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交流方式实用13篇

干部交流方式
干部交流方式篇1

按照中组部提出的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近年来。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要求,温州市委组织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联合市委党校、市委政策研究室及相关职能部门举办了沿海产业带建设、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整治、新型城市化建设等专题研讨班近20个,通过采用集教学、科研、传播、咨询“四位一体”干部培训新形式,办班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积极主动,精心设计培训主题。始终突出当前温州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党委政府普遍关心关注的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重点工程、干部队伍、热点难点等方面问题作为培训主题。在主题确定前,充分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和县(市、区)的意见,并结合学员岗位工作需求情况来设计。

二、部门联动,统筹谋划总体方案。一是成立专题培训协调小组,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行业主管部门等单位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研讨主题,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确定教学流程安排和现场观摩点,以及确定培训对象和人数等。在培训对象选择上,打破了行政级别,把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干部、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参加学习研讨,规模控制在40-50人左右。二是成立专题教学管理小组,由党校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精心制作培训教材,明确授课主题、落实主讲专家和领导、制定外出学习方案、确定研讨题目,全程参与班级的学习与管理,掌握班级情况。三是成立宣传报道工作组。由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单位等组成。主要任务是制定专题宣传报道工作方案,联系协调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市级主流媒体,参与跟踪报道。

三、内外互动,有机安排学研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坚持教学、考察、研讨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强化传统授课方式。针对不同主题,精心设置不同课程,本地党校优秀教师担任主讲的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本地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第一线领导同志、先进模范人物到校集中授课。二是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现场式教学,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培训基地,把课堂搬到校外,通过现场引导和启发,达到培训效果。开展情景模拟式教学,使学员置身于特定情境中进行实战演练,锻炼学员思辨能力。组织考察观摩活动,听取介绍,交流探讨,学习经验,开阔眼界。三是组织研讨交流。学习研讨前,每位学员通过认真领会研讨主题的目的要求和意义,提前开展调研,收集资料信息。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员消化理论、交流情况、深入思考问题,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如设立学员论坛,由学员作专题发言。

四、总结推动,评估整理研讨成果。一是即时评估研讨过程。针对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情况,教师即时作出简要总结,对学员的独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发学员的信心和积极性。二是及时评估办班成效。对研讨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回收反馈意见,进一步提高研讨质量。评估内容包括选题明确、联系实际、课堂组织、学员参与、老师引导、点评总结等方面。三是适时推动成果转化。一个专题研讨班,做到一份总结报告、一本研讨成果汇编,并报送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优秀的论文成果推荐给报刊发表,使研讨成果能够指导现实工作。

干部交流方式篇2

(三)拓宽渠道,注重丰富交流形式。一是通过竞争上岗加大内部交流力度。按照“5+1”文件精神,普遍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使竞争上岗逐步成为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二是结合公开选拔进行干部跨部门交流。开展公选领导干部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展与外省干部的交流和沟通。2002年以来,先后有29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干部交流到我省任职、挂职,30余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来我省挂职、服务,及时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优势,为联系和选派我省各级各类干部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1990年以来,我省先后选派234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另外,结合辽宁省对口帮扶工作,先后组织153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赴辽宁省开展挂职锻炼。

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干部交流工作实践,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开展回避性干部交流,可以有效解决少数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而受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和束缚,甚至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问题,有利于净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环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竞争流,有利于拓宽选人视野,探索用人渠道,发现人才,重视人才,更加有效地培养、锻炼优秀干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开展需求流,有利于解决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开展轮岗流,有利于解决全省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干部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经验与欠发达地区干部踏实苦干的良好作风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制约干部交流。从工作实践看,对从一般岗位向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交流以及提职交流的,干部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平职交流,或者从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向一般岗位的交流,社会舆论首先认为是干部有了问题,而很少有人认为是工作的需要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被交流的干部在思想上也不太情愿,行动上也不太积极。另外,一些地区和单位怕“耽误”工作而坚持“保留骨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交流。

(二)交流干部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交流干部的管理、考核、监督措施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交流、轻管理、缺成效等现象。个别地区和单位应付差事的做法,致使干部交流工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省内挂职交流的干部中比较明显。

(三)干部交流渠道不畅和过于频繁的现象并存。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干部交流渠道狭窄,范围不广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干部过于频繁交流,产生短期效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四)干部交流工作不平衡。全省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即:提拔交流的多,平职交流的少;横向交流的多,纵向交流的少;同岗交流的多,轮岗交流的少;党政干部交流的多,事业单位干部交流的少;处级正职干部交流的多,副职和一般干部交流的少;综合部门干部交流的多,专业部门的干部交流的少;向党政机关交流的多,向企业交流的少,等等。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二是干部交流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操作方式也不够灵活。三是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四是干部管理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五是地区环境之间的差别和单位与岗位职能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

三、对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工作的几点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干部交流这一有效措施,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结合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际,交流干部应掌握以下重点:一是因工作需要的、通过交流轮岗锻炼需要提高工作能力的、在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有关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二是州(市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纪委、法检以及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领导成员和群众团体等部门的在正职岗位工作满10年的领导干部;三是省、州(市地)、县(市区)机关干部,在同一职位工作满5年的应当进行轮岗交流,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至多不超过10年。

(二)规范程序,健全机制。按照科学、合理、适用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应紧密结合构建和谐青海和各地各部门实际,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党的事业需要与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探索总结干部交流的最佳任职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突出科学性,进一步细化干部交流的范围、形式、时限、对象、条件、程序以及交流的纪律等有关规定,减少随意性,使各级各类干部在比较规范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各地、各单位也应从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干部交流调整和任职回避相互支撑的制度措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把干部交流与《公务员法》的推行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相结合,不断完善交流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努力把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可塑性的干部交流到多岗位进行锻炼,使用到最能加快发展、最能提高能力的位置上,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科学交流干部。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立足当前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在保持领导班子任期内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着力解决好推进干部交流和保持工作连续性的问题。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横向交流与纵向交流一起抓,同岗交流与轮岗交流一起抓,基层干部交流与机关干部交流一起抓,综合部门的干部交流与专业部门的干部交流一起抓,不断加大干部交流的“跨度”和系统内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积极推进条块单位与地方党政机关之间的干部交流和“热”、“冷”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同时,应立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需要,本着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制定长远规划,注重抓好党政“一把手”和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流,加强对副职、一般干部的轮岗、需求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干部交流方式篇3

干部交流按照其目的来划分,一般分为培养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流四种类型。事实证明,不管是哪一种交流都必然会带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地会给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在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主要存在“三难”问题:

(一)逆向交流难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不愿”:

