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实用13篇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1

2.1入境旅游市场恢复缓慢

阿坝州入境旅游市场由于遭受汶川地震的毁灭性打击,市场总量出现大规模下滑,由于受国家整体入境旅游市场萎靡以及灾后旅游营销不到位等营销,阿坝州入境旅游恢复的迟滞,2013年入境游客人次数、旅游收入相当于2007年的28.2%、24.8%。

2.2入境客源市场发生较大变化

根据阿坝州主要景区网订门票入境客源数据,2010~2014年,近程入境客源市场以港澳台、东亚、东南亚为主,港澳台市场比重大幅上升,东亚市场则出现大幅下降,东南亚市场较为稳定。远程客源市场以欧洲、北美洲为主,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趋于上升。从客源国家看,2010年及以前,日本是阿坝州最大客源国,2011年至现在,韩国是阿坝州最大客源国。

3.阿坝州入境旅游营销策略

3.1旅游品牌营销策略

大力提升阿坝州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藏羌走廊、长征丰碑、汶川奇迹六大旅游品牌在国际旅游市场的认知度。一是加强与世界主流媒体的合作;二是加强与全球主要旅游网站的合作与链接,在重要客源地建立落地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国际化、开放性、受众广、不间断等宣传营销优势推介阿坝旅游品牌;三是由海外办事处在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社交网站注册官方推广账号,开展海外微营销。

3.2国际旅游市场拓展策略

巩固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等传统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努力开拓欧美、大洋洲、印度及俄罗斯等境外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力推世界自然遗产、藏羌民俗体验、大熊猫生态文化、登山、滑雪、温泉度假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以品牌组合市场营销,实现“一程多站”式品牌营销。

3.3海外联合促销策略

开展旅游和航空联合促销。与国内大型航空公司建立紧密协作和联合营销关系,促成各航空公司积极开通九寨沟、红原连接西欧、北欧、北美和澳洲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旅游旺季时加密国内航线和航班;同时在主要客源地机场候机厅位置,摆放多语种的阿坝州旅游宣传册。开展与海外旅行商的联合促销,针对近期需要重点开拓的海外市场,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和方案,激励海外旅行商主推阿坝州旅游产品。

3.4构建科学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

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在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部门,尤其是宣传、外事、广电、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建立营销工作联动机制,整合营销资源(资金与渠道等),统一策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大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营销模式。

3.5海外分销系统建设

大力推进入境旅游国际分销系统建设。针对海外核心目标市场(如日本、韩国、美国、英国)设立专门的海外营销办事处,开展与国内大型旅游批发商的战略合作,积极推广和销售阿坝州旅游产品,形成网络密集、运作高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分销体系。

3.6海外主题旅游推广活动

积极针对海外目标市场参加由四川旅游局、国家旅游局签头的海外推广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具有阿坝州特色的主题展馆和宣传材料,着重在文化、遗产、乡村、购物、美食、音乐、体育等方面向海外旅行商和游客推介阿坝州旅游产品。

通过大型赛事和节庆活动来进行海外宣传,引爆海外市场。积极申请和举办国际性的户外运动赛事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同时结合广告传媒、社交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舆论宣传,吸引眼球。

3.7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

积极开展基于海外大数据的精准营销,重点开展与Google等掌握海外大数据的机构合作,分析核心目标市场的游客偏好和搜索习惯等,精准定位潜力市场人群,通过邮件广告、弹窗推介、短信、MSN等方式进行针对宣传,同时借助这些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策划。

3.8文化影视旅游营销

开展围绕阿坝旅游元素的文化影视营销,积极与国外电影制片商洽谈,争取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系列等卖作电影当中融入阿坝州旅游元素,借助影视巨作的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阿坝州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眼球。

3.9区域旅游线路联合营销推广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2

最近,袁刚从多位同行处了解到,娃哈哈新推出的格瓦斯酒精饮料,即便在上海地区投入大量市场推广费用,却未必迎合上海消费者的“挑剔”口感。

“事实上,没有一家饮料企业愿撤离上海市场。他们知道,只有立足上海,才有底气辐射全国。”袁刚坦言。毕竟,上海地区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一方面上海地区知名饮料的定价能适度高于同类饮品,给企业带来可观利润;另一方面是借助上海地区的品牌知名度,饮料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渠道推广时能掌握更多话语权,进而压低渠道成本。

为了在上海地区维系品牌知名度,一些跨国知名饮料公司不惜将市场份额、销量增幅列入最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利润率反而被摆到次要位置。

但是,无法创造利润的经营策略能持续多久,袁刚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去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刚完成部门经理年度绩效考核评审的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百事)总经理蒋志兴向记者讲述饮料企业在上海市场避免烧钱困境的秘诀。

在他看来,饮料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上海市场“良性发展”,实现销量、市场份额与利润的“三丰收”,需要具备3个经营DNA,一是能配合公司总部市场推广策略进行良好的本地化营销;二是产品营销的渠道成本要控制在合理区间;三是充分“发挥”上海本地员工的精明生意头脑。

本地化营销瓶颈“待破”

在袁刚看来,碳酸饮料产品本身没太多差异性,容易被相互替代。就像有些消费者闭上眼睛喝百事和另一款可乐饮料,未必能区分两种产品的差别。但他们之所以优先考虑购买百事,在于彼此存在着一种情感联结。

但是,要靠“感情联结”打动上海消费者的心,绝非易事。

相比二三线城市,上海人的消费观有着诸多差异:一是上海消费者善于货比三家;二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令当地人会对西方流行产品品质产生较高的信任感;三是越来越多富裕的上海白领们更愿选择对健康有益的饮料......

袁刚认为,格瓦斯在上海地区推广难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上海消费者更接受健康饮料。

这却不能令所有饮料企业知难而退。甚至一些饮料企业的经营策略,就是在上海地区不惜成本打响品牌知名度,再依托二三线城市的盈利“反哺”上海地区亏损额,实现总账盈利。

然而,要实现总账盈利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借助上海地区的本地化营销创新,俘获上海消费者的心。这也是所有饮料企业立足上海地区共同面临的最大营销挑战。

2 0 1 2年,蒋志兴担任上海百事总经理起,在本地化营销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

配合去年底的“把乐带回家”营销活动,上海百事将这项活动推广到上海弘梅民工小学与地铁站。在蒋志兴看来,生活在上海的外地工作者及子女、大学生超过千万。每逢新春佳节,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分享快乐,与百事可乐要传递的“快乐情感”高度契合,进而拉动销量。

针对上海当地人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一份体验式营销的本地化营销执行方案,也被摆到上海百事高管的办公桌上。

所谓体验式营销,即主动引导消费者有针对性地比较同类饮料产品,找出百事饮品的“特点”。比如百事旗下的鲜果粒,是从新鲜水果中提取果粒,但多数上海人并不了解,上海百事就要求促销人员主动让消费者去比较果汁饮料的果粒饱满度,让他们意识到鲜果粒的品质特点。

在向上海地铁投放纯果乐的拉手广告时,考虑这是美国领先的果汁品牌,上海百事刻意强调这是一款“美国妈妈给孩子喝的果汁饮料”,借助上海消费者远高于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对欧美品牌高质量产品的认同感,吸引他们去“体验”纯果乐。

在多位饮料企业人士看来,统一、康师傅、红牛、可口可乐等饮料公司也在效仿百事的这种做法,营销效果面临同质化竞争的考验。

“所以,体验式营销的推广时机就变得很关键。”蒋志兴说。2013年上海恰逢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上海百事除了在外滩专门定制喷雾剂,还专门调配车辆去外滩,保证外滩景点百事饮料供应充足同时维持低价销售,还推出全冰块砌造的冰雕自贩机“冰临城下”项目,让更多人能“体验”到百事送来的清爽。

但他也意识到,极端的高温天气毕竟是“小概率事件”,饮料企业不可能持续地“靠天吃饭”,要在上海地区避免陷入烧钱困境,除了本地化营销变革创造高销量,还得尽可能控制日益高涨的渠道成本。

渠道成本“艰难控制”

饮料企业在上海市场的渠道成本究竟有多高?

袁刚打了个比方,即上海饮料市场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囚徒博弈”逻辑,即一家饮料企业很难保证在上海地区销量、市场份额与利润同时同步增长。究其原因,一家饮料企业若要提高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与销量,就要花重金吸引营销人才,不计成本地投入资金扩大广告传播面与产品营销渠道,盈利自然变得遥遥无期。

按照行业惯利,众多饮料企业给卖场、超市等渠道商的年底销售返利,约占销售较高比重,令很多企业不得不缩减市场推广收入,品牌营销的实际效果容易出现一点折扣。“仅此一项,有些饮料企业一年多消耗的资金都是千万级别的”袁刚直言。

蒋兴志也承认,要将渠道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有时要借助上海本地员工的生意头脑。

针对上海户外广告巨额的投放费用,有些上海员工将各大卖场及重要路段餐饮店的店招及玻璃橱窗的广告显现与年度销售返利等进行“组合谈判”,令百事各类饮品广告现身上海重要零售门店的户外及卖场玻璃橱窗,打造大量“蓝街蓝店”,以极低成本取得类似户外广告的推广效果。此后,这种策略还被推广到上海地铁出口处的橱窗广告栏,其中有些广告投放还是免费的。

但是,这项依托“个人能力”的渠道成本控制措施能持续多久,同样是未知数。毕竟,考虑到上海作为全国标杆性的饮料市场,众多饮料企业不惜成本提高上海饮料地区市场份额,曾经低价获得的某些渠道资源也将开始变得昂贵。

很多饮料业人士估算,2014年饮料企业在上海的渠道成本还将整体持续上涨。

蒋志兴对此有着自己的未雨绸缪。在去年底的“把乐带回家”活动推广期间,上海百事大量引入自动贩售机,带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前瞻性变革意味。毕竟,日本地区碳酸饮料的40%销售额,来自渠道成本更低的自动贩售机。上海地区的自动贩售机销售占比还不到4%,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多位饮料业人士透露,由于上海零售门店房租成本居高不下,个别零售超市、卖场一旦出现经营困境,货款支付违约出现几率大增,也是众多饮料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渠道风险。

但是,光靠将渠道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未必能让饮料企业彻底摆脱上海市场的“烧钱”困境。蒋志兴发现,一些额外的成本变动,同样能吞噬大量利润。要解决这些经营问题,唯有企业内部管理变革挖掘潜力。

管理变革“突围”

蒋志兴担任上海百事总经理初期,这家企业正陷入糖价连番上涨而带来的利润低谷,但上海百事作为百事饮品覆盖沪皖及江浙部分地区最重要的灌装企业,他的职责,就是尽快将这家企业带回利润企稳反弹、销售持续增长的经营轨道。

在多位上海百事员工眼里,蒋志兴的企业内部管理变革主要聚焦三大领域,一是削减不合理投入与支出;二是推行“全员创收”的利润考核制度;三是推广员工开心指数,用大量激励制度提升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中,近期刚获年度总经理大奖的一位工程部门经理,光一项技术革新,就为公司节约近200万的能耗成本。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会令工作效率提升约30%,给公司与股东创造更高的利润。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3

