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内控及风险管理实用13篇

内控及风险管理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1

一、企业内控管理的概念分析

作为企业全面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开展,可以帮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同时能够促使企业掌握的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做到准确反应,帮助企业在完成规定目标的同时,使其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使企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通常来讲,企业在开展内部管控过程当中,会从五个层面入手,依次是环境控制、信息沟通、检查监督、活动控制与评估风险管理等。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内部管理的实施,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还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继而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关键时刻,做出有效的决策,这种内控管理的实施,还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完成对内部资金流的管理,使企业对采购、销售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到有效把控,从而使企业资金链管理更为健康、安全、稳定、可靠。同时,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还能够促使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企业经营方案,并促使其得到有效实施。

二、企业内控管理和资金风险防范的现状

企业内部管理的实施,对企业资金风险防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企业在内部管理工作开展时,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企业内控管理现状

1.企业在内控管理缺乏动力为使其得到良好的运行,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使其得到有效约束,从而实现内控管理。在规章制度制定时,企业领导者为了避免过多的制度束缚行动,其在制定时,便不具有内在动力,这样便使得内控管理难以有效进行。2.企业管理者内控管理观念落后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都会明白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却落实不彻底,因此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自身控制能力还不错,因此不想借助内控管理来约束自己,认为会加大工作量。这种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将会导致企业的内控管理沦为一种形式,很难在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3.执行与监督独立性差目前,很多企业在实施内控管理时,均交给财务部门负责,从而使得财务人员不仅是执行者,也充当着监督者的身份,从而使其在工作开展中,工作内容并不独立存在。然而,内控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应当由第三方单位来实施监督,从而使得财务管理更为真实可靠。执行与监督交由一个部门来负责,必然会造成执行过程不严格,造成财务信息存在缺陷,使得企业财务存在风险,甚至带来更为严重后果。

(二)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其资金风险一般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外部因素,包含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与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因素;二是内部因素,一般包含三点,具体如下:1.企业盲目进行投资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很多企业在追求利益时,往往对所要投资的方向考虑不周。例如,一些企业会盲目投资来扩大规模,觉得规模上去了,便可以抵御更多的风险。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因为盲目投资造成自身财务风险的出现。2.融资错误造成企业面临资金风险企业在融资时,由于对自身情况评价不当,使得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另外,企业在融资时,由于各个部门未积极配合,从而使融资形式出现错误,便会造成企业资金面临紧张状态,继而导致企业资金风险的出现。3.企业内控管理不到位企业管理者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风险意识落后,都会造成企业在开展内控管理工作时不到位,对形式分析存在错误,继而造成财务决策不当,使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控管理与资金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其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时,需先完成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状况,完成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一般需做好五方面工作。首先,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完成对内部控制管理知识的学习,并从观念与意识上有所重视;其次,对内部管理结构做到进一步优化,避免部门冗杂;再次,需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使每个人都能够遵守秩序,办事遵守流程;第四,实施民主决策,面对重大决策时,应当做好群策群力,避免专断导致错误问题的出现;最后是对企业本体结构实施完成,从而使得企业得到有序经营。

(二)加强风险评估

首先,企业会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需做好防范工作。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其面临的风险包含对会计信息的伪造与非法漏税。其次,对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也需做到不断防范。这里面的资金风险包含融资、资金安全、资金链断裂、回收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风险,都需要做好防范工作,并进一步提升企业对风险的评估能力,从而使决策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三)提升信息沟通效率

企业的经营管理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要沟通,管理者之间也要沟通。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风险评估和合同决策,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信息传递和沟通过程。要达到有效的沟通过就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详细性,此外信息的畅通也是必要的,防止信息阻断和信息失真的发生。

(四)做好资金管控工作

企业管理者为了防范企业资金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是资金控制活动。以下就财务风险的把控提出的几项措施。首先,为降低资金控制的风险,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会计的工作进行管理。主要对成本进行管理,不仅要负责成本的预测和控制还要负责对会计工作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有效监督等。其次,对会计人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考核,重要岗位上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以减少协同作弊的可能。最后,做好制度建设工作,企业应当在资金预算审批,资金支付管理,投资融资管理以及资金安全管理上,做好制度建设工作。目前,企业在实施内控管理时,存在内控动力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解决时应当要求企业通过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来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明洁.构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5(28).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2

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用于指导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指导文件。2004年,COSO委员会出台了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拓宽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同时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为“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贯穿整个企业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大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在这两个《框架》的基础上,可以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的定义、主要目标以及构成要素等几方面做如下比较: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定义

比较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相同,都需要企业的决策、管理以及执行各方阶层的参与,而不是企业某一层级的特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细分之下,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内部控制更强调财务方面的可靠性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提升,而风险管理除了主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外更一步确保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准确真实;内部控制只针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则同时兼顾内部和外部风险。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主要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指出风险管理服务的目标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则提到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1]。可以看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基本相近,二者间最明显的区别是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多了一个战略目标。内部控制注重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采取的一种控制的管理职能,保障日常活动不脱离目标轨迹,而风险管理更侧重事前预测和发现,但也不忽略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企业风险管理是包括内外风险的全面管理,既关心由于组织结构、制度变革、人员变换等导致的内部风险,又关心由于外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引起的外部风险,而内部控制则是在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评估和监控,范围相对狭窄。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而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为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要素,将其演化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这四个要素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增加的内容。

(四)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现方法

内部控制主要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定性分析,设计指导性的对策,而风险管理则是侧重量的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来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和对企业影响程度大小。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进行管理,相对内部控制评定的方法,企业风险管理会更加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的大小。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传统理论观点

从上一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十分相似,二者的目标与构成要素也有很大部分的重叠,在理论应用中十分容易出现混淆。剖析过去对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目前对二者的关系问题有以下三种主流观点:1.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框架》是定义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参考之一,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将内部控制划入风险管理范围内的观点被广泛接受;2.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不同于美国COSO委员会,加拿大COSO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英国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公司所面临风险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具体到在理论实践应用中,常更倾向于实践第三种观点: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质相同,二者在指导企业管理中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如今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有力的说明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可兼容性。1.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不同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管理活动,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对环境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是其开展管理过程的前提。而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企业战略目标这一要素,风险评估的标准没有明确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其特定目标是维护企业的经营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这些目标服务于实现价值创造和企业战略的终极目标。2.内部控制体系依赖于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关注重点在财务方面,在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自身的风险需要其他管理体系加以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体系除关注财务外,同时强调其他方面的管理,并且可以对内部控制体系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体系。3.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公司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管控风险的不同框架。企业所处的市场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风险是一个动态概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只有把握风险管理先机,才能收到实效,及时掌握尽可能真实、准确的经济动态信息。而动态风险管理过程的顺利实现必须依赖于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框架下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治理,而对于内部控制无法掌握的外部环境,应在风险管理的框架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内外双管齐下,避免企业运行偏离原定目标。

