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麻醉学起源实用13篇

麻醉学起源
麻醉学起源篇1

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死亡案例中死亡原因的法医学鉴定。

【关键词】医源性损伤;麻醉;损伤;死亡;医疗纠纷;尸体检验

【中文图书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一-9297(20__)04.一0241—03

disseusion oil medicolegai expert~ for common anesthesia injuries and related medical tangles,.cui li-juan,

u chen xiao-gang,xu tong-li,shen an na,wang-qing.j.school ofprecenic and forensic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iatrogenic injury is a broad term that may be defined as“harm,hurt,damage or impairment resulting

from ac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we have several cases about iatrogenic injury associated with anesthesia.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esthetic med ical tangle, an d gave medical analysis on the fault of doctor in such cas—

es.

【key word】iatrogenic injury,anesthesia injury,medical tangle

随着大众法律维权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制的健

全,由医源性损伤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例逐年增多。医

源性损伤是指患者的损伤源于诊疗行为,此过程中。

医疗机构主观上可以有过错或无明显过失。客观上

对患者造成的出于治疗目的的符合技术、伦理、法律

要求的有限而必要的损伤。医源性损伤包括药物副

作用,药物错用,手术意外和医疗设备的使用不当等

导致的身体器官功能障碍。

近年来,麻醉中的医源性损伤导致的医疗纠纷

越来越多。麻醉过程中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后果及损

伤主要有眼部损伤、口腔损伤、与气管插管相关的损

伤、神经损伤等。

、麻醉引起的常见损伤

(一)眼损伤

眼损伤是几乎很少发生在全身麻醉患者,发生

率小于0.1%。但其中还是有2%的患者对麻醉师提

讼。[11角膜擦伤是术中眼睛损伤最常见的损伤

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损伤方式为直接损伤和化学损

伤。全身麻醉中由于肌松药的作用使得眼轮匝肌松

弛导致眼睑闭合不全、角膜长时间暴露所致损伤。使

用阿托品类药物使泪腺分泌泪液减少。角膜干燥致

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或脱落,角膜对外界直接损伤(如

氧气面罩,纱布等)的抵抗力减弱。外界致损伤物轻微

的接触就可以引起角膜的擦伤导致患者术后眼睛疼

痛。化学物质的损伤主要是消毒液溅人眼中引起的,

防止术中眼睛受伤的方法如人为闭合患者眼睑,用石

蜡纱布覆盖眼睛等。术后失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并发

症,发生率约为0.0008% ,发生原因与麻醉中眼部血

流灌注减少视神经缺血导致视神经坏死有关。【2】

(二)口腔损伤

口腔损伤在全身麻醉中发生率为5%,牙齿损

伤最多见。[31全身麻醉中牙齿损伤的发生率为1% ,

其中上切牙最容易受损伤,常见于50 70岁间的老

年人,[11损伤主要是气管插管或喉镜检查时导致的,

为了避免牙齿的损伤一般在手术前都会给病人戴牙

套以保护牙齿。如喉镜置人不当,误将下唇或舌尖挤

在喉镜和下切牙之间,则可造成下唇或舌尖切伤、血

肿;如使用喉罩或面罩时口腔没有给予足够的保护

[作者简介]崔~ 1(1982-一),女,汉族,山西省侯马人,i~uii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医病理学。

tel’.+86-一13980726035;e-maihsmileclj@126.com

[通讯作者]易旭夫,~t jll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副教授,tel:+86—28—85501553;e—maihyixufu@tom.com

· 242 ·

而引起口腔粘膜的损伤。因此除了通过提高麻醉师

的操作技术外,加强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

用石蜡纱布垫在唇部保护粘膜避免术后不适。

(三)气管、支气管插管相关的损伤

karen b domino[4~对4460例医疗事故案件统

计其中有266例(6%)为麻醉中气道的损伤,气道损

伤中常见的部位有喉部33% 。咽部19%.食管18%

和气管15 o食管损伤患者中19%最终死亡,气管

损伤死亡患者占15%、咽部和喉部损伤死亡患者分

别占1o%和1% ,颞下颌关节和鼻腔损伤未发生患

者死亡。气管插管导致损伤虽然很少见但发生却有

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气管插管时应当非常小心即使

在急诊手术也不例外。

咽部损伤常见的类型有咽部穿孔37%,撕裂伤

和擦伤31% .局部感染12% ,咽痛12%和其他损伤

占8%。51%的咽部损伤和68%的咽部穿孔与插管困

难有关,与其他类型的咽部损伤相比咽部穿孔的后

果更严重。

喉部损伤常见的类型有声带麻痹34% ,声带小

结17% ,杓状软骨损伤8%和杓会厌襞血肿3%。

80%的喉部损伤是由于麻醉插管引起的,在麻醉过

浅时气管插管插入喉部时可能发生喉痉挛,操作不

当也可能损伤咽后壁及悬雍垂。导致咽喉痛,插管位

置不当还可引起气道部分梗阻。

食管损伤引起的医疗纠纷中90%是由于食管

穿孔,62%的食管损伤与插管困难有关。食管穿孔多

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患者。食管损伤比其他

类型的气道损伤后果更严重,19%的食管损伤引起

死亡。

气管损伤包括气管切开术导致的损伤64% .气

管插管引起的穿孔33%和感染3% .其中84%的气

管切开术是必须立即建立通畅的气道但气管插管困

难者,16%的气管切开是由于声门下狭窄或气管插

管导致的气管狭窄等。上述两种损伤有时是无法避

免的,所以为了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临床医生在实

施气管切开前应履行告知义务。69%的气管穿孔发

生在气管插管时,气管穿孔导致的后果有皮下气肿,

气胸等。

颞下颌关节(templemandiblejoint,tmj)损伤占气

道损伤的10%,且损伤都是由于气管插管造成的,

85%的tmj发生的6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266例气

道损伤案例中有11例tmj脱位和16例tmj疼痛。

(四)神经损伤

0.4%的全身麻醉和0.1%的局部麻醉患者并发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4期)

外周神经损伤。全身麻醉中尺神经最容易受损伤.发

生率位o.33% ,[3】常见的神经损伤部位为尺神经

(28%),臂丛神经(2o%),腰骶神经根(16%)和脊髓

(13%)。[51局部麻醉中的神经阻滞麻醉外周神经损

伤的发生率为0.02% ,椎管麻醉中神经损伤率为

0.03%,有关的其他并发症还有硬膜外脓肿(o.01%

o.o5%)和硬膜外血肿(o.o005% o.0007%)。[61全身

麻醉中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主要是麻醉中患者的体

位不当和血管痉挛或血流减少导致的缺血性损伤,

这种神经缺血性损伤是由于麻醉中血压下降.低灌

注压使整个机体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神经损伤在

某些病人(如老年患者、神经病变和代谢紊乱等)中

更易发生,浅表神经如尺神经和腓总神经在瘦弱患

者易发生损伤。局部麻醉中神经损伤的机制包括注

射器针头直接引起的损伤、局麻药直接作用与局部

神经、麻醉中血管收缩药物导致的缺血性损伤、血肿

压迫引起的损伤、术中不当引起的损伤和术后

局部水肿引起的损伤。也有报道因为手术中止血带

的使用导致的神经损伤,主要是因为止血带的造成

的压力使肢体缺血,神经发生缺血性损伤阴。

臂丛神经损伤是全身麻醉中由于病人不当

造成的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神经损伤.已经有

很多全身麻醉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的案例报道。

pomswan ngamprasertwongtsl报道了一例在全身麻醉

下行左肾切除术后患者的臂丛神经损伤。手术中患

者取右侧卧位,左背部肩胛骨处靠在圆柱形支撑物

上使右侧卧位呈6o。.左上肢过度外展120。悬吊在

“l”形支架上。整个手术过程中左上肢动脉搏动和

血氧含量均正常,术后没有任何手术并发症,但术后

患者诉左上肢无力。检查发现左上肢肌力不等.c

tl平面痛觉减退,左侧肱桡肌和肱二头肌腱反射消

失,初步诊断为左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四周后行神

经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予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一

个月后感觉和肌力完全恢复。该案例中左臂丛神经

损失是因为术中左上肢过度外展是神经受牵拉所

致。直接损伤、过度牵拉和外部压力等都可以引起臂

丛神经的损伤,麻醉中或外科手术中臂丛神经易受

损伤的原因是臂丛神经走行远而且被固定在椎体、

椎前筋膜和腋筋膜远侧,缺乏移动性,而且靠近第一

肋骨、锁骨和肩胛骨喙突骨性结构,当麻醉中患者处

于不当时易引起损伤。目前对于术中神经损伤

的的治疗主要有物理治疗避免肌肉萎缩.电流刺激

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的手术中应避免肩关节过度

外展和外旋,取垂头仰卧位时头部不应旋转。双上肢

尽量放在身体两侧,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4期)

立位等尽可能保护臂丛神经和尺神经。

二、麻醉引起患者死亡

麻醉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有:术前准备不充分、

麻醉方法选择和剂量使用不当、麻醉师缺乏

经验、术中监测不足和术后护理不当等。麻醉中患者

死亡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心脏骤停(15.3%),严重心

律失常(13.9%),心肌缺血(8.8%),气道通气不畅

(7.9%),麻醉平而过高(7.4%),麻醉监护不足

(6.9%),吸人麻醉过量(2.8%)。i5]目前,麻醉有关死

亡患者的尸体解剖对大多数法医工作者难度较大,

国内已有学者对与硬膜外麻醉有关的死亡通过尸体

检验确定是否属麻醉意外的案例报道。l91报道表明

对与硬膜外麻醉有关的死亡进行尸体解剖时.如麻

醉导管尚在可向导管内注人蓝色液体,检查蓝色液

体存在的部位,同时还要注意导管是否在尸体搬运

过程中有移位;若没有导管则应仔细检查硬脊膜上

有无针孔以及通过挤压上、下段的硬脊膜,观察是否

有脑脊液从针孔溢出,解剖时尽量避免牵拉留置的

麻醉导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撕裂硬脊膜,胸腹部的衬

垫物不宜过高防止脑脊液流向上、下两端。尸体解剖

前须从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结合脑脊液的药物检

查和尸体检验,一般可以确定死亡是否有麻醉有关。

对于手术后经过一段时间才死亡而又怀疑与麻醉有

关的尸体检验,由于硬脊膜的针孔可能已经愈合而脑

脊液药物检查阴性时,还应请与此案无关的麻醉专

家根据临床表现和麻醉用药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三、麻醉相关的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

