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实用13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1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校教育传承的任务是实现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认知教育(如图2)[3]。2.1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它具体是通过校园的文化设施、日常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集中表现出来。其中教育、健身、娱乐和激励等是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有功能,它无不闪烁着教化的强大,文化的光芒,在校园建设方面,设置民族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及空间,安置民族体育项目或人物的雕像,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文化馆、民族体育传承实训基地等,是培养本地区各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2.2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编制当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通过深入挖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别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对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中,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这种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植根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当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南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提供文化土壤。2.3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建特具当地民族特色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瑶族(长鼓舞、摔跤)俱乐部、壮族(抢花炮)俱乐部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以会员的形式参与某个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2.4民族体育艺术节的常态化。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节是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比赛、游戏、绘画、摄影、征文等多种内容形式。其内容可以通过策划民族体育专题演讲比赛、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学校民族特色课题展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晚会等来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5民族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品牌的效应即榜样引领作用,民族体育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品牌。南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可分为二类,一是表演类,其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如瑶民族长鼓舞健身操使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领悟到民族风情,精神得到升华;二是竞技类,超越对手是体育永葆发展的不变的主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能否成为运动品牌,必须做到项目的科学筛选,选择一些与地方接地气的项目,如抢花炮、射弩、打陀螺等,避免同质化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2.6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制度的改革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自发的、松散的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为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瑶族“盘王节”在祭祀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搀杂了许多原始的、落后的、迷信的成分。要发展就要改革创新,创新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因素、迷信落后的成分,通过比赛制度的改革促进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沟通。

3社会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真正潜入少数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使它变成一种习惯,必须通过社会这一大舞台践行传承教育。其社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的路径也具有多维性(如图3)。3.1节庆习俗平台的传承。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以节庆习俗为平台进行自身的宣传、推广,致使民族体育的传承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瑶族的“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整个场地一片欢腾,瑶民男女身穿瑶服,吹响唢呐,腰挎长鼓,时而轻舞,时而跳跃跨步。表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打长鼓”、“盘瑶拳”、“跳黄泥鼓舞”、“跳盘王”等。其中“打长鼓”是他们祭祀祖先的重头戏。在瑶族达努节上人们还进行斗鸟、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4]。可见,民族节日庆典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依存,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给年轻一代。3.2宗教活动平台的传承。宗教与南岭走廊民族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渗透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宗教活动无论是从表层还是深层对民族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宗教活动中,民族体育一般只是以一种身体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在祭祀仪式以接龙舞为主祈求来年衣食无忧、风调雨顺。3.3社会组织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在社会组建各单项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促进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组建的规模灵活,组建基层单位以社区、街道、县、市等,各单位依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有代表性单项民族体育协会,如太极拳协会、瑶族民族舞协会、打陀螺协会等,各协会按有关规定制定各自协会章程,制定本协会的训练内容、时间,开展竞赛活动,经常组织以社区协会为单位参与区域性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3.4与旅游业联姻的传承。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游客更加热衷于“新、奇、乐”原汁原味、主题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情的游玩当中,南岭民族走廊环境优美,传统体育民族风格显著,是我国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节日习俗和民族体育项目有机融合发展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肯定能够让来自海内外休闲旅游的人流连忘返,大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壮族的“三月三”传统节日定为广西节日。激起民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开辟一条新路子。3.5结合精准扶贫传承。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土地贫瘠、土壤沙性中、崇山峻岭隔绝、当地居住着瑶、壮、苗、侗、畲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主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和健身养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南岭走廊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得到活态传承。3.6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传承。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施展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使南岭走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能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彰显出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繁花似锦的绚丽光彩,激发各少数民族人民继承、发展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主动性。3.7利用现代传媒的教育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不少家庭还拥有电脑,通了宽带。电视、网络、手机等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眷顾的主要东西,青年人还通过手机使用微信,因此,电视、网络、手机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因此,对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4结语

利用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从传承家庭启蒙教育、学校认知教育和践行社会教育三方面全方位的实施传承教育,进而达到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南岭走廊各民族成员产生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真正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人,培养出具有优秀中华传统品格的一代新人,从而达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世代相传的目标。

作者:岳君 梁楹 叶羽翌 单位:贺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09-116.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2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3

