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教学实用13篇

中小学智慧教学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1

1小学数学中应用智慧教学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运用智慧教学,必然对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出高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全方位角度的观察及了解,才能针对学生的特性来有效设计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随着教学的开展而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智慧贯穿于小学数学智慧课堂之中。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学综合能力、课堂调控能力、教材内容分析能力、自我反思能力,都会影响到智慧教学在课堂的成效。教师要根据智慧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做水平方面的评估,使得教学目标可以随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及应对,使得学生在智慧教学中真正学有所得。

智慧教学不仅仅体现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经验而沉淀的智慧实践,体现的是教师教育素质的综合表现。具体可体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开展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技能及辅助教学手段,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智慧去机智应对课堂教学的突发状况,使得教学目标可以良好达成预期效果;第三阶段,教师可以运用自身魅力,使得教学课堂因教学智慧而精彩,使得学生愿意在课堂中自主探索、自主感悟。

1.2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规律

小学生阶段正是脑力发展的起初阶段,对于抽象知识较为接受困难,理解能力也需要从旁引导。而数学是属于有规律、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果想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利于日后数学思维的拓展及学业的长远发展,应用智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具有现实性的教学意义。智慧教学可以方便教师根据学生自有基础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使得深奥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调动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提升课堂间的师生互动,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从教学中摸索出数学规律,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2小学数学课堂中智慧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运用智慧教学可以更好地达成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控,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教学中真正学有所得,关系到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显得至关重要。即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多角度的思想空间,促使学生随着教师所引导的问题去探索、去争论、去思考,但问题的探究方向都不会偏离教学内容,都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开展。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才能促使学生思想探索的方向不偏离,使得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思考活动,增强对教学问题的求知,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智慧教学得以运用,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学启发并得到学习的满足。设计教学目标包含教师对材料组织设计、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内容选择、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管理等等方面。

2.2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避免机械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课堂。首先,教师要避免集体询问,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询问。由于小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集体询问无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水平有所了解,将学生分为一般基础、良好基础、优异基础阶段,鼓励每个阶段的学生针对教学目标思考,鼓励一般、基础、优异阶段的某个学生来逐步提问,使得每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可以达到同步,使得全体学生可以跟随教学问题来探索。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认知水平,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及留白时间。

其次,要避免琐碎性问题,要针对合理地提问。问题式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合理性,才能引导学生分清问题主次,并围绕教学重难点来思索问题,教师适当给予学生问题留白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可以发挥主观思维能动性,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比如在加法数学的教学中,“78+56+22=?”教师不需要提问太多,只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加数的规律,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来运算,探讨快速运算的方案。这样学生思考的能力得以提升,并自主调动思维去探索问题,增强学生数学方面的思维及创新意识,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

2.3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学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开展,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书本理论知识增强认知及记忆能力,另一方面书本理论知识是对实践活动的指导,通过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培养与锻炼。比如在梯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裁剪梯形,通过切割、平移,最终拼凑常见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提升教学兴趣,而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就可以观察到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切割平移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教师引导下,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达成教学目标。智慧教学使得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从旁引导的角色,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求知,使得深奥的数学转变为趣味化教学,使得学生对数学教学提升兴趣,提升学生智力发展。

3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反思可以促使教学智慧得到沉淀。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思索,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甚至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动性,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获取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郭成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05):154.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2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2000多年前就已总结的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在课堂中体现的吗?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智慧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动实践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确定位置”的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场景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提升对“数对”的认识:(1)说位置――让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3)找规律――观察这些花色地砖的位置和数对,有什么发现?(4)搞设计――如果再添上四块花色地砖,怎样贴比较美观?借助会议室地面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说位置、写数对、找规律、搞设计,这些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数对”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创作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情感。(5)试拓展――小明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这是撤去场景图后抛给学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个同学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个同学的位置是(4,2)。

师:说说“4”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就是“ 4”。

师:“2”又是怎么确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数对中后一个数就是“2”。

师:还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些同学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洋溢,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学《找规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形排列,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3

