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实用13篇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1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短。这就导致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完善,而且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不重视,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意识的塑造。目前很多的学校现在都已经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由于老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授课经验并不是特别的丰富,所以老师大多是照本宣读,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枯燥,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不到实用的知识。

(二)保障制度不完善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却缺少了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专业指导,老师对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全面,所以也就规划不出专业的课程来教学。学校开设的课程缺乏远见,没有科学技术性,并不能保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再加上很多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不同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各行其是,就?е铝嗣挥锌蒲?完善统一的保障体制来保障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

三、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行多元化特色教学

在学校设立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课程当中须遵循多元化的前提,既要保证授课内容的质量,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学生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亲临创业现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此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例如专业简介、职业特点分析、培养规划意识、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引导学生建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委员会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程度,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委员会。配备专业的组长以及导员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是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由教育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的重视。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1.加强导员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就是导员,所以非常有必要来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知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明确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推进队伍建设。要想提升老师和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必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

3.建设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建设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培训,没有接触过此课程的老师可以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互相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进步,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了解实时就业信息。现在很多的老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就业信息调研,不了解就业信息,所以也就导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教师就可以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提高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专业性。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2

1.突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堂上凭借教材,引领学生探讨学习,使学生通过老师引领指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上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生情。如:在学校的优质课竞赛中,在教《一片树叶》时,在课文的结尾处,抓住“小春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这句话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问题是:为什么小春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小兔、小猴、小熊、他们是怎样对待小春树的?假如你是小春树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呢?面对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鼓励表扬,及时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使听课老师很吃惊,他说:“小伙伴们,你们为了自己的快乐,让我遍体鳞伤,失去美丽的容颜,心里高兴吗?”当时他表情忧伤,话音刚落,我带头为他鼓掌,并说:“你用上了‘遍体鳞伤’,‘美丽的容颜’这些词语,把小春树当成了人,说的太好了,老师为你自豪。”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能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是难能可贵。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体会情感,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从书中获取知识,分享学习的快乐,教师当师生平等中的首席是很快乐的事。

2.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

笑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面对几十个充满童趣,渴求知识的孩子,课堂上我们没有理由板着面孔,如果我们站在讲台上一脸严肃的表情,当学生看到这样的表情,心情会怎样?我们的课堂会怎样?如果我们的语言干吧,平淡无味,学生听起来会是什么感觉?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著名教学专家魏书生、窦桂梅、于永正等他们在课堂上笑容灿烂,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充满诗情画意的讲解,能不吸引学生吗?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可见,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十分重要。

3.教师要把爱心献给学生

爱是教育的源泉,以生为友,平等教育,就是要有一颗爱心,用爱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可敬可爱,在学习中才会有勇气和自信,想学、愿学、乐学。我深有体会,如: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叫芦XX,家庭情况特殊,奶奶娇惯,爸爸工作忙,没时间管,在家里爸爸如果看到他的作业写的不好,非打即骂,天长日久,孩子产生了害怕心理,一听到别人大声说话,身上就发抖。一次,我正在讲课,看到他手里拿着铅笔在玩,就生气地说:“芦XX,你在干什么?”他听到我喊他的名字,吓的身上发抖,手里的笔也掉了,当时班里哄堂大笑,而他感到莫名其妙。我忍着气走到他跟前,轻轻摸摸他的头,对他说:“好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后,我把他叫到跟前,刚开始,他想着我要批评他,低着头,沮丧着脸,后来他看我态度温和,语言亲切,问问情况,拉拉家常,他觉得老师很关心他,说:“老师,我记住了,看我的行动吧。”我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说话要算数。”听后,他轻轻点了点头。上课铃响了,他高兴的回到座位上,这节课,他端坐静听,积极发言,表现出乎意料,看到他的变化,我发自内心的高兴。从此,在我的鼓励下,他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有时还把心里话给我说一说,把我当成了朋友。

4.教师要亲近尊重包容学生

教师的讲台,就像演员、歌唱家的舞台,要像他们一样,有时走下舞台,到观众中,和观众一起互动。教师课堂上必要时要走到学生中间,用手摸摸他们的头,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或低下身子看看他们写的字,或动手和他们一起画画、摆摆,参与到小组中说一说等,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有亲近感。另外,老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包容学生,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指出老师的不足,要真诚接受学生的建议,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总之,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保持一颗童心,徜徉在学生中,学生才会倍感亲切,自觉主动和老师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老师简单粗暴,或用词尖刻,态度冷漠,行为过激等都会使学生失望,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对老师有倦怠感,课堂上出现沉闷的局面,只有尊重、鼓励、信任、欣赏学生,课堂才会出现奇迹。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3

一、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法律正义

随着教育与法律的发展,多年未加修订的《高等教育法》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权利,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追求的个体发展的目标和法律所具有的正义理念,以便适应时代的变化。

