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案例实用13篇

环境设计的案例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1

从实践应用方向分析,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感和互动感。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剖析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加本质地了解课程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使用工业时代的教学方法外,还能使用大量的视频、图片、模型等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能很好地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案例教学的优势是能够无缝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打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禁锢,正所谓不破不立,能让学生拥有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符合国际和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潮流,与我国教育政策和国际教育潮流接轨,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应用案例教学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案例教学,以及与以往教学模式的区别。其次要突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其一,要区别对待不同设计方向的教学方式,如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教学;其二是案例教学在运用上的区别对待,如徒手表现、计算机制图、文案表现等的区别教学。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案例的区别,从中找到其文化内涵重点,并将其总结、提炼。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2

一、Second Life概述

Second Life(简称SL)是由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开发的集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三维建模系统和林登脚本语言(Linden Scripting Language),以帮助用户在申请的空间(Land)内进行二次开发,用户在空间内不仅能创建各种资源,而且能进行直观的观察、实时的交互和漫游,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提供了游戏式和沉浸式的可视化学习环境。这种情景化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技巧,促进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并由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兴趣式的学习探索。因而,自2005年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来,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外一些大学和教育机构鼓励师生应用SL进行协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索学习。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大学在艺术和设计教育项目中开发了在线3D虚拟交互学校,该项目的开发目的是在校内课程和卫星课程中,为自主式学习或协作式的教和学提供创新性教学方法。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州立学院(Buffalo State College),把虚拟服装项目整合进服装CAD课程中,利用虚拟环境表达设计概念,并模拟服装产品的开发过程,为学生理解三维概念和设计服装产品提供了理想的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也以SL为主题开展研究和探讨,分析2008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大部分文章主要从理论视角描述其特点、教育价值、三维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及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而较少以SL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并做深入探讨。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SL提供的三维虚拟环境因其开放性、交互性、沉浸性等特征,在教学物体仿真、教学过程体验、教学结果呈现和师生交互方面提供了独特和灵活的空间,也为未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诞生提供可能。因此,本文将借鉴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在SL中的探索性成果,并结合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在SL三维虚拟环境中开发服装展示设计教学案例,以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游戏式的设计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能力,为利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促进服装展示设计课程建设提供探索性思路。

二、基于Second Life虚拟学习环境的服装展示设计案例开发

(一)学习环境定义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目前,教育界对于学习环境的定义还没达成统一的认识。威尔逊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场所,并且能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的问题[1]。汉纳菲认为,学习环境是指通过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来提高学习者参与程度广泛而综合的系统[2]。钟志贤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一个包含各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和途径,不仅包含各种主题内容资源,能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工具,还包括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3]。

以上学者对学习环境的观点说明,学习环境不仅包含了支持学习过程的资料和提供活动空间的任务情境,也包括了活动过程的管理,以及活动中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建构[4]。本文基于上述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观点和Perkins的学习环境五要素观,并结合SL虚拟社区平台的特点,认为虚拟世界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五个要素,即学习情境、学习资源、支持工具、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依据服装展示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流程,展示设计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支持工具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持者。本文以服装展示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为着眼点,阐述如何依据教学内容,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展示设计活动和开发展示设计教学案例,为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服装展示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探索性经验。

(二)服装展示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依据虚拟学习环境的五要素,以及服装展示设计教学内容和设计流程,在SL中的服装展示设计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构建学习共同体。在SL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使用即时聊天工具、离线消息系统和邮件转化系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人际交互的环境中开展设计体验。在开始展示设计体验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编辑虚拟替身档案,并自发形成小组,确立学习共同体。其次,引入问题并创设情境。教师将写有设计任务的静态位图上传至库存并,设计体验任务包含三项内容:(1)化身服装和外貌形象的变换。(2)虚拟服装店品牌形象体验。(3)虚拟服装店陈列设计。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认知,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基于上述三个任务的情境位图。再次,引导学生应用支持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服装陈列设计。为了顺利开展展示设计活动,本案例中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了SL中的建模工具及其操作界面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提供的基本模型(如立方体、三棱锥、球体、圆柱体等)和编辑工具创造出简单的服装、展柜、展架、道具等。此外,为了灵活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和3D模型,学生也可将其他3D软件中创建的3D模型和材质资源导入SL的清单库(Inventory),以便于在使用时方便调用其中的素材,满足展示设计的需要。最后,组织学生评价展示设计活动成果。本案例的教学活动成果以服装陈列设计效果图的方式呈现,并指导学生将设计作品到免费的空间中,以便于评估作品。

