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用13篇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

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一是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以沿黄沿线产业带为支撑的西部经济区;二是实施“双百亿工程”,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

在2010年6月召开的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形成从东到西由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7个盟市构成的完整的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域。并从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西部盟市的实际出发指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的着力点是打造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也是西部经济区优化产业布局的中心任务。按照集约发展、循环发展、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自治区规划了辐射西部7个盟市、38个旗县、22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沿黄沿线经济带,分别占西部旗县市区总数的76%、土地面积的43%、人口的86%。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主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五大基地”的战略定位展开,同时打造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布局以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经过充分论证、讨论、修改,自治区政府于2010年9月28日颁布了《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出台了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并且在自治区和西部7盟市分别成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企业、大园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双百亿工程”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全面提高我区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巩固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合“十二五”规划安排部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实施“双百亿工程”的意见(2011-2013年)》中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使全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达6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产业园区达40个左右。

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与“双百亿工程”紧密相关,产业带从面上规划产业布局,“双百亿工程”从点上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载体。对占全区工业比重约2/3的西部地区来说,这两项工作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zk起,多个百亿产业群悄然浮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

9月20日至22日,参加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的与会代表分别在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的带领下分三组深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对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水起。一年来,在西部地区实行大范围配置资源、大区域合作配套,由过去以园区为单位相对封闭的发展,扩展到区域发展的大布局当中,建设浪潮风生水起。2011年上半年,西部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4.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77.9%。西部盟市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工业园区数量由74个整合为66个。今年1-8月,沿黄沿线规划的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开工项目170个,续建项目209个,完成投资7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15亿元,占西部地区的84%。其中,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占新开项目的76.6%。积极化解瓶颈制约,加快沿黄沿线重点产业带建设。水利厅积极推进沿黄河盟市间的水权转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并且积极向国家为西部盟市争取用水指标:国土部门优先保证西部盟市用地指标,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土地利用计划,最大限度保证建设用地需求;自治区环保厅加快环评审批,已完成9个工业园区13个子块区及6个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完成了521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中的154个项目环评审批;交通部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京包、包兰主轴铁路,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铁路和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沿黄沿线经济带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和旗县区所在地通一级公路工程;在软环境建设上,从就业服务、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行政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了推进西部经济区和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的合力:

百亿元产业群悄然浮现。通过整合、重组、新上项目、技术改造等手段,1-8月份,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重点工业园区的投入达到109.68亿元,预计今年可以完成新增16个百亿元企业和9个百亿元园区的奋斗目标。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是19个沿黄沿线重点园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和产值超百亿园区之一,正在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产业链,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850亿元。蒙西工业园区正在构筑部级pvc、特种钢两个500万吨产业基地。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500亿元。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双百亿工程”,2011年,鄂尔多斯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61项,其中超百亿元项目8项;截至8月底,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6.3亿元。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棋盘井工业园区、树林召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3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神华神东等7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预计2011年底,将新增5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和1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大型园区。

两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明显加快。1-8月份,全区六大支柱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能源、冶金比重同比分别减少4.1和2.7个百分点。煤炭和稀土上游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和大园区集中,同时推动产品延伸加工、循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并在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中取得突出成果。沿黄沿线重点园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开工项目98个。西部各盟市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园区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进一步加快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全面推进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进一步加快建设沿黄沿线产业带和实施“双百亿工程”,是关系自治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次会议上,如何抓住国务院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国务院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利时机,更好更快地推进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作了深入研究和科学部署。

要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都需要保持足够的投人强度:我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同样需要加大投入:我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我们一定要从改变落后面貌、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把新增投资的重点放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延伸升级上,放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摆脱对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把推动产业多元摆上重要日程,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要加快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步伐,下大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巩固扩大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尽快形成规模。要打开视野、拓宽思路,更加注重发挥区位、土地、电价、劳动力等综合优势。严格落实资源配置要求,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3