在成长的过程中,钱穆遇到了好学的父兄,更遇到了睿智的师长。仅在小学阶段,钱穆就幸运地遇见了多位学识渊博、富有个性的好老师。

在钱穆上小学的无锡荡口镇果育小学,有一位音乐教师华倩朔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当时绝对算是一位“型男”,诙谐风趣,平易近人,擅长诗词、书法与绘画,其所编音乐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畅销全国十多载。书中歌词,都是其原创。在学校,他除了教音乐外,还兼上语文课。一次题为《鹬蚌相争》的作文,十岁的钱穆写了四百多字,并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作结语。华老师阅之,大为欣赏,不仅将钱穆之作当成范文供全班同学观摩,还进行精彩的点评。除此之外,他还让钱穆跳升一级,奖励他一本《太平天国史》,这进一步激发了钱穆的史学兴趣。

顾子重先生是钱穆四年级时的国文教师,好读历史、地理,讲课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午四时放学后,常有一些同学围在他身边,问这问那。一天,有同学看到顾老师正在读《水浒传》,便不解地问,何以这本闲书也印得这么漂亮?顾老师反问道,你们为何认为它是一本闲书呢?学生告诉他,有一位刚跳级的钱穆,熟读“三国”“水浒”,每天上课前,大家都围着他,听他讲故事。有同学把十一岁的钱穆叫来,顾老师问了钱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读《水浒传》,只看大字,不看小字,所知还有限。钱穆听之大惊,何以老师知道其没有读小字?回家后他一字不漏地重读《水浒传》,才知道书中小字是清初大才子金圣叹的批注,钱穆读之不忍释手。他把全书反反复复看了六七遍。

钱穆先生还深情回忆了自己求学经历中一位对其影响甚大的童伯章先生。童先生理学和“六艺”的功底极为深厚,平时非常严肃,同学以“道先生”称之。但一上讲台,他便成为一位表情丰富、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次,童先生讲《史记・刺客列传》,当童先生讲完所学内容之后,课堂仍有空余时间,他便让学生自读背诵,如有疑问可以提出来。钱穆思考之后提出,“图穷而匕首见”一语不甚明了,童先生却挟起一卷大地图,在讲台上缓慢展开: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钱穆回忆说:“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钱穆在荡口镇果育小学度过了小学阶段的美好岁月,遇见的这一位位学养丰厚的老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聪慧的钱穆在这里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和激励,收益颇丰。只是像果育这样荟萃众多优秀老师的小学已很难寻觅了,“今欲在一乡村再求如此一所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矣”。这些老先生们的学识和风度,给予钱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滋养。

注重“快乐教学”的魅力教师

走上杏坛的钱穆,第一份工作是在离家不远的三兼小学任教。虽然年轻,但博采众家名师之长的钱穆,教学艺术很快便达到了创造性的层次,他寓教于乐,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他讲课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教学效果极佳。听他的课,学生在获得知识之余,更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钱穆能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实施快乐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钱穆带领全班同学,携带铅笔、稿纸,来到郊外一园林,园林中有近百棵古松。钱穆先让大家坐一树下,静观四周环境景色,并将其写下。写罢,大家再围坐在一起,各自陈述自己的作文后,根据实际景象互相讨论:“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品头论足,钱穆告诉同学们:“有一景大家都没有注意,听见头上风声否,这风声同我们平时所听见的风声有什么不同?”静听完毕,钱穆说:“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学生们苦思写出后,又一起交流成果,钱穆加以点评,定其高低得失。夕阳西下时,大家意犹未尽地打道回府。

