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实用13篇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1

一、考点回顾,把握考点趋势

近年来涉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考题主要有2008年广东单科中涉及《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2008年江苏单科涉及自治区的建立,2009年上海单科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影响,2010年四川文综涉及归纳论证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2011年天津文综涉及归纳民主政治完善的社会条件,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011年江苏单科涉及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历史特征,2011年浙江文综中涉及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历史特征,2012年广东文综涉及全国人大召开的历史条件,2012年天津文综涉及澳门回归的历史条件,2012年江苏单科涉及以台湾民众的返乡运动切入两岸关系,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更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如全国Ⅰ卷第40题,是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同时间接考查祖国统一问题,为强化海洋权益中国不会退缩半步,要求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作为保障,如果海军强大了,那么中国的统一就有保障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高频考点,特别是中国政治建设中的“深化改革及健全民主政治”、“反腐倡廉”,祖国统一中的“两岸关系”及“一国两制”,这样考查的“热度”就会有所增强。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历史“长效热点”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媒体”,重要的事件往往通过媒体传播。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如:“人大及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很容易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长效热点相结合。只有运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如“祖国统一”这一问题,必须知道目前两岸关系相关的新闻报道,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清楚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那么高考涉及“国家统一”这一长效热点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好题目,提高做题能力。巧用多媒体最关键的一点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理解历史,通过历史解读现实,最终对历史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高考历史中的“长效热点”。

三、分析高考命题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考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近年来新史观、新情境与“历史长效热点”相结合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祖国统一”与“两岸关系”以创设新情境的方式出现,希望老师们高度关注,特别是多了解时政新闻。要给学生讲述答题思路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

四、重在课堂,展望高考

高考中的“长效热点”并非是到高三再复习讲解,或者是单纯地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另外,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同样涉及热点,期中考及期末考出题的教师都会把一些长效热点作为重要考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进度,特别是人民版必修一及必修二新课上完后,教师就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历史长效热点的讲解,这种讲解从短期来讲是把握好期末考及学业水平考试,从长远来讲是立足高考。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历史中长效热点的考查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及间接性,例如:2013年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联系房产热的同时重点考查政治建设的问题,了解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只有把握从古至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脉络,才能更好地答题。

总之,高考历史“长效热点”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很多,特别是考题形式逐渐多样化,重在知识点的把握及应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具有凸显语文知识运用的特点,材料内容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强调从现实考查历史知识点,从历史中把握现实,重在理论知识点的构建,答题要点更突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言简意赅、要点明确等特点,全面把握,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2

可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中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割裂,导致了他们在高考中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教学的软肋,绝不能掩耳盗铃。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通过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相联系,要能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历史“活”起来。

二、开发利用好现实热点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把握、再生成、再创新的全新过程。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历史资源的利用要从本地区、本班级学生具体学情出发。现实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尊重课标教材,又要结合当代实际灵活使用;既不迷信课标书本,也不盲目追赶时髦新闻。教师对历史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结合当代学生实际对历史重点知识的再分析、再处理。

1.课前首先要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搜集和整理

历史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生活资源,尤其是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历史分析、理解和感悟现实,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课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经验调查积累生活材料,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搜集: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如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中的重点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午间半小时》和《晚间新闻》等。二是借鉴政治学科热点素材来关注现实热点与历史相关的问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这些热点素材,我们还要学会整理。第一,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将平时所搜集到的热点素材做好笔记,积少成多,完善对热点材料的储备。第二,对搜集到的热点素材进行分类。通常可分成以下几类:时效热点,包括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等;长效热点,包括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话题,如“三农”问题、世界和平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近代化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创新问题等;史学研究热点,包括考古的重大发现、最新史学观点等。

2.课中升华现实热点资源蕴含的鉴古知今的教学价值,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现实生活资源再现于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分析现实热点资源。我们常见的古币、票证、衣食住行变迁、各地的历史人物、地名沿革……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对每一个热点素材要有所思,有所悟,洞察热点所揭示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从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大地震中,我们要从中领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福岛核危机中认识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政府工作的效能等。再比如2011年3月19日以法国为先锋的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和平问题、和谐世界的构建问题、民族文化和的包容问题等。只有把握这些热点的本质的东西,才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思考和分析,汲取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来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历史、探索历史、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学会如何理解现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3.课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使历史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开展乡土史教育和历史实践活动。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教师若把乡土史和学生历史实践活动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在实践活动中教,在实践活动中学。学生通过课堂外的参观家乡文化遗址、调查地方名人、收集古老传说等。这些作业改变了以往读、写、背等形式,极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能够把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