三、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即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首先,所有的经营活动必须在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将两者管理方法结合应用,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必须确保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执行每个业务环节。最后,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将两者进行融合。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3],通过生产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在实施风险控制时,通过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内部控制制度上,来提高企业风险评估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功能,从而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分析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企业最大化的实现了对风险的防范,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在新的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巨大的内外部各类风险,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会更利于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等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3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只有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促进证券行业的发展,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通常是指证券公司用于管理、监督、控制风险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来实现通过辨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证券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目的,进而实现证券公司承担的风险规模与结构的优化、风险与回报的平衡。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则是指证券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来对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管理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控制措施。对于二者的关系,国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监督五要素组成;另一观点则认为风险管理包涵内部控制,后者是协助前者来通过有效的防范规避措施提升公司的治理结构。但随着对二者的认知不断深化,已意识到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方能使证券企业更好发展。在我国,传统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多侧重会计审计,并且我国证监会于2001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发【2001】15号),这主要从环境、业务、资金管理、电子信息、会计系统及内部稽核等控制内容上进行了阐述,以实现促进证券公司的安全稳定发展目标。随后于2003对上述指引进行了修订并重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机构字【2003】260号),其结合国际规范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细化,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逐步与国际接轨,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公司逐渐重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性,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联系:在风险面前,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使证券公司得到有效规避并通过自身风险来获得风险收益。同时两者又相互区别:风险管理侧重与风险的定量方面,主要包括风险辨别、测量、分析、报告和监控,而内部控制则侧重与定性,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特征及所面临的风险类别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我国证券公司是经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审查并批准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且《证券法》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才能从事证券业务经营,其业务职能与经营范围如下:证券承销业务:即作为证券发行人的机构,包销或代销证券;证券经济业务:即提供交易设施、服务条件,担任证券交易活动的中介;证券自营业务:即运用自有的或依法筹集的资金,以自己的名义买卖证券;法律允许的或经证监机构核准而进行的其他业务。由于证券公司时时刻刻都处于高风险市场之一的证券市场中,因此其风险无法避免,通过结合我国证券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以及国际证券委员会对风险的研究,可将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资金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系统风险、会计风险和违规风险类。其中市场风险的出现频率最高,指因市场波动而使证券公司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则是因某方在履行合约责任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导致,我国证券公司的合约主要包括由发行债券引起的垫付债券协议、证券买卖与回购协议、对外担保协议以及其他合约义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以及人为因素等所造成的潜在损失,例如1995年宣布倒闭的巴林银行,就是由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某一员工越权并隐瞒了衍生工具交易而产生的巨额亏损所致;系统风险包括某市场或公司的波动而引发的大面积甚至整个证券市场崩溃的风险,它是指因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突发性变化而使证券公司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常见的会计风险会直接导致报表显示高盈利,而实际利润相对较小甚至亏损,这是由于不适当的会计信息所导致的决策、政策制定实施以及错误计划的风险;违规风险指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不符合或者违反了法律法规、条例等的规定而使公司遭受损失的风险,这一风险多源于公司对不当利益的过分追求,如越权交易、隐瞒盈亏情况等。

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近年来随着市场行情的持续阴跌以及国外证券公司逐步紧逼,已受到各类风险的冲击,并且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制约着我国证券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上普遍缺乏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多因股权结构欠佳并缺乏现代企业的三权分立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内部监督力度较小,这就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容客观。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公司起步相较于国际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且资金匮乏,使得经营管理水平也相对偏低,这些现状对于高风险性的证券行业来讲,都将我国证券公司置于不利地位,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是导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失败、甚至违规违法经营问题的原因所在。

四、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我国证券行业现状可以看出,并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对于证券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证券公司只有以规范经营为基础,并对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不断进行完善才能得以安全稳定长远的发展,进而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

(一)明确健全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特征

首先,健全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应要求公司全员将二者作为实现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信息和授权来建立、运行并监督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对其进行主动维护和改善。其次,公司的监管部门要及时发现公司管理中所存的缺陷并进行分析和提出,进而使公司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公司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氛围。再次,证券公司对于面临的各类风险要能够进行动态监控与及时应对,这就要求证券公司从上到下均要具备一种适应能力,来结合市场变化和行业法律法规的挑战而对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完善。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专业委员会、集体决策来规避化解经营决策风险

在证券公司中,法人治理环境是影响其良性经营运行的基础性环境,股份制证券公司则应通过使用董事会、股东大会和监事会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以体现股份制证券公司的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优越性。应将总经理与董事长进行清晰明确的权责分配,以避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出现,此外,公司管理层应设立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等对管理层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和监察,总之,通过权力责任制衡来有效监控与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会使证券公司进行客观独立的决策,并且使重大决策更为合理有效。

(三)证券公司要建立并完善自我内部控制机制

通过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来完善内部控制,如对员工进行不断的信息技术培训来防范其在信息平台上的信息技术风险与操作风险等,通过对公司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结算、调拨等实现财务集中制度以规避资金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另外,对于内部信息的严密性进行有效管理,培养公司各职位员工的保密意识,做到人员、资金、账户隔离操作,避免因商业机密的扩散而引起的利益冲突。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4

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十分健全的形势下,企业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和竞争压力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企业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就不得不重视企业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综合考虑具体实施的程序和所采取的政策,建立一整套健全的企业内控体系,从而有效的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推进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增强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概述

企业的内控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保障正常有序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资产等进行监管的内部管控行为。企业内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强对企业财产及财务人员的监管,促使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控管理主要从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以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企业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完善企业的分工、严格把控企业收支明细等,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就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风险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预警机制落实不到位,对财务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预警能力太过薄弱,不能保障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的落实。基于此,企业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应增强自身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落实好财务管理预警机制,在财务问题发生之前未雨绸缪,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尽量使财务问题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多变

环境因素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例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等等,这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企业需要购买原材料以满足生产的需求、需要给员工发放工资,而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从而引发财务风险。虽然外部坏境不受企业控制,但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的防范时需要将外部因素考虑其中。

(三)财务管理权利的不一致性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财务管理权力不集中,呈现相对较分散的趋势,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会引发财务风险。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分支公司较多,但是受公司规模以及管理不到位的影响,财务管理权利难以集中,一些子公司利用这一特点以保障自己公司利益为由,从而做出损害其它分公司或总公司利益的事,从表面上是保障了公司的利益,其实不然,会严重损害整个企业的利益,甚至对底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利益产生影响。

(四)内控的评价和检查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许多企业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负责内控管理,他们既作为内控管理的执行人员,同时又要对内控管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很显然这不利于企业内控管理的良性发展。企业内控执行的情况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查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也有助于改善内控管理。诸如此类的执行与监督无分别的行为,造成企业内控管理监督不善,从而影响企业的内控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可能就会存在风险,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做好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控制环境的管理

