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培训总结实用13篇

信息流培训总结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1

2数据库设计

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要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需要一个安全、高效、高处理能力和吞吐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比较、分析,并从实际应用的数据规模、易用性、成本等方面出发,本系统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作为数据库的管理系统。MicrosoftSQLServer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能与其他系统间实现完美交互操作,具备可靠、易用、容易管理等特点,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库解决方案,为关键业务提供值得信赖、高效、智能化平台,支持基于策略的管理审核和大规模的数据仓库。

2.1存储类型

通过分析实际培训数据得出,数据存储类型可以分为文本型、文件型和Image三种。其中“文本型”是指以文字的方式存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文件型”是以文件的形式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如多媒体、Office等;“Image类型”是对要求权限高的文件型数据进行存储。

2.2文件结构设计

根据功能设计和数据流图分析,可将整个干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贮分为公共信息和培训信息两部分。为方便管理,在MicrosoftSQLServer中,将上述两部分数据统一到一个数据库中,以不同的文件名前缀进行区分管理。干部培训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以项目信息主文件为例。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2

参加此次培训的旗县市为全区信息直报点和准直报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信息得分在全区排名靠后的旗县市,二是刚刚加入直报点或准直报点的旗县市。我盟共有三人参加,其他两人分别是盟委办公室的武永红同志和突泉县委办公室的王洪志同志。我们一行三人于7月**日报到,报到当天没有安排培训内容。7月**日—7月**日进行了两天的培训,安排了五次讲座和一次交流,五次讲座分别是由信息调研处副处长陈静主讲的《如何围绕领导决策需求提高信息工作质量》、信息调研处孙立伟同志主讲的《重大紧急住处的处理与问题类信息的挖掘》、信息调研处王科峰同志主讲的《结合上报中办谈如何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信息调研处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永喜同志主讲的《认真研究党委办公厅信息刊物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上报信息的针对性》和信息调研处信息中心主任张晓东同志主讲的《加强调研工作进一步发挥信息的参谋助手功能》。讲座结束后,进行了半天的信息工作交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副秘书长张守孝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7月**日进行了一天的参观,分别对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托克托县电厂、药厂,呼市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如意开发区进行了参观,7月**日我们返程。

二、几点建议

(一)要做到喜忧兼报。我们上报的信息往往是报喜的多,报忧的少。通过学习得知,一般报忧的信息采用率会更高,但在报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本级党委的态度以及工作措施写进去,这样既能使上级党委了解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也能够知道我们的工作态度,促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是搜集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能够及时上报的有效保证。要进一步健全办公室与各地、各部门的信息网络,尤其要健全与经济、公安、、人大、政协等部门的网络通道,使一些有价值、有时效性的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并及时上报,以提高信息的采用率。

(三)加强信息报送的针对性。针对盟里的信息刊物有重点的加以报送,现在盟里的信息刊物主要有兴安动态、要情摘报、兴安信息、领导参阅这几种,在上报信息之前,我们一定要清楚所报的住处是要在哪个刊物上刊发,这样才更有针对性,采用率也会更高。

(四)信息报送流量要合理。所谓信息流量就是指每周或每天的报送的信息量,以前我们在报送信息的时候存在流量不合理现象,一天集中报送几篇信息,这样往往对信息的采用不利。今后的报送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把一周内的信息进一步按天细化,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都能够被上级信息部门采用。

三、取得的收获

(一)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一方面,与全区部分旗县市信息工作同志建立了友谊,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他们信息工作的先进之处,同时,也与信息调研处的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架起了与他们经常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就是与盟委信息科的同志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为下一步信息工作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到了知识,发现了不足。在两天的培训过程中,通过信息调研处五位同志的精心讲解,使我在信息文稿撰写、重大信息紧急报送、信息报送针对性、如何加强信息调研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也发现我以前工作中的许多不足,如存在为本级党委服务质量不高、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明显,上报信息时效性不强、信息流量不合理经、信息结构失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加以改正。

7月信息培训工作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新聘员工培训个人总结

公司新员工工作个人总结范例

市农村信用联社2012年工作个人总结

2012年公司职员工作个人总结

2012年公司办公室工作个人总结

教师到小学支教工作个人总结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3

一、引言

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传统培训管理方式在便捷性、实施效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辅助培训与管理手段,信息化移动终端的应用发展给培训业务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支撑,使构建集培训资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培训平台变为可能。

二、供电企业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一)培训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不够高

培训资源缺少统一管理与存储平台,而且不同资源的管理部门不一样,导致在各培训班申请资源时,容易出现资源重复占用、资源的预订情况不清晰、会议室的服务员安排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却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培训教室的授课记录无法有效统计等问题。

(二)培训计划跟踪与反馈实效性比较差

目前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都是由人工按月和承办部门进行拆分,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高,同时实际培训与计划会存在差异,结果导致一方面不能实时了解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对应增补的培训也无法实时反馈。

