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状况实用13篇

大学生思想状况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1

为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我校于2009年3月对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的个人信仰与价值观、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活消费等方面。为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我们从六个院系进行集中抽样300人,均为本科层次学生,其中男生93人,女生207人;2008级新生90人,2009届毕业生75人,其他年级135人;城市学生81人,农村学生219人。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答案无所谓对错。调查过程中,我们未对调查者进行倾向性引导和心理暗示,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填写,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认为这次调查数据真实有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积极层面:

1、全面、正确评价党和政府的有关工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回答“6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最受大学生认可的成就。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大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在2008年有关工作的评价上,“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抗击南方大部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项工作成为最让大学生满意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9.67%、99%、98.67%。

2、在社会意识形态等大是大非的认识问题上态度鲜明。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政治性强、觉悟高、认识较为全面深刻,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91.33%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86.67%的学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88%的大学生认为“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84.67%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96%的学生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94%的学生认为“诚信受益”,92.67%的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重要”,84%的学生在考虑利益问题时,会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77.33%的学生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3、自觉反对和抵制学校的不良现象。90.33%的大学生反对“未经同意、使用其他同学的私人物品”,95%的大学生反对“利用网络和手机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96.33%的大学生反对“对‘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视而不见”,92%的大学生反对“考试作弊”,84.33%的大学生反对“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文章,简单拼凑作业,或在作业、论文、实验中使用他人的观点、论述或数据而不加注释”。

4、正确认识虚拟的网络世界。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68.33%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比例远远高于报纸和杂志(10.33%)、电视和广播(7.33%)。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数大学生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84.67%的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69.67%的上网是为了了解新闻,56.33%的上网是为了观看影视作品,40%的上网是为了聊天或交友。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依次是:校内网(62.33%)、新浪(61%)、搜狐(47%)、网易(45.66%)、新华网(20%)、高校BBS(16.33%),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各项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很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消极层面:

1、理想信念和诚信意识淡化。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在“入党动机”的选择上,主要有增强就业竞争力(30.33%)、追求理想和信念(22.67%)、谋求仕途发展(17%)、寻求政治荣誉感(15.33%)、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13.67%)等因素。对于“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文章,简单拼凑作业,或在作业、论文、实验中使用他人的观点、论述或数据而不加注释”,4%的表示赞成,11.67%的表示无所谓。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已给学生本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承认自我价值要服从社会需要的同时,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和关注自身的发展,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主要的人生目标之一,甚至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功利化倾向。有10.33%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20.67%的大学生在“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问题上感觉难以判断。选择工作时,大学生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发展机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是否对口,收入情况等。对国家号召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去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49.67%。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63.67%的大学生觉得大学期间压力很大或较大,主要来自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72%)、经济压力(12%)、学习和科研问题(7%)、人际关系问题(5.33%)。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一般或较弱,当感到自己有心理压力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69%),查看书籍资料的相关知识(29%),参加文体活动(20.67%),闷在心里、自己忍受(16.67%),通过网络倾诉(14%),说明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大学生比较信任亲戚、同学、朋友和虚拟化的网上沟通,不重视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原因分析

1、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够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权威式、灌输型的教育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灌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意识、“中心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表面化,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缺乏创新,形式主义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不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当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的辅导员把岗位当做进入高校的“跳板”,有的辅导员只干一二年就转行或准备转行,很多辅导员处在边学边干、边干边积累经验、边干边成熟的过程中,辅导员传、帮、带梯队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连续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本”和“大”的学生工作理念。学生工作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树立“大”的学生工作理念,变“我”的学生工作为“大家”的学生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结合”,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改进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本位”思想。一是教学内容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教学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辩论等方式启发学生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三是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当前大学生关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要回避,而是科学引导。

3、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成长成才具有特殊影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起规范公平的选聘机制、科学的培养机制、合理的管理机制、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4、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在建立大学生党校的基础上,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到学生党支部成员的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实现党员发展的全员覆盖和全程覆盖。其次要在全校学生中塑造先进的学生党员典型,以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和带动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最后要合理调整学生党支部规模,推动学生党支部建在宿舍、建在社团,同时对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及时了解周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协助解决。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设计心灵沟通的新方式,如建立师生短信互动平台或通过QQ群、BBS、留言板等形式,为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提供了最快捷的通道,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各种问题隐患。

6、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如大学生社团,“三下乡”,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西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实践自己价值的舞台。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都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提高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必要的学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评机制。

7、积极占领互联网阵地,发挥网络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先进的技术把先进的思想带给学生,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要牢牢把握对校园内网站的领导权,掌握校园网上舆论主导权。要坚持上网实名制管理,避免因网上信息传输的匿名化产生的不文明上网行为。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聘请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和干部担任网络跟贴员,实行正面引导。

8、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利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人格、优良品质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占高校录取人数的大部分。近些年来,高校的频频扩招,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在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普及教育阶段。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平等,为有效帮扶农村地区的孩子有到大城市读书的机会,教育部连续三年出台高考招生相关的“农村专项” “高校专项”等计划。如2016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2016年安排招生规模6万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农村学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各地省属重点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同时,通知中明确规定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学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此外,2016年的《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大幅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招生比例超过60%。

农村籍大学生是相对城市大学生而言的,农村籍大学生主要指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长期从事农业劳动或者父母虽在城市务工但其户籍仍在农村,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环境一直是在农村的大学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调查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 625.3万人,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765万,2016年9月新招收大学生737.8万人,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籍大学生的招生比例粗略统计得出目前在校的农村籍大学生预计1 299.1f人。

一、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创新型和服务型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人才培养建设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专业能力技能提升的同时,更需要培养正确的思想,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和塑造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提高育人素质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其中,农村籍大学生,源自农村,深知村镇建设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后更容易激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关系到社会向前发展的速度,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尽早实现。

二、“95后”农村籍大学生的特性

目前,高等教育受众者中的学生主体以“95后”为主,“95后”的出生与成长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转型期,但“95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较80、90后存在较大的变化(如独生子女、多辈宠爱、物质生活丰富),使得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产生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95后”农村籍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特性:(1)生活质朴、吃苦耐劳,同时自卑感强、不善言谈,容易违规犯错;(2)个性独立且维权意识强,有着更为强烈的成长诉求和就业发展需求,普遍向往高收入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发展期望;(3)网络行为与网络观念较强,非常依赖网络搭建的“虚拟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麻烦,相对自我封闭;(4)创新能力强但认识能力不足,敢于突破传统定向思维,知识面窄导致对个别事物存在偏见,易走极端;(4)团队意识相对薄弱且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敏感多疑、忧郁焦虑,适应环境较慢;(5)情商智商较高但逆商较低,一旦受挫易产生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嫉妒心强,心理能够承受能力有限。

三、国内外有关农村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研究

截至2016年6月2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思想状况”为主题进行模糊查询2010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发现:共有论文1 254篇,其中期刊论文1 124篇,硕士论文130篇;而通过以主题为“农村籍大学生思想”进行模糊查询2010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发现,2010年以来发表相关论文仅58篇。通过具体分类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关注度较高,但是选择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比较少,学术界对农村籍学生的思想、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针对性、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缺乏。

目前已有文献对农村籍大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这些学科方向,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生活方面,如2015年刘浩天的《农村籍在校大学生转户后的思想冲突及教育对策》;(2)择业就业方面,如2015年索文斌等《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3)心理健康层面,如2016年张迪的《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2006―2013年)》。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涉及了农村籍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但从检索的文献来看,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文章和专著还较少,更缺乏与城市学生的对比分析,且不同年代出生的学生专有性格特征有所区别,因此,对“95后”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整体解读并分析其与城镇籍大学生相比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四、探讨“95后”农村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学生相关的暴力恶劣性事件如“林森浩投毒案” “马加爵事件”等等,发生在农村籍大学生身上的情况较多,种种事件虽有偶然因素,但在各种偶然因素深处均隐藏着必然因素,从暴力恶性事件的表面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无法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而进一步产生了心理落差,但本质原因在于农村籍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地域、社会地位等相对弱势的农村,因此在入学后经常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反差、庞杂的人际关系、高额学费的压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冲击[4],思想状况容易出现偏颇。他们的思想状况一时尚未调整好而难以化解他们面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种种偏差,个别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进而逐渐演变成人格扭曲,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问题”农村籍大学生。

只有充分认知“95后”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状况,通过系统性调研后对“95后”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整体解读,进而准确把握他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时探析其形成原因,才能从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来审视目前现有的教育形态,进而根据农村籍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开展“95后”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有效实现“95后”农村籍大学生关怀、关注和教育,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农村籍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高效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问题,还关系到农村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社会发展问题,对高校更好地实现教育平等具有非常必要的实践意义。此外,此项研究对引导他们快速成长,顺利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远大志向、较高的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乃至毕业后返乡支持家乡建设,最终能够完成国家与社会所赋予其的重要社会责任有着举足轻重、意义深远的理论价值。

五、农村籍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的思路初步探索

从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差距这个视角下来分析“95后”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和城镇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及内在的原因;对农村籍学生优秀的一面予以表彰和鼓励,对其思想不成熟或错误的一面进行纠偏和引导,主要体现在抓住农村籍大学生独有的性格特点,分析使用何种方式、哪种手段才能有效引导他们的思想健康、正确的发展。此研究有别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一刀切”的泛泛而谈,对农村籍和城镇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使得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建议也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

从高校教育层面,我们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现实生活、角色转化、心理健康、择业就业四个层面提出缓解及矫正的对策,从价值观层面科学引导农村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从政府层面加强有利于农村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制度建设;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合力构建农村籍大学生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从同学自身层面,要做好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

参考文献:

[1]佚名.教育部多措并举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5(4):43-43.

