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地下水的意义实用13篇

地下水的意义
地下水的意义篇1

在衡水市,咸水分布比较广泛,除安平县与饶阳县北部全淡区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咸水分布,其咸水底界埋藏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加深,由西北的安平、饶阳一带至故城县武官镇附近。其咸水底界的埋藏深度由13m逐渐增至219m左右。本区咸水资源丰富,但目前开采只限于浅层咸水资源。本着“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浅层咸水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要依据,对咸水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分区,即滹沱河冲洪积区、该区为滏阳河冲湖积区、漳卫河冲湖积区。

近些年来,咸水在农业上已得到开发利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为了更好地补充淡水资源的不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咸水作为一种资源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2 衡水市咸水资源评价

2.1 浅层咸水天然资源

天然资源是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大气降水入渗、河道渗漏进入含水层中的水量。本区浅层咸水的天然资源主要为降水入渗和河道渗漏,其他各项可忽略。

经计算,衡水市有咸水区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合计为80234.53×104m3/a,其中浅层淡水(

2.2 开采资源

开采浅层水将水位控制在合理埋深(一般为4m)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夺取地下水蒸发量,使之成为可利用资源,考虑变幅带内蓄变量的均衡因素,开采资源量计算公式为:

Q开采= Q补- Q消

式中:Q开采―地下水开采资源(m3/a)

Q补―地下水补给资源(m3/a)

Q消―难以夺取的地下水消耗资源(主要指越流量)

经计算,衡水市有咸水区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为41598.66×104m3/a,其中浅层淡水(

3 咸水开发利用前景及开发利用意义

3.1 咸水开发利用前景

目前,咸淡水混浇应用面积约230万亩,主要分布在阜城、景县、武邑、武强一带,桃城区、故城、冀州也有零星分布。衡水市农用地面积1042.83万亩,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推广利用。冷却用水: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也可以利用咸水,经过简单的预处理(如去除腐蚀、有害离子等)达到工业用水标准之后,可直接用于冷却高温设备,并可以循环利用。原料制造用水:高矿化度咸水中氯离子、钠离子含量相当高,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手段来提取咸水中的氯、钠元素,制成工业原料,用于化学工业;在富含硫酸根离子的咸水里可以提取硫元素作为化工生产原料。另外咸水也可以用于城镇的环卫事业、咸水淡化作为饮用水、咸水浅层地温能利用等诸多方面。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3.2 合理开发利用咸水的意义

(1)增加水资源量,增强调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咸水,一方面可以增加工农业及生活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可降低咸水水位,腾出库容,增强调蓄能力,加大接纳地表淡水和降水入渗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地下水的蒸发量,改善生态环境,相应地也减少深层淡水的开采,减轻地质灾害的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衡水市地下咸水开采量很小,咸水埋藏浅,经蒸发,咸水浓缩,矿化度增高,土壤积盐,其盐碱程度加重。80年代以后,地下咸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咸水水位不断下降,减少或避免了咸水的蒸发,而且土壤中含盐量通过降水和田间水淋滤不断降低,改造了大片盐碱地,盐化程度变轻。

(3)减轻对淡水资源水质的威胁:浅层咸水水位不再高于浅层淡水水位,避免了浅层咸水入侵浅层淡水,从而保护了浅、深层淡水资源的水质。

(4)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咸水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深层淡水的供需矛盾。

4 结论

衡水市有咸水区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为41598.66×104m3/a,其中浅层淡水(

参考文献:

地下水的意义篇2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15905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的核心就是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排污总量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位于“三条红线”之首,其目标是以流域生态保护为前提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因此,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合理确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拟对确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山东省胶南市、乳山市进行了实例计算。

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研究

1.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技术路线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应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水资源(包含可用的客水资源,以下同)的特性,反映当地自然因素,即客观条件;二是当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反映当地人为因素,即主观条件。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应是主观与客观相协调的结果,其技术路线见图1。

图1的基本含义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层: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由当地广义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当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综合确定。

第二层:可利用量和需水量。可利用量包括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广义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需水量包括生活、生产、生态[3]和外调水量4个方面。

第三层分为可利用量和需水量两大分支。以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例,它由狭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指通常意义下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为了与本文中其他可利用量相区别)和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综合确定。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河川年径流量[5]、年降水量[6]和年蒸发量[7]。

1.2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

1.2.1狭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方法

对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地区,由于河流周边生态环境较好,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较小,可适当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利用量,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以大于40%;对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由于河流周边生态环境较差,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较大,可适当降低河道内河川径流利用量,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小于40%。

对于多年平均蒸散发能力较大的地区,由于河流本身及周边生态环境较差,河道内、外生态需水量均较大,应适当减少河道内河川径流利用量,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小于40%;对于多年平均蒸散发能力较小的地区,由于河流本身及周边生态环境较好,河道内、外生态需水量均较小,可适当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利用量,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大于40%。

1.2.3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

目前国内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规划的现状年一般选为2010年,2020年是规划的中期年,2030年是远期年。在本文研究中,以2010年作为起始年,该年λ1和λ2的权重均取05;2030年作为终止年,该年λ1的权重取0,λ2的权重取值10;在2010年-2030年之间,两者的权重按直线变化,见图4。图4中,起始年(2010年)的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由狭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权重(各占50%)确定;到终止年(2030年),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完全由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即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就等于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起始年(2010年)与终止年(2030年)之间,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由狭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综合确定,狭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权重由大变小(由05变为0),而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权重由小变大(由05变为10)。

3结语

本文提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由于只讨论了多年平均来水情况,而对于不同频率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孙雪涛.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中国水利,2011,(6):3334.

[2]冯耀龙,练继建,韩文秀,等.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12):911.

[3]姜翠玲,范晓秋.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417.

[4]张洪刚,张翔,吕孙云,等.国内外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概析[J].人民长江,2008,39(17):1820.

[5]王艳君,姜彤,施雅风.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J].冰川冻土,2005,27(5):709714.

[6]CHEN HuoPo,SUN JianQi,CHEN XiaoLi.Future Changes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China under a Global Warming Scenario[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3,6(1):813.

[7]罗健,荣艳淑.利用英国CRU资料重建华北地区百年蒸发量及变化分析[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753758.

[8]王建生,钟华平,耿雷华,等.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J].水科学进展,2006,17(4):549553.

[9]殷丹,许春东,束龙仓,等.淮北市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及临界水位的确定[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7):2528.

[10]鲁荣安,宁维亮.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J].地下水,2002,24(1):15.

[11]张人权.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30(6):15.

[12]何萍,束龙仓,邓铭江,等.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10):2325,60.

地下水的意义篇3

一、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概念

注意义务传统上是英美法系国家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过失的核心概念。《牛津法律大词典》将注意义务解释为:一个人对他人造成损害后,只有当法院判定被告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原告负有的不为加害行为或不让加害行为发生的法律义务,而被告却由于未加注意,或未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注意标准,或未采取法律所要求的预防措施,而违反此种义务时,他才在法律上对受害人承担过失责任。如果在当时不存在注意的义务,由此发生的损害都属于无侵权行为的损害,被告不承担责任。无独有偶,大陆法系的“过错”侵权责任历经曲折的发展,也演绎出了注意义务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规定。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都于19世纪中后期纷纷建立了客观过错理论。这种客观过错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与英美侵权行为法学上过失责任理论的通说相符,尤其与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中就过失所下的定义及所为的注释不谋而合。[1]因此有学者认为,客观过错理论采取的义务分析方法和“良家父”的客观判断标准与英美法的注意义务殊途同归。大陆法过错侵权责任的根据逐渐远离传统的侵权法理论而逐渐靠近英美法系侵权法,为两大法系国家过错侵权责任原则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在此背景下,我国侵权行为法也明确规定了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并将其作为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失的前提。但对于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概念,侵权行为法则没有规定。综合注意义务的相关概念,我们认为,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积极履行其职责,对患者尽到最大的善良注意义务,通过谨慎的作为或不作为避免患者受到损害的义务。

