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要点实用13篇

统计学要点

篇1

重视实验研究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数学知识,比如去体验“频率的稳定性”,感受大量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去体验事件概率的客观性等等。由于概率统计应用极广,学生切实可做的实验很多,如生日问题、抽签问题、掷色子等。另一方面,概率论教学中的有些问题,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例如,对“随机掷两枚均匀硬币,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是1/2还是1/3”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去统计频率并由频率估计概率来解决。再者,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学生很少知道数学需要实验方法,更没有用实验法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实验方法,利用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重视直观意义的说明

理论大多是由直观想法所猜测的结果经加工、修改或证明得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的直观解释、概率意义,关注理论是“如何想到的”,这有利于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思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概率统计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直观说明。比如:“A,B独立,则珡A,B独立”直观解释:因为A,B独立即A发生的可能性与B发生的可能性无关,而A完全决定了珡A,既然A与B独立,故珡A与B也独立;DX=D(-X),DX=(X+A)直观解释:方差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差异的,X与-X(X与X+A一样)取值不同,但取值的差异没变,故他们的方差相等;DC=0:随机变量总是取常数C,取值间彼此无差异,故差异量为;算术平均数利用了数据的全部信息,中数(四分位数及百分位数类似,只是利用的更多)只利用了数据的大小顺序信息,而众数只利用了数据中的最大频数信息,所以算术平均数反映集中趋势最好,中数其次,众数再次。另外,Φ(x)=1-Φ(-x),开方检验的思想———比较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算术平均数性质的意义,等等,都可以直观解释。5重视结果产生的过程重视结果产生的过程,关注“知其所以然”,有利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更好地应用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应当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理论产生的过程,未必是“原汁原味”的,那倒不一定适合学生。教师有时要按照“建构主义”思想,采取教育数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能被学生所感悟为目标,来“创造”理论的产生过程,借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对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定义,我们设计了下面“产生”的思考过程:第一步:1,2,1,3,2,2,3这7个数的平均数为(1+2+1+3+2+2+3)/7。第二步:设X是从这7个数中任意取出的一个数,随机变量X取值的平均数是什么?按(1+2+3)/3显然不对,因为X虽然只取这三个数,但取各个值的机会不同。将第一步中式子变形为(1+2+1+3+2+2+3)/7=1×2/7+2×3/7+3×1/7可见,X取值的平均数是X的取值按概率的加权平均,从直观上看,这是合理的。第三步:X的期望是其取值的平均数。设取X的值N次,其中k出现Nk次,k=1,2,3。由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得N1=2N7,N2=3N7,N3=N7从而X的N次取值的平均数为1N1×2N7+2×3N7+3×N()7=1×27+2×37+3×17此结果与第二步相同,与N无关。由此得出期望定义,再加上为保证期望唯一性的“绝对收敛”条件,将定义完善。又如,在方差分析教学中,我们采用下面直观讲法,帮助学生理解统计量的构造思路:样本间的误差,是由诸水平效应引起的系统误差和由随机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两部分组成。因此,要研究“诸水平无显著差异”的假设是否成立,就要研究在假设成立条件下,由诸水平效应引起的系统误差相对于由随机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的大小,由此,再用样本均值代替相应的总体均值并稍作修改,得到方差分析中所用的统计量。这种直观的讲法,注重了结果产生的过程,不仅讲了是什么,而且交代了为什么。再如,方差的定义及改进教学中,我们注意交代方差的定义的形成过程:为度量随机变量取值的差异,以随机变量的期望为参照,并考虑平均首先想到构造为E|X-EX|,为数学处理方便的,修改为E|X-EX|2=E(X-EX)2(修改后性质没变),作为方差DX的定义;为使DX与X的量纲一致,有时利用将DX改进为均方差槡DX(修改后性质没变);为比较不同量纲的均方差或要相对于期望来看均方差的大小,的需要,将均方差改造成均方差系数槡DX珡X。

重视纵横贯通的联系

篇2

1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1.1一级负荷。一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或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或中断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者。就学校供配电这一块来讲,我校现没有一级用电负荷。

