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启示实用13篇

债务危机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1

欧债危机;演进;救助;根源;启示

1 欧洲债务危机的演进

早在2002年,希腊为了加入欧元区曾同高盛签订了旨在掩盖10亿欧元债务的“货币掉期交易”的合约,以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对赤字和负债的要求。之后,不得不为此制造更多的货币掉期交易掩饰债务和赤字。2009年10月,新上任的希腊政府暴出账目作假问题为欧洲债务危机拉开了序幕,新政府宣布2009 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时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市场渠道筹集足够资金以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只能依赖于欧洲央行的贷款,货币市场上流动性短缺问题顿时变得尤为棘手,关于希腊债务违约的猜测也此起彼伏。

2010年欧洲多国预报了财政赤字会大幅上升,导致了欧洲股市大跌。随后,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的核心国逐步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公共债务都居高不下,引发了评级机构的降级或者负面的展望,逐渐引发了一场金融市场的大范围的恐慌,欧元汇率急剧下跌,很多欧洲国家的债务收益率飙升,融资成本大幅增加,CDS风险溢价上升,尤其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2 欧债危机的救助措施

希腊在危机爆发初期,鉴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所规定的“不救助”(no-bailout)条款,欧盟委员会和欧元区表现比较好的成员国在是否救助希腊这一问题上一直没能达成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危机救助的最佳时机,造成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内进一步发展、蔓延。并且不断向欧洲核心国侵蚀,造成了欧元的大幅下跌,成为了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大考验。为了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传染和恶化,2010年4月11日,欧元区成员国达成一致同意在必要时向希腊提供总额为450亿欧元的贷款,利率为5%,随后又于5月2日出台了高达1100亿欧元的巨额贷款,10日,欧盟相继推出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欧洲理事会为应对此次债务危机而先后建立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zation Mechanism)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IMF和欧盟也协助希腊推行紧缩财政政策。

救援基金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却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下一次危机的爆发。2011年6月,对希腊债券的再融资又加剧了危机。随后,希腊议会批准了为期5年的财政紧缩计划,欧元区首脑会议同意给予希腊第二轮的援助贷款。2011年10月欧盟峰会就希腊债务减记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然而此次峰会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迎来债务危机的拐点。

尽管2012年的希腊公投仍然维系希腊留在欧元区,但欧债危机仍在泥潭中挣扎,之前的乐观估计被证实是不太符合实际情况。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宽松和经济刺激的趋势跟欧元区债务国压缩赤字的目标构成了两难悖论。

欧盟决定到2013年6月,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将取代以上的两个临时机构,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机制来维护欧元区的稳定。通过设立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和欧盟金融监管系统(The 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 Supervisors)等机构的设立来加强欧元区财政系统的监管工作。最后是增强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这主要通过加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力度、引入制裁措施、增进成员国预算结构的协调性等措施来实现。

3 欧债危机的根源

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届的希腊政府都没能克服竞争力低下、贸易投资不平衡、财政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危机爆发的时候,由于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滞后和危机应对机制的缺位,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并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放任了危机的升级。

此次危机的外部诱因是次贷危机助推的债务膨胀和债务危机,评级机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部根源有如下几点:1、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不匹配。2、《稳定与增长公约》虽然对一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做了相关规定,但因缺乏后续的监管和保障条款,最终形同虚设。3、欧洲中央银行的权责受限和单一货币政策的局限性。4、最终贷款人缺失。5、欧元区成员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失衡,高福利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重了财政负担,危机国普遍缺乏经济内生动力,并且社会保障支出过高。6、欧洲银行互持债券容易导致银行体系的连锁反映,风险叠加有可能引致系统风险,超过可控范围。7、持续的紧缩政策会使欧元区的经济继续恶化,并且债务危机会向欧元区经济体扩散、升级。

此外,危机国也各自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希腊的债务问题早在其加入欧元区之前就已经存在,爱尔兰的问题更多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坏账占比过大,西班牙则是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得政府不得不对本国银行进行救助,引发债务问题。葡萄牙和意大利的问题则更多体现在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方面。

4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欧债危机对我们有很多启发:通过长期的赤字财政粉饰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政府要健全赤字管理和弥补机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体额核心竞争力。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发展热情很高,并且由于考核监督机制不具备连续性,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不计成本地融资。但中国出现类似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通胀的水平也高于欧洲,未来现金流和还款能力是有所保障的。中国财政的整体健康程度要远远高于欧盟的水平,即使未来债务负担过重,中国依然可以采取发行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中央银行所扮演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中国也拥有极高的储蓄率,家庭部门来承担公共负债的能力非常强大,在法律制度层面的约束也比较小。

【参考文献】

[1]沈忱.欧元区主要成员国财政可持续性及欧债危机救助措施分析[M].浙江大学,2012

[2]梁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传导机制与启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徐明棋.欧洲债务危机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上的缺陷[J].社会科学,2012年1月,32-38页

[4]何代欣.财政整合:走彻底化解债务危机之路[J].中国财经报,2012年1月6日,第006版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2

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部借来的债务,而债务危机指的是一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处理其债务问题而引发的宏观性的、全局性的财政危机[1]。债务危机国家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体现了该国政府债务的不可持续性。随着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都成为了困扰其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这些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自身的债务结构问题有借鉴意义[2]。

2.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2.1拉美债务危机的成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拉美的外债并不多。但是随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改变以及拉美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失误,是造成拉美外债增长的主要原因[3]。拉美国家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借入了大量以硬通货计价的债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拉美国家的债务问题变得日趋严重,进而演变成了影响世界经济的债务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不但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能力而且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拉美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此时持续降低,与此同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却持续升高,这就造成了拉美国家贸易收支逆差日趋严重,进而不得不举借新的债务。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的节能运动也使得一些有石油出口的拉美国家中不再能保持外贸收支平衡。与此同时,一些拉美国家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则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

2.2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欧洲多个国家从2009年开始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4]。2009年希腊发生了债务危机,随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及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了信用评级的负面评价,与此同时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财政赤字压力。由于这些国家持有希腊、葡萄牙等国家的债务较多,因而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受这些国家影响,芬兰、丹麦、匈牙利等国家也开始纷纷出现了债务风险。从2010年4月开始,欧洲各国、欧盟委员会及国际组织开始采取制定财政紧缩政策,削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措施来缓解债务危机压力。至2010年7月,债务危机国通过采取紧缩政策以及寻求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债务危机问题终于开始好转。但是到目前为止,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结束。

