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现状实用13篇

网络时代现状
网络时代现状篇1

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网络世界的繁华热闹相比, 书山角落冷落清凉, 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3 次追踪调查的数据反映, 目前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1]。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此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大学生阅读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 阅读中存在的问题2.1阅读目的不明确,缺乏阅读技巧

网络阅读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感官,浩瀚的资源让学生目不暇接。然而大量却无序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成千上万的信息全部呈现在面前,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选择,在无序无尽的切换网页窗口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由于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与指向,对读物的价值判断不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盲目从众的现象。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怎么阅读,读完后没什么收获,这与缺乏相关的阅读指导有关。 2.2阅读结构失调,体现实用性和功利性

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综合体现[2]。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忙着学专业知识,忙着考证,忙着准备考研。许多同学表示“满腹经纶在胸,不如满纸证书在手”。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为自我人生的准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阅读结构的影响。大学生在阅读取向上急功近利,片面狭窄,这与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不符的,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2.3阅读品位不高,消遣娱乐化

大学生拥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上网成了最好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形形的网络资源满足了大学生求新觅奇的心理。整天上网,关注流行时尚、服饰饮食、娱乐八卦等,直白、搞笑、多彩的画面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阅读的书籍也多愿选择报纸、杂志翻看。诚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娱乐放松一下是不错的选择,倘若过度阅读消遣娱乐的书而把其他有益于大学生深化思想、丰富内涵的书籍丢之脑后,就会造成大学生阅读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等的弱化。2.4 阅读方式倾向于浅阅读

由于网上阅读的宽广、范围大和互动的特点,使大学生关注的事物繁缛庞杂。丰富的网络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著名的“眼球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网络阅读作用于感官而不是作用于心灵的特点[3]。带有娱乐性和冲击力的网络媒体,使得大学生远离经典,远离名著。浅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碎片式、跳跃性、不完整的,在阅读时大多是浅尝辄止,使得学生阅读的兴趣泛化或情感缺乏,阅读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写作能力的弱化、退化。“俯而读,仰而思”,然而浅阅读的读而不思或者少思,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轻浅,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4]。3 对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建议

3.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展开各种读书活动

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橱窗、校园网等信息传播媒介,全方位对大学生阅读提供帮助。利用学生社团,组建读书协会,开展多种读书活动,比如各种读书知识竞赛、阅读征文比赛;举办读书活动月、读书交流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参与到阅读的队伍中去。

学校方面也可开设导读课,名著评析课,通过专业的指导,促进大学生阅读品位、阅读技能的提高。另外,还可以顺应大学生的追星心理,邀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学者来学校举行读书讲座,讲解经典,推荐好书,传授读书心得。其次,学校可充分利用师资队伍,请各专业的老师针对相关的领域编写书评、推荐书目,使学生能从茫茫书海中找到方向。

3.2加强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的作用

首先,图书馆在环境布置和资源配置上,要呈现出温馨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二,图书馆可以配合读书节或者学生的需求,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推荐会,设立畅销书架,开展读者交流会。其三,创建的新浪微博、人人微博等交流途径,鼓励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以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网络时代现状篇2

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1 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威胁

人们在计算机操作中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带来的威胁,例如:将口令遗失、进行非法操作、进行不合理的资源访问控制、不适当的管理员安全设置,一时疏忽造成不允许进入网络的人进入等,这些都可能给网络系统带来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1.2 计算机病毒导致的威胁

目前,随着计算机病毒的日益漫延,已构成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威胁因素之一,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不仅具有繁殖性和传染性、还具有潜伏性和隐蔽性、以及可触发性。通常在网络环境里可能导致计算机资源被破坏而造成严重损失。计算机病毒不仅能造成财富的损失,甚至可能带来重大社会灾难。传统的计算机病毒通常可对计算机内部信息和数据造成损毁,使系统陷入瘫痪;现在的病毒往往同黑客程序相结合,黑客利用其窃取保密信息,因此,危害性更严重。

1.3 非法访问导致的威胁

所谓非法访问,指的是在没有得到管理员授权,对系统进行的访问和使用,进而对系统中的资源造成破坏。“黑客”便是指这类非法入侵者。这些非法访问者凭借已掌握的网络技术,获取系统的控制权限,进而实现窃取系统保密信息和对系统数据实施破坏的目的。针对这类网络犯罪行为,目前还缺乏十分有效的反入侵以及进行跟踪的手段。黑客由于具有隐蔽性好和破坏力强的特点,成为网络安全的头号威胁。

1.4 由于管理出现漏洞带来的威胁

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严格的管理,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免受不法侵害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许多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网站或者网络系统都存在疏忽管理的弊病。美国有75%到85%的网站均抵御不了黑客的侵入,75%左右的企业网络信息被窃取。而且,管理漏洞还会造成内部人员将机密泄露出去,以及外部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保密信息。

1.5 网络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造成的威胁

因特网的特点是共享性与开放性,这些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安全在先天就存在缺陷。TCP/IP 协议缺少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造成因特网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将安全问题考虑进去。所以,因特网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1.6 用户隐私和保密资料存储与传输中的威胁

在系统被侵入时,存储在网络系统的用户保密资料若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就很容易被窃取。同时,保密信息在进行传输时要通过许多个节点,这些节点难以进行查证,因此在任何一个中间网站都存在被读取的可能。

2 信息数据安全防护对策

2.1 进行入侵检测

保证内部网络安全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的作用是对网络入侵行为进行识别,发现入侵行为及时报警或者采取其他安全防范措施。目前所应用的计算机网络通常是基于TCP/IP协议,黑客和病毒的入侵行为存在某种规律。入侵检测可对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对采集自目标信息系统及网络资源的信息进行分析,检测出网络内外部存在的入侵信号,可以做到对入侵进行实时反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可达到对主机的有效保护。入侵检测可实现对可疑连接进行实时监测,对系统日志进行实时检查,对非法访问与典型应用进行实时监测,入侵检测在网络安全管理应用上十分有效。