1.2影响因素

一是未能够全面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仅仅将其视为传统体育项目,并未明确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除此之外,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一闪和精神财富,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在合理的开发和培育下,就能够有效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领导者在该方面均意识薄弱,使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上具有不健全性,主要表现为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推广、市场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上。三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理解并不深,自然在开发的主导力度和宣传力度上就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样就造成了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很难得到推广,最终造成资源闲置。以上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只有不断的整合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区域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2.以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基于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娱乐性的特点,同时凸显了民族风情和群众参与性,并且还具备健身和教育功能,因此,目前已经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亲睐,尤其是旅游爱好者。这样就使得目前发展南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要想以传统体育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区域发展现状,并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加快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当下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和整理,同时对资源的优势进行全面性扥西,调查和汇总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种类及其资源总量。二是分析民族体育商业化的价值,这就要求了必须对民族体育商业化发展的外部社会支撑体系条件及其内部文化价值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民族体育的商品化、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三是充分发挥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丰富多样的现代宣传工具充分的应用,将本地区的体育文化特色凸显,同时与自然景观适当结合,推进地区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加快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沿着国际化、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生活实践和社会生产是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因此要想将文化遗产转变成产业,并且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开拓工作、对产品开发、对市场开发,并且本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理念去对南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造,将现代体育娱乐思想充分的展现,并以科学化的手段提升民族体育的娱乐、健身、观赏和竞技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的投入体育活动中,并将体育文化沿着国际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的提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与时代和国际接轨。五是调查市场,对产业化、商业化的种类、项目进行分类,并包装,改造和加工南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同时将产品营销方式、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制定,将南疆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地推向市场和社会,促进南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4

开发上述五项体育资源,通过发掘潜力,优势互补、交叉利用、转化整合成民族经济的巨大资源,形成两岛体育产业的基础。因而,观光旅游、民族旅游和体育旅游交融一起,各项资源在融合中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旅游客源,增加地区旅游总收入,多项典型实例佐证了上述结论。2011年6月海南保亭获国家批准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该地举办的以彰显黎苗族特色为主体的七仙温泉嬉水节是营造“琼台一家亲”,创造体育文化盛宴[9]和打造独有的欢乐节庆经济,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好实证。2011年的第11届著名节庆品牌嬉水节,使尽显黎风苗韵的县城经济有5倍的增长。颇具黎苗族民习民俗,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的呀诺达、槟榔谷等景区游客相当于平时的三倍;农民农副产品现金收入大增。据调查结果的不完全统计和初步测算:此期间直接经济收入6230万,推动经济收入超过1.5亿元。这在小乡土区域经济是一项可观的数字。由此,扩大到海南全省,2006年海南接待游客160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43亿元[10]。2009年趁建“国际旅游岛”的东风以来,随着饭店、宾馆等物质资源的增加,将推动海南旅游总收入的大增,民族体育产业经济也将更上一层楼,大有扩展的商机。信息显示:到2012年海南旅游总收入达379.12亿元[11],比2008年增长2倍多;接待国内外游客3320.37万人次,同样增长2倍。由于多种资源的综合效应,使旅游经济成为海南经济的半壁江山。目前台湾的旅游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台北进高雄出的西线游;另一条是台北进出的环岛游。细分的线路还有三、五、六、七、八、九、十二日游。在旅游线路汇总中选出属自然风光的主要旅游景点有30多个,其中有相当的比例与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民习以及体育项目有直接和间接相关。属著名的少数民族旅游类有日月潭、阿里山及其邹族文化部落等。据台湾《旺报》2012年8月21日报道:2011年台湾观光外汇首度突破百亿美元,达110.65亿美元(约新台币3260亿元),赴台旅客超过608.7万人次,增长近1成(大陆客约428万人次)[12]。据有关方面的深入探访发现,大陆客的整体满意度为最高达9.8成,均高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的9.3、新加坡的9.2和日本的9成,以及韩国最低的7.3成。若加上台湾居民岛内旅游总花费,2011年台湾旅游总收入高达215.92亿美元[13]。在台湾旅游观光逐年稳定增长态势的诸多成因中,以游客都想赴台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完善与完整面貌为主、为先。随着民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强身健体,休闲度假的意识大大强化,正因民众旅游热情高涨,为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同时也带旺了体育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3发展两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攻略

两岛同根同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线路和走向以及支撑力度面临共性的政策选择:(1)走多种资源协调发展、配套开发、综合利用的发展线路;(2)从田野化走向科学化、普及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面发展;(3)少数民族体育政府政策支撑与社会环境、产业经济体制支撑相结合。但基于两岛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发展两岛传统体育的攻略必各有特异。下面就两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提出构想建议。