“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学最大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鲜活的生命出发,从火热的社会问题出发,而不是研究经院哲学或书本。教材上历史知识是相对凝固不变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个人的命运,社会的未来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去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3

二、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三、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用“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外,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四、关注课的导入

导入犹如戏曲表演中的锲子,锲子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戏曲演出能否成功。一节课的导入亦是如此,导入是否精辟、恰当、合适,关系到能否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平时上课就不是很关注或不关注,更何况是复习课,往往上课是就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复习××。”“今天我们来学习××。”等等,然后直接上课。这节课学生本身就关注不够,再加上知识点不易掌握,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一开始从气势上就让学生引起共鸣。

五、注重复习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偏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复习的质量呢?这就需要运用适当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具体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通过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出基本的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搜集和处理材料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材料题明显增多,而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材料。面对这些陌生的材料,首先学生要利用复习的时间大量搜集各历史阶段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从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得到,这种不仅可增加历史知识,而且可对各历史阶段历史特征和概貌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次是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首要的是对所给出材料的中心内容要归纳出来,然后根据材料尽可能把材料放回到教材中去。在答题时,一般答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答案是材料本身的归纳,另一种是从相关教材中来。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4

一、试题类型变化趋势

纵观单独命题的江苏历史高考卷,2008年开始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减到100分钟,考试总分也由150分减少为到120分。选择题的题目减少,分值减少,难度加大,非选择题题型方面有较大变化:2004年到2007年都是两种形式,2008年只有材料解析题一种形式,必做3题,选做2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变化特点趋势

(一)注重基础知识,突出思维能力。

江苏高考历史卷紧贴中学教学的实际,重视基础和能力;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强调整合和实践,逐步加强对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2007年考题灵活性明显加强,角度非常新颖。如第25题王安石变法题最后一问,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并说明理由,答案不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非正即误的单一模式。

(二)注重专题联系,设计灵活新颖。

2004、2005年高考弱化了对专题知识的考查,2006年以后高考中出现了专题类的题目,专题联系使得试卷跨度很大,设计灵活新颖,纵横联系,旧题翻新意。

(三)注重图文并茂,激发探究兴趣。

江苏历史高考试题营造了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试题中非文字信息源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图片最为突出,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图的范围广泛,有地形图、人物图、货币图、宣传海报、漫画、书法作品、历史图片、连环画、美术画等。文字题越来越多地利用文献创设情境来命题。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

(四)注重人文科学,扩宽知识层面。

与2006、2007年的试卷相比,2008年的试卷难度明显增加,出题方式新、取材开阔是主要原因,选择题的难度比以往有所上升。比如第15题大科学家牛顿这一知识点,选用了其墓碑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学生要作出正确判断,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具有相关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五)注重时代气息,关注现实生活。

试题不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功能。2008年第6题接生题就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说明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史也可以以生活化的材料为题目创设新情境,这种鲜活导向的新题型不可轻视。

(六)注重地方特色,培养爱国情怀。

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感知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内容。如2006年试题中的第1、3、6、7、24、28题都是考查与江苏地区有关的内容,既改变了教材缺乏生动具体情节和缺少趣味性的不足,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献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三、教学思考及应对

(一)强化课标意识,兼顾不同教材。

新课标是“一标多本”,不同版本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以及历史基本知识点有所差别。教师要紧紧依托《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找到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历史教材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将所须掌握的内容从不同的版本中挖掘出来,使复习有针对性。

(二)理解主干知识,注重思维训练。

新课程提倡“为理解而学”,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大大降低了对繁琐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知识;加强了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主干知识的特点,采取“联想、谐音、口诀、特征、谐音、归纳、理解、数字记忆法”等手段,帮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史实。

新课改的理念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各种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三)建立通史体系,形成立体思维。

新教材是专题史,进行通史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整合时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梳理,给学生一个知识网络。通过通史复习,学生能够对前后知识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有通概的眼光,能举一反三。

(四)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习兴趣。

围绕热点出题,是江苏高考的一大特色。社会热点不仅包括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还包括一些百姓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近几年的高考题大多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设题,考查的是专题类的问题。学生在平时要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重大变化,学会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

