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

篇1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篇2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 career 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 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 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 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 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逐渐淡化。高校中教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及教育培养,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关乎学生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高校师院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性进行培养,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高校的教育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主要还是偏于注重专业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科研工作中,被认为是自身价值的所在。因此,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精力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也相对较弱。因此,我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程艰难。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与专业化。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毕业后往往就会出现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课改,首先应该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培育方向,培育方式,培育结构的规格化和顺利开展。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应将能力、知识、素质这三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及优化后,将教学大纲作为主要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汉语言文学课改后的课程能满足以后就业方面的各项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加大语文课程的比重。积极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让学生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实践能力为辅,让专业与实践得到完美的统一,塑造学生整体性素质。优化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较好的进行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课程进行整合。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按照这些对学生的课程做出整体有效的科学性规划。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作调整。先利用开学的前两年将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剩下的时间进入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带入日后工作中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校可安排中途再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巩固,然后再进入学校进入第二次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

三、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改革

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变化方式方法,学生与教师应当同时进行努力,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丰富化,建立资源互用的交流平台。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增加专业性的见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专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实践的能力,有效的结合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先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基础性工作,建立多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与各大研究基地,比如电台,报社,学校等建立亲密的联系。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丰富知识和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文案,可以锻炼学生的教案水平,择优而取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不受局限。学校应当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以及新闻学方面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备课,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培养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学习。学校应多举办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以学分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心理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来说,文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进行期刊发表,比如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小说散文等,不限文体,根据等级获得奖励。多参加专业知识的竞赛,课件ppt的比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人文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百部经典名著导读等。

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目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守旧化,教条化;学生在学校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不过硬,综合水平素质不高,教育经验缺乏,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滞缓甚至是失败。因此,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专业化的课程改革。不仅达到我国教育的目的,也让学生不在枯燥的环境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改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并取得成功。

作者:郭柯君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篇4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社会技能型及应用性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方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重视对文学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上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正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调整教学方案,着重应用性转型。在高校的教学系统中,汉语言文学学科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人员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调整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的现状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重点学科,时事政治对其影响重大,深受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及时找到新的培养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是我国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唯一出路。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为基础文学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当前,在社会大量需求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应用性教学模式。这样有利地突破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束缚,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发源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重视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应该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学院的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更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行长期总结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新形式下对课程环境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应用性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提高其人文价值和就业应用价值。

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系统。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这个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教改的重点上,教师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方面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加,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改变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学的常规教学观念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融合。教师要紧跟时展,对时事新闻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传达,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有节奏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三)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择业上选择就业的工作较其他的专业同学来讲比较开放,只要是涉及文学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合适,相对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闻以及广告策划等。因此,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在教授公关谈判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两个公司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假想作为一名谈判专家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赢得整场谈判,为公司创造效益。情境教学法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专业里所学的知识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在学生就业上,许多知识却运用不到,这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联系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是关键所在。在文科专业里,图书管理、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联系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叙述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课程上的语言锻炼,只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相联系性,才能使应用性教学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增加自身的应用能力,使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得到发展,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篇6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篇7

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读过四书五经,更别说那些浅显易懂的古书,就算有很少部分人去精心研读,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其中真正的内涵,精读好古书中的每一句话并渗透其中。

2.现代汉语言文学

很多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偏离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正常轨道,再加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形势,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精髓,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会写字、会读书、会理解即可,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在汉语言文学上。

3.外国语言的冲击

学生学习其他外语的时间远远地超出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时间,考学和进修都需要加试外语能力,凡是求职、面试大部分公司都会看英语四六级成绩,学生不得不耗费更多的精力在外语上,往往忽略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枯燥乏味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都是学术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给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一直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二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图像、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8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科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当中,加之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地位呈现走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的提高没与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水平。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已经是关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汉语言文学介绍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十分强大的专业。汉语言专业的人文性与社会科性都比较强,与其它的理工科比较,实用性较弱,也没有明确职业定位,更没有像财务与医学那样专业的针对性。所以,种种特性导致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较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我国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而存在,对于记载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都是人文性作用,对于其应用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加全面地认知我国汉语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将传承我国汉语言文学作为学习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重视作用。但是,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汉语言文学是精神层面与文化层面注重较多的学科,其存在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培养的也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事情,了解汉语言文学可以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利用此种影响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以此为基本利足于社会当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一个长期存在的教育专业,其应用性低对于专业本身的发展与本专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顺应社会需求。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低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了社会、学校与本专业学生的共同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社会最为需要的。而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必定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分析与使用能力,这是形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是对社会需求的顺应。

第二,顺应教育需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行力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要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开始做起,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三,顺应学科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存在,就证明其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顺应本学科发展规律的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言文字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而语言与文字的常用性与易性性,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开发的必然性。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对策

