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实用13篇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1

2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

中国园林建筑多姿多彩,有着强烈的个性符号和独特的外观特征,设计中着重处理其“意”与“蕴”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通过园林建筑营造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即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变幻莫测的感觉。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另外,于有限之中欣赏到无限空间的虚无之美是中国园林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3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传承途径

3.1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代的建筑中,对传统建筑继承主要体现在传统建筑形式中“形”的较为抽象的模仿方面。一般就是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在历史建筑中提取符号“原型”,在现代建筑中对这种原型做出同类型的“拓扑变形”,并衍生出无数个类型产物。如中国传统建筑有大屋顶、斗拱、红色或绿色的柱子、彩画、门窗木格图案、木结构体系等等,都可以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型”,将其“引用”可衍生出无数的变化。这种“引用”在设计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简化与变形,无论在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整体意象还是局部特征的模仿都表现出这种特点。简化与变形,不是复古式的模仿,而是在构图、形体、材质、色彩等方面对所“引用”原型进行了较大改变。被简化的建筑形式与被简化形式“原型”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仔细追究,总体感觉上二者仍然具有相似特征。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晓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中就将简化或变形的运用大致分为整体简化、模仿传统建筑整体构图特征、坡屋顶意象、模仿木构特征、片段运用、影像运用、移植中国文化其他元素七个方面。如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入口大门整体形态就是传统牌坊的造型(见图1),内庭院中居于水中钢架结构的亭子的造型也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亭(见图2);博物馆的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源于传统的坡屋顶,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见图3);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使其在传统园林的布局上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进行对话与嫁接(见图4)。

3.2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延续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庭院”和“建筑与园林密切融合”两种。现代园林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围合的院落、与园林紧密结合两方面。在城市建筑的庭院设计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只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以将室外的大自然美景搬入室内再创造,也可以将建筑物融入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或者在其周围再造自然景观,使室内外的景物相互穿插,互相借用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注意到了地方气候特色,在空间处理,建筑开合上,都能够吸收岭南民居的优点,突出村落、巷、院落的特点,特别是院落,它是中国民居江南风格的共性,讲究邻里关系,第五园就是传承了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粹,把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有效沟通(见图5,图6)。

3.3传统园林建筑色彩的运用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2

如今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面临的是,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有些人可能会把园林建筑和其它的建筑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彼此独特的风格。 为了使人们对中国园林建筑有一个更加理性、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论文阐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相关内容。

一、园林建筑的重要性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从广义来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功能和具有相当美观要求的建筑,而不是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建筑,例如公园中的餐厅、茶室、展览馆等也包含在内。

二、中国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征

常见的园林建筑从建筑文化背景和风格上可以分为:中式、西式、现代三类;若是按建筑的形式来分则有:亭、廊、榭、花架、棚架、装饰构架等。其中,(现代的园林建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它几乎不受任何形式的制约,只要材料、技术上可以满足要求,设计者便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式来。中式或西式的园林建筑一般应用于相应的园林中,设计、修建这两种类型的园林建筑,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做得“地道”。

就中国园林建筑而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和地位各不相同的作用下,产生许多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建筑。它们包括:皇家园林建筑、私家园林建筑、寺观园林建筑和自然风景园林建筑。接下来我们看看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和南方私家园林建筑。

1、南方皇家园林建筑:

南方皇家园林建筑主要集中于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建筑多为中国园林建筑发展鼎盛时期所建,大多建于优美的自然风景之地,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空间上多去取外向、或内外向结合的处理手法,表现出和自然景观的相融。园林建筑多为南北向,教少随意布置,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官式,但苑中的宫殿建筑也与城中有别,很少用琉璃瓦而多用灭瓦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出檐深度较少,不用柱的生起、倒脚和收杀,梁、枋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翼角起翘教缓。墙体厚重,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严谨,体形粗壮,这些都形成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因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原因,园林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较为封闭,园林建筑整体尺度通常较大。此外,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铜狮、影壁等,它们对皇家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的作用。

2、江南私家园林建筑: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是说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如扬州、苏州、无锡、上海、南京、杭州、常熟、吴兴等地,江南自古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由于园林占地面积狭小,园林建筑布局必须顺应地形,蜿蜒曲折。园林建筑外观上,屋面较陡,线条跷曲,流畅轻盈。由于江南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越,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墙为较薄的空斗墙;屋顶构造也较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三、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我们谈中国园林建筑绝对离不开中国园林,否则就会把它和中国其他建筑类型混同对待。何谓园林呢?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

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园林艺术同出一炉、同时产生、同时发展。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始终表现出以人为本,景为人用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的园林建筑既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又能与人的使用需要相统一,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灵活性、通用性。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是水融的。园林中因为有了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的点染而更加优美,更适合人们游玩、观赏的需要。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如同我国的文化传统一样,具有浓重的民族特征。