2.2 实施访问控制

所谓访问控制有两种,一种是网络访问控制,一种是系统访问控制。构建起内部网络安全体系可有效对网络访问实施控制,既可对外部访问内部网络实施控制,也可实现内部用户对外部进行访问的有效控制。不同主机拥有系统赋予的相应访问权限,而操作系统对访问控制也具有一定控制权限。进行内部网络安全保障时,可将网络与系统的两种访问控制特性有效结合,对访问进行严格控制。网络访问控制属性主要是: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等;系统访问控制属性主要是:用户和组、资源与权限等(均以文件系统作为例子)。于主机操作系统之中加入防火墙模块,可对系统调用实施监控并对用户行为进行监控,有效实现网络属性与操作系统属性的有机结合。此外,加上时间属性(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与之相应的安全规则,可建立起有效的访问控制系统。

2.3 实施加密传输

所谓加密指的是为解决信息传输中的安全问题而对信息进行的编码与解码。编码就是将明文形式(可读信息)编译成密文(或者密码)形式,其逆过程就是解密。利用加密传输技术可避免保密信息在网络传输中遭受拦截与被窃取,可在两台计算机间的公共网络上构建起一条逻辑安全通道。加密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运用链路加密技术,即对网络链路之上的两个节点间的中继群路信号进行加密,两节点之间的各类控制协议和管理信息也具有了保密性,有效防止其被攻击和利用,入侵者无法做出流量分析,实现了对网络内部信息的有效保护。进行安全控制协议的设计时,端到端的加密技术可显示出强大的控制力,这种技术可应用在保密信息的网络传输上。而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技术的混合模式可有效提升密码破解难度。

3 结语

在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急骤扩张,以及黑客的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难以长时间确保网络系统不受到威胁。所以,应对网络有关的硬件设备及时进行升级,并提升安全保护技术,建立想持续性的安全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段新颖.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

[2]张佩英.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剖析[J].科技信息,2011(08).

网络时代现状篇3

结论四 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结论五 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结论六 建设德育网站和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结论七 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结论八 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应用网络更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在被调查者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9.48%,偶尔使用的占38.75%。在农村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44.32%,偶尔使用的占25.51%;在城市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5.53%,偶尔使用的占35.26%。

2.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

调查显示,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75.82%,在他人提醒下能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21.01%,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只占3.17%。79.91%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学校教导的上网方法和道德观念上网。

3.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如图1所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由多到少依次是, 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43.20%),面对面的交流(20.37%),打电话(18.99%),信件、周记(8.27%),电子邮件(6.89%),通过班干部传达(2.27%)。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2.建设德育网站、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59.77%的班级开设了班级QQ群;55.27%的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33.60%的班级开建了班级博客、主页等;26.50%的学校运用网络开展过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见表1)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对学校网络育德手段成效认可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德育网站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班级QQ群,再其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德育有效性方面,认为德育网站为最有效的学生占26.96%、教师占25.89%;认为班级QQ群最有效的学生占23.95%、教师占12.73%;认为主题班会活动最有效的学生占7.97%、教师占14.02%。(见表2)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75.19%的家长知道孩子的QQ号码,60.51%的家长进过孩子QQ空间或博客,82.3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网络指导,53.25%的家长曾经利用网络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46.19%的家长通过网络与孩子谈过心。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捷沟通使得学生很容易迷恋网络,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熟悉亲近程度大大超过成年人。借助手机,学生上网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出人意料的是,约五成学生经常或偶尔使用手机上网,在农村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甚至高出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具有更多、更便捷的上网条件,使用手机上网者自然相对较少;而农村学生既无法拒绝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上网条件又相对欠缺,于是更多地使用手机上网。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媒体对网络负面事件报道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有一种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导致许多老师、家长“谈网色变”,采取简单否定或一味禁止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态度认识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对于网络和学生上网,相对而言,教师比家长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接纳。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不少中小学校尝试以网育德,借用网络手段创新德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运用多种网络形式创新德育工作,如开设德育网站、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主题班团队活动、开通班级QQ群等。但是,一些尝试和形式实效性不足、效果有限,例如:经常登录学校德育网站的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网络的育德功能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掘。德育创新还需要在深度、广度、有效性上下大功夫。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1.运用网络,搭建无障碍心灵沟通平台,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主题的多元立体沟通与交流。可以采用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的交流方式吸纳青少年参与。如网络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专题电子刊物、主页、博客、班级QQ群、家长QQ群、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网上帮扶等。这些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利用网络建立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育人空间。网络丰富、扩大了传统德育不具备的内容、渠道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优秀网站,建立并丰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网络教育资源库,开展“网上大讲堂”、网上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库信息容量大、超时空、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网络时代现状篇4

1.统计任务与资源配置反差严重

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体制是,顶层设计,任务集中统一,从上布置到下,分级管理,分级完成任务,完成统计任务的行政资源也是分级负责。基层统计任务与资源配置缺口大,上下层级反差严重。统计任务分布呈正三角形。目前的统计机制是分级管理、逐级统计,上层更多的是统计管理与统计汇总分析,越是基层统计任务越重。

2.缺乏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

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造成建设目标不明,任务不清。从技术角度分析,各地区、各专业重复开发功能相似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因技术上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络与设备建设均缺少系列性、兼容性、配套性,不但不能发挥建设的总体功能和作用,还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建设的数据库、数据仓库数以百计。但由于信息资源建设目标不清,可比性、共享性、可用性差;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脱节,游离于业务流程之外,数据只能依靠人工加载和维护,时间一长,这些“风光”一时的数据库便因为缺乏更新成了“死库”,导致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散失。

3.统计标准化和法制化滞后

统计信息化要求统计指标及其内涵相对稳定、统计设计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各类统计标准、数据标准、统计信息标准和统计应用系统的技术标准,严重制约了统计信息化的建设。统计法制化滞后。企业报送单位的统计法制意识薄弱,不能依法上报统计数据;缺少网络环境下法制建设的标准与手段,对于迟报、不报企业没有网络环境下的处置手段,实行网络直报电子资料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如何实行电子签名、签章,保障网络直报数据的真实性等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

4.存在统计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环境下,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于各种病毒与黑客的入侵、攻击,造成信息安全的隐患。如信息很容易扰、滥用、遗漏、丢失、甚至被泄露、窃取、篡改、冒充和破坏,同时还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在运行安全方面,少有异地备份系统,对地震、水灾、火灾、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设备被盗、线路截获等防范不足。