麻醉相关的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麻醉引

起的损伤和麻醉有关的死亡案例。cheney嘲等对4

183例诉讼赔偿案件调查发现60%的案例与麻醉有

关,其中麻醉引起的死亡占32% .麻醉引起的神经

损伤为16%和麻醉引起的脑损伤为12%。lorri a.

lee【81等人对1980~1990年之间453例采用硬膜外

麻醉的手术中发生医疗纠纷案例调查发现41% 的

纠纷与麻醉有关(与麻醉技术相关的占19%、麻醉

导致的神经源性心脏骤停占13%、麻醉平面过高占

4%、致蛛网膜下腔麻醉占3%和注人血管占

2%)。麻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损伤,物的副作

用引起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麻醉前应由医生告知

患者或其家属并签同意书。但某些损伤>:请记住我站域名/

免的,这类损伤大多是与麻醉师本身的医疗行为过

错造成的,这种类型的损伤也就成了医疗纠纷发生

的主要原因。鉴于一些麻醉中无法避免的损伤发生

由于医生在麻醉前没有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说明而造

· 243 ·

成的医疗纠纷,通过调查医生的临床病例记载一般

可以明确责任。而对于麻醉中可以避免的损伤(如上

述所列的几种常见损伤类型)引起的医疗纠纷,鉴定

的重点在于麻醉医疗行为有无过错。

综上所述,麻醉可以引起多种医源性损伤,如眼

部损伤、口腔损伤、气道损伤和神经损伤等,严重的

甚至导致死亡,所以麻醉医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操

作技术的同时也还应该做好充分的麻醉前的准备工

作和术中的麻醉监护,初级麻醉师应该在上级麻醉

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麻

醉相关的医疗纠纷案也随之增加,而对于相关的损

伤是否由麻醉引起的鉴定和麻醉过程中麻醉师的医

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鉴定也成了目前法医 工作中

的难点,特别是像麻醉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

法医鉴定时则需要与此案无关的麻醉专家一同完

成。如患者死亡,法医在做全而系统的尸体剖验时必

须有无关的其他麻醉专家在场,以便协助和回答法

医在解剖时提出的与麻醉有关的疑问,而且在分析

死亡原因时也需请麻醉专家一起商讨。

参考文献

【11 karen bd,karen lp. airway injury during anesthesia[j1.

anesthesiology ,1999,91:1703-1711

【21 kawashima y,takthashi s,suzuki m et a1.ana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ver a 5一year period in

2363038 patients in japan 『j1.acta anaesthesiol scand ,

20__,47:809—817

【31 jenkings k,baker ab.consent and anaesthetic risk.anaesthesia

20__;58:962-84. white e. care of the eye during

anaesthesia[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__,5:302-303

f41 frederick wc,karen bd,robert ac.nerve injury associated

with anesthesia:a closed claims analysis[j].am j soc ana,

1999,90(4):1062-1069

[51 gregory al.complications of regional anesthesia[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__,16:84-86

【61 terese thdames rh,bhargavi gali.anesthetic,patient,and

surgical risk factors for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after prolonged

total tournigquet tim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1.anesth analg,20__,102:950-955

【71 pomswan ngamprasertwong,vorapong phupong,ketchada

uerpairojkit.brachial plexus injury relmed to improper position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j].anesthesia,20__,18:

132—134

[8】 al,karen lp,karen bd.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anesthesia in the 1980s an. d 1990s[j1.anesthesiology

,20__,101:143-152

麻醉学起源篇2

2 麻醉护士发展的现状

2.1 麻醉护士的学历与职称偏低

麻醉护理在我国的发展尚未全面,麻醉护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麻醉护士学历偏低,资历偏浅。

2.2 师资缺乏

目前,麻醉护士的毕业后再教育大多数由麻醉医生担当,医生和护士由于工作职责之别,思维的角度和方式还是不同的,临床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还需培养和加强。

3 我国麻醉护士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麻醉护士缺乏、岗位与编制不足。我国《麻鲜专科护士职责与工作细则(草案)》建议:三甲医院麻醉护士与手术台数的比例为0.60—0.80:I,与麻醉室床位的比例为0.50:1,与ICU床位的比例为3:l,但大多数医院都严重缺编、缺人。

4 发展出路

4.1 加强麻醉专科护士培训的对策

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和内容:在现阶段可采取学校内教育和毕业后专科护士培训两种模式并存.以快速满足临床麻醉对麻醉护士的需求,但要避免盲目扩张。

4.2 建立临床师资培训

为大学培养该专业的教师,改变从事该专业教师的构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麻醉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在确定师资结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时,特别要优先选取临床和教学兼优的教师。重视临床培训。

4.3 建立麻醉专科护士资格考评认定制度

逐步培养麻醉护理专家;积极筹备建立麻醉专科学会,我们应尽快将麻醉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国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建立麻醉护理特殊岗位护士的准人制度,使麻醉护理人才梯队培养结构符合麻醉学科的要求,与日新月异的国际发展趋势相匹配。

参 考 文 献

[1]王志萍,曾因明,季永,等.对我国麻醉护理学专业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28-29.

麻醉学起源篇3

1 麻醉科护士的工作现状

麻醉技术近些年有所发展,手术是否进行的顺利并且成功,其前提是麻醉是否成功。麻醉前,患者对麻醉不了解,对手术知识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手术的进程,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可能,因此,麻醉前访视有利于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快速康复[1]。麻醉前访视工作高质量完成,则可以保证术中患者的安全、确保麻醉和手术顺利完成、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2]。但是目前来看,麻醉科护士基本不会参与到麻醉前访视的工作中,其内容也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因此麻醉科护士术后为患者进行麻醉恢复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术后访视工作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1.1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 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麻醉前护理、麻醉中护理和麻醉后护理。

麻醉前护士的主要工作是:①品的管理:现在医院麻醉科都能规范管理品,对毒麻药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即专人、专柜、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用登记本[3]。现在医院的麻醉科护士主要管理毒麻药品的取放工作;②一次性耗材的管理:常用的一次性耗材包括面罩、牙垫、呼吸回路、吸痰管、钠石灰、三通、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连接管、口咽通气道、心电电极、麻醉处方等,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是每日检查余量,如有不足则提出订购申请;整理和摆放一次性耗材;管理一次性耗材的领用;③麻醉仪器的管理:麻醉科护士需要每日检查麻醉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麻醉中护士的主要工作是:①辅助麻醉:主要是配合麻醉师操作,如推注麻醉诱导药物等;②患者监护:按照医嘱填写麻醉单,并按需要安排床位等,并不进行手术过程全程监护。

麻醉后护士的主要工作:①患者监护:患者转入复苏室后,与麻醉师做好交接工作,为患者接好呼吸机,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指标等进行观察,准备好急救用品、药品;②并发症的发现及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则及时通知医生;③熟记拔管指征:熟知呼吸机的操作规程,待患者复苏后拔管;④熟记出复苏室的条件:注意患者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如果稳定,则通知医生,得到同意回复后,安排患者转出复苏室;⑤进行麻醉后访视:给患者提供"麻醉访视单",涉及到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有无不良反应、对疼痛的评估等[4]。

综上所述,我国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没有涉及到麻醉前的评估工作,并且很少参与手术中的麻醉工作。相比较国外麻醉科护士,我国麻醉科护士显得专业特色不够,工作范围局限,没有充分发挥专业水平。

1.2麻醉科护士工作范围局限的原因

1.2.1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麻醉科护士基本没有达到《麻醉专科护士职责与工作细则》[5]所建议的比例,就拿三级甲等医院来说,建议的麻醉护士与手术台数的比例为0.6~0.8:1,建议的麻醉护士与复苏室床位的比例为0.5:1,建议的麻醉护士与ICU床位的比例为3:1。麻醉科护士人员不足容易导致很多问题,一方面不能满足患者对麻醉护理的要求,无法保证患者围麻醉期间的安全,另一方面,人员不足导致每个人工作的强度增加,使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更加不愿意从事麻醉科的工作,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从而进入恶性循环[6]。现在,我国虽然要求复苏室必须配备麻醉护士,但是并没有明确设置麻醉护理工作岗位。

1.2.2麻醉护理处于起步阶段 护士为患者提供麻醉服务的历史悠久,超过160多年,在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麻醉护理工作规模已经成熟,但是我国的麻醉护理是近些年才逐渐开展起来的,我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从开展到现在也仅有20年左右[7]。我国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极为短缺,真正经过医学院正规培养,学习过麻醉护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只占全部护理人员的4.9%,麻醉护理的专业人员短缺,极大程度限制了麻醉护理工作。

1.2.3麻醉科护士的培训有待加强 麻醉科护士本身所受的教育和普通护士有所不同,其要求具备普通护士所没有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麻醉科护士不是全部接受过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员,而是普通护士,这就限制了麻醉科护士的工作范围。有很多麻醉科护士反应"不知道自己充当的什么角色",对于麻醉护士该做什么,该学习什么知识,很多医院的麻醉科都表示不太清楚。因此,有必要对麻醉科护士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麻醉科护士成为医护团队中称职的一员,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敏捷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8]。

2 麻醉科护士对麻醉前访视的认知

麻醉学起源篇4

嗜细胞瘤由于由源性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导致高血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同时由于术前误诊,未进行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导致血液动力学急剧变化,使手术和麻醉具有更大的复杂性,本文就我院5例术中诊断的嗜细胞麻醉资料进行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2~67岁,ASA Ⅰ~Ⅲ级,2例来源腹主动脉旁,1例来源于肝脏,一例来源膈肌下缘,2例患者收缩压超过180mmHg,2例患者ECG示有心肌损害,其他无明显异常。

1.2 方法 5例患者术前30min给长托宁1mg,安定10mg。持续监测生命体征,ECG, SpO2,无创血压,尿量,全麻患者测PETCO2,3例全麻病人诱导给丙泊酚3mg/kg, 芬太尼7ug/kg,咪达唑沦5mg,维库溴安8mg明视下气管插管,控制R, PETCO235~45mmHg酌情吸入安氟醚,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100~150ug/kg/min,瑞芬太尼0.05~2ug/kg/min和维库溴安4~8mg直至术毕,2例患者连续持硬外麻醉,穿刺点为T10~11 ,T11~12间隙,置入硬外导管,经导管推注0.894%罗哌卡因3ml,确认无全脊麻后分次推注0.894%罗哌卡因7~10ml,使平面上达T6~7,下达L4~5,根据病人情况追加前量1/2-2/3维持术毕。

