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用13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

篇2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纲领文件,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时至今日,已达十五年之久,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普遍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可有可无"的误区。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看不见摸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难彰其效;不做它,也无伤办学大体。二是"零打碎敲"的误区。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做秀"的工作,开展一两次讲座或召开一两次会议,造点声势就算万事大吉了。三是"以询代教"的误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开展师生心理咨询,开设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室,就认为完成其全部工作。四是"耽误教学"的误区。许多学校不愿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担心因此减少了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五是"非专业教师无以施教"的误区。认为学校无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无职业心理咨询师,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思考理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原则

要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厘清和恪守以下教育原则:

2.1 是学生成长元素的系统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幸福、成功人生奠基。学生成长是一个多元、联系的系统。从成长的元素角度看,包括"身体与心理,智力与体力;知识与能力,行为、意志与品质;性格、思想与精神"等。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元素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为幸福、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目标。反之,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残缺,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给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遗憾甚至是悲剧。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学业不成、人生失败、甚至危害社会的例子举不胜举,马加爵、药家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2.2 培育先导,兼顾矫治的原则。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客观地说,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即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全体学生健康的心理,预防和减少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兼顾少数出现不良心理倾向和疾病的个体,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手段进行矫正和治疗。

2.3 实施教育的渐进性原则。中小学阶段,学生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漫长过程,学龄达12年之久。其间,随着学生学龄的不断提高,学业提升,学生身体、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渐进性变化,中小学只有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渐进性的需求,才能维护其心理健康成长。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是实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规定,初中、小学要保证至少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每班安排8-9节。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各种版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许多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精当,能够根据各学段学生学龄特点,系统安排了"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教育辅导内容。中小学校选取合适的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好处有:一是系统性、普适性强,即有利于分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够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操作性强,既能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具有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的非专业教师从教提供蓝本。中小学校应当充分运用好这驾"马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组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有效促进了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3.3 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小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呈上升态势,并且越来越低龄化。据笔者调查,2014年某县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近3000名学生中,出现重度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达10人之多,占0.3%;初中A段也先后出现几名患抑郁症的学生,更有个别学生因极度焦虑不能及时排解,出现跳楼自杀现象,给自身、家庭、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学校开辟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通道,是为心理异常学生,及时化解心结,驱散心灵阴霾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导师制,即安排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老师,与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学生等)学生结成对子,作为他们的德育(心育)导师,定期和他们谈心交流,随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轻松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二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安排专兼职教师坐班,接受师生来访,通过相对专业的咨询手段,矫正不良心理,矫治心理疾病,及时将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转移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治疗,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4.总结

心理健康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目前的学业成败,还将长期影响其未来社会适应、价值观念、职业选择、婚姻家庭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承载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重任,办一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理当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驾驶好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辅导与咨询,引领学生踏上成功幸福的人生征程!

篇3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许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违纪、行为问题、欺负行为等问题。情绪障碍是影响学前及11岁以上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多动性障碍是影响6~11岁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6]。男孩多动性障碍高于女孩,女孩情绪障碍多于男孩2,男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在恐怖倾向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P<0.05)。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指导。要从预防心理问题、矫治心理疾病和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多方位开展工作。

2.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向每一名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疏导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的面对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集体辅导。如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展集体辅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完成个人的角色变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且灵活。

开设心理健康课各个学校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作文和体育教学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要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通过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命题作文,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资料显示,运动和体力娱乐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参加体育运动越多,情感困惑的情况越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疏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消除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培养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及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促进家长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养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发挥家教的作用,以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健康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2.2根据人群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存在多动性障碍的特征,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克服问题,养成好的行为,遵守学校纪律,促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障碍问题,学校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高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同。针对男生好动和女生易出现情绪问题,应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男生克服好动的问题,调节女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男女生的青春期表现特征不同,面对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还要针对于此分别对男女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健康平稳地渡过这一生理时期。

篇4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1 青春期问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慢慢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贸,对于外在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己比较胖、不如其他女孩漂亮,自己不如别人高,穿的不如别人好诸如此类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此时很容易很散学生的注意力。 

2.2 不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原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学时期,学生的人生觀、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好时期,小学生对于对错的分辨能力偏低,家长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3 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每当遇到苦难的问题就会退缩。 

三、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3.1 设置适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设置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平台,可以在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雨平台里的教师进行沟通。设置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合理交流的平台。接触学生心中疑惑。想要保证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可以健康的发展。 

3.2 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赞扬或批评,适当的采用榜样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层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好学生的榜样。 

3.3 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引导者,班主任对于日常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在此同时,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进行互通交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校级校风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对于特殊学生采取有效地心理指导 

在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学校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当面对特殊学生出现的错误时,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需要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教育学生。 

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全体同学,面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的问题。所以,在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上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总之,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进步的栋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靳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4(20):113-115. 