2.3两次债务危机的特点对比

总的来说,拉美及欧洲债危机在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在这两次债务危机中,债务国都没有对债务货币的控制权;两次债务危机都源于廉价信贷;两次债务危机都与全球经济衰退相巧合。

从历史角度看,拉美国家经济本身的落后性是产生债务危机的根源。一直以来,拉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经济结构单一畸型,其国民经济严重依附于发达国家。当时拉美国家正因大力发展出口品而大量举债以扩大国内投资,而此际西方经济却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长期滞胀,国际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产生。

欧洲债危机成因的特点在于[5]:第一,欧元区没有建立欧洲统一的财政机构,存在制度性缺陷;第二,欧盟债权国家与债务国家的经济体系有较大差异,各国之间的经济结构明显失衡;第三,欧盟国家中优厚的社会福利支出,不但大大地推高了这些国家政府的债务水平,而且使其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进而缩小了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区位优势。

3.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债务结构的启示

通过研究拉美及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可以发现,经济泡沫和债务危机有一定关联度。而财政是金融风险的最后贷款人,一旦金融危机出现都全由政府财政来收拾残局。所以,金融机构在发展自身业务时,一定要加强风险预测与应对。因此,我国要谨防福利过度、防止泡沫经济转化成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进而使转化成财政危机[6],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债务风险。

消除债务危机的治本之道就是发展本国的经济,前文提到的大多数债务危机国家的财政资金基础不够坚实是其爆发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使经济增长率超过国债利率。此外,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并不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但地方政府债务却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必须严密控制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对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保持关注,并努力增进存量平台贷款的风险缓释和整改增信[7]。

4.结论

拉美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说明了债务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经济发展问题。鉴于拉美及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中国应该严重控制财政支出,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从而降低债务危机爆发可能性的治本之道。(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东荣.浅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防范―从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7(05).

[2] 刘志强.财政风险的本质、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1(08).

[3] 石建华,孙洪波.拉美国家金融动荡的财政因素分析[J].拉丁美洲研究,2006(04).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3

一、从公共选择视角探寻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经济人”的假设原本是用在经济市场的行为分析中的,而公共选择理论将其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方面。该理论主要从欧元区各国内部政治市场的利益博弈入手找寻原因。

1政治市场上的需求方:选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选民们的投票行为是建立在成本—收益的权衡计量的基础上。他们在其他条件无差别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投票给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实际收益的政治家,甚至也可以为了节约成本而干脆放弃投票。

2政治市场上的供给方:政府。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所以,为了选票,他们在竞选时总是向选民做出诸如扩大就业、增加福利、降低税收等承诺,他们在当选后就通过大规模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办法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这势必造成通过各种融资途径来支撑其巨额的财政赤字。

3政治市场上的寻租行为:利益集团。在政治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他们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如建议、游说、疏通、走后门等,企图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权,其中大部分与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有关。这就是“以低贿赂成本而获取高额或超额利润”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实际上就是“权钱交易”,是伴随政府干预而产生的副产品。寻租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导致腐败,败坏政府声誉,增加廉政成本。

与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一样,政府同样也会失灵,政府失灵的情况甚至更严重。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短期化、财政盲目扩张性、政府行动低效率、政府腐败。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政府失灵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制度方面财政、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整齐划一的货币政策不适用于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欧盟各国,于是财务状况较弱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等五国(合称为PIIGS五国)大规模借助于财政政策的扩张,偿债危险加剧。然而,从危机产生机制及作用来看,欧盟各国尤其是PIIGS五国在政府干预方面也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失灵方面的问题。

1政府行为短期化。为了追求眼前短期收益,在各种民意调查和竞选中获得更多支持率,政府采用了欺骗愚弄公众的方法。例如,希腊在当初加入欧元区时,就利用投资银行粉饰财务,以满足《马约》的标准,“挤”进欧元区。而且历届政府为了选举都刻意向公众隐瞒公共债务与财政赤字的庞大规模,而当政时期并未对债务问题进行有效治理,致使问题越来越大,最后被揭露出来后,引起社会恐慌,加剧危机。

2财政盲目扩张。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应该归咎于政府与相关利益集团的长期过度负债。欧洲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欧洲地区社会福利的趋同化。像PIIGS五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一味想在工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向德国、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追平,只能不断地扩大财政支出,致使财政支出大大超出国内产出与财政收入。而工资与社会福利具有“黏性”,上涨后很难再行下调,所以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负债只能节节攀升。

3政府行动低效率。这些国家的执政者畏首畏尾,面对危机没有及时出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比如,早在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已高达53%(《马约》的规定是3%),但政府没果断采取行动而一再拖延。另外,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政府不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而放任国内虚拟经济泡沫膨胀,导致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4政府腐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分析,希腊政府之所以负债累累,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在其政治体系中长期存在政治分赃和贪污成风的恶习。正是腐败使得希腊政府债台高筑,爆发危机,而不得不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而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致使其经济连续6年下滑,失业率将近30%,民众收入萎缩近1/3。

二、从公共选择视角寻求欧洲债务危机的治理途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矫正政府失灵,就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制度化改革。所谓制度化改革就是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决策规则来改善政治,因此,必须重新建立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加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二是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试图利用市场力量来弥补政府的功能缺陷,以提高政府效率,克服政府失灵。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早期措施主要是由欧盟各国、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先后给予各项经济援助,主要包括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利率5%的贷款,以及面向欧元区的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救助方案。另外,欧洲央行在市场上直接购买PIIGS五国的国债为其融资,量化宽松政策期限得到适当延长。后期的措施主要是欧元区各国开始普遍提高利率,削减财政支出,此举引起欧洲各国民众的反对,国内游行暴动频发。

以上各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继续扩大,但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笔者认为,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寻求治本措施更为重要:其一,进行制度化改革。一方面要强化欧元区的经济政治规则,巩固财政,稳步削减赤字,加强债务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国政府监督,建立并完善监督机制,设立统一的危机应急机构。其二,市场化改革。PIIGS五国必须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关于这方面,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6月出台了“欧洲2020战略”十年发展规划,强调欧盟经济增长要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以绿色经济和高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欧洲债务危机引起了中国对债务问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甚至无力还债的现实更是引起了中央的重视。2013年8月1日,全国性地方债审计全面展开。从摸底情况来看,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现状令人忧虑。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所承担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高达2070万亿元。在审计的36个地区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竟达189%。