中国的园林建筑,由于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建筑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表现得十分自由和灵活,其基本的布局法则与建筑处理手法和西方建筑相比较,有许多相通之处。

四、中国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3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 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 “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 “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 “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 “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 造景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 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 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 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 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 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4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代表。法国人在16世纪曾效仿意大利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西方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在江南其它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方地区最著名的园林。

2 东西方园林的最大区别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形式

东方园林艺术是文人、画家、园丁、工匠们创造自然园林和自然利益的一种追求,这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东方园林大多由不规则平面的自然景观为主体景观组成,建筑装饰和设计则以创建文化品味的不同类型为主要形式,通过植物景观布局,道路的回环曲折,达到自然环境、审美情趣和美丽和谐理想境界的完美结合。

然而,西方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在创建经典的法国宫廷园林时,都遵循了几何形状的美学创建规则,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粹的、人工雕琢的艺术美。园林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线性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的布局轴顺序等,往往是起点高容量大的建筑物严格对称。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园林,园林从属于建筑。

3 东西方园林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在园林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传统中国建筑的园林工程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则以石头为主。在布局上,多数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平面组的布局,西方古典建筑则强调挺拔,突出个体建筑。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突出文化主题,即促进中西部文化融合的。西方园林建筑的主题则突显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调;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东方传统的园林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系统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木框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组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等其他特殊平面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建筑的城堡和塔楼。城墙是园林结构非承重构件,主要起到分散的作用,由于木材和结构的限制,形状和内部空间相对简单。各种用途的房间布局,始终分解成一个单一的积木数量。每一个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地位”,以及与其兼容的“身份”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4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别还可以归结为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常常把布局放在追求城市与宫殿、庙宇、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完美统一上,它不像西方非常流行的对称只是追求在园林本身上。中国园林建筑脱胎于传统园林建筑,形式灵活、位置多样,根据使用的需要,可以独立设置,也可用于走廊,墙壁等构成庭院组,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建筑风格的处理方面,突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儒家所提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的园林建筑,大多分散,体积小,集中处理量大,中国的园林建筑非常适合园林布局和景观,通常以景观为基础进行建设,遵循根据需要适时补充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西方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5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变化并不明显,并且整个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这些不变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

1.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创造斗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做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有特殊用途的,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复杂的形式。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很少有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最早出现在近代的西方。它是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道德观念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古代社会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成就还不足以支撑建立起相关的建筑学。但中国古代也有对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之作,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

(2)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这些思想在建筑的选址、布局、造型、规制等多方面均有体现。如重要建筑的选址应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应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北侧,等等。

(3)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4)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5)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在住宅建筑中表现道德伦理观念。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2][3]。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1.居住建筑。在旧石器时代的漫长时期里,远古的人们利用天然的岩洞和树林作为栖息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和南方低洼多雨地区分别出现了两种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居住建筑形式――穴居和巢居。随着穴居地面的不断抬升,逐渐出现了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在巢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现了干阑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与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大,风土人情多种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如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毡包、东北西南森林地区的井干式地区,地区的藏式碉房,新疆地区的阿以旺,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房,等等。

2.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做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3.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有:已知最早的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商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宫殿遗址群,秦代的阿房宫、咸阳宫,西汉的未央宫、长乐宫,唐代大明宫、太极宫,以及明清北京故宫,等等。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大到小,形制由自由到严格规整的变化过程。

4.礼制与祠祀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是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因“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5.陵墓建筑。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6.宗教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主要包括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其中佛教建筑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建筑技术成就,都使得其成为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主流。佛寺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铜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7.自然风景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的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4][5]。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和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6

一、建筑材料概述

(一)传统建筑材料

材料最初的解释是可以组成或者制成物品的东西,传统建筑材料是一个对比现代建筑材料的概念,一般包括烧土制品、混凝土、钢材、石材等,都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基础。后来随着与西方的交流、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现了化工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二)园林建筑材料

广义的园林建筑材料,是指建造园林建筑的所有材料,包括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总称。狭义的园林建筑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园林建筑实体的材料,如混凝土、水泥、石灰、钢筋、粘土砖和玻璃等。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建筑结构包括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建筑结构特征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建筑群体布局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三、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的文人审美自古以来是以意境至上,享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园林建筑设计主要采用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朴与自然就可以满足当代的园林建筑市场需求。

(一)天然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天然材料具体是指木材、竹子等自然界存在的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物质,称之为天然材料。在这个时代,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强硬,越来越期待返璞归真的美好,给予人们一种轻松的愉悦之感,自然材料的使用就能满足这一需求,木制。竹制的材料不仅有很强的建筑实用性,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这是人工建筑材料不能满足的。