[2]谢钢,张雨.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3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真实反映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我们特别在西安美术学院177名学生中内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借以更好地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增强思政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满生机活力的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

调查从背景资料、学习状态、自我评价、课余生活状况、经济生活状况、就业观、道德观等多个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如下:

一、背景资料

从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占的比率较大,年龄分布基本在21―24岁左右,关于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占到5%,共青团员和群众占到95%,此次调查中独生子女占的比率达到53.7%,相比05年的思想状况调查(以下简称05年调查)的38.1%有明显的增长,可得知目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总体中的比率在增大,针对独生子女思想状况的了解应该得到关注。

二、思想状况

1.学习状态方面

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我们分别设置了选择专业的原因、学习最大动力来源、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逃课情况四个问题。

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61.1%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兴趣,22.6%是因为有利于个人将来发展,10.7%是因为毕业好找工作,只有5.6%的学生是因为分数限制,从这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追求考虑,学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对于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42.9%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目标”,21.5%的学生是为了“对得起父母”,21.5%的学生是为了“将来就业找工作”,14.1%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没有同学选择“在同学中有威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获得文凭学位”和“为了恋人或爱人”选项,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趋于多元选择,目标指向更加现实,较多从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方面考虑。这一数据也与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取向的现状相符合。05年调查,我院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最突出的两个是:“为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次调查学习动力来源最突出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目标”,基本一致。

对于自己学习成绩的要求,89.8%的学生选择了“争取良好”和“力争优秀”,只有10.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或“及格就行”,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进取心较强,竞争意识明显。

对于逃课现象的了解,72.9%的学生有时逃课,27.1%的学生从不逃课,没有经常逃课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逃课情况较为普遍,较少的同学能够坚持从不逃课。

2.自我评价

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状况。在调查中,67.8%的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前途“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只有11.2%对个人未来发展前途“不太有信心”。这充分表现出我院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表现出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评价方面,93.8%的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评价在“一般”以上,只有6.2%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满意;93.8%的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评价在“一般”以上,只有6.2%的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评价“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在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状况评价过程也明显地反映了身心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对个人形象的评价方面,41.2%的学生对个人形象评价“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7.8%的学生对个人形象评价“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50.8%的学生对个人形象评价为“一般”。

05年调查中,超过40%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情绪低落,觉得“心情压抑,无聊”,还有少数学生准备“得过且过等文凭”。与之相比较,本次调查过程中学生对个人未来前途的发展绝大多数持积极态度,对自身身体、心理和个人形象评价绝大多数在一般以上,两相比较,在对自我评价方面积极乐观,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3.课余生活状况

关于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了解涉及掌握信息的方式、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参加学校社团数量和参加志愿者活动情况四个问题,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掌握信息的主要方式为网络;占调查学生的51.4%,使用电脑主要用途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聊天、欣赏音乐和网上交友;参加学校社团数量方面,一个也没有参加的人数占到78.5%,占调查学生人数的绝大部分;参加志愿者活动情况方面,66.7%的学生“参加过但是不太积极”。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网络成为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脑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娱乐,用于学习的比例很少,学生参加社团的人数较少,多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但对活动的态度不太积极。

4.经济生活状况

关于学生经济生活状况,我们设置了主要经济来源、目前经济状况、学费生活费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比例、每月的总花费情况和最大消费项目五个问题,从调查数据情况来看,70.1%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资助;54.3%的学生“学习生活费用充足”或“学习生活费之外还有充足的钱”;79.7%的学生学费生活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一般以上;61.6%的学生月总花费达到800元以上;学生每月最大的消费项目为“饮食”(65.0%)和学习(31.6%)。

5.就业观

对于就业观方面,我们设置了就业地区考虑、择业首先考虑因素和就业初薪金期望三个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46.3%的学生就业首选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19.8%的学生就业首选地为西部地区;30%的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能发挥个人才能”;59.3%的学生就业初薪金期望为2001―3000元。

6.道德观

关于道德观方面,我们设置了对诚信的看法、大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和对竞争的看法。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43.5%的学生认为“诚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34.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只有4.5%的学生认为“谁诚信谁吃亏”;在对大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这一题中,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孝顺”、“诚信”和“爱国”;在竞争的看法方面,56%的学生认为竞争就是“各种关系”,只有23.1%的学生认为竞争是“讲实力、凭本事”,还有20.9%的学生说不清楚竞争是什么。从这三个选项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一些道德标准的认识是相当有偏差的。

三、综合分析

1.学习动机清晰明确,学习目标定位较高。在05年调查中,对“为什么要学习”的回答中,最突出的两个是:“为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分别占到47.5%和25.9%,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42.9%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目标”,21.5%的学生是为了“对得起父母”,21.5%的学生是为了“将来就业找工作”,14.1%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没有同学选择“在同学中有威信”、“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获得文凭学位”和“为了恋人或爱人”选项。相比较而言,学生学习动机比以前更加趋于多元化,动机更多地来源于自身内在因素,动机更加清晰明确。

在对于自己学习成绩的要求,89.8%的学生选择了“争取良好”和“力争优秀”,只有10.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或“及格就行”,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进取心较强,竞争意识明显,学习目标定位较高。

2.贫困生资助系统的完善和提高。在05年调查中,对学生生活经济来源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资助,来至银行贷款、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比率几乎没有,而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虽然70.1%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为家庭资助,但银行贷款、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比率在明显增大,分别占到学生主要经济来源的4.5%、15.8%和8.5%。

3.自我认识及对大学生活的认识趋于积极乐观。在05年调查中,关于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超过40%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情绪低落,觉得“心情压抑,无聊”,还有少数学生准备“得过且过等文凭”。在本次调查中,67.8%的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前途“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在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评价方面,93.8%的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评价在“一般”以上,93.8%的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评价在“一般”以上。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自我认识评价以及对大学生活认识趋于积极乐观。

四、对策和建议

1.“眼高手低”,学习目标地位高,但实际学习状况不理想。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们学习目标要求都比较高,在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要求方面,89.8%的学生选择了“争取良好”和“力争优秀”,实际上逃课的现象较为普遍,72.9%的学生有时逃课。在电脑的用途方面,排在前三位的聊天、欣赏音乐和网上交友都属于娱乐活动,主要用电脑制图获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学生在目标设定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问题,在学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净化新领域,抢占新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生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占到51.4%。对于网络这一新领域、新阵地,作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主动地去占领,开辟“红色网站”,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播,特别是对一些事关政治方向、稳定等的敏感问题,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以正确引导;要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大省学联网站的平台作用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宣传作用,在构筑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此外,还要提高跟踪监控技术,将有害信息及时过滤、屏蔽,净化网上环境。

3.道德标准有偏差,努力加强大学生道德体系建设。在关于一些道德观的问题回答上,我院学生存在相当的偏差,在对竞争的看法方面,56%的学生认为竞争就是“各种关系”,只有23.1%的学生认为竞争是“讲实力、凭本事”,还有20.9%的学生说不清楚竞争是什么。可见,我们学生在一些事关利益纷争的道德标准评判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针对此状况,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正面引导,不能因为求稳怕乱而回避问题、畏首畏尾。应当注意思想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性,与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的建议,建立心理上的平等感、亲切感,然后想方设法实现双方认识的逐渐统一;应当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

4.就业期望较高,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不符。在对学生的就业观方面了解中,我们发现学生就业期望依然很高,46.3%的学生就业首选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59.3%的学生就业初薪金期望为2001―3000元。这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不符,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进一步加重就业难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就开设人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依据社会现实状况对自身有一个良好的定位,以免造成毕业时期望过高,失望过大,就业难度加大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第8版).华夏出版社,2000.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4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调查目的。大学是学生由少年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在此阶段,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此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反映其学习和生活要求,为我校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进而促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思想基础。

2.调查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利用SPSS等问卷分析软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调查问卷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量采用自填问卷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和状况、生活方式及水平、恋爱心理、就业规划和期许、思想政治观等五方面的测量。

3.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全校各学院,其中里仁学院120份,机械学院90份,信息学院100份,电气学院90份,其余学院各50份。问卷份数1000份左右。共回收996份,得到有效问卷990份,回收率为99.6%,有效回收率为99%,具有统计意义。共调查男生590人,占59.6%,女生399人,占40.3%,其中大一学生625人,占62.1%;大二学生249人,占25.2%;大三学生78人,占7.9%;大四学生44人,占4.4%。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学习态度和状况的特征

①对考试分数的关注。结果显示男生比女生更注重考试目的,认为考试能够检验平时的学习成果;女生比男生更重视考试分数,大部分男生对于“六十分万岁”这一观点表示赞同,而女生赞同的人数较少;女生的动机更为简单,男生考虑更多的是多种外界压力。还有部分人对此问题呈无所谓的态度。

②对学习知识种类的期望。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希望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渴望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但仍存在少部分人对学习漠不关心,认为享受大学的氛围是最重要的。

③对学习终极目标的考虑。在未来规划中,选择读研和就业的人居多(如图1),出国留学比例极小,这与家庭状况和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有关,不容忽视的是一部分人对毕业后的选择仍然不确定,归结于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二)大学生生活方式及水平的特征

①经济基础和来源的分布。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均每月支出金额500~800元和800~1000元占主要部分,1000~1500元的人数略少,500元及500元以下和1500元及2000元以上的人数为极少部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支出持居中水平,秉承了勤俭节约的原则,基本能保证日常的生活学习。就经济来源而言,依靠父母及亲属帮助的学生占绝大部分(如图2),勤工助学和奖学金也是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我校学生独立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②生活态度和方式的选择。调查从压力来源及解压方式等方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和就业,解压方式各异,独自承受占较大比重,这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直接联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影响,要加大对其心理健康的指导。生活方式上,从玩游戏的时间长短和网购的频率选择等方面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征