“1+X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系列教材”(以下简称“1+X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依据上海1+X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细目组织专家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上海分社于2002年开始陆续出版。通过调研发现,该系列教材目前已累计出版160多个职业、近500本教材,涉及管理咨询类、创意设计类、机电技术类等十个大类。

作为上海地方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这系列教材定位于为上海地方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同时也面向全国销售,将上海地区职业培训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等传播到全国。基于这一定位,教材从出版以来,一直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进行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对目前图书市场上的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的营销工作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1.配合相关指导部门,提高本地市场教材的使用率

近年来,“1+X教材”的营销重点已经开始放在提高教材的使用率上。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于2007年、2008年相继下发了关于规范教材使用文件以及进行教材使用情况检查的文件,并对相关从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部门进行检查,对培训规模较大、教材用量异常的培训机构,进行重点走访,促使培训机构规范使用正版教材。

2.以重点省市为核心,扩大教材在外省市的使用率

“1+X教材”的外省市使用率占了总使用率的很大比例,针对各省市销售比例不均的情况,出版社专职营销编辑有计划地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做好新书的“按点、按量”主发,保证教材在外省市的展示和零售;二是尝试通过营销部与各省发行站系统建立联系,挖掘发行站的潜力;三是与一些大型教材经销商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传递图书信息。

3.抓新华书店系统,提高营销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分社的营销编辑配合营销部门,通过卖场巡查与卖场进行直接联系和信息传递,促进主发上架、销售反馈等,尝试签名售书、店内海报等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基于卖场的教材销售工作。

4.多种手段并用,确保培训教材实现基本销售目标

部分“1+X”教材有主要编写单位,在营销时,会首先确保编审单位使用已出版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然后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教研室的联系,通过召开教材推介会、教研活动等形式进行推广,即围绕编审单位、学校做宣传。

5.针对经销商系统,定期召开经销商会议

定期召开经销商会议,进一步加强与核心经销商的联系,增加销售码洋,同时配合参与经销商组织的教材巡展等终端经销活动。

6.紧密联系终端,加强培训机构走访

“1+X”教材的策划编辑一直十分重视与教材使用终端的联系,每年会走访上海地区的主要培训机构,定期召开重点培训机构会议,目标是与终端建立直接联系,加强产品信息传递和意见收集,甚至合作选题。

7.策划编辑参与营销,切实推进编发结合

“1+X”教材策划编辑都会不同程度地投入自己负责产品的营销工作,互相协作,群策群力,配合营销编辑做好营销工作。

二、营销策略的借鉴意义

“1+X”教材从2002年出版后,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配套了相关的鉴定考核指导手册以辅助教材的使用,更好地为参加鉴定考试的学员提供服务。进入市场近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独立品牌,在上海地区已经是各培训学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参加职业鉴定考试人员的首选教材,同时在外省市的销量也非常可观。综合以上“1+X”教材的营销策略,可对各出版社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推广工作起到以下借鉴意义:

一是借助已有的资源,发挥所拥有的行政优势,巩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原有的市场阵地。

二是加强渠道建设,包括系统内发行渠道、新华书店渠道以及各级经销商渠道,建立健全营销机制,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4

二、深度分销,渠道为重

低端滋补酒餐饮营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深度分销,依靠规模网点产生规模销量,这必然带来网点管理上的难题,必然要依靠强有力的分销网络来完成网点开发与维护。劲酒营销模式是借鉴白酒营销模式发展而来的,从一开始就重视分销网络建设,依靠分销网络开发、维护市场;而椰岛海王酒受椰岛鹿龟酒营销模式的影响,在分销网络建设方面一度缺乏经验,主要依赖自建队伍协助分销网络开发、维护网点,网点维护情况往往受自建队伍规模的变化影响很大,2006年度,椰岛对分销渠道作了全面改革,重新界定厂、商职能:椰岛致力于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经销商负责分销网络建设、终端开发、维护与管理,椰岛有条件地配置了相应的渠道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分销渠道的积极性,网点维护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劲酒和椰岛海王酒都在向打造强有力的分销渠道迈进。

三、营销造势,拉动消费

餐饮动销在于营销活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为品牌建设、氛围营造、促销推广,每一项工作都是不断添砖加瓦的过程,劲酒主要致力于品牌建设和门店终端建设和促销活动。中国劲酒从十年前就投播央视广告,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家喻户晓,品牌高度、品牌美誉度都得到了提升,一下子就树立了全国品牌形象,辅以门店POP、广告宣传用品、店牌等终端、促销活动对消费者的即时影响,劲酒市场动销面得到了不断扩大;椰岛海王酒作为椰岛鹿龟酒的姊妹酒,品牌建设借力于椰岛鹿龟酒的影响,营销重心相对较低,主要致力于户内外终端和店内、外宣销活动等市场一线运作,做了大量的户外终端:车体广告、店牌广告,户内终端:张贴画、宝丽纸、KT板、店内公益提示贴、联合菜牌、广告宣传用品,同时开展乡镇义演、巡店促销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建推广队伍的优势。由于椰岛海王酒营销重心低,造势力度大,区域市场短期起量快;劲酒站的高度高,规划远,有利于全国市场长期发展,随着市场发展,椰岛海王酒还要适时整合全国,提高品牌高度。虽然劲酒和海王酒营销整合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拉动销售。只有门店动销,才能市场良性发展。

四、终端客情、临门一脚

由于餐饮酒水是即饮消费,现在又处于产品同质化的年代,餐饮店服务员的推介程度是影响酒水销售的重要因素,由于低端滋补酒的毛利空间有限,不能象中档高白酒一样派驻门店促销员或者给服务员高额的提成,只能依靠一些小恩小惠笼络服务员的心,椰岛海王酒尤为重视终端客情建设,开展了服务员凭瓶盖兑换小礼品工作,免费赠送餐饮店工作服和一系列的餐饮用品工作,并加强与店老板的沟通,为门店做销售数据分析和酒水销售规划,所有这些工作,在很多门店都换来了回报:首推椰岛海王酒或让竞品酒下架,产品的优势陈列也得到了保障;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5

在此基础上,投资三方组建了时空之旅项目公司。为使该剧更贴近市场,符合境内外观众的欣赏口味,投资方邀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加拿大娱乐秀编导来进行创排。创排之初,公司明确提出文化追求和产业追求的目标:文化上力求把中华元素通过现代手法推向全世界;产业上力求打造一个面向市场天天演出的城市文化品牌。通过两个层面的追求,努力做到面向市场,受欢迎、留得下、有效益;走向世界,看得懂、走得远、有影响。

二、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时空之旅》运作机制的核心,是整合各种优势资源,造就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集商业功能的营运主体。三家投资单位中,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于一体的多媒体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最大的演出商,上海杂技团是中国第一个出国商演的文艺团体,20多年来共派出100多批队伍,并在国内外赛场屡获殊荣。在项目运作中,投资三方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界限,优化整合了包括传媒、娱乐、创意、投融资、营销、演艺等在内的多种资源,力求实现合作共赢。

为创排剧目,投资三方专门注册成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项目公司――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三方各投1/3,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该公司建立了新型的项目经营管理模式,把营销作为公司最高目标,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机制。一是用人签约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严格考核,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二是目标责任制,董事会与经营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经营者个人及团队收入与绩效挂钩;三是成本核算制,控制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新型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公司人员开展营销的积极性。

三、找准市场,强化营销

第一,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时空之旅》把营销的视点放在全球,同时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营销目标定在旅游市场和商务及散客市场。坚持一手抓旅游市场开发,一手抓商务市场开发。公司营销部专门设立了旅游营销部门、商务营销部门以及网络营销部门,在细分市场的同时,细化营销目标,广开营销渠道,完善营销体系。

第二,做好专题网站。《时空之旅》专题网站,同时设有中、英、日语网页,韩文网页正在开发制作中。网站既宣传推广,又负责售票,并开通了外卡网上支付功能,国外观众可通过网站直接订票。目前,网络售票已占演出总收入的22%。利用计算机联网售票的优势,还在上海开通了40多个电脑联网售票点;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城市开设了联网售票点;上海市内有24小时售票热线和送票上门业务;在搜索引擎上可进行“时空之旅”“ERA”关键词查询;在新浪、雅虎、上海热线等门户网站进行了专题制作。

第三,积极开拓境内外旅游市场。与上海有海外业务和国内业务的近500家旅行社主动进行了联络,并给近万名上海市导游发函或E-mail推介;通过E-mail向参加中国旅游交易会的1000余家海外买家作了推介;向日、韩、美驻上海办事处进行了专门推广;参加了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广州、深圳、无锡等国内旅游交易会和首届厦门海峡两岸旅游交易会;组织了“《时空之旅》江浙推介会”,与数十家江浙地区旅行社签约;与上海各旅行社及长三角乃至全国、境外的旅行社签约,把观看《时空之旅》列入旅游菜单;随上海代表团赴香港宣传推广,并派专员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推介等。

第四,大力拓展商务市场。将介绍《时空之旅》剧目的册页放入上海部分三星级以上宾馆的大堂里,并给400余家政府机关、外省市驻沪办、外资企业寄发推介信一万余封。

四、宣传推广,树立品牌

《时空之旅》项目确立之初,即采取了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推广方针,把树立《时空之旅》品牌形象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之一。公司成立了市场推广部门,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宣传推广方案:一是项目未动,宣传在先。《时空之旅》首演日是2005年9月27日,而整体宣传当年5月初即已启动,媒体对项目的创排、网站开通、剧场改造、道具革命、时尚服饰等均进行了深入报道。至首演时,各种媒体已陆续推出近300篇宣传报道稿。

根据项目天天演出的特点,利用国庆节、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假日,策划主题活动,组织系列宣传。在演出分别达到60场、100场、150场、200场、300场时,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

在宣传推广手段上,既发挥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的作用,也利用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既做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告,也做公交车、地铁广告及户外广告。强大的宣传声势初步树立了《时空之旅》的品牌形象。

五、项目效应,初见成效

《时空之旅》的实践和探索非常有意义。艺术方面非常浪漫,让人感叹不已;技术部分挑战极限,让人惊叹不已。该剧通过时空变换使古老的杂技艺术走向现代,让观众看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时间隧道,进行了一次时空之旅。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总裁吉尔斯通过网上订票观看后,深有感触地说:“《时空之旅》与我们世界巡演的节目质量相当。”更多普通市民的感受是:“没想到,传统杂技还能这样演,既有趣又时尚。”

新华社以《3000万元打造“ERA――时空之旅”精彩献演》为题发了通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题为《中国第一秀“ERA――时空之旅”全球首演》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作了题为《改革创造新“时空”》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杂技变身“综艺秀”》的报道;《文汇报》头版连续3天发表了《〈时空之旅〉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创新,传统杂技焕发青春》《“时空之旅”成功背后的管理创新》等系列报道和评论。还有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等报纸都刊登了专题报道,各类媒体报道共计600多篇。同时,美国NBC电视台、日本TBS电视台、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法国国家电视二台等国外媒体也都进行了重点报道。

