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体系实用13篇

统计调查体系

篇1

所谓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就是按规定要求完成整个林业统计调查过程的工作体系。在林业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其运行轨迹涉及到四个方面:即主体、客体、宿体和载体。显然,要想使林业统计调查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把林业统计调查主体、客体和宿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林业统计调查活动的动力,实现三者的对立统一。不难看出,完善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①林业统计调查组织管理体制。一方面是林业统计管理体制它提供如何处理委托关系。另一方面是林业统计调查组织架构,它提供统计调查信息流动的途径,涉及到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林业统计调查客体之间、国家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地方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之间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组织体系。②林业统计调查信息技术,即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使林业统计调查资料按所设计的途径得到及时的传送、整理、储存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脉络。③林业统计调查监督保障体系,即如何对林业统计调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跟踪反馈,确保林业统计调查个体的合法权益。在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保障。只有以上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完善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有效的衔接协调,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才能畅通无阻。①林业统计调查管理体制。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8]。这种管理体制既非集中型,也非分散型,并且与其他一些国家的集中分散型也不一样。初看起来,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双重领导、双重保障,但实际上却是统计不到位,责任不清楚。就林业统计调查运行角度看,林业统计工作常常受到干扰:一方面,统计业务、编制、经费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主要考虑党和国家要求,考虑国家林业统计为制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的需求;另一方面,调查数据由基层统计部门搜集提供,而地方党政领导要求统计为地方管理服务,形成了统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仅增加了统计调查无法满足各级政府需求的现实问题,而且还因为利益需求,在统计数据上甚至在统计报表上做文章,虚报假报等现象。②林业统计调查组织保障。基层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根据《林业统计管理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兼职统计人员。但由于编制限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9]:首先是专职人员学历不高的多,缺乏林业统计专业知识的多;二是基层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上岗前的培训实施不到位,接受培训提高的不多。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统计业务工作环境,从而为林业统计调查工作创造了良好客观条件。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林业统计信息的传递手段滞后,社会化程度不高,林业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缺乏专业人员队伍,难以为新时期的林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不配套,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设备的利用率低、配置低、性能不高,难以对大量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致使林业统计调查的数据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低。同时统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统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的滞后也严重制约了林业统计调查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林业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是林业统计调查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中国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法统计很困难。虽然中国早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使中国的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离真正的依法统计还有很大差距,而据此制定的《林业统计管理办法》的颁布同样没有很好的对林业统计调查的实施起到法律保障作用。②利用社会舆论对林业统计调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批评的机制尚未形成。③林业统计调查质量评价、跟踪体系不健全。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研究这个课题,但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评价、跟踪体系,其结果就是对一些林业统计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合理性难以做出解释,对一些林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难以做出说明[10]。

篇2

一、服务业统计范畴界定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国内习惯称为第三产业。它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根据《国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划分,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一般认为,与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服务业称为现代服务业。

二、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基本反映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不仅强调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因素,也要强调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结构等因素。同时,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既要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又要包括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服务业的进展情况。

二是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指标设置时采用量化指标,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同时,指标体系的算法也力求科学、简单,且实用可靠。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当前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尚处起步阶段,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有些服务行业的统计资料难以搜集,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不宜太复杂,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易于量化、数据资料容易取得的指标,突出指标的可操作性。而且,服务业调查范围不同,选取的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三、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服务业统计涉及国民经济行业15个门类、47个大类、180个中类、339个小类,种类繁多。考虑到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及确立统计指标的原则,结合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可从规模、结构、效益、增长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 反映经济规模的指标。

在分析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时,首先会观察一个行业的总体经济规模,一个行业经济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其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反映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指标主要有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前两个指标反映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后两个指标反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就业中的相对地位。

(二)反映经济结构的指标。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是服务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考虑到服务业统计指标现状,选取“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选取 “现代服务业结构水平”和“公共服务业结构水平”两个功能性合成指标来反映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是选取服务行业统计十五个门类中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前三位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除以服务业增加值而得。现代服务业结构水平是采用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而得的。公共服务业结构水平是采用公共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服务行业统计的十五个门类中选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4个门类行业来反映公共服务业基本情况。

(三)反映效益的指标。

服务业效益指标包括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的是服务业生产的服务产品量与服务业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资金占有量以及社会需求满足状况的关系。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人均利润率;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上缴利税额、人均利税额、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人均产值,等于服务业增加值除以年均从业人员数,该指标反映了服务业每个从业者平均一年创造的增加值。资金产出率衡量投入服务业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量,它等于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金除以当期的增加值。人均利润率反映了服务业的人员投入与服务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它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上缴利税额和人均利税额体现了服务业为国家财政所作出的贡献,反映了服务业的社会贡献程度。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为服务业每年新增的从业人员数,体现了服务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作出的贡献。

(四)反映增长的指标。

适当的增长是保证规模和效益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是反映服务业发展动态趋势的重要指标。服务业增长的指标主要有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服务业税收增幅、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反映了服务业产品规模、效益规模、就业规模和投入规模四个方面的增长。

总之,我们希望能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考虑到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分析跟发展阶段有密切的联系,一次性地得到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先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随后在实践中对其逐步修正和完善,以不断适应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每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分类标准和目录.

篇3

一、“两课”内容体系的比较

众所周知《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是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统计学》是基础课,所以一般都是先开《统计学》,后开《市场调查与预测》。由于课程本位的关系,“两课”都在强调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对“两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两课”的知识点有相当多的重复;现以我们学习的李洁明着、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和廖进球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两本教材为例。

二、“两课”内容体系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两课”内容体系的分析比较,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不难看出,在“两课”内容体系上存在不少的重复,也正因为这种重复而带来了相同知识重复教、重复学和学而不精的问题。

(一)“课程本位”是“两课”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个“先行与后续、理论与应用”的前后内容衔接而又非常密切的两门课程。《统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以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的阐述为主内容,而《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一门专业课是以阐述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市场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为主内容。由于课程本位的关系,“两课”都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每章内容和知识点都是按照“概念理论 方法 应用”这样一个基本结构来安排的,因此,“两课”内容就必然联系在一起,也必然会出现较多相同或重复。

(二)“ 两课”分设是相同知识重复教的必然结果。 如上所述,《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是一个“先行与后续、理论与应用”的前后内容衔接而又非常密切的两门课程,加上内容有较多的相同或重复,因此,当《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后续课程组织教学时,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必然要联系到统计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两课”安排中间要间隔两个学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统计学内容有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老师在讲《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时,就不得不去复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也就出现了相同知识重复教的结果。