1、上级机关不愿平级交流到下级机关。从我国现行的政权管理体制来看,呈倒树枝状,越在上层的机构,在管理的权威性、职能的相对独立性、业务工作的宏观指导性也就越强;而越在下层的机构,对上负责的部门也就越多,受制约的因素也越多,而且接触的情况也更复杂,特别是基层乡镇一级,更是体现了“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的状况。就我市来看,市级部门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任务相对轻松,环境条件相对较好。而基层乡镇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慢,农民增收难度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多,责任重,工作难度大,目标考核压力较大,往往担心一票否决,而使乡镇干部如履薄冰,担心一事不成,全盘受损。因而,从部门交流干部到镇街,除提拔交流外,平级交流到镇街的难度很大。1998年以来,我市除提拔交流41名干部到乡镇任职外,只有2名团市委书记平级交流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相反,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即使降职安排,多数同志都表示愿意接受。1998年以来,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任职的39名领导干部中,平级安排的仅有21名,而降职安排的达18名,其中由乡镇党政正职安排到部门任副职14名,党政副职安排到部门作一般干部4名。从乡镇交流到部门,无论是平级交流或是降职交流的,被交流者都较乐意,认为是从“糠箩筐”跳到了“米箩筐”,是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2、条件好的地方不愿交流到条件差的地方。这是干部异地交流中遇到最为普遍的情况。比如,镇乡之间的干部交流中,有些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一是经济基础差,想干事干不成,想干好干不好,甚至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容易干出政绩来;二是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贸不旺,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艰苦;三是福利待遇差,由于工作难做,按上级规定应得的奖金相对较少,加之本身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干部的实际收入。因而,不少干部都想到条件好的地方而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

3、职权大的部门不愿交流到职权小的部门。主要体现在县市级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中。根据执政和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事务管理上要求设立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代表国家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行使不同的服务职能,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但是,在很多干部思想中,却把部门职能大小、行使职权的实效,作为领导岗位“权力”大小的标准,如管钱管事管物和执法部门等,如果交流到这些部门任职,顿感前途光明,皆大欢喜,认为是组织的重用;若是交流到人少事杂、无职无权的部门如群团等,则往往自感无面,工作无心。如我市去年市级部门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中,平级交流了2名长期在“重要”部门任职的正职领导干部到“一般”部门任职,结果两人均提出了提前退休申请,造成两个部门的正职人选出现了短期空缺,对该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机构改革中,市级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跨部门竞争上岗报名情况也可以看出,多数是从“冷门”部门(如办、档案局等),到“热门”部门(如建委、财政、国土房管等),报名参与的竞争,逆向报名参与竞争上岗的几乎没有。

(二)重要部门交流难

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区县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正职,一般不得由本地籍或者本地出生、生长的干部担任,已在其原籍、出生地、生长地所在区县任职满一届的必须易地或者在部门之间交流。但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地外地籍干部普遍偏少,这些职位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只能从本地人才中选拔,而且在本地干部中,也确实存在有些干部工作能力比较强,专业比较对口,非常适合在这些领导岗位上工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都从外地调入,一是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和特长,他们也不了解本地的情况,不利于工作;二是严重浪费本地人才资源,打击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三是没有统一调剂这类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因此,目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本上只能通过部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就合川市而言,目前这“八长”中,只有三位同志不是本地人,其余五位同志都是合川人。

(三)专业性强的部门领导干部交流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化,民主法制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信息、科技运用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对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领导干部,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或者执法资格,又如审计、建设、财政等部门领导干部都应当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组织在选择这些部门的领导干部时难度增大,而这些部门现职的领导干部若向外交流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这也给干部交流带来新的困难。

二、干部交流难的原因

干部交流中存在的“三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一)干部主观上的原因

1、宗旨观念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干部交流中所出现“三不愿”现象的思想根源。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位和权力当作一种责任,而是视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表现在对领导岗位上讲权力大小,在条件上片面追求环境舒适。在干部交流中,特别是乡镇干部中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一是进行顺向交流任职的干部,即使在生活、居住上,短期内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但还是比较乐意;二是有些领导干部,经常找组织、找领导“诉难处倒苦水”,认为长期在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求顺向交流到条件好的地方,甚至提出即使不安排任职也愿意;三是有些领导干部,在条件好的地方买了住房,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有的干部便以此为由,要求组织“照顾”交流到家庭所在地工作。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领导干部意志不坚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是造成干部交流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看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这是影响交流工作的直接原因。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的公仆,应该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利益摆在首位,为人民服好务、谋好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有些干部的思想产生了波动,在个人利益上看得过重,不愿意到条件差、职能弱、收入低的地方和部门去,他们不是比为群众办了多少事,谋了多少利,而是比谁的收入多、职权大、条件好,表现在安排其交流任职时,以各种理由与组织上进行讨价还价,明显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3、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受工作环境因素影响,偏重对本行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情况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满足于干好本职工作现状,因而在知识结构上显得比较单一,也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表现较明显的又是一些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弱、年龄稍微偏大的干部,一旦提出交流,在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乡镇与县市级部门之间、专业性较强部门与综合性部门之间进行交流,较难适应,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客观原因

4、工作条件差异,导致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是乡镇之间的地区条件差异。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地理区域优势因素,当然也有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主观因素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力财力优势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干部工作积极性。从我市情况看,条件好的地方,领导干部可以全心放在抓大事求发展上;而条件差的地方,干部主要精力都花在了保持地方稳定,扶贫济困,解决农民负担,保证财政供养人口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上,甚至有些负债大的地方,只能发放基本工资。二是表现为部门之间职能职权的差异。由此导致部门之间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那些不具备行政职权、执法和收费的部门,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在“公务员工资水平增长过慢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调查中,共118人填写问卷,有93人认为后者更难接受,占78.8%。这些都导致了一些干部心理上不平衡,给干部交流工作形成一定的障碍。

5、交流给干部本及家庭带来的不便

从现职领导干部年龄上看,普遍都有比较固定的家庭,上有父母需要瞻仰,下有子女需要照顾,有些干部家庭经济负担还比较重,往往一个人要供养多人。但是,从目前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看,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普遍比较低,一旦被确定为交流对象,就涉及到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其中最突出地又表现在异地交流任职的干部中。

对干部本人来说:一是住房问题。就目前我市乡镇情况看,财力普遍紧张,办公和住宿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乡镇建制调整和撤并后,原来分散在几个镇的干部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导致家在异地干部增多,给办公和住房安排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39个镇街中,除市区范围的3个街道办事处能够较好地解决干部住房外,其余36个镇机关没有一个能够全部解决干部的住房,而且大多数干部只能自己掏钱租房或几人共同合租。二是生活问题。由于随着机关事务向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多数机关食堂对内实行承包,向外开放营业,从而给异地交流的单身干部,带来个人生活不便,费用的开支增加。