2地方政府债务“两头小、中间大”,区域不平衡特点明显。从纵向政府层级看,地(市)、县级债务规模较大,而省级、乡级的债务规模相对比较小(见表1)。从横向看,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同样都存在地方政府债务,但不同地区债务规模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少导致债务规模较大,风险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3地方政府多头融资。据2013年6月的调查数据,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来源看,主要有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分别为553万亿元、121万亿元和11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主要来源。由此可见,银行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颇大。然而,银行贷款在管理方面较为混乱,风险难以准确预测,这都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隐忧。

4地方政府债务多头管理。尽管由财政部的地方债还没有全部发行完毕,但多头管理的现象已经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负责规划债务投向项目的是发改委,审核举债目的及贷款的有发改委、财政厅、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债务的运行管理则由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负责,最后债务的偿还由财政部承担。这种现状致使地方债在规模和结构管理上难以统一,风险控制和资金偿还的不确定性很大。

5地方政府债务将迎来集中偿还期。这次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在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2013下半年、2014年到期的分别占2292%和2189%,2015年至2017年到期的分别占1706%、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的占1876%。因此,2013年下半年到2015年到期的应偿还的债务总计占到6187%,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政府还款压力较大。

(二)欧洲债务危机分析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启示

欧洲债务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些区别。例如,从债务主体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属于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债务性质上看,前者主要是外债,后者要是内债;从投向来看,前者主要投入消费与福利领域,而后者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究其原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出现与前述欧洲债务危机相似,都应归咎于政府失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的政府失灵,突出地表现在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工程、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上的不对称、财政收支不透明和腐败现象频发四个方面。

1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工程。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内容较窄、指标较少,GDP往往成为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GDP目标盲目扩大投资,以期在任期内实现“政绩”。所以地方经常出现大搞政绩工程的情况,甚至不惜为此大举借债,却很少对项目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仔细分析。这既违反了市场的规则,也浪费了财政资源,而且投资项目效益不好的话,还会给地方政府贷款的偿还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称。在财权方面,我国财政收入中央政府获得的很多,而地方政府获得的很少。但与此相反,在事权方面,地方政府却承担了大部分的经济与社会责任,如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基础项目的建设,以及发展地方企业、平衡居民收入等。而承担这些责任都势必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地方政府支出就很大。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借债则成为必然的选择。

3财政收支不透明。过去,我国《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造成地方政府的正规融资渠道狭窄。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设立地方投融资平台,借为相关单位或者项目提供担保的名义筹措资金,从而规避法律的直接管制。这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隐蔽性较强,相关信息披露不全。而这些债务在最近的审计工作中被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恐慌和市场动荡。

4腐败现象频发。地方债务融入的资金,由于不需要走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预算流程,来得过于容易,往往打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名号,被随意投入各种渠道,使用效率非常差。利益集团从中谋利,导致层层转包、工程质量失控等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应运而生。

(三)从公共选择视角看中国地方债务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行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虽然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未严重到爆发危机的程度,但如果处理不当,依旧可能出现“滚雪球”效应,对中国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反思欧债危机,结合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经济均衡,我国政府应从制度化与市场化两个角度寻求管理措施。

1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地方债务管理。2014年下半年,《预算法修正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先后出台。随着二者的出台,中央已建立起一个解决地方政府新增和存量债务的整体框架。与以往相比,新框架在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及用途方面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引。首先,今后允许省级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但市县举债需由省级代为举借。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来源与偿还做出了规定。用途方面只能是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预算收入等。最后,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必须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2实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与风险预警。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方面,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新增债务率、利息支出率、担保债务比重、资产负债率和债务依存度等指标体系,从需求角度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另外,中央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利用它及时辨别与衡量债务风险,对即将超过警戒标准的债务进行果断处理。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4

两次危机的相同点:

一、大量举借外债

20世纪下半叶拉美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工业化,急需增加投资规模,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当时发达国家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对这些国家形成了极大的诱惑,于是很多拉美国家通过举债来弥补投资缺口,外债越积越多,到80年代初,外债规模超过了本国的支付能力而陷入债务危机。有数据统计,截止到1982年末,拉美主要四个债务国外债总额达2575.6亿美元,占拉美外债总额的83.58%,其中墨西哥外债余额876亿美元,巴西913亿美元,阿根廷436亿美元,委内瑞拉350.6亿美元。

而欧债五国债务总额达债务总额达33306.77亿欧元,其中爱尔兰债务率为104.95%,赤字率9.85%,希腊债务率160.81%,赤字率9.18%,意大利债务率120.11%,赤字率3.95%,葡萄牙赤字率106.79%,赤字率4.04%,西班牙债务率68.47%,赤字率8.48%。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欧盟成员国的赤字率应控3%以内,债务率应在60%以内。欧债五国债务率和债务率已经严重超出安全标准。

二、两次危机爆发的背景

拉美债务危机发生在国际资本主义危机爆发之后,欧债危机爆发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产生的国际环境比较类似。由于在危机爆发后,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产生消极作用,使危机爆发的地区和受影响的地区消费和投资需求会大幅下滑,使经济进一步萧条。这个时候政府一般采用财政赤字手段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债来弥补赤字,当债务总量超过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爆发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和欧债危机就是这种形式。

三、借债成本的提高

拉美国家的债务大都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借来的,出现赤字后又要通过借新债来弥补,这些贷款偿还期短,条件苛刻,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为了应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高利率,使拉美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据统计,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智利多付利息8500万美元,巴西多付5.7亿美元,阿根廷多付1.8亿美元,利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从2009年底到2011年7月,标普将希腊评级从A-下调到CC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到评级的下调,意大利的评级展望在2011年5月夜被调整为负面。信用评级的下调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引起资本外逃,同时也使得融资成本的提高。

四、不同点分析

首先,欧债五国实体产业的缺失是危机发生的元凶,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出现危机的五国是西欧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主要靠旅游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欧债五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其中爱尔兰为66.57%,意大利72.51%,希腊78.8%,葡萄牙74.82%,西班牙74.06%。而五国的服务业无一例外都是旅游业,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会带来巨额的收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会非常脆弱,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给这些国家的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爆发危机。此外,高福利也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国家中,医疗费用和上学费用都比较低,对于失业者也发优厚的工资,这就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多年来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继续维持高福利,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再次,欧债五国是欧元区成员国没有独立的货币自,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平衡欧元区各个国家利益的结果,相对于每个成员国,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政策不是最优,这就意味着在危机爆发时,希腊五国希望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德国法国为了稳定本国物价水平,希望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员国意见不统一,这也是危机产生的有一个重要因素。