(三)“重复学”的结果是“两课”都学而不精。由以上“ 两课”内容比较分析可见,“ 两课”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教学过程中浪费了不少的课时。一方面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各科课程学时偏紧,而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知识重复教和重复学而浪费课时,其结果是:教师在教的过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抢时间来完成任务,而学生也就只能是跟着老师 “走马观花”而学无重点,结果两门课程都学而不精。

三、“两课”内容重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 两课”内容比较分析和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由于“两课”内容的重复所产生是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和效果方面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相同内容重复讲,浪费时间。根据我们08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显示:《统计学》的总课时为54课时(10级已经有调整),其中有12节是课内实践;《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总课时为45课时,其中有10节是课堂实践;由此可见,两门课程都存在一个不仅总课时偏紧、而且理论课时更偏紧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相同知识又重复教和重复学,那么时间就更为紧张。当然,我们能不能尽可能避免重复而浪费课时呢?理论上来讲是完全可以的,而实际上比较难做到的。如教师在组织实施《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时,也在尽量避免重复《统计学》中讲到的内容,但由于《统计学》本身的难度和“两课”跨学期开课的原因,教师又不可能完全避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任课教师在讲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时,必须要复习或涉及到《统计学》中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就难免要出现重复教和重复学而浪费时间的现象。

篇4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

2 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3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3.1 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3.2 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3 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个阶层及个人对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统计调查作为各种信息的根本来源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统计调查活动中来。通过分析不同调查现象总体的具体特征,根据统计调查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方法,分析各种统计调查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某些统计调查误差的产生,从而实现在调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 骆耀祖.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

[2] 刘晓辉.杨卫东.构筑网络应用基础平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

[3] 王振川. 网络系统集成一点通.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

[4] 蒋丽.局域网/企业网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2

[5] Tim Boyles. CCNA Security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篇5

一、我国现行的企业统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不能全方位地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企业统计制度是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南,是规范与搞好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而现行许多企业特别是新建企业由于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使得许多企业出现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统计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等问题。所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统计制度体系是当前企业统计改革的关键。

(二)现行的企业统计体系没有将企业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来抓,而是条块分割、彼此独立,统计整体功能与作用难以发挥

目前在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专业统计与综合统计、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统计工作独立性有余而合作性不足的现象,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与作用难以发挥,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现行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涵盖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信息与指标的需求

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外部资料的严重缺乏,以及企业内部有关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无形资产、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及综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及指标的不足。

(四)现行的企业统计调查体系单一,难以满足企业多级、多目标、多决策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传递等过程的时间性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是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统计调查方式很少开展,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做到及时调查、准确反映、及时分析,对企业非常规决策所需信息难以准确、及时提供,因而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统计形象及地位。

(五)现行的企业统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与企业统计管理体系

现行企业统计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上做得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既有企业领导者的责任,也有企业统计工作者自身的原因,企业统计要想在企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为此,需要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与企业统计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统计参与管理与决策的目标。

二、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原则

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整体功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需要以及完成国家、部门、地方政府的统计调查任务为目标进行构建。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现行企业统计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形象及统计工作地位。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求新的企业统计体系,一方面必须对各种经济利益主体负责,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另一方面企业统计体系的设计必须以企业客观实际为基础,来自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

(二)整体性原则

现代企业统计体系是以发挥统计整体功能为目标,从系统的角度反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将专业统计与综合统计,各统计工作环节很好地结合,达到统计体系最优化。

(三)目标一致性原则

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以满足企业经营形式多样化,经济决策多层次,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为宗旨,使企业统计新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利益主体服务,把企业统计新体系建立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从市场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出发,确定企业统计新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内容,其目标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四)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方式、方法、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企业管理体制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更具前瞻性、实用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统计体系具有板块结构,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及外部环境的特点,选取总体系中的部分子体系进行优化组合,重新组合成一个新体系,以实现企业统计功能的最大化。

(五)开放性原则

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按照国际统计标准,建立企业统计新体系,实现国际、国内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强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向市场,加强企业统计与政府统计、民间统计、市场的联系,通过现代化的传输手段,既能向各利益主体及时提供本企业的有关信息,又能及时获得有利于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所需的其他信息。

三、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构建

遵循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各项原则,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应该包括现代企业统计制度体系、现代企业统计调查体系、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系等。

(一)现代企业统计制度体系

企业统计制度是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南,是保障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前提,是搞好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为了规范企业统计信息业务流程和各类统计信息报送程序,推进企业统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高效、优质和全面的统计信息资料,需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统计制度。企业统计制度应涉及企业统计组织、企业统计行为、企业统计与政府统计的关系、企业内部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的关系、企业统计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规定,由这些有关规定构成企业统计制度体系,并成为企业统计规范运作的理论依据。一个科学、完整的企业统计制度体系是由若干个子制度构成的。

企业统计制度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外,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管理体制与生产经营特点,围绕统计的工作环节、统计信息的生产、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所涉及的统计准则、统计内容、统计标准、统计方法、质量监控等问题制定相应的企业统计制度。

(二)现代企业统计调查体系

企业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调查的任务与要求,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满足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现代企业统计调查体系应从调查组织、调查工作程序、调查方式方法、调查报告及形式等方面来进行重新设计。

从企业统计调查组织的设置来看,可以在企业统计信息中心部门下设两支调查组织,工作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分工合作,一支是统计报表组,主要负责完成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内部日常管理所需要的报表;另一支是信息调查组,主要负责企业内部非常规信息及企业外部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处理及分析,提供分析报告,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从企业调查的工作程序来看,可按所需搜集的不同类型的信息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程序。一方面是为企业编制上报的统计报表及企业的日常管理服务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主要搜集描述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生产要素及使用情况的资料,可以采用由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的调查工作程序进行;对于企业外部信息,如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及其他行业等相关信息,可由企业内部信息调查组或企业外部信息调查咨询机构来搜集并加以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公开出版的各类经济信息与统计报刊杂志间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从企业统计调查方式方法来看,不能仅局限于逐级汇总的统计报表方式及单一的登记法的使用,必须按照不同的调查对象、不同的调查内容建立一个由统计报表制度及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并在调查中除了运用传统的登记法、采访法、问卷调查外,在现代企业要大力推广现代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运用,如网络调查、计算机辅助调查等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查结果的提供要改变以往重报表、轻分析的做法,统计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事实经过,而且还要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议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及时、准确地反映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要全面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核算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企业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需要的目的,需要设立一套完整的,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貌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应具有描述、评价、分析、预测和监督企业发展的功能,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即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重视投入产出、生产营销、市场开拓、资金周转、资本保值增值、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综合的、多维的角度,系统地对现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不同程度的扬弃,通过完善和强化指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指标体系。