对干部家庭来说: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方式、住房分配制度的改变,使交流干部的家庭随迁难度加大。家属务农、经商的,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不能随迁或不愿随迁;家属有固定工作的,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而不能随迁,特别是从部门向乡镇交流的干部,家属往往不愿随迁。从而使得干部交流后不能照顾家庭,给家属工作和照顾老小的压力增大。

(三)历史原因

6、原有干部管理制度带来的观念障碍。一是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干部人事政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的“做官”意识和“权力”意识一时还难以完全转变;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体系的还不够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在“官”越大位越高,“权”越大事好办;三是由于干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不到年龄不退位、不出问题不变岗”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些都与领导干部交流中的“三不愿”现象密切相关。

7、原有人才分配和安置方式,使外地籍干部严重偏少。从我国干部制度政策上看,领导干部人才培养主要来自于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干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生分配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基本上都是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特别是区县一级的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现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地籍人才严重偏少。

(四)制度原因

8、干部交流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一是重要部门干部异地交流,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地方操作难度很大,以致于无法实施;二是干部交流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各级党委对干部交流工作比较慎重,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在确定交流的对象上随意性较大,有些符合交流条件应当交流的却没有交流,不宜交流的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是少数,却给干部交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交流期限的不确定性。交流制度虽然对需要交流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对“我们交流的期限到底是多久?”,由于干部交流的目的不同和各地情况差异,很难以明确时间来界定。这种不确定性,使处于逆向交流的干部存在着较大的思想顾虑,往往担心“有去无回”,特别是在市级部门向乡镇逆向交流的干部中表现较为明显。

9、干部交流配套制度不健全。一是干部的考核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从实践工作看,由于地区条件差异,有的地方容易出显绩,有的地方干事却不显形,干同样一件事,由于地方基础差异,干部所付出的精力和劳动存在很大的差别;另外,有部分干部,为了盲目追求“政绩”,搞短期效应,主观改变当地原有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思路,表面上是发展了,但是从长远看,既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又影响本地经济正常发展,这些都给考核任用交流干部带来难度,也给干部交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选任制干部交流到位时间的随意性太大。这种情况在县市级部门基本不存在,而在乡镇就比较重要,由于异地交流干部往往需要重新熟悉情况,掌握民情,了解民意,但实际上到新岗位与选举时间间隔一般都比较短,给选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交流干部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对有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干部根本不愿交流去。三是交流给干部的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虽然干部交流制度规定,被交流的干部,其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可尊重干部本人自愿,但是由于现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对家属系务农或个体户的,根本无法随迁;即使家属愿随迁,但住房不能随迁,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交流干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碍。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下功夫,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地位观,深刻认识到部门职能强弱只是服务分工的不同,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地方条件差异只是经济发展上的不同,而不是个人职位升迁的跳板,作为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何部门、何地方,都应当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发展的放在首位,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2、强化知识培训,提高适应能力。江总书记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作的《序言》,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精辟概括了我们党重视学习的历史经验,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号召。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建立学习型政党这个重点,以各级党校为主要阵地,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其他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干部的系统性继续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改善领导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的能力。

干部交流方式篇4

(二)促进人岗相适的需要。当前,干部能进不能出、一次分配定终身现象较突出,容易造成知识结构简单、工作经历单纯、眼界思路狭窄、创新激情衰退等问题。开展干部跨单位交流,是努力实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推进当前工作的需要。当前,桐庐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全国最美县”、积极打造美丽桐庐的关键时期,需要培育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开展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可以更好地为我县各方面的发展培育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二、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中层干部竞岗交流。推出37个中层职位,面向全县开展跨单位竞争上岗。共吸引51个单位216名干部报名。同时对乡镇团委书记、妇联主席、人武部副部长等岗位的21名中层干部进行了交流。

(二)开展一般干部公开选调。推出49个一般干部岗位,其中乡镇岗位14个,机关部门岗位35个,面向全县开展公开选调。共有31名干部报名,最终选调交流24人。

(三)开展专业干部对流。对乡镇规划员、文化员、水利员、农科员、林技员等14类专业性岗位干部进行对流。经业务主管部门考察并征求乡镇意见,对33名专业干部进行了交流。

(四)开展紧缺人才专项选聘。拓宽引才渠道,面向全省开展了“百名硕博进桐庐”专场招聘。目前首批录用的24名博士、硕士已充实到全县城乡规划、农技推广、植物检疫等紧缺事业岗位。

(五)开展年轻干部一线培养。选派25名“80后”后备干部和“85后”培养“苗子”到“三改一拆”、维稳、发展主平台等克难攻坚岗位和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实现早压担、早成才。

三、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的主要成效

(一)突出“三促”,改善了干部结构。一是促拓宽,畅通选人渠道。此次交流变单位内部选为在全县范围选,紧缺人才还面向县外择优选聘,拓宽了单位选人用人视野。二是促配强,充实工作力量。从报名情况来看,乡镇职位比较具有吸引力,充实了乡镇基层工作力量。三是促竞争,增强内部活力。给单位输送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改变论资排辈的风气,发挥“鲶鱼效应”。

(二)突出“三提”,盘活了干部资源。一是提高干部自主参与主动性。中层竞岗交流报名中80%以上为个人自荐,公开选调均为个人自荐,实现了干部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二是提振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不简单以年龄划线,135名交流干部中,40岁以上有35名, 50岁以上12名。三是提升年轻干部培养实效性。选派25名“80后”后备干部和“85后”培养“苗子”到“三改一拆”等等一线岗位进行“实战”,防止挂职沦为“走过场”“镀镀金”。

(三)突出“三变”,优化了选人机制。一是变封闭为开放,探索竞岗交流机制。改变了中层干部“系统内封闭循环”现状,畅通了干部“上与下”“进与出”的渠道。二是变刚性为自愿,探索公开选调机制。在一般干部交流中,变强制交流模式为本人自愿报名,实现了个人意愿与单位需要相统一。三是变内部为外部,探索紧缺人才选聘机制。交流后仍无合适人选的紧缺事业岗位,通过创新方式,开展“百名硕博进桐庐”专场招聘,引进的都是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

四、干部跨单位竞岗交流的启示与思考

一是思想与认识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开展跨部门竞岗交流的障碍从领导层面来看,有的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喜欢中层干部在内部产生,不太愿意推出竞争职位。从个人来看,有的怕“萝卜招聘”,有的怕让领导以为工作不安心,还有的担心竞争不上丢“面子”。为此,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竞岗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干部资源“一盘棋”的理念,努力形成良好氛围。

干部交流方式篇5

1、区域狭小缺乏选择性。受地域限制,县域干部(指县市本级管理的干部)的交流,一般不可能异地进行,交流的范围局限于城乡和部门之间,交流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在交流中,作为组织交流实施的单位,对干部交流的流向,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或余地较小,而作为被交流的主体对象本身,也难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特长,自由选择一个交流后适合自己施展才能和本领的岗位与舞台。