二、对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的新思考

信息化环境下,统计工作的总的思路是:建立三个平台,实现统计全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实行一站式联网直报,统一传输与处理,分门别类再分专业,完善基础数据库,增强共享能力服务水平。

1.联网直报平台

其目标为建设省一级一站式统计报送与服务平台,重点解决省级各个专业对各个调查对象的统计报表的网上采集(网上直报)与整理。具体包括数据采集、网上催报、网上审核、初步整理。联网直报平台可以更多地应用统计信息技术,为统计从采集传输处理汇总分析全流程的信息化奠定基础,推动统计工作以专业管理和分级管理为基础向统计流程管理与集中管理转变。这是统计流程再造和优化的一个飞跃性的前进,实现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接轨。

联网直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管理系统,管理被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2)建立企业网上直报系统,按照“一套表”或“一表式”方式采集该企业要报送的所有专业统计报表。(3)网上催报与审核系统,对不满足要求的报表或没有报送报表的单位进行提示、催报。(4)建立基层数据库,使基层库拥有所有调查对象的各专业的按一定标准存储的基础数据。

2.统计工作平台

统计工作平台的主要任务是:

(1)以联网直报统计数据为基础,制定与信息化要求相配套的统计标准和规范。要打破以专业为核心进行统计设计的模式,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对统计指标、统计报表进行标准化设计,解决以专业为中心模式统计设计中存在的统计指标重复、统计报表交叉、统计分类及其编码等标准不一致、统计数据不衔接等问题,提高统计设计的标准化水平。

(2)以统计业务管理为主线,构建专题与专业数据库。按照统计业务管理的需要,围绕基础数据库,建设专题库。比如专业统计数据库、统计分析等满足现行专业统计活动需求的应用专题库。

(3)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要在联网直报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的资源,挖掘信息资源,开展专题研究,为各级各部门提供深层次、有价值的统计信息。

3.社会公众共享平台其目标是以基础数据库为中心,收集相关部门数据;通过公众共享平台的整理,达到统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宏观数据库;以宏观数据库为支撑,以统计网站为载体,加强应用开发,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和统计服务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共享统计信息需要。建设宏观库的任务是:

(1)建立边界清晰、共享兼容的宏观经济运行支撑指标体系标准。只有信息的内涵、外延,部门间边界要清晰明了,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才有可能,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才有保障。

(2)建立部门数据集中储存方式:集中―分布式元数据库。市、县在各部门的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以节点方式并入省的数据库系统。各级数据库的建设相互独立,但指标体系要统一,要对各指标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涵、分组、计量单位、调查方式、专业(部门)等属性进行标准化的定义,以保障每笔统计数据都有明确意思表达。

(3)建立全面、权威、准确,能够满足各级领导决策,并向广大公众开放的系统。为此,宏观库的基础数据库的数据要全面、准确、权威,并符合GDDS系统的要求,还有要国际可比性。

(4)加强宏观库的开发与应用。要很好地整合各部门的宏观数据,建立政府的宏观决策体系与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及时提供宏观决策建议和依据。

网络时代现状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也不尽相同,尤其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状况和特点。如何把握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出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医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其次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必然多样化。同时,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涌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2.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不容乐观。从近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的多次调查看,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已超过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更高。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医学院的学制长、课程多、需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多而闲暇时间少,极易导致更重的心理负担。据国外资料报道:医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在9%―29%,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适应性反应以及抑郁、强迫、焦虑等神经性反应,国内资料报道主要为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抑郁和偏执。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个性及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效应。因此,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医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医学毕业生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日益突显出来,由此可见,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自主择业、高校扩招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大学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择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昔日的“天之骄子”不得不为求职和生存而努力拼搏。

4.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心理依托的新方式。互联网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渗透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闲暇生活、娱乐消遣、成才就业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方式,甚至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虽然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寄托的新方式。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这一现代信息网,使大学生走上身心健康的轨道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模式,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通过采取主题鲜明、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手段先进、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同见解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两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倡导和创造条件,在学生中开展品位高、参与性高、品牌效应明显、时代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素质与精神品质,使他们在自主和积极参与中,扩大知识视野,施展各自才华,锻炼提高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精神,锤炼思想道德情操。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首先,大力倡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类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为同学们解压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请专家分层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第三,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落实毕业生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连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多给他们一份关爱。第四在学校及各学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最后要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4.加大投入,建立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成瘾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问题,做好了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困难学生问题的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半。因此,急需建设一支既具备一般思想政治辅导员应有的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备网络技能、网络沟通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来把握网络时代的正确思想和政治导向,把握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特征,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认识和利用网络。

5.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互联网不仅使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空间内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还能使我们了解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还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它也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方式,甚至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设各院系的校园网络文化广场,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立专栏,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日后创业就业提供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辽宁警专学报》,2005.3。

网络时代现状篇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92.5%。手机日渐成为主要的上网设备,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相结合日益成为网络发展的主流,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也是受移动互联网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4G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4G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3年12月4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4G牌照正式发放标志着我国通信行业迈入4G时代。4G具有上网速度快、延迟时间短、流量价格更低等特点,能够同时传送视频、声音、数据信息,有效实现移动状态下的高速数据业务。4G移动数据网络主要应用于手机,即第四代(4G)手机。4GW络的主要特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无线上网。通过使用中国移动提供的TD-LTE终端设备,用户可体验到TD-LTE网络提供的高速无线网络,峰值速率达到3G网络的20倍以上;(2)高清视频点播。TD-LTE技术开创了无线高清视频点播(VOD)的新时代,用户只需配TD-LTE终端,便可畅享高质量的流媒体服务;(3)即摄即传技术。利用TD-LTE即摄即传技术,仅需在现场摄像机上装好通讯模块,利用TD-LTE网络,便可将拍摄的视频实时传回后方;(4)高清视频监控。通过移动TD-LTE高清网络摄像机,能够很好地满足监控需求;(5)便捷的智能生活。4G网络不仅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甚至提供许多难以想象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智能。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追捧。在高校中,移动媒体因其具有交流的便捷性、资源的丰富性等特征,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使用4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丰富的娱乐功能,迅速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