①对大学谈恋爱的看法。结果显示,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比较普遍,一半以上的人处于恋爱状态或有恋爱经历,就是否应该在大学阶段谈恋爱这个问题,学生都有明确的态度(如图3),大部分选择随缘,理性对待爱情,一定要谈恋爱和暂不想谈恋爱的人数占一定比例,这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和人生规划有关。

②大学生恋爱观的趋向。结果显示了大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其中也颠覆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的这一定论,更多大学生的恋爱状态是彼此关心、共同进步,但也不乏以物质条件为目的的恋爱观(如图3)。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避免消极的恋爱观导致心理问题和影响生活学习。

(四)大学生就业规划和期许的特征

①对就业规划的重视度。结果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处在就业规划中,还有一小部分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样不利于未来的就业发展。大学生的日常就业指导和渠道、实习安排都对此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关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更为重要。

②对职业的期许。大学生的就业期许对专业对口的要求降低,大部分学生青睐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工作;就业中最担心的问题是工作经验的短缺以及激烈的竞争;就业信心指数明确显示大部分人相信通过自身努力能收获一份好工作,但部分人还缺少就业信心,也源于他们没有具体的就业规划。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特征

①对入党认识的看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有着崇高的信仰。但就入党动机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由此看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至关重要。

②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不一,总体趋势较好,但其中经常关注的比例低于偶尔关注,部分学生不关注时事,对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表现淡漠;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认知中,大学生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大部分趋向于对社会的贡献(如图4),但其中也不乏对名利的追求。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也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让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其成长成才。

三、结论

1.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合实际更为重要。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嬗变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探索新的应对方案。对策的探讨应围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爱国理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思政教育新渠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多方面,不拘于形式,而是深入基层,走进群众。

2.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与学业成绩同等重要。大学生在学校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应特别注重学习态度及成绩,摆正学习态度,同时,健康思想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还有很多大学生亟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缺少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完善自我。

3.将先进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尤为重要。充分发挥“红色旋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得思想洗礼的最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红色旋律”中注入更多有价值的,有关爱国、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践行“中国梦”的实践教育活动,构建大学生价值整合的有效机制。坚持不懈为青年人成长成才服务,积极响应时代对青年的号召。

参考文献:

[1]吴景东,延诺.对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11):199~200.

[2]向欣.对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3):74~78.

[3]沈树周,段素梅.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4]姚茉莉.浅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内江科技,2011,(11).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5

目前,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而后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大学生在社会伦理道德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有知识、有能力的新生代。他们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注重个人权利与权益。因此,广大思政教育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

大一新生是大学校园里全新的一代,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他们对此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心,所以“大一综合症”也广泛存在于他们中间。例如:大一新生认为自身能力可能不足,经济方面存有压力,各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多类存在等等。广大思政工作者应对此类问题有个系统的认识,以便帮助他们将思想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大学一年级是打好思政理论的基础,引导大学生正确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大一一学年的洗礼,各方面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适应了大学生活节奏,生活较为轻松、暂无就业及升学压力等。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争取各类荣誉和技能的集中期,是为毕业就业、升学储备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一阶段学生基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主动进行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观念懈怠。由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也会层次分明,值得注意。

除了日常学习活动外,这部分学生较为注重思政教育的形式,期待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以达到自我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的提升。然而,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集中爆发期,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大四阶段的大学生

大四学生经过各种积累,对自身今后的职业方向和人生价值实现方式有了一定的设计。此时大四学生们的思想状态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其个人发展的良性与否,决定着其对社会发展的正向贡献与否。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毕业季对大四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对他们修正和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颇有益处。解读国家、社会发展大事,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理清自身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的学生,各方面趋于成熟,焦点集中在就业和自身发展等关键问题上。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年级为单元,把握群体性特征,传递正能量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这一原则,按照学生思想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办事。大一学生在思想理论课程的接受上较为容易,但思想上容易产生模糊;大二、大三学生热心学校集体事务,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但个人主义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大四学生有了较为清晰的奋斗目标和愿望,但往往理念大于行动,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要分门别类的对各阶段大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爱国情怀的教育。例如,对大一学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讲座、微博、QQ等渠道进行灌输和引导;对大二、大三学生则可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社会志愿活动等形式寓教于乐,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大四学生则要通过专业实习、顶岗实习、鼓励引导等形式,重点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正视现实,跟上潮流

对新学生,要培养其自主意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大二、大三的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独立性较强。对于他们不但要在学业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更要从生活细节处关心他们,双管齐下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大四学生的学业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社会谋生,会面对诸多难题。在这一阶段,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思政教育,使他们尽早进入工作状态,融入社会。

(三)注重各年级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

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开展师生间的互帮互助,促使学生学会角色转变,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解决心结,赢得心理健康的广阔天地。而对大四学生则要引导他们积极实践、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增强其心理素质,以便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综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工作对象的具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6

本次调查从2001年9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采用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座谈等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热点、学习动力以及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共发放问卷9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3份,有效回收率为88.5%。调查对象包括理、工、农、医、师、公安等不同院校的各个年级大学生,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一年级大学生占50.8%,毕业班占9.4%,其它年级占39.8%;来自农村的占61.7%,来自城镇的占38.3%;共产党员占5.5%,共青团员占89.3%。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我省大学业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表现健康、向上,总体态势积极、平稳,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问题。

一、当前我省大学生的总体思想状况

1、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

当前我省大学生在政治问题上认识端正,政治观基本正确。他们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党的领导高度信任,对中央一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改革开放、我国政局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其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日趋坚定。调查表明,大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增强。2001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党和国家的大事较多,大学生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给予较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以及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如世界反恐怖主义行动、国企改革及下岗问题的解决、反腐败及揭批“”等。调查中,有97.1%的学生认为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方面“成效显著”或“较有成效”;有83.3%的学生认为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反腐败举措“成效显著”或“较有成效”;对于发生类似“中美撞机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有65.2%的学生“相信党中央和国务院有能力处理,在行动上与其保持一致”。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局势稳定的信心度仍保持在高位上。96.2%的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局势总的来说“非常稳定”或“比较稳定”;91.5%的学生对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省大学生对于政治问题具有较强的自我判断能力,对于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基本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日趋坚定。调查表明,对于“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看法,有90.7%的学生表示“充满信心”或“有一定信心”;对于邓小平理论,有88.9%的学生“很了解”或“比较了解”;有97.2%的学生认为中央开展的针对“”组织的斗争“很有必要”或“有一定的必要”;在对待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和评论的态度上,有63%的学生表示“信息混杂,但我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有53.8%的学生表示“信仰共产主义”,41.7%的学生表示“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同时,有53.7%的学生认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参加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日趋坚定的政治信仰。

2、人生观与价值观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取向予以认同,其人生态度,价值判断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比较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祖国奉献智慧,施展才华。当被问及人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时,有59.7%的学生认为是“事业和工作”,21.3%的学生认为是“理想与信念”,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对于“最能代表当代大学生形象”的选择,排在前两位的也分别是“有责任感”(47.2%)和“勇于进取”(20.4%)。84.3%的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87.9%的学生认为对待人生的态度应该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对于一位青年因失恋而出家,81.9%的学生的看法是“没有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渴望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被问及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排在前两位的选择分别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47.4%),“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22.4%);有63.4%的学生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的看法。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主流积极,价值取向基本正确。64.3%的学生认为一名大学生因抢救一位老农民而牺牲,“实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上,70.2%的学生同意“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可见,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关系。同时,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认为个人成长应当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3、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

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基本正确,具有基本的道德评判能力,其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趋向合理。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崇尚的品德,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团结友爱”(48.7%),“艰苦奋斗”(18.2%),“心胸坦荡”(16.6%);而最厌恶的人品,排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专横狂妄”(44.9%),“趋炎附势”(37%),“弄虚作假”(9.3%)。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认识,有83.7%的学生认为“其中良莠并存,应批判吸收”;对于“无私奉献”问题,73.8%的学生认为“无私奉献”是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从自身做起;在公与私的关系上,65.8%的学生坚持“大公无私”,32.4%学生坚持“先公后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62.8%的学生赞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上,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当看到自来水在那里流淌时,89.7%的学生选择“马上前去关上水龙头”;在上网聊天时,77.8%的学生会采取“以诚相待,交流思想”的谈话态度;在公共场所发生不文明行为时,有53.8%的学生会“马上进行制止”。

4、学习动力与成才愿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成果也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作为这些改革措施的直接受益者,自然地成为了高教改革的拥护者。而与改革相伴而来的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压力,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成功、成才的愿望和学习的动力,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提高。调查表明,学生对于高教改革,特别是有利于自身发展、提升自己社会竞争力的改革高度认同。对于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诸项政策,有48.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得到较好的落实”,31.9的学生认为“得到很好的落实”。对实行“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50.2%的学生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举措”,40.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大部分同学赞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对于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现状,74.3%的学生认为“虽然重视,但缺乏有效措施”,19.2%的学生认为“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表现出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调查显示,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已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渴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我,占领就业上的制高点,赢得发展上的主动权,因而,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强劲,学习空气浓厚,学风端正。调查中,有81.1%的学生感到目前最重要又比较缺乏的是“知识”。对于学习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为了将来自己成就一番事业”(28.6%),“为了提高素质,完善自我”(25.4%),“为更好地就业创造条件”(15.3%),反映出自觉成才的迫切愿望。对于学习的态度,排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努力学习”(37%)。“学无止境应主动学习”(27.1%),“对什么有兴趣就学什么”(18.4%)。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67.6%的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搞好专业学习;在和同学们一起时经常议论的话题,排在第一位的也是“专业学习”(42.7%)。对于自己在学习上最欠缺的选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24.4%),“科学的学习方法”(23.5%),“广泛多益的信息来源”(23.2%)。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日益剧烈的变革,这些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处在变革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变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其思想状况也在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及影响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因此,本次调研着力把握了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