3.1海南岛体育发展攻略

围绕逐步建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总目标,实现民族体育整合发展模式,把休闲活动的需求、民族体育的特点与旅游市场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与规划好海南体育旅游项目的蓝图[14]。3.1.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在高度发挥海南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充分展示宝岛的民族、地域、气候特色这一原则指导下,整合资源、调整东、西线,尤其是黎、苗族民俗、民风聚集区为中轴的布局,保护利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1.2强化城乡并进发展。由走马看花到住下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化,为留住客源(人),应逐步建立和健全景区的消费配套体系;多种形式创建休闲度假时代的村镇旅游模式,在海南儋州和山区,应着力构建村寨———小镇民族体育聚集型等模式。以滨海休闲———旅游和进岛过冬、组建“南国冬宫”、“夏宫”为契机,促进整合模式开发与利用。3.1.3加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营造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的旅游———休闲———民族体育的人才机制;把掌握几门学科基本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引入该模式的培训制度。3.1.4敢为人先,多元化拓展。充分用足特区(立法)政策,加大对传统体育的扶持力度和理论支撑;力争在国际旅游岛的东风中,使民族体育资源总量、类型、知名度、品位、产值计量、可持续利用、社会价值等多方面有较大的扩展,逐步完善供求的市场体系,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效结合[15]。在实施整合模式的步骤上,先初定五指山区,保亭县和三亚市为实例调研对象。先行先试,着力开发休闲度假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品牌资源。

3.2台湾岛体育发展攻略

3.2.1加大经费投入。“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应整合相关资源并编列充分经费。当今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纷纷前往都市发展,较少有机会学习并熟悉本民族传统文化,加上原住民专业艺术社团不多,难以保存与传承;推广及发扬其传统文化,又因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支付原住民文化艺术祭典活动。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正面临传承的危机,其中,经费的缺乏是占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此,国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已逐年编列预算来化解此危机,拟定具体政策,落实施行。如教育优先补助区计划的拟定等措施,对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维护与发扬,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3.2.2改革民族运动会。已举办近20年的台湾原住民族运动赛会,应做改革,修定竞赛规程并立即回归“原味”,以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文化为竞赛主轴,相关竞赛活动为配套。3.2.3加强民族文化发展。在政策方面,应加强发展少数民族部落社区,将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等项目重新构思、开发、包装及行销;并抓紧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创造产品之“差异化”,发展文化观光产业。3.2.4多角度发展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之调研及重点补助研究,刻不容缓,政策上应持续性支持。台湾原住民传统体育及文化之传承、维护与发扬,一方面依赖政府、教育单位、民间团体及部落本身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应整合共识,共创多赢,落实多元文化教育政策。3.2.5联手推进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海峡两岸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两岸少数民族相关研究课题,提供借鉴,诚如人类学者所论述之“涵化”理念,互相学习、相互影响,以树立两岸学术界研究之“新典范”。推广,使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当代全民健身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走进民众生活。向世界推广,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将鲜明竞技特征的项目赋以奋发、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与现代体育接轨,让世界参与,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5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 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总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是所有的研究学者都没有、也不能丢弃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时间意义上来讲,一般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国处于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天朝上国的民族情怀之中;其次,是指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决定了中国社会自夏商以来直到近代都是以田亩农桑为主的小农经济体系;再次,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以伦理宗法观念为主的皇权氏族承袭制度,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大一统的帝国思想。商朝后期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家观念,秦朝以法家的严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最后由刘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汉氏王朝,刘氏以儒家的伦理宗法观念结合法家的律令来管理国家,被称为外儒内法思想,经过汉朝四百年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与稳定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宗法观念;最后,在具体的文化上,中国文化在它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兵、阴阳等家为互补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佛常被称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 民族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6

一、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组成的一部分。国家对于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个也是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对于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社会主义现代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服务支持。学校是传播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平台,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所以学校要积极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同时,传统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有着自身的内涵、手段及方法,这种独特的内涵和理论是学校发展和拓展体育教育新思路的基础。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指在中华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是其形成的物质形式的产物,精神文化是指传统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只用教化方式就是通过对身体的实践来教化人,完善人的个性以及培养人的能力,这些目的通过别的途径是很难达到的。传统体育教育重视人的身体和情感的欲望,并且是以普通的、自娱自乐的形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此外,体育教育文化对于振奋民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显著作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因此,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对克服西方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弊病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把解决现存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观念以及综合人文关怀等方面。

二、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的具体举措

(一)优化校园文化体育育人环境

人的文化素质是人内在的品质,一般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通过个人内化形成。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校园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的文化氛围陶冶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硬件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校园人文景观,如古今中外名人塑像、校训、校规等,使学生在优雅的校园文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在软件上,重视各种体育橱窗建设,各种传统体育队伍建设,使它们同其他队伍一样系统规范。如武术队(兴趣小组)、围棋、舞龙舞狮等等。增设人文讲座,不定时地进行对传统体育的讲解,经常开展传统体育方面的娱乐和竞赛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发挥社团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便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学科交叉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育,把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教育学科交叉结合起来,比如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诸多学科联系起来开设传统体育人文教育课程,为校内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接触点,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并注重与其他学校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可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突出人文理念

现在的体育教育强调“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这种前提要求下,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应该加以重视,不但要看到体育教育对人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体育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利用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促进人的道德形成,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旧。以往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单纯的成人化竞技式的体育运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加入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内容和乡土文化的体育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创新,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本质教育。

结语

通过传统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随着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的阵地越来越萎缩,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学习,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与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学校体育中贯穿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对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4]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5]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6]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7]。“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7]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8]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9]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尘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5]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五、小结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只有脱离区域意识的束缚、提高自身的价值、结合现代体育文化从而谋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通过改造自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2]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史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刘少英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J].体育文史,2001(4).