1.3三级负荷。三级负荷为不属于前两级负荷者。对供电无特殊要求。我校除了前面罗列的二级负荷外,全为三级负荷。

2 电源及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应多于两级。高压配电系统应采用放射式。根据负荷的容量和分布,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

3 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用电单位的供电电压应根据用电容量,用电设备的特性,供电距离,供电线路的回路数,当地公共电网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时,应正确选择变压器的变比及电压分接头,降低系统阻抗,并应采取无功功率补偿的措施,还应使三相负荷平衡,以减少电压的偏差。

单相用电设备接入三相系统,使三相保持平衡。220V照明负荷,当线路大于30A时,应采用三相系统,并应采用三相五线制。这样,可以降低三相低压配电系统的不对称性和保证电气安全。

当单相用电设备接入电网时,求其计算负荷是以其三相中最大的一相负荷乘以3所得。那么我们在设计中尽量或者注意使其三相平衡分布,这样单相接入的负荷就可以以其全部负荷相加即为其计算负荷。

4 无功补偿

我们在设计时把无功补偿装置统一装设在变压器的低压母线侧。这样的补偿,可以选择相对较小容量的变压器,节约初期投资。对于容量较大,并且功率因数很低的用电负荷采用单独集中补偿。

5 低压配电

在正常环境的车间或建筑物内,当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并且无特殊要求的时候,应采用树干式配电。当用电设备为大容量时,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内,应采用放射式配电。还有一种为混合式,它兼具前两者的优点,在现代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

在本次设计中对于同一区变管辖范围内用电设备性质相同的采用放射式配电。而在极少区域内采用树干式配电。

6 负荷统计

我们做负荷统计是以计算负荷为基础的。计算负荷,是假想的负荷,是按允许发热条件选择供配电系统的导线截面,确定变压器容量,制订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选择及整定保护设备以及校验供电电压质量等的依据。

对用电设备,我们按工作制分为:连续运行工作制,短时运行工作制,反复短时工作制。a:对于连续运行的设备容量即等于其额定功率;b:短时工作制通常不考虑;c:对于反复短时的是考虑在暂载率下的功率。

7 主教学楼相关设备的选择

7.1变压器的选取。电力变压器的选择,应综合供配电计算负荷、供电可靠性要求和用电单位的发展规划等因素考虑,力求经济合理,满足用电负荷的要求。但有一个不变的原则是: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电力变压器的台数应尽可能的少。

7.2配电设备的选择:

7.2.1在进行电器设备的选择时,应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按照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在保证供配电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7.2.1.1按正常工作条件选择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7.2.1.3按照装置地点的三相短路容量来校验开关电器的断流能力;

7.2.1.4按照装置地点、工作环境、使用要求及供货条件来选择电气设备的适当型式。

7.2.2低压刀开关:满足额定电压大于或等于工作电压,额定电流大于或等于正常时最大工作电流即可,对其他没有特殊要求。

7.2.3低压断路器:按灭弧介质分有油浸式、真空式、空气式,应用最多的是空气式断路器。按结构分有万能式和塑壳式。万能式断路器即框架式断路器,所有器件均装于框架内,其部件大部分设计成可拆卸的,便于制造安装和检修。

7.2.4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

7.2.4.1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导线和电缆截面。

7.2.4.2按允许电压损失选择导线或电缆的截面。

7.2.4.3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电缆截面,兼顾有色金属耗量投资与降低导线能耗费用之间的矛盾。

7.2.5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7.2.5.1电流互感器的原线圈之额定电压大于或等于线路之工作电压。

篇3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决策都需要数据来支撑,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应用于管理、金融等领域,而今天又处于大数据时代,因此,掌握统计方法和数量分析的专业人才成为时下的新宠。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为高校经管类统计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教学内容编排上增加统计实务部分。统计学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统计变化的特点,应该加大统计实务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企业统计标准(常用统计标准)、主要统计指标(采购经理指数、消费信心指数等)、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生产活动统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报告撰写(统计报告写作要求、原则、流程)等内容。