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1.建立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等各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2.建立反映企业生产成果和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3.建立企业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4.建立和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分配统计指标体系;5.设置企业质量控制统计指标体系;6.建立反映企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7.建立反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8.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等。

(四)现代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

现代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是为企业生产经营分析、决策服务的。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和企业经营管理分析方法等,结合计算机软件,在企业内部、外部统计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和企业三大核算体系基础上进行定期的分析、预测或模拟等的决策咨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现代企业统计评价体系。

(五)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统计如何自始至终地参与全过程管理与调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事前管理阶段;二是事中管理阶段;三是事后管理阶段。为此统计全过程管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济活动的统计预测阶段。统计工作着重放在借助利用有关历史资料、企业生产经营现有资料及市场状况,对生产经营、成本、利润、产品市场潜力等总体目标进行预测和决策,拟定和分析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第二阶段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统计调控阶段。统计围绕着企业总体目标,通过对产、供、销各环节及市场信息的采集加工,及时提供调整产品产量、产品结构的信息,尽早发现成本控制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偏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第三阶段为经济活动的统计分析评价、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阶段。统计通过对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基本信息的加工、整理、分析,找出管理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使下一经济循环工作开展得更好。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前控制,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企业经营决策的统计信息支持。因为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有科学合理的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必须有科学正确的决策。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所能利用的信息数量和质量。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事中统计控制,主要是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进行统计跟踪检测,随时把握生产经营的运行状态,并与生产经营目标相比较,及时发现其偏差,以便及时对其进行校正,保证系统维持正常的状态。

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过程结束后,应该进行事后统计控制,即对生产经营结果进行统计核算、统计分析和统计反馈调节与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后统计调控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经营系统成为一种闭环控制系统,改善系统运行的动态特征。同时,为确保企业各级核算单位能够自觉地进行统计反馈与控制,应引入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激励每个部门、单位和个人在下一经营过程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统计体系中的现代企业统计制度体系、现代企业统计调查体系、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决策支持体系、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系等各子体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具体操作上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规模、特点建立板块式的子体系,并在各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以满足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实现现代企业统计体系的构建目标。

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广大统计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现代统计意识,从实际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研究现实统计问题,逐步建立新的统计体系。同时还应看到,企业因行业、规模、生产等特点和差异,统计体系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是根据客观条件和需要建立科学、实用的企业统计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崔瑛.论企业统计的生存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1(9).

[2] 李晓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统计改革[J].统计与决策,2008(15).

[3] 张文杰.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13).

[4] 袁卫秋.企业统计的改革方向[J].统计与决策,2006(19).

[5] 李茂春.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J].现代商业,2008(14).

篇6

    1.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从MPS到SNA的转变。

    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统一核算达到了省与各市汇总GDP数据的基本衔接,改变了以往“分级核算,分级负责”核算方式下各市汇总的GDP与全省GDP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各市GDP增幅普遍高于全省的状况;二是确保了各市GDP数据的横向可比,避免了以往存在的部分地区相互之间专业数据与GDP数据横向比较不相匹配的状况;三是减轻了地方统计局承受的一些非制度因素的压力,避免了部分地区以往存在的核算数据受地方领导等非制度因素的干扰。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以及我省GDP核算方式的改革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统计制度也在循序渐进地改革。国家统计局相继建立健全了人口、劳动就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价格、城乡住户、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和环境等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统计调查项目,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处不大的指标,如投资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类统计等,逐步增加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指标,如增加反映市场要素的指标、财务统计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等。与此同时,我省也根据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相继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社会经济科技的综合统计制度框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省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基本是以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层层2.完善统计项目,统计制度由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科技并重转变。

    3.逐步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全面报表、科学估算等为补充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汇总为特征的调查体系,改革开放后,这种调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2003年又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与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形成了十年组织三项四次普查的普查制度,即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十年各开展一次,经济普查五年开展一次,同时抽样调查方法也大力推行在统计调查中的基础地位,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城乡住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价格等一系列抽样调查。我省在国家基础上,还积极开展个体服务业抽样调查以及大量的社情民意调查,此外,还相继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业等专业的直报制度。经过近30年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抽样调查方法正逐渐渗入到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统计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多,对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30年来,我们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当前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轨的过程中,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统计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但是目前国家和省级的调查样本仅对国家和省市具有代表性,未考虑市县区的代表性,而各级统计部门为了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需求,层层增加样本点,无疑大大增加了基层尤其是乡镇和市级统计的负担,在人口变动、劳动力调查、部分服务业、城乡住户等众多抽样调查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国家统计局对各省组织实施了报表项目清查工作,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内的统计报表制度近50种,报表502张,指标达到1.6万个,这还不包括人口、经济等大型普查以及临时开展的抽样调查等项目。数量之多为我省统计史上之最。在众多的指标中,指标分类过细较为突出。如城市住户统计中《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中要求各个家庭成员填写文化

    二、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程度、居住性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等近50个指标,同样在农村住户统计中的《农村住户人口和劳动力就业情况》表中也要求每个成员相应地填报近60个指标,农业统计报表中农产品分类、农业机械动力分类太细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指标用处少、填报困难,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要准确填报这些报表显然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也存在财务指标过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业划分

    标准不规范。在各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今天,各种跨行业的产业统计需求越来越大。如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近几年,为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各地都在自主研究制定这些产业的统计标准,但是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对于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需要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便各地使用研究;第二,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为科学真实反映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在今年对该规定也有了明确批复,但在实际统计及分析研究时,各专业的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如贸易统计中的市、县、县以下分类(通常将“市”作为城市市场,将“县、县以下”作为农村市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城镇农村分组以及城乡住户统计中使用的城乡分组均既未统一,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造成了各专业数据无法匹配使用,也给数据的使用者造成困惑。

    由于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头对下、指标重复交叉等问题。主要是统计局内部各专业间、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存在的重复交叉现象。如劳动工资中对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开展常规性统计,而在工业、建筑业、贸易等专业的财务表中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加上指标内涵略有差异,基层统计人员无法搞清其区别,增加了负担,也对准确填报带来了困难;又如农产品产量统计、农民收入统计等,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都在进行相关调查,调查方法的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造成不同结果甚至差距较大,使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目前我们已经编制了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但是在生产价格方面,还缺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等服务业价格统计,在消费价格统计方五是价格统计体系不健全。面,缺少政府消费价格统计,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相应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都带来了不便。