《时空之旅》的最大启示是:我国演艺业并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能够整合多种资源的集成商。《时空之旅》项目运作机制的核心,就是整合各种优势资源,造就了一个有创新能力、具有集成商功能,将开发演艺产品和推动演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市场主体,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创作、运营团队。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6

因此,对于刚刚走入世界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拓展自身的境外营销活动,构筑一个高效、灵活、开放的国际营销网络,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

一、境外营销网络的概念及意义

境外营销网络是企业营销活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产品从一国生产者手中向另一国消费者手中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路径集合。其中,公司是渠道中的点,渠道是网络中的线,诸多渠道线之间的交织构成营销网络。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作为一项跨国经济活动,其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传统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该过程不仅涉及到劳动、资金、技术等大量生产要素的转移,也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对接;不仅需要各种技术、信息、资金、外汇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也与国内外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市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

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对培育壮大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是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纵观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和促销竞争转化为网络的竞争,公司的快速成长与营销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行效率紧密相关,网络的规模和价值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规模和价值。

其次,发展境外营销网络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大裨益。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营销渠道已经成为公司降低成本的黑洞,是第三利润源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由于营销网络的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很难模仿,因此比其他营销要素更能提供和保持竞争优势。

第三,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价值;同时还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国外消费者需求信息,增进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为产品开发和定位提供导向作用。

二、我国当前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的实践

随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它们在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海尔、长虹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逐渐突破狭隘的区域市场概念,从单纯生产、销售向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的当地化方向发展,积极构筑自己的海外营销体系。归纳起来,中国企业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通过与国际上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或采购商签订采购协议,促进和推动产品出售。这种方式对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构筑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借助外力更加便捷和省力。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等每年在中国要采购几百亿美元的商品,通过其销售网络销往全球各地。这是中国产品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便捷通道。不过,从真正意义上讲,这不是我国企业自身的境外营销渠道,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人,利润的主体要被他人拿走。

第二,通过出口商或进口商进行分销。这种方式是指借助于中间商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以便充分利用中间商熟悉当地社会、市场和文化的优势,达到迅速占领当地市场的目的。这也是许多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普遍选择的一种方式。中国许多私营企业生产的轻工业品,如运动鞋、服装等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其中40%以上卖给了世界各地的中间商。这种营销渠道可以被视为“半程渠道”,即我国企业虽然没有面对他国消费者,但也不是完全在国内坐等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已进入了国际市场。

第三,中国企业在境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例如,海尔与美国家电公司在美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贸易中心,同时相继成立了东南亚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8个海外贸易公司,依次构成了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这种方法可控性强,有助于严格执行公司的营销政策、降低运营成本、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培养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但同时也存在建设成本高、速度相对较慢、初期投资风险较大等缺点,因而更适合被一些实力较强、海外经营经验成熟的企业所采用。这是完全自主的境外营销网络。

第四,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国际营销网络的共享。这种方式通过在海外市场寻找适当的企业作为战略“盟友”,彼此利用已经建立的销售网,共享销售资源。例如,中国海尔与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了“三洋海尔株式会社”,通过三洋健全的销售网络,海尔家电产品得以迅速打入全球家电业最发达、消费最超前的日本市场。这是境外经销网络建设的一种深化。

第五,通过OEM或ODM直接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这种方式也被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广泛采用,家电企业格兰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格兰仕通过为一些欧美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微波炉行业60%的市场份额和35%的世界市场份额。其他一些中国家电企业,例如海尔、康佳等在最早进入国际市场时大都采用过贴牌生产方式。这是发展境外营销网络的初级方式,在中国现阶段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六,通过并购方式直接收购国外企业的现有营销系统。并购方式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途径,在帮助企业迅速进入海外市场方面也常能发挥奇效。2002年,TCL出资820万欧元全资并购德国名牌施耐德。这使得TCL巧妙绕过了欧洲对中国设置的彩电贸易壁垒,同时可以利用施耐德遍布欧洲24个国家的庞大销售网络,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开拓在欧业务。这是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的高级形式,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拓展,这种方式将更为普遍地被采用。

第七,企业开展境外营销的其他方式。例如,海信集团为加强品牌塑造,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造了六家大型连锁店;中国康奈集团实施“国际连锁专卖攻略”,在法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城市开设了23家康奈皮鞋专卖店;上海广电与日本三井物产开展战略合作,三井物产对上广电开放全球营销网络;华为与美国3Com合资成立华为3Com公司,有效整合了华为的国内营销渠道和3Com的国外营销渠道,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

三、当前我国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中国企业缺乏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经验,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是观念上的障碍。尽管一些企业已经迈出国门,但是经营视野仍然局限在“生产什么,出口什么”的范围,参与竞争的焦点也仍然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领域,对营销的理解仍然局限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远远没有意识到全球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

二是拓展海外市场模式上的单一化。多数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往往通过进口商这种单一渠道。这种方式虽然在初期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和时间,但也常常将自身置于谈判的不利地位。尤其当中间商的实力与出口企业实力相比较强的时候,出口企业就可能会受到中间商的控制,利益遭到侵害。事实上,通过自建销售中心、并购海外销售渠道、开设品牌连锁店等多种方式,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推广产品。

三是企业往往对自身实力和海外市场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对企业自身来说,在资金实力、技术领先度、人才培养、海外投资经验等许多方面差异很大。对海外市场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即使是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各有特色。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对这些差别和风险估计不足,盲目跟从,导致投资失败。

四是现有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上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例如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国内行政监管“缺位”和“越位”;办理正常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导致个别企业丧失好的投资时机,甚至一些企业并未经过正式审批就直接进行海外投资;配套的金融服务、外汇保险等领域缺乏支持措施,不适应企业海外业务的发展,尤其对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快速扩张形成障碍。

四、关于推动我国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的思考

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在思想观念、经营战略、管理模式和配套政策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要形成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要逐步树立“国际营销、全球营销”的概念。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使得国际竞争早已突破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范围。中国企业家应当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本土迎接海外企业和品牌挑战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摒弃那种只盯着与同行竞争、以低价竞销手段取胜的恶性循环,积极构筑和完善自己的销售、服务和增值体系。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7

1.政府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1)加大旅游促销经费投入。2005年,海南省旅游局的促销经费只有95万元,到2006年,省委、省政府就投入1000万元,大手笔向海内外推进海南岛整体旅游品牌的宣传,实现海南旅游促销“10级跳”。海南将重点开拓俄罗斯市场、欧洲市场、日韩市场、东南亚市场、美加和澳新市场等六大国际旅游市场。2007年,海南省旅游局宣传促销经费超过1000万元,海口市旅游局宣传促销经费超过2000万元,三亚市旅游局也在1500万元以上。

(2)制定旅游营销总体规划。海南省2007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海南旅游促销年”。省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宣传促销资金投入,省旅游局主持编制了《海南旅游宣传促销年2007旅游营销总体计划》,在行政资源、财力资源运用上对企业的照顾既有“阳光普照”,更有“重点支持”。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营销。

(1)整体形象推广策略效果最佳。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展销会进行直接宣传促销、邀请国外旅游媒体和旅游行业代表进行商务考察等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宣传促销效果。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分别组团赴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如参加俄罗斯旅游展、柏林旅游展、日本DATA展等。2008年6月,俄罗斯旅行商考察团就下半年组团来三亚旅游的有关事宜与三亚市政府进行磋商。这些营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俄罗斯一跃成为海南的主要客源市场,2008年第一季度共有6.2万多人次的俄罗斯游客到三亚旅游度假。有关方面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俄罗斯到三亚的游客每年将会增致20~30万人左右。

(2)大型节庆活动宣传旅游效果明显。2000年,海南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举办了第一届“海南岛欢乐节”。2006年,举办方提出了“政府主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市县申办”的全新模式,并突出体现欢乐节的国际性、欢乐性、民族性,并邀请世界小组、海南世界青年大会等部分代表、世界先生以及海南的国际友城的代表参加,台湾东森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都现场直播,使欢乐节在国际上的宣传广度大大提升,成为对世界宣传海南旅游的又一窗口。

(3)会展经济吸引了海外游客。自从2000年博鳌亚洲论坛落户海南后,海南省的会展经济日益发展成熟,成为带动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博鳌亚洲论坛设立后,数千个大小会议落户海南,各种年会、交流会、研讨会也纷纷选择在海南召开,海南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国际会议中心。会议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重大赛事的举行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效果最显著。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世界先生、国际铁人三项、国际高尔夫球赛、环岛自行车赛等大型国际赛事频频在海南举办,致使世界各界名流纷纷跨入海南岛,也使得境外诸多媒体开始把目光投到海南,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吸引各界眼球的“焦点”,大大提高了海南的知名度,把海南国际旅游的美好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二、旅游业国际市场营销存在的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

(1)优质旅游产品不足,结构不合理。海南一统江湖的环岛观光游老化陈旧,特色越来越不鲜明,主要客源市场如东南亚地区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休闲度假游近年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深度开发不够,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仍然属于浅层次的“资源和产品共生型”产品,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商务(会展)游和高尔夫游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大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和区域经济日趋活跃的带动下,开始得到市场的追捧,但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其它种类的旅游产品市场份额更小。岛内已经老化的经过东线、中线公路的环岛三日游观光产品的主导地位却十年不变,并且有退化到连中线也不去的倾向。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海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潜在的文化价值并没有转化到旅游产品中来。游客来到海南除了享受阳光、海浪、沙滩外,没有更丰富的旅游项目可以参与,即使有也不尽如人意。如黎苗村寨里的歌舞表演与泰国芭提雅东芭文化村里的歌舞表演相比,就差之甚远。

2.旅游营销资源整合不够。

(1)区域间整合营销不够。海南地处亚洲中心,北联“泛珠三角”和港澳台,南比邻东南亚,有着良好的区域合作平台,加之当前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海外游客需求的形势,区域旅游合作,实行捆绑式营销应是最佳的战略选择,但目前海南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较少,旅游业国际市场营销仍是“单打独斗”,自身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2)旅游服务业整合营销不够。海南很多景区、酒店重开发、轻营销,有的甚至孤军作战,缺乏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在传统思维中,他们往往把宝押在地接社、导游身上,以高额回扣吸引他们揽客,忽视了主动面向客源地、组团社和终端游客的有效营销,没有整合旅游行业的营销力量。在旅游营销上显得势单力薄,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上,容易造成营销与服务的脱节,如酒店业、航空业的营销能力都没有发挥出来。旅游服务行业和旅游业一样,要形成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

3.现代营销策略组合尚未形成。

(1)国际市场营销以政府为主导。海南旅游海外促销是以政府主导,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旅游组织的力量。旅游作为产品,销售需要企业去营销,政府可以牵线搭桥,但营销主体应该是旅游企业。另外,海南省旅游协会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与旅游管理部门管理过宽、过死不无关系。根据国际经验,要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2)网络市场营销平台尚未建立。海南从事旅游信息和电子商务的企业约8家,涉及旅游信息服务的网络企业约5家,海南本地的旅游网站或综合网站的旅游频道共有20家。但在这些从事旅游信息企业中,没有一家有专门的国际市场营销频道,没有一家多国语言版的营销网站,制约了海南旅游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三、旅游业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措施