(三)学员培训报名流程不够规范

培训通知中规定了各单位培训学员的报名名额,为了完成报名任务,各单位组织报名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实际参与培训的学员与报名的学员不一致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后续班主任在组织报到、安排住宿、考勤等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如果存在顶替别人参与培训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培训结束后统计参培人员名单与实际名单不一致,从而容易滋生培训专业户,达不到培训效果。

(四)培训实施过程操作效率比较低

目前公司在培训组织实施环节、培训一级评估环节、培训学员报到、签到环节、培训指南及课程安排等,仍然是通过电话、纸质等人工方式进行操作,没有有效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手机终端等技术手段,导致人工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培训资料存储便捷性不够突出

目前公司在培训过程中所涉及到培训过程资料和培训教学资料,都是采用纸质化存储方式,与计算机存储方式相比,纸质存储的成本更高、时间更久、占用空间更大、获取更困难。

(六)培训数据结果应用价值不够明显

在公司层面,无法实时监控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不能查看各培训班的实施情况,无法建立各培训项目的项目档案等;在部门层面,无法了解参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报到、考勤、结果等情况,无法建立每个学员的培训档案等;在培训中心层面,无法统计培训资料使用情况,无法实施监控计划执行情况,无法实时统计班主任承办培训项目数量,无法实时统计讲师的授课课时等。

三、供电企业培训信息化移动终端应用设计

(一)培训系统应用设计

1.总体业务流程设计(流程图见图1)

2.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统一建立培训资源库,制定培训年度计划,并将其分解为月度培训计划,根据月度培训计划指导并组织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过程实施分为培训计划、培训开班、学员报名、培训实施四个阶段。具体培训系统功能架如图2:

3.系统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资源管理

包括教室资源、会议室资源、机房资源、实训室资源、教师资源、客房资源及餐饮资源。

一是资源库的创建,根据类型统一存储各类资源,形成资源库,可以通过检索条件快速查找资源。二是资源库的更新,包括资源名称的更新、资源详细信息的更新、资源状态的更新等。三是资源状态查询,根据时间可以实时查询的资源的占用、空闲状态,可以定位资源被占用的培训班信息。

(2)计划管理

包括年度计划管理、月度计划分解、计划监控、年度计划按月汇总、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

一是年度计划管理,年度计划的新增、调整、删除、批量导入导出。二是月度计划分解,根据年度计划里培训时间将计划分解到各个月份,形成月度计划表。三是计划监控,根据培训班的实施情况,实时监控计划的执行进度。四是年度计划按月汇总,系统自动根据月度计划分解表,形成本年各月份培训计划的汇总表。五是年度计划按实施部门汇总,系统自动根据计划中培训项目的承办部门,形成本年各实施部门承办的培训项目汇总表。

(3)开班管理

包括开班基本信息维护、课程维护、名额维护、二级评估报告维护、客房预订维护及其他信息维护。

一是开班筹备,从计划中选择需要培训的项目,系统自动带出项目的基本信息;班组

确认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完成培训班的其他信息填写。二是课程信息维护,包括课程名称、培训内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学时、讲师、培训地点。三是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名额分配,班主任根据培训项目主办部门要求,设置好各单位参与培训的学员数量。四是二级评估模板维护,班主任根据考核要求,设置学员需要评分的考核项目及各项目权重,如平时成绩、课程成绩。五是餐饮信息,系统根据培训班学员数量及餐厅同时容纳人员数量,错开学员就餐时间。六是客房信息,设置培训期间各学员需要的客房床位数量。七是开班监控,管理者对培训班的开班筹备进行监控,了解开班进度及开班详细信息。

(4)学员报名

包括学员的注册、在线报名、汇总、班主任报名审核及报到提醒。

一是学员注册,从ERP中获取人员信息维护到系统中,员工通过工号或身份证完成信息的确认及报名等工作。二是在线报名,学员登录到系统中,选择可以报名的培训班,点击报名完成报名工作。三是培训汇总,可线下收集培训学员的信息,统一导入到系统中提交至培训班班主任;也可以让学员线上报名,培训专责统一汇总至培训班班主任。四是班主任报名归档,班主任根据开班筹备时的人员分配情况,监控各单位的人员报名提交情况,督促在时间节点前完成报名工作,并自动完成报名归档工作。五是报到提醒,班主任完成报名归档后,系统自动给学员推送报到提醒信息,信息中包括报到时间、地点、课程安排、培训班联系人、电话等。六是报名监控,管理者对各单位培训报名情况进行监控。

