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分析实用13篇

企业危机分析
企业危机分析篇1

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借鉴

日本是一个危机频发的国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导致企业时常遭受危机。日本企业危机管理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危机管理理论也日渐完善和丰富。

一、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成因

1.日本多灾多难的历史背景

日本的多灾多难催生了抗争与上进的民族精神。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三大地震带之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国土面积较小,各种资源的储备量极为匮乏。科技兴国成为日本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其国内企业的地位。企业时时将危机的预防与处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已被全民族所接受。[1]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其经济受到进一步的挫折和打压,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施行危机管理机制也是日本企业的发展所需。

2.受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

日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存在极强的归属感。在日本文化中,强调“人和”的观念,个人的存在总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一致。个人英雄主义往往遭到他们的排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日本的企业也保持一种和谐上进的状态。

3.传统的安全式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

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企业的盈利为目的,企业的活动也围绕着企业利益展开。这种以利益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收益,但是也造成了企业文化的缺失,造成潜在的威胁。[2]

二、日本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做法

1.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待提高。而日本则是在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日本某集团将“使员工引以为豪的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走全球性超一流的大集团路线,为企业员工打造积极工作的工作环境。这种目标凸显了企业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员工当作家人,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感觉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自己密切相关,是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企业的要求。以松下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都把员工的培养和成长作为企业的发展根基,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企业发展中必须所为的事情。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很少发生解雇、辞职事件。在企业中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员工为本,日本的企业在企业定位中重视员工的作用,是其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3]

2.将企业危机作为复杂问题来解决

企业危机的形成往往经过长久的累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突然爆发,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将危机管理归类于安全生产的范畴,因而所制定的危机处理措施都是以突发性事件和生产事故为核心的。而日本的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部分企业成立了综合相关的部门或者委员会,对危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预判,并采取最为稳妥的应对机制,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种危机的综合性包括的层面极为广泛,有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劳务风险、经营风险、海运风险、商品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灾害事故风险、公关风险等,这些都不得不考虑。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把危机当作复杂性问题去整合分析,不但提升了企业发展中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紧迫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形成。

3.企业普遍存在的“危”“、机”观

企业的危机管理是指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理,主要是重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是一种事后的行为。在这种危机观中,“危”占主体地位,出现危机情况之后再进行危机处理。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预防危机的发生,因而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局限性。而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危机处理中危情向机遇的转化,在企业面对危机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疑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许多企业认为,危机是危险的、紧急的、可能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及时合理的处理危机,不但能够使企业免受损失,更可能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发展机遇,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取得“因祸得福”的效果。反之,若企业不能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将会造成危机不断,甚至导致企业的衰亡。例如,日本的雪印乳液公司在遭遇到了牛奶中毒事件后,遭受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这家公司一再拖延,行动迟缓,引起公众极大的不满,因而错失了由危转机的时机,使企业名声扫地。

三、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从源头开始,采取预防措施

危机管理并不应仅仅是事后的处理工作,要想企业安全、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施行全面的危机管理机制,即贯彻企业处处是危机的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从查找危机源头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危机的排查,有力的提升了企业的安全性。全方位的查找风险,预防风险,将不断的消除危机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而我国企业目前普遍施行的是安全管理模式,采取死板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约束,未在全企业形成危机意识,单一的践行自下而上的对接机制,影响了危机管理的效果。日本的企业以不断的发现风险,以削减风险为工作中心,对全过程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预防,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2.以人为本,将员工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

日本众多企业采用终身聘用制,重视员工的能力。而我国在劳动力市场爆棚、岗位却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要贯彻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施行全方位的危机查找与处理,就需要在每一个岗位环节上加强监控。而每一个岗位上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员工,凸显员工职能,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危机管理的效果。将每一位员工作为企业的责任人,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员工心中形成责任意识。同时以每一个员工为点形成危机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3.进一步加强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强化企业危机意识

现实中,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角落。而危机管理机制核心内容就是不断的发现风险、消除风险,需要企业上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现今,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欠缺的现象。危机意识不足,也无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施行,企业员工也因此得过且过,丧失责任感,造成企业危机频发的现象。日本施行危机管理的企业大多有悠久的历史,企业上下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做的很到位,使每一位员工参与其中,将其视为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4]鉴于我国企业目前危机管理意识普遍缺失,企业应在内部进一步宣传和践行危机管理机制,从企业整体范围内提升危机意识。具体可从员工培训入手,聘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培训。

4.加强监督,将危机管理的重点转为发现、寻找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是将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已经发生,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逆的,造成的损失也很难得到弥补。学习日本危机管理机制的预防为主的观念意识,树立风险防范比危机处理更为重要的观念,在企业内部施行预防,对率先发现危机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的员工给予奖励,培养员工转化危机、预防危机的能力。同时,应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危机的查找,全面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机进行预判,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稳步进行。

5.完善风险与危机处理的决策程序

我国企业的危机处理程序普遍存在繁琐复杂的问题,无疑会延误处理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决策程序,建立危机的预防、发现、处理机制,并在整个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则,形成“查找风险,判断有限顺序,制定防范计划,执行计划,监督与评价”,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能力,促进企业稳定、安全发展。

作者:潘文烨 王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秀景.论日本企业的危机式管理[J].日本问题研究,1998(1):14-17.

企业危机分析篇2

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

目前在我国航空企业发展上,已经根据出现的危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航空企业的危机进行处理。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在危险出现的紧急时刻,相应人员能够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而航空企业所说的危机管理,是指在航空方面出现危机的时刻,航空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航空企业较好地进行危机管理能够提升航空企业的危机解决速度,从而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促进航空企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航空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变相导致了一些管理机制相对更新速度过慢,在发生危机时没有应急机制应对。比如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航空企业发展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发生。近些年,我国航空运输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管理体制的更新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国外的一些航空企业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将对航空企业的伤害降到最低。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给航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如果航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所产生的负面舆论将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此时,就需要应用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在媒体报道之前采取措施。在我国,一些航空企业没有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时也没有将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了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实践意义,在航空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应对。

(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公众信息

航空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接收到大众的信息,因此在航空公共危机的处理上,就需要航空企业要充分掌握大众信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地了解公众信息,稳定大众情绪。我航空企业,有的没有接收公众信息的渠道,有的则是相关人员接收到信息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接收公众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多负面的社会舆论的产生,催化航空危机事件发酵,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

(三)处理危机,流程过多

在我国航空企业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航空企业往往需要备齐各种材料才能予以公布,在对外消息时流程也比较多,因此就出现了当大众看到报道时,危机已经发展到难以应对的局面。即使航空企业制定出相关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处理危机的时间已不是最佳的了。航空企业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时,应相应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及时作出危机应对。

二、新媒体视域下改善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航空企业危机事件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在当前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改善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

(一)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航空企业是一种公众企业,并且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输服务性质的行业,一定要保证与普通公众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企业形象或其品牌造成恶劣影响,而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以及影响深度等一系列难以预测的方面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原因是其有一套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应对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处理事件。因此,我国航空企业也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拒绝侥幸心理