1.经由平等的正义。“正义”指与法律和政治——在福利分配的公共政策的意义上理解这里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概念集,最著名的区分正义领域的方法可能要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纠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纠正正义是在发生伤害事件之后所进行的改正,而分配正义则指对福利乃至各种权利进行的恰当分配。各种法律和政治授予人们种种权利,继而对于个人所享有的权利给予保障甚至是损伤后的修复。

《高等教育法》的一个重要旨趣便是为达到入学标准的学生在高校的主体价值的实现给出规范和指引,而学生在法律的保障下应当作为平等主体而分享正义,获得相同的权利和寻求合理的补偿。这种理想正是罗尔斯给出的两个正义原则的第一个“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力,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①在罗尔斯看来,人的前景的不平等受到社会阶层、自然天赋和运气的影响,这些由于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都可作为偶然性。如果我们忽视人生前景中产生于这些偶然性的不平等,不能建立起来保证背景正义所必需的规则,那么就不会严肃对待社会作为自由和平等公民之间的一种公平合作体系之理念。②出于偶然性所决定的不平等给人带来的是无望,缺少对于未来的憧憬,而理想制度所追求的便是思考如何帮助人们能够提供平等的权利,让人们在平等中体会到未来的希望,进而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教育活动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法》在价值层面关注学习者的义务(规定教育者应达到怎样的标准才可以毕业)时,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平等的权利,进而感到社会的正义。

2.从差别寻向互惠。由于人们遭遇的种种偶然性导致个体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的限制或推动,而呈现在教育与法律面前的便是基于智力、性别、所处阶层和运气等个体差异。面对人们的差别,罗尔斯提出了第二个正义原则,即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③这一原则强调由于差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平等时,对于最不利者进行补偿,这与长期被信奉的最大多数人可以牺牲少数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念相比,更关注于那些可能被牺牲的弱势者。在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理念思考差异,进而营建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得国家发展硕果能为弱势者所分享则显得日益重要。

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人欣赏他所处社会的文化,介入社会的事务,从而以这种方式确信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差别原则的本意即是要求平等地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法律应当发挥对于不利者的鼓励,提供给最需要期望的人以获得权利的便利。学生必然具有千差万别,而《高等教育法》在立法过程中应当看到差别产生的原因和类型,进而以强制力保证弱势者的基本权利,以鼓励措施扩展他们能够获得的实惠。理想的社会是人人能够享有同等的权利。当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时代进步的硕果,然而总有些人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应当得到法律和他人的尊重与满足。当最不利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时,社会总体的差异则最小,此时实现的正义将有望达到最大值,每个个体也将对未来充满希望。

3.教育、法律与人的自由发展。真正的教育乃是人之精神建构,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④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传递思想而助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进而实现自由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在于自身自由之实现。不可否认,当今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的发展,学校过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自由与兴趣,教育被导向了人以外的目的。

人们常将法律视为限制的象征,这与法律的强制性有很大关系。然而,法律的强制性要源于其正当性,强制的推行是为了限制“非正当强制”的行为,公民真正的守法行为不是源于畏惧强制,而应是认可法律的正义。法律的强制是一种正当的强制,它所捍卫的是群体化的自由,以实现人们彼此间的尊重,而每个人也都是法律的受惠者,因法律而避免损伤或获得弥补以保证发展的自由。当从主体出发思考教育与法律时,可以看到这二者的终极价值都是将人引向自由,而并非制约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应然的追求,虽然在现实中的体现确实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不是因为个体缺少对于自由的向往,而在于社会还有待发展。教育法规在完善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的价值,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法律的重要旨趣。学生作为教育法律法规的主体,需要获得正义原则的保护,进而才 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法作为有针对主体的教育法规,其未来也必须含有从正义导向自由的价值追求。

二、《高等教育法》中学生主体的权利缺失

作为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学生在《高等教育法》中的主体地位还略显模糊,其主体性亟待凸显,权利体系还需完善。

1.高等教育培养任务的功利主义取向。《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高等教育任务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法》直接体现国家的意志并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

人才培养的受惠者抽象的说是社会和国家,在和平年代则可以具体化为广大民众,追求最大多数人能够共享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成果。将个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法》便具有了西方古典功利主义的意味。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学说,它通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定义正义,认为简单的快乐或者直接满足应当为了更大的利益、哪里是更遥远的满足而做出牺牲。哲学上的功利主义与人们平时所提到的以物质为导向增益个人财富的功利追求不同,体现了可以牺牲少数人以获取大多数人的利益。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在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国家的经济繁荣,牺牲公民个体利益被认为是合理的。但在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国家日益关注每个个体在和谐社会应有的价值实现,功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观便显得不合时宜。而具有功利主义哲学倾向的法律虽然体现了制定者的权威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利益,但也同时忽视了个体学习者的权利与自由。