尊重高中历史教材的观点和表述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让高考历史试题更多地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是近年来各类高考历史试题的共同追求。对于这些文献材料和图像材料及史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观察,它们是进行训练的好素材,可以将历史知识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探究高考试题,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题目的构思还是答案的构成都给我们以很多启发,用它们做范例,既不会迷失方向,又可以少走弯路。对这些典型题,教师要发掘其丰富内涵与思维角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尽可能缩短与高考题在思路、心理等方面的距离,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江苏历史卷命题稳中有变,一改以往江苏高考历史卷平易、浅显的本色,侧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彰显了江苏地方特色,人文气息相当浓厚,富有勃勃的生气。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5

一、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不仅是师生备考的重要依据,更是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更好地迎接高考,就必须在复习之前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范围,考试内容的增减情况,尤其是要注意新的题型的变化,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及时把握高考的最新动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系统复习,夯实知识基础

进入高三以后,第一轮的复习主要就是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可以说,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活动的基石,如果系统复习阶段基础打得牢靠,会为接下来的整个复习工作取得成功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在系统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舍得花大力气。在整个复习环节中,系统复习阶段往往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重复之前的知识点占据整个复习工作相当大的分量,由于都是一些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缺失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自然容易产生沉闷乏味感。同时,与新课讲授相比,在复习课上,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学习的紧张感要高于新课讲授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往往是比较难熬的时光。虽然在系统复习中,复习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系统复习阶段简单地理解对旧知识的重复,否则将导致复习活动陷入误区。在系统复习阶段,除了传统的教学重难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复习的部分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一些之前教材中的学习盲区,使得复习更加全面。除了复习的全面性外,在系统复习阶段,还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阶段,我们都是按照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活动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单元复习结束以后进行单元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组合成一个个的模块,使得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更加明显,从而不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提高复习效率。

三、专题复习,深化理解和掌握

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丢掉的知识重新捡回来,并进行一定的整理,从而使得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然而,仅仅基础知识扎实还远远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就要注意对第一轮复习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开展专题复习。很多时候,为了使得知识专题更加整体化,我们可以突破第一轮复习中的章节限制进行跨章节的整合。例如,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近现代史,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在教材中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跨章节,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每个部分进行纵向的总结,横向的比较,如分类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通过对原有知识模块的突破和重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综合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如今的历史高考都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开展的,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同一个材料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角度入手,因此,在历史复习的阶段,一定要注意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点,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高考综合中最容易涉及的问题。通过综合性的复习,可以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进行文综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关注社会热点,重新回归教材

高考是一个最具时代性的考试,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每一年都是结合当年的社会热点进行命题,这也是基于把课堂同社会连接起来的目的。因此,到了高三历史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就要注意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那些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大学科的热点,教师尤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到了临近高考阶段,除了要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外,重新回归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前面的几轮复习,很多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历史教材,这其实是一个复习误区。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基础知识的失分重灾区,这就是忽视教材所造成的。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注意重新回归教材,进一步地扎实基本功。同时,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复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教材复习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人们常常把高三复习阶段视为高考冲刺阶段,其实这个形容在我看来并不恰当,高三这个时间段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算短,如果进入高三以后,一味地蛮力冲刺,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在高三复习阶段,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既要以高考为依据,又不能被高考所束缚,这样通过几轮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质的飞跃,收获高考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6

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难度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卷不难看出,200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难度创了近10年来之最。部分客观题过于专业和学术化,依托现有课本知识很难解决,甚至很难解释出合理的答案。命题专家们的初衷是增加试题区分度,殊不知由于这部分题目难度过大,水平高的学生也难以应对,结果只能和其他同学一样靠猜测,反而失去了优势。这可谓是2009年历史江苏卷最大的败笔。2010年历史江苏卷吸取了教训,“去学术化”,贴合课本知识,合理降低试题难度。这一调整,相较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高考命题不是让命题专家秀水平高低,也不是让专家来宣传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去命题,合理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2010年江苏卷的命题对此分寸的把握做出了满意的回答。

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中,有相当多的题目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而非与教材知识点简单对接。例如(2010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来源:学科网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此题考查了必修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相关内容,但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情景是课本之外的,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对课本学习的基本史实,概念的理解。