从此之后,同学们都乐意写作文,盼望上作文课。为避免学生作文时言不由衷或无话可说,钱穆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经常开展情境教学,下笔前让学生观雨或带学生参观附近的名胜古迹、桥梁寺庙等;另一方面则追求作文课的“生活化”,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十分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每一次作文结束后,他都要求同学们讨论观摩,取长补短。在语言的运用上,他要求同学们“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不仅“吾手写吾心”,而且形象生动,使所描述的对象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钱穆的快乐教育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进步极快。仅半年时间,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短的有两三百字以上,长的有七八百字,且皆文字通畅,条理明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钱穆抛弃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金科玉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个求知者都能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不视作文为畏途。正是这种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同学都怀有极高的学习兴致。反应稍慢的同学在钱穆的不断鼓励下,也走出了厌倦学习、恐惧学习、拒绝学习的恶性循环,进而变得热爱学习。钱穆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如此科学创新的教学思想,实在让今天的教师敬佩不已。

概括起来说,钱穆的教学智慧是:注重学生参与,实施快乐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4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以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不实。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然而,从目前看,表现为教师教育的课程门类少,实践训练的时间短。教师教育课程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学时少,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 学时(每周3 学时) ,少的只有36 学时(每周2 学时),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未来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而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视的。如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 课时) 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过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及实施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因此许多国家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把关很严,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从我国目前的培训看: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而且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教学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学校的政策导向、帮扶措施、激励手段和学校文化等,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经常性的课堂行动研究让教师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循环方式,运用设计、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程序,利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许多学校专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不多,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因而也没有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4.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是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受到漠视,许多青年教师开始工作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成就感不高;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等,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根本谈不上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对策

1.确立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成为一切教师职业者的必然选择。教师继续教育不应以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为主要目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负责的品质,成为开发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中小学继续教育应以此为基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性的提升,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时认为:“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现在需要的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使我们的教师像真正的专业人员一样发挥作用。”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

2.变革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师课堂管理技巧。目前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任务的,主要是培训实施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整个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基本上是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思路展开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很难保证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理论课程偏多,不实在、不实用。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并且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没有在该问题上做出突破。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能为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打好基础。如在英国,教学法课有“教学材料的准备”、“教科书的使用”、“教学材料的使用”、“教案的制订”、“评价方法”、“小队教学”、“低能儿童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的管理和组织”、“黑板的利用”、“视听教具的利用”等,教学技能课有“学校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的成因与因材施教”、“学习环境”、“表达技巧”等,这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

3.改革“讲课―听课―考试”的培训模式,加强交流与反思。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讲课―听课―考试”,受训教师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 便认为是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把短暂的面授学习作为获取学历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唯学历化”的追求中, 在学历提高的表面现象之下, 掩盖了学力不足的事实。

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这表明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教的。教师经常进行交流,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起研讨、分析,学习、研究专家教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的本领,这样可大大缩短教学的适应期,从而加快教学成长的进程,促进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满腔热情和充满激情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这样就会培养起自己对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厚情感,就能深深地领悟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并把这种领悟逐步转化为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参考文献: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5

一、蹲下来看学生

个别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定位为“高大严”,有点“”,冰块脸、命令式,一心想着镇住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和体验学生,并成为我们追求常态教育有效的重要工作。

1.辅导与教育中,蹲下来看学生

回想工作初期,面对捣蛋鬼和懒散生,容易急躁、发飙、埋怨,往往出力不讨好。试看看学生眼里藏着的求知欲,伴着一脸的无辜,即便是学困生,也是难熬。静心想一想,小学生是孩子一个,谁爱他多一点就跟着谁。耐心引导与帮助能提高师生乐观接受“挫折”、勇敢跨过“挫折”的能力。批评教育时避免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要用“从零开始的心态”去面对,多想想“他较以前有进步了”“再鼓励和引导会做好的”,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现在的我,常讲“有进步”“再来一次”“没关系,你可以的”。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容易淡化学生的优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然而长时间地努力表现,都听不到赞美的话,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当他们带有一定期待的时候没有得到肯定,就有可能放弃。

2.蹲下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了解到他们上一学段学得怎样,在学习某个新知识时需要哪些旧知识来迁移,也就没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铺垫,影响知识的顺利探究和掌握。既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尝试、探索,还可以使一些教学活动达到“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把数学难点转化为直观理解。如,在教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两个运动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必定相遇”这个抽象原理,不如来个体验:同座位两位学生以走路的方式表达相遇的情景,在演的基础上加上条件与数据,还可以用双手鼓掌的动作,简约地把数学问题呈现。