(三)服装展示设计活动实施方案和成果

在案例实施过程中,三项设计体验任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具体实施方案和体验成果描述如下。

1.化身服装和外貌形象的变换。在展示设计中,人体模特的服装搭配以及姿势是陈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任务要求学生应用SL中的化身替代人模,作为服装搭配和形象设计的实践对象。学生可通过外貌菜单(Appearance menu)对化身的服装、脸、发型、姿势等进行替换设计,并可通过款式、材质和颜色的调整改变化身的形象,如款式变化可通过衣长、袖长、领子、衣身的合体度以及皱褶等的参数值进行调整。同时,由于SL的服装库中只提供了有限的化身服装和配件,要求学生搜索一些名称为“Freebie”的商场获得免费的服装商品,以丰富化身的装扮形象,图1是同一化身的不同着装效果。

2.虚拟服装店品牌形象设计体验。在服装展示设计中,了解相关品牌的店面形象是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在SL中体验虚拟服装店也是创作服装展示场景的基本环节,它不仅能使初学者练习操控化身的技能,而且能直接感受服装店的品牌形象和设计创意,为学生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本任务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一个名为“Slebrity”的城市,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服装店进行漫游,在漫游服装店的同时,要求从服装品类、空间布局、陈列方式、品牌风格和店面氛围等要素描述品牌形象。图2和图3是该城市中两家分别名为“HVK”和“Eskimo fashion”的服装店场景截图,对其品牌形象的描述如表1所示。

3.虚拟环境中的服装陈列设计。在SL中,由用户创建虚拟场景是SL区别于其他软件的重要特征。本任务依据展示设计流程和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建模工具创建简单的墙面、地板、展架等;其次,要求学生通过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和编辑,以及材料特性的设置创建基本款的服装,如短裙、连衣裙、T恤等,并赋予服装、墙面、展柜等相应的色彩或纹理;然后,依据服装的陈列原理,将创建的陈列要素进行空间布局和陈列摆放;最后,依据画面效果和实际需要,增设一些道具或装饰性装置,以烘托服装店的氛围。图4是在SL的免费空间中创建的开放式陈列场景,重点陈列区域集中于带有窗户的墙面,服装以叠装的方式摆放在窗户的两侧,窗户下面是一排挂着的裙子,窗户的设计和蓝色的半球装置使服装店内的场景与周围的环境连接起来。图5是在图4基础上设计而成的陈列效果,通过展柜设计和叠装陈列方式,并配以陈列道具完成设计场景,与图4相比,图5的画面效果更丰富和整体。

三、结论

通过研究在SL中展示设计教学案例的开发,同时考查学生的表现与反馈,可以证明引入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服装展示设计学习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提供接近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作的乐趣,并对创作的结果有更真实的认知和把握,减少学生对复杂三维形象思维的畏惧,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其次,基于多通讯途径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协作交流环境,为学生的创作过程提供实时的帮助与指导。同时,网络上大量的共享体验心得和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在这种多渠道交互的环境中,还可以塑造学生共享和合作的精神。再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最佳的设计状态完成服装展示设计体验。虚拟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设计感觉最佳的状态下,随时随地进入SL系统进行展示场景的浏览、创建和布局,从而将其独特的创意与灵感即时地实现。

然而,在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SL提供的虚拟学习环境依然有其不足之处:其一,SL提供的沉浸性虚拟环境对用户计算机图形显卡和处理器有很高的要求,普通设备会存在画面显示质量低、图形渲染时间长等问题,从而降低了虚拟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其二,SL的创建模块只提供了简单的建模功能,故难于在SL中创建复杂的造型对象。而且,模型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设计活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水平,并熟悉操作界面,才能开展有效的设计体验活动。这都对学生的计算机设计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三,SL带有商业化色彩,使得某些功能受到限制,如上传资源需要花费一定额度的林登币,从而增加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本,这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Brent G.Wilson.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25-30.