(二)烧土制品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烧土制品的使用要考虑到自然条件,在潮湿地区使用可能不仅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只应用在干旱少雨地区。借助工业发展,烧土制作工艺得到提升,取材方便,成本较低,而且赋予变化性,在现代园林建筑中起到基础作用。

四、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园林建设的社会认同感越来越高,对于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改变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广大园林建设者既要考虑到社会需求与流行趋势,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不故步自封,不盲目追新求奇,不铺张浪费。

(一)强调性价比

园林建设者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构景、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优先选用现有的材料来造园构景,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能较好地体现出园林建设的经济性,更有助于体现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

(二)强调创新性

园林建设者和建筑行业设计人员都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探索发现新材料,并尝试在研发中既做到节省能耗,也克服化工材料的生产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总之,在现代园林建设的探索中,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的基本原则,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百花齐放贡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充分认识到了当代社会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强大需求,要借鉴传统园林艺术的艺术特征,通过材料的使用实现意境的建设,也强调现代园林建筑与公众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现代园林建筑中传统建筑材料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陈云晶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7

传统建筑材料;园林建筑;运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审美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下社会的繁荣,园林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筑师也都顺应时代潮流将传统建筑材料应用到园林建筑中,增加建筑的美感。

一、建筑材料概述

(一)传统建筑材料

材料最初的解释是可以组成或者制成物品的东西,传统建筑材料是一个对比现代建筑材料的概念,一般包括烧土制品、混凝土、钢材、石材等,都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基础。后来随着与西方的交流、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现了化工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二)园林建筑材料

广义的园林建筑材料,是指建造园林建筑的所有材料,包括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总称。狭义的园林建筑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园林建筑实体的材料,如混凝土、水泥、石灰、钢筋、粘土砖和玻璃等。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建筑结构包括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建筑结构特征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建筑群体布局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三、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的文人审美自古以来是以意境至上,享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园林建筑设计主要采用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朴与自然就可以满足当代的园林建筑市场需求。

(一)天然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天然材料具体是指木材、竹子等自然界存在的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物质,称之为天然材料。在这个时代,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强硬,越来越期待返璞归真的美好,给予人们一种轻松的愉悦之感,自然材料的使用就能满足这一需求,木制。竹制的材料不仅有很强的建筑实用性,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这是人工建筑材料不能满足的。

(二)烧土制品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烧土制品的使用要考虑到自然条件,在潮湿地区使用可能不仅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只应用在干旱少雨地区。借助工业发展,烧土制作工艺得到提升,取材方便,成本较低,而且赋予变化性,在现代园林建筑中起到基础作用。

四、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园林建设的社会认同感越来越高,对于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改变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广大园林建设者既要考虑到社会需求与流行趋势,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不故步自封,不盲目追新求奇,不铺张浪费。

(一)强调性价比

园林建设者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构景、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优先选用现有的材料来造园构景,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能较好地体现出园林建设的经济性,更有助于体现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

(二)强调创新性

园林建设者和建筑行业设计人员都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探索发现新材料,并尝试在研发中既做到节省能耗,也克服化工材料的生产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总之,在现代园林建设的探索中,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的基本原则,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百花齐放贡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充分认识到了当代社会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强大需求,要借鉴传统园林艺术的艺术特征,通过材料的使用实现意境的建设,也强调现代园林建筑与公众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现代园林建筑中传统建筑材料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白丹,闫煜涛.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园林硬质材料设计手法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1):171-174.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8

1.项目背景

苏州博物馆馆址位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苏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么敏感的区域,新馆如何延续传统文化,又能具有时代特色,正是大家所关注的。

2.设计分析

2.1叠山

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园林各要素的创新,北侧墙下的“叠山”是新馆庭园规划设计当中最为精彩且最难处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他从中国北宋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写意手法。在摒弃了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假山营造手法之后,他将许多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经过切割和打磨,相互叠加并排成一排放置在水边,渲染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

2.2理水

水在造园中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治水一般都是山脚临水,石矶浮水,皆环以林木。水面则以掩映、舒朗、深远及大小等为主要特征。而新馆庭院中以水造景的方法与古典水景是大相径庭的。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贝聿铭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手法,而是采用了长短不一的直线围合而成复杂的平面,并用石材构造水池,呈现出了简洁的现代感。独特新颖的建筑群在平如镜的水面上产生了虚实影像与高低层次变化,然而,微风徐来,建筑与倒影荡漾在水中,这静、动之间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画卷,与建筑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2.3亭

