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社会实践实用13篇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1

一、清明节,到革命烈士墓扫墓

在清明节这天,组织全体学生到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瞻仰祭扫。革命英雄纪念碑广场前,人们静默肃立。由学校团支部书记致辞,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接着,全体师生默哀三分钟。随后,在《致敬曲》舒缓的旋律中,向烈士敬献花圈。环绕着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墓区,全校师生一一驻足瞻仰,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深切哀思。缅怀先烈们为创建新而抛头颅、洒鲜血的丰功伟绩。这次活动,学生知道了在战争年代有多少儿女参军报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了的青春与生命,先烈们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了旧社会,换来了新的诞生,使后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生命失去了,但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年轻一代的晚辈忘记的丰功伟绩,接过的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锻炼,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以行动向祖国,向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要为祖国建设献出的青春和热血。

二、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

树抚育的灵魂,维持生命所需并庇护,的生命形态象树生活,地球上庞大的森林像一张活生生的毯子般覆盖着地球,一张生存不可或缺的毯子。3月12日,学校组织学生植树活动。,学校做植树前的动员讲话:建设生态文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并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全民植树造林、林业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秀美城乡的途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民植树造林,共建生态文明,是全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希望大家绿化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行动起来,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大家纷纷表示,植树活动可以享受绿色环境、环保意识,而且种下一棵树,就等于种下了绿色的希望。希望大家都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行动起来,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

接着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劳动工具,一路欢声笑语,迈着整齐的步伐,步行来到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公路边植树现场。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干劲十足:挖坑的,拿树苗的,填土的,浇水的,同学们争先恐后,栽了一棵又一棵。栽好了,还踩一踩,把土夯实,树能成活。温度不高,但人人满头大汗,忙的不亦乐乎。不长,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木。同学们擦着头上的汗水,想象着不久的将来,走在公路上的人们会感受到无限的绿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组织学生到游览扬州瘦西湖

扬州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沉淀深厚,是历史名城。“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风光就尽在瘦西湖了。一春天,哪怕还只是春寒料峭时分,就有不少游客迫不及待地走进公园去领略早春瘦西湖别样景致。在“五一”时,组织学生游览了瘦西湖。

坐车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瘦西湖。沿着长堤春柳走着,听导游说,脚下的长堤春柳有600余米长呢!向前走,看到长堤边上一棵杨柳一棵桃树交替循环,导游告诉,扬州是双市花双市树,这两种市树。我不时地向周围看,一阵微风吹过,湖面就泛起微波,在阳光下一照射,湖面就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走到了长堤春柳的尽头,展现在面前的是硕大的两个字:徐园。这两个字的确有来头,还有小故事呢:从前,有人叫徐园,他很横行霸道,百姓们都暗地里叫他“徐老虎”。有一次,他想为题名,谁都不愿意帮他写,他便想出了让书法家帮他写字的计策。他请书法家到家来喝酒,他知道,书法家逢酒必醉。没错,书法家果然醉了。徐园对书法家说:“你帮我写两个成语:清风徐来,春*满园。”这时书法家正在兴头上,欣然答应。写到最后“园”时,一阵微风吹,书法家一下子清醒了,明白徐园的真正目的请喝酒,而是骗的字。可写了这么多了,也不好拒绝,最后的“园”字写得像狂草。去掉外面的框,里面像老虎的“虎”字,意思是:你只不过是一只笼中之虎。

(二)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

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中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暑假假一放,我便来到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文化站办公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实践。我的实践时间从7月17日到8月12日。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快要步入社会的我带着学习和好奇的心情去迎接第一天的实践,在这之前我是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虽说只是实践,但生活的方式却已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而是转变成了正式的上班一族:早上8 :30上班一直到下午5:00下班,这一天的生活便度过于这小小的办公室之中。此次实践,主要实习的内容是打印处理文件、日常电话接听、客户接待工作,以及给各种杂活。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做一位办公室文员。

在学校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叔叔、阿姨们的耐心帮助,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

转眼间两个月的暑假就这么过去了,在这个暑假中,我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是感觉非常的有意义。

在这个暑假中我去了广东那边,在那里打了四十天的暑假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那里没有怎么去玩,但是一点也不感到可惜,因为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来说已经有了回味的价值。

今年暑假社会实践中我挣了两千块钱,感觉这真的是血与汗拼搏得来的,让我知道花钱容易赚钱难。工作中从小里说是锻炼身体,从大里说是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吃苦的精神。

我虽然在暑假中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是那段社会经历相信会对我产生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段时间进行社会锻炼,懂的了许多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所不懂的东西。

相信这段时间会让我的心态有很大的改变,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我以前我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我想我是应该承担一些属于我的责任,如果继续这样懒散的生活下去,对我和家人都是不负责的行为,会让我内心感到极度不安,一辈子当个“负债者”,相信谁都不会心甘情愿。

我一直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我的家人开心就好,在这个暑假看着父母辛苦的样子,我......