(5)培训实施

包括学员报到、学员考勤、学员评估、二级评估、费用结算、资料归档等内容。

一是学员报到,学员在指定的报到地点,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完成报到工作,报到时系统会自动定位报到时间和报到地点。二是学员考勤,班主任首先需要设置整个培训期间的考勤地点和时间,学员通过扫描培训地点的二维码方式,完成考勤工作。三是学员评估,学员在班主任启动评估后,可以在手机app端或电脑pc端完成一级评估工作,系统根据所有学员的评估结果自动生成本培训班的评估报告。四是二级评估,班主任根据二级评估模板设置的考核项目,完成学员培训结束后各考核项目分数的录入。五是费用结算,班主任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按费用清单录入到系统中。六是资料归档,资料主要分为过程资料和教学资料,有些资料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如报到表、考勤表、课程表、学员评估表等,不能系统自动生成的资料班主任通过附件上传的方式完成。七是实施监控,管理者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学员报到监控、学员考勤监控、学员评估监控、费用结算监控及培训资料的监控

(6)档案及统计报表

根据系统培训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形成具有辅助决策价值的统计报表或档案。

(二)移动APP应用设计

1.移动业务架构设计

借助微信及移动APP功能构建员工培训实施平台,实现培训前准备、培训执行、在线或下载课件、在线测评、资料推送、结果统计与反馈等系统化闭环培训;围绕着所学课件,展开互动交流,实现群体性培训与学习。

具体的培训实施移动应用流程图如。

2、APP功能模块内容设计

(1)培训前准备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培训微信群,学员通过公众号查找或二维码扫描加入微信群。其中包括消息功能、推动APP安装说明功能;

搭建移动APP学习平台。学员通过微信群下载APP,并用手机号注册登录后,接受平台推送的培训相关信息及学习资料。其中包括推送资料功能、在线学习功能、下载课件功能等。

(2)培训执行

搭建学员在线报名、考勤、测评、评估平台。实现微信或移动APP线上报名、考勤、培训结果检验以及对授课老师评估等。

(3)互动交流

充分利用微信和移动APP平台的功能,比如学员内部交流、获得专家辅导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4)培训结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将培训期间所有的培训资料、课堂表现、测评结果等收集整理,并推送至移动APP平台,实现培训信息的协同与应用。包括在线统计与反馈功能、指标管理功能等。

实现了培训管理的标准化、移动化、集约化管理,为学员提供便捷服务,为承办部门提高培训管理效率,降低培训管理费用;保障主办部门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三)培训管理过程标准化

通过培训管理信息化移动应用的建设,对培训管理整个业务过程进行了梳理、角色划分职责进行了界定,从而使培训管理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基本信息、角色分配、流程监控、培训资料实现标准化。

(四)学员自助培训移动化

支持手持终端设备,通过App、扫二维码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或离线培训报到、二维码定位、考勤、培训评估、培训跟踪等;通过移动培训平台记录员工培训情况和给管理者提供查询统计员工培训情况。

(五)培训资源管理集约化

实现教室、机房、实训室、后勤、师资、客房等培训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使培训组织者能够清晰了解培训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料,达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训资源使用情况排名见表1。

(六)培训档案存储自动化

培训结束后所形成的学员培训档案、培训项目档案、教师培训档案等资料将会自动归档存储,从而保证培训档案的安全存储与快速更新,构建完整的培训档案库,为学员进一步移动培训与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七)培训数据展现图形化

针对培训实施过程所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形成直观的图形展示界面(见图4)。为培训管理部门提供全视角的培训数据实时查看、跟踪与分析功能,并为公司高层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以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系统开发项目为基础,给出了培训信息化移动应用在电力行业的业务架构,分别对应学员的报名、互动、交流以及管理者对学员和学习资源的管理。通过引入更高效的信息化移佑τ闷教ǎ为学员和培训管理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培训开班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数据管控等管理功能,提高了整体培训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培训信息与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该研究对各位同类从业者或相关公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4

Key words: crew train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training institution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17-02

0 引言

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所以在船员培训管理当中,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信息化管理已经必不可少。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生活品质。

1 我国船员培训管理的现状

全国船员培训工作会议于2009年9月24日在大连召开,它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人才,随着我国航运事业不断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员越显缺乏,会议提出,目前我国年培养规模已达44000余人,目前我国已有25所中专、16所高职院校、12所本科院校开办航海专业,随着我国船员教育培训机制的不断改进,我国船员的知识、技能和交流都有不小的提升,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措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基础条件的不断优化,但是从国际社会来看,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船员,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尽快提高我们船员的技能水平,提高知识和交流。加强船员教育培训能力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培训班开班多、学员多,给培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培训机构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来完成,给培训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缺少科学便捷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学员学籍管理、船员培训管理、船员教育和培训教材管理等。传统的培训模式,培训部门往往是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如果培训量班次比较少,几个培训管理人员还能忙过来,从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都是一手操办。如果几个班同时进行,或是开班的规模大一点,就会捉襟见肘,这些问题是传统的培训管理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就拿一个班次来讲,要申报开班申请,汇总参培人员信息,再把名单和培训计划交给主管单位相关领导批准,最后统计出培训人数、需要安排的场地器材等等,工作量十分巨大。在这种形势下,对于船员培训机构而言,如何对船员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船员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日常工作日趋复杂繁重,而且对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就成了培训机构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船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具体地说,对培训信息重组,调动培训管理人员的信息潜能,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是培训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组织培训活动,从而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良好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将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便于培训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船员、培训机构和海事管理机构三方都提供便利,培训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船员的培训效益,极大地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提高船员培训管理水平。因此,只有依靠培训专业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才能使培训管理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将船员培训管理工作同信息化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培训管理流程进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统筹配置是工作中的重点环节。