由于旧的危机管理体制的影响,侥幸已经深入一些航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内心,导致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一个企业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存在侥幸的心理,面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就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伤害,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所以,在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杜绝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其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以获得公众认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于航空企业的这种高危企业来说,更要杜绝侥幸心理,这样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有可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从另一方面来说,危机管理做得好,有利于航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保持与新媒体的良好关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在于,其是通过网络,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节制进行传播。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丰富、传播面更广泛和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的优势。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大概百分之七十是来源于网络,来源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一来,新媒体对于企业来说,就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公众都能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互动,造成企业的负面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企业一定要与新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减少负面信息的输出。航空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危机事件,并且没有很好地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严重者可能导致企业走向没落。反之,我们可以控制负面消息在新媒体方面的输出,把公众舆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护企业形象不受损。

三、举例说明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

新媒体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树立企业的公关形象,更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危机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十分迅速,交通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航空企业更应该注重公共危机管理,及时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保障企业良性发展。因为,如果应对不当,极易使企业形象受损,陷入公关困境。例如2006年,媒体爆出车祸少女拒载事件,当时由于海南航空企业的相关规定,“不能乘运担架、病人以及高危旅客”,导致15岁少女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被迫截肢。当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海南航空企业被告上法庭,遭到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将近百万的索赔。但是,对于海南航空企业来说,它们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赔偿的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而是公众形象受损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除此之外,还有东航“返航”事件,在东航“返航”事件发生后的十几天里,对此事件的报道将近百篇,网络媒介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现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更是不可低估。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企业,更要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尽最大可能降低负面社会舆论,维护好公司的公关形象。例如我国国航对于拒载智障儿童这一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就充分降低了它的负面影响。国航对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得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及时致歉。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公司的形象,更进一步保障了自身的利益,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危机管理是航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成幂指数增长的,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运输类企业来说,由于该企业的危机事件发生得十分频繁,并且预防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更应该大力加强其危机管理的能力,减少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流出,及时通过新媒体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向社会公众道歉,维护公司形象。这样一来,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帆,贾刚.航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指标及其因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2]朱新艳.国有航空企业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

[3]孙宁莉.航空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4).

企业危机分析篇3

    (一)危机管理的涵义危机管理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

    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1.危机管理者对危机情境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

    2.危机管理者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员工进行危机处理培训,并为组织或社区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

    3.在危机情境出现时,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遏制危机。

    4.当危机威胁紧逼,冲击在即时,危机管理者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小视任一方面。这意味着此事要运用与危机初始期不尽相同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

    5.危机过后,管理者需要对恢复和重建进行管理。这也意味着此时运用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会与危机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危机管理的本质是危机管理需要一个既使用权威又使用民主的决策程序,在此环境中激发出一个富有弹性但又极具力度的决定。在危机发生时,能否临危不乱保持冷静的头脑,是衡量企业领导人素质的一条重要标准。企业领导人的执行是对其下属工作的最好担保,而这种执行源自平时的准备。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捕捉先机,在危机危害组织前对其进行控制。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有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二)危机管理的特性

    1.阶段性。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灾难、意外的发生,或是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若没有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一旦发生危机,将对企业造成莫大的伤害。许多企业危机在浮上台面之前,几乎都有些许的征兆出现,让企业经营者有迹可循。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

    2.不确定性。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此,管理阶层的应变能力与组织的平日危机处理计划与演练,可以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内其它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3.时间的急迫性。危机往往突然降临,决策者必须作出快速处置措施与响应,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遏止危机的扩大,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的要项。1967年阿波罗宇宙飞船失火,造成三名航天员罹难;1986年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事件等,事情发生极为迅速,美国NASA一时之间还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错误导致意外的发生,但各大传媒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注,使得NASA必须立即进行事件调查与对外的说明。

    4.双面效果性。危机不见得必然会危害企业的生存。危机发生后,其负面影响效力大小视如何去面对危机、处理危机。处理不当就会使企业蒙受不利影响或因而被淘汰。同样地,危机管理得宜将会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及转机,甚至能够做更进一步的大幅提升企业内员工的士气。

    (三)危机管理的基本要素危机管理具有两大基本要素: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

    1.危机预警。最好的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避免危机的发生。危机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危机爆发后的各种危害,还包括爆发前的征兆。危机的爆发对企业的损害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

    2.危机处理

    (1)危机处理的准备。一旦危机预警不能发挥作用,那么就应该做好准备,进行危机处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防灾演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企业员工能够在危机出现的时候,不致慌乱失措。

    (2)危机确认。危机确认包括正确将危机归类和收集与危机相关信息,以确认危机程度。

    企业在危机归类时往往只注意技术层面,而忽视一些公众的感觉问题。而往往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公众的感觉。在危机程度的确认方面应该多收集关于“对公众影响”方面的信息,在危机发生时要听取各种人的看法。

    (3)危机控制。危机控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这要求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并且要迅速。

    (4)危机解决。在危机解决中,最关键的是速度。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可以避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警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

    (一)企业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意义企业进行危机预警是通过危机预警,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危机防范制度,保障危机信息传导通道的顺畅,从而建立应对危机的措施。而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更需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二)预警系统1.风险及风险评估。企业进行危机预警,最佳的切入点就是风险与风险评估。

    (1)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分析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确认风险,确认威胁、危险以及可能出问题的事情是什么,其次确认如何才能最好地管理这些风险,再开始行动。

    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必须清楚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

    1、内部来源。企业内部、企业结构及企业所处的场地;

    2、附近来源。邻近企业周围的企业;

    3、外部来源。周围社区的企业。

    企业危机管理者通过风险分析,在企业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把风险从企业的内部向外部转移。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在优先注意权的确定方面产生有用的权值。开出以优先权为基础的清单,管理者根据清单在系统检查薄弱环节,迅速地确定危机影响造成的破坏之处。通过对风险影响,生存风险、注视面临的风险及其所需重视程度的评估,确定区域、建筑、过程、设备和人员配备的等级顺序,从而可以迅速做到:

    1、检查什么受到了破坏;2提供损失的初步估计及因此做出反应所需用资源的估计;3确认但是不需要考虑的或很少需要考虑的区域或集团。

    2、企业危机预警信号。绝大多数企业危机的爆发都有一定的征兆,企业的管理层如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就能使企业的运行避开危机。

    企业的危机预警信号有:销售额与利润;财务指标;人力资源费负担过重;危险客户等。

    3、危机预警范式。企业危机预警的范式有:行业危机预警企业危机、重大事件预警企业危机和企业危机预警行业危机等。

    (1)行业危机预警企业危机。当整个行业发生危机时,企业就很难避免危机,可以说行业危机一般都会引发企业危机,每一个行业的危机都可能成为该行业中的企业的危机预警信号。若不关注行业危机,企业则很难就危机进行预警。

    (2)重大事件预警企业危机。重大事件,既可以使经济的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也同样会给企业打击。此外重大事件会打击消费者和投资人的信心,则企业不仅要面对销售额的下降,还要面临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难题。当重大事件发生后,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启动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尽量将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

    (3)企业危机预警行业危机。当行业中的某一企业陷入危机,就可能使整个行业出现危机的征兆,从而也可能引发同行业其他企业发生危机,从而给同行业其他企业发出信号,使它们及时调整公司战略,将危机的损害降至最低或避免危机的发生。