拉美国家和欧债五国有很多不同,首先拉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没有高福利政策增加政府负担,但是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主要依靠出口来创造外汇,而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是初级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其中,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主要出口咖啡和香蕉,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生产石油,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持续下降及咖啡。香蕉等农产品价格一跌再跌,使这些国家苦不堪言,进一步恶化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债能力下降,债务总量不断上升,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其次,拉美这些国家没有像欧债五国那样有坚强的后盾力量,欧洲成员国一旦出现问题,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其他成员国为了避免危机的扩散,不会坐视不管,可以说欧债五国出现问题的原因更多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道德风险产生的。而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像欧洲中央银行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那些西方债权国不仅会见死不救,而且还会落井下石,这是拉美债务危机一个重要因素。

五、欧债危机和拉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保持适度的债务规模和优化债务结构。在发展本国经济的时候,要积极吸引外资,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外债项目的投资效益。在完善债务结构方面,一定要着重汇率和利率风险,完善外债利率结构,固定利率外债和浮动利率外债要保持适度的比例。使借债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才能减轻债务负担,提高债务的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是固定利率计算的外债总额占以浮动利率计算的外债总额的2.3到4倍之间为宜。这样就有利于避免因利率变动而带来损失。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出口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造型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国际产业竞争力度。这两次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度,在国内私人投资不足的时候,政府只有靠借外债增加投资规模,久而久之国家的发展就会过度依赖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债务越积越多,最后产生债务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这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要降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产业的资金投入规模,实现我国产品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我们要坚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兼顾公平分配的原则,实行循序渐进的福利制度,避免欧洲国家高福利政策下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欧债五国依靠财政赤字来维持本国的高福利制度,债务越积越多,当债务规模超过本国偿债能力时,就容易爆发债务危机。而如果缩减财政支出,降低福利标准,就很有可能引起民众不满,甚至产生社会动乱。虽然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方面的比例远低于欧洲国家,但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福利制度关系到民生,但不可一步到位,而应坚持循序渐进量入为出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逐步提高福利水准。

参考文献:

[1]周逢民.欧债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

[2]叶谦,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债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探索问题,2011.

[3]潘晓惠,陆岷峰.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1.

[4]李欢丽,李石凯.债务危机与欧债五国银行产业衰退[J].中国金融,2012.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5

其次,在较大的国际层面上,针对希腊债务危机的国际救援还涉及到要不要以及如何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的问题。希腊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但已不再与其他独立货币发行体的国家完全一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几乎是第一次遇到如何对待一个遭受危机冲击同时又是非独立货币发行经济体的问题。

具有一定偶然性的事件是,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是一位法国人,他被市场传闻将要参与下届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竞选。法国现任总统似乎不愿看见前者利用这次希腊危机救助机会在欧洲舞台大显身手。此外,欧洲中央银行现任行长也是一位法国人,距离退任不远。这三位人士多多少少都将法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以某种形式参合进了希腊危机解救进程中。

第三,2010年5月之前,在欧元区和欧盟体系最具发言分量的联邦德国朝野上下几乎一致的声音是反对直接救助希腊。德国有足够的理由提出反对意见。基本缘由是,欧元区自2001年接纳希腊加入以来,其早先确立的宏观经济标准在事实上和规则上都出现了松动。早先的规定是,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不超过3%,政府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不超过60%,近三年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接近于各成员国平均水平。希腊在2001年入门当年勉强达到了这些门槛条件,但从2002年开始就渐渐偏离轨道,并且距离这些标准愈走愈远。希腊的这种做法在欧元区内起到了明显的“带头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的这些宏观经济规则便名存实亡了。如果给予希腊不带任何惩罚措施的援助,实际上就是在鼓励违规行为。这样下去,欧元作为区域统一货币的前途必将结束。

事件演变到2010年5月初,情况变得危急起来。希腊政府面临超过百亿欧元的到期债务需要支付。债主们主要是欧元区内商业银行,包括德国和法国的若干大型商业银行。如果希腊政府宣布违约,欧元区内多家银行机构将面临坏账陡增的风险。欧洲金融市场将出现犹如当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所引发的大地震一般的情况,欧元将坠落,德法两个欧元轴心国也将难逃灾难。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欧洲联盟携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两项救助计划。尽管欧元区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欧元或许会继续跌落一段时间,但眼下最危险的时刻看来已经过去。

对正在着手推进地区货币金融合作事业的东亚地区,希腊债务危机及其解救的进程可以说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

第一,推进地区货币一体化存在显著风险。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给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这次希腊债务危机或者说欧洲债务危机都是有关成员国对自己的财政平衡失去有效控制的结果。而他们财政平衡失控的原因既有政策因素,也有经济增长条件方面的客观因素。

第二,货币区安排是稳定地区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没有货币区安排,没有欧元体制,那么希腊债务危机将使欧洲演变成十多年前东亚金融危机那样的局面。

近来国际上有一种看法说,希腊债务危机因欧元统一货币而加深了。他们认为,如果希腊如十多年前的泰国一样,在遭遇危机时拥有独立货币并让自己的货币对外贬值,那么其经济复苏可以得到刺激,对外债务支付问题最终也将得到解决。并且,他们还认为,美国政府债务/GDP比率也很高,而它之所以不必像希腊等欧元区成员国那样担忧债务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有让自己货币贬值的可能性。

这个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人们还更应该联想到东亚金融危机时货币贬值的连带效应,即泰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引起后来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以及货币贬值,例如几个月后的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设想希腊在欧元区之外,希腊遭遇债务危机冲击后出现德拉克马(希腊原来的货币)的剧烈贬值,那么,这种情况将几乎立即在欧洲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冲击波效应:不用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经济体难以承受,很可能连意大利、法国等也难以支撑,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无疑将坠入紊乱之中。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事实上曾有过多次类似的经历。