法律法规具有规范各相关主体利益的重要目的,然而,它的存在对于人而言不只是一种限制,也在为人们提供着以互不侵犯与互相尊重为起点的自由。在教育场域中运用法律时应当看到,教育与法律都以指向人自由发展的可能为目的。因此,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法》不应只体现令多数人受惠的功利主义原则,还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正义。如果国家的发展较为落后,政局较为动荡,个体为国家和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常常是应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个体的发展便应当受到国家和他人的尊重,自由与正义在这个时代也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立法理念。

2.有待完善的学生权利体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法》对他们权利的设定较为狭窄,仅涉及一般性教育权利,而对学生入学、收费、就业、受教育内容的选择、自我管理等基本权利的规定要么没有,要么太简单。《高等教育法》中关于学生的权利出现在第九条和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九条,可以分为普通学生的权利与特殊学生的权利。第九条中将少数民族、家庭困难和身患残疾的学生单独列出,作为公民满足条件享有高等教育的个例;在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九条提出,法律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的权利,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贷学金及助学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社团的权利,满足条件准予毕业的权利,获得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中虽然涉及了给予具有劣势的学生以帮助,然而却没有提出如何帮助,由谁帮助,可以获得何种限度的帮助,在运作过程中必然缺乏可操作性。学生进入高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习,然而《高等教育法》中缺乏与学习权利的获得和保护相关的条款,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缺少了激励与规范,对学校则缺少了指导与监督。与经济方面权利相关的条款虽然有助于减轻部分学生的家庭负担,然而却缺乏清晰的程序,对于他者如何提供经济援助或奖励,而学生获得帮助或奖励的条件以及外在的监督都缺少细致的描述,因此,在现实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常常会引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就业方面的权利模糊则容易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冲突的伏笔,学生能享有怎样的管理权利,并是否得到学校合理的尊重,在实践和就业的环节应得到学校在何种程度上的帮助都应当得到详细的描述。

自《高等教育法》颁布后,中国逐渐结束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学生自己负担学费并且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这都改变了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的尊重以及帮助的方式和程度都应当得到法律法规的明确规范,以避免学生应有的权利遭到忽视或侵害。

三、正义视角下学生权利在《高等教育法》中的构建

为使《高等教育法》在未来更能显现学生正义的权利,便需要在明确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法》须待完善之处,以适应人们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以便能在更好地发挥自身效能时维护学生在高校更加自由、清晰地享有自身权利,公平地处理与学生相关的侵权事件。

1.从指导性走向实用性。《高等教育法》具有很强的宣言性质,条文较为抽象,使得救济具有很大的困难,对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多属于纲领性质,其不良后果将是权利难以满足,义务难以推脱。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方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一方之间应具有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有别于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尤其在学生自己支付高等教育学费的今天,学生与学校之间权利与义务应当更加明晰,然而这在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很模糊,必然导致学生和学校在享有或维护权利时缺乏有效的途径。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其他条款中对于学生义务的规定则体现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因此,从“应当”二字便能看出《高等教育法》对于学生义务的规定指导有余而规范不足,没有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因而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惩戒时便因为缺少依据而造成双方的矛盾与学生的抵抗。《高等教育法》侧重学生应当是怎样的,却没有提出学生必须或禁止做什么, 对于学生而言不具有约束力度。而学生也不能从中清晰地获知自己所具有的权利,法律就不能达到自身应有的基础价值。学生的权利与国家、学校和教师的相应义务有着动态平衡的关系,学生的义务也与这三者的权利呈现互补的关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在明晰的同时实现均衡,进而才能发挥《高等教育法》的效用。

在立法上要以绝对确定性规范为主,对权力的依据、运行程序、行使主体、监督、责任必须明确、具体、完整,减少使用甚至不用概括性和原则性条款。这是《高等教育法》应当完善的要点,如此才符合党和国家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努力。

2.完善救济制度。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维护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并给予其法律上的补救,是法律救济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司法、行政和其他救济方式寻求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纠正正义”。受教育者寻求救济的方式按照提供帮助的机构可分为以上三种方式,其他救济方式指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机构以及民间组织进行维权。然而,在《高等教育法》中不仅对于学生权利的规定不够清晰,也未涉及如何维护权利。教育法律法规的母法——《教育法》的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这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所能找到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

现有《高等教育法》的条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纠正正义的精神,便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实现自身权利。第一,在当前法律对于高校学生权利规定不明晰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界定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便是问题;第二,在学生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如何界定是否发生侵权行为以及侵害的程度缺乏法律依据;第三,学生在侵权行为发生时缺乏可供求助的机构;第四,学生无法明确地参考《高等教育法》提出维护权利的理由,以及通过怎样的程序进行解决;第五,在确认学生的权利受损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补偿还欠完善。《高等教育法》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与法律的终极理念,便必须通过完善自己以强化自身的价值追求。

