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他们学习该有的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特殊学生37.88万,特殊教师4.37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和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监督机制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规范、师资力量比较弱、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我国的特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全面保障残疾儿童的教学,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合理

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是经过特殊设计,才能使用在特殊教学中,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可以学懂。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的课程仍然是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微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残疾儿童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本来在某个方面都存在了缺陷,这样不合理的教材设计,会让他们学起来特别吃力。那么特殊教学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保证特殊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很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工作起来会很累,很吃力,而且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这就导致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一直都比较薄弱。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对于教师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或者智力上的差异,这样不仅教师工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教师只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3)国家以及地方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除比较发达的城市对特殊教育投入比较大外,大多数的省份城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小。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特殊教育的需求。另外,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却忽略了对残疾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正常人的嘲笑讥讽时,不能正确的处理,会致使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社会、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措施,积极的进行改进,保证残疾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

(1)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我国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完善,确保我国的残疾学生可以看懂、学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那么吃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智力等,进行对教材的不同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全部都选择一样的教材。学校在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他们相应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确的看待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

(2)强化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能否学好知识,老师是关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一师资力量强的队伍,以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为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学习国际上特殊教育的优秀经验。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抱着异样的心态,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特殊学校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等,让他们能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各地扩建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减免了残疾儿童的学费,让所有家庭的残疾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国家还制定了“送教上门”的方案,让他们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如今已经有四家连锁店,给四十多名盲人提高了就业技术。

四、总结

人们都说,每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就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为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潜能、健全人格提供良好的环境。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特殊学生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不断的完善,才能给残疾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连.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12,S1:400-402.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1981年,黑龙江的肇东师范学校首先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是我国新时期专门培养特殊教育一线师资的起点),1983年,山东泰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1982年,教育部等部门批文在南京设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86年开始正式招生,其前主要是短训班),1985年,山东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建立(并于同年招生),之后,全国各地仅中师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就达到28家。

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教研室,并于1986年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我国第一届特殊教育师资片培训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相继建立特殊教育专业。

1999年后,随着我国教师培养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各地师资培训的中等学校从中专向专科、本科升格,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走向了新的阶段。

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特点

综观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从模式来看,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两种基本的培养模式

一是在“战斗中学习战斗”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1981年第一个特殊教育师范班开设前的全国各地,至今仍旧存在。

这个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二是职前培训科班培训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1981年后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二)职前培训的两种模式

在1999年之前,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训基本上是下列两种模式。

一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为中师培养师资兼及培养一线师资的模式。这个模式在1999年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山东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辽宁营口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培养一线师资的中师模式。这个模式是兼顾了过去中师师资培养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带有北师大模式的特点。

第一种模式实际上是当时教育系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偏重于教育、特殊教育和心理学的理论,一线教师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科知识和技能――像数学、物理学等的知识、技能没有顾及。

第二种模式,首先是把特殊教育分成了三个基本的专业,即盲教育专业、聋教育专业和智力落后教育专业。在这三个专业下,把特殊教育的带有第一模式特点的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的知识与原中师的师资培训的要求结合起来。但是,由于这些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这是必要的),使得当时的中师模式也不可能承担起培养特殊教育学科教师的任务。例如,很难完成培养聋校、盲校的语文、物理教师的任务等。

虽然这些机构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初创时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1999年后,随着师资培养现实的改变,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有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出现了逐渐繁荣的迹象。

(一)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并举

目前的情况是特殊教育专业的职前培训和各地以特殊教育学校或教研系统、教育行政系统为主的继续教育并举的局面。

职前培训目前主要是三个层次,即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

这三个层次中,除去研究生层次是主要培养研究人员之外,其他层次主要是培养一线老师。但如前所述,由于培训模式的原因,使得职前培训更多地带有原来教育学专业的痕迹,而缺少学科培训的实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前培训中,除去传统的那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外(包括1999年之前的那些中专学校),一些普通高校(包括传统的非师范院校),如体育院校、艺术院校也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这种职前培训的局面一方面反映了特殊教育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事;同时,由于培训资质的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训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质量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室系统实施。

在这些继续教育的实施中,会议或培训班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

(二)当前师资培训的主要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当前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前述的培训模式问题实际上也是师资培训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里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的几个问题予以提示。

1.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不足不仅体现在职前培训上,也同样体现在继续教育中。

例如,是否仅仅使用了手语,聋教育就有了特殊性?有了盲文,盲教育就有了特殊性?放慢了速度就是弱智教育的特殊性?从现实来看,肯定不是这样。

例如,聋校经过六年或九年的义务教育,为什么聋生的文化课达不到小学四年级或六年级的及格水平?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亦或是我们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还是这些原因都存在?毫无疑问,这些原因可能就集中体现在我们对特殊教育――或聋教育的特殊性的把握不足上。