篇7

在线调查能快速、高效地安排问卷调查,能接触到高难度的受访人群或者传统调查接触不到的受访人群,快速分析统计结果,节省时间,节约费用,而且有效提高调查效率和调查的准确程度。基于ASP的在线问卷调查系统,采用了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程序开发模式,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直接可以通过浏览器参与调查,适用于高校或中小型企业的在线问卷调查[1]。

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可划分为管理员功能和普通用户功能,普通用户功能仅为参与问卷调查,管理员功能包括制定问卷信息,查看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另外管理员登录需要进行身份认证,确保系统安全[2-3]。该系统结构如图1。

2 数据库设计

根据功能设计需要将数据库表设计为管理员表、问卷信息表、问卷选项表、统计表。

管理员表主要信息为管理员用户名及密码,问卷信息表主要信息为具体问题的描述信息,问题选项表信息为具体问题中被选选项信息,统计表主要信息为问卷的信息汇总以及调查问卷各项数据。系统的E-R如图2所示。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问卷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增加问卷、修改问卷、删除问卷、查询和统计等功能;问卷调查设置包括问卷名称、问卷调查开关、问卷信息说明等内容。

3.2 全部问卷信息模块

查看所有问卷的提交IP地址,提交的时间,以及该记录所有答卷信息。

3.3 查看问卷统计模块

统计出有效问卷,各个问题的单个统计信息以及所占百分率,并用柱形图方便显示。

3.4 问卷信息管理模块

问题列表执行列出所有问题操作,添加列表执行添加问题操作。该问卷题目类型,支持文本题、单选题、单选加其他、多选题、多选加其他题、列表菜单题等类型,以满足不同的问卷调查结果。

4 系统关键技术

为了避免管理员审核问卷带来误差,采用每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提交一次问卷的单IP技术,有效地防止多次提交或者恶意提交给调查带来的误差。其关键代码为:

Dim Ip

Ip = 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If Request.Cookies("ip") = Ip Then

Response.Write("你已经在2小时内参与过问卷!")

Else

Response.Cookies("ip").Expires = DateAdd("h",2,Now())

Response.Cookies("ip") = Ip

End If

%>

5 结语

该文讨论了设计小型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的主要思路和流程,具备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展性,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调查问卷的投放、回收及统计等工作,给需求者带来便利,增强了系统的适用性。该问卷调查系统界面的优化工作,大规模访问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而统计个体之所以有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是因为统计个体担心一旦提供了个体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为自己、他人或相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从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来看,统计个体的信息资料根本不是统计调查所关注的信息资料,个人信息资料只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出现,仅起到显现总体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的作用———从对个体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加工、综合中提炼出总体的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统计调查指仅从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因从全部个体中所选部分个体的方式不同,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指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部分个体的调查。同时,抽样调查又根据随机性原则在具体使用上的差异可以将抽样调查划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以及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另一方面,若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选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则这样的统计调查称之为非抽样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非抽样调查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滚雪球调查等。

因此,无论在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中,抽样调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1、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2、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根源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根本不理解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或者把统计调查混同于非统计调查。在我国当前国民参与统计调查意识比较薄弱、基本统计常识比较缺乏以及保护统计个体信息资料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这种登记性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收支情况的调查中,有些农村居民不是不想告诉你某年收支的准确数据,而是有些农村居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年收支核算过,也没有详细的收支记录。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一方面,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普遍规律性不可能由其中的部分个体完全显现,否则,它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基本哲学关系。另一方面,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尽管确保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中的可能性,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构成与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构成趋于一致,由此保证了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能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然而,总体中的某个个体能否最终被选中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数量特征又不能完全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由此表明,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篇9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而统计个体之所以有可能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是因为统计个体担心一旦提供了个体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为自己、他人或相关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从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来看,统计个体的信息资料根本不是统计调查所关注的信息资料,个人信息资料只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出现,仅起到显现总体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的作用———从对个体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加工、综合中提炼出总体的一般属性或数量特征。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统计调查指仅从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因从全部个体中所选部分个体的方式不同,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所谓抽样调查指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部分个体的调查。同时,抽样调查又根据随机性原则在具体使用上的差异可以将抽样调查划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以及多阶段随机抽样等。另一方面,若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选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则这样的统计调查称之为非抽样调查。生活中常用的非抽样调查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滚雪球调查等。

因此,无论在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中,抽样调查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1、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2、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根源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根本不理解统计调查的真实目的,或者把统计调查混同于非统计调查。在我国当前国民参与统计调查意识比较薄弱、基本统计常识比较缺乏以及保护统计个体信息资料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这种登记性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收支情况的调查中,有些农村居民不是不想告诉你某年收支的准确数据,而是有些农村居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年收支核算过,也没有详细的收支记录。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一方面,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的普遍规律性不可能由其中的部分个体完全显现,否则,它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基本哲学关系。另一方面,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尽管确保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中的可能性,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构成与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构成趋于一致,由此保证了选中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能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然而,总体中的某个个体能否最终被选中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所选中的部分个体数量特征又不能完全反映总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特征。由此表明,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篇10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调查涉及42个部委及31个省(市)、自治区及5个计划单列市的3000 余家单位。主要调查对象为中央及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条件资源调查逐年开展,进行年度数据更新。高质量的调查数据是发挥科技条件资源调查对科技工作支撑作用的基础。因此对资源调查数据质量的控制的研究应以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为基础,并依据资源调查的具体特点开展相关研究。

一、科技资源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内涵

(一)科技资源调查的特点

国家科技条件资源调查(以下简称“资源调查”)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数据统计工作。具备了统计调查的各个特性。但资源调查的数据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其调查数据信息类型不仅包含反映总体规模的数据,而且包含一些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如资源调查的核心调查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概况表中,对单台科学仪器设备的类型、原值、年有效工作机时等内容信息的调查,这些管理信息的调查难度相对较大,且数据质量也成为控制难点。

(二)科技资源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内涵

所谓数据质量控制即保证资源调查数据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的实现。主要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适用性、可比性。准确性指数据充分反映现实情况的程度,是数据质量的核心;完整性指统计数据全面且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研究方方面面的需要,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上的体现;适用性则指数据包含目标领域的相关信息,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的价值实现上的体现;时效性指一些现象发生和可获得该数据的最早时间之间的间隔,是统计信息的时间价值上的体现;可比性指同一数据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程度。