    4.我国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模式。在危机的冲击下,企业是否能够从容不迫的面对危机并将之顺利解决,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计划与处理机制是绝对需要。然而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会因人、时、地而有所不同,加上每个企业都具备了不同的组织特性,因此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所应具备的,或多或少会有所差异。

    (1)海尔的OEC管理模式。OEC即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天所做的事进行控制与管理。OEC管理模式意味着企业每天所做的事都有人管,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与纠偏,从而达到进行日日控制、事事控制的目的。

    海尔的OEC管理模式的重点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在于企业员工的一种危机意识,而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正是防范企业危机的最佳途径。

    (2)小天鹅的“末日管理”模式。小天鹅人认为,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产品有末日,企业也有末日,而市场没有末日。小天鹅经常与国内外同行做比较,找出差距,制定措施,不断改进产品,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小天鹅公司和员工的危机意识来源于管理层对危机的深刻认识和对全体员工的危机教育。全公司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员工们确保自己的岗位不出问题,从而避免引起全公司的危机。实践证明危机预警管理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

    (3)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模式。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的内涵和原则是基于目标和宗旨。通过对经营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零”。他们认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企业要想有长远发展,必须在初期就打好企业管理这个基础,而不能等到危机关头才去应急补救。

    三、企业危机处理

    (一)公关危机企业的声誉需要通过长期谨慎小心地制订决策并对宣传传播进行大量投资才能获得。一个重大的危机处理不当,企业的声誉会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全部毁尽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互尔德斯号在阿拉斯加海岸触礁,造成上千万加仑德原油流入洁净的水域。然而,公司的负责人却未能及时认识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多么严重。对于公司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人们非常气愤,成千上万的埃克森公司顾客撕掉了他们所持有的公司信用卡,并把碎片寄给公司总裁。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埃克森公司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化解这场公关危机。清理海滩以及其他的索赔、罚款,埃克森公司的损失达数亿美元。

    埃克森公司陷入公关危机最根本的一条是缺乏危机预警机制。如果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潜在的公关危机,埃克森公司就能在事故发生之后,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危机,更何况泄油事故已是明显的危机征兆。

    当企业面临公关危机,应该借鉴以下经验:

    1.面对灾难,应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并及时有条不紊的采取行动。

    2.当危机处理完毕后,应吸取教训并以此教育其他同行。也就是说学会抓住主动权,也以增强竞争上的优势。

    3.策划一个危机管理计划。要把计划落实成文字,并反复地试验。

    4.时刻准备在危机发生时,将公众的利益置于首位。

    5.在传播沟通工作中,要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以企业为第一消息源。使公众明白企业关心所发生的危机,并正采取行动来处理危机。

    6.要善于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以控制危机。

    7.了解公众,倾听他们的意见。

    (二)信用危机1997年11月,天津九达公司与江苏金光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30万元货物的合同,九达公司要求金光公司能够给予30天的赊销期,金光公司同意了九达公司的申请。

    30天的赊销期限过后,金光公司开始向九达公司催款,但九达公司以货物在市场上销货不佳,货物质量与合同规定不符为由,要求降低还款金额。金光公司先后派人前往九达公司商谈还款事宜,发现九达公司员工士气低落,财务状况十分混乱,该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偿还30万元的货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金光公司在当地法院通过诉讼保全,拿回了40%的货款,九达公司也随即破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如何加强诚信管理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2.企业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

    3.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把好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关,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同时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4.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

    5.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6.加强对企业的信用评估。

    (三)人事危机1998年8月19日,浙江亚太机电集团发生了一场“辞职风波”:26名被企业千方百计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社会福利、工作时间、加班报酬、法定节假日休息等方面得不到合理、合法的保障,在同一天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宣布不再上班。与此同时,26人手拿状纸,走上了上访控告之路;而企业的负责人则满腹委屈地感叹:这些“人才”是烫手的芋头难伺候!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企业素质,首先要解决企业管理层的素质问题,否则再好的员工也难以留住。只有有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层,才可能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

    1、提升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企业家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市场发展、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企业防范人力资源风险、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企业要把人才培育列入企业发展计划,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培养那些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大力引进人才。企业应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先进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各类人才。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会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薪酬福利留人。

    3、谨防员工流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也没有必要去避免员工流失,但企业应该尽力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对将要发生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员工流失,应该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主动发现员工流失的征兆,及时采取措施。

    4、精兵简政。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机构臃肿。实行精兵简政则成为企业摆脱危机必须采取的措施,以削减开支,降低成本。

    四、对国内企业的建议危机为企业所带来的影响,或许只是一个营运上的起伏,但也有可能发展成席卷整个市场,并影响产品销售与存续的挑战。

    倘若处置方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导致公司倒闭的情形。危机管理俨然成为企业经理人除了平日正常运作外,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企业危机分析篇4

一、企业当前所处背景下的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即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所以企业风险具备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间有可能提前发生或者滞后,导致企业经营损益程度忽高忽低。另外,当前市场通货膨胀现象也非常普遍,加之后金融时代的莅临,不少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商品、货物严重积压,从而导致用于项目经营周转的资金成效很难变现,并且随之时间推移,导致货币性资金大幅度贬值,商品实物相对升值,最终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经营成本加剧,外部投资环境令人堪忧。但是,企业财务危机形成期间也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客观性。也就是说,企业有可能在项目投资经营过程中获得市场商机,即重大机遇。所以当前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为了让自身基础经济竞争实力得以保证,并能够规避经营风险,就努力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基本管理职能的不断改进,从而才能实现其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创收经营利润,实现稳定经营。

(二)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危机形成所具备的客观性了解不足

企业一旦立足市场就必须努力强化财务管理活动的执行成效。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是以市场作为载体进行的,因此也就有了财务风险,并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形成,同时其本身也与财务风险在市场中客观性存在有直接联系。尤其当前形势下,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财务风险还客观存在,企业也就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管理职能。然而,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风险不能全面地客观认识,同时不少买方市场存在着大量滞销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企业急功近利有直接关系,企业经营人往往较为片面性的了解财务风险,即不少经营人认为占据当前市场、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就能壮大经济实力,但实则不然,因为企业在加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同样也会伴随诸多赊销过来的销售产品,所以也就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赊销规模的加剧,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换句话来讲,企业之间赊销规模的加大,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控制举措则说明企业经营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进而诱发了企业之间的盲目赊销,堆积了大量应收账款;有些企业往往能收回部分应收账款,但是另一些企业却无法收回,直至应收账款变为坏账。因此,最为根本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人对财务风险客观性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对各项资产作出评估以及对来往交易客户作出细致评价,致使应收账款堆积,直至坏账产生,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可以说,这是由于企业最终内部管理因素加之市场形势变化不能及时作出预测与分析的共同作用影响,才促成了财务经营危机形成。

(三)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企业经营理财风险加剧的另一重要原因。而有效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就是正确、科学决策的下达。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组织机构财务下达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即凭借本位观念、主观意识下达的决策尤为普遍;另外,企业会计行为主体失真也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其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利益观念的扭曲成为主要诱因。也就是说,往往不少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经营效益,盲目虚增企业业绩资产信息,以此兑现自身的短期经营利润。但是,由于财务资产虚增信息华而不实,或是根本不能有效长期确保经营收益,导致企业决策势必会出现不符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现象,最终预期收益既定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实行举措

