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现状实用13篇

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现状篇1

1.2方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成果、教育理论、现代健康观等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全面深入了解该高校社区教工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经系统培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健康教育人员协助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从事专业等,健康意识、疾病、压力来源、生活方式、锻炼状况、健康促进行为、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等。

2结果

2.1健康状况

①从总体来看,96.38%的教工筛查出身体异常;多人存在几种疾病并存的现象;慢性病发病率数量显著。②按照人体系统分析来看,除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在性别上的疾病检出率无差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在性别、年龄上的疾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③疾病检出状况与性别关系,男性教工疾病检出率高的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而妇科疾病在女性教工中明显。④疾病检出状况与年龄关系,35岁以下青年教工各种疾病检出率均不高;36~55岁,男性教工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女性教工主要是高血压和妇科疾病56岁以上,男性教工表现显著的是超重、肥胖、前列腺增生、心血管异常,而女性教工为心血管异常、高血脂、高血压。

2.2教工健康认知及行为

2.2.1健康意识分析

在健康意识方面,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男女教工均表现惊人的一致。健康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就不用锻炼;体力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就越好;忽视体育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活动;在雷电等恶劣天气条件里仍然坚持运动;认为只要多运动、多出汗就能减肥;运动后大量饮水;空腹运动无碍健康;运动后随意进食;季节变化无关体育锻炼。

2.2.2压力来源分析

男性教工压力来自工作和社会,女性教工压力来自生活和心理;30~50岁教工压力来自超负荷的工作,50岁以上教工压力来自社会;理工科教工承受更大的压力;助教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讲师和副教授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教授压力主要来自社会。

2.2.3生活方式分析

男性教工饮酒吸烟显著高于女性,而就餐、睡眠无差异;不同年龄教工吸烟、就餐、睡眠等方面无差异;理科教工饮酒、吸烟、不按时就餐高于文科教工;讲师和副教授睡眠时间多在6h以下,其他方面无差异。

2.2.4锻炼状况分析

女性教工比男性教工锻炼少;男性倾向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力度大的运动,女性倾向健美操、游泳、散步等强度小的运动;随年龄增长,呈锻炼次数增多,时间延长趋势;低职称教工锻炼较少。

2.2.5健康促进行为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工健康促进行为各方面无差异;30岁以下教工会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获得,其他方面无差异;不同性别、年龄、职称、专业的教工都能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健康知识,患病时首选到医院就医。

2.3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90.50%的高校教工愿意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72.50%的高校教工获得过社区健康教育;60.50%的高校教工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感到满意;54.00%的高校教工对健康教育人员感到满意。社区教工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2.4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以希望获取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院前急救知识的居多,分别占89.50%、85.00%、81.50%。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2.5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社区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希望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以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咨询活动居多,分别占89.00%和73.50%。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社区健康教育的途径比较。

3讨论

3.1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根据本社区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社区教工愿意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教工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一部分教工健康意识仍然缺失,教工身体异常现象非常普遍,对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需求迫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地开展切实量化的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制定具体详实的工作质化目标和方案,以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工健康。

3.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社区教工目前对健康教育知识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健康教育人员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认识3级预防工作的真正内涵,注重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前后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根据调研结果,认真探讨,制定出具体详实的质化目标和活动方案,不断调整健康教育内容,真正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活动要从培养教工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抓起,从源头抓起,再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以统筹兼顾为范围,以薄弱项为主导,以优先主次为原则,循序渐进,根据需求不断调整,逐步渗透深入。对于心理保健、疾病康复、疾病护理、亚健康防治等知识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人员要从自身的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从认识上宣传到位,从教育水平上做到位,才能引起社区教工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认知需求,获得相应的教育效果。

3.3根据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该高校社区,人群居住、组织资源非常集中,在健康教育方面,易统一宣传管理;社区教育场地资源充足;社区人群知识文化层次较高,就医负担较轻,生活收入有相对稳定的保障,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层次随之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必须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充足的特点,多面、多点的开展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而有效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

3.4利用各种健康教育形式的特点,科学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现状篇2

    1.1 军人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基础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于地方人群,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王焕林等[1]采取分层抽取全军所有军、兵种的现役军人19662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获得了我国军人scl90常模。结果显示,军人scl90总分为144.10±43.20,其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地方人群(p<0.01)。原因为军队的主体由作战及训练部队组成,其军事行动强度大、机动性强,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其心理紧张度亦随之增高。有调查显示[2~5],军种、兵种、性别、文化程度、军龄、职别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陆军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海军和空军;军官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军人常模,士官其次,士兵最低;女军人普遍比男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文化程度低的兵比文化程度高的兵、新兵比老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躯体化、焦虑、抑郁等方面。

    1.2 生活环境可明显影响军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由于职业要求,军人常驻扎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如驻新疆部队,由于新疆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兵营生活相对艰苦,交通及通信相对不便,更易有孤独苦闷的感觉,加上训练强度高、作风纪律严、任务重等,更易出现压抑、情感脆弱等心理变化。张志斌等[6]分别于1993年、2003年两次用整群抽样与分层流调方法,对驻疆2180名及2984名官兵进行scl90测试,结果显示:驻疆官兵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李斯特、任中文等[7]分别使用scl90对驻西藏边防军人进行测试,发现9项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

    1.3 特殊作业环境对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例如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舰员长期生活在舰艇环境中,由于舰艇环境相对密闭、狭小,人际交往局限,性别单一,存在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空气污染、睡眠饮食无规律等诸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加上舰艇人员的执勤、训练任务较紧张,给舰员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多项调查显示[8~12],舰艇人员的焦虑状况显著高于焦虑自评量表(sas)国内常模,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和军人常模。近年来特殊作业环境对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4 军事应激对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军事应激是在特殊军事活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状态,是军人通过对军事活动环境和军事活动形式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和平时期军事应激主要包括军事演习、特殊条件外训和应急突发任务。作者曾对驻疆高原边防及应激上山战士scl90测试,结果显示[13],驻疆官兵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说明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比一般人群和平时军人差。主要表现为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