[2]Michael J.Hannafin.Emerging Technologies,ISD,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Critical Perspectiv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2,vol.40(1):49-63.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3

长期以来,我国各普通高等院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环境工程领域高层次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秉持着“服务需求”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质量,充分依托环境工程相关企业和行业组织,来不断的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国内外环境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在掌握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工程规划管理、环境工程技术以及环境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环境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环境信息智能处理培训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新形势下,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方面,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案例法在环境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模式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精选的典型案例巧妙的融入到环境工程理论知识教学中,在对具体实例的讲解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答学生在分析具体实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教学的需求。从整体上来看,案例法教学模式以真实的情境为基础,通过融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寓教于乐。第一,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环境工程课程教学中,是符合我国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第三,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形成组间竞争的局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总之,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设计具有导向作用,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实现过程,二者共同为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保障。

二、案例法在环境工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本文以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代表,探讨案例法在环境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水、大气、土壤、物理等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污染控制方法、理论与技术,并做好环境污染控制相关的科研、设计、管理及运行工作。案例教学设计的过程如下:通过水污染环境控制工程模块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分离,教师仅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再根据实验课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评定。而通过案例教学模块设计,巧妙的把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具体来讲,把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分成水体、大气、土壤和物理四大模块,并分别提炼出有关的知识点,围绕着这些知识点,来引入有价值的教学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带领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探索解答思路。所选择的典型案例可以是城市生活污水、城市自来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的典型工艺。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4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5

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实施应用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教学也已纳入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中。经过短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应用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教学体系。其中,计算机专业及信息专业教学重点侧重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设计和实施,管理专业关注于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辅助作用,其他专业(如医学、教育、销售等)关注于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覆盖医院所有管理层次和所有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其在提高医疗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自身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医疗管理者和相关从业者及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对辽西地区的HIS应用覆盖率调查中显示县级及以上医院HIS的应用率达97%以上,乡镇级医疗单位的HIS覆盖率也已超过50%。信息化医院管理系统应用相关技术已成为医疗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采用各种相关现代化技术,通过现实模拟或者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学习者引入到案例的情景,通过体验、讨论等方法实现学习,其在引发学习者自主思考、知识到能力转换、双向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及案例教学现状和问题

研究者在前期“管理信息系统校本化教学改革研究”一文和“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发展滞后、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等问题,依然是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中广泛存在的问题。针对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研究者对s医科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的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其教学案例内容过于广泛,部分内容(如系统的规划和开发等)对医科学生意义不大。75%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实践及实验教学学时少,实践或实验内容陈旧,并过于关注系统开发和设计。研究者进一步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目前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40%的学生认为案例医学相关度低。整个教学活动中共采用文字型讲授案例24个,文字型讨论案例16个,演示型案例21个,其他练习型案例1个,总计62个案例,其中涉及医学或医疗相关领域的案例(除财务、人事等公用型案例)仅有5个(讲授案例3个,讨论案例2个),学习者难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与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应用之间的联系。

(2)34%的学生提出现有案例多以文字描述为主,难以形成真实体验。讲授型和讨论型案例是现有教学的案例主体,单一的文字描述难以再现案例的真实情景,演示型案例受开发和设备的限制,往往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功能性演示。

(3)15%以上的学生认为现有案例教学过于零散,相关性、整体性差。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案例收集面向所有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领域和环节,案例的选用往往更关注于其与相应理论和问题的对应性和讲解使用的方便性,进而导致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案例彼此互不相干。

通过以上调查及分析可知,要解决和突破目前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针对案例教学的突出问题重新构建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医疗信息化是在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医疗管理的基础性应用和相应管理性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如何以HIS为主体,构建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系统,提升课程针对性,进而实现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改革与突破。

2以HIS为例的案例教学规划

HIS是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医院管理和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其主要职能是辅助决策。HIS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子系统的整合系统,包括临床诊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经济/人事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系统和外部接口系统等。每个子系统又由多个具体的应用系统组成。因此,以HIS为案例的教学设计与开展应尊重其系统的总体结构,按照其系统结构图构建多案例教学系统。受限于篇幅,表1基于临床诊疗部分给出了对应的案例教学规划。