2.提高责任心,强化土地整治

在土地整改过程中要本着全面发展,促进和谐,合理规划的原则进行指导。相关的工作人员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杜绝中饱私囊,本着良心去合理规划土地方案,对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土地或者土质不好的土地要酌情看待。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待,要完全体现明明的主体地位以及他的知情权和收益权,同时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各级分类规划。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所以在规划中要切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来设计整治方案。按照一定的难易原则,精心布局。只有在规划过程中 保持和谐的理念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政治方案。同时针对于农民土地的整改过程中,相关人员本着责任心,要考虑双方的意愿。在经济利益上完全考虑各方的诉求。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利益的平衡性。同时在规划中要全面顾虑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需要。总之,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懂得换位思考,转变角度看问题。始终保持着更好的方向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和谐的发展以及规划农村的土地问题。

3.高质量考察,高标准建设

在土地的全面整改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整改前有一个全面的土地规划,在规划时候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考察的过程中进行高质量的工作。只有高质量的考察才能使人们得到更好的更和谐的经济利益。在土地考察期间,考察方案的拟定是根本,他的拟定完全依附于工作人员的考察数据。这就表明考察的质量高,得到的数据就比较精确。高标准的考察与建筑才能为农民带来根本性的信任。农民在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破坏,大家才会放心的将土地进行整改。在土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实行高标准的建设。一旦在建设过程中有失误出现一定会给农民以及土地整改部门带来损失,所以在高质量的考察后也要建立高标准的方案。

4.有效管理,合理调控

农村土地整改建设在不断的进行,相关部门要做好调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相关的整改工作。在整改工作中,相关部门要进行全面的管理。管理严格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制度,在良好的制度下和谐的发展土地整改。切实的为农民的利益做考虑。在土地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完善那些失去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好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当中。从最根本上来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后期经济问题,让他们吃上放心丸。在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在考虑农民的经济以及利益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责任明确制度的建立。按照政府主导以及部门的联合,农民自主参与一定的组织形式,建立农村土地整治挂钩,在土地管理建立更好的工作机制。只有在各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体制才能促进管理人员的全面管理。这样在遇到重大的问题时候才能得到全面的解决,进而全面的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旦有问题出现可以根据部门的责任制度来进行全面的调节。这样才能保证入地整治工作的高校推进。

5.做好收尾工作,保证土地利用率

在土地规划以及整改后期,要全面的做好收尾工作。在收尾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上感觉有亏欠的农民群体,他们会对土地整改有一定的意见,进而导致土地整改的收尾工作不和谐。土地整改工作要不断的加大力度,同时土地整改后期也不能放松懈怠,所以各级政府要极大力度对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不断的实习考核。还能将一些比较有资历的企业或者是项目引进其中,这样就会加大项目实施惩奖力度。在土地整改的收尾工作中,相关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保证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在收尾工作中,管理者要定时的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没有后期的麻烦增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土地整改中进行全面的工作。保证土地整改建设的实施。

6.时刻关注,尊重民意

土地整改是在和谐社会中,同时也要为农民的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土地整改中相关人员要时刻关注土地整改工作,尤其是一些农民的意愿,在土地整改中尊重民意,以人为本。同时各级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各级的干部也要进入农村,主动的与农民进行沟通。增加大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切实的为土地整改建设服务。在土地整改中时刻关注农民的土地整改意愿以及土地的给予,管理人员更要时刻的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7.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整改要进行综合的规划,在规划中找到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方向。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时代,政府给予的农民政策非常的好,农民也要看准时机,为增加个人收入而努力。现在很多农村在经过土地整改以后的收入都比较客观,在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上看到了更好的农村生活。在更好的新农村生活中引进更多的项目,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所以农村土地的有效整改才能和谐社会下发展经济的良好保证。

参考文献:

[1] 邵方超.上海土地预申请陷入尴尬[N]. 中国建设报. 2010-08-04.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4