我想我要担起责任,就算不为现在也要为以后。将来还是要靠自己的。

相信付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在这个暑假最后几天,总是和同学一起。感觉身上没有负担,过得很舒心,而且他们都很努力,使我感触很大。在这段时间回忆起高中时光,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体会朋友之间所给予的温暖,真的很让人留恋。希望这情感能够永远。

希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片坦途。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今我们的人生才过去了一点点,以后还有很长的奋斗时间,以后的机遇还有很多。我信通过努力,将来会比现在更好。

(五)

这个暑假,我做了了许多事。旅游、游泳、割草、实践……说起实践,我就会十分兴奋。因为那是我的第一次实践,我最喜爱的那一次实践。

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收拾好东西,带好食物,便跟着队伍出发了。我们一行人先到了一个草坪上捡垃圾。我们每个人都拿了一个塑料袋,在草坪上捡起了垃圾。我也不例外。

我和小朱一起在炎炎烈日下带着一顶遮阳帽在草丛中捡垃圾。这里的垃圾多得几乎都看不到小草了呢!我们看着这惊人的场面,慢慢地捡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汗流浃背、大汗淋漓了。与此同时,我们的袋子里已经满得再也装不下了。这一次捡垃圾活动让我知道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和不容易。他们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刺骨,每一条马路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是我们的楷模啊!此时,我心想:人类真是自私啊!只图自己的一个方便,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就像扔垃圾,大家都扔在路边,有想过环卫工人的辛苦吗?

虽然捡垃圾很累,但是我和小朱一起边聊天边捡就不是那么无趣、又累了。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2

比如,在教学《来自海上的挑战》时,我是通过请同学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来完成的。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份自制剧本,并让四名学生熟读台词,而且制作道具分别扮演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和解说员,没想到上课登台表演时,学生个个都发挥出极高的表演才能,把剧中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如解说员的充满激情,乾隆帝的傲慢,甚至马戛尔尼的说话也作了创造性的发挥:说一口不甚流利的汉语。整个表演剧历时约五分钟,学生把过去的历史神奇地再现出来,课堂上同学们笑得非常开心,掌声不断。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乾隆皇帝做得对吗?如果你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臣,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领会清朝统治者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为日后学习中国近代史埋下伏笔。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主要举措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生活素材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生活的需要的结合点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点。它不仅包括时事新闻,也包括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而且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和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从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七年级《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的形成,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游泳。老师再问:“为什么?”“水里凉快。”“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如此一来,学生就易懂了。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3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4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要点释义

初中综合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教育内容[2]。其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要指初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来获取社会知识,增长社会技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初中生现代化技术学习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指的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从以上课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以外的整个社会范围,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技能更加丰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社会对综合实践课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有所偏差,社会对其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认为在课业繁重的初中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多此一举”的,导致综合实践课在初中阶段的开展面临很大威胁。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低

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很多初中教师接受不了开放自由的课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力不从心,而导致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使综合实践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生机活力不足

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狭窄,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立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就远远不足以实现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原本丰富多彩的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实践活动毫无生机。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难以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首先初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机制很难按照其教学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学校和社会对综合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个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成绩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评价范围中[3],所以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参与性也不是很乐观。

三、提高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切入点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因材施教。当然,综合实践课的任课教师也要清楚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次要热情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让家长知道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资源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中,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即安排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个体,教师和学生还要有所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向的正确性。

3、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评价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这门科目的评价体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课这门科目的特殊性,这项课程有着较为强烈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和具有总结性等,是学生对社会活动和技能的学习不会浅尝辄止,可以从实际的操作和感受中体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必须热衷于观察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5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多多举办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情景教学,模拟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思考该怎样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小的活动圈子的话,那么社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在学校里只有教师、学生,在社会上就不一样了,鼓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加实战演习的一种形式。在社会大舞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多种多样的人进行交流,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学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实践中发现语文的乐趣,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4.指导学生围绕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谈、模拟实习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摆脱束缚,认真分析,大胆尝试、创造,主动实践"。如在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手机短信等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校园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互联网等所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等等,都在搜集之列),然后再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比如,有代表性的人名、对联、精彩的广告等分别编成"集锦";街头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低劣广告等分别编成"举隅";新词、新流行语、新来语等分别编成"荟萃"……),并给这些小册子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接着再在全班展开讨论:"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的广告?"……最后再要求学生围绕此次活动写作文,结果水到渠成,学生们写起来都觉得较为得心应手。