篇5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 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 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篇6

1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即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般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其正常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且善于思考。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自卑、自闭,心理承受能力差,且自信心严重不足,以上问题对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均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进而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第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体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阶段,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要想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必须保证其心理品质健康,心理状态良好。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其想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为后期从事社会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2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只是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约束教育,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农村,一旦有学生被指出存在心理问题,几乎相当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所以不少小学生不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

2.2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

早在2000年秋季,教育部就明确要求,中小学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对于不少农村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都形同虚设。即使有的小学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考试课程代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仅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身边,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另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影响下,小学生容易受到色情、低俗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心理健康

要想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心理疏导途径。例如,创设“心灵对话屋”,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创新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教育者,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其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对学生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同时,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改善其心理状态,使其用更加饱满热情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3重视家庭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是其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不同形式,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展开心理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并通过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虽然在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重重,但是只要社会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中各级力量上下齐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徐有助 单位: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茶城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7

1.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要求,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心理发展的知识,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也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灌输知识,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甚至存在着用知识取代能力的误区。从本质而言,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知识,决不能用简单的知识传授来替代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中,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有我们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赋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金钥匙。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校园情景剧,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未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非专业化广大中小学为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要配备相应的教师,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聘任中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因此让一部分教师转岗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失为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这样的做法,固然解决了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问题,且这些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的多是课本上的知识,加之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在给予学生帮助时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为是非专业教师,虽然有些地区和学校也对这些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因为时间较短,所以也谈不上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知识更新。这就造成教师的知识是死知识,是固定的。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特别是对心理健康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学校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甚至还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但是,如上文所说,授课的教师多是转岗的、非专业,因此,他们的上课热情就大打折扣,上课也就流于形式,多是讲讲课本,让学生自己看书,甚至有些时候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求占用心理健康课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或作业,把心理健康课当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就造成了上级检查时应付作假的局面,课程表上都有,实际却是学生自习课的别称。对于心理咨询信箱,更是无人问津,即使有了一两封咨询信件,也多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心理咨询室,虽然设施齐备,却无人值守的时候居多,更可笑的是,某些学校为了展示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所做的工作,专门组织教师和学生“假咨询、真拍照”,以备宣传和检查。这样的课程、信箱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而言,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应付检查的工具罢了。

1.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态化、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个舶来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已经逐步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并越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孩子表现出问题后才去找老师咨询,平时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闻不问,很少有家长会和孩子谈谈心里话,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吃穿用和考试成绩,认为只要孩子生活好、成绩好,其他就没什么问题。学校里,教师的主要精力多是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平时多是关注学生成绩高低、进步退步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的也多是成绩好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多是相对忽视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帮助成绩好学生的助推器、对付调皮学生的法宝,其他学生也只是有了问题,才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态化的、片面化的,它关注的只是问题出现的时刻和个别学生,又如何能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儿童期、青春期,顺利成长呢?

1.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自身问题被忽视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师都是转岗或兼职教师(如思想政治教师兼任),因此这些教师自身的问题往往会被忽略。学校不会在意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也不关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更谈不上和其他各科老师集体教研了。因此,担任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师多是单枪匹马,学校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很少,难免会出现一些力不从心,感到自己精力有限,却没有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加之有些教师是兼职,所以,也会感到要做的事情又太多,时间却有限。因此,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面对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比其他科教师感到更多的压力,体会到的成就感也更少。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让我们担忧的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这些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忽视、漠视。试想,如果教师带着一种压力或者勉强应付,这样的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面对全国上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2.1思想上落实,从学校到家长,从课程到生活其实,就目前的形势看,可以说我们是很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从思想又存在着轻视的思想,这和我们一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成绩成了唯一衡量的标准,因此,对待心理健康课程,就成了其他科教师的自习课或者作业课,甚至家长也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问题都没什么。因此,我们不仅要口头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在思想上落到实处。就学校而言,要保证心理健康课程顺利实施,不能仅是可有可无的应付上级检查的课程表,也不能当作学生的自习课或作业课。就家长而言,绝不能只是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或者其他问题了,才想着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才想着从心理上关心孩子。课程的设置不是简单的多了一节课,多了一门课,而是有着其科学依据的,因此从学校到家长,都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进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把知识用来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做到学有所用,这样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这样的做法也是开设课程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任何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脱离了实际,知识就只是死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p#分页标题#e#