二、当前科技资源调查的数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科技条件资源数据进行控制,包括强化调查表的科学化设计、加强各级填报单位对调查的重要性认识、采取多种审核方式、开展数据评估工作等,严把数据质量关。资源调查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了调查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调查数据质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存在数据漏填现象,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二是存在虚假的数据,严重影响了调查数据质量;三是存在拼凑的数据,未认真核实数据;四是统计手段的局限性,网络填报系统还不完善。

结合历年调查实际情况来看,造成科技资源调查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科技资源调查内容过于宽泛,增加了基层填报人员的负担;其次,调查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增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再次,需提高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反映调查单位的真实状况;最后要提高调查工作的标准化水平,增强可比性。

三、资源调查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的设想

(一)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以政府科技管理决策的需求为关注点

统计数据生产者应当理解用户当前和未来对统计数据的需要,满足用户要并争取超越用户期望。资源调查的最终目标是为政府科技条件资源建设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调查摸清科技条件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等,调查如何能更好满足政府对的需求,是其首先关注的问题。

2.对调查数据质量的全面控制

统计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资源调查的过程也如此,调查数据质量问题可能发生在每个统计工作中,要实现对调查数据质量的控制,要对调查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包含全程控制及全员参与。

(二)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资源调查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由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1.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1)调查项目与指标的设定技术

调查项目的设立要

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指标的科学性;二是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三是调查数据的对科技条件建设的支撑作用。调查指标的设立,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能够取得资料,必要的内容不能遗漏、不必要的或者不可能得到的资料不能列入调查项目中。

(2)统计数据质量的分类控制与评估技术

统计数据质量的分类控制与评估技术是把统计分组原理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估的各项质量活动有机结合,对统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中有关统计数据质量的活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确定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强点、弱点以及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强点、弱点、以及影响因素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监督、改进措施的技术体系。

(3)利用数据质量比较分析技术

比较分析技术的原理是根据统计数据生产过程及结果确定统计数据质量证据,依据质量证据与相应的统计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统计数据质量结论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的技术方法。比较分析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执行的统计过程及结果与相应的统计过程及统计真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差距,确定数据质量水平。

(4)调查系统的优化

资源调查系统是数据数据质量约束的直接工具,进行相对简单的数据校核关系的判定。数据填报系统的优化,降低填报人员数据上报难度。

2.数据质量控制保障体系

资源调查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系列保障体系,包括对调查的资源的投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调查过程及制度层面保障要素。  (1)调查工作的资源投入

必要的投入是科技条件资源获取调查数据,开展调查工作的基础。包括国家对科技条件资源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投入。稳定充足的调查经费、专职调查人员的配备对调查数据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

组织机构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体系的健全与有效运转为数据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层级单位明确职责,中央管理部门对调查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支持、数据管理、监督评价等;地方组织管理部门发挥落实相关政策、实施调查、上下沟通、利用数据等工作职能。

(3)调查组织过程的全面控制

调查质量控制的保障体系包括对调查整个过程的关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需要时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在问题发生时确保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纠正。

3.相关制度保障

(1)推进《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

《统计法》是各项政府统计工作必须遵守的法律,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统计法》的保护。科技部应依托《统计法》的基本要求,制定《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管理办法》,为资源调查提供制度保障和实施依据。

(2)建立并完善联动调查机制

加强资源调查联动机制建设,实现调查资源的整合。加强横向联动,实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省市之间的交流;强化上下联动,整合部门内部、省市自身的资源。

(3)推进相关管理制度发展

资源调查覆盖的范围较广,有一些是其他统计所未涉及的项目,如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有效工作机时的统计,需要仪器设备有完整的设备使用记录,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单位机时记录情况方式不一,难以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国家资源调查可以通过调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及生物种质资源的规范管理。科技条件资源的规范管理最终将提高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傅德印.?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壅臣剖葜柿靠刂萍际跆逑礫j].统计理论与方法,2000(3):19-24.

[2]刘洪,黄燕.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研究—趋势模拟评估法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7(8):17-21.

[3]张德然.统计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方法[j].《统计研究》,2003(5):53-55.

[4]rawsk,i t.“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a,12(4): 347-354.

[5]金勇进,陶然.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j].《统计研究》,2010(1):62-67.

[6]颜德纶.论统计数字的全面质量管理[j].《统计研究》,1990(2)

:第54-59.

[7]傅德印,刘晓梅.《贯彻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j].《统计研究》1994(6):47-50.

[8]余芳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方法及经验[j].《北京统计》,2003(7):54-55.

篇11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组建以来,在原有调查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业抽样调查和正在酝酿中的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及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物业管理及中介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约束调查工作开展的内外在因素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和改善,调查工作难度成倍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原三支调查队网络建设参差不齐

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成立之前,农村调查网络以县为轴心建队联网,城市调查网络以少数中心城市和少数市县区为轴心建队联网,企业调查网络以中心城市为轴心建队联网。合并后的调查队以市和县(市、区)为轴心建队联网,县级调查网络有所收缩,市级调查网络有所扩张,形成了“一扩一缩”的调查网络体系。连接调查网络末端的城乡住户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调查网络系统,在实施调查过程中由专职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包户入村采集数据;规模以下工业等其他一些抽样调查,则需要地方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等抽样调查企业分布面广,统计基础差,企业法人配合程度差,调查难度大,尤其是以村为单位的整群调查企业,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陈旧,信息渠道不畅,调查比较困难,在地方统计局的代管下,因费用、装备等因素影响,建网相当困难。国家调查队在抽中整群村的调查中,直接采集数据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

(二)建立调查网络的环境亟待改善

1、外部环境不理想。目前,各省(市、区)政府提出了对各地、市政府及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后,地方统计部门抓住机遇纷纷组建地方调查机构,利用健全的县、乡、村级组织机构,利用行政手段组织采集数据,就城乡居民收入等问题纷纷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调查的频率、规模等与国家调查网点重叠。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国家调查队开展抽样调查的路子怎么走,对统计资源调查归属管理渠道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2、内部环境较差。一是现有调查队伍机制不灵活,知识老化;二是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偏重。组建后的县级调查队也只有7-8人,是县级统计局人员的一半。从其行政职能来看,要承担原三支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新布置的各项抽样调查任务,压力可想而知;三是统计市场环境复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调查对象配合程度差,调查对象不配合调查的现象经常出现。四是调查网点少,全面完成各项调查任务难度加大。以陕西为例,陕西共有35个县级调查队、10个市级调查队,调查网络仅覆盖全省11个市区和107个县市区的38%,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而调查样本却覆盖着全省11个市区和106个县市区。因此,在组织各种调查活动中,因调查网络不健全,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二、建立国家调查网络面临的机遇