[5]武卫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程探究[J],体育文化学刊,2007(2),

[6]韦丽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体育学术期刊,2007(5)

[7]徐玉良.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8

2穿青族体育文化探析

2.1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元素长期以来,穿青族人世居农耕,以稻作文化为主。在生活中,穿青族人以糯米糍粑为主食,逢年过年皆打粑,或“供祖”、或待客、或送礼等,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打粑成为了当地极为流行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打粑方法分手打和脚打,手打方法是“:在一块石头中间用利器打一个凹槽,然后用一个丁字木槌反复敲打,使得里面的糯米碎茸在一起,打得越久,劲道越好”。用脚打的方法是:仍然需要一个石头凹槽,然后做一个丁字木槌,木槌的柄比较长,用绳子吊在树或者房梁上,然后打粑的人就坐或者站在高凳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用脚打;打糍粑开始了,主人高高地举起粑粑棒(打糍粑用的锤),一边狠狠地往槽里砸,一边念念有词:一打口嘴远家门,二打财源涌进门。三打日子如火旺,四打贵人来帮忙。五打空手出门去,六打抱财归家来。据了解,打糍粑也叫打口嘴粑,刚开始的六锤必须用尽全力,打掉来年的官非口舌和一切不顺心的事,这六锤象征着来年六六大顺。同时,打糍粑必须要在天未亮之前打,象征着辞旧迎新。最好要在“鸡不张口”之前打好,才是最好的今天,穿青人打糍粑过年依旧盛行着。现在,这个单纯的体力活,也逐渐成为一种旅游体验时尚,逐渐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一个项目,外地游客自己体验这个打粑过程,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作品,品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不少外地游客,到这里肯定是要自己体验一把打粑的,不管自己体验,还是家人一起参与,在愉悦的旅游中体验此种快乐,个中风味只有体验的人才可以知道。另外,据考证,它的传承价值也在不断扩展。例如现在重庆地区的打年糕、牛轧糖采用的大多数打粑方式就是从此得以传承的,这一种极富锻炼价值的生产、体育活动技能,已经和人们的休闲体育体验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为休闲体育的内容充实了新的内容,具有不小的贡献。

2.2婚俗礼仪中的体育元素穿青族人的结婚风俗从结亲到结婚后的回门,风俗颇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仅仅只看完整结婚仪式的话也需要四天才能完成。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井边回门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需要新郎、新娘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来完成。“挑水试新娘”。由于穿青人世代以农谋生,因此新娘的劳动能力,操持家务的能力对一个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古代男女双方结婚以前是没有一点了解的,如何尽快地了解新娘的劳动能力呢?勤劳的穿青祖先想出了挑水试新娘的办法:“试新娘在婚礼结束后第四天举行。在当天婆家送走娘家亲人后,婆家便找来一担木桶给新娘,由小姑把新娘带到井边,由新娘独自打水、挑水回家,不管有多远,中途不能歇息,最好是不换肩,还不能让桶里的水泼洒出来,婆家亲友站在路边观看,大家主要观看桶里的水是否泼洒,如果水没有洒,就说明媳妇是一个能干,能操持家务的好媳妇,也会是个好当家,得到全族人的认同和好评。”因此,在穿青人中间,男孩子自8岁开始就要跟父辈上山打柴,父辈就在此教会男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用镰刀砍开一条合适人们通过的道路。16岁以后男孩子必须要在族人的监督下,独自外出到指定的地点把柴打回来,经过这样的考核以后的男子才能在婚礼中担任砍亲路的重任。而对于女子来讲,自12岁开始用扁担,母亲会在孩子学用扁担以后教女儿怎么样独自挑着水换肩,以保证两个肩膀交换挑水。到16岁就开始正式独立挑水做家务,通过这些锻炼,到出嫁的时候,一般都会成长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好媳妇。而此民俗的存在,促进了穿青男女积极投身相关锻炼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屈的个性品质,从而为提高整个“穿亲人”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经过这样的锻炼,穿青族人不论男女,都有一个从小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美德的品德塑造,他们不仅知道婚姻的不易,也知道劳动的艰辛。如此一来,他们的婚姻结合是牢固而美满的,他们的结合是坚固而和谐的,是婚俗和劳动及人类美好道德品质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也为中华文化宝库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了。

