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实用13篇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2

吴鲁星迅即将自己珍藏了三十多年的六封郑振铎的亲笔信件寄往北京。

遗憾的是,我们从现在发行的《郑振铎文集》的《书信集》里看不到作者写给吴鲁星信的内容,也看不到关于这六封信的手迹影印。多年来,作为吴鲁星的同乡后辈,常常感慨这些重要文献的流失,担心它们的泯灭。

呜呼!天公有眼。才情卓越的人文存留,80余年后终于在商品大潮中的旧物市场上重沐天光。

郑振铎的长子郑尔康以及陈梦家的遗孀赵梦蕤皆闻讯赶赴潘家园,意欲购求亲人的手迹,询知售价,只能扼腕叹喟:“六封信就要6万元,太贵了!”

事后,郑尔康向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提请收购,也因经费拮据,未果。

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得到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之余,唯有无奈:“张女士承认,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书稿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太好,过去一直不太重视,近两年来开始有所加强,但有些编辑一直不愿意把书稿等有关档案材料交给社里。”

吴鲁星其人

吴鲁星,字奎明,一位执守“正统”的读书人。1893年生于海州,就读东海高小。长成后,曾在苏州教育学院(疑东吴大学)深造。平生立志,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日军强侵海州期间,吴鲁星不忍外侮,宁可闲居贫守,颇有名士风节。

1949年后,吴鲁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海连市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活跃在教坛和政坛上。

既而,吴先生屡遭政治风暴,再次闲居、困顿。1975年,卒于海州。

熟谙古文、地理的吴鲁星,极重博览和收藏,尤对海邦文献及地方文人的著述,搜求采摭之勤勉,殷殷拳拳。

除了读书,在生活上,吴先生也严谨地墨守孔老夫子对文人的训诫。比如吃饭,吴先生铭记“不正则不食”。餐前,老先生必先穿戴整齐,连一个纽扣也不能马虎,肃然危坐之后,审视杯盏盘碟排列得是否齐整、食物分割得是否方正之后,方才举箸。

“三年灾害”期间,主食尚难周全,吴先生却一定要每饭必排齐四个菜碟佐餐。当然,除了萝卜干、咸菜疙瘩、干辣椒外,粗盐粒也可入碟充数。

身后萧索的吴鲁星没有留给我们一张清晰的留影,唯从一张合影照片上看到他那张清癯瘦弱的面容。

吴鲁星,《镜花缘》公案的肇始者

1923年2月至5月,胡适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完了他的《〈镜花缘〉引论》,胡先生根据属于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英德堂刻本《镜花缘》一类“旧本”中许乔林的序,认定《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并引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李汝珍条”加以印证。

文明萌发较早、人文传承悠久,受到乾嘉学风深刻熏染的海属地区,曾经有过藏书宏富、学者云集的人文历史——唐代“吴富”文风的源出盛胜;宋朝话本的流播和传衍;元末杂剧素材的积累掇拾……

更有甚者,明代三大奇书背景与海州多有不解之缘:《水浒传》中的攻城和招安;《三国演义》中的“招亲”和“混战”;《西游记》中的三大战场、猴王家乡以及唐僧故里……把古海州装点得文华锦簇、雅俗并兼。

虽然,上述这些史料、线索直到今天才得以发现、整理并考证清晰,然在上下600年间的海州文坛,喜欢读小说,玩古董、造园子的士子、盐官、垣商,受到乾嘉学者的频频点化,得以条分缕析地研读明清小说,涉及卷外茶余、街谈巷议、旁门异说乃至九流三教,加上海州读书人一再地推演普及,弄得小说的种种掌故、轶闻,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不满于胡适的较为简单的结论,清末民初海州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吴鲁星研析、取舍、概括了海州地区关于《镜花缘》著作权的种种疑窦、推断乃至臆测,写成《〈镜花缘〉考证》一文,继而,四处寻求发表的途径。

1924年,《东方杂志》刊出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社关于“征求重要文学者逸事”的广告,时年31岁的吴鲁星于10月10日写信给《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就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的考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披露“新发现”的材料,寄送了《〈镜花缘〉作者逸事》一稿。

3个多月过去,《小说月报》社没有回复。

1925年1月29日,吴鲁星通过进一步探讨,再次致函郑振铎。除述及海州许乔林、许桂林的著述成就外,声称已著有《许李年表》,并搜求到《镜花缘》的原刻本,重新就该书的作者加以勘证,认为是被清代“嘉道文坛”誉称“海州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作成了《镜花缘》一书,因有身世方面的“隐痛”,“不得已”才伪托于李汝珍氏。

一个多月以后的3月2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要求将《镜花缘》的原刻本以及吴鲁星的新作《许李年表》“挂号付邮,借弟一阅”。

3月9日,吴鲁星将自己认作原刻本的《镜花缘》寄给郑振铎,附信说明该书的拥有者是他的“戚友”海州人“滕虎岑”。并特别提醒:“眉批在第一页第二面,有月南二字,即许桂林。”

吴鲁星在信中还特别推介自己的朋友朱亦民及其收藏的相关李汝珍的老师著述《凌仲子(廷堪)年谱》。凡此,皆意在强调:二许是《镜花缘》的作者。

未及郑振铎回信,3月19日晚,吴鲁星在灯下又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李汝珍与二许间的亲谊和文交,推介了许桂林的专著《易确》以及讲述许家历史的《北堂永慕记》和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再三郑重地提出:《镜花缘》系许、李之间的谈凑、“顽趣”而成,指出该书的取材不仅涉及许、李,还有海州中正的二乔——乔绍傅、乔绍侨。

颇有价值的是,吴鲁星在信中提出:《镜花缘》中的人物皆指号而称而不及名,类于“索隐式”的表达手法,如唐敖影李汝珍;林之洋影二许;君子国吴生影二许的舅家吴氏……

出乎吴鲁星的意料,事隔20天之后,郑振铎将海州滕氏藏本《镜花缘》寄还,并附信声称:“此书系广州印本,并不精,似非原刻本。”

4月30日,吴鲁星又致函郑振铎,依然认为胡适的《〈镜花缘〉引论》有重大的考证错误,错误的原因是受到清末小说批评家王韬《镜花缘》序的影响,并提醒郑振铎:“胡适误于王韬序——先生岂容再误?”

6月2日,吴鲁星再致函郑振铎,又不厌其详地罗列“二许”的学术成果,从而论证“二许”具备创作《镜花缘》的学术功底。他指称:梁启超在《论方志》中称誉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许桂林已入选世界级数学家传记《畴人传》;许桂林另有小说等其他多种著作云云,认为“二许有其不朽者在”,“何须”“去争可有可无的游戏文章”的著作权?最后,吴鲁星慨叹再三,声称对胡适的论证不服:“这公案似乎终不能令人歉置!”