2、体制封闭缺乏灵活性。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县域干部的条块分割问题,导致县域干部交流的跨度小,不平衡。一般来说,干部的交流换岗在本部门、本系统进行的,相对而言就容易组织实施一些。如果干部跨系统进行交流换岗,接受的部门或单位,则往往会片面地认为,干部交流占了领导班子职数,限制了本部门或单位干部的提拔,不利于本部门、本单位干部的成长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对交流的干部,在接受的过程中,思想上持一种排他的消极应付态度,为干部的交流工作因部门和行业上的差异,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壁垒。特别是县级有不少单位实行的是垂直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划分,单位人事任免调配权不在地方,而在上级主管部门。双方在干部的交流和调配上,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大家各管一块,缺乏统筹和协调,垂直管理单位的干部不好调出,地方管理的干部也难以派进。

3、计划不周缺乏连续性。干部交流是一项计划性较强的工作。在交流实施前,要组织交流具体对象的推荐工作,掌握被交流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性格特长、适应能力、发展潜力等个体素质,摸清被交流者的真实意愿。在实施交流工作中,要把握交流的时机,选择交流的流向,使交流工作尽量合理。在交流实施后,要做好跟踪考察和培养,等等。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组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县域干部的交流工作还存在不系统、不完善的状况,整个交流工作缺少长期规划,连续性不强。比如,交流工作与选任工作相脱节,推荐对象的个体素质与交流岗位的要求不适应,等等。有的干部跨行业交流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的岗位环境,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干部,特别是有些单位的工作骨干,则长期得不到交流锻炼提高。

4、导向不明缺乏激励性。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优化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活力。推进县域干部交流工作,需要县域范围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站在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干部交流的目的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干部交流工作的正确导向。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没有真正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干部交流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出以公心。有的觉得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熟悉,好用,舍不得交流,有的则借机甩包袱,对差的、弱的、平时表现“不听话”、爱挑刺或毛病多的干部,进行“组织处理”,赶快交流出去。这些做法违背了交流的初衷,也给干部交流工作涂上了一层消极的色调。

5、瞻前顾后缺乏主动性。一些干部在交流中,心存疑虑,顾虑重重。比如,有的认为,经济发展、区域位置不同的乡镇以及效益条件不同的单位部门,其工作环境、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干部交流,特别是好到差、近到远、城到乡的“逆向交流”,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担心自己交流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岗位环境,人际关系不熟悉,工作毫无基础,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开始,对自己能不能适应和胜任信心不足;有的干部,特别是那些通过交流进行培养锻炼的年轻干部,对干部交流的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组织缺乏足够的信任,认为自己交流后,今后的发展世事难料,个人的前途未卜,等等。干部对待交流的这些思想阻力,使他们对交流工作热情不高,参与不够,从而也直接影响了县域干部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做好县域干部交流工作的几点建议

县域干部在交流中出现的上述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慎重对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趋利避害,切实把《条例》关于干部交流的精神在县域干部的交流实践中认真贯彻好,落实好。

1、完善交流计划。要切实把干部交流工作作为干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经常性的研究,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按照《条例》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交流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划定对象范围,确立原则要求,规范程序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保证整个干部交流工作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加强考察,了解干部,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性情喜好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要突出交流的重点,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起着关键作用的干部加大交流力度,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要把握好干部交流时机,尽可能地把干部交流工作同换届选举、年度集中调整领导班子结合起来,同时,为避免一次交流过于集中,平时调整干部,也针对性、指向性地作一些交流,防止造成积淀,做到既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又保证交流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干部交流方式篇6

近些年来,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激发了机关活力。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我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连年提高,特别是2011年较前一年有了大幅度提升。

完善竞争上岗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部从2000年开始探索竞争上岗,2008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的要求,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局处级干部竞争上岗,新提拔的副局长、正副处长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的占87%,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在实践中,我们注意从笔试、面试、考察、任用等各个环节完善竞争选拔方式,着力在增强人岗匹配度、提高选拔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因岗出题,一职一卷。加强职位分析,干什么考什么,从工作和岗位需要出发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二是注重实绩,以考促干。在考察中,深入了解人选的德才素质特别是近年的工作实绩,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全面考核评价干部,经组织认定为优秀等次的优先使用,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三是入围人选,统筹使用。对竞岗中进入考察环节、符合任职条件但未获任用干部,一年内根据岗位需要择优使用,竞争一次、一年有效,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努力使竞争上岗成果的利用最大化。许多机关干部说,这样的竞争既有力度又有质量,我们服气。

大力推进轮岗交流,激发机关干部队伍活力。针对统战工作领域多、专业性强,干部交流有难度的情况,我们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进多岗位锻炼,使“潜能”变为“显能”,进而转化成工作“效能”。一是突出抓好关键岗位干部和年轻干部交流。2008年以来,对机关1个业务局室主要负责同志全部进行了轮岗,对2/3的处长进行了交流。针对部机关35岁以下年轻干部超过干部总数1/3的实际,注重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压担子、给机会,有重点地安排交流,4年来交流比例达到44%。二是加强横向纵向交流。横向上加强部机关与直属事业单位和系统单位的交流,纵向上加强部机关与地方统战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三是探索双向选择的竞争流方式。试点单位的处长及以下干部,每人填报两个意向性岗位,以竞争性方式择优任用、适才定岗。

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改善机关干部队伍结构。针对我部机关干部近半数缺乏基层工作经历这一突出问题,我们采取选上来、派下去等多种方式,既注重从基层一线招录、遴选优秀公务员,又多渠道选调具有基层经历的优秀干部,同时大力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在3年时间里使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干部的比例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注重做好思想疏导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干部能不能真正理解和支持改革,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我们把思想工作贯穿改革始终,努力在全机关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环境和氛围。一是了解需求、把握脉搏。在全体干部中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干部对改革的看法和期待,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加强引导、提高认识。充分听取和尊重干部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引导,让大家从心理上认同改革、行动上支持改革。三是疏导情绪、“活血化瘀”。坚持做到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职级变动、待遇调整、调入调出时“五必谈”,2011年部领导、局室主要负责同志与干部谈心谈话400多人次,乎均每个干部谈话1次以上。对那些年龄大、任职时间偏长、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的干部,分别进行谈心谈话,舒怨气、解闷气、提心气,在适当时候妥善安排,充分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