2.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8亿元,计划开发整理土地1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其中,水田57.6万亩,水浇地52.5万亩),新增耕地68.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结束,二期工程2010年启动实施。依托农发资金,启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项目建成后,镇赉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水田第一大县,粮食产量可达到30亿斤,纯增18亿斤,有1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西部旱田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积极推广高效玉米、烤烟、辣椒、杂粮杂豆和瓜菜等作物种植,并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庭院经济,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组织实施了“小动物、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飞鹤乳业和雨润集团,以契约为纽带,以银行信贷为保障,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龙头企业+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牧业养殖新模式,计划三年时间建设1个3万头大型牧场和2个1万头中型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9000户;建设鸭鹅养殖园区3个(鸭舍300栋),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农户6000户。目前,镇赉县的3万头奶牛大型牧场于2009年9月份启动,2010年年底可建成,计划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牛4600头,其他牧场和养殖园区也已完成选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抓好产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资金3.5亿元,修建“村村通”公路541.3公里,路两侧彩砖铺装30公里。新建、修建村部24个、文化室13个、农民夜校19个、体育健身场所20个、村卫生所19个、建设垃圾处理场所10个,改造农村饮水154处,解决7.0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生态卫生厕所2400个、农村户用沼气1400座,完成村屯绿化184个,美化、绿化村屯乡道180公里,建设新农村信息站9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2%以上。加大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县乡镇和村屯共配备垃圾箱50个,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组建了农村保洁队伍。特别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惠及千家万户的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镇赉县更是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多条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招引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搞集中建设;二是采取企业担保,农民利用贷款资金改造建设;三是科学利用政策,将省里补贴专项泥草房改造资金用活用好,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果,搞好改造建设;四是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行改造建设。专门制定了《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从工程验收、资金补助、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林木保障、建设规划、行政事业收费、交通运输、贷款担保、社会捐助、集体经济补偿、物价控制、领导包保和部门帮扶等方面落实了13条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改造完成泥草房24295户,占农村泥草房总户数的46%,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2亿元。

4.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民主决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服务和“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三项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的“六步工作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都通过“三资”监管程序进行微机化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档,防止了暗箱操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民主评价制度,年初,村干部要向群众做出廉政承诺;年末,乡镇党委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的测评大会,村干部在会上述职述廉,并接受代表质询。最后,对村班子及村干部进行划票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真正做到“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进程。镇赉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并在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5.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乡村干部的执行力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5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6

与世界上很多经济崛起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放过程的渐进性。我们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许多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出台,都是先试验、先探路,然后再逐步铺开。对外开放区域也是通过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展开,有效地控制了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严重挫折。

其二,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过去3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对外经贸活动,过分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非均衡性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0%和对外出口总额的近90%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里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

其三,开放市场的不成熟性。我国的市场化基础是通过政府主导改革建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如成熟市场化国家那样界定分明,在很多情况下政府行为成了推动经济开发的主导力量。而且,政府行为造成国内市场的“行政壁垒”,交易阻隔,产业雷同,使对外开放的市场吸引力也有很大削弱。

其四,开放风险的不可预见性。相对于美国等高度开放国家的开放风险可预见性而言,我国开放风险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这是因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基础还比较弱,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低端,同时对外依存度增长很快而又缺乏主导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在对外开放中很容易出现难以预见的风险。

其五,开放环境的打压性。尽管我们抓住了冷战结束后的和平发展机遇,但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从80年代末我国遭遇西方国家的制裁之后,又遭遇到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接着又发生“9・11”事件、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非典”流行疾病,以及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价格疯涨等等。

应该说,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是一个与世界开放经济体系不断融合的过程,又不断发生撞击的过程。中国经济正是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撞击中不断地走向开放,现在已经走出了封闭经济体制的桎梏,进入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国要不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没有选择,对外开放已不可逆转。可以预见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开放型经济将会出现全面地提速与提升,也将会出现新的或潜在的开放风险,这将是一种基本的发展态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全面提速和提升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内经济层面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与优化的发展期,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到向效率驱动的转型之际。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正在进入效率驱动的上升期,这使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备了必要的内在动力。从国际经济格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中国与开放度高的西方大国的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相互依存的空间明显扩大。据统计,2007年,中国同美国、欧盟、日本的贸易额又创历史新高,分别超过3000亿美元、3500亿美元、2300亿美元。现在,中国已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也分别是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相互的关联和依存十分紧密,已到了休戚相关、荣损与共的程度。中国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也就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在加快融入世界开放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冲击带进来的风险也会更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战略支撑点

