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实用13篇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1309、201113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70-02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如晶闸管,GTO,IGBT等)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一门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1],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更是上海电力学院培养学生具备电力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如今已发展成了一门横跨电子、电力和控制三个领域的新型工程技术科学,该课程以其电路图多、波形图多、波形图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给其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其自身电力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去深入理解拓扑变换、器件开关物理状态、换流方式比较吃力,从而使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没有自信心,最终失去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2-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培养出电力特色的信息类专业应用型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教学,就必须对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即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和教学大纲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使不同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提高,都能知道电力电子技术介绍的主要内容,但知道的细节和深度不同。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需要熟悉电力电子拓扑变换、换流方式及原理、公式推导等知识,而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其不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知识的深入讨论、研究,只需知道结论和应用即可。

一、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类专业人才电力特色培养要求

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电力特色明显的电力高校,被誉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类专业坚持“行业为背景、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培养理念,以“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电力应用”为特色。图1显示了上海电力学院培养方案中电力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分布。

通过这一特色培养计划,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信息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还掌握了电工学科中关于电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等内容,因而真正将“信息与电力结合,信息为本,电力应用”。而电力电子方面的知识是这一特色培养计划及其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设电力电子课程时,同时又要根据信息类专业内涵及培养结构体系,着眼点在控制,授课重点在于电力电子器件及电能变换的控制、信号的检测、保护与数据处理等,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作为熟悉、了解内容,知道的细节和深度不需要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那样,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自身专业背景与知识点,而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从而弱化这门课程的难度,学生会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既熟悉了电力相关知识及背景,又加深了信息类控制技术的应用。

二、信息类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信息类专业重点在于弱电及控制,在学习电力电子专业课程时,应该回归本位,把学习重点放在弱电及控制原理,把难于理解及复杂的强电拓扑进行弱化,通过给学生讲解电能变换原理,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DSP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编程,产生出电能变换中所需要的脉冲,至于实际的强电变换结果则通过PSIM软件进行仿真。

1.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电力电子拓扑及原理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了板书成为主流课堂教学手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电力电子器件开关状态下电路拓扑结构,可将枯燥的分析变得生动[4]。如在讲解晶闸管整流电路时,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重点不在于每个拓扑电路电流分析,而在于其不同触发角所对应的直流电压,触发脉冲如何产生等。图2所示课件中,点击显示波形,电压和电流波形将动态地显示出来。电路电流和波形显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触发角、移相范围等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掌握电路。

2.利用PSIM电力专用仿真软件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内涵

利用多媒体方式的课题教学只能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其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利用现有条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人才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增加大量的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但是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所涉及的都是功率器件、三相电源、示波器等。这些设备费用高、实验所花时间太长,且危险性大。利用PSIM电力专用模拟工具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既不担心元器件损坏,也没有任何危险,具有直观易懂、改变参数容易、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学生完全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上自行完成电力电子线路仿真实验[5]。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不用去分析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只需要从库模型中直接拖出,使其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把学习重点放在弱电及控制原理,有利于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新的思路和想法可以立即通过仿真加以验证,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比如在讲解电能变换中的逆变器章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只需要了解主电路工作原理,重点在于逆变器的控制及SVPWM信号的产生,如果通过设计实际控制电路来完成,效果不佳。因为所用时间比较长,且学生水平及经费受限,因此可以利用PSIM仿真软件来建立SVPWM模型,如图3所示,其为SVPWM波的产生模型。

3.实际效果分析

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后,其理解深度及体会均得到提高,具体实际效果可从表1对照看出。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理解力加强,表现在作业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做实验时,实验设备损坏率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做实际实验时,先通过PSIM软件进行模型搭建,并分析其各点波形,理论通过后,才允许进入实际实验室进行真实物理模型实验,这样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已经对实际实验有所了解,设备损坏也就减少,同时其建模速度也得到提高。

三、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是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电力学院培养学生具备电力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可以把它看成是弱电控制强电的技术,是弱电和强电之间的接口。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属于信息学科,侧重于弱电及控制,因此授课重点在于电力电子器件及电能变换的控制、信号的检测、保护与数据处理等,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作为熟悉、了解内容,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自身专业背景与知识点,而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从而弱化这门课程的难度,学生会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既熟悉了电力相关知识及背景,又加强了对信息类控制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8.