    1.5 特殊社会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特殊社会环境同样会对军人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入伍适应期,在短时间里战士要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军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突然的、剧烈的,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李国华等[14]对军人精神卫生及精神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战士入伍后6 mo末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入伍时;入伍后2 a末的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入伍时。说明新战士来到部队后,由于对军营环境的不适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又如少数干部管理方法简单生硬,使一些官兵思想负担过重,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孤僻和单亲家庭的战士,极易产生孤独寂寞、抑郁等异常心理。再者年轻官兵大都从学校毕业不久,文化程度高,上进心强,期望值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挫折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1.6 家庭因素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庭结构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完整合理的家庭结构,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养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相反,缺陷的家庭结构使子女缺乏亲人的呵护、关心和教育,其子女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气质、品质等的形成和发育缺乏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导致心理发育受到挫折,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这在家长闹离异的过程中表现得格外明显。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部队中父母离异的战士也在逐年增多,父母离异的战士,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特殊性,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有的战士入伍前长期生活在畸型的家庭环境里,养成了孤僻性格,极易出现心理问题。(2)婚恋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文献[15]对1000名战士的调查显示,对恋爱问题感到烦恼者314名(31.4%),见不到女朋友感到烦恼者267名(26.7%)。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军人恋爱受挫比一般青年更多,挫折感更强烈、更持久。一旦恋爱受挫,就会使他们感到难以承受,甚至产生失望、自卑、忿恨等强烈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缓下来。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因婚恋受挫而给青年军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呈越来越大的趋势。(3)家庭后顾之忧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属下岗、子女入托上学、夫妻分居、转业或自主择业后的工作去向问题也困扰着军人。军人大多是家中的顶梁柱,子女抚养、入托上学要操心,父母年迈或有病需要照顾和护理,家务琐事也要分心去料理。一些军人夫妻分居两地,不能经常沟通感情和互相照顾,生活多有不便。沉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军队生活和繁重的家庭负担,往往对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可见,军人较一般人群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逐步改善不良环境因素对其心理状况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将起着重要作用。

    2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工程,我国军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1 政策保证方面。近年来,从总部到部队基层,对健康教育工作都十分重视。1992年三总部下发了《军队健康教育方案》(试行),部分军区还制定了《军区部队健康教育工作规程》,各单位在完善机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政治部还结合部队情况编写、下发了干部和战士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济南军区、新疆军区开展了心理专家下基层活动,组成讲师团,深入所属部队巡回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队官兵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2.2 军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强烈。部分单位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16,17],对海军某部302名官兵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显示,72.5%官兵有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需求;海军后勤学院的450名来自部队基层单位的学员把心理咨询列为健康需求的首位。可见,基层官兵对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对部队官兵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的调查显示,他们对健康教育活动的追求已趋于丰富多彩。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及对象的不同,不断改进传播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角度和形式,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实物标本、幻灯、录像等形象直观的教具,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广泛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这与健康教育实施原则是相符的。

    2.3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军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高战斗力和应激能力。当前,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全军各部队蓬勃开展,军人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官兵的认可和欢迎。但是,部队进行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部队把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场运动,开始劲头很大,搞得热热闹闹,但坚持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了,结果难免使教育活动虎头蛇尾,效果欠佳;有的部队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弄不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还有的部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青年军人的心理特点,也没有考虑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结果广大官兵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感兴趣,致使教育起不到实效。调查发现[18],72.1%的官兵认为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部队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2.4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现状。在总部的支持下,2001年以来各军医大学开展了短期师旅医院兼职心理医师培训,培训了一批兼职心理医师,各大军区也自行培训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这批骨干在部队的心理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部队点多面广,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根本无法满足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且,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通过这种以授课为主要培训方式进行的短期培训,无法满足部队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查发现,经过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回到部队后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并不多。这种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军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模式可能存在较大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目前全军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参训人员见习、实习和实践机会很少,培训目标不明确,各个培训点的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形式单一,加上培训时间短,参训人员较多,这样的培训实际上只是一个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培训,参训人员学到的更多是感觉层面的理论知识,这样的知识很难与实践结合,无法达到应用的目标。很多参训人员回到部队,面对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对军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因此,目前在部队开展军人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是探索新的适合部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的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拔素质较好的骨干,到院校进行足够时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掌握部队心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这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先行。杨国愉、冯正直等[19]在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军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的整合培训模式的“一、二、三、四、五”模式,即一个目标:培训部队实用型心理工作骨干;两个关键:理论与实际结合,院校与部队相结合;三个阶段: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培训阶段、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培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应用实践阶段;四种途径:理论学习、实习操作、临床见习和部队实践;五项内容: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心理档案建立,心理障碍的识别与诊断,军人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报刊,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并将此培训模式初步应用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建议与展望

    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军官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全军“三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可见加强军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此提几点建议。

    3.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环境、军营环境对军人产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应激源不断增多,军人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显著提高。因此,军队健康教育内容应相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力求将有关问题讲深、讲透,特别要侧重于心理保健、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指导。

    3.2 突出心理训练。军人的心理素质不仅会影响到平时的训练与工作成绩,还会影响战时的部队战斗力,甚至影响到战争结局。所以,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心理训练内容。通过职业心理选拔,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训练中模拟高难度的战争条件,逐步稳定战士的训练情绪,并指导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措施,可有效地培养他们英勇、机智、果敢的优良品质。