1、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现实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参与政治活动,接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特别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他们对于国内外重大时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导致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代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都吸引了大学生关注的目光。调查显示,在问卷中关于“你最关注或了解的国际或国内的问题”所列举的9大选项,均有大学生给予了积极关注。其中,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世界反恐怖主义行动(41.6%),“上海APEC会议”(21.5%),“国企改革和下岗问题的解决”(11.6%)。这一结果是与一年来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相吻合的,表明了大学生对于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调查中,对于当前我国的政治局势,“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反腐败举措、反对“”组织的斗争、以及发生“中美”撞机事件等,大学生都给予积极关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2、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扩招以及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都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并对其思想状况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中,大学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上学、就业、素质教育、特困生政策等举措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存在的多样化趋势和发展,特别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方式和收入分配的多样化等,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纷至沓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正在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氛围,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是“社会风气”(52.1%),表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3、家庭环境。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成长阶段,尚没有完全摆脱家庭背景而独立,因而对家庭的依赖性还是较强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在家庭环境中对你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状况”(63.2%),“家庭和睦情况”(31.5%),“家长的工作情况和文化素养”(3.5%)。在相关调查中,对于政治问题等的看法,大学生也把听取父母的意见排在了第三位。

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工具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和普及程度。特别是网络等新的载体、新的媒体的出现及其在高校广泛使用,极大地扩展着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对于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听广播(59.6%)、看电视(24.3%)、朋友之间交流(12.3%)、报刊杂志(2.2%)、形势政策课(0.5%)、互联网络(0.2%)。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时事的主要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内新闻媒体”(84.6%);对于“三个代表”思想的了解渠道,也有66.6%的学生是“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习”。对于业余时间(暑期及双休日)的支配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与朋友交往(82.3%),同时也有0.4%学生选择“网上聊天”。对于上网的目的,有65.4%的学生是为了“获取信息”。尽管从表面上看,关于网络的选择数字不大,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却占了相当比例,其中不乏网民,而且交流的话题与信息来自于网络的不在少数。因此,网络媒体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

5、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才的重要环境,大学生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的素质、水平等十分关注。调查显示,有16.2%的学生最关注或了解的与个人关系密切的问题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有关工作”,在9个选项中居第三位。在政治问题上,有72.7%的学生最愿意听取“专家、学者、教师”的意见。对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安排,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治安、资助困难学生、就业指导,以及教师的教学、科研、师德、敬业精神等诸因素均表示了较大程度的关心并给出了自已的满意程度的不同选择。

6、内在因素。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身心的发展变化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导致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发展,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不同个体的身心特征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内因。

此外,大学生的同学、朋友、社交圈等的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

三、把握主流,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较好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现状,较为全面地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分析当前我省大学生思想状况健康向上的主流,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国家政治局面安定团结,党和政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满怀信心地看待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而树立起了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

其次,是我省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结出的硕果。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这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其三,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多年来,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教育教学,特别是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两课”教学,加强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岗位以及收入分配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不良倾向的发生。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倾向,作为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这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保证。作为跨世纪一代大学生,如果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的缺乏,是难以承担接班人的重任的。因此,我们应当加大教育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进一步加强主旋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国情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从而自觉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同时,要切实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对党的认识,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

在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上,要认真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求,利用“两课”的主渠道,切实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要认真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注重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党、国家、社会主义的认识,增进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与我们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价值为标准,把国家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客观外在条件,以利益观点对待社会问题的实用与功利倾向,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必然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道德观、择业观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价值判断正确,而实际行动意识缺乏,采取的“敬而不从”的态度,以及人生态度上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消极心态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要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接受考验,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参观,请英模做报告等形式,校正大学生的人生坐标与人生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驾驭人生的航船。

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大学生更加注意素质教育对自己成才的作用,在人文教育、专业技能、美育、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当及时把握这种变化和要求,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实施素质教育,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当指出,转变思想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在育人方面也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克服重教学纪律,轻内容质量管理的倾向,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通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环节,融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整体之中。

4、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任。然而调查中,对于高校教师,大学生认为满意的分别是课堂教学水平(39%)、科研学术水平(21.5%),仅有1.4%的学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感到满意,0.8%的学生对教师的“师德”感到满意,这两个数字是比较低的,这与教师的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加强和改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21世纪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特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

5、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

应当承认,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广大政工干部工作认真,任劳任怨,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政工队伍在数量和思想素质等方面与形势的发展还很不适应。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保证必要的政工干部人员配置,同时,通过理论培训,业务进修,实践锻炼等途径,努力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素质及整体水平,要支持和鼓励“两课”教师、政工干部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注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6、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7

一、参加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管、历史、教育十大学科门类。男生占67.88%,女生占32.12%;研究生占12.5%,本科生占87.5%;大一学生占27.5%,毕业班学生占27.5%,二、三年级学生占45%;中共党员占36.5%,共青团员占60.63%,派成员占0.63%,群众占2.24%;城镇学生占16%,农村学生占84%。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在主流上呈现良好的态势,绝大多数学生政治方向明确,理想信念坚定,求知欲高,自我管理能力强,行为道德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善于控制与调节个人情绪。

1.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向好的方面发展

(1)思想认识。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生活丰富多彩,空间逐渐变大,视野开阔,逐步呈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追求理想化、思想观念务实化和自我意识增强的特征。

(2)思想觉悟。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大多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够辨证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关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主体意识、民主观念明显增强。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上,80%的学生认为首先应考虑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少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写到:“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

(3)思想方法。我校学生在思考国内外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方面,主流是值得乐观的。例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是什么”,60.2%的学生认为是经济稳步增长,59.6%认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3.7%认为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37.5%认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78.51%的学生对党和政府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充满信心;在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的选择上,超过50%的学生认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和腐败问题,另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三农问题”、金融危机和涉及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突发性事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方法积极向上,日趋成熟。

(4)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是首要问题。调查显示,90.74%的学生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57.27%的学生否认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在“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很多学生表述“把握人生和命运”、“付出就有收获”等。说明我校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期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价值观方面,71.38%的学生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73.25%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有学生表述到:“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等。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普遍认同。

2.理想信念坚定,关心时政,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1)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向上。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积极的政治热情,理想信念坚定,拥护党的大政方针,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82.22%的非党学生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77.35%的学生同意“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63.13%的学生同意“我国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2)关心关注时政。当今大学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时事政治,关注世界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从我校学生关注的时政重要事件前十名排序可见一斑(“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经济危机”、“神七飞天”、“南方冰冻灾害”等关注度均在80%以上)。

3.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普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道德素质直接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调查显示,我校学生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主流价值观健康向上,普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对一些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表示反感。在选择做人与做事、做学问哪个更重要时,90%的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在对待诚信的问题上,89.86%认为诚信受益;在“对校园中存在的这些现象中,您的态度”问题上,90.88%的学生反对考试作弊,81.25%反对“抄袭他人的论文、数据、观点”,79.17%反对“不按时交纳学费、住宿费”,91.75%反对“长时间网上聊天、游戏”,97%反对“利用网络和手机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97%反对“对长明灯、长流水视而不见”。数据表明,我校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日趋成熟与稳定,对道德失范如不正之风、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能够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

4.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解决大学生在学业、职业生涯方面以及人格上的困惑,调适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业、情感问题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调查中,在“上学期间压力来源”问题上,59.67%认为是“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14.54%认为是“学习和科研问题”,极少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自身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当心理需要安慰时,44.36%的学生“期望学校注重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26.92%的学生“希望专业教师解答心理疑惑”;当遇到烦恼时,绝大多数选择“找人倾诉”、“向专业人士求助”和“参加文体活动”,只有4.68%选择“通过吸烟、喝酒、吃东西等来发泄”。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大部分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5.求知欲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关注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1)学习方面。作为科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我校学生求知欲望高涨,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以便今后更好地参与竞争。调查显示,61.29%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86.98%的学生反对“上课迟到,上课期间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对考试作弊表示反对的学生占90.88%。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渴望求知成才,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电脑热、外语热、第二专业热等就是这种愿望的表现。

(2)社会实践。调查显示,极少有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98.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增长才干”、“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奉献社会”、“结交朋友”。结果表明,我校多数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基本到位,愿意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和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3)职业规划与就业观念。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调查中,91.04%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很大或较大;在对国家的期望方面,83.34%的学生认为政府应“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农村工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放宽户籍限制”;有关“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就业做什么”这个问题,61.51%认为应“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38.01%认为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转变观念”、“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在“为了更好实现就业自身应该做什么”方面,97.89%的学生认为应“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调整就业预期”、“做好职业规划”。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在择业时,既谈理想又讲现实,更加理性化。另外,学生们对社会还缺乏了解,他们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希望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信息获取。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在“您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这个问题上,从“网络”中获取占72.09%;在对“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回答中,“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新闻”、“收发邮件”、“参与网上讨论”、“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交友”的占据大多数,“玩游戏”、“聊天”的仅占13.50%。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执着的求知精神,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5)个人消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受到主流消费意识的影响,还与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费能力有关。对学生消费问题进行关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理财能力。在回答“每月平均消费支出”问题时,月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83.48%;在“每月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的调查中,多数学生选择了“餐饮”、“生活用品”和“学习、考试、培训”;对“是否购买了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等问题,5.77%有此消费行为。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消费,部分学生尝试个人理财,这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