为明确法律救济原则,实现有权利便有救济,确保及时的救济,《高等教育法》在未来的修订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拥有的种种细化的权利制定相应的救济措施。对应不同种类的权利提供相应的帮助者,并制定专门的求偿程序,建立健全补偿机制,以保证高校学生的合法权利获得维护。

3.创建处理多元主体矛盾的正义程序。高校集中了多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其中不仅包括生活、学习在其中的人,也包括学生家长、希望报考高校的青少年、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泛而言之,当今高校与社会的密切程度就决定了利益相关者覆盖群体较大,而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这便需要健全《高等教育法》以协调种种矛盾,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是社会的结构性规则,在这种规则中拥有不同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人能够共存、合作以及某种程度的竞争。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各种不同的权利,这些差异撞击产生矛盾时,理想化的正义制度应该能够使各群体都获得满意,但现实中则需要确定如何平衡种种权利才能符合正义,其所要达至的主要目标便是公平,而公平不能完全实现时则要尽可能保护弱势者的权利。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利益主体也是在种种矛盾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高等教育法》在处理多元矛盾时应该看到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实现。目前,《高等教育法》中权利义务以及奖惩制度的不明晰,导致利益相关主体在处理矛盾时无所适从,因而其修订迫切要求将各种权利进行分类,并对于每种权利的享有、维护和修复等机制给出明确的表述。法律所追寻的正义理念需要通过正义的程序获得体现,而法律所处理利益关系时,也只有通过正义的程序才能实现主体的正义。

当《高等教育法》刚刚颁布时,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开创性的法律保障,然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法》有了更多、更清晰的需求,这便要求国家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体现学生主体的权利,凸显自身的正义理念。

[注释]

①②③(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0,88,88.

④王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1):25.

[参考文献]

[1](美)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高见.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检讨与反思[J].求索,2010(9).

[3]黄崴.教育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金林南.《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罗尔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4

一、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

(一)对教师权威的轻视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自尊心逐渐增强,要求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管教的独立意识也迅猛增长,要求独立的意识增强;对于一部分逆反心理过强的大学生,有时表现对学校、教师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不顺和不恭。

(二)自尊心明显强于中小学阶段

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当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他们不免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甚至渐趋厌恶与反感。

(三)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注重自身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再仅仅局限于用卷面的考试分数、年级的成绩排名或者教师的表扬批评来衡量自己,而是开始从社会的方面和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这不仅是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对自身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时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专制

“尊师重道”一直教师观念中处理师生关系和问题最好的方法与标准。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教师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的姿态过于严肃,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语,不敢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敢发表自己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教师的“领导式”的管理手段,使得师生关系形式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抑,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

高校中,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师生了解严重缺乏。相比中小学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大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师生几乎只有在课堂上有所交流,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且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低,大学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独立性增强,朋友圈与交际圈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化,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自然减少。师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三)师生关系的放任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只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相比中学与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处处的问题的过问与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教师也是持放任的态度。逃课已经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不愿意与教师过多交流,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课堂不良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等早已稀松平常,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极少。师生关系就像匆匆的“过客”一样,彼此间可以没有任何感情。

三、高等教育中如何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先从自身下手。

(一)主动深入了解学生

大学里,老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寻不问。教师只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情况,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构建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尊心的迅速增强,教师更应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该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相信他们有进行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且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思维模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此来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身为教师,在学生面前为其展示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树立鲜活的榜样。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会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抓起,在平时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不忘以多种方式进行“加餐”,紧随当代教育形势的变化,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加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与学生达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5

新课标下加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教育;这不仅是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新课改着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评价、交流、知识运用等能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最基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从物理到社会、再从社会到物理的知识获得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然而,对学生而言,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自我充值,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教育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在课堂上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教育。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战场。教师通过主导作用,指导、点拨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获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进行再“创新”活动;教师要善于体会和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生学习习惯及时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教师在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于不同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破解难题时采用的方式方法,并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得到启迪,很快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真正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达到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的目的。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成为被动学习的工具和执行者,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要以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求知欲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为基本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完善,经历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问题的提出、猜想、探究以及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对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好处。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的渗透学习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体会学习策略的重要,认识到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处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适时,适地,适当的渗透各种学习策略的教育,为学生创造开放、积极的学习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物理教学中全程渗透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确立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策略与方法教育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及时评价为保证,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为主旨,以学科能力培养为方向"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现状和物理学科学习各环节的需要,分别对物理课堂学习各环节的学法加以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取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过程。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6

作者简介:王小乐(1982—),男,汉,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制定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主要目的

1.1有利于学生学会体育课程

自从我国实行全面教育以来,人们的学历得到普遍提高,在每年进行深造的众多学生之中,有5/9的高中生会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大专教育。因此,大专体育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犹如文化理论科目学习一样,对于大专体育专业的学习同样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学习目标,进而积极结合自身的体育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更好的进行体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现教学与用。