要成为小学生需求的解救者,我们必须蹲下。

二、善导学生

教育中常常出现: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不能否定这种教育没有效果,问题在于事倍功半。要克服说教这一毛病,就要把教变成导,而且要善导。善导要有“四心”,即有爱心、耐心、诚心和信心。学生的每一种不良行为都有其独特成因的。记得上一年,新接手的班总是有人不见了东西,不管是讲理说教还是三番五令,都不能喝止。还演变着从一支笔、两把尺,到一群人不见了一堆用具。我决定来一次侦查,在缩小的范围内,得知陆同学的爸妈长期在外工作,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带弟弟在外,留下两姐妹在外婆家寄住。我跟孩子们商量:这位同学能交出文具,可以原谅她吗?孩子们看着我一周来为此事团团转,欣然同意了。单独谈话有突破性的进展:“用这种方式引起大家注意是不对的,可以在学习上的进步、自律友善、助人为班等方面,让大家关注你、认可你。我知道你只是一时糊涂,相信你会把那些文具放在一个地方保管得很完好的,是吗?”她点了点头,眼泪往下流。她遵守了约定,在第二天的中午,我在办公室等到了一大堆完好无缺的文具。我也遵守了约定,没有在班里讲出她的名字,反而引导孩子从“完好的文具”这方面来讲,这位一时糊涂的同学是善良的。慈爱与尊严从来不对立,要开诚布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同时要对特殊生倍加关怀。一年之后的陆同学,助人友善,成绩从不及格到七八十分,凌乱的头发整洁,还带着蝴蝶结呢!

在善导过程中,同时展现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是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

三、在教学实战中彰显实力

教师要想课上得好,教学效果显著,除了不断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本领,更要有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智慧。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新授课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点对齐。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我会把计算与问题解决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出示带标价的铅笔、圆珠笔、橡皮、卷笔刀。引导:“同学们最需要什么?”多让学生讲,激发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紧接着引导:“想买到它们,先来看看价钱。”出示上面文具图片的课件,学生说出每件文具标价表示几元几角。“你想买其中的两件文具的话,会出现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出两道加法的问题:(1)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尝试解决问题,讲演计算过程和算理。(2)一支圆珠笔比一支铅笔多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持续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悟理,师生教与学都显得轻松。

2.发挥互相评价的作用

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接龙评价”是我们班常用评价方式,在练习时,完成最快的前几位会得到我的面批面改(走到座位前),该生是全对的,才有资格帮其他人评价;每个被评价者是全对的就有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评价资格,如果有错,我会与该生讲解,他只有改正好,同时得到我或全对者再次评价了,才有资格评价他人,最后剩下的几个,就需要一对一的辅导。经过实践,接龙评价还可以改良成小组间的比赛。我不忽视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交流想法、开展互评的最好时机。“你认为他说(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要改?”“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做?”等蕴含信任和期待的评价引语,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助的学习气氛中得到发展。在与同伴的一次次讨论、质疑中,学会欣赏别人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批评性思维的方法,当意见达到科学的统一时,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6

【案例一】判断题:亮亮吃了一个西瓜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让这部分学生说出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生:“把一个西瓜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7份。”我把课前准备的一个西瓜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试着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6份,并拿出它的7份来。此刻那部分认为判断题对的学生,已经清楚地知道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最多有6份,不可能拿出7份来。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只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语言培养非常重要。

【案例二】判断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其中种番茄,种黄瓜,还有种辣椒。教学这道判断题可分三步进行:(1)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最后口述“表示的意义”。(2)操作。折出这张纸的,涂上另一种颜色。口述“表示的意义”。(3)解决问题。看你们这块地还有没有给我们种辣椒?学生通过折、涂的活动都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三、在操作中激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案例三】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不等的小棒,在小组操作之前就布置他们在拼的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1)探索出长方形有哪些特征。(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比一比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接着我在讲台上出示了4根8厘米的小棒、4根6厘米的小棒、2根10厘米的小棒、2根11厘米的小棒,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前摆一摆,各组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摆出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运用了新知识,学生真正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个学生主动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掌握了新知识的同时又收获了快乐。