2.3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元素

2.3.1穿青族跳菩萨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以猴为图腾,供五显坛、请五显神,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9月26到28,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称道士的穿青人(只限男性),头戴多种面具,假扮各路神仙和鬼怪,边歌边跳边舞,做一到三天的跳菩萨(傩戏),一共有15场包括“起坛、发功曹、交生、淌白、齐兵、合会、太郎殿、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比如在这15场傩戏中“二郎殿”充满了对祖先的崇拜,用纸做一些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用来请神,伴随道士的特色舞蹈,唱一些的歌词,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发达,因此穿青人的“跳菩萨”也被称为淫祀。明代以前祭祀都是采用庙祭(很多群众聚集在一座寺庙里集体祭祀),明代以后因多种原因,改为家祭(分别在各家祭祀),庙祭已不多见。但供五显坛、请五显神、跳菩萨在穿青人心里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是维系他们精神的纽带。由于家祭的出现,每家的孩子学习跳菩萨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夏天晚饭以后,各家都会在院子里由长辈教孩子们练习“跳菩萨”,对于悟性特别好的孩子,长大了才有机会在特定的节日里,被大家推选出来组织庙祭。这对于培养穿青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2穿青族七月半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过七月半,祭祀祖先时间为七月十三,因为穿青人认为七月十三为阴曹地府的法定黄金假日。每年到这个时候,几乎所有能回家的穿青人都会赶着回家,祭祀祖先。六月下旬,穿青人就准备过七月半了。每逢赶集,都赶路准备香烛纸钱。每晚还要把种子放到露天,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祖先的意愿,以祈祷来年禾苗长得茂盛、谷物收获丰富,有足够的粮食和牲口的饲料。到七月初七,各家开始挂祖先牌位。挂祖先牌位的时候,全家所有人集体聚集到祖先牌位前,由一位长辈诵读祖先功绩,然后给祖先供上祭品,再由晚辈在祖先牌位面前作揖、鞠躬,戴上面具歌舞祈福,祈求祖先保佑,歌舞祈福一般会和学习跳菩萨一起传授给下一代(歌舞祈福是男女老少都必须参加的)。初十封包(封纸钱),用毛笔写上祖先名讳。到十三日早起点香,合家一起动手,准备一天的食物,晚饭以后将封好的包挂在驮马上,又准备一些祭品随马带上,主人以草谢马,表达对马匹一年来辛劳的感谢,然后由长者牵马绕房子一周,表示请所有包上有名讳的祖先一起聚集到早已经在院坝划好的圈周围,然后在圈内把包(纸钱)、祭品烧掉,由各祖先领取,长者说一些祈求祖先保佑的话,小孩则在燃烧的包堆前作揖,表达各自的意愿,妇女们则倾诉死者的恩德,哀痛生死离别。14日早上孩子们将灰烬扫起来,倒入小溪,把祭品带给远方因故未能到场接受晚辈香火的老人。

2.4游戏娱乐中的体育文化元素在穿青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极具游戏娱乐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此类体育活动一般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根据游戏娱乐体育的运动特征,概括起来,有秋千类、滚翻类、输赢类等体育游戏,其中以输赢类体育游戏娱乐活动最为丰富。其中秋千类主要以打磨磨秋和高秋为代表。打磨磨秋也叫打丁字秋,为双人秋千,可旋转和上下交替摆动。而高秋是在高架或树上挂绳,绑一横板,人踏板扶绳,进行荡秋千的娱乐游戏。滚翻类体育活动主要以滚坛子和翻羊马为代表。滚坛子是孩童放牛时的嬉戏。其形式是两人背对背坐下,双手抱紧膝盖,然后两人向左右不同的方向让过的同时,向后方翻滚。一个翻滚结束后,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最初的背对抱膝姿势,又再次进行翻滚。在此过程中,谁的手离开膝盖或者翻滚中碰到对方则为输。在游戏娱乐体育活动中,以输赢类体育娱乐活动最为丰富,主要有打抛、打岗、放茅草、撵母猪窝、打鸡儿棍、打架等。其中,打抛是穿青人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抛是一个圆球,制作过程简单。先用棕丝搓成细绳,像绕线团一样绕成拳头大小的球,再用麻绳在外包裹。这样缠绕出来的圆球,有弹性,可以拍打,谁拍的个数多谁赢。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分组进行,先抢到线球的一个队员,在手中拍打后迅速传到自己队员手中,来回往返,否则犯规。这样球体可以拍,也可以抛“,打抛”由此得名。此外尚有翻(划)豆腐干、打风车、跳四门、摔跤、抢鹅蛋、扯皮蜂、打麻辫等多种活动。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9