亭的造型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将传统古亭的解构和重塑。结构上,它以现代的钢骨架作为支撑并放置照明灯具,玻璃顶覆盖木饰面格栅,中间是洗漱台。亭的位置悬置于水面之上,四面景色尽收眼底,坐在亭中北面可观赏石与桥,东侧的建筑与植被形成借景,南侧与建筑大厅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皆竹林为背景。

2.4置桥

主庭院中的桥通过直线的交叉,并把桥作为体块来进行处理,桥并不是主要景观,而是作为联系构件和观察点来设置的。用桥将水面分割成一大一小两块水面是传统置桥手法中最大的特点,目的是为了使大的水面显得更大,而小的水面显得更加悠远。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桥的设计,是使人走在桥上既能观赏建筑和亭台在水中的倒影,又能观赏紧临拙政园的山石,同时桥的尺度与人们的视域比例也十分恰当,让人有种移步换景的感觉。以突显景观的层次,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

2.5植被

在植物配被上,贝聿铭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植物的观赏性。进入主庭院设有四棵树,分别是东门两侧松树,一棵高大挺拔的靠近大门,作为进入大门的借景之用;一棵为盆景造型,美轮美奂;南侧是一棵梅花,凉亭西侧的一片茂密的竹林;南侧一棵桂花,以及西部展区的一个小庭院中,栽种了一棵石榴,树旁以太湖石作为配景;东廊对景的“紫藤园”中,两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亲手种植的百年紫藤;在建筑上通过屋顶构架的呼应,使整个建筑空间与历史产生了共鸣。在《园冶》中说到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要体现“小中见大”,堆砌植物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贝聿铭将这几种植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作为一个“雕塑”来隐喻传统精髓,同时用植物来营造“虚实结合”的意境,赋予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

2.6叠瓦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风格上保持了传统粉墙黛瓦,但屋顶却不用传统的瓦片做装饰,原因是传统的瓦片易碎,又不易保养。而是铺设黑中带灰的“中国黑”花岗岩,来隐喻瓦片。淋雨的时候是黑色的,经过太阳照射后变成深灰色,这与苏州的粉墙黛瓦的格调相协调。另外,在建筑的高度处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苏州古城的主要建筑特色便是高低起伏和错落有致。形斜坡屋顶也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它与周边建筑的形式有着鲜明的反差,却又有相似之处。屋面与墙体边饰以及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的建筑意境增添了新的诠释,并精心营造出意境。

2.7门

在博物馆大门的设计上,贝聿铭有别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造型语言。传统古建筑大多是高墙围合成,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在设计上要运用新的造型语言,让博物馆显得更开放,有一种邀人人内的感觉,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大气的特点。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博物馆主入口的门利用钢结构顶棚、格栅伸缩们和朱红色推拉门,与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题字融合。

2.8窗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9

1.1 修正开发自然景致

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致进行修正开发,开辟通行路径,布置装饰性建筑。即是自然特性占比多的园林。这其中的代表有: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与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这类园林又称自然风景区,由此,泰山,黄山,武夷山等风景名胜,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也可以称为自然风景园林。

1.2 人工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满足休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久负盛誉,这其中的代表有著名的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与留园。狭义上的中国园林,单指人工园林。园林除了使用开发方式来区分种类以外,也以其他的方式进行种类区分。按占有者的身份区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分:北方类型园林,南方类型园林,岭南类型园林。

2 中国园林植物的特点

园林的种类决定了园林内部所栽种植物的不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栽种,主要表现出3个特征。

2.1 重视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

植物置于环境中,要求在尺度,姿态和寓意上与环境相协调。例如,北方冬天颜色单调,建筑物的颜色相对丰富,植物所承载的装点功能比例相对较小。南方冬季相对较短,建筑物颜色相对单调,植物所承载的装点功能比例相对较大。

2.2 注重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感

松桃竹韵,桐雨蕉霏,残荷听雨,柳廊闻莺是瞬间的动态美,而烟霞出岫,倦鸟归林,则是亘古不变的美感。历经百年沧桑而生命顽强不息的美感,通常由园林中的长青树木来承载意象如:松柏。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植物的审美寄托了人生理想与期许

野菊寓意隐士,梅花寓意老者,松柏寓意勇士,杨柳寓意怨女,牡丹寓意富贵,兰花寓意优雅,槐竹寓意忠节,植物暗示祥瑞,表现人格,承载文化。

2.4 种类丰富

中国出产的木本植物有7500多种,总数约占世界的1/3,独有的乔木有50多种,本土出产的树木种类繁多,适当加以引进,构建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纷繁的植物组合特征。常见的构景植物有:山茶、丁香、石楠、油杉、杜鹃、海棠、木犀等。