公案未了,辨疑难休

吴鲁星不愿意接受胡适考订《镜》书作者是李汝珍的结论,也不满于《小说月报》社未采用他的《许李年表》的态度。经过数月的思考,吴鲁星感觉到自己编撰的《年表》中缺少相关《镜花缘》情状的材料。但苦于没有新的有价值的资料去证明二许关于《镜》书的著作权,只好“节取《镜花缘》著作时期的各款,写成简表”,并“加以考证按语”,于1925年8月再次致函郑振铎。认为此前寄去的《许李年表》“不免凌杂失序,知必尘秽视听”,“今节取”为“简表”,希望《小说月报》的号外《中国文学研究》能够刊出。

1925年9月29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告知《镜花缘考证》及所附《许李年表》“拟刊于中国文学号”,并征求吴鲁星的意见,建议用吴的真名发表。因为,吴鲁星每次给郑振铎写信的署名皆用“吴宜奎”。同时要求吴鲁星将此前鉴阅过的《镜花缘》刻本再次寄给他“查”阅,郑振铎的态度十分严谨。

吴鲁星满怀希望,迅即回信,同意用真名发表《考证》,并将自己认为是《镜花缘》原刻本的前三册,再次寄给郑振铎。

然而,《小说月报》的“中国文学号”最终还是没有刊出吴鲁星的文章。

三年后的1928年中秋,年仅20岁的海州人孙佳讯就胡适的《〈镜花缘〉引论》写了《〈镜花缘〉补考——呈正于胡适之先生》一文,刊于《秋野》二卷第五期,赞同并补证了胡适关于李汝珍是《镜花缘》作者的结论,列出了一些胡适所不知晓的李汝珍生平材料。

孙佳讯在文中认年长他15岁的吴鲁星为“吾友”,声称吴鲁星曾将与《镜花缘》有关的书籍借给他看,而他研究的结果是:“颇不以吴君之论为然。”

胡适非常重视孙佳讯的《补考》,1928年11月21日亲笔写信,要求将孙佳讯的文章作为自己《〈镜花缘〉引论》的附录,并特别“请求”孙佳讯:“吴鲁星先生的考证,不知载在什么杂志里,你能代索一份赐寄吗?”

大师就是大师!“小心求证”的胡适不仅尚实求真,也希望从善如流。这位被长期封杀过的“大胆”博士,其重视别人学术研究的治学风范,令人钦敬!

孙佳讯回复胡适说:“吴鲁星君的考证,郑西谛(指郑振铎)先生曾允许登入《中国文学研究》,叫他(指吴鲁星)重钞一遍。但(吴鲁星)寄去时,《中国文学研究》已出版了。现原稿存在我处,我虽不满意他的证据和结论,但材料甚丰富,可供参考处极多。当与之函商,能否寄给先生一阅!”

56年以后的1984年,孙佳讯在他的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专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里说:“吴鲁星的《镜花缘考证》后附《许乔林年谱》,他给我看的是手稿,此稿曾投当时的《小说月报》,未采用。后胡适曾通过我索观,未提意见退还。”

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里详述了海州地区对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考论的反应,并亮出了自己的见解,除认定李汝珍的著作权外,又提出李汝珍到过河南做官的文献依据,认为其治水的经验,与《镜》书中的相关内容互为印证,甚至举出许桂林圈阅《镜花缘》的材料,指证许桂林本人也承认“松石道人作《镜花缘演义》”的事实。

对这些重要资料的选用,孙佳讯没有忘记注明是取之于吴鲁星的手稿,并在文末表示对吴先生“十分的谢忱”。

血气方刚的孙佳讯,没有把这些论据的发现权伪托给某个大人物而回避吴鲁星,以抬高自己;更没有占据他人的学术劳动,此等文德和人品,都说明20世纪20年代海州的学界文风是健康而纯正的。

20岁的孙佳讯,在当时的海属文坛立起了《镜花缘》公案的另旗,力排众议,其文思敏捷,令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大潮中的学术人士刮目相看。

虽然,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中驳议了以吴鲁星为代表的海属文人关于《镜》书著作权的推断,其后50年间,公案却一直没有了结。除了1933年许乔林的裔孙许绍蘧发表《读〈镜花缘〉传说辨的反响》一文,提出“许凑”说,认为许多回的内容“为许桂林所凑”以外,据孙佳讯转述彭云的信中所称,彭云曾见到40年代铅印本《镜花缘》的序言中,仍有李作许凑的字句。我一直在设法寻找这种40年代的本子,至今尚无着落。

其后十数年,孙佳讯始终在采摭资料,谋求了结这场公案,1962年,时任《江苏教育》编辑的他,又在《江苏教育》上刊出文章,重申自己的主张。而当时的吴鲁星已经失去了教职和生计,对《镜花缘》研究,唯有沉默。

1980年,孙佳讯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镜花缘〉作者的疑案》一文,据称是“为了征求海州家乡人的意见”;1984年他撰出专著一册《〈镜花缘〉公案辨疑》,“意在了此一桩公案”。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3

她热爱集体,主动为集体服务,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班长,担负起了管理班级的重任。她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带动同学,以刻苦学习的心态感染同学,以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服务同学。所以班级呈现了团结、自律、乐学、创新的风貌,多次被评为校良好班集体。作为大队委员,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少先队的组织里,她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更是用自己的才能为全校同学服务。去年暑假,她还代表所有队员参加了在奉化举行的红领巾少年梦夏令营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假期里,她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还组织同学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她还是一个勤学睿智的学生,年年被评为学校十星级队员。课外,她博览群书,她的习作多次发表在报纸、杂志,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她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奋发图强,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总之,潘蒙xx同学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少年,不愧为美德少年的典范。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我是来自xx班的xx,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大家给我的评价是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从小,爸爸妈妈就特别注意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总是抢着去做,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现在爸爸妈妈出去了,从不是担心我是父母的小帮手。

我虚心好学、勤奋刻苦,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遇到困难勇于攻克。记得我刚学舞蹈时,要练基本功很辛苦,时常腰疼腿酸,爸爸妈妈看着心疼,劝我放弃,虽然那时我才五岁,但是我仍咬牙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如今我已经获得了获得了儿童舞蹈十级证书,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自强不息的信念时刻激励着我,在舞蹈上不仅如此,在其他学习上也是这样。每学期我都被评为满星级队员,多篇作文分别在《师生》、《萤火虫》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线描画《美丽的家园》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银奖,并在《荧火虫》杂志发表;《水彩画》获全国少儿书画金奖;软笔书法在《全国中小学书画比赛》中获书法三等奖;软笔书法六级证书;硬笔书法十级证书;钢琴五级证书