二、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一)英美法系国家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在英美法系国家,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其注意标准高于普通的人员。正如判断普通人是否存在过失的标准为是否尽到一个善良注意人的合理标准,判断医生的行为是否合理则在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达到一个“合理医生”的标准。而判断一个医务人员是否是“合理医生”的标准,则是由Bolam诉FriemHospitalManagementCommittee一案所确立的伯勒姆标准”(Bolam test)。该标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医务人员的注意标准是行使和声称拥有此种特殊技能的通常的熟练人员所应达到的标准;(2)如果医务人员在治疗病人的时候采用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被当时所熟知某特定治疗的一群负责的医务人员所接受并认为是适当的,那么既使存在一个主张适用不同方法的医学观点,该医务人员也不承担过失责任。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判断标准呈现出的由临床标准判断法律事实问题的倾向逐渐受到批评,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保留了对医疗行为专家意见的再次判断的权利,对医务人员是否有过失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法院。[3]

(二)日本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对于注意义务的标准,日本引入了“医疗水平”这一概念。而关于医疗水平的界定,则首先经过了是“学术研究范围内的医学水平”还是“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的争论,最终法律界接受了“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这一标准,但针对这一标准,又经历了“普及说”、“客观说”、“相对说”、“医疗规范说”和“法规范说”的发展阶段。所谓法规范说,是指:医疗水平的内容不应当仅指医疗行为在临床的普及与否,而应该是医务人员临床工作的法的规范。法律在规定其内容时,应当综合考虑医务人员所处社会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及其他诸情况。[4]但法规范说自被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质疑,即其一,按照法规范说的内容,医疗水平的概念已经等同于注意义务的概念,如此,医疗水平这一概念是否尚有存在的必要。其二,法规范说没有解决如何认定某种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因为该问题是把某种医疗行为的实施规定为法的义务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法规范说在没有对医疗行为进行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就进入了法律层面的价值判断,从而缺乏事实判断的基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5]

(三)我国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进行了规定。确定了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是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从法律的规定我们可以推断出,侵权责任法似乎引入了“医疗水平”的概念,并将“诊疗当时的医疗水平”作为判断注意义务的标准。然而,侵权责任并没有进一步对“医疗水平”进行界定。究意“医疗水平”是“学术研究范围内的医疗水平”还是“临床实践范围内的医疗水平”。此外,诊断当时的医疗水平是否当单纯的指“医疗”的层面,还是包括其它的因素,如医疗机构的性质、所在的地域等。按上述对日本“医疗水平”的发展的分析,“医疗水平”这一概念出现时与“注意义务”这一概念并不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包涵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按照“法规范说”的概念,“医疗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和“注意义务”并列的一个概念。因此,对“医疗水平”这一概念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一直是日本法律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反观我国的立法,既然将“医疗水平”确定为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是否意味着承认“医疗水平”是“注意义务”的一个下位概念。即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专注于技术层面的事实判断和法律判断。事实上,对于医务人员,在我国,其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的前提一般来说是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然后取得从事该行业的资质。比如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一个人如果要合法行医,需要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包括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且到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因此,只要某一个人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在法律上就可以认为该人具备了从事医生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取得不考虑地域、医疗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因此,对于其它的因素,只是影响“医疗水平”的因素,而不属于“医疗水平”内容的范畴。

四、影响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标准的因素

(一)医生的差别

现代医学的首要特点是分科分类更细,并且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医生可分为一般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全科医师指不分科别,为病人实施医疗行为的人员。专科医生则以特定的诊疗科别为范围。专科医生其研究和诊疗范围专注于医学的某一领域,按通常之理解,其诊疗水平应高于全科医生。专科医师由于系从事专门性的研究,故就该科范围内之医学水准,自应较全科医师之水准为高,其注意义务之具体标准,自不能依全科医师之注意标准定之,应以平均同科医生现所拥有之医学知识、技能为基准。换言之,一般(全科)医师如已尽医师之平均注意,即属履行了客观的注意义务,专科医师则不然,虽尽一般医师的平均注意程度,仍不能不认为客观义务的违反。[6]在英美法系国家则认为,如果一位医生声称自己为专家,此时应适用的注意标准应是一位合理的专家的注意标准,而不是一般医生的注意标准。此时,医疗专家应行使“其专业领域的通常技能。”[7]不过专家的注意标准仍是一个通常胜任的专家的注意标准,而不是最有经验的最出色的专家的注意标准。[8]在我国,也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分,因此,对于专家,其注意义务的标准就不应当同于普通的全科医生,应当高于全科医生,但也不是要求其达到最杰出的专家的水平,而是同一个层次的专家的一般水平,如果专科医生尽到与其同一层次的专家一般的注意义务,则认为其已经履行了相关的义务而不存在过失。

(二)地域性的因素

关于医务人员注意义务的标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域性因素。关于地域性因素主要是指地域规则和全国标准的问题。在美国,地域规则形成于19世纪八十年代,其预设的前提是:较之大城市的医生,这些医生在获得信息、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设备配备方面较为不利。[9]至于全国标准,则认为对于医生的医疗水平而言,应当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然而日至今日,虽然美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标准化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地域差异并不存在。到目前为止,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其他29个州采纳了全国标准,而其他21个州继续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地域规则”。[10]可见,地域规则并未完全被美国的司法实践所摒弃,在很大范围内还得到广泛的适用。而之相对应,我们来考察我国的相关情况,在侵权责任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涉及到了关于医疗水平中地域因素的规定,但侵权责任法最终删除了相关的规定。当然,这种立法是考虑到诊疗行为的复杂性。但是否就意味着在判断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时可以不考虑地域性因素呢。实际上,在我国,地域性因素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这种状况反映到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卫生较薄弱。尽管在行业准入制度上我国是采用统一的执业医师考试,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经验科学的医学,医疗水平不是仅仅通过一项或某几项考试就能衡量的。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水平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否认这种差别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虽然,采用同一的标准可以解决司法实务中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但实际上,司法实务中一直无法回避地域性的因素,法官在解决具体的个案时不得不考虑地域的因素。因此,地域性因素也是影响认定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凌.略论注意义务对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启示[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9(2):126.

[2]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2.

[3]赵西巨.《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81.

[4]新美育文.“医师的过失,夏芸译,载张新宝主编.《侵权法评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64.

[5]夏芸,《医疗事故赔偿法――来自日本法的启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8―129.

[6]黄丁全.医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346―347

[7]Maynard v. West Midlands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 [1984] 1 WLR 634, 638, 转引自赵西巨.《医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4.

地下水的意义篇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是目前我国最通行、最实用、最权威的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不过作为一部辞书,《现汉》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或不足之处,如在词目的收列、注音、释义,义项的设置,词性的标注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仅就常用词“水”的释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现汉》修订有一定帮助。“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其下所收多字条目也非常多。笔者查看《现汉》“水”字条的释义,感觉其义项有疏漏。