2.如何把握教师的一般特点问题

不管是什么学校的老师,只要是任课教师,就会和学科教学有关系。而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问题是,不仅特殊性不足,而且被培训对象的学科知识明显也不足。或者说,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缺少了文化课的专业课程。

3.继续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

就职前教育而言,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起码有一个基本的操作序列。可是对于继续教育而言,该如何进行确实是难以操作的问题。

例如,从形式上看,各个学校自己进行继续教育,力量不足;和普通教育同时进行,特殊性又不明显。从内容上看,就是培训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非教育系统的办学机构,如残联的康复机构、民办的训练机构更为明显地存在着。

四、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未来

根据上述问题和对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未来理想的师资培训应该如下。

(一)教师的类型

从培养的类型而言,未来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该包括下列类型。

1.学科型教师

这主要是指掌握了特殊教育特殊性的、能够教授特殊教育学校的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师。

2.特异训练型教师

就是各个机构的从事各种文化课之外的专门训练的教师。例如,言语训练师、肢体功能康复师、感知统觉训练师等。

3.随班就读教师

这将是最大需求的一个类别。但是,这个类别绝非仅仅是为了盲、聋、弱智的随班就读而设置,而是为了所有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设置,如为了学业不良儿童而设置等。他们既要学科型教师的素养,又要有特异型教师的素养。

4.咨询教师

是指专门进行特殊教育咨询或从事特殊教育咨询工作的教师。这是目前我们没有关注到的一个类别。

当然,这些类别还可以从儿童的类别角度进行描述。如从事聋教育、盲教育、弱智教育、情绪行为异常儿童教育和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等类别的教师。

(二)培养的途径

毫无疑问,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离不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者。但就目前情况,仅仅依靠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是无法完成上述培训任务的。例如,目前的特殊教育院系就难以具备培养学生数学、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必须是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普通大学或普通师范院校结合的结果。

就学科型特殊教育教师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读完四年或三年普通大学――主要是师范专业的数学、语文等系科后,再学习两年的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或者是在普通大学设置教育学院或特殊教育系科,采用四加二模式培养特殊教育的学科教师。

这样就把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的传统模式和普通师范院校的师资培训结合起来了。当然,这首先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以便这些人对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除去这种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结合的渠道外,把普通儿童的教育和整个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考虑,当是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的不二法门。

(三)科研先导

无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采取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没有科研先导、没有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把握,是无法培养出特殊教育的合格师资的。没有科研先行,师资培训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里的科研先导并非仅仅是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研究,还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如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有无特殊性、有无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当然,这里的科研自然离不开有关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的基础研究,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离不开特殊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的研究等。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一)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一)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學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至九的乘法口诀时,我为智障学生安排了教—扶—放的学习过程。在讲一至五的口诀时,以教为主,让他们互相讲解。讲六和七的口诀时,以扶为主,请互助伙伴与学生一起按我给的表补充完整。而讲八、九的口诀时,则以放为主,放手让他和小伙伴一起按表格完成。让智障儿童自己学习乘法口诀。不仅培养智障儿童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衔接能力,而且让智障儿童亲自尝试,加深智障儿童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训练智障儿童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智障儿童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看到自己的发展,自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隋庆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3]李天顺.关心特殊教育进一步推进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R].现代特殊教育,2008-01-15.

[4]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EB/OL].2012-09-13.

.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一、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

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描述和分析不单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总体性的范式问题。托马斯·库恩指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可见,范式作为一个研究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理论体系、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技术规范的总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野与理论参照的体系。借鉴他的范式概念和理论,特殊教育研究不但涉及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还涉及共同的教育研究信念、价值观点。以此反观,特殊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以下三种研究范式:

(一)经验一分析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和医学/心理学为主的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即特殊教育尚未向教育学领域转移以前。这时期,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自发和萌芽时期。特殊教育与研究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及其研究。这时期的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主要针对“特殊儿童的残疾是怎样的”、“如何针对残疾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揭示残疾和教育训练之间的因果联系,重视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在研究者的学术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视为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是救赎的工具;或者认为特殊儿童可以诊断并通过经验论的感官训练能提高生存技能。形成的基本研究规范主要是从基督教/医学为基本视野看待特殊教育,把特殊儿童作为身体病态的患者,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特殊儿童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运用简单归纳和形式演绎来研究特殊教育理论和问题。特别是基于医学视角的特殊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实证/经验主义倾向,认为残疾缺陷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确信对特殊儿童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能提高特殊儿童生存能力。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研究尽管不具备现代教育研究意义上的实质,但开辟了特殊教育本质主义研究起点,为特殊教育研究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逻辑必然。