2 结果

手术时间120~370min平均220min,麻醉时间140~430min,平均250min,麻醉前5例患者中2例收缩压超过180mmHg, 1例患者诱导中按压剑突下出现心率增快114次/分,血压升高195/110mmHg,停止按压心率、血压下降,即刻插管,全部5例患者分离肿瘤时血压升高240~180/120~100mmHg,HR130~110次/分,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静注乌拉地尔25mg,艾可洛尔0.5~2.0mg,同时加大 瑞芬太尼、安氟醚的用量、3~5min后即降至180~130/110~90mmHg抽血检验儿茶酚胺含量,同时进行颈内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准备各种药品,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补充血容量,经过充分准备待CVP达到8~10cmH2O、心率在100次/分以内,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即给利多卡因控制,1例出现快速房颤,给西地兰后迅速逆转,肿瘤切除后3例病人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于快速输液去甲肾上腺素0.01~0.15(0.04±0.02)ug.kg-1、min-1升压、5例患者出血300~2000mL、平均1250mL术中输血400~1500mL平均800mL胶体液500~1500mL,平均800mL、晶体1500mL~2500mL平均2000mL,总体均输液量3600mL。

3 讨论

嗜细胞瘤起源于嗜细胞的内分泌肿瘤,嗜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2]、除此外嗜细胞瘤还分泌嗜粒蛋白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生长激素释放素、心钠素等多肽类激素钠,85~90%的嗜细胞瘤位于肾上腺髓质,由于神经鞘起源的嗜细胞瘤可分布在交感神经节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等肾上腺髓质以外的部位[3]而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细胞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高血压症状、头疼、心慌和出汗。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异位的嗜细胞瘤在术前作出准确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本组5例患者基本上无嗜细胞瘤典型的临床症状,故造成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而术前充分准备和控制病情是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关键[4],对于麻醉前来诊断出的嗜细胞瘤患者往往缺乏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处理,手术麻醉的风险高、围术期死亡率高,我院5例术中诊断为嗜细胞瘤后,即停止手术操作,充分准备、制定好周密方案,外科医师在操作上要轻、不能挤压肿瘤,尽早结扎滋养肿瘤的周围血管,减少儿茶酚胺进入循环,分离肿瘤前先静注酚托拉明以控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严密监控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组有1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例出现快速房颤,因治疗及时未发现意外,3例患者切除肿瘤后出现低血压、此时应快速补液,适当减轻麻醉深度,并迅速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尽量避免或减轻低血压状态。由于嗜细胞瘤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此时低血压用麻黄碱,多巴胺升压效果可能不好。

嗜细胞瘤手术麻醉风险大,而术中诊断的嗜细胞瘤手术麻醉风险更大,麻醉医师在术中严密观察、有条件应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同时调整适当的麻醉深度及血压是术中诊断嗜细胞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德诚,肾上腺外科疾病,见: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1-1013.

麻醉学起源篇5

The cooperation of anesthesia nurse and anesthesia doctor in anesthesia

SU Meiyu, LIN Meilan, HUANG Xuelian

Anesthesia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in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how the anesthesia nurse cooperate with anesthesia doctor in anesthesia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anesthesia nurses can better cooperate with anesthesia doctor on the preparation before anesthesia (such as seriously imply checking system, psychological nursing, establish intravenous route, and keep the unobstructe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peration in postures, general anesthesia, transfus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 observation of state of illness and rescue work. And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anesthesia nurses.

[Key words] Anesthesia nurse; Anesthesia doctor; Cooperation; Anesthesia

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和品的不断更新,对麻醉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麻醉护士如何更好地配合麻醉医生关系到麻醉工作的顺利与否。本文详细阐述了麻醉过程中麻醉护士如何更好地配合麻醉医生的工作。

1 麻醉前的准备

1.1 认真执行查时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需要认真进行检查核对,避免出现失误。如接收患者时,需要核对患者的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病历及其他验单等资料、术前备皮等;核对患者术前用药情况、有无过敏及过敏源、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所带的术中用药,各种药物皮试反应结果等;核查无菌包内的手术器械、灭菌指示剂是否齐全;与麻醉医生一起核对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是否正确[1]。

1.2 心理护理

麻醉护士在检查确认患者及手术相关问题后,应对患者进行麻醉方法、手术方法及其治疗目的、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有无副作用等的大体介绍,以消除患者因不了解麻醉和手术造成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介绍术后的效果及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其焦虑的情绪。患者心理状态对于麻醉和手术均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1.3 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

麻醉前,麻醉护士要建立一条或多条静脉通道,进行快速补液,同时行外固定防止管道脱落。此外,建立静脉通道也是便于麻醉穿刺或手术中紧急情况抢救的前提。

1.4 温度和湿度

有些患者在麻醉后失去了对外界温湿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因此保持手术室内合适的温湿度非常重要。若室内温度过高,患者散热受到影响,容易引起高热;若室内温度过低,患者散热过快,体温降低,尤其对于输血患者容易出现寒战或心律失常等。因此,麻醉护士应注意手术室内温度的调节,使之保持在温度2~25℃,相对湿度40%~50%的范围[2]。

另外,由于库存血的温度较低,直接输入容易引起患者体温的骤降,因此输液输血前可将液体加温至37℃,库存血加温至34℃再行输注。此外,麻醉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处理麻醉输液输血过程中的寒战、皮疹等热源反应,保证麻醉安全。

2 的配合

麻醉开始前,麻醉护士要协助医生摆好患者麻醉,以方便医生进行麻醉,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同时,不压迫患者的肢体和神经,不影响其呼吸、循环功能。麻醉后,将患者安置在特定的,避免患者的改变。麻醉后患者改变,可导致地心引力对患者脏器和血液的影响,出现呼吸和循环改变;也可因患者负重点的改变造成血管、神经和韧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若不得已需改变患者的,应尽量动作轻柔,防止出现意外[3]。

3 全身麻醉的配合

全身麻醉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苏醒期三个阶段。麻醉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患者在三个阶段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报告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以便尽早抢救。

此外,麻醉护士应了解各种物的药效、作用时间、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在麻醉维持期间,严格依照麻醉医生的遗嘱给药,同时进行用药的核对,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苏醒期间,缓慢调整患者的,便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嘱家属床边看护,防止因苏醒期烦躁而坠床,同时注意保暖。

4 输液和输血的配合

术前、术中、术后的合理输液和输血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麻醉患者术中血液流失较为常见,麻醉护士应用吸引量、纱布块血量、手术野失血情况计算出血量,结合患者的血压值决定输血量,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由于库存血的温度较低,直接输入容易引起患者体温的骤降,因此输液输血前可将液体加温至37℃,库存血加温至34℃再行输注。此外,麻醉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保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医生处理麻醉输液输血过程中的寒战、皮疹等热源反应,保证麻醉安全[4]。

麻醉护士应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计算输液量,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输液时应结合患者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对于麻醉后出现脱水、休克、高热等反应的患者,应快速输液以防止血压大幅下降。对于老年人、小孩或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缓慢输液,并控制输液量。麻醉护士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和渗漏现象。

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一般来说,物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麻醉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麻醉中和麻醉后的病情变化,对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护,防止出现异常改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6 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

由于患者麻醉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如热源反应、血容量降低、血压降低等,因此,麻醉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的各种反应,针对患者病情变化配合麻醉医生做好抢救工作[5]。

麻醉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抢救技术、各种抢救药物的特点、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变,对于不同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有全面的了解,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配合麻醉医生展开抢救。麻醉护士对各种监护仪、除颤器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在术中与麻醉医生的配合程度关系到抢救的顺利与否[6]。因此,加强麻醉护士的继续教育对于提高麻醉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时间意识非常重要。

7 加强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掌握当前麻醉护理知识的重要途径。麻醉护士在手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的效率、对疾病和救治方法的熟悉程度、与麻醉医生的配合都能影响到抢救的结果。因此,加强对麻醉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是保证麻醉顺利的重要途径。

医院麻醉科护士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曾在2011年分3批每批4人到新加波某医院进行为期1周的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麻醉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重要作用。

总之,麻醉护士应加强专业技术能力、麻醉知识和手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继续教育。同时,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检查核对,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出现的情况及时报告麻醉医生,并配合麻醉医生做好抢救和救治工作。同时,加强对麻醉护士的继续教育,使其掌握麻醉护理知识,提高与麻醉医生的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海云.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116.

[2] 滕艺琴.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配合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5):101.

[3] 李少平,杨玉新,杨振江.肺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田[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4):92.

[4] 王晓光,马克美,祝有菊.浅淡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3):2903-2904.

麻醉学起源篇6

际上是真正的非住院形式,病人家中的厨桌和医生的办公桌均曾是手术的场所。现代日间手术麻醉伴随笑气的应用起始于1846年康涅狄格州的牙科手术。上世纪早期,日间手术逐步增加,特别是一些儿科手术。一战结束后,日间手术在美国剧增。Ralph Waters提供手术室、恢复室、医生的食品和吸烟室,并亲自实施麻醉。他使用当时最安全的技术,包括氧气和笑气混合吸入,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上世纪30年代,Mayo Clinic的John Lundy开始在门诊口腔手术使用硫苯妥钠间断注射法。40年代,尽管引入了利多卡因、氯化琥珀胆碱、箭毒,但日间手术和麻醉并未显著发展。同期,美国加州的Jorgensen在其诊所麻醉中使用了静脉镇静。进入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医院病房的短缺和住院手术费用因素,日间手术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在加拿大。20世纪日间手术和麻醉的先驱应该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John Ford和Wallace Reed。他们构思并设计了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近20年来,日间手术历经了从医院到手术中心,从手术中心到诊所的过程。微创外科和麻醉学技术的发展使日间手术的优势得以实现和完善。与此相适应,麻醉学科在日间手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984年美国成立了非住院麻醉协会( SAMBA ),1995年成立了非住院手术国际联合会( IAAS ),1997年SAMBA加入了IAAS。

二、 日间手术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

1 客观认识日间手术在中国的增长趋势

日间手术在国内具有广阔前景,这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医疗大环境、患者的需求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为复杂的形势。医患关系已成为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集中表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质量问题。医疗优势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但却没有被高效利用。中央及各级政府力求缓解百姓就医难问题,北京市政府已提出了今年要实现人均医疗费用负增长的目标。老百姓也在呼吁降低医疗费用、简化就医流程,他们需要我们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的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日间手术必会获得良性的发展空间。微创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手术得以通过非住院模式实施,为日间手术开展提供了客观可行性。日间手术是一种新的治疗观念,不仅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还有利于高效利用医疗资源。部分手术向非住院分流,可缓解住院床位的压力。未来几年国内日间手术必然呈现明显增长势态。