(6)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每周进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显示,有81.48%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在“课余时间经常做的事情”这个问题上,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42.36%。这说明,我校学生有1/3缺乏日常体育锻炼,这与我国目前制定实行的关于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相比,比例明显偏低。

(7)休闲娱乐。休闲活动能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促进人际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结互助精神。调查显示,我校学生从事健康休闲活动呈多样化趋势,体现出课堂教育与休闲活动相得益彰,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

6.对学校教育、管理等工作满意,对辅导员、专任教师评价较高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形成和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提升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71.1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中,选择“社会实践”、“专家讲座”、“听典型人物作报告”、“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征文”的占85.23%。

(2)对专业教师的评价。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学术道德、人格魅力、敬业精神、育人意识等方面满意率、比较满意率均在70%以上,说明对教师队伍认可度较高,教师对学生思想成长、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应自觉在师德方面做好表率。

(3)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程度。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只有10.35%的学生“和辅导员谈心非常少”;对我校辅导员满意度方面,有超过50%的学生感觉“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数据表明,我校政治辅导员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意志磨练等方面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4)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评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认为成效大,比较满意,满意度达77.0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学生大多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成长起来的,接收信息的容量大、范围广、速度快,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方式。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1.理想淡漠,信念缺失,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2.自律意识差,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8

本研究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5级、2016级学生抽样调查近2000名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思想道德现状、对国家政治热点的关注、人生追求、择业观、业余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一、“95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主流思想积极健康,支流消极颓废。

(一)从调查问卷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关注时政,对党的政策坚定拥护。学生主流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自信、乐观、开放、务实,在人生价值观上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宗教影响不大,多数学生信科学,对一些社会热点有自己的视角和看法,不随波逐流。91%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知道在大学学什么,但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认真的态度,表现出对毕业以后的职业认识还有很大的盲目性。89%以上的学生认为经常旷课是不应该的,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翘课。学生主要业余休闲是宅在寝室上网浏览信息、看影视剧、游戏、交友聊天,少数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频率较高,时间较长,大多数学生每天多次用网在2个小时以内。64%的大多数同学将就业和人际交往列为主要困惑。正如在2017年1月对“95后”的总体评价所言,“95后”青年学生有自己这一代的际遇,恰逢科技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速变革的伟大时代,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他(她)们思维活跃敏捷、搜集信息能力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二)然而,大学生中支流消极颓废的方面也不容忽视。

在调查“您最想在大学期间学到什么?”问题时,1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享受大学生活,说明在少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 在回答“您对理想的看法是?”26%的被调查者认为理想是“可望不可及”的,说明目标超出现实太远。10%的被调查者回答从未考虑,说明理想缺失。被问及“您如何面对未来?”8%的被调查者说“不敢想”, 13%的被调查者觉得“十分空虚”。调查“您目前是否有较为清晰职业生涯规划?”,32%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目标,对未来缺少规划。在大学是混日子赚文凭。少部分大学生得了“大学颓废综合症”,概括地讲就是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偏差、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二、“95后”大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方面。

“95后”大学生中多数有正确远大的理想,少数理想缺失,也有的理想不断变换,难以持之以恒,信念不坚定,或虽有理想,但脱离实际,往往好高骛远,无措,树立的理想有功利主义倾向。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快,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之重物质轻精神使得有些“95后”大学生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上背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满足。梦想未来从事轻松来钱快的职业,但究竟该做什么,怎么做则一无所知,整天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连钟都懒得撞一下。由于缺乏目标,所以对未来缺少规划,往往陷入迷茫。对未来就业和择业创业的设想,51%的人不喜欢为人打工,一开始工作就想自己开公司当老板,选择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为着轻松赚大钱考虑的居多,认为与赚钱关系不大的课程能逃就逃,逃不掉就在课堂自己学习认为对自己将来赚钱有用的课程。在课程选择上轻人文重技能,轻精神重物质,功利心强。

(二)价值观方面。

多数“95后”大学生价值观正确,与主流价值观同向。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倾向多元化。

受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市场经济在催人奋进、激发个人斗志的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个人主义倾向,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造成社会生活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蔓延。这些社会风气都给“95后”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95后”大学生不再单纯地追求学习成绩和获得奖学金,而是以不挂科为最低目标,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追求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使得部分“95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三)学习生活方面。

多数逐渐适应了大学学习和生活,少数适应性差,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网络社交能力强,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差。

由于大学以前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而且是在老师和家长带领和督促下学习,有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而进入大学发现归自己自由支配的r间太充裕了,充裕到不知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轻松得无所适从。由于很多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一般由家庭包办,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需要在大学通过学习和锻炼尽快弥补上来,学得慢的仍然难以做到在大学游刃有余。在称赞教育氛围中和伴着游戏长大的环境中,有些“95后”孩子追求生活安逸、自由、散漫,自我要求不严,边玩边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知道不该沉溺于网络游戏但往往难以自拔。高中时压抑的玩性终于在大学找到了释放的缺口。以前没时间做的事被翻出来,不顾课上课下地看小说、上网娱乐、颠倒黑白天地睡觉,谈恋爱、郊游、聚会,逃课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老师的课堂讲授再也难以吸引他(她)的注意力。他(她)象断线风筝一样在天空中随风飘游,连自己都难以掌控方向和速度。兴趣广泛,知识更加碎片化,鉴别、筛选信息能力差,作业搭便车,考试临阵摸枪、考试作弊。对一件事情缺乏持久的关注力和耐力,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不愿意深究。梦想轻松赚钱,愉快生活,一帆风顺,缺乏人生挫折经验,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95后”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浏览,但往往对信息筛选鉴别能力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迅猛发展,对于“95后”的大学生成长而言是把“双刃剑”。“95后”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善于浏览网络信息,也乐于网络交友,但普遍存在“宅”现象,与现实社会缺乏更多更真实的接触和交流,影响其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往往导致交往困难。

(四)社会生活方面。

大多数有社会责任感,少数集体意识差,团队合作意识差,社会责任感不强。

由于现代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缺乏兄弟姐妹的玩伴,再加上孩子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少为家庭付出,所以很多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对家庭如此,对社会更是如此,以为社会与自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上大学之前拘泥于小家庭生活,缺乏参加集体活动的历练,也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意识较差,过分在意自身,往往忽视与他人合作。当与人产生分歧时,不知怎么协调。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较差。

三、“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95后”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加强对学生吃苦精神和意志、信念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公共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尽快确立起科学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通过心理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形成健全心理保障。各系、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各系要召开新生入学专业培养说明会,使学生明确大学学习要学什么,怎么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理想和做好学习规划、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的思想准备。各学科都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同向而行,助力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二)加强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

通过院报院刊、宣传栏、校园广播站、学院网站、传媒一线微信群,传播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占据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抵制外来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组宣统部、学生处、院团委和教学工作部门要齐心协力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多组织有助于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的人生价值观。

(三)积极寻求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多渠道完善育人机制。

必须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开辟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占领学生网络学习和思想宣传的高地。重视人文素质课,保障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素质课程足时开设,并加强督导,保证质量,为学生提供完善人格的良好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心灵,要接上地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和学生生活,应当从细微处着手,从生活入手,逐步上升到心灵和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起到铺路石和引路人的作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跟上信息化发展变化的步伐,适应学生学习新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推进“互联网+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整合资源,落实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志愿服务、社F活动等实践活动,积极寻求多方合作办学,开辟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停学创业等新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 陈晓.基于95后大学生发展现状的高校德育工作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9

一、我校学生党员状况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其中学生党员的发展、党支部的建立、党组织的建设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校特别重视党员的发展与培养,积极吸收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党建工作中做到了保证大一学生中有党员,大二有党小组,高年级要有党支部,不断加强学生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亲近党、信任党,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在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的同时,思想建设成了党员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我校合校升本后2006年在校学生党员410人,到2012年学生党员人数达到1364人,其中预备党员806人,党员人数占在校人数的6%。对我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我校大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及分析

影响学生党员思想的因素不仅仅只是错综复杂的客观环境因素,他们的主观方面反而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生的自身因素

1.对党发展了解不够,入党动机不纯。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超过50%学生入党的真正愿景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入党成了他们找到好工作的可靠筹码;有20%学生入党是为了能成为学生干部,在学校取得老师的重用,获得更多荣誉称号;有10%的学生仅仅是随大流,把它当成一种炫耀自己的资本,仅有20%的学生把入党当作为一件光荣、义务的事情。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越来越多元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正确的认识党,对党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显而易见多数不纯正的入党动机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党的认识浅薄,极大影响着他们的入党动机。一个连党都不了解的人,怎么会产生真正的入党动机。

2.缺少对马列主义、毛邓三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1/2的学生党员没有完整地、系统地读过马列的经典著作,就算是读过,也只是通过班会、或者思修课程的学习,通常也是应付了事。缺乏对我党指导思想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马列主义、毛邓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额革命政党,尤其重视思想教育和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熟读马列主义,更要了解我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指导思想,并领悟其内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善于用党的指导思想来客观地分析我国的国情,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容易偏激。

3.自身道德观念不成熟,道德行为困惑低落。调查表明,我校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相信党,相信无产阶级理论。大部分学生党员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近7成的学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有部分党员在道德观念中表现出不成熟,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出困惑低落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这些现象我们随处可见:大家一方面呼吁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公共场所面对老人摔倒,有人受伤时,又有多少人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又如一边宣扬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却一边又为了奖学金,助学金,小小的荣誉称号与同学争的面红耳赤;再如诚信问题,都说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扬的美德,然而在考试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不作弊、不剽窃。这些都是大学生党员与道德诚信严重脱节的现象,他们处在边缘阶段困惑时期,在利益面前迷茫了自我。