几年来,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我深深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应该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少先队员。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黄xx是城区中心学校xx班的宣传委员,性格活泼开朗,尊重师长,待人礼貌,孝顺父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乖女。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4

在初三的一次月考中,名著导读考到了《水浒传》。虽然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是还是有好多同学对其并不了解。由于我曾经读过,并且做过较为详细的笔记。虽然没有完全读透,但是对于其中勇而有谋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武松,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经典人物形象我还有所了解的,因此那一题做起来得心应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经的我词语生涩,语句不通,就连小小的片段练习都写不好。但是现在,因为阅读量的增大,优美词句的积累使我的写作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本学期,我有幸成为一名广播通讯员,我认真报道学校和班级发生的各种大事,我的报道多次中稿。在初二时的征文比赛,曾荣获全县一等奖。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散文比赛,我获得了初三年级组一等奖……我知道这与阅读密不可分。

我不仅会将阅读坚持到底,还要影响身边的同学,让他们爱上阅读。如果学校将"校园阅读之星"的机会给我,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并为同学们作出榜样。如果我没能够被评上,我也决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创造条件,向校园之星学习。

我坚信"阅读"这颗明星在未来一定会熠熠生辉!

家长意见

李鑫平时喜欢读书,每次都能积极完成学校的读书任务。她读书写笔记,善于总结。参加"校园之星"评选后更加积极主动了。

签字:李继贵

班主任意见

李鑫同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喜欢读书,阅读面广,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符合"阅读之星"的评选条件。

签字:李华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我是育才小学 3·7班的张淋凯,平时我特别喜欢读书,觉得读书就像我最爱吃的口香糖,甜甜的;读书也像我爱喝的牛奶,有营养,味道好,有了书的熏染,就觉得我拥有了自信与快乐。

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会给我读一两个故事,慢慢的我就爱上了读书,《童话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都是我喜欢的书籍,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还有平时下课时,我也会捧着书看,全家人都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随着年纪的成长,我从以前的只会看带拼音的小孩书到现在看《海底世界》《小学生作文》《中国少年儿童读本》等青少年书籍。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我不但积累了很多精彩句段,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宣传带动下,妈妈也很支持我的阅读爱好,陆续购买了好多书给我,这次暑假每隔几天就带我到图书馆去看书。课外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融汇到课外书籍所获得的知识中去。

虽然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觉得从书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后,我将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我"悦"读,我快乐!

张林凯

3·7班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当我像你们一样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活泼开朗,积极上进。我也有许多兴趣爱好,但特别喜欢读书,读各种有益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秘密花园》《十万个为什么》都曾与我为伴。

可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却越来越少。直到前年过年回奶奶家时,看见她的床头居然摆着《开国中将》、《科学养生》等书。我随手拿起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跟她进行简短的交流。她睿智的回答,开明的见解,令我钦佩不已。要知道奶奶那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虽然耳聋,可是眼睛不花。她开阔的心胸,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次震撼了我。我想这一切得益于她的爱好——读书。我要向奶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那次从老家回来后,我赶紧去五星图书广场买了好几本书:有陶冶情操的《许我一颗兰慧心》、和《红楼梦》等。

我又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借书来读。随着去年《甄嬛传》的热播,我对清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借阅了《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妃》、《孝庄太后》、《康熙大帝》、《雍正继位之谜》等等。通过阅读雾 满拦江老师的《其实清朝很有趣》,对清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同事们讲解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也能略知一二了。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5

1.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我给出了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字年深日久,仍不变色的插图,使学生备感亲切;在讲到《燃料及其运用》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人成就。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章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1.2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这些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2.把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融入化学教学中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把中外先贤德育吏融入化学教学中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电厂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4.组织课外活动,使化学增趣添乐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6

《朵拉・布鲁德》发表于1997年,是莫迪亚诺的代表力作之一,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而广受关注。2015年,为了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巴黎市政府决定将十八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朵拉・布鲁德”,并由市长和莫迪亚诺亲自举行了揭牌仪式,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莫氏大部分作品一样,“寻找”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寻找一个人,一段历史,一种命运。叙述者通过对失踪的犹太少女朵拉・布鲁德的调查,还原了1941年至1942年间朵拉一家人的生活和经历,揭露了巴黎被占领时期,纳粹以和维希政府逮捕、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其中也穿插了叙述者对自身过往的回忆。作者在这本书里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紧密结合,希望通过书写来对抗遗忘,抵挡时间对历史的侵蚀,对历史、战争、人类命运进行反思。从叙事手法上看,这部小说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新颖之处在于同时运用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中的常见叙事元素,为读者创造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别样的审美感受。本文将从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三方面对《朵拉・布鲁德》的题材进行解读。

一.侦探小说:犹太少女失踪之谜

莫迪亚诺深受比利时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的影响,对侦探小说情有独钟,他在访谈曾表示侦探小说中的主题,如:失踪、身份问题、失忆、追寻谜一样的过去等等,也是一直困扰着他的主题。他的很多作品也因此在主题和叙事手法上体现了出侦探小说的元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身份常常有着谜一样的过去,总是在寻找某个人、某段记忆甚至自己的身份,总是像侦探那样不断地探寻和调查。他还善于营造出一种侦探小说中常出现的紧张、神秘、迷雾般的氛围。侦探文学元素在《朵拉・布鲁德》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朵拉的寻找这条叙事主线上。

在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叙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份1941年旧报纸上读到了寻找朵拉的寻人启事,朵拉父母留下的住址正巧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和朵拉有着共同生活的轨迹让叙述者开始了对这个女孩的调查。这个开端包含了侦探小说常见的因素:失踪、疑案和谜团,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侦探小说的体验:叙述者将会发现什么?这个少女是谁?她为什么会失踪?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叙述者和这个少女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她的结局如何?……随后的情节也如侦探小说般发展下去,叙述者成为一个调查者,从寻找朵拉的出生证明开始,通过出生证明上的信息找到朵拉童年生活的地方、了解了朵拉父母的身份和经历;然后找到了朵拉出走前的寄宿学校,还原了朵拉的寄宿生活;通过警察局的档案资料知道了朵拉在距离第一次出走四个月后被送回母亲家,不久又第二次出走,之后被逮捕关押在法国的监狱;最后,朵拉和父母相继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布鲁德一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纳粹杀害。虽然在叙事时间上作者并没有采取侦探小说那样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打乱时间顺序,中间穿插了诸多叙述者对自身的回忆,但是,最终这个犹太少女失踪的谜团像是被解开了:她出走是因为不堪忍受当时阴森恐怖的氛围,想要反抗扑向她和成千上万犹太人的命运之网,最后她未能幸免,和父母一起惨死于集中营,凶手就是纳粹和法国当局。