3 中国园林中树木的配置法

3.1 枝叶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枝干与冠叶的组合,视觉上多为直线或弧线,图案相对较为复杂。

3.2 轮廓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外轮廓,视觉上多为线条勾画,图案简洁明快。

3.3 分枝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生长特点,视觉上多为弧线与直线,图案较为复杂。

3.4 质感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木枝叶的质感,视觉上以树木叶子为主,图案较为复杂。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4 中国园林文化性格的消失

4.1 造景植物的文化属性被忽略

在造景植物的选择上,不再侧重于植物的文化特征,而是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外来植物的大量种植产生了植物与传统文化不想对称的局面。在植物的种植上,忽略个体只追求整体效果的问题突出,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现今园林建设中大量引用,破坏了传统中国园林的意境。

造景植物文化属性被忽略,传统园林文化受到冲击。

4.2 园林文化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的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面积相对较小,适合进行植物的孤植和丛植,传统的园艺布置方法并不能满足现代园林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只能采用片植的方法进行植物移栽,移栽植物的种类由此大规模减少。

4.3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在已有品种退化的情况下没有新品种的具体研发

作为种植大国的中国却不是培育大国,部分成品和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盲目学习国外园林的制式,阻碍中国从传统园林模式到现代园林模式的发展,影响植物文化含义。

4.4 缺乏相关的生态和文化保护意识

园林植物文化性格保护的方法,在现代园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园林植物性格的保护,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4.5 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传统园林作文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承载着传统建筑学与传统形式美学的传承重担,让园林植物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4.6 加大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研究和宣传

通过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宣传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特质倾向,文化上宣传力度的扩大,可以有效的宣传中国园林植物文化的多样性与形式美。

4.7 适当的引种外来植物,提高植物的栽培技术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10

前言

目前由于园林建设工程的不断壮大,园林建设工程中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提高仿古建筑应用技术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技术上有所完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园林建设工程的仿古建筑技术,保证施工中的安全质量,是促进园林建设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仿古建筑与园林建筑的关系

1、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对当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的一种通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3、仿古建筑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但又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其他形式不同,其原因在于园林建筑艺术包容面更广。它是在居住和游赏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空间,在这一空间场所内,既包含了人们起居、宴饮、休息的厅堂,又有供人们赏月观荷、开怀畅饮的亭、榭、楼、台、轩、廊、舫等建筑物。两者相结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三、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四、仿古建筑设计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

1、殿堂

殿是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体量较重,尺度较大,给人们一种庄严隆重的气氛,且位置相当险要,通常出现在北方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殿的布置很有规范,居中位置是主殿,两侧位置都是配殿,这都是按等级次序布置在区域的中轴线上。

堂比殿的构造要灵活得多,但形式富于变化,因此在结构上相对较简单,同时在装饰上也富有地方特色。在皇家园林中,堂的建筑稍微次于殿的建筑,大多建筑都是以游赏、起居、休息、读书为目的而建设.在位置的合理规划中,厅堂都是居中,两侧设立配有封闭独立的厢房院落。比如江南私家园林的厅堂,建筑类似于南方传统建筑。除了都带有包厢或廊之外,而且门窗都是既通风又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的格扇或落地长窗建构,这样不仅能感觉到室内空旷,而且还能感知空高,并以灵活的隔断或落地门罩对其进行规划。

轩馆

轩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建筑形式,三面敞开,精致轻巧,类似于古代的车子,适合建在周边环境良好且高旷的地方,既开放又高,具有一种较强的气势。馆的规模有大有小,且朝向不定,常作为暂时居住之所,也可作为通往其他地方的暂歇之地,但和一些小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在馆之前都有一个较大的庭院。

3、楼阁

楼与阁,在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却常常把楼、阁结合在一起。在《说文解字》中,楼指的是一层一层架构益加的房屋,而阁是古代楼房的一种,在《礼记·雅·释话》中,阁是用来堆放食物的地方,但在后来人们都用它来堆放图书器物及其他可放置上去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对园林中楼阁的功能与形制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但通常以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作为观赏娱乐的建筑物,而以单层或多层的阁作为储藏书籍或其他物体的建筑物。

4、亭廊

亭的作用很广泛,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如果没有亭那怎么能称之为园呢。亭在园林建筑中必不可少,应了人们所说的那句话:“无亭不成园”,可见它对园林的重要性。亭的形状可选择独特扇形,也可是简单的园、方、多边形,亭檐可单个可多个,也可建造单层或多层的亭。在亭建筑中,采用灵活方式,构建独特园林艺术。