2 日间手术非传统的“门诊手术”

日间手术与传统的门诊手术有着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如下几方面。

1) 门诊手术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常规短小、简单的手术。等待住院手术的病

人通常不会分流到门诊去实施。而日间手术的服务范畴明显大于传统的门诊手术。许多既往需住院的手术转向日间手术形式。安全、快捷、经济的特点完全替代了短小、简单的传统概念。在欧美等国家,日间手术已打破了ASAⅠ-Ⅱ级的限定,一些伴有合并症的病人被允许纳入日间手术范畴,甚至部分困难气道及病态肥胖的病人也进入日间手术中心治疗。

2) 传统的门诊手术中,主要以术者实施局部麻醉为主,麻醉科参与较少。

而日间手术需麻醉技术的广泛介入。各种麻醉方法、监测手段等在日间手术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3) 术后恢复的需求更高。过去门诊手术后并无过多的特殊要求,而日间手

术恢复期需严格控制和管理。

3 从围术期的角度定位麻醉

日间手术要求麻醉科从术前准备到术后离院恢复的全过程设计麻醉。日间手术由于病人术后当天离院,其在术前和术后均需特殊处理。病人是否适合日间手术,麻醉科的意见非常关键。病人术后恢复质量关系到是否能按期离院,特别是疼痛和PONV的处理。因此,麻醉科医生应该从围术期的角度定位麻醉的选择和实施,包括病人的筛选、麻醉方法的调控、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

4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在当今的医疗市场中,不仅要考虑我们能为病人提供什么专业服务,更要关注病人需要什么服务。病人需要的是安全、有效、快捷、经济。日间手术模式提示我们应更多的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技术的更新、流程的优化等均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首要。

三、 日间手术对麻醉学科的挑战

日间手术不是传统的门诊手术,也不是住院手术的简单形式。尽管日间手术

麻醉在国外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在中国国情下,这些问题对麻醉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

1除技术外,日间手术需要一整套管理模式做支撑。目前国外日间手术中心的模式主要为:1)在医院中心手术室内划分出独立运行的日间手术区;2)位于医院中心手术室外,但在同一院区,由医院统一管理;3)设在院区之外,独立管理。相应的建筑格局和配备均有其标准,包括病人预约处、候诊区域、病人更衣室、家属等候区、恢复室、医生休息和更衣室、麻醉科诊室、停车场等。而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在建筑布局上以中心手术室结合各门诊手术室为主,这种布局与国外相差很大,增加了不便性。麻醉科的设备、装备需较多地添置,工作节奏也有影响。因此,在流程上需结合中国特色进行调整,相应难度较大。

2 国外非住院手术中心多为独立或相对独立运行。中心有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包括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护士、秘书和其他辅助人员。不少中心的负责人为麻醉科医生担任。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均不是独立进入非住院手术中心工作。谁来管理非住院手术中心?如何优化流程?绩效和薪酬如何评估和体现?这些都是要面临的新问题。北京同仁医院所辖三个院区,根据各自特点初步建立三种模式。南院区建筑布局与国外相似,日间手术室与中心手术室分设在上下两层,内部相通。日间手术室有自己独立的进出口、预约处、病人和医生更衣室、候诊区域、恢复室、办公室等。其管理上采取麻醉科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西区的门诊手术室位于各自诊区内,且隶属于相应的学科。管理分散,很大程度上消耗麻醉科的资源。东区的日间手术均在中心手术室实施,病人经PACU后直接离院或进入病区的一日病房进一步观察。

3 日间手术对麻醉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尽管日间手术的病人经过严格的筛选、且有更多短效麻醉药可供选择,但真正较大规模地开展日间手术,仍需我们在技术上进行斟酌,不能简单地将住院病人的麻醉方法移植到非住院手术。如何保证术前会诊的质量和病人术前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当日麻醉前的短时间内如何掌握病人全身状况和主要问题,确定合理的麻醉方案,以及如何保证麻醉后护理质量和执行离院标准等均需要严密的组织管理。寻求适合国情的非住院手术麻醉的配套技术,形成非住院手术围术期处理的新的工作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探讨。

四、 日间手术为麻醉学科发展带来机遇

1现在的麻醉科经常要走出手术室实施麻醉,不仅牵扯人力和物力,相关的流程和管理规范以及质量安全控制均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开展日间手术麻醉,并进行相关的规范和研究将有利于统筹资源、规范操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使麻醉科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专业优势,减轻忙于应付的被动。

2日间手术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改进麻醉方法和手段。日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许多临床研究将产生于这一领域。静脉麻醉剂、吸入麻醉剂、肌松剂、镇痛药、抗恶心呕吐药等可能会在日间手术麻醉方面进一步的定位和深入研究。喉罩通气、BIS监测等麻醉手段也会随着日间手术麻醉的展开而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部分相关的研究问题如下。

1)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设计。近年来,大量局部麻醉技术应用到日间手术

中,特别是辅助清醒镇静术,非常有利于术后早期离院。全麻仍是日间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以丙泊酚和七氟醚为代表的静脉和吸入麻醉被认为是目前首选的全身麻醉用药。静脉和吸入麻醉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各有优势,目前尚无法相互替代。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优势明显,而丙泊酚在预防PONV方面效果良好。关于两者的比较,结果差异较大,因为不同诱导与维持方法的组合、麻醉深度的统一等均影响比较结果。

2) 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是日间手术的研究热点,因为这关系到是否能早期或按期

离院。PONV是关注焦点之一。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PONV,而又不影响在院停留时间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3)术后疼痛影响病人的离院和恢复质量,有效地镇痛方法应对生理干扰小、便于家中实施。

4)喉罩是日间手术麻醉中可行的通气方式,其与短效麻醉药的配合非常利于病人的安全和早期恢复。

5) BIS监测用于日间手术麻醉被许多作者认为可有效地降低麻醉药的消耗,并

缩短清醒时间。

麻醉学起源篇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4~10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及MECT治疗适应证,排除对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签署家属知情同意书,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依托咪酯组(A组60例)、异丙酚组(B组60例),A组接受依托咪酯脂肪乳麻醉行MECT治疗,B组接受异丙酚麻醉行MECT治疗;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隔日治疗1次,疗前抗精神病药采用中小剂量,不可与钾盐、利血平并用。麻醉方法:保持治疗室安静,室温22~25℃,备齐氧气、吸痰器、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和治疗抢救药品,疗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取仰卧位,开通静脉通道,缓慢维持注射25%GNS,同时固定好治疗和监测电极,接通氧气,静推阿托品0.5mg,根据病人体重缓慢静推依托咪酯脂肪乳0.3mg/kg或异丙酚2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快速静推去极化肌松药,加压面罩给氧,放口腔保护器,托起下颌,通电治疗。

观察指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SBP、DBP、HR、SPO2指标,并记录在MECT麻醉前、麻醉后、电刺激后1分钟、3分钟、5分钟上述参数的变化,推药速度、苏醒时间、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疗前疗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从血流动力学观察可见: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A组SBP、DBP下降有差异性,电刺激后1分钟显著上升,3分钟、5分钟逐渐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麻醉后B组SBP、DBP下降有明显差异性(P<0.01),电刺激后1分钟稍有上升,3分钟、5分钟恢复正常;在麻醉后、电刺激后A、B两组HR均有加快(P<0.01),有统计学意义;在麻醉后A、B两组sPo2明显下降,电刺激后逐渐恢复;A、B两组推药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不良反应观察可见:A组主诉注射痛9例(15%),肌阵挛28例(47%),B组主诉注射痛36例(60%),肌阵挛6例(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苏醒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从表1可见:异丙酚静注后对呼吸循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见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低氧血症,表现为负性肌力,负性传导及负性变时作用、且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1]。依据托咪酯乳剂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很少引起血压和心率变化,心输出量和心搏出量也无显著改变,有报道依托咪酯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静脉注射0.3mg/kg时可使动脉血压轻度下降,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稍增加,心率略慢,故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是依托咪酯的突出优点之一[2]。电刺激后A、B两组心率均加快,是由于电刺激本身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释放,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这是生理应激反应,通常在刺激后逐渐恢复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水平[3]。从表2可见:A组患者主诉注射痛9例(15%),B组患者主诉注射痛36例(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在于乳化依托咪酯脂肪乳以20%中长链三酰甘油取代了水剂中丙二醇,可减少对血管内膜的刺激,降低注射痛发生率有关[4];A组在推注过程中有肌阵挛28例(47%),B组在推注过程中有肌阵挛6例(10%),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致认为是进入脑内黑质、纹状体等部位的依托咪酯与内源性多巴胺竟争多巴胺受体引起类似内源性多巴胺减少的症状即肌阵挛及推注速度有关[5],虽不影响治疗,但应减慢推注速度以减少肌阵挛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少丽.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6,6:329-330.

2 李建伟,沈宏杰.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J].山东医药,2005,45(2):19.

3 王建斌,常业恬,刘流,等.不同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11):44-45.