目前,4G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其功能特点并未完全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二、4G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的便捷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价格下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拥有率已接近100%。智能手机技术不断创新,人们随时随地能够连接互联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帮助。在过去,学生只能到办公室面对面和老师交流,现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身、随意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语音、视频、文字等形式同老师沟通交流,为高校教师了解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势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4G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随着4G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改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4G移动网络具有高速性、即时性等特点,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Q、影视APP平台等,采用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潜移默化地对高校移动网民产生影响,这就是网络渗透式教育法;网络陶冶式教育法,即在大学生活跃的网络空间内,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营造健康、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有意义、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艺术活动,使高校移动网民耳濡目染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4G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一部4G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网络空间净化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实践体验教育法,即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组织大学生自觉参与到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及网络社区安全管理建设中,丰富高校移动网民的网络实践体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空的扩展性

4G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手机移动媒体的优越性体现得也愈来愈明显。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时空上受到诸多限制,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内容教育。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4G手机媒体逐渐普及,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局限。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征,不仅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应用,而且还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媒体,通过通讯信号,进行异地全天候网络视频、语音、文字交流与沟通,完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性

4G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愈来愈丰富多样。随着移动互联网一起迅速发展的云计算、平板电脑、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APP等,将以往只能在台式机、笔记本上实现的功能全部搬到了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手机无线上网、掌上电视、掌上广播、电台等多媒体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平台所蕴含的信息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二、高校教师可以通过4G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下载邮件、处理文档、进行日程管理,通过QQ、微博、微信等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工作日程安排,随时随地回答学生各种在线疑问,实现即时通讯,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因此得到丰富,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4G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4G网络时代,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通讯功能日益强大,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无屏障”等因素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4G网络时代,信息复杂、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

4G网络时代,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为信息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电视、电台、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多工具的交流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垃圾场,一些毫无意义、毫o价值的垃圾信息充斥着移动互联网,甚至色情、暴力等图片、视频、文字处处可见,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危害到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4G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大量信息,真假难辨,不少反动信息,开始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散布、传播,极易引起高校大学生思想混乱,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诈骗也屡见不鲜,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4G网络时代,上网便捷,易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

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比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更为广阔的娱乐空间,其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随时、随地、随心、随意上网、看视频、听音乐、浏览网页、玩游戏。在高校大学生中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些便利性,无疑会扩大高校大学生自控性差的弱点,容易使高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视频、游戏等虚拟空间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此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诸多不可控性,加大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4G网络时代,淡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

4G网络时代,一部小小的手机具有了强大的功能,集信息检索、游戏娱乐、即时通讯、媒体浏览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强大的4G网络技术造成了部分高校大学生整日与手机打交道,终日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内,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拇指族”,他们缺乏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心事、想法时习惯与网络陌生人倾诉,久而久之,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从而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变异和情感异化,甚至有可能患上手机封闭症、认知虚幻症等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学业和生活。

(四)4G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4G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甚至是传统网络媒体,使育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新变化,不可控性、自由性更大,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手机网民迅速增长,据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手机网民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92.5%。目前,国家、社会对互联网的监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特别是对于4G这种新型移动互联网,国家监管更为薄弱。从技术上看,4G移动网络信息传播自由度更大、来源更广。手机信息的发送具有隐匿性,因其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监管力度远远高于有IP地址终端的传统互联网。对于高校来讲,在传统网络媒体时代,能够通过IP地址等手段对高校信息进行一定的掌控,从而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但在4G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几乎没有限制,高校对4G网络信息监管力度非常薄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处在一种无国界、超时空、数字化和虚拟化之中。

4G时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展的前沿,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4G技术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周六春.网络环境下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网络时代现状篇7

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越来越被国家领导人所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场所,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果,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技能型人才的塑造情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因此,一定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提供的源头,当然成了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要想让学校发展壮大,就要从提供信息数据来源的图书馆开始发展。本文就目前高职学校中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有效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而发展高职院校。

一、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一)图书馆设备陈旧,容易出现故障。设备故障和实效主要是由电源故障和系统与设备故障造成的。这些故障的50%到70%是由电源故障造成的。电源故障包括电网电压过高、欠压、瞬间跌落、失压或停电等;突然断电、供电,系统因为某种原因变得严重不稳定都有可能对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信息文件数据丢失。由于传统图书馆系统极易受到外力的和破坏,如磁场、电磁脉冲等有可能直接导致对信息数据的危害。电子载体的自然退化、物理损伤以及电子文件迁移过程中的损失,都有可能影响信息数据的真实和完整。

(二)图书管理制度落后

1.管理制度不健全。据调查发现,在网络时代信息数据利用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收集、整理、鉴定、归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建立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2.管理标准不一。目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校图书馆对文件信息的管理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提出统一明确的图书信息规划目标,也没有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院校在开展数字图书馆和对传统文献的管理中各执己见、各自分割、相互独立,采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划。

(三)管理人员水平不够,职责划分不清楚。在高职学校图书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工作人员和用户信息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由于行政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和安全意识不高,常常使一些重要信息有意或无意中被泄漏或丢失。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政府内部安全机制的匮乏,是目前信息安全面临的最主要隐患。很多重要信息的泄露均是由于工作人员的麻痹和疏忽所导致。如在信息传输、介质的存储、黑客入侵中,责任不明,处理不当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和破坏。还有口令被泄漏、磁盘上的文件被利用,未将临时文件删除导致信息被窃取,都可以使信息数据网络安全机制失灵,使内部系统遭到破坏。

二、网络时代下应对高职学校图书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体系。要做好数字图书管理网络系统的安全隔离工作,在传统纸质文献与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一道信息安全屏障,安装主流防火墙系统,在这方面现在主要技术有防火墙技术,这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它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外界风格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本机构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也可以阻止机要信息、专利信息从该机构的网络上非法输出。防火墙好象是网络上的一道关卡,它可以控制进、出两个方向的通信。防火墙的安全保障能力仅限于网络边界,它通过网络通信临控系统监测所有通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凡符合事先制定的网络安全规定的信息允许通过,不符合的就拒之墙外,使被保护网络的信息和结构不受侵犯,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图书信息数据的信息安全,除技术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外,还必须健全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机构,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界定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权限,制定图书信息全过程管理制度,对日常操作、运行维护、审计监督、文档管理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保证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安全,确保信息安全保护深入到操作系统,维护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不断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的安全管理体系,综合分析系统信息。在运行中不断调整安全策略。完善安全设计,使安全策略更符合实际,安全设计更趋合理。建立健全各项应急响应措施与应急制度,提高系统抗攻击或抗灾害响应能力。信息分类与控制,针对数字图书文件的信息价值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清单,分别处理和保护。