[2]梁永春,闫彩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方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63-64.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建设时间短。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一般开发及生产管理能力;能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相关专业的应用、测试、维护、设计,并具有不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中高级生产与管理人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时,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坚强的意志、与人合作的能力,又必须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二者密不可分。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采用适合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侧重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倡团队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要根据专业目标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和实用为前提,以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训教学、竞赛活动,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开设该专业,就采用“职业技能考证”、“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三点一线并行推进的方式,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以考证代替课程期末考试,考证成绩作为相关实训环节的成绩,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技能。同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以课程设计代替书面考核、以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作为综合运用的最终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一、理论学习检验――职业资格考证

电子信息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为主要应用的综合化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衡量基础理论教学的标准应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体系来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

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需考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电工中级证,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和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合作。

通过强调实践贯穿于基础理论学习之中的理念,并辅之以职业资格考证作为检验手段,2006级学生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均一次性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的电工中级证的考试。

二、课程实践成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职业技能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先进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严格工程训练,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课程设计环节,将课程设计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以设计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是将所学的专业技术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去。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我们取消以往纸质试卷考核的方式,以具有学科特点、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作为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新方法手段,使其在学完课程后能利用有关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开发,而不仅仅只会在实验箱上完成简单的功能验证。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实验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时间为一至二周。采用课程设计考核方法的实训主要有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实训、可编程控制实训、程序设计实训、单片机技能实训、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等。对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分组安排。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内容和扩展内容。必做内容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扩展内容在必做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加深,供有能力的学生选做。

毕业设计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结合生产实践和具体条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设计较复杂的电路图和PC板,并设计出一定实用性的电子设计作品。

三、专业技能提升――电子设计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是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反映了电子信息技术最新进展,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竞赛为载体,把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竞赛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竞赛既有理论计算、方案论证,又有实际制作、整机调试,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对促进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对于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十分有限,计划内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也只能满足一般的要求。参加电子设计大赛,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对专业学习有特别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情况,我们在科技活动中设计一些工程性题目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实践,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中,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培养和锻炼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职业能力质量建设,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创新性地设计简单实用产品,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子信息技术及其设计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对于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一届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环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向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8-0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1]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2,3]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4]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五、结论

电力信息化是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8):9-16.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4

近些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 这与电子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有着较大关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应用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当重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该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尚存在不足,本文主要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措施;研究

二十一世纪时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世纪,电子信息类产业以及电子信息辅助产业将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渐引起关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电子信息科技专业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电子信息科技教学经验,探索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工作经验。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必备专业,在十多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体来看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方式,仅有一些重点大学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方面已有相当先进的研究成果[1]。多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研究专家认为在课程设置之前需要形成严禁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吸收国外高等院校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与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情况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课程设置形式。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地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依靠良好的基础知识积累,因此首先应当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以及大学物理等,这些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业应当让学生拿出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来学习。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模拟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电路分析、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课程的学习。

2.2 优化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方案的优化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学方案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应当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需要避免教学方案中内容的重复,另外还应注意增加一部分具有当下研究成果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内容,发散学生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应当以教材与基本教学任务为基础,大胆开设新式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度,避免过分的超越教材而引发一些不良教学结果。

2.3 扩展电子信息科技教学覆盖面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应当注意扩展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无论是理论教学过程还是实践应用教学过程都具有较大的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各种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与学习项目紧密联系,比如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网络环境下信息设置技术等。通过扩大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2.4 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环节的改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课程设置的重点应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开设各种与本专业理论课程配套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验课程,开设技术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电子类基础技能培训、电子电工技能培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式

3.1 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适当补充当下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适时适度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动态的课程设置模式,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另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时效性信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指导。

3.2 重点抓实践应用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设置要充分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为了改革核心实践教学项目,可将教学课堂移至实验室和机房,确保学生真正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锻炼联系起来,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3.3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结构研究

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学素质,提高课程设置能力。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逐渐形成课程设置的良性发展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方面需要加大教学设施和教学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机构,补充实验室教学设施。

4 结语

课程设置关系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到高等院校向社会建设输送的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在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保证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电子信息科技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闹生, 雷立云, 黎小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科技信息,2014,12(07):6+11.