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增强我国开放经济的安全性,防范新的对外开放风险,消除各种潜在的隐患。包括可能出现的我国滞留在全球产业分工末端的产业安全风险;对国际资源依赖度日益扩大的资源安全风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生态安全风险;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风险等等。

中国之所以要选择发展开放型经济,当然不只是为了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以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去占领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加快中国的崛起。这是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崛起”战略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呢?或者说如何更全面地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呢?这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开放型经济仅仅靠扩大外贸依存度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发达国家的开放经济体,首先是建立在自主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即使对国外资源、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但依赖性较低,它们都有国家的强大自主发展力和整体竞争力作支撑。中国入世后,外贸依存度增长很快, 2004年就高达70%,远远高于当年美国的24%和日本25%的水平。尽管这里面有一些不可比因素,关键是推动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靠国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是靠“外资主导”和“出口扩张”两方面拉动,自然也就增大了开放进程中的风险性。如果我们继续推行“外资主导”下的低水平“出口扩张”战略,继续增加对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即使我们采取很多风险防范措施,其风险也不可能防范或消除。

我们认为,要全面地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建竞争优势,防范开放风险,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我国对外开放方式与战略重点。在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树立“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新思维。也就是说,维护国家自主发展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命门”所在。我们需要引进外国资本,不能依赖外国资本;需要利用国外资源,不能依赖国外资源;需要进入国外市场,不能依赖国外市场。世界上任何大国的崛起,依靠的都是本国自主发展的实力,依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越是扩大对外开放,越要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这是我们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也是我们加快创建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

要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创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还需要寻找和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打造三股力量:一是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二是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三是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只有把这三股力量不断放大做强,叠加起来,切入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动脉,转化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内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才会排斥对外的依赖性,拥有更强的自我发展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究竟如何打造这三股力量?如何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切入点、支撑点?这里还需要分别作一些深层次的具体分析:

1. 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

中国入世以后,国内市场已面向全球敞开,这只是发展开放型市场的基础,并不是开放型市场的本质特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市场,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内需求十分旺盛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对国际优质生产要素具有吸引力和配置力的市场。现在,由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行政壁垒”很多,不仅开放度不高,且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未有发掘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这一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好国内市场需求对国际资本配置的影响力,我们在掌控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主导权方面就拥有了最重要的战略性筹码。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增强国内市场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和配置力:(1)完善法制市场建设,营造一个统一有序、公平透明、信用度高的市场环境;(2)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购买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需求对国内外生产要素的基础性调节作用;(3)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规范的要素市场,加快国内外高端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的接轨;(4)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和潜在吸引力,加快世界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依托市场实现合作共赢;(5)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建立既开放又拥有保护力度的市场体系等等。

2. 提高国内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打造和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产业。目前,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我国产业对国外资本的依附性日益强化,这种趋势应该警惕。我们不能总是按照国外垄断资本利益的需要去调整产业结构,更不能总是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要改变我国产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技术创新,维护产业安全,建立起我们民族创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体系,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强化自主创新,以不断提高国内优质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力,要着力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着力打通产业链由国内向国外发展的通道,加快我国产业高级化、国际化的进程。具体包括:一要加快国内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培育附加值高的传统产业在国际上的独特优势;二要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消化力度,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国内制造业技术的开发层次和自主创新力;三要进一步扩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培育高端产业链,扩大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四要选择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一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创新,促进产业链向国外同业领域延伸;五要努力扩大国家战略性资源产业的海外投资,加快对产业链高端的控制,不断拓展海外产业的国际化领域与市场规模等等。

3. 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力

在当代的企业体系中,国际跨国公司是最具开放性的企业。与封闭型企业相比较,开放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凭借自己有限的资源优势,能够吸纳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甚至包括全球某一领域的优质资源。以往,我们过多地拘于所有制转型,其实单一的国有制或私有制企业,都不是开放型企业。我们应尽可能地打破单一所有制的封闭性,打破单一地区或国家的局限性,使我国企业建立起更开放的投资主体结构、产权管理结构及产业关联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扩大国内大型企业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力和控制力。这也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来说,我们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快国有资产的优化与重组,尽可能促进同业的国有资本与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突出主业,扩大其主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其二,大力推进国内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融合,充分利用国有资本的规模优势,去主动整合某些跨国公司的产权、技术和品牌资源,建立起拥有相对控制力的国际化企业;其三,努力发展高科技民营企业,通过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小搏大,不断吸纳国内外资本,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使之成长为拥有竞争活力或整合能力的国际市场新型主体;其四,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应通过参与外资并购和自主并购,实施全球战略,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并在与全球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为全球性公司。