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也像侦探一样,借助证人和证物来追溯朵拉一家的生存足迹,破解谜团。在探寻朵拉搬到奥尔纳诺大街41号的旅馆之前的生活时,叙述者找到了朵拉父母的一个侄女作为证人。通过她的回忆,我们知道了朵拉一家之前住在另外一家旅馆,而不是出生证明上的那个街区,并对朵拉的性格也有所了解:她是个叛逆、独立、渴望爱情的少女。这是朵拉一家生活最直接的见证人,她的回忆解开了部分谜团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朵拉为什么会去上寄宿学校?她的出走是因为她叛逆的性格吗?《朵拉・布鲁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资料来推动调查,如照片、报纸、私人信件、警察局档案、行政文件等。朵拉短暂的人生中几个重要的日子都是从这些资料中推断出来的。最后,读者也是通过警察局的档案和看守所的关押犯花名册得知朵拉于1942年9月18日被送到奥斯维辛,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此外,叙事语言也带有明显的侦探推理色彩。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名词性短句以及“我猜”、“我想像”、“假定”这样的间接引语来表现推理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叙述者通过警察局的一份文件得知朵拉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捕后,对他被逮捕的原因和情形进行了思考:“1941年8月20日,巴黎警察封锁了16区,然后传唤了其它区居住的外籍犹太人,其中就有朵拉家居住的第18区,作为前奥地利人的厄耐斯特・布鲁德应该也不能幸免。他是怎么逃过逮捕的?因为他昔日获得的法国二等荣誉勋章吗?我表示怀疑。他的资料卡显示他当时‘被追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他在1941年12月27日就被追查,那么他因为朵拉的失踪去克里昂古街区警察局报案那天警察就不会放他走。那天他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吗?”连续的问句不仅展示了叙述者的推理过程,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样疑问排比句文中随处可见,构成了这部作品最明显的语言特征。

作为一个生活在法国的普通犹太家庭,朵拉和他的父母几乎没有留下存在的痕迹,叙述者的整个调查过程就像是在侦破一个少女失踪案,只能从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几张老照片、为数不多的证人、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里找到蛛丝马迹,填补空白,尽力完成这个犹太少女苍白凄惨的人生拼图。

二.历史小说:恐怖的占领时期

一般说来,历史小说指的是以某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展现历史风貌和发展进程的小说。郁达夫认为:“历史小说是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干,再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传统的历史小说都是描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朔造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但是,随着文学创作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叙事艺术发展和创新,历史小说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叙事时间、情节、主体、题材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范。叙事时间从线性转变为非线性,小说不再按照历史脉络和编年顺序叙述事件;历史书写的主体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转向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体现出对个体存在和生活本身的关注。这些特点在莫迪亚诺的很多小说中都得到了体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印记。他意识到日常叙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的独特地位,以独特的个体记忆为切入点,用回忆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法国以及普通人的命运。他早期的“占领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和《环城大道》直接指向了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犹太人被逮捕和屠杀、走私和黑市等历史。后期的作品中虽然很少直接书写历史,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他通过暗示、联想、虚构、回忆等手法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氛围。《朵拉・布鲁德》是其所有的作品中历史叙事印记最为深刻的一部。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揭露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选择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犹太少女朵拉及其家人作为切入点,让读者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回到1941年至1942的法国,感受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那阴郁、恐怖的氛围,并通过真实的资料回顾了那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再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在这部小说里,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在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莫迪亚诺提到,在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后,他翻阅了被称为“纳粹捕手”的谢尔日・克拉斯菲尔德1978年出版的《法国关押犹太人备忘录》,在1942年9月18日从法国德朗西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34车队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布鲁德和她的父亲厄奈斯特・布鲁德的名字,在1943年2月11日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的名字。莫迪亚诺又通过向警察局索取相关文件和给朵拉的寄宿学校写信,获取了朵拉一家的部分信息。所以,朵拉一家虽然只是在作家“偶然发现的巴黎的某些街道上、郊区的景物上,凝结为几个简单的地址,留下大片的空白、未知和沉默”,但是确有其人、其事。

除了像朵拉一家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作品中还提到了好几位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成为纳粹迫害犹太人政策或者战争的受害者。如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罗贝尔・德诺斯,真实历史中的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著书立说反对纳粹主义,凭借记者的身份暗中为抵抗运动提供情报,帮犹太人和抵抗运动的战士伪造证件协助他们逃离法国。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最终惨死于捷克的泰瑞新集中营。莫迪亚诺在这部作品中借叙述者之口讲到了诗人死后,他的医生朋友帮他出版了作品,作品的名字正好与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相同,“我”无意间“窃取”了德诺斯的题目。结合莫迪亚诺的《星形广场》的内容和主题,可以看出莫迪亚诺想借此表明他和这位反法西斯英雄之间有着共同的正义感、使命感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朵拉・布鲁德》还讲述了另外一位法国诗人罗杰・吉尔伯特-勒孔特的遭遇。他的女友是德国犹太人,因为在德国受到歧视和迫害于1935年来到巴黎,但是最后未能逃脱厄运,在自由区被逮捕,诗人也因此而郁郁而终。

为了全面、深刻地展示战争和纳粹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莫迪亚诺在书中还真实再现了两位生活在二战期间德国作家的经历和遭遇:他们一个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现时的感伤和不满,被纳粹列为可疑分子,战后被苏联士兵误杀;另一个作家是德国军人,占领时期随军来到巴黎,在撰写的战争笔记中流露出对法国人和法国的深切同情,1945年春天战死在柏林。这些独特的个体记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书写了一种别样的历史,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作家的敬意,也更加细腻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引发更为深刻和沉痛的历史反思。

