因其固有缺点,很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要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现有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促进各种机制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引导地区成员最终迈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具体来说,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夯实务实合作的牢固基础,为实现茂物目标创造条件。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经济体面临外需低迷、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区域经济合作基础面临诸多考验。在此情况下,深化务实合作对于确保经济持续复苏、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以及实现各成员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关键作用。这一方面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成员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过度监管、简化投资程序和增加政策透明度,切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求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加强联合研发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以此来保障APEC的两个“轮子”良好运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是不断深化区域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大国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模式为推进亚太尤其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受到诸多挑战。首先,随着中国等经济体经济的迅速崛起,东盟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领导“10+3”和RCEP等区域合作进程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其次,新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兴起为区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进程吸引力已不如从前。最后,亚太区域大国竞争的加剧,使东盟的作用日益边缘化。为此,应该重新审视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回到大国主导的轨道上,以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带来整个区域的一体化。

三是积极推动亚太区域合作亚洲路线图与美国路线图的相互融合。当前,APEC框架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以RCEP为核心的亚洲路线图和以TPP为核心的美国路线图。RCEP是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兼顾了成员国不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是对东亚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而TPP是美国主导的“高标准的、全面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议”,在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升级上具有引领作用。两者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相互不可替代。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的两大经济体分居其一,两者的竞争体现出美国与亚太其他经济体在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上的对立。但是,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两者都不排斥其他区域贸易安排,因此各成员可以同时加入这两种进程,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11

地中海南岸、东岸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也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弱势群体,其中还有两个对立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都曾经是一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都在这些国家进行过长时间的统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自然资源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只有以色列是个例外。它是这个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是欧洲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盟友,依靠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支持而产生、生存并发展。有学者认为,欧盟与地中海两岸国家签署联系国协议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促进协议联系国中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从而达到政治上的相互承认。而欧盟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南进”是其寻找新的“势力范围”、维护欧洲长远发展利益的重要举措。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阿拉伯国家的相继独立,当时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经济实体的欧洲共同体就开始与这些国家签署一系列的优惠贸易合作协议,向这些国家提供单向的、非互惠的贸易安排,尤其是对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实施优惠关税。由于这些国家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但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加上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备,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不能自给,出口则更少。同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除了传统的手工业、皮革制造业、纺织业等相对较好并有一定出口外,大部分的工业品还是依赖进口。因此,欧洲国家向这些国家提供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优惠关税实际上并不能为这些国家提供真正的实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这些国家工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地中海东、南岸国家和欧洲国家自古就有通商往来,而长时间的殖民统治更造成这些国家在市场、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对欧洲的强烈依赖。欧洲国家同时也将地中海两岸国家视做石油、天然气、原材料的供应地和重要的出口市场,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增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大大削弱了地中海国家在欧洲市场获得的优惠,加强与北部强邻欧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它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欧盟国家也不愿意疏远自己传统的经济合作伙伴,更不愿意看到美国在该地区的步步深入。此外,这一地区政治、宗教因素等给欧洲带来不安全感,加之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发的移民潮,已开始给欧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此,欧盟开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1994年10月,欧盟明确表示,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是欧盟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合作、建立欧盟与地中海国家伙伴关系的设想。

协议的主要内容

巴塞罗那外长会议的重要成果就是《巴塞罗那宣言》。

该宣言为与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了三大目标:

(一)通过政治和安全谈判确定共同的和平稳定空间;

(二)是确立经济和金融伙伴关系,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

(三)是加强民间往来与交流,建立社会和人文伙伴关系。

欧盟与东、南地中海国家所签署的联系国协议的结构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协议实施的时间表和覆盖的产品范围有所不同。协议分三个主要部分:

(一)政治和安全合作,其宗旨是建立成员国共同推行的和平、安全、民主、人权和地区发展的准则;