面对企业内控管理外部环境的多变,企业应合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工作力度,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外部环境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不由企业控制,但不代表企业任由外部环境“肆意妄为”。为了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企业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不断跟进自身的管理观念和意识,增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知。此外应制定有效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最后,企业应当依据外部环境变换规律和趋势来制定策略,从企业自身出发不断调整企业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加强风险评估的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加强企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企业风险评估具体从企业财产和会计工作的评估着手。企业财产风险主要有投资融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风险,资金保管风险,资金链意外断裂等风险,因此对资金风险的防范企业应加强对资金融资、投资及回收的管控,在整个资金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确保进行科学的决策。会计工作方面主要有会计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安全性所引发的风险、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规章的风险以及涉税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风险。因此对会计工作风险的防范需要从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信息两方面入手,加大会计信息的审查力度,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作为财务管理的主心骨,财务管理相关人员也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并且不断与时俱进,使一些财务问题都能未雨绸缪,最小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不仅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以新会计制度为背景,切实落实自身素质和条件,拓宽学习渠道,同时也要求企业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条件,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与其它企业的交流,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四)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无论是准备投入一项新的项目还是从外吸收引进项目,都应该对所有的财务以及资金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所有项目的进行都应以盈利为前提进行。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企业财务必须要将所有会计信息及收支明确清晰无误的做成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管理。这不仅能保证资金流动被实时掌控,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同时也能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任何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千万不可忽视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部门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确保监督的真实有效,避免出现财务工作人员“中饱私囊”,“携款潜逃”等的现象。只有将监督完全落实,企业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力度,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可承担的范围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客观、准确的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并积极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财务风险,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世鹏.试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J].中国市场,2013(26):78-79.

[2]楼毓.当前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160-160.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5

一、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的环节

首先,企业外部原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国外的大型优秀企业把市场扩展到中国后,由于其强大的资金能力、品牌效应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迅速抢占了市场,挤占了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给国内品牌的生产者造成了经营风险。

最后,企业的内部原因。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造成企业风险管理不当的主要原因有:对风险防范意识不够,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可能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每个职能部门在运作过程中由于计划和执行的各方面原因会造成不同层面的风险;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善是造成经营风险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此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现代企业来讲是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二、对各个环节风险的分析

1.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

在部分企业中,没有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执行力缺乏,所以这些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财务管理方面的记账、报账等相关程序混乱,没有按照合理的程序执行,对于企业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工作人员素质及知识参差不齐

现阶段的财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普遍参差不齐,对于企业的经营缺乏管理和监督。很多的企业中,都是由家族内部人员掌管主要财务,财务人员失去了监督的意义。此外,还有很多的企业是聘请的外部兼职会计,对于企业的经济只是简单的报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3.对于企业中的资产没有有效的利用,致使很多的闲置资金浪费

主要是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意识影响,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拥有大量的现金才是盈利的象征,所以致使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财务控制出现失灵。此外,企业中的应收账款没有得到快速的回收,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4.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

因为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单凭发票进行管理,以发票金额代替会计核算金额,无发票不纳税、无发票不做账,实施发票会计、发票申报的财务管理。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5.企业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造成企业风险管理不当的主要原因有:对风险防范意识不够,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可能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每个职能部门在运作过程中由于计划和执行的各方面原因会造成不同层面的风险;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善是造成经营风险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此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现代企业来讲是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防范的手段及措施

1.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自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在面对风险是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企业也离不开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制度,能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总之,企业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自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是企业处理风险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防范风险的源头。

2.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利用资金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对企业资金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实行统一管理,保持资金的合理调度,运行顺畅。在企业的资金比较充盈的情况下,要对闲置资金合理利用,充分的发挥资金的升值价值,但是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对于企业的库存要严格控制,避免因为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致使企业的周转资金受到影响,进而制约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以要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企业中的应收账款,要加强回收管理,促进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强化成本管理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成本管理实际就是通过成本来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负盈亏,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紧密相关,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要素。

4.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财务风险,也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有所体现,也就是非财务信息的财务化。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非财务风险管理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为依据,选择诸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债务现金保障率、存货周转率、应收现金周转率等基本财务指标,对具体比率赋予合适的权重,建立一整财务预警机制,参考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纵向、横向业绩水平,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对比,来衡量财务绩效,进而识别、评估和处理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5.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阶段,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领导应倍加重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大出纳”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把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效果。大力支持并协助财务人员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提拔和使用懂业务、会理财的人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进一步转变财务制度管理职能,财务人员要用好新制度赋予的理财自。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有意义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职能作用。

6.强化管理,转变职能

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迫切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转变职能,应用“两则”“两制”等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重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由传统的管财、守财型的管理方式,向聚财生财型管理方式转变。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地生存,并不断地发展自己,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管好用好企业的资本外,必须学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必须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财政金融管理的要求,善于聚财和充分利用社会闲散的资金,广开筹资渠道。由被动执行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搞好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7.强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有效运行、资产的高效使用,由企业的董事、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企业的经营要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为辅。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降低内部风险出现的概率,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外部风险进行预测。

8.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评估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内审或内控部门来完成,这就不利于考核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客观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在内控或内审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监督审计机构,明确化分内审、内控主体与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的角色和权限,实行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展开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从而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风险管理绩效、财务预警机制、长远战略目标等的实施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错误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广喜.确保安全经营的行为指南[N].建筑时报,2013-03-21005.

[2]本报记者,朱进军.本报通讯员,黄锋.把经营风险套进笼子[N].人民铁道,2013-06-21B03.

[3]宋波.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14-16.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6

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学科,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设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并将工作结果直接上报给企业的领导部门,针对工作结果进行全面的解析和评估,对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

企业的风险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存在一定的繁琐性,因此,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权利配合风险管理的对象不仅包含于市场因素,同时还包含于企业的自身因素。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时,不仅要将市场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还要将企业内部生产、人力资源以及财务控制等因素进行考虑,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统筹风险

针对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着多远化的特点,不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或是股权融资资金,都能够应用到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中。随着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也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市场中的竞争逐渐激烈,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筹集资金开始偏离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使得融资时机和融资后的资金结构面临着全面的挑战。此外,由于物流企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企业的交通工具以及存储设备上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进行资金统筹时,还要受到宏观因素的限制,一旦物流企业没有对资本结构优化情况进行妥善的处理,就会导致资金统筹方面存在风险,进而使得物流企业的财务情况出现风险。

(二)资金使用风险

对于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来说,都具备一套完善的投资审核程序,它可以有效的规避资金统筹后出现乱投资的现象。但是,当资金数量一定的状况下,怎样才能将其高效的利用,是每个物流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物流企业所存在的资金使用风险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资金应用欠妥当;第二个是投资自身具备风险。如果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第一种,其不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任何影响,但是会给资金的应用效率以及配置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物流企业,属于资源质量良好的群体,其具备充足的投资机会以及项目开发机会,如果企业把大量的资金都投放到新项目中,那么在进行物流设施重置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定的资金使用风险,从而给物流企业的财务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措施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一种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无法将其彻底根除,因此,我们也只能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防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想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护措施,首先就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并严格遵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进行财务管理。为了保证物流企业资金的流动安全,还要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严格的把控,并根据资产负债率以及现金流量比率等信息制定完善的财务指标,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而保证物流企业的财务安全。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物流企业中的筹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负债融资风险;第二个是股权融资过度风险。债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负债融资方面,由于物流企业在负债融资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使得融资资产抵押变得极其简便,因此为了防止负债融资风险出现,物流企业要将现阶段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考虑,并采用适合物流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融资。股权融资过度风险险主要体现在股权融资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融资规划部门的方式,来对融资进行管理,从而避免出现融资过度而导致资金浪费的现象出现。