(一)科学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

当前企业,为了合理规避理财投资风险,就要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下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内容,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的变化而及时作出更新,以此才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最大限度降低理财投资风险损益程度。因此,为了企业为了满足内需、适应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应当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配置结构,在财务管理人力储备方面,应加大人力投资建设,积极培养先进财务管理人员,即充分利用好人本管理思想,逐步健全人员管理体系机制;强化财务日常基础工作处理;建立考核测评机制与奖惩举措等,不断激励工作职工完成财务各项业务,并以财务会计行为主体监督体制等加以约束,从而最终促进企业逐步提高适财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规避理财风险。

(二)提高财务工作职工的风险意识

企业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当前所处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三)完善投资者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必须确保自身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与执行管理控制环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状况较差,其管理人员必然因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能够进行积极和理性的投资,因此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促进其进长期积极投资与规避财务危机的重要条件。通过系统具体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使其经营活动自觉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降低成本,实现经理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和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科学处理财务风险、正确下达经营决策

首先,企业应当遵从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如工业企业按一定规定和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次,一旦在投资理财环节中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应当利用已经建立的风险基金进行补救,即从基金项目中逐步列支,分批次投入经营成本中,以此缓解使用资金不足所致的各项业务活动不利影响现象发生。再次,企业要建立起资金效益监督机制,即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考核活动,对相应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最后,要合理分析资金结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此才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经营决策。

(五)完善我国相关法规条例、构建健康外部环境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靠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的促进和推动。必须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已经显示了这种必要性。现在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法律政策制定时有了相应的考虑。我国也应在研究本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建立资产组合时,从注重长期效益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通过立法使机构投资者直接面对所持股份公司,把所有的机构投资者至于统一的要求下,要求机构股东真正行使投票权。

结 语:

总之,对于企业投资理财与规避财务风险而言,应当高度重视调整自身基本财务管理职能,结合市场变化对管理机制的各项内容作出及时更新,并且在财务各项活动实行中进行全程预警,从而才能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务危机形成几率,实现提升自身运作资金的变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与稳定经营。(作者单位: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谢德安.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范[J]. 会计师,2009,(03)

企业危机分析篇5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分析

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格局的加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素质越发依靠企业自身人力资本优势的发挥,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战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核心战略之一,越发受到重视。而企业面临各种纷繁复杂的形势,危机无处不在,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导致的企业经营损失和管理目标偏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危机产生的原因或者其关联因素。为此,如何防范和化解在实践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甚至企业决策者必须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突出体现

(一)人力资源危机意识还比较欠缺企业在战略失误时表现为错误估计实力、资产配置不当、执行力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这些都会危及到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从认识上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没有通过建立修正机制和提升企业领导战略意识,在选择大方向之前就将各种危机因素纳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考虑。同样,造成人力资源危机也是由于许多因素在日常管理中慢慢积累,而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经过“连锁反应”“恶性循环”,最终演化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大危机。

(二)组织结构危机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组织过于冗余,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长期、高效率、平稳发展。公司决策层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工作协调会议,占据了大部分管理创新时间,怎么可能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带领企业跑赢竞争对手?每个管理人员的下属员工平均不足4人,且过度陷入下属员工的工作细节当中;需要数据分析的人得不到相应的数据,而是忙于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这些管理实际上都可能会导致员工行为本末倒置,过度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管理成本危机这里所说的企业管理成本并非简单的财务费用成本,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管理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的消耗,突出表现为整体管理效益的隐性成本高居不下。例如,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出了问题,最重要的举措得不到足够关注,迟迟无法落实,而一些影响力甚微的遗留项目却还能持续得到资金支持。每年年初制订年度企业经营方针、目标计划时,员工上上下下普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不服从分配,隐瞒或虚构实际工作状况与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计划模糊不清,或严重背离员工的实际工作及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内耗严重。

二、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分析与建立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状态下的危机事务,进行事前分析、判断、预防和控制的管理。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危机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危险或困难程度,要有明确的危机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对业务发展目标影响程度的快速评估机制;三是建立应对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驱动管理流程。

(一)建立明确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人力资源预警指标的建立应结合各个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指标的选择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三个原则。人力资源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不仅能够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而且能够对其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预警,指标的变动即表明了实际人力资源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失误和危机发生,不断修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目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平衡和发展。1.人力资源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步骤:(1)指标信息收集: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企业性质特点,尽可能地将涉及人力资源范畴危机现象的信息收集起来,覆盖范围尽可能广泛,重点预警领域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等几大模块。(2)关键指标筛选: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研究,对各类危机成因都予以充分考虑,并结合管理实际对应到相应的人力资源指标,这些筛选出的关键指标存在不同的权重和分级,将这些信息进一步分析评价以确定指标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及时反映存在的管理危机。(3)确定指标体系:确立指标体系应从全局角度出发,要求人力资源预警监测可涉及企业面临的系统内外危机的可能性,做到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每一个指标的选取,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必须兼顾易于取得、方便计算。2.人力资源危机指标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危机指标有多种预测指标,通过系统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将能够真正反映判断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特征的指标,例如人均劳动生产率、员工流失率、员工满意度、个人工作效率等等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去,同时,结合企业以往的资料经验和自身承受能力设定警戒值,或者参考外部专业团队结合行业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危机因素的研究。同时,警戒值若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表达,或者某些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判断,从而全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程度。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部分,即组织结构指标、组织激励指标、人力资源管理指标、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人力资源质量指标。

(二)建立快速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危机评估机制是一种动态的事务分析监测运行机制,而不是静态的总结事故原因。它应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危机评估机制必须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具体内容,确保预警评估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而且,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必须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时刻与企业管理发展的目标共进退,具备明确可行的战略重点,且在企业各个层面被广泛理解。在危机产生后,企业领导人应做出清晰的选择,并通过严格、具有前瞻性的危机评估流程处理机制及时化解潜在的不良影响,从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感知并迅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存在多种因素,很可能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门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为了准确快速地从众多指标体系得到有效信息,必须在各个重要部门间建立灵活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从而为人力资源危机预警评估能力提供关键支持。这种保障组织可以是固定的部门机构,也可以是快速响应的跨部门虚拟组织,但有效快速响应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例如,成立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管理小组是比较成熟的做法。企业危机管理虽然并非特定部门或特定人员的职责,而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联合责任,但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危机应对小组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小组应当是企业的常设机构,并由企业决策层牵头,人力资源部门是主要的成员,同时,另外设有法律、财务、公关、公共事务专家等人员组成,必要时还可以加入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聘专家组成危机预警智囊团。这些人在企业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按照相应流程定期组织开展危机评估及预防工作,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应作为一个团队直接由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和协调,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快速直接调用相关专业人员的权力和能力。