《现汉》中“水”的释义如下:(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淮~。(3)指江、河、湖、海、洋:~陆交通|~旱码头|~上人家。(4)(~儿)稀的汁:墨~|药~|甘蔗的~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汇~|外~。(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也不变色。(7)姓。以上七个义项能否涵盖所有涉“水”的词语呢?先来看下列词语:水绿浅绿色。(《现汉》)水红比粉红略深而较鲜艳的颜色。(《现汉》)水袖传统戏曲服装中蟒、帔、开氅、褶子等袖端所缀的部分,用白色的绸绢制成。因其甩动时形似流水波纹,故称。(《汉语大词典》)水裙戏曲服装。白色短裙,系于腰间。系水裙的脚色,大多为渔夫、樵夫、店小二等。(《汉语大词典》)水旗传统京剧使用的道具。白色,布质,方形,上绘水纹,表示水浪。京剧《白蛇传•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汉语大词典》)以上词语中的“水”义很明显无法用《现汉》所列的七个义项来解释,它们已经从具体的“水”或“河流”等义抽象化了,意思是“颜色或形状像水一样的”。显然,这应该列为“水”的一个新义项。其实《现汉》中很多名词的引申义或比喻义都列有义项。如名词“浪”,《现汉》在“波浪”义后,列出了“像波浪起伏的东西”这一义项。又如“木”,《现汉》在其基本意义“树木”、木头”等后,又列出了“反应迟钝”及“麻木”等引申义。《现汉》对“水”的常用义项的疏漏还不止这一项。下面再看两个从《现汉》中摘出的涉“水”词语及其释义:钢水液体状态的钢。钢水一般都铸成钢锭,也可以直接浇铸成铸件。铁水铁熔化而成的炽热液体。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类似的词语,如“铜水”、“银水”、“锡水”等,这些词语中的“水”,显然只是与水的形态相似,本质完全不同,《现汉》给出的七个义项都不能涵盖它们,应该增加一个新的义项:“形态像水的液态物”。除了某些常用词语义项疏漏外,《现汉》对某些义项的概括也值得商榷。以下同样是从《现汉》中摘出的几个涉“水”词语及其释义:红药水汞溴红溶液的通称。花露水一种日用化学制品,由稀酒精加香料等制成,用来祛痱止痒、去除异味等。羊水羊膜中的液体。羊水能使胎儿不受外界的震荡,并能减少胎儿在子宫内活动时对母体的刺激。胶水(~儿)粘东西用的液体的胶。镪水强酸的俗称。王水一体积浓硝酸和三体积浓盐酸混合而成的无色液体,迅速变黄,腐蚀性极强,能溶解金、铂等一般酸类不能溶解的金属。以上几个词语中的“水”,如果非得用《现汉》中所列七个义项来解释的话,只有第四个义项“稀的汁”勉强适合。但是仔细分析,“稀的汁”用来解释“花露水”、“红药水”、“羊水”尚可,但其解释“胶水”就有点勉强,因为“胶水”一般很浓,并非“稀”的。同时用“稀的汁”来解释像“镪水”、“王水”这样的化学物质也显得不甚妥当,因为无论是“稀”还是“汁”都无法合理科学地解释化学中的化合物。对于以上这些涉“水”词语,可以用“由水构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这一义项来统一概括,这样既能兼顾原义项中的某些词语,又能概括其他一些常用词语,既合理又能避免疏漏。综上所述,《现汉》“水”应该增加两个义项:“颜色或形状像水一样的”,“形态像水的液态物”。同时应将原释义中第四个义项“稀的汁”改为“由水构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这样,“水”的现代汉语义项及其排序应为:(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2)河流。(3)指江、河、湖、海、洋。(4)颜色或形状像水一样的。(5)(~儿)由水构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6)形态像水的液态物。(7)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8)指洗的次数。(9)姓。

“水”这样的常用字使用较为频繁,作为语素的构词能力也较强,因而由其构成的多字条目往往较多,意义也较复杂。对这类多义常用字,科学合理地进行义项设置,显得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每一个义项做到科学、精练地概括,而且更要尽力避免义项疏漏。为此,我们认为在辞书编纂中,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尽量最大范围地搜集每个多义常用字构成的多字条目,词条搜集越全面,义项的设置才会越科学,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义项疏漏;二要仔细判断甄别多义常用字作为构词语素在各词中的意义,在语义概括时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合并或分类,要按照语义引申关系与演变顺序等设置义项;三要注意多义常用字作为构词语素在词语中处于非打头字的情况,语文辞书编纂者容易忽略或不够重视常用字作为构词语素在词语中位置处于非打头字的情况,以致忽略一些必要的语义信息,这里可以多吸收一些倒序辞书对于词条和义项的设置经验,作为正序辞书编纂的必要补充;四是在大中型辞书的编纂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各编纂者对编纂标准执行力度的监督,否则就会出现某些同类词语义项设置标准严重失调的情况;五是要随时注意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要合理参考其他相关辞书的义项设置和词条收录情况,同时对某些新兴语词也要注意合理吸收或关注。以上拙见,希望能对《现汉》再版或相关辞书的编纂有一定裨益。

地下水的意义篇5

“”,本作“污”,也作“”,音乌。《玉篇》曰:“从亏者古文,从于者今文。”“污”、“”、“”本一字。古文为“污”,后来可能由于在人们书写时出现误笔,使字形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于是“污”被写作“”;最后才隶变为“”。“”,《说文》训为“也。从水,于声”。段注:“草部曰:‘者,芜也’。地云芜,水云,皆谓不洁清也。”“”本义表示污秽、污浊或不清洁。《左转・宣公十五年》:“川泽纳,山薮藏疾。”《书・胤征》:“旧染俗,咸与惟新。”

“”,《说文》训为“浊水不流也。一曰窳下。从水,夸声”,音乌。段注:“玄英引《说文》浊水不流池也,引《字林》浊水不流曰。宜有池为长。” 《一切经音义》、《字林》和《说文解字注》皆认为“”当训为“浊水不流池也”。可见,《说文》的释义可能是后人改动了,不确。“一曰窳下”,桂馥《义证》:“窳当为,本书浑,下。”这里指地势低凹。《广雅・释诂》:“,聚也。”王念孙《疏证》:“者,水所聚也。”此就地势低洼而言。《广雅・释诂》又训“”为“深也”、“浊也”。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前者就水的深浅而言,《集韵・姥韵》曰“,水深谓之”。《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楚书・天问・九问》:“九州安错,川谷何?”王逸注:“,深也。”意思是:九州大地的地貌是怎样错落形成的,(以致生成)如此深的山谷和大川?后者是从水的清浊角度来看,《字林》:“浊水不流曰,谓行潦之水也。,池也。”地势低洼易积水,水不流动易浑浊。《句读》:“、池同物,但分清浊耳。”《说文解字约注》:“水所停聚有大有小,大者为池,小者为,小而水不流故易浊。”可见,混言之,、池都是指水塘或池沼;析言之,、池有清浊、大小之分。具体而言,“”字实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有一定深度的水塘或池沼,与“池”义相近。二指停滞不流的浊水池,面积较小。《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中的“池”,“”看似一个形容词,可用来修饰“池”;但实际上是一个名词,与“池”同义词复用,指池塘。《淮南子・精神训》:“苦之家,决而注之江。”高诱注:“水犹澹水也。”“澹水”表示平静、纡缓的水波。意思是:苦于浊水多积的人家,挖开浊水池让积水流入江里。

由于地势低凹,污浊的东西容易流入低洼处,致使积水浑浊。于是“”字便引申出污秽、污浊之义。《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本秩礼”,孔颖达疏“者,秽之别名,不洁之称也”。《广雅・释诂》“,浊也”,王念孙《疏证》“,与污同”。《集韵》:“,《说文》秽也,或作。”“”、“”都可表污秽、污浊。《说文》“,从水,于声”;《说文》“,从水,夸声”,又“夸,从大,于声”。归根到底,“”、“”都从于声,读音相近。所以,先秦时,由于“”与“”读音相近,两者已经有借用,甚至互相通用的情况。《说文解字注》:“服虔注《左传》云:水不流谓之。按即之假借字。《孟子・梁惠王》作,《滕文公》作。”可见,“”在表污秽、污浊义之外,还被借去表浊水不流的水坑或低洼地。《诗・小雅・十月之交》:“我墙屋,田卒莱。”毛传:“下则高则莱。”孔颖达正义:“者,池停水之名”。《集韵・模韵》中就提出“,《说文》:‘浊水不流也’,或从于”的释义。

可见,从先秦开始,“”假借表“”之“浊水不流”义,此后“”字的词义中便包含了此义,与“”并存使用,皆表水所停之地。《大戴礼记・劝学》:“譬如邪,水潦焉,莞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而在汉刘向《说苑・建本》中有类似的句子:“譬之如池,水潦注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知其非源也。”汉代后,“”、“”通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楚辞・刘向》:“菀蘼芜与菌若兮,渐本於渎。” 王逸注:“渎,小沟也。‘’一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贾谊《吊屈原赋》中有“彼寻常之渎兮,岂容吞舟之鱼”的句子,“渎”也可写作“渎”,表示小水沟。