1.1竞技外延性与军事传承性

竞技性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涵盖生产、狩猎、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满族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满族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除此而外,满族的体育活动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击球、采珍珠等。

满族军事体育包括实用军事体育围狩,竞技军事体育冰嬉、打滑哒,军事游戏项目冰上蹴鞠,军事表演项目摔跤等。北方寒冷的气候,狩猎的生活铸成了满族人坚强的体魄和剽悍的性格。骑射、狩猎的技艺以及角力等很容易转成一种优势的军事武艺,他们一般都施行一种“全民皆兵”的生产与军事体制。如今,八旗军事组织制度对满族思想意识、风情习俗等文化活动的传承、沿袭与交流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军事传承性,如赛马、射箭等活动,就是按世代承袭的传统方式进行,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变化,其变化也相对一致。目前各地的比赛场地和比赛方法仍然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其竞技性的功能仍然没有改变。此外,在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婚丧嫁娶、育儿、游戏、竞技中也无不显示出满族崇尚武勇重、视骑射的风尚,体现出了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较强的军事传承性。

1.2狩猎民族性与生产实用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属性正是由人类在创造体育文化过程中遵循文化发展的结构规律,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体育成分,并逐渐从生产中剥离体育活动,派生出具有独力、完整的体育文化之表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体育文化原始成分保留最丰富的一种形式,它最能反映体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里程,比如传统武术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生产的痕迹。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尚武的习俗直至清末仍保留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镇中。如满族传统体育中的珍珠球,就是人们在水中捞取珍珠的劳动过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体育项目,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被调查的居民也普遍认为生产因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灵魂,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他们能轻易地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亲切感受。民间体育中,也多含军事训练性质。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满族古时出于狩猎和军事的需要,把骑射作为每个青年男子(包括部分妇女)的日课,其后多在节日举行。据《金史》记载,满族先民女真人自皇家兴起,每逢端午及重阳,都举行骑马射柳和骑马击球活动。很多源于生产生活的东西经过满族人民的挖掘、整理,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

1.3性与民族融和性

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所以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化现象无法比拟的。满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就是来源于,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些体育项目甚至直接源于宗教仪式或迷信活动,并逐渐演变为游戏、竞技活动,最终发展为传统体育活动。满族信奉萨满教,由万物有灵观念生发出种种崇拜,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对生产有积极作用的自然界――天和地,如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树木、江河湖海、飞禽走兽等的崇拜和信仰。图腾崇拜是原始民族认为所崇拜的事物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其崇拜物以动物居多,兼有植物和其他。祖先崇拜是由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它是人类自身的崇拜,是社会发展后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体现,是在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祖先灵魂的敬仰。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宗教的仪式,如满族的射柳习俗就是源于满族先人对天的崇拜,是祭天祈雨的一种仪式。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每年都有重五射柳的习俗,这一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满族骑射的一部分,作为满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而被保留至今。满族另外一种古老的游戏打得栲,源于满族“驱邪”的宗教活动,把穷神饿鬼的名讳写在栲牌上以石击打,进而演变成打得栲的球类项目。由此,可以看出满族传统体育带有的文化特征。

1.4大众生活性与休闲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满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寓竞争性、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有许多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和游戏项目,如抓“嘎拉哈”――又称抓子儿。“嘎拉哈”,满语称“色尔图”,是用动物獐、狍、鹿、猪、羊等的骨头(趾骨)制成,常涂有各种颜色。玩法多种多样,室内、室外、地上、炕上都可以玩。《清文江书》中归为两种玩法:抓背式骨(接马儿);抛背式骨(打玩马儿)。女孩子一般在室内玩弹嘎拉哈、拉珍儿、抓对等,男孩子一般在室外玩打嘎拉哈、击嘎拉哈,玩时常常还伴有“布口袋”、“钱马子”等辅助玩具。赛威呼、雪地走、双飞燕、踩高跷、老鹰抓小鸡、跳绳、跳房格等,这些活动形式主要流传于民间,以消遣娱乐为主。今天这些项目仍在辽宁满族地区流传,已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跑马城、撞拐、老鹞子叼小鸡、满洲棋、二贵摔跤、翻绳、踢毽子、打瓦、角等,其中有的游戏是学习汉族的游戏。