(三)加强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保障图书馆信息数据的信息安全,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保密协议,惩戒措施,减少人为的信息安全风险,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图书信息数据的安全。没有他们的努力,图书的信息化发展将难以保障。为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应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图书信息数据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应规范操作,及时查杀病毒。还应加强组织管理,由主管部门或负责人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

构建数字化信息管理保障体系是网络时代下高职学校的首要任务,主要针对安全保障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建设的数字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支撑,以数据信息管理理论为根本,以图书的本质属性特性为核心,将技术措施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与人员管理融合为一体,构建全面、系统、安全的图书数字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时代现状篇8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imeliness and convenience of very high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oday's era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ut the computer itself has virtual sex is very strong, the information stored there are good and bad, some false or bad information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t will bring bad atmosphere in society. For thi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way t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exist, only to face up to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asonabl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n make the computer network sprea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s; development situation

S着计算机的普及,依托于计算机的网络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更能显示出覆盖面大、速度快以及信息丰富等特征。此外,计算机网络依托于大数据的急速衍生和发展,很多计算机衍生出来的产品都是在创造大数据,比如,医疗卫生、环境卫生、电子商务以及影视节目、科技航天等都蕴含着储量丰富的大数据,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为此,做好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计算机网络传媒媒介的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

(1)信息传播的覆盖面非常广。互联网是由各个局域网络连接而成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凭借着因特网的强大科技力量可以使信息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中的计算机当中,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只要存在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不会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速度和信息容量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媒介。

(2)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通过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传递,并且其具有非常高的便利性和高速性。这一点比起电视、广播、报刊等具有明显优势。因为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在传播时要进行远距离的邮递,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计算机却可以省去邮递的费用,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快速、连续的传播。比如,新浪网是一种信息播出量较多的网站,每天24小时都会连续播出不同类型的信息,每隔5分钟就会滚动出一些新闻信息,大大满足了网民的需求,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资讯。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会有约百分之七十的人选择观看新闻信息。为此,新浪网成为了吸引网民最多的网站。

(3)计算机网络存储的信息非常丰富。传统的传播媒介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并且很多的信息都相对固定,单一,而计算机网络则依靠强大的内存有非常高的信息传播功能。首先,计算机信息容量丰富不只表现在信息存储量大的方面,更表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方面。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不同的信息机构都可以被计算机检索到,还有很多网站上的信息机构,有的信息甚至来源于网民,由此可见,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够提供信息。

依然以新浪网为例,新浪网能够为网民提供世界各地的新闻,每天的网页浏览量可以达到200万次,在全球具有超过600万的访问记录。丰富的新闻资源是企业网络传播途径所不能比拟的。

(4)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有互动性特征。计算机网络除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外还具有非常强大的互动,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彻底改变了网民被动式观看或者是倾听的局面,而是能够主动去查看信息或者是传播信息。比如,网民可以通过论坛或者是贴吧等一些平台实现互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完全突破了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1.2 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不足

即使计算机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一些不足,实现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对于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有很多的受众通过电视上的声音也能了解到新闻资讯,但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非常多,要想浏览完网上的资讯需要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作为辅助。很多的中老年人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会更加依赖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可见,具备网络知识的网民会更加喜欢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此,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的普及,就要提高受众的网络知识水平。

(2)计算机网络传播需要有配套的设备。在人们使用传统的传播媒介时,比如,报纸传播媒介只要受众认字就可以,而传播媒介受众需要的设备是一台收音机,但是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下,受众除了需要一台电脑以外,还需要有连接网络的网线、局域网络等。只有各项基础设备都具备时才可以顺利上网。但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受地区经济的制约,当地没有配套的网络设施,电脑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传播的普及受到了制约。为此,要想使计算机真正实现普及就要做好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

(3)计算机网络传播在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在计算机网络开通以后,为了保持其稳定运行,必须每年花费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建设。以国外的网络建设为例,英国在启动了网络广播以后,各费用加在一起超过了200万英镑,美国网络建设的投入在300万美元以上。因为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较国外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为此,用于网络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资金问题的解决也相对较为困难。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很多的网络媒体企业都会通过广告以及电子商务等解决资金问题,但是随着行业的饱和,网站的资金投入不能与收益产生正比。以我国的新浪为例子,新浪网的运行模式很多地方都是参考着美国的一些网站,广告费用非常高,每个月的支出可以达到300~400万,而每个月广告收入只有200万元。可见,即便是经营状况良好的网站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

(4)受上网费用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区分其他传统媒介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上网费用,由于上网费用较贵,在城市的每一个家庭中这笔费用每年也是不小的开支,某种程度上很多网民如果不是很需要的话不会安装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传播的发展。很多单独生活的老年人更不会选择应用电脑获取资讯,因为报纸报刊的订阅费用非常少,能够满足老年人心理预期。

2 针对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发展建议

2.1 加强信息管理,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网络传播具有便捷性、高效性以及互动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络监管出现疏漏。一般来说,网络传播实现的途径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线,但是对其监管却存在一定难度。在网络中信息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些信息中还掺杂着一些不良信息或者违法信息,这些信息在进入到了社会中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阻碍和谐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尤其是这些信息一旦进入到校园中会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虽然在严厉打击网络上的违法犯罪现象,但是在网络上依旧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为此,必须加强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还要制定与网络信息传播相关的规范制度,以此使企业或者是个人都能够明确监管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

2.2 做好网络技术的安全保护,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如果计算机网络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病毒的侵害会造成信息的损害,比如,常见的黑客、计算机病毒等,严重的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威胁到信息的安全。一般来说,信息的者在信息或者是传递信息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甚至是篡改,从而使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与信息的有所违背,免于受损的信息也有可能感染到系统中的病毒。为了提高电脑的安全性就要做好电脑的保护,可以从技术上进行防范,比如在电脑中安装专门的杀毒软件等,可以对电脑中的顽固病毒进行查杀。此外,在应用电脑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安全隐患的软件尽量不要下载,从而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

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安全性,还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监督,各级部门或者单位都要做好网站维护工作,可以对网站进行设置,阻止不健康信息的进入。总之,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发展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障碍,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好网络传播安全防范工作,就能够使计算机网络传播更加健康地发展。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传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可见,计算机网络传播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好防范就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健康安全的背景下普及。

参考文献

[1] 高峰.基于内容安全的局域网监控系统(CSBLAN)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2] 谭晓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4(15).