个体回忆离不开集体回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通过个体记忆召唤出集体记忆,再现了占领时期犹太人面临的残酷命运。莫迪亚诺将朵拉一家作为占领时期犹太人的典型,对朵拉的调查开启了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体记忆。在这部作品里,作家对1941年至1942年巴黎的犹太人不断恶化的生活处境进行了详实的记叙。首先是1941年秋天针对犹太人的人口统计:“在巴黎,10月2日的报纸公布了法令,犹太人必须去所居住街区的警察局进行人口统计。户主代表全家去申报。为了避免长时间等待,相关的人员将依照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按照下表中的规定的时间去警局……”犹太人就此被贴上标签,建立专门的户籍资料。然后他们被迫戴上屈辱的犹太星:“从(1942年)6月7日开始,犹太人被强制要求佩带黄色的星形标志,所有姓氏以字母‘A’和‘B’开始的犹太人必须自6月2日星期二起,去警局领取星形标志,并在登记簿上签名”,很多犹太人因为没有或者拒绝佩带该标志而遭到逮捕。最后,法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惨烈的一页 ――“冬赛场围捕事件”在这部作品中也得以体现。1942年7月16日至17日,维希政府派出大量的警察,按照名单对犹太人实行大追捕,13000多名外籍犹太人被关押在一个名叫“冬赛场”的自行车赛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最后他们被分别送往集中营,惨遭屠杀,只留下百余名幸存者。对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宏大的叙事,而是针对个体,采取了碎片化的书写。在朵拉寄宿学校所在的街区,叙事者回忆道:“我们很难相信,1942年7月的一个早晨,在窗户朝着寄宿学校的双48号,警察来抓捕了9个孩子和少年,但是朵拉关押在图海尔……”叙述者青年时期遇到的一个旧货商正好和朵拉住在同一个街区,出生于一个波兰籍犹太家庭,他们谈到二战和占领时期:“他那时18岁。他记得一个周六,警察在圣旺跳蚤市场突击检查,抓捕犹太人,他奇迹般地逃脱了。让他吃惊的是,在便衣警察里有一个女的”。“1942年7月16日,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在大逮捕中被捕,关押在德朗西”。此外,莫迪亚诺还在这部小说里部分通过偶然发现的一封私人信件再现了集中营生活,小说也因此带有集中营文学色彩。这部小说里随处可见的精确的历史日期和照片、笔录、户籍卡、个人信件等真实资料也增强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作者希望通过对朵拉一家的回忆来对抗遗忘。历史之所以被遗忘,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侵蚀,另一方面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掩盖了历史事实。莫迪亚诺让读者跟随叙事者和朵拉一起穿过记忆隧道,见证了法国历史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他说:“我通过写这本书发出一些呼唤,就像灯塔的信号,不幸的是,我对这些信号能否照亮黑夜心存怀疑。但是我总是心存希望”。

三.人物传记:残缺的一生

《朵拉・布鲁德》里也不乏人物传记元素。一方面,传记的目标朵拉・布鲁德是真实的存在过的,作者在书里如实地讲述了朵拉的一生: 她1926年2月25日出生在法国,是具有法国国籍的犹太人,父母分别来自奥地利和匈牙利,一家人生活在巴黎。1940年5月9日,15岁的朵拉在一所教会寄宿学校注册。1941年12月14日她第一次出走,12月31日她父母在《巴黎晚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她的下落。1942年4月17日朵拉回家,之后第二次出走。1942年6月19日她被送往图海尔关押,8月13日被送往德朗西集中营。1942年9月18日她与父亲被同一辆车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1943年2月11日,朵拉的母亲也被从德朗西送往奥斯维辛。作者勾勒出了朵拉的人生轨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留下了太多空白、残缺不全的人生,但是基本符合传记“描述个人生平历史”的定义。另一方面,相对于朵拉,莫迪亚诺则表现为一个传记作者,从1988年偶然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开始,他对“传主”进行了长期、细致甚至是艰难的调查。朵拉16年的短暂人生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莫迪亚诺重返朵拉生活过的地方:童年生活的旅馆、寄宿学校、被关押的监狱,收集与她相关的资料。对缺失和空白的部分做出了假设和想象,尽量完整地还原了朵拉的人生轨迹,将朵拉从历史的漠然和遗忘中拯救出来。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不在这里写这本书,那么1942年2月香榭丽舍大街上,警车里的那个陌生女孩和我父亲就不会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他为朵拉这样的小人物立传,使她成为一个象征,“在巴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代表着几千个从法国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惨遭杀害的孩子和少年”。此外,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记叙了历史事实,整体上符合传记“纪实”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朵拉・布鲁德》中交织着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元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上述三种文学题材的某一种。作者在结尾处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解构:“我一直不知道她第一次出走的冬天的那几个月和再次出走的那个春天的那几个星期怎么度过的?躲在哪里?和谁在一起?这是她的秘密。一个可怜而又珍贵的秘密,刽子手、警察局的法令、占领时期所谓的当局、拘留所、营房、集中营、历史、时间――这玷污你、毁灭你的一切――都将无法从她那里偷走这个秘密”。作为侦探小说,这部作品里仍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作为传记,朵拉的一生仍然留有很多空白,人物形象是模糊不清的; 作为历史小说,作者又从未正面对历史事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是这种游走于不同文学题材边缘的创作方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多元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莫迪亚诺对不同文学流派叙事艺术的兼收并蓄,将不同的文学题材交织融合体现了他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也构成了莫氏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Modiano,Patrick. Dora Bruder[M].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7.

[2]黄泽新、宋安娜.侦探小说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马振方.历史小说三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18-

124.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7

其他校注、导读及研究专著有:丁谦著《释辩机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五印度疆域风俗制度考略一卷》及《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二卷附录一卷、印度风俗总记一卷》、贺昌群《大唐西域记之释与撰 》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等。此外,季羡林等译注《大唐西域记今译》、章巽、芮传明著《大唐西域记导读》、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周国林注译《大唐西域记》等,为更多的人了解这部著作提供了方便。

相关论文主要有:葛定华《〈大唐西域记〉所记第七世纪印度历史概观》,探讨了玄奘往来印度行程、7世纪印度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戒日王国家的建立和它的邻国、戒日王国家的政治、戒日王国家的农村公社和封建制度、印度种姓等级制度、7世纪时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内容。黄盛璋《回鹘译本〈玄奘传〉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对于《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阐述了《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7世纪上半叶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六)〔唐〕道宣《释迦方志》、《续高僧传》

《释迦方志》成书于650年,是专门讲述释迦牟尼所居国(五印度)地志的书。全书分上下卷,8篇。记述了佛教产生和传播地域以及中印佛教交流的路线等内容。对于研究佛教传播史、中印交通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最好的版本是范祥雍点校本《释迦方志》。

《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成书于665年,记载了自梁代至唐麟德二年(502~665)164年间485位僧人的事迹,附见者219人。其中所记天竺僧人及其在中国的活动,可供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之参考。陈寅恪有关《续高僧传》的读书札记,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七)〔唐〕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

此行记是唐王朝派往印度的使节王玄策所撰,约成书于公元661~666年之间。今见残本存于唐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书中。王玄策曾三次以唐王朝的使节身份出使印度,是对中印关系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中天竺国行记》是他亲历亲见的记载,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20世纪中外学界对王玄策的生平及史迹给予高度评价。早年研究和翻译著作有柳诒徵《王玄策事迹》、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法〕列维著、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等。

50年代以后,关于王玄策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和《关于王玄策史迹迹的几点榷》莫任南《王玄策第二次奉使印度点》,阴松生《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诸问题》等。

