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利用。“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42亿人。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为城镇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须的劳动力资源。

(三)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连续6年超过6%,其中2010年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居民。

(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末,全国已有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大约1.4亿的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的政策,1100万名特困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补贴。

(五)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国家累计投资100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81.9%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98.7%的村通电,97.6%的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2010年的41.1%。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较低。据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估测,我国目前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相差15-20年。科技成果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均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同时,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人力、财力分布失调,资源配置不合理客观存在。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趋势已现端倪。

(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因灾损失十分严重,仅2010年全国因灾损失粮食就高达1107亿斤,这凸显了我国农业抗灾能力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仅从耕地质量看,我国目前中低产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优质耕地占比少,有效的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6%。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功能大大下降,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8年的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目前耕地总面积约18.26亿亩,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农业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粗放,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同时,农业生态污染问题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应用的化学农药以有效成份计达20万吨,全国化肥施用量则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亩耕地施肥高达14公斤,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四)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弱化。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滞后性,“谷贱伤农”、“菜贱伤农”,以及欠收导致的“灾荒”、“天价菜”现象,放大了农产品市场供给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难度。同时,国家对农产品的储备数量和结构不合理,使得储备体系难以有效发挥平抑价格波动的功能;加之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国内大豆行业及定价权几乎被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所控制。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2

一、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十分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得到农村金融的巨大支持。首先是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观察,一般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之中的示范性单位来进行服务的,如此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最广大的农户群众。其次是从农信联社的资源优势来判断,金融职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主要就在于其能合理地分配相应的资金发展优势,而且还能缓解资金匮乏的实际状况,强大地支持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信用联社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了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既非从属于合作制也不应从属于股份制,而且还应能提升信用贷款对外发放的质量。因此,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行业之发展,确定农村信用联社所具有的产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加之贷款等与之有关业务的不断拓展,必须创建合理的信贷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结构上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积极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备了相当强烈的推进作用。同时,在金融结构调节之后,可很好地调整现实之中的实体经济,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从客观来考虑,开发我国农村金融,可不需全面满足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的多元化之需求,这就应当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不间断的长期考察,而且随农业需求而落实改革来进行支持。在改革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予以相应支持。比如,可以在健全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上加以支持。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市场包括了外援融资以及间接融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上此种融资已难以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拓宽融资工作的各项途径,切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有效降低贷款频率,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实现新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同步协力增加。当前,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三是农村金融效率之提高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规模比较起来,金融效率能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作用要稍微弱一些,然而其调控起来却更为便利。运用实践可以表明,为了切实发挥出金融的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还需把平衡机制全面落实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彼此之制衡,如此才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之增长及其所获收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量已成为未来发展过程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协调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已经出现了逐步弱化,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就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功能。我国是举世无双的人口大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同样情形是,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之中非常大的比例。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相当多的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至于诸多金融资源与机会均被用在开发别的产业上,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农业经济一直以来处在十分薄弱的地位上,同样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未能实现良性发展。笔者觉得,农业经济在诸多经济类型当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别的类型产业只要得到了发展,肯定就会弥补农业经济在发展当中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实现新的进步,而实际上诸多不同经济类型和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都会产生极大的竞争性。对工业与别的产业的过度重视,就会造成农业人口出现进一步的减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三、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信用联社所提供的资金又是相当有限的,且提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之发展。为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让现代产权制度能够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这就十分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在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之后,就应当要求农信联社在发展中更为注重确定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定位,在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的范围,进而得到更多的记经济效益。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有力量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之中,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设出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只依赖于信用联社是极难满足农业领域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为此,一定要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彼此合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崛起之中,应当通过分散化经营来增加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小规模资金,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往产业化进行发展,对资金所具有的需求在飞速增长。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合力来满足农业经济对于资金所具有的各项需求。

(三)强化对民间资本的运用

在我国农业经济开发之中,民间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愈加显著。通过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往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开发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就农村金融的开发状况来判断,我国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这就为各类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民间资本借贷还缺乏正规化的制度约束,因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其重要问题就是借贷的利率太高,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成本。因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以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当高。这一民间金融开发方式会极大损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当紧紧依据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强化对于民间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此来推动民间金融往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要不断健全规范化运行机制,对民间资本经营的范围、运转方式等实施严格监管,从而确保其能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对我国农村金融机制的健全完善来说,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全的扶持政策,而且应当规定各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从而健全对各方面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真正做到产生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农业经济之投资,切实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的税率,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之中的融资发展,实现更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之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彼此影响,而且还彼此制约,一定要加以高度关注。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就应当全面运用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等两大关键元素,应用其彼此促进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我国的农村金融实现很好的发展,才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彼此联系的密切关系。