    3.3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针对战士,基层干部也应该认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真正掌握战士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特点,在基层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导之以行,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3.4 编写适合部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军队系统应组织编写紧密结合官兵实际,满足官兵真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普及资料,真正把健康教育理论策略同军队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实用的教育模式,制作出一批优秀的教材,基本做到因人施教。军队各级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班,尽快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健康教育指导人员。1994年~1998年解放军第23医院兰州军区精神卫生中心以自编的《军人精神卫生保健常识》一书为教材,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了7期精神疾病防治兼职医师培训班,1998年南京军区卫生部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了4期精神疾病防治兼职医师培训班,分别培养出一批精神疾病防治骨干,对于缓解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求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焕林,孙剑,余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

[2] 陈继军,武雪冰,刘清波.用scl90、epq调查某部队神经症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112

[3] 蔡丽萍,刘少壮,王琼.scl90评价武警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89

[4] 刘素珍.军人心理问题自我评估结果的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905

[5] 张小战,朱爱荣,唐华.某部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1(1):27

[6] 张志斌,陈冬梅,孟新珍,等.新疆军区四级心理卫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1):4

[7] 任忠文,沈卫民,朱广智,等.驻藏高海拔边防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23(增刊):27

[8] 敬德玲.守岛某部发病情况调查与防治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4):307

[9] 陈孔斌,杨海霞,林建强,等.全封闭舰艇人员心理社会多因素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7,4(3):158

[10] 黄志强,余浩,李政年,等.舰艇人员焦虑、抑郁状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7(3):183

[11] 李政年,王有谦,余浩,等.舰艇环境对舰员心理功能和神经行为的影响[j].劳动医学,1999,16(3):147

[12] 沈兴华,杨健荣,杨月珍,等.常规训练舰艇舰员的心理健康与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5):357

[13] 孟新珍,张志斌,祝卓宏,等.高原边防及应急上山战士scl90评定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83

[14] 李国华.战士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军事心理学杂志,1998,14(1):46

[15] 韩向前.宣传教育心理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195~198

[16] 王东,刘建平.海军某部302名官兵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5):156

健康教育现状篇3

从教育角度来说体育是一项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这对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时可将健康第一作为主要依据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行为的培养也属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中对健康体系进行明确规定,同时也对健康的多维度体系进行直观体现。我国有多项文件都明确指出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核心教育,最终实现促进健康的目标。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将教育认定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教育性,学校在该体系中作为基础存在,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及现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可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发育与健康的目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承受激烈的竞争与升学竞争压力,这不仅给高中生的生理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多数好高中生缺乏锻炼,健康状况较差,不能实现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最终导致心理压压抑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存在极大的不足。从整体角度来看,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健康教育也长期存在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2.1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是新课改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在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可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但在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时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体育教师受到教科中心的严重影响,不能实现对体育健康的充分认识,只是单纯的从竞技方面实现对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安排时出现以竞技内容为主的现象,传统的田径运动以及球类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导致运动项目缺乏新兴的时尚,同时会导致开展健康教育时出现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落实,必须提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

2.2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孤立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现念下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实现对传统教学活动模式的摒弃,尤其强调将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发展,并不断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匮乏的现象,同时形式单一以及创意不足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很难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多数体育教师只擅长实践性教学,不能实现对理性特征偏强健康教育的开展,较为呆板的特点尤为突出。

3高中体育教学中改善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3.1构建开放式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和呈现模式:

我们也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仅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完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学习领域的科学划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就是由上述分类得出这可作为主线对体育教学进行贯穿。现阶段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实现在教学领域中的详细规划,但依旧没有实现对具体教材内容的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以及自由的空间留给教师用于选材,教学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这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开放性的保证,同时也可在根本上保持教师体系的灵活多样性。

3.2构建灵活的体育健康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前提与基础,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会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其运用的方式以及时机不同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灵活性较强是体育健康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实现对学生现实状态的有机结合,同时实现对现有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在实际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考虑,同时注意对不同学生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的结合,最终实现对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3.3构建一流的体育健康师资队伍,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行为,加强健康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4结语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健康教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理清其具体实施思路,探究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策略,对于有效促进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高中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弓婷.上海市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学报,2013(2):30-32.

健康教育现状篇4

1.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作为健康的基石,被不少学生忽视,如缺乏营养意识、忽视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如不吃早餐、酗酒、不注意饮食卫生、熬夜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显示,常见病、多发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不容忽视。

表1 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

1.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1],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恋爱、自我意识模糊等方面。伴随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家庭、社会、恋爱、择业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25%,上升到90年代的25%,近年达30%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1.3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影响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有高下优劣之分[2]。主要表现: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需求,能辨别真假、善恶等是非观念,按社会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言谈举止,为他人幸福贡献自身价值。有关文献[3]研究表明,道德健康状况差的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使其神经系统受冲击,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习惯,导致其精神疲惫。不良道德健康状况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心理承受力差,缺乏理想追求与信念,看不到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心胸视野狭窄。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其对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1.4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统称为适应行为,是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的动态过程。在校大学生,作为半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了解、适应自身所处环境,达到对社会的适应。目前有些大学生认识不清社会发展现状,辨识不清社会走势,易受社会多元化文化影响。在初入社会时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负面现象,盲目追求所谓“时尚”、标榜自身“个性”,一旦其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冲突而不能如愿,就夸大社会复杂性和负面现象,甚至片面悲观、走向偏激,如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必将导致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2 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2.1 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规范化管理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对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安排课时计划、选购教材、安排授课,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我院健康教育选修课设16学时,1个学分,周2学时,出现旷课两次及以上将取消其参加考核资格,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写心得两种,答卷或心得不合格无学分。我院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偏向性比较强,健康教育选修课的设立,作为课堂新鲜血液,融入到课程教学,激起学生选课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2 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建立多层次健康教育团队,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专业管理人员为辅,兼有辅导员等形成多层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定期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

2.3 明确健康内涵、调整教学内容

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性四方面内容。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有关人们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科学;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激发人们接受和利用正确的健康信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以实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我院依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2003年非典以来,传染病流行形式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传染病、流行病在学校爆发流行。