1.创新旅游产品策略。

(1)创新旅游产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休闲度假游”这个核心产品。瞄准国际一流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标准,从产品研发、项目规划、宣传促销、服务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推进现有项目建设和新产品的开发,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实现低端旅游产品向高端旅游产品的升级和转型。针对日本、韩国、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大力开发高尔夫旅游;以俄罗斯、东欧和亚洲其它气候带的国家为重点,大力开发热带滨海度假游,并将目的地向三亚以外地区拓展;瞄准国际大行业、大企业和国际区域组织,大力开发商务(会展)旅游,等等。

(2)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对现有景区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如:给天涯海角景区赋予“浪漫、婚庆、誓言、见证”等文化元素;给南山佛教苑赋予“不老松、重阳节、长寿、孝老敬老、祈福祈寿”等文化元素。注重海南与客源市场的史缘、血缘、文缘、地缘、俗缘的挖掘,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和表达。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的原真性、本土性和高雅性,对于那些粗俗的、歪曲的文化和娱乐演出要坚决取缔。注意与主要客源国文化的交融,让境外游客在海南能够找到更多的文化共鸣,感觉到亲切和被尊重。

(3)引进一批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国际化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际上已有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可以针对儿童旅游市场引进“迪斯尼”乐园,针对球迷市场可以引进“NBA中国明星周”“欧洲杯中国周”“世界沙排巡回赛”等国际性体育赛事。

2.旅游合作营销策略。

(1)区域联合营销。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利用“9+2”泛珠三角合作论坛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的平台,与境内外异质旅游精品进行跨地域组合,相互开放市场、消除障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公平竞争的联合体参与全球竞争,实现共赢。比如与“购物天堂”香港、“东方拉斯维加斯”澳门组合成港澳琼游;北京—西安(南京)—海南文化休闲游;“广深珠琼”商务游等,让境外游客在一次旅游中获得集文化、经济、休闲娱乐等多重体验和满足。

(2)产品链联合营销———航空营销。航空作为国际旅游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在旅游业的促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海南省政府与经停海南的国际航空公司合作,给予其优惠政策,联合促销海南旅游业。如果这样的国际航班一旦成型,必将吸引大批来自亚洲、欧洲的游客到海南观光旅游,更快带动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品牌联合促销。把具有共性的旅游地作为一个联盟推出旅游市场的做法已经有很多案例,如“五岳联盟”“六大名楼”,等等。杨铭铎等提出中国“四级”旅游构想,即指南级—海南三亚、北极—黑龙江漠河、西极—新疆喀什、东极—黑龙江扶远②。将四级进行联合,共同推出“四极”的旅游品牌,这种合作营销的模式并不是区域的合作,而是更大意义上的一种品牌的联合,是一种营销上的联盟。海南要与其它几极一起,互动互助、互惠互利、强化形象、共铸国际旅游品牌。

(4)开展广泛的国际旅游合作。可以充分借鉴日本国际旅游合作的经验,加强与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合作。通过签署《海南圣彼得堡旅游领域合作计划》《海南柏林旅游合作备忘录》,举办海南纽约观光交流活动等合作形式,加强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不断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3.旅游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策略。

(1)建立国际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整合现有的旅游电子商务资源,组建2~3家大型旅游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采用多国语言版,使不同国家的居民随时可以浏览海南岛旅游信息,使其在海南省旅游产业上真正发挥带动作用,进而加快旅游产业的升级。岛内其它旅游企业可加入这个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的信息、网上促销、网上交易,开展BtoB和BtoC电子商务。

(2)利用已有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2001年初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的“金旅工程”,建设目标包括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海南旅游企业也可以利用“金旅工程”为其信息化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成套的解决方案,建设与公共商务网相连接的海南旅游企业网站。

(3)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海南大型旅游企业可先尝试与主要客源国手机运营商合作,建立海南国际旅游短信营销平台,定期向手机用户发送海南旅游信息,逐步向全球市场推广,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海南旅游。

(4)采用数据库营销吸引更多游客。海南旅游企业可以共同组建国际游客数据库,在旅游的过程中,尽可能收集游客的众多信息,如年龄、职业、收入、学历、爱好、email等等,根据信息建立国际游客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数据库,寻找出不同价值观、不同度假需求为特征的游客群;最后根据数据分析进行营销推广,吸引更多的国际回头客和潜在游客。

4.注意力营销。

(1)通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国外游客。精选海南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如果申报成功,将吸引更多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即便申报不成功,通过舆论造势,从而引起游客注意,间接地为海南国际旅游起到宣传促销作用。

(2)通过建立三亚天体浴场吸引国外游客。充分尊重国际游客的生活习惯及权利,政府针对国外游客有规划地开辟专门的“天体浴场”,完善管理,通过国内外知名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眼球,在吸引更多国外游客的同时充分尊重游客的生活习惯。

(3)通过发展旅游购物吸引国际游客。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市各开办一家市内免税店。海南要充分借鉴冲绳岛、济州岛和香港地区的旅游购物经验,更好地开发购物旅游资源,把购物与吃、住、行、游、娱、乐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吸引国际游客的一项重要方式,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塑造国际旅游岛形象。

(4)利用重大事件宣传。利用重大事件宣传海南是一种高效促销,对促进海南旅游国际化进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建议海南在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上统筹规划,以最大限度吸引国际游客为目标,争取最佳的宣传效果,让全世界聚焦海南。

5.广告宣传策略

(1)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海南旅游进行国际宣传。政府和旅游企业应首选公益广告作为旅游宣传的良好载体,同时注重旅游广告的连续性和时效性。还可以在一些有良好旅游受众的媒体广告信息,如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书籍、画报、海报等媒体,也可以通过创办或主办一些高品位的旅游文化活动、音乐节等的开幕式开展广告宣传,在目标市场开展广告攻势。

(2)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海南旅游国际市场营销的宣传平台。海南可以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现代城市特征,打造国际旅游岛形象,通过展示多语言版的海南国际旅游宣传专区,制作并现场发放国际旅游岛手册和海南特色文化手册等平面广告,向世界展示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宣传促销海南旅游。

(3)加大宣传海南的出入境政策。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海南旅游进行国际市场营销,首先要让国际航空公司和国际游客了解海南的航权政策和出入境政策,可在主要客源市场国的知名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广告宣传海南的出入境政策、航权政策等。

(4)将“旅游促销大篷车”开赴国际市场。将“旅游促销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开赴国际市场,首先考虑一级市场。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带领本地旅游企业赴客源国举办业内旅游推介会,邀请客源地旅游部门、旅行社代表和媒体参加,以形象展示和产品交流为主,但表现形式可多样化,让参会者有机会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交流。也可根据客源国实际情况,在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以海南特色文化节目表演、派发海南国际旅游宣传品的形式进行宣传,同时邀请媒体参加,以便让海南的文化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得到报道。

(5)借《印象·海南岛》平台拍摄国际旅游宣传片。海南可以充分利用《印象·海南岛》这一宣传平台,争取与剧组积极合作,拍摄《印象·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并制作成多国语言版,通过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放映、如BBC、CNN等,宣传打造“国际旅游岛”这一品牌。

参考文献: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8

调味品业成功的最大关健是技术。技术是海天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许多FMCG业者以为调味品门槛低,自己的品牌不错,又有拥有密集的销售网络,就可以在这里面分一杯羹,结果白白浪费了精力和资源。比如海天的草菇老抽,专业厨师一眼就可以分清楚:草菇老抽烧完菜之后,酱香浓郁,略带金黄,而且能持久不变,而用其它同类产品来做,要么是黑,要么先前颜色好,出锅不久,颜色就淡下去。

海天享有全球领先的老抽制造技术,而作为增加鲜味的生抽,与其它酱油对比,海天金标生抽吃过之后会有一股长长的回味,这是生抽酱油所能达到的顶尖水平。海天老抽作用是上色,生抽作用是增鲜,能满足中国各个菜系的要求,所以它可以在广泛范围内取得销售的成功。

二、不断变化的本能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只有在运动中敌人的子弹才打不到你。海天经营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变瓶子,变瓶贴,变营销方式,内部改革,股份制改造,技术更新,设备改造,经营管理变革——海天始终在变。海天认为只有不断地运动才有安全感。

以包装来看,第一次变由业内通用的630ml大瓶变成了500ml中瓶,后来又增加1900ml壶装、5L大桶装,瓶贴由原来业界通用的重品名改为重品牌,颜色也由大家都用的黑色改为红黄,红金,当时甚至引起一场风波,公司及经销商很多人都一进难以接受,最后证明这样变是多么重要的。让业内经销商印象深刻地是,回款制度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业界还在先给货后收钱的时候,海天已经开开始逐渐变为先款后货。

也正是这种本能,使海天较早地南下、北上、东拓、中垦,西进,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产品铺向了全国,从而抢得先机。

三、经销商双驾马车制度

海天的每个区域市场不设总经销,经销商起码设两个,这是铁打的,谁也不能改变。这也体现着海天的管理思想,始终要把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海天在同行之中较早实行多家经销的制度,几家经销商同时做,经销产品完全一样,使得经销商产生相互竞争的赛马效应。正是由于这种制度,使得海天在区域市场的二级分销得以在广泛的渠道和区域上完成覆盖、再覆盖,所以海天只用了极少的代价便完成了深度分销工作——公司销售额达到十几亿元的时候,全国销售人员只有五十几个人,亿元销售额的市场只有一两个人,由于海天在业内的超强影响力,许多经销商都是主动找上门。

四、独特的用人育人制度

在海天,真可以套用那句话,如果你爱他,你可以劝他去营销部,因为那里最受礼遇,如果你恨他,你可以劝他去营销部,因为那里如果干得不好,就得下车间,去闷热的流水线下放,甚至是改做门卫或者是三轮车送货员,这个准则适用于从总监、大区经理到普通业务员,而且每个级别均创有先例。

也许是看惯了企业的风云变幻,这个大志深藏的企业领袖决心创造一种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企业的运转和发展,要做到“少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所以海天的营销人员绝少有好几年还负责一个地方的,每隔一阵就会换防,不让市场控制在某一个人手中。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人情味,但这就是海天,它保证了市场不会大起大落。 内忧外患

自笔者在《中国轻工报》2000年9月15日《国内酱油须奋起直追》一文首提酱油市场四分论之后,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界的各方肯定,数十家媒体引述此观点,现在过去一年多,这个趋势越发明显,无论是后来的”氯丙醇事件”、新国家标准,还是”铁强化酱油”概念的推出,业内进入门槛越提越高,强者愈强的趋势非常清晰。

海天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不是三国争霸,而是战国七雄的局面。如何能横空出世,力破六国,海天任重道远。如果用一句话业表达那就是“群雄并起,强龙过江,谨慎自信。”

一、群雄并起

调味品企业群雄并起,无论是宿将还是新秀,再在有越来越多的食品巨头来这个行业淘金,拼实力,拼渠道、拼策略。我们煮酒论英雄,一一简析:

1.致美斋

致美斋的衰落成就了海天,这一点海天和致美斋都不会承认。致美斋是个百年老企业,在全国调味市场曾经到达过辉煌的顶点。然而体制、营销方法等等情况却使他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伍,目前在全国市场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致美斋还是有相当强的企业基础,产品质量非常过硬,在全国市场威名尤存,如操作得当,三年内重振雄威还是有可能的。

以一个观察家的眼光来看,致美斋目前的瓶颈有两个,一个是营销能力,一个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其它诸如资金,技术,设备等等都是这两点的注解,如果被外资收购,这两大问题迎刃而解,会成为海天扩张道路上的新麻烦。

2.李锦记

李锦记为港资,与海天、太太乐之后共列调味品三甲,其优势在于蚝油和酱类。它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和海天交手。从各个方面评估,李锦记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天的最大敌手。蚝油为李锦记首创,到目前为止,产品生产非常老到,同时酱类产品也是第一品牌。

李锦记走的是高档专业路线,主打餐饮线,价格非常高,近段时间,李锦记不断在网罗业内人才,在广东新会600亩的的酱料城旁边,又迅速扩张500亩,准备建成中国甚至东南亚最大的酱料生产基地,从集团主席到公司总经理,不停在各大媒体宣传造势,气势不小,李锦记在产品推广方面经验实足,无论是赞助美食活动,请“食神”推广、策划“蒸鱼豉油”等等,无不成为营销经典实例,李锦记就像一个站在卧榻旁边的敌手,让海天难以酣睡。

3.美味鲜

中山美味鲜的产品质量是不错的,在华北、华中的销量较好,但能否翻牌要看他们下一步如何走。美味鲜的生存之道要么是痛苦挣扎,要么是和其它调味品强企业联合,美味鲜的鸡精是有优势的,它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也也有相当之实力。

4.其它区域性品牌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口味不一,所以还在很多区域强企,北京金狮酱油的社区推进策略,创造出卖的像卖报纸一样卖酱油的销售模式,实为一绝;河北地区的珍极在酱油项目上一直不曾停步;广东佳隆几经沉浮,又有了新的亮点;还有湖南加加酱油等等,都在区域市场取得了很不错的业绩,这给海天也多少带来了一些压力。

二、强龙过江

1.龟甲万

这是全球酱油产销量的老大哥,雄霸欧美市场多年,在日本国内市场占有率相当之高,为日本酱油五雄之首。目前,它在和统一合作,在江苏生产龟甲万和统一两个品牌的酱油,龟甲万价格高,销量少,一般家庭更是消费不起,故目前并非海天威胁。

2.雀巢

雀巢在获取美极、太太乐之后,又收购了四川豪吉,以求东西呼应;美极产品则牢牢占领高端市场一隅,太太乐鸡精销量全国第一,豪吉雄据西南,都是绕开海天市场、产品的强区来打。雀巢产品在商超渠道经验成熟,太太乐在终端餐饮上经验丰富,豪吉则在批发流通方面打拼多年,而这三个强势经验正是调味品企业目前和今后的渠道重点,所以雀巢是对中国调味品业最大危胁的外企。

3.联合利华

在并购老蔡之后,又成功收购家乐;是走中档路线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提起老蔡,很多人是记忆深刻的,联合利华收购之后,进行一系列策略调整,销量略有上升,但目前发展态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4.亨氏

亨氏一口气收购以美味源为首的三家国企,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做了一个免费大广告,算是补了一下收购后包袱带来的损失,亨氏走的路线一直为高档,而美味源一直走中低档路线,亨氏的渠道重点在商超,而美味源一直在批发流通产生销量,亨氏自己还得花时间磨合。

5.达能

达能占壳的艺术真叫人佩服,先是收购淘大,让上海海鸥给它加工,后来干脆把海鸥也吃了,和它在其它领域的收购如出一辙,在上海推出的淘大黄豆酱油曾红极一时,主要是达能多年对商超渠道顾客心理的精确把握,加升不加价策略运用得当,打价格战,抓住了上海人重实惠的心理,它也乘势追击,在江浙一带推广,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总是没能进一步扩大战果。海欧在上海主要路线是低档袋装,顾客群是普通市民,它也曾想转到做中高档酱油,但因多年来低档形象深入人心,销量一直不理想,就算在华东大本营,也不是正面同海天交手的品牌。

外资企业在中国征战多年,但对于中国的调味品渠道、经销商、销售模式也没能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因此外资酱油不是一个太大威胁,复合调味品有潜在压力。海天要警醒的是,也许在酱油这个项目上,外资暂时还不是个危胁,但是外资的组合拳,在多个产品和品牌的合力,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加上他们的企业实力,不容忽视,要知道,发动价格战,是FMCG业外企的习惯作法,不得不小心提防。

三、谨慎自信

海天近年来销量一路上升,虽然30%这个速度已经是非常之快,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做大,还存在几大问题急待解决:

1.产品线猛将不多,后劲乏力,令人担忧:海天产品六大品类,二百来个品种,但只是在酱油上有优势,蚝油刚刚冒尖,其它产品优势不明显。成熟产品销售额占整体销售额比重过大,十几亿的销售额有好几个亿来自于少数几个卖了近百年的品种。因此海天应在产品研发、产品推广上下大功夫。

2.经销体制要与时俱进:海天多家经销的经销商政策,使得区域市场相互杀价,窜货、冲货情况屡禁不止,经销商利润相当之薄,早有怨言,而转型时期的经销商,已经逐渐成熟,不再听命于厂家,2003年3月底调味品业内47家重量级经销商联合成立百龙商贸就是一个例子,这其中包括很多个海天的经销商,他们经销的产品加起来占了海天销售额的相当比例,而百龙的发展思路是上下通吃,即上控股、收购制造企业,下控制销售终端,他们不仅控制着当地商超和酒楼,不少人还拥有所有权。海天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

3.渠道转型,经历阵痛。现代商超大卖场的迅速的崛起,像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好又多等,批量购买的价格已经和批发市场接近,甚至更低,对于海天这样的中高档调味品,主要顾客为餐饮酒楼,他们去大卖场购物,风险更低,环境更好,更方便,这使得渠道模式发现了较大的变化,海天所倚重的传统副食品批发市场逐年蜕变和萎缩,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现代商超较为发达的地区,海天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趋势,在渠道成员的选择、商超政策调整上当机立断。传统渠道上面对于广大农村市场,需进一步完善销售网络,尤其是深度分销,实行通路精耕,增加产品在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可见度,以为产量拓宽渠道。

4.物流问题急需解决。随着产销量的进一步扩大,物流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销量大,经销商占用的资金就会多,由于海天产品平均利润不高,而经销商的资金有限,那么他们会因为考虑投资回报而不会一次订太多货,结果造成市场断货,进而影响到区域市场全局。产量大,物流成本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就是一个问题,FMCG行业很多名企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以地域划分设立物流中心,从而减少了物流成本,如果海天在这个问题上没能解决好,物流成本降不下来,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5.形象定位束缚发展。海天强调“北回归线的阳光”,不知是想刻意营造行业进入壁垒还是强调工艺传统,但这种宣传最终只会束缚自己,现代酱油的生产技术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南方,这只能证明自己的技术不成熟。龟甲万不仅日本国内生产,还在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有生产基地。

6.对市场敏感不够,痛失市场发展机会。比如在鸡精这个产品上,海天先是认识不足,起步较晚,错过先机,等到大家已经占领市场之后再去硬推,并且价位、包装、产品质量都未能令人满意,使这个在大部分企业中年增长50%的产品白白错过机会。还有干调复合调料市场,河南王守义十三香做到数亿元,海天还没有起步。以海天目前的渠道来看,推出这些产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前段时间在“氯丙醇”事件上,海天所谓的危机攻关,辟谣广告投放100余家,预算超过300万,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果在平常和新闻界保持良好接触,这个钱不仅不用花,还可就此扩大影响。 巨人学步

过去不等于未来。海天和它的敌手们都明白这一点。

海天的计划是在2005年,实现销值100亿元、产量100万吨,这个产量如能实现,海天将成为全球产量最大调味品生产商,为达成这一目标,2001年至2002年海天对为此投入的资金达1.3亿元,在未来几年内,海天还将再投入4到5亿,南海占地600亩之后又在高明开辟一个占地1500亩的调味品分厂。

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海天,是极不容易的。要在两年的时间从15亿猛增到100亿,调用数亿元的资金,把市场占有率由4%提高到20%,如果不是出于宣传目的,那么海天就得在一年半内上市,而且是股票收益相当之好,之后再用这笔资金去兼并5个以上的中型以上调味品厂家,在两年内实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光企业兼并谈判至少得一年的时间。

海天目前是国内味界龙头,但是这个巨人要在新的形势下再立新功,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以前的那些成功的营销售方法与手段,是否还适用于已经大大改变的市场形势?这个问题需要海天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海天是以批发市场来做销量的,通过二批最终把产品流向餐饮终端,而在不远的未来,二批,以及中小副食品批发市场正在慢慢缩小并最终消失,新的战场会转变成商超终端和餐饮终端,从现在大中城市的发展来看,大卖场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批发市场和菜市场,销售渠道逐步成为扁平化结构,海天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现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调味品业,他们在扎扎实实地做终端,商场、超市、卖场、餐饮、特通,而海天还是在批发市场那里打转转,虽然是对商场超市目前也重视起来,但是海天没有专门做商超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笔者对海天有几点建议:

一、成立全国KA部

管理全国1000家最大的商超,无论是直营,还是通过经销商来做,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时可以全国统一步调来做促销工作。面对日益壮大的餐饮连锁企业,KA也将大有作为。还有工业渠道这一块,也可以做起来。

二、整合市场部,加强策略制定

市场部不是仅仅是产品包装、广告联系和确定工作,也不是专门做市场费用审核的部门,在外企,市场部都是很厉害的部门,策略的制定,新品的上市、推广、包装、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市场部部都想得很周到,全面,所以,现在适应了环境的外企在华推广产品,每推一个,大多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很快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公司也可以通过各地办事处来收集信息,做出调整,加快对整个市场的把握。产品开发不是研发部的事情,而是市场部的事,市场部通过分析,对研发部提出要求,这样推出来的产品成功率才会高。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好的产品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推出,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在战争中,军事参谋部强不强,这个很重要的。

三、成立拓展部,负责企业并购和上市问题

海天生产基地迟早是要向外拓展的,包括李锦记,已经在南方拥有和海天几乎同大的生产基地了,还在悄悄北上,寻求合作生产伙伴,有关并购问题,早解决的好。通过企业并购,实现整体销售增长,也是一大谋略,江苏恒顺就是通过这条途径而取得大的增长的。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卢泰宏曾将调味品行业的现状与啤酒业进行对比,认为调味品企业可借鉴青岛啤酒三年内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兼并,使市场占有率由3%提升到两位数的案例,但是,调味品企业并不能简单像啤酒一样进行扩张兼并,酱油受天气的影响比啤酒大得多,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海天的兼并之路,并不需要全部兼并酱油企业,可以将鸡精、酱类,复合调味料等企业选择性地兼并。