有些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有时候我们教师要把它简单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出发,学生就不会把实际问题看得那么难了。

四、在操作中明理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7

2)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可供遵循的统一标准,各个应用系统建设时间有早有晚,导致技术标准、设备类型、产品品牌、协议等方面各不相同。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平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不利于各级应用系统的整合。

3)网络教学创新模式构建难度大。学校资源孤岛的形成致使网络教学环境封闭,优质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远程的优质课程资源不能共享,难以构建创新的教学环境。大部分软件平台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开发,使得资源优化整合难度大,人机互动条件不足,让创新学习环境难以构建。

4)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推进办公自动化,改变以往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管理方式,创建方便高效节约型办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来支撑,而搭建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四方信息沟通的平台则是优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上级资源部门加强宏观统筹与调控,长远规划,建设一套完整、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然后通过信息门户,为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教学业务的整合服务,同时建立规范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适应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及使用中进行持续改进,系统维护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

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遵从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弹性部署,科学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续发展,开拓创新的原则。当期业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网络和信息化服务的平滑升级与扩展。实行“三通两平台,一点一基地”的”3211”建设计划。“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点一基地”是确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原则是标准、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扩展和方便适用,同时做到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了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需要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应用系统,转变为以前端服务为核心,同时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全局统筹规划。一些学校和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建设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解决当时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长远考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缺乏统一的长远的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业绩工程”“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复投资。当产生新的需求时,不能在原有系统上扩展开发,而是需要重新开发,导致软件系统重复建设。

2)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学校,不同业务部门组织定制的标准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和完整的、统一的校园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困难,不能共享,不能发挥综合效应,在应用上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标准的问题导致基础网络在优化及升级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

3)用户权限各自独立。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独立管理用户,各系统间用户权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单点登录。

4)网络带宽不够。据统计,中小学校出口带宽大多为100兆到校,每天的带宽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术力量薄弱。各学校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和服务器数量都有所增长,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所以不能满足现有工作任务的需要。

6)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学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不明确,行政职能科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难以落实,流于空谈和形式。

顶层设计(图2)

1)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首先要研究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并整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其次对每个职能域逐一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用户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最后分析用户行为与管理模式,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如图3所示。

2)技术架构规划。技术架构规划要参照本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架构实施规划,包括数据库选型、软件架构、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总体框架包括信息门户层和统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以及业务平台层。

3)环境保障规划。环境保障规划要依据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提出基础环境即网络、存储备份、服务器架构、机房设计、信息安全等保障规划。

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标准建设。学校数据总体的规划和组织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设计,从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规范依据,如图4所示。

2)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套统一标准的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分批、分块、分期建设,降低建设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出现的设计不规范、应用不充分、扩展难实现等问题。

3)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不仅是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各类应用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依据,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确定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接口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在与数据中心平台交换数据时不产生分散数据,如图5所示。

4)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与权限控制。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遵从指定的认证技术规范,将各应用系统中分散的用户信息和权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分级权限管理和统一的身份确认。帮助实现智慧校园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简化用户访问个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务建设。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系列应用系统,实现一站式的教学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远程异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系统(表2);建立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系统平台,校园平台,办公平台和门户网站。系统平台负责初始化平台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校园平台包括新生入学、在校生管理、学生毕业、学生考核、教职工档案、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库存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等,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办公管理能有效简化办公流程,包括公文发送、会议管理、办公资产管理、办公用户管理、办公费用管理、车辆管理等。门户网站是为方便了解最新校园信息的智慧校园门户。

3 方案优势

数据共享,有效整合 通过数据整合中间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进行信息整合后,能够及时的通过信息门户,让用户感受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

