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麻醉学方向实用13篇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篇1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75660部队门诊部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86例86颗牙, 男44例, 女42例;年龄31~56岁, 平均年龄45岁。上颌第一磨牙29颗, 上颌第二磨牙30颗, 上颌第三磨牙27颗。入选标准:①无绝对拔牙禁忌证。②就诊前未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痛药物。③无过敏史。按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别纳入浸润麻醉组和阻滞麻醉组各4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牙位及拔除难易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①浸润麻醉:将注射部位擦干, 隔湿, 棉签蘸上表麻药物涂布, 保持1~2 min,常规铺巾, 唇周及注射部位碘伏消毒, 抽取4 ml 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 在手术区的唇颊侧黏膜皱褶处进针, 先注入少许麻药, 然后针尖沿着骨膜面滑行至拔除牙齿的根尖, 注入1~1.5 ml麻药。腭侧在对应牙根部黏膜处进针, 直抵骨面, 稍施压, 推注0.5~0.8 ml麻药。②阻滞麻醉:用同样的麻药按常规操作行上颌结节和腭大孔麻醉, 分别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和腭大神经。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 还须在第一磨牙的颊侧近中根部的前庭沟处加作浸润麻醉, 麻醉上牙槽中神经。

1. 3 麻醉疗效判定 注射麻药后3 min行拔牙术, 根据患者表情和医生评价确定麻醉标准。①完全麻醉:术中无疼痛, 无痛苦表情。②麻醉良好:术中轻度疼痛, 可顺利进行手术操作。③麻醉有效:术中感觉疼痛, 有痛苦表情, 尚可耐受手术。④麻醉无效:感觉剧烈疼痛, 患者无法忍受, 手术无法实施[1]。前两项归纳于良好, 良好率和有效率归纳于总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浸润麻醉组良好35例(81.40%), 有效3例(7.0%), 无效5例(11.6%), 总有效率88.4%;阻滞麻醉组良好32例(74.4%), 有效7例(16.3%), 无效4例(9.3%), 总有效率9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拔除下颌磨牙时虽然需要麻醉的神经较多, 包括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但采取口内注射法在翼下颌韧带中点稍外部位进针, 可以一针麻醉三根神经。而支配上颌磨牙的神经较为复杂, 阻滞麻醉方法不易掌握。如上颌结节麻醉, 以上颌第二磨牙颊侧远中根部黏膜皱褶处为刺入点, 针尖斜面向着骨面沿着骨膜面与上颌牙齿颌面成45°角向上、向后, 同时向内推进。进针过深过上易刺破上颌结节后上部的翼静脉丛, 引起血肿, 进针方向不正确或向内转不够, 注入药液远离上颌结节使麻醉失败;腭大孔麻醉注射部位靠后或药量过大时, 同时麻醉了腭中、后神经而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影响拔牙操作[2]。

与阻滞麻醉相比, 浸润麻醉操作简单, 只需在手术区的唇颊侧黏膜皱褶处进针, 注入少许麻药后针尖沿着骨膜面滑行至拔除牙的根尖, 注入麻药1~1.5 ml。腭侧在对应牙根部黏膜处进针, 直抵骨面, 稍施压推药即可。利多卡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 具有穿透力强、对组织无刺激、扩散性强、起效快的特点[3]。牙槽骨骨质疏松、多孔, 麻药易通过这些小孔渗透到牙根部神经丛, 能达到浸润麻醉的要求。浸润麻醉不仅省略了阻滞麻醉的繁琐操作, 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恐慌感, 而且避免了非治疗组织被麻醉影响口颌、颜面功能, 不对患者语言功能、味觉感受和颜面表情产生影响[4]。

本研究显示, 两种麻醉方法疗效相当, 但前者操作明显较后者简单, 晕厥、注射区疼痛、血肿、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等局麻并发症也少于后者, 患者更易接受。浸润麻醉组失败5例, 可能与个体对麻药的敏感度、精神因素、局部组织的炎性感染有关, 临床操作中应视情更换麻药品种、调整麻药剂量、改变麻醉方法, 尽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俏丽,史剑杰,徐仲.老年人拔牙中麻醉剂复方阿替卡因的合理应用.实用老年医学, 2006,20(6):12.

麻醉学方向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A total of 60 upper limb surg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and parallel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lind tees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joint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for anesthesia.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anesthetic effect,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excellent-good rate as 96.67% than 8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ess anesthetic dos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tic effect

臂采窬阻滞是神经丛阻滞麻醉技术, 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之一[1]。依据解剖标志定位将局部物注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 使其所支配区域神经传导进行阻滞而达到相应的麻醉效果, 传统的麻醉方法常无法将物深入到理想的位置, 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2, 3]。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中的独特优势, 在国内上肢手术麻醉中应用广泛[4]。近年来本院对上肢手术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行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2.36±11.34)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3.14±11.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1. 2. 1 观察组予以B超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将头偏向健侧使颈部充分暴露, 采用B超将患者臂丛神经上中下进行扫查。在B超引导下将针尖通过斜角肌下干深处, 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 ml局部物, 退针到中斜角肌内侧缘向头侧倾斜进针到上干浅处, 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 ml局部物, 再在B超引导进行下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将患肢外展约90°, 曲肘行军礼状, 手背靠床, 将前臂外旋, B超引导下进针, 针尖到肌皮神经旁时回抽未见血液时注入3 ml物, 将针退到肱二头肌内侧缘、腋动脉旁12点位置注入10 ml物。

1. 2. 2 对照组患者予以盲穿法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与观察组相同, 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采用7号短针头紧贴左手食指向内向后横突方向缓慢进针, 患者诉有异感出现时或触及横突时回抽针管内未见血液及脑脊液时注入15 ml局部物, 观察患者10 min若未出现不良反应, 再用左手食指扪及腋动脉搏动再以7号短针尖紧贴食指向紧邻腋动脉方向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出现筋膜突破感时松开针尖, 未见有针头随动脉搏血液溢出, 回抽后无血液后注入15 ml局部物。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1. 4 疗效评定标准[5] 麻醉成功后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无不适感和手术刺激为优;术中患者有明显不适感但切皮无明显的疼痛, 需辅助用药可勉强完成手术为良;患者有强烈的不适感且疼痛明显, 采用辅助麻醉用药亦无法完成手术需换其他麻醉方法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用药量比较 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上肢手术麻醉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 该方法的麻醉操作简单方便、起效快、时间短等优势, 被认为是临床上肢手术最理想的一种麻醉方式[6, 7]。由于臂丛神经由三肝、六股、三束和五大分支组成复杂的解剖结构, 传统的盲穿法单点肌间沟的麻醉方式有麻醉效果不完善、一次性局部麻醉用药量大、易产生局部物中毒等弊端, 故本科在上肢手术中大部分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联合方法, 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局部物中毒风险, 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8-12]。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 B超引导麻醉逐渐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中, 尤其是携带式高分辨率的超声设备受上肢手术麻醉的青睐[13]。有关文献报道[14-16], B超引导下进行阻滞麻醉能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诉, 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实施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 可降低不良反应, 减少麻醉用药量, 操作简单, 麻醉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雪飞, 晏明江, 王克蓉, 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广东医学, 2013, 34(9):1395-1396.