(二)归纳一演绎为主的教育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自觉走向科学化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由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面向身体器官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如对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如阿曼“把聋人教学缩小为单纯的发音教学,对智力发展不重视,形成了机械训练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特殊教育研究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同时,随着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和人权思想的推进,出现了特殊学校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这时期,特殊教育对象、目标等教育思想理论已超出了17世纪以来少数医生、教士等基于特殊儿童个体意义上的个体教育行为,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描述揭示特殊儿童与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目的。特别是现代科学主义以来,随着特殊儿童从上帝的恩惠和救赎中解蔽出来,特殊教育研究也开始超越简单的上帝仁慈、博爱,走向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以特殊儿童教育为主的、涉及康复、医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领域。这时期的特殊教育研究基本成为教育学的分支,主要以教育学范式开展研究。在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成为了一个教育学概念的存在,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开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出发进行研究。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成长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认为特殊教育本质、规律是人的理性的“客观发现”,是人的理性能力的投射,坚信人们对揭示和把握特殊教育本质、规律、特殊儿童成长规律的可能。坚持特殊教育的本质必须在理性面前接受检验、证明自己的存在。注重从科学理性出发运用归纳一演绎的方法论研究特殊教育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直接为扩张隔离制的特殊学校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这时期特殊教育及其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是特殊学校不断增多,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被国家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使得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专门化、体制化,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自1789年法国承认莱佩建立的第一个残疾人教育机构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先后确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且在20世纪中叶前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使在今天的许多国家仍占据特殊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二是随着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等逐步加入到特殊教育研究中,为认识特殊儿童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得以运用经验科学的新成果进行假设和检验,进而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等,将特殊教育及其研究予以专门化、精细化、常态化。这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确立特殊教育逻辑分析的总体性结构,总结归纳了特殊儿童教育与训练的经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许多著作奠基了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使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现对独立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批判一理解为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全纳教育为主的后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时期,由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囿于科学理性的狭隘视野内,用统一的、唯一的本质主义发现和描述特殊教育,所以面临全球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颠覆。一方面,复杂多样的教育实践、丰富多样的特殊儿童差异质疑着统一的教育规律和本质的合法存在,特殊教育研究解释和指导能力变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普遍意义的宏大理论对解决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特殊儿童的无能),面临压制个性、遗忘多样、抑制创造、扼杀活力的“现代性暴力”的指责。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和医学科学主义精细描述的残疾缺陷的差异不断被隔离的安置形态、教学组织形态及其课程等强化和夸大,差异成为特殊儿童与其他健全儿童的本质不同。特别在安置形态上,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加大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层、隔离和歧视,使得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与教育学分离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式。20世纪中叶在北欧出现“正常化”(normali—zation)运动,开启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序幕。这时期,特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信念是,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反思现代性特殊教育理念给特殊儿童权利、尊严等带来的问题,指责特殊教育给特殊儿童带来的人本关怀的疏离,认为特殊儿童生存境遇的窘迫及其生命意义的失落是特殊教育现代性的恶果,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先后主张用融合、回归主流、全纳教育的理念重建特殊教育之于特殊儿童价值秩序的位移,防止特殊儿童生命价值被剥夺或篡越。特别是全纳教育明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解决特殊儿童的发展问题。这时期,确保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及其价值的实现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面对教育学对解决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注重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研究,唤起人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关注,伸张特殊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视野。在20世纪90年代后,全纳教育思潮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主张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空前张扬到极致,以期望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特殊儿童教育。这时期主要围绕“什么是好特殊教育”、“特殊儿童怎样才更有尊严、更有权利”、“如何推进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等问题展开研究。一是将全纳教育作为“好特殊教育”的解释框架,并研究探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等实践模式。

二、特殊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

自20世纪中叶产生融合教育后,国际上逐步形成了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与融合教育(后为全纳教育)制度并存的两种教育体制。特殊学校教育也称为传统教育。是现代性思维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客观主义和实证为特点,遵循的是现性,“诉诸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遵循实证科学研究的程序一。它一方面怀有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崇尚,淡忘了特殊儿童个体的目的性价值,注重的是统一化、体制化、模式化和效率化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桎梏了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发展空间,淹没了特殊儿童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在追求学科化建设的过程中,借鉴甚至移植了普通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系,建立概念、范畴和理论,尽管“制造”了一些特殊教育知识,但疏离了特殊儿童及其教育的实际,将特殊儿童客体化而抽空了鲜活独特的内容后,研究成果无法与丰富的实践对话,且难有独特的创新。