案例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是问题驱动下的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本研究提出了:理论准备一模拟体验一提出问题一互动探究一实地考察实践一学结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知识储备的,因此案例教学开始需要由教师针对相应案例教学内容目标需求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模拟体验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教学对象进入到虚拟化的HIS环境,进而基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互动探究环节学生和教师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互动式学习探究,形成一定的学习探究体验和成果。实地考察实践既是真实环境的接触和体验实践,更是对前期学习成果的一个验证和总结,并最终使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回归实际场景的本源,形成总结。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案例教学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又将模拟的虚拟体验和真实场景包含到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3HIS案例教W环境建设

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案例教学环境的建设,以HIS为例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构建虚拟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进而实现学生的虚拟体验。HIS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平台,在教学环境建设中以计算机实验室为载体,搭建中心服务器以及按照结构划分的系统终端,实现虚拟体验平台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在现有的成熟的HIS商业软件中选取小规模的HIS软件进行部署,进而构建具有基本医院信息化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环境,用于学生的模拟体验。同时,中心实验室也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其二是以实习医院为主的教学基地建设,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深入到真实HIS场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医院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其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案例教学。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6

一、利用教材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用技术教材中有不少案例涉及环境、环保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案例,让学生体会设计中的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都江堰与荷兰风车的案例时,我通过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体会依靠技术,人类成功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列举技术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了解在综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技术价值观。

再如,教学环保餐具的设计案例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或报刊等资料了解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具体危害:(1)这些餐具在使用过程中遇高温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2)塑料制品降解时间过长,采取掩埋和焚烧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3)我国平均每年消耗掉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数量庞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课堂上,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次性塑料餐具给环境带来了多么严重的破坏性,树立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向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做环保宣传。同时,学生会发现设计健康、方便实用且无污染的餐具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再次认识到技术与设计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利用实践活动,贯穿环保理念

结合我校通用技术教学情况,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的设计实践任务有相框、笔筒、承重纸桥、牙签塔架等。在设计实践中,无论是给学生限定制作材料,还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准备材料,都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教学“承重纸桥设计与制作”项目,制订设计要求:(1)制作材料为普通报纸一张,少量粘合剂,作品总重量不超过30克。(2)桥墩跨度150毫米以上,桥面宽度70毫米以上,长度200毫米以上,高度50毫米以上。(3)桥面任意位置承重一瓶560毫升矿泉水。(4)结构稳定,造型美观,制作精良。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相同的材料:普通报纸一张、胶水一瓶。安排各小组先讨论设计方案,确定最佳方案并列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再用给定的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对各小组的制作情况、材料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个别小组出现失误重新领取材料的情况。在设计评价中,表扬材料剩余较多的小组,提醒出现材料浪费的小组在以后的设计制作中要尽量地节省材料。在制作相框、笔筒等项目时,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和准备材料,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硬纸板、小木条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等,且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也尽量做到不浪费。

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亲历了设计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体现了通用技术“学中做”、“做中学”的课程理念;同时,在本课程学习中培养起来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强化,真正在设计中关注环保,体现环保。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7

一、何谓案例教学

1.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认为,只有教师获得了专业上的新知识,才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进而增强教学效果。老师拿着教科书规定的知识,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任何积极性,全凭老师发挥主动性指导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系统知识效率高,但能力培养效果较差。案例教学认为,知识不是从教材中得来的,教授过程中情境的设定是可以随知识不断变动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接受别人的新思想、新知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境生成自己对知识的新思想、新见解。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不变的原理,而是培养教师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两种教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成语“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

2.什么是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2]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对于用直观的图像呈现为核心表达的设计类课程,图解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本身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基本功底的直观表现,案例教学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的意义也是更加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如何在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中运用案例教学,并进一步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是很有意义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基础概念、风格流派、设计方法、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使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设计框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台。短短一个月的课程学习,无法教授所有的技法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否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何使理论化的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易懂,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的学习就显得更重要[3]。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专业的入门,思维还停留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二维平面上,对三维空间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室内设计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大量图解和案例图片演示,帮助学生完成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的转换,增强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