在园林中,廊就是为各个景点搭桥,它的特征很独特,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随形而弯。它既能为人们遮挡日光紫外线直射侵体,又能为人们遮挡大雨,为人们的健康身体保驾护航。廊因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建设而被取为不同名称,比如直廊、曲廊、回廊、水廊、桥廊、爬山廊、叠落廊等。

5、牌楼

建筑的形式有许多种,牌楼就是其中一种,且是一种礼仪式的建筑,类似于权星门的形式。在园林中,除了对景区起着标牌的作用之外,还能是楼房屋顶的一种排架结构,要想使其结构稳固则需用夹杆石围护柱体。这在建筑组群中起着引导作用,广泛用于园林、寺庙、陵墓、桥梁等处,同时也是突出景区的一种标志性装饰建筑。

古代建筑与现代仿古建筑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规划,后者则将其灵活化作用于各种建筑中,达到一定的需求目的,当然要除特别的要求说明之外。

五、仿古建筑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的意义

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是一项工艺较为复杂和综合性强的结构,是仿古建筑中的关键部位,该部位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仿古建筑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质量!仿古建筑屋面的设计和施工应注意挖掘、总结和发杨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工艺和材料,要对仿古建筑屋面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最大可能地传承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同时,由于当代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在仿古建筑的屋面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与当代技术进行结合,总结和创造出仿古建筑屋面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古建筑文化。

六、结束语

通过对仿古建筑在园林建设中应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仿古建筑应用技术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因此,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仿古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促进园林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岩 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2009年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11

灿烂的古代榜样的生命力将激励我们追求某种特定效果而不是无益的模仿,如果我们寻找出这些遗产的基本特征并将它运用于现代条件,我们将能在看似贫瘠的不毛之地上播下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种子。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

园林是人化自然环境,是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一个空间。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便是自然山水,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林建筑属于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园林又不同于长城、桥梁、庙宇等,它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园林建筑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这一有利条件,既满足游者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成为了被观赏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园林建筑是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建筑,换句话说,园林建筑具有观景和点景双重功能。

二、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形态及作用与艺术特征

(一)艺术形态及作用

中国园林建筑各式各样:厅、堂、轩、楼、阁、榭、舫、亭、廊等,无与伦比的美尽显其中。园林建筑布局形式颇有章法,疏密景致、虚实结合、步移景异、亦动亦静。无论是厅堂、楼阁、小榭、回廊以及扶梯小品,均展现了“灵动”两字。园林中的建筑临水而建、建于园中心、屹立于小山之巅、因势而曲、亦或藏于藤蔓之间,可谓情趣横生、意境深邃。布局随意,亲于自然,巧于借鉴,小桥流水,建筑与自然生态景观融和为一体。

园林建筑通过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形态变化体现灵动和雅致美,主次分明。其建筑秩序与逻辑有高低起伏,韵律和谐,气韵生动之特点。园林建筑的空间结构与音乐的旋律相同,时而呈上行时而下行。有不同大小、形态、开合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明暗的对比。由窄入宽,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而后逐步收敛结束,使这种和而不同但几近完美的序列空间呈现出一股强烈的“音乐旋律感”。

(二)艺术特征

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需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建筑空间。园林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和艺术的结合,适用和美观是其符合的原则。因此,中国园林建筑则本着适用美观的原则着重创造其‘意与韵’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感受。通过园林建筑中采用步移景异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感觉。

西方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对称、规则式表现手法,而中国园林建筑回归大自然,呈现的是自然生态之美,构成手法多变。其次,中国园林建筑的文化美学思想在于其有限的空间中观赏到无限空间的含蓄之美。可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园林中迂回的小径、弯曲的河流和百态的园林建筑,以自然生动的曲线结合,使人倍感愉悦。园林中高低起伏的长廊,造型蜿蜒曲折,小亭也造型各异:三角形、四角形、梅花形等等,亭顶部呈抛物线状,亭柱间是半墙或半栏设计,别致雅观。群体结构由简单组合成复杂,但在对称上既存在变化又相互协调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说法名副其实,使园林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

三、中国园林建筑美的体现

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中国古典建筑是一种生命的建筑,这句话始终贯穿着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美学思想的界定。

建筑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建筑特征上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审美的不同反映。中国古建筑追求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提倡“顺天理,和天意”,讲究文人气质。园林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我国民族传统的礼、乐文化与传统园林建筑审美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园林建筑的内、外部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底蕴,如亭、台、楼、阁、轩、榭等。总之,园林建筑更多的是考虑其审美思想所在。

(一)园林建筑的布局美

在布局上,园林建筑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结合千姿百态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貌、地形随意结合、穿插、自由变化,与山水、花草、树木为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而巧妙的结合。园林建筑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称规则的结构美;另一种是曲折迂回的自然美。