麻醉学起源篇8

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中辅助用药能改善麻醉效果,减轻麻醉期间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在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局麻药中辅用舒芬太尼,以研究其对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ASA I~Ⅱ级单侧前臂手术患者80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桡神经阻滞不全除外),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5岁,体重45~82kg。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及病种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患者人室后监测并记录基础BP、HR、SPO2及ECG,开放静脉,术中静滴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025%罗哌卡因40ml加10μg/ml舒芬太尼1mL;对照组025%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若注入局麻药30分钟后阻滞不全,静脉辅用哌替啶50mg+氟哌啶25mg后仍然无法满足手术麻醉的要求,则改静复麻醉或全麻。

观察项目感觉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平面。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严重疼痛),VAS≤4作为阻滞标准,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采用改良Bromage运动评分法(0分为无运动阻滞;1分为不能屈肘关节;2分为不能够抬上肢;3分为不能够屈指关节),评定麻醉后20分钟上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满意度评价标准:①优:对术中刺激均无痛觉,手术顺利完成;②良:切皮有感觉,不痛:加用少量辅助药能顺利完成手术;③差:不能够耐受手术,需重新麻醉或辅助局麻。同时记录BP、HR(入室后测基础BP、HR,麻醉后每隔10分钟记录1次,至麻醉后30分钟),连续监测SPO2、ECG。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眩晕、恶心、寒战、皮肤瘙痒,惊厥或抽搐等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80例患者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获成功,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和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各时点的HR、B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注药后无ECG变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桡神经在腋动脉的深面,会出现上肢桡侧阻滞不全影响麻醉效果,故排除本实验。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眩晕、寒战、惊厥或抽搐等不良反应。两组麻醉效果,见表1。

讨 论

罗哌卡因是近来开始应用的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特点在小剂量时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只阻滞感觉神经而对运动神经无影响[1],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临床适用范围广泛。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同属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其亲脂性是芬太尼的2倍,与阿片受体亲和力也较芬太尼强。因此起效更快,镇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已有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作用于外周神经产生镇痛作用的报道[2],原因在于低浓度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PCRA的机理在于阿片受体在一级传入神经处存在。

最近,药理学、神经生理学和组织免疫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外源性或内源性阿片类药物可通过外周作用机制而产生抗伤害性刺激作用。Stein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阿片类药物的外周抗炎症和镇痛作用。研究显示阿片类药物也可作用于外周神经,产生镇痛作用,但与硬膜外联合用药不同的是,麻醉性镇痛药并不能明显增强局麻药的外周神经阻滞镇痛作用,而是使局麻药的镇痛时间明显延长,抑制快速耐药。在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舒芬太尼对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对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问较长作用,能增强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一般无剧痛期,是上肢手术后镇痛的较好方法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具有明显优点,可供临床借鉴、应用。

麻醉学起源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grate existing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facilities and anesthesia machine,put forward a kind of the depth of anesthesia monitoring(BIS,TOF,ANI) as the carrier,based on EEG double-frequency index under the monitoring of the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of intelligent anesthesia robot automatic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nesthesia machine and all kinds of monitoring instrument data compatibility,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form a closed loop control system,through the automated drug infusion and adjust the feedback strategy,using the least amount of anesthetic optimum effect of anesthesia,and shortening time of postoperative revival and raise the level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perioperative patients,at the same time by mechanical arm based operation anesthesia,reduce anesthesia doctors work press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control; Bispeetral index; Intelligent anesthesia robot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City Longgang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ren’s Health Care Center,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5.030

麻醉机主要用于实施麻醉、供氧、辅助或机控呼吸,是完成手g及麻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一台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医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气管插管等操作后还需全程维护全身物引起的肌肉松弛,意识障碍,镇痛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呼吸循环波动等问题,为了完成高品质的麻醉,麻醉医师必须及时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临床信息,这往往使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出现失误的概率增加,长此以往也限制了麻醉师参与手术的时长。如何通过智能化机器人完成气管插管、拔管、吸痰等基础操作;如何科学精确地进行麻醉深度的定性定量分析;如何实现麻醉过程的自动控制;如何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TCI泵对麻醉剂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自动补充,通过麻醉深度监测系统对麻醉效果的准确自动测量和维持);如何通过机器的手代替医生的手,从而减轻麻醉医师工作压力,有效减少麻醉失误率,遏制麻醉医师执业耗竭及职业倦怠等不良态势,已经成为当今麻醉领域的当务之急。

为了顺应精确医疗的发展趋势,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发展要求,本文设想以脑电双频指数为基础,结合肌松及镇痛监测,试图提出一种闭环控制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麻醉机器人的设计构思。

1 智能化自动化麻醉机人研发的可行性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很重要。最近几年在麻醉深度的监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在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下靶控制输注用于全麻手术,通过BIS监测指导术中控制不同的麻醉深度;通过肌松监测仪了解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通过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判断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上述监测手段只是实现了麻醉深度控制的智能化及精确化,让智能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智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机械臂取代甚至超越人的工作能力与极限水平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设想如果给智能化的麻醉控制系统增加智能化机械臂及语音识别对讲功能,智能麻醉机器人的雏形就已经形成。

目前的现状是:由于临床环境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即使是临床技能高和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也难免发生给药过多而导致心血管或神经损伤等事件,或是药物不足而发生术中知晓,泵注系统与操作系统并没有与患者监测系统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在设备方面麻醉机与监护仪数据兼容性差,很多操作仍然停留在人工控制阶段,在这种模式下,麻醉医师通过观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然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调整物的泵注浓度,这种方式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开环TCI系统,由于BIS、TOF、ANI监测均为独立仪器模块,医疗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到一起,加之各种监护连接线错综交杂,手术室空间浪费大,整体使用成本高,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的这种模式限制智能化麻醉机在临床中的大幅推广应用,也导致麻醉医生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发生猝死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拓展研发一款具有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麻醉机器人更值得期待。

当前,医疗机器人是全球各国医疗行业追逐的热点。1994年美国Computer Motion公司成功研制出AESOP(伊索)手术机器人并获得了FDA认证[1],成为第一种能够用于微创手术的医用机器人产品,在心脏、胸外、脊柱等多种外科领域有广泛应用。1996年Computer Motion公司在基于AESOP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功能强大的视觉系统,推出了ZEUS(宙斯)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其最初来源主要为心脏手术设计,后逐步扩展到微创伤手术。著名的“林白手术”开创了远程手术的先河[2],该系统让外科医生突破了传统微创手术的界限将手术精度和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公司推出国内首款电子化、插件式麻醉机WATO EX65, 将麻醉机与监护仪的有效资源整合到一起[3],表明我国在智能化麻醉监护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已经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2 智能化自动化麻醉机器人的设计构想

2.1 以麻醉深度监测(BIS、TOF、ANI)为载体,基于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的闭环控制系统构建自动一体化麻醉机器人的“心脏”。在设计麻醉闭环控制软件之前应先了解各个零部件的相关功能及概念。

2.1.1 TCI 自TCI被提出来后,就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第一个商业化的TCI设备是Gepts于1987年提出来的,Marsh在1991年对其行改进,1996年由Kenny等设计研制成功推向市场。送个系统的核心也在于输液泵的中央处理器,它将计算机及其控制软件都合成到一起,所以这个TCI系统是一个一体化单一物注射的系统。输液泵通过电子编码与Diprifusor模型进行信息的通信,并且送两种微处理器运用各自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计算机将以往研究得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编程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麻醉医生只需要把患者的年龄、输注速度、体重和靶浓度在软件界面上输入,系统就会自动调节,TCI系统可平稳、精确控制血药浓度[4]。Absalom 等[5]用PID控制原理优化调整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的效应室浓度 ,先是所有患者统一使用效应室浓度的TCI模式诱导,麻醉维持转用闭环靶控输注控制。靶控输注可更好地抑制应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使麻醉更为平稳,苏醒更为迅速[6-7]。

2.1.2 脑电双频指数(BIS) Narcotrend脑电监测目前正日益受到重视,通过脑电信号的监测来调整麻醉深度的变化,不但可以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刺激对机体的伤害,而且对于正确合理使用物,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2.1.3 镇痛/伤害性刺激平衡指数(analgesianociception index,ANI) 意识的消失只是麻醉的基础,BIS和NT等技术只是对于镇静程度的监测,ANI是一种新研发的分析HRV的方法,可以对伤害性刺激和镇痛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评估。从而实时监测患者全麻中的疼痛水平,指导临床用药。目前有很多文献研究证实ANI是评估疼痛/镇痛平衡的可靠指标,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9-10]。

2.1.4 肌松监测 四个成串刺激(TOF)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肌松监测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及发现肌松药敏感的患者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有国外专家指出,闭环靶控作为一种新技术,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只是时间问题[11]。在镇静药物输注方面Hemmerling等研发了世界首例完全自动化的麻醉输注系统 McSleepy并成功用于心脏手术等。在一系列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均显现自动控制系统在很多方面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麻醉医生的手动调节[12]。

在整个闭环输注系统中,注射泵是物与麻醉深度调控的桥梁,本文的设计思路是将目前大多数医院麻醉机的设备如BIS、TOF、ANI、EKG等整合到一起,内置于麻醉机系统内,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以麻醉深度监测(BIS、TOF、ANI)为轴心,将患者的基础数据信息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的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共同输入麻醉机的中心控制系统通过电脑分析,类似于人的大脑一样,将最终的输出信息传递给执行单位:TCI泵及麻醉机控制系统,由此而形成一套集麻醉深度监测、自动分析、反调控的麻醉闭环控制软件。

2.2 优化并拓展麻醉机主控界面硬件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整合集中控制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医疗设备中。目前所有麻醉机的主要结构包括通气装置、麻醉蒸发器、麻醉呼吸机和麻醉环路等,麻醉机主控界面比较单一,麻醉机的操控仍然停留在人工控制阶段,麻醉主要包括镇静、镇痛、肌松,其中麻醉深度的监测发展最快,不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催眠和镇静,也为闭环控制系统铺就了道路。本文设计的麻醉机在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等方面均有所改进,主控硬件系统包括个部分:信息输入及收集模块、中央分析处理模块、输出控制模块、显示输出管理模块、安全报警及应急模块。

2.2.1 信息收集输入模块 一般信息的输入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患者的基本信息的输入只需要麻醉医师输入住院号或者手腕带上的条形码即可以自动生成,信息核对的第二个保险锁是麻醉机侧边的机械臂及显示屏上部中间的摄像头,在机械臂的前端及显示屏上部中间安装有红外线脸谱识别及智能语音系统,病房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即可录入患者相关脸谱信息,机械臂的智能语音系统在脸谱核对无误后将给出关怀性的安慰语句:“您好,请不要紧张!”、“祝您早日康复!”,这样麻醉医师在手术前只需要对基本信息及手术方式再次核实即可,麻醉机相关显示模块界面将会自动核实信息,并提示建议麻醉选择方案、用药方案(诱导、维持初始剂量)。当然,对于头面部外伤手术,术前已实施备皮或包扎引流的患者,脸谱识别系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术中收集信息包括两部分:呼吸方面及麻醉深度监测数据收集。(1)呼吸方面的信息收集主要是气体流量、呼吸回路压力与浓度信息的收集。传感器的选择及材料十分重要,该模块借鉴目前最先进的热祖丝式流量传感系统,能准确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吸回路压力、气道阻力、平台压、肺动/静态顺应性、吸气平台压力、氧气浓度、呼气末CO2分压、呼吸频率及波形等指标,并将监测结果实时体现在显示屏上,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内置储存系统保留。该传感器采用电子流量传感,颠覆了以往采用压力传感器的各种弊端,使用寿命更长,受呼吸回路中水汽及管道死腔量影响更小,所收集数据的精确度也更高,麻醉机中央控制器可能根据此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节,在缺氧或断氧的情况下,呼吸回路压力的压力将会发生改变,管路监测数据将会及时准确传送给控制中心以尽快启动应急模块。(2)麻醉深度相关指标的监测数据收集:除术中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外(HR、T、SpO2、R、BP、PETCO2等,特殊手术术中监测PWCP、CVP),麻醉深度相关指标的监测数据收集自然是输入信息的重点,术中通过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下靶控输注,通过BIS监测指导术中控制不同的麻醉深度;通过肌松监测仪了解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通过ANI对手术刺激及麻醉镇痛深度进行评估,这些数据将快速传送给中央处理模块,本麻醉系统也可以吸纳机械臂提供的摄像数据传送给中央控制模块,中央控制模块根据数据综合分析并按照设定值计算出所各数据端口合适的调节值。