[2] 孙娟.浅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7):36-37.

[3] 王俊喜.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92-193.

[4] 丁莉莉, 黄安宁, 刘丽萍, 等.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6):52-53.

[5] 刘涛涛, 杜莹莹, 王云林, 等.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3, 26(15):237.

[6] 周芝椋 崔雨亮.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 30(1):112-113.

[7] 卢承志, 田友芳, 姚猛飞, 等.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11): 1159-1161.

[8] 王克蓉, 王冰洁.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7):512-513.

[9] 段中茂, 杨小磊.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分析.吉林医学, 2015, 36(12):2500-2501.

[10] 肖水平, 钱滔来, 于利. 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3):64-65.

[11] 王世英, 游浩, 毕光焰, 等.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5):34-36.

[12] 周文, 刘B, 黄桂明, 等. 30例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5, 28(25):351.

[13] 朱文英.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4):70-71.

麻醉学方向篇3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手术给麻醉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配合手术医师寻求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案是麻醉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联合麻醉在下腹部、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科运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泌尿系手术麻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52例泌尿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体重42~92 kg,全部受试对象无高血压,无肝炎、结核等急性传染病,无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肺病、肿瘤等,无过敏患者,所有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两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患者取侧卧位,选L3~4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选择6号腰穿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待脑脊液流出,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缓慢注入比重液2.0~2.5 mL(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退出腰麻针后,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翻身平卧,通过追加适量的2%利多卡因将麻醉平面调整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观察组:往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平卧后先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大约5min观察患者麻醉平面等情况,再分两次注入2%利多卡因,每次6~10 mL,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记录麻醉平面到T8的时间。两组患者每隔50 min追加注入2%利多卡因5~8 mL,舒张压低于术前20%或低于80 mmHg时用麻黄素纠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动态血压;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达T8平面的时间、用量、麻醉效果等指标。

1.4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参照宋芬等研究标准[1]分为:优:手术期间患者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良:患者在术中有少许牵拉反应,疼痛,需要辅助镇痛药才能完成手术。差:患者术中不断,疼痛难忍,必须辅助或改用其他麻醉方式才能配合完成手术。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麻醉前后血压比较采用连续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分析

麻醉前后各个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显著(P﹤0.01),两两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5 min、10 min血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和麻醉20 min后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患者麻醉时间和药量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达T8平面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观察组用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6.9%(χ2=4.27,P=0.04),见表3。

3讨论

随着泌尿外科学的快速发展,泌尿系的手术方式也由过去的开放性手术逐渐向微创术方向发展,麻醉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与泌尿科手术医师共同合作,缩短病患的手术时间,探索痛苦更小、安全性更高的麻醉方式是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泌尿系统的手术时间大多不长,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清醒状态,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受胸10~骶4脊神经支配,麻醉范围广,一般麻醉平面需要达到T8~S4,在麻醉效果上不仅要求镇痛效果好,还需要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度好、牵拉反应小等更高的要求。就麻醉方式而言,以前应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具有阻滞平面出现慢,阻滞不完全率发生较高,骶尾神经阻滞不完全增加患者手术插导尿管时及术中的痛苦,反复持续给药致使药量过大,容易出现患者呼吸抑制、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手术风险。本次研究观察到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6.1%明显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优良率66.9%(P﹤0.05), 腰硬联合麻醉组在比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开始麻醉5~10min血压下降明显(P﹤0.05),考虑是腰硬联合麻醉使用细腰穿针,将布比卡因比重液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麻醉平面快速升高,阻滞交感迅速,患者自主神经代偿能力减弱导致血压快速下降,经补液后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达到了麻醉起效快的目的[2-3],平时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腰麻容易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在麻醉开始后及时补液500~1000 mL,必要时给予阿托品0.3~0.5mg防止循环血量不足造成的循环不稳定。

近几年,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已经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这种麻醉方法以其起效快、阻滞完全、用药量少、麻醉效果好得到了众多麻醉医师的青睐,但也有很多麻醉失败因素和并发症的报道[7,8],在麻醉过程中药量掌握不好容易导致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引起呼吸肌、膈肌麻痹,麻醉平面过低导致术中疼痛影响手术,穿刺误入蛛网膜腔导致全脊麻醉,麻醉后易发头痛、脑脊液渗出等,本组资料观察病例不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各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椎管内麻醉神经异感等[9,10]。以后更要注意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的安全性,运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芬,顾小萍,马玉良.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 26(14):228-229.

[2] 向雪峰.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 麻醉与镇痛,2011,18(12):77-78.

[3] 牧健儿,邓小明,徐美英.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 16(5):233-234.

[4] 韦惠,蓝秋,吴建团.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0-51.

[5] 高广文.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 麻醉与镇痛,2013,3(13):105-106.

[6] 胡洪. 硬膜外联合腰麻在泌尿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5-26.

[7] 张青林. 腰-硬联合麻醉并发症的国内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72-73.

[8] 茱莉,王艳姿. 腰硬联合麻醉一次操作失败原因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2013,15(7):76-77.

麻醉学方向篇4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择期剖宫术足月健康妊娠孕妇共110例,年龄23~35岁。入选孕妇均可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子痫前期及其他妊娠期合并症。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对照组)各55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产妇卧位面向左侧。对照组:在L2与L3之间的缝隙处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4 cm,先注入1.5%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内是否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征象。未见者,注入0.75%罗哌卡因10~15 m l,并视产妇麻醉平面及时调整用药量。观察组:穿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成功后置入腰穿针,见针内流出脑脊液后向注入由0.75%罗哌卡因2 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1 ml混合而成的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量视产妇反应情况控制在1.5~3 ml。然后退出腰麻针,将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导管3~4 cm。产妇平卧保持小角度左倾(15°~20°),在10 min内麻醉平面调整至满足手术要求,并维持在T6以下。术中给予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及羟乙基淀粉130氯化钠注射液。当产妇血压出现下降时,采用注射麻黄素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其中,低血压的判断标准是收缩压的下降幅度较基础值小于30%。如产妇出现不适反应,可在分娩完成后静脉滴注芬太尼、咪达唑仑等。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①镇痛效果。优:无痛且未给予辅助其他辅助用药;良:有痛感且需要使用其他辅助用药;差:有剧烈疼痛,使用其他辅助用药效果不理想;②肌松效果。满意:腹肌充分松弛,无张力;良:腹肌有一定的张力,但未对手术过程造成影响;差:腹肌肌张力高,严重影响手术过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①镇痛效果:观察组优38例,良16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优25例,良19例,差11例,总有效率为80%。②肌松效果:观察组满意48例,良7例,差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满意36例,良12例,差7例,总有效率为87.27%。观察组镇痛效果与肌松效果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麻醉后时间段: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5±2.6)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10.2±2.3)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15.5±4.9)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26.2±5.5)min。观察组所需时间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一种椎管内阻滞麻醉方法,在椎间穿刺通过纤细的腰穿针向蛛网膜下腔注入调配好的局部麻醉药物。这样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大大缩短了诱导时间,麻醉起效快,效果明显,肌松效果满意,同时还减少了用药量,防止因用药量大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为术后镇痛创造了有利条件[2]。剖宫产手术大多为急诊手术,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这些优点这抢救母婴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麻醉时间段各项临床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起效快,损伤小,在剖宫产手术中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