2.案例课程教学

(1)案例引入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设计原理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选择案例一定要注意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案例材料既符合教学目的,又能够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设计实用性。因此在挑选案例时就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识别能力等条件,案例的代表性,以及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启发性,并考虑案例的可讨论性。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案例教学,首先从二维设计入手,帮助学生巩固最基本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例如:以“同构”设计手法为例,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入手,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组合方式加以整理,把旧有元素转换成新的组合方式。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得到的新图形使人既熟悉又陌生,会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画面的视觉传达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

引入相应的图片案例一:油画《犯》,马格利特《共同的发明》、《闺房里的哲学》,根据图片提出问题,毫无联系的画面形象共同组成独特画面语言,让学生思考“同构”手法的特点;接下来引入图片案例二:“同构”手法在二维设计中的运用,鞋油系列招贴广告,擦了鞋油的皮鞋可以当镜子使用,用同构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让学生在新奇创意的感召下深入去总结“同构”设计手法的表现特点,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能获得1+1>2的结果,产生的创意能获得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

(2)案例讨论

对于教师来讲,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学”的过程,即老师、学生都成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承担了更多“学”的责任。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图片理解了教材的原理定义,更形象化地学习设计课程,案例课堂讨论使学习氛围更有趣,学生之间设计案例的交流也是课堂互动的关键。而设计类教学中的图片分析教学是用直观图片了解案例背景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作出自己的评价、分析。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同一个案例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同就有很多种的解读,对于这么多的解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耐心地分析每种解读的合理性和不合理行,让学生明白创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4]

典型的案例讨论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①“同构”案例中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②哪些设计元素至关重要?③判断这种“同构”设计手法的标准是什么?④什么样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是最适宜的?⑤(重点)如何将这种二维常用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与三维的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举出案例图片加以说明。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的重点,总结出“同构”在设计中的丰富变化,不只是用于二维的平面设计,对表现方法的讨论,还可以延伸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中,结合学生自己找的图片如:不同主题的餐厅(监狱餐厅,教堂宾馆),功能确定之余可以加入对空间的趣味性定义,让人获得视觉、味觉、触觉上更多的互动体验;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家具,把常见的动植物外形与室内家具的舒适外观相结合,共同创造新的家居体验,以及美化空间环境又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和观赏效果。

根据设计案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究知识,运用知识。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同构”设计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给予成功案例图片展示,如何在三维的空间中运用“同构”设计手法,肯定参与者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典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三、结语

本教改主要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目的在于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分析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案例分析和运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学习时数,并且在短期内能够真正深化对室内设计手法的认知、分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表达能力,进而保证毕业生拥有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案例教学.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8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9

一、《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通过分享教学经验,解决了课程辅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财务案例研究属应用型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会有更多新的案例出现。很多辅导老师是现学现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在某省级开放大学系统内,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面授教研活动,精通这门课的教师与其他辅导老师分享其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和相关文档,使得辅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功能,消除了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其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需要很大毅力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讨论功能,学生和辅导教师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来建立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建立的学习群也可以考察社交场感、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的效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和关心学生,形成温暖的网络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扩展。

(三)通过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单一、协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交互环境,特别是结合案例教学的一些特点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来鼓励、保障交互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小组讨论、课堂(在线)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沟通、协调、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并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还能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

二、《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再完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服务都是徒劳的。本课程教学中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所以我们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网与由资源构成的互连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由责任教师、分校辅导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这样任何班级的任何学生都可以向与这门课相关的课程组成员沟通,也可以与别的工作站的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联系,达成师资的分享。