2.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教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到大量的公式,主要是定量的分析,在传统教学中比较侧重这些公式的推导、计算。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使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准确。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统计计算技术已经不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学教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整理分析的训练,统计教学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把统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与EXCEL的应用全面结合。在一些章节可以专门增加一节内容,介绍如何用EXCEL实现本章数据处理问题,例如:在讲解统计整理、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和回归分析时都可以借助于EXCEL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SPSS软件对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对平均数和标准差中等内容进行处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统计思想,同时帮助其掌握一定的软件应用技能,如EXCEL、SPSS、SAS等。

3.引入综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在国外课程教学中运用较多,因为案例来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大都是孤立的只是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而设定,这些案例并不是真实的案例,而且缺乏前后因果,与实际生活脱钩,学生学起来就没有深刻的记忆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将统计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用到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综合指标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设定某个企业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解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计算应用。

4.图表归纳教学法。统计学第一章内容是学习整个统计学的基础,只有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学懂了,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后的内容,可是很多学生学了第一章以后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是模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疑解惑,不断启疑思导,经过苦心孤诣,可以把这些基本概念编成如图1。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2-0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力.《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统计教育,2005(12)

[2]李明,李钊.新编统计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邹宁.应用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会统计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统计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篇5

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师生双方。

首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是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可学可不学,因此从思想上不重视。另外,中职学校学生知识底子较薄,尤其是数学基础不好,而统计教学中,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重,缺乏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其次,从事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教师,一般是数学或统计学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统计学教师的教学与会计专业相分离,无法真正引领学生认识统计学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在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中,从学生层面,我们应加强思想认识,明确重要性;从教师层面,我们要注重补充统计学和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明确重要性

(1)统计学在会计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多计算方法的原理来源于统计学,是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会计主干课程中,都或多或少用到了统计知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从而明确其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统计知识,那么会计学中比较复杂的计算,也就不再困难了。

(2)统计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今,会计职业领域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如一些大企业的收银员岗位已经纳入会计部门管辖,一些小企业的出纳、会计岗位同时要兼做文员、仓库管理员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年龄、知识和技能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直接胜任的岗位特点是具有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对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高,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收银、统计、仓管、文员等。统计、仓管等,这就意味着,学好统计知识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日益重要。

2.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统计教学内容,大多参照统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于会计专业来讲,主要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一些项目进行精准核算。因此,开发会计专业的统计课程校本教材,及时更新统计教学内容,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衔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教学中渗入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见下表)。统计指标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时期总量指标可相加,大小与时间长短相关;时点总量指标不能相加。

在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教学过程中,渗入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为透彻,掌握起来也就更为牢固了。这样,统计知识在会计专业的应用地位也就能凸显出来了,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统计课堂教学效率。

(2)平均指标计算教学中渗入存货计价方法、销售预测。在统计教学中,平均指标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用也极为普遍。如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也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

(3)标志变异指标教学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标志变异指标较为抽象,指标多,计算量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投资风险概念抽象,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需要应用到平均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等统计指标。所以,在标志变异指标教学过程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计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就能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一知识难点。

(4)统计指数教学中渗入成本差异计算。统计指数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对比的现象在不同时期相对变动程度,其作用在于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在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的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渗入管理会计课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在标准成本差异教学过程中,计算公式多,学生熟记公式并正确运用的难度大。运用统计指数,深入理解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分析的原理,按成本项目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成本差异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归纳总结,简化记忆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中遍布统计知识的应用。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的基础上,让统计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统计方法解决会计核算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更应该注重统计应用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统计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统计教学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采用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把统计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课件、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等。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应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学到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现代化统计知识。

参考文献:

[1]娄庆松,杨静.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书田,刘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学生在小学接触了条形图及折线图的基础上,又在前段学习中认识、制作了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用的统计图,有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感受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获得如何选用统计图的经验;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注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认识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可以有效、清楚地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某皮装专柜2009年各月份销售情况如下表:

要直观地表示出各季度销售量的差异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要直观地表示出各季度的销售量占全年销售量的百分比,用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要直观地表示出2009年各季度销售量的变化趋势,用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2.自主学习

(1)分类探究

请学生分组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图表工具,针对每个问题分别制作三种统计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每个问题用哪种统计图表达最合适。

整合点分析:此阶段在常规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三种统计图,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但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制作三种统计图的方法,教学中如果再让学生去制作统计图会占用很多时间。这里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中的统计图表功能为学生提供快速制作、编辑统计图的工具,将节省的时间用在重点讨论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上。

(2)汇报交流

各小组展示制作、选择的统计图并说明制作理由(如图1、图2、图3)。

整合点分析:学生在汇报时一般需要边操作边表达,以帮助老师和其他同学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一个方便地对统计图进行参数设置、动态演示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工具。教学平台中的每种统计图有相应的属性可以设置,汇报的学生可以借助此功能实现动态调节、讲解,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小结归纳(略)

3.实践验证

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一天24小时中气温变化的情况。

②在计算机上,为了让使用者清楚、直观地看出磁盘“已用空间”与“可用空间”占“整个磁盘空间”的百分比,最适合使用哪种统计图?

③为了清楚地知道你的各科成绩的高低,最适合使用统计图是什么?

整合点分析: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的目标是要让其最终还原到生活中去,在还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知识的生活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知识还原、应用环境。上面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调用平台中“素材”模块中的相关图形、插入本地素材或者利用统计工具生成帮助学生理解的相关素材。

4.练习

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绿荫小学的植树情况(如图4):

整合点分析:教学时使用的课件一般要集成按照教学设计思路预设的各种多媒体素材,同时在实际课堂教学时还要根据生成性原则灵活进行调整、更新,这就需要使用的平台软件要有很强的集成性和灵活的编辑功能。利用平台的集成功能,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选择调用“素材”模块中的相关动画,插入本地多媒体素材,生成帮助学生理解的相关资源。

篇7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收集、处理和分析多维样本数据的统计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软件的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已成为分析多元数据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自然科学、管理和社会科学、经济领域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我校财经管理类本科生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时。该课程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有大量的理论和公式推导,且计算量比较大。同时,本课程的学生为财经管理类的本科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好,且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感觉本门课程学习有困难。本文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从事多元统计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探讨。

一、重视统计方法的应用

针对财经管理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较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部分不必讲解过多,也不应该过分强调复杂的数学证明和公式推导。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每一种统计方法,重点阐述它们的统计思想,结合实例介绍涉及到的背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用这种统计来解决这些问题,用了这种统计方法后可以得到什么结果。以及各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等,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际应用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适当做一些数学推导,可以省略复杂的证明。例如在聚类分析的教学中, 借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给出了“就近原则”,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然后再逐步引入为了实现就近原则的度量远近的距离及各种具体聚类方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统计方法有了理解,效果非常明显。

二、重视各种多元统计方法的联系

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彼此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也需要用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讲清楚。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介绍中,我们介绍了在度量工具选择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同时,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有以下的不同点:①聚类分析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也可以对指标进行分类;而判别分析只能对样本进行判别归类;②聚类分析事先不知道事物的类别,也不知道应分几类;而判别分析必须事先知道事物的类别;③聚类分析直接对样本进行分类,而判别分析根据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新的观测对象进行判别归类。在实际问题处理中,针对聚类分析归类,判别分析分类的特点,常常将两种统计方法结合使用。在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因子载荷矩阵的估计方法、因子得分等几个环节的学习中, 我们随时将主成分分析的相关内容拿来与之比较分析, 分析了两种方法在模型、参数唯一性、取舍因子等问题上的不同与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共同之处, 学生不仅对因子分析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对主成分分析的内容有所复习,更容易实现对着两种统计方法的掌握。