也就是说,如果欧洲没有欧元货币区,同样的希腊债务危机将造成更大的冲击和破坏。在这个意义上,欧元区体制发挥了显著的缓冲作用。

第三,在推进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建立一定的、具有一定财政职能的区内救援框架机制是必要的。欧元区在成立之初就成立了欧洲中央银行,其具有一定的救援功能。但是,欧洲中央银行显然只具有流动性救助功能,缺少财政救助功能。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防范成员国的道德风险,但在应对希腊债务危机时客观上显示出其天然不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针对希腊的救助措施在欧洲都必须提交给欧洲联盟,而欧洲中央银行则只能作为一个“次要”角色。欧元区有16个成员国,欧洲联盟则有27个成员国。在欧洲联盟层面讨论救助政策,显然是更加复杂的、费时费力的事情。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欧洲的这些制度设计也包含有它的合理性,即欧洲联盟事实上是借此表达了其乐于看见欧元扩大的进程不断发展的愿望,在未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现有欧盟成员国加入欧元。

当前,东亚地区“10+3”框架中已经出现清迈协议多边化,即在东盟与中日韩货币当局之间建立了多边性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东亚地区货币合作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但是,也很明显,这个机制仅仅是针对货币市场流动性挑战,其功能很有限。从长远观点看,要应对当年泰国货币危机或今天希腊债务危机那样的挑战,东亚地区现有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6

2007年的金融危机,众多国家陷入严重困境。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落难之后,风暴矛头直指欧亚小国,货币贬值,股价下跌,银行倒闭等等。从此,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国家破产。冰岛金融业“连累”冰岛成为第一个 “国家破产”的代名词。但是,金融海啸并未就此打住。时隔1年,迪拜又现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一再出现的债务危机表明,一国的经济能够迅速从经济复苏的进程之中再次跌入困境。

所谓债务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债务危机爆发起因

(一)基本原因――大量对外举债

冰岛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的特殊性等因素,其支柱产业为渔业。几十年来产值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左右。渔业产品出口更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社会经济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开始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

与此同时,冰岛的银行也效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次级按揭资产便是其中一种。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幅度,总外债规模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外债总额高达1000亿欧元,但是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央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央行的过度举债,流动资产比例过小,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二)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模式隐含的致命弊端

2005年,冰岛金融业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已经与渔业相等。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相对萎缩。官方数据表明,冰岛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而其几大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却高达1280亿美元。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以致其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此外,冰岛银行业构成了该国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中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时,其定价完全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波动性较大,因而风险度也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甚至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此次金融危机,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三)导火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冰岛的金融行业与国外开展信贷交易,其他行业企业在欧洲掀起的并购热潮也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不过,随着全球信贷危机来临,金融危机的全球连锁反应使冰岛为经济异常发展付出代价。冰岛政府面对危机把第三大银行Glitnir收归国有后,又接手了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这无疑给各国都上了一课,冰岛政府之前的冒进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连锁反应――全球感冒

单个较小国家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现。

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等,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

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又一重创的是迪拜帝国的经济泡沫破灭。这些惨烈的教训无疑带给了我们一些警示意义: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合适的国家发展模式并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该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国家保持警惕,建立合适中国初级阶段国情的发展模式,不可过于冒进,并且要及时地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处于摸索阶段,应当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型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本土化的策略,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切忌全盘照搬。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经济多元化。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使我国在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上有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控制举债数量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7

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单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希腊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希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很低,制造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过高,达到80%以上。海运业和旅游业是希腊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这两个行业对国际经济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欧洲债务危机以后“受伤”也最重。多年来,希腊政府并没有培养出抵御国际经济逆境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福利制度,公共开支过高,债务负担沉重 

希腊属于高福利国家,公共福利开支很高,除了滥发退休金、缩减退休年限,社会福利更是挥霍无度;俟财政债务累积成山,问题愈加严重,政府却提不出办法。希腊政府长期举债,规模庞大,资产负债率高,没有合理控制债务规模,而且面临较高的财政及贸易的双赤字。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债务相继到期,而其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只能用发行债偿还旧债,形成恶性循环。这导致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介入,要求该国撙节支出。 

(三)国际信用评级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标普、穆迪及惠誉等三大评级机构频频调降希腊、葡萄牙等国评等。这对上述国家来说是又一重大打击,更使欧洲债务危机雪上加霜。希腊债务的减值引起国际投资人的抛售,导致其国债收益率飙升,之后该国不但借债困难,而且债息成本大幅度增加,这样就给信用评级机构一个降低评级的理由;但是评级一旦降低,危机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就会进一步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危机也在不断地恶化。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即批评道,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成为引发市场波动的一大来源。 

(四)欧元区货币制度的内在缺陷 

希腊政府和人民的挥霍无度固然难辞其咎,但是欧元制度设计的不良,也是危机蔓延的主要原因。当年设计欧洲单一货币的歐元,目的是要统一各国的货币,但问题出在事先没能弄清楚货币制度与财政、公债制度的关联,更未充分考虑到各国的经济条件及文化差异,待到“欧猪五国”财政失控时,却因为已经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发行货币进行调节,于是只能靠滥发国债以解燃眉之急。以德国为首的“纪律派”,主导将撙节的措施强加在每一个国家身上,不仅增加人民痛苦,更让经济无从复苏。而一次又一次的撙节协议,更让希腊经济不断萎缩。 

三、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希腊债务危机虽然不大会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但是却加大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自从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关系,中央政府的份额相对扩大;但财政支出的责任分担没有太大改变,民生、医疗、义务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支出多由地方负责,近年来地方在财政支出的分摊比重越来越高,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地方政府负债规模逐渐增加。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超过20万亿元,地方债的规模甚至已经与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相上下。因此,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容小觑,应该不断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控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出口的政策,中欧贸易摩擦也会不断增加。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势必应该调整。应该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继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中国经济的永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控制财政支出 

欧洲希腊、葡萄牙等国相继爆发债务危机,问题症结都在政府财政纪律不佳。财政支出规模庞大往往是导致债务危机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殷鉴不远,虽然我国财政状况整体上良好,但我国政府亦当重视政府债务过高的情况,重视财政纪律的建设。我国应该避免高额的财政赤字,注意防范、化解债务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8

迪拜是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面积第二大的酋长国,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湾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世纪60年代末,石油的勘探开启了迪拜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石油财富的积累自拜得以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力开展基础建设。但由于石油储量并不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迪拜开始致力于多样化发展。凭借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迪拜已经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与此同时,迪拜还将出口所获得的石油美元存在国外进行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对冲基金、衍生产品市场等为石油美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其财富基金积极参与跨国投资,曾获得丰厚的收益。 迪拜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在1998年开始推出的房地产振兴计划。政府的刺激计划使得迪拜房价从2004年至今翻了4倍。通过投资房产和基础建设,迪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推动了旅游业、高端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发 展,也推动了迪拜经济的二次繁荣。