二、 材料为先,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到2010年已经是第三年。三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2010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更是占据了16道之多。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

例如(2010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优点的评价和认识,但通过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史料来考查,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

三、 试题新颖,突出学生阐释历史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三年来,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在前两年的高考试题中,能力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基本没有涉及。 “描述和阐释事物”具体包括: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2010年历史江苏卷第22、23题共20分,完整考查了这一能力。与其他几方面能力要求相比较,“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特点是逆向思维。与通常的根据史料进行归纳概括思维方式刚好相反,即根据现成的结论或试题提供的历史事物,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判断分析,并加以描述和阐释。至此,高考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考查四个方面全部得以体现。

与此要求相适应,近三年高考试题由知识考查为主转向能力考查为主。突出历史学科特征,加大了材料阅读和解析的比重,涉及材料的试题分值增加;进一步淡化了对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的经过、制度、著作典籍、学术思想、社会生活情况等知识记忆的内容考查;更加强调独立运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四、 隐性介入热点,对热点问题不明显跟风

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注重现实,贴近生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对同类历史事件的联系的归纳,找寻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现实社会中的风险。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以历史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将历史学习内化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但历史学科的既往性又使得社会时事热点反映在历史试卷中,往往只能是隐性存在。

从2010年高考试题的选材和试题的角度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来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这对新一届高三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更加促使每一位高三教师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复习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如何提高三复习的有效性?依据2010年江苏卷命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注意整合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依靠“求同去异”减少复习内容要点,从而提高掌握基础知识的质量;同时要注意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 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 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 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三、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

1.审题技巧。审题正确与否是考试成败的关键。第一审时间。我们要静下心仔细读题、反复推敲。第二审关键词、求答项。找到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求答项是什么?审题准确了,思路也就明朗。第三审题意。即解读命题意图。为了使考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考试中心对试卷的长度作了适当的微调。考生切忌将题目稍一扫描,提笔即答。借用一句古话:读题三遍,题意自现。

2. 答题技巧。对待材料解析题,笔者建议: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将材料分清层次,再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教材中。对待问答题,笔者主张:首先明确求答项,回答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求答项,不能答非所问;其次分层作答,一个层次答完就是一段,切忌一气呵成;再次注意主观答案客观化,不要围绕某一要点长篇大论,要善于抓关键词、句,要注意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搜寻其他要点;最后看分答题,高考试卷主观题后面都有分值,分值的多少基本体现着该题的难易和答题量的比重,留意它有助于我们把握答题的分寸。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7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8

一、注意整体把握,重整教材

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一轮历史复习,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而要应对高考对能力的考核这一更高的要求,就需要通过专题复习,将已学知识进行有效重组和整合,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轮专题复习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为目标,达到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二轮复习不是纯粹的知识重组,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因而二轮复习要打破原有的教材的专题模式代以通史形式展现历史,即重新整合教材,把原来的三本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文化文明史重整为三个模块,即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这样通过以时间为主线,把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通过(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进行横向比较,教给学生横向把握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二、围绕考点,展开互动学习

比如,我们二轮复习的第一个模块,就是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和世界,复习过程中,先要求学生看课文的目录,先了解本模块下,我们要复习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再看专题概览,从总体上掌握本模块我们要学什么,要怎样学,接着,看每个模块的课前提示,明确本模块具体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古今贯通。

在复习本模块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基础知识越细越好。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重整,使我们零散的知识点,形成条理和系统。再通过课堂,适时地检测,使学生的知识更清晰。

当然,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年的高考,热点都是必考内容,也是考核要点。高考历史不回避热点,但也不主动迎合热点,因此在历史专题复习时也要关注热点,热点分时政热点、长效热点和2013年周年热点。比如,三农问题;加强能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中日、中美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完整等热点问题,都属于2013年的高频热点。其次学生还要时常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学会分析时政热点,及可能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热点。

复习备考时学生往往只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但疏于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和熟练运用,学生通常会出现平时也好好学了就是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因而,二轮复习“训练”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练要“精”,要有深度,关键是习题要精选。习题讲评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讲评才更有效?