4.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觉悟性低。由于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理想信念对于他们来说尤其不可或缺。在入党前,事情都是争着干,抢着做,凡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入党之后,入党前的教育就基本上抛之脑后,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甚至出现了盲目性,没有了主动性,渐渐丧失了党员该有积极进取精神。有的学生把入党作为某种捷径而不是责任感,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以一个党员的原则鞭策自己,在实践生活中,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利用党员的身份不断为自己谋取利益。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有些人甚至开始经不住诱惑,在大风大浪中把持不住迷失了方向,有的学生党员甚至在学校里面就沾染了不良风气,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外界环境因素

1.西方势力大肆宣传腐朽的价值观念。20世纪后期,苏联和东欧等国的突变使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共产主义处于历史发展的低谷。同时,在战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并逐渐发展起来。少数党员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看不清国际形势,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觉得我们达不到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道路不明亮了。与此同时,西方也开始以各种手段诋毁共产主义,大肆宣扬腐朽的价值观,使得个别党员在这时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2.经济体制改革引起认识偏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建设。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社会结构也会出现变动,这些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改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信息透明化、共享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于父辈,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寻找资源的方法。但在大量有用的信息涌来时,也会有许多垃圾与糟粕充斥其中,蒙蔽他们的双眼。大学生党员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突发时期,一个小小的改动,都有可能引起大的变动。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既要面对利益选择和利益指向的考验,又要对付社会的变迁,很容易在道德上和信念上出现偏差的。

3.高校党组织教育基础力量薄弱。目前,我校的党建工作正在不断地完善中,党组织的教育还处在薄弱阶段,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脱节,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存在的一个现状。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专门负责学校党务教育和宣传的老师却是供不应求。老师很难对每个积极分子进行严格的教育考察,忽视了学生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的培训结构基本上都是不合理的,专职党课培训的老师少之再少,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党支部书记,要不就是辅导员,并且党课培训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环境也很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4.入党选拔考评机制不完善。学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这个主要的指标,大部分采用英语四六级、大学计算机等级过级率这就使得学习基础不好但是要求进步的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党员的各项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具有的是青年党员的新特点,思想变化起伏也很大,学校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体制来进行考核,对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不起作用。大部分组织也只对积极分子进行考核,对预备党员和党员是进行的考核反而逐级放松,即便是考核也只是敷衍了事。

三、对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入党前期的考察,注重学生党员的后期培养

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和严密的程序把关,吸收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壮大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特别是注重对思想积极学生干部的培养。在积极发展党员的时候要坚持四早原则:早选苗、早发展、早教育、早培养,对于弄虚作假行为有给予严肃的处分。重发展轻教育的做法是欠妥的,发展与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党员的后期教育培养工作。首先要规范入党后的教育制度,实行定时定点对学生党员进行培训;其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当中的佼佼者,要重视给学生党员放权,让他们接受的教育真正落到实践当中去,让他们真正为其他学生服务,这也是培养他们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规范党员行为,宣传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思想;对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要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同实际结合起来。

(二)深化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丰富组织生活

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共产党,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可见理论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入党前要注重对党员的思想理论启蒙工作教育。可以在积极分子中成立理论交流小组,小组成员间相互联系,共同交流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深化体会,同时加强对其的自我教育,打好思想教育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具体落实分工,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加深组织个体间的感情。例如开展民主生活交流会,公开言论,吸取好的思想、分享好的经验;可以成立党员谈心日,鼓励他们强化自我自律意识;鼓励学生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问题党员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学生的头脑。

(三)加强党员师资教育建设,完善党员考评制度

要想培育出更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就要有一支思想过硬能力超强的教师党员队伍,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教师的比重,重点提升教师党员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高,对教师党员的要求就要更高。对于教师党员,除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到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所谓“德、智、体、美、劳”,德育排首,高校要想提高党员的思想状况就要把德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路,努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子。要切实落实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汇报、学业、群众影响力等综合考评,要建立一份完善的考评机制,同时认真听取老师、学生的意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不仅要求学生在入党前积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在入党后也要求与党组织保持密切的关系。完善大学生党员的考评制度,方能保证大学生党员的总体素质,为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

(四)拓宽党建教育阵地,改善党建的教育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成了高校越来越受欢迎的互动媒体,是老师与学生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党员教育和培养可以运用这一互动媒体的优势,创建党建工作的网站,开通党的资料、党的动态、党的法规等栏目;开通网上党课,开展网上党课教育;开辟专门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QQ群、讨论组和微博等,加强学生党员之间的内部交流。大学生的校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的重要因素,道德环境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等文艺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实际运用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思想建设。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10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国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升学、就业、务工、竞选、任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有专家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要自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必要的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个知识体系呈“T”字型展开,其中横向表示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包容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纵向表示要具备相当的精深度,在专业上深刻透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本行业、本部门的通才,做某些方面的专才,具有专与博的兼容性。

在整体的大学生涯中,大一是极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一新生初入校园,需要迅速的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转换学习思维、努力融入新集体、学习新知识、认识新朋友。其中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涯规划不清晰、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导致性格自闭等,皆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解决。本文以某公办二本高校大一新生为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大一新生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水平与专业素养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形成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新生思想行为状况及分析

(一)学习目标和计划不够明晰。据调查某公办高校大一新生,数据表明:每天学习时间在三个小时或以上的占30.40%,一至两个小时的占24.11%,一个小时以下占8.195%,视情况而定的占37.29%。说明大多数同学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但并没有明确的学习时间。而在学习计划方面,有约80%的学生没有或不确定学习计划。

大学学习以老师引导,自主学习为主,形式多为上自习。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毅力,更需要坚持,尤其是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淀。然而大一学生刚从紧致激烈的高考奋战中解放,如果不适时引导,很容易放松自己。在不去上自习的理由中,参加学校或学生组织活动和跟风、找不到合适的环境等居多,以此看出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还不够,以各种理由降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

(二)人际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访谈调查中,宿舍或班级中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情况较多。很多学生很敬佩周围的“受欢迎”的同学,但仅仅停留在羡慕和欣赏阶段,自己没有主动意识去沟通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新生往往表现的很重视,很想以好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中,但由于自身还不够成熟和有经验,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时还往往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大学学生生活有集体性、广泛性的特点。在宿舍、班级或是其他团体中很容易表现出自身性格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大多数同学认为集体的氛围对自己的思想状况影响很大。个别新生因宿舍矛盾、班级矛盾没有及时有效解决等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家共同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主动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人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包容理解、化解冲突也是更好的步入社会的前提。

(三)自身思想行为约束意识较弱。调查表明:新生主流思想较为端正,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旷课等行为是缺乏纪律性的表现,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认为,来了教室也不学习还不如不来,说明还是有部分同学对是否上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30%多的学生基本听不进去课,自我约束能力差,甚至有厌学情绪,导致考试的作弊行为,有49.76%的同学对学习的兴趣由高到低。

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大多数同学更在意知识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取得,但老师和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延续专业学习兴趣。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挫败经验, 60.31%的同学虽然知道未来严峻但仍然迷茫不知如何努力,缺乏自我约束和有效控制,需要学校和辅导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从一开始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帮助新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三、正确引导新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学生层面――端正学习态度,注重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一旦制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力量,努力朝着所定的目标前进。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应当符合以下几个原则:遵从自己的意愿、由自己的兴趣和实力来决定、用目标管理发督促自己。其中,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步骤目标、行动方案等。人际关系重在实践,要主动尝试与人交往,参加活动大胆锻炼,日积月累,保持积极包容的心态。

(二)教师层面――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青年大学生渴望成材,渴望能在今后工作中有所作为,这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但部分大学新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从新生入学起就通过课堂、活动、讲座、面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涯规划教育,并引导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定期检验和修正自身的目标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才艺特长、个人品行等客观条件,通过对职业需求的研究促进学生知己知彼,了解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锻炼。

(三)学校层面――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环境是在学校,学校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的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基础设施。环境因素会影响主体的认知策略和行为。高校的学习氛围,班级的学习风气,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合理而完善的奖惩制度,会促进学生往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去努力,逐步改正一些错误的消极的学习行为。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承担育人重任的学校,要重视入学教育,包括爱校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性教育等,可以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此外,家庭成员的关心和鼓励、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因素也其中重要的作用。总之,大一新生初入校园,需要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转换学习思维、努力融入新集体、学习新知识、认识新朋友,其中不免存在许多问题,皆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更好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积极的拓宽自己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仅拘泥于课本,更大程度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11

一、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念

(一)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当被问及“当国家发生特大灾害时,你是否甘愿当志愿者?”时,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很愿意”和“如果安排到我,我也会愿意”,仅有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另有5%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楚”。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二)大学生关注国家时事政治,但将自我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本次问卷调查时,正直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所以设计了有关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有关问题。从调查来看,有68%的大学生关注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32%的大学生没有关注。68%关注了的大学生中,有18%的大学生选择了“是兴趣和爱好,所以关注”;有44%的大学生选择了“因为国家的政策法规与我将来的就业及生活相关,所以关注”;有6%的大学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所以比较关注”。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具有将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关心党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前途;但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关注度较低,这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要求不符。说明,在以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应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将自我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三)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主渠道了解大学生对大众传媒形式的选择及信息获取的渠道,是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大学生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信息的途径,我们分析得出,有72%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了解;通过“党团组织生活”、“电视”、“报刊杂志”、“黑板报”、“专题讲座”进行了解的分别为31%、27%、21%、18%、1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是现在大学生进行信息了解的主要渠道,而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已远远落后于网络。这即体现了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一些突出的网络思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四)总体上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从调查结果来看,95%的大学生同意“大学应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2%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难以判断”;85%的大学生同意“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9%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另有6%的大学生选择了“难以判断”;87%的大学生同意“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6%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另有7%的大学生选择了“难以判断”。从这些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总体上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而个别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确定性或者偏差。