图1.课程人网和资源网―“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示意图

(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

本课程教学中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立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在《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借助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各种文本、图片、视音频、学习内容、案例库、在线测试,进行结构化展示,并且通过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促使学生同步参与、建构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建设“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是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多媒体、视频、在线题库等。内容安排包括教材中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的熟悉教材内容。另外,网上课程针对教材中的14个案例均有相应的视频授课,利用网上课程使学生享受到与责任教师面对面上课的感觉。在学习家园板块,根据每个案例均设有政策链接和财务热点,都是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经济热点来丰富学习资源,使网络教材一直处于动态更新中。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并行。可以适应当前经济法律不断更新和财务热点不断涌现的环境,使学生不至于因教材更新缓慢而与社会热点案例和当前经济法律法规脱节,同时符合当前学习者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职业和阅历设计,通过网上互动讨论,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任务,最后依靠财务管理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去解决任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远程自主学习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和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远程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社区,这里处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也在融洽的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和信任。目前该门课程的网络论坛不仅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驿站,更成为他们求助的驿站。 同时通过网络化的师生互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和辐射性。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春明,“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11(18)

[2]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 会计之友,2013(1)

[3]王李,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16)

[4]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财会月刊,2011(5)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10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各高校均提高了各自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希望通过系统和形式多样的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我校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应用教学采取“1+2+X”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加强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需要学生自身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因此难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控制、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例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具有过程的开放性、信息的对称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此教学法在20世纪初由美国哈弗大学开创以来,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案例教学法

2.1国内研究状态

国内在案例教学方面早在2004年就有了相关理论研究,但真正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是在近两年,如北大法意网

站,针对法律法规及各种案例,另外还有规模较小的医学类网站。

2.2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由教师分发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小项目,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该环节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但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实践环节,开发的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在缺乏相关引导的情况下,学生突然面对这项工作显得手足无措,无的放矢。若能运用当前运行的真实项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开发环境中,以高度开放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观摩,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营造学生的兴趣,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使学生有效开发编程的方法是: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对象交流,看源代码,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学生能参与真实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机会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处于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和适度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编程环境。这使得实践环节非常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

但是,由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以大班为单位,时间短,任务重,难以真正实现在实际教学环境。为此,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开发编程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建设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其中3M即是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模拟真实环境(Mock)、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

作者简介:王小玲,女,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数据挖掘技术。

3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

3.1系统指导思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教学的课程不在少数,但平台仅着眼于基础,提供的是静态信息,对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研究不足,缺乏支撑学生交互性、自主性学习的环节及场景设置,无法使学生从互动性的、真实性的实践中学习与拓展,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故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该系统支持学生即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案例学习环境中。学生既可积极参与交流,协同作业,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与观摩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并完成自己的开发编程任务。3M的思想包括如下几类。

(1) 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是指根据案例的功能需求与系统需求。一方面将教学过程划分成模块,另一方面将案例项目划分功能模块。这是因为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不同于其他专业或领域,它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只有将问题细化,才能逐个解决。

(2) 模拟真实环境(Mock)是指模拟真实的编程环境。由于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的构成都比较复杂,有许多学生在此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时间,造成其难以及时快速地进入编程角色。

(3) 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是指学生通过观摩、浏览网络平台提供的项目分析、模块划分、代码编写等整个案例开发过程(提供讲解),仿照一个或多个或全部的案例模块进行编程。也就是说,若某学生选择实现一个模块的功能,则平台将下载除该模块以外所有的代码,以便学生可以快速地构成自己的系统环境,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该模块的编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和技巧,由此积累重要的编程经验,做到将问题各个击破,又相对统一。

3.2系统设计功能结构图

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3系统功能分类与说明

(1) 案例教学系统

案例教学系统提供基于流点播的自主学习功能,基于Web的异步资源提交和阅读等功能。其中授课点播功能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自行选择案例内容,视频和授课讲稿的同步播放。该系统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模拟编程让学生进行实时

图1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

浏览和交互演练,根据案例中提供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资料,“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辅导答疑系统

辅导答疑系统分为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两个子模块。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基于文本、基于音频和视频、基于电子白板的实时交互。在这里,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学习的疑点、难点、方法与技巧等的实时讨论,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非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电子邮件和论坛。在此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课程中提出讨论的主题,大家参与讨论。