传统特殊教育研究忘却了特殊教育自身根基与个性,其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重要缺陷,为后现代思维的全纳教育进行批判和否定设置了空间和依据。但全纳教育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决定了它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只能是后现代主义的激情和义愤,是带有浓厚主观臆想色彩的“乌托邦”。一是在价值层面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质。全纳教育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为理由否定特殊儿童客观存在的“差异”,简单地认为“差异是正常的”存而不论,且反对传统的特殊教育分类、诊断和教学体系,遗忘了基于客观事实的实证就是反对科学理性,从而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二是在方法论方面具有忽视或超越科学实证理性的方法论缺陷。它强调将民主、平等、群体合作这些价值性质的应然之物作为实然的方法论,如通过民主、平等、合作建构全纳学校、全纳社区、全纳文化等,以民主、合作等价值论代替方法论或超越实证经验方法论,来解决客观存在的“差异”,存有方法论不足的致命缺陷,对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毫无益处。三是在教育对象上具有高度张扬虚妄的激进性质。它追求实质平等和关注每一个特殊需要个体生存的境遇和命运,提出“满足所有儿童特殊教育需要”、“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及认知等差异对成长的制约,以及特殊儿童社会生存的现实,使得全纳教育方式和质量备受人们的质疑。四是全纳教育实践本身就是对其自身存在的否定过程。因为全纳教育一旦实施,必然要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残疾缺陷进行鉴定、分类,而这些分类、鉴别本身就是全纳教育所反对的歧视和隔离;另外,对特殊需要的满足必然涉及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无法绕开残疾缺陷的差异及其建立在这一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实证理性,且难以保证满足所有特殊需要儿童特殊需要及其成功。可见,全纳教育存在本身极易被其理想性所否定,全纳教育就只能是这样一个悖论的存在——它自身充满矛盾对立性,又激发人们的理想张力。因此,如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彻底的颠覆与反叛,全纳教育也仅仅是在彻底反思与批判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社会批判的解构概念,而不是建构性的概念。

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抵牾。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思维以及传统教育研究的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有利于大面积快速普及特殊教育,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后现代主义的全纳教育则有利于对弱势的被边缘化的特殊儿童个体的保护和关注,有利于他们教育实质平等的实现,但是全纳教育极具理想性质,而且在本体存在上,全纳教育既然无法被一个本质所涵盖、为一个总体性所总结,其研究也就无法为其学科地位的存在而辩护。

(二)多学科的参与对特殊教育学科地位的质疑

特殊教育本身源起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人权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的医疗、康复、训练以及基督教和人权思想的平等、博爱、仁慈等蕴涵。也就说,自其诞生起就在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中缺失着自己自主的学科地位和意识。当前,随着经验学科的分化,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渗入特殊教育研究,使得特殊教育单一的教育学研究范式或社会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挑战,甚至连特殊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也面临质疑。

首先,多学科的参与使特殊教育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教育研究的对象不再为教育学所独有,而是已经被其他学科所涵盖,成为具有多学科性公共学科。特殊教育究竟是何种类型的知识?在学科分化日益加剧、学科边界日益森严的今天,特殊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独立性已遭到边缘化,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更是一个专业领域。其次,在多学科参与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与相关学科对话而应有的基础性的语言、概念系统,身陷心理学、医学、康复等学科之中。当前,尽管特殊教育已从教育中分化出独特的社会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人群,形成了一个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诸学科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分支研究领域,但一方面由于特殊教育研究者对价值研究的疏离,对实证主义的事实研究的偏执,使得特殊教育范畴、概念等根本性问题尚不明晰,特殊教育不能真正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员缺少学科独立的主体意识,丧失了坚守和捍卫特殊教育话语规则的决心和信念。

在我国特殊教育作为一个事实的专业领域,特殊教育研究正处于内在的学科焦虑之中。一方面,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事实的存在,特别是近20年来,一系列愈来愈深入、愈来愈专业化的基于事实的研究,使得特殊教育日趋独立于普通教育,展现出一种学科分化的趋向;可另一方面,特殊教育仅仅立足于“事实”存在的研究,面对一系列新的实践问题和反身性的追问,显得局促不安,惶恐无奈。如:特殊教育属于教育学概念,可为什么心理学、医学和康复在特殊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和份额呢?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可为什么仅凭教育的专业支持解决不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呢?这直接引发了对“特殊教育是什么”、“特殊教育应当是什么”、“特殊教育何以可能”、“什么才是更好的特殊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同时,由于本土化主体研究意识的丧失,使得我国特殊教育失去了话语权和自主能动性,特别是在西方移植来的“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啃噬下,特殊教育对象也不再确定、独特,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收容所”。这种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复制西方的特殊教育话语,不但难以满足我国特殊教育成长发展的渴望,而且使我国特殊教育产生身份的忘却和迷失。我国特殊教育的根基在哪里,何处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家园?这些无疑是特殊教育研究学科化、专门化研究亟待回答的问题。也许研究者的“学科情结”会被讥讽为象牙塔的自娱自乐,可缺少学科研究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聋哑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靠手语来进行的。随着这部分特殊学生不断的融入社会,单单只靠这一种语言是不够的。因此,对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职业教育规划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对此,我们必须注重激发聋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特殊学校聋哑学生职业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