在古代汉语中,“”与“”在表示污浊、积水池、地势低洼等词义时,可以通用。如“池”亦作“池”,“下”亦作“下”,“泽”亦作“泽”,“浊”亦作“浊”,等等。

虽然“”、“”音义相近,时有通用的现象,但是在使用范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

“”常与“池”、“泽”、“渊”等词连用,表示水塘、水池。《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汉陆贾《新语・道基》:“归泽,通水泉。”《国语・周语下》:“泽,水之钟也。”“”、“泽”同义词复用,都是指池沼。汉王允《论衡・恢国》:“丘山易以起高,渊易以为深。”“渊”指深潭,“”指池塘。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云:“昔饮于,夏溷冬枯。”“”就是指水池。《宋书・符瑞志中》:“麒麟者,仁兽也……不食不义,不饮池,不入坑,不行罗网。”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灌溉图谱》:“水塘即池,因地形坳下,用之蓄水潦”。清查慎行《闸口观罾鱼者》诗:“吾闻王政虽无泽梁禁,鲲鲕尚有池游。”以上例句中的“池”都表示池塘。所以,“”字词义侧重于表示有一定深度的池塘。

“”常与“潢”、“渎”、“潦”、“渠”、“沟”等词连用,表示水坑、水沟或浊水池。《左转・隐公三年》:“潢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杜预注:“潢,停水。”《一切经音义》:“潦,雨水也,谓聚雨水为,潦也。”“行潦”指流淌的雨水。雨后地面低洼处易积水,聚雨水而成“潢”。唐钱起《潢赋》曰:“潢,水之微者也,汲取之际,人皆舍诸。”混言之,“潢”、“”都是指容水不多的水泡子或小水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司马贞《索隐》:“渎,潢之小渠也。”《说文》“渎,沟也”,“”、“渎”同义复用,指小水沟。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说文》“渠,水所居”,“渠”指脏水沟。唐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莲》诗:“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一曰:“是夏,永定河南岸三工污沟夺溜。”这两处“污沟”都指浊水沟。早在《吕氏春秋・达》中就已指出“水则为”。高诱注“水浅而流曰”。所以,水郁积在一起就是“”。《晋书・周访传》:“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即指小水坑。可见,“”一般多指较浅的小水坑或水沟。

此外,“”有时被借去表示“于”或者“夸”。《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不至阿其所好。” 洪颐煊《读书丛录・孟子》:“,通作于。《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经典凡从‘于’之字多训为大。此言三子言虽大而非阿其所好。”一说,用为“夸”之假借,焦循《孟子・公孙丑上》正义:“《孟子》盖用为‘夸’之假借。夸者,大也。谓言虽大而不至于阿曲。”“”有时也被借去表“纡”,意为迂曲、绕弯。清朱骏声《通训定声》:“,假借为纡。”如《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杜预注:“谓直言其事,尽其事实,无所曲。”陆德明释文:“,于反。”

在现代汉语中,“(污)”与“”词义分工已经比较明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污)”有如下词义:①浑浊的水,泛指脏东西;②脏;③不廉洁;④弄脏。“”有如下词义:①低洼的地方,如池;②掘成水池。“(污)”与“”词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通用现象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过两词的基本义并没有改变。“(污)”的常用词义主要是其本义,即表示污秽、污浊,以及由它所引申的相关词义。“”的常用词义也是其基本义,即地势低洼,也可表水池,但已经很少使用了。

综上所述,在古代汉语中,“(污)”与“”在表示污浊、积水池、地势低洼等词义时,常常可以通用。但是就“浊水不流池”一义,混言不分;析言之,“(污)”的词义多指较浅的小水坑或水沟,而“”的词义则多指有一定深度的池塘。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7] 黄金贵.水・渎・江・河・川词义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地下水的意义篇6

语汇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语言中最敏感、最富于变化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在不同的方言中,方言词汇也最能体现该方言区的地理、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在粤方言中有一个有趣的词汇现象,粤语中与“水”有关的词汇、俚语、歇后语等特别多,又尤其在香港粤语中。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粤语中的词汇也在汉语普通话的使用中流行开来。例如: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你的心水怎么样?”、“你心水否?”,意思就是问你的意思怎么样或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心水”就是来自粤语,意思是意图、(符合)心意。

在粤方言中,“水”的使用率相当高,而且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人们常常用“水”指代和借喻某些事或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感彩。这些词语往往使初接触广州方言的人“一头雾水”。而这样的“水”族词在表示钱财等经济活动方面特别多,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1.有关的“水族词”的构词研究

陆镜光、张振江先生收集了香港粤语中表钱财的“水”所构成的“语词”,这里的语词指词和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了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文中把合成词中“水”的意义分成了如下的11类:

(1)“水”即为“水”,口水、水弹

(2)“水”为“雨”:水衣(雨衣)、水鞋(雨鞋)

(3)“水”指液态物质(尤其是茶、饮料等):荷兰水、糖水、茶水、汤水

(4)“水”指水状物:火水

(5)“水”指命、命运:风水、命水

(6)“水”指(质量)差、(水平)低:水皮(指没学问,没本事)、水汪(不落实,不可靠,质量不佳)

(7)“水”指钱财:①傍水(付款);②踱水(向别人要钱或借钱);③掠水(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④扑水(借款,筹款);⑤食水(以不正当的手段截留金钱或取得佣金)

(8)“水”指货物:出水纸、水尾

(9)“水”指消息、情况:通水

(10)“水”做量词:①指洗衣服的次数;②船往返一次;③(货物)与批、次、趟相同,如头水(第一批)

(11)(符合)心思、心智:心水

通过对“水族词”中“水”的义项的分类,可看出来这些“水族词”中有一部分是从“水”的本义演变而成的,而有一部分则仍无法知其来源。

而在陈咏渝(2002)把粤语中“水”的引申义词语分成四大类:一是与语素“水”本义等同的词语,如水喉、水弹、水厕等;二是液态意思有关的词语,如水蛋、潲水、火水等;三是指金钱和金钱有关的意思,如干水、水头、借水等;四是含次等或剩下的意思,如水货、水尾等。作者认为,前两类是由“水”的本义或引申义构成的词语,第三类则体现出“水”的意象在粤语里利用修辞而形成的很强的构词能力,而第四类既非“水”的本义也非引申义,含有次等、剩下的意思是因为利用借代手法引申的结果。

2.有关“水族词”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研究

在对粤语中这类“水族词”的研究中,学者们着重对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表钱财义的“水族词”的来源及成因进行了研究。

陆镜光、张振江(2001)对香港粤语中表钱财义的“水”的来源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水”表钱财义是香港粤语后来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在其他方言中也有出现,并认为这样的现象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查,发现香港粤语中早期的“水族词”和其他方言中的同类词语基本上都带有浓郁的江湖秘密语色彩,而且这样的“水族词”作为一般用语在香港、广东地区用的情况最多,且香港早期的“水族词”来源于清代洪门等江湖社会的秘密语。这是两位学者根据对历史文献、相关资料和其它方言对比的考查研究而得知的香港粤语中表钱财义的“水族词”形成根源与清代江湖秘密语的关系。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类词的出现与清代广东地区出现的举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天地会内部交流的秘密语有关。

另外,香港广东地区的“水族词”后来的发展则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州位于珠江河畔,旧时这里河涌交错,遍布鱼塘,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人们和水有非常亲密的接触,因而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再加上广州是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交通贸易历来十分发达,是中国最早对外和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香港的情况也与广州相类似。因为这便是地理气候因素、社会经济环境、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对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演变造成的影响。而广东地区现代“水族词”的发展还受到香港粤语“倒流”的影响,香港的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香港粤语中“水族词”的发展。

三、小结

1.关于粤语中“水族词”的研究

陆镜光等学者文章对香港粤语、广东粤语中的表钱财义的“水”和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族词”的来源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指出了这类词的早期来源与清代江湖社会的秘密语的密切关系,并指出粤语中的“水族词”在后来的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地理气候因素、社会经济环境、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对粤语中的“水族词”的研究重点都在与经济活动和与金钱义有关的那一部分的研究,但对不属于那类的“水族词”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即使在文中有所涉及,却也没有详细地对该类“水族词”的来源和成因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笔者认为,不管是香港粤语还是广东粤语,还有很多跟“水”有关的但又与经济活动或者钱财无关的词汇。如“吹水”,指吹牛皮和夸夸其谈;“水货”,指走私货,冒牌货;“威水”,指威风、体面、气派;“醒水”,指警觉、觉察、机灵、灵活;“散水”,指某项活动结束,参与者各自离去;“缩水”,指体积或数量比原来预定的少或货币贬值;“放水”,指故意泄露试题或输掉比赛;“睇水”,指把风,望风,看风声;买水:旧俗丧礼的一种形式,亦称担幡买水,由孝子贤孙执行;“生水”,指薯类食品由于淀粉少呈现的硬、脆口感,也指未经煮沸的水;“反水”,指反叛、背叛;“下水”,指猪牛等的内脏,也称下杂;“提水”,提示词儿,演员忘了台词,有人在旁边提醒;“水客”,指在境内外替人带钱物赚取酬金为生者。粤语中类似这样“水”有关的词汇不胜枚举,这里仅列举部分作为例子。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类“水族词”作为本体进行来源、成因方面的深入研究。