我认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样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6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设综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以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

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性建构

课程建构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整体框架的建构,如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评价等的研究,而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建构。

1.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界定。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专门的术语,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一体化的产物。

1.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综合实践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

1.4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到了课程开发者的行列中,是教师及学生参与的课程,其实施方式也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学科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真实的问题、任务作为驱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并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补充,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原则。

第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组活动形式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及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并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还需要考虑到时间、空间等问题。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会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1.5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仅能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确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多重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首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双主体的,既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赋予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及决策中,如主题的选择、任务计划的制定、任务方法的选择、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因此,主题的选择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初中英语教学所涵盖的话题及功能,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实际。

第三,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务时,应事先完成该任务,从而判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及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树立整体全局观,从而保证该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广泛性也使网络资源成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课程资源,同时,要辅以其他课程资源,如实地调查、阅读相关的纸质材料等。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第五,英语教师需要专家的引领及学校的支持。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但是,由于初中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专家的引领及教学经验,使得该门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专家的引领与学校的支持。

结语: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初中英语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智慧结晶,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该门课程是学生参与、协商式的课程。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没被正式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成果为我们展示该门课程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开发、评价工具的开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的价值及定位等。

参考文献: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7

一、青少年的品德学习特点是初中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制约因素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个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急剧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及因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许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品德学习的特点进行探讨。

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先驱斯坦利・霍尔将青春期定义为“情感骚动的心理风暴与压力并存的一个时期”[3],并从学术角度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青春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跳跃性的发展态势,他们对单调和常规难以容忍,情绪易躁动而且常常伴随叛逆行为,其行为和心理均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处于辨别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弱的时期,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内心认可的行为准则皆处于形成阶段,其品行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因素所影响。

发展心理学发现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道德学习时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已开始形成,但是仍然比较脆弱;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渴望独立行动,但是他们的道德愿望与道德行动力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距离;他们更乐于也易于从亲身体验中形成思想意识,但是面对当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又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还有的研究者发现,初中低年级的青少年开始能判断出教师的道德指令可能存在缺陷,因而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崇拜权威者或把权威者的一言一行都作为自己的崇拜模仿对象[4]。正因为初中学生在道德学习时存在以上这些微妙而棘手的特点,所以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路的“分水岭”。

社会学中的同辈群体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5]。我国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认为青少年形成、向往和加入同辈群体的原因是为满足其在学校和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主要是对于平等的渴求。有研究表明,儿童已经开始对成人的规则与权威进行挑战和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这个“叛逆时代”,青少年这种挑战权威的社会本性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趋同的同辈群体中得到了相互强化和相互支持。因此,初中学生同辈群体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与成人权威相抗衡和相抵触的色彩。在对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可能超越教师和家长的影响,这已成为学校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培育时碰到困难或遭遇失败的原因之一[6]。

二、对策探析

(一)“课程育人”应协调发展初中生的“知情意行”并尊重其主体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其中培育为“知”,是践行的基石,也是践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阶段强调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教育部的文件提出,在学生的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培育途径之一。但是如何融入?采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持续灌输、反复宣传或者理论教学?这些宣传教育方式因其忽视被教育对象的感受和身心特点,与初中生的道德学习特征背道而驰,没有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不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会令他们厌学反感。

基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学习时难以容忍单调和常规的特点,初中学校教育者应根据德育的多端性和同性时原则,协调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初中各学科的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内容和特点从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例如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可重点培育学生的“知”,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侧重围绕学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展开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规则法律入手,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的社会化和品德发展;语文学科重点培育学生的“情”,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主人公和优美的中华语言文字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和母语的“热爱之情”;历史学科重点培育学生的“意”,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进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使中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的责任意识;音乐和美术学科及体育等学科主要培育初中生的“行”,其中美术音乐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感受艺术的美和内涵,懂得美的价值,养成健康的审美观,进而在生活中能够有审美、爱美、护美甚至创造美的行为;体育则可以通过团体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培育青少年迎难而上及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基于初中生在道德学习时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特点,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德育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摒弃灌输和说教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点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教会学生判断是非对错、区分善恶美丑,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主要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寓教于乐、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视频讨论等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发挥初中生的道德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思辨探讨、逐渐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使其初步具备独立地对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辨析和判断能力,形成基本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通过“课程育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眼、耳、脑、心。