麻醉学方向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102例,所有产妇经B超检测均为单胎、足月生产,符合剖腹产指征;其中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32.6±4.3)岁,平均孕周(40.2±2.7)周,平均产次(1.8±1.1)次。将102 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51例,且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102 例产妇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手术开始前打开静脉通路,手术过程中严格检测血压、心率。

1.2.1 对照组接受EA 麻醉,产妇侧卧位,L1和L2(或L3和L4)椎间18号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尾端注射5mL 浓度为2% 的利多卡因,头向置管3~4cm。手术5min 后若无脊麻临床表现,加注2%利多卡因15mL。

1.2.2 观察组接受CSEA 麻醉,产妇取侧卧位,首先进行局部麻醉,后在L2 和L3 椎间穿刺,成功后插入25 号腰穿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口穿透蛛网膜,经硬脊膜向蛛网膜下腔注入2.0~2.5mL 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后拔出腰穿针,头向置管3~4cm。

1.3 麻醉临床效果评定标准麻醉效果共分4 个等级,分别是: Ⅰ级: 麻醉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Ⅱ级: 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拉反应,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需要辅助用药,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且非患者相关疾病病情所致; Ⅲ级: 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有,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尚能完成手术; Ⅳ 级: 需改用其它麻醉方式。Ⅰ级效果记录为麻醉效果满意,Ⅱ级及以上效果记录为麻醉欠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 0 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 检验和χ2 检验,P <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麻醉诱导时间、术中辅助用药人数情况比较观察组麻醉诱导时间、辅助用药人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可见CSEA 麻醉能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用药量。见表1

2.2 两组产妇麻醉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产妇中Ⅰ级麻醉效果33 例,麻醉满意率64. 71%,对照组Ⅰ级麻醉效果21 例,麻醉满意率41. 18%; 观察组麻醉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2

2.3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手术中,两组产妇均未出现低血氧、低血压及呼吸抑制,且术后均无严重的麻醉并发症,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

3 讨论

目前,剖腹产手术已成为产科非常重要的手术的之一[2],其中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是麻醉,为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降低产妇术中疼痛感及不良反应,应选择起效迅速、肌松良好、镇痛效果突出的麻醉方式。CSEA 麻醉结合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诱导时间短、麻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越来越受到医护工作者的青睐。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102 例,分别采用EA 和CSEA 两种麻醉方式,目的在于观察研究CSEA 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发现: CSEA 麻醉能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辅助用药人数,且麻醉满意率达64. 71%,显著高于EA 麻醉组的41.18%,提高手术完成效果,应在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麻醉学方向篇6

近年来,随着临床手术的需要,麻醉技术不断发展,以往单一的麻醉技术已不能满足当今的手术需求,而复合麻醉能够使诱导麻醉速度加快,维持麻醉效果稳定持久,且术后恢复迅速,对患者的生命指征影响较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临床研究表明,七氟醚具有静脉麻醉诱导快、吸入维持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小等优点[1],本研究旨在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4~15岁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组(A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5岁,身高95~160 cm,体重15~45 kg)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4岁,身高90~162 cm,体重14~44 kg),剔除体重超过标准体重80%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0.1 mg/kg。诱导麻醉:A组患儿先静脉给予丙泊酚1.5~2.0 mg/kg,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商品名:万可罗宁)0.08 mg/kg和芬太尼3 μg/kg。B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先给氧去氮2 min,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98%,应用循环回路,使呼吸道内充满6%的七氟醚,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1 min后,吸入6%的七氟醚,氧流量为3.5 L/min。两组患儿均在肌松后行插管以控制呼吸,给予纯氧。维持麻醉:A组患儿以恒定速度静脉滴注丙泊酚5 mg/(kg·h),芬太尼8 μg/kg分多次推注;B组患儿吸入七氟醚的浓度为4%左右,术中再根据小儿的基本生命指征调节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并静脉注射芬太尼1.5 μg/kg[2]。A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丙泊酚。

1.3 临床观测指标

分别记录诱导麻醉前(S1)、插管后当即(S2)、插管后1 min(S3)、插管后2 min(S4)、插管后3 min(S5)、开始手术即刻(S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每例患儿的觉醒时间、拔管时间、意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等方面的比较。

A组患儿在S6的SBP、DBP均显著低于B组(P

2.2 两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的比较

B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在觉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等方面的比较(min,x±s)

与A组比较,*P

3 讨论

七氟醚麻醉性能较强,成人的MAC为2%[4],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脑血管有舒张作用,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对心肌收缩力有轻度抑制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引起动脉压和心排血量的降低,但对心血管的抑制轻微。七氟醚对心肌传导系统无影响,对心率影响不大,也不增加心肌对外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5]。在1.5 MAC以上时对冠状动脉有明显的舒张作用,有引起冠状动脉窃流的可能。七氟醚对呼吸道无刺激,不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比较强,对气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另外,七氟醚对骨骼肌的松弛作用较好,可增加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延长其作用时间。七氟醚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采用面罩诱导时,呛咳和屏气的发生率很低,维持麻醉浓度为1.5%~2.5%,术中血流动力学易于维持平稳,麻醉后清醒迅速,患儿平均清醒时间为13 min,苏醒过程平稳,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较低。周明等[6]研究发现七氟醚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时,无论在苏醒时间还是在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采用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后麻醉起效较快,诱导麻醉效果稳定,但维持时间较短,同时苏醒较快而完全。丙泊酚没有药物积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后者可能与患者年龄和注射速度有关,其主要表现为低血压[7-8]。当丙泊酚注射量多或注射较快时会有短暂性的呼吸抑制作用,其对肝肾功能无影响,适用于全身麻醉时的诱导麻醉和静脉麻醉的维持,并且清醒的质量高,特别适用于小手术和内镜检查时的麻醉,也常用于ICU的镇静。

本研究提示,A、B两组都能较快实现手术前的诱导麻醉,但B组在术后觉醒时间、拔管时间、意向力复原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均短于丙泊酚组(P

综上所述,从手术的整体效果来看,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小儿手术的影响较小,尤其在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泽明.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4):153-154.