3 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下面以广东海事局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培训中心为例,要从海事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两方面同时着手,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实现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讨论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实现方式。

3.1 船员培训机构 我们提出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分析船员培训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1.1 船员培训管理工作现状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其船员培训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培训学员数量逐年增长,培训工作量日益繁重。近三年来,海船三管轮适任评估2584人次;海船三副适任评估3405人次;值班水手、机工培训总数171人;GMDSS通用操作员培训总人数合计1000人;二小证培训总人数达1272人,包括雷达观测与标绘和雷达模拟器(B07)和自动雷达标绘仪(B08)等。

从上边提供的数据来看,我们提倡的培训管理信息化是必要的,因为管理工作繁琐复杂,严重影响到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1.2 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指教师、学员以及教学资源为基本,将涉及到教务排课、考务和成绩统计及相关日常工作的管理,与本学校的培训管理课程相结合。

3.1.3 船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培训管理可以完全实现标准流程和自动化操作,通过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培训机构可以实现报班、开班、成绩公布等工作一条龙,培训管理信息化,适时调整培训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在实现培训数据的汇总的同时,节约培训管理的人力。

通过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化建设,可以很快地掌握参训学员的考核和考试成绩等,能对每个培训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通过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化建设,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和改进培训项目的实施,能将培训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船员培训规划的研究中来,从以往那些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的重复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

3.2 海事管理机构 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深入到船员培训管理层面,随着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海事管理机构而言有以下几点内容。

近几年来,广东海事局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海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船员培训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息化建设对海事管理方式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信息化管理发展快、成效好。海事管理机构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果,优化管理方式,人力资源从滞后的手工劳动中彻底解脱出来,研发了船员教育培训和收费管理等软件系统,开发了无纸化考试、考场监控,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培训中心发展空间,使培训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全面,让培训管理更加科学、先进、便捷。

与传统的培训管理工作相比,该系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广东海事局的船员培训管理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它简化了船员业务申报、船员业务查询、成绩查询等过程。

综上所述,为提高船员培训管理水平,以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完善船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汪传雷,刘兰凤,孙元杰.一种面向决策的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08).

[2]左群.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2)

[3]龙记阳,杨宇栋.论小型航运企业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技术,2005(05).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5

二是内容丰富充实,确保培训质量。5期培训丰富立体,每期内容避免了单调划一,期与期之间避免了简单重复,不仅安排了市场化与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新发地市场有关负责人、电子商务企业总经理、地方学员代表、信息化上市公司技术专家等,使学员不仅学习了市场化与信息化方面的前沿理论知识,还领略了来自一线的、鲜活的案例经验。为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开创了实名教学评估的先河,每期班结束后都请学员实名作教学评估,及时听取学员意见,合理调整师资结构,5期培训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优化教学形式,增强直观体验。在夯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训精心安排现场教学,组织学员参观农科院信息所“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研究空间”,展示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最前沿技术应用和成果;参观“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和通州区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直观感受物联网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参观中,现场讲解员和技术人员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学员们纷纷表示现场教学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觉很长见识。一位来自基层的学员说,农业监测预警平台超乎他的想象,他感到很振奋,有了权威的数据和预警,农民卖什么、种什么心里就有底了!在“O2O”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教学中,让学员亲手在“任我在线”上订购果蔬,体验电子商务在鲜活农产品销售上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6

近几年来,“云”空间、智慧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笔者以本院教师为例开展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为了分析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笔者对学院2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得知,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校刃畔⑾低场⒍嗝教褰萄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熟练应用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使用交互工具进行交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太积极,大多数教师不能结合个人教学熟练应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整合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适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具有基本素材媒体操作能力,但素材采集和集成的能力并不如意,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及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教师创设和利用媒体素材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开展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2015年7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工作专门委员会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的差别,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科、年龄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上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设置。

1.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满足教师对技术的培训需求,在借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设计了适合我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框架。

培训内容设计为“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新技术”6个知识能力模块,19个专题。其中“教学新技术”侧重教学理念转变与提升,“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侧重信息技术技能提升,“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模块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应用。这些模块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求的表述,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的具体说明。通过制定该框架,深入探索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总结各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内容框架设计特点及实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诸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处理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降低学习的技术入门难度,又要满足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减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减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转向于侧重技术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新技术发展为教学带来的理念培训内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内容框架的制定,为提升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明确框架。