(3)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对系统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其中的资源包括:编程技术文章、精选控件及软件、源代码、案例,这些资料是可供学生学习和下载的。系统集中所有案例建立案例库,提供系统使用的典型性案例,每个案例具有多种语言形式,并可通过搜索引擎,可按语言、模块在库中进行搜索,具体的页面介绍案例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步骤,方法和重难点。随着系统的完善,也可添加视频,演示案例的功能和效果,并可把案例按功能拆成各个模块,比如登入模块、注册模块、数据显示与更新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4) 环境服务系统

环境服务系统提供系统参数设置、模块选择功能。若学生要模拟案例教学时所学案例进行开发,可学习观摩及下载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相关软件和设置方法,为学生快速建立起开发环境提供支持,由此激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项目开发。学生也可通过模块选择来选择案例中的某些模块开发,构建自己的应用项目。

(5) 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分为系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不同角色各自拥有自己的权限。系统管理属于技术层面的管理,具有网络课程的最高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可直接在服务器或远程客户端对整个网络课程体系进行安全维护和升级等。

教师可进行基于Web的相关文献资源管理,非实时答疑的版面管理。

学生管理提供学生的学习管理,基于Web的个人资料管理和学习笔记管理等。

3.4案例教学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4.1案例解析

学生可以选择特定的案例或案例中的模块来学习,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在播放课件的同时进行视频讲解。该模块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

(1) 案例演示

主要对案例的功能进行演示,展现该案例实现了哪些功能,具有什么特点,以便学习者在随后的学习中注意这些功能的实现方法。

(2) 案例开发过程

主要对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分解(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界面设计、模块开发说明、系统实现与编译等),结合视频、文本、图例等方式介绍各阶段的完成的内容、方法,实现的目标。

(3) 代码分析

可以按功能模块对代码进行分割,根据功能来分析代码实现的方法,各模块的入口参数与出口参数的作用等。

3.4.2异步教学资源提交和阅读

通过基于Web界面的“服务器-客户端”形式对教学资源进行异步的提交和阅读。

3.4.3模拟编程

主要让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编程演练,如在客户端输入某段代码到服务器,服务器将其组合到整个代码中,在服务器运行,返回结果(包括结果界面其相应的处理数据),与远程登录相似的功能。

让学生进行交互演练,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在系统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小模块进行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3.5系统案例库的建设

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目标,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这是能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案例按以下几个指标建设:

(1) 齐全性。案例覆盖整个课程,突出其重要章节,注意模块的划分,以文字的方式(或解说方式)分析为什么如此模块化的原因;不同的模块即使功能相同,也尽量使用不同的编程方法;对于每个案例采用多种开发语言设计。在数量上要尽量多。

(2) 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能通过该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这个行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问题。这是对案例所选材料的基本要求。

(3) 激发性。它包括两重含意,一是资料识别,二是问题思索。案例具有足够多样的资料,尽量复杂一些,避免过分单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识别力。并且资料具有真实感,包含工作气息,使学生能“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引导性。这是对案例质量的要求。通过案例的研究与解决,将学生引到第一线,引到最新的理念与知识领域中去。

3.6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个”的阶段。对作为案例的项目进行分析解释,了解应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说明该项目的整体开发过程。

(2)“类”的阶段。对案例所属于的“类”进行分析模仿,归纳同类项目的特征。

(3) 获得一般性的实践经验。

(4) 评价阶段。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自我工作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学习和进步等项目进行整体评价。

重复该过程,使学生从“个案”到“类案”不断循环,编程能力和经验获得螺旋形提升。

4总结

通过本文对该案例教学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分析,不难看出该系统对以后学生计算机的教学培养模式会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它来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素质、编程的基本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熟练使用主流开发工具,熟悉主流技术体系单元测试,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和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彻底实现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卫国,谢华.基于Struts与Hibernat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4):26-28.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11

案例教学法最初于1870年由美国波士顿法学院开创应用,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并得到了广泛认可[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筛选并设计出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讨论,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路径。然后由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导入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入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全面思考和解决过程中,为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的学科视野和方法论。

2环境生态学教学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2]。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以来“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环境生态学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特点。目前,我校环境生态学共计54学时,通过十章内容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生态学的方法论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案例并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3环境生态学教学案例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12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案例篇13