1.2有利于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每一名大专体育教师在实施和开展体育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之前,需要明确教育大纲对于大专体育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清晰不同体育专业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对于大专体育教学有一个框架式的教学计划,因此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让大专体育教师更加科学的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进而帮助大专体育教师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例如,对于篮球专业的教学,制定篮球学习策略,可以让大专体育教师结合篮球教学的难点和基本特点,有效在实践篮球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1.3有利于学校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由于不同大专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因此招收的大专生的自身体育素质和学习主要精力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对于体育专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许多学生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时,会考察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由于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学生总量呈现一定时段的减少,在生源逐渐减少的近几年,不同大专院校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制定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1.4有利于培养体育学习思维方式

对于体育学习策略与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的主要思想一致,其根本目的都是想通过学习策略的制定,让学生,特别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而让学生提升体育综合素质。由于体育专业具体分为许多课程,例如网球、篮球、排球、太极拳、跳高、足球等等,每一种体育课程都有自己的学习难点和特点,大专体育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专业课程讲解十分详尽。因此,可以借助学习策略的制定,使得学生对于不同体育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我判断与实践的能力。

2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目标不清晰

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结合体育教学目标来具体开展的,由于不同大专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在实施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大专体育院校和教师对于体育专业的全期目标、学生课程结业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并没有严格去实施。最大的原因就是大专体育教学由于对于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不清晰,导致在实际的体育专业教学学习策略制定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学习策略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2.2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形式少

对于各大大专体育院校而言,在实施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体育专业的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使得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学习策略制定的无论多么科学合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备的体育专业学习教学形式的支撑,学习策略的实际效果很难得以有效的施展。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体育课程的教学,都没有及时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2.3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调整慢

由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较晚,并且大专体育院校缺乏对于现代学生体育素质的考察,使得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与20世纪的体育教学策略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体育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先进,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有了普遍的提升,因此在对大专体育专业学习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

2.4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适用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步入大学校园,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的难度也骤然增加。学生对于体育专业学习的个性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越来越越多样化。国家对于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策略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差异化体育专业发展,对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在仅仅进行全职培养模式。然而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随着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适用范围逐渐变窄,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5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监督缺

在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大专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大专体育教学效果的考核并不是十分严格。由于缺乏配套的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监督部门,主要是由大专体育教师进行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学习策略的监督过程缺失,没能最大化发挥出学习策略的教学促进功能,学习策略的改善过程出现脱节的现象。

3解决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问题的有效策略

3.1明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

大专院校在制定和实施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优势资源以及对体育教学大纲的解读,明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学习策略的制定要点就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支撑教学目标按时按质完成。其次,根据学习目标的重要程度,建立层次化学习策略。教学目标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有眼下的,因此需要建立层次化学习策略。最后,加强不同时期学习策略的实施验证并及时调整。

3.2借助多媒体开展多彩教学

针对学习策略开展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一方面,对于大专体育专业理论以及课堂内可以完成的学习策略,尽可能借助投影仪、幻灯片以及体育专业课程相关视频和录像的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得大专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课外实践的体育课程学习策略的实施,结合人的认知规律等相关知识,开发环环相扣的体育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体育学习技能的稳步提升。

3.3建立学习策略完善激励制

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之所以调整周期较长,直接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于大专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大专体育教师是学会学习策略的直接实施者,对于学习策略的实施问题最为清晰,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会有较深的体会。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学习策略完善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大专体育教师对于学习策略实施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其学习策略实施以及改善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励的方式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策略改善氛围,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3.4求异存同实行差异化策略

体育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改变也在不断的调整,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适用范围较窄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教学需求中求异存同,将差异性进行归类,进而制定适合更多不同特点学生的体育专业教学学习策略。第一,建立学习策略的定制和实施体系。通过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平台的搭建,缩短改进周期。第二,提升学习策略制定人员的综合评估能力。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调研,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策略。第三,同时实施多套学习策略,进而适应更多的学生。

3.5完善学习策略实施的监管

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监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首先,学校加强对于大专体育专业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考核。通过这种手段,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实施效果的标准。学习策略在制定时,需要考虑相应的验收指标,进而推进监督工作的开展。最后,成立专门的学习策略监督部门或教师团队。通过完善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使得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监督越来越规范。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策略的好坏不仅影响学校峰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体育健身以及精神意志的影响也很大。该文通过对大专体育专业学会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于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伟超,汪晓赞,严志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5):420-425.