(二)经济和金融合作,其目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

(三)社会、文化和领事合作,也涉及反走私、反恐怖活动和反国际犯罪等内容。

经济和金融合作是欧-地协议的主要内容,也是所有协议国家关注的重点。经济和金融合作的主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货物贸易:协议规定了12年的过渡期,在12年内逐步降低进出口产品关税,并在期限结束时实现自由贸易。

2.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方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并由欧盟和地中海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联合理事会对各方履行服务贸易减让义务情况进行评估。

3.资本流通:各方同意在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允许自由进行经常项目支付,保障投资资本和利润的汇出。协议实施5年后,各成员国应取消国家经营垄断,保证没有采购歧视。

4.原产地规则:欧盟承诺,如果一个地中海国家与另一个地中海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将实施原产地累进政策。协议同时允许各方采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为尽快完成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协议各方还就具体合作领域进行了规划:一是改革经济和社会结构,优先培育和发展私营部门,建立市场经济法律构架;二是促进先进技术的转让;三 是创建便利的引资环境,消除各类投资障碍;四是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和能源政策沟通;六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体化发展;七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八是在统计领域开展合作;九是欧盟对东、南地中海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并加强双方在人员培训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交流。

与阿拉伯成员国的经贸关系

1.阿尔及利亚

欧盟是阿最大的贸易伙伴,阿是欧盟第贸易伙伴、第六大能源供应国。2004年的双边贸易额为284.4亿美元。1996-2005年间,欧盟通过MEDA(欧洲援助基金)计划、欧洲投资银行等渠道共向阿提供了10.24亿欧元的各类经济和财政援助,帮助阿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

2.埃及

欧盟是埃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116亿欧元。埃及是欧盟MEDA计划最大受益国。1996-1999年间,欧盟向埃提供了6.3亿欧元的援助,支持其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私营经济,保持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在2000-2006年第二阶段,欧盟又向埃提供了总额为5.94亿欧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用以支持其工业改革、促进贸易、改善人权状况等。

3.约旦

欧盟是约旦的主要进口来源地,金额约占约旦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欧盟也是约旦的第出口市场,产品包括矿产品、化工等。

在财政援助方面,欧盟通过MEDA计划共为约安排了4.23亿欧元(1996-2003年)援助,至今已拨款2.64亿欧元,主要用于贸易促进和制度建设、稳定宏观经济结构和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欧盟还在2005-2006年“国家计划” (NIP)中安排了1.1亿欧元贷款以推进约政治改革、经济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司法改革。

4.黎巴嫩

欧盟是黎巴嫩的主要贸易伙伴。2004年黎进口的56%来自欧盟成员国。根据欧盟MEDA 第一阶段(1995-2000年)发展计划,黎共接受欧盟1.66亿欧元援助和8000万欧元人道主义援助,用于黎恢复公共设施、工业现代化、实施投资发展计划、建立社会和经济发展基金等。

2004年4月,欧盟同意通过MEDA计划在2005-2006年间向黎提供5000万欧元的一揽子援助,以进一步支持黎实施欧地协议,加快民主化进程,发展知识经济,加强双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提高黎私营企业竞争力等。

5.摩洛哥

欧盟是摩最大的贸易伙伴,摩是欧盟第28大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153亿欧元。自签订双边合作协议后,欧盟通过MEDA计划向摩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在第一阶段(1996-1999年),总援助金额达6.3亿欧元,支持摩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私营经济,尽快与欧地经济区融合,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在第二阶段(2000-2006年),援助总额为4.26亿欧元,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改革、贸易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移民问题、环保问题。

6.巴勒斯坦

2004年巴勒斯坦与欧盟贸易额约为3800万欧元。欧盟85%进口产品为农产品,而出口产品主要为运输材料和机械设备。

欧盟从1971年开始向巴提供经济援助。1994-2002年底,欧盟向巴提供的援助和贷款累计达10亿欧元,另向UNRWA(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机构)提供了5亿欧元。同时,欧盟成员国也向巴提供了总额达25亿欧元的援助。2002-2003年欧盟提供了总金额约达5亿欧元的一揽子对巴援助,内容包括难民问题、食品、医疗卫生、发展私营经济、选举、制宪和司法改革等。