[2] 徐国旺, 闫旭东, 谭保华, 童亚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教改研究,2012,10(08):120- 122.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5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来对信息高效处理和控制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了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机械设备技术三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信号收集、图像处理、网络传递等工作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力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一个非常大的专业,其中所涉及的课程软硬件包括:模拟电路,天线设计,电磁场理论,射频电路和数字电路等部分,该专业所涉及的电路设计比较多,因此该专业属于硬件系统设计的那一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像专门做集成电路的那些要真正的自己去设计一个芯片,而是更加关注于具体功能的实现。

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2.1高效化电子信息工程中,PLC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在程序中很快的进行修改和编辑,并且还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建立应用程序,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使用电子信息工程来采集所需要的信息、整理信息和控制信息,可以保证信息整理的精确程度,从而高效率的完成信息处理工作。2.2科学计算的可视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进入了智能时代,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模拟人类的语言行为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还可以在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运用语言和文字、图形、动画等实现。2.3网络化网络技术属于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产物。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交流传播工作都是依靠网络技术来进行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化使得各种行业之间都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世界信息的全球化。

3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电脑、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中使用的内部网络系统,都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产物。电子信息工程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还在不断的提高社会科技化进程。在当今21世纪,专业性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我国严重缺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使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进程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电子信息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小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电子信息工程无法义无反顾的创新,没有新颖的创新成果,也就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前景。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应努力发现影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各个因素,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趋于完善,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

4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不足

4.1缺乏专业性建设人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专业性的建设人才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良好发展主要因素,然而中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当前面处于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电子信息工程综合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新型专业知识,所以要求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人员能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与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知识。虽然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竞争的是技术,但是良好的技术是由专业性人才研发出来的,因此市场上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发展的比较晚,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电子信息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4.2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高质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还决定着今后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的市场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很大被仿制的风险。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被仿制的产品,而且还有一些人肆意猖狂的出售盗版产品,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的损害了设计者自身利益并且侵犯了设计者的知识产权。由于不断出现的恶性竞争的现象,打破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4.3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电子信息工程创新程度不够,部分企业遵循着以前的发展形势,观念相对陈旧,运作模式也不够完善。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大多是引进海外发达国家技术而产生的,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产权意识,缺乏产权的保护力度,以致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急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管理创新意识。

5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优化措施

5.1培养专业型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因此,相关部门和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应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下大力度,尽快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健康的发展。想要培养专业性人才,学校应该加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力度。学生在校期间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工作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参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学无止境”,相关企业应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使技术人员主动的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提升工作效率。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应该为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工作人员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优秀的工作人员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使其学习国外的精湛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性人才关系着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发展,所以社会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问题,努力培养专业性人才,打造有关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精英团队。5.2加大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开发的力度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新的突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若要使电子信息工程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该大力提升技术研发技术,提升科学技术含量。然而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将不能保障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能力。为了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含量,相关政府部门要增加电子信息技术业的支持和投入,然后拓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融资和投资渠道,鼓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走向成熟,使其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5.3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软件环境建设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的首要做法就是将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下一代物联网、云计算机等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要想让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变得国际化,就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增大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加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合协作,打造自己企业独具特色的专属品牌。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发展马上就能成功的发热型产业,它要满足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巨大需求,加强对于电子、工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力度,一步一步的为自己的企业打造良好的软件建设环境。6结束语目前,社会中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融入渗透到各个行业。电子信息技术渗入到生活中,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电子信息工程为人们更加简单便利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技术保证。因此,作为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力度,从而确保电子信息工作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试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5,(52).

[2]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4):140.

[3]陈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5):17-18+38.