2.4 丰富教学形式

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学途径与形式也多种多样。

2.4.1 系统健康教育与专题健康教育相结合

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在特定时期进行专题性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有健康教育课程均在大一开设,春期开展“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现代肺结核的防治”专题讲座、秋期开展“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病毒性肝炎防治”专题讲座、针对女生,开展“女性性生理、心理及婚恋”专题讲座、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活动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专题讲座,讲座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4.2 丰富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把常见健康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参与教学,形成互动。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概括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可避免因素等,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4.3 开展课外健康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广播稿要求有实效性、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单有针对性。学院卫生站设立健康咨询台、学生处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服务部门。

2.4.4 学生参与

在学生团体中,设立保健部、生活部、女生部等学生部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负责学生健康知识宣传、常见传染病监督等工作;每个班级均设有心理委员或保健委员,负责班级学生的健康监督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定期对学生骨干进行健康知识培训,由学生骨干负责对班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促进工作。学生团体的建立,在健康知识宣传、学生健康档案建立、管理、日常传染病监督、传染病流行期学校卫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2.4.5 开展专题性健康教育促进活动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开展相应的健康促进活动,如2012年的“肝健康促进活动”,2013年的“结核病预防宣传活动”,2014年的“艾滋病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这些项目的策划、筹备、实施等工作,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极大的丰富了活动内容及形式,把学生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参与实施,活动测评显示效果比较理想。

3 结语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和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现状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3至10月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体检者600人,年龄22~55岁,均为在职女性。

1.2 调查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体检者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经专家评议得到了认可,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合格问卷600份,合格率为100%。

1.3 调查内容 问卷由3部分内容组成:(1)受检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2)体检者对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前后认知率的比较;(3)体检者健康体检档案的调查。每个部分由数目不等的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根据具体情况均设有不同的答案供选择。该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89~0.91,效度为0.66~0.75,均显示出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检者的一般资料 受检者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2±10)岁;文化程度:初中80例(13.3%),高中或中专450例(75.0%),大专及以上70例(11.7%);职业:工人200例(33.3%),教师280例(46.7%),公务员120例(20.0%);婚姻状况:已婚480例(80.0%),未婚120例(20.0%)。见表1。

2.2 受检者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前后认知率的比较 接受健康教育后的人员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接受健康教育受检者进行健康体检的依从性情况 受检者中不适及时体检335例,定期体检550例,自费健康体检500表1 受检者的一般资料n=600表2 受检者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前后认知率的比较n=600例,掌握体检注意事项580例,平均依从百分率为81.9%。

2.4 体检结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受检者的发病率为48.6%,两癌的发病率为0.53%。阴道炎(细菌性、霉菌性、混合性、老年性)发率病为78.0%;宫颈糜烂发病率为25.0%;子宫肌瘤发病率为30.0%;卵巢囊肿发病率为13.0%;乳腺增生发病率为82.0%;乳腺癌发病率为0.8%;宫颈癌发病率为0.25%。

3 讨论

3.1 对女性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1 女性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决定着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此次调查结果表明,95.5%的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由于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上长期以来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滞后,女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很多女性健康观念陈旧,对健康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有病才去治”的层次。同时,由于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加,时间就等于金钱观念的作祟,一些女性没有时间去就诊并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喝药缓解“难受”而放弃就诊,由此耽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慢性妇科疾病乃至乳腺癌、宫颈癌的发生。

3.1.2 全力营造健康教育氛围:调查表明,一些女性健康知识的来源易受非正版的报纸、电视、街头小报等非正规渠道,面对这些现象,我院作为全市唯一的女性保健医疗机构,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健康教育工作的义务,派遣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教学资历的医生不定期到女职工聚集的工厂、学校、社区等企事业单位讲授健康知识,并制作印有健康知识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力营造健康教育氛围,普及健康知识。

3.2 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的作用 健康体检可以发现宫颈癌、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制定综合防治措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许多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毫无感觉,这就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女性广泛了解,乳腺癌、宫颈癌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本次调查表明,600名受检者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后的认知率明显高于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前的认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接受知识的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的依从性达到81.9%,两癌的发病率为0.53%。女性健康教育效果的实现,也有赖于良好的组织管理,这要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1)建立健全女性健康教育机构,完善健康教育网络,成立以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行政领导和协调工作。(2)加强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主编.外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0.

2 李连弟,鲁凤珠,张思维,等.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分布情况分析.中华肿瘤杂志,1996,18:403?407.

健康教育现状篇6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空前强烈[1]。另外,近年来关于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研究日益增多,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在综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为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思路,同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积极建构。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但是,就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而言,人们主要探讨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所涉及,却不够重视。所以,在中国的中小学,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2]。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又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实践操作。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缺乏教育的实践操作

诸多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行为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樊富珉指出,在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3]。但纵观全国,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缺乏实际操作,较少的有效干预方法也没有得到推广,以教师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领域显得比较冷清。

(二)偏向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缺乏多种模式的有效融合

目前,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科研究取向,即心理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必然带来不同的实践模式:一种偏重于医学与病理取向;另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取向[4]。这使得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现了分歧与混乱,呈现出单一片面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纯的心理学模式与单纯的教育学模式都不能真正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关注从问题入手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治,忽略从发展角度的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产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或手段而出现的[4]。目前,学校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5],主要是以心理问题本身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对出现问题的群体给予帮助,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干预措施,忽视教师自身内在维护技巧的培养

由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基本还停留在外部干预措施层面,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专家讲座等方法,而比较忽视教师自身内在自我维护技巧的掌握,如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自我概念和自我图式的调节,以及自我激励、自我安慰等合理化技巧。众所周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心理调适的技术与方法,结合外部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注重改变教师的外部工作环境和待遇,忽视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教育