2.2.2 中央处理单元 它相当于本款智能麻醉机器人的“大脑”。通过将实时监测到的血浆浓度或用适当的参数(如BIS、TOF、ANI数值)等指标进行反馈,自动调整输注速度,使药物浓度在设定的范围内波动。中央处理单元建立了一个关于麻醉临床路径及专家应急处置系统,该系统通过术中分析采集到的监测指标、对医生的用药、麻醉机的调控提供指导性意见。中央处理系统的另一个数据库是该中心结合机械臂前端的的无线摄录传输部件,或者外置于普通手术无影灯的独立摄录系统将每一个术者的手术过程摄像储存并按病种及手术类型分类,每一种术式达到一定数量后,中央处理系统将会进行数据分析并释放记忆功能,麻醉医师将医师操作关键结点的刺激强度提前做出标识 ,结合心率变异性分析(HRV)判断伤害性刺激对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影响,从而通过TCI泵注调控麻醉深度。由此可见,中央处理控制系统已逐渐倾向于仿真技术 ,可以模仿麻醉医生的判断处理过程 。

2.2.3 显示输出信息单元 将各个模块监测到的数据信息集中体现在显示屏上,各显示屏界面可以随时切换,也可以做放大或缩小处理。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包括BIS、TOF、ANI值、气道压力、肺的动/静态顺应性、潮气量,氧浓度、通气量、压力曲线(平台压、峰压)、P-V环、V-F环、呼吸曲线、输入的控制参数值等一些数字信号和图形信号。

2.2.4 输出控制单元 (1)麻醉机通气功能的控制:麻醉机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等初始参数主要依患者身高、体重等信息自动生成,术中根据麻醉深度及气道压力、肺的动/静态顺应性、压力曲线(平台压、峰压)、P-V环、V-F环、呼吸曲线等参数切换呼吸模式,调整呼吸频率。(2)麻醉深度输出后的反馈控制,通过TCI系统实现麻醉深度与TCI的有效自动调控。正确的药物模型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实现TCI技术的基础,本系统TCI泵外置于麻醉机侧边,TCI泵有USB数据线路端口与麻醉机的中央控制系统相连,闲置或停用时可以通过收缩杆回缩于麻醉机内以减少空间,也便于麻醉机整体移动,该输出控制单元具备自动纠错功能。

2.2.5 安全监测及应急启动模块 安全监测包括:凡模块监测项目均配备安全监测系统,麻醉医师可以预先针对报警范围进行设置,术中一旦出现异常,该机器人显示屏面板能够通过语音系统及界面闪烁、颜色变换等多种方式进行提示。麻醉机应急启动模块包括应急供氧、显示器应急启动、应急供电、故障分析排除系统。在中央控制系统死机的情形下也配备手动启动装置,每次手术前所有的显示及工作系统会在1~2 min内完成自检。一般麻醉机的气源均为外接中心供氧或氧气瓶,该麻醉机器人内置电动电控呼吸机,能够在断氧或者氧气压力持续降低的情况下,以变压吸附(PSA)技术为基础,从空气中提取氧气自动补充气体进行通气,保证患者的安全,为稳妥起见本麻醉机还特别内置20 L小型氧气瓶,在氧气压力不足或者断氧、缺氧的情况下作为应急补充补充供氧。应急供电:麻醉机供电系统具备交流、直流及停电状态下的自动切换系统,此供电系统也可以同时满足内置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BIS、TOF、ANI)及监护、TCI系统的应急供电,并在显示屏上体现剩余耗电量及时长以利于麻醉医师合理分配电源。

故障分析排除系统:目前的麻醉机及监护设备一旦发生损坏,只能提示报警,而不能有效分析并排除故障,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麻醉医师或者工程技师到场排除故障,或者直接现场更换麻醉或监护设施,如此费时费力,给手术也带来一定干扰,本系统能在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启动自检系统,各模块功能一体化但结构相对独立单元便于拆卸,一旦出现故障主显示屏上可以及时提示可能发生的原因,以指导麻醉医师按照提示逐一排除以逐步实现其功能恢复。

为节省空间,充分利用资源,现行的监测系统大多以插件形式体现。有资料表明插件技术的使用便于将智能麻醉系统整合到现有的手麻系统中,实现了系统功能的扩展[13],该机器人两大关键部件是监测系统和反馈输出控制系统,将两者进行整合即可形成闭合环路。上述5个模块的所有显示屏为触摸屏格式,各模块显示界面可以放大、缩小,也可以根据手术情况有选择性体现(麻醉医生可以设定非重点关注显示数据在后台体现,必要时随时切换),显示屏端口可以通过无线装置与患者监测装置连接(无线信号不佳时可以通过有线方式连接),这样就避免的术中监测时各种监测线路的错综庞杂,可以有效节省手术室空间,也便于医护人员活动方便,在无线信号或局域网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传统的有线线路连接,各术间麻醉机及监护仪数据信息与麻醉中央控制室数据信息共享,在输入密码后通过无线蓝牙或WIFI也可以将报警信息及实时数据动态显示在个人手机上,实现手术室一定范围内全方位监控,在麻醉值班室或办公室,科主任也可以随时点阅每一个手术间顾客的实时信息,便于集中管理。监测及反馈系统的储存器可以实现对手术病例监测数据的回放,有助于教学及医疗纠纷的解决。为了进一步优化麻醉机空间布局,呼吸回路的钠石灰及风箱,20 L备用氧气瓶、气体挥发罐均内置于麻醉机体内、TCI泵在非工作状态也可回缩于麻醉侧边,

同时将上述显示模块整合为一个总显示面板 ,总显示面板具备防水防干扰功能,根据上述功能划分为5个显示工作区,该面板类似于笔记本电脑,在非工作状态可以折叠,麻醉机显示面板的下端设置一滑拉式抽屉样工作平台,便于麻醉医师放置其他物品。麻醉机的非功能区配置有仪器卡槽以便于以后其他功能的拓展与开发。

2.3 麻醉基础操作通过机械臂实现 它相当于本款智能麻醉机器人的“手”。机械臂分布于麻醉机主体结构的右侧端,在非工作状态处于收缩状态,机械臂类似于“人”的手,可以自由活动(可完成抓持喉镜、气管导管、吸痰管等操作),所不同的是其前端的“手臂”段体中央部分内嵌置有一活动性的“副手”,在实施气管插管、拔管、吸痰等基础操作时,“副手”可以很好的协助主手臂完成相关操作,完成相关操作后“副手”自动缩回与主手臂并为一体。机械臂内置有两个摄像与红外线探测仪,分别位于前端的“手”部与中段的“肘部”,前端的“手”部指段摄像与红外线探测仪在诱导成功后,该机械臂的“手”指可以伸进患者咽喉部通过视频摄录系统了解插管困难度,手”指的前端可以设计为内面凹陷可以自由开闭状,导管伸出“指”端2~3 cm后,在该“手”指的夹持及以摄录系统的引导下直接完成气管插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可视喉镜的功能并且不需要导管管芯(当然机械臂也可通过抓持喉镜完成气管插管)。在中央控制系统的指导下完成麻醉基础操作成功后,机械臂的“肘部”摄像与红外线探测仪可以协助氧流量及浓度传感器了解导管是否脱落,“手”部指段可以协助托举固定呼吸回路螺纹管,当其高于头部支架时可以摄录监视手术全过程并储存、记忆,同时将数据传输给中央控制单元,以指导麻醉深度的调节。

2.4 可视化及摄像存储功能通过机械臂“主手”前端手指的实现 机械臂“主手”前端的食指有摄像头,可以全程记录储存手术过程,与无名指的红外线探测仪及中指的“超声”探头端按需共同完成机械臂的可视化功能,小指的前端内接应急供氧通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高频喷射通气。

2.5 麻醉呼吸环路的消毒、湿度控制等问题的实现 通过内置呼吸环路自动消毒系统实现呼吸环路的消毒;由于该麻醉机的智能化水平高,可以有效减轻麻醉医师工作压力,因此连续工作的机率很高,为消除手术患者气道方面交叉感染的机会,除每台手术及时更换螺纹管外,本麻醉机内置有呼吸环路消毒系统,术后通过气体喷雾消毒15~30 min达到消毒的目的。

麻醉机呼吸回路的温度及湿度控制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术后康复。改善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14]。湿度过高容易导致螺纹管积水,影响各种气路感应器的监测敏感度及准确性,同时增加气道阻力,严重时引起肺部感染,湿度过低容易导致气道干燥引起肺损伤,该麻醉机器人可以显示呼吸回路的温度及湿度实际值并将其维持在合理区间。

2.6 自身平移功能通过加装有智能动力系统的万向轮实现 它相当于本款智能麻醉机器人的“腿”,机器人在初次进入手术间,即能通过机械臂摄像头观察录手术间及周围布局情况,甚至可以记忆手术间内医务人员的基本相貌信息。由于该麻醉机使用范围广泛,为方便移动,该麻醉机底部加装直流电电动机,实现双轮驱动,每台手术结束后可以在声控或遥控器的指导下自由平移归位。