作者:马春紫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07)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3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建议措施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作为分析和评价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的重要手段,其能全面的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用数据直接的展现给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现状以及质量改善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建议或意见。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统计农民的收入来源及状况,以便政府部门和村委书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状,使得他们在制定农村各项经济政策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在零九年了一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文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安排,使得我国的农村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给政府和村委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把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上来,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体系,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意识,从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便更好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对农村经济统计的干扰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有一项数据是用来评定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根据,那就是当地农民每人平均的纯收入,这项数据不仅能衡量当地的经济状况,还是评价政府部门以及村委会各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尽管每年各级政府都在向下一级任务指令,要求每年农民的平均收入都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幅,这就造成了政府工作人员在统计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时弄虚作假,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在表面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与实际发展大相径庭,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制定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数据统计困难且存在偏差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困难的的问题就是统计需要覆盖的范围太大且统计指标的种类繁多而且杂乱。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不仅要统计每位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还要统计当地各种企业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这给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并且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各行各业都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他们的收入来源也是多种多样,这就给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又增加了难度。

(三)投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经费不足每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资金的辅助,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所以还存在工作难以持续以及工作人员懈怠等恶劣情况,最大的原因还是政府部门没有将这项工作列入到财政预算的清单上,使得工作在开展时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不得不停滞,这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服务的技能得不到良好的提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的质量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四)农村经济统计的方法老旧目前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跟以前大不一样,这不仅使统计的项目变得多种多样,也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也加大了不少,所以创新统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就变得更为迫切。但现目前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方法还比较传统和老旧,并且其工作评价的体系也还存在漏洞,所以在遇到难以应付的统计数据项目时,就经常采用估算的形式,使得统计的结果缺乏准确性和严肃性。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创新统计的方式方法,跟随时代的的进步,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的改善增添新的活力。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建议及策略

(一)深刻认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任务和作用在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该工作的内容和作用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工作人员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和作用。因此政府部门或者是村委部门要在日常的会议中着重强调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合理的将各项任务分配给对应的工作部门或人员,同时做好相应的检查督查工作,保证其每一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同时政府也要监督和指导乡镇对这方面工作制定好规范和要求,落实责任和义务,多招收擅长统计工作方面的人才,从而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

(二)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抽查工作由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评价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对待。如果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误差或者是遗漏,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要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抽查工作,对所统计的数据要及时分析和研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加大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目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的重要策略就是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从而建设信息化统计网络平台;另外还要对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技能。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使得工作人员能对统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一系列的方案措施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同时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去,从而使得该工作能顺利开展和进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向。

(四)应用信息技术设备提升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应用,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要跟随时展的脚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中去,这样既有助于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还能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统计工作的覆盖面和涉及区域更加的广泛。另外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还能将收集的数据更快处理和分类,增强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对于我国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方案都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尽管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该工作予以重视,对存在的难题逐个分析并解决,积极研究和分析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的措施和途径,就能使得农村的经济统计工作有一个更高的上升空间和平台,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4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在加快农村区域建设的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特色各异、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资金投入欠乏等现状,要注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加大技术扶贫等,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5

1.1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新型生产技术也被合理地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活动当中,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农村经济落后的事实不容置疑。而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视力度不断加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得以出台,从表面上而言,这些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如果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那么这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便形同虚设,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令人堪忧。

1.2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在广大的农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是农民最为关键的经济活动。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就必须着眼于健全的土地制度,仅有此,才能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可以更为高效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而放眼于当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却普遍存在土地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闲置土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农民无法更为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更是造成了土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频发,例如,一些从事于化学化工生产的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农田,致使土地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总而言之,上述问题的形成都是因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