篇8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9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发展形势喜人。从1999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以来,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文件进行规范,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47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然而,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使其轻松学习。[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2010年第5期,第294页。]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来看,主要是依赖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发开展,受到教育者的观念、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影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地方性课程,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易操作,各地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操作。[ 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载《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5页。]

实际上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只会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学习,这样并未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应该是一种理念,应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置身其中,才能从中获益。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不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深刻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只关注学生升学成才,未关注学生健康成人。[ 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2页。]有些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出于自愿,但在现有的教育背景下,迫于多种原因或压力,又不得不进行,于是各种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在有的学校,不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教材,还是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档案等,都一应俱全。然而,所有这些或者是假的,或者就从没实施过。之所以这样做,有的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或达标,有的则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而故意搞假宣传。[ 潘福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3期,第53页。]这种有名无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会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的假象,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会被掩藏于这些假象之下,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较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目前,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理想状态是每500名学生配备1名心理学教师。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两名兼职教师需要服务几千名学生。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董静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9期,第322-333页。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50页。]而且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必定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技能心理学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等,不能很好地区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用说教代替心理辅导和咨询,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阻碍青少年良好品质的形成。[ 陈显莉,郭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10月,第4-5页。]

此外,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资格认证标准缺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一直难以得到正面认可,进而使得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成为一种科学的、独立的、受认同的专业性工作。[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国培计划”心理项目首批学员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第3期,第54页。]

4、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舶来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已被逐步接受,并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当孩子表现出问题后才需要找老师咨询。[ 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26页。]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 安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载《学理论》2012年第32期,第231页。]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补救性教育为辅。心理咨询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开展情况看,它主要是补救性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心理咨询,在实践上会导致只重视个别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不重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背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潘福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3期,第53页。]

此外,还有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甚者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李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策略》,载《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90页。]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建设,也就是要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效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国培计划”心理项目首批学员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第3期,第54页。

]针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切实地行动起来,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不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社会虽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存在轻视的观念,这与我们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更多地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此,应该加强在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支持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3页。]更重要的是,应当建立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导向体系并认真贯彻执行。既可以在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的权重,也可以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突出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结果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教师的业绩等挂钩,并落实到相应的奖惩制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应实行多种监督,通过上级教育检查、学生感受、家长反映、社会反馈等多种途径获得可靠资料,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产生较准确的综合评估结果。[ 陈子立:《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思考》,载《南方论刊》2010年第2期,第102页。]这样才能促进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深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创新教育模式

如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又很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仅通过生硬的课堂授课或者小范围的心理咨询获得有效的成果,我们需要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研究者和实践者基本的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要传输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例如,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除了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学或社会学的选修课中含有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之外,其余大多数都是各种各样的技能课或生活常识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学生由于不适或不能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通过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 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载《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7页。]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工作经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同教学途径,变化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个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王洪彪,张艳侠,陈晓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载《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6期,第31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内容可以包含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性格锻炼、青春期性生理与性心理、心理疾病预防等。同时,还应该考虑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以形成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

3、积极开展师资建设和师资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优良、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欠缺直接制约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3页。]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负着提高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人格魅力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统筹资源、合作教学的能力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陈显莉,郭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10月,第5-6页。]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学校应加大力度从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中招聘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毕业生,让更多的专业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还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在职教师培训。如果在职教师都能够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必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样也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中。[ 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30页。]

篇10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与坏,教育的良与莠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人的一生。而当前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社区重环境、轻人文,家庭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将来是否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校、社区、家庭与这一地域上人群的共同体关系密切。中小学这一阶段是学生智力启迪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已有学者就这三者中的某些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做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就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社区与家庭三者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目前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1.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到心身兼顾,使学生的健康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塑造前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良莠的分辨能力差,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弱,但他们对事物接受及模仿能力和欲望却相当强。在这一对强与弱的矛盾下,如何给他们及时、有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基于上述因素,中小学阶段正是品行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如何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学校、社区与家庭这三者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当前的中小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中央的素质教育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大多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关注的不公平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教师过于严厉是学生产生退缩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蛮横粗野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推动力量。