(三)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物流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质,而这种性质又决定了物流企业投资活动的片面性。因此,为了保证物流企业投资项目的可实施性,就要从物流企业实际材料情况入手。但是,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具备的投资机会以及投资经历不足,为了保障投资的安全性,物流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在投资之前,要做好调查工作,并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从而防止不理性的投资现象出现,进而保证物流企业的财务安全。

(四)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要对风险管理等级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建立明确的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措施。其中,我们可以把风险划分成无风险、小风险、中风险、大风险以及重型风险等五大类,并分别用五种颜色进行标识,物流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颜色,来对分险的性质进行分析,采用组合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等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物流企业的资产安全,同时还能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资产管理的优化。

四、结束语

财务风险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因此,要想将这些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除了要让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全面认识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之外,还要加强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力度,并对物流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前面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在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物流企业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建新,崔月升,尹继北.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内部管理控制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5:10-13+24.

[2]吴松华.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J]. 物流技术,2014,21:140-141+231.

[3]黄诗全.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2,05:119-120.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7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提高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过程中,有效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并对财务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能,同时促使部门之间以及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约束关系。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具备一定的约束力,无形当中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成效,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真实性及可靠性,为事业单位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措施

(一)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进行划分,并且确保不同层次的的独立性。第一,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所谓内部牵制制度就是对各项业务分工明确,并且任何一项业务都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在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由不相容职务分离、赋予一定的权利、相互制约等构成则,明确各个部门及其岗位之间所行使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不相同岗位之间或者职务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进而建立健全的制衡机制。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日常核算的管理力度,确保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汇报。第三,加强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内部审计这一问题,从内部抽调或者外聘专门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赋予内审部门一定职能,促使其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事业单位应该将整体结构作为切入点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仅仅对单位中某个部门进行改进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沟通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在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中才能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全责进行明确划分,让每个部门都清楚的知道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权利,将各个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以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管控责任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划分,确保各部门职责的合理性。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路径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 :会计核算;内控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10-01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

会计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着企业经济的命脉。但是在企业的内控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存在着诸多风险,只有合理的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策略,防范和控制风险问题的产生,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的风险

1. 管理制度松懈,监督不力的风险

目前,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只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管理力度不够重视,监控部门一般只是在风险发生后进行监督,监督力度加强之后,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会计核算,仍然达不到监督效果。

导致贪污、非法侵占资金、挪用公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2. 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四个环节来反映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很重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职造成的。

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风险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展。会计人员工作的风险性与其待遇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思想上的不稳定;新的职责定位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熟悉现代金融、法律、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中,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非常缺乏。

4.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也得到发展,信息化进程日渐加快,使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会计核算带来风险。例如,新开展的网上采购、网上报税、远程报表、远程报账等业务,导致企业风险增大,通过网络盗取会计核算信息、植入病毒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增加,使得企业会计环境更加复杂。

二、会计核算和内控管理的管控策略

(一)加强监督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防范意识。首先,对计核算、会计资料、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其经济活动不真实和不合法的现象发生,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加强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力度,做到“有备无患”。事前监督,推动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中控制,减少或控制会计核算失误带来的损失;事后处理,提出解决方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实现资源共享,也便于共同监督;其次,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反馈效率,有效开展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工作;最后,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和复核审理,制定具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方案。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掌握财税、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要具备相关工作经验,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制定相关培训制度等措施,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2. 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激励机制

建立会计人员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例如,某企业通过建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晋升制度、评先表彰制度以及惩罚制度,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推动了该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硬件设备

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备,保证计算机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相关机密文件要妥善保存并做好备份,以免数据丢失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要定期检查电子信息数据,建立网络病毒防火墙设备,安全控制会计网络,防范和控制风险发生。

三、结语

在会计核算与内控管理中,存在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周转困难等诸多问题,所以,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风险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完善相关硬件设备,保证企业会计健康合理地运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52-02

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建设及投资,其行业的特点是面广、周期长、投资量大。同时,很多时候这些建设均需要前期的大量迁移改造等资金投入。可以说,施工企业还是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风险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资金风险导致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给大量的企业以资金管控的警示。本文立足于施工行业,探讨这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企业资金风险类型和控制措施。

一、施工行业的资金风险类型

从实践分析,施工行业主要面临的资金风险主要有资金安全系数低、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短缺等风险。这些具体风险类型主要是和企业的内外部因素有关。

(一)资金安全系数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资金安全系数低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施工企业的资金受到的挪用和贪污等。这在很多中小企业非常明显,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等。施工企业除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或执行的原因外,还存在自身组织和人力特点的原因。

在施工企业,一般资金安全风险主要出现在各个项目公司,由于其工程特点,一般在组织结构上呈现项目公司权力较大的特点。各个项目公司负责每个工程项目的投标、施工、结算等各个阶段的事务。在一些没有实现财务集中的施工企业,项目公司在业务和财务上均有较大的权力,这种权力过大的现象导致项目公司制度执行效果差和作业监督无效的现象发生。这自然容易导致项目公司内部资金挪用和贪污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将公司资金以其他会计科目用以行贿的现象。

同时,在施工企业,各个项目公司由于均是临时组建,而且很多工程均是户外作业。在人力招聘和使用上均较为粗放,项目公司在制度执行和监督上流于形式,人员的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也不好,容易导致资金安全性差。

(二)资金使用效率差的表现和原因

每个施工项目涉及的资金量一般较多,因此,资金使用效率低将导致很多资金浪费。基于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施工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资金预算差、使用差、调配差等。

首先,在资金的预算上,施工企业没有能够提高资金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差,容易导致施工企业每个项目公司没有办法确认资金的预留量。而只有确定好各个项目的资金预留量,才能为资金的合理流动提供基础。

其次,在资金的使用上,施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采购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等效率低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施工企业的采购包括了材料采购和固定资产采购,这部分采购占据了资金流出的一半,而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导致效率低下。例如,施工企业对材料和设备等要素的市场价格跟踪不足导致预测能力差,这就使得施工企业多支付了采购资金。再如,很多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中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措施,导致了采购成本高于正常水平等;同时也有些企业没有应用合适的方式控制价格波动,使得采购效率低下。