1.5区域封闭性与冰雪地域性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原有的风貌,比如满族木兰围猎古风依然,充分反映满族的特点。布库、二贵摔跤古朴无华,规则限制很少,每逢重大节日传统体育活动便如火如荼1。原汁原味表现出的封闭属性源于客观的自然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交通、通讯工具的时候,人们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文化的交流只能是局部的。民族体育文化同样不能达到广泛地交流,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自我萌发、自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注重的是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自我保护的意识强烈。在一个民族文化刚刚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假设没有相对的封闭,民族文化可能难以形成其独特风格的独立体系。封闭环境可以不断地自我发展,充实文化的底蕴,增强文化的能量,积累文化的实力。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上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2。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某种技能有机会加以表现和发挥。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成分,体育生活社会氛围浓厚,自然对人们的体育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形成所谓的社会遗传。满族好“动”善“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生活的社会遗传造就了相应的环境,因此体育活动的社会遗传就有可能变成了一种必然现象。在封闭的环境中,这种社会遗传的可能性被放大,表现更为深刻、广泛。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10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体育文化也必然循着这一历史过程不断产生复杂的演变。在这一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这两种文化在多方面接触后的冲突与互补尤为明显和加剧,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必须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进行必要的深入探讨,以对其发展进行理论引导。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1]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2]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2 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2.3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3.1 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难以游离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3.2 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其中频繁的内部与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3]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由于文化新血液的注入和文化生存空间的扩大,其文化的发展时间也必然相对延长。

3.3 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不平衡状况。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具有积极的意义。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4 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存在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非成熟发展状态。对于两者的这种对立统一,我们应认识其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4.255,193.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11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LIU Jian,XU Changhong,LV Yun

(P.E.Dep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It analyses the inevita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he action pattern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and the measures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And then,it reconstructs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meaning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sports culture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已经很自然地嵌入了全球每一个角落。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也正在逐步加剧。

文化重构,即文化的重新构建,指对已有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已有文化现象的再认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长期流传的在不同民族民间的各类体育活动。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是指在与它文化的交往中,通过整合外来的体育文化因子,即加工、融合、创造,使其成为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建构出具有新的文化因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也日渐激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必将引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系列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和占主流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对它进行重新建构,这对于调适其外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和融合外来体育文化的因子,进而重构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背景下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潮流相顺应,才能在现代化的背景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必然性

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经历着被主流体育文化同化的危险。各民族创造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鉴于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因此,体育文化多样化也应当受到人们的承认、肯定和保护。但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融合现代体育文化的因子,创造出适应时展的新的文化因子。在现代体育文化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时代,人类更需要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化无处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必然。在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意义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变成现代化的产物。事实上,尽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但产生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的“当地”还处于不完全意识状态。现代化的体育文化可以使可能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新“复活”,但也让已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原有的生产、生活领域脱离出来,走向表演的舞台。从一定意义上说,将一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成舞台表演,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变质,它在新的外部世界中获得一种新的适应。这也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丧失保持其原生的稳定因素。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本民族的宗教、价值、审美和思维意识等,也包括各种自然观、宇宙观、社会思想伦理等哲学思想,以及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相对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它以相对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方式维系着本民族自身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他体育文化不可替代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有的本土性,是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而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对不足。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具有普遍性,是当前的主流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无法与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其传统的体育文化正面临崩溃或已崩溃,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消失。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冲击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不可规避的问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构成为一种必然。

2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文化重构即其与外来文化进行持续不断的接触时,原有的体育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因子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分为被动的和主动的文化适应。主动地文化适应即自觉地文化适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主要动力即来自自觉地文化适应,这种文化适应来自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部。来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的自觉文化适应决定其文化重构的结果,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决定因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心态:一种是自我中心,全盘否定;一种是简单趋同,全盘接受;一种是有选择的接受。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土、洋体育”之争在这里也有反照。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对自我体育文化的丧失,如果无力扭转局面,产生的就是简单趋同,全盘接受。但这种模仿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很容易在外来体育文化面前颓败,最终完全萎缩。如果在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找到了自豪感,就可以促使其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体育文化。这种源于集体自豪的文化将重新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重生。

被外来体育文化牵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称之为模仿型的文化重构。如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内部的自卑相结合,将彻底断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也将无果而终。

来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的文化重构,称之为创新型的文化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原生文化,必须通过在外来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达成一种自豪的体育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创新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容易适应外来的体育文化冲击,并能从中获得新的体育文化因子,使自身的体育文化得到发展和前进。

3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即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重新构建,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也是我们对于已经存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进行再认识。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上,有创造论,但认为创造中应有继承;有保护论,但认为保护中应有创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融合和重组外来体育文化因子,使其成为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建构出具有新的文化因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1首先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体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地位,但不加改造和超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在促进而是在阻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不应高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现阶段的作用。

现代体育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育。应当承认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流意识。当然,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落后,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其文化,而是要究其不足,补其虚缺。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文化才能自觉地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才能自觉地吸取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展。