(二)园林建筑的造型美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集观赏、游憩、步行、休息于一体的建筑景观。不仅满足了游者欣赏自然生态的需求,而且建筑本身成为了被观赏的对象。园林建筑的屋顶千姿百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型美。利用木质的纹样营造不一样的屋顶造型,依景而异,千变万化。

其次,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型美体现在其建筑形态上,依景而异,设计出亭、台、楼、阁、轩、榭等不同园林建筑类型。亦或威严壮观、气势宏伟,亦或变幻无穷、玲珑别致,却都与周围环境融合协调。

(三)园林建筑的空间美

中国园林建筑中空间形态是最关键的。中国园林建筑营造了千姿百态的空间形式,闭合空间、虚实空间、比较空间的大小,为创造一个形态多样、含蓄的建筑空间。园林建筑空间内外结合,彼此交融,又离不开大自然的衬托。园林建筑中的厅、堂十分开敞,通过镂空的窗扇观赏到园中的风景,强烈的层次感,变化无穷。

(四)园林建筑的韵律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韵律美是从其艺术造型上的别致与精巧中体现出来的,给予了人心的内涵、陶冶了人心的情操。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北京天坛全部用木架穿插而成,没用一个钉子,可谓尽善尽美,天衣无缝的写照。这样完美极致的建筑,不知不觉之中精神受其所感,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

(五)园林建筑的文化美

中国园林建筑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伴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园林建筑可陶冶情操、有情趣意境之美、丰富的美学价值,属于中国的无价之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吸收并发扬广大,不能把灿烂辉煌的无价之宝淹没。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建筑审美的影响

“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

——黑格尔

(一)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建筑讲究建筑与风景相结合的手法,风景是营造建筑的基础。中国的园林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欧洲古代建筑形式有很大差别。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的是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其相结合,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这正是我国“秒级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林的体现。

(二)园林的静谧之美

现代繁华都市中的建筑体现了个性、精美、大气,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园林建筑的静谧之美。中国的园林讲求“灵动”的气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天地相通。园林中寺院建筑,通常与山水相依,环境幽雅,香烟环绕,不时的诵经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油然而生。

五、中国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美

“意境”一词最早出自王昌龄的《诗论》,有物镜、情境、意境之别,物镜在与形状,情境在于表情,意境在于意蕴。而园林建筑中的意境是虚实、情景的结合,既要有内在的感受,又要有实际的建筑作为基础,从而表达其内心的感受。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充分体现了一个“境”字。通过园林建筑的形态传达着一种静谧的美感。通过园林中摇摆的树木、安静的溪流、歌唱的鸟儿,传达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12

一: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

古代园林设计以独具匠心的设计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实现手法,富于环境寓意的审美思想展现于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手法对园林整体美观有深远影响。

1.审美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建筑功能并重

现代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概念化艺术,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景观设计形式语言使现代园林建筑既含有古典园林某些特征,又要表现其创造性。现代园林设计更注重对古代园林的设计方法概括,解构,变体,重构等方式,完成空间转换。

例如: 苏州博物馆馆屋顶设计灵感自身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景观飞檐翘角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建筑内部呈现。然而,新的屋顶在包含古典园林设计灵感同时又被科技重新诠释,演变成一种奇妙的现代几何效果。

( 2) 园林意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都十分强调其园林意境塑造,中国古代园林的所有手法,都包含各种意境的传达;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

态环境的同时,更营造出浓厚的园林意境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传承,以增强居住空间艺术感,提升整个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 毗邻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的喜玛拉雅中心即是将山水园林的意境韵味结合现代建筑感充分融入到建筑本身中去。建筑设计和整体景观设计理念更加抽象化,仅灌输了山水园林精神,是用现代建筑艺术美诠释古代园林设计意境美,回归自然,表现自然,充分展示园林意境与生态环境完美统一;而柱体中的贯穿孔则传达天地之间的沟通,蕴含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充分融汇东方哲学与东方智慧的创意。

( 3) 设计手法的传承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之一,园林景点设计提供给游人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独特意境,中国古代园林造景设计常用手法包括: 主景、配景、夹景、分景、隔景、漏景、填景、借景等。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两幢实体建筑,其一: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完美嫁接。此外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设计,仍然以古代江南园林为设计思想,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独特厚爱,总部大厦大堂中央,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厅内圆洞式大门采用园林手法,使其感到特有的东方韵味。

(4) 古代园林独特创作思维运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田园为创作摹本,设计者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建筑中,成就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洞察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是古代园林创作设计思想源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释放自然的过程就是园林景观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切身体验加以浓缩囊括后再用自然元素表现呈现的过程。