1.3资金利用率低下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坚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比例也日益增加。但是就当前形式而言,却普遍存在资金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究其主要原因,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由于国家无法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太多的财政支持,导致在进行资金分配的同时问题重重。另一方面,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使得资金出现严重浪费的情况。在进行资金分配的同时往往会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应当被给予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的区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反之某些自身发展能力较强的区域却得到了一大笔财政资金。

2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管理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增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管理中的关键所在,仅有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管理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而究其主要方法而言,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主要方法概括如下:首先,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应从基层抓起,从基本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抓起,上层管理人员应始终坚持强调经济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当中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2]。另一方面,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应着眼于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使得管理人员在接受内部管理经验的同时,学习到来源于外部培训中的、更为专业的理论依据。

2.2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农村普遍存在资金利用率较低的状况,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阻碍,因此,在资金利用方面,有关部门应当着眼于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得更多的农村基础设施得以建设发展。笔者在经过大量实践经验总结后发现,仅有提高农村的资金利用率,才能在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不受威胁的同时,促进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坚持着眼于农民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本文便是通过具体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以期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6

1.2面对的不利现象

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较低。农村的管控人员一般是所在区域的民众,其可以经由两个层次展示出来。第一,当地人身为管控人员,比对于外来人员来讲,它们具有非常多的资源方面的优点,其对于所在区域的具体状态有着非常深入的掌控,其能够明确所在区域的优点和不利现象。不过,其从一定的层次上干扰到眼界,在分析不利现象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处理的时候就会出现袒护等现象,不能够精准的分析。此类管控组织面对的不利现象非常多,要靠着不断的吸收有活力的要素来对其充实,同时还要吸收一些有着优秀的综合素养的工作者,不过当前的具体状态是,农村区域的氛围对于人才的引进来讲不是很有力,其要靠着国家政策的指引来开展。农业政策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国家政策对农村倾斜,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50.32%,乡村分布更是分散,每一地区的发展水平均有差异,而国家的政策就容易产生与农村发展不配套的问题。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阶段,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其它方面则缺少相应的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的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农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国农村因经济发展的滞后,造成了农民竞争意识不强,仍然保留着过去分散经营模式,这就无法与现在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相抗衡,并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成为材料原产地而不是产品生产地,大大降低了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不足,农村经济管理者没有将市场竞争意识很好的传达给农民,致使他们深陷市场竞争而不知,丧失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当前管控活动的关键要素

2.1设置合乎当前经济状态的法规体系

我们国家积极的开展德治和法制为一体的治国思想。对于农村来讲,更是如此,同时要更加的关注法制,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相关的管控工作者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以此来确保活动开展顺畅。此类法规条例的落实在很大的层次上维护了农户的权益,同时伴随农村经济的高速前进,又发生了很多的不利现象,此时就规定要设置综合化的法规条例来积极的应对。此类不利现象要借助于管控工作者的综合分析,才能够确保问题得以有效地处理。

2.2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干部队伍

农村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一批适应时展,了解时代要求的管理者队伍。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主要进行领导、决策的工作,是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这批干部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政治觉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农民耐心细致,这样才可以对下属有示范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包括对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而且农村的干部队伍必须要稳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员流动方案,保证在岗的人员都是有能力能办实事的人。

2.3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要面向群众,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归根到底是为农民大众服务的,要接受农民的监督。完善监督体制,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又能及时纠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能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村的经济管理献力献策。健全监督体制,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在一方面督促管理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为构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群众保障。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引进信息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的办公模式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统计系统,制作相应统计表格,便于政务公开。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7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改进传统落后的经营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差距

就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城乡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国家以及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迎头赶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但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教育水平落后,急缺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劳动人口,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整体增长幅度较小。而此时,城市经济正呈递增式增长,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向城市,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农村经济被远远的抛到后面,使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2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制约性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在城市当中,由于城市规划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市区内的租金较为昂贵,使得许多工厂开始改变战略方向,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大量占用农村的耕地以及农业场地,使得农村的农业用地更加的少,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上,仍然采取着分散式的劳作方式,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也无法投入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以及设备使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使得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发展。

1.3农村人口分层结构出现分层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与专业型人才,但很多地区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人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使农村社会出现分层,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随着现代工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各种变化,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机会。农村居民之间或农村区域内农民与各别群体之间出现了经济阶层的分化,农村人口结构分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分层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而言,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逐渐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出现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效率,帮助农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利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2.2创造经济发展条件