在已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很多教育和维护方法都偏向于客观上的改变和提升,比如: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保障体系等,而相对忽视了教师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虽然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必不可少,但是,过度的强调外部因素本身治标不治本,只有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价值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所以,提升教师内在的价值感教育尤为重要。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自我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社会文明的推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构建有效对策。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相关理念,通过对认知、行为、体验的调节和干预,使教师克服消极情绪困扰,激发和培育积极情感体验,最终使教师完善自我信念,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即以个体层面为切入点形成心理健康自助能力,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措施。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则是多重支持网络的结合,即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并改变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还要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环境,从家庭、学校、社会均给予心理支持,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上。其研究发现,要防止中学教师出现可能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到塑造与发展中学教师积极的人格品质上[6]。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是指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塑造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鼓励教师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丰富和深化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如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以及自我决定感等等。

首先,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教师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中小学教师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情绪,在结果中会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无论是工作的内容、过程,还是结果,都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使教师积极品质的形成。如,可以让老师们每天记录自己在学校、在学生身上观察到的5件令自己感到愉快、成功、有价值的积极事件对其进行简单描述,这样的经历会强化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

其次,学校可以针对教师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国外在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在哈佛,最受学子欢迎的课程就是积极心理学。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成功者的信念”、“积极心态训练”、“建立真实的自信”、“积极情绪体验”等主题的学习与训练,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

再次,给予积极心理辅导。在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关注教师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教师的积极反应,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教师树立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使教师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能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以及增进交往能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

教师,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群体,普遍存在着职业压力、情绪问题、人格异常、人际障碍和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由此造成教师常见的一些情绪困扰,比如:紧张、焦虑、抑郁、嫉妒、冷漠、情绪不稳定、自卑和偏执等,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都产生着较大负面影响。鉴于此,必须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干预策略,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是指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或咨询辅导的方式,使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最终达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

认知干预,即合理认知训练。人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识影响而产生。其心理训练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识,帮助教师找出他们头脑中不现实的、错误的观念和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并建立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压力管理训练。研究表明,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7]。在学校,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组织全校教师探讨教师压力的原因及交流自己的应对办法,提高大家对压力管理训练的认识,从而正确应对压力,保持健康情绪。可采取集体授课与分批小组讨论交替的形式,授课内容包括压力与健康的关系、认知在压力中的作用、压力应对的策略,讨论重点为建立认知改变、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等。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教师情绪问题和改善教师情绪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9]。教师可以在团体交往的过程中,和其他成员分享感受和体验,增强归属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及时得到反馈,不断反省自我,练习新行为,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对解决教师的情绪问题也很有效。

个别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具体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和高校中相关专业人士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除了给学生咨询帮助外,还应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小学教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或心理训练。

(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各个方面通力配合。其中,很多因素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往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应是从教师的个体内部因素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或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就是指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注重交给教师一些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和方法,强调教师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自我维护。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可怕,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就能逐渐恢复。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像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样,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广泛的兴趣,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会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认知,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认知调节法、心理换位法、转移法、合理宣泄法、音乐调节法等。当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做肌肉放松训练、找个朋友尽情倾诉、艺术升华等方法予以调适 ,这些方法对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具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导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教师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已经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而目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主要有认知重建策略、时间管理技巧、反思和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法等。认知重建策略是指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情境作积极的评价和控制,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与适应,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和应付,如运用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挑战自己的一些非理性思维,改变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时间管理技巧的目标就是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交换看法。放松训练则是最为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听听音乐,不仅可以消除身体对压力的不适反应,还可以分散教师对压力的注意力,陶冶性情。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如在心中经常默念“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教学能成功,我有信心”等。但积极的自我暗示需要建立在合理定位理想自我和拥有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基础上,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协调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在与领导、同事相处时,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主动交往,真诚相待,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距离,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他人。对于学生,要学会宽容和尊重,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主动交往,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家庭中,注意开展适当的家庭娱乐活动,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建立成员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只有在人际交往上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人际氛围,教师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自我提升。

分清多种角色的主次,增强角色转换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的多重角色也是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提高其角色转换能力是减轻其职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提高教师角色转换的能力,要求教师学会把多种角色适当分离,把握尺度,缓解角色冲突,同时学会放弃一些角色。教师不可能期望自己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所有的角色上都表现得很好,必须要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才能有限,需要对某些角色做出优先的选择,集中精力完成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而放弃那些相对不重要或者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提升自我职业潜能。长期单调而重复的工作阻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重对自己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给自己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调动内在的潜力,使教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10]。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是指针对教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重支持网络,通过一定方式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支持,使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积极情感,从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全面建构。

从政策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大众传媒等多种途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和规范,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使教师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才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失衡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改善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社会应该理解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处理好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现实之间的结合问题,对教师多一份支持与理解,使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也要切忌走两个极端:既不要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角色,使教师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愉快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各行各业和各个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的责任;又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价值。当前随着网络的盛行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教师的角色受到较大的冲击,有些人开始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教师的职业价值的认知偏差虽然是暂时的,但已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予心理支持。首先,要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时常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及时处理教师之间的冲突;其次,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注重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师的需要,给予适当满足,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再次,事实证明,那些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应该给予及时帮助,和教师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使教师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丁凤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心态探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J].教育探索,2006(12):113-115.

[2]张冬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

[3]樊富珉.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心理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10):77 .

[4]刘晓明,孙文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7(7):136-137.

[6]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新模式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4):8-9.

[7]沈祖德.压力管理训练对小学教师SCL-90评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16–317.

健康教育现状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地区县级二级医院4所共15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

1.2研究方法 按研究目的,以前期文献回顾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编制二级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表,并检验信度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816。统一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并按调查目的采用频数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P

2结果

2.1护士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见表1。

2.2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缺乏情况见表2.