2.关于粤语中“水族词”的研究方法

陈咏渝在《香港粤语“水”义的修辞引申》一文中,本文尝试从方言学的角度,探讨香港粤语“水”字在本义和各种不同的引申义上构成的词语,再结合“水”与香港的地理文化内涵,验证这些词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是一个修辞过程的产物,这是从修辞的角度对方言词汇中词义的引申进行研究。

将方言与修辞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还可以从隐喻的角度切入研究粤语中的“水族词”进行研究,因为方言和隐喻都与地域结合紧密,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带有隐喻的词语同样是地域文化个性的体现者。这是因为隐喻所借以表达未知事物或概念的喻体,通常是一定地域中认知度较高的事物,它通行于该地域,为该地区的人们所熟悉,因此以之为喻的词语其意义才可能被当地大多数人理解并掌握。隐喻词语是从意义的角度确定的一种词汇类型,这为多角度观察方言词汇提供了新视点,而粤语中的“水族词”中绝大部分都可以说是隐喻词语,因此这无疑又是一种可以用于研究粤语中尚未考察研究清楚的“水族词”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地下水的意义篇7

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挑、折、勾构成的。这些基本笔画在汉字里表示着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一笔画在不同的汉字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汉字的每一笔画,单独来看,并不表示什么意义,也就是说,它表示的意义很抽象,很难说清楚。但笔画一旦用在汉字里,成了汉字的构件,与其它笔画发生了共同组合语义关系的时候,就具备了构造汉字表意的环境,它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现在我们就谈谈有关“点”构件表示的意义。

“点”是汉字中的最基本的构件之一,用笔运程最短,书写最简便,形体最简单。但在“点”造字之初,它在汉字中表示的意义却是很复杂的。要理解它的意义,必须依据整个汉字的构造来分析。下面我们就对汉字造字之初“点”的意义作一分析。

一、汉字中独立的“点”的意义

独立的“点”在汉字中表示的意义很抽象、很复杂、很模糊,但“点”一旦有了象形字作衬托,它的意义就表现得很具体、很清楚,且常常是点睛之笔。这一类汉字大多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象形字中的点多表示其字表意的特征;指事字中的“点”多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点”,表示其字表意的指向,所以理解象形字的意义显得非常关键,只有在理解象形字的基础上,才能弄明白“点”表示的意义。

丸:“点”表示小圆球形物体。

丹:“点”表示丹药、丹砂。

主:“点”表示火苗。

鸟:“点”表示鸟的眼珠。

豹:“点”表示身上圆斑。

兔:“点”表示兔子的尾巴。

刃:“点”表示刀刃处。

勺:“点”表示勺中物。

寸:“点”表示手腕处。

瓜:“点”表示瓜蒂。

夕:“点”表示月无光。

太:“点”表示大到极点。

宫:“点”表示屋脊。

执:“点”表示手铐枷锁。

二、两“点”的意义

两个点比一个点多了一笔,多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描摹客观实物形体,虽然它的表意性还不太明确,但有了其它笔画或象形字作衬托,表意就比一个点清楚、明朗多了,因为两点比一点缩小了表意范围的指向,笔画多了更能接近实物的形状,越接近实物的形状,也就越具形象性,而形象性越突出,表意也就越清楚。虽然两点表意还比较抽象模糊,多义性的特点也很凸显,但比一点“多”的基本意思可以确定下来,我们可以顺着“多”的路径,以及两点构成的方式加以联想,把两点和实物联系起来判断它的具体意义指向。例如:

羊:“点”表示羊角。

丫:“点”表示草木枝杈。

卵:“点”表示雌性动植物的生殖细胞。

母:“点”表示女性。

首:“点”表示头上毛发。

并:“点”表示两个人头。

火:“点”表示火苗。

番:“点”表示兽掌足迹。

米:“点”表示米粒。

臼:“点”表示米粒。

匀:“点”表示两枚铜币。

少:“点”表示东西不多。

头:“点”表示头发。

斗:“点”表示粮食籽粒。

益:“点”表示外流水滴。

寒:下边两“点”代表冰块。

屎:“点”表示排出的粪便。

曾:上面两“点”表示逸出的蒸汽。

三、三“点”的意义

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件。由一笔和两笔构成的汉字不会超过四十个,而三笔构成的汉字则多得不可数,这是因为有了一笔、两笔构成的字作基础,有了三笔就可以更形象地描摹出实物的轮廓和基本特征,完成一个象形字的形体。所以,笔画达到三笔以上,其表意指向范围就缩小了很多,意义变得比较明朗、比较具体、清楚。汉字的规律似乎是笔画与表意成正比例发展。和一“点”、两点比较起来,三“点”可以表示实物的形,也可以指示实物的特征处,还可以通过象形字的衬托表意,总之,它凭借笔画多的优势增强了构字的能力,其表意指向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

采:“点”表示手指头。

州:“点”表示水流中的陆地――小沙洲。

心:“点”表示跳动的心脏。

亦:上“点”表示脑袋,下“点”表示指示腋处。

堂:“点”表示房屋两面的坡和中间的屋脊。

立:上“点”表示脑袋,中间两“点”表示两腿。

慕:下边的“点”表示心形。

初:三“点”分别表示衣领、衣袖。

“氵”:三“点”表示水。但它表示的水是抽象的水,在具体的构字中,它的表意性就复杂多了。既可表示水多,又可表示水少;既可表示水动,又可表示水静;既可表示水色,又可表示水势等丰富的字义。如:

江(金文)、河(甲文)、湖(金文)、海(甲文)、溢(小篆)、滥(小篆)等字中有“氵”表示水多;

沫(小篆)、汗(小篆)、涸(小篆)等字中的“氵”表示水少;

流(金文)、注(小篆)、浪(金文)等字中的“氵”表示水动;

涟()、漾()、涛(小篆)、漩(小篆)等字中的“氵”表示水的态势;

泓()、沧()、活()、清()、洌()浑()、浊()、湃等字中的“氵”则表示水色、水声和清浊;

渊(金文)、滩()、潭(金文)、浅()、深()、洼()这类字中的“氵”表示水的深浅;

渭、汉、滦、濮、淮、洹等字中的“氵”表示水名;

浇、灌、滤、澄、漱、泼、游、渡这类字中的“氵”表示用水。

但有了“氵”,不一定就是实体的水,如:

{、濉溴、Q(云气),渴(干涸),渝(变污浊),鸿(江只表声),消(消失、消灭),淆(xiáo,搅乱),觯ū。,洁(干净、清洁),涩(不滑),溟(小雨),泯(灭、消灭),酒(酒液),液(不确定的液体),法(公平),柒(漆液)

四、四“点”的意义

汉字构字的原理是以四为限,即重复笔画以四为限,过四就要变换形式,于是就有了“器”、“D”、“”、

“灬”、“ ”(jí)、“ ”(jí)、“ ”(zhǎn)、“”(màn)、“ ”(yè)等字。汉字构造如果有了四笔表达字义,既可从形体上描摹得更接近实物,实现“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构造法,又合乎会意和形声两种构字法的基本原理,这就是说汉字构造如果能有四笔画,就具备了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的基本条件,四笔就可以构造四种造字法的字,构字能力大大加强。四“点”构字虽然不像其它笔画构字能力那么强,但它通过分散、集中、变换位置、变换形式,可以构造出不少的汉字,完成表意的功能。