为了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参与开展了校本培训实施。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21人参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以青年教师为主。在实施中,因为参训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共同特征,培训过程也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师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按照自身知识能力、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按照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不同模块之间只有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分,通过模块化考核,全方位衡量和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模块化选择,实现了某一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背景知识、能力水平上尽量接近,从而达到便于开展的目的。针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只是在内容选学多少上进行限定,如要求初级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学时,副高级以上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以对应不同层次的考核证书。经过两轮实施,校本培训对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要切实有成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1.利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开展校本培训效果会更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让教师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培训带来的便利,让教师在情景化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例如在我院的校本培训实施中,以传统培训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培训有在线学习、辅导,集中面授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可以总结参训教师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又可以对在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顺利推动校本培训的学习进程。另外培训还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让面授使得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更通畅,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培训中,利用在线培训网站丰富的信息化培训资源,详细的信息化学习引导,为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自我控制进度,自主学习提高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分层培训,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提升

由于高职教师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网上单独辅导结合起来,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需求,以及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分模块选修培训。在培训目标设置上也为选择同一模块内容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使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同时,评价时避免传统的考试评价,以任务、作品作为参评资料,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为了“拿证”、“凑学分”而单一应试学习。

3.以实际问题切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完后用来指导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培训中应将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协作交流,将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相结合。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校本培训,引导不同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享,找出可借鉴学习之处,充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校本培训在线网站上,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索引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架,教师在学习中搜索资源,利用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模块选修,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以案例观摩,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制定多种考核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效果。另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只关注了校本培训内容的建立和实施。今后,尚待继续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巩固校本培训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指导手册[C].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7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此后,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ey),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此后,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2010)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不同学科(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共4个题项,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外语教师基本情况(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职称偏低,中年外语教师居多,年轻外语教师较少,缺乏后备人才,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和电子邮件,然而,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表6显示,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训的方式,占53.66%,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培训的环境占30.49%,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8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9

信息技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来说,师生关系从过去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平等、理解和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过去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构成了多重的网状关系,教学就在这种网状的新关系之中进行。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E-teaching)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1.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培训的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整个培训都有调控和指导作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在遵循总的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目标的务实性、个性化和人本化,允许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目标。为此可以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成四个层次,即从“初步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者;到逐渐学会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再能够利用教学平台综合展示和建构资源并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最后达到能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重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成为现代化大学的教学名师”。这四个层次的培训对应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制作应用阶段――综合应用阶段――教学水平提升阶段”,此四个阶段的培养是不断提升与发展的。

2.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分析,我们重组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即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这四个不同层面我们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如图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

这一阶段培训属于起步阶段,具体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导论、学习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我们结合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开展短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

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对应于制作应用阶段培训,具体内容细化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等;主要结合高教司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二级培训的要求进行开展。经过培训,我校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较快,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获得各级奖励180多项,而且获奖层次比较高,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奖54项,其中获得过10次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奖95项。

(3)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是综合应用阶段,具体内容细化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课程设计、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与知识管理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资源、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4)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

这部分属于教学水平提升阶段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方法论、组织教师参加校级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教改实践、开展合作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等,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学科教师和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教育技术合作共同体,通过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不少课程还被评为校级、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有一批教师成为学校的“十佳授课教师”,部分教师还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3.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如表所示。

4.改革培训的模式

(1)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堂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完善教师基于课题带动的教育技术研究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各个环节中,培养教师基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精神、反思精神,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实践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方法与策略

当前,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

1.方法

(1)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校本培训

组织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2)以教育技术项目为导向组织项目培训

通过设立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组织基于项目建设的培训,通过完成立项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科教师参与广东省教育厅“九五”期间的“五个一百工程”、“十五”期间的“151工程”项目,促进了一大批的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协会培训与学术交流

通过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各二级学会、省级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与交流,通过交流扩大视野。

2.策略

(1)出版培训教材

根据长期的培训经验,我们编写了培训教材《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一书,旨在将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教学学习平台使用结合教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学习需求。

(2)改进评价的方法

对于培训的评价,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参训教师平时学习的表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论文、电子作品等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自我作品展示,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与培训任课教师一道进行网上点评和现场点评、学员小组之间网上互评等。

(3)完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多年来,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建议。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常设机构),负责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等具体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条例》、《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将培训工作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共开设了20多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和几十期的短期培训班,共培训教师2900多人次。

三、结论与体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参加培训。

第二,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更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改革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四,要以教师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从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进一步做好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知识进步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祝智庭.走进信息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海.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10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11

一年来,按照责任书的要求,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以加强培训为主线,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妇女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标准一流、效益一流、技术一流”的农业产业化要求,集技术、信息、培训、咨询等资源为一体,依托妇联组织,分别建立转渠口镇盐茶村、莫高镇苏家堡村、郭家堡乡七号桥村三个高标准“妇”字号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73.4亩,全年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33次,累计培训蔬菜种植能手167人,辐射带动农户320多户。