干部交流方式篇7

2、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较长时间以来,干部队伍受行业和部门分割影响,同一单位干部之间年龄、知识、专业、气质等搭配不尽合理。跨部门轮岗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单位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尤其是区级部门与街道之间的交流,既为基层输送了新生力量,使基层工作趋向规范,也为区级部门充实了熟悉基层情况的干部,提高了区级部门对基层实际工作的了解程度,更利于双方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提高,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3、形成了良好舆论氛围。一是竞争观念、危机意识得到强化。过去由于干部任用上存在着论资排辈的思想,抑制了年轻干部奋发进取精神。在近年的干部交流中,由于打破了传统观念,坚持以才取人,使干部逐步形成了“干的好就上、干不好就让”的新观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职干部增加了危机感,时刻牢记自己随时存在着“让贤”的可能。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保证以最佳精神状态获得最佳工作效果。二是“上荣下辱”的意识得到淡化。过去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将干部的“上与下”、“进与退”作为评价干部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造成了一些干部应下不敢下、不愿下的现象。通过交流,在全区形成了一个上下自如的良好舆论环境。“上不骄、退不馁”的观念得到提倡和弘扬。

4、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跨部门轮岗交流为干部提供了多岗位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干部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熟悉多方面知识,增强了能力素质,更快地促进干部成长。同时也为组织上发现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选贤任能创造了条件。在跨部门轮岗交流中坚持“择优汰劣”的原则,量才授职,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到科级领导干部岗位,激发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而对于那些平庸无为,不胜任现职的科级领导干部,在交流中坚决予以淘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机关干部编制数制约了轮岗交流。公务员相关制度对编制和科级职数有明确的规定,城区的干部盘子又偏小,具体到每个部门的干部编制和科级职数非常有限,干部职务变动的范围较窄。在交流干部时,干部的职级待遇理应考虑,但是往往受制于部门的编制和科级职数,使本来一个比较好的交流方案不得不再行调整。

2、专业业务能力因素制约了轮岗交流。业务性、政策性较强的部门,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又是长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如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实施,需要及时地消化吸收,单位培养选拔一个专业人才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某局现有科级领导干部总共3名,均任单位同一中层职位8年以上,交流到其他单位,业务荒废太可惜;若交流进一个业务不大熟悉的同志,到新的岗位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才能适应,可能会对单位工作不利。

3、领导干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轮岗交流。有的单位领导同志认为,轮岗交流是输出表现“差”的干部的好机会,极力把不满意的干部推出来,这不仅给交流干部造成了心理阴影,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一时转不过弯来,背上了“包袱”,也会给交流工作带来不良的氛围;有的单位领导对交流的干部,不是看交流的位置是否有利于他的全面成长,能不能进一步挖掘他的潜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是看交流的干部愿不愿去,能不能安心;有的单位领导不肯将本单位优秀干部交流出去锻炼,客观上影响了干部成长;有的单位领导对被交流的干部,不是看全面发展,不是用其所长,而是看自己用起来顺手不顺手;有的单位领导对被交流的干部有偏见,甚至不愿接收。

4、部门利益障碍影响了轮岗交流。由于单位规模和性质,享受待遇高低的差别,产生热门单位干部流出难的现象,这些单位多数干部也不想放弃原有位置到新岗位去搏击。受到经济利益关系因素的制约。不同的部门或单位,经济收入和政治待遇有一定的差异,如财税局交流到其它部门等,干部在交流时往往对此方面有所考虑,若仅仅是平级调动的话,可能会有干部拒绝进行交流,若强制实施,对干部的成长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利。

5、干部教育培训滞后影响了轮岗交流。目前,城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对区管领导干部抓得比较紧,科及科以下干部的教育培训抓得并不是很到位。干部的教育培训对于干部的使用和管理非常重要,干部交流也不例外,如果“一专多能”的干部多了,受专业业务影响的因素就会较少,干部交流调配的自由度就会扩大;另外,通过加强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了解掌握干部的成长需要多岗位锻炼,交流的阻力就会大为减少,思想疙瘩就会迎刃而解。

三、探索、思考和对策

为进一步增强机关活力,结合近几年干部交流工作实际运行情况,海曙区日前对科级及以下干部跨部门轮岗交流工作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并积极付诸实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干部对交流工作的认识,在全区营造良好的氛围。干部交流分两种:一是培养交流(也叫激励交流),多岗位锻炼,使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考验,积累工作经验;二是不适交流,干部因各种原因不胜任或不适合现在的工作岗位,考虑进行交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理解干部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跨部门轮岗交流的不仅是表现不好的干部,表现好的、业绩较为突出的更要进行交流,换个工作环境,对干部本人、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可能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确保交流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2、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每半年一次的科及科以下干部交流工作,逐步扩大影响,力争使这项工作成为海曙区乃至宁波市的干部工作的特色之一。一是明确重点交流对象。符合交流条件的对象主要是德才素质和工作表现较好,从培养角度需轮岗锻炼提高的;在同一单位(部门)工作时间满15年的;在同一单位同一中层领导职位任正副职连续满6年,在同一单位中层领导职位连续任职满12年的(街道中层领导的上述任职年限要求分别为5年、10年);符合公务员制度关于回避交流规定的。二是严格交流组织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交流决定的干部,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同时要求各部门主要领导对干部交流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把干部交流工作作为主要领导当年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对该交流而不交流或对无故不接收交流对象的单位,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分类分块开展干部交流工作。专业业务较接近的部门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干部交流,比如公、检、法等法律部门,财税、审计等财务部门通过干部交流,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利于工作的开展。

3、把握干部交流的原则,注重干部交流的效果。干部交流不是简单的交换使用,而是把它作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干部交流过程中,坚决摒弃那种把干部交流简单地理解为异地“交换使用”的观念,坚持从事业需要出发,着眼于优化用人单位干部整体结构和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立足于发挥干部的专长和保护干部的健康成长。对拟交流的科级领导干部,将由区委组织部会同区人事局进行交流前考核,既使本单位优秀干部通过交流接受多岗位锻炼,又让不胜任、不适合或长期在原岗位的干部通过换工作环境充分挖掘潜力。既疏导保护干部,又不“卸包袱”,对有些德才条件比较好,但工作中有某些不足和缺点,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不够超脱的,经组织上谈话打招呼,从爱护的角度进行交流,使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克服弱点和不足,轻装上阵;对德才条件明显不足的干部不交流,而是在本单位降职或免职,决不允许借交流“卸包袱”。注意适当掌握干部交流的数量,充分考虑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规定科级干部每次跨部门轮岗交流人数不超过本单位中层领导职数的40%。同时考虑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考虑接收单位的接受能力。严格履行干部交流的程序,集体研究确定交流对象,防止和克服干部交流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干部交流方式篇8

干部交流搭建了干部成长成才的实践锻炼平台。科级以下干部交流对干部个人而言,可以对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岗位进行重新审视,使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对组织而言,在给干部提供展现舞台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发现和使用干部。