海天的100万吨,100个亿的双百工程,单靠酱油是达不到的。酱油不能做并购,可能是由于气候的问题,但是调味酱(如李锦记、老干妈)、复和调味品(如王守义十三香)、腐乳(如广合)、醋(如恒顺)、鸡精(如太太乐)、急汁(李派林)等等,海天均不是老大,酱油不是仅和那些同类型的厂家来竞争,还在和那些替代品在竞争,如四川市场为什么总是打不开,那是因为人家很少用酱油,如果单是用酱油这种思路去打,只能牺牲时间,海天不能仅依靠酱油来完成“海天味,中国味”的梦想,如果综合实力上去了,自然而然可以打败其它强劲的对手,这样,酱油的市场占有率自然可以大大提高了,那么从4%提高到15%也许并不是个很大的问题,企业的销售额提高到50亿也不是个问题,因为上述的那些产品市场的容量都是相当之大。

目前有三支调味品股票上市,莲花味精、恒顺醋业和星湖科技,企业规模都比海天要小得多,调味品业界一直在猜测海天为何不上市,现在海天要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资金就紧迫起来,上市也成为眼前急务。前三支股票中恒顺醋业上市后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恒顺用股市上筹得的资金成功收购了好几个企业,把醋的产销量提升到全国最大,销售额也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四、经销商参股,形成利益共同体

经销商发起成立的百龙商贸,已经成为一股新的力量,这也反映出转型时期经销商的迫切需求,如果最后百龙成为与海天相抗衡的巨大力量,海天是极为麻烦的,所以趁现在百龙脚跟未稳,其它经销商还在观望之机,让一部份有实力,条件好的经销商参与进来,形成利益其同体,那么不仅稳定了全国战局,而且对竞争品牌的产品推广也是一大抑制,如此不仅可破百龙,而且还可消灭一部份潜在危胁,更可稳取绝对市场占有率。

五、成立海天营销学院,加强企业培训

海天目前的营销人员,虽然很多出身院校营销类专业,而且有三分之一,已经在市场上历练了三四年以上,但是海天的营销技术在FMCG业来讲只属中等,某些方面还较为落后,仅靠员工自学或是在市场中摸索,这要同世界重量级的企业来竞争是很危险的。海天要成为一个史上最伟大的调味品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营销管理人才是不行的。

六、开发新产品

海天的6大品类,酱油、蚝油、调味酱、醋类、调味粉、调味汁,200来个品种中,真正的担纲花旦只是那么几个。这是个很紧迫的问题,不要说中国人口味多,就是日本人,龟甲万的品种一度高达5000多种,现在精简之后畅销的也有2000来种。海天如果不能从口味上下功夫,很快就会面临替代品的竞争。蚝油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

七、强力出击,以主要竞争者为导向策动进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海天没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来同它竞争,也影响了它的发展,使行业不能快速发展。好象康师傅和统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如果开战,那么两大品牌将血洗战场,数以百计的小厂就会关门。海天少了替代品的竞争,单是低档酱油推出,就可再把市场占有率推上8%或更多,低档酱油虽并不能为海天增加利润,却可杀伤竞争对手,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9

讯:除了人才招聘,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将业务延展至营销市场。领英昨日宣布推出面向中国企业的营销解决方案,并联合蓝色光标传播集团等营销商推出海外营销计划。领英中国营销副总裁于志伟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海外市场品牌推广拥有大量需求,企业营销解决方案将是领英未来盈利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面向企业级市场的市场营销战略将成为领英中国盈利的又一突破口。对于国内多数职场人士来说,领英是面向高端用户的职场招聘平台。但于志伟表示,“领英不止做人才,也做市场和营销”。据了解,领英此次推出的企业营销解决方案,将通过提供展示广告、企业推广快讯和推广InMail的形式,帮助用户打造商业品牌。于志伟称,在人才战略方面,领英中国从个体用户所得的收益不足整体的5%,大多是来自于企业服务,市场营销解决方案的价值更多也是体现在B2B市场。“如果不考虑新项目的建设投入,领英中国在人才战略方面已经实现盈利。”(来源:北京商报 文/李铎 陈克远)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10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理念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活,进一步贯彻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大趋势。由此我们把目光投向竹炭经济,因地制宜地运用毛竹资源,采取工农业结合的方式对竹资源进行技术加工和工艺美化,利用不同的生产形式将竹炭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切实地实践绿色理念、落实三农政策、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将竹炭销往其他各个城市,建立城乡经济合作渠道,这对于加强城乡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竹炭产品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竹炭及竹炭产品的效用。竹炭,主要采用生长4~5年以上的毛竹烧制,同白炭一样主要用于烘烤取暖,其热值高、无烟气味。近年来研究表明,竹炭在保暖、去湿、调温、净化水质、改良土壤、保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因此,目前国际市场上竹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在稳定的生产工艺下,以竹炭为原料,可以制造出用于各领域的系列产品,作用广泛,且开发潜力大。竹炭产品可广泛应用在农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美容保健和其他领域,有着吸附、除味、除湿、防霉净化空气、分解药物残留、防治疾病等功效。

(二)我国竹炭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竹炭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有40多属500余种竹子,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竹类资源。竹炭的生产起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8年开始逐渐形成规模生产,生产基地目前主要集中在原料丰富的浙江、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市地区,年产量达3,000吨以上、产值达3,000~4,000万元。据专家估计,目前国内仅化工、冶金行业,竹炭的需求量达600万吨,食品行业竹(木)炭年需求量约500万吨。专家预测,国内市场年需求缺口在100万吨以上,东南亚年需求缺口在500万吨以上。

2、我国竹炭业现状SWOT分析

Strength(内部):我国的资源丰富优势;研发系统较为完善;营销战略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中的凝聚力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优势。

Weakness(内部):缺乏远瞻性的认识,没有制度性、成文化的规定;生产技术和效率均有待提高;风险管理体系未形成;资金链运作未成规律;人力资源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Opportunity(外部):竹炭知名品牌稀缺;可以有效应用到家电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等)上;上班族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状态有更高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地做目标市场细分。

Threaten(外部):公众对竹炭的知晓度差;公众接受新产品的时滞;生产地与销售地脱节;行业无序竞争;低端市场的可模仿性较强,易被模仿或盗版。

(三)我国竹炭经济发展前景

1、微观层面

第一,应用层面――应用领域拓宽。目前,竹炭正凭借着自身的特性,受到市场的不断关注,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和质量生活的忠实守护者。竹炭品种开发在不断深入,目前已开发出建筑、环保、保健、工艺、化妆等6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竹炭产品,竹炭产品发展趋势明显,竹炭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第二,消费者层面――城市、农村共进。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追求原生态,天然、保健、返璞归真的意识越来越强,竹炭产品作为一种以原生态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产品,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农村消费品市场加速增长是竹炭产品需求上升的另一动力。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增长17.0%。至此,农村消费增速,已累计4个月超过城市,这为竹炭产品在农村的深入做了良好的铺垫。

2、中观层面

第一,行业层面――发展重要依托。我国丰富的竹炭资源是竹炭行业发展的物质保证;“天保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简称)为我国竹炭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竹炭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产品的发展前景需要以行业的发展为依托,行业的欣欣向荣有助于为产品提供发达的供需渠道,同时也可以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辅助产品的生产。

第二,外贸层面――发展重大转型。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目前年产竹材近5亿根、竹笋160多万吨,竹业总产值已达370亿元。近年来,我国竹产业迅速发展,竹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日本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亿多美元。据统计,2006年遂昌县外贸自营出口6,031万美元,同比增长14.7%。

3、宏观层面。国家政府充分重视竹炭这个新兴的行业,围绕“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2009年6月30日,由国家环保产品检测中心、浙江林学院、“碧岩”竹炭等国内近10家竹炭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起草的《竹炭》国家标准获得一致通过,将报送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颁布实施。可见竹炭业的产业标准化和法制化程度在不断加强,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宏观环境保障。

二、上海竹炭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一)上海竹炭产品营销现状。上海不是竹炭产品的资源地,经销商是经营竹炭产品的主体。在上海竹炭企业中,有66.67%的竹炭企业采用了网络推广产品,33.33%采用了传单宣传的常见推广方式,另有6.67%的公司采用了委托专门公司为其宣传的手法;20%的企业采用了其他营销途径,如与装修公司合作、广告等,但仍然有26.67%的企业认为当前只要本地消费者购买并进行口口相传的宣传就行了。这样的销售渠道形式显然存在问题。

(二)上海竹炭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首先,经营方对于营销方面的意识淡薄,当然,有些销售方是有这个意识却没这个经济实力来支撑。换一个角度说,有了经济实力,销售方会自动地想到扩大利润,从而加大营销力度;其次,营销理念的问题,不单是上海,整个中国的营销理念都是相对落后的,把营销与推销混为一谈的不在少数,自然方法上就会出现问题;再次,整个竹炭产品营销的大环境不佳,这就意味着外部环境,也就是推动个体营销的因素相对较弱。

三、上海竹炭产品营销和推广战略

(一)上海竹炭产品的4PS营销策略。在上海,竹炭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为个人消费者,因此,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上海的竹炭经销商在组织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站在自身这一特定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即4PS分析。

1、产品(Product)。竹炭产品有许多的品种,包括纺织品(床垫、枕头、枕垫、靠垫)、保健品(护膝、眼罩、口罩)、竹醋液产品(洗浴用、美容用、足用)、环境改善产品(竹炭包、炭桶、炭粒)以及工艺品(公仔、挂饰、首饰、画),等等。

其自身也拥有很好的功效,例如拥有相当好的调湿效果和湿度调节效果,防止尘螨,能够有效遏制霉菌、微生物的繁衍,吸附有毒、有害气体、颗粒物,达到净化空气等目的。

2、价格(Price)。成本是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价格又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商品能否为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需求量的变化和利润的多少。竹炭的生产是一个低成本的、低劳动的过程,这一点无疑又是另一大不可忽略的优势。

毛竹会以超常的速度急速生长,仅在短短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便可高达三十多米,为此,它的成本价也就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竹炭产品本身的价格也是比较低廉,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相比普通的产品而言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3、渠道(Place)。由于上海缺乏生产竹炭所需的毛竹,上海没有能力成为竹炭产品的生产商,而得经由主要生产地――浙江的生产商转销给上海的商家,再由其销售给上海市民。因此,这样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得到改变,但由于上海毗邻浙江,交通运输比较便利,这种销售模式有着它的特点和优势。

4、促销(Promotion)。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更多地开始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绿色消费、个人养生、生态保护等关系到自己、甚至子孙后代福祉的事情,竹炭产品的应运而生恰恰符合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竹炭产品推广至每一个家庭,让上海市民养成养生的生活理念和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念,使其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上海竹炭产品推广战略。“环境――生存――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今整个世界的最强音。我们要将竹炭产品致力于“绿色推广”这一战略模式,向消费者展示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竹炭产品。具体的推广形式如下:

1、广告营销。广告是促销组合工具中形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种。由于竹炭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廉,利润也并不丰厚,所以建议可以比较一下各类的广告成本,例如在网络游戏、视频前的广告,汽车候车台、座位上的广告,超市看板上的广告……,广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成本相对也就比较高。

2、销售营销

(1)样品。上海的竹炭经销商可以试着和大型超市、装潢公司、家电厂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顾客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附赠相关的样品。尤其是装潢公司和家电厂商,这些顾客其实就是竹炭产品的直接潜在客户。但是,附送样品是推广新产品最有效也是最昂贵的途径之一。

(2)优惠券。如今很多大型超市定期都会有期刊寄到客户家中,竹炭产品的优惠券就可以附在其中,这样节省了单独邮寄的费用,而且客户也会更放心地来购买。优惠券可以以“凭此券可享受×折优惠”的形式出现,这种优惠券对于推广一种新品牌很有效果。

3、人员营销。人员促销与普通推销有着不同的概念,人员促销更有组织、有规划,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竹炭经销商可以设立直营店,也可以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商务楼、住宅区设立专门的促销岗位,现场展示竹炭产品的优点。必要时,可以做些试验,以此来证明它的作用和功效。

4、企业营销。企业促销的对象是各个单位的管理层。由于大多数的上班族一整天都坐着办公,所以向公司推销一些空气净化包、坐垫、靠枕、竹炭被作为公司的福利,关心职工的身体和工作环境,产品虽小,却可以让职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

5、网络营销。竹炭经销商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网站,将公司的产品做系统的介绍,并安排好客服随时回答客户的问题。网络营销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使企业产品的销售、服务等各个营销环节能共享信息、互相交流,促使产品从各个方面满足顾客需求,以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

四、推进我国竹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竹炭烧制方法效率化。采用高科技隔火阻燃材料和保温材料改造土窑烧炭。目前,江山、遂昌等几个竹炭厂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技术与建窑材料,建造了40余座高质炭窑。该窑既提高了成品片炭的质量和出炭率,又避免了阔叶林资源的损毁并可使单位制炭水平提高10%以上,而且达到环保质量要求。技术上的改良和效率上的跟进可切实降低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二)竹炭发展产业化。我国竹炭产业化程度低,应形成各级产业链的生产联盟,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目前,一些大规模的企业找准自身优势、因企制宜,实现有序的产业分工。从最源头的炭粉供应,到家居类中端产品,再到污水净化器、炭皮等高端产品生产,一条更有竞争力的竹炭产业链正悄然形成。竹炭产业化势在必行,产业化的竹炭企业才能够以更崭新、飒爽的一面冲出国门、面向世界。

(三)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致命伤,在我国竹炭企业的问题上,16.67%的企业表示在生存的悬崖边徘徊,36.67%的企业刚过了销售量这一关,只有13.33%的企业稍有规模,为拓展蓝图而煞费苦心,其余的是创利尚可。虽然100%的企业都知道风险的存在,但是真正有风险意识并采取措施防范的却只有7.69%。因此,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的保障和底气,尚需培养和健全。

(四)营销途径多样化。我国竹炭行业的营销做得并不理想,营销是活跃企业产品和目标市场的重要手段,亦是开辟新市场的必要环节,尤其对于竹炭业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多样化营销途径已是迫在眉睫。在竞争的条件下,不同的细分市场应采取不同的营销途径,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群体的需求,针对性地为客户提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多样化的营销途径可以为经销商带来经营与盈利的机会,从而能使其避免单一消费者群的经营风险。

(五)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竹炭产业符合新兴产业的标准,即尚未发展成熟、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和在现阶段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资金实力,应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国内先站稳脚跟,发展规模,形成强势行业力量,增强本身的比较优势,再参与国际竞争。政府保护加扶持无疑会加快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壮大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个体,增加产品应用的各种可能性。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11

上海世博会提供给中国企业的是巨大的商业平台,但也仅仅是一个平台,众多企业都希望从世博商机中分一杯羹,但能将世博平台利用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

我们可将企业开展世博营销的行为及其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促进销售增长。

世博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并且是很好的促销主题,因此很多企业在抢抓世博商机时将重心放在了促进销售增长上。

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通过在世博园区及其周边设置或增加销售终端,结合世博由头开展促销活动等,即可达成此目的。

世博会开幕以来,一些餐饮、零售、旅游等与世博会关联密切的企业已初步尝到甜头,一些企业以世博为主题的促销活动也获得良好响应。

第二个层次,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

如果仅仅着眼于通过世博促进销售增长,那么这种收益是短期的,会随着世博会的落幕而结束。而品牌和企业声望,则可以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一般而言,借势世博营销,均应努力借助世博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从而获得较为长期的价值回报。只有做到这个层次,企业的世博营销行为才算合格。

第三个层次,推动企业变革与经营升级。

世博会的永恒主题是创新。真正领悟战略和营销真谛的企业,应该抓住上海世博会这个百年难逢的机遇,结合世博精神,推动企业变革与经营升级。尤其对于已获得世博赞助商资格的企业,以及环保、能源、交通、家居、建材等产业的中国企业更应如此。

世博赞助商:获得资格不等于获得成功

上海世博会有13家全球合作伙伴、14家高级赞助商、29家项目赞助商总计56家赞助商,但相对于北京奥运会时,各家赞助商在奥运主题品牌推广上的轰轰烈烈,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们似乎沉寂了许多。

根据赞助活动的一般规律,企业应投入赞助商资格费用的5倍左右来开展关联推广,方可取得理想的赞助效应。

目前看来,一些世博赞助商在取得赞助商身份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花费精力和财力去进行推广,而只是坐等品牌升值。事实上,获得官方赞助商的身份只是相当于通过收费站上了高速公路,如果上了高速公路后就停在路边不走或走走停停,是很难按预期到达目的地的。

另一些赞助商则只着眼于将世博标识应用到产品包装、广告宣传以及一些常规的促销活动上,营销策略缺乏创新,且没能将自身品牌乃至企业经营与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和谐城市、美好生活、低碳绿色”有效进行深层次链接,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的升级,因而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借势世博营销的第二个层次——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

世博已经开幕,6个月内赞助商们如果仍然不能有效开展关联推广,则“品牌升值、经营升级”只会成为一个传说。

非赞助商:擦边球也要打出中国水准

目前中国企业法人数量达500多万家,而上海世博会赞助商只有区区50多家,其他众多企业如何才能分享世博平台呢?

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世博商机是一个大池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借势世博营销不一定非得取得赞助商资格,就如同开车前往上海,如果不走高速公路,还可以走国道,只要目标清晰、路线正确,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

非赞助商借势世博营销,应当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侵犯世博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采取迂回策略,通过营销创新,取得借势世博营销的成功,“打擦边球也要打出水平”。

曾有上海一家房产公司因将其开发的一座楼盘命名为与“世博会”谐音的“士博汇”,并笨拙地直接复制使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而被判赔偿世博局40万元,并被罚款5万元。

同样在上海,另一家企业就高明许多——该企业在上海人民广场较显眼的一块巨型广告牌上,赫然写着一家网站 “2010世界看上海,博览上XX”的广告词。它不仅包含了“2010”、“上海”这两个关键词,更巧妙的是,还把“世”、“博”两字嵌入其中。尽管并不相连,但通过巧妙的排版处理,让人一眼联想到“世博”。

借势世博营销的三道“包围圈”

为保障借势世博营销的成功,中国企业应当以上海世博园区为核心,构筑三道世博营销“包围圈”。

内圈:世博园区

作为 “内圈”的世博园区无疑是借势世博营销的制高点。目前已有中国企业通过与各世博分场馆合作,成功“打入”了“内圈”。它们有的是作为世博各场馆的供应商,有的是分场馆的赞助合作伙伴,有的则直接在场馆内进行产品展出,另一些企业如台湾地区的企业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如“一茶一坐”等众多台湾餐饮企业就抢占了世博园区的诸多有利位置。

这些世博营销的幸运儿,一方面要通过现场有效的策略设计,成功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不能仅满足于园区现场的品牌展露,而应通过在园区以外的广阔市场联动开展有效的品牌营销推广。比如可以策划消费者互动活动(如促销、抽奖、回馈忠诚客户活动等),与消费者在园区内有个“约会”,切实加深消费者的品牌体验。

中圈:上海区域

据分析,世博会期间,7000万国内外世博参观者都需要在上海发生衣、食、住、行、娱等多种消费,预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单在上海区域就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零售、旅游、消费品等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在上海设立或增设销售网点、加大区域市场开发力度等方式,在上海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

外圈:全国乃至全球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12

上海世博会提供给中国企业的是巨大的商业平台,但也仅仅是一个平台,众多企业都希望从世博商机中分一杯羹,但能将世博平台利用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

我们可将企业开展世博营销的行为及其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促进销售增长。

世博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并且是很好的促销主题,因此很多企业在抢抓世博商机时将重心放在了促进销售增长上。

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通过在世博园区及其周边设置或增加销售终端,结合世博由头开展促销活动等,即可达成此目的。

世博会开幕以来,一些餐饮、零售、旅游等与世博会关联密切的企业已初步尝到甜头,一些企业以世博为主题的促销活动也获得良好响应。

第二个层次,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

如果仅仅着眼于通过世博促进销售增长,那么这种收益是短期的,会随着世博会的落幕而结束。而品牌和企业声望,则可以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一般而言,借势世博营销,均应努力借助世博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从而获得较为长期的价值回报。只有做到这个层次,企业的世博营销行为才算合格。

第三个层次,推动企业变革与经营升级。

世博会的永恒主题是创新。真正领悟战略和营销真谛的企业,应该抓住上海世博会这个百年难逢的机遇,结合世博精神,推动企业变革与经营升级。尤其对于已获得世博赞助商资格的企业,以及环保、能源、交通、家居、建材等产业的中国企业更应如此。

世博赞助商:获得资格不等于获得成功

上海世博会有13家全球合作伙伴、14家高级赞助商、29家项目赞助商总计56家赞助商,但相对于北京奥运会时,各家赞助商在奥运主题品牌推广上的轰轰烈烈,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们似乎沉寂了许多。

根据赞助活动的一般规律,企业应投入赞助商资格费用的5倍左右来开展关联推广,方可取得理想的赞助效应。

目前看来,一些世博赞助商在取得赞助商身份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花费精力和财力去进行推广,而只是坐等品牌升值。事实上,获得官方赞助商的身份只是相当于通过收费站上了高速公路,如果上了高速公路后就停在路边不走或走走停停,是很难按预期到达目的地的。

另一些赞助商则只着眼于将世博标识应用到产品包装、广告宣传以及一些常规的促销活动上,营销策略缺乏创新,且没能将自身品牌乃至企业经营与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和谐城市、美好生活、低碳绿色"有效进行深层次链接,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的升级,因而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借势世博营销的第二个层次——提升品牌和企业声望。

世博已经开幕,6个月内赞助商们如果仍然不能有效开展关联推广,则“品牌升值、经营升级"只会成为一个传说。

非赞助商:擦边球也要打出中国水准

目前中国企业法人数量达500多万家,而上海世博会赞助商只有区区50多家,其他众多企业如何才能分享世博平台呢?