二、迪拜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剖析

1、政府政策导向性失误导致房地 产市场泡沫严重 由于迪拜的石油资源开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当局意识到仅仅依靠有限的石油资源难以继续经济增长,因此,迪拜政府迅速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把自由贸易区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自由贸易免税区,它吸引了无数人来迪拜投资和消费。自2001年起,迪拜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展大型项目建设,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港口贸易等等。同时,迪拜政府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发展房地产的经济政策,使得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世界地标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作用,迪拜的国有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动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加,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 这种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追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造成迪拜政府政策导向出现失误。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迪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过分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房价地价的炒作,引起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破灭。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迪拜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以虚拟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2001年以来,地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37.4%;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代表实体经济的石油产业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虚拟经济的地产业则占20%。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繁荣,迪拜政府自2002年起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同时,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奢侈旅游和中东金融枢纽为目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推进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 虽然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迪拜房地产的投机需求,但也为迪拜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迪拜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它无法像其他海湾地区的国家那样,通过出口石油来得到持续固定的收益。这个很小的经济体,却借用了大量资金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负债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例之大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尽管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增加流动性来缓解借款者的压力,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害,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迪拜在过去数年里所依赖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它无法保证迪拜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得足够且持久的利润。因此,迪拜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维系,而且必然崩溃。

3、过分依赖外资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迪拜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加之迪拜国内基础货币储蓄并不多,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只能依赖外部贷款。在国际经济环境大好时,国际投资者看好迪拜,于是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目前该国债务总量为800亿美元,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担保的外债236亿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者信心下降,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力口上全球信贷紧缩政策,导致迪拜资本流入急剧萎缩。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2008年由于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大量资本流出阿联酋,导致其资本账户出现550亿美元的赤字。同时,由于迪拜货币迪拉姆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美元贬值预期的增强进一步加剧了迪拜的资本外逃,资金链严重断裂。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迪拜政府不得不多次增发债券。这种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极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更无法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迪拜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旁地产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原因是迪拜的发展模式出现问题。

三、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房地产泡沫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09年到现在,经济复苏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楼市这类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且房地产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复苏,而在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房地产的投资更为惊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显示,2009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最信贷的具体流向为: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51.6%。在房地产救中国的论调下,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翰匝来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差不多都创了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毫无疑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太高,单纯依赖卖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旦土地使用资源匮乏,城市的发展将会陷入动力不足的局面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9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下面就将探讨一下欧债危机的成因:

首先,欧债危机产生的外因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本质是将私人部门的债务进行向政府的转嫁,没有实质上解决金融危机所影响的资金匮乏和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反而导致了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幅膨胀,赤字巨大。另一方面,便是信用评级机构所发挥的负面作用。希腊等国本身已经出现了极为恶劣的财务状况,其瞒天过海的做法却遭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及时披露。这种做法对欧债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其次,欧债危机产生的内因

产生债务问题国家国内经济结构的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以希腊为例,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低经济增长率难以支撑高社会福利。希腊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申请加入欧盟以来,尽管对其经济开放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希腊却要迎合欧盟其他国家来抬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这使得希腊长时期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的状况,高福利变成了财政负担。

2第二个根本性因素是欧元区的“先天缺陷”。欧元区虽然具有统一的央行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条件。

3欧元区各国不对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统一货币政策的矛盾。欧元区的各国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荣辱与共的,然而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反映了最典型的经济结构模式“中心—”式。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婴儿出生率最低的大洲,老龄化成为欧洲多国最为困扰的问题,因为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发生初期,欧洲央行欲通过到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将债务转移到央行,但这种办法实难实行,不仅遭到一些国家反对,也对央行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欧洲央行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作为替代性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欧洲经济结构的发展有两种可能趋势:第一种是目前这种经济联盟结构土崩瓦解,各国分理各国事务。第二种是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将这种货币联盟强化为政治联盟。第一种趋势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尽管欧元区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动荡,但是自欧盟成立以来,为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危机带来的损失,加上相似的文化理念和历史背景,各成员国都不愿将这多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那么,第二种趋势便成为主流趋势,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欧盟各国并没有放弃深陷债务问题的国家,欧洲央行也为此出台各项整改措施,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在未来几年,若欧元区不再有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欧元区会迎来一次新生。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概况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经济合作区域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各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亚洲各国也开始渐渐形成一种经济合作密切化的趋向。

(一)东亚的区域形成

东亚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单一国家影响之外的模式。东亚地区不仅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共同塑造,所包含的其他各国也同样关系到东亚未来的发展,那么,在这样一种既不可一方操控,又不可多方分散管理的情况下,一种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的复合型区域主义便成为主要趋势。彼得·卡赞斯坦在他编著的《日本以外》一书中提到:形成这一模式曾经历过三次模式的变迁。

首先,是“日本化”。日本化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过程,包括传播、效仿以及采纳生产、消费和行为的独特的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化这个词被用来概括从旧的到新的生产范式的转变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东亚出现了新一轮的日本化,这次的日本化浪潮主要从文化的变迁来影响社会进步。

其次,是“美国化”。美国化指美国从物质和意识形态上都在影响着全世界,还指美国流行文化被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世代所喜爱,每个群体有创造出特有的次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合到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

最后,“中国化”强化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潮流。这里中国化的含义既包括中国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还包括生活在东南亚的华裔人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重新主张。

在经历这三种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突出,反而成就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形成。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从当前区域合作的具体情况判断,东亚未来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会选择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以东盟为中心,建立东盟同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复杂的生产网络将东亚各国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紧密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盟。第一种途径对于东盟本身来说造成了巨大压力,它不仅要协调自身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利益分配,还要顾及与中日韩三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而第二种途径更利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因为更大范围内的双边贸易会促使多国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深入,进而不断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三、欧债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极大影响,但是一体化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唯有合作才是各国发展的最优选择。欧盟以及此次欧债危机的研究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一)启示一:制度构建——结构优化先于经济合作。

欧债危机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折射出一个区域合作体的内部机制问题。尽管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经济体制可以保证其经济发展的万无一失,但每一次问题的产生,都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体制的缺陷,并试图寻找弥补该缺陷的方法。