再次,施工企业在资金的调配上也缺乏效率。施工企业在各个项目的资金调配上主要依靠总部对各个项目的资金控制和数据分析基础,但是由于施工企业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施工企业的资金调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例如,在对项目公司的控制上,总部的实际话语权并不是特别大,而且各个项目经理容易隐藏实际资金或者虚报未来开支需要,增加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影响了资金调配效率。

(三)资金短缺的表现和原因

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一般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存在于施工的各个阶段,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最大。

首先,在投标过程中,由于现在投标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这就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存量。中标后,施工企业的施工阶段也需要前期垫付资金,这些也会影响到资金的沉淀量,而且这些资金量是非常巨大的。在项目结算后,施工方仍然存在着资金结算的难题,例如对欠款的催收工作一般难度较大。

其次,施工企业内部还款压力也会导致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这些压力有可能来自于施工企业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的短期还本付息压力,同时施工企业还有可能需要为关联企业等外部企业偿还担保等。如果施工企业还有进行外部的投资,如果投资失败导致的持续投资等也有可能成为施工企业资金短缺因素。

再次,很多施工企业的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例如民间借贷和银行系统等。民间借贷高昂的利息费用可能会吞噬施工企业的利润,从而导致其资金短缺。银行的借贷则受到了国家政策调控压力大,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波动。这些都会影响施工企业的资金量。

二、施工行业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施工行业的资金风险,施工企业可以从组织上、制度上、具体管理上等角度进行控制。

(一)组织上,施工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配置好相应的人员

首先,在整体架构上。一方面要完善总公司和项目子公司的架构设置,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内部各个委员会和管理层的完善。在总公司和项目公司的架构设置上,要本着兼顾效率和监督的原则对各个项目公司的权力进行设置和监督,如有可能可以采取会计集中的措施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权限集中到总部,同时加强对项目的会计监督。同时,在内部高层管理层的完善中,要有步骤地在董事会、监事会、各个委员会、管理层中进行有效的组织架构设置。在董事会可能增加真正参与监督的独立董事,并争取让有实践经验、财会基础的独立董事进行公司事务的监督和风险提示;在监事会也要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对监事会成员的监督职责和权限划分清楚;对管理层可以采取内部竞争或者外部市场化操作进行招聘,并可以采取员工持股计划等减少管理层的问题。

其次,在内部控制上。完善公司的必要内部控制机构和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在内部控制机构上,一方面要加强财会部门对各个部门的资金用度进行监督,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公司内外部的审计和监督。在内部的财会部门的监督上,要对各个部门的资金用度实际情况和明细进行核对,并保留相应的票据进行备查等。在实际用度中,要结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种流程进行规范,同时结合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双向完善。在内外部的审计和监督上,主要内部靠内审委员会等机构,外部主要靠专业人士和会计事务所等。在一些资金实力较大的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并完善公司的内审机构,保证其独立性。外部定期进行审计,提升内部资金用度编制和执行的准确性。

再次,在人员配置上。要能够遵循内部控制的需要进行岗位和人员的配置。例如,施工企业要要遵循不相容岗位的规定进行各个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安排。对人员的配置还需要遵循岗位的要求等,例如要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这可以通过实际的招聘和培训进行提升等。再如,对人员的素质和品德的要求也需要在平时的教育和培训中进行提升。

(二)制度上,要熟知相关的法律,完善施工企业的制度制定

施工企业要能够首先熟悉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并能够对行业自律协会的规范进行了解和执行。施工企业的主要会计法律法规体现在新的会计准则和建筑合同要求等,这些施工企业要进行掌握,以便于后期财会业务的展开。同时对企业通行的资金活动内部控制指引也要进行熟悉,并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好。

施工企业的制度制定主要要根据其业务特色和组织特点进行设计。第一,要设计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这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采取资金归口管理的制度,对筹资、投资、营运等资金活动进行控制,划分好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等。同时,对各个岗位按照不相容分离制度进行设置,执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第二,对资金的回收进行有针对性的欠款催收责任制和奖励制度的设计。施工企业一般都面临较为严重的回收款问题,这需要企业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施工企业可以在项目前期评估、合同签订和执行、竣工后的款项催收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在具体管理上,施工企业要加强风险识别和控制

在风险的识别上,施工企业要能够对资金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等措施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的识别是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只有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类型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可以采用和预算相对比、各个项目对比、主管访谈等进行评估和识别。例如,施工企业根据项目初期的预算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采购问题导致的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各个公司间的对比或者和行业中的龙头对比可以发现自身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和项目资金短缺的风险等,通过对主管的评价可以发现一些公司制度设计或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善。

而在风险的控制中,第一,要能够提升公司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资金预算是具体执行中指南针,良好的预算可以发现很多的资金使用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金的充足性。预算的前瞻性也可以让施工企业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融资和资金的调配,减少资金的融资成本。这样资金的使用才更具有统筹性且更高效。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10

1.监督管理合同时的问题

其一,管理合同的单位一般权责分配不明确,出现问题时一般会互相推卸责任,单位之间一般都没有沟通,掌握合同的整体情况非常困难;其二,合同的格式与要求的不符,有的合同是书面方式,有的合同却是简单的传真件,在合同中,要素的表达不清楚,不分重点,某些重点条款有时还可能被简化;其三,许多企业只在合同签订前表现的很好,合同签订后态度就有所改变,有的甚至拿合同当作一张白纸,不履行合同上的相关规定;其四,合同签订后,大多数企业都会放任其自由发展,不会再跟踪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当然也不会发现合同履行时的不足而加以改正了。

2.风险辨识

2.1企业监督管理合同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2.1.1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并未签订合同时),合同双方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合同上签约,未经过清楚的调查就签订合同,合同的对方可能不符合合同的要求,合同上的内容并不详细,重要规定被疏漏,甚至有欺诈可能,都有可能使企业受到侵害,将要承担重大损失。

2.1.2合同签订之后,并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或监督管理不合理,都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困难。

2.1.3合同签订后,双方遇到纠纷时,处理不当,既浪费企业方的精力,又可能损害企业的形象、信誉和利益。

2.2管理合同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2.2.1在准备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包括合同内容的预定,双方情况的调查,双方的邀约、谈判,共同起草合同内容等程序中都存在风险。

2.2.2双方签署合同时,包括征求律师的意见,在相关部门审核,之后会签,最后双方签署纸质合同的过程中。

2.2.3签订合同后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包括对双方是否履行合同的监督、跟踪,可能出现的变化,或者终止合同,甚至引起纠纷的过程中。在双方签订合同后,应注意之后的追踪监督管理,防止双方态度向不利于合同进行的方向发展,及时的总结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双方顺利的履行合同。

2.2.4合同履行后的总结阶段,在合同顺利履行后,应做好对此次履行合同的评价,风险评估,记录档案等程序;再建立有关的奖惩制度,对顺利履行合同的一方进行奖励,惩罚未履行合同的一方。以上做法都有利于今后合同的更全面管理监督。

2.3用内控理论管理合同时的风险

2.3.1内部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在审计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企业所理解的内控的主要内容都是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对于内部的合同管理和法律风险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运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合同问题。