孙修身对王玄策的研究最为全面,著有专著《王玄策事迹钩沉》,该书以时间为序,按照事件分类,对王玄策的事迹及其贡献进行详尽的考证、评价。

有关王玄策研究方面的史料,孙修身《〈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研究》,对1990年6月发现于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了考释;林梅村结合考古材料和语言研究成果,对《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校释,著有《〈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均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八)〔唐〕慧立、彦《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这部关于唐高僧玄奘生平的最早、也是最详的传论,成书于688年。全书共10卷,记述玄奘早年旅游印度的经历及归国后从事译著的经过。本书与《大唐西域记》堪称“双璧”,都是研究玄奘、唐代中西交通史以及中亚和印度历史、语言、宗教的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以记述地理风貌为主,本书则以记人为主,二书可互为补充。

目前最好的版本是孙毓棠、谢方点校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外,还有贾二强译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

此传新疆出土有回鹘文本,由回鹘文专家对其进行整理,有助于此传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九)〔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书于691年,记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唐初赴印度求法僧人的经历,反映了公元7世纪南亚、南海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情况,是研究佛教史、中印交通史的宝贵资料。

《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书于691年,是义净写于归国途中的一部作品,主要记述印度和南海诸国僧人的律仪。此书对于了解7世纪印度、南海等地的佛教状况以及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王邦维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校注贡献最大。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对两部书进行全面校勘、注释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还著有《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及一系列相关论文,广泛参证古代佛教和非佛教典籍及近现代中外研究成果,对义净的籍贯、生平事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进行考述,并从社会史角度描述了古代印度佛教寺院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宗教生活、教育制度等,对义净著作的价值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关成果还有〔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小考》,华涛释译《南海寄归内法传》台北佛光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等。

(十)〔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今见残本为敦煌文书之一,仅存原书卷二的一部分和卷三。是旅居中国的新罗僧人慧超的游记。记载了慧超经海路至印度半岛,遍游五天竺,后取道陆路,经中亚回到中国这一过程中的见闻,涉及8世纪上半叶印度半岛及西域各地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对于研究8世纪上半叶中印关系史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20世纪早年相关成果有罗振玉校录札记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译著有 〔日〕藤田丰八著,钱稻孙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50年代王重民所著《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中亦有对慧超书的介绍。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主要依据汉籍论述,对慧超所记五天竺诸国以及中亚各国史地进行考辨。

(十一)〔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见于《大藏经续正藏・佛说十力经》。公元800年,唐高僧圆照亲访入竺求法归来的唐释悟空,以游记的形式概述了悟空游历天竺及其在西域的见闻。此行记为我们了解8世纪中叶中印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国内仅有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对此作简要的注释;钟美珠译,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唐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对此行记有粗略的研究。

(十二)〔唐〕贾耽《四道记》

此书又称《皇华四达记》,是记载中外交通线路的专著,原书已佚,《新唐书・地理志》所述中外交通路线即节录自本书。此书虽非作者亲自出行所记,但由于他素喜读书,尤长于国内外交通、地理的研究,又兼身居要位,所获信息较广且确凿,因此,是书实际上可视为唐代诸多旅行者出行记录的概况和总汇。虽然其材料为间接获取,但其价值与亲历亲行所记相比毫不逊色,是研究当时中原与周边地区以及中外交通、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安南通天竺道”可供研究中印陆路交通之参考。

相关成果不多,20世纪早年有罗振玉校勘《贞元十道录》。其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皇华四达记安南通天竺道概说》《云南史料丛刊》第15辑,油印本,线装,1979年。 专就安南通天竺道进行研究;徐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对此行记作了简要的注释。

(十三)〔唐〕樊绰《蛮书》

此书又称《蛮志》、《南蛮记》、《南夷记》、《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共10卷,约成书于863年,记述了由唐朝进入云南的交通途程、云南的名山大川、六诏历史沿革、民族分布、首府区、主要城镇、物产、各民族风俗习惯、南诏政治制度,与南诏地方民族割据政权相毗邻的国家和民族等内容。原书已佚于明代以后,清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重录成书。所叙多系作者亲历,史料价值较高,为唐代云南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最系统的记载。其中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可供研究唐代南诏与印度交通之参考。

向达《蛮书校注》,搜罗版本,拾遗补阙,经20余年之考究,用力较深,颇多创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在前人尤其是向达校注基础上,精心校勘注释,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木芹《云南志补注》,以向达《蛮书校注》为基础,即向氏原书篇目、段落顺序及校语仍保留原状,注文大部分删去,汇录研究札记,补注内容为向达失校、误校、误读、错简失校、误释、存疑及无考七个方面,共250条。

(十四)〔北宋〕赞宁《宋高僧传》

此传为北宋释赞宁所撰,记载唐高宗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僧人事迹,正传记有532人,附传记有125人。其中有关印度僧人的记载集中在《译经篇》。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为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上下册),书末附有陈雅编“宋高僧传人名索引”,颇便查阅。另有陈寅恪《宋高僧传》读书札记可供参考。

(十五)〔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赵汝适为宋宗室,曾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兼泉州市舶,《诸蕃志》一书即成书于此时。全书分两卷,上卷志国,记述东自日本,西至今北非摩洛哥共计58个沿海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等内容。下卷志物,记录各沿海国的特产47种。其记述得自亲闻,可靠性强,史料价值高,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与各国货物的重要著作。

早年冯承钧为《诸蕃志》作过校注。目前最新成果为杨博文《诸蕃志校释》,主要参订冯承钧校注本,并补其遗漏,同时参考中外专家论著,颇有独到见解。

(十六)〔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该书是我国关于元代中西交通海道诸国的重要著作,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该书不分卷,书中涉及国家和地区220余个,逐一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及奇闻异事,为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之事,可靠性强,重要性超过宋明诸作。

早年沈曾植曾对全书作过考订,集阅读笔记80条为《岛夷志略广证》,刊于上海神州国光社的《古学汇刊》中,后改名为《岛夷志略略笺》并请人校订,但未刊行。苏继《岛夷志略校释》,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与其他版本相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旁证,所依据较为充分,纠谬补正较为完善。可贵之处是集诸家之说,加以分析研究,取诸家之长,补诸家之未考,并多有创见,为研究西域南海物产民俗以及中西交通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汪前进译注《岛夷志略》,亦可资参考。

(十七)〔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

此三部书均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随从人员归国后所撰,内容主要是记录所经各国的地理、见闻等,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部最初史料,对于研究15世纪中印关系史等课题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8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9