二、农业科技培训情况

一年来,充分发挥单位技术优势,组织单位女性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各项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市上确定的六大科技示范园区和蔬菜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内容突出农业标准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致富信息、生产技能、市场知识等。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咨询、发放技术明白纸、为农服务栏目、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使培训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一年来,全市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2万人次,其中:培训妇女8780人;培训独生子户和双女户家庭共3659户,其中:独生子女领证户1225户、双女户2434户;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优先安排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家庭共2068户,其中:独生子女领证户924户、双女户1144户。全年累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5万余份,组织编印各类农民实用技术资料4万余份,制作刻录光盘5000张;全市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15人,劳动力技能培训814人,编辑制作阳光工程培训专题片1个;举办农机培训班15场次,培训农机人员1228人,通过实践操作考试,有1114人取得了拖拉机驾驶证。

三、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一年来,着力打造三大信息平台,传播科技致富信息。一是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强化了敦煌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对版面进行了更新,对内设栏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农业动态、行政通知、质量安全、农业专家等专栏,进一步丰富网页内容,使网站更符合信息传递的需求,力争把网站办成敦煌农业信息传播的窗口。一年来,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平台上传信息1682条,编印信息导报24期。二是“农信天地”手机短信平台。充分利用已开通的“农信天地”手机短信平台,免费为农民提供快速、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全市手机短信已辐射全市八个乡镇1.6万个用户。一年来,已编辑发送各种技术信息57期240万条次;内容涉及自然灾害预警、品种选择、畜禽防疫、春季田间管理、惠农政策、涉农补贴政策等。三是《为农服务》栏目平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收视率高的宣传优势,通过与电视台、农口相关单位衔接,制定下发了《为农服务》栏目制作内容时间安排表,对2014年节目制作的摄制时间、制作内容、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联系人等做了详细安排,抢抓农时季节,重点突出标准化生产,在农口各部门配合下,工作进展顺利。一年来,已编辑制作葡萄、设施蔬菜、种子管理、机采棉技术、蜜瓜管理等专题22期,每周滚动播放30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好评。

四、其它工作完成情况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12

下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办公室(简称内控办),负责制度起草、培训、宣贯等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审计部,办公室主任由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担任,成员由集团公司各部门部长担任,包括:经营、财务、销售、技改规划、物流、采购、技术中心、信息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以便于制度的交叉起草、疏理,有利于将企业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类型更好地涵盖其中。

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布置和要求,也制定了各自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子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修订与完善各公司内控制度。同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二、加强中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内控体系的认识

集团公司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中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形式为:

1.内部自行组织培训

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组织管理人员内部进行培训,形式为集团公司统一进行培训,各子公司自行组织培训、各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三种形式。

2.送专干人员到外部进行培训

参加了市财政局、国家国资委、证监局等部门组织的专门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培训采用现场分组互动、竞赛、打分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实行分级培训,既有公司高管的理念、思路培训,也有中层干部、专兼干的实务培训。

3.聘请专家进行培训

为系统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专业知识,公司举行中高层领导干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培训班。

三、疏理、完善和起草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内部控制风险目录》和《重点业务权限手册》,优化制度体系建设

我们将制度建设定位为制度优化,融入到内控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这次制度建设立足于强化风险控制、分清管理职责、整合业务归口、规范管理授权,形成了以流程为纽带,自上而下统筹、自下而上支撑的制度架构。制度分为集团层面、控股子公司层面、其他各子公司层面。集团层面:统筹管理,分清职责,明确原则,适用于全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层面:细化管理,落实职责,规范流程。其他各子公司层面:满足各单位自我管理需要。

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质量,由集团公司内控办系统收集、梳理目前正在执行的各种管理制度,确定待修订、起草的制度目录,确定每项制度起草的牵头单位和会审会签单位。每项制度都由各部部长亲自起草、修改、完善,所有制度都反复讨论、修改多次,最终再由各系统领导审核把关签署下发,真正构筑起了科学、简洁、实用、高效的制度体系。

经过两年的努力,W集团公司完成了流程梳理、流程穿行、制度修订、手册编制等工作,2014年集团14个部门共起草内部控制制度131个,经过一年时间的执行、测试,2015年又重新修改、完善(包括补充、增减、合并),目前已汇编成册内部控制制度90个,包括法人治理结构、营销信用管理、采购物流管理、财务经营管理、对外投资及技术改造、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行政管理、职业健康管理10大项,主要加强了对汇率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库存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重大合同法律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资金结算风险等七大风险的监督。

控股子公司共起草内部控制制度94个9大项,编制各项业务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图》、《业务流程控制表》,明确各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点及如何控制;编制《内部控制矩阵表》,明确各业务流程及子流程的流程目标、控制点,控制点发生频率及类型,控制点负责部门,流程清楚、目标清楚、责任清楚。