3.社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学生就读于学校,栖身于家庭,嬉戏于社区,青少年学生是社区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精力旺盛,可塑性强,情感易冲动,容易受到在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电子游戏、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这些在满足了其好奇心的同时,也无形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同一社区的孩子接触频繁,彼此熟悉,年龄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大龄孩子的影响,社区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地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的和睦与否、经济收入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常表现在多种形式上,如有部分家长的不健康行为和不良嗜好成为孩子学习仿效的对象,有的父母嗜赌好酒;有的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吵架,这些都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可高,当子女没达到时,就予以责备和训斥,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当小孩遇事不开心时,父母不闻不问,不与其进行感情交流,解其心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以上这些家庭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目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上认识不足

社区坚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没有什么很大关系,关键在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得当;家庭则错误地认为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学校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家庭只提供其生活所需;而学校则强调学生不在学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责任在于家庭和社区。学生没有发生问题则可相安无事,一有问题则相互推诿,从而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现象

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而回到家庭和社区就有可能处于教育的盲区,特别多见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学生在寒暑假这一时段,如果不能得到社区及家庭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学生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所污染。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一回到家里,一进入社区就判若两人,出现了言行举止的离经叛道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说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的氛围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由于三方均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使学生在各个场所的心理问题不能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形成三方各自片面的认识,这样,既不利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促进措施,也不利于三方协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预防、教育及处理。即使单方面进行了教育和辅导,也不能得到问题处理后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及时反馈。

4.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协同性差的问题

由于三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对学生的状态限于自己所见,因此,在行为上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实现三方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互补,既不能利用好各自所占有资源优势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力作用,也不能形成对一些心理问题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性的教育作用。

三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1.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达成共识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充分明白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做好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的重视工作,使其各自认识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各自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包括学生放学在家,在学校上课,到社区休息娱乐,这一天时间上周而复始,也包括学生的寒暑假与正常开学这一学年上时段上的循环反复,还包括从小学入学之初到中学毕业之日这一跨度较大的时间范畴。以学期为单位的各时段均有其占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及中学一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寒暑假期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污染及惰化的问题,而毕业班主要集中在升学的压力问题,平常时段多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压力问题和人际交往为常见心理问题。只有善于把握时间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行分阶段、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起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的放矢。

3.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其教育的功能健全与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食宿于家庭,玩乐于社区,受教育于学校,这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负有提供学生能得到心理教育的环境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责任。要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化,在社区得到净化,在家庭心受到感化。

4.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区要承担起家庭、学校以外社区的那一部分责任,社区侧重于社区环境的净化,堵截污染源是防治中小学生受污染的有效方法。社区应提供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的各种健康场所,但又要有力遏制其同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而学校的功能在于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困难,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专、兼职心理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家庭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让其适当参加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期望值不宜过高,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广泛的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鼓励与同伴交往,这样有助于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5.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信息上的互通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共同推进的责任,三方之间应就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磋商与沟通,建立长效机制,这便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和系统教育,防止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现有问题学生的恶化,并对现有问题学生共同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6.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行动上的协作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三方在行动上的协作,单方面的行动对学生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域、时间以及资源上的限制,很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只有加强三方之间的协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时间、空间及资源优势,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品质,为学生求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

1.典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上会表现出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在教师布置作业以及做课堂作业时,会发生明显的脾气暴躁现象[1]。例如,部分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会为其提供一系列课外培训活动,占用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逼迫其学习外语、音乐以及舞蹈等项目,这就导致小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精神长期紧张,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等。

1.2社交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交方面呈现出不愿意同他人沟通,以及在交流中无法明确他人表达含义等。部分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愿意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课余时间也不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这同家长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会在社交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无法形成融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自我心理方面表现如下:首先,学生存在自我心理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同他人进行沟通时,呈现出易怒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发生极大变化,会产生严重的嫉妒和任性现象;最后,学生会产生严重自卑心理,面对他人会非常多疑[2]。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直接影响。以下从学校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学校方面。第一,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对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努力在遇到问题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3]。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运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校认可,同时注重对心理教师的定期培训,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途径。第二,注重家校沟通。传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了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工作,教师应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微信、QQ等媒体,实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发现其写作业速度较慢。教师通过微信同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解释到,该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精神紧张的现象,此时会发生抽动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特殊关注,发现教师声音过大、对其他学生进行批评时,该名学生都会因为紧张而做出抠手等动作。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和校外都给予了该名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在家校配合的基础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长时间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2.2社会环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环境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家长应同教师一起,引导学生远离对其心理由不良影响的场所,如酒吧等;同时还应给予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多方面关爱和帮助,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來,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深刻认知,学校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教育、营建良好社会环境等措施,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大对小学生的保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亚强,魏旋. 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1(05):735-738. 

篇13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