[2]陈亚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6):49-51.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7

20世纪90年代国内也掀起了研究学习策略的热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关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本文就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基本特点主要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教育,与经济建设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完成了普通中等教育后,已具有学习某一专业技能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能独立思考,表现出对知识的继承性、批判性和选择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以三年制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强调明确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素质结构。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差。高职学生除个别学生超过本科线或接近本科线外,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2.自律性差。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但由于家长的管教勉强进入高职学习。进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又不适应大学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纪律松散,自律性较差。

3.动手能力较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带动了其他学生。

4.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指学生的独立学习理论知识或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能力的欠缺。

以上这些列出的主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其中不足占的比例较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职学生没有改善的可能,而且笔者认为也不能因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相反,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方面基于目前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进入岗位后不仅能胜任岗位要求,而且能不断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创新及提升自我价值。

三、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意义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理论

1.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模式的调控部分,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实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许多学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学习方法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倾向于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本文也采用这一界定。

2.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很多种,本文比较认同麦卡尔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详见图1)

3.培养学习策略的意义

(1)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步人大学的学习,面临着众多的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教师、家长每日的督促。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常常处在不知如何让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困境中,所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自学的效率和信心的提升。

(2)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掌握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对个体认知、思维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方法,相应的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现在通常采用三年制学制,根据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后两年以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他们更好得整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转贴于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常常带有自卑心理,将自己归为高考失败的人群,否定自己以往的努力与优点,这样的想法会影响他们这三年的学习。如果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

四、培养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很精通了,但是他们也许对如何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总结。教师已经接受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细化学习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举行培训班。

2.分析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虽然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但学习者却不能使用学习策略,有研究者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考察了学习动机、学习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并将这三个因素分类,学习动机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学习归因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分为目标自信感、课程胜任感、课程应对感。研究发现内源动机、目标自信感、内归因、课程困难应对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直接作用。加纳也曾提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认知监控弱、用简单程序完成任务、贫乏的知识基础、归因或班级目标不支持策略使用、迁移少。这些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的条件与环境与高职院校的环境不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类似的工作。

3.要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教学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已经能主动和独立使用学习策略,有些则很少使用学习策略。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个别指导,将集中讲授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将直接讲授学习策略与使用学习策略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学习以前的基础较薄弱,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教师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一些设计好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策略使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得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全面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学习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符合了他们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少的特点,认知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高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学校的组织者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培训,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这一举措也可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5

[2]莫雷,教育r心理学[M],2002.215-216

[3]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7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8

1.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实质上主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在新课改要求下,许多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主要侧重于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策略上,通过师生对教学环境、设计、内容、方法和评价策略的应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按照有效教学的过程从准备、实施、评价三个方面介绍新课程背景下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以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1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前,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控,还要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实际水平的剖析,诊断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差异。以教学目标为方向,教材为舵手,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为目标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奠基石,进而设计教学计划。

1.2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术技能或是心理层面上的提升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得到提升,心理认识得到改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非是单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而是多种有效教学策略的结合。

如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即开始部分,可运用环境激发策略、情景导入策略,也可选择师生互动策略;在基础部分以教学方法策略和师生互动策略为主,也可加入适当的比赛、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学练的投入度,提高练习密度;而在结束部分,可采用情景导入等策略。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运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授挺身式跳远时,由于动作技术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多媒体式的教学视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练探究,也可以以远度为规则小组间进行比赛,总之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变换练习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3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改变过去的课后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因为在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学目标如学习态度、健康行为、集体意识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应扩大高效的教学评价策略的评价时机,课前、课中、课后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及时评价,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及时收到反馈的信息,为知识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反馈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情况,加快学生对自己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2.结论与建议

2.1教师、学生等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实属不易,通过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不难解释为什么要(怎么)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学校教学环境的合理布置。

2.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2.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晓端,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56-57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39-40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9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

1.指向性。体育教学策略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只有在具体教学条件下,在特定的范围内,体育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这一策略及其相应的手段就不再继续有效,一定要探索新的策略。

2.整体综合性。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而是具体教学方法和措施的优化组合。

3.可操作性。体育教学策略要有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并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要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及其步骤,这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依据。

4.教学调控性。教师必须对教学进程及其各种要素进行反思,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进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所以,体育教学策略具有调控的特征。

二、常用的体育教学策略的类型

1.“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尤其适合于实现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主要步骤是:定向参与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在“定向”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动作要领和操作技术,并做示范动作;在“参与练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分解动作开始做模仿练习,并按每次练习结果给予帮助、纠正和强化,使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在“自主练习”阶段,学生从单项动作与技能的练习转向合成动作与技能的练习;在“迁移”阶段,要求学生不但能独立完成动作技能的操作步骤,还要把练习的技能与其他技能进行组合,形成综合能力。

2.分层分类教学策略。分层分类教学策略是指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类别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层次、类别,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体能、技能基础和认知能力,围绕主体参与这个中心,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练习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情境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情境的作用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动机激境,即激发动机而创设的情境,主要适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训练活动的开始。逼真、吸引人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特别关注。二是学习情境,就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情境,教师要按照教学的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教学、学习、问题等情境,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按创设目的分类,教学情境一般又分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情境及练习情境等。