干部交流实现了干部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再造。通过推进干部资源的合理流动,使交流干部个人特长与整体优势有机结合,做到年龄结构形成梯次,专业特长搭配适当。第三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自觉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干部交流促进了部门之间优势对握和困难解套。干部交流,实质上是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有益于各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发展。通过交流干部链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有利于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优势对握。

干部交流方式篇9

二是优秀干部实行及时交流。对于符合提拔担任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干部,因单位内部职数限制而不能提拔使用时,要及时交流到其它部门或乡镇担任领导班子职务,促进优秀干部在新的平台上不断成长进步、发挥作用,不因拖、等而磨灭干部激情,真正做到“重用一人,影响一片”。

三是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监管机制。对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加大动态监管考核力度,通过定期述学述职述廉、开展民主评议、跟踪考察考核、适时回访谈话等形式,加强对领导班子及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监管,对不在状态、影响较差,不适应担任现职的,坚决予以免职或降职,为优秀者让位,让优秀者有位。

单位任务繁重、人员紧缺,是各县直单位反映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职数满员,中老龄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上难度大,单位进人进不了,想用人用不上。缓解这一矛盾的重点,主要就是丰富中老龄干部管理手段,搭建中老年干部干事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集中抽调使用。根据干部年龄、能力特长、身体状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县内基层组织建设、项目服务、招商引资等重大阶段性中心工作需要,由组织部门出面,从全县经济工作能力强、党建及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中老龄干部中选调一批具体负责或参与工作,通过换岗履新职,促进人员交流,激发内生动力。

二是赋予岗位新责。对于在单位工作时间长,具有业务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等优势的中老龄干部,安排其协助班子成员分管工作,参与负责单位重点工作或阶段性工作,指定其担任本单位青年干部导师,赋予相应权利,施加相应责任,通过突出他们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是加大教育惩处。结合效能建设、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大明察暗访力度,设立干部监督管理员,及时收集干部作用发挥信息,对不在状态、牢骚满腹、影响极差的中老龄干部,通过领导谈话、书面检察、通报批评、舆论曝光等形式,不留情面,不给颜面,让其照镜子、正衣冠。同时,严格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将岗位目标责任制履行情况与评先表模和经济待遇挂钩,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岗位责任制的,予以降职降级,切实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

四是适度分流人员。出台提前退休和离退创业优惠政策,鼓励中老龄干部提前退休或离岗创业,为单位引进人才提供空间。

由于专业型干部培养的长期性,致使领导不愿对外交流,长期一岗任职或单位内部提拔使用,缺乏岗位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全面性,导致专业型干部与全能型干部的互补性培养不够。解决这一矛盾,归根结底是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多岗履职、全能提升。

一是推行换岗流。干部在同一岗位上任职时间过长,思想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工作难以创新。通过换岗流,打破党委、政府、群团、人大和政协机关、县直与乡镇的界限,进行乡镇与县直机关、机关与机关纵横向交流,拓宽交流范围,丰富交流形式,为干部创造新的环境和平台,可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力。

二是推行培养流。结合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和年青干部成长工程,有计划、针对性的推行干部交流,在交流中进行综合性培养。对长期在县直单位担任副职,能力较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提拔担任县直单位正职。同时,针对县直单位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有计划地对他们实施培养流,让他们在多种环境和岗位上锻炼,增长才干,逐步成熟。

三是推行思想流。增强干部素质提升的内生动力,也是加大干部培养的另一重要方式。要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个人待遇上多向内看、多向下看,能力提升上多向外看、多向先进看、多向自己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立足本职,吸取精华,努力工作,在不断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实现自我的整体提升。

鼓励干部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导向,致使年轻干部流向基层。另一方面,县直优秀年青干部提拔往往交流到乡镇任职,乡镇班子成员进县直存

干部交流方式篇10

1、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交流工作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有的地方在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在交流干部的管理、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形式、与交流对象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有不够规范的方面。

2、对交流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派交流轻管理教育的现象。个别交流干部在原单位很优秀,但在交流后,组织上跟踪培养的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交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比较薄弱,有的挂职干部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放任自流,形象欠佳。

3、干部交流面比较窄。领导干部交流的多,专业干部交流的少;副职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多,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的少。

4、干部交流保障措施比较滞后。由于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出现了从落后地区交流到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5、交流干部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影响困扰着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干部交流自然涉及到家属就业、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目前,交流干部家属随调的不到四分之一,交流干部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有的还无人照顾,既给交流干部又给家属带来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情况,造成交流干部一方面有尽快熟悉新环境、新情况、干好工作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时常因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承受着感情和道义上的心理压力。

6、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工作交流调动后,在新单位一时安排不到房子,不少交流干部长期住招待所或住办公室,既不利于干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加大了干部交流成本。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管理工作,既要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又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既要使政策措施有约束力和严肃性,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使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符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精神;既要继承传统,积极稳妥地做好交流工作,又要开拓创新,使干部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使干部交流政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系统形成共识,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华、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级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交流干部安心工作,教育其他干部理解和支持交流干部的工作。

2、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减少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在地域范围上,县局城乡之间的交流,应充分考虑住宿和上下班交通条件。并科学确定交流比例。为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根据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交流的比例。科(分局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流人员不少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25%;掌握“实权”部门的人员不少于50%;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少于3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三是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3、完善奖惩措施,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一是在干部交流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上要拿出政策,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二是把推进干部交流与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严肃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组织交流决定的要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

干部交流方式篇11

二、交流目的

(一)通过纪检监察干部跨部门锻炼,打破部门终身制,建立纪检监察干部交流长效机制,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盘活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资源,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工作效能。

(三)促进纪检监察干部勤政廉政,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三、交流对象

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满4年,男性50周岁以下、女性45周岁以下有发展前途的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市直部门科级纪检监察干部。

四、交流方式

(一)上挂下派。即市直单位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到市纪委监察局工作或市纪委监察局派员到市直单位任职。

(二)部门转任。即市直不同部门的纪检监察干部同职级交流任职。

五、交流程序

(一)预备交流职位的确定。在符合交流条件的纪检监察干部中,每年选择三分之一的职数进行交流,由市纪委监察局和组织人事部门与所在单位商定后统一调剂,作为预备交流职位。

(二)预备交流人选的产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市纪委监察局根据工作需要直接确定等方式,产生预备交流人选。

(三)交流人选和拟任职位的匹配。

1.确定预备交流人员的得分。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制定一套评分标准,综合考虑预备交流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近三年的考核等次等因素,为预备交流人员评分。

2.填报个人志愿。预备交流人员可以从预备交流职位中选择三个作为个人志愿。

3.开展双向选择。根据志愿顺序和个人得分的高低,按不高于1︰3的比例推荐预备交流人选,由用人单位党组(党委)集体研究确定拟任用人选,必要时可采取面试、答辩等公开择优的方式。