三、重视统计软件地使用

各种多元统计方法解决的是大量多维数据的分析问题,自然离不开复杂数据的计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完成大量的计算过程。SPSS软件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可以进行大部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操作,基本能满足教学和实践上计算的需要。且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之前,学生已学过SPSS课程,对软件的应用也基本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当介绍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后,先对教材上的已有详细步骤和结果的例题进行操作,使学生将统计软件操作结果与其进行比较。进一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专题或结合自身专业,对某一实际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利用软件进行具体分析操作,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知道统计软件只是一种分析工具, 重点还是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选用上。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课题,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合理制定考试方式和内容, 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针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本门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也要包括各种统计方法的理解、分析和应用。在考试的方式上,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综合评价。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考试的内容上,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量不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开卷考试以学生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多元数据的熟练程度,以及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说明的统计素养;课程论文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总成绩则有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占20%)和课程论文成绩(占20%)三部分组成,从而科学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多元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必将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的有广泛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发生改变。而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不懈努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统计思想, 实用的统计方法和综合的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任雪松,于秀林. 多元统计分析[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苏金明,傅荣华等. 统计软件SPSS系列应用实战篇[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张文彤,邝春伟.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吕洁.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 ( 8): 153- 154.

篇8

一、概率统计知识的特点

概率统计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遍布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与其把概率统计视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普通的知识点,不如把概率统计当作是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相关的信息,并且为做出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科学.这样一来,在平时的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就可以把概率统计的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的解决中去.同时,概率统计的思维模式是很特殊的.以往大家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都是确定性的,认为数学中的答案都是确定无疑的,概率统计的随机性可以转换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的方式.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更应该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概率统计知识点的特点正好符合了高中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不仅要会做题,还应该了解知识点背后的思路与方法.

二、概率统计知识的应用

(一)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再和小学、初中一样,除了做出正确的答案之外,应该更加关注思维能力.掌握好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构建等的思维过程.而概率统计知识的运用很好地涵盖了几乎整个数学思维的过程,概率统计知识的引入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除了概率统计外,学生接触的数学都是理想化的必然现象,这样的接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变量关系只是必然关系.但是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概率统计就是通过研究大量类似的随机想象,来揭示其中规律的知识.

所以,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成绩,不至于片面理解与认识数学,会使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哲学思想,也能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生,理应具有独立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概率统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平台.面对随机的变量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学生在正确理解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运算.

(二)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

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知识点,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研究而是应用.概率统计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为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这是概率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知识来引导选择的做出,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利与弊,统计也是一样.比起方程、函数等知识点,概率统计更贴近生活,运用生动的实例也更便于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知识的学科特点十分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因为概率统计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地带入公式运算,要体会到其中的随机思想和统计思想.对于即将步入大学和社会的高中生来说,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远比正确地解答出题目要重要.况且,一旦掌握了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有可能还会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概率统计的学习还能带动学生的思考,因为即使是固定的公式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运算.这样一来也会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结语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概率统计的地位,所以在学习中,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表面,要认识到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全面地认识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建.高中生在概率学习过程中理解水平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9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篇10

师:出示机器人比赛,老师收集近几年参赛队伍(大屏幕出示)。这是什么?

生:参赛的队伍统计表。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整理这些信息?

生:条形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2012年参赛队伍最多,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但是大赛主办方工作人员却画这样的统计图。

师:认识它吗?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特征

1.合作交流

师: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参赛队伍的数量信息吗?仔细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2.读图信息

师:看懂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吗?

生: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有横轴、纵轴。

师:还知道什么信息?具体说说好吗?

生:这个点表示2006年的参赛队伍是426支……

生:这个点的位置最低,参赛队伍最少,这个点最高,参赛队伍最多。

生:点的高低表示数量多少。

师:折线统计图上还有线,线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

生:(手势演示)2006年到2007年这条线向下斜,说明参赛队伍减少;2007年到2008年这条线向上斜,说明参赛队伍增加……(掌声)

师:通过线的走势看到了参观人数的变化趋势。

师:线的走势谁能看明白?