4.自主学习教学策略。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步骤是:问题情境假设与检验整合与应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关注探究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有利。这种教学策略一般用时较长,效率不高。

5.主题教学策略。主题教学策略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主题教学策略的主题一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主题教学策略重视学习过程,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三、体育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

体育教学策略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并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教师必须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并考虑每种教学行为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或组合使用教学策略。

1.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体育教学策略去实现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不同,采取的体育教学策略也不同。

2.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按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制订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3.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策略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制订和选择教学策略,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教师的体育素养。教学策略的运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每个教师在制订和选择教学策略时,都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价值取向,以扬长避短,施展自己的教学特长。

四、体育教学策略的设计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10

(一)时展的要求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以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能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对教学进行精神的设计,采用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理论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三是某些社会思潮的干扰;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与学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五是现代信息传播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大于课堂教学;六是教师的理论准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②

丁俊萍认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更多地考虑与理论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特点。③

颜娟认为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以及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④

(二)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刘书林认为只有研究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易懂,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⑤

熊晓红提出,“两课”教育应从单一、封闭、浅性的教学模式向深层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⑥

张雷声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⑦

顾海良认为只有以教学对象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为主体,来确定“两课”教育教学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才能够真正地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⑧

颜娟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⑨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针对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李新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加大经费投入;改革完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效性;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⑩

彭江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调整调和设置,建立合理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综合立体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考评机制;开拓多渠道教育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1}

(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对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祖嘉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把实践教学法分为社会服务、参加劳动、社会考察。{12}鲁洁先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13}李宇飞认为,实践教学可分课堂模拟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14}

黄焕初指出,以实践为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以社会为课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15}

池卫东、张红霞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三观”教育;三是感恩教育;四是诚信教育;五是吃苦耐劳教育;六是挫折教育;七是职业道德教育。{16}

另外,张吉雄、李晓衡、谢四平、伍人、白玲等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过研究。实践教学实践步骤可分为:前期准入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等。{17}

上述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些研究并没有立足于教育理论的基础,很多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或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反思。

第二,有些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问题,或只研究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缺乏从学科体系的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出现在我国教育文献中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产生的。人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策略具有一种解释的功能。例如美国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初期,重点在于对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类比较。{18}

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19}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对教学策略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试图建立教学策略理论的尝试也为数不多。总的来看,国内较有影响的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顾泠沅提出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从认知的四个要素角度分别谈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组织认知内容策略、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问题。

施良方等人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将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五个方面。{20}

申继亮、辛涛认为,教学策略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而且与问题情境依存关系的倾向性分类,可以将教学策略的结构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监控策略,主要成分是操作原则的知识,其功能是提示策略运用者“应该做什么”;第二层次是应对策略,由操作程序的知识组成,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怎样做”。{21}

随着对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我国一些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开始把国内外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科教学中,探讨具体学科教学策略,其中以英语、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为多,而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较少。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策略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某一学科教学策略分析,学科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效果的影响,学科教学策略的类型特征等方面。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我通过文献探索和收集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者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有以下几点。

徐丽丽认为,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具体包括:调研,让教学有的放矢;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讲授,在启发中引导思维;讨论,在交流中学会分享;案例分析,让生活走进课堂;情景模拟,置身其中去感悟;辩论,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素质;个别辅导,用爱心指点迷津。{22}

瞿海波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实现每个人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可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和实践: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为平台;以“呈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为核心;以“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23}

伊晓敏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策略,就应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三大策略:案例内容的选取策略、案例运用的时间策略、案例使用的方式策略。{24}

杨越明认为,差异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一项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作者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差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目标的教学目标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25}

从以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些具体策略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另一个角度看,理论程度不高,很难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②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4―6.

③丁俊萍.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20-24.

④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11-19.

⑤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3-65.

⑥熊晓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2):83-89.

⑦张雷声.论“两课”教师的道德情操及其培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8):40-43.

⑧顾海良.深化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5.

⑨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22-29.

⑩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19-31.

{11}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22-29.

{1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13}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1.

{14}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充课的实践性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5,(6):41-43.

{15}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2006,(4):11-13.

{16}池卫东,张红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5-46.

{17}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8):9.

{1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

{19}李伯黎,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9.

{20}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2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华艺出版社,1999:251.

{22}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高教论坛,2005,(8):113-116.

{23}瞿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54-58.

{24}尹晓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策略论[J].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2009,(3):92.