1)共享数据中心数据维护遵循了“一数一源”,“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2)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3)通过统一的中间件平台实现数据交换集成,不需要复杂的逐一编写接口,实现简单、容易管理和维护。

4)技术上削弱对各业务系统厂家的技术支持依赖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业务部门对新建业务系统厂家的选择权利。业务主管部门有权利选择其相应业务领域最擅长的厂家或自行设计开发,避免因“技术”而产生排他性或垄断。

标准接口,任意接入 通过标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让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参与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来。不断丰富和扩展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贴近用户需求,满足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放接口,支持网页服务等通用标准接口,提高平台的可扩展性;通过后台配置,将应用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使得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入不完全依赖于网络环境,为已经没有开发商技术支持的应用系统接入提供解决方案。

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教育云”不但能为学校建立覆盖面广泛、层次较深的、资源类型较多的开放教育资源体系,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难点,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入名师课堂,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及时交流,家校共育 通过智慧校园,家长、老师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学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家校共育。

4 预期效果

智慧校园能为各级教育部门管理者随时提供统计信息和管理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下载服务,如图6所示。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8

每个单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规律,找出它们的规律再让学生根据规律记忆单词。如,在课堂上读出一些单词,然后根据发音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说出单词的拼写,并讲明自己的记忆规律。但是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只会读单词,但不知道它的中文意思,有的学生会把几个近似的单词意思搞混。所以,用单词造句,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这个单词,才是真正掌握单词的时候,造句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例如:有一个学生说,I am a student. 如果当时在教一些介词和形容词,我们怎么放在句中才能使此句子更生动呢?I am a kind student next to Lingling或I am a smart student near Lingling.如果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中指出来,当场消化一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反思维记忆单词的活例子,来提高课堂记忆单词的效率。

其次,英语词组和中文的成语一样,它们是习惯用语,必须记住。否则,在英语文章中理解就会存在一定偏差,语言表达也会因为没有了词组而索然无味,作文会因为词组的运用变得更生动,更成熟。其实,有了单词的基础,一切都好办。让学生自己运用词组来造句,必要时每节课前5分钟让学生把所学的词组用来造几个句子,让班级学生点评,有创意的,可以得到每周班级之星称号。运用多种方法,以此来鼓励学生主动去掌握词组。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增进潜力的发挥,可以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让人产生创新的动力。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曾作了些尝试。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在学习指法练习时,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将多种教学软件相结合,首先是在CAI下进行基本练习;学生熟练后又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就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绘画是施展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新,要创新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讲到综合方面,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动物朋友》是低年级美术教程中的一课,但也可以利用到计算机画图课程中。在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过程中,不仅把画图中的所有工具都综合运用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在金山画王中,缩放图片时要根据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自选全景式构图、特写式构图来进行创作,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童话画面,利用多媒体交互性,让学生互评作品,发表见解,给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再进行修改、完善,最终择选出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依据不同的课型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遮罩动画》一课时,我就选择了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和自主学习法,在讲授“遮罩”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秋色的遮罩动画,让学生先有一个感知,在纸板(遮罩层)上挖一洞,把它放在图片(被遮罩层)之上,随着纸板的移动,大家可以观察到一个蓝色圆洞在移动,这说明我们是透过纸板上的洞看到下面的内容的。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遮罩这个不易理解的内容(借鉴了满生成老师的教法),最终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作品的愿望。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成败在于一个教师发自内心的满腔热情与持之以恒的坚持,还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更新和博采。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10

2.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外教作用

加强教研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每周举行一次课程教研会议,就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外教学方法的互补、教学资源的共享等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同时,还要求外教写出教学纲要、提交教学计划、拟定教学进度等,规范教学行为。

加强教学评估,提高聘用效益。成立评估小组,依据学校制定的评价表,针对外教的课堂准备、教学内容、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效果等开展教学考评,反馈教学意见和改进建议。学校还定期向学生、家长征集意见和建议。