生:线向上斜,说明参赛队伍增加;线向下斜,说明参赛队伍减少。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2010年到2011年这条线最长,说明人数增加得最快。

师:这条线看上去?(平)平说明变化?(不大)

师: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上升。

师:折线统计图上的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变化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折线统计图能看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点表示数量多少,线表示折线的起伏变化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总结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生:折线统计图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大赛的工作人员做成折线统计图吗?

4.初步预测

师:参赛队伍数量什么变化?什么感想?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师:大家推测的人数都是增加的,为什么?

生: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

三、实践应用

1.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患者体温情况统计图,分析解决问题

3.辨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出示五个同学的身高统计表,一个同学五年来的身高变化统计表。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合适?

四、知识梳理

师: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教学思考:

如果把数学课堂活动看做是学生认知达成、思维活动的一段旅程,那么能触动学生思维波折起伏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怎样触动学生的思维?笔者实践后有些感悟。

1.折线统计图如何呈现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之后,“折线统计图”就要登场了,学生第一次认识折线统计图,制图过程要不要展示?认识折线统计图关键是要会读图分析,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过程不是要讲授的必要问题,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折线统计图,直接呈现绘好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这样教学更自然。

2.新知学习是否需要问题驱动

揭示课题后,第一种预案: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小组合作看图讨论。第二种预案:条形统计图已经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了,为什么要绘成折线统计图?比较两个问题,第一种方案学生关注图中信息,学生发现信息,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将课堂向前推进。第二种方案:着力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用开放式的大问题,“为什么绘成折线统计图”?引领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直观感性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初步印象,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下面的学习,更能贴合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的走势。课堂上采用第二种教学预案更好。

3.预设与生成怎样调和

篇11

2008年,全省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总体要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加强各级统计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能力为重点,结合全国经济普查、节能降耗统计、服务业统计等重点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常性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统计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

(一)认真组织实施年度普法工作。各级统计局要按照《省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普法计划,确定年度普法重点,落实年度普法措施,稳步推进统计“五五”统计普法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三)继续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的普法力度。省局对市、县(区)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进行培训。继续抓好把统计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规定的落实,并组织检查讲评。

(四)围绕统计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围绕全国经济普查、节能降耗统计、服务业统计等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早准备、早筹划、早启动;要加强分类指导,区分对象和层次,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和时段,安排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增强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五)加强统计部门领导和机关干部的法制学习教育。认真抓好《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统计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能力的意见》的贯彻,提高统计局领导依法统计的意识和水平。要落实统计部门领导和机关干部学法制度,要拟制学法计划;要采取党组(党支部)中心组集中学,举办机关法制讲座等形式进行研讨学习;要抓好学法的时间、内容和人员的落实。要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参加省政府《行政执法证》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证》的培训与考试;要借助各类办班、统计从业资格上岗培训等,抓好继续学习教育,更新、充实统计法律知识。

(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省局将通过编印《统计行政执法手册》、《统计法制工作经验汇编》和继续办好统计法制网页等途径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要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拓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积极协调、认真编写统计法律法规授课教材、教案。要坚持“统与学”的结合,在统计工作实践中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查与宣”的结合,做到边开展监督检查边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罚与教”的结合,让统计违法对象在处罚中接受统计法律法规再教育;坚持“曝与释”的结合,加大统计违法典型案件的曝光面,以案释法。

篇12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为计量和定量分析重要工具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相联系的应用统计学,其应用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当代财经、经管等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结合我院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统计实务在会计统计、营销统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具体应用,所以《统计实务》的教学,应根据统计调研流程和统计软件的操作内容、操作流程,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应用,用真实的项目来全面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实践的流程及统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当

中。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方法

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实务》项目设计进行一定的探讨。

二、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原则

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如可结合学生的营销学知识,设计***产品满意度调研;结合学生的会计学知识,利用指数因素的原理,要求学生对指定的实训资料,进行产品成本过高的原因剖析;也可结合大二学生即将面临实习毕业的特点,组织召开大学生就业座谈会等一系列的统计调查方法实施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项目的设计要难易程度适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设计的项目既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的心理;项目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异校大,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小组化,因小组能力而进行不同项目的设计和任务的下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项目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时,应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内容交融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与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情景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老师必须预先准备一个真实的项目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由点到面,砌砖式地演练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从而完成教学。因此教学项目的情境创设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结合高职《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情境创设:

1、项目教学场所情景创设。通常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会从统计任务的设计到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直至最终形成书面的统计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都将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子项目特征,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座谈会这种具体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创设一个真实的座谈会情境,以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座谈会从形式到实质的内容与过程。

2、项目教学使用的统计软件。在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时,在职业实践中,往往是运用相关的软件来进行。因此,应在完成有关子项目时(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学生的基础,进行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种软件的应用,为将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储备。

3、营造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情境。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及子项目的学习特点,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结合自身的优点,进行角色定位,从而达到综合的能力提升。

四、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项目体系构建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老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根据《统计实务》课程的知识要点,可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针对《统计实务》课程的特点,按照项目设计的原则,课程项目具体设计如下表:

本课程项目教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结合《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内容及EXCEL、SPAA等软件,实现本课程与其他主干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活动完成后,也可以形成体现教学活动能动者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尤其是对项目设计。除了在项目选取上注重层次、内容和来源外,还要进行项目的分解和项目为的管理等问题。所以在项目设计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注:此文为201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研教改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7

参考文献

[1]张红玲.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05

篇13

2.从教师方面看,一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的阐述,忽视统计方法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无形中加剧了统计就是数字,统计就是公式的统计刻板印象。二是统计学讲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脱节。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尽管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但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而且大部分统计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同一例子反复地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有一定的误区。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对于统计学来讲,板书教学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板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思考、领会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板书教学的缺点是信息量不能太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教师无法做到大量信息的呈现,也不便于讲解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问题。

二、提高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要注重统计思想而不是统计公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统计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事物或现象,能够有分寸地区别个别现象和大量现象,尽可能对事物的认识不产生极端或偏激的看法,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调整和平衡心理,保持良好和从容的心态。正因为如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了统计思维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

2.要提高统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如果不能迅速地做到知识更新,就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讲,如果理论落后于现实,就谈不上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教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在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掌握。就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要有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电子计算机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企业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的联系性更加密切。相关知识涉猎的面越广,就越会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讲授质量。

3.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一是压缩描述统计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宜突出重点,比如:变异指标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广泛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即可,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可略;有些简单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比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有的可以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描述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统计方法的介绍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二是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而非总体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我们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的教学改革问题。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看,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构成分析上来,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介绍;指数法讲清基本编制理论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介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SAS和 SPS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需要专门安装,使用者还需接受专门的培训,这两个软件不太适合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要求。Excel 软件则较适合作为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辅助手段。一方面,由于它是一个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作为 Office 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另一方面,从非统计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统计方法来看,其统计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4.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计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近些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增加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制成Powerpoint的电子版讲义,并分步演示公式的推导或解题过程,不仅收到了板书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图表的精确性,而且生动、形象,同时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5.强化实践教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及学习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多,复杂难记。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难以掌握,往往只能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二是公式多,难懂易用错。由于统计学主要是讲述统计分析方法,所以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去讲授每种指标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各种指标孤立去理解,而不能正确把握各指标间的联系,结果在考试中出现乱用公式、计算答案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要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只注意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的老一套,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课中的实训环节,主要指的就是统计调查。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到处都充满商机,同时也充满竞争,决策的成功与否与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密切相关。而开展统计调查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参考和保障。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统计分析,而不会开展统计调查,那一定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所以,在统计教学中增设实训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训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通常采用集体实训和单人实训两种。集体实训以班或组为单位,由若干学生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单人实训以每个学生为单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两种形式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运用。

实训环节的步骤主要包括:拟选调查课题,编写调查方案,展开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讲评。由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学时有限,一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的工作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调查过程的信息反馈,掌握调查进展状况,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并予以解决。调查题目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切合实际,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调查的结果还要有一定意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城调队、企调队组织的一些调查或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将会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志敏:《统计学教学改革刍议》,《台州学院学报》,2003.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