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世博商机是一个大池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借势世博营销不一定非得取得赞助商资格,就如同开车前往上海,如果不走高速公路,还可以走国道,只要目标清晰、路线正确,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

非赞助商借势世博营销,应当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侵犯世博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采取迂回策略,通过营销创新,取得借势世博营销的成功,“打擦边球也要打出水平"。

曾有上海一家房产公司因将其开发的一座楼盘命名为与“世博会"谐音的“士博汇",并笨拙地直接复制使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而被判赔偿世博局40万元,并被罚款5万元。

同样在上海,另一家企业就高明许多——该企业在上海人民广场较显眼的一块巨型广告牌上,赫然写着一家网站“2010世界看上海,博览上XX"的广告词。它不仅包含了“2010"、“上海"这两个关键词,更巧妙的是,还把“世"、“博"两字嵌入其中。尽管并不相连,但通过巧妙的排版处理,让人一眼联想到“世博"。

借势世博营销的三道“包围圈"

为保障借势世博营销的成功,中国企业应当以上海世博园区为核心,构筑三道世博营销“包围圈"。

内圈:世博园区

作为“内圈"的世博园区无疑是借势世博营销的制高点。目前已有中国企业通过与各世博分场馆合作,成功“打入"了“内圈"。它们有的是作为世博各场馆的供应商,有的是分场馆的赞助合作伙伴,有的则直接在场馆内进行产品展出,另一些企业如台湾地区的企业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如“一茶一坐"等众多台湾餐饮企业就抢占了世博园区的诸多有利位置。

这些世博营销的幸运儿,一方面要通过现场有效的策略设计,成功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不能仅满足于园区现场的品牌展露,而应通过在园区以外的广阔市场联动开展有效的品牌营销推广。比如可以策划消费者互动活动(如促销、抽奖、回馈忠诚客户活动等),与消费者在园区内有个“约会",切实加深消费者的品牌体验。

中圈:上海区域

据分析,世博会期间,7000万国内外世博参观者都需要在上海发生衣、食、住、行、娱等多种消费,预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单在上海区域就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零售、旅游、消费品等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在上海设立或增设销售网点、加大区域市场开发力度等方式,在上海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

外圈:全国乃至全球

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篇13

自春节之后,整个家电市场都沉浸在迷茫的发展气氛中,一些企业更是被“利润低、缺技术、盲目发展”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而在沉默了数月之后,各家电企业积蓄已久的力量终于在“五一”得以全面爆发。

于是,今年“五一”市场上处处呈现出一派高调的势头。不论海尔、TCL、长虹、海信等综合性家电集团,格力、厦华等专业化家电企业,还是格兰仕、美的、康佳等积极实施战略转型的企业,均无一例外地将精力和重点倾向了“五一”。就连三星、LG、索尼、松下等外企,在坚持高端战略的同时,仍然拿出了许多促销资源,参与市场争夺。

无论是“五一”前期的促销攻略、事件营销、宣传造势,还是连续七天的终端促销、大幅降价、全员营销,都充分体现了家电企业对于市场的重视,更为消费者创造了购物的最佳平台和契机。

毫无疑问,多年来黄金周所集中爆出来的消费能力,不仅对家电市场的销售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因此,许多企业在利润走抵、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仍然选择黄金周作为市场的突破口,进行大规模的新品上市、战术演练等工作,足以体现市场的重要性。

抢夺终端

随着家电连锁卖场的不断普及,家电企业的“渠道扁平化”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每年“五一”,家电企业都会围绕一二级大中城市展开终端抢夺。

今年,伴随着家电卖场的布局从完善走向合理,竞争从无序逐渐规范,许多企业在终端卖场的投入力度和抢夺更胜一筹。善长人海战术的彩电、空调企业们,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已建立了一支富有经验的临时促销员队伍。因此,在今年的终端抢夺中,这些临促们的职能从简单的发放单页、制造气氛,转变为拦截顾客、促成销售、提升品牌形象。

来自卖场的销售气氛的营造上,各个企业也是颇费苦心。户外的空飘、拱门、条幅、大幅降价海报,店堂内部的吊旗、地贴、海报、POP,还有各家企业展厅前堆码的促销品和层出不穷的价格海报,只要消费者一步入卖场,都会被抓住眼球。

无论是白电区,还是黑电区,都是人头攒动,甚至一度还出现了“买家电的不如卖家电的人多”状况。家电企业在终端卖场上的竞争白热化程度正在升级,还将对其它领域和行业的市场竞争带去影响。

而原先被各个家电企业所惯用的户外现场促销表演,在今年并未被企业广泛采用。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受到企业促销资源有限,以及这种促销方式对终端销售的拉动效果不明显等因素的局限。

新品扎堆

新品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无论是空调新品的频频上市、平板电视的层出不穷、冰箱洗衣机的推陈出新,都在今年“五一”集中出现,并成为企业们促销的重点。

实际上,空调企业早在三月份就纷纷召开新品上市的会,借机启动市场。然后,真正实现大规模销售还得借助“五一”的平台。海尔双新风、志高三超王、长虹生态、奥克斯双静音、新科变频新冷媒、三星臻品等一系列新品,除了突出节能,便是健康环保功能,牢牢贴近消费者需求,自然也赚了个“衣钵满体”。

彩电企业也不甘落后。平板化趋势愈演愈烈,除了降价以博得工薪阶层的购买力。液晶新品也层出不穷,多集中于25-35寸屏之间,外观更加时尚和个性化,而功能除了最基本特点外,还扩展了多重兼容性、娱乐等功能,海尔流媒体、TCL薄典、创维新健康、厦华微晶神画系列的新品都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而等离子新品也有所推出,但产品可选择种类相对较少。普通CRT电视新品有所增加,除了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外,超薄和娱乐性也进一步扩宽了CRT电视的发展空间,海尔将流媒体技术与普通电视融合,而TCL超薄CRT电视也备受青睐。

在冰箱、洗衣机等领域,近年来的市场竞争一直不温不火。但今年,冰洗企业们也推出了不少新品,欲借助市场上新品推广成风的势头,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海尔双动力系列洗衣机、小天鹅直流变频洗衣机、松下斜式滚筒机都受到了关注,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而新飞、科龙、海尔、美菱等四大冰箱巨头,围绕“节能和环保”两大方向,推出一系列新品,有力地把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

笔者以为,企业之所以选择今年“五一”推新品,主要是迫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不得不采取推广新品的手段来实现“曲线涨价”;二是,“五一”市场消费力集中暴发,特别是中高端新品的消费能力要超过平时。因此,“五一”推广新品,对于所有家电企业而言都是最佳时机。

涨价同盟

按照往年“五一”家电市场的规矩,各大家电企业都纷纷抛出价格利器,实现新一轮的降价风暴,从而获得消费者眼球,扩大市场份额。但是,今年的“五一”家电市场的价格却有点不一样,有涨有降,涨的却比降的多。

除了平板电视,由于受厂商推广这一产品的迫切需要,以及在整个平板产业链的共同推动下,许多企业都推出了平板电视大幅降价的活动,平均降幅都在15%-30%左右。而且,伴随着平板电视从贵族走向平民,降价风暴还将持续上演。而“五一”的降价风波只不是一场前奏预演。

空调、冰箱、洗衣机都在涨价。其中,以空调的涨价最具艺术性。一些企业尽管推出了部分特价机型,但同比往年的不限量和888元超低机,今年的“五一”空调特价机开始涨价,平均涨幅在10%左右,而且是限量供应。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新品价格同比提升较大,市场上主销1.5P空调均价已经从1800元提升至2100元左右,一些二级能效的空调价格也同步上涨了15%左右,而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实现涨价的方法最为普遍。海尔等企业就没有推出特价机,而美的、格力、志高、新科等企业也是少量推出,重点都放到了新品推广上。

据了解,今年市场上,少量老产品由于面临淘汰,因此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五一”投放还能起到刺激销售的目的。而新品的上市价格却同比提升了15%-20%不等,并成为厂商推广和促销的重点。而原来存在于市场上的众多普通机却不见踪影。在这一高一低之间不难看出,众多空调企业涨价的真实意图,较以往的假涨价,今年的空调价格确实上涨了不少。

而冰箱、洗衣机领域的涨价也较为类似。只不过相对于现在的冰洗行业10%左右的涨幅,一些企业并不满足。并透露下一阶段,冰洗产品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关键是看市场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再做决定。

对于这些企业的涨价原因,矛头都指向了原材料上涨。据了解,自年初以来,仅铜价就上涨了60%以上,而铝、铁、塑料、石油等原材料的价格也一直波动起伏,确实给家电企业的生存成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赠品营销

买赠促销是家电企业们历年来参与“五一”市场竞争的惯用手段。现在,许多消费者都被惯出了一个“毛病”:买家电首先问赠品。一看赠品的实用价值,二看赠品的数量。今年的“五一”家电市场上,赠品营销也示毫不弱。

今年的赠品营销,尽管是在内容和形势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但由于赠品营销手段的经久不衰,还是给被涨价声音笼罩的家电市场一定程度的缓和,也能给消费者带去一定的吸引。

来自海尔、康佳、创维、美的、格力、长虹、志高等企业的消息显示,他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赠品营销上。笔者以为,企业们之所以在赠品营销上表现的乐此不疲。一方面,通过赠品可以避免直接降价,减少企业在利润上的损失。另一方面,赠品在一些时候比价格对消费者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花八门的赠品堆在家电卖场中颇为壮观。每家企业最至三四样,最多十几样。以海尔电视为例,针对流媒体电视的彩电图像可以直接打印输出功能,推出了购流媒体电视送佳能打印机的活动。而奥克斯展台前的赠品更是多达十几种,针对不同定位的产品赠送不同档次的礼品。长虹空调还专门针对生态空调新品,开展了购机送九寨沟旅游的活动。这一系列买赠促销都有力地刺激了终端销售。

与往年的盲目投入相比,家电企业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和细化方案,无论是赠品的范围和领域,还是赠品的质量和实际价值,以及数量,都有了规定和控制。避免了以往出现的赠品名不符实等情况。这种务实的做法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能起到较为直接的作用。

通过赠品营销,除了支撑起家电企业的“五一”促销活动之外,还为其今后的市场操作埋下了伏笔。一旦“五一”节过后,赠品营销停止后就能够保证企业的市场价格体系的稳定,避免直接降价,从而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

精打细算

细心的消费者一定会发现,今年的“五一”家电市场上,无论是厂商,还是导购员都变得精明起来,主要体现为在资源投放上核算投入产出比,终端推广和导购员介绍过程中都学会了精打细算。

选择有效果的终端促销方式和宣传媒体。像临时促销发放单页,卖场户外巨幅促销内容,或是卖场地贴的引导标志,都是对消费者的有效抢夺手段。而之前不计成本、不考虑效果,只知道投入的行为已经看不见了。每个家电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往年的“五一”前期,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会在报纸上刊登促销或形象广告,而现在却变成了厂商捆绑在一起促销广告,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