网络时代现状篇9

随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改进,互联网承载了政务办公、金融银行、物流运输、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多种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的运行也促进人类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连着严重威胁,许多黑客、病毒和木马开始肆虐,攻击各类型的服务器,为人们的财产、名誉等隐私信息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安全运行和管理,本文提出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一个主动防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提高网络防御能力,进一步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

2 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人类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黑客、病毒和木马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模式,安全攻击呈现出来新型特点,比如安全攻击隐蔽的时间更长、攻击渠道也更多。

2.1 安全攻击威胁隐蔽时间更长

目前,许多互联网病毒、木马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等技术,都伪装成正常的数据文件保存在系统中,并且采取了长期保存模式,同时这些技术开发的攻击威胁更加智能,埋伏的更加隐蔽,因此这就造成了360安全卫士、卡巴斯基杀毒软件、江民杀毒软件等及时的查杀病毒。

2.2 攻击渠道更多

互联网光纤接入终端ONT、光纤分发单元ONU、光纤阵列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同时接入互联网的用户端设备也包括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传感器、家用电器等,形成了强大的物联网、车联网等多类型网络,但是这些软硬件资源集成在一起时,由于不同的开发框架和实现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类型的漏洞,导致遭受攻击的渠道更多。

3 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研究

传统的安全保护类技术已无法满足当前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需求。防火墙虽然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信息通过它进行传输,但对于不通过它传输的非法信息,它却无法发现。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是一种更深层次上进行的主动网络安全防御措施,它不仅可以通过监测网络实现对内部攻击、外部入侵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有效弥补防火墙的不足,而且能结合其它网络安全产品,对网络安全进行主动、实时的全方位保护。安全防御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的防御系统中,神经网络以其强大的攻击模式分析能力、处理噪声数据的能力、简单的建模能力和可识别未知攻击等优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将神经网络用于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传统防御系统的缺点,提高检测性能,神经网络在网络防御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神经网络又被称为连接机模型,它是基于心理学、现代神经学等专业的研究成果建立的,是生物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在其他领域的再现和表现,是模仿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式,是对众多需要处理的单元进行互联形成的网络系统,其基本特点或特征与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基本一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脑功能的反应,是生物系统的一定程度上的模拟和再现,其包含自行学习和组织、分布式处理数据等的优点,在语音分析、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等众多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安全运行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可能蕴含许多的非法数据信息,因此利用神经网络构建一个大数据在线采集信息,针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比如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数据,针对数据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数据矩阵,同时引入神经网络算法,训练和学习一个准确的安全威胁挖掘分析模式,将各类型的病毒、木马等挖掘模式保存在模式库中,同时将模式库部署于网络接入区域,这样就可以获取准确的挖掘结果,并且将结果输出到前台实时交互接口,阻断病毒、木马在网络中的传播,从而实现主动防御的目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线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互联网安全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从网络接口、网络服务器、数据存储器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但是传统的防御模式依赖人工配置规则,属于被动式防御,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应用需求,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动防御系统,从海量数据流中发现潜在的风险,从根本上动态的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模型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04):97-99.

网络时代现状篇10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科学。我国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流通,所以物流研究滞后,现在我国很多物流 企业 还没有实现网上作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信息主要是建立在书面基础上,因而信息滞后、失真、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现代物流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

一、信息网络时代现代物流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品流通,是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种构成的。而现代物流是在 电子 商务模式下,将商流与资金流转化为信息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运货。因此,现代物流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它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综合来说,现代物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物流网络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之间的联系实现 计算 机网络化,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都需要借助于智能化专家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物流自动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

    我国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有:

    (一)成本高

    

    (二)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强化 企业 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是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功能二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造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随着 网络 、自动化等技术的 发展 及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 现代 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也都基于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为企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企业是否能够缩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网上联系也是企业得到顾客需求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 电子 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世界500强企业之中,60%一70%的企业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物流企业从总体上与外资企业在电子商务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具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环节,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现代物流更加要求物流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

网络时代现状篇11

(一)网络冲击着传统的国家意识及国家主权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活生生的血缘、业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并逐步扩展和发展起来的,从而产生了亲情、友情及乡情等感情,而这种感情的放大就是对整个祖国同胞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而且,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方水土,人们不能不对这片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剧的土地产生一种深深的依恋之情,并由此扩大为对整个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也就是另一种体现为热爱祖国山河的炽热的爱国情感。然而,在当今网络时代,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得整个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加强,网络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不顾及自己的地域界限,方便快捷地交流和交往。在这个不以国界为界限的虚拟的网络王国中,跨国交往变得非常容易。任何团体和个人,不管肤色、性别和政治、宗教信仰,也不管身处何方,都可以自由进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人境畅通的无阻“数学化王国”。而网络的虚拟性则催生了大学生的虚拟生存。在网络上,只有一种交往,那就是网络交往;只有一种存在方式,那就是网络存在方式;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网络情感。

国家意识和国家主权的相对模糊是影响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国家利益靠国家疆界和大学生的身份来维护。然而,在网络上,由于网络疆界的模糊性和联系的扩展性,加之人们身份的虚拟性,给国家意识及国家主权的认证和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网络具有信息的海量性,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和传递,由于大学生行为完全自主和自觉,就难以避免有人忘却自己的民族身份,甚至利用网络做出伤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来。

