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实用13篇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

篇1

1.小强的爸爸要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址,他要去的地方应该是 ( )

A. 陕西省 B. 浙江省 C. 云南省 D. 北京市

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能直立行走,体质特征与现代人一样 B. 使用磨制石器

C. 过群居生活,会人工取火 D. 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3.距今6000多年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黑色陶器的我国原始居民是 ( )

A. 河姆渡人 B. 半坡人 C. 大汶口人 D. 山顶洞人

4.中华民族常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

A. 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B. 因为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

C. 因为炎、黄部落联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

D. 因为炎帝和黄帝共同打败了蚩尤

5.《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赞颂了 ( )

A. 黄帝的功绩 B. 禅让的做法 C. 公有制的先进 D. 国家的出现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7.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是 ( )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8.夏朝建立于 ( )

A. 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C. 公元前20世纪 晚期 D. 公元前21世纪晚期

9. “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今年10月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国家主席为展览题写序言,从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距今 ( )

A. 1811年 B. 1812年 C. 2215年 D. 2216年

10.七年三班同学要编排历史剧“夏、商、周的残暴统治”,三位同学分别要扮演夏、商、周时期的亡国之君,他们分别是 ( )

①启 ②纣 ③周幽王 ④桀 ⑤武王 ⑥汤

A. ①③④ B. ④②③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1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2.小明看电视剧《封神演义》时看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

朝军队,商王自焚,商朝灭亡。由此他可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 )

A.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 牧野之战

C. 商汤灭夏 D. 犬戎攻破镐京

1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 ( )

A. 夏、 商时期 B. 晚商至西周时期

C. 西周时期 D. 夏、商、周时期

14.“苦心 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里的苦心人指的是 ( )

A. 越王勾践 B. 楚庄王 C. 吴王阖闾 D. 晋文公

1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

A. 晋文公称霸 B. 齐桓公称霸 C. 楚庄王称霸 D. 勾践称霸

16.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开始于 ( )

A. 夏朝 B. 商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17.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18.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特点的是 ( )

①吴越争霸 ②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③各国相继变法 ④马陵之战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9.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庄子

20.下列有关朝代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

A. 夏——商——西周——战国——春秋

B. 夏——西周——商——春秋——战国

C.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D. 商——夏——西周——春秋——战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6个小题,共30分。其中21题5分,22题5分,23题4分,24题4分,25题7分,26题5分)

21.相关链接(5分)

(1)发现早期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 。

(2)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3)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4)屈原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是 。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22.读图识图(5分)

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请回答:

(1)说出图A和图B所表示的房屋名称,它们分别是我国哪些原始居民建造的?

(2)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处居民在粮食生产方面所做出的世界性贡献吗?

(3)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23.读图识图(4分)

24.读图填图(4分)

(1)填出图中A、B、C、D处战国七雄的名称

(2)与成语“纸上谈兵”有关的战役是

(3)图中E、F、G曾是春秋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5.材料分析(7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当时在位的国君是谁?

(2)材料二反应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3)该变法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4)此次变法对该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最需要名言体现的哪一种精神?

26.材料分析(5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右图所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统治者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处于图中第二等级的可能是什么人?为保证前三个等级职位的顺利继承,统治者又

采取什么措施?

(3)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2017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21. (5分)

(1)中国 (2)黄帝 (3)都江堰 (4)楚辞 (5)孔子(每小问1分,字错不得分)

22.(5分)

(1)图A: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

图B: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 (每问0.5分,共2分)

(2)图A最早种植水稻 图B最早种植粟 (每问1分,共2分)

(3)D(1分)

23.(4分)

(1)司母戊鼎 商朝 (每问1分,共2分)

(2)商王权力 (1分)

(3)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分)

24.(4分)

(1)A——齐 B——秦 C——燕 D——楚(每空0.5分,共2分,必须填在图中指定位置)

(2)长平之战 (1分)

(3)晋国 (1分)

25. (7分)

(1)商鞅变法 秦孝公(每问0.5分,共1分)

(2)奖励耕战 (1分)

(3)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1分)

(4)促进了农业生产,(1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1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1分)

(5)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26.(5分)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每问0.5分,共1分)

(2)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 (答出2点即可给1分)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分)

(3)不但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1分)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1分)

看了“2017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的人还看了:

1.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篇2

历史学科年代体系性较强,初高中所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已有积累知识入手,在高中历史注重思维能力提高的目标指引下,从历史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运用能力三个维度上不断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笔者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发现,初高中历史的体系都很明确,高中历史更侧重于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的方法。

一、打破思维定势,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新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和初中历史的部分内容是相互重合的,因此,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识到初中历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高中教材的分析和预设,而要打破思维定势,综合分析初高中教材的异同点,既要在一致的知识点上提高学生思考的有效性,也要做好高中知识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初中历史从整体上来看都是以对知识的了解为学习目标的,而高中历史则需要分析历史归因,思考知识的启示。因此在课堂预设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解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时,需要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历史学习时的“了解”的思维局限,要让学生在回忆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分解三维目标,破解课程标准和课程层次的衔接难题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指南和规范。因此,教师在衔接初高中历史时,要从课程标准入手,把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上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初中课程中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成果开展新教学。例如,在知识方面,初中教材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编排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历史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对学生掌握方面的要求差别也较大,初中历史要求学生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进行识记;而高中历史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才能够恰当地做好过渡和衔接。