7.突尼斯

欧盟是突尼斯最大贸易伙伴,突是欧盟第五大纺织品来源国 。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143亿欧元。突是第一个与欧盟签订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地中海国家。

早在协议生效前,欧盟和突尼斯就已开始取消部分产品的关税。协议生效后,双方再次确认了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贸易关系,并寻求在相关领域开始对话,包括资本自由流动,贸易便利化等。

1996-1999年间,欧盟通过MEDA第一阶段计划,向突提供了约4.28亿欧元的援助,推动其进行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发展私营经济。欧盟2000-2006年MEDA第二阶段计划主要是推动双边工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提供贸易方面的技术支持。

8.叙利亚

欧盟是叙最大的贸易伙伴。叙利亚一开始就加入了“巴塞罗那进程”谈判,但1998年才启动正式双边谈判。双方于2003年底在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以外的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04年10月19日,欧叙草签了合作伙伴关系协议。

欧盟与叙利亚于1977年签订了合作协定,它为叙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欧盟在以后20年内通过财政手段向叙提供支持奠定了基础。

叙虽然迟迟没有接受MEDA计划有关协议,只是在2000年签署了框架协议,但双边在MEDA计划下和以改革为导向的经济合作已开始付诸实施,主要集中于在国营和私营部门中实施经济和行政改革。自1995年巴塞罗那会议后,欧盟已通过各种途径向叙提供了超过5.8亿欧元援助,支持叙发展电力、卫生、私营经济等。

对阿拉伯协议国的利弊分析

对阿拉伯国家而言,欧地协议可谓是一剂苦药。作为现代最强经济实体之一的老牌殖民国家,欧盟在为自己寻找市场和资源,并给予这些国家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同时,也为这些国家设定了一系列政治的、人权的、军事的、民主的圈套,以促使这些国家改变政权模式、推行西方式民主和人权、推行西方价值观和理念等。民主和人权是所有欧地协议内容的基础。欧盟与阿尔及利亚所签协议的第一条规定,“在尊重民主及人权的基础上,定期开展部长级、高官级和外交级别的政治对话,旨在维护欧盟-地中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欧盟在与叙利亚的谈判中所采取的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立场是又一个典型例证。双方2003年在除WMD以外的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并签署谅解备忘录。2004年9月才解决WMD问题,并于同年10月19日草签了合作伙伴关系协议。

尽管如此,阿拉伯协议国还是欢迎这一进程,并积极参与了这一进程的谈判。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阿拉伯协议国在经济上是从中受益的,且这种受益触手可及,产生了较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果。这在前述的欧盟向这些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中可见一斑。综合分析,可以将欧地协议对阿拉伯协议国在经济领域的积极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阿拉伯协议国在欧盟帮助下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经济立法,改善投资环境,并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协议的实施帮助突尼斯、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在过去几年取得了稳定的经济增长。

第二,协议签署后的最直接效应是欧盟对阿拉伯协议国的产品开放市场,促进了这些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发展。以约旦为例,欧盟-约旦协议2002年5月生效,同年约旦在该协议项下向欧盟出口2754万美元,进口14.32亿美元。2003年,约旦出口7797万美元,同比增长183%,进口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同时,关税壁垒的减少使得阿拉伯协议国能以更具竞争性的价格向欧盟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第三,协议有利于阿拉伯协议国利用地理位置便利和协议提供的优惠向欧盟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海产品。

第四,协议的实施有利于阿拉伯协议国加快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革新,加快私有化进程,从而服务于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第五,协议有利于阿拉伯协议国更好地改善投资环境。协议实施后,总体关税水平降低,资本逐步实现自由流动,欧盟标准得以逐步推广使用,服务业也将逐步开放,从而使区内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和促进技术转让。