(二)西方语言主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西方国家的网络技术优势和英语作为世界语的语言优势,滋生了网络空间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历程的中国,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特征,也是我们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但在因特网信息中95%以上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语是基础语言,主导国家是美国,因而美国文化在网上大行其道,极易消解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模糊我国大学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确认,结果必然淡化自己民族文化打下的烙印而认同附着美国文化,成为在心理上民族身份模糊不清的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引用法国一位政要人物的话说“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通过种种途径妄图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在当前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与95%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人和输出流量中仅占0.1%和0.5%,美国从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国的东西,然后向全世界传播,这就形成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上的“霸权”。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极易受这种“西化”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

(三)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千百年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有效地保持教育、教学的计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目的性,因而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教育者总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具有更高的学识。这使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网络的发展使学生从传统途径接受的知识大为减少,国防教育“唯我独尊”的封闭模式被打破,网络作为第四代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渐上升,而国防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有可能下降。更兼一些国防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甚至是不了解)网络条件下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或者根本不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因而很难有效地开展国防教育。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能力下降,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

(四)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得国防教育工作趋于复杂化

我们过去做国防教育工作,信息是可控的,党和国家通过控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舆论导向权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中,国防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有计划、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材料向青年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来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然而,现今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大大增加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权威的控制,网络信息的一些不良内容,尤其是敌对势力的反动宣传对党和国家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直接的威胁。网上信息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不免会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疑惑,造成是非观念模糊,也会给国防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二、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网络信息的发展充实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开阔了师生们的眼界,使师生们的思想更活跃,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现实材料。[4]网络技术也为高校国防教育搞得更活泼更深人提供了新手段,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像等形式的国防教育信息。网上宣传、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等,都为高校国防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国防教育工作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其影响力,从而提高国防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借助网络的国防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交互的方式,拓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渠道,更易于为人接受。[5]这些在客观上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国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利用网络,努力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深忧患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

在网络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具有新的意义和内涵,“国家安全不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且已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使爱国主义体现在每个公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密切关注,对我国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以及对我国生态保护的切实投人,这些都为维护我国安全与利益树立了坚实的屏障。现阶段,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会表现得更加激烈和复杂。首先,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领土完整、军事安全和政权巩固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资本实力成为主力,对市场的渗透取代了国外的基地和驻军,依靠过去的武力难以获得霸主地位。事实上,网络时代民族国家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斗争也是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其次是当代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各主要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展开的竞争十分激烈,那些对人类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尖技术无疑被各国视为极其重要的国家利益,例如当前各国纷纷把加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列为国家保护的利益。第三,网络时代使国家利益中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且有文化因素的渗透。意识形态历来被视为国家利益,今天,文化也成为国家利益构成中的亮点。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领土安全,还包括有经济安全、环境94安全、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等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都应以多种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中去。

(二)运用互联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手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

运用互联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运用新的网络技术,不断加大网络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网上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步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打好网上国防教育这一仗,激发大学生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巨大热情,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和渗透,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

国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并科学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影响,更要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软件知识的能力,争取自觉地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国防教育实践中,使国防教育能够更深人、更扎实,也更有效。没有一批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国防教育工作者,国防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在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国防教育。为此,应对国防教育工作者普遍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网络的基本技术参数和术语,如传输技术、网络覆盖范围和各种协议等;网络的基本类型及其优缺点,如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网络等;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等等。国防教育工作者只有对这些技术和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才能在大学生“网民”群体中获得“发言权”,才能进一步深人“网民世界”,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基本思想状况。

另一方面,国防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国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工作者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press等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InternetExpress,Netscape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蚂蚁、Flashget等网络下载工具等。二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4等制作网页的技术,运用Photoshop、3Dmax、Coreldraw等图形工具加强网络信息的视觉效果,运用服务器建设国防教育网站的技术等。国防教育工作者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网民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国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国防教育工作者

网络时代现状篇12

网络信息时代,针对我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外文献的研究,提出理论假设,在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我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能力评价指标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研究实践个案——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的网络信息能力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模型体系建立

将信息能力分解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二级指标;并分别在二级指标下确定了最具影响力的2-3个三级评级指标,然后汇总得到一套完整的大学生信息能力评级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经检验是真实有效、能够接受的,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可靠有效的,而且能够反映我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和所处的水平。

文章分析采取的是加权平均法,建立一个测量模型,得出公式:

CIAI=∑Ki*X(X-得分,定义域为1-5分;K-测量指标权重)

采用客观赋权法,在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二级科目重要程度排序的问题。将调查所得排序数据转化为多选项问题分析,对排在第一位的二级科目赋予4分。同理,剩下的二级科目中,排在第二的二级科目赋予3分,以此类推得出各二级科目分数。

采用客观赋权法,在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在二级科目下,对三级科目重要程度排序的问题。将调查所得排序数据转化为多选项问题分析,对排在第一位的二级科目赋予x分(x为该二级科目下的三级科目数)。同理,剩下的二级科目中,排在第二的二级科目赋予x-1分,以此类推得出各三级科目分数。然后根据各三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的权数乘以二级科目的权数,得出三级科目在一级科目下的权数。

根据各指标的综合权重以及计算出来的指标均值,计算结果如下:

CIAI=∑(Ki*∑X)=3.296805256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共选择了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进行测评。根据上表10个三级指标计算出:我校大学生信息能力自评最终的得分为3.30,总体水平为中等,信息能力为一般。如果显著性水平取0.05,那么得到我校大学生信息能力自评得分的置信区间为(3.2179,3.3757)。

二、结果分析

大四同学信息能力的自评均分最高,大一最低,而且大一自评分的极差最大为3,研究生的信息能力水平最集中,波动最小,其次是大三,分布也比较稳定,但是大三样本中出现了4个异常值。大一到大四同学的信息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大一到大三增长速度较慢,很平稳,而大三到大四快速上升。说明大一是信息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需要我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大三到大四是快速增长阶段,更要加强提高。

大学生信息能力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最重要,权重为0.29,相对自评分数也比较高,为0.944分,其中三级指标中的“准确用于学习”相对自评分最高,为0.57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重要程度中最低的,权重为0.167,也是自评得分最低的一个指标,为0.51分,其中三级指标中的“共享信息”的相对自评分最低。