三、建立健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体制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弱势在于存在体制,最大的风险也来源于体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花大力气全面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推动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设计其风险防范体制?在这方面我们还缺少实际知识与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或实践。依据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开放型经济的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制,并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与机制两个层面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经济市场化的运行规律,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来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系统的、更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风险防范体制。具体来说,至少应在以下诸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建立健全外经贸促进与管理的法律体系,尤其要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尽快修订完善我国现有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更加完整的进出口效益约束指标和监控机制,以减少政府的行政控制,形成更加开放、有序、竞争、高效的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建立合理保护国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金制度,搞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对重点扶持的战略出口产业和涉及贸易救济的产业,都要建立跟踪机制与评价制度,鼓励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以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升级。

第三,建立和完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起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包括处理危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要加快海外资源多元化投资,确保海外重要资源的稳定供应渠道,减轻进口资源价格变动对国内经济的伤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尽可能降低“资源安全”风险。

第四,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环境标准及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发展“绿色贸易”,特别是集中在产业低端的生产企业和资源性出口企业,要加快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付费政策,迫使企业必须支付环境成本,约束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或向生态型企业转变,从源头上防止发生重大的危害生态安全的事件。

第五,逐步建立更加完备的资本市场开放体系和金融资本监管机制,当前要加快改革外汇体制,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避免国外短期资本的冲击,防止国内金融资本泡沫膨胀。在改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对进出口贸易的完整金融支撑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并相应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和储备货币化,进一步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模式,避免为追求出口数量增长而牺牲劳工福利乃至国家整体福利的做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健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因发展外经贸而产生“贫困化”,避免社会利益阶层分化而引发的社会危机。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7

1、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沿黄经济区”紧靠黄河中上游,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引黄灌溉地带,集中了宁夏水、光、热等核心资源。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是西部水资源和煤资源结合最好的地带。宁东煤田含煤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是中国13个重点开发的亿吨级矿区之一。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2、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 这是立足区情实际促跨越的需要

有水就有灵气、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古往今来,世界主要城市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大海而建设、而兴旺、而发展。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宁夏的区域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精华地带,可以说,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沿黄经济区利用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沿黄地带集聚十座城市的优势,倾力打造西部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有魅力、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沿黄城市带(群),显现出一幅“黄河玉带缀玉珠,玉珠落玉盘”的美景。

2.2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促协调的需要

从发展阶段来看,宁夏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宁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能形成新格局的制约因素。从宁夏发展实际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住房条件、发展机遇、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上。建设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促协调的突破口,承载着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新期待、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新愿望。

2.3 这是优化发展模式促转变的需要

沿黄经济区地处黄河上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黄河灌溉之利,得国家支持之策,结群众勤劳之果,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千百年来,沿黄城市致力于发展传统产业,解决了群众温饱,但守着金碗喝稀粥,群众生活并不宽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宁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兴区富民发展路子,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少生快富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宁夏虽是一个小省区,但如果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迸发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小省区也能办成大事情。

3、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抢抓机遇、科学决策是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的前提

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以银川和吴忠为核心,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的城市群。在城市发展上,瞄准国际化大城市,做大做美银川,增强龙头带动力和区域辐射力;科学定位石嘴山、吴忠、中卫沿黄骨干城市功能,制定大县城、特色镇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区,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点线结合、良性互动的城乡一体新格局。

3.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奋力宁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保证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8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 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 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 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 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 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 ,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 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 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 “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 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 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 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 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 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 ,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 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 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 “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 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 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 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  2832亿美元,人均GNP  297美元的基础上 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  10081亿美元,人均GDP  850美元的基础 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 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 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 ,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 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 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 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 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 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 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 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 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 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 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 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 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 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 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 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 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9