第六,协议有利于阿拉伯协议国获得欧盟金融扶持和财政支持。为鼓励阿拉伯协议国履行承诺,消除执行该协议给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欧盟设立了多种特殊基金,以支持阿拉伯协议国的工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的报告显示,2000-2006年间,欧盟将为地中海协议国提供53.5亿欧元的各类发展资金。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12

这次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二、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起草、主要考虑与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于今年四月启动起草工作的。在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明确文件起草的基本原则和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为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起草组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初步框架,反复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建议稿,建议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充分发扬民主,数易其稿,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达成一致、形成共识。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筹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建议》全文两万五千多字,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谋篇布局、设计展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8个部分,为3个板块。第一、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科学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深刻阐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主体部分,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组合,从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个方面,具体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八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党的领导、政治保证、社会条件,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xx保证。

三、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精神

全会通过的《建议》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精辟阐述了新的发展理念,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建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互配合的发展篇章,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深入学习领会《建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xx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13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持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赢得了党心民心。"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充分认识过去五年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巩固好、发展好。

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篇13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考验,显示出共产党组织和创新政治参与的独特能力,为赢得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保障机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参与机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了巨大的适应力和活力,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议政模式,为新时期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本文就其功能和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作粗浅分析。

二、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优势。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河南省派和团体有效动员所联系成员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几十年来,河南的多党合作参与机制运作成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彰显了活力和有效性,在以政治协商为主要形式的参与机制框架内,各派和界别成员以昂扬的精神、丰富的学识素养和扎实的本领为河南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着才智。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党派合作参与协商的优势,具有战略意义。

(一)政治参与建言献策,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保障作用要更加凸豆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省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其综合带动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应充分发挥各党派专家学者力量,运用组织网络优势,形成调研合力,积极推动优秀调研成果的转化,促其转化为理论文章、提案建议,转化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党和政府的政策举措。积极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各项程序建言献策,积极协助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做好派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使他们集中精力谋划中原经济区发展大计。为派开展调研提供条件,发挥派参政议政核心调研团队的作用,引导各派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意见建议,使之做到善于研究、善于调研、善于总结、善于提升、善于献策。多年来,河南省各党派建言献策的活动已机制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原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党派成员集聚于我省高校和科研部门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众多精英实业家,他们在参政议政中,就省和地、市的经济社会重要问题,同党和政府真诚沟通,取得统一认识再形成决策已成惯例。《六省政协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就是河南省政协联合中部地区其他五省政协,共同开展的大型调研活动之成果,已为中央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应制度化地举行河南各派参政议政情况座谈交流活动,统筹做好派中央来豫考察调研的协调工作,积极促成像九三学社省委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建议》、民革省委《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提高我省养老服务水平》、民建省委《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议》、农工党省委《关于加强对社会药房监管的建议》、民进省委的《关于活化河南老字号品牌的建议》等提案的形成,推动高层关注,进而转化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新亮点。以此,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发挥各党派成员结构独特的组织优势、才识智慧

立足省情,主动引导各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推动派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支持派中央、派省委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引导他们多办实事。组织协调派在洛宁开展扶贫开发,扶持一个产业,助推一个社区,培训一批农民。支持帮助各派创新思路、发挥优势、选好项目,把所承办的实事办实、办好。协助河南省委组织好务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等,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很好地组织各派的专家,把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生动的事例和新鲜的经验总结出来,为科学发展找出典型、提出建议,充分彰显这一群体的“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例如,为增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辐射带动能力,省政协发起了中原城市群政协主席联席会,已形成了定期专题议政的机制。各党派的专家分别围绕打造中原城市群90分钟都市交通圈、建立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推进中原城市群居民同城待遇等问题,提出众多有建设性的议案,促成了省委、省政府科学快捷决策,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兼容并包,借中原文化的魅力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促文化大繁荣,谱和谐新篇,有赖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各界精英专家的共同参与。科学引导各派参政议政,有效地整合河南省各派团体的力量,提升其参政议政能力,大有可为。各派也已找准了服务中原经济区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与全省工作大局贴得更紧,方向更明,呈现出人人思干谋发展、争先恐后作贡献的良好态势。河南省各派成员集中荟萃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这一组织群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原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化元素,在增强中原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原文化为媒介,提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有各党派专家参与的三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河洛文化的精义、实质、历史地位及其在海外的传播等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一工程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功业巨大。中华姓氏文化节及以“拜谒华商始祖、传承中华商德”为主题的国际华商文化节活动,搭建了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平台,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拓宽了渠道。