Keywords: hvac; Design project; Points; Safet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暖通空调设计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新的设计方案,由于设计的出发点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各种设计方案之间存在较大分歧,使得设计人员无所适从。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实现优选是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1]。

1 系统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对暖通空调系统工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安全是一切设计方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以往的设计方案中,往往较少考虑安全问题,但是随着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研制等多方面的改进,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性也得到提高。

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环境安全、防火安全、易燃易爆环境安全、系统设备运行安全。

1)人员环境安全。人员环境安全主要是指空调系统对人体的危害、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例如采用氨制冷方案时,就必须考虑到氨泄露所造成的危害,因此锅炉房以及管道的布局都应该考虑人员安全的问题,要尽量远离人员工作的地方。对于空调新风口,由于其是最薄弱的环节,极易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因此应设置在不易受到污染且人员难以接近的地方。由于全空调系统回风口很多,若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很容易造成流行性疾病的扩散,从这个角度来说,分体空调、系统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以及一拖多空调系统由于回风口较少,安全性较高。

2)防火安全。在防火安全问题上,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应该按照有关的防火设计规范来考虑。例如在设计燃油气锅炉房时,应设置可燃性气体、液体泄漏报警装置,应充分考虑可燃性气体、液体泄漏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做好事故通风系统。

3)易燃易爆环境安全。易燃易爆环境下,暖通空调设计的安全性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设计弹药厂房、库房的通风空调系统时,应该采取必要的防爆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爆装置等。

4)系统设备运行安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到冬季防冻问题、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问题、空调系统电加热与风机联锁保护等问题。且在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系统故障可能对重要的设备、资料等的损害,例如在重要的资料库、机房等不应采用在房顶放置风机盘管的空调方案,一旦水管泄漏可能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2 系统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

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行性,必须满足相关的规范和使用要求,例如设计方案要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能耗和环境保护的规定,要满足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的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无法采用标准设备的,应该对非标准设备提出详细的参数要求,并且这些参数应该合理可行。同时设计方案要力争做到高可靠性,要确保系统在长期连续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相应的故障,这对于那些全年要求保证室内空气参数的重要工程以及那些对空调系统依赖很大的场所来说至关重要。

3 尽量简化系统调节与操作

设计方案的调节性和操作方便也是衡量一个设计方案的重要指标,但是这当中也要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简化系统操作,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省人工费的支出,但是自动化的实现需要资金和技术,也对操作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空调系统是否采用自动化控制、是采用半自动化还是全自动化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定,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操作调节方便性、可靠性等问题,不能盲从。对于那些必须采用自动化控制的空调系统,在设计时也要尽量简化其自动控制系统,或者说实现部分自动化,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2]。

4系统成本及经济性问题

目前,暖通空调方案设计时考虑最多是经济性问题。暖通空调设计时,在保证系统质量以及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当然影响系统经济性的因素很多,设计方案经济性比较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比较的标准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比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同的设计要求、设备档次、能源价格、使用情况、舒适状况、美观情况等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成本,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经济性的要求不可过分偏执,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5 环境影响以及能耗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暖通空调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尽量选用环境友好型以及低能耗型的设计方案。例如,在空调设备选型时,尽量不用氟利昂制冷剂为冷媒的空调产品;在设计方案比较时应综合考虑暖通空调设备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治理的费用。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应该有强烈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应该使设计方案中的污染物排放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规定,并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对臭氧层的破坏和产生的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设备运行过程中能源和资源消耗等进行全面科学定量的评估比较;同时也要顾及到建设方和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可盲目,以免给建设方和用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6 结束语

暖通空调工程项目的优劣、其经济效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选择。在各种设计方案泛滥的今天,如何实现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比较和优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复杂的技术工作。它设计面广,影响因素多,不同设计理念往往导致不同的设计结果。在进行设计方案比较和优选时,应该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及要求,把握好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各种技术方案的特点、适用条件和范围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尤其必须对各种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可靠性、调节性、操作管理的方便性、环境影响、投资、能耗、运行费用、舒适性和美观性等技术经济评价因素进行客观准确的计算和综合对比分析。总之,一个优秀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案,应该联系实际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避免因片面性和主观性带来的失误和经济损失,才能取得最好的综合效益[3]。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