(三)建立应对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驱动管理1.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和员工一样,必须具备适应动态形势变化的学习能力,即建立学习型组织。当企业面临危机时,组织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传统企业再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时,一般的模型是“发现—变革—执行—推广—反馈—发现”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些环节过程中,必须要强化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也是整个学习型组织自我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员工建议和客户意见反馈系统,保证管理者和基层普通员工、市场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可通过制度化的恳谈会、探讨会、定期走访的形式去实现,鼓励相关方提出创新建议。其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调研企业内外部变化情况,可将相关职责规范到危机应对小组,把专项调研内容信息加工成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报告。第三,要善于借助外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在公司重大决策前给予一定的外界智力支持作用。2.推行人本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源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危机。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要从单一创新走向系统创新,要在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为更好地满足关键人才个人或者不同关键人才群体的需要,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才管理中首先是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作是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其次,把人才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人才良好的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再次,要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人才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与内部关键人才的沟通,通过在公司内定期举办讨论、交流会等措施,让关键人才与管理者全面、坦诚地进行双向沟通,使领导与关键人才之间共同营造出一种民主、进取、合作的健康氛围。此外,还应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和每个关键人才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出小组培训计划,安排在企业中有晋升可能的关键人才参加培训,充分发掘其潜力,帮助他们适应更高岗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局势不容乐观。企业面对各种市场状况,应站在战略层面的高度,不断强化企业管理者的危机意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明确人力资源危机相关指标,完善危机指标动态库,及时跟踪、评估、处理各项事务,将企业素质、组织系统和人力资源战略计划相结合,与人力资源危机处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战略真正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划,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系统,完善组织构架,健全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打造自身特征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创新力,降低和转化危机,从而使企业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宝明.人力资源危机[J].建筑时报,2011(02).

企业危机分析篇6

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

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较晚,这也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时间比较短,进而在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问题。例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常常出现系统故障,无法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测,导致财务危机突然爆发,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又如,由于技术上的局限,使得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出现监测不准确问题,影响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效果,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财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在正常发展的过程中,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财务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而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应用者,其应用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就现阶段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很多财务人员无法适应财务工作的发展及改革,导致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而影响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使用水平,对企业的财务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3.很多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不相容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实施的,然而,就现阶段一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上来看,一些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较为孤立,运行效率不高,而且由于时效性较差、准确性不高等原因,也将无法及时的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对企业的财务安全也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警示功能较为单一

由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进而导致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警示功能非常的单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程序主要是包括对系统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数据的监测,分析财务数据的异常,针对于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报警。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程序上来看,其主要是发现风险和预警风险,但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却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可见,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上看,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无法真正的将财务危机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

鉴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技术不成熟影响到企业财务质量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进而使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工作服务。首先,企业应该聘任专门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维护人员,要求维护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漏洞及故障,通过及时的处理,能够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各项功能的发挥。其次,及时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行更新,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各项硬件和软件都是市场上最先进的,这样才能够发挥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

在企业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着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颇大。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对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该对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调查,了解财务人员的整体情况,针对于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其次,将现今最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导财务人员有效的操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培训中,要做到事无巨细,将财务人员在操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问题一一解决,以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水平,促进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再次,应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了解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情况,并且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定,确保财务人员能够有效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3.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相容

企业在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应该确保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相容。具体应该将财务管理系统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来源,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目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实施针对性的预警,进而实现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企业危机分析篇7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原因和诊断

企业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的积累性;二是突发性;三是多样性;四是灾难性。

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过度扩张投资策略;二是企业偿债风险过高;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速发展或多元化。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萌生到恶化,会经历―个逐渐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结构不断恶化;二是企业信誉持续降低,投资人不断减少;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四是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五是企业受到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诊断企业是否潜伏着财务危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及早解决隐患能使企业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安全等级法和财务综合法。

二、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控制和防范,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尽快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一)危机的控制

1.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各项财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好坏。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综合系数分析法。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受到财务危机的侵袭,任何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预警系统可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及时发出危机警告,督促企业尽早做好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的准备。至于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选用适合的方法。常用的危机预警分析方法有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等,当然,企业也可通过其外在特征及财务特征进行预测。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应立足市场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企业所在的地域特点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特点、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模型并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才能达到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避免财务危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的关系

企业只有不断成长,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逐渐地扩大规模,并有可能涉足不同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保持稳健经营。有时经营者为了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不顾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高速扩张,导致企业扩张过度,很容易使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亏损一直持续,会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陷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企业更不应该只重视经营稳健而忽略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无法永远避免危机,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规模越小,所面临的困境就会越严重,小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很难获得市场的信任,当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度过难关时,在市场上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后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

4.抓好企业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作为管理者无力,也无必要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细节进行监控。应选择若干关键敏感的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所选择的控制点应当可以反映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这些控制点一旦出现问题,说明企业经营中潜伏着引发危机的诱因,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危机的防范

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财务危机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尽可能地做好防御工作就至关重要。

1.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企业适度发展的规模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适度扩大自身的规模,这里所强调的是一定要“适度”,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一个“度”,超过了“度”的限制,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同样的,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在确定其发展的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有着丰富的融资渠道,能在需要时获得宝贵的资金,使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得以维持,企业就会较轻松地渡过难关。因此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开来的,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5.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企业危机分析篇8

1食品企业危机概述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更强调事先防范的预警管理,通过避免、减轻食品安全的危险,而进行的联合社会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过程,它是一个集日常信息收集 分析、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控制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危机管理系统过程。

根据存在的形态,食品危机可以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产生危机的原因,食品危机可以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损失性质,可以分为有形损失食品危机和无形损失食品危机。

2食品企业危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产品种类丰富,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营养丰富,在食品进口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国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全世界的美食。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形态层出不穷,切实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和利益,威胁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食品企业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我的食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并且相对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的技术检测能力不足,设备和人手短缺,监管部门责任分布不明确,相互脱离,惩罚力度不足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责任不明,使得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企业也不例外。近期,在上海市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其中 469%的企业不认为企业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报告表明,现在的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企业的发展中,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认为危机管理并不是现在管理的中心,可以暂时搁置。其实要处理好企业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重视和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搁置。

223食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食品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食品危机的发生也有自身的特点,食品危机发生具有爆发性、传递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企业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并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危机即将出现的时的状况不能察觉,不能阻止危机的蔓延,面对突然大幅度出现的危机影响无所适从,缺乏应对的危机预案。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

224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缺乏沟通

食品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的食品企业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回避,采取鸵鸟政策,面对消费者、政府监管人员、媒体,并没有主动的承认错误,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在事态发展严重时,面对媒体才会被动的回应和道歉。危机应对成功的80%在与有效的沟通,缺乏与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的沟通,只会被动地处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225食品企业缺乏危机过后的信誉恢复

食品企业危机的发生及发展使企业度过一段紧张、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而且危机的处理也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危机过后的重建和信誉恢复也变得尤为重要。好多的企业在应对危机过后,并未进行深刻的整改,只是口头上表述出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面对本次危机的受损失群体只是简单物质回馈,没有进行回访和反馈工作,没有及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首先,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和能力,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推进监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隐患排查,切实解决“检不出、监不准”的问题。其次,针对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标准体系,让社会大众共享食品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防范意识,减少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惩治力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违法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清查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双管齐下,杜绝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2完善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时机的运用,在“危机缩减”和“危机预警”阶段要注重当下同类型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比如,会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订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危机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并有扩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要及时运用技巧处理危机,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危机恢复”阶段,危机事件以后,企业要重视危机的总结和评估,吸取此次危机事件的教训,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恢复,化危机为机遇。

33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要求,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自身的道德良心负责。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食品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加工的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4掌握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