4.二次选择。首轮人岗匹配没有成功的预备交流人选可以在剩余职位中重新选择一次,对两轮人岗匹配未成功的预备交流人选,经个别征求预备交流人选意见后确定岗位。

5.组织决定。由市纪委监察局和组织人事部门统筹考虑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意见,整体确定交流人选和职位的安排。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工作需要和岗位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好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力求人岗相适、人职相宜;充分考虑干部个人意愿,加强思想沟通和疏导工作,既达到组织意图,又使本人认可,尽量达成共识;充分考虑干部的职务安排、个人利益、工作半径、家庭因素,让交流的干部感到工作有干劲、事业有奔头,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

4、办理相关手续。对已确定交流职位的公务员,由人事部门统一办理调动手续,用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职手续。

六、配套措施

(一)限定任职资格。积极争取市委的支持,今后选拔任用市直部门纪检组长(纪委书记)职位的,应具有纪检监察岗位任职经历。市纪委机关提任副县级领导职务的,应具有基层纪检监察岗位的任职经历。

(二)改进考核方式。争取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支持,对交流的纪检监察干部的年度考核由市纪委统一进行,其中20%的考核对象可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占用人单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的指标。

(三)制定激励政策。争取市委的支持,对交流的纪检监察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任用;是县处级后备干部的,组织部门仍列为新单位的后备干部,且可续列到下一批次;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提拔担任副县级职务。

干部交流方式篇12

一、过去一段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20__年以来,我县共交流领导干部324人次,其中乡镇之间交流167人,县直机关之间交流67人,从乡镇流向县直机关31人,从县直机关流向乡镇59人。在过去几年的干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回避原则。在同一单位(管辖区内)里,做到避自籍、避亲属、避朋友。在原籍任主职的干部交流异地任职;在同一单位有近亲、姻亲关系的交流任职;在同一单位(或管辖区内)有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关系的交流任职。二是坚持人尽其才原则,坚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促进干部成长。三是坚持合理流向原则,注重由上层向下层交流,从发展较快向发展较慢的单位交流,使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坚持公道正派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以德才标准和专业特长交流任职,使干部交流呈现健康、良性的趋向。

2、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年轻干部为重点的培养流。就是以培养锻炼为主要目的对年轻干部进行交流。近几年来,我们对一些自身素质较好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和一些工作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交流,以丰富其工作经验,多岗位锻炼成长。由于注重对年轻干部交流的培养,我县有大批富有潜力的年轻干部走上了科局级领导岗位。现在全县35岁以下的乡镇和县直单位正职有9人。撤区并乡时期,虹桥镇一位年轻的农技干部交流到大坪乡任副乡长,任职两年后,组织上考虑到该同志专业知识较突出,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将他交流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效益日益滑坡的原官塘农场(副科级单位)任总支书记和场长。在农场任职的三年时间内,由于该同志吃苦肯干,积极运用专业知识为农场创新发展路子,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之后,被提拔交流到团县委书记岗位上。在这个正科级岗位上,该同志带领团县委一班人积极开展活动,把全县青年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并在实践工作使自己锻炼成长为一位政治思想较成熟、行政工作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20__年,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领导干部被县委任命为思村乡党委书记。

二是以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防范流。为预防腐败,也为了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我们要求人事、财政、司法部门的主职干部和在单位内负责人、财、物工作的领导干部任期满五年后必须交流或轮换岗位。20__年以来,财政和审计部门就有3位副职进行了交流;检察院和法院之间有4位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

三是以“有争议”干部为重点的保护流。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一些干部群众有反映、在班子内部影响团结,但未构成严重问题的领导干部重点进行了交流。20__年以来,先后有13名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因干部群众反映较强烈,但经法纪部门核实未发现重大问题的干部被交流任职;有9名领导干部因在班子内部不利于团结,影响单位和个人工作被交流任职。

四是以“特色型”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调整流。根据一些领导干部的个人特长,根据一些单位的专业和工作需要,再是根据领导班子在年龄、性别、党派结构方面的配备要求,我们对一些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流。20__年以来,有32位专业知识突出的干部交流任职;有19位非党干部交流任职;有41位妇女干部交流任职。现在全县27个乡镇都配备了非常领导干部,有98%以上的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了妇女领导干部。

事实证明,干部交流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1、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紧迫感增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经常要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不知不觉地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长期在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轻车熟路,容易使干部产生惰性,丧失创造力,甚至不思进取。交流到乡镇的年轻干部则普遍感到,到基层以后,直接面对群众的机会多,有利于提高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具体矛盾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实行干部交流前,绝大多乡镇领导干部是土生土长的,班子平均年龄大,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老化,加上长期在一线工作,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往往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而县直机关干部中,年轻人多且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宽,新思想、新观念多。实行干部交流,改善了乡镇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

3、促进了工作开展

。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长了,容易被“当局者迷”,往往凭经验办事,在工作目标、思路等问题上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时间越长,对事业发展的限制越多。实行干部交流后,新的领导没有固定模式的束缚,能很快发展问题,并迅速找到那些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此外,新领导对下属工作人员没有偏见,能唤起那些长期不被重视或重用的人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4、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在一个岗位任职过久,老干部、老同事、老部下、熟人、朋友过多,会导致干部陷入不良的人际关系包围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以及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不正常的“关系网”极易使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后,使领导干部摆脱了人际关系的困扰,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做到秉公办事,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事实证明,近几年交流的干部没有一人出现腐败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近几年在干部交流中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还不完全到位。一方面有的单位对干部交流工作不重视、不支持,要么内部培养起来的干部舍不得交流,要么借机把有“问题”的干部交流出去;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本身对交流存在思想障碍,对提职交流欣然接受,对平职交流则顾虑重重,认为没面子,亲朋好友会看不起,思想压力大。

2、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还不健全规范。目前,有关干部交流与回避的制度还不是很具体规范;对干部交流的对象、方式等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干部交流工作存在不系统、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干部年龄偏大,跨行业交流后不能很快适应,一些骨干力量因工作离不开得不到交流。

3、干部交流不平衡。横向交流多,纵向交流少;同岗交流多,轮岗交流少;乡镇干部交流多,机关干部交流少;综合部门干部交流多,专业部门的干部交流少。

4、切身利益影响干部交流。一是各单位之间分配不平衡,干部担心交流后,收水平下降;二是单位工作性质不同,干部担心交流后在新的班子扮演不了“重要角色”,甚至对职务晋升不利。由此带来由收入低向收入高的单位交流易,由收入高向收入低的单位交流难,从企业向党政机关交流易,从党政机关向企业交流难。