[4]刘延风,彭桦.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4):61-65.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6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强力推进,传统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界限已被打破, 新技术与新应用推动了信息通信技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新的形势下,同年10月,商丘供电公司信通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商丘公司在加强通信、信息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和支撑智能电网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1 电网信息通信专业发展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和通信发展背景不同,信息专业与通信专业一直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发展,形成了各自的业务范围、技术架构以及管理模式。电力通信起步较早,已成为承载电网生产、调度、营销、管理的基础物理网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平台。电力信息于公司十一五期间开始飞速发展,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各电网企业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

正是由于发展背景的不同,电力信息与通信纵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似的工作范围、内容,却分属于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相似的工作内容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流程。信息通信必须改变以前的弱联系,改变传统的业务范围,尽快实现业务融合和强联系,并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

1.2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信息通信建设一体化。信息通信建设一体化是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的客观要求,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需要信息和通信建设改变各自为政的传统局面;另外,信息通信建设一体化,可以更好地支持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2)信息通信业务一体化。地市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需要信息通信业务一体化。企业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迫切需要信息通信提供一体化的业务支撑,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信运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要求信息通信业务一体化,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再次,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提供信息通信一体化的产品,这也是相关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3)信息通信服务一体化。为了满足当今电网公司发展对信息通信的需求,信息通信服务必须一体化。信息通信服务一体化,才能为电网提供智能化、移动式和多媒体服务。信息网络技术以及IP组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通信服务一体化成为可能。改变信息通信分离的服务模式,实施信息通信服务一体化,可以提供更加快速、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支撑电网发展。

二、加快信息通信专业融合,提升坚强支撑和优质服务

商丘公司以加速信息通信融合为切入点,以专业管理系统为支持,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发展、统一运行维护“三统一”为管理核心,着眼于信息通信专业的调度、运维、服务、队伍建设“四融合”,打造机构扁平、职能集约、资源融合、运转高效的信息通信管理体系,全面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2.1 调度融合

建立信息通信调度统一值班体系,实现公司信息通信调度统一值班调度。

以现有信息和通信调度人员为基础,采取信息通信联合值班方式,实现从运行值班、运行方式、资源管理等方面完成调度响应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调度运行班组,实现信息通信调度统一响应。

2.2 运维融合

信息通信联合运维。针对商丘公司信息和通信两个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偏少,结构性缺员严重情况,实现信息通信联合运维,共同负责商丘地区辖区信息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

2.3 客服融合

整合现有信息的“5186”和通信的“6524”值班电话,将通信报修电话纳入信息客户服务电话5186体系,实现信息通信调度统一响应,统一实现信息通信客户服务请求、咨询投诉、故障报修等工作统一归口管理,提高故障受理能力,加快反馈速度。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7

一、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最受企业欢迎的是兼备理论和技能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就要及时转变教学的方式,培养综合的专业人才。为电子信息行业提供了大量的综合型人才,促进电子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新形势下的政策扶植和经济结构转型,为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这就要求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提升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表现在:①实践教学的缺失,高职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把专业知识和操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存在缺陷性;②教学实践的方式单一,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就需要开展相应的实验课,但是实验方式的单一也影响了教学效果;③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但是部分高职学校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不充分;⑤教师教学监督机制的缺乏,这导致了教师教学不存在竞争压力,难以提升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质量。

三、新形势下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高职学校正在开展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下面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为改革的发展提供借鉴。

1、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高职教学的目的应当具有针对性,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员,因此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当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课程的设置,调整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使其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相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摒弃传统的模式,重点突破课程死板的问题,同时课程的设计要以时代为背景,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要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掌握钳工、电工等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线路的安装和维修,以及变压器、电机、仪器表、电子线路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因此教学课程体系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

2、师资队伍基本素质的提升

高职电子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因为高职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独立的完成一些技能操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高职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因此教学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就业要求等。教师要熟练掌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并把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同时其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数据,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当重视优化课堂教学,把理论化的知识点直观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住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串联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实际教学案例,强化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这也是新形势下提升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对高职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就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高职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通过联系企业的方式让学习进入企业实习,有助于提供其设备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触到企业的工作要求,有助于其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也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利用先进的虚拟、模拟仿真技术构建实习环境,创造就业氛围,把大型的机械设备虚拟、模拟、仿真到校内的实验环境中,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电子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通过课程设置优化,提升教学课程的合理性,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高职电子课程改革要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为新形势下的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强华. 高职院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J]. 江西煤炭科技,2005(04).