1、聋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身问题

聋哑学生因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阴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学习。对此,我们做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扫除心理上阴霾,引导学生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学习。在众多的聋哑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这种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他们本身的生理缺陷,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聋哑学生发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懂得了自身的缺陷,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经常表现出紧张、不安。由于自卑的心理,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不愿意在学习。

(2)存在仇视心理,讨厌学习。由于生理带来的问题,聋哑学生会对别人产生一种仇视心理,认为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于心理上走极端,而且还有较强的破坏欲和攻击心理。

(3)无法适应社会,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大多数聋哑学生,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前班、小学,这导致这群特殊孩子对学校、老师由之前的向往转变为恐惧,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

2、师资力量问题

(1)职业教育质量偏低。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主要原因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课老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的第一线,又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使思想观念和水平难以适应当代社会。聋哑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由此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

(2)职业教育发展落后,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特殊教育学校太过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聋哑孩子的职业教育,这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相脱节,特别是聋哑人的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聋哑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不够重视,学校的职业办学理念落后,导致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降低,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社会的发展脱节,这就直接影响到到特殊教育的结果。

二、解决当前特殊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激发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老师。”基于聋哑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我们知道激发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的重要,这关系到他们走入社之后如何生存的问题,本人认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无论哪一门课程,要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有用处,对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情境,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聋哑孩子都是靠视觉来观察事物,且非常敏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鼓励、赞扬的态度,学生们就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乐于学习。反之,则会加重学生们心理压力,导到厌学情绪。此外,老师们在课外生活中给这些特殊孩子们一些温暖的帮助,更能促进师生感情交流,由此对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有很大帮助。

2、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做为基础。学校的投入与教学质量和发展息息相关,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势在必行,在教育中应把握政策,及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可行的培养方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聋哑学生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聋哑学生的职业教育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广大教师,教师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的职业能力,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师的职业培训,减轻教师们的职业压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积极创造特殊教育教育环境,促进教师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特殊学校的学生基础存在不同的差异,教育教学质量也存在差异,使培养的职业人才也就参差不齐了,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通过强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强化聋哑学生等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切实提高特殊教学校的教育教育质量。

总之,特殊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使聋哑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特殊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有八千万的残疾人口,但是其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是开发特殊群体的潜能,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定符合其特色的教育模式,扩大知识面、掌握技能、健全人格、增强其生存能力,进而帮其走向社会。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各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师资水平问题。目前我国各地特殊教育的师资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拥有高水准的师资队伍的特教学校极其稀少。1.教师整体素质低:在普通学校教学效果差被调到特教学校的不在少数。其中接受过正规的特教教育者不及半数。学历也普遍较低。2.教师从事特教意识差: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特教的服务意识,只因未找到接收单位不得已来做特教者不在少数。特殊教育有其极为特殊之处,如果特教学校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很难保障师资队伍的素质。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且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特殊教育,很难保障其教学质量。3.法制不够完善。在我国,法制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空缺。首先,特殊人群的就学率很低;其次,由于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又没有法律约束,学校的设施设备达不到的标准;第三,由于监管不到位,有限的资金依然存在挪用占用问题;第四,由于法制不完善,特殊群体得不到法律的有效支持,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4.课程建设问题。在无法保障师资水平的前提下,其课程设置只能是形同虚设。相反,各个特教学校的实习工厂却建了不少。美其名曰“实习”,实则将特教学生当成了“为学校赚钱的免费劳动力”。5.福利待遇问题。残疾学生过早地进入实习环节。对他们来说,就缺少了同龄健康学生享受学习与娱乐的自由。他们的劳动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因为学校经费短缺,任课教师的待遇难以保障。因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又得不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补偿,势必会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进取心。

三、国外特殊教育的现状

在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因此在诸多方面已经凸显其优越性;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度。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特教教师都设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求不仅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在特教方面接受严格的教育。在师德、教育手段方面符合特教教师的各项标准;完善的法制监管制度。在法制制度建设方面,国外特殊教育呈现出法治健全、立法早、执行到位、监管得力等诸多优势;.合理、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分类细化:首先,针对残疾人士的不同特点,国外学校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开设的课程,除了普通学校的课程外,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了很多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人际交往类课程、实践实习课程等。①教育模式多样:开设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开设特别支援班级、加入普通班等②教育方式:除学校外,社会各界也开设了为特别需要的学生服务的机构。包括障碍预防机构、障碍早期发现机构、早期咨询机构、早期训练康复机构、帮助障碍者回归主流社会的机构及其他社会支援机构。③在福利待遇方面: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注度较高,对特殊教育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也很大,这就为残疾学员提供了一定的经费基础。在教师方面,例如日本教师待遇普遍高于当地公务员,特殊学校的教师除了享受普通学校教师的待遇外,还享受各种特殊津贴、加班津贴等待遇。④监管机制方面:首先,向社会公开学校的管理制度及经费使用情况是很多国家长期的制度。此外,在日本,残疾人士的录用单位,均将录用员工及其教师的信息录入信息系统,该部分员工如果在道德、专业水平等方面出现问题,该企业会停止向该教师提供任何研究经费的支援,并在此后停止录用该教师指导过的学员。这样,又起到了社会对学校的逆向监控作用。