3 本设计可以实现的目标

(1)通过闭环控制系统科学精确地进行麻醉深度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麻醉过程的自动控制。(2)将麻醉机与监护仪整合,优化现行医疗资源配置,减少医疗仪器使用支出,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通过TCI泵对麻醉剂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自动补充,通过麻醉深度监测系统对麻醉效果的准确自动测量和维持)。(3)麻醉科住院总医生可以在总监控平台监控每一个手术间的麻醉患者动态,并可通过视频对手术患者实施远程调控或者远程对讲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4)根据以上所述,该自动化麻醉系统在非工作状态的闭合状态下类似于一个有轮轴的“集装箱”,具备移动式麻醉平台的功用,由于体积小,移动方便,对于手术室外的麻醉及无法脱管的转诊患者的安全保障方面也可起到独特的作用。(5)可以实现打印输出标准版本的麻醉记录单。(6)随着国内麻醉危机模拟病例系统的有序开展,机器模仿麻醉医生对于术中突况作出判断处理的构想已经变成现实。本系统通过收集各项参数(包括机械臂收集的临床场景)进行综合判断控制麻醉的实时状态,并提示下一步的处理方案,以实现麻醉的最优化管理和自动控制。(7)可以通过该麻醉机机械臂的“主副手”实现各种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深静脉穿刺等操作,具体设计思路为机械臂“副手”其中一根的手指具备超声探头的引导定位功能,能识别神经及血管、椎体等回声不同的结构,能模拟麻醉师熟练地完成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阻滞等区域麻醉操作,除此之外该机械臂还可以成功完成药品识别、抽药、配药及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的分类、面罩喉镜的归位等操作,减少麻醉护士及麻醉医师的工作劳动强度。(8)全紧闭麻醉被证明能安全用于成人[15]与小儿[16]全身麻醉,据报告ZUES麻醉机采用涡轮增压喷射式麻醉气体给药方式,减少麻醉气体随废气排出,实现全紧闭麻醉[17]。2009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处理麻醉气体泄漏的专家共识》指出:通过规范的操作常规束减少麻醉废气对工作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相关人员的健康[18],未来也可以实现吸入性废气的无害化排放及挥发罐的智能化及气体兼容。如何实废气与氧气的初始混合气体经有效过滤后再次循环利用,最终达到无害化排放标准既节省氧气用量又不污染手术室环境,如何通过气体浓度、沸点补偿等机制、实现挥发罐的智能化及兼容性均值得期待。

4 展望

2000年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辅助手术系统在临床获得完全的使用许可。手术过程中,术者在主控制台通过三维成像系统控制机械手臂进行手术操作[19],而麻醉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人体生理功能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麻醉深度控制比较复杂,有关“麻醉医师紧缺、工作压力大导致猝死急需大力扩编麻醉医生”与“通过麻醉机器人即将取代麻醉医生”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文献[20-21]曾指出“麻醉智能麻醉机器人系统不能完全替代麻醉医生的工作,但是它可以及时提醒麻醉医生改正错误的麻醉方案,切实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国外调查表明,约7成医生认为20年内将进入人工智能医疗的时代。随着医疗工程技术与数字化医疗的不断融合发展,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精确控制麻醉深度,这种理念与现行的精确医疗也是不谋而合的,作为麻醉同仁有必要思考并持续改进。笔者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的完全自动化的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将推动自动一体化智能麻醉机的快速发展,智能麻醉机或麻醉机器人在日常麻醉实践中也会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麻醉师实现保驾护航实施精确麻醉的得力助手。

此文的构思已申请国家专利,在此感谢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Buchinger H,Kreuer S,Paxian M,et al.Desflurane and isoflurane in minimal flowanesthesia. Consumptionand cost with forced freshreduction[J].Anaesthesist,2006,55(8):854-860.

[2] BaUester P,Jain Y,Haylett K parison of task performanoe of rohotic camera holders EndoAssist and Aesop[J].Intem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1,1230(1):1100-1103.

[3]王猛,杨宇光.迈瑞WATO EX65麻醉机用于临床的精确性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69-70.

[4]王若松,刘中华,何静,等.静脉物与输注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4.

[5] Absalom A,Kenny G.Closed-loop control of propofol anaesthesia using bispectral index: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mputer-controlled propofol and manually controlledremifentanil infusions for minor surgery[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3,90(6):737-741.

[6]张艳茹,王社军,霍书琴.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47.

[7]张华丹,张英,魏薇,等.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16-17.

[8] Myles P S,Leslie K,Mc Neil J,et al.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the B-Awa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Lancet,2004,363(2):1757-1777.

[9] Jeanne M,Clment C,De Jonckheere J,et al.Variations of the 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laparoscopic abdominal surgery[J].J Clin Monit Comput,2012,26(4):289-294.

[10] Jeanne M,Logier R,De Jonckheere J,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effects of nociception and analgesia[J].Auton Neurosci,2009,147(1):91-96.

[11] Hemmerling T M ,Charabti S.McsleepyTM-a completely automatic anesthesia delivery system[J].Anesthesiology,2009:460.

[12] Liu N,Rinehart J.Closed-loop propofol administration:routine care or a research tool?What impact in the future[J].Anesth Analg,2016,122(1):4-6.

[13]何虎,周庆利.基于BIS和TCI的闭环麻醉给药控制软件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0,5(9):35-37.

[14]蔡燕萍,凌捷,黄万民.网络安全扫描系统中插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7):1437-1440.

[15]王立萍,郑方,李恩有,等.七氟醚和地氟醚紧闭循环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后病人肾功能的改变[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9):657-659.

[16]武江霞郑方王四清等七氟醚低流量满刻度吸入紧闭麻醉法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2):113-114.

[17]于天超,林万春,孙启芳.采用宙斯麻醉机自动控制系统全紧闭麻醉七氟醚的消耗[J].黑龙江医学,2012,36(2):98-99.

[18]叶铁虎,徐建国,王俊科,等.关于处理麻醉气体泄漏的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3):194-196.

[19] Diodato M D Jr,Damiano R J Jr.Robotic cardiac surgery:overview[J].Surg Clin North Am,2003,83(6):1351-1367.

麻醉学起源篇10

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起效快、作用完善、肌松好、有镇静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但妊娠可使神经组织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易导致低血压,增加母婴危险。本研究比较等容积不同低浓度、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提出其适宜浓度及剂量,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5例足月妊娠、单胎健康临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2~37岁,体重55~85 kg,心肺功能正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无胎儿宫内窘迫,拟行剖宫产术。随机分3组,每组各15例。

1.2 麻醉方法:各组术前禁食6~12 h,术前0.5 h阿托品0.5 肌肉注射,A组腰麻用药为0.37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2 ml(0.75%布比卡因1 ml+0.9%氯化钠注射液1 ml);B组0.2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2 ml(0.75%布比卡因0.7 ml+0.9%氯化钠注射液1.4 ml,用2 ml);C组0.188%布比卡因等比重液2 ml(0.75%布比卡因0.5 ml+0.9%氯化钠注射液1.5 ml)。麻醉前开放静脉,输入平衡液300~500 ml。取左侧卧位,于L2~3间隙穿刺,腰麻注药时间10~15 s,于硬膜外隙向头端置管3 ,平卧后右臀垫高10 。腰麻给药5 min后,若麻醉平面低于T10,硬膜外隙酌情追加1.5%利多卡因。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低于基础值20%时,用麻黄素15 m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术中用深圳迈瑞生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PM-8000型监护仪连续监测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等。用体表针刺法测试麻醉后痛觉消失平面,记录痛觉消失平面达到T12所需时间;记录麻醉前及术中最低收缩压;并评价麻醉效果(0级-麻醉失败需改全麻;1级-镇痛效果一般,中等或持续疼痛,腹肌紧,牵拉反应严重,需加用硬膜外注药;2级-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弛,轻微牵拉痛,不需加用硬膜外注药;3级-镇痛效果极好,腹肌松弛)。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等级资料采用多样本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P

2 结果

随浓度、剂量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但血压下降明显。麻醉起效时间B组较A组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较A、B两组延长P0.05;最低收缩压A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C组显著差于A、B两组P

3 讨论

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有起效快、肌松好的优点。但由于交感神经阻滞速度快,周围血管扩张,短时间内机体不能完全代偿;同时肌松加重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使静脉回流减少,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易致低血压。腰麻时交感神经阻滞范围主要与注药时产妇、局麻药剂量和容积有关;运动神经阻滞则与局麻药浓度有关[1]。目前临床上剖宫产作腰-硬膜外麻醉时多采用0.5%~0.75%等比重布比卡因7.5~10 mg[2]。由于腰麻使用等比重液,局麻药沉向侧方,神经根接触到相对较浓的局麻药溶液易受损伤,并易受病人影响,本试验选用等比重、等容积不同低浓度布比卡因。结果表明,C组较A、B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长,麻醉效果差,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而B组肌松效果略弱于A组,麻醉起效时间略长于A组,但能较好地满足手术的镇痛及肌松要求,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且B组较A组血压平稳,下降幅度小,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随浓度、剂量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麻醉效果好,血压下降明显,符合上述观点。

麻醉的基本要求是以最小剂量的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而局麻药浓度在满足手术的前提下宜低不宜高,因为局麻药的不良反应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3,4]。我们认为腰-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时选择0.25%等比重布比卡因5.0 mg,具有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能较好地满足手术镇痛和肌松要求。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 伯 .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6.

[2] 陈志新,方志源.脊麻硬膜外复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时脊麻布比卡因计量的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15(1):47.