2.3医院质量考评对护士健康教育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影响见表3。

结果显示,P

3讨论

3.1明确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利作用是促进护士主动实施健康教育的动机所在。动机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动力,它能够激发个体行为并决定行为强度,影响行为的持久性。因此认识到健康教育重要作用能有效激发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在本调查中,91.0%的护士认为健康教育能使患者获得自护知识,82.6%的人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护患间的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人认识到健康教育能提高护士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等。以此为动机,激发了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除了治疗护理工作,能够主动并经常向病人做健康教育,愿意为病人的康复,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而努力。

3.2加强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强化健康教育能力,更好的应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

但本次调查发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还存在不足,缺乏开展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沟通技巧,计划的制定,效果评价等,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出现缺少组织和计划,教育内容肤浅,不进行效果评价等问题,使健康教育仍处在知识普及阶段,没有提升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甚至流于形式。由于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除了医疗护理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是应借鉴的主要基础学科。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攻读本专业时没有系统学习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在中等、高等护理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大部分具有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人才还在培养中,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需求。目前,护士最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是本单位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及讲座。因此各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实际划分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给与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各科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本科各病种的相关知识,并将学的到知识加以运用。此外,医院还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定期派出进修人员到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邀请有关专家到本院进行指导交流,以全面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3医院加强对健康教育的管理,能促进和保障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本次调查证实,医院是否对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考评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和实践存在一定影响(P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2]符丽华.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 2009,3:87-89.

健康教育现状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程现昆等[1]认为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存在问题,借鉴优秀成果,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让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

1 健康教育的涵义

贺伟[2]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李树贞[3]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左月燃等[4]学者表明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传不同,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 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现状

2.1 护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果

陈静[5]通过搜集资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应用于人类健康事业,起源于本世纪初。李兰等[6]学者与李树贞[7]对健康教育作用的观点大致相同,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好评,体现了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2.2 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1 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徐连文[8]认为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左月燃[4]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医院的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吴艳芳等[9]认为护士对住院病人实行的健康教育多为疾病教育,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关注。

2.2.2 理论知识缺乏

李树贞[3]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

2.2.3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王亚红等[10]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其流于形式。同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3 对策

3.1 转变健康教育观,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阮敏芝[11]认为要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沙凤珍等[12]认为健康教育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知识,还需要人文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作基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温丽芳[13]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保证的根本。张爱琴等[14]认为必须保证临床有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健康教育做好制度、体制保障。

3.3 开拓创新,加强健康教育研究

林清然[15]的报告中显示美国有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医院有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资料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受过专业的培训,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充足,为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很多启示。

4 小结

护理健康教育正在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和崛起的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认清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其不足之处,结合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总结优秀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使护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人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现昆,王莹,张威.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85-86

[2] 贺伟.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4]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6):325-327

[5] 陈静.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文献分类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3,(4):63-64

[6] 李兰.关于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因素[J].现代护理.2004,10(11):1055-1057

[7]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8] 徐连文.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82-1583

[9] 吴艳芳,安新莉,刘萍等.我国开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94-96

[10] 王亚红,刘春芳.关于我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73-74

[11] 阮敏芝.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31):114-114

[12] 沙凤珍,李丰珍.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135-136

健康教育现状篇9

1.1问题的提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成熟期,对各种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如若不进行正规的教育和引导,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和分析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1.2研究意义

通过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可以使学生拥护和积极参与健康促进行动,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使学生从有病治病的传统观念转变为无病防病等,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是对高职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选取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0个班级的学生,包括大一和大二共30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并反映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

3.讨论与分析

3.1学生健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0份,涉及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93人,女生177人;有79.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16.3%的学生认为一般,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大好。

3.2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只有11.5%的学生表示对健康知识了解较多,70.3%的学生对健康知识有一些了解,有18.2%的学生对健康知识几乎不了解。有69.3%的学生表示曾经或经常因为健康知识缺乏而感到困惑。学生目前所掌握的健康知识有64.8%来源于书籍或网络,21.3% 来源于中学老师的讲授,仅有13.9%来源于大学各种健康知识宣传。学生最想了解的有关健康知识的先后顺序是一般传染病预防知识、保健常识、生理卫生及性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危害知识等。

3.3对待疾病的态度

一般生病时,77.6%的学生会自己买点药吃或扛过去,只有 22.4%的学生会去学校医务室就医。当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疑惑时,56.1%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查资料或问同学,25.8%的学生会到医院去,只有18.1%的学生表示会咨询校医务室的医生。有93.8%的学生希望在疾病预防方面学校医务室可以主动指导或在询问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3.4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

有58.4%的学生表示看过相关宣传资料,听过讲座等,尚有41.6%的学生没有触及健康教育活动。有80.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有19.6%表示没什么感觉。对于健康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有89.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只有10.5%的学生认为学校完全可以放手,让大学生自己照顾自己。学生最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是讲座、橱窗或宣传板、学校网站上设知识专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健康指导、与门诊医生交流、向专家咨询等。

4.结论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医务室门诊应拓展为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门诊医生,可以依托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有选择、有重点地将一些疾病预防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应强化班主任、辅导员、体育教师、公寓管理人员的健康知识培训,以点带面,扩大健康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卫生社团的作用,使健康教育活动走进广大学生。

4.2拓展健康教育宣传途径

学生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没有特别的偏好,除受学生欢迎的健康知识讲座、流动知识展板、橱窗宣传材料张贴外,还可在部门网站上开设健康知识专栏等,不断创新健康教育模式。

4.3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校健康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特点,分对象、分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

从长远角度来看,健康教育是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从近期角度来看,健康教育同样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校健康教育课程处于尚未成熟阶段,要真正使这项工作有实效,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探询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现状篇10

一、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其它各领域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顺利参与学习、游戏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智力轻健康教育等,具体情况如下:

1.对健康概念认识模糊不清

目前教师对健康概念和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不够明确,对健康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仍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概念上。对现在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与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很多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在保健和体育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心理健康不被重视

有的幼儿由于家庭缘故、教育缺陷或者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健康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不被重视,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及家长功利化的影响,教师更多强调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从一些统计数据可发现,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须引起家长、教师及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3.家园健康教育相互脱离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至关重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目前现状幼儿园和家庭中却相互脱离,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此状对幼儿教育不利,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笔者具有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下面就结合自身教育体验来谈下健康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

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及预防保健的教育等。

2.安全教育

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教育,自救自护的教育等。

3.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身体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

即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三、结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行为改变的较为成熟的模式。知(知识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健康知识的学习是终身的,在不同时期儿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尽相同,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目的是主要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是搞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另外,家庭成员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有赖于家庭成员的知识背景和习惯。再次是社会的影响,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标语、互联网等媒体,及专家面向大众的讲座、报告、咨询和社会针对促进大众健康制定的法律法规。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对他人的责任,形成信念,坚信健康的行为会对健康人生的价值,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为了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来为生活环境卫生的改变,消除可能危害人们健康的隐患而努力工作,儿童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经过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现状篇1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群新兴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当前种种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下,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不容忽视,高职大学生由于心理变化导致的情绪化、退学、厌学以及各种极端行为在逐年升高。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较晚,缺乏成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以技能知识教学为主,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具有被动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个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主动肩负起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责任,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教师都在忙于抓学习,抓工作,对学生本身来说不是很关心。往往都是学生已经发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才被动地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指导,这从根本上不能够明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干预,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和高职院校把握学生心

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不相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很多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很多不好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和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观念会误导学生。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中。这些因素是导致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由于高职相关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把握能力不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能进行正确地心理干预,阻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

不对等通常,当前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干预,其方式都是单一的,往往是和学生进行交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针对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心理引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就业、情感、个体思想的矛盾以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但是高职院校单一的干预方式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和对策

在充分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后,学校应该积极地判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充分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越大,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管理工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工作的持续开展出现的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化、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规范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加强的最终发展趋势。

2.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首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教带学,以学促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源头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正确引导,解决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其次,教师在课程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心理测验和心理活动开展多样化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只有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治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健康教育现状篇12

该文以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涉及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全民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情况、全民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及全民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情况等多个方面。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以及豆丁文库、百度文库等网络数据资源的检索,对多个健康教育部门全民健康教育资料进行的收集和整理,掌握了与全民健康教育相关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从而为该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对湖南省的全民健康教育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了解,该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为参考,设计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居民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了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等多个方面,并采用随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3812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3600份,有效率90.0%,符合该研究的研究要求。

2.3 实地走访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对湖南省的多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并对走访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的访谈。

2.4 数理统计法

针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是影响全民健康教育能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该文就以“你认为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是否重要”为题,针对湖南省居民对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认为全民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人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27.42%,认为全民健康教育重要的人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51.97%,两者之和为79.39%,接近调查总人数的80%。这说明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健康意识淡薄的状态,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居民对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还可以通过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得以体现,因此,该研究还对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目前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居民对绝大多数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都在80%以下,而对于“消防安全标识中禁止烟火的标识”和“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甚至仅有49.50%和56.86%,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居民健康意识淡薄,对健康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所造成的,而这一点也进一步反映了民众对于全民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状况。

3.2 全民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局面

全民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效。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近些年,湖南省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并初步形成了省、市、街道(乡镇)以及村的全民健康教育网络。例如,湖南省卫生厅和湖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就于2013年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全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湘卫疾控发【2013】14号)、《湖南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湘卫疾控发【2013】19号)等文件,省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转发的通知》(湘疾控【2013】68号)文件,以推动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而且各市卫生局也相应地制定了和出台了与此相对应的一系列的文件。例如,长沙市卫生局就于2014年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长沙市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4-2016年)》,希望借此全面深化落实本市的全民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实施。

但是与此同时,也可以发现,目前在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过程中,却仅局限于卫生或是宣传部门来参与和承担的,上述诸多的文件和活动方案,也多是由卫生局来制定和推进的。很多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对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专项工作计划,从而使得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参与不足,社会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不够,以至于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在湖南地区的全面开展,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3.3 全民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些年湖南省所开展的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湖南省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时,绝大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卫生宣教的阶段,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滞后,并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的健康需求积极的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至于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模式的创新性不足,全民健康教育的模式也因此难以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播的卫生宣教模式向以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并重的现代、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而影响了全民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

3.4 全民健康教育的教育场所

全民健康教育的教育场所是确保全民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是否具有固定的全民健康教育场所,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全民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化、日常化和制度化,还会因此进一步影响到全民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因此,在该研究的过程中,就针对全民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具体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679人表示,接受全民健康教育的场所不固定,这部分人占到了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74.42%,仅有25.58%的人表示接受健康教育的场所是固定的。然而,在进行全民健康教育文献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以学校、社区和各级医疗部门为主要阵地的固定的教育场所,对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能否系统化、日常化、制度化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确保全民健康教育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而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仍然有所不足,缺乏以学校、社区和各级医疗部门为主阵地的固定的教育场所,从而对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5 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状况

在对湖南省的几个社区进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无力承担面广、量大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而在这其中,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很多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均流于形式,不但存在档案不够科学完善的问题,而且即使是已经建立完成的居民健康档案,也普遍存在因缺乏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工作,使得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成为了死档,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4 结语

(1)近些年湖南省的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明显的推进,但仍然存在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居民因受健康意识较为淡薄,对健康知识缺乏强烈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整体偏低。

(2)目前,湖南省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并初步形成了以省、市、街道(乡镇)为级别的全民健康教育网络,但是却仍然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与其应用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健康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的力度也不够,从而影响了湖南省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健康教育现状篇13