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教育与政治思想、主张,留给后世明君效法。孔子曾经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他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在编辑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确立了自己的编辑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因孔子有这样的编辑思想和理念,促使了其对“六经”的贡献在于编辑而非著述,也使得古代的优秀诗歌、史实古籍和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述而不作”,是指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这对于保存古代文化以及古人思想作品的原本面貌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孔子在从事编辑活动的过程中,却赋予了旧文献以新的内容。最终,孔子的“述而不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承历史和古代文化,而是在转变成了“以述为作”、“寓作于述”。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大大发展了古代帝王们的观点,提出了“仁”的核心、“礼”的形式、“中庸”的方法论和人本哲学学说。其次,在教育方面,孔子通过教材的选编、文字的加工,传播了自己的政见和理想,使得其所编辑的文献多数都体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从卜官的材料中编撰成《易》,从史官的材料中编撰成《春秋》,还从现有文献材料中整理出《乐》、《诗》、《礼》等书,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孔子编辑理念完整再现的重要原因。如:

孔子整理《六经》之事,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古诗《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王充《论衡・效力篇》也有孔子“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的说法。孔子本人也说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并自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序”、“编次”都是编辑的意识;“删”是删定、整理的意思;“述”是传承、阐述的意思,是相对于有思想、有见解的“作而言的”。其实孔子既有述,又有作,如《春秋》、《易经》。孔子在评选《诗经》时坚持了一条重要的编辑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表面上看似与孔子的这一宗旨无关,但在孔子的理解里却也掺入了“仁”的内容。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为例,这本是描述美人的诗句,意思是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的花卉一样美啊”,孔子在和子夏的对话中,却把白绸(素)比作“仁”,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在“仁”后。而在编写《春秋》时,孔子则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按自己的主观意向“笔则笔,削则削”,在客观叙事的形式下隐寓褒贬。在《春秋》中,孔子在述及周朝史实时,即便当时的周天子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了一尊名副其实的偶像,却依旧大书“春王正月”并继续使用周纪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维护周天子权威的政治态度。而孔子在编辑鲁国史书《春秋》时,只是截取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具有“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负面特征,但孔子却在不歪曲史实的前提下,用自己带有褒贬意味的语言“重新讲述”了历史,所谓“其事则齐桓、晋文,有文则史。孔子曰:‘其义丘窃取之矣。’”,从而达到“成《春秋》而乱臣罪子惧”的效果。

“述”之有据,而非主观臆断。这是编辑态度上的寓作于述。《论语・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说孔子为人处世的四个原则:不无据臆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为是。孔子在编辑“六经”时,总是注意言之有据,从不主观臆测。孔子编《春秋》,就是以鲁春秋为原材料,采取“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年体体例,记叙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242年的史事,一方面这是据实而录,而非主观臆测,另一方面又寓有“微言大义”,谓之春秋笔法,对于哪些事当记,哪些事不当记,什么事如何记,孔子都很有讲究,无不渗透着编者的个人好恶观念和政治倾向性。

“信而好古”中的“信”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表达了孔子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不是采取的态度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敬畏的态度加以整理。孔子在经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多闻阙疑、无证不信、排斥虚妄。

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对于史书的阙文要存疑,留给别人思考,不要凭主观臆测独断妄改。如《春秋》中,阙误较多,纪事时不书月、不书日往往比较多,孔子在整理的时候一仍其旧,而不轻改。

另外,孔子在《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务尽量不去提及。如:《春秋》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据《公羊传〉述,《春秋》的原文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即陨星下落如雨,离地一尺而又返回。由于事涉怪诞,故孔子编辑《春秋》时并没有记载。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他还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孔子总是多闻多见,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有用的材料;并非照抄照录之述,而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思想准则进行挑选。所以,孔子虽然强调“述而不作”,但什么当述、什么不当述,孔子自有其选择的标准,这也是一种作,是孔子寓作于述的编辑匠心在选材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光宇.孔子――我国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0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部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内蒙古自治区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部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部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1

—销售公司双阳煤场王林同志的先进事迹

王林同志是煤炭销售公司双阳煤场的一名普通工人,担任开票员,自他调入双阳煤场以来,一直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的工作着,他用辛勤的双手和不懈的追求,默默地书写着新时代销售工人的奋斗进程,把敬业乐群的精神镌刻在人生奋斗的旗帜上,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真谛。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王林同志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他从不忘记加强自身的学习,他始终坚信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善心智模式,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打铁先须自身硬,他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的用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他经常阅读《时事报告》等期刊和各种报纸,力求思想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为了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他利用休息时间,自费参加了电脑办公操作学习班,除了工作方面因素的影响,他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从不间断;平时潜心研读关于煤质理论方面的书籍,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他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工作实践当教材,把学习与工作溶为一体,能充分的利用公司开展“五级培训”的机会学习,他一边学习、一边记读书笔记、一边撰写读书心得,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共记读书笔记3万余字,自身素质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在公司召开关于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动员大会后,他主动的担负起宣传员和学的重任,在各煤场积极的宣传“创争”活动的目的和重大意义,为“创争”活动到基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初到双阳煤场时,那里的办公设施及环境相当恶劣,办公地点是原材料总厂遗留下来的货场,破旧不堪,在场长的带领下,双阳煤场开始了“建家”工作,王林和其他同志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主动的担负起装修新家中最艰巨的工作任务,安装门窗、刷墙、铺地板、接锅炉、通暖气,他一样一样料理的井井有条,通过他们的努力,双阳煤场的办公场所焕然一新;在没有饮用水的情况下,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勘测,自己动手,通过一星期的努力,一口水井涓涓的冒出水来,解决了煤场没有饮用水的困难,这期间,他始终战斗在打井一线,一个多星期没有回家过一趟,全身心的投入到“建家”工作中。由于双阳煤场特殊的装车条件,装车地点非常远,给监装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每到装车时,他都上上下下、来回紧跑,劳动强度特别大,但他从无怨言,出色的完成了每一次装车任务。记得在一次装车工作中,由于车门坏了,已经装好的车皮开始泄漏,曾繁林看到这种情况,二话没说,立即要求重装,等到装好车,天已经大亮了,他因此一夜没有合眼。他虽为开票员,每次开完票后,他都主动的帮助别的同志去放仓、付煤,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优质服务树立形象