第一,政策协调体系。如果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下,财政政策有限的影响力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难以预测或是周期性产生的危机。因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建立伊始,各国就应首先对该区域内政策协调体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任何一个区域化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和根基。这里的合作机制包括了:贸易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合作机制等。这些合作机制的确立,打破了各国区域的自闭性,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合作意愿。

第三,区域监管体制。有了政策的实施,有了合作方式的明确,那么对于合作的进程,多方协调结果的践行,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进行核实。这一监管机构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护着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和结构稳定。

第四,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指对各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协调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和预测,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限制在能操控的范围内。并即时提供给内部成员国风险预测的书面报告,帮助各国制定合理的政策来防范经济危机。

(二)启示二:平衡发展——“众乐与独乐”。

东亚区域一体化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程,“共同体”的“共同”程度与成员国的经济成熟程度有关。因此,只有均衡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

第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和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外部均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为零,即净资本流出与净出口相抵。根据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的开放性是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数量匹配原则,即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于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最优指派原则,即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这些原则帮助各国寻找实现内外均衡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第二,信息共享与市场开放。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行维持其有效的运作。但我们发现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其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因而,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一个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市场而言,要通过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来进一步实现“一体化”。

(三)启示三:路径选择——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统领。

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10+3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中,东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

积、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来说都有很大差异,但任何一个国家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都不会使其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这也成为未来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超越单一国家模式。产生这样一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产业集群的发展。东亚的区域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和政府影响的竞争性活动,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压力下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统一供应商的便利性所产生的“向心力”远大于因交通运输不便利产生的“离心力”便是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这些产业集群没有国界限制,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其次,生产网络的构建。有学者说,亚洲贸易和投资区域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生产网络的主导作用。随着产品结构的“模块化”,为具有一定距离限制的供应商参与到现行的生产网络中来。外包业在亚洲国家的迅速风靡,使得生产网络的结构更加明朗化,各国都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不再以某个国家为主导力量或选择该国的发展模式。

最后,跨国公司的推动。大家普遍认可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跨国公司也是生产网络的关键环节,它使得生产网络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分布成为一个“单纯”的网络,多个这样的“单纯”网络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网”。每个国家仅仅是这一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10

危机概述:欧债危机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或者说是国家破产,即国家资产负债表失衡,在主权信用遭到破坏时,主要债权人纷纷要求偿还到期负债,而该国在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又不能通过继续举债融资来偿还债务,使国家出现债务危机而面临破产的威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了抑制经济不断下滑,欧盟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开始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同时,欧盟普遍加大了政府赤字以及扩大了债务的规模。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披露其债务达到了3000亿欧元。随后,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被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下调。欧债危机拉开序幕,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给欧盟的债券市场、银行系统以及实体经济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后果[1]。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支持经济增长,欧元区里面的各国开始陆陆续续地出台一系列计划来刺激经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对处于困境的银行进行注资等。王义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有着后遗症,并且产生了输入性风险,而这些就是欧债危机发生的外因[2]。其次,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是更深层次的较量,美国评级机构对欧债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4]。

(二)内部原因:①“凯恩斯综合征”集中发作: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支出,通过发新债还旧债,长期保持赤字财政。同时,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赤字不断累积上升,成为国家难以承载的重负,终于导致主权债务危机集中爆发。②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缺陷,经济结构失衡是希腊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欧洲国家的制造业等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低,其经济主要是由服务业和旅游业带动的,导致其经济结构失衡。自身经济体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弱。③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希腊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首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分离。欧元区的建立对于推进欧洲经济的一体化,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大问题是导致了欧元区的财政政策缺乏协调性。另一个方面,统一货币和欧元区的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因为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最后,没有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和危机防范机制: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欧元区银行体系互相持有债务令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中国地方债与地方财政政策(中国地方债务现状)

图1显示了2001-2011年间,中国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地方国有企业债务总额以及地方债务总额的变化趋势。由图1表明,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都有较大幅的增长:与2008年相比,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了1.4倍,2011年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和城投债增长了2.3倍,国有企业国有债务余额增长了1.8倍。

四、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启示

目前,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加强控制地方债务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三点:原始负债规模、已有债务违约水平、逾期债务清偿能力,所以加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可以从上述三方面人手。

(一)严控地方政府原始举债规模: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地方政府要把控制原始举债规模作为债务风险控制最初的环节。因为一切债务问题形成的源头是政府最为原始的借债行为。地方政府很多没有清醒的评估自身经济与财力条件,为了投资生产建设项目,大肆举债,最后导致政府资源配置的比重过大,信贷资源过度向政府集中,而政府支出过大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并且很多政府投资的直接经济回报率也很低。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11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和发展趋势

(一)短期救助措施

在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首先展开了自救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紧缩计划。这份计划决定降低公务员的薪水,提高税率,同时开征各种新税项。各种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私有化改革。这些财政紧缩行为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政策推行步履艰难,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同时欧洲央行不断的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填补欧洲各国的政府的赤字,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为欧洲提供金融支援。

(二)长期救助措施

为了降低政府负债,欧洲各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支出被削减。同时在全社会推广终身学习制度,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老年人重回工作岗位。在这次危机之后,欧洲尝试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建立一个救助基金。同时,欧洲建立了银行业联盟,赋予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权,保证欧元区的利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结束。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未来将走向好转,整体危机趋于缓和,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正在重新建立。其他经济体也正在用购买国债的方式帮助欧洲度过债务危机。有学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总负债额是8000亿欧元左右,目前的7500亿欧元援助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负债问题。

但是,尽管出现了缓和迹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次危机对于许多国家的财政系统的破坏都非常大,债务危机仍有继续蔓延的风险,世界经济仍然需要提高警惕。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欧债危机最中国最直观的启示就是政府的债务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还比较健康,但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截止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高达107175亿元,地方债务已经占到了GDP的27%,成为了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同时优化债务结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债务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预案。

(二)慎重推进福利改革

欧洲政府之所以背负了大量的公共债务,归根结底是国内养老福利支出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导致政府无力兑现福利政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利保证制度日趋健全,但是福利改革的推进应当量力而行,慎之又慎。我国应当警惕过度消费的行为,慎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三)有序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思考亚元区建立的可能性。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建立亚元区,只有尽可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亚洲国家的实力,让亚洲国家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才能具备建立亚元区的基本条件。