1.讲评要注意及时性,也就是批改不过夜,讲评不隔天,粗批快改,全批全改;突出针对性,就是批出问题,批出榜样(每周每月在所带班级中进行优秀作业展评);讲究激励性,落实总结性,就是批出关爱(面批面改),批出效果。

2.讲评过程: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先自查自纠,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先找同学帮忙解决;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在老师讲解之前,一定要先有自己的思考。通过每次模拟考试,找失分,针对失分,找差距,找改进。还要注意课堂集中纠错,通过这一环节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得出做这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找到差距和方向,并逐步提升其解题能力。老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9

一、高考历史命题的规律和趋势

1.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2010年高考历史12道选择题中11道题和两个主观题都是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图片材料创设情境,突出了信息释读能力的考查。

2.考查目标上,主观题更是突出了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即对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3.设计思路上,娴熟地运用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综合运用了现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社会生活史范式。2008年试题以文明史范式为主,2009、2010年以多种史学范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探究丰富的历史现象。

4.侧重考查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探究问题等方面的文科综合能力。

5.不回避周年热点、社会热点等问题。

6.注重历史文化常识考查。从2007年开始,历史第一道选择题都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常识的考查,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普通高中美术音乐特长生的特点

1.学习目标明确。多年来我校特长生升学率都达80%以上,特长生信心足、学习态度端正,学风浓厚,特别是术科考试结束后,学生文化学习很刻苦认真,文化成绩进步特别大。

2.学生文化基础差、能力欠缺。很多学生选择特长的道路,是因为初中文化成绩不理想,不能考取更理想的高中。但特长生高考文化二本上线分要求不很高,只是普通文化生二本上线分的60%(2010年为65%)。

3.文化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复习时间紧。特长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在术科学习上,高三学生对文化学习往往是前松后紧(秋季学期主要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术科的练习培训考试上,春季学期术科高考结束后,学生才全力以赴地补文化课)。

三、特长生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1.认真钻研高考。认真研读近三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从中研究高考规律,把握高考方向和趋势,做到准确、有效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2.大力夯实基础知识。特长班历史复习分二轮进行,第一轮复习从秋季学期开始至第二年5月中旬,这期间特长生要用近三个月时间进行术科培训和考试,第一轮复习时间跨度长且不能连续复习。这轮复习要力争讲细讲透,不能错过任何考点、知识点、热点和易错点。第一轮复习进度较慢,艺术生第二轮专题复习基本上没有能系统进行,只能有选择地讲练一些重点专题。

3.严格控制教学难度和考试难度。特长生高考文化分比普通文化生录取分要低,而且高考不是每一道题都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拉开考生档次的是中低难度题。难度较大的题目,在练习测试中我对特长生都少讲甚至不讲。

4.重视解题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重点是抓好四个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案规范化”。我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整理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历史“考什么”“怎样考”,从其答案中体会“答什么”“怎样答”。

5.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问题情境,注意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问题情境,把课本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学习作为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6.关注文史常识,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由于从2007年以来的文综高考题涉及一些历史基本常识,所以我经常整理相关历史文化常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积累。

7.以本为本,重视回归教材。高考虽不直接考课本知识,但多读强记是特长生拿分最现实的办法,因此我要求学生课前用5分钟大声朗读课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大纲(文科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145-180.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10

一、历史探究题的分类及题型特点

1.学科渗透型的历史探究题

学科渗透型的历史探究题是将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和地理、文学以及政治常识的相互渗透的题型,知识的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联系性。

(1)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例1: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已成为历史,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则在人们的怀念中永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新长征”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将更艰巨,要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①红军长征途中和“新长征”开始之时,中国共产党分别举行过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指和。

②今天我们进行的“新长征”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请举一实例说明改革或开放的重要意义。

本题的第一问是考查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第二问是考查政治知识。体现出历史与政治相渗透的特点。

(2)历史与地理的渗透

例2:日本宣布购买台湾的附属岛屿――以来,激发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尤其是西安、南京和宁波等地带动民众。宁波渔民还前往相邻的附近海域捕鱼维权。据此回答了以下问题。(8分)

①依据材料判断位于中国哪一海域?是在什么时候被日本强占的(2分)

②用史实说明为什么西安、南京、宁波人民尤为激愤?(3分)

③中国应该通过哪些努力解决问题。(三个以上角度3分)

第一问是考查地理知识,第二问是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

(3)历史与文学知识的渗透

该类题往往结合各种文学体裁(诗歌、名人名言、歌词、俗语、文章的片断等)引出问题。

例3: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①“去年今日割台湾”中的“去年今日”指的是什么时间?