四、国外特殊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比较国外特教模式,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几点加强建设:

(一)切实提高特教教师的师资水平。目前,我国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等几家高校设有特殊教育专业,而现有八千万的残疾人士,没有专业水准的高水平师资,必将会严重制约特殊教育的快速、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提高全民对特教的关注度。只有全民共同关注特殊教育,才有希望早日使得这片天空在阳光下得以发展。

(三)国家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制制度。在经费方面,首先,国家层面大力予以支持;并启提高社会人士的支援力度。其次,在经费的使用与监管方面,必须制定合理的、公开透明的监管制度。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制度。无论是其入学方面,还是受教育过程方面,国家均应以立法形式予以保护。对关照特殊群体的机构的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梁雪梅等.论人本特教视野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

[2]周晓红等.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解析[J].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2009.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在早期,对于特殊儿童一般是进行隔离教育,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归,融合教育的理念不仅很好的体现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就是把0到6岁的特殊儿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儿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儿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碍发生的的原因,按照个别差异原则,及时开展教育服务,并及时提供一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协助。

二、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行政支持方面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幼儿园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很难获取相应的协助,导致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面产生挫折和负担。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通报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员对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顾虑,一些设备和制度缺少弹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负责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就导致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需求其他机构的协助。

(二)经费保障方面

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也没有办法给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经费补助。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执行,一旦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家长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比较担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长就会对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缺少了解和关爱,就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产生阻碍。家长除了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担心和质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中。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要求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担心上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却找不到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

(四)幼儿教师方面

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开展特殊儿童的师资培养,所以目前面临着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流动的问题。普通幼儿教师跟特殊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上采取的教学理念也不相同,这两类教师在教学合作上就会存在难度。因为那些巡回辅导教师来幼儿园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普通教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跟特殊教师沟通的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学前儿童特点了解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级中包含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但是教学人员编制不够,就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困难。

三、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增加经费预算

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政府部门要给与充分的经费支持,让幼儿园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特殊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发展方面,从而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2、妥善推进特教知识进修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进修班,对给幼儿教师进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案例培训。幼儿教师在进修的时候,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障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认真的规划,从而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中有选择的余地。

3、专业团队认真执行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在对各个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特殊儿童的需求,适当的延长辅导时间,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状况进行一些弹性处理,给普通幼儿教师一定的协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积极跟普通幼儿教师合作,拟定相应的特殊儿童教育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执行的成果监督,定期对巡回教师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假如幼儿园没有办法在融合班级中增加教师人数,就要适当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适当的安置特殊儿童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级设置在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旁边,当普通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员寻求帮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参观,让特殊儿童家长看到特殊儿童跟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要让他们多了解特殊儿童,明白这些特殊儿童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学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有那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班级管理方式等等都记录下来。

2、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

特殊儿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体中,就是想让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要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演出活动中,可以安排特殊儿童给小伙伴们去献花,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分为,而且特殊儿童也同样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排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3、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具体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儿教师要熟悉这些知识,给家长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也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因为要把特殊儿童安排到普通幼儿园中,加入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师资力量等就难以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所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策略。(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政府、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奖、助、贷、减、免”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高校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各级政府关于贫困生的方针、政策,除“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外,大都开展了针对贫困生特殊群体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些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开始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调适,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待加强

从认识层面上看,当前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还尚未形成。各高校往往都是将解决贫困生的生活负担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来抓,却忽视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群体的特性,而忽视个体的特征,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一些贫困生由于承受不了经济上贫困的压力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使得部分贫困生同时陷入了“心理贫困”的境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忙于事务,工作作风不深入,只注重贫困生帮扶资金“量”的完成,忽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的提高。

2.开展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科学的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增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实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却存在陈旧单一的问题。

(1)不懂得基本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一些教师不注重贫困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大而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些教师不注重贫困生心理和思想的实际,简单粗暴的处理贫困生身上出现的各种事故和现象;一些教师不注重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现实差异,简单化一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贫困生复杂的思想和脆弱的心理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要懂得基本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探索出一套有较强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不懂得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性方法。当前,网络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单纯的说教、灌输阶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目前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等现代技术性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非常薄弱。部分教师对网络管理缺乏研究,不懂得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使得与贫困生的交流缺少了相应的途径和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