燕:“点”表示燕子的尾巴。

羽:“点”表示羽毛。

黍:“点”表示黍子脱落的籽粒。

热:“点”表示火。

录:下边的四“点”(有变形的“点”)是从袋中滤出来的水滴。

泰:下边的四“点”表示水。

B:“点”表示尾巴。

R:“点”表示马蹄子。

雨:“点”表示雨点。

黑:“点”表示火焰。

羽:“点”表示鸟的羽毛。

鼠:下边的四“点”表示老鼠咬碎的食物。

蔽:四“点”表示破碎的布屑。

地下水的意义篇8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在现有的土地中,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山区丘陵,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以及混合侵蚀等。水土流失所呈现的规律是覆盖面积比较广,流失量大。水土流失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危及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 水土保持的概念

1.1 水土保持的含义

严格意义上来讲,水土保持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使其水土保持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是单纯意义上的水资源管理,更是结合了水土资源,绿化环境,土地利用,生物措施等其他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更加系统全面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工程,主要目的是以水土保持为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以及技术支持,进行资源环境的改善。

1.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

1.3 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有效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增加林草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有效拦蓄降水,拦截泥沙入河。同时,对于缓解山丘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减少洪涝灾害和抵御旱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为治理区域的农、林、牧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增加群众收入。

1.4 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水土保持问题根源的解析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综合学科。我们要逐步改变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绿化、美化环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地区干旱的荒漠地带,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绿化、美化环境的方针政策落实其中,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真正的做到节约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

2.2 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其相应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针对农业发展而言,由于其水资源有限,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不均,进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预算统计显示,截止2050年,我国面临的水资源使用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人口将面临严重缺水。就目前而言,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可以将入渗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利用与保护,这样将大大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的发展局势,其实不然,这种想法只是暂缓了水资源的紧张使用,并不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水资源保护及其利用必须从根源上加以解决,从方方面面加以控制,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态事物的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与实施,真正意义上促进其经济建设的发展。

3 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 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个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 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等作用,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 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4 结束语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利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求真务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国早日呈现出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的大好景象。

参考文献

地下水的意义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月经紊乱超过6个月或经期停止时间在1年内;近3个月未进行过免疫抑制治疗;近3个月未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及糖皮质激素药物;近6个月未进行过牙周病治疗;无吸烟史;每个患者天然牙大于20颗,且每个象限符合条件[牙周探诊深度(PD)不小于5mm或附着丧失水平(AL)不小于3mm]患牙不少于2颗;观察牙PD不小于5mm或AL不小于3mm;患牙松动度低于Ⅱ级;X线摄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部1/2。排除标准: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仓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未签订知情同意书。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绝经期牙周炎患者64例,年龄40~50岁,平均(46.4±2.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牙周病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牙周治疗,主要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局部冲洗、空腔维护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3020312,规格为每瓶120g)口服治疗,每次9g(约1瓶盖),每日2次,治疗3个月。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所收集龈沟液中雌二醇(E2)和IL-6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效:牙龈色泽恢复正常,牙周袋消失或明显变浅;有效:牙龈肿胀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疼痛消失或减轻;无效:症状毫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E2和IL-6水平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龈沟液中E2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组发生率为6.25%(2/32),对照组为9.38%(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地下水的意义篇10

一, 意象的界定

在诗歌中,艺术形象表现为“意象”,它是“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通过想像或幻想所创造的形象,它不是摹仿,甚至不是‘似与不似’的摹仿,而是一个情感的、引起读者去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庞德也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似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解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关于意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看法。朱光潜认为: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杨自俭认为: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由众多具体形象和感觉经验组成的复合结构,它属于“象征”,所以象征是意象理论的核心。艾略特曾说过:“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于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论文格式,那个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这就说明了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意象的联想意义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G·帕特森的看法也说明了这一点:意象是一种清晰、硬朗、准确的观察,把它表达出来便成为诗,成为一种诗人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而不必任何逻辑上的连贯。诗人的情感可以不用任何逻辑上的连贯就可以直接传递给读者,这正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各种意象的联想意义。下文将从水为意象出发简要解析及对比其中西联想意义。

二, 水的意象

作为自然元素的水是人类生命的依托,人类注定离不开水。水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之一。唐朝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抒发了作者如水一般的愁绪,宋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如水长流的相思之情,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抒发出如水般磅礴的英雄气概。诗人们将失意、漂泊、愁绪寄予水中,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秦观有诗“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水”是至柔之物,诗人们由此会想到女子的柔情,因此此处的水的情感意义则是指女子的柔情。而“江水”、“河水”气势汹汹,又常使诗人联想到自己愁苦之深。南唐后主李煜亡国被禁之后,在悔恨忧伤中写下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冻之后的“一江春水”滔滔不息,正恰似诗人忧伤之情,此处水的联想意义把诗人的感情比拟的十分恰当。此类诗句还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开,孤帆一片日边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豪气,这种豪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水这一文化意象带来的,作者的豪情万丈就是读者体会到的水意象的情感内涵。水意象往往还和爱情、思念、友情等情感意义联系在一起,如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水意象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水常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水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净礼的方式和生命的中心。如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中所体现的水文化的联想意义则是生命的中心与再生。在《荒原》第五部分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场景:大地干旱龟裂论文格式,草木枯萎凋零,人们苦苦期盼天上的甘霖。突然刷的来了一柱闪电,然后是一阵湿风带来了雨。雷象征上帝,向人们发出告诫要生活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上,才能得到生命的再生。甘霖则是使生命再生的力量,生命的中心。超验主义者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一文化意象的内涵则是一面闪闪发亮的镜子,梭罗把它比作森林中的一面十全十美的镜子,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也永远擦不掉,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湖水表达的是梭罗对于现代社会喧嚣和纷扰的不满与逃避这一态度,这就是湖水的情感意义所在。

三, 结语

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就会带有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的联想意义。因此,把一种文化所能接受的联想意义移入到另一种文化当中是很难被接受的。从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象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些意象在不同民族中可以产生相同或部分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意象则在一个民族中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民族中却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还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我们应该深入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去,尽可能地接触该文化,才能避免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去领会目的语的联想意义,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语言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88.

[3]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地下水的意义篇11

依法治国,解决“不能”的问题。腐败是现象,但腐败成了规矩,就向“法”在危险地演化。这种“法”被称为潜规则。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实质是一些腐败官员借助工具价值的膨胀,以一己私利偷换治理体系中的意义,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他们自己服务,以他们的“法”僭越党纪国法。依法治国要确定的“不能”,就是不能让潜规则取代党纪国法,就是要用党纪国法清除潜规则,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党纪国法就是要让为人民服务这个意义,全面为先,为先到“全心全意”的程度;制止官员个人利益为先。

治理现代化,要解决“能”的问题。仅解决“不能”还不够,因为,官员不腐败,但也不作为,甚至坚持“”,可能并不触犯法律,但人民群众仍难满意。要提高人民群众满意水平,还要进一步解决“能”的问题。

依法治国和治理现代化需要发挥官员的作用,但不能颠倒公仆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关系,无论“能”,还是“不能”,都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这是意义为先的第一重含义。

2、通过高能力,实现高满意

“意义为先”的第二重含义在于,应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实现治理能力高水平的现代化。使治理现代化过程本身,变成群众满意工程。通过高能力,实现高满意。

治理现代化,既有工业化水平上的现代化,也有信息化水平上的现代化,对中国来说是治理的双重现代化。两次现代化从能力上看,主要区别在于为人民服务能力与为群众服务能力的差别。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人民与群众不是对立关系,但在同一中又有差别,一般说人民,更侧重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同质化的、集中表现的利益;一般说群众,更侧重人的日常利益、眼前利益,是个性化的、分散表现的利益。通常说办实事,就是指为群众服务。相当于把为人民服务,深化为“为人人服务”。治理现代化要求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群众办实事。

信息化水平上的治理现代化,是意义为先的治理现代化。互联网正发展为意义互联网。信息只是客体,意义才是主体。互联网将成为专业化的意义体系。整个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让价值专业化地与意义相校准的系统。也就是说,它要求治理体系聚焦于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一意义点,设计体制机制,并加以实施,在贴近民众中,提高治理能力;它是工业化条件下官僚制的反向机制,不是以行政官僚自我为中心,不以科层扩大的方式疏远人民群众,强调从体制机制的根子上铲除“”。