二、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

(一)“诚信”多元化,有条件的“诚信”较为突出,诚信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回答“对于‘诚信’你怎么看”这一不定项选择题时,有64%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有47%的大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而有8%的大学生认为“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3%的大学生选择“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有9%的大学生选择“只对自己认为诚信的人讲诚信”,有10%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大多数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只对一部分事情和一部分人讲诚信”。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大学生没有选择无条件的讲究诚信,有8%认为“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选择在特定条件下讲诚信的累计达到了22%。这说明,诚信这一优良品质受到了多种思潮的影响变得多元化。在进一步调查“你如何看待大学考试中的作弊行为?”时,有69%的大学生选择“很常见的社会不良现象,违背了诚信原则,学校应该严格管理,纠正不良现象”,有1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反正自己不作弊就行”,有1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自己有时也需要作弊”,有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学校没必要管”。这些数据说明,23%左右的大学生存在诚信意识欠缺的情况。(二)组织纪律观念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你如何看待经常旷课的学生”时,有62%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表现,对其他同学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应按校规严肃处理”,有24%的学生认为“来不来是他自己的事情,无所谓,不需要管理”,也有14%的学生希望学校设置更为灵活的学生选课方式和考核机制等,规避和处理经常旷课的学生。结合以上数据不难看出,20%左右的大学生表现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现象。此外,在调查问卷回复中,大学生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希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设置更为灵活的选课与上课方式,更为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入自由与竞争并存的教育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增强,想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教学,而不是“被动式”的参与教学。(三)学术道德意识和自控能力欠佳,个人修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为习惯是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我校大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主要存在以下二点不足:一、学术道德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从不抄袭作业或者论文的仅占三成,偶尔抄袭作业或者论文有五成,另有15%左右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或者论文;二、大学生自控能力欠佳,有21%左右的大学生上课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有63%的大学生上课偶尔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仅有16%的大学生上课从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1]结合表1中(9)和(10)项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上课做与上课无关事情”的比率和“上课或开会时用手机上网”的比率接近。这与实际调研中发现的,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的情况相吻合。说明,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学习,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此外,从表1中(2)—(7)项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文明习惯总体情况一般,虽然经常表现出不文明习惯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在4%左右,但偶尔表现出不文明行为的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高,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加强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与监督管理。(四)性观念日益开放在调查对“婚前可以有”的看法时,50%的学生表示“同意”,32%表示“不同意”,18%表示“难以判断”。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面对“婚前”表现出了较高的接纳度,这与信息时代,各种外来性文化的影响和当前中国社会日益开放的性观念的影响息息相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校教育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大学生性知识教育,树立正确性观念。(五)“个体意识”增强当问及“你是否同意‘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一观点”时,约有52%的大学生表示“同意”,而“不同意”的占28%,认为难以判断的占20%。结合调查中的其他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注重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创造意识更强,个性张扬表征凸显。在这种背景中,集体主义观念在一部分学生心中被冲淡,而对更多大学生来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形成现代的集体主义观念。在这种现代集体主义观念中,即尊重集体的利益,具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但同时需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更合理安排自我时间,发挥自我潜能为集体服务,而此时“集体”的概念囊括的范围更大。

三、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人生观方面即表现出对传统人生观的较高认同,又展现出现实化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判断人生价值标准(选择三项),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格是否高尚”选择率70%,“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率66%,“是否有自己的事业,且事业的成功程度”选择率49%,“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选择率38%,“社会名望的高低”选择率25%,“金钱的多少”选择率16%,“权力的大小”选择率12%。大学生对于人生的看法中,很看中人格的高尚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并不是“一切向钱看”,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传统人生观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希望能在社会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突出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近四成的大学生把“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一成多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这些表明,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在于金钱、权利及丰富的物质享受,具有明显的现实化倾向。

(二)价值观即呈现不稳定性,又展现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

在调查“你怎样看待大学生‘傍大款’现象”时,46%的学生生表示“很正常,每个人追求不同”,24%的大学生表示“反对,不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一切”,2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但是自己不会这么做”,2%的大学生表示“赞成,有机会自己也会这么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中52%的学生明确表示反对“拜金主义”或者自己行动上不会“拜金主义”,但近一半的学生对“拜金主义”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当问及“你如何认识‘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时,虽然有44%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但是仍有31%表示“同意”,另有约25%表示“难以判断”,后两者加起来约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6%;在问及“你如何认识‘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这一观点”时,有68%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有16%表示“同意”,另有约16%表示“难以判断”,加起来约占总体调查对象的32%;将以上两项调查数据结合来看,大学生的金钱观现状不容乐观。在评价“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这一看法时,有65%“同意”,有19%“不同意”,有16%“难以判断”。此外,有16%的大学生对“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持肯定态度(见表2)。[1]这些调查数据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为模糊,呈现不稳定性,而一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明显出现偏差。身处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即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不仅从感情上,而且从理性上都变得更加务实,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四、结语

结合以上调查分析的结果,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此外,大学生更愿意从现实的角度制定人生职业规划,对人生的思考趋于理性。同时,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渴望更为人性化的大学教育教学机制,渴望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更喜欢尝试自主创业。然而,一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在他们中间也有相当的市场;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涉及个人实际的问题上,往往采取适应自我情况需求的标准和形式,具有显著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从应试教育走来的他们,在面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学、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如何控制自我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迷茫或者不够成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针对以上特点,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把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形的社会实践中切身践行思想理念,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中逐步牢固地树立成熟的政治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思想上成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中央高校基金“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L12BC07)、2009年黑龙江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544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7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来自各方各面的复杂情况、突发事件,如何在思想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今,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最主要的生力军,担负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等多重社会责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现状及其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以黑龙江省的多所院校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概率抽样与判断抽样、定额抽样等非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适当考虑了调查对象的学校信息、学生的个人信息等多方面因素,选取了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几所高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82份,回收率为97.75%。其中有效问卷763份,问卷有效率为97.57%。

其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分析样本,学校层次上,“211”院校285所(37.35%),普通高校478所(62.65%);学校性质上,公办院校647所(84.80%),民办院校116所(15.20%);教育层次上,本科640所(83.87%),专科123所(16.13%)。从个人层面分析样本,家庭所在地上,城市353人(46.26%),农村410人(53.74%);从年级上,大一291人(38.14%),大二102人(13.37%),大三298人(39.05%),大四72人(9.44%);从性别上,男335 人(46.53%),女428人(53.47%);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89人(11.66%),中共团员643人(84.28%),其他31人(4.06%);从家庭成员上,独生子女405人(53.08%),非独生子女358人(46.92%)。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复合概念。本次调研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共设计了10个专题的问卷。

(一)大学生世界观现状及分析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含了自然观、价值观、历史观,等等,本次调查主要从自然观、历史观、爱国观三个方面考察。

1.自然观。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自然观上基本是正确的。对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过半数以上的同学是赞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60%以上的学生赞成科学技术给a我们带来的是利大于弊;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封建迷信、谣言都有着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如2012的预言,同学们对它的看法是66.67%的人完全不赞成,27.78%的同学基本不赞成,这些都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有着正确的自然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对于“辛亥革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这个题目,非常赞成的占28.42%,基本赞成的占41.05%,主流是好的,能够正确地看待历史;对于当下流行的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处于“非常赞成”“基本赞成”的共占13.69%,大部分学生(56.83%)处于无所谓的态度;选择愿意去穿越的同学占到32.63%,不赞成的只为28.42%,剩下的处于模棱两可的态度之中。可以看出,对于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同学们还能够保持较好的历史观,但对于现今存在的一些现象还需要加深认识。特别是在愿意去穿越的学生中,女生占据绝大多数,也与女生喜欢浪漫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3.爱国观。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感,对于祖国的完整、领土完整有着清醒的认识。如对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提法,92.64%的同学选择了非常赞成;对于、,同样92.64%的同学选择了完全不赞成。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同学对于目前国家所实行的一些政策的不理解,认为有些政策可有可无,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只有24.21%的同学选择了完全的赞成,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政策在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个别同学甚至提出这个政策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都表明,在看到同学们主流思想爱国的时候,也有一些支流显示出不相协调的一面。

总之,大学生的世界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很高,对历史有着正确的看法,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国家的未来。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及分析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恋爱观等。

1.苦乐观。苦乐观是人们对痛苦和快乐及其关系的基本见解,属于人生观范畴,是人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产生的不同感受和认识。通过调查和研究表明,在就业问题上,70%以上的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时偏向了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在行业选择上,那些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高,并兼顾稳定、有声望的行业成了大学生追求的理想职业,连续多年外企成为大学生毕业的首选单位;当问到“如果祖国需要你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是否愿意”,接近38%的同学选择不愿意,超过50%的同学选择不知道。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眼中,国家的利益远远比不上个人利益重要,大学生更看重个人利益、注重个人价值。

2.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还较为熟悉,19.34%的同学能够全部说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52.31%的同学能够部分说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而且超过60%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尤为必要。但在认识到位的同时,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偏离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现出言行不一的现象。如对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问题,70%的同学们选择赞成扶起老人,但对于自己遇上这种情况会怎样做,50%以上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显示出对公共事件的漠然;对于上课打电话、发短信的做法,超过60%的同学选择不赞成,但是在实际中却经常这样做。