增进师生互动,创设多彩课堂。举办特色课外活动,增加外教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习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为外教配备了专职英语老师协助管理。授课过程中,协助外教组织教学;课后进行定期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和工作心得。助教的配备能够规范外教的课堂教学,对意识形态也进行了正确引导。

3.关心外教生活,建立温馨的沟通方式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11

智慧课程

智慧课程是在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智慧教育则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习、审美、创新等综合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教育;智慧教育践行“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理念。而智慧课程则是智慧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主要载体,也是智慧教育的成效体现之一,是智慧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

“3H”智慧课程即指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和学校“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设置突出对“智慧之人”的培养的课程(如图)。

“慧心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慧心课程”中实现生活态度与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课程均有他鲜明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从“大问题”开始;品德课程则通过德育处的“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开发,愈加校本化,折射出鲜明的“体验”特色。在“慧心课程”中,孩子的定位体现的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色。

“慧思课程”是拓展课,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该课程以体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能力的转化,如语文的“快乐国学”,数学的“趣味数学”,英语的“快乐英语”等。学生在这里彰显的是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体验者,为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慧行课程”以活动为基础,满足学生潜能的发展。它以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菜单式的课程选择,学生不仅是体验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

“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汇总成“3H”智慧课程,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在情感态度、思维习惯、行为能力三个维度上达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3H”智慧课程设计背景

“3H”智慧课程是在上芬小学“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上芬小学以“智慧教学”(见“智慧教学12345范式”)为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智慧教育”――以“智慧”为关键词,对上芬小学的办学特色进行顶层的思考和整体的设计。

上芬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体系如下图。

智慧课程是实施智慧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是智慧教育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的构想主要源于以下思考。

1. 特区教育的使命感召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说过:“深圳教育要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上芬小学,既有原“村小”的身份――创建于1976年,从几间教室、二百多名学生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2.4万平方米、三十多个教学班的规模;又有毗邻深圳北站的前沿地理优势――时代的发展,上芬小学周边一跃成为龙华新区的“新贵”一族,成为特区的“新中心”。 在历史积淀薄弱和教育需求高位攀升的矛盾中,上芬小学始终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的“领跑者”之一。

同时,从2001年起,国家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2010年,国家和特区教育均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十年的课程试验、探索、实践、反思,使上芬小学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使命感召下,上芬小学选择了“智慧”一词来指引学校教育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在上芬小学的认识中,“智慧”的内涵与深圳的城市特质(如敢闯、创新、效率、爱心等)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办特区的教育就需要时代的智慧思考和智慧选择。

2.“智慧之人”的愿景思考

康德说:人是目的。在特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时空背景下,培养怎样的人,成为教育的最终使命。

上芬小学践行“双成”办学理念,即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功的舞台”,将育人目标阐述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差异发展”,教师的“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又依据“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将师生定义为“上芬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求真向善”的小公民和“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教师队伍。

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阐释,显示的是上芬人对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不停探索。

当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困惑――有没有一种表述可以将上芬的教育探索历程科学地串联起来,既传承历史,又开创未来?

因此,“智慧之人”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新阐述,即培育“智于心,慧于行”的人。

《智慧说》这样定义“智慧”:智,法用也;慧,明道也;智者明法,慧者通道。用时下的话来说,即“智于心,慧于行”,隐性的“智”与显性的“慧”自然融合。

如果放在课改和特区的时空背景下,深圳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具有“深圳特质”的特区小公民,即以“梦想、创新、责任”等为关键词,培养在“身心素养” “生活素养” “学习素养”等八素养上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智慧学生”。

叶澜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特征时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智慧型教师必定有智慧。决策、调节的魄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魅力,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智慧家长”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思量范畴。

“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家长”构成了上芬小学的“智慧之人”。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12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1]。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3]。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6]。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4]。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

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只有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才可能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而只有学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记忆,才更可能使得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当然,在让学生学会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同样应该注意对其的引导工作[5]。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下《枫桥夜泊》的学习中,老师不仅应该让学生更对始终所创设的情景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帮助学生对古诗中使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古诗词文化素养的积累。当然,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情感的过程中,因为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泊舟枫桥之夜心绪不宁,倍感凄清寂寥之情,但是因为学生个人经历与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对书中的情感有较好的体会,此时,如果老师对古诗中的情感进行平铺直叙,那么学生必定会对知识理解不到位,而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解的引导,那么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将智慧型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使得学生能够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熊滔. 优化教学目标,构建智慧型课堂――基于初中语文《丑小鸭》的课例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No.26701:155-156.