技校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技术工人需求量增加,技校不断提高招生数量,生源渠道逐步扩大,可以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社会招生,导致技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发,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如果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严重影响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笔者旨在探讨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思想觉悟高、心理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多数技校学生的年龄处于16~20岁,正值青春期以及青年早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逐渐显露,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技校学生一方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操作水平,一方面却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特别是近年来,技校完全自主招生,入学不再依靠考试成绩,毕业后不再统一分配而是推荐择业,办学模式逐渐市场化,相互争夺生源,导致技校学生素质下降,由技校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不断增多,影响了技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生人格不良问题。技校学生不良人格问题普遍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尤为突出,常表现为:做事犹豫不决、谨小慎微,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抑郁者会产生自杀倾向,或极度感觉过敏,自以为是,嫉妒他人获得的成就,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同时又很自卑,主观片面,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形成正常的交往,令他人敬而远之。

2.学校适应不良问题。技校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学习成绩较差,组织纪律性不强,行为懒散,与同龄中学生相比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严重,对重新入学,进入陌生的校园和新的学习方式既生疏又紧张,学校生活也感到压力大,专业学习不适应,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造成学校适应不良。由于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性意识的产生使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加强也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性活动的宣传甚至一些不健康网站对内容的传播使技校学生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又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如果不能正常引导会导致学生从非正常途径进行性的宣泄,如过早产生,同性恋、性骚扰甚至也屡见不鲜。同时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对自己期望过高,或缺乏自信心,引发就业焦虑,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失去就业机会。

3.生活满意度不高,社会支持度低。技校往往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自身价值不能得到体现,愿望得不到实现,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不到什么乐趣,积极性和参与性逐渐下降,常常抱怨、自责,对许多事感到厌烦。有的学生则玩世不恭,自我放纵,生活满意度不高。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有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缺乏自信,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觉得自身社会地位不高,交往的人群范围有限,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朋友较少,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一般,遇到烦恼时倾诉对象少,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因而社会支持度低。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素。因为技校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技校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与这些环境息息相关。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教育基地”。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背景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会给技校学生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溺爱,当前技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能独立,一旦接触社会往往不知所措,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自甘堕落,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坚信“棍棒下面出人才”的陈旧观念,一旦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横加指责甚至棍棒相加,盲目压制,使青少年心灵上受到创伤,自尊心和成就欲望受到伤害,导致胆小、怯懦、孤独等心理问题发生。

2.学校教育因素。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不正确的教学方法都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职业学校办学政策的放开,技校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校园环境差,设施简陋,只能勉强应付日常教学,何谈心理健康教育。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级技工学校虽然有条件但却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师只重视课堂学习,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仅仅不定期地开设一两次讲座或开设一门简单的课程,没有配套的组织与管理机制,社会学习与课堂学习脱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相脱节,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影响因素。技校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技校学生都有着直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金钱往往被认为是人生成功的代名词,享乐似乎成了生活的主题,使技校学生自私心理、利己行为加重,造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心态失衡。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许多技校学生染上网瘾,留连网吧,经常接触不健康网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社会对技校长期的偏见导致技校学生社会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缺乏尊重,社会支持度低,使他们自我认同度降低,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压力增大,认为社会不公平,从而引起紧张、焦虑、苦闷等不良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因素。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除作为外因的环境因素外,还包括内因,即技校学生自身的因素,如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发育阶段等。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差,如过高,过矮,发育的过早、过迟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种种反应,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性格急躁的学生一般来说容易形成忍耐力差、易激动、易发怒的不良心理问题。性格软弱的人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障碍。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发生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其讲话、动作、穿着甚至性取向的变化,产生同性恋倾向。在与异往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善会导致害羞、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随着心理的发育成熟,技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定位,如果过高估计自己就会导致极度自我,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争夺别人关心的对象,希望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其社会支持度降低,则容易产生强迫、偏执、敌对甚至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如果过低地估计自己,就会觉得低人一等,胆小怕事,经常受到他人的压力,形成自卑、怯懦、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满意度降低,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

三、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根据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现实状况及其形成因素,笔者提出以下教育策略,旨在提高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改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政府和社会做先导。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社会及各级教育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技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性分析当前我国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技校学生心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科学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下发了相关文件,2004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细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是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技校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是中考或高考中的失败者,常常被社会认为是“坏孩子”的典型,社会的目光对他们总是异样、冷峻甚至是鄙视的。而当今社会已经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评判优秀人才的标准,许多大的企业家、优秀技术人才并未经历过大学教育却在业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把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必须摒弃陈旧观念,改变对技校学生的偏见,技校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只是选择了与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道路,上技校并不代表低人一等,文化成绩不好也不代表工作能力差,一样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2.学校作保障。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针对技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技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以确保技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学校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咨询室、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等部门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管理和开展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为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进行治疗,而是重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并分析调查及访谈结果,掌握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心理问题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由最初的兼职、外聘等非正式形式转化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专业心理教师认证机构的培训并取得资质,成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知识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技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朗读、辩论、目标训练、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网上交流和调查等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作用,提高其自我心理保健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于无形中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景观,让校园充分显示本校的人文精神,充分显示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充分显示技校学生的别样风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凝聚力,获取自信心和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变得更为和谐轻松、活泼高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健康。

3.家庭做后盾。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相礼让,形成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使子女在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情绪中健康成长。家长要有耐心、有方法地去和子女沟通与交流,正确教育和引导,随时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对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不良的行为或不正确的观念,不能姑息,要及时给予批评制止,使子女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做到人尽其才,与学校积极配合,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充分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之,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作先导、学校作保障、家庭作后盾,做到政府、社会和家庭齐抓共管,肩负各自职责,履行各自义务,使技校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完成学业,真正成为一名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克勋,钟鸣心.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的现实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102-10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