3.生死观。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生死观有正确的认识,如“你对大学生自杀和自残的行为的看法”,大学生一致认为这些学生很怯懦,无法承受生活压力;当问到“你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吗?”93.25%选择不会;当被问到对待死亡的态度时,69.03%选择死亡是必然的,这表明大学生已对生死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对待它。

4.恋爱观。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恋爱观上有着这一代人的自身特点。这代大学生不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恋爱问题上,男生更看重女生的容貌和气质,女生更看重男生的家庭和能力,呈现出不理性的特点;在恋爱的动机上也表现出多样化,不正确的动机比例高,很多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随大溜,出于寂寞、生理心理的需要而恋爱,而对于为毕业后寻觅结婚对象而恋爱的只占36.58%;在婚前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表现得更为轻率,58.85%选择赞成婚前,29.76%的大学生选择发生过。这些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存在比较冲动、不够理性的问题。

总之,在大学生的人生观问题上,我们在看到一部分学生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之外,更看到大学生存在着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知行不一的情况。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分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主要包括道德观、文化观、金钱观等。

1.道德观。在回答“你对自己的道德期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占70.2%,选择做一个道德一般的人有27.48%,选择只要自己舒服无所谓道德的人占2.32%,通过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还是希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着真善美的愿望,这是主流。对此种现象我们也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它,因为愿望有的时候会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原来的愿望与追求、丧失原来的道德观,行为出现偏差。如学生在回答“当遇到歹徒行凶作案时,你会怎么做?”只有15.4%人选择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有58.2%人选择不知道会如何做,有26.4%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避而远之。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与现实行为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2.文化观。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喜爱读经典名著的占13.5%,认为应该读的占56.6%,喜欢但很少读的占68.3%,不喜欢也不读占4.9%。当问到是否知道推荐大学生应阅读的百本著作时,78%的同学回答了不知道。当被问到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时,58.9%的同学选择专业书籍,目的是为了找工作的方便。同时,调查发现,同学们把找工作作为衡量的标准,与找工作相关的外语书、计算机、处世哲学书较受欢迎,而对于道德提高等书籍却很少涉猎。在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上,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2小时,4个小时以上无人选择。

3.金钱观。在回答“您认为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时,7%的人选择了人的尊严重要;15%的人选择了金钱重要;47.5%的人选择了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个人的尊严换金钱;8.5%的人选择了两者都重要,为了金钱可以失去尊严;22%的人选择了二者都不重要。这表明,当个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选择的还是把个人的尊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说明大多数同学有着比较正确的价值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同学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明确,有些人则受到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片面地追求金钱的累积,而将个人的尊严抛掷脑后。

总之,在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健康积极的,他们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 他们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 但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这些现象都值得重视。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

面对着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思想素质、较好的道德习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所学校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需要不断地变革,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在教学效果上不断提升。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脑、入心工作,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还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出努力,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建立体现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通过校报、广播站、有线电视、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树立思想道德的新风尚。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导向,创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的先进文化产品和校园文化理念。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大环境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不仅大学教育要发挥作用,而且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等诸多影响因素。一方面,对社会来讲,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环境。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强烈反差,学校的理论教化无法很好地适用于社会环境,出现了学生不相信也不愿意学习理论教育的情形。因此,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对家庭来讲,注重家庭美德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因此,要注重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宁、有文化有思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令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工程,高等学校必须将此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状况篇13

一、结果分析

(一)学习状况。

1.学习动机水平高,目的明确、务实。

学习动机理论强调,较高水平动机能使学习者明确目标。如在“你学习主要的动力”中,选择“为将来就业找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占28.9%;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与目标”的占28.0%。数据显示,近半学生学习动力强,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目标也较务实。如在“对自己学习成绩要求”中,有26.1%的选择“良好”;17.7%的选择“保持中等”。

2.学习途径日趋多样化。

学生不仅学习目标明确,途径上也呈多样化趋势,如在“学习上花费时间最多的”中,54.2%的选择“所学专业”,19.5%的选择“学外语”,19.0%的选择“到图书馆看书”。

(二)生活状况。

1.在普通生活中学会独立。

大学四年中,多数都过着普通而平静的生活。如在“对生活感觉如何”中,61.40%的认为“还可以,每天过着普通生活”;23.1%的认为“感觉好,每天都过着快乐的生活”;没感觉混日子的占5.6%;感觉不好,总觉得碌碌无为的占6.3%。

当然,普通而平静的生活又让他们学会了独立。如在“周围同学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中,32%的选择“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选择“和家人联系”的仅占6.5%。

2.恋爱自主意识增强,对婚姻认识趋于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恋爱意识增强,对婚姻认识趋于多样化。如对“同学周围议论最多的是”,21%选择“恋爱问题”。再如对“对恋爱的看法”,传统的婚姻观虽然被部分同学认可,但仍有51.1%的认为“是一次美好的过程和情感经历”;20.9%的认为“耐不住感情寂寞,打发无聊时间”;“真心相爱,将来走向结婚”的仅占9.0%。

3.传统消费观占主导地位,现代消费意识增强。

大学生日常消费主要包括生活、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等。调查显示,他们的消费仍以饮食为主,传统消费观占主导地位。如在“对目前消费最多的项目”中,有51.6%的选择用于“饮食”,用于“服饰、社交”的占23.8%。大学生消费除了生活和学习外,现代消费意识也日趋加强,网络需求越来越大。如在“你的电脑主要用作什么”中,31.08%的选“看电影、欣赏音乐”,24.54%的选“打游戏娱乐”,11.65%的选“上网聊天”。

(三)就业状况。

1.积极转变择业观,但仍有负面情绪。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转变,基本能接受毕业后从事一般性工作,并到基层就业等。如在“对毕业后一些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中,39.2%的认为“可以去,到基层去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一些经验,是一件好事”,33.7%的认为“没什么看法,这是一种职业选择很正常”,仅有8.6%的“反对,大学生是高级人才,应该留在城里做更高级的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部分同学出现负面情绪。如对“大学毕业前,最令人烦恼的是”,很多人对高校教育、社会支持等仍表示不满。如36%的认为“学校学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太大”,19%的认为“很多选择的机会不均等”,16.7%的认为“社会、学校对就业工作实实在在的支持、关心太少”,等等。

2.就业目标明确,对前途充满信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对前途充满信心。如在“就业过程中,选择职业标准是”中,选择“工作氛围较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占33.7%,选择“经济上收入较高”的占23.5%,选择“工作稍微轻松一些,利于学习与继续深造”的占18.4%。再如在“对自己未来发展前途的态度”中,选择“积极努力,争取做命运的主人”的占49.5%,选择“非常有信心、很乐观”的占16.8%,仅有6.5%的选择“非常悲观,对自己没有信心”。

3.就业压力大,但有排压能力。

就业压力几乎成了大学阶段最大的压力,但却能自己排压。如在“大学四年中,造成最大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中,有45.8%的认为“就业竞争太激烈,一直担心找不到工作”。再如在“面对压力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减压”中,有40.5%的选择“转移压力,采取娱乐、游戏、读书、旅行等方式”;19.1%的选择“主动与人交流、沟通”;17.4%的选择“顺其自然”;14.3%的选择“自己发泄,如哭泣、写日记等”。

面对就业带来的压力,学校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道德状况。

1.诚信成为规范行为的重要准则。

目前,诚信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已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重要准则。如在“你对诚信的看法”中,过半的同学认为“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品质”,18.3%认为“诚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13.9%认为“诚信将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仅有7.2%认为“谁诚信,谁吃亏”。

2.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道德价值准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受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并不排斥维护正常的个人利益,并认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①但也不赞成个人利益至上。如调查中,42%的赞成“保障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合法利益”,40.9%的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仅有7.8%的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五)政治价值取向。

1.政治意识强,政治态度积极向上。

政治意识是公民在主观意识方面对政治认识的一种态度。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强,政治热情高,尤其关心国家重大变化。②如选择“国家面临突发事件的态度”的占25%,位居第一;选择“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的占22.4%。

对国家变化的高度关注,反映当代大学生不仅政治态度积极向上,政治热情也很高涨。再如“对政治是否感兴趣”中,近50%同学选择“有些兴趣”,21%的选择“很感兴趣,常关注一些政治活动”。然而,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不感兴趣”,这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

2.具有民族意识,拥有民族自豪感。

具有民族意识和拥有民族自豪感是现代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信念和基本要求。大学生具有基本的政治信念,对民族问题非常关注。如在“对我国民族问题的看法”中,48.1%的选择“可以解决,但需要一个过程”,29.5%的认为“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完全可以解决”。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对学习、生活、就业充满自信;对当前主流价值观认识呈多样化趋势。但也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生活显得茫然,对就业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有负面情绪;对个人利益及政治价值的认识不清,等等。针对此现象,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品德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其道德素养及道德水平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树立“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树立“依法治校”的法制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强化自主学习,建立有效学习与快乐生活的良性机制。

大学是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来思考人生、人类问题的场所。这种独特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中学学习方式,使其敢于面对新世界,而且使其在大学集体式生活中,学会立志、学会学习、学会限制、学会感恩、学会人生管理、学会自立、学会爱情。

因此,高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教师“教”的改革,加强学生“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争取在有效学习中快乐生活。

(三)完善基层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成功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因此,高校要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从政策引导、择业转变、技巧培训、信息摄取四个方面,通过择业咨询、就业教育及就业信息服务等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帮助其成功就业。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年的大学生活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等。这不仅造成心理上压力,而且影响到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大学生遇到的诸多问题,深入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注释:

①杨雄.关注改革开放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P18-19.

②杨雄.关注改革开放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P4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