四、中国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适当减持欧元的外汇储备,合理的优化我国的资产结构,对外汇资金进行小心的运作,合理配比,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持续增值。

(二)把握我国对欧并购机遇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12

二、中外债务问题的不同点

虽然按西方债务标准,中国公共债务问题尚未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债务从零到十多万亿元,这个速度也不可谓不快,虽然公众容易把视点集中于债务规模上,但我们更应关注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债务形成环境和机制上的不同之处:

1.形成原因和经济发展背景不同。欧洲国家债务主要源于公民高福利和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美国则与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反恐怖战争和全球争霸战略有关。其债务形成于二战后七十多年的经济平稳发展过程中,债务规模和历次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反危机”有一定关联。而中国政府债务增加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相比之下,公民福利体制尚未建立,而政府“反危机”政策仅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关,目前的高水平政府债务已经限制了整个社会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

2.债务约束体制不同。欧美国家预算体制较为健全,议会对政府预算拥有较强的约束力。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预算的约束较弱,预算的法制性差,客观上限制了对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分配体制的存在,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已逐渐偏离与民生相关的福利,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失业等方面。

3.国家内部区域发展差异程度不同。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政策难以“一刀切”。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各地区债务规模是否合理难以采取统一的标准衡量,根据审计署的报告,2010年底,有78个市级政府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了10%。

4.政府融资体制有很大差异。欧美国家金融体系较为发达,政府融资与金融市场有较好的接轨。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管理较为混乱,潜在风险很大。由于体制上限制了地方政府以独立身份发行债券,各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借债。根据审计署的报告,2010年底,各种融资平台有6 576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 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有358家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1 059.71亿元,借新还旧率平均为55.20%;有148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逾期债务率平均为16.26%。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较弱,有26.37%共计1 734家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政府债务的不规范运作不仅影响债务偿还,而且容易引起债务纠纷,影响政府公信力,放大了金融风险。

三、中国公共债务问题的复杂性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债务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受国内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的限制,表现出鲜明的“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公共财政改革还不到位。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财政体制还面临较艰巨的转型任务,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保障基金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国内经济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面临一定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对未来财政的偿还能力构成挑战。

2.财政预算管理尚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预算的制定缺乏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与关注,缺乏社会成员对财政支出“合理性”的讨论,财政预算不够细化,过于笼统。国家权力机关对财政预算监督不够有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不够稳定,结构单一,存在较强的预算超支冲动。国家预算管理立法仅有《预算法》,大部分财政活动未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3.国有控股银行与地方债务之间还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由于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动力很容易转化成为国有控股银行放贷的压力,在银行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也乐于将资金投放于有政府背景的项目。使地方政府借助于银行系统,借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生产型项目,当地方政府的借债规模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或偿还能力,极易引发偿债危机,诱发金融风险。

四、债务控制的核心在于加强预算管理

中国政府债务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中国各级政府承担了较多的建设性项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转型和体制不断变革之中,人均收入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提高余地,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公共债务管理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思路。预防债务危机,不仅仅在于如何控制债务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债务管理框架。对中国而言,控制债务规模的核心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加强预算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债务规模管理和完善预算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遏制政府债务规模失控的问题。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框架,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国家权力机关即人大对公共预算的审查与批准机制,把全部政府收支纳入人大全面预算监督、审查和修正工作中,提高人大预算监督、审查和修正能力。人大应拥有预算修正权,各部门应根据人大代表的意见修改预算,而不是各部门自行制定预算后由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人大代表不仅在人大开会期间讨论预算,在人大闭会期间,也应拥有讨论预算的权力,预算编制应该提前发给人大代表以供讨论。

五、改善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预算管理体制较不健全的情况下,渐近地推进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债务管理水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1.要统筹考虑政府融资和金融体系建设。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起步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今后,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逐步把政府融资平台纳入统一的金融体系中,取消各种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形成健康的偿债机制,在政府债务与银行之间建立起“防火墙”。

债务危机的启示篇13

胥丽(1981-),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上海 200433)

美国次级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国家潜在的问题在危机的影响下浮出了水面。2009年末欧洲一些所谓的福利国家爆发并延续至今的债务危机便是这种情况的表现之一。许多人指责欧洲长期采取的高福利政策给政府预算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引发了债务危机。但实际上,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体系及福利政策各种矛盾与问题由来已久,各国一直进行着调整与改革,西方各国福利开支与财政纪律只是引发债务危机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主要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现有的福利措施政策与社会平衡所决定的需求之间的脱节。

一、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理论背景

就政治层面而言,福利国家是在阶级力量对比和相互权力制约下资本与劳动平衡的产物,福利国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自由市场的弊端,以期获得社会稳定与长期发展。阿萨·布里格斯在《历史视野中的福利国家》一文中认为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为了至少在三个方向上纠正市场失灵:保证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如疾病、失业,缩小个人社会不安全程度;对公民地位的确认,保证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服务。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有效缓解了本国劳资双方的对立,促进了他们的人力资本、科技与经济的长足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各国福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适的地方便渐渐显现出来,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减缓、高失业率、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私有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国内竞争等都对福利制度的运行与完善提出了挑战。面对出现的问题,西方各国都相应进行了变革与调整,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爱尔兰等国在经济危机驱动及美国影响下对福利体系采取了谨慎的放松管制的市场化策略。西班牙、法国等国也放松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采取了更多雇主友好型的政策,作为欧洲福利楷模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转向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福利目标逐渐聚焦于社会服务的扩展及强调社会体系中性别的平等,把社会平等与生产性社会政策相结合。发达福利国家遇到的危机与进行的改革影响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对社会福利体系的思考,欧美福利国家几十年来都处于福利建设与变革的前沿,分析西方诸国体制差异与共同规律有益于后发国家对比审视自己国家情况,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并有利于长久发展的政策措施。

对各国福利体系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福利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功能主义方法、冲突理论、政治经济学方法、政治社会学方法以及政策话语取向等等,其中政治科学中又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行为主义理论批判的兴起,综合以往制度主义研究的新制度主义变成了政治学的主流分析路径。与传统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相比,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将制度的重要性及参与者的行为分析结合起来,采用动态、定量的分析方法。同时它更加重视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与制约,也强调在制度框架下参与者非理性选择以及这种有限理性对制度的约束。在制度起源与变迁的因素分析上,新制度主义认为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内生性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固有的因素使得制度在变迁的时候具有粘性以及路径依赖性。在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模式时,新制度主义将经济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分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