目前,国家调查队在建立健全调查网络方面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建网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调查信息的需求为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局与调查队的业务分工原则来看,统计局以全面统计为主,调查队则以抽样调查为主。这一分工是明确的。我国在统计上实施的是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并轨运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两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将统计调查的领域大大拓展,极大地满足了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需要,也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统计调查业务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定位。国家统计局把农产品生产领域、居民消费品领域、规模以下工业生产领域、资质以外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领域、物业、中介、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经营领域、部分行业的服务业等抽样调查工作交给了调查队,而这些领域正是全面统计比较困难,涉及范围较广的新领域,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领域,对党政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研究市场经济问题,正确决策非常重要,但在不健全的市场统计中,这些领域的资料采集非常困难。因而,必须站在统计就是服务的理念上解决有关采集调查资料的网络问题,只有调查网络健全了,采集数据的渠道畅通了,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这是一次难得的建网机遇;第三,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力度的加大,将全面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抽样调查工作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这些都为建立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市级调查队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的呼声给调查队系统建网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已将城乡居民两个收入、价格等重要统计指标纳入了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范围,各市级调查队也有围绕这一机遇,想为政府服务,但没有统一指导市级调查队完成考核工作的调查方案,市级调查队难以实施。各市两个收入如何规范管理,这就是个问题,但也为建立健全调查网络,统一组织开展调查工作,为地方政府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调查机构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所作为,失掉机遇就失去了机会。城乡居民收入是反映各级政府关注民生和民声的两个重要指标,如果不规范管理也会出现如同gdp核算的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等都需要规范管理,这对统计调查系统来说是难得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健全国家调查网络建设的思考

当前,全国经济正在实施又好又快发展和加紧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重大战略,为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调查机构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出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调查网络建起来。

(一)原三队建网的经验与启示

原农调队面向农业、农村、农户的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村、农户记账和聘请调查员收账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城调队面向城镇住户和价格调查,采取了队工作人员包户和聘请调查员包片采价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联网问题;企调队面向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采取了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办法,在开展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中,在网络建设上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认为在整群抽样调查村聘请调查员作为选聘调查员初期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二是建立畅通的运作机制来源于当地统计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配合,这种运作机制在调查中取得了成功;三是在构建调查网络建设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

(二)全面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建设和制度建设,前者是行政行为,后者是部门专业行为,只有在两种建网行为同步并举时,调查网络建设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寻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政府支持及经费支持是陕西建网的立足点。

1、推进调查网络建设应树立大调查网络意识

目前,陕西调查系统全面聘请调查员制度的面较窄,需要在建网上加快步伐和提高质量,建网和聘请调查员切忌做表面文章,不要与统计机构重叠。建立调查网络必须要有大调查网络意识,既要考虑到以省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以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和国家开展多项抽样调查工作建网的需要。在调查网络的管理上一定要体现出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完善报酬兑现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上下联系制度等。在外部管理上,要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建立的大调查网络,基本可以满足以省、市为总体开展抽样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满足对新经济增长点变化因素监测的需要,满足国家在新开展统计调查领域抽样调查工作的需要,满足快速调查的需要和对调查数据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2、实现在村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大调查网络系统

陕西共有村民委员会28857个,街道办事处167个,乡级政府677个,镇政府903个。按人口计算每个村民委员会约为860人左右,若考虑到经济活动与人口的关系,应该在1500人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和所有街道办事处中建立调查工作站,考虑到市级队为地方政府服务建网的需要,陕西需要建立14000个―15000个调查工作站,在调查工作站的领导之下聘请调查员,调查工作站对聘请调查员的业务和调查资料负责,在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建立调查工作站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应看作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发文批准方可执行。建立调查网络需要的经费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3、对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调查企业坚持网上直报

目录调查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管理规范,统计基础较强,统计力量比较雄厚,统计意识较强,统计手段比较先进,应该充分利用国家调查网络优势,扩大对目录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网上直报范围,既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减少调查队系统的报表负担。目前,调查总队已具备了企业网上直报的硬件条件,国家统计局应该在软件等条件方面,包括发文布置、制度修订、程序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企业从复杂的纸介质报表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统计调查市场环境的治理势在必行

篇12

1统计调查质量的涵义

统计调查质量在《统计学术语词典》的定义是:从总体目标中获得数据。包括抽样调查、普查、获取报表数据以及合成数据(插补或模型估计)。众所周知,统计包括统计数据和统计工两层涵义。因此,统计中的质量可归为统计调查质量。 如果把统计调查看做生产过程,其质量的可定义为符合标准,也就是调查过程的质量;如果把统计调查看做统计生产成果,统计调查质量则可定义成满足需求,即统计数据的质量。

2统计调查质量的维度分析

统计调查质量包含多方面质量特征,有的特征适于管理调查过程,有的则适于评价数据质量。为了更好理解统计调查的质量,可从调查过程和主体两方面来进行维度分析。 

2.1统计调查质量的过程分析

根据关注的调查质量特性,统计调查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1)狭义层次指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依次是设计、实施调查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这一过程主要关注统计调查质量的经济和准确性。(2) 发布统计数据传输。首先,数据传输发布是时效性维度的及时性。统计机构一般对数据的最后发布时间作出规定,这种发布对数据本身发布系统以及第一层次的各生产阶段时间都提出了时间限制。其次,数据传输发布具有保密性,一定要对被调查者隐私进行保护。(3)了解用户需求,制定调查、评估数据质量, 数据用户对数据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形成循环工作系统以及可以改进的广义质量调查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这就提出数据可得性、时效性、可比性、可释性和一致性。满足的程度取决前两个过程层次的完成情况,三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2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主体分析

调查过程的成果的调查数据,调查过程的质量在数据中得到反映。一是,数据本身质量特性的要求;二是;统计数据质量与调查过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数据与参与调查主体的关系, 因此,调查的质量维度应对参与主体进行分析。(1)统计数据自身质量特性具有准确、一致与可比性。统计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要通过反映总体特性的数据来体现,既要反映出总体的量,又要反映出各部分的量 , 量的关系以及量的界限。(2)统计数据与参与调查主体间的关系是:统计数据生产者是统计机构,统计数据使用者是数据用户,统计数据提供者是被调查者。不同参与主体不仅要满足数据本身的质量,还要关注调查数据的质量维度的特点。满意的数据调查质量是能够让调查主体统计机构、数据用户和社会公众受益。(3)从被调查者角度来说,认识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体,调查主体统计机构克服矛盾, 必须考虑被调查者的利益,对其资料必须进行严格的保密。