三、切实发挥多党合作参与机制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多党合作制度优势,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智力支持

发挥派及政治协商会议其他界别成员智力财力集中的优势,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献计出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积极引导派成员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为契机,锁定我省重大发展战略献计出力,贡献力量。一是从宏观上建言献策。当前,要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具体内涵的研究、战略措施的制定和战略重点的确定等献好计。同时,应当明确,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体系是动态更新、不断深化的,各派、团体和各界人士要在实践中持续关注,不断探索,为充实、细化、完善这一战略定位的内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利用派中央领导人来豫参加会议和党派中央考察团来豫考察调研的机会,组织派省委向党派中央汇报河南发展情况、发展思路和恳请国家支持解决的问题,积极争取党派中央的关注和支持,帮助河南在中央层面呼吁,如《请求国家支持加快中原经济区铁路网建设》《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涉农金融政策建议》等,达到各派在更高层面参政议政。二是从微观上做好咨询服务。通过开展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活动,为战略目标的落实多做具体工作。三是动员和鼓励、支持成员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实践,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立足本职做实各项工作。

发挥派等团体联系面广的优势,加强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宣传。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出力。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组织网络,争取更多人来关心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省、市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和修订发展规划、发展政策等提供信息参考。

发挥派自我教育的传统优势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水平。首先要提升对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体系的认识,加深对这一战略体系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现实条件科学内涵的理解。其次是改进参与调研方法。调查研究是派搞好参政议政的基础性工作,要注重两个环节,提高调研的实效。一是调研周期问题。由于接触事物面的不足,可能影响调研效果,这就需要重视选准角度、全面地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应该注意平时的积累,养成有心、用心的作风,在进行其他工作的过程中,在接触基层的实践中多关注、多思考、多积累,并把平时的积累与集中调研相结合。二是调研渠道问题。信息时代,应该利用网络调研来拓宽视野。再次要创新思维和参与方式。中原经济区目标的提出,是一个用系统方法决策的典范。省委、省政府需要与各党派专家合作聚力,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地考察、分析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关注研究的问题。在参与合作的框架内,各党派专家应该整合力量,力求全面地关注问题,积极探索自然与人文环境变化对河南的影响、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来研究具体的问题,使所提建议达到最佳的实际效果,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河南各党派专家显身手、展智慧。

(二)发挥多党合作制度桥梁纽带作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夯实基础

发挥多党合作制度桥梁纽带作用,需要强化各派领导班子成员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继承老一辈派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患难与共、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夯实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广大党派成员始终保持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始终把发展作为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需要组织引导各派正视机遇和挑战,自觉抵制各种噪声、杂音的干扰和影响,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引导他们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做推动河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先行者。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好各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使各派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二要增进互信,加强与河南各派的联系沟通,主动配合,做到支持不包办、协助不代替。三要协助派建立参政议政调研团队。每个党派都建立一支由专家学者、党外干部人才、骨干成员组成的参政议政核心团体,发挥团队作用,集“众人”智慧,显“集群”效应,成“一家”之言,形成调研的强大合力。引导派把当地党委政府希望上级支持、当地群众盼望得到的政策建议带上来,使派调研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派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同步推进,全力参与具体规划的制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宣传作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增强活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