有一般就有具体。接着,在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目标内容。这就是经济上的“三个力”——经济力(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政治上的“三个权益”——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上的“三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生活上的“三个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三”具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目标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是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的前提——总体达小康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404亿元,折合10081亿美元,人均约850美元,超过了人均800美元的目标,跨进了小康的门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经济量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平衡,就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还不小。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完全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和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明显扭转,发展水平比较均衡。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可见,“总体达小康”是“全面建小康”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小康”是“总体达小康”的继起和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全面推进性特征源于“总体达小康”的历史前提。

特征二:重点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重点的规定性。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小康”的战略既讲全面推进,又讲重点突破,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又把握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凸现了重点推进的战略特征。

战略依据——看战略重点选择的“三农”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推进的特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农”国情决定的。所谓战略重点,就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攻方向或中心目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之内,当某些部门处于落后地位,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时,它们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而,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略重点选择得适当与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基本依据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国情。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差距主要在农村。具体看来,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们说,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其实,重中之重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定位在“三农”问题上,是在全面估量“三农”国情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可见,“全面建小康”的重点推进性特征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的基本国情。

特征三:积极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任务的规定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过去20多年中,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到2020年再次实现GDP翻两番,同前一个“翻两番”意义和要求截然不同。前一个“翻两番”是在GNP2832亿美元,人均GNP297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而后一个“翻两番”则是在GDP10081亿美元,人均GDP850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很显然,后一个“翻两番”难度加大了,这就要求后一个“翻两番”必须是在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是综合兼顾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积极推进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雄心壮志。

同积极推进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由战略目标的积极推进性所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均贯穿着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奋进精神。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雄心勃勃,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组政治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跳起来摘桃子”的,是积极推进的。本世纪头20年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组文化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其要求也很高,是积极推进的。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十六大报告提出了6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6方面的主要任务也是经过努力才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推进的。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项项都闪烁着积极推进的思想光辉和积极进取的奋进精神。

战略依据——看战略任务所背靠的战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是由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在可以预见的20年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内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国内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2002年底,GDP达到10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外汇储备2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持。总之,本世纪头20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小康”的积极推进性特征来源于20年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特征四:稳步推进

战略规定——看战略阶段的规定性。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根据邓小平的提议,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在21世纪中叶达到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出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战略特征。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0

一、河南省党的建设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辩证关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以要首先要充分认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党的建设。二者相得益彰,统一于加快中原崛起的宏伟事业中。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的实践又推动了党的经济政策的科学化。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是党的工作的两个主要环节。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出发去加强党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完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奋斗目标,就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中原快速崛起提供坚强保证。河南省党的建设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党的建设与党的经济路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得到了持续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领导、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转变领导方式,以执政为民为宗旨,积极充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锋队,这是人民群众有目共睹的事实。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群众的经济、政治诉求更加强烈、广泛。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任重道远,一些党员干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党建工作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等。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进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同时,也给河南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客观要求。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河南省党的组织和干部都必须具备科学发展的能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科学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题,要抓住中原经济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关键就是要求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加紧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成为能够坚持科学发展、具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集体。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河南省党的组织和干部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转变旧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家大的经济结构和布局占有重要一隅。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河南省党的组织和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富民强省,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既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努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努力形成全省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河南省党的组织和干部必须全面提升自身建设

先进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坚强组织保证。河南省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领导者,同时又是这项事业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党的组织自身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败,把河南省的党员干部建设成为思想解放,制度科学、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是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河南省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加强党的建设就要着力固本强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要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增强执政的科学性;就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从自身做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

(一)加强思想建设,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在思想建设上,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党员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认识规律和科学地运用规律,使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更加符合规律、符合实际。加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更新党员干部知识结构,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致用。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先进性。

(二)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强化组织保障

第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领导保障。不断转变领导方式,以科学、高效领导为原则,健全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奋进、和谐高效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第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和重大责任。我们党从成立最初的50多位党员发展到今天党员总数超过8200万,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国有企业、城市街道社区、“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始终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活动的宗旨。