3评估和改进调查数据质量

分析统计数据维度,是为了评估调查质量、进而进行改进,提高数据用户的满意程度。

将统计调查的质量分为过程和数据质量,目的是为了让让前者发挥控制与改进调查过程的作用,而后者用于使用、评估和改善调查结果的作用。具体方法有:(1)对定量要素展开趋势和帕累托分析,对定性要素进行因素鱼骨图分析,对质量改进效果进行灵敏度成本和收益分析。(2)使用评估数据时,首先评估数据本身和参与主体,找出数据使用评估的优缺点,不断反馈,改进质量形成良性循环。(3)让生产者与用户者同时工作,通过统计机构与调查数据用户间的互动来解决调查过程与数据用户的需求矛盾,提高调查质量。一方面,数据用户主体了解了数据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当涉及需求的质量维度发生冲突时, 他们可以对其可得性、可比性、目的性和一致性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另一方面, 由于数据最终的成本和准确性是数据生产者的知识和专业两者的函数。统计机构对于数据的成本、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客户满意的目标更具有经验。

4结束语

无论从调查管理过程还是完成数据统计的改善角度来看调查数据的质量 ,都证明调查数据的质量维度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存在的必然性。我国政府统计部门若能借助统计调查质量的分析报告,对调查质量进行分解和分析,找出影响统计质量的问题,循序渐进逐一解决, 形成循环改进系统; 并将其纳入调查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相信我国的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美国运输统计局(BureauofTransportationStatistics,BTS)的职责,是努力获取数据并客观地分析解释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运输的深入理解,将用来帮助政府决策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BTS致力于3项中心活动:创造、管理和共享运输统计知识[5]。(1)创造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设计和管理运输调查,收集、解释来自于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的运输数据。(2)管理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提取和编辑的数据来自于许多资料源,以提供专业、最新的运输信息。(3)共享运输统计知识。每个年度出版运输统计报告和有关分析报告,使得BTS的合作者以及私人和政府组织能够共享这些运输统计知识。欧盟统计局(Eurostat)是欧洲联盟的一个统计机构,它的任务是提供给欧盟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它收集和分析来自欧盟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欧盟内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更为明确地实施和分析欧盟的政策。欧盟统计局主要统计的内容为:常规和地区统计;经济与财政金融;人口和社会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渔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环境和能源;科学和技术。欧盟统计局的框架为:法律;欧洲统计系统(ESS);统计委员会;在线共享数据系统(RSS)。欧盟统计局将交通运输统计和环境报告统计编撰在一个年度统计报告中。而且利用RSS系统及时更新每个成员国的运输统计信息。同时也不断出版新的有关运输统计数据分析,运输统计方法探索的出版物。

1.2我国运输统计职能部门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下设统计处。运输统计机构的级别较低,人员配备极少,难以应付全国繁重复杂的运输统计任务。主要是从各司局那里直接获取数据信息,加工整理的力量薄弱。各司局则从各省厅的对口部门内获得数据信息。基层的运输统计人员力量就更为薄弱。省级运输管理局综合规划处其中的一项职责是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报表的下达、汇报及上报,统计工作很多是单人负责,最多配备一个帮手。各地市(县)的运输管理处(所)中的运输统计人员基本就是单人,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基层单位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总之,承担公路运输统计具体工作的运输管理部门,从人员配置上很难满足运输统计工作的要求。

1.3建立各级公路运输统计机构

要建立运输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对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应整合综合规划司统计处的职责范围,将水运局的统计职能纳入统计处。建议在统计处内部成立道路运输统计中心、水路运输统计中心,分别负责全国道路、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运输以及内河、港口、远洋运输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口成立运输统计处、统计科,分别负责本省、地市的道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工作,进行运输统计数据的逐级收集、处理、管理、上报工作。根据目前基层运输管理现状,县级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统计工作,而运输统计主要由交通运输部和省厅、地市负责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将交通运输部统计处的工作职责定为:①负责调大运输统计项目。如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6]。②运输统计信息的收集。收集交通运输部各职能司局的运输业务数据;开展与交通运输部之外统计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关统计数据。③运输调查的组织。将涉及行业外的运输调查项目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不亲自调查,而主要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工作,回收、处理、分析数据,调查结果。省级运输统计处和地市级运输统计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部里的运输统计工作,完成本省、市的重大运输统计项目;收集省运输管理局、地市运输管理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监督检查本省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项目。这种统计管理模式除了尽可能保证运输统计工作的成效外,也可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因工作经验、兼职繁忙、工作调动等因素造成的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问题。

2完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运输统计指标分布于各统计报表制度中,随着社会和运输业的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整合。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完整而成熟,其中一些指标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每年出版年度运输统计报告,统计指标和图表完整,数据挖掘分析充分,统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国内运输统计机关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中国的运输统计报告,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2.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BTS每年出版的年度《国家交通运输统计》,依照该交通运输统计报告,获得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几级指标层。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①交通基础设施;②汽车、飞机、船舶数量清单;③交通运输设施使用状况;④出行和货物运输;E.交通运输运行管理状况。第二章交通运输安全:①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安全状况;②航空运输安全;③高速公路运输安全;④货物转运安全;⑤铁路运输安全;⑥水路运输安全;⑦管道运输安全。第三章交通运输与经济:①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②交通运输与消费者支出;③交通运输业的营业收入、就业和生产率;④政府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收入。第四章交通运输、能源与环境;①美国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②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③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使用效率;④空气污染;⑤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7]。

2.2欧盟能源与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欧盟运输统计局每年出版年度《欧盟能源与运输的统计数字》,这里也只列出几级指标层,总体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的运输统计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分类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部分:常规统计数据。①常规统计数据;②GDP;③就业\失业率;④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⑤人口数;⑥欧盟成员国对外贸易:进口\出口;⑦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部分:能源。①总体信息;②能源概括性信息和供应安全;③能源产品税收;④电力;⑤能源产品价格;⑥成员国能源统计;⑦候补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源统计;⑧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第三部分:交通运输。①总体信息;②货物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③旅客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④货物和旅客运输(非周转量统计方式:航空、水路);⑤交通基础设施;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数量;⑦运输安全[8]。