新模式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思想上逐渐改变农户的发展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对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的规划,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以及可能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踏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2.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地区进行数据调研,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目前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发展现状。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要考虑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强管理人才与农民的教育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够将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管理人才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增长,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招聘的方式获得综合型专业人才,并对现有的管理人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逐渐提升其综合素养。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培训。通过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技术,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及机械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逐渐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2加强环境保护

就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现状而言,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且环境保护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化学药物的使用较为频繁,严重损害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被严重污染。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

3.3完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根据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是存在许多联系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真正做到改进传统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调研。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对相关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工甚至是扩大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保障食品的安全,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农民的收入翻倍提供基础保障。

3.4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资源缺乏,且受地形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艰难。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我国相关部门也极为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资金的投入不断的扩大,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税也被逐渐剔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只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农村地区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人口仍然处于农村。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拨款之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地鼓励企业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投资,加强农业企业的开办建设,如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资金问题,还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应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时期下的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不断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8

1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内涵与必然性

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即以人为本,研究农村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有序性、协同性与和谐性,以及二者之间配合的广度与深度,从方向上来讲,二者应具有一致性,从发展状态上来说,二者应能够相互配合、和谐进步,整体上促进农村经济与文化健康高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地区社会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同文化和谐发展是社会必然发展趋势:首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选择。当前全球处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并呈现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新趋势,实践证明,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与文化是中国在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时代的客观反映。其次,协同发展是解决农村矛盾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若解决此矛盾,必须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工作双管齐下,物质为发展之根基,精神是其动力,二者协同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

2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现状与原因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飞速而文化产业相对滞后,农村经济产业全面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并且收入类型呈多元化态势,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但对比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投入欠缺、文化机构尚不健全、文化设施极度匮乏等现状,经济的发展并未带动文化事业的共同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究其缘由,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尽管我国农业在新时期发展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导致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撑能力有限,部分农民尚处脱贫阶段,对精神文化需求远达不到,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程度,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第二,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村民文化意识较为淡薄,消极的文化传统观念,潜意识中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忽视使得其对于文化的需要缺乏积极性;其次,村民文化汲取能力低弱,他们对于学习、内化、实践文化知识这一系列程序接受度较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导致文化事业发展较为缓慢。

3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我们应当合理借鉴现有的先进建设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农村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现状,科学把握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相关原则,提出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模式。第一,政府领导农村强化经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首先应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政府应领导发展现代农业,严格保护耕地,重视粮食生产工作;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到位,着力提升科技元素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以期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后盾。第二,加强农村地区文化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是国家、地区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思想意识复杂、文化素养较低的现状,应当不断加强思想文化理论建设,将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理论落实在农村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之中,让每位农村居民都能够用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大脑,理性看待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更好地配合各项工作的展开。第三,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首先应当完善农村文化的法律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以资金、文化工作成果、人员调配等具体立足点为主,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实施法律保障,维护农村文化部门的权益;其次,要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完善考评机制,对于私自挪用文化建设款项、不能完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追究问责制。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特点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保证政策的弹性与灵活度。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以愈发倚靠文化发展,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亦是如此,经济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更好地带动其协同发展,未来仍需各方努力。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9

当前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关系。一是“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在如何推进本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制约着一定区(县)域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结构状态时,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进作用的呢?反之,则必然会起阻碍作用呢?

经济学界认为,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农户、而不应该是县、乡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讲,也不应该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认为,在“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关系中,“农户”自主决定自己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大,这种三者关系的状态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之,“农户”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小,三者关系就越处在“不好”的状态。

“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等旨在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也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关系中新的序列,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当前农村中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甚至是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状况关联性更为紧密的内容。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些经营模式中,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怎样的状况时,对本区(县)域中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呢?