{25}杨越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院,2007,(1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2]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4]邓剑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

[6]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11

(一)学生对开放教育学习认知不全,认知策略深度不够。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开放教育的印象停留在入学门槛低、考试简单、毕业容易等方面,多数学生对学习目的的选择是提升自己。在此学习动机下,其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都会存在偏差。许多学生入学后,只关注考试的形式和考试结果,忽略学习的过程和成效,与老师的互动很少等等。这些行为体现出学生对开放教育的认知度低,从而导致无法形成基本的认知策略。

(二)对学习资源的整合不到位,管理策略系统性不足。开放教育的学习内容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自学资料、网络的教学平台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条件和要求,方便灵活地进行选择。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学习对象仅限于书本知识,很少参与面授辅导和网络教学平台交流,收集其他学习资料就更少了。

(三)对学习计划执行不力、控制策略持续性不强。学习的控制策略是保证学习过程顺利推进,学习计划按时完成的重要预案。开放教育学生大部分为成年人,面临着现代生活的双重压力,对于学习活动安排起来相对困难。

三、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策略的制定

(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开放教育,制定全面的认知策略。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整合、成绩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入学前后,学校有义务对开放教育学生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学生对开放教育诸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根据自身工作、生活、文化基础和就业需要、职业规划、社会认知情况,适当选择专业以及学习方式。只有在充分认知开放教育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意志力,促进学习活动地推进。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12

1 教学策略的涵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校教师就某项具体教学活动,为达到教学目标,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制定的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教学活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不同。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子策略内容:一是认知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是对教学内容收集、加工、记忆和提取的方法和方案;二是管理策略,是对教学活动要素统筹管理的方法或方案;三是控制策略,用于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控制,是对教学活动认知策略和管理策略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或方案。

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概况

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或方式、经验等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会产生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

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教学工作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理性,而非“主观思维”,国家的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许多中职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的整体教学动机水平较低,创新程度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与职业教育不如人意的发展现状都促使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情感上不认同,教学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和意义缺乏理性思考,经常是“主观认知,经验判断”。在这种教学认知水平,教学动机、态度的基础上,教师很难为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制定教学策略。

2.2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低,管理策略失调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作好准备。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决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组织者,而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充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有效的研究和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教师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最终导致教学活动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或很少,教学管理策略失调,影响教学效果。

2.3缺乏控制能力,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落实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导致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处于“动荡”期,心理、言语和行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和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将面对极大地挑战。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因为主观认知、成长氛围、考核制度等原因,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进程等环节管控缺乏积极性,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对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无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有效落实。

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确立

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统筹考虑教学活动环节及因素,如教学活动因素发生变化,则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

3.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统筹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和主客观因素,每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用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相关性比较强,需要统筹兼顾。在统筹使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或课程的不同内容,分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3.2制定认知策略,为教学策略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认知策略是教学策略的基础内容。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都是依据认知策略而产生。认知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整体实施效果。认知策略关注的是对教学活动环节、因素的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在教学目的、形式、资源、评价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结合教师工作经验、学识水平等因素后在制定教学策略。在中职学校,教学重在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等情况,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3.3管理策略的制定要体现整体效能

中等生的教育策略篇13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

体育学习策略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一种方式。换言之,体育学习策略是学生在一定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具体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调控,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的一种策略。学习策略能够体现出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学习效果。

2.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特点

体育学习策略有明确的目标。体育学习策略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学习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目标、锻炼方法,在锻炼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体育学习目标。

体育学习策略是可以操作的。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实践功能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体育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制订实践方案,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让锻炼效果更佳。

体育学习策略是非常灵活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上。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出有层次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制定学习策略的作用

1.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体育学习策略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它并不是针对某一项学习内容制定的,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制定和优化学习策略[1]。

比如,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求。体育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2.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学习策略在学生的体育运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体育学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来讲都是由体育教师讲授或示范,学生听讲或模仿,所以学生的体育成绩大多由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领悟能力决定,教学效果不好。在现代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担任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外,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策略决定体育成绩。

3.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的要求,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我们现在提倡体育教育要走向健康化、生活化、终身化,全民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优化学习策略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重要作用。

选择和制定恰当的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三、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学习策略的注意事项

1.学习策略的选择一定要有趣味性

第一,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爱好、兴趣、身体素质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让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恰当改变体育项目的规则,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形式进行体育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把体育学习与其他学习联系起来,如音乐、美术、曲艺等,让体育学习和各种艺术形式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2.学习策略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

学习策略的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一方面是指体育本身就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学应该融入生活元素。比如说进行“敏捷性训练”时,就可以纳入交通规则中的黄灯、红灯和绿灯,要求学生模仿生活中的行车,这样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还能让学生应用生活常识。

3.学习策略要有系统性

体育学习策略的运动实践性非常强,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必须经过强化训练,所以学习策略必须有一定的系统性,这样才便于训练。

一般来讲,体育学习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二是学生的运动学习策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提炼为一定的体系,使这些知识成为一个系统化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4.学习过程要融入心理学内容

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改变或者完善被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体育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采用多种体育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人格,激发内动力,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共同行为者效应”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范围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交往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以研促教”的体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