2.3.2内部控制理论流程上的局限性

大部分企业只是注意到了合同流程中所需花费的成本,以为这样不仅没什么作用,还为企业增加了预算,殊不知合同监督管理不当所带来的风险有多大。

2.3.3企业内部法人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企业都只是空有法人名头,却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作用,权衡利弊。合同监督管理制度只是空壳,实施过程中困难多。有的企业甚至用空制度来违规犯法。

3.风险防控

3.1企业内控理论

企业内控理论一直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着,发展的过程大致是由内部牵制到内控制度到内控结构再到内控整体框架这几个大的阶段。上世纪内控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审计和制度设计两方面。

3.2内控五要素

3.2.1环境要素。每个企业的结构其实都大致相同,无非是企业中的人和人做的活动,其中人是主导因素,是组成企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企业人对内控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内控理论在企业中的更好实施,也有助于企业人之间的团结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3.2.2风险要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潜在着各种风险,所以企业一定要有可以辨认、评估风险的机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随时的跟踪、评估和控制。

3.2.3信息、沟通要素。随着合同管理时环境的变化,应及时对应当时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沟通,以便于合同管理随时适应环境,这不仅对合同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使企业内控理论越来越完善。

3.2.4内部监督要素。在适当的效益和成本原则下,企业内部要对合同的管理实行适当的监控,并考核,对于违规现象要加以改正。

3.3合同管理时的风险防控

3.3.1准备阶段。合同的签约主体必须是合格的,这是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之一。如果主体不合格,那结果就是合同被撤销或是宣布无效。

3.3.2谈判阶段。谈判时合同签订的双方一定是在公平、自愿、平等的条件下,互相协商合同中的内容,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3.3起草阶段。合同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是表示合同双方意思的载体,合同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和相关规定的要求。

3.3.4订立阶段。合同订立前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会审。这是合同签订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合同中的条款可能违反法律,合同内容可能模糊不清,双方权利责任可能不明确,合同内容可能未根据审查结果改正等。

3.3.5生效阶段。合同在被授权人或法人签署,加盖双方企业公章后立即生效。在此阶段可能出现签署人越权签署合同,委托签署的制度不完善,合同的印章管理不当,合同内容被随意篡改等风险。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完善合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已签订合同的内容不被篡改。

3.3.6履行阶段。签订合同后,合同双方应履行合同中的权力和义务。这阶段中可能出现双方未履行合同内容的风险。

3.3.7变更、解除阶段。签订合同后,双方因意见不统一无法继续,而要变更合同,出现变更合同时手续不规范等风险。

3.3.8争议阶段。签订合同后因一方或双方未履行合同时产生的争议,此时面临合同被终止的风险。应尽量使双方和解,和平的解决问题,避免诉讼。如和解不成,则交由法院仲裁。

3.3.9终止阶段。因一些法律原因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等双方终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相应终止,但售后服务和质保金将会继续履行。

3.3.10后评价阶段。履行合同的最后阶段,此阶段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通过评估和总结发现过程中的不足和经验,不足的要加以改正,好的经验要加以学习。最后还要将合同妥善保管。

4.结语

合同是企业管理中权利义务的重要保障和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在利用内控规范管理合同和防控风险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制度的完善,防止一些单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军.浅谈有限责任公司的合同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2]胡自普.谈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J].中州煤炭,2007(2).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11

一、公司财务风险与内控管理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涉及广义方面的风险与狭义方面的风险。前者主要指公司运营阶段面临的财务风险,公司发展期间会面临大量突发状况,这些问题在发展环节不能被预测,由此导致公司在财务收入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该种不确定可能给公司创造效益或带来损失。后者指财务风险方面造成的损失,公司获取经费的来源为融资,而且要担负债务,如此需要定时归还本金与利息,如此就引起了公司的财务危机。

(二)内控管理的含义

内控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公司在运营阶段管理各种运营活动,而且运营管理是基于内控思想进行的,旨在推动公司发展,使之能够掌握当下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运营状态,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运营状态,由此保障公司安全顺利经营。内控管理是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方式,基于内控管理公司之间的各部门可以展开一定沟通,从而提升部门业务效率,且减少操作中产生的失误问题,由此使公司构建健全的内控体系。

(三)财务风险控制和内控之间的关联

单就公司发展这个内容展开分析,建立内控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风险控制效果,属于一种常见且有用的管理计划,不仅可以整体约束和监管公司经济行为,还可以在落实情况差的状态下保障公司的后期发展动力。通过实践效果发现,建立内控体系可以为公司创造较多经济效益,直接关乎公司发展状况。所以,公司制定内控体系十分必要。而且,应创新管理制度,细化各种管理任务需求,加大对内控和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的探究力度,注重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建立。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应完善和调整内容体系的一系列内容,为公司管理人员做出规范决策带来科学高效的理论基础。所以,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和内控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是互为表里。具体来说,内控目标是全面避免财务危机,而风险控制目标的完成就是对内控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反馈,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公司内部职工要对此增强认知,从财务风险控制视角建立内控体系,尽量减少资金风险的出现,进而全面推动公司稳定发展。

(四)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特点

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明晰性,表现在企业资金预算与预算执行这些环节,企业在开展资金预算时,若无充分参考的信息,则难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这也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分配与资金运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不利于企业正常运营;二是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表现为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时,缺乏对投资项目的精准评估,使得投资风险增加,无法及时有效回收资金。可见,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较大的威胁,在无法彻底消除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内控体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各种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公司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观念认知片面

内控管理观念已在各个公司内践行,并且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也越来越成熟,但公司并未把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相关联。此外,很多内控体系的建立缺少本国发展特色,西方内控管理观念的色彩比较浓重,实际上西方的各种先进内控观念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践行内控管理观念时,主抓的核心内容为生产经营与效益增加,比较忽略财务风险,并且财务风险控制观念有认知误差,认为财务风险控制仅仅和财务管理者有关,内控体系缺少财务风险控制内容,导致公司避免财务风险的有效性下降。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就算根据发展需求和政策建立了内控体系,但由于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公司内控工作存在漏洞,阻碍公司经营发展。尤其是在公司资产方面,内控体系中缺少对资产控制、资产使用、物质受损、资产浪费等情况的监管与规范,导致公司内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问题,由此阻碍内控业务的落实,不能提高公司财务风险防控质量,给公司财务管理留下安全风险。

(三)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真实性较差

公司财务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司所有经营的资产流动信息加强管理,基于财务管理可以获得准确的财务应用信息,准确掌握公司运营的成本应用与利润所得信息详情。但是,当前公司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真实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内控管理部门未严格规范和监督财务管理业务,财务管理者在资产核算时缺少必要监督,职工为提升本身工作效率而做假账,创造高收入低投入的假象,财务管理信息缺少稳定性,领导层获得这种财务信息做出的决策将无法保障正确性,提高了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