危机事件的解决需要有效的沟通,针对食品企业的消费者、企业员工,以及相关的媒体,管理部门等第三方,需要做好沟通,要以诚恳的态度及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灵活地运用沟通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沟通,平息事态发展。

4结论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只有老百姓吃得放心,才会使社会和谐发展。危机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食品企业尤其要注重食品安全,注重社会道德,重视其食品安全危机,增强食品安全危机的意识,完善自身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以此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企业危机分析篇9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 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 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 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 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 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 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企业危机分析篇10

1 企业危机预警成因指标体系建设

企业危机预警成因指标体系建设主要是查找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因素并把其分类化、细化和指标化,用于日常企业的危机警情监控与反馈,一旦危情出现,各项成因指标就会有危情警报,企业就可根据此提示积极防范和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诱发企业危机的成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可从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两方面进行:

1.1 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指标分析

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大多是人为管理因素引起,对于企业危机而言,人为原因所引发的危机往往难以获得公众的谅解、危机事态容易恶化,使危机处理陷入被动,但人为因素引发的危机又是可以控制与预防的,企业只要日常加以积极和紧密监测就可及时预防危机的出现,就可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的伤害降至最低。内部可控管理成因的预警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经营管理危机

经营管理危机大多体现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规范、经营决策失误等,这主要体现为企业不能根据内外部条件现状与变化趋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如企业缺乏发展规划、决策错误、投资失误、营销策略失误、公关策略失误、多元化经营不当等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陷入困境,并引发企业系列的管理危机反应。

1.1.2 产品与服务质量危机

产品与服务质量是企业赢取顾客的两大根本。产品与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顾客流失,企业的利润、市场以及品牌形象受到影响。产品危机主要体现为企业产品滞销积压,产品生产和供求不适合市场;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并危害到消费者人身健康与安全。服务质量危机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服务制度不规范,服务人员服务素质低下,因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出现问题导致顾客投诉或抱怨。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立足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命线,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与问题处理,重视每位顾客的投诉与抱怨,从企业管理根本杜绝病源,防止危机事态扩大化。

1.1.3 组织素质低下

组织素质低下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低下。在大多情况下,外界公众都是通过接触组织内部员工来认识和了解组织的,员工身处对外公关的第一线,其言谈举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组织的形象,这主要体现为企业员工缺乏公关意识与责任意识,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与服务态度差,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如果员工素质低下,就会伤害到公众,从而导致外部公众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不好印象,从而给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4 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将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偿债困难。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变现困难。支出结构不合理,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将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上述三种财务结构的任何一种恶化,都将导致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1.2 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指标成因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主要是非人为原因引起的企业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不可抗力因素,例如自然灾害,人为的恐怖行为、、战争等,因是非人为原因引起的危机,此类危机往往容易获得伤害公众的谅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是体制与政策因素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对于企业危机预警来说,关键在于及时收集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快速反应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发展转危为安。企业只有遵循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政策,积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保证市场地位,避免重大损失和危机的出现。

2 加强危机预警成因指标建设的途径

2.1 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预防

有效的、规范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是企业预防危机发生的根本与源头。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外加严格执行和监督,才能有效约束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管理的规范和正规化,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发生。同时,日常企业从上之下的危机意识培养和培训,也是增强危机预警管理的重要工作。

2.2 危机处理应变计划制订

良好的危机管理除了有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外,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程序。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同行企业发生的危机经验教训,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危机处理程序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及时启动处理预案,就可及时应对和迅速处理危机险情。危机处理应变计划是提供应对、处理危机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预案,这是企业危机管理预防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的标志体现与阶段性成果。计划主要包括危机管理团队的建立以及制定企业危机处理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危机处理的工作流程是制定危机应变计划的核心,流程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处理的成败,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危机处理的步骤、方法、原则以及针对不同内外部公众群体所采取的对策,如危机发生后对员工、受害者、新闻媒体、政府主管、业务往来单位等公众的相关应对政策。危机可根据危机处理应变计划用于日常的员工培训与学习,让危机预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为危机管理预防应急体系建设打下更坚实可行的基础。

2.3 危机模拟训练

危机模拟训练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和防范意识,通过不同的危机场景实验和模拟来加强企业面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日常危机管理中,企业应经常开展危机模拟训练与演习,这不仅可考察危机管理团队及相关工作人员面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危机处理知识、决策能力以及人员之间、不同部门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还可通过演习磨练组员们的心理素质、以免危机真正到来时,让紧张的心理妨碍了组员的正常思维判断与决策。同时,危机模拟训练对于企业选拔优秀的危机管理人员以及人员岗位安排也非常有帮助,能让管理团队达到最优化组合。

3 结语

危机预防是危机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危机处理的关键,只有从源头查找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加以管理防范,才能真正达到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危机预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以及行业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成因指标体系用于日常危机管理防范和监督,只有危机成因指标建设科学、扎实、细化,才能达到企业真正的危机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23—25.

企业危机分析篇11

危机传播过程模式建构

危机传播着眼于危机之前到之后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过程,是企业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旨在维护企业形象和减少危机损害程度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沟通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影响大众对组织的印象与认知。①笔者认为,传播学学者关于态度的定义“关于某一社会对象的正面或反面的评价、情绪的感觉、支持或反对的行为倾向构成的一种持久的系统”②可以表征大众对组织的印象与认知,因此可以将大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认知视作“态度”。由此可以将危机传播视作企业的“说服”行为,其目的是影响公众的“态度”。

McGuire③提出的信息处理理论将说服视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6个阶段:1.说服性信息得到传播;2.接收者注意到信息;3.接收者理解信息;4.接收者接受所陈述的观点;5.新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6.期望的行为发生。

笔者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建构危机传播过程模式。考虑到对于“新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和“期望的行为发生”这两个阶段的研究较少,难以进行分析,而“接受和服膺”又与行为的发生具有比较强的联系,笔者假设:(1)说服的过程止于被说服者接受所陈述的观点;(2)可以通过被说服者的行为来衡量其态度,也就是说服的效果。在信息处理理论基础之上改进后的危机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

食品安全危机界定

FAO/WHO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或者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④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我国学者胡百精⑤对于危机的定义,将食品安全危机定义为:由于企业的行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

由食品和食品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食品安全之安全的主体为消费者。因此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所危及的就不仅是企业的利益,还包括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一点对于以公众为传播对象的危机传播意义重大。

食品安全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

公众的负面态度:阻碍危机传播的整个过程。在有些危机中,企业可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这意味着企业虽然遭受危机的损害,但是有民意作为其后盾。但在食品安全危机中情况并非如此。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企业在这类危机中难以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大多数情况下,公众一旦得知危机的情况,就立刻认定企业在危机中有过错。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现象的存在,即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已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媒,也倾向于使自己按照既有的态度对信息进行解读。所以企业的危机传播信息是否与公众已有的对企业的态度相矛盾,是公众是否接受该信息的关键影响因素。公众负面态度的影响作用于危机传播(即说服)的各个阶段,这为企业的危机传播造成了很大障碍。

媒体的干扰信息:分散注意力。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主体是消费者,随着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这使得食品安全危机具备了较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对其高度关注。为了快速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公众,媒体往往会从企业之外的其他新闻来源甚至是一般民众寻求信息,有的时候媒体甚至比企业早一步获知重要信息,并加以报道。这种信息很可能是错误或不准确的,但却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