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树立现代意识,寻求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实现现代性的重构,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要勇于打破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单一的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要勇于打破本民族传统文化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的束缚,要扩大交流,使之融入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之中。

现代化的发展趋向,需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扬弃“传统”,从而走向“现代性”。而现代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异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体育文化则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重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进体育文化因子。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被动到主动地融入与现代体育文化,改造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其朝着文明、进步、科学的方向发展。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吸取了人类文化的各种因子,通过整合而成的文形式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民族能够生活在隔绝的环境中,最终它们都将面临文化的选择,也就是文化的重构。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不存在纯粹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或多或少地都融入了现代体育文化。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基础和发展的选择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吉登斯先生说过:“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所保持的理解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的内涵和改变历史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基础是文化自觉。即当本民族的人对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觉醒、反省和创建本民族体育文化,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才能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下,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发掘、改造和重构,以促进其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既要接受现代体育文化,也应该保持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各少数民族要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吸取建构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需要的文化因子,又要吸纳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现代体育文化因子,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的生命力。

4结语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生存发展下去,其重构是必然趋势,重构的过程也将是长期的。区别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最核心的是文化的核心层面――民族的体育精神。在文化的重构过程中,变化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当然两者的变与不变也不是截然分开和绝对对立的。形式的变化会促使内容的变化,内容的变化会带来形式的根本变化。只有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因子,经过不断重组、整合和融合,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在现代化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宣言》. 省略/chinese/2001/Nov/72229.htm.

[2] 达里尔・A・波塞,许建初等译.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3] 塞谬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清华出版社, 2004.

[4] 周宵.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 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7] 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3(4).

[8] 董亮. 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9]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8:61.

[10] 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研究,2001,(1).

[11] 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

[12] 邢启顺.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12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与探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就显得非常有其必要性。

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方列强炮舰政策下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使得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斗争日益加剧,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

(一)文化与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观则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前者强调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重朦胧、抽象、含蓄之美;后者则强调阳刚的力量与速度,注重外在与形体之美。

(二)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入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导引养生与武技的发展,但是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却逐渐减弱了;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等方向发展,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血腥与暴力。前者追求的是“健与寿”,而后者追求的是“强与险”。

(三)对待竞技体育的态度与胜负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竞技结果的态度与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迥然不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从事体育活动旨在精神的培养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这种作用主要靠自身的修炼与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助外力,更不是通过与他人的较量来实现,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这和西方体育文化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注重胜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无论胜负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磨砺,都可以对人格的完善起一种促进作用,因此,胜负在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的培养上其价值是等量的。而西方传统竞技运动则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表现为重人体外在胜于重人格内在,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通过人的肌肉运动,在各种力量的交汇中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追求理想人生的实现。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竞技场上的姣姣者被视作偶像,被人们颂之为英雄。在西方体育文化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与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必然会相互吸收融合对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一)对伦理与道德观念的追求

随着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必要注入新鲜血液,因此,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追求竞争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与此同时,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传统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寻求解脱之道。

(二)相互借鉴和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气功、武术、龙舟、放风筝、打秋千等,开始被西方借鉴和移植,从而打破了西方竞技垄断的局面;而源自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经深入人心,被中国普通大众所接受。

(三)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竞争观念的互补性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观、健康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观念,蕴涵着许多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包含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诸多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新世纪人类的健身活动,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所表现的竞争等观念又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相吻合的,逐渐地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和接受,中国民族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竞争观念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三、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矛盾存在的意义

(一)体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无法独自置身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体育文化更是如此,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和交流的休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文化精粹,为自己所用,从而推动了世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例如,西方的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备受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有过中断的文明,频繁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保持勃勃生机的重要保证。虽然,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开始到现在只有几个世纪的时间,但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不仅各自有效地汲取和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两者文化的生命力也大为加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各自体育文化的有效延续。

(三)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很不均衡,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不均衡则更为明显,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两种体育文化各自汲取对方精华,吸取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相辅相生。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始注意自身与对方所存在的差距,着手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经过和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等的联姻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力争达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对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其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是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各自发展水平的不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必然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做出多方位的调整才能应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挑战,找到两种文化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地利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这将有利于消除和减少两者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促进各自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和广泛传播,在推进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补,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整理、研究和推广。同时,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合理和先进的部分进行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融汇贯通,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倡导科学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从而为各自文化良好持久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晋.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13~16.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篇13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 ,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 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 263.74万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 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 55.81%。在广西的 87个县市中,有 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 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 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中最 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 以皮鞔植 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 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 29日(农历)生 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

2.3 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 10月 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除打铜鼓外 ,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 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 ,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 3省 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儿 月 25日开幕式 ,来 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 ,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 ,在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 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 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 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 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 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

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 ,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 ,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 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