2.3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截止2004年,经原交通部审批正式生效的公路交通统计调查项目一共10项,都是以报表制度的形式,由综合规划司等4个司局负责填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报表的一些统计指标有重叠,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现象;第二,部分指标内容陈旧,需要更新;第三,统计报表只有表,没有图,缺乏直观性;第四,不同统计报表数据的信息是分割的,没有一个平台将报表数据放在一起,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数据的利用率低。发达国家运输统计主要集中在运输生产指标、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输安全、运输与能源环境保护等若干方面。根据国情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性国外经验,完善丰富公路运输统计指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运输指标体系涵盖以上5大类统计指标。通过这些基本指标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扩展指标。建议对现行的10项公路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将报表制度中的指标归类到5大类指标中,同时更新指标和添加部分新指标,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由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挖掘。定期月(季)度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分析报告,年度交通运输统计报告,难度高的报告可委托行业专家撰写。

3落实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运输统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靠运输统计部门实地采集数据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外都建立了运输信息联系制度。发达国家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和完善的法律规章,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我国的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与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所以,落实运输信息联系制度是实施运输统计的保障。

3.1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美国运输统计局通常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需要调整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行政部门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9]。美国运输统计局已经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能源部、环保署、劳工部、商务部、联邦公路局、国土安全部等都建立了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另外美国典型的运输信息报告制度如:国家运输数据库(NTD),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收集运输数据和信息。

3.2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加拿大运输部所属的运输数据处负责数据收集、维护和传播与运输系统相关的数据。为了有效地履行收集这些数据的职责,开发了数据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运输数据处选定实施的数据库项目包括:航空运输数据电子收集系统(E-CATS),运输项目字典(TOD),国家路边调查(NRS)[10]。其中连接重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ECATS系统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管理航空运输和安全的重要参考,NRS的数据是加拿大货物运输量和货物流向的主要数据来源。

3.3我国运输统计信息联系报表制度

首先,应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公路运输统计如果掌握了重点企业的运输情况,就等于获得运输市场的概括情况[11]。200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公布了交通运输部部级重点联系运输企业名录。但是,部级重点联系公路运输企业有152家,样本数量远远不够推断全国的公路运输情况。因此,借鉴国家综合统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增加面向基层运输统计机关的重点联系运输企业,通过建立连接各级基层运输管理机关的企业网上直报系统,集成报表的下发、数据审核、报表上报等功能。其次,应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联系制度。运输行业涉及面广,单靠运输管理部门一家无法获得更为广泛全面的信息。所以,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政府内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也可签立合作协议,定期交换纸质文件。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统一数据口径,提高数据信度,节约时间和成本。基层重点联系运输企业、政府信息合作部门通过专用信息平台将数据传送到市级运输统计科,统计科对数据汇总、审核将地市数据呈送到省级运输统计处,统计处再经过整理、汇总、审核将省级数据呈送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统计处。最后,报表的设计应尽量考虑企业能够直接使用现成业务数据,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填写报表的难度和提高报表的填写质量。企业需要专人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将数据报送质量和企业年审挂钩,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4试行运输统计项目外包

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由于统计过程复杂,工作量巨大,国外开展这类项目主要外包给专业统计机构。我国运输统计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满足社会对运输统计的要求,应积极探索与社会统计机构合作,试点开展社会运输调查。

4.1美国运输统计项目的外包

美国运输统计局根据运输统计项目的特点,对一些涉及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进行了外包。由于这些调查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质,而且调查工作量大,需要人员多,后期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美国官方的统计机构将这些调查项目外包给知名的社会调查机构或公司,例如:美国的GENESYS公司、M.Davis公司、MDAC公司、Westat公司、Morpace公司等。这些调查机构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调查技术进行社会调查。政府统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调查数据的质量。总体上,这些社会调查支持与运输相关的广泛的主题信息的收集。

4.2我国运输统计项目应面向社会

从美国一些涉及全社会的运输统计项目看出,这些项目能够广泛收集社会公众的出行状态信息,获得居民的出行数据,以及公众对交通运输的意见和满意度。对合理规划运输发展、规范运输市场管理、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获得民意信息恰是我国运输行业急需重视的方面。因此,我们也应开展有关交通运输的社会调查,获取全社会的意见信息和数据。交通运输部负责试点开展交通运输社会调查项目,例如:公务出行调查、家庭出行调查、交通运输安全调查、运输与能源环境调查等。政府对这些调查项目主要提出指导原则和方针,具体的实施、调查程序的细节,数据采集方法等,可以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完成。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会调查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调查的质量。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该为机构顺利完成调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统计技术

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先进的统计技术,提高了统计效率,降低了统计成本,保证了统计质量。我国的运输统计工作主要是人工操作,辅助以计算机处理。随着我国运输管理部门经济条件的改善,应逐渐采用先进技术,根据调查项目的特点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5.1美国的运输统计调查技术

国外数据采集技术非常发达且方法多样。根据调查需要和成本约束,可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甚至一个调查项目同时使用多种调查方法,以达到高效、低成本、减少非抽样误差的目的。信件调查技术: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进行调查,信件内容包含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调查表、填写说明、回执信封等。信件调查一般用在行业内针对商业机构具有强制性的调查项目中,而且调查已经在行业内较为成熟,被调查者很容易接受调查并按照要求填写和回寄调查表[12]。例如:美国商品流动调查(CFS)、运输者财务和运营信息调查等。电话访谈调查技术:电话调查目前在美国使用的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技术。在社会调查中,常利用该方法进行个人、家庭的民意调查,在美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样本利用电话号码清单或者计算机随机拨号技术进行抽样调查获得[13]。例如:美国家庭出行调查(NHTS)、运输统计的综合调查(OmnibusSurvey)调查主要利用CATI技术[14]。电脑自填式数据库调查技术:美国国家运输数据库(NTD)由660个运输服务提供者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报告系统给NTD提供数据报告。美国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将警方交通事故报告的信息按照规定的标准编码,录入FARS系统的专用软件中。计算机统计软件:在运输调查中还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技术,在样本分层、样本抽样、样本权重的调整、数据误差的计算和控制、数据的汇总等,都使用专门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运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技术:专用软件GeoMiler,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多式联运网络数据库来计算运输英里数。它集成了解决运输路线问题的地图可视化功能,以处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的选择问题。该工具的运算法则建立在美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络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优路径”选择上。该软件技术已应用CFS中,自动规划商品流动需要的最优路径,形成可视化的商品运输流量和流向图。

5.2根据国情借鉴国外调查统计技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