[2] 王友刚.七氟醚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22):106-107.

[3] 王军,鲁振华,郑斌鹏.七氟醚在小儿吸入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8,28(7):105-105.

[4] 黄伟波.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35-136.

[5] 朱涛,梁敏运.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13,22(3):58-59.

[6] 周明,田明.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体会[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0,17(4):291-292.

[7] 唐华春.七氟醚吸入诱导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161-161.

麻醉学方向篇7

Application of single time spinal an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

ZENG Guang

South Hospital of Yuanli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Yuanling 41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single anesthesia in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complete anesthesia. Methods: Patients undergoing cesarean section were a total of 123 cases of anesthesia applied research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9 in our hospital, Used of epidural anesthesia, acupuncture i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three single spinal anesthesia.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study groups, which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By comparison of three anesthetic methods and we found the advantages of a single anesthetic, the anesthesia satisfaction rat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anesthetic dosage all had their specific clinical application. Conclusion: Single anesthesia is suit for emergency caesarean 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esthesia. But the surgery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osition.

[Key words] Single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Acupuncture i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剖宫产术是重要的手术助产方法,手术可以及时救助难产的产妇及婴儿,也为不适合正常分娩的产妇提供了生产方式。剖宫产手术的先进性也有着任何手术都存在着的麻醉风险,虽然有极少数人会因为剖宫产术麻醉而产生麻醉并发症,但是麻醉风险还是剖腹产术的一项重要手术隐患。目前,在剖腹产术中采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硬膜外麻醉、针内针麻醉、单次麻醉等,本文从临床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剖腹产术的麻醉对比,研究了单次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自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到本院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123例进行了麻醉应用研究,年龄23~38岁,平均25.6岁。剖宫产手术的术前麻醉分别采用了硬膜外麻醉、针内针麻醉、单次腰麻3种麻醉方法,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性研究,每组41例,术前检查产妇均无明显的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等情况,均属于正常体征指标,行剖宫产术的原因主要是胎位不正、预产期过长、胎儿过大等原因。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对比研究价值。

1.2 麻醉方法

1.2.1 硬膜外麻醉产妇进入手术室需经家属同意,然后进行硬膜外麻醉。产妇首先要进行静脉平衡液注射,采用腰部硬膜外麻醉,取右侧卧位,先进行置管,进行用药实验,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用药量的控制。麻醉时,选择进针间隙L2~3,用16 G硬膜外穿刺针斜面向上垂直皮肤进针,直接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注入2 mg吗啡+5 ml 0.5%左布比卡因+5 mg地塞米松+5 mg氟哌啶醇,共计8 ml作为镇痛药,然后一次性拔出硬膜外针。

1.2.2 针内针腰麻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于侧卧位下选择L3~4间隙正中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内针实施腰麻,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先回吸脑脊液1 ml)后退出腰麻针,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后平卧。麻醉过程要注意行针过程不能太过缓慢,以免出现盆腔入药过慢,脑脊液回流受阻,麻醉平面没有预先效果的现象。

1.2.3 单次腰麻产妇均在签署了麻醉同意书的前提下,进行单次腰麻,在左侧卧位下L2~3间隙,用9~13 ml的腰麻针直接穿刺,以阻力消失、注气试验阳性、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确定为穿刺成功。穿刺之后,采用26 G腰穿针斜面向头侧,穿刺进入硬膜外,然后进行硬脊膜穿破,最后到达蛛网膜下腔。麻醉结束后迅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流出后以1 ml/5 s的速度注入0.5%左布比卡因3 ml和50%葡萄糖1 ml混合液,拔出腰穿针。单次腰麻要注意,由于穿刺针特别细,所以位置的确定要特别精准,必须要进行及其准确的麻醉位置确定,为了以防万一要用药物进行配合麻醉,并在手术结束后第一时间体外注入阵痛药剂。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的麻醉效果对比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标准用百分数和具体数值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3组麻醉情况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呼吸系统正常,术后血压测量正常,有6例患者麻醉消退后出现了呕吐、恶心现象,其中2例采用的是针内针腰麻,4例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腰麻。3组对比的麻醉效果见表1。从对比情况来看,3组麻醉效果各有特点,麻醉满意率均在80%以上,但是对于单次腰麻来说,麻醉的起效时间更为迅速,用药量则属于中等水平。针内针麻醉的起效时间较慢,但是局部用药量最少。相比较而言硬膜外麻醉则属于没有什么明显临床反映的麻醉方式。

3 讨论

硬膜外腰麻是剖宫产术中应用时间最长,有着最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是硬膜外腰麻的麻醉满意率极低,麻醉后的并发症情况也较多。其原因有着多方面的情况影响,主要是因为硬膜外麻醉直接置入管进行麻醉,麻醉扩散的时间极快,可以应用于需要及时抢救的剖腹产手术。但是这类手术需要麻醉医师有着极为熟练的穿刺技术,能够准确地进行麻醉部位确定。而且,硬膜外针穿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时,有负压,回气试验阳性,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流出,此时,缓慢推入局麻药,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于“针内针”腰麻来说,其临床应用主要针对患者的脊柱进行麻醉,采用两次注入的方式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部位麻醉,比其他的麻醉方式用药量更少,能够避免出现麻醉过量的并发症。但是,针内针麻醉的操作,有时出现脑脊液回流不确切,可能致使只有部分腰麻液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者注药过于缓慢,调节不及时,物比重倒置,或者患者脊柱解剖结构变异,阻碍物上行等原因,导致麻醉平面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对于单次麻醉来说,主要是通过腰部的单次麻醉,通过对腰、骶神经丛阻滞完善而受到广大麻醉医生的推崇。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单次麻醉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起到麻醉效果,适用于需要快速抢救的产妇。而且,单次麻醉的术后效果较好,穿刺针小,对腰部损伤小,患者的腰痛症状轻,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率比另外两组更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单次麻醉的麻醉隐患主要来源于麻醉平面过高,这点能通过摆来预防,即手术床左倾30°或垫高产妇右髋部,必要时请产科医生托起产妇子宫等方法来预防严重的仰卧位低血压。

[参考文献]

[1]黄自生,卢子会,张百军.单次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07,42(8):78-80.

[2]许靖,刘明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2):87-89.