(四)公司缺少内审部门

公司内审工作主要负责监管和审核财务管理业务,及时了解财务管理隐藏的问题,进而合理整改,但很多公司都缺少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是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之间联系的纽带,内审部门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展开审计,把财务管理信息传送至内控管理部,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内控部门转变内部管理战略,进而达到防止财务危机的目的。但是,公司缺少内审部门使得内控和财务管理交流的桥梁断开,内控部门不能获得精确的财务管理信息,对财务风险控制便无从下手。

三、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公司内控体系建立策略

(一)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公司内,无论是运营者还是各岗位基层职工,均要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观念,具有遇到财务风险妥善应对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内控体系建立。基于此,要从增强职工财务风险观念入手,为提高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对职工组织培训教育,利用各种经典案例加深职工对财务风险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财务风险观念,在建立内控体系方面有重要意义。其次,针对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情况组织主题讲座,在公司遇到财务危机后组织紧急会议,使职工从中总结实践经验,详细记录与分析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而提高职工对未知财务危机的预判水平,在财务风险出现时可以及早将其控制到可应对范围[1]。再次,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财务部要常常与其他部门展开高效沟通,在积极沟通交流环节可以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在建立内控体系时起到参考作用。最后,公司要针对当前信息处理产品采购投资,利用数据信息可以提升财务数据的处理速度与精准度,还可以在财务工作者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增强内控体系建立效果。

(二)优化公司内控机制

需把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公司内控机制之中,以充分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优势。其一,在财务管理机制之中融入风险控制制度,按照风险管理观念再次调整财务管理部负责的各项管理任务,让财务管理部门内的职工可以相互协调与相互约束,在确保财务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上提升财务管理的标准性。财务管理者彼此协调共享各种财务管理数据内容,促使财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开展,防止财务管理者,做假账[2]。其二,优化公司内控的标准制度,在制度中需精细化、系统化整理财务管理任务,把内控管理落实在各项财务工作之中,使之可以充分结合,以保障内控策略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真正规避财务危机因素的出现。

(三)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公司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运营决策,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十分关键。首先,需增强财务管理者的责任感,确保财务管理业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其次,建立内控体系时应采取现代数字技术创建信息管理系统,把公司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均集中于公司内控信息系统之中,如此内控管理者就能一体化把控各项管理业务开展的实况,基于信息系统监管财务管理信息,保障财务管理账目的精准度。而且,财务管理者要实时录入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透明化管理,由此通过内控管理有效避免风险。

(四)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

设置内审部门十分关键,基于内审部门监督和审核财务管理任务,旨在规划部门专职责任,能实时监督财务管理任务,若是由财务管理者和内控管理者负责,不仅会导致审计缺乏专业性,而且身兼数职劳动量很大,审计过程不可避免会存在疏漏,财务管理也将产生漏洞[4]。所以,需聘任专业的审计人才负责审计业务,监督财务管理任务,及时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定时开展财务风险审核业务,且及时找到内控体系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各部门仔细修整,确保公司财务与资产安全,将全部的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为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标准的执行提供条件,由此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五)优化内控监管机制

规范的内控监管机制对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而言非常关键,并且还有利于公司内控体系建立的有序进行,帮助公司更好地避免经济市场危机。由此,新时期要按照公司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创新优化内控监管机制。首先,在健全内控监管机制时除了融入运营者、决策层的意见以外,还要注重基层职工的意见,由于不同岗位职工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收集各基层岗位职工的建议有利于优化内控监管机制,而且有利于职工深刻理解和执行。其次,信息技术繁荣发展时期,公司在创新优化内控监管机制时要积极融入先进的信息系统,可帮助公司运营者找到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制定,如果产生财务问题,就能将之掌控在能应对的范围之内,从而提升内控体系建立效率。

(六)为内控体系建立安排专门人才

新时期,国家之间整体实力的竞争即高级人才之间的竞争,由此可以发现人才在国民经济提升阶段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对企业而言,人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伴随信息技术与高新科技的日益进步,公司内控体系建立变得更为精简、全面,大量先进的信息处理装置均通过专业人士操控,所以对职工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为提高内控体系建立速度和效率,要为其安排更为专业的人才[5]。其一,提高人才录取门槛,设置专门的考评标准,从面试者中挑选出适当的人才,保证录取者具有较丰富的金融专业理论、财务理论知识等,也要具备财务风险思想。其二,注重专业人才岗位培训,采取多样化培训方法提高参与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并制定规范的奖罚机制,对一些工作负责、能力高的职工给予适当奖励,由此调动职工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总的来说,企业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需要具备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七)完善资金结构

为了防止公司内部出现资金流向不清楚的现象,必须完善资金结构,减小资金流动风险。所以,公司在财务风险预防方面首先要根据实际状况科学配置资金,保障公司处在稳定经营状态,各种运营活动均有足够的资金流。而且,要控制公司负债率,加快公司经费周转速率,使之迅速适应市场局势,提升公司偿债水平,采取恰当的融资制度减小融资难度。此外,为增强公司的防风险能力,除完善内部结构、加大监督力度之外,还要做好公司财税筹划工作,基于外部力量帮助公司减小财务风险。公司财务管理者应根据具体经营状况制定税务服务手册,促使公司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宏观把控公司财务活动数据,评价风险。财务工作者还应在每次税务政策产生变化后组织研讨会议,持续加强体系构建,并且通过科学筹划降低公司税负。

四、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生产运营局势越来越复杂,给财务工作造成巨大的风险挑战,采用科学措施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效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实践显示,构建科学、标准的内控体系能够明显提升公司危机应对效率,且提高其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公司应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观念、优化内控监管机制、为建立内控体系配置专门人才等策略来保障内控体系建立的合理性、齐全性,从而帮助公司制定高效的风险应对制度,增强公司财务风险预防意识和能力,促使公司完成稳定、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亮.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2):112-113.

[2]张玉涛.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学习,2020(12):241-242.

[3]李丽.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3):133-134.

[4]郑丽.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研究[J].今日财富,2020(8):158-159.

[5]陈素萍.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58-59.

[6]李磊.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讯,2022(1):37-40.

[7]裘争艳.论港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4):51-52.

[8]王永霞.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关系问题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24):130-131.

[9]郎海贇.关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纳税,2021,15(33):60-62.

[10]张晓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2):201-202.