②为什么要割台湾?通过什么条约割占了台湾?

③当时台湾人民对台湾被割的消息有什么反应?

2。时政热点型的历史探究题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用现实时事带出历史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例4:【中日之交 和平共处】(8分)

图一:世界政区图局部 图二: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图三:日本政府购买

①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结合图一请说说中日隔海相望的是哪一个海洋?在古代,中日交往频繁,请举一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事例。(2分)

②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2分)

③日本政府提出购买,将国有化,这一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④面对图二、图三日本的言行,我们政府该如何应对?(2分)

本题以中日交往为主线,体现史地知识的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从古到近历史的纵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内容综合性。

3.活动型历史探究题

活动型历史探究题一般在考题的开始创设活动的情景,要求“进入角色”,自主探究,学以致用。它的命题宗旨主要是:能力立意,开发潜能,鼓励创新,德育功能。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实例,使学生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实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请你带领你们班的同学开展一次红色旅游活动,为了把这次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旅游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为了使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深入开展,请再例举几种切实可行的活动方式?

从目前的试题看,可按创设的情景不同分成五类:应用文类如小论文、书信、建议书、发言提纲、感谢信等;主题会议类,如辩论会,讨论会、主题班会,展览会等;社会调查类,包括建议类、打算类、献策类等。宣传板报类,如黑板报、墙报等;标语口号类,如写广告词、宣传标语、主题、口号、警示语、座右铭等。

二、历史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学科渗透型历史探究题时,首先,养成综合科目的思维习惯。其次阅读完材料后要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问题该用哪一学科知识解答。最后,进一明确是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历史与文学的渗透题,尤其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肯懂并理解材料是关键。

时政热点型的历史探究题一般围绕着当年的社会热点,目前中考历史试题都比较注重社会热点,所以特别要求考生平时多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解答时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认真审题,分层找“提示”(材料要点),对“提示”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因为……所以……”的思路,将有关知识点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

总的来讲学生在应对历史探究题时应注意一下四点:

第一,会意,即领会、理解,这是成功答题的基础。同学们可以先粗读再精读,尽快抓住材料的关键字句昂,更准确,中心意思,明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同学们可以先看设问,再结合问题阅读材料,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更准确滴把握材料,提取材料要点。

第二,回归,即回归教材,这是成功答题的关键和核心。只有把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回归到教材中去,才能找到答题的关键.同学们要多角度多层次回归教材,历史探究题涉及的知识点往往会跨章节,甚至跨年级和学科,因此回归的“点”要多,力争全面,但是需要突出要点。

第三,创新,这是成功答题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学生在联系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大胆联想,挖掘潜能,合理推新,也可以打破常规,别出新裁。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11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为自主探究之车引导方向,不断加油,是历史教师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有效尝试:

一、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源动力。

要激发学生热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选择并尝试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在过去,初中历史课更重视教师指导,而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现状,传统的 “复习-引入-新授-练习-小结”五环节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探索就无从谈起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所在学校学生历史学习惯、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浸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局限于课本学历史,较少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问题意识薄弱,将生活实际问题提炼成教学模型的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精神,课堂上“等、靠、要”现象突出,质疑、创新意识有待引导培养。

针对学生学习上的负面存在,笔者在“扬弃”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用“情境、探究、示例、议练、归纳、提高”六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

2.情感投资,触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星期一个班才上那么两节历史课,历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处于弱势,如果历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更能产生消极的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科深受家长看重,往往应付式地学习历史等常识科目,这种情况下,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的一种学习历史的动力。事实也证明,历史教师能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这将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支持着学生的进步。进行情感投资,可以让学生因为喜欢你,而去喜欢历史科,从而主动探究。

3.关注差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历史科在一个班里也有“优生”与“后进生”之分。一般来说,“优生”善于钻研,乐于探索,若教师只注重“优生”,课堂设计太难太深,由于“后进生”知识基础差,必然会导致其思考困难,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后进生”越来越差。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适当地为“后进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一是教师设计情境问题时,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活情境、挂图实物、多媒体展现情境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实际,选择那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供学生探索之用。二是创造交流合作机会,以“强”带“弱”,以“差”促“好”,编排坐位时,让优生和后进生穿插坐,便于取长补短。三是分层提问,让“后进生”也有表现自已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其主动探索。