[3]汪忠文.腰硬联合麻醉急诊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114-118.

[4]荣海峰,孟勇,孙文杨.喉罩全麻在颈动脉狭窄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56-58.

[5]郑建武,李乐春,戴琳君,等.全身麻醉苏醒延迟13例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2):12-15.

麻醉学方向篇8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由于多数患者年龄较大,同时合并相关心肺等基础疾病,合适的麻醉方式对满足手术需要及患者的安全极其重要。本院自2009年开展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择期行TURP手术的患者,选择行腰硬联合麻醉65例(CSEA组),ASAⅡ~Ⅲ级,年龄56~85岁,平均71.5岁。术前完善相关检查,确定无明显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同期选择30例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方式(CEA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及伴随疾病等相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利于进行统计对比。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五导联心电图。在麻醉前输入复方乳酸林格液300 mL以上。CSEA组患者采取坐位选取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间隙,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用25G腰穿针针尖向上穿入蛛网膜下隙,待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推入2.0~2.5 mL重比重布比卡因液(0.75%布比卡因1.5 mL加10%葡萄糖1.5 mL共3 mL),硬膜外管向头侧置入3~4 cm,退出穿刺针后保持坐位3~5 min,待平面固定后改截石位[1]。硬膜外麻醉方式(CEA组)选取侧卧位L2~3间隙作为穿刺点,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 cm,给予3 mL 2%利多卡因实验剂量5 min后,排除误入血管及蛛网膜下腔后分2~3次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10~13 mL。控制麻醉平面T10上下。术中常规鼻导管吸氧,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静、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麻醉起效及效果评价

麻醉起效后用针刺法测定痛觉减退平面(镇痛平面)和痛觉消失平面(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时间以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准,即以给药后感觉阻滞部位出现发热、麻木等症状为准;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抬下肢感觉无力的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以针刺痛觉消失达到T10平面。根据手术中麻醉情况及患者反应分为:优,指患者无任何手术不适,尿道松弛;良,无手术痛,但手术医师诉尿道紧但不影响手术操作;差,有手术痛,手术医师诉尿道紧,需要加用辅助药完成手术[2]。观察两组术中血压、血氧及心率变化,当血压低于基础值30%,心率低于55/min时给予麻黄素和阿托品进行纠正,术中相关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别根据数据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两组病例均手术麻醉成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在麻醉效果方面,CSEA组优56例, 良6例;CEA组优20例, 良6例;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疗优良率两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1。CSEA组与CEA组在麻醉起效方面及运动阻滞和完全麻醉阻滞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在循环系统影响及不良反应方面,CSEA组明显优于CEA组,P < 0.05。见表3。

3讨论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具有手术创面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手术方式[3]。多数老年患者由于合并其他相关系统如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疾病,使得临床麻醉处理起来较为棘手。在最小的生理干扰情况下满足手术的麻醉需求是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麻醉的关键。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效果好,循环影响小、肌松完善的优点。但是硬膜外麻醉是一种作用不完善的方法,同时由于椎管内用药量较大,增加了麻醉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蛛网膜下腔阻滞由于用药量小,麻醉效果确切,在控制好麻醉平面的前提下可控性较硬膜外麻醉存在着明显优势,腰硬联合麻醉融合了两者的优点,在保证迅速起效的同时也能弥补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时间不可控性。蛛网膜下腔麻醉具有完善的镇痛作用,但平面的控制受及脑脊液流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老年患者的代偿能力较差,其在迅速起效的同时过高的平面容易引起较大范围阻滞区域血管的扩张,继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4]。再加上术前禁食、水等因素,常导致麻醉初期患者循环系统波动较大,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本研究在CSEA组麻醉前给予补充晶体液,同时采取坐位麻醉穿刺并调控平面以防止阻滞平面过高,在调控平面及维持循环稳定方面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腰麻针采取25号腰麻穿刺针,针尖由于呈铅笔尖样对硬膜损伤小,减少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头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5]。相关研究表明,术中控制阻滞平面在T10~S4可完全满足该手术麻醉要求[6]。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术中常规吸氧,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8可明显减少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7]。腰硬联合麻醉在术中控制平面在T10以下可达到良好的手术镇痛效果,同时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抑制较少。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要用大量低渗冲洗液,部分液体通过重力作用由开放的静脉窦进入循环,可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血容量过多,引发TRRS。主要临床表现意识淡漠,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困难、球结膜水肿等症状[8]。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措施包括降低灌注压力,减少水分摄入、纠正低钠血症、利尿等。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术中的电解质及血糖监测,可以更早的发现相关征象,进行早期纠正。

腰硬联合麻醉在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的优点,由于其用药量少,安全高效,可作为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颜瑞龙.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3):141-142.

[2] 解翔彬,陈霞. 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 微创医学,2011,6(2):113-114.

[3] Ozmen S,KosarA,Soyupek S,et al. The selection of the regional anaesthesia in the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operation[J]. IntUrolNephro,2003,35:507-512.

[4] 侯慧洁,李庆凯,余瑞云.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刊,2011,38(5):93-94.

[5] 井郁陌,王香梅.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7):504-505.

[6] 张承亮.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32例麻醉处理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82-3383.

麻醉学方向篇9

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广泛,但常规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常出现麻醉效果不理想,镇痛不够,牵拉反应明显,取小儿时患者涨痛难忍甚至肌松不够导致取小儿困难、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我院将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为Ⅰ~Ⅱ级的急诊需剖宫产术患者250例,年龄为(26±6)岁,体重(65±18)kg,均为足月第一胎,术前检查无心肺疾病,无硬膜外麻醉禁忌,既往无硬膜外麻醉和腰穿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5例,A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常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选择L1~L2行硬膜外穿刺。A组: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患者平躺后由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全脊麻征象,产生麻醉平面后,再追加1%罗哌卡因5~8mL,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开始手术。B组: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尾侧,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即推注2%利多卡因4mL,然后再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头侧,再次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置入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5cm,后同A组。此麻醉方法在有关文献[1]中已有报道。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用时间(T),术中按压子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 评分等。血压低于术前30%为低血压,用加快输液及推注麻黄素的方法纠正。

1.3 效果评定

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2]: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保持相对稳定。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麻醉起效时间为:推药后每1分钟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一次,患者口述手术切口无痛感为起效。

麻醉总用药量为从第一次推药到麻醉平面达T6左右且效果确切时硬膜外总用药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胎儿及产妇均安全。A组有1例因取胎困难导致新生儿Apgar 评分低于6分,后经插管吸氧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发生异常广泛阻滞,穿刺置管均顺利,回吸无血无脑脊液,仅用2%利多卡因3mL麻醉平面就达T4以上,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术前的40%,行输液,多巴胺泵注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术中未再使用,患者未觉不适,术后麻醉平面约T8水平,术后随访6h后麻醉平面完全消失,全身感觉运动正常,无麻醉相关其他并发症。B组有1例发生严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平躺后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恶心,血压降低至术前30%,心率增快至术前35%,后经变换、上提子宫、输液、多巴胺泵注等处理后恢复正常。B组与A组麻醉效果Ⅰ级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P