[2] 张建国. 高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改革设想[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1).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8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使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致使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同时,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理论知识,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增强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有些高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在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测量透镜的焦距、光的偏振现象、观察透镜成像等实验,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的质量。高校应该根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效果。在光子学基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强调基础理论知识,重视描述方法、物理量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开设信息光学、电动力学、激光原理、量子力学和光电子学等必修课,确保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开设数字电路、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等必修课,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光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应该合理设置课程,适当安排光通信原理、光电检测与处理、光信息存储与显示这三门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许多高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严重降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大资金投入,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必需的硬件设施,确保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期的热门专业之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该重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地位,加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不断优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丰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专业的高素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4]。

参考文献:

[1]刘雁,蓝岚翎,谢世伟,王习东,.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87-88.

[2]李淑红,孟华茂,包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J].科技风,2011,20:224.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9

1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涉及到计算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集各种专业于一体,从事的是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目标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诸如手机、家电、电脑等信息传输的工具都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产品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发展的重点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等,我国的各个地区在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上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市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在未来的世界,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不可缺少的技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会逐渐的扩大,更多的人才会学习电子信息,并继续研究和创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必须要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调整未来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2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的较晚,因此,其发展水平发展的比较落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引进了国外的技术,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在国际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电子信息产业要发展起来,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的支撑,这种产业是知识与技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在该产业中更需要技术型的人才,技术人才也决定着市场竞争的优劣。而且对于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培养的时间较短,与市场需求相比,人才无法满足电子信息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匮乏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创新意识,信息产业也缺少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引用的是国外的技术,而我国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缺少自己的创新品牌,更谈不上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在电子信息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中出现了假冒伪劣电子信息产品,一些不法商贩也在盗版和侵犯产权,逐渐导致市场越来越恶化,影响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保障措施

1)电子信息产业要推进新的产业,以优质的服务融合创新产品。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要在市场中保持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企业要推进新的产品,应该融合更好的服务于创新中,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体系,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核心技术,推进服务体系的建设。

2)为了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就要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增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在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速度在下降,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在创新和产品方面做出努力,进行创新产品的转型升级。企业在信息技术上要进行改造,特别是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电子信息技术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要加大对资金的投资力度 , 在投资和融资的渠道上通过成立电子信息基金的机构,鼓励企业改造电子信息技术,使之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也要实施政策性的引导,促进电信产业跨越式发展,在领域发展上,可以采用扁平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广阔领域的电子信息产品,扩充业务,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要增强自身产权的保护意识,加强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要规范。电子信息技术要突破关键技术,建立自主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对软件产业的开发,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企业要增强产权知识和保护意识,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也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鼓励和激发技术人才在科研的道路上自主研发和创造,以此来维持期工作热情,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提供保障。

4)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环境要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环境比较混乱,市场环境出现了电子伪劣产品,这些不法商贩扰乱了市场秩序,而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不良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为了完善电子信息市场,就要改善不良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市场,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优化电子产品市场。

5)电子信息产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专业的技术人才,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作为电子信息企业要在人才培养上多做出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发展从国外学习归来的专业人才,优化专业人才发展的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前沿,电子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该技术涉及的领域也是更加的广泛,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为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3(09).

[2]张霄.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3):8-8.

[3]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4):40-40.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0

1.2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人才在快速更新换代的当今世界都非常珍贵。专业人才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够维持该领域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这样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对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至关重要,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只增不减。但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电子信息的专业在各个高校出现的年限不长,发展得也不是很成熟,因此培养出来的具备丰富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的优秀专业人才不多,这就造成了专业人才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领域上供不应求。因此,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一直发展缓慢,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高端人才的稀缺。

1.3发展环境不成熟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的,环境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也很重要。在国内,现有的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对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比如:如何裁定电子信息产业中侵权的行为、如何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等等。不成熟的法律法规无法让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在每一个问题上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另外,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便利,很多企业也受益匪浅,也承认电子信息技术是很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使用的安全性上存在疑虑。于是那一少部分人一直沿用旧的经营策略,不愿意顺应社会的发展的改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革新,原因就是对于新技术的不信任。虽然这一部分人所占的比例不多,但仍是阻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2如何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阻碍电子信息工程发的因素主要是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稀缺以及发展环境不成熟。因此,为了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我们就要在立法力度和资金投入上多下功夫。在立法力度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电子信息产业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部门监督电子信息工程的力度,提高起亚的康也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全面打击盗版等违法行为。在资金投入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领域。如果资金不足,就会中断研发,将整个研发工作陷入僵局,从而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同时,应增加高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资金投入,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求的具备丰富电子系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1