1、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加强对社会、学校与本专业联系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确定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在定位的过程当中,将中文系的应用性作为重点的改革目标。要在原来的汉语言文学体制之上开发更多的相关,使其可以与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完美地结合,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其专业课程应当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行专业基础课、方向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区别。使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的定位来有效地进行学习,使自己满足自我社会定位能力的要求。

2、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师对于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之时,要将双师型老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资历来看,大多数老师都具备硕士与博士的资历,但是却缺乏本专业的相关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指导水平不高,更不能成功地领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实践。因此,要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要先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求教师先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当中进行实习或者与学生一同到社会环境当中进行实践,共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另外,教师作引导者,应当鼓励自己的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切入点。

3、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的打造

所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提高本专业人才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要提高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良好的实践基础,为学生打造实践活动进行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接轨,了解未来的社会生存环境。相关的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学生打造社会模拟基地,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基础的打造与使用也是其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重要的不在于方式,而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题,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必要性,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希望我国广大相关院校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可以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对于本专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本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勇于探索与创新,致力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篇10

篇1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在教学内容及教育体制上相对比较固定的专业,面对教育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挖掘出更加可行的办法来适应这个社会教育变革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汉语言文学有着非常悠久和长远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文化,是一门专门培养专业性汉语言人才的学科。随着科学的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逐渐降低,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I率逐年递减,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使自己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技术类专业的人才相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抢手的,比如建筑业、机械业、化工业、医学界等,此类专业的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深得各大企业的欢心。而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素,对于各大企业来说,不是很乐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一切都是按数据来证明,而汉语言文学学科没有专业知识很强的定义,在社会上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身价值,只是作为一种隐性价值而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只能称为没有固定职业的特殊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存在于各类学科之中,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体现,这就要看从怎样的角度去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相对的隐性价值的特点,不能把此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做比较。理工类是直接能对企业产生经济影响,把自身的价值快速地显现出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直接把自身价值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因此,不能把其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提并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在人文社科方面,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汉语言文学通过人文精神作为最直观的传输媒介,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极大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主要包括人类生存的含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团体、对个人及其余人员的认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没有一个确定的职业方向及定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主张关注学习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虽然说汉语言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没有办法直接去比较和评价的,这就造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人员从业时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学习人员想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充分地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过程。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重要性

起先,想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在企业和各个行业的人事选拔当中,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较好的语言叙述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人事的选拔当中展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基本素质当中。只有顺应了社会的这一需求,学习中培养和提升人的全面性和高素质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然后,素质教育的一步一步充实也就要求我们要连续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出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全方位地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性实力,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从教育理论方面和现实行动实践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把专业人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步入社会从业大潮创造基础。汉语言文学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老师、文案秘书、采编人员等工作,但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学科单位工作,也有一些从事经济金融、建筑地产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上也公布了一些汉语言文学就业相关的职业,这就充分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所以,想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应用性知识,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4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4.1 汉语言文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性文学能力的学科

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得到了相对辉煌的成就,给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文化领域内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能成为社会的职业类型,因为它不能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使此专业的人才在求职路上受阻。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能够达到学有所用,把自己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如今,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如文秘学、国际汉语、新闻传播学等,这样的举措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求职的顺利奠定了基础。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低的,这也说明了此专业的就业形势的紧张,高校对于教学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4.2 专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知识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是此学科的宗旨。然而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使得此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这也造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就业率低的事实。

4.3 从就业的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据有关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是从事文学类学科的专业,如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等。面对如此的就业劣势局面,高校汉Z言文学专业的有关人员不得不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来考虑,把教学的内容同就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活动,让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去,从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提高自己将来的就业机会。

4.4 从学生深造的方面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现在如今,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我们不得不考虑下自身的原因。当今,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质量,即是否有全面稳固的专业知识。因此,面对当下的社会形势,为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的各方面需求,不但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继续深造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有力保障。只有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地提高整体素质,能在就业紧张的浪潮中先露头角,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发挥出来,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财富。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具备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需求量是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随着就业压力浪潮的袭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们受到这个专业特殊性的影响颇大,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塑造当中,就必须科学地了解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把科学先进的教育资源与合理可行的有效措施相结合,达到更加优越的应用性效果,更好地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篇12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的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有显著的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的意境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为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何种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加以描述,并通过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更加身临其境。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文章来刻画自己,表达凌云壮志,如杜甫、李白等。他们往往用诗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乡之愁,感慨怀才不遇,或者来表达豁达,开辟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是学习、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发展主观积极性,从而更为透彻地掌握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怡乐.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青年文学家,2015,09:140-141.

篇13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形式,通常是拿着沉甸甸的纸质书本,让学生进行枯燥的阅读,而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电子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又便捷的方式。因此,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电子阅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购买纸质书籍价格贵、携带不便的困扰;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书籍种类繁多,教师需加以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便捷的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汉语言文学书籍。在一些网络交流平台上,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沟通讨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阅读的视野,比如,对于一些古文献的学习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内容和信息。但是,互联网的环境相对比较浮躁和嘈杂,对于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专业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督促。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