三、建议

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十分有效的措施,是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健全完善规范可行的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亟不可待。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及其他一些错误思想和“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干部交流有难度。特别是要把那些长期在收入较高的经济部门工作的干部交流到收入较低的党群部门,或把那些长期在地理位置较好、工作条件优越的乡镇工作的领导干部交流到地处偏僻的乡镇更是难上加难。还有一些同志,由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怕到新单位工作不适应,也不愿参加交流。个别班子运转较好的单位或部门的主要领导怕干部交流打破固有的平衡和稳定,影响班子团结,既不愿意自己的干部交流出去,也不愿意其他单位的干部交流进来。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的宣传,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工作考验。

2、完善制度,确定原则,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进行。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做保障。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实行干部交流换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正职任期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试用制度、交流干部实绩考评制度等。要明确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程序及工作纪律,要按照“严格程序、依法办事;合理流动、人尽其才;分期分批、适度调整;突出重点、抓好后备和多方兼顾、主动关心”的要求,确定实施干部交流必须遵循的原则,用制度和原则来规范干部交流行为,做到干部交流有章可循,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3、突出重点,制定计划,确保干部交流的实效性。干部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干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确保被交流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能有所收获,建功立业,同时也不影响其原单位的工作效能。

(1)在交流对象上,要重点抓好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及乡镇、机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和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纪检监察干部和机关综合部门一些管钱、管物、掌握政策调控权的,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上的领导干部的交流。抓好这种交流不仅可以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开拓进取意识,而且可以使那些长期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干部交流方式篇13

1、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能增强班子活力、优化班子结构,更新思想观念,带来新的理念和好的工作方式,同时能使干部摆脱各种不正常的“关系网”,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2、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和造就人才。实施干部交流,可以使干部在不同环境中经受磨砺,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特别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保持良好的作风,练就为民服务的本领,从而快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特别是培养和造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领导干部,更要通过实施干部交流来培养、提高和磨砺他们,使他们练就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业。

3、有利于地区事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实施干部交流,有利于培养造就人才,自然也就有利于实现地区的发展大计;同样,我们要实现地区发展大计,必须实施干部交流使干部资源合理流动、科学配置,使优秀干部向重点部门和急需部门聚集,在干事创业中成长。

4、有利于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可以防止或减少领导干部运用手中权力的机会和可能,为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保障机制。

二、鼓楼区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的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鼓楼区委高度重视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通过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培养锻炼了一批批干部,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主要做法是:

1、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区委把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作为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来抓,注意把干部交流与班子换届、班子调整和实行干部任期、任届、任职回避制度结合起来,与锻炼、培养年轻干部结合起来,与加快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回避、交流中,注意做好干部岗位轮换工作,使干部在多个岗位上经受全面锻炼,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予以落实。2000年,我区出台了《鼓楼区科以下干部交流暂行规定》,去年,又制订下发了《鼓楼区党政机关干部交流工作实施办法》,作出了实行干部交流的具体规定。同时,加强做好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干部自觉服从党的需要和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强化服从组织的意识,做到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到那里要努力把工作做好。强调回避、交流是一种考验,是党性锻炼,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过好这一关。

2、形式多样,重点突出。一是走下派交流之路。有不少优秀年轻的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虽然具有较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但却缺乏街道社区工作经历和经验。区委着眼于提高机关干部适应街道社区工作、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年轻的干部交流到街道社区工作。2002年以来,共有20多名机关年轻干部到街道或社区任职,通过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特别发展经济、驾驭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二是走“上派交流之路。为了学习上级机关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干部素质,提升工作水平,近年来,先后选派优秀干部到市委办公厅、市计委等单位学习锻炼,从锻炼情况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科学规划,确保实效。干部交流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我区在实施干部交流工作中做到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精心组织,确保被交流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能做出成绩。一是明确交流主体。重点抓好下列干部的交流: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各级党政班子主要领导;管人、管钱、管物、掌握政策调控权的,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上的领导干部。通过抓好这类干部交流一方面培养造就优秀党政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等腐败现象的产生。二是正确把握交流方向。重点抓好干部的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通过交流使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气质趋于相容,从而减少内部磨擦,增强班子团结,也可以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还有利于干部换位思考,增强全局观念。三是制定干部交流工作规划,结合领导班子换届、领导班子届中调整和干部的提拔使用来实施,使干部交流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开展。

三、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和造就人才,这是实施干部交流的优点所在。但是我们在实施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在干部交流上存在困难,因为任职回避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交流渠道不够顺畅。我们在实施干部交流中,遇到相同的问题就是“交流不畅”,即:由下向上交流易,由上向下交流难;向条件好的地区交流易,向条件差的地方交流难;“冷门”单位向“热门”单位交流易,“热门”单位向“冷门”单位交流难;事业单位向行政部门交流易,行政部门向事业单位交流难。

二是计划性不够强。实施干部交流既要科学规划又要具体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目前,我们实施干部交流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制定长期规划,有时候甚至缺少年度计划。

三是交流人员素质不够高。有些领导对干部交流工作理解不够、重视不足、支持不多,对优秀干部或者听话的干部“不放手”,对“不听话”或毛病多的干部则借机甩包袱。

四是交流与任期制难处理。干部交流要求分期分批、适时及时交流,而干部任期制则要求在一个任(聘)期内,尽可能地少调整干部,特别是不能较大幅度调整干部,这就使实施干部交流与执行干部任期制产生了一些矛盾,两者关系较难处理。

五是易产生“短期行为”。实施干部交流制度,特别是干部交流比较频繁的地区,领导干部没有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远工作的打算,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想在短期内作出成绩,有的还不惜成本搞所谓的“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地区的发展。

在实施干部交流中存在上述共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主要领导对干部交流工作不重视,不支持,对干部交流的意义和目的宣传不够,给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思想障碍。被交流的干部若是平职交流,尤其是从大单位交流到小单位,从条件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单位的干部,很多人未能正确理解,认为这个干部有问题,有些交流干部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给被交流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

2、权责利不对等。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热门”单位与“冷门”单位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权责利不对等的现状,因此很难向条件差的部门交流干部。

3、配套制度不完善。干部交流特别是跨区域的交流,对被交流的同志会带来一些不便,如工资标准等,现在都没有明文规定,操作起来较难把握。正因为干部交流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未能很好地解决被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管理、监督不到位。对干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未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被交流干部的跟踪考察不够,未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

四、完善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制度的对策

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机制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干部素质不高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认识,明确实行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考验。

2、继续完善领导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制度。需要制订更为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措施,使领导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应该对干部交流的目的、交流的范围、形式、交流的时限、交流的对象和条件、交流的数量和时机、交流的流向、交流的程序及交流的纪律等作出规定,减少随意性,实现多层次(正职之间、副职之间、同级单位之间)、多形式(纵向、横向、轮岗、挂职)的交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