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服务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最终决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水平真正达到国际一流,治理现代化才算真正完成。

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四中全会要求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个简单的推论应该是,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治理现代化。但现在人们对信息化在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高度,许多人还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水平上认识治理现代化。

工业化受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水平限制,更擅长满足的是同质化的共同利益。由于服务能力所限,针对群众的具体的、个性化需求办实事,只能是示范性的、顶多达到办一批惠民实事的水平。信息化在大规模定制(社会大生产+个性化定制的“小生产”)这一更高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水平下,可以在满足人民利益(一元化主导价值)的条件下,进一步满足群众利益(多元化主体价值)。

二、把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当作群众满意工程

从意义的实现机制来看,如果把人民群众满意细分为人民满意与群众满意。人民满意的实质是同质化的价值认同(例如“端起饭碗吃饭”),群众满意更多是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这种异质性的情感上的认同(反例是“放下碗筷骂妈”)。“意义为先”的群众满意工程,着重要解决人民群众一般化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个别化的局部利益、日常利益、眼前利益的统一。

群众满意工程常态化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受治理水平所限,政府往往为人民服务水平高,而为群众服务水平低,加之使一些官员脱离群众,一些群众仅仅因为一些日常利益、眼前利益不能得到满足,而借日益普及的互联网释放戾气和不满情绪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国际竞争中,非常容易被那些在战略上更为重视“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等意义建设的发达国家(如日本提出“国民酷”战略)所乘,出现大的安全隐患。

1、超越常规服务:“服务+自服务”机制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水平的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善于调动群众自服务,这是使为群众服务水平产生质的跃升的第一个关键。

如果把治理现代化本身当作群众满意工程,马上就会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许多干部习惯工业化,不习惯信息化,只会做集中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不会做分散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这成为制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瓶颈。

从智慧政府的趋势中可以观察到新的做法。智慧政府要求“超越常规服务”。其中新意在于,在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强调“公民既是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又是创造者”。在云服务中,这通常通过集中的云端与分散的终端之间的配合,实现公共服务与自我服务的结合。这启发我们,可以把为人民服务,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群众自服务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在高科技(如云计算、大数据)条件下提高为群众服务能力,使办实事达到普惠水平的新途径。各地在电子政务中涌现出的将政府服务与社会服务整合(如市民卡工程)、甚至与商业服务整合(如重庆合川APP)的经验,使为群众办实事,从个别示范,变成普遍的服务成为可能。

地下水的意义篇12

国内学术界对水资源一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1991年《水科学进展》编辑部组织国内有关人士对水资源的内涵进行了一次笔谈[4],各位学者给出了如下定义:

刘昌明提出:“从自然资源的观念出发,水资源可定义为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天然水源”。

陈梦熊提出:“一切具有利用价值,包括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属水资源范畴”。

张家诚提出:“降水是大陆上一切水分的来源,但降水只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只有降水量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水资源”。

黄万里提出:“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农业用水、工业和生活用水。河槽水流是工农业用剩的水量,不应误作全国水资源”。

曲耀光提出:“水资源是指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淡水资源,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数量为扣除降水期蒸发的总降水量”。

施德鸿提出:“不能把降水、土壤水或地表水称之为水资源,犹如不能把海水、洪水、水当作水资源一样,(要)把具有稳定径流量、可供利用的相应数量的水定义为水资源”。

贺伟程提出:“水资源主要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陈家琦提出:“作为维持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应当具有下列特性:可以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这个水量有可靠的来源,且这个来源可以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人类用水的要求”。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出水资源最为本质的三个特性是: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有效性是指,只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效用的水分才可以看作是水资源;可控性是指,在对人类具有效用的水分中,有必要进一步区分通过工程可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分;可再生性是指,水资源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和转化,其作为可再生性资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保持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相对稳定。

综合以上讨论,特别是水资源最为本质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准则,笔者认为:“水资源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效用的淡水资源,其来源为大气降水,赋存形态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水资源在数量上为扣除降水期蒸发的总降水量,通过天然水循环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同时受到开发利用的人工调控和人类活动的其他影响”。

二、水资源评价准则与计算口径

2.1有效性准则与广义水资源

从有效性出发定义水资源,首先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概念进行拓展。有效性标准对传统水资源涵义的第一个拓展是,与生态环境具有密切关系的水分都应该评价为水资源。这是因为,有效水分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而且还滋养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有效性概念可以同时体现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有效性标准对水资源涵义的第二个拓展是,对生态环境具有效用的水分不仅是径流性水资源,而且还有部分降水资源。因为无论是天然生态还是人工生态,有效降水都是研究其水分需求的前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就更是如此。由此可以认为,从有效性出发定义的水资源包括了降水中的有效部分和径流性水资源,是一种广义水资源[5]。

国内外习惯上仅将流域产水量评价为水资源,未包含雨水资源的利用量,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的全部有效水量。在我国北方地区径流性水资源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从流域水循环的角度整体研究水资源利用问题日显必要。广义水资源量的提出,对雨水资源化、节水标准和缺水标准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广义水资源与传统水资源评价口径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效降水。有效降水计算可对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分别进行。人工生态系统对降水有效利用量的计算包括植被与水面两部分,水面部分为降水深与人工水面面积的乘积;植被部分为各类人工植被面积利用降水的有效量之和。对每种人工植被,用种植面积与单位面积实际利用的降水深这两项的乘积作为降水利用的有效量。天然生态系统利用的有效降水计算更为简单,其水面部分与人工生态系统相同,其植被部分可认为植被面积上的全部降水深均是有效和可以利用的。

2.2可控性准则与狭义水资源

从可控性概念出发研究水资源,是从人工调控角度对广义水资源作进一步的区分。广义水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效降水,可为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所直接利用,这部分水量难于被工程所调控,但可以调整发展模式增加对这部分水分的利用;另一类是径流性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含水层中的潜水和承压水,这部分水量可通过工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因此,从可控性准则定义的水资源是狭义水资源。1980年代初我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资源量中不包括有效降水部分,相当于仅就狭义水资源进行评价。

流域的多年平均产水量即为狭义水资源量。在基本没有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流域多年平均产水量即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在开发利用量较大不能忽略的情况下,还要加上流域平原区可以夺取的潜水蒸发。这部分“可夺取的”水分大小要视开发利用情况而定,最大量为流域山区对平原区的侧渗补给和平原区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对我国西北内陆河地区,情况最为简单,不重复的流域总产水量为出山口径流量、平原区山前侧渗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三项之和。一般情况下,流域的产水量会随开发利用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如地下水位一定程度的下降,会加大山前侧渗项和降水入渗补给项,而潜水蒸发项减少相对较小,从而使总产水量增加。同样,渠道衬砌会减少渠道入渗补给量,田间节水会减少田间入渗补给量,大规模引水会减少河道入渗补给量,各项开发利用活动导致的流域产水量变化,是流域水资源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3可再生性准则与生态耗用水量和国民经济可利用量

从可再生性出发研究水资源,是对狭义水资源在可持续利用意义下再作进一步的界定,以便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由于水循环是狭义水资源与广义水资源的共同基础,水循环本身及其相关过程的长期稳定性,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维护水循环本身的稳定,需要保持水热平衡和水量平衡;维护与水循环相关的物理、化学与生态过程的稳定,需要保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和水土平衡。上述各类平衡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特定的时段和地域条件下保持有效水量的平衡。对于工程能够调控的狭义水资源而言,其不仅易于为国民经济所利用,更是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若在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调控不当,则会直接影响到流域水循环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需水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因此在狭义水资源中应当首先满足特定保护目标下的生态环境用水,其余部分才可作为水资源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5-7]。

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一般意义上是指与特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联系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处于平衡状态时所需要的水分,涉及到不同尺度的水热平衡、水循环平衡、水土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水化学平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需水,是指符合生态保护目标且对景观维持及环境状况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为维持其平衡所要消耗的水分。一般情形,农、林、牧业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生态环境功能,其用水属于广义的生态用水。严格意义上的生态需水,不包括国民经济需水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需水。