二、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若把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过多,必然导致学生自主时间减少。在课堂上,要想学生自主探索,除了适当的引导外,应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在实际课堂中,许多历史教师刚出示问题,就忙着启发,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思考时间太短,学生就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肤浅的作答,试问,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从思考这个角度上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不过是被牵着鼻子走别人的路罢了,何来的自主探索?又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提出问题生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时间虽短,但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或许,教师也有这样的疑惑:学生知识基础不一致,有时有些同学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高高地举起手准备发言,若叫他马上回答,许多时候可以更快地进行教学进度,但这无疑打断还在苦思同学的思考,也挫败部分同学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久之养成等答案的习惯,而不让举手的同学回答,又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历史教师既保护学生自尊心,又要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就要讲究课堂调控艺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

三、给学生提供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

和其他主科一样,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内容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历史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信息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探究问题就更具深刻性,也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历史课也可以考虑改变桌椅排列法,把“秧田式”桌椅排列法,换成“马蹄形”、“半圆形”或“围坐形”,使其变为更有利于全员参与的探究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交流是学生探究的空间,要讲求实效,不求形式上的热闹,可有可无的讨论交流不要安排,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加以限制。为了防止讨论时间的空耗,教师要加强巡视与指导。

当然,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后,我们应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意识,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历史探究中不断成长。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12

一、时事热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中,结合当代时事热点,考查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也要更贴近现代的实际生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热点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打破过去通史结构,以更为宽广的专题史的方式讲述,使其理论性更强。通过时事热点渗透到历史概念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其中的历史事迹、历史人物等。例如,讲到多边外交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引用我国政府为索马里海域护航,受到联合国秘书长热烈欢迎的事迹,加强学生对多边外交的理解。同时,运用多媒体再配我国海军舰队为他国商船保驾护航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威武和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认知能力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课程较多,条件也极其有限,几乎很少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在狭窄的知识面下,不易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用时事热点,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逐渐培养以史论今、以史为鉴的认知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后,专题史内容的知识点多,学生学习难以走出课本。因此,引入时事热点,能实现传递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观察和辨别社会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时事热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备课充分,恰当选材

一是针对教材内容的不足,以及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模糊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网站、报刊等方式及时获取时政热点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历史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分析历史、评论历史的能力。二是优化时事材料,注意时事热点材料的关联性、时效性和导向性。如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进一步证明我国欣欣向荣的科技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这部分就可以用在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有关科技进步的内容设计中。三是丰富时事热点材料的形式。时事材料不仅是文字材料,尤其在当前平板电脑和手机风靡的网络时代,更要结合影视、新闻报道、访谈等材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2.课堂教学多样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热点的方法需要多种多样,并结合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性运用相关材料进行教学。一是导入新课方面。以时政热点导入,能立即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以播放图片、视频,感悟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时事。营造对话氛围,不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会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历史课堂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时事就在身边,具有时效性与前瞻性。三是课后布置时政任务,促使学生主动点评时事热点。教师可在课后布置1~2个时政任务,让学生主动了解时政热点,并通过历史内容,以史为鉴,自写一份结合史料点评时政的作业。通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辩C能力和创新思维。

3.避免时事热点教学误区

教师在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在点评时事热点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和片面,要紧密结合课本知识,探讨事件的本质,以此获得最佳课堂效果;二是选择时政热点时,需要选择有正能量的内容,避免负面影响,以积极向上的时政信息引导学生走向正面;三是分析时事热点需要探究其前因后果,结合历史知识点分析,提升时事热点的价值。高中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其思想不够成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主观。因此,在正确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需要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时政观点。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育最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转变教学模式,特别是引入时事热点,通过展述点评,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让学生不再感觉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从而真正喜欢并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段本香.巧用时政热点激活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11).

[2]刘红梅.浅谈高三时政热点复习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

[3]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篇13

再次,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上会作笔记,我翻阅过许多学生的课本,发现很多学生把平时复习的例题、辅导书上的重要题目,自己记不清的题目、老师强调的题目都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整理课堂笔记,有选择的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统的知识点。把知识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中国近代化的抗争和探索史、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等,或者是用时间来划分,将一块块的时间段中世界历史事件纵横比较,如: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世界各国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等。这样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会去找不同的框架结构。省时省力并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