专业词汇:造成理解障碍。对于食品其内在品质必须由专业人士来确认。专业人士的鉴定既可以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工具从而引发企业的危机,也可以成为企业证明自身清白的依据。但是企业凭借专业鉴定进行辩解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专业词汇往往超出普通消费者的理解能力,容易对危机传播造成障碍。

综上所述,公众的负面态度、来自媒体的繁多的干扰信息、专业词汇的使用三个因素分别作用于企业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构成了食品安全危机中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如图2)。

食品安全危机中企业危机传播的指导原则

笔者结合上文的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举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食品安全危机三个制约因素影响的三条指导原则。

“说真话、立即说”――遏制干扰信息。如果企业自己主动披露危机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公众得知危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危机话语的主动权,成为媒体的消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诚实坦率的形象。

选用合适的危机反应策略――避免触犯公众态度。危机反应策略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符号资源,这些策略具有的抵御性不同,根据危机诱因的不同,企业应当运用不同的反应策略,才能在澄清事实的前提下避免触犯公众态度。如下图所示:图中企业的责任归因沿着危机情景轴线自左向右增强,而对应的危机反应策略的反抗强度渐减。根据食品安全危机发生原因的不同,危机传播的实务人士可以参照图3对反应策略进行选择。

慎重使用专业词汇――帮助公众理解危机传播信息。企业在进行危机传播时,应当慎重使用专业词汇。当不得不使用专业词汇的时候,应当遵守以下两个守则:1.首先应当对专业词汇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或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2.使得专业术语尽可能多地被公众接触并熟悉,以消除由陌生感而产生的恐惧。

结语

在这个大众传媒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代,危机传播之于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食品安全危机传播中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的危机传播方式和策略提出改进建议,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危机传播。

本文假设危机传播是一个单向的“说服”过程。但事实上,大部分“说服”过程都包括被说服者的反馈,危机传播也不例外。在日后的研究中,笔者希望能够继续考察加入反馈过程的危机传播将发生何种变化。[本文的基金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70503024);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院长奖”科研启动专项基金(KJ21102500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08CTQ006);本文得到中国科技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注 释:

①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②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③McGuire.W.J(1968).Personality and attitude change: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In A.C. Greenworld.,T.C.Brock,& T.M. Ostrom(eds.),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ttitudes,pp.171-196. San Diego,Calif.:Academic Press.

④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兼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食品科技》,2005(9)。

⑤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危机分析篇12

首先要摆正心态。现代社会面临危机是非常正常的,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在这种突然的危机面前,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经营者最忌讳惊慌失措和悲观失望,这样的心态不仅会使企业目前的状况一团糟,而且即使灾难很快过去,这些企业也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既然危机已经出现了,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应付它。对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应当做出客观的分析,比如自己企业的业务在那些方面受到了影响,哪些方面没有受影响,各自受的影响有多大?然后是哪些产品受到了打击,哪些产品没有受到打击,在经过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怎么办,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也就是要化解风险。

其次,要积极预测危机过后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与产品服务布局。危机不仅仅表现在对既有产业及行业的冲击,也表现为可能会因此出现新的行业,甚至是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比如由“非典”产生的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对卫生的关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等等,都将影响到今后的市场趋势,保健品、医疗领域等将面临全新的机会。通过分析预测,企业应整体把握危机过后所带来的本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便企业将来能及时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得先机。

第三,利用危机时期进行内部整顿,练内功。把危机变为企业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良好时机。在做好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等工作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充实企业的货源和库存。特别是在危机期,更要利用好购买原材料价格便宜的机会。因为危机迟早要过去,任何危机不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所以企业必须保证在危机解除的时候,可以马上动工生产、经营。应当看到在需求持续下降一段时间过后,危机没有了,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就会猛增,也是把危险转变为机会的最佳切入点。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产品质量、员工素质都上升到新的平台,那么在危机过后,只要企业准备充分,启动的快,就有可能把损失补回来,并且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危机分析篇13

一、失败的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危机风险

危机一方面包含着风险,一方面包含着机遇,成功的处理危机则会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而失败的处理则会使危机转化为风险。纵观危机处理失败事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企业危机管理意识不清晰

企业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危机管理,只是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管理活动。尽管有些企业意识到危机在所难免,但由于危机管理存在非程序决策的特点,许多管理者总是认为危机是非常态的事件,危机管理也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管理活动。在一次对《财富》500强的CEO的调查中发现,89%的CEO认为商业危机不可避免,不足50%的CEO表示它们有应对危机的计划,然而有97%的CEO确信,当危机来临时它们能够应付自如。①由于轻视危机,很少有企业对危机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对危机的紧急处理进行培训与演练,很少有企业将危机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策略里来,这使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社会责任缺失导致危机

企业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更应为各有关利益群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产权明晰的特征下,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自主对利益相关者、社会及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时,应持有公正倾向和自省纠偏意识,必要时给予补偿、履行行为的义务。

但面对危机时,有的企业将利润而非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摆在第一位。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出现源于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企业对待利益相关者极其不负责任,宁以牺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保全企业自身的利益,结果常会出现恶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危机一发不可收拾,使企业面临尴尬的境地。

在江苏无锡发生的重金属超标事件中,在查出一些员工尿镉含量明显不正常时,松下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向员工道歉并向他们提供补偿,反而从概念上找借口,拒绝承担责任。典型的社会责任缺失致使松下企业形象下降,公司美誉度下降,业绩下滑。

(三)危机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不少企业认为企业危机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企业能够做的只是事后补救工作,企业不可能也没必要为危机管理成立常设机构,导致企业常常因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系统,而使其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危机面前脆弱不堪,企业不知道危机会何时发生以及其发生的原因何在。即使在危机事件出现后企业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显得手足无措,只能临时抱佛脚,结果往往导致临危而乱。

2007年4月以来,戴尔因液晶显示器等配件缺货,造成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无法在其直销承诺的时间内获得订购的计算机产品,甚至一个“万人集体诉讼戴尔拖延出货时间,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也在网上悄然展开。不同于诸多企业的意外危机事件,戴尔的这起断货诚信风波的导火索是上游厂商危机的转嫁与扩散。而戴尔没有对始发于供应链的断货可能进行风险防范。日常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缺失导致了这起意外风波的发生。

(四)内外部沟通机制不健全

内部沟通不善很可能使员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丧失信心:一方面导致管理者难以及时地了解新情况;另一方面也使得管理者下达的命令难以被及时地执行,不利于企业危机管理措施的实施。

外部沟通不善会使公众缺乏完整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其留下想象和捏造的空间,以讹传讹,导致危机的恶化升级;也不利于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妨碍了危机的迅速解决。以企业与媒体的沟通为例。媒体关系是企业的薄弱环节,部分企业害怕由于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大肆炒作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从而不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因此拒绝媒体;而有的企业面对媒体的失真报道更是采取过激行为。