从生态建设的水资源保障条件看,生态需水可分为可控生态需水和不可控生态耗水。可控生态需水是指植被所利用的径流性水资源,可通过水利工程改变径流的时空分布,从而控制或影响生态环境的水分利用条件。不可控生态耗水是指植被所消耗的降水中不形成径流的有效水分,尽管不可控生态耗水与水利工程无直接关系,但其耗水量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的影响。从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不同,又分为天然生态耗水和人工生态耗水两大类。天然生态耗水是指基本不受人工作用的绿色生态所消耗水量,包括天然水域和植被所耗水量,在干旱区天然植被可分为荒漠河岸林、低地草甸、前山带河谷林、荒漠植被等;人工生态耗水是指由人工直接或间接维持绿色生态所需水量,包括为生态目的种植的人工林草灌溉量和城市景观供水量,农业灌溉退水维持的人工生态水量,以及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所消耗的降水量。

水资源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特指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狭义水资源中能够被工程系统一次性开发利用的最大潜在量。这一最大潜在量包括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的可利用量,由于二者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量均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二元模型进行计算。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平原地下水几乎全由地表水转化而来,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动态补给情况对地下水可利用量进行调整。

在讨论水资源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时,必须要与工程系统供水量相区别。工程供水系统明显改变了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形成了一次性意义下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被多次重复利用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全流域的工程系统供水量大于狭义水资源量的情况。地表水利用后的退水,在水平方向又汇入到地表径流中,相当于增加了水平方向的局域循环量;在垂直方向则入渗补给地下水,相当于增加了垂直方向的局域循环量。

根据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提出的水资源评价准则与基本口径参见表1(略)。

三、各项水资源评价量的计算

以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片为例,对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生态需水量、国民经济可利用量、工程系统供水量等进行了计算。基本的计算单元为流域三级区,由于篇幅所限新疆综合成三个分区,河西走廊为三个分区,柴达木盆地自成一区。计算中以降水为基本通量,在狭义水资源(径流)评价的基础上,对径流以外的降水进行了分析,初步估算了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无效降水和有效降水。通过直接估算无效降水,得出有效降水,从而推算广义水资源量。分别对山区和平原地区估算无效降水。计算无效降水的范围(冰川、山区裸岩裸土,荒漠戈壁、盐碱地)由遥感解译图给出数据。降水量根据降水等值线图与观测数据合理确定。不形成径流的降水扣除无效损失之后,得出有效降水。有效降水与径流量之和为广义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表2(略)。

全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3260亿m3。无效降水948亿m3,其中山区、平原分别为667亿m3、281亿m3;有效降水约1326亿m3,径流性水资源986亿m3,因此,广义水资源量约2312亿m3。有效降水主要是天然生态系统直接利用,少部分为平原人工绿洲的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人工林草、水库等)吸收。

从降水—有效吸收(维持天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无效蒸发—产流的构成看,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无效降水量与产流量大体相当,分别为29%与30%左右。根据初步估算,西北干旱地区的有效降水量较大,平均达降水总量的41%以上。这部分降水支撑了广大的地带性植被,并补充了平原绿洲生态耗水,尤其对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的生态需水起关键的作用。有效降水是过渡带生态耗水的主要来源,在部分径流参与下,广阔的过渡带成为绿洲抵御荒漠扩张的天然屏障。

四、水资源评价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地下水的意义篇13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出很多意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个汉字在被制造的初期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随着汉字的不断使用,汉字的原始意义被不断的引申和借用,甚至有些字的原始意义都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古代汉语还是有必要被大众所熟知和接纳,所以我们必须将古代汉语中汉字所表达的意思也像现代汉语一样归纳起来,以方便大众的使用。于是我们便借用了外国的义位义位理论。现在就是要将义位理论应用到具体汉字的古代意义归纳中来。我们以“流”举例。

从各种古书资料中,我找出了如下一些“流”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子:

(1)《诗·大雅·常武》:“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流:水流动)

(2)《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求取)

(3)《书·泰势》:“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流:传布,流传)

(4)《书·舜典》:“流共工于于幽州,放驭兜于崇山。”(流:放逐)

(5)《礼记·乐记》:“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郑玄注:“流,谓淫放也。”(流:放纵)

(6)《左传·成公六年》:“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文学艺术论文,宜不能久。’”(流:游离不定)

(7)《左传·哀公十二年》:“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流:流动)

(8)《战国策·楚策四》:“襄王流揜于城阳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流:流放)

(9)《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流传)

(10)《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流:水流动)

(11)《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忘行。”(流:乐而忘返)

(12)《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之流睇。”(流:眼泪流动)

(13)《韩非子·二柄》:“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流:行,走动)

(14)《荀子·君子》:“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流:通“留”)

(15)《荀子·议兵》:“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流:传布)

(16)《楚辞·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流:流行,传布)

(17)《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流:河流,水道)

(18)《史记·夏本纪》:“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流:边远地区)

(19)《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丰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着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徒流民于边以适之。”(流:漂泊,流浪)

(20)《史记·河渠书·临河歌》:“延道弛兮离常流。”(流:河流,水道)

(21)《汉书·叙传上》:“沈缅于酒,微子所以告去也。式号式謼,大雅所以流连也。”(流:流泪貌)

(22)《汉书·师丹传》:“百姓流连,无所归心。”(流:流离失所)

(23)《汉书·高后纪》:“夏,江水汉水溢,流万馀家。”(流:淹没)

(24)《汉书·礼乐志》:“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流: 转移)

(25)《汉书·食货志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流:王莽时的银两单位。)

(26)《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流:派别,流派)

(27)《榖梁传·僖公十五年》:“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流:流风,德泽)

(28)《论衡·须颂》:“论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远非徒门庭也。”(流:边远地区)

(29)《梦溪笔谈·神奇》:“沈括内侍李舜举家曾为雷暴所震,……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流:银水流动)

(30)《刑赏忠厚之志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流:变化)

按这些例子的时间发展顺序来看,我们似乎能看到“流”字的字义发展顺序。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什么才是“流”字的本义文学艺术论文,只看这个字在句子中表达出来的意思。

根据归纳,“流”字在各种情况下可以表达出如下几个意思:⑴水流动;⑵求取;⑶传布,流传;⑷放逐;⑸放纵;⑹游离不定;⑺行,走动;⑻液体流动;⑼乐而忘返;⑽通“留”;⑾河流,水道;⑿边远地区;⒀流离失所;⒁淹没;⒂转移;⒃王莽时的银两单位;⒄派别,流派;⒅流风,德泽;⒆变化。

如果简单的从每个词语的语境意义来看,随便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词语在这种情况里有自身的意思。在字典中,即使已经归纳了几个大致相同的项目,但这么多意思依然让人看起来相当烦恼。那么,到底那几个意思是相近,甚至可以说,那个意思是哪个意思的引申义呢?如果在字典编排中能够把多个意向进行合并,那必然会减轻查阅人的负担。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将意向合并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基本的法则,如果一些意义只限于特定的词语组合中才能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完全是根据某种上下文而显现出来,离开那种上下文就会表示的意义,都是某一个义位的非中心变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义位。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特殊的意义先列出来。在“流”字的意义中,最特殊的就是(25)号例子,虽然说做“王莽时的银两单位”来讲是某一个特殊时代才有的意思,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书文里一定会有关于这个的记载,如果不将这个单列一个义位,势必会导致阅读上出现问题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另外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11)(21)(22)号例子中的“流”都是出现在“流连”这个双声连绵词中。所以,尽管三个例子中的情况各有不同,但还是应该把他们合并在一个大的项目里。

我们再看(1)(10)(12)(29)中“流”的意思是“水在流动”“眼泪在流”“银水在流”,这些是“流”在每个具体的语境中所生成的意思。但是他们都表示着同一个“流动”的动作,这些意思的区别就是流动的主体不同。所以,这几个意思可以合并为一个义项——“液体流动”。

根据同样的原理进行分析,“流”字义项可做如下排列:(箭头表示由前一个意思引申为后一个意思。)

 

 

 

液体流动

传布,流传

河流,河道

派别,流派

漂泊,流浪

流移不定 放纵

放逐

边远地区

求取

 

 

通“留”

 

 

王莽时的银两单位

 

 

乐而忘返

双声连绵字“流连”

流泪的样子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