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严重不足。2006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目前配备不足。人员数量的不足,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很难顾及全面,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当贫困生在学习、就业、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导致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不明显。部分高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很少,很多是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兼任,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缺乏也直接影响了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顺利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于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贫困生由于其特殊性,他们更需要关心、爱护、帮助、理解、支持和尊重。通过切实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2.确保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家庭幸福、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贫困生的思想是否稳定、学习是否安心、身心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还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因此,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他们的实际困难出发,将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激励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避免贫困生的边缘化,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和危害学校、社会稳定的行为发生,以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生的思想、心理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贫困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特点出发,把握其特殊性,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与其他大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1

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全国16个培养特教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的调研分析显示,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近三年新进的教师中,随机抽取45名教师进行统计,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有22人,占总数的48.9%;其他高校调入11人,占24.4%;科研机构调入的有4人,占8.8%;其他单位调入的有8人,占17.7%。由此可见,师资来源渠道过窄。突出的问题是,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相当部分新任教师既未经过教育学、心理学培训,也未经过实践训练就承担过多的教学工作量,既不具备师范素养、教育教学技艺,同时更难以胜任高等特殊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2 师资结构不合理。对抽样调查的292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见表1),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显著偏少;在学历层次方面,具有高学位(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明显不足。

3 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在高等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高等特殊教育招生数量逐年扩大的同时,社会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期望值逐步增高,对学校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不仅重视在硬件上大量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而且加强师资培训放,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在提高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高等特殊院校师资培训的投入与学生总量的增长及教学质量的要求尚不协调,缺口相当大,教学质量平平,专业特点体现得不充分,特殊专业技能(如唇语、手语等)不够精湛,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无力承担知识更新的任务,缺乏对高等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法的研究。摆正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师资培训的关系,使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师资培训与社会需求尽快接轨,是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在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的影响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很难跟上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导致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跨课教学、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现象。一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半路出家”,从普通高等教育转为特殊教育,其专业素养与科班出身的特教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失衡,间接地制约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4%,远远低于全国24.2%的平均水平。目前,国内仅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几所院校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仅200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聋人服装设计、盲人推拿按摩、计算机等有限的几个专业上。

二、加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1 统筹规划与分级建设。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制定人才引进、教师聘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总体计划与目标,科学地建设和调整师资队伍。同时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符合本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使师资队伍在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不断趋于合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使学校与高等特殊教育同步协调。

2 突出重点与合理平衡。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特色学科。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把特殊教育、社区康复、学前教育、聋人服装等四个专业重点作为学院的重点规划和发展学科;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术团队;并注意将相同、相近学科的师资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学院将全面考虑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与需要,兼顾文理工各学科的平衡发展,使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取得建设的协同效应。

3 内培外引,重在培养。坚持“引进和稳定并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进与专业建设相协调”的原则,重视新增学科、专业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采取措施,促进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自2008年以来共引进各类人才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3人,硕士61人,改善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2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国际上对特殊教育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被多数人所认可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教材、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等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以达到特殊教育的目标。另一种解释是基于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来尽可能满足这些特殊个体的教育需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确保这些特殊个体与正常个体具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是,指为满足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生的特殊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学计划,包括体育教学。虽然不同学者对特殊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共同点都是针对特殊对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

二、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引发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特殊教育理论的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其概念角度出发,而并没有对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特殊需要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般需要上,对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也缺乏充分的认识与论证,从而导致诸多学者难以从学术方面或教育哲学角度来对基于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问题进行审视与解决。国内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现有研究情况的一种介绍与推广,缺少与之相关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对特殊需要概念理解非常模糊,而且将其逐渐泛化,从而模糊了其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为其他学者对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人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离开了需要便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不会有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也不会有引导人们奋斗不息的美好前景。需要是剖析人的本性、揭示人的历史活动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对人的需要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论、方法等,这些成果对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殊需要是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其生命的存在、延续与发展所需特殊条件的一种反映。教育是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它体现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体教育需要的差异性,有差异存在就会导致教育需要的不同。因此,差异性是人与人之间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的表现。

特殊教育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在概念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基于特殊需要视角,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从而为人们重新认识特殊教育和平等教育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政策提供分析原则。

(二)批判与审视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学习对象的歧视

基于特殊需要的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对象的歧视与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国际性的。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已相继获得法律上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力,并拥有平等入学体制和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些特殊教育对象能够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自身又有多少能力来抓住这些机会来进行学习与生活,以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是摆在当前特殊教育事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建立是出于慈善的目的,且特殊教育实践研究是以“差异病理学”为理论指导,这使得特殊教育在本质上将个体视为存在某种缺陷的人。基于特殊需要为视角,对特殊教育的实践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实质是隐含了一种歧视性的教育态度,它忽略了特殊对象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所具有的接收平等教育的权力。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的体现则依赖于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共享互生、相辅相成。基于特殊需要视阈,对现有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审视,既可以批判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歧视与偏见,同时也可以为构建公平、资源共享、机会均等的特殊教育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四、总结