(二)“实践育人”应创设条件使初中生成为道德实践和体验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源泉及检验标准。教育部的文件提出了改进实践育人的要求。基于初中生乐于也易于从当前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中形成思想意识形态的特点,根据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引导初中生参加各种必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亲历亲验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初中学校可以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体验机会,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并真正地成为实践活动过程的主体,使中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初步认识和了解真实的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并且启发他们发现社会问题、初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技能。

道德体验,指道德感或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受到社会肯定或否定的经验[7]。为帮助和引导初中学生不仅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成为道德体验活动的主体,学校教育者可以组织开展诸如感恩诚信、节约环保和团结友善等系列道德体验行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善待他人和体贴父母的回馈感情,引导初中学生在这一系列道德体验行动中,体会到当一个人的行为合乎社会群体规范会时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和赞许,反之则会受到非议和指责,从而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其在这些与规范密切相关的经验中养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个人行为。

为避免这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学校应完善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把校外活动内容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中,等等。

(三)“管理育人”应重视对学生同辈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在初中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初中学生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部文件要求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育人”,必须把对学生同辈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纳中其中。

由于初中生同辈群体是青少年在初中学校中基于相识或者相同的学习活动,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生活经历等而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非正式群体,因此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常常有其成员共同认可的群体亚文化,如果该群体大部分成员认同消极消沉的违规型或型亚文化,则该群体成员可能会产生越轨行为甚至是行为。而且,在一个同辈群体内,往往存在一个“影响力中心”或“核心成员”,核心成员通常是群体成员模仿的对象,一旦该群体核心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言行偏离正确的轨道,基于群体内成员之间具有趋同性和模仿性的特征,群体中一些判断力、自控力和辨别能力还有待发展的初中学生就会受到核心成员的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可能会产生偏差。

由于青少年同辈群体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品德和价值观取向产生的巨大影响,青少年群体价值观是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一致或趋同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学校教育者必须改变只重视学校中正式的团体如班级、正式社团和学生会等的教育活动,轻视学生自发选择组成的伙伴群体教育的传统观念。学校教育者应科学地看待同辈群体产生的原因、了解同辈群体的性质和类型,为避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导向、凝聚和约束作用,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同辈群体存在于班级中,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要实现对同辈群体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初中学校的班主任是否参与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培训班主任,使其认识到管理教育本班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并且在培训中着重传授和交流一些管理同辈群体的有效经验和策略,例如班主任应积极营造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级口号等,按照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加入兴趣团队,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并适当地建立激励机制,使初中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精神和成就感,促进班级中的各类同辈群体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对于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核心成员,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同辈群体中的核心成员,重点给予关注,尤其是对思想意识、言行和价值观有偏差的群体核心成员,例如平时课间可以与他们多交流、谈心,在他们烦恼或困惑时关注、鼓励和帮助他们,对待他们的兴趣爱好,要尝试着包容、理解和尊重,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好核心成员的转化工作并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同辈群体中的道德榜样,促进群体成员在群内互动中认同同辈群体道德榜样,进而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促成群体价值取向的趋同并与核心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最终使学生同辈小群体真正融入学校、班级大集体中,实现“管理育人”。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的价值判断。刚刚进入青春期,处于躁动不安、既自我怀疑不轻易相信权威,面对纷繁复杂的逐渐展开的社会生活手足无措的初中生们能不能成长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道不知道分辨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持有怎样的价值观。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认识中学生品德学习的特点,遵循其特点,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阶段的培育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

[3]曹丽.新时期中学德育实效低的反思[J].文教资料,2014(12):118-120.

[4]刘晔.初中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德育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1.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8

二、初中生德育的实践

(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指的是初中班主任以及普通科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一德育实践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品德修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觉悟。例如,教师在讲解“感恩父母”这一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德育的内容与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感恩父母的思想。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德育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的重要性,逐渐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目的。(二)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在实践的同时初中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才是德育的基地。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的形式实施,通过对优秀品质和品德的宣传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在班会上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提升,让初中德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教师在班会上应该对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学生的生活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析出自己是否喜欢攀比、爱穿名牌、乱花零花钱。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一个良好和完整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初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加生动和具体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能力,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这一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捡人们扔在地上的果皮、空瓶等物品,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德育的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育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德育与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臧瑞瑞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9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核心价值引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引导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及时将十精神全面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相关章节中,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形成符合课程特点、能够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的新讲义、新课件,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课时,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让学生展开课堂活动:(1)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需要弘扬抗战精神吗?(3)唱响英雄战歌,争做时代先锋。你打算采取哪些实际行动。通过课堂讨论,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关注社会生活,寻找发现核心价值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社会生活中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与我们的教材知识相结合,让思品课堂回归生活,在探究社会生活事例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逐步树立道德理想和公民意识,增强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锻炼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播放完事迹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吴锦泉老人身上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一方面?他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课堂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本节课学习的责任巧妙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典型事例的寻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注重社会实践,体验践行核心价值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10