(三)加强制度和作风建设,锤炼良好党风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和作风建设,用制度保证从严治党、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创新党的工作方法,增强党的活力。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锤炼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良好风气,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好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打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善于有效预防腐败;既要实现制度、监督并重,又要实现自律与他律互相结合;其次,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再好的制度不去执行,也形同虚设。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抓好学习宣传,让各级干部了解其内容,掌握其精神实质,形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良好风气。强化对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要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最后,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引导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金钱观。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应该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从而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到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并且指出“体系建设”和“进行到底”是对全党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落实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河南实际,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切实做到全面推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1

这是如何看待成绩、总结经验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强调“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

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要求我们科学统筹兵团内外各方面资源,牢牢把握职工群众加快发展的期待,在履行使命、处理好“三大关系”、发挥“三大作用”等根本和重大问题上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一条既坚持党政军企合一、充分发挥兵团优势、具有兵团特色,又适应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更好地发挥促进新疆和谐的战略作用。

二、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个坚定不移”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了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成果。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晶。我们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我们党的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这是关系我们工作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们工作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根本方式。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关键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发展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兵团的第一要务,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把满足职工群众的发展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兵团各项事业,依靠职工群众,不断解放和发展兵团的生产力,促进兵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系统科学的认识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离开了任何一方面建设的小康都不是全面小康。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就在于确保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怎样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

这是一个明确思路、把握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和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才是科学发展。

兵团地处生态脆弱的新疆,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作用,兵团事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和党的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和党的建设,要求我们从国家大局和兵团事业的全局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兵团内外各方面资源,全面把握和处理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关系,实现各项建设协调发展。

四、推进经济建设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发展中科技、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能耗高、污染严重,一、二、三产比例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宏观调控体系尚待加强和完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亟待提高。怎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改善经济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兵团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使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相适应;发展非公经济,调整改善兵团空间布局、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提高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五、推进政治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同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们对政治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民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亟待加强。怎样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构成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保障、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完整统一,指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政治建设的重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加强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推进兵团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作用,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兵团、依法治团场,深化党政机关改革,进一步推进团务公开、连务公开、基层干部直选,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不断扩大职工群众参政议政和进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

六、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文化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关系到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引领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亟待建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滞后,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兵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融会各地各民族风情、反映屯垦戍边实践、展示兵团人精神风貌、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军垦文化。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弘扬军垦文化,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开展文艺下基层、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七、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人民现实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目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食品药品、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怎样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重大问题。对此,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建设,要求兵团增强“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健全职工素质培训、生产服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职工增收;深化团场机构改革,减轻职工负担,“还田于民、还利于民”;加大对边远贫困团场和民族团场支持力度,加快团场职工危旧住房改造,建立特殊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灾害救助体系。

八、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党是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政治原则性差,群众观念淡漠,生活追求享受,作风华而不实,工作不思进取,一些地方党组织涣散、领导班子存在“一言堂”现象,腐败现象屡禁不绝,对党的形象和战斗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面对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我们党怎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2

构建发展新格局

兴建岑巩经济开发区,搭建工业发展、产城互动良好平台。岑巩经开区为省级开发区,总面积30.23平方公里,规划为一区六园,首期规划建设面积8.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2.9平方公里核心区“七通一平”,建成标准厂房17万平方米,公租房1300多套,现入驻企业74户,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开发区毗邻县城,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有效形成了产城互动发展格局。

城市建设局面打开,城镇化推进力度空前。面对推进黔东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痛定思痛,不惜花血本,通过移山平地,打通将“四区”连接成为一体的快速通道,城市规划由原来的4.8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高起点按4A级以上景区规划城北新区建设,围绕把岑巩县城打造成黔东最具吸引力和功能配套的服务型城市,近年来着力加强城市配套功能设施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坚持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以乡镇集镇为重点,启动三条城镇带建设、省州示范小城镇建设,启动2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成杂稻制种基地4万亩、烤烟基地4.5万亩、优质果品基地5万亩、“两茶”基地2.5万亩。针对农民收入40%来自烤烟、杂稻制种、果品产业的实际,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机制,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州级12家;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家。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全县县乡以上公路油路改造,建成通村水泥路800多公里,全县85%的村通水泥路。争取实施了中型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治理、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建成农村饮水工程341处,解决了90%的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突出服务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立足配套服务黔东区域,突出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启动开发区容纳3600名学生的职业中学建设,按6500人规模抓好岑巩一中、二中扩建,完成新建一所初级中学;争取并启动县医院扩建黔东区域三级医院项目,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狠抓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岑巩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6年保持在省州前10位,总结提炼了“三四五六・打防创优”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改革促发展