[11]王成君.简述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控深化建设[J].财经界,2021(32):79-80.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所谓的内部控制所指的就是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职员所共同实施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要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一系列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讲,它主要包含了五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一个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以及其他职工影响的,并且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事项,它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实现都需要各方的参与;二是两者都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三是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的价值。具体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包含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的,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较起来,它是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来分析问题的,它比内部控制更加细化,能够更好的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则是体现在会计控制以及审计活动方面。随着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者之间必定会相互交叉,且相互融合,最终相互统一。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管理层缺乏内控意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总是简单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只是简单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把内部控制的作用理解成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的管理,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风险管理的水平更是低下,进而使得企业会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另外,有些企业没有形成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错误的把风险管理当作是管理层所需要做的事情,而和基层职工没有关系。在这样的错误观念引导下,企业的一线员工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一些薄弱环节,更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脱节。在实践中,企业由于风险问题而导致严重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企业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控制制度,而是企业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制度执行好。另外,公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管理者无视企业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不断强化外部监管来予以解决。

企业的监督机构不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这里,内部审计机构发挥着主要的内部监督作用。对此,相关的审计部门也颁布了一些规定和准则,但是,由于受到审计机构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能力往往会受到管理体制以及外部干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其监督作用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独立开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企业在行使具体的监督职能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把监督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风险评估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企业评价的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风险评估体系更是不健全,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时候,主要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缺少必要的模型分析以及相应的量化分析,从而使其不能找到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在一些企业当中,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外部之间不能够实现有效地沟通和联系,这样就会使企业不能及时的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起到阻碍和制约作用。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强化职工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要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为此,企业就要针对自身的人员现状,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以和职业技能不断提高,使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强化风险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地位。随着我国各项相关制度以及规范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所欠缺的不再是相关的制度及政策,而是欠缺能够让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风险流程。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讲,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通过把技术和人有效运作于企业当中,促进企业技术性以及社会性的整体绩效的发挥。那么,企业在制定具体工作流程的时候,可以通过把企业的制度与企业制度的执行人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这种方式,使工作的价值得到增加,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减少企业的风险。

重视企业内控监督机构的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有效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措施。对于企业的监督工作来讲,必须要把风险作为导向,把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作为评估的重点。具体而言,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要进一步把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以增强,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二要把企业的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逐渐转变成为管理审计,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内控水平得到提升;三要把事前审计和始终审计作为审计的重点,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有效审计,真正做好风险防范。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并建立起动态的评估机制。在很多情况之下,控制和风险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实行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风险评估,所以要本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收益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以及有效反馈的原则,不断把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企业在实行风险评估的时候,主要是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合同风险等等进行评估和报告。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起适当的评估模型,并根据风险评估过程实行评估。这里所说的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如下:

对于风险评估体系来讲,它对企业各种行为的边界进行了确立,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予以明确,一旦发现有越界的行为,要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的把损失降到最低。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评估过程当中,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估,并努力建立起动态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必须建立起比较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要把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等等具体程序加以明确,进而对信息实行动态的管理,并建立起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沟通机制。对于信息沟通而言,它所指的并不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而是指企业内部信息的质量及使用要求。对于企业来讲,应该结合自身的信息特点,对信息的类别以及信息的内容等等进行整理,并做出信息交流汇总表,通过这些措施,使企业的信息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及时准确。

结语

内控及风险管理篇13

一直以来,内部控制都是会计和审计行业研究的重点,也是近年来企业管理关心的热门话题,其作为运行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管理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重视。但是,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同时产生一定的风险,也可以说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规避企业风险产生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要点。

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专业概念,在目前主要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通过各部门生产经营和执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优化,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方式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职能等内容,旨在实现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把全面风险管理而言,其实质就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包含了五个关键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正确、科学地识别和收集企业各种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和潜在影响,通过合理的方法制定管理策略,进而有计划地进行应对。在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环节中,每个关键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都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进行深化和细分。比如在风险评估环节,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科学,对其流程可进一步细化,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进行上述风险管理的时候,企业管理层需要自上而下设置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并且根据业务性质和风险发生的种类有计划地配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

三、内部控制概述

通常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对偏离预定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当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实际与计划不符的时候,领导的责任就是立即对企业具体经营状况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分析产生不符现象的原因,确定责任和归属。第二层含义就是对偏离计划的行为进行纠正,也就是根据检查结果,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提出科学有效的纠正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调整或者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确保企业活动处于既定计划之内,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1.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主要包含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整体性和准确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优化内部环境、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监督管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管。2.内部控制的实施国有企业在经营中按照现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梳理、调整,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发展需要,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同时展开梳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些方法形成一系列基本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并且以员工手册的形式发放给基层员工,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

四、从实践角度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出,虽然两者出发点和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都是为了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服务的,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独立的管理体系,而需要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包含了以下方面。1.构建目标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全面风险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者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也即是两者在开展和应用的时候都是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基础,保全企业资产、创新企业价值为核心的,因此构成了两者之间融合构建的基础。2.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协助完成的,因此在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不能采用两套管理小组。为此,在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责分配方面,必须要将两者要求融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职责分配要求,让执行人员的岗位职责至少符合企业发展及三大类要求,也就是专业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3.管理的角度分析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要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风险问题,才需要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保障依据;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时候,则需要重视企业管理流程和规范,科学防范企业风险的发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有效。因此,在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管理职能执行过程中需要两者的有机融合,一旦两者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很容易引起管理权限混乱、降低管理效率,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混乱。

五、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相互共用成果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重点强调方法,而内控规范建设的融入重点在于制度和规则。两者在共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出发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内部控制工作是站在监督者的角度,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落实而采取的监督和控制制度制定行为。而风险管理则基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风险控制的,但是两者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都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形成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两者的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管理,降低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内部控制更加的具体,其强调有章可循,是通过各项制度来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的过程。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纠正工作人员行为来实现规避风险发生的现象。为此,只有将两者密切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2.减少企业管理成本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科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梳理企业的基础岗位。在具体工作中,利用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框架,以风险管理相关方法为核心,测试企业各部门经营管理工作中是否存在风险,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有计划地制定风险应对和处理措施,并形成相应的规避制度,其中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以及审批体系等。按照国有企业内控各项业务规范的指导,及时梳理企业业务流程,以风险管理为技术指标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进行规避和纠正。在具体操作中,采用设置岗位手册、员工手册的方式来让基层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保证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在了解内部管理规范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自觉遵守和落实。另外,根据岗位性质、岗位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策略,制定出各种产品的消耗定额,完成科学的风险管控流程,进而保证内控规范建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3.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要点(1)指导思想围绕国有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通过企业管理各环节、各部门在执行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抗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最终规避风险的目标。在国有企业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体系,让企业经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构建方案首先,利用企业内部外部信息,通过辨识、分析和评价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和管理策略,确定风险管理环节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后科学进行资源配置;根据资源配置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采用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全方位管控。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措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和监督目的,根据风险监督结果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取得成果。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如下工作成果。建立了科学的风险信息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考核方法等。最后,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使得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与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并处于可承受范围内;保证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真实可靠,传递合理;确保了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科学性;减少了因重大风险而引起的企业社会经济损失。

六、结语

总之,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企业落实现代管理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两者都属于动态行为,因此在具体应用的时候经常会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异变,而将两者融合开展,能有效发挥彼此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使其更符合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幸.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1):2.

[2]樊玉雯.国有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信托公司稳健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20(08):4.

[3]方漪,刘新华,周运强,等.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探索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0(15):5.

[4]居仁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实践要点分析[J].房地产导刊,2020(05):14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