2006年6月,针对《第一财经日报》刊发的两篇关于富士康劳工工作状况的报道,富士康并未做出积极应对,而是把作者和报社编委告上法庭,并提出3000万的天价赔偿要求。富士康此举把自己推上了媒体公敌的位置上。很多媒体用“悍然”、“恐怖主义”等词表达愤慨,而各界人士也纷纷指责富士康不能客观对待媒体的报道。富士康公司的行为像一场疯狂而失态的恶作剧,使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使公司处于一场危机之中。虽然最后双方达成和解,但对企业的影响已无可挽回。②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体的报道出现失误是难免的现象。在出现失真报道的时候,当事企业要分析确定失真产生的原因,据以应用不同的策略,而不能悍然采取过激行为。否则长期以反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会加大企业的形象恶感,加深企业危机。

(五)处理不及时导致危机加深

有的企业认为危机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危机发生时,当事企业对待危机置若罔闻,消极应付,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发生后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时企业即使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也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躲躲闪闪,或是一味强调客观理由,千方百计推诿责任,有的甚至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掩盖危机发生的事实,企图逃避责任。这种短视行为一方面有可能会使危机蔓延,另一方面往往会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一种不负责任的看法,从而降低企业的美誉度和产品忠诚度,促进危机的恶化,使企业陷入绝境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节到了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这样一来,使得原本因用户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时间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不光使众多媒体与广大公众认清了摩托罗拉推卸事件责任的真实面目,还引发了在广东等地的手机电池安全检查中的更大被动。

二、成功的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危机机遇

成功的危机管理可以使公众对企业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认同,并将危机转化为商机。因此,在危机面前,识别并有效利用机会,将会使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更优秀的形象,这是危机管理的精髓。纵观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不难发现,成功的危机管理最主要是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一)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监控机制,防范于未然

首先,企业要在思想上树立危机意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如小天鹅公司实行“末日管理”,目的就在于让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意识到他们时刻面临着潜在危机。

其次,企业必须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不断监控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提前发出警报和制定危机应对预案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企业危机预警、监控机制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事前管理的系统,是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分析,获取预警信息,以达到评估信息,发出危机警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再次,设立危机管理团队。危机管理团队应该是企业的常设机构,并且应该包括决策层负责人以及企业各部门(如公关部、人事部、保卫部、财务部、技术部等)的主管或专业人才。这些人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关注企业危机情况。企业一旦发生危机,该团队应该迅速出动,各司其职,协调处理好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丰田的“问题广告”事件中,丰田虽然也建立了危机预警体制,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预警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了“问题广告”事件的爆发。这就要求加强危机管理团队的建设,注重内部管理的完善;同时,要注重日常的危机意识宣传和教育,并针对特定事件进行专门培训。这样,一旦出现危机征兆,企业将很快将其识别,并且通过员工的齐心合力,危机将会很快被消灭。

(二)快速反应,防止危机蔓延

危机事件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及解决期。在潜伏期危机处于量变阶段,这时最易解决危机,但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突发期,事件会迅速扩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危机的破坏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爆炸式增长。同时,危机事件发生后,一般会有政府或媒体进行介入,这时企业的每一项举措都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如果企业不行动或者推卸责任则会加深危机的破坏性。所以,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应该迅速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以防止事件扩大。而快速反应要做到:第一,企业应该对危机事件保持警觉,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做出正确决策。第二,发生危机后应及时表态(24小时之内),表明企业对危机事件的积极解决态度,这样不仅可以平息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虚假谣言,而且可以赢得公众信任。3月5日,《深圳商报》刊载了《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受骗金额可能高达数亿》一文。文章称: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在业内已传播甚盛,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并且称长虹受骗已惊动了外经贸部。3月6日,股市刚开盘一小时,四川长虹就遭受了巨额抛售,股价上演高台跳水。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中,长虹反应迅速,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在危机爆发的当天,长虹及时提供给各大媒体一份声明,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负面信息的扩散。其次,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积极采取政府公关、媒体公关、公众公关,使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同时,尽可能地重塑了企业的形象。

(三)尊重事实,主动承担责任

危机发生后,企业一定要尊重事实,主动承担责任,从而赢得公众的谅解。否则,就会进一步加深危机的负面影响,最终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企业危机发生时,企业一定要本着诚意、诚恳、诚实的态度,从公众的角度处理问题,这样既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利益和感情这两个方面。对于利益问题,企业应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权衡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实现双赢的效果。对于感情问题,企业应对公众表示安慰,并通过一定渠道对其公开道歉,从而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即使受害者在事故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企业也不宜追究。因为从公众心理角度来说,危机发生时企业推卸责任或者指责消费者的作法,更像是一种逃避行为,只能引起公众的反感。此外,一旦受害者与企业各执己见、对问题纠缠不清,只能让事情越闹越大,不利于危机的解决。

因生产的感冒药里含有PPA,中美史克公司企业形象及其产品市场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为挽救企业形象以及维护消费者、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中美史克公司先后采取以下措施:公司接到政府通知后,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时间里停止了康泰克的生产和销售,并建立热线电话回答消费者和客户的疑问,从而树立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正面形象;为了稳住经销商,中美史克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经销商的损失,从而保持住对经销商的忠诚;为了恢复股东对公司的信心,公司把股东请到生产地点,让他们观看员工们高昂的士气。并且,还从英国和美国的研究总部调来专家论证新的抗感新药的可行性。同时,告诉股东他们已经做出几套处理方案,有信心解决好危机。这让股东重新看到了商机,同意继续追加投资。正是因为中美史克充分考虑了公众的利益,康泰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避免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四)注重运用媒体、网络的力量化危为机

媒体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外部对象,其对企业危机事件的报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直观的;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能击退危机,运用不当则会加深危机。因此,企业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得媒体的正面报道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2004年1月16日,临泉县吕寨镇勇庄村村民张广奎投诉:其所购三鹿婴儿奶粉(批号2003.9.3)有质量问题。2004年4月22日,《颖州晚报》把假冒三鹿婴儿奶粉在未标明假冒的情况下以三鹿婴儿奶粉为不合格产品进行报道。

针对上述问题,三鹿集团积极与媒体沟通,先是向全国96家媒体说明事情的真相并将合格的证明传真给媒体,随后主动接受CCTV的采访,并通知全国主流媒体记者观看王小丫发自阜阳的现场报道和有关误报事件的新闻分析,使尽可能多的媒体转载对三鹿集团的正面报道。

在这起“假奶粉案”中,三鹿集团不仅成功的化解了危机,还成功控制了媒体的舆论导向,运用主流媒体为其免费做了一回广告,化危为机,拓展了其品牌知名度。

(五)曲线救企,化解风险

在企业面临消费者的质疑的时候,企业本身的自我辩解一般收效甚微,说服力不强,很难为公众所接受,而与企业、消费者均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的观点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权威机构的验证和相关专家的评论,无疑会给消费者迷茫中的一盏指向灯。

2006年,芬达汽水以及美年达橙汁先后被新西兰一家网站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证实含有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可能具有致癌危险,两种软饮料面临下架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做出检验并发表声明称,国内进口的以及销售的230种软饮料的苯含量均在世卫组织限制的安全饮用范围之内。随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能证实软饮料致癌这一说法。在这种公关举措下,国内舆论渐渐平息了对两种饮料及其所属企业的质疑。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企业如果通过强有力的第三方传递信息,曲线救企,往往会取得公众的充分信任,从而化险为夷。

注 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