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的特殊教育,其研究内容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学科的,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对象受歧视的原因,特殊教育研究的历史困境及现实原因,各种教育思想、社会思潮与特殊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通过文章的分析,旨在使社会各界能够对特殊教育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能够在大量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对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更为丰富与广阔的探索,才能实现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娇娥.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学园,2014,10:38-39.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3

1、特殊学生的界定

高校特殊学生是指在个人经济状况、教育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不利或劣势境地的大学生群体,也指那些在学习生活中因成绩较差、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等原因而存在障碍,或者身体存在先天性的或后天造成身体机能丧失的学生群体的集合。

2、高校特殊学生的特点

(1)群体类型多样性。高校学生群体十分庞大,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及困难各不相同,形成原因的不同也导致特殊学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高校殊学生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群体、学习就业困难群体、生理或心理障碍群体等。这些特殊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因,因此,不同的特殊群体需要采取的教育管理的思路也各不相同。

(2)形成原因复杂性。特殊学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其成因的复杂性,导致其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言行举止,把握好每个特殊学生的成因是做好特殊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总的来讲特殊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正常的大众学生群体不同。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对高校学生群体教育的不同作用机制存在着不协调和矛盾,成为了特殊大学生学生群体产生的必然原因;国内外环境因素、当代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速是特殊学生形成的外在因素;大学生个人原因是特殊学生形成的内在原因。

(3)管理与教育工作漫长而困难,是一个具有过程性特点的系统工作。特殊大学生群体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表现出与大众学生群体的不同的地方,他们渴求能在正常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但他们的自尊心极容易受到伤害,对某些涉及到他们底线的问题极其敏感,不愿与人沟通和交流,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介于特殊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求非常高,而且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是能动的,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对于其“三观”的改造工作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想做好特殊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的。

(4)后果危害性大。高校特殊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对问题的反映过于敏感,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将引发时分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即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也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马加爵事件”“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等等都说明了对高校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忽视该群体的后果严重性。

二、当前高校特殊学生的现状

(1)身心状况。特殊学生的身心状况设计其心理健康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当前高校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多数特殊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长期以来很容易导致特殊学生产生种种不满和反抗倾向,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态;特殊学生的自卑、自闭情绪浓厚。

在身体素质方面,特殊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很少参与体育运动或校园集体活动,多数属于沉闷型学生,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少特殊学生将自己沉浸于网络等虚拟的环境中,去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或者通过玩网游发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满;在高校特殊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有着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影响,担心别人歧视他们。

(2)学业情况。在高校特殊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业问题产生各种问题。进入大学后,教学模式同高中时代有了质的不同,压力的突然释放,以及学习节奏的突然放缓使得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没有了紧迫感和学习动力;或者由于调剂等原因,有些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再加上网络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严重者甚至荒废了学业,造成严重后果;还有一部分特殊学生属于学习困难型学生,由于进入高校之前的学习基础的差异造成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技能、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存在着显然的差异。从而,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与高中时代不同的授课方式、自我学习氛围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出现问题,他们无法快速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成绩及各类竞赛中总是处在失败者的阴影中,长期以往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开始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问题将会愈发严重。

(3)家庭情况,特殊学生中,与家庭经济问题有关的特殊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以及突然遭受意外灾害或家庭变故等突发因素的存在,造成了高校贫困学生的增多。贫困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性格相对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经济问题对这些学生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了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使得他们无法与校园主流圈融合,严重的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二是家庭条件极其优越的学生,殷实的家底,身后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父母过分重视物质给予,忽视精神意识上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自立性差,不会妥善处理同学关系,甚至价值观的偏离。最后,还有些特殊学生深受家庭特殊原因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矛盾、亲人突然离世、家庭暴力等问题的困扰,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对这些家庭特殊问题的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失衡、情绪低落等现象,日常表现多为情绪低落、厌学、脾气暴躁,更有甚者以抽烟、酗酒等自我堕落的方式来排解压抑和烦恼。

三、对高校特殊学生的教育及管理的有效对策

1、高校辅导员针对特殊学生的定位要准确。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处在最前线的位置,在培养和塑造人才的学生工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特殊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针对特殊学生做好角色的定位。在于特殊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必须首先取得工作对象的信任,必须让对方感觉到兄长姐妹般的温暖,愿意并且能够把心中的情节展现给你,可以说,辅导员的爱心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的恢复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应努力实现多重角色的转变。

2、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的特点,找准问题的根源,从问题的源头入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多样性特点,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灵活多变。比如,对于某些心理有障碍的特殊学生,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失,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管理组织及学生群体等的作用,通过开展阳光向上、丰富多彩的学生集体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并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设置在线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给心理障碍学生提供缓解压力的平台。不同的特殊群体,有不同的成因,高校在对特殊学生的管理中要从问题的源头入手,以灵活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实现特殊学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