二、初中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初中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应该具有如下的鲜明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毫‘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以初三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综合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整套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话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关于初中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11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关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有机地转化成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实践活动,并通过活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在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利用一些突出的事件引起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的潜在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对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抱有想要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简单地说,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初中政治融入现实生活中,以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使自己的内在素养修为更丰富。通过亲身参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初中政治,可以有效地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政治知识,还能被浓厚的生活化思想品德文化所熏陶,不断进行自身思想品德的信仰,陶冶情操。

二、探讨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1.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教材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然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却发现,学生对政治知识的需求远远不止于教材内容,需要新鲜、与时俱进并且具有生活特色的政治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精神需求,因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并不能有效地接纳并且全部理解吸收,在这样的课堂中,相信教师也不会有教学的成就感,反而觉得自己的授课十分失败,所以,教师应针对这一状态,对政治教学进行思考,对政治教学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例如,在授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对政治知识讲解,如,50年代,有一次,和一位美国的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耳根。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的有趣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的应用,勾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还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课堂质量,促进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2.初中政治生活化活动的实施

既然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已步入初中政治的课堂,那么,教师就应该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动员全体学生,组织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潜在能力,找到自己的发光点,进而对政治学习充满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促使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其实,在初中,学生的学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学校及课堂中,长时间地在教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学生渴望走出课堂,需要课外实践活动,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面对如此渴望实践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他们有效地分组,去社会生活中做一些社会调查、社会访谈来体验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组的社会调查和访谈做一个辩论,例如,在《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大量的生活实践,在实践调查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几个问题,什么是责任?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责任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要对自己负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找到答案,去感悟政治的生活化原理,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政治的认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了人生阅历,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学生只有亲身走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了解时事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更深程度地理解政治,感悟政治。

3.初中政治教学资源生活化的实施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任务十分艰巨,所要教授的政治内容比较繁多。因为,在初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基本上是以背诵为主,使之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初中政治教学,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资源更为优质化,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政治内容,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多收集一些教学资料,认真地研究初中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每一单元、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要点,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策划、归纳、总结。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情况,有效地辅助学生学习政治内容,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地避免过分说教的时间和力度,这样也就大大地降低了课堂的枯燥乏味,从而提升政治教学的专业水平。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作业的安排,尽可能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作业题,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只有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讨,才会对政治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使其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学习政治,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在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给了初中政治教学无限的活力与生命力,促使政治教学更亲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总之,初中的政治教学需要生活给课堂提供教学资源,需要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继续发展下去,从而推动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12

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文化大漩涡,内部的文化底蕴和精华已层层覆盖,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汲取,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汲取和挖掘的精华和底蕴我们称之为知识和学习,这类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是社会生活在保护段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下来的。在此同时,也需要不断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和体会才能更好地演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绚丽。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当中,需要不断践行“生活化”教学,保证教学落实基本“生活化”,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

一、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落实基本课堂教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汲取和掌握学习知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推进下为了保证教学内部体现“生活化”,就需不断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的实践当中能够放松自身,做到在英语课堂上的自由和放松,落实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有效培育。

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游戏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课堂,让学生按照座位安排分成两组进行英语口语比赛,当教师讲到“衣服clothes”一词时,学生需要讲出比如“毛衣sweater”与其相关或相连的单词,以讲出单词量的多少及应变能力良好的一组学生获胜,负的一方需要派一个组员在学生和老师面前唱一首英文歌曲作为基本惩罚,应用这样基本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相互关联,让学生在学习和参与中得到进步,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二、创设生活化话题,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生活是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最直接、最简单的教师,要想真正保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需要在教学课堂上不断创设生活化话题,带领学生参与课堂上的生活化话题,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真正参与学习的实践当中真正有效地得到成长和进步。

例如:以初中一年级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比如“I need to buy hat for my father, how much is the hat ?”“I need some pencils for my school .How much are these ?”等等,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保证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设置探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生活内部处处都有新鲜的事物发生和存在,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关的生活化课题,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思考,保证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同时做到对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真正有效落实,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落实,确保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保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有效的学习知识。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上册Unit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为例,让学生在课下 “Talking about holidays and vacations they have on or the place they have been”“Talking about past events”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讨论,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化的实践当中做到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有效掌握。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篇13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