二: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作为城市空间活动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应以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出基本人文情怀。根据各阶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各人群需要空间。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应随着需求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应适应时代变化需求。

2 尊重自然原则

自然环境与人工塑造设计,是贯穿景观设计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这是景观设计形式、设计风格、设计类型的衡量标准,亦是现代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所应必备要素。

3 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原则

任一城市发展过程中,均有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特征。如何凸显城市园林地域文化特征,表达城市发展特性,这是设计首要原则。因此,不能盲目把巴黎景观搬至北京,上海,会对城市地域性和民族文化造成不同程度冲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根据需要从各地域民族文化实际出发,尊重环境特性,在造型、材质、色调以及整体景观规划上进行城市特征的处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之处。

三: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呈现方法

1. 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设计相协调

在进行实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景观应与建筑环境达到统一效果,从建筑设计阶段开始紧密配合,特别是建筑设计早期阶段。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与周边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建筑与周边景观密切结合,同时,让景观充满新意、这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设计要素。

2 对园林种植物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园林除以建筑特点展示自身意境美同时,种植物更是充分呈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途径。

在对园林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实现乔、灌、草等作物相结合的复层结构,进一步强调绿量和生态环境效益,设计方案上草、灌、乔的种植比例尽量保持在1:3:6左右。 而以往的实践过程也表明,在耗水量方面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供水需求量,在生态效益上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因此,园林宜根据草,灌,乔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3 运用科学手段管护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中,除在园林环境,种植物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外,还得运用科学手段对园林进行管护。因此,加强养护人员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知识技能;明确种植物习性和灌水次数,达到节约用水,减少资源浪费目的;并且掌握各种病虫害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沛林等《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 年第1 期。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篇13

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佛教的寺观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包括佛寺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佛寺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1、从整体布局来说,寺观建筑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不仅采取严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中轴线异常强烈,表现气势之宏伟。出于功能特点,为求庄严、肃穆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来组织建筑群。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分布上的局限,广布在中国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从特色上,它除了具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生态景观特征外,还因几千年来深厚的佛教和传统文化沉淀,更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文化特征。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2、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佛教园林植物包括寺院庭院中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也包括寺院周边天然形成的丛林。除了对植物形态上的审美要求.还会对植物景观注入精深的文化内涵,寓情于景,神形兼备。植物具有生长的地域差异。

3、风水角度来说,寺观园林也体现了风水对其的影响,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带有浓厚宗教气息的寺观园林也是在追求名山大川的基础上,依托自然地形和地势,傍水依山、负阴抱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利用和装点自然”,达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意境。

总之,中国寺观园林是一类有代表性的宗教性建筑群体,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佛教园林别具一格地将佛教思想、文化精神寄予园林景观中。与气势恢弘、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秀美的私家园林相比,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植物又是佛教园林中景观的构成要素,也是佛教文化具象化的载体。

二、佛教寺观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风水学运用

一、武汉市长春观植物造景与配置中风水理论的运用

武汉长春观: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布局还是依照中国传统寺观建筑布局特征一条主线轴线对称,东西两边为斋堂等。主要是为了满足佛教信仰和了解佛教文化的需要要体现庄严肃穆的效果 佛阁寺中的植物种类有银杏、七叶树、莲花丁香、紫薇、腊梅 忍冬、阔叶麦冬等这些植物符合风水中的植物,五行即有属金的白色杏色和金色的植物、属木的青色绿色植物、属水的黑色蓝色植物、属火的红色紫色植物、属土的黄色棕色植物。银杏与佛教天缘地合,其树体高大雄伟 最宜衬托寺院宝殿的壮观,其叶素雅洁净有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寓意而在园林绿化中因佛教五树之一的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植物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区很难生长,所以常选用银杏代替菩提树,这正是风水思想中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体现。

二、布达拉宫园林风水布局特征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曾经的政权中心。

布达拉宫 建于红山之上,在风水中也叫太阳山,布达拉宫东边为东日光殿,两旁有圆形城堡,象征日月星辰;某一季节段,拉萨市的第一缕阳光会洒在布达拉宫上。

布达拉宫的地势独特形成了,四周群上环绕,形成了千山抱一寺,一寺一寺镇千山的布局,这也是中国佛寺园林选址的基本原则,如:嵩山少林寺、峨眉山报国寺等。凭借其优越的山势地形建造,借后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寺前开阔的清波以秀其姿,使得其间坐落的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浓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布达拉宫在建筑特征上也有很明显的分水布局特征,从中间主殿开始四周建筑依次降低,建筑表层颜色根据建筑高低不同也随之改变,这也是藏传佛教中等级地位的象征,由四周向中央集合,此布局特征即“三垣”和“四象”七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风水学中布达拉宫的选址布局极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