1.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区别在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了: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等,其中课程内容除了信息自动化方面的专业课程,还包括了电子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传感技术、电子材料以及电子器件基础等。由此可见,这两个专业的学习都必须以扎实的数学与物理知识作为基础。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而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高。总而言之,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两个专业的学习方面都极为重要。

1.3就业方向的区别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相关,例如,电子工程师主要的工作主要是与电子通信期间的开发设计有关;软件工程师则主要负责与硬件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项目主管的主要工作要求具备成熟的经验与丰富的知识等。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存问题

2.1专业缺乏特色目前,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新型学科,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发展。由于高校对这两门专业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及了解,导致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出现口径过宽的情况,难以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有的学校在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时候,缺少有针对性的安排和设置,导致这两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没有真正体现出不同专业的人才特色。

2.2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尚未成熟,多数高校内在这两个专业上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甚至在某些学校内没有这方面专业的教师,而是让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代课,如此一来,容易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大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少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在师资结构的安排上欠缺合理性,影响了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实践力度不足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来说,实践教学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这两门学科的学习课程上安排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的实践内容是验证型实验,操作程序是固定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缺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力度。其次,有的学校没有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1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明确进行高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在教学的改革当中,课程改革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这是改革任务当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核心所在。从国内外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对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紧紧围绕着服务第一的宗旨,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符合护理岗位的需求而进行培养与教育。进行课程创新与改革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多个选择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余,对选修课程进行开发与优化,专业课程以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突出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对理论的学时进行合理的缩短,在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各种特色的计算及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2)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对课程的体系进行的综合整理,发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整体综合性。根据我国高校现在的学生岗位需求,可以把专业课程从单独教学进行综合性调整,变成为综合性的学科来进行教学,从而增加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减少学生学习内容发生脱节。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性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体现出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完整性,全面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3)保持教学内容的平衡性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特征。(4)以岗位需要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对计算机理论进行探索,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体现出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同时在结束每章节的教学之后,可以组织教师们对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性归纳。从总结归纳中深入思考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技能。此外,还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以此为中职护理院校的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并结合全新的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实际出发,把全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2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3

要形成一个专业,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研究,第二要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侧、控制和加工处理的技术科学,是一门知识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而且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科学[1]。目前主要课程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学、固体物理等物理类课程,电路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电、高频等电子类课程和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单片机、多媒体、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类课程。知识面涉及的非常宽,是多学科课程的组合,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基础理论体系。与信息工程甚至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差不大。

1.2 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目前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工程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的专业,但是它们几乎都属于非师范类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的要求。因此,现在大多数院校这个专业的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他们既没有系统的教育背景又缺乏教学实践。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同时电子信息专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因此着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广并且进行过系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合格教师,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重要。

1.3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虽然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实验实践教学,但是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未能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不少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首先是实践的内容单一,实验课程中演示性、验证性的内容居多,学生只是开电源、观察现象、做记录即可。研究型和设计性的内容少,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单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基地只是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难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发挥作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则少之又少。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设计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要。

2.加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

2.1 准确定位,建立专业特色

要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就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在重多院校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如农业院校可以将农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这样专业才能办活。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因此要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尽量压缩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选修课的内容要根据当前的新信息、新技术不断更新。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掌握几门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走出校门后就能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已有的实验平台,建立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重点课程设计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仪表、仪器的使用极其电子工艺,这是基本的技能实验,一定要为后续试验打牢基础。验证性的实验如EWB、System View是指用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外方针等形式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型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学到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设计一个数字闹钟,利用所学的高频电子技术知识制作调频对讲机等,或者通过实验让学生将各个课程之间综合起来,如采用EDA技术、单片机来设计制作一个温度控制体统等[2]。设计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资料,针对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设计,如报警装置、道路交通指示灯等,老师稍作讲解后,由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并进行论证,电路的设计电路板控制程序的编写等由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出现问题自己搜集资料解决,老师只是起到进行必要技术指导和点评的作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实验,真正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也是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了现代工程技术。

2.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3]。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

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

3.结论

学校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只有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改革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