[2]陈艳华. 智慧课堂 情趣无限――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魅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No.34515:83-84.

[3]王万锋. 师生互动激发小学语文课堂开满智慧之花[J]. 学周刊,2014,No.22521:227.

中小学智慧教学篇13

一是教材文本智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其内容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所具有的科学性,是教材文本成为智慧结晶的载体,这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的基础因素。

二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因素。教学智慧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巧妙处理各种教学因素所体现出的高超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的本身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对学生科学思考与学习的范式。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制约学生智慧培养的―个关键因素。

三是学生的学习智慧因素。学习智慧是学生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充分调动自身学习能力所形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教学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智慧既有其天然秉性中的自发性,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乃至逐步走向自觉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智慧生成水平的根本因素。

四是教学互动中生成智慧因素。智慧常常不是预设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师生的思想互动会生成智慧因素,这会让教师或学生“豁然开朗”。

二、智育思维与生命智慧

实际教学中,许多政治教师常常视哲学教学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科,关注更多的是智育思维训练功能,如把辩证法等同为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新课程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技能,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让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充满师生的生命智慧与成长因素,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生命智慧与智育思维不是截然割裂的,智慧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但科学思维方式并不等同于智慧本身。与智育思维相比,生命智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认知的主体性。与智育思维相比较,智慧作为生命体的产物,首要的标志是它的主体性,即“我思故我在”。智育思维强调要规范、理性,具有某种模式、程序特征,在生活中表现为一些常规方式。智育思维训练注重思维方法的统一性和思维过程的规范性,这为生命智慧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智慧突出主体感受,表达主体具有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性。一般来说,男生偏重抽象思维,女生偏重感性思维。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演绎阐释,有的学生思维严谨,有的学生思路开阔等。正如课本填充小屋的例子,有的人注重“小屋空无一物”,有的人抓住“小屋充满黑暗”的特点。

二是活动的情感性。单纯的思维可以是无情感的,但智慧的认识与情感是交融在一起的,即认知过程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情感。智慧不仅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智商”,更需要较高的“情商”。对问题探究充满好奇与浓厚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都是智慧活动情感性的表现。正因为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进一步增加了智慧活动的个人色彩。

三是指向的深刻性。对于问题的解决,智育思维注重有效、高效,而生命智慧则注重个人生命的感悟,它具有指向的深刻性,解决问题之策略的独特性。正如课本例“用光明驱走黑暗,让小屋充满光明”不仅仅是解决填充小屋的问题,还展现出喜爱光明的情感,以及人生如屋、知识如炬的人生感悟。

三、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教学策略

智慧源于生活实践,源于人对生活的感悟。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课堂教学要素中的智慧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细腻的生活实践感受能力,是激发学生生命智慧教学策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活化文本教材智慧因素。哲学课本本身就是良好的智慧载体,如“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充满思辨的观点与事例,以及充满唯物辩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都既是前人智慧的典范,又是开启领悟智慧之门的钥匙。

二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因素。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智慧的主导者,他们充满智慧的教学活动,如激趣导人、情境探究、点评除冗等,以及组织富有情趣的活动和睿智的语言表达,都是培养学生智慧的教学因素。这种教学智慧因素具有很好的引导、示范和激发共鸣的教育作用。

三是调动学生学习智慧因素。学生的生活实践是智慧产生的根源,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追问与思考是学习智慧形成的关键。在学习哲学过程中,哲学知识是提升认知能力的理论支持;归纳、演绎和运用变通等学科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能力支撑;对哲学科学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学生学习智慧的根本。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