三、提出建议

1.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信息能力重要性认识。班级或者学校应该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班会、社团比赛、聘请专家教授讲座等)向同学们展现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现状篇13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志愿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地发展成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是一项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青年网民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公益理念,实现了志愿服务虚拟网络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网络文明志愿者”这个新兴词汇的出现,正是“新媒体时代”志愿者群体网络化的一种具象代表。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抽取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为样本,共回收500份调查问卷,在挑选出无效问卷后,得到441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问卷

此次调查以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现状为基准,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状况的满意程度;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志愿活动的认知;第四部分为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上网情况

1.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经调查,在上网方式方面:有9388%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6939%选择用笔记本上网,1973%选择用平板电脑上网,1156%选择用台式电脑上网,没有人选择“不上网”这一选项。这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兼具传统通讯功能(电话、短信等)和各种拓展功能的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手机上网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较于传统上网方式,手机上网更加轻巧便捷,也更易操作。

2智能手机带来更加便捷的上网选择

在上网频率方面,每天的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占总数的4422%,占比最大。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或者以下的只占总数的748%。这说明,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智能手机在被人们当作一种上网工具的同时,其被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低头族”说的就是这种沉迷于手机的群体。网络环境也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关注到这一领域的问题。

3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在调查主要借助网络做什么比较多时,有8503%的人选择微博、微信、QQ等社交活动,6803%选择打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等娱乐活动,6054%选择查资料、写论文等学习任务,6054%选择浏览新闻和时政大事。可以看到,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浏览各类新闻、网站的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网络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活需要,这也催生了人们网络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二)关于网络文明状况

1.网络文明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有5442%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不文明,3741%的人认为当今网络环境较为文明,而认为十分文明的只有一个人,占比为068%。这说明,在广大网民心中,对于网络环境文明状况的基本认知,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网络文明状况较差。这就给网络环境的净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2.比较严重的网络问题

在网络问题方面,我们总结了最常出现的几类网络问题,主要是道德绑架、语言暴力、色情广告、盲目跟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最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道德绑架和网络谣言,都占总比例的7891%,其次是语言暴力和网络诈骗,分别占7551%和7483%,接下来是盲目跟风占比6871%和色情广告占比5578%。总的来说,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所列举的这几类网络问题都是较为严重的网络问题,是亟须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3.网络环境的优化成为公众期待

基于对网络问题出现状况的思考,在“是否需要优化当下的网络环境”的调查中,有7823%的人认为当前网络环境应该优化,有1905%的人认为需要稍加优化。就是因为网络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刻不容缓的。

(三)关于网络志愿服务认知

1大多数人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根据调查,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有5578%的人参加过志愿服詹⒈硎竞芾钟诓渭樱1837%的人表示虽然没有参加过但也很乐于参加。参加过或者没参加过但不想参加的人占比分别为1156%和1429%。在行动上,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占总人数的6734%,在态度上,仍然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占总比的7415%。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仍然很受重视,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且愿意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2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社会认同感不强

在对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认知调查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个概念非常了解的人只占总数的272%,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比最多,有449%,而完全没听说过的也占总数的244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团中央有相关的文件,推广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发展模式,以促进这一群体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但就目前来讲,大家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还不够,了解程度较低,说明其服务效能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3.网络文明志愿服盏湫突疃――“阳光跟帖”活动的宣传缺失

“阳光跟帖”行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起,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倡导广大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理性评论、文明跟帖,壮大跟帖评论正能量,改善跟帖评论环境,形成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的良好评论氛围。根据调查结果,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活动的人占总数的5306%,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2857%,表示一般了解或者非常了解的只占总数的1565%和272%。对于从属于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成员或者对网络志愿服务有所涉猎的人可能会去专门了解一下,但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讲,知道这种概念可能也不会专门去研究,生活中没有类似的群体活动宣传,也很难做到对其了解。

(四)关于网络参与及环境维护的问题

1.智能时代推动媒体平民化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调查,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只有2109%的人表示从不发表评论。这表明在人们浏览微博等互动软件或者新闻客户端时普遍会发表意见。这是媒体平民化的一种表现:从纸媒到网络媒体,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的机会增多,各种新闻媒体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从博客到微博,从PC客户端到手机应用软件,新闻的实效性和便捷性显而易见,在智能手机和无线区域网络覆盖面逐步增大、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的进程不断深入中,人们随时可以浏览新闻,发表看法,表达观点。

2网络言论煽动性、引导性特征显著

在关于网络是否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调查中,认为极少有和没有的分别只占被调查总数的68%和34%。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网络是具有引导性和煽动性的。在网络时代,网络身份虚拟化、匿名身份等似乎给网民披上了一层“保护膜”,网络言论自由也成为网民想说就说、不吐不快的最大动因。不少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以网络自由为屏障,一些具有消极因素的内容,给网民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大学生网民对待网络问题的普遍态度或做法

根据调查,当被调查大学生看到对网络环境建设有不好影响的虚假、诈骗信息或者网络语言攻击等内容时,有6735%的人选择不理睬,2585%的人选择举报,只有204%和476%选择与之争执或者其他,这可以得出,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是可以理性、谨慎地对待网络问题的。在遇见网络问题时,置之不理可谓是一个选择最多的策略,另外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法就是举报,一般情况下,社交媒体软件或者新闻评论互动区都设有举报按钮,选择相应分类,如“垃圾营销、有害信息、色情、不实信息、违法信息、人身攻击、抄袭”等分类,就可以对其进行举报,这也为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网络环境维护需要多主体参与

在关于网络环境维护的主体选择上,有7619%的人选择社会主流媒体,有6803%的人选择了国家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器层面的角色,有5442%选择网络文明志愿者等优化网络环境的群体。这说明,在新媒体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各个社会群体、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大众认知中,社会主流媒体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最大,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网民能够实时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信息则是通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因此社会主流媒体对于网络环境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国家机器使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政策制度等,也是网络环境维护的重要主体。另外,就是本文中所述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也是网络净化的重要力量。

5.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有待优化

根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服务状况的评价,有4422%认为服务一般好,2109%认为群体服务不好,只有748%的人认为其服务非常好。这说明,在大众认知中,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意识上也没有认识到这一志愿群体存在的意义。而且在实践行动上,由于没有完备的发展计划和规程,也没有确定的发展模式佐以借鉴,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的服务仍有待优化,而这一群体也应该不断完善发展,为维护好网络环境出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