长期以来他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他牢记公司争创一流的服务理念,坚持“用服务换满意,用满意换信誉”的工作原则,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矿区职工群众的好评。由于开票办公室地点小,职工群众有时排队顺序不好,造成拥挤,他总是和颜悦色的劝解和说服大家排好队,有一次,一位职工在排队人群的后面喊:我上四点班,能不能先给把票我开了。王林听见后,就跟大家耐心的解释矿工工作的辛苦,得到大家的同意后,先给这位职工开了票,事后,这位职工买了两包烟来答谢他,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你们在生产一线为集团公司付出了那么多辛苦、创造了那么大效益,我们为您做点事是应该的,这位职工听到后,很是感动,表示一定出满勤,干满点。今年5月20日,正在煤场付职工待遇煤的王林看到了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步履蹒跚的走进煤场拉煤,便上前询问家里人怎么没来,老人讲述了她在一年内连续失去三个儿子的悲惨身世,身边没有了亲人,听到这种情况,王林立即调车,挑选最好的块煤装车,并亲自为老人把煤送到家,老人激动的说: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2

作者简介:周丽霞(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怕考试,而在语文考试的诸项目中,大部分学生最怕的是作文。学生不是不懂怎样开头结尾、遣词造句,主要是怕没有东西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考场上,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 ,口咬笔头,愁容满面,面对着作文题,却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纵使你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也无法施展出来。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做好有关材料的储备。那么,平时的训练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用语、所出现的新鲜事、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个风雪的午后去学校,当他的自行车骑过十字路口时,不慎将车后座的书包掉在地上,这一掉不要紧,包里面的一卷东西即刻滚落出来,大风吹过,东西散开,一张张纸犹如仙女散花飘向空中。“不好了!”他一声大叫――“我的试卷!”

行人见状,马上帮他抓,帮他捡,帮他追,大人、小孩儿,本市的、外地的、男的、女的,人们把一张张试卷送到他手中。“谢谢!谢谢!”他一个劲儿地说。

“有两张,飘过立交桥了!”有人喊,一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去。“给!” 小伙子气喘吁吁,将试卷交到老师手中就离去了。

试卷一张不少,大风中的仙女散花,奇迹般一朵不剩,均回到了主人手中。路面恢复了平静。人呢!――那些大人、小孩儿?那些本市的、外地的?那些男的、女的?还有那个小伙子?――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啊!老师怔在那里,激动的热泪不禁滚出眼眶!

假如,你在场,这样的事,你能不能记下来呢?可不能错过机会。

外面下雨了,有人从院子跑进教室,他向同学怎样说呢?

“掉点了!快把自行车推进车棚!”

你看,“掉点”二字是多么真实亲切,多么通俗易懂,是生活中的用语。比那“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外面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恐怕要生动得多。

另外,你只要留心,会发现人们的举止言谈、人们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小孩子的语言动作、大人的语言动作,城里人、乡下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细心观察,并且随时记录下他们谈话中生动、优美、幽默的句子,尤其是那些能够显示人物个性的对话、民谚、歇后语、顺口溜等。

比如,有学生在修自行车时,发现旁边木牌上有一些图钉,新的旧的,不规则地钉在木板上。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方知是修车的老人,从车胎上抠下来的。他怕这些图钉再扎别人的车,就把图钉按在了木板上。你看,这不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吗!

生活中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自然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尤其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久而久之,视野会宽阔,笔下的各种材料会很多很多。再写作文,就不会发愁了。

二、在读书中获得材料。

阅读是作文的又一源头。一个中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想想看,他读了多少书啊!光课本就得堆成小山。

其实,作文也可以用书本中的材料。书本上有中外古今的地理变化,社会变迁,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朝各代的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当然也有败类,可憎可恨。他们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作文时,依不同的文体,何不有选择地一用呢!

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印证书本上的材料。书本中有各种材料,爱国的、立志的、勤学的、理想的、读书的、改革的、创新的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而且能把课本所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写作文这一过程中。

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忽视。有计划地开展定向阅读,广泛涉猎文理科书籍,可为写作积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订阅一份或多份关于语文学习的报刊,每周有一节课作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摘抄。 比如有位同学抄下一首诗,题名为《人生不能等待》:

人生不是徘徊,

人生不能等待,

何必总把命运和希望,

一味地寄托给未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正是你宝贵的现在,

倘若忽视今天的价值,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文字简明,短短八行,充满哲理,寓意很深。

至于名言警句,也是值得提倡的,均为写作文提供了方便。常常积累,则日有所得,月有所进。

三、不间断地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不间断的练笔。练笔,写什么呢?

写景,农园田舍、亭台楼阁、街道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大千世界,任你采撷。小,可以写一天的晨、午、晚、夜;大,可以写一年的春、夏、秋、冬。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实际,不要闭门造车;要具体描述,不能简单概括。

写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老师同学外宾……谁是什么长相,谁是什么脾气,谁是什么性格,谁有哪些长处,谁有哪些不是,谁给我印象最深,谁对我帮助最大,诸如此类,动笔写写,既会真实,有内容可写,又会亲切,有真情实感。但不能千人一面,相似雷同,要写出此人的与众不同,诚如福楼拜所说:“世界上绝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笔下的人物应该富有个性,各具特点。

写感,读书所感、偶然所感都可以写。读书有课内外之分,有浅与深之别。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者有哪些文章、哪些段落,想想为什么,然后写一写,将其所得之点挥笔写下。外出,包括回乡,包括游览,所感颇大颇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河畔海滨,留下足迹,流连忘返。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景入情怀,感慨万千,选好角度,拟个题目,将所感写于纸上;回到家乡,换了环境,耳闻目睹,备感亲切,写深入一点,表现主旨,从平凡的一件小事,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易于构思,易于行文。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3

据李向晨分析:“国外的探秘类图书大致可以分为3种取向,第一是重视普及性,在西方国家主要针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学生借阅;第二是比较注重图片的观赏性,例如DK公司的一些探秘百科品种;第三是专题类,以文字为主探究某一个问题,类似《水晶头骨之谜》。”

由禹田文化策划、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探秘权威百科”系列就是属于比较注重图片观赏性的一套探秘图书。这套书首次引入3D制作技术,而且全球同步发行。该书责任编辑杨娜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探秘类图书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原创少、创意少、印刷品质差。‘探秘权威百科’系列突破了现有探秘类图书知识点密集的旧有模式,以一种更直观更有效更有趣味的方式来讲知识。因为如今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在策划这套书时,我们以图为背景再现场景,在图中嵌入若干知识点,让读者轻松获取信息。目前来看,市场同类编排方式的图书仍不多,即使有也还存在相当差距。”

而专题类的图书近年也不断涌现,其中外星人题材较为抢眼。例如由“读客文化”策划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表面》(重庆出版社)就是其中代表。这本书的策划人刘按自己也是一个外星人爱好者,他说引进这本书就是为了服务对外星人感兴趣的人。这一人群虽然很小,但他们的爱好是极其持久的。该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销售已经超过5万册。刘按说:“这样的书不会有很大的销量,因为它们不像职场书、官场书那样与读者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不会大火,而是细水长流的。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从国外引进与外星人有关的图书。”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