打造黔东区域经济增长极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岑巩县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法治的思维推动岑巩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努力打造黔东区域经济增长极。

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建成贵州东部工业强县,并加快以经开区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做优经开区、水尾新型建材产业园投资环境,努力将岑巩打造成为贵州东部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的首选地,带动工业经济发展。依托石灰石、页岩气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开发主导产业,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争取到“十三五”中期将岑巩建成贵州东部工业强县,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坚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将岑巩县城建成黔东一体化最优城区。紧紧抓住省州推进黔东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岑巩中学、岑巩二中扩建,推进城市景观工程、广场、大型物流园、影剧院、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保持城市先发优势,增强聚吸力;加快思D老城区、城北新区建设,做强城区、开发区产城互动,推进城市拓展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吸纳能力,着力将县城打造成为黔东一体化配套服务最优城区。同时,加快以岑石、岑江、小凯三条主干公路为主轴的三条城镇带建设,建好水尾示范小城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 2018年全县城镇化达到小康水平。

坚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打造贵州东部农业强县。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杂稻制种高效农业、现代烟草农业等示范园区,推进农业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发展水平,争取到2016年,建成杂稻制种基地6万亩、烤烟基地6万亩、优质果品基地6万亩、茶叶基地6万亩、蔬菜花卉基地2万亩,建成杂稻制种、现代烟草农业、优质果品等示范园区5个以上;培育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州级20家以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家以上。岑巩发展成为贵州东部农业强县。

以行动惠民生

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篇13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1.大力发展精品农业,高质量推进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建成2.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2.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以上,植保统防面积3.5万亩。

3.做好秸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秸杆还田等方式,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第一批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16万亩。

5.创新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生态化、循环型的种养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确保新兴产业投入占工业总投资的60%以上。

2.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常态机制,制订实施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

3.切实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30亿元。

4.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

5.推进陶庄废旧金属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加快陶庄再生金属产业园项目建设。

(三)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1.降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2.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2家,创建绿色企业1家。

3.着力推进建筑节能,研究制订并实施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完成年度目标,完成省级、市级节能示范建筑面积任务。

4.做好部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农村示范县工作,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5.推进交通节能,抓好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技改,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

6.引导全社会节能。积极推广绿色照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加强对城乡居民节能用能的理性引导。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

1.实施“百万造地”农村土地开发整治工程,完成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000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农村土地整治复垦1322亩以上,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数;合计新增耕地2322亩以上。

2.实施“五个一批”等节约集约用地工程,盘活存量土地2000亩,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消化转而未供土地2000亩以上,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合计盘活(消化)存量土地4000亩以上。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大节水技术及节水器具推广力度。

4.深入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完成河道疏浚120公里,河道绿化100公里。扎实开展河道长效保洁工作。

5.稳妥有序有效推进新市镇集聚区和县城中心集聚区建设,积极探索节地模式。

6.深化提升村庄整治建设,抓好省定村庄整治项目建设,申报实施省定村庄整治建设项目10个。

7.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申报和日常监管。

8.积极开展城区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在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方面推进相应政策体系、管理制度的制定,努力树立城区典型废弃物资源化样板。

9.提升包装废弃物的废旧包装物、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五)加强环境保护

1.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年度工作任务。

2.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年度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3.加大垃圾处理力度,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动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

4.进一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飞行监测”,抓好全县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环境执法监管。

5.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

6.抓好《县太浦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积极推进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7.制定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六)不断深化生态建设

1.积极推进部级生态县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制定落实各项整治计划、工程和措施。

2.推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益,努力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

4.深入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着力抓好生态县、乡镇、村创建工作,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5.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开展省级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实施《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充分发挥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推进年度计划,全面推进我县循环经济发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