3 讨论

体表皮肤自腹部脐水平至耻骨联合之间,受背神经胸10~12和腰1所支配,而子宫与附件,则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所支配。子宫体的运动神经主要来自脊髓的胸5~10节段,然后经组成的盆腔神经丛而进入子宫体。子宫体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胸11~12节段向中传入。子宫颈的运动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节。子宫颈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骶2~4段向中传入。的感觉神经纤维由骶2~4节段向中传入[3]。只有阻滞了上述全部神经节段才可达到剖宫产术中产妇无痛、肌松、牵拉反应轻微甚至无牵拉反应的良好效果。传统的单点硬膜外麻醉虽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且利于术后镇痛,一直以来被视为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但由于硬膜外麻醉为节段性神经阻滞,通常局麻药自注药点向两端扩散仅4~5 对脊神经,并不能完全阻滞所有支配子宫的神经[4]。正常人在仰卧位时脊柱腰曲L3 处于最高点,孕产妇更为突出,常规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后患者平躺,再推注局麻药,药液难向骶部扩散,支配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的骶神经阻滞不全,可引起腹膜牵拉痛。虽然麻醉平面与局麻药浓度、剂量、导管在硬膜外腔位置及个体差异等有较大关系,加大局麻药剂量或加快推药速度也可使麻醉平面适当扩宽,也可阻滞部分骶尾神经,但麻醉平面上界也易上升,有抑制呼吸循环的危险,也影响产后子宫收缩[5]。此外腰硬联合麻醉(CESA)虽然也有麻药用量小、作用起效快而效果确切、肌松充分等优点,也是近年来广为推崇的新麻醉方法。但CESA操作繁琐,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有文献[6]报道,CESA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85%。所以,寻求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成为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

我们采用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麻醉方式,先向骶尾方向推注2%利多卡因4mL,有利于局麻药向尾侧扩散,且侧卧位时容易越过腰曲最高点,故对骶神经阻滞较为有利;并且此药量相当于实验剂量,安全并且加快了起效时间;后向头侧置入导管有利于后续推药麻醉维持。这与常规方法相比,有利于局麻药扩散,提高了麻醉效果,减轻了牵拉反应。

后续推药选择罗哌卡因,因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7],低浓度时可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运动阻滞明显弱于感觉阻滞[8]。这在剖宫产手术应用十分有利,既可使患者无痛又不至于完全阻滞宫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需多旋转一次穿刺针,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刺破硬膜。故需要谨慎操作,置管前要再次回抽,确认无血无脑脊液方可置入导管。并且平躺后仍要再推注一次实验量,但总药量可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3- 314.

[2] 张苏展,柳子明. 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60.

[3] 于频. 系统解剖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0-308.

[4] 张跃,姚盛来,孙士道,等. 两个不同间隙穿刺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对比[J]. 临床麻醉学杂志,1993,9(4):208.

[5] 严国平.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腹产手术564 例临床总结[J]. 临床麻醉杂志,1988,4(1):33.

[6] Riley ET,Cohen SE,Rubenstein AJ,et al. Prevention of hypotinsion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six percent Hetastarch versus lactated Ringe’s solution[J]. Anesth Analg,1995,81(4):838-842.

麻醉学方向篇10

麻醉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将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为椎管内麻醉[ 1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和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大量临床实例已证明,椎管内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目前胸、腹部手术、分娩镇痛和一般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2]。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

着重于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手术室护士用亲切的语言安慰、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思想负担。

2.2 术前指导训练

椎管内麻醉常规要求患者取侧卧位,背向麻师,双腿卷曲,双手抱住膝关节,头部和双腿尽量向腹部靠拢。

术前访视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体现。⑴护士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交代注意事项,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让患者感到亲切自然。⑵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目的、手术及对手术的重要性。自制椎管内麻醉的照片图,图文并茂的讲解麻醉,指导患者模仿照片摆放正确的麻醉。⑶术前访视在术前1日进行,嘱咐患者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避免围手术期发生胃内容物的呕吐、反流或误吸。⑷全方位、多方面的评估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解除家属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⑸发放“手术患者健康指南”访视单。⑹制定麻醉护理方案。

2.3 环境和物品准备

(1)环境 手术室护士应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做好相应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2)物品准备: ①椎管内麻醉后当硬膜外腔给药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影响有效循环,从而使血压下降。护士要配合麻师术前建立静脉通道。②备好抢救药品和物资,防范意外情况发生,随时配合抢救,使麻醉配合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4 术中护理实践体会

⑴心理护理 进入手术间后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环境、设备非常陌生,加之对手术的恐惧害怕,手术患者常常会发抖、流泪。细微之处显温情,此时护士一句温馨的问候, 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以使其消除恐惧的心理,缓解其顾虑害怕的情绪。⑵建立静脉通道 椎管内麻醉后交感神经受阻滞导致血管张力顺应性降低是产生低血压的基本原因,此外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静脉回心血量骤然减少,心排血量下降也可引起血压下降。为预防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发生麻醉前护士要常规建立静脉通道。仔细检查患者血管情况,选择较好的静脉再进行静脉穿刺,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术前禁饮、禁食丢失的水分和防止麻醉后血压下降。⑶物资准备 协助医生连接心电监护仪,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备好麻醉机、吸引器、氧气、微泵、复苏用具(喉镜、除颤仪、气管插管物品、一次性面罩、一次性气管导管)等各类急救药品。否则,一旦发生意外将会措手不及。⑷协助摆放:①护士协助患者面向自己取侧卧位,双手抱住膝关节、双腿贴近腹壁、头部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向后弓成虾背状,使腰椎棘突间隙打开,方便麻醉师操作。②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在向硬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深呼吸,切忌不能打喷嚏、大喘气、咳嗽。穿刺期间告知患者不能突然改变,有不适可用言语表达。护士轻轻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轻轻按住患者的双腿,防止其身体突然移动、保护患者[3]。③腰椎骨质增生和老年患者,由于脊椎变异和老化,椎体间隙狭窄不容易穿刺。穿刺时间长时要注意保护肢体,要防止身体下方肢体受压过久引起不适,必要时可垫软枕。还要防止身体随穿刺力度向前倾斜,导致穿刺不稳致使穿刺失败。④麻醉成功后手术室护士应协助手术医师共同摆放手术,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患者舒适,防止骨突部位皮肤受压,避免神经损伤,注意约束。

2.5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巡回护士协同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所施手术、麻醉方式、以及患者随身物品,麻醉后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家属需要将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h方可再睡枕头。

3 结果

协助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护理实践能减少麻醉时间,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降低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4 讨论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麻醉效果好坏关乎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麻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手术室护士要熟悉椎管内麻醉的生理解剖及适应证和禁忌证。通过对椎管内麻醉患者实施护理配合,缩短了麻醉穿刺时间、提高了成功率。麻醉过程中积极配合,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能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减少各种手术后并发症和各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增强了护士“以人为本、温馨护理”的护理理念,消除了患者对麻醉的恐惧心理,让患者乐意主动配合麻醉,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提升了手术室工作满意度。

麻醉学方向篇11

手术麻醉有"局麻"与"全麻"之分,通常人们认为"局麻"对人体的损伤较小,而在近日"2005南京中美麻醉学论坛"上,百余名中美顶级麻醉学专家一致认为,手术全麻是发展趋势,全麻手术不损坏患者大脑,而且患者术后也不会出现恐惧、忧郁等心理问题,"全麻"比"局麻"更安全。

全身麻醉,就是抑制全身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在手术中感觉不到疼痛,记忆暂时消失,而局部麻醉,则只是抑制机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1]。产妇在局麻剖腹产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可怕体验,虽然感觉不到疼,却能听到刀片划开皮肉时的声响,看到医生从腹中取出孩子,因此,她们产后容易出现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即便像胆结石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应用全麻,如果是局麻,医生会担心患者可能出现"胆心反射",若抢救不及时,小手术也会导致患者死亡。

2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神经丛阻滞麻醉。①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喷、滴或涂于黏膜表面,使之作用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麻醉作用。常用的局麻药是的卡因和利多卡因。②局部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由浅入深分层注入手术区域,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临床上常在局麻药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速度并收缩血管,减少出血。③区域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入手术区周围及基底,使包围圈内组织产生麻醉作用。④神经丛阻滞麻醉: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入局麻药,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其特点是用较少量的局麻药产生较广泛区域的麻醉作用,但要求施麻醉者熟悉神经的解剖及体表标志,因此部分神经丛麻醉由专业麻醉医师操作。

3局部麻醉的术前处理

3.1手术前访视 必须强调,患者的手术前准备是决定局部麻醉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手术前访视可使麻醉科医师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保证患者的合作性,从而使局部麻醉操作更加容易。如果麻醉科医师本人曾经接受过局部麻醉处理,这对解释工作会有极大帮助。如果神经阻滞操作中需要诱发出异感,则应对患者详细说明与异感有关的问题。如果患者在手术中将保持清醒状态,麻醉科医师应谨慎地向患者解释,他们在手术中可能仍有某些感觉,而且他们能够感受到移动、温暖或寒冷的感觉;否则患者可能会将各种刺激当成疼痛,从而导致麻醉科医师对患者采取不必要的措施。

手术前访视的一个很好方法是:①向患者指出所选局部麻醉方法的优点-恢复早、手术后无痛、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低等;②向患者解释他在神经阻滞前、中和后将会体验到的情况。麻醉科医师常常需要向患者做出保证,他在手术中不会看见手术操作过程。另外,麻醉科医师亦应该告知患者,手术后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可能会比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

3.2患者的准备 与全身麻醉患者一样,大范围神经阻滞患者的手术前准备应该从手术日午夜开始禁食。计划实施周围神经阻滞的患者,在预期手术开始前4h可进清淡饮食,例如茶和烤面包片。如果没有禁忌证,可允许患者按常规时间喝一口水来服用其正常服用的药物。

3.3麻醉前用药 虽然一些患者在经过麻醉科医师的手术前访视和对拟实施的局部麻醉操作进行详细解释之后就不需要麻醉前用药了,但是大多数的患者则需要应用麻醉前用药。

3.4常用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在合并骨折或其他疼痛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镇痛处理。这可减轻向手术室转运患者以及为神经实施局部麻醉操作摆放所造成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阿片类药物十分适用,虽然这些药物具有许多不利于局部麻醉患者的特性。

苯二氮革类药物:对于将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来讲,抗焦虑药物是十分有用的麻醉前用药。口服地西泮(2.5~10mg,手术前2h)的临床应用十分普遍,特别是因为地西泮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优点,因而能够增加患者所能耐受意外性过量用药的安全阈值[2]。但是,在这些情况下应用地西泮至少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①地西泮的作用时间很长,尤其是在老年患者;②地西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引起不良影响,因为地西泮可使局部在不引起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前驱表现和症状的情况下即产生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劳拉西泮:(手术前2h应用1~2.5mg)起效缓慢,作用时间很长。与地西泮一样,劳拉西泮既可口服,又可经肠道外途径给药。许多麻醉科医师更多是让患者在手术前1h口服替马西泮10~30mg,该药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是一种有效的抗焦虑药物,并且不良反应极为少见。但是替马西泮不具有遗忘作用,如果需要遗忘作用,则需要使用其他苯二氮革类药物,例如劳拉西泮。

3.5其他麻醉前用药 除了阿利马嗪在小儿患者还有所应用之外,吩噻嗪类药物很少作为局部麻醉前用药。丁酰苯类药物例如氟哌利多不宜用作局部麻醉前用药。表面上它们可使患者放松并且合作,实际上患者十分焦虑。虽然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给患者应用抗胆碱药物和镇吐药物,但是在局部麻醉前,并不需要常规应用这些药物。

麻醉学方向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拟行剖宫产术100例,ASAⅠ~Ⅱ级,年龄20~30岁,妊娠38~40周,术前无妊娠合并症,既往无手术史,术前肝功能、电解质、ECG均正常,术前禁水食8~12 h。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用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 cm,平卧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 ml,5 min后确认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隙,经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10 ml。B组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针斜面旋向尾端并注入2%利多卡因5 ml,然后将针斜面旋向头端再注药10 ml,然后置管3 cm后改仰卧位。两组麻醉药均含1:20万肾上腺素[3]。

1.3  观察指标:惠普多功监测仪全程监测两组患者Bp、HR、RR、SpO2、ECG。①观察两组起效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麻醉平面出现差异时间);②镇痛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完全无痛时间);③麻醉效果评价:根据测试平面,产妇感觉,术者手术操作等分为优、良、差三级。优:出现阻滞平面T8,产妇安静,完全无痛,肌松满意,无牵拉痛;良:出现阻滞平面T8,产妇轻痛有不适感,肌松稍差,有轻微牵拉痛,经硬膜导管追加药物能完成手术;差:阻滞平面低于T10产妇疼痛不安,肌松差,经硬膜外导管追加麻药不能完成手术,需用氯胺酮等药物;④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液动力学稳定,Bp、HR、RR、SpO2及ECG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较(,min)

组别

例数

麻醉时间

镇痛时间

A组

50

8.28±0.32

17.54±0.37

B组

50

5.02±0.36①

9.80±0.78①

注:与A组比较,①P<0.01

腹肌松弛程度达优率,A组为64%,B组为90%,A组有13例腹肌紧张影响手术操作,追加2%利多卡因后腹肌松弛完成手术,有5例追加麻药后仍不能完成手术,辅助氯胺酮才完成手术。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麻醉效果[例(%)]

组别

A组

32(64)

13(26)

5(10)

B组

45(90)①

5(10)

0(0)

注:与A组比较,①P<0.01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新生儿Apgar评分(例)

组别

1 min

5 min

 

≤8分

>8分

≤8分

>8分

A组

4

46

50

B组

3

47①

50

注:与A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硬腹外麻醉为近年来国内施行剖宫产的首选麻醉方法,止痛效果可靠,麻醉平面和血压的控制较容易,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8平面,宫缩痛可获解除,宫缩无明显抑制,腹壁肌肉松弛,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抑制[4]。硬膜外麻醉缺点有一定的阻滞不全发生率,起效较慢、需要较大效量的局部麻醉药来维持良好的麻醉效果,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为9.55%,而在剖宫产患者甚至高达25%以上,而剖宫产麻醉阻滞范围要求上界达T8平面,下界包括S1~S5脊神经完全阻滞,方可获得较好的腹壁肌肉松弛,传统硬膜外麻醉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相同剂量,一次集中注入则麻醉平面易宽,而分次注入则平面易窄。只有双向推药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时如果进入血管后,没有及时发现,推注麻药后易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置管时手法粗暴、硬膜外导管过硬、易刺破硬脊膜、当硬膜外导管进入蛛网下腔推注麻药可发生全脊髓麻醉造成严重后果。且麻醉完全起效时间长不适宜急诊剖宫产手术。

本观察结果显示:两组从穿刺成功到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无一例麻醉无效。两组Bp、HR、RR、SpO2及ECG均在正常范围,血液动力学稳定,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一点穿刺双向推药的优点很多:①麻醉起效快,因为穿刺成功后就立即注药节约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传统硬膜外麻醉快,特别适合急诊剖宫产术;②麻醉效果好因为双向注药麻醉平面宽,克服了单向分次给药阻滞不全的缺点;③所有娩出胎儿的 Apgar评分均>8分,因为麻醉效果好避免了辅助用药,减轻了对新生儿的影响;④避免局部麻醉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的发生,由于硬膜外穿刺针粗,当操作时与硬膜外腔血管呈垂直关系,即使穿刺到血管,只能切断血管,而不能进入血管,那么在推注局部麻醉药时就不可能进入血管内,完全可避免局部麻醉药中毒发生;硬膜外穿刺针粗,如果刺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腔 ,由于针粗脑液很容易流出,所以就很容易判断穿刺针所在位置,就可以完全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⑤可简化麻醉操作,减少产妇痛苦;⑥避免静脉辅助用药,保持产妇清醒状态极大减少误吸的发生率,使产妇安全;⑦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相比,麻醉平面容易控制,平滑肌抑制较少,有利于产后的宫缩以减少产后出血;⑧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相比低血压发生低,因低血压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胎儿缺氧、酸中毒和神经系统损害,减少对胎儿影响;⑨麻醉后不会出现头疼,避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并发症的出现;⑩置管顺利,硬膜外间隙是一潜在腔,内充满脂肪、血管及淋巴管。如果先注药,把这一潜在腔隙撑开,置硬膜外导管时都很顺畅,大部分都能一次置管成功。

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是由单次硬膜外演变而来,避免了硬膜外麻醉两个严重的并发症:局部麻醉药中毒和全脊髓麻醉,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特别适合用于急诊剖宫产术,为抢救胎儿营得保贵的时间。

4 参考文献

[1] 冉启奎.硬膜外和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7):647.

[2] 张中军.硬膜外阻滞不同给药方法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2):286.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14.

麻醉学方向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疾病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32例。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身高163~191cm,年龄43~79岁,平均(56.41±5.17)岁,病程6~25年,体重64~76kg。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身高160~186cm,年龄45~80岁,平均(56.75±5.63)岁,病程6~26年,体重65~75kg。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伴有下肢血管病变如斑块、血管硬化、闭塞等。检查结果证实两组患者血管阻塞均低于50%~70%时进行手术。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前应根据患者病史判断患者糖尿病的类型;了解患者病程长短、血糖最高水平,目前对血糖控制的方法;判断患者有无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及全身脏器的影响。

1.2.2 术前准备 ①两组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保持

1.2.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3d进行血糖监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所用药物及术前准备均相同,均通过肌注的方法为患者注射0.1g苯巴比妥钠及0.5mg阿托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前快速静脉滴注晶体液400~500mL,升级静脉通路,患者采用患者向上侧卧。观察组采用国产联合穿刺针,16G及25G经L2、3点进行穿刺,当到达硬膜外腔后穿入25G笔尖式腰麻针、缺口向患侧,当患者脑脊液回流后使用3mL的0.5%布比卡因,注射完毕后退出腰麻针,向患者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如果患者麻醉平面未达到要求可通过硬膜外腔注入5~10mL的2%盐酸利多卡因。调节患者手术床水平面,床处于头低脚高位。对照组患者采用16G硬外穿刺针经L2、3间隔进行穿刺,向患者头端置管3~5cm,然后注入3mL的2%盐酸利多卡因,观察5分钟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次追加全量物。

1.3 评价方法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到达最高阻滞平面、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束后两组试验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示,检验方法采用χ2和t检验,检验结果P

2 结果

观察组在麻醉最高阻滞平面、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下肢血管病变是导致患者下肢坏疽、足部溃疡、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蛋白质代谢、脂肪、电解质、糖紊乱[3]。若患者情况较为严重还可能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及致命性感染。糖尿病患者手术带给麻醉医师很多挑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从而方便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有学者认为为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区域阻滞比全身麻醉更安全。全身麻醉对于患者的全身干扰更大。区域麻醉可以有效的避免反流、插管困难、误吸等情况,同时也应注意患者出现低血压情况,所以在进行手术时一定要确保输液量充足。在为患者放置导管前,应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损伤。

此次研究中所采用CSEA是一点穿刺,能够以较少的局麻药用量达到较好的阻滞效果。CSEA麻醉的方式将腰麻的可靠性及硬膜外麻的灵活性很好的相结合,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起效较快,麻醉用药量较少。CSEA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完全阻断,有效的抑制了创伤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