四、与信息化相结合,强化信息化的控制功能

信息流培训总结篇13

在布鲁纳对学习的描述中,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组成的。其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编码系统不仅能够接受信息和组织信息,而且“能够超越一定的信息,即产生创造性行为,或者是有所创造”。[1]因此,根据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知识解码与编码的过程,其既有知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源和信宿的编码与解码,又有知识信息在不同存放形态下的编码与解码。因此,可从下述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传播学视角)

在传播学中,知识学习表现为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知识信息在自我、人际、组织和大众间传播的过程。其主要研究知识传播的信度、效度等问题。在知识学习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信源和信宿对知识编码解码的影响,还要考虑信道与干扰对知识学习的影响。

2. 知识存放形态的编码与解码(知识管理视角)

同样的,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学习既是对不同知识存放形态进行编码与解码管理的过程,也是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的过程。其注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特定“BA”作用下的转化,并通过对不同知识转化过程进行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二)校本培训与知识学习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知识学习的一种学习形态,其注重为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正确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因此,结合上述知识管理与传播学两种不同理论,对知识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可以以一种全新视野研究校本培训活动。

二、校本培训模式分析

根据传播学中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可以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划分,分为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两个环节,并针对上述两个环节,探讨其在传统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与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传统培训模式分析

骨干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获取知识,个人提高,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信息技能的整体提高。该模型是一个具有 “冲程效应”的半封闭系统。在此模式中,骨干教师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上下承接角色。

1. 培训者—骨干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单一通道的作用,虽然骨干教师从培训者那里能获取很多知识和学习技能,但反馈通道单一,易受干扰(通道自身噪声及人为噪声)。不能及时反馈在自身学习和校本培训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骨干教师虽然在知识、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学习效果不佳。同样的,对培训者来说,由于反馈通道的不畅,培训者不能有效地选择和安排适当内容的培训活动,培训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骨干教师的需求。

2. 骨干教师—受训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通道与反馈通道的单一性,受训教师在学习吸收上存在问题,反过来促使骨干教师要提供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更好地吸收知识,这对于骨干教师来说是不易达到的。

通过上述分析,在此模式中,对于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而言,由于信息传递通道的单一性,在主客观上,容易使部分骨干教师产生优越感。其表现为,对学习到的知识有所保留,讲授知识不具体,不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受训教师在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显著提高。同时,在该模式下,骨干教师并不能自动影响带动学校其他教师,而且,让经过培训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者来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即二级培训)时,培训效果往往存在逐层衰减现象;与之对应的学习组织形式也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 知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便于知识的共享与更新,影响知识的有效管理。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模式分析

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训则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巨变,如图1所示。

两个环节即变为资源—骨干教师环节(骨干教师培训环节)和资源—受训教师环节(校本培训环节)。在这里,骨干教师和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习信息进行吸收与反馈。

1. 资源—骨干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反馈通道的多媒化,一方面,骨干教师可以在培训者那里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不同传媒资源进行交互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广电等资源)。另一方面,培训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监控骨干教师当前的学习行为,弹性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们(骨干教师和受训教师)开展学习活动。

2. 资源—受训教师环节

在该环节中,由于反馈通道的多媒化,打破了骨干教师一枝独秀的局面,培训内容、方法和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这里,由于通道的多媒化,不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都驱使骨干教师要对新知识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不断地进行学习。

对受训教师而言,除从骨干教师那里接收知识信息以外,还可以从其他信息来源处接收信息,开展有选择、适合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此外,信息途径多元化、反馈通道的多媒化,在促进教师知识发展的同时,相关技能,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该环境支持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在组织知识总量增加的同时,不同知识分布于不同人之中,知识管理趋于分散,便于组成临时性的弹性学习团队,用以完成特定协同学习任务。

三、基于传播学与知识管理

指导的改进型校本培训

通过对上述不同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知识的学习不仅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也和传播途径息息相关。知识管理体系的构成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反过来,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为知识管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相关模式的转变,不 仅需要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及受训教师三者相互协调,即学校管理者从管理上给培训工作提供便利,骨干教师制定培训内容,开展与之对应的培训工作,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挑战,并能在共同愿景下完成培训活动,还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视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去审视校本培训。

(一)改进的构思

根据传播学相关分类,结合野中郁次郎有关组织创造的相关理论,可以建立如图3所示的二维螺旋模型,其维度向量为:X轴坐标(传播途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Y轴坐标(知识类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在这里,知识的认识层次随着知识在教师自身、人际、组织、大众间传播范围的扩大而发生改变;从而加快了知识创造与共享的传播速度,扩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促进了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与持续更新。

(二)改进的实施

以上述模型为契机,提出校本培训改进的目标是提高个人与组织知识共享与创造的水平,实现个人与组织能力的提升,即在特定学习情境下,完成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并通过改善信息传播途径,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形式来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共享、转化与创造。如图3所示:其包含下述五个方面内容:

1.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为了使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沿着螺旋不断前进,知识学习活动必须在组织内部不同类型的知识场所中完成,因此,可以将校本培训分解为四个不同的、但彼此间相互关联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做中学,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可以借助头脑风暴、非正式会议、对话、观察、现场培训、学习小组、教练、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其需要在一种面对面的场所下进行,相关学习资源必须为支持上述学习情境而设计。同时,该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主要以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为主,通过人际传播实现知识在教师间传播,通过自我传播实现人的内向信息交流。

在第二阶段:研讨、上观摩课,即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可以借助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深度会谈、最佳实践等方式进行,需要在一种集体交流的场所下进行,即知识创造的对话场所。在该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

在第三阶段:合作教研,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完成其“编码化”过程,并为建立知识创造的系统场所提供多样化的虚拟协助支持环境,即可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的形式,借助IM、BLOG、WIKI等网络协同学习工具,教师合作完成相关文档、教案等资源的整理及汇总工作,并将其按照知识管理分类方法进行归档与保存。在上述阶段,同样还需要运用到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形式,用于强化相关信息交流活动。

在第四阶段:学中做,自我学习,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播转化阶段。通过利用虚拟媒介的相互交流,创建知识创造的练习场所,并运用诸如仿真、模拟、游戏等方式,帮助教师将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转换成其自身的知识。在该阶段,需要借助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知识的转化。

2. 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借鉴埃森哲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见图4),[2]根据不同培训所面临的挑战,将校本培训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选择:

交易模式,即满足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教师自身能独立完成的简单重复的流程化学习。针对此种模式,需要在克服自身低迷的士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套清晰、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学习。

整合模式,即需要合作完成,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简单重复的流程化合作学习。针对此种模式,需要在共同愿境下,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或方法来完成学习活动。在此活动中,需要通过实时反馈来协调保持团队学习的一致性,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专家模式,即需要教师独立完成的复杂性学习,对教师经验和专长依赖程度较高。针对此种模式,首先,需要学校建立长期的人才战略,并为每位教师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在校本培训中采用引导和激励机制,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习,并想办法降低其个人的学习曲线,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后,需要借助师徒制、导师制、教练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实现相关知识的共享。

协助模式,即需要教师合作完成的复杂性学习,对不同教师专长依赖程度较高,需要借助不同专长、不同学术背景教师合作完成的学习,讲求团队的灵活与动态的合作。针对此种模式,在培训中,需要打破常规,勇于冒险,敢于尝试,通过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如在行动学习的相关课程中,每个参与者所在的团队都提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被交换到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特长的题目下,组成学习团队,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解决棘手的难题。

3. 传播途径的改善

由于传播效果容易受媒介环境及媒介本身的限制,因此通过对传播学理论中信源、信道和信宿等传播要素进行分析,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改进:(1)扩展信息的不同来源,实现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这里,教师学习知识对象不再局限为人,还可以以学习资源的形式出现。此外,还需要接纳不同的意见领袖;除骨干教师外,还可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使之成为在校本培训中起重要因素的意见领袖,并通过其实现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其影响。(2)反馈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在知识信息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交流活动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不同网络(互联网、手机通讯网、电视广播网等)实现信息反馈。反馈的主体可以是人,还可以以学习支持资源的形式存在。(3)增加信道冗余,降低信道干扰,提升知识传递的稳定性。在该环境作用下,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传播信道的增加可以实现学习资源间的交叉互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所需的知识,还扩展了认知结构,增大了认知范围。

4. 知识价值型组织的创建

组织知识管理不是搞一套僵化的流程,约束个人知识贡献,而是真正形成一种氛围,形成 知识价值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学校须加大知识价值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开展校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并将校本培训作为其主要开展形式之一;同时,随着知识价值型学习型组织的不断完善,它会要求学校开展更高层次的校本培训以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

5. 实现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

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同时也要求将组织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以实现知识管理的双向交流,其包括下述三方面内容: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改变旧有的知识管理习惯与思维模式,改变其不愿分享知识、不喜欢团队群体思考、太过封闭不接纳他人建议等心智问题。

其次,在将自身知识转化为组织拥有的知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建立知识市场、实践社区、导师制、学习型历史文献、事后回顾等)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知识。

最后,加快知识的编码化过程,即将有关校本培训的各类资料加以汇总,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其进行规范化、编码化管理,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教案、各种培训文档、操作手册等)。

四、结 语

通过基于传播学与知识管理的视野看校本培训,我们可以看到校本培训不仅是组织和个人进行知识学习的一种途径,还是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更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在这里,校本培训学习质量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知识管理的水平。此外,通过优化知识传播途径,可以改善校本培训的质量,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60.

.http://providersedge.com/docs/km_articles/KM_Strategies_That_Create_Value.pdf.

. Louisvill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2010.

[4] 刘光义.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 Smith Bernie Todd. Ethics Instruction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Role of “Ethics across the Curriculum”[D].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10.

[6] Reiss Jeffrey. Student Digital Piracy i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Its Infrastructural Effects [D]. Orlando: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2010.

[7]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 李三虎.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J].哲学研究,2005,(2):3~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