麻醉学起源篇11

我院自1994年10月开始使用面罩内吸入异氟醚作为效果不完善硬膜外麻醉的补救方法,共行47例,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患者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21~68岁,平均51.7岁。手术类型:胆囊切除16例,胃大部分切除11例,子宫次全切除10例,阑尾切除5例,脾脏切除4例,结肠癌根治1例。所有患者除本病外皆无明显的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ASA分级(病情分级)Ⅰ~Ⅲ级。常规行手术麻醉前准备。

1.2 麻醉方法 44例患者全部选择硬膜外麻醉,常规麻醉操作和麻醉管理。

1.3 补救麻醉 手术起始的麻醉效果是好的,基本上可满足手术,大约到了手术的中后期出现了麻醉效果不全的表现,尤其在关腹前。我院采用面罩内吸入异氟醚的方法进行补救麻醉。具体方法是:吸入异氟醚前先行静脉内注射咪唑安定3~5mg,待患者入睡后将联结麻醉机的麻醉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要注意不要漏气,打开氧气气源使气流量达3~5L/min。打开异氟醚挥发罐,起始浓度3%,大约吸入3~5min后将异氟醚浓度降至1.5%~2%左右,效果满意后将浓度降至1%~1.5%左右维持麻醉深度后,口腔内置入一口咽通气道,开放气道,以维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2 结果

用异氟醚面罩内吸入补救麻醉后,麻醉效果明显改善,表现为患者安静,呼吸平稳,镇痛完善,腹肌松弛良好,肠胀气和鼓肠明显消失。整个手术麻醉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术后随访无特殊并发症发生。与既往同类病例17例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者比较,虽然全麻者所提供的手术条件优于面罩吸醚者,但其术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住院平均天数11.9天,比面罩吸醚者的平均9.3天多2.6天,同样住院费用也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临床麻醉实践已有近百年历史,为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缺陷,尤其是麻醉效果不是特别确定和随时间延长而出现硬膜外耐药的现象,因而近年来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在基层医院,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对医院来说仍是现阶段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对它的应用也许将是长期的。

硬膜外麻醉效果不完善和出现中后期麻醉效果消退的原因可能是:(1)穿刺间隙不适当,使麻醉阻滞最完善的区域不在手术刺激最强的部位[1]。(2)硬膜外导管置入位置不合适,有可能置入了椎间孔或硬膜外腔的前侧囊[2]。(3)多次反复硬膜外腔穿刺可能会造成硬膜外腔粘连,影响了局麻药纵轴上的扩散。(4)酰胺类局麻药可发生分离性阻滞[3],它对神经纤维的阻滞有可能只使感觉神经阻滞,而运动神经不被阻滞,这种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硬膜外麻醉的快速耐药反应,可造成手术患者切口不痛而肌肉紧张的现象。

手术中后期出现硬膜外麻醉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手术的操作,也增加了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反复多次追加静脉用药,不但肌松情况不会有大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患者呼吸、循环抑制的机会。多数学者主张一旦发生硬膜外麻醉不完善应立即改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笔者认为,手术已到了中期,改行气管内插管是得不偿失之举。气管内插管也会对气管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会产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发热、咳嗽、咳痰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患者住院天数会明显延长,直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面罩内吸入异氟醚补救不完善的硬膜外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麻醉中患者可保留自主呼吸,免除了气管插管对呼吸道的刺激,对患者各系统的干扰较轻,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2)风险性较小,置入口咽通气道后,只要保持恰当的吸入麻醉深度,完全可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3)异氟醚具有良好的肌肉松弛作用,即使插管麻醉加上手术的刺激,术中可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吸入异氟醚后,就可使升高的血压降至正常的水平,并使应激反应降至最小[4]。

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起效快速、经济实惠、患者和手术医生易于接受,完全可满足手术需要。因此,面罩内吸入异氟醚是一切实可行的补救不完善的硬膜外麻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况铣.临床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9-100.

麻醉学起源篇12

1.3 观察指标 常规监测ECG、HR、BP、SpO2,每3 min测量并记录BP、HR,必要时手动测量,麻醉后BP低于基础BP 30%或SBP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质量、孕期、ASA分级、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生命体征 两级产妇BP、MAP、HR等生命体征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不良事件。

2.3 感觉和运动阻滞 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均达到T4 ,两组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相似。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略长于B组,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麻醉镇痛效果 两组产妇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Apgra评分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 麻醉后不良反应 与R组相比,B组BP下降例数明显增多(P

表1

两组产妇麻醉后不良反应(例)

组别例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胸闷

R组30 7(23) 4(13) 4(13) 1(3)

B组30 11(36)*7(23)* 6(20)* 4(13)*

注:与R组比较,*P

3 讨论

急诊剖宫产手术麻醉既要考虑产妇特殊的生理变化,又要尽快手术保障母婴安全,故对麻醉的要求高。腰-硬联合麻醉通过细针将少量局麻药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使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效果确切,镇痛、肌松作用完全 ,牵拉反应少,避免了应用镇静药和镇痛药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腰-硬联合麻醉可充分发挥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优点,用量少,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完全不受时间限制,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提高了手术质量,减轻了麻醉医师负担[2];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可以在产妇平卧后就消毒手术,短时间内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为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时间,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罗哌卡因是一种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t1/2短,脂溶性低,其中枢神经及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左旋布比卡因,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3,4],其化学结构为纯S(-)型对映异构体。酰胺类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和毒性主要来源于R(+)型镜像体,据报道罗哌卡因的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毒性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小,产妇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少。罗哌卡因腰麻下行剖宫产术是安全可靠的[5]。左旋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布比卡因的左旋体,其神经和心脏毒性低,使用安全。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麻剖宫产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较多,均已获得较安全、满意的结果[6]。在局麻药中伍用芬太尼,使镇痛效果更加确切、迅速。

本院开展的剖宫产手术切口以脐耻间横切口为主,分离腹直肌时主要以撕拉为主,可使部分血管、神经、肌纤维完整保存,减轻组织损伤,要求麻醉显效快,故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效果确切,肌肉松驰良好。所以笔者使用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并对其效果、安全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两者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镇痛和肌松效果确切,两组阻滞平面及起效时间相似,但罗哌卡因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左旋布比卡因,而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短于左旋布比卡因,恢复时间快于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术中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胸闷相对较少。新生儿出生后1、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两种药物对新生儿同样安全可靠。术后3 d连续随访均未出现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综上所述,使用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适用于急诊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 王俊科.临床麻醉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3.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发卫生出版社,2003:1453-1454.

[3] DeKock M ,Gautier P ,FanardL,et al. Intrathecalropibacineandclonidine for ambulatoryknee arthroscopy:a dose-response study .Anesthesiology,2001,94:574-578.

麻醉学起源篇13

2. 指南及标准

2.1 美国麻醉学会代表会议于1994年10月19日通过《非手术室麻醉场所指南》(《Guidelines for Nonoperating Room Anesthetizing Locations》),并最后修订于2003年10月15日。该指南现在已被广泛引用和认可。指南内容如下:

任何实施非手术室麻醉的场所必须具备以下设施:

1)可靠的供氧源(推荐使用中心供氧系统),并应有备用氧供(包括备用氧气钢瓶);

2)可靠的吸引装置(建议应达到手术室吸引装置标准);

3)可靠的废气排放系统(如使用吸入麻醉药);

4)需备有以下设备:①在面罩正压通气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至少90%的吸入氧浓度的简易手控呼吸气囊;②适当的麻醉药物、器材及设备;③适当的监护设备(需符合《麻醉基本监护标准》)。如采用吸入麻醉,需备有麻醉机。

5)充足的电源插座以便满足麻醉机和监护仪的需要,应备有备用电源。如需在“潮湿场所”(如膀胱镜检查室、关节镜检查室或分娩室)实施麻醉,应备有独立的绝缘电路及漏电断电保护器。

6)充分的照明设施,最好备有用电池供电的照明设施。

7)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放置必要设备及利于人员操作,同时应使麻醉医师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靠近病人、麻醉机及监护设备。

8)应备有装载除颤仪、急救药物及其它必要的心肺复苏设备的急救车。

9)应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以便辅助麻醉医师的工作,同时应备有可靠的通讯联络设备以便寻求协助。

10)应注意阅读该场所内的所有安全条例及设备操作规程。

11)应有安全合理的麻醉后处理。除麻醉医师外,应有足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设备以便确保病人安全的转送至麻醉后恢复室。

2.2 同时,手术室外的麻醉同样需要安全而严密的监护,具体实施应参照《麻醉基本监护标准》(《Standards for Basic Anesthetic Monitoring》),该标准最早于1986年10月21日由美国麻醉学会代表大会通过,并最终修订于2005年10月25日。该标准内容如下:

1)在实施所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麻醉监控镇静术(MAC)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具备麻醉资格的人员在场,以便针对病人瞬息万变的病情提供持续的监护和必要的麻醉处置。当环境内存在某些危害麻醉医师健康的因素(如辐射等)从而使麻醉医师不得不间断的远距离观察病人时,必须对病人采取必要的监护措施。

2)在所有形式的麻醉过程中,需对病人的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① 氧合: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吸入气体及血液中足够的氧浓度。

方法:a.吸入气体:全身麻醉应使用麻醉机,且应有氧分析仪以便监测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同时应具备可用的低氧浓度限值报警系统。

b.血液氧合:所有的麻醉过程中均应采用血液氧合定量监测,如脉搏式氧饱和度仪,同时应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脉搏的可变声调及低限报警。病人应有适当的照明和裸露以便观察皮肤颜色。

②通气: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有足够的通气。

方法:a.所有全麻病人均应持续监测通气情况并加以评估。同时可根据一些临床征象如观察胸廓运动和呼吸气囊活动幅度及听诊呼吸音辅助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呼出气CO2监测。强烈建议使用呼气量定量监测。

b.对于气管内插管及使用喉罩的病人,需经临床证实其位置正确,并应由呼出气CO2验证。应进行持续呼出气CO2(ET CO2)定量监测(如CO2曲线图、CO2测定法或质谱分析法),直至气管导管/喉罩拔除或转入术后监护病房。如采用CO2曲线图、CO2测定法,需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ET CO2报警。

c.当采取机械通气控制病人呼吸时,应有呼吸环路断开报警设备。

d.对于局部麻醉或MAC的病人,应通过连续观察临床征象和/或监测呼出气CO2以便评估病人的通气情况。

④循环: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循环功能稳定。

方法:a.整个麻醉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应持续监测心电图。

b.所有病人均应至少每隔5分钟测定动脉血压和脉搏。

c.全麻病人除上述监测项目外,应至少监测以下项目中的一种以便连续评估病人循环功能:触诊脉搏、听诊心音、直接动脉压监测、超声周围血管博动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⑤体温:

目的:维持麻醉过程中病人合适的体温。

方法:对于预计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体温波动或先期出现体温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体温监测。

3. 各类手术室外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3.1 放射学检查的麻醉

3.1.1 CT检查

CT检查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图像,在扫描时要求病人保持不动。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热量可能会使病人发生幽闭恐惧或被惊吓,儿童和部分成人需要镇静才能耐受检查。在CT检查时经常使用造影剂以提高图像质量,如果将造影剂注入麻醉(镇静)状态或饱胃病人的胃肠道,有发生误吸的可能。氯胺酮有大量唾液分泌,并有不可预见的不自主运动,可能会影响扫描质量,依托咪酯也有类似情况,所以一般不单独用于CT检查的麻醉。脑立体定向在插入固定架钢针时,常用局麻加深度镇静或全麻,疑有颅内高压的病人慎用深度镇静,因PaCO2增高可进一步加重颅内高压。操作期间由于对位和扫描仪机架移动可引起麻醉环路的扭曲或脱开,全麻或镇静时要注意监测气道管理和氧合情况。由于扫描室温度一般低于25℃,应注意监测体温。

3.1.2 MRI检查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