如果农户获得了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但目前这种分散、以小农方式经营是不可能面对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农户只有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中、加入到“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关系中,农户的生产才可能是适合市场需要的。加入到上述的生产关系中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必然路径。但问题是,加入到上述生产关系中去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或者与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能够形成一种以双方认同的、受法律保护的契约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否则,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获得能够持续的物质利益。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收益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分配机制问题。一般地说,分配机制越是基于双方的认同,双方关系的整合性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也表明这种社会结构处在“好”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农村中这种关系如果不能实现整合,那么农户即使获得“自主决定其农业资源投向的权力”也不可能产生明显意义。而究竟应该如何促进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这种具有基本整合性的相互关系,则是当前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社会中的第三种关系。当前在许多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依赖以往的经验“靠天收”,没有多少常规农业技术的支持,更不用说高新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当前农技推广体制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技术资源闲置,导致农村中一方面是农户迫切需要技术,而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员或转行干别的事情,或做起了涉农的生意,无人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种状况是当前导致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难以进行合理调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难以提高,因而收入也难以增加的重要原因。即使当前正在广泛兴起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中,“农户”仍然是独立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单位。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是否能构成稳定的技术服务与被服务相互关系,对每一个农户的农业生产是否能够真正增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且,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又会导致农户与龙头公司、与示范基地、与合作组织之间关系的矛盾,严重的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从宏观上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关于农业种植结构区域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也只会是纸上谈兵。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才是“好”的结构状态,才可能顺利推进本区(县)域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呢?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0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现状是重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基础。目前,全球发展一体化趋势在逐渐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来自国际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我国农村金融在国家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在提升,因此,农村金融也在不断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天,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制度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发展还不是非常的好,但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已经逐渐丰富化、复杂化,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就应该是较完善的。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制度还不够完善,组织体系的很多活动都缺乏明确的指导,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管理中,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所以说,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面对的现状之一。其次,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缺乏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而言,更需要创新。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更是急速的变化着,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作为社会经济环境的组成,自然需要以环境的变化为基础,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相对较落后,与现代金融体系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会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所以说,创新的匮乏也是当前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现状的体现。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现状还有其它体现,比如运行的不规范,业务的单一等。但同时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现状也有好的体现,比如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组织体系中开始出现相对科学的管理意识等。

二、重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的现状,本文认为,重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集中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集中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重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不同,分散的金融市场、单一的业务模式都使得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重建中,大型的金融机构很难发挥其优势,实现其作用。为此,就要集中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中小性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集中发展,可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而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稳定创造条件。所以说,集中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是目前重建我国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重要策略。

2、准确定位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实现市场组织体系制度的完善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与世界接轨,农村金融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同样面临挑战,在重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以国际环境为背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准确定位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实现市场组织体系制度的完善。在过去,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节水灌溉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等方面,但是社会的发展使得今天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也应该做出一定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发展等都应该属于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之内。在准确定位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之后,才能更好的调整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结构。此外,在准确定位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的同时,也应该实现市场组织体系制度的完善,根据确定的业务范围,制定出合适的制度规范和指导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建设同样重要。总之,准确定位农村金融的业务范围,实现市场组织体系制度的完善,是当前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建设重建中的重要策略选择。

3、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重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同样需要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首先要求以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进行充分的调研为基础,市场组织体系的构建应该与实际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所以,创新之前的调研工作非常重要。其次,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可以借鉴国外金融业市场组织体系建立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学习国内城市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构建策略。总之,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是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之下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重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基本策略。

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重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意识到重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重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的作用的发挥。同时,重建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员的投入。

作者:佘松涛 单位:中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1

农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农业的发展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和论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界定当地农村和农业资源,并对当地已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予以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意义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和农业资源,促使农村和农业从单个的、零散化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集体化的发展。 

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尽管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但需要承认的时,当前农村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业经济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和前景。这一方面是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甚至社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被农民所理解和认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尽管国家为了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但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的落实,最终被农民所轻视和忽略。 

二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近十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固然有一些地区在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其并非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相关的管理职位就可以,而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着相当好的学识和文化功底。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并论证相关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和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现状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农村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势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行政区的合并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转向集体化的生产,促使农业从一个变动的发展转向不再过分依赖自然气候的发展,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打下相关的基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活下来,并积极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应是现代化和规模化齐头并进,现代化包括了生产的现代化,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器械进行生产和耕种。而规模化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当前比较成熟的一区一品或一乡一品。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2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

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3

前言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图1)[1]。

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2]。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但是,综合当前现有数据分析结果,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尚未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是当前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想充分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断的加大贷款的力度,从而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注重与农村乡镇企业实现合作,全力支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间接的提高自身的贷款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