笔者在进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一教学时,首先就明确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然后又查看了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发现初中历史主要是简述史实,于是在教学中把历史史实的学习作为次要内容,让学生预习和回顾掌握这些知识点,而课堂的时间主要放在对历史史实形成的原因分析和认知上。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来看,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完成了能力的发展。

三、以理解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形成为目标,以思维发展为指向,建立和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篇3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篇4

高一历史难教,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读不懂题干,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情绪迷茫苦闷,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所以在初中学校,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很难构建史实体系,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高中难以为继,听得懂,背不过,做不会,失去兴趣,偏科在所难免,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改变观念,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理轻文”,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正视它的作用,减少功利色彩,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实行闭卷,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强调知识的传授,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加大历史的知识量,以量促质,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加强授课,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考查基础知识,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学生听,考试翻书”。如此,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被动记忆”肯定不行,“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高中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篇5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篇6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求同存异、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篇7

自2001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也兴起了一股改革热潮,相关理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本意在于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人性化培养,然而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味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对影响教学成败最为根本的因素,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许多学生纷纷反映初中历史课堂难以学到有用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课堂收获的有限,初中生必须投入更多的课下精力学习历史知识,这无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学习压力,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更与素质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全面深入研究,以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初中生在享受历史教学的同时收获更多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教师的科学化、精细化、艺术化课前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课前备课,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主体出发,进行知识准备,重难点分析。然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对学生进行的精神滋养,因此科学化的课前备课,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艺术化。具体来讲,科学化的课前设计首先应突出鲜明的课堂主题,例如专题化学习、历史人物评说、通史学习等等;其次教学设计不应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灌输模式,增加学生间知识交流讨论环节,师生间交流互动环节,避免课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

例如在讲解宋元社会风俗内容时,组织学生以清明上河图为课堂背景,进行历史场景再现,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对历史有了直观性把握。再比如讲解新航路开辟时,老师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片,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后在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准备

初中历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往初中历史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参考书籍所给出的教学重点,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生的诉求, 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间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唯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能有与老师互动的可能,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足,这也正是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初中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课下时间的有限,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合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更应有老师优选的辅助材料,老师对辅助材料选择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及历史教学材料地合理整合与运用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成败。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向度传授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习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科书之外,还有配套的辅助教材,更有课外的史料事实,实物图像资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运用,例如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册等辅助读物综合解读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课外筛选高质量的史实史料,利用优秀纪录片,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以及中外历史经典原著读物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四)课后任务应更注重体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良好巩固。但传统上,初中历史老师大都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显。科学研究发现,体验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高度丰富的当今社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例如某校即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更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应更加注重课堂难以实现的体验学习。另外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方法地培养,例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的能力,这样才能从长远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结论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辨识能力,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认识,注重对学生历史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从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下指导等教学环节全面入手,采取更加合理、民主、高效的人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升对历史兴趣的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获得历史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篇9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于高中而言,初中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注重识记。而对高考而言,历史基础知识是最低层次要求,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基本能力的掌握与运用;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化素材。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了教师教学侧重点产生较大的差距。

(二)学生年龄特点不同造成教学方法的差距

由于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有所区别。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体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注重尽量多提供形象的图画,创设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体现历史的深刻性,重视历史的“明智”功能。在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为主,教科书提供大量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据材料、图表材料等,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以提出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最终达到“学史明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差异就决定了高一新生对高中教学的不适应。一时改变不了传统的接受式模式,在理解、运用方面的能力极差。

(三)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脱节造成的差距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初衷是为了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出现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趋势。高中新课程改革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其初衷是为了减少重复知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但其能力要求无疑较之初中提高了几个层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而这个跨度是非常大的,对学生而言这个转变也是很痛苦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虽然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局部与全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想法是好的,但是忽略了初中通史本身就不系统不全面,呈现片段化的现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导致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了比较高的门槛,无形中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二)我是如何应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的

在开学的一周内我都没有直接进入教材的学习,用三至四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高一新生过渡。我根据多年实践,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以下教学内容:

1、介B历史基本概念、历史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介绍历史材料的来源及辨析可信度的标准。

3、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辩证法观点、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实践证明,这么做是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理论来正确认识理解。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能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辩证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既适应了高中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4、中国朝代演变概况 以帮助学生构建中国通史基本脉络,便于专题学习的完整性。

篇10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求同存异、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篇13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具备较之前来说更为有效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少到多,由不会到掌握的情况。这一点有效地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体的适应与不断反思。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方式灵活,情景有趣,问题富有弹性的教学模式,这一点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不单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的历史教学行为,不单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爱国情操,以及正视历史的能力。

二、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一)尚未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制订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清晰,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方法存在欠缺与遗漏,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减少,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积极考虑历史教学内容,再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制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教材使用上,存在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很容易将讲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打乱,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存在极大的障碍,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在历史教材的编订过程中,务必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历史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务必要针对所教年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制订相适应的学习办法与目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正是历史教师取得关键性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已经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完整的讲授,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效率。举例来说,当历史课上讲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已有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将当时的战争场面展现给学生看,这样更具感染力。再比如,当历史课讲解到李鸿章这位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场辩论比赛,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李鸿章的不同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有效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学校在编制历史教材的过程中,编撰者应当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确立清晰的编写思路和历史体系,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